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如果曾国藩造反

如果曾国藩造反

2016-11-23 11:41:5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如果曾国藩造反(共6篇)曾国藩为何不造反曾国藩为何不造清政府的反?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但真正能够实现者寥若晨星,而曾国藩正是其中之一。这一曾因镇压太平天国备受谴责的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如果曾国藩造反》,希望能帮助到你。

曾国藩为何不造反
如果曾国藩造反 第一篇

曾国藩为何不造清政府的反?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但真正能够实现者寥若晨星,而曾国藩正是其中之一。这一曾因镇压太平天国备受谴责的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己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致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他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人生使命,被称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然而早在安庆战役之后曾国藩的部将都对其有劝进之说,而胡林翼、左宗棠都属于劝进派。劝进最得力的是王闿运、郭嵩焘、李元度。当安庆攻克后,湘军将领欲以盛宴相庆,而曾国藩不许,只许各准贺联一副,当时李元度第一个撰成,他写道:”王侯无种,帝王有真。”曾国藩见后立即将其撕毁,并斥责李元度。曾国藩的日记中也有多处诫勉李元度的记载,虽不明记,但大体上也是这件事。曾国藩死后,李元度曾哭之,并赋诗一首,其中有:”雷霆与雨露,一例是春风”句,潜台词仍然是这件事。胡林翼告别在贺联告别时留下一个下纸条,

赫然有:”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乎。”左宗棠也有:“神所凭依,将在德焉;鼎之轻重,似可问焉!”彭玉麟也写过:“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但曾国藩以“倚天照海灯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来作答,并始终如一的对清政府忠诚。究其原因我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曾氏由一个家世寒素的农家子弟,能做到京师大员,完全出于皇家的提拔。对满人的这个皇族集团,曾氏始终心存感激。

第二,曾氏乃理学忠实信徒,以诚立身,他不可能做一个前半生与后半生截然相反的人。

第三,曾氏一向服膺儒家的仁爱学说。若要当皇帝,必定将再次挑起内战,老百姓将重新陷于战乱之中,他将被世人骂为不仁。从1851-1865年间,经过太平天国和清军之间残酷的内战,最新的研究成果是中国人口减少了一亿一千多万人,占总人口26%,而国力严重虚耗。如再起烽火,不给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又将有多少苍生惨遭不幸。要知道,内战中主要死的都是汉人。

第四,打下南京时的曾氏已体弱多病,不能再胜任军事统帅之责。 第五,曾氏自己不长于带兵打仗,战事还得靠其弟国荃。赵氏兄弟的故事,他非常清楚,即便黄袍加身,到头来坐天下的很可能是曾国荃的子孙。

第六: 曾氏对成功毫无把握。曾国藩能真正掌握的不过是曾国荃的部队和彭玉麟等人的水军,左、李等未必会起来响应,对一个个已自成体系的军事集团,必然会争取自己的利益,而最不可能是为别人火上取粟。如果这样,推翻满清未成,汉族势力内部先将自相残杀,这又岂是兴汉之道?不要忘记洪秀全等在金陵屁股未坐热,多少老兄弟就已倒在自己人的屠刀下了。

第七:曾国藩深知清政府对于洋人的欺凌,吏治的腐败,民生的凋敝,都软弱无能。但对汉官的防控却老谋深算,有的是办法。当时湘军兵力在江南数省虽占优势,但清廷的官文据长江上游;富明阿、冯子才分守扬州、镇江;增格林沁屯兵粤皖之间,这分明是清政府对湘军早有防备。

正因为以上原因,曾国藩才不敢听从劝进,去当皇帝。也正因为以上原因,他才采取措施,自削兵权、利权、裁剪羽翼,以释清廷之疑。试想当年曾国藩如果听从劝进,打起驱除满清,兴复汉家天下的义旗,历史将会怎样改写。但历史就是历史,由不得现代人去假设,曾国藩最终也只能做一个对得起清朝的忠臣,让现代人去骂他为阻挡历史前进的千古罪人。最后他被总结为:“誉之则为圣相,谄之则为元凶!”

曾国藩是对中国历史进程有大影响之人
如果曾国藩造反 第二篇

曾国藩是对中国历史进程有大影响之人,同时也是最显赫、最具争议性的晚晴重臣,对他的总体评价至今仍难以定论。

从负面来看,他是绞杀太平天国起义的主将,并在镇压捻军起义中充当重要角色,其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尤其是在攻入天京后,纵兵烧杀淫掠,仅仅横遭屠杀的平民百姓,就多达十余万人,连儿童都未能幸免,使南京几乎沦为死城,由是留下“曾剃头”、“曾屠户”的恶名;在1870年的“天津教案”中,他对外奴颜卑膝,对内滥杀无辜,又留下“大汉奸”、“卖国贼”的骂名。

但若一分为二地看,他又是晚清著名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和洋务要员,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并留下了启迪智慧、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的《曾国藩家书》,被颂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样的称颂虽未免有夸张成分,但也并非全无道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曾国藩还是为毛泽东和蒋介石所共同推崇的历史人物。

毛泽东在1917年8月25日《致黎熙锦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人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乎?”并从曾国藩的《爱民歌》中受到启发,更加注重军队的精神教育工作,创立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直到晚年还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则说“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要多看。并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

这都说明,曾国藩确实是一个具有很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人。抛开其《家书》和《爱民歌》不论,仅仅从其写下的一副集句对联中便可以看出。

【如果曾国藩造反】

攻占天京后,曾国藩坐镇东南半壁江山,在经济上掌控了中国最富饶的地区,在人才上更具有“天下英才尽归曾幕”的优势,兵势上又挟全胜余威,锐不可当。于是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王闿运等部属幕僚都一致规劝曾国藩造反,但曾国藩严词拒绝,并写下一副对联抒明心志,曰:“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其上、下联分别取自苏东坡、王安石的诗句,他妙手拈来,集成一对,竟似浑然天成。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理想信念、精神追求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后,于“倚天”之处,再俯视这些“花无数”的尘世诱惑,就能不为所动,凛然超越,只会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圣贤事业。

从这幅对联中,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的境界,不但超越了各种浮华诱惑,也不仅仅局限于对朝廷的忠诚,而是将维护传承儒家文化,作为自己毕生的精神追求。其抒发的克己修身、讲仁守义、坚守信仰、宁静致远的可贵精神,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于是诸人看罢,喟然长叹,自此绝口不提造反事。

这样崇高的精神境界,即便放在今天,也同样令人受益匪浅。它至少可以告诉我们,在社会转型期愈发喧嚣、浮躁的大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加强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对于我们锻造人格魅力,干好人生事业,将是何等的重要。

这样想来,现在的一些人尤其是领导干部,之所以栽跟头,并不是缺乏聪明才干,而恰恰是在个人精神境界上出了问题。这些人在台上讲话时唾沫星子乱飞地慷慨陈词,动辄说难道我们人民公仆的境界还不如封建时代的官僚么?锒铛入狱时又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追悔莫及,动不动就拿资产阶级腐朽思想说事。

其实,资产阶级的官员未必都像他们那样贪婪无耻,而我们的这些官老爷的精神境界,还真就比不上封建时代的某些官僚。最起码,跟人家曾文正公比,他们还真就差远了。

花未开全月未满的字面意思是:鲜花开放但还没有全部盛开,月亮盈圆但还未到十五,这时候,我们对美好事物充满了期待,是最好的时候。如果花还未含苞,月还没现月牙,美好的事务还遥遥无期,或者花已盛开,月已全满,接下来的就是逐步凋零和亏缺,就打了折扣了。所以,这句话体现了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就是物极必反,任何事物都要留有余地,不要追求极致。

曾国藩是对中国历史进程有大影响之人,同时也是最显赫、最具争议性的晚晴重臣,对他的总体评价至今仍难以定论。

从负面来看,他是绞杀太平天国起义的主将,并在镇压捻军起义中充当重要角色,其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尤其是在攻入天京后,纵兵烧杀淫掠,仅仅横遭屠杀的平民百姓,就多达十余万人,连儿童都未能幸免,使南京几乎沦为死城,由是留下“曾剃头”、“曾屠户”的恶名;在1870年的“天津教案”中,他对外奴颜卑膝,对内滥杀无辜,又留下“大汉奸”、“卖国贼”的骂名。

但若一分为二地看,他又是晚清著名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和洋务要员,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并留下了启迪智慧、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的《曾国藩家书》,被颂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样的称颂虽未免有夸张成分,但也并非全无道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曾国藩还是为毛泽东和蒋介石所共同推崇的历史人物。 毛泽东在1917年8月25日《致黎熙锦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人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乎?”并从曾国藩的《爱民歌》中受到启发,更加注重军队的精神

教育工作,创立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直到晚年还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则说“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要多看。并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

这都说明,曾国藩确实是一个具有很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人。抛开其《家书》和《爱民歌》不论,仅仅从其写下的一副集句对联中便可以看出。

攻占天京后,曾国藩坐镇东南半壁江山,在经济上掌控了中国最富饶的地区,在人才上更具有 “天下英才尽归曾幕”的优势,兵势上又挟全胜余威,锐不可当。于是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王闿运等部属幕僚都一致规劝曾国藩造反,但曾国藩严词拒绝,并写下一副对联抒明心志,曰:“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其上、下联分别取自苏东坡、王安石的诗句,他妙手拈来,集成一对,竟似浑然天成。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理想信念、精神追求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后,于“倚天”之处,再俯视这些“花无数”的尘世诱惑,就能不为所动,凛然超越,只会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圣贤事业。

从这幅对联中,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的境界,不但超越了各种浮华诱惑,也不仅仅局限于对朝廷的忠诚,而是将维护传承儒家文化,作为自己毕生的精神追求。其抒发的克己修身、讲仁守义、坚守信仰、宁静致远的可贵精神,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于是诸人看罢,喟然长叹,自此绝口不提造反事。

这样崇高的精神境界,即便放在今天,也同样令人受益匪浅。它至少可以告诉我们,在社会转型期愈发喧嚣、浮躁的大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加强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对于我们锻造人格魅力,干好人生事业,将是何等的重要。

这样想来,现在的一些人尤其是领导干部,之所以栽跟头,并不是缺乏聪明才智,而恰恰是在个人精神境界上出了问题。这些人在台上讲话时唾沫星子乱飞地慷慨陈词,动辄说难道我们人民公仆的境界还不如封建时代的官僚么?!锒铛入狱时又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追悔莫及,动不动就拿资产阶级腐朽思想说事。

其实,资产阶级的官员未必都像他们那样贪婪无耻,而我们的这些官老爷的精神境界,还真就比不上封建时代的某些官僚。最起码,跟人家曾文政工比,他们还真就差远了。

”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是曾国藩的对联,为集句联。 上句出自苏轼诗:芙蓉仙人旧游处,苍藤翠壁初无路。戏将桃核裹黄泥,石间散掷如风雨。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花间石室可容车,流苏宝盖窥灵宇。何年霹雳起神物,玉棺飞出王乔墓。当时醉卧动千日,至今石缝余糟醑。仙人一去五十年,花老室空谁作主。手植数松今偃盖,苍髯白甲低琼户。我来取酒酹先生,后车仍载胡琴女。一声冰铁散岩谷,海为澜翻松为舞。尔来心赏复何人,持节中郎醉无伍。独临断岸呼日出,红波碧巘相吞吐。径寻我语觅余声,拄杖彭铿叩铜鼓。长篇小字远相寄,一唱三叹神凄楚。江风海雨入牙颊,似听石室胡琴语。我今老病不出门,海山岩洞知何许。门外桃花自开落,床头酒瓮生尘土。前年开合放柳枝,今年洗心归佛祖。梦中旧事时一笑,坐觉俯仰成今古。愿君不用刻此诗,东海桑田真旦暮。

下句出自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闭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编辑本段联句解读

曾国藩为什么不想当皇帝
如果曾国藩造反 第三篇

曾国藩为什么不想当皇帝

反还是不反,这是个问题

咸丰皇帝的突然驾崩,让驻扎在安庆英王府的曾国藩惊恐不已。他清楚地知道,一场更大的战争厮杀,已经扑面而来。为了那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场血雨腥风的战斗,已经不可能避免。 不管朝廷局势如何变化,该尽的臣子礼仪还是要尽到的。所以曾国藩下令,湘军暂时延缓进攻,所有大军披麻戴孝,并在主营内设置大行皇帝的牌位,所有文武百官对其三跪九拜,并且放声大哭。 正当文武百官天天哭得一塌糊涂的时候,胡林翼从湖北姗姗而来。他自然也要对着咸丰皇帝的牌位大哭一场。放声痛哭后,曾国藩为其置办酒宴,为这位好友接风洗尘。在酒足饭饱后,这两人就开始了秉烛长谈,就当前的局势交换了各自的意见。

他们两人的这段对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诡异的对话。因为这段对话的内容,相当“劲爆”,一旦传出去,曾国藩肯定必死无疑。但是这些对话的内容,却被记录在了《曾国藩家书》中。这实在是让人无法想象。

在这次对话中,曾、胡除了对咸丰皇帝壮年驾崩惋惜外,他们谈的最多的就是当朝权力的重新分配。曾、胡认为,咸丰皇帝在临终前,宁可指派八个顾命大臣管理朝政,也要把自己的亲弟弟恭亲王排除在外,如此冷落这位德才兼备的亲弟,肯定会给大清留下一个深深的隐患。

因为这个原因,曾国藩和胡林翼一致认为,由于新皇年幼,今后的大清政权,一定会出现太后、恭亲王、八大辅政大臣三足鼎立的局面。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国家的事情就难办了,湘军的事情就

更难办了。

如今的湘军因为攻陷了安庆,已经威震天下,但是曾国藩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虽然湘军名噪一时,但是如果不找到一条归路,湘军一定难逃“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命运。所以此时此刻,一定要从这三股势力中找到一个安稳的靠山,这甚至比和太平军战斗都要重要。 话虽如此,但是没有人知道朝廷的三足中谁能最终获胜,更没有人能知道谁将掌握这最高的权力,因此曾国藩心里根本就没底,他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在不知不觉之中,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他们谈话的屋子已经变成了黑漆漆的一片。这种没有丝毫光明的黑暗,正好呼应了曾国藩此时此刻的心情,他为大清的前途担忧不已,更为湘军的何去何从困惑不已。

到了最后,烦恼无边的曾国藩站了起来,他在屋里来回地踱步。内忧外患、国君年少、宗庙不和、女人执政,这种种坏事充满了曾国藩的脑袋。他已经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大清即将迎来一场惊天巨变,而在这场大战前,自己必须未雨绸缪,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就在曾国藩思索是投靠太后,还是投靠恭亲王,还是与八大辅政大臣交好的时候,胡林翼给曾国藩指了另外一条“明路”,一条让曾国藩完全不知所措、震惊不已的“大路”。

“来安庆前,左宗棠让我捎来一封信。”说完,胡林翼就从自己的怀里掏出了一个信匣。

听见这句话后,曾国藩立刻把灯点燃。他接过信匣,抽出信纸,然后仔细地端详起来。只见信上面写了一副对联:

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这四句话,让曾国藩触目惊心,震惊不已呀。特别是最后两个字,那就是要谋朝篡位,教唆我造反呀。因为“鼎”,就是问鼎中原、问鼎天下的意思。左宗棠和胡林翼的意思很明白:怎么样,老大?天下大势已明,眼见太平军撑不了多久了,我们应该有更长远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就是夺取天下!

面对这个部下的意见,手捧着这封“逼反”的信件,曾国藩的心里一阵发冷。他的手掌已经布满了汗水,而他更是一句话也不敢说。

而曾国藩对面的胡林翼,也是呆呆地看着曾国藩,也一句话不敢说。

几乎同一时间,这两个人都沉默了,空气也凝重了起来,周围更是像死一般的寂静。 沉默呀,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此时此刻,曾国藩只要一句话,他麾下的10万湘军就会改变中国的历史,曾国藩也会将那个腐朽无比的大清王朝、摇摇欲坠的太平天国全部踩在脚下!但是这句话,曾国藩始终没有说出来。 对曾国藩来说,传统的儒家思想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他没有突破这个束缚的能力,更没有突

破这个束缚的决心。有四个因素一直左右着他的行动,让曾国藩一直苦苦支撑着那片天,报答那所谓的“天朝皇恩”。

第一个因素:曾国藩不会造反。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虽然左宗棠、胡林翼他们支持自己造反,但是李鸿章、彭玉麟这些人会支持吗?他们凭什么要上这条贼船?只要朝廷略施小计,赋予这些人更大的官职,给予他们更大的权力,那么这些人肯定会为大清卖命,而曾国藩的湘军也会在瞬间被瓦解。一支完全被分化瓦解,各自为战的湘军,拿什么去造反?

第二个因素:曾国藩不能造反。

咱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曾国藩真的造反了,那么曾国藩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与哪些人为友,与哪些人为敌,还有自己旗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让曾国藩困惑不已,甚至无计可施。 与什么人为友,是之前被自己揍得半死的太平军吗?还是之前的主子清朝呢?还是那些只会看戏的洋人呢?与哪些人为敌,是继续攻击的太平军吗?还是清军?还是那些外国侵略者?

连敌、友的关系都搞不明白,用什么旗号去造反?一支没有旗号的部队,如何招揽四方英杰,进而收买人心?

综上所述,如果曾国藩真的造反了,那么他只会把局面变成一个“夹心饼干”,而他的湘军则是“夹心”的那部分,最后只能被所有人群起而攻之,完全覆灭。

第三个因素:曾国藩不愿造反。

咱们都知道,曾国藩非常精通相面之术,他还为此写过一本叫《冰鉴》的相面书。据说这本书现在还卖得很火。

在这本书中,曾国藩看透了自己的面相,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根本没有帝王之相。虽然曾国藩常常说自己是“蟒龙转世”,但是蟒龙终究不是龙,它就是一条蟒蛇。如果蟒蛇想变成真龙,那根本就是一个痴人说梦的故事,更是一个荒诞可笑的传说。

第四个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曾国藩不想造反。

从出生到现在,曾国藩一直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人。虽然他靠战功获得了无上的荣耀,但是他的骨子里,还是流淌着读书人的血。

曾国藩从六岁开始读书,一直到现在建功立业为止,曾国藩一直接受着儒家学说的思想教育。因为他一直学习忠君爱国的儒学思想,所以曾国藩一直恪守儒家的仁、义、智、礼、信,并且一直恪守如一,多年来不敢越雷池一步。

如果现在曾国藩选择了造反,那么在儒学里,这就叫“不忠”,如果造反失败,曾国藩一定会猪狗不如,身败名裂,遗臭万年;即使侥幸成功了,曾国藩也要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他一生的抱负和名节都将不复存在,而且他的下半辈子,一定会活在道德沦陷的煎熬中,更不会诞生那位“一代完

人”。

综上所述,因为不能、不愿、不会、不想这四个因素,曾国藩誓死不背叛大清,他誓要与这个无药可救、腐败到底的王朝共存亡。

曾国藩的最终选择

既然有了自己的答案,当曾国藩第二次面对这封咄咄逼人、杀气腾腾的造反信时,他反而释怀了很多。曾国藩心平气和、语气深长地对胡林翼说道:“润之(胡林翼的字),这副对联甚是工整,但也不够完美,如果改换一个字,那么这副对联就堪称完美了。”

“哪个字?”胡林翼兴奋地问道。

“这个„似‟字,要改成„未‟字,那就更完美了。”这是曾国藩自信的回答。

经过曾国藩这么一改,这副对联变成了:

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改后的这副对联,它的意思完全来了一个乾坤倒转,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面对这种结果,胡林翼也没有再说什么。他清楚地知道,如果再劝说下去,无疑就是自取其辱。既然你选择了这一与大清共存亡的路,那么兄弟我也不说什么了,只能祝你一路平安、事事如意了。 两天之后,胡林翼选择了离开。这次安庆之行,胡林翼可算是白跑一趟。本来他梦想着能够说服曾国藩,让他为了天下苍生,选择一条截然相反的路,但是胡林翼的这个美丽的梦想,被曾国藩无情地打碎了。

好吧,既然你要离开,那么我也不挽留了。胡林翼走的时候,曾国藩亲自为老友送别,他目送着胡林翼慢慢地走远,直到看不见为止。此时此刻的曾国藩,绝对不会想到,这次他与胡林翼的分手,居然成为了他们的永别。

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二十六日,胡林翼积劳成疾,多次吐血不止,最终病死在武昌,享年50岁。按照现在的定义,胡林翼应该算是因公殉职吧。

胡林翼的突然逝世,让曾国藩悲愤不已,从此以后,大清少了一个中兴能臣,而自己更是少了一个好帮手、好战友。

最后,曾国藩悲痛地写道:“赤心以忧国家,小心以事友朋,苦心以护诸将,天下宁复有似斯人者哉。”

曾国藩评价胡林翼的后面三句话,是胡林翼一生真实的写照。但是第一句话,对国家有一颗赤胆忠心,通过上面的故事,我却不敢苟同。或者说,上面那个胡林翼蓄意谋反的故事,本身就是一

个杜撰,是为了映衬曾国藩高大形象的一个传说。

不管事实真相如何,胡林翼死得真不是时候。因为当下正是大清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湘军的前途也扑朔迷离。如今曾国藩失去了这个好帮手,他就只能一个人带领这支部队,一个人去迎接属于自己的未来了。

虽然在历史上,有没有胡林翼怂恿曾造反这件事,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反与不反的问题上,曾国藩无疑选择了后者。这是他自己的选择,跟别人没有丝毫的关系。

也许在未来,当曾国藩经历了那场惊天事变,导致自己被千夫所指,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他会后悔今天的选择。

但是不管怎样,这是你自己选择的道路,就应该由你自己负责。

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曾国藩位高权重为何不反清
如果曾国藩造反 第四篇

【如果曾国藩造反】

曾国藩位高权重为何不反清

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都城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宣告失败,同时也宣告了曾国藩率领的湘军面对太平军经过长达十余年的作战后最终取得了胜利。其实早在这之前,整个社会上便有了一些不停涌动的政治暗流。 “鼎之重,似可问鼎”

早在两年前,当湘军攻下安庆,曾国藩把两江总督府设在安庆后,时任江浙巡抚的左宗棠就派人送过一封密信给曾国藩。既然是密信,那么左宗棠到底说了些睡眠呢?

左宗棠跟曾国藩闹了一辈子的别扭。左宗棠自负聪明绝顶,向来也被天下人视为奇士,像林则徐、陶澍等名臣向以“国士”视之,晚清后来更是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说。可左宗棠考试运不好,他觉得曾国藩比自己笨得多,却在科举中屡屡高中,而自己连考个举人都很勉强,不由不叹命运的不公,所以多少有些“既生瑜何生亮”之感。因为左宗棠的这种心理,所以他总是跟曾国藩过不去,而曾国藩口才不如他,吵起架来总是要落下风,所以曾国藩对左宗棠也每以克星视之。

现在这个克星居然派人送了一封密信给自己。左宗棠请胡林翼转交给曾国藩一封密信,信的内容是用鹤顶格题神鼎山联:“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鼎!”

曾国藩一见,可谓触目惊心。因为问鼎就是问鼎中原、问鼎天下的意思。左宗棠的意思很明白-----怎么样,老大,天下之势已明,眼见太平军撑不了多久了,我们应该有更长远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借扑灭太平军之势,趋势反了满清,夺了天下!别看我老左平时常喜欢跟你较劲,但你要反,我还是会唯你马首是瞻,还是把你当大哥!

据说曾国藩看完密信后,面色沉重,沉吟半晌不语。后来过了很久,才拿起笔来在这八个大字上改了一个字,然后交还给胡林翼,胡林翼又转给了左宗棠。据说左宗棠看了曾国藩的回复后,冷笑一声,什么也没说,把这封只改了一个字的密信放火上烧了。

那么,曾国藩到底改了哪一个字呢?是那个“似”字,他把“似”字改成了“未”字,于是这句话就成了----------“鼎之轻重,未可问鼎!”意思也很明确:兄弟,我不当老大很多年!不要迷恋哥,哥也只是个传说!这种造反的事儿,我是坚决不做的!

而且,胡林翼在转还这封信的时候,还附有他自己的一句话,叫:“一似一未,我何词费!”说明他和左宗棠一样,也想劝曾国藩造反,可见了曾国藩改字表明不反的心迹后,也颓然无话可说。

但胡林翼还不死心,专门写了封密信给曾国藩,信中只有一句话:“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岂有意乎?”意思是说,就算不取天下,至少我们湘军可以独占东南,划江而治,只要你曾公有意,湘军上下,莫不舍生相从!

可曾国藩还是不为所动。

手下群起劝反

此后不久,曾国藩手下水师主帅,也是晚清政坛最忠诚、最廉洁自律的彭玉麟也派人给曾国藩送来密信,说:“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只把胡林翼的话改了两个字,可见左、胡、彭之间都是有默契的,那还是让曾国藩造反。因为趋势很明朗,胡、彭的意思是打下天京之后,就算不趁势打过长江去、打到北京区,依我们的实力,占据东南半壁江山,清廷拿我们也是没办法的。

曾国藩接到彭玉麟的劝反信时,正在帅船上,据当时在身边的亲信内巡抚官倪人垲回忆说,曾国藩当时看完信后,连连说:“不成话,不成话,雪琴还如此试我!可恶,可恶!”说完,把信塞嘴里嚼烂掉,当时就把这封劝反信吞下去了。 不久,又有一位天下闻名的大名士来湘军大营拜会曾国藩,此人是后来写了《湘军志》的王闿运。王闿运学问很大,辛亥革命后曾经做过清史馆的馆长。但他自诩最擅长的学问是帝王之学,就是教别人如何称王称霸。他跑到曾国藩这里来,两个人关起门来大谈王霸之道。曾国藩默然不语,王闿运口若悬河,仿佛要为曾国藩造反称帝指一条明路。王闿运讲的时候没有注意到曾国藩一语不发,只是皱着眉头用手蘸着茶水在茶几上不停地写写划划。讲了一阵,下人来禀报,说有要客来拜访,曾国藩听了对王闿运拱拱手说:“先生请稍坐片刻,我去去就来。”说完,一个人就出去了。

王闿运这才发现曾国藩蘸着茶水在几案上写的字竟然全是:“妄!”王闿运知道再说什么也没用,只好飘然而去。所以他后来写《湘军志》的时候,从情绪上对曾国藩还是非常有抵触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造反劝谏就是一场群体行为。就在湘军攻下天京之后,清政府开始对湘军警惕起来,江北各处绿营和八旗都有紧张布防的迹象。而清政府更是第一时间派了钦差大臣来南京,名为犒赏,实为暗查。另一方面,攻下天京的湘军将领曾国荃,虽然是曾国藩的亲弟弟,也因为纵兵劫掠并放跑了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受到朝廷的点名批评,另外户部还要审计湘军的账目。

这一下湘军内部群情汹汹,尤其是曾国荃部就起了拥立曾国藩效仿当年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心。

一副对联表心意

传说曾国荃、左宗棠、彭玉麟、鲍超在南京的玄武湖曾经有过一场密谋,被称为玄武湖会议。之后曾国荃率三十多位湘军的高级将领来见曾国藩。曾国藩对弟弟和手下这批将领的意图心知肚明,便推辞不见。

大家见曾大帅不肯出来详见,更是群情激动,反复让人进内府去请。但不管怎么请,曾国藩也坚决不出来见大家。后来僵持了半天之后,曾国藩让人送了一副对联出来。

据说所有人看到这幅对联之后,有的感慨,有的摇头,有的叹息,甚至还有人热泪盈眶。最后曾国荃说了一句话:”大家什么也不要再讲了,今天的事儿以后千万不可再提,有任何枝节,我曾老九一人担当好了。“如此一说,众人才纷纷散去。

那么,曾国藩到底写了一副什么的对联呢?这幅对联很有名。上联是”倚天照海花无数”,下联是“流水高山心自知”!这幅对联只是一个集联,上联是苏东坡诗中的一句话,下联是王安石诗中的一句话,曾国藩各取其一,放在一起,居然妙对天成!

那么这两联到底是说的什么呢?下联“流水高山心自知”还比较容易理解,关键是上联这句“倚天照海花无数”。“倚天”是站在绝高之处。能背倚长天,可见其高,一个人站在绝高之处,面对的却是容纳百川的大海,这时候该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阳光照在大海上,可谓气象万千。虽然气象万千,因为观海之人有倚天之高,所以再奇诡、再惊人、再诱惑的景象,也不能动摇其志、动摇其心,所以下联有曰“心自知”,而这种自知之心实在有“高山流水”的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窥见的。

曾国藩这幅对联依然说的是自己决不造反的决心,并把不造反的理由也说得很明白了,那就是我自有心中的坚持,那些如“花无数”一般的绚丽景象对我是没有诱惑力的。

曾国藩:“天道忌巧,去伪而守拙!”
如果曾国藩造反 第五篇

“天道忌巧”,人生要有笨拙的功夫。语出曾国藩,当时的晚清,在一种虚浮、圆滑、取巧的氛围中,因此曾国藩大胆“去伪而守拙”。

以天下之至诚应对天下之至伪,以天下之至拙应对天下之至巧。

原文:天道忌巧,天道忌贰,天道忌盈。

不要走捷径,人生的路一步一步地走,世上没有捷径可走,要扑下身子,扎扎实实地去做。

天道忌贰,“贰”就是不忠诚。诚为人之本,不诚则无以立。

天道忌盈,就是忌满。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人道恶盈而好谦,鬼神害盈而福谦。日中则昃,月盈则亏。

其实不论什么时代,大道至简,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如果曾国藩造反】

理念:志之所向,金石为开。

许多人心目中的曾国藩是权谋家的代表,这是对他的误解。曾国藩的领导艺术虽不无权谋因素,但其核心却是“忠义血性”的儒家理念。

曾国藩生于雍、乾后,举国风气的败坏,几乎达到了顶点。在曾国藩看来,最可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统治阶级本身的人心陷溺、人欲横流。

因此,曾国藩与罗泽南等人,宣讲举世都不宣讲的儒家学说,以传承圣人的价值体系为己任,最终排除千难万险,

用人:尚朴实,耐劳苦。

如果说在理念上曾国藩高扬的是“血性忠义”,那么在人才的选拔上,他选择的则是能够切实认同这种理念并加以践行的“朴拙之人”。

曾国藩从最根本的选人环节入手,提出军官一定要选“质直而晓军事之君子”,兵勇则一定要选“朴实而有土气之农夫”。

湘军靠什么打胜仗?靠什么持续地打胜仗?就是这种“尚朴实,耐劳苦”的作风。曾国藩的用人,从表面看来迂阔笨拙,其实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治事: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管理最忌讳的就是全无实际而空谈误事。曾国藩从一开始就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强调“军事是极质之事”,来不得半点虚浮的东西。他厌恶听到高谈阔论,只喜欢平实之言、平实之行。

曾国藩的管理风格亦是以“勤、实”二字为核心。他认为,带兵一定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步步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日积月累,见到成效。

作战:扎硬寨,打死仗。【如果曾国藩造反】

曾国藩用兵,很少有出奇制胜的战例,他有自知之明,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不低估对手的智商,由此发展出了一套“扎硬寨,打死仗”的笨工夫,稳慎徐图,稳扎稳打,反而一步步地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占尽了上风。

组织:还我真面,复我固有。

曾国藩说过:“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在曾国藩的身体力行之下,湘军形成了一种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组织文化。这种坦诚相待的“湘军精神”,【如果曾国藩造反】

心性: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

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充满了挫折与逆境,但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以“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的意志力量坚持到了最后。

曾国藩说:“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得来,而可大可久者也。”取巧只是小聪明,只会得利于一时;拙诚才是大智慧,方可奠基于长远。

梁启超这样评价:曾国藩并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著名人物中,他被认为是最迟钝愚拙的一位。他的一生,也一直在逆境之中,然而他立德、立功、立言,达到了古人所说的三不朽的境界,这是什么原因呢?

他一生得力的地方,就在于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尽百千险阻而不屈服,如此而已。

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录摘抄
如果曾国藩造反 第六篇

随笔吧为您精选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录摘抄请您欣赏。

1、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2、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

3、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4、侍亲以得欢为本。

5、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6、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7、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8、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9、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10、好饰者,作非之渐。偏听者,启争之端。

11、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12、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13、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14、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15、危急之际,惟有专靠自己,不靠他人为老实主意。

16、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17、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18、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19、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20、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21、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22、人德八本:“习勤崇俭谦谨敬恕毋贪去私专一有恒。”

23、既爱其才,宜略其小节。

24、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25、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26、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27、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28、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远大者。

29、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30、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31、因循二事,误尽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32、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33、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34、霹雳手段,方先菩萨心肠。

35、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36、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37、家勤则兴,人勤则健。

38、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39、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40、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41、越自尊大,越见器小。

42、各安共分而天下平矣。

43、人人料必胜者,中即伏败机,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

44、好谈己长只是浅。

45、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46、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47、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48、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49、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50、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51、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

52、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53、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54、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55、一切皆暗暗安排,胸有成足。

56、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机;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57、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58、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59、办大事者,以选替手为第一要义。

60、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61、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62、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63、君子之所人不及,在君慧眼善识人。

64、绮语背道,杂学乱性。

65、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66、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67、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68、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69、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

70、一念忽略,便有错言错事。

71、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72、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73、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74、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75、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76、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77、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78、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79、家庭三致详:“孝致祥,勤致详,恕致详”。

以上是关于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录摘抄的全部内容,如果觉得比较好别忘了转发哦!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如果曾国藩造反》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如果曾国藩造反”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如果曾国藩造反"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75039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