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形势与政策中国经济论文

形势与政策中国经济论文

2016-11-30 09:16:1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形势与政策中国经济论文(共9篇)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2010年上半年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模...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形势与政策中国经济论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中国经济论文 第一篇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2010年上半年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一片低靡状态,中国也不例外,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了几个百分点,失业率陡增,出口额下降。为寻求世界经济复苏,西方国家联手中国举行G20国峰会,讨论如何合作发展。实践已证明,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起了领跑者作用,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在2009年实现了经济增长突破8%的目标,2010年中国政府又投入40000亿,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我们借次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合作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城市经济文化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由“又快又好”向 “又好又快”发展,即科学发展。为实现其目标,中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因为从长远来看,只有节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中国当前是市场经济。

“三农”问题是历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为此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继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提高养老金的发放金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

“房地产市场”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热点,改革开放特别是1998年以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明显转变,住房消费有效启动,房地产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发展,改善居民住房条件,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多矛盾,普通居民没有能力购买高档房,而且部分商家从中在此“炒作”,使房地产市场秩序不太

规范,为此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运行。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明显,人民币汇率逐渐上升,对此有利有弊。西方国家都强烈呼吁中国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此来促动其自身的外贸出口,因为中国劳动力比较丰富、廉价,是以加工业为主要出口的,一旦汇率有较大波动,中国出口将会减少。所以对此问题,自2007年人民币汇改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平稳的汇改政策,以此来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到现在为止,中国外汇储备已突破20000亿外汇储备,足以说明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效,但对外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贸易逆差的态势,且逐渐明显。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建立新型科学的外贸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出口结构调整升级,提高出口的经济社会效益,大力推动科学进步和品牌发展。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在过去30多年中,尽管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不仅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即使与同行发展水平国家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发展缓慢,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2.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3.体制不合理,产业和市场化程度低.4.国际竞争力薄弱,参与全球化程度低。根据上述问题,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需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服务业行业结构.2.加快企业改革和重组,优化服务业组织结构.3.加快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4.加快开放步伐积极参与服务业全球化。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十分重要,我们要全面看形势。既要看局部,又要看全局;既要看现状,又要看趋势。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有足够的认识,引起高度重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

形式与政策论文——中国经济发展问题以及出路
形势与政策中国经济论文 第二篇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出路

中国的经济在经历长达三十年的飞速发展后,终于在2010年出现了滞缓,且经济增长放慢的趋势一直没有停止。到了2015年,GDP涨幅只有6.9%,跌破了7%的保底值。曾经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优越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将会永久持续告诉发展。然而,事实让我们认清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领域所取的突出成就,与全体中国人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还是城市改革,其本质都是激发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使得生产力得以实现突飞猛进;而也正因为中国劳动力的廉价,才使得许多外国企业乐于到中国投资,在为自身谋取巨额利益的同时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了纺锤形。这种纺锤形结构意味着青壮年劳动力在全体国民所占的比重较高 ,可以为带来人口红利,促进国民积极的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国的人口结构已经从从纺锤形向倒金字塔形过渡,老年人所占的比重将超过人口老龄化的警戒线,即我国已经不存在人口红利了,曾经为国家带来人口红利的青壮年正悄悄地变为社会的负担。而且,我国的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的价格也在上升,因此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失去了对外商的吸引力,外商逐渐将自己的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更为低廉的国家和地区。尽管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且全面放开了二胎政策,但是已经大势所趋,无法挽回了。 在理想模式中,一个国家理应在一个经济增长点显现出颓势时,就寻找到其他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够保证一个国家的持续稳定发展。可是中国长期以来靠人口和资源的优势进行高速经济增长,却忽视了寻找其他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在很早就意识到了人才强国的重要性,于是大力支持发展国家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水平。但是在当代中国,普通大学生的就业似乎比职业技术工人要难上很多。因为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大多是用于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中国却是传统第二产业居于主导地位。这是严重的结构性失业,而非简单的摩擦性失业。这导致的后果是使所需要的人才和所提供的人才不匹配,严重浪费了劳动力的利用价值和效率。长期以来,中国所赖以生存的传统第二产业面临着世界产能过剩、劳动力短缺及劳动力价格上涨,以及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影响,第三产业的进步速度仍然堪忧。

拉动经济增长有三辆马车,一是投资,二是消费,三是出口。中国的投资和出口绝对不可小觑,尤其是出口,Made in China的标语满世界随处可见;但是,消费能力有些差强人意。经济学上有句话叫做“今日的投资是明日的消费”,所以一个国民消费能力低下的国家是不可能长期保持经济上繁荣的。

限制了国民消费水平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贫富差距。中国持续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使得蛋糕越做越大,但是蛋糕分得并不公平,国家几乎70%的财富集中在30%人的手里。一个人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举例说,无论一个富翁怎么富有,该吃三顿饭就不会吃五顿。可是穷人虽然有消费需求,却因为分得的蛋糕太小而得不到满足,他本来是要吃三顿饭的,但穷困逼迫他可能只吃两顿。

二、中国的住房观点和房价问题。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住房问题完全是靠买房解决的,在西方的发达国家,人们甚至更愿意去租房子。然而,中国人的虚荣心作祟,认为一个人是否有房子甚至房子的大小都代表着个人的社会地位;对于男子而言,有无房子还和终身大事紧密相连。但是中国的房价却一点都不照顾中国人的实际需求,它用天价的标码使得房子对众多年轻人可望不可即;或者即使可以交得起首付,在他们的下半辈子中,都要用毕生的心血去偿还房贷,沦为房奴。有时,房贷甚至占到他们每月工资的50%以上。在这种条件下,何有消费能力可言。

三、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中国一直存在着货币超发,尽管官方没有声明,但我们纵观这些年来的变迁,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惊讶,某一种商品在不知不觉中竟然涨价了那么多,然后感叹钱不值钱。其实中国的通货膨胀速度还是比较快的,甚至超过了银行存款的利率。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长期以来的储蓄势必要缩水,限制了人们的消费能力。

这两年经济不景气,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大学生更难找工作,国民时常对当前的经济态势呈现出深深的无力感。但是亡羊补牢,犹未晚也,我们需要在艰难的时刻继续探索,保持信心,寻找正确的出路。只有保持信心,才能够挽救危机,应对风险。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滞缓了,但是这未必是一件坏事。上文已经分析了中国的经济存在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所以放缓了经济增长速度,才有利于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众所周知,跑步时如果要拐弯,势必要稍微减速的,也许这几年的经济滞缓只是改革所造成的正常现象,当改革完成后,中国经济会继续持续高速反战。

其次,当今中国政府在不断地鼓励大众创业,全民创新。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乏创新的头脑,在全民创新的风潮之下,必然会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现,中国的经济必然会回归到正常的方向。

最后,当前的税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都在不断地缩小贫富差距;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括全面消灭贫困人口的目标,都为提高中国国民消费能力施加了推力。

中国的经济是在滞缓,可是没有一蹶不振,也没有跌入谷底。民众在努力,企业家在努力,国家也在努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我们得有信心看到中国的经济拜托危机,再次走向辉煌。

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思考
形势与政策中国经济论文 第三篇

摘要: 关于GDP数据的思考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GDP是最基本的总量指标,它从总体上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逐渐的它演变成为评价各国经济繁荣程度、指导政策走向的重要工具。而GDP在衡量国家总体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或不足。因此有必要对GDP指标进行反思和完善,去唯GDP的观念,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

关键词:GDP 思考 去唯GDP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高水平经济 高质量经济

GDP在衡量国家总体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方面的应用,人们越来越倚重GDP数据,但是GDP数据只能总体反应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并且GDP数据的统计也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对GDP指标进行反思和完善以发展均衡、高质量的经济有重大意义。

一、 GDP指标的缺陷和不足

(一)GDP不能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因为,GDP是按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交易价格计算出来的,而非市场交易活动则无法计入经济总量。因为世界国家,特别是市场经济落后的国家,大都存在着不少非市场性的商品和劳务活动。一个国家市场化程度越低,GDP遗漏的可能性就越大,GDP也就越低;反之,一个国家市场化程度越高。

(二)GDP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发展及其国民福利

GDP指标能反映一国的经济增长水平及经济总量的变化,但是人们收入不一定与GDP增长同步,人们所得到的社会福利也不一定能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而得到应有的改善。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却不一定都能表现为GDP的增长和经济总量的增加:产品分配制度也是决定和影响人们社会福利水平和状况的主要因素,但经济总量作为一个衡量经济增长的数量指标,却无法反映社会分配制度和产品分配情况,因而无法体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

(三)GDP是一个“数量”概念,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的质量

GDP只是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数量,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不能说明一国的经济结构。在一个工业社会里,经济总量的增加往往伴随着环境的污染、城市噪音、交通拥挤的产生;同时,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而且还表现在国民素质上,GDP也未能对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进行道德判断。

此外,经济增长速度、就业与通货膨胀三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经济的发展速度高,就业人数就会多,但通胀的压力也会打;经济发展速的低,就业人数少,但很容易使经济走向衰退。

二、 如何发展高质量的经济

(一) 彻底转变唯GDP的观念

要彻底转变唯GDP的观念,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与他相关的就是干部的考核、政绩的考核,这种考核最重要的不仅要看当地的经济总量,而且要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平正义和群众生活的改善,如果不彻底从根本上解决这两条,单凭GDP数据判断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是片面的,只有当人们的生活质量真正提高了,才能使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此外,要发展高质量、高水平的经济。经济总量的增加不能以过度的消耗资源、能源为代价,那样不仅不可以持续发展,并且会给我们的子孙后代造成资源危机。要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就业以及通货膨胀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协调发展。

(二) 积极落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政策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概念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提出,但是“知易行难”,要真正贯彻落实,最难的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观念,一个是创新机制和干部考核的标准,所谓创新机制,其实决定一个国家发展的主要在教育和科技,中国的振兴不单在经济总量,而根本在人才和科技进步,并且要建立和完善鼓励科技进步和人才成长的机制,通过改革促进产学研的集合;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研发经费占生产的比重,决定了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创新力量,这才是最有利、最持久、最可靠、的发展因素。

(三)提高国家软实力

要充分发扬祖国的文化传统,同时也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的文明,只有

开放包容才能使祖国强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都要把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加强文化建设、改革文化体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队伍,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提高大众文化素养。同时,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主线,真正使中国的经济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上来,着重提高经济的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相适应。

《形势与政策》论文--新常态
形势与政策中国经济论文 第四篇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经济形势:常态中更具可持续性

姓 名:

学 号:

系 别

班 级: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

【形势与政策中国经济论文】

概述:阅读内容出自全国政务网2015年3月20日《新常态下的三大分歧和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一、新常态的出现。近来论及我国经济,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恐怕是“新常态”。自习主席2014年5月和7月两次提及后,各种解读便纷至沓来。而最恰当的解读恐怕是更早时候提出的三期叠加论断,即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首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年均10%左右的高增长已经不可持续,减速换挡已成必然。其次,减速只是表象,实质在换挡。需求、产业、区域、城乡和收入分配等多方面结构,都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优化提升。最后,国际经济危机后,强刺激措施虽然使我国经济较快走出了危机,但是也加重了传统增长方式下的环境污染、产能过剩和债务负担等痼疾。然而,在当前局面下,新常态上的共识主要是战略层面的,具体到战术层面,则存在较大分歧。

二、我国当前基本经济形式。实体经济羸弱,从PMI指标看,近三年来我国经济一直相对处于低位,并且出现过三次明显下滑;出现轻微通缩迹象,如果以PPI为标准来衡量,我国无疑已经进入持续的通缩状态,我国最近四个月的CPI均在1.5%左右,低于2%,据此可以判断我国已经出现轻微通缩;房地产市场低迷,股市走强;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变数较多。

三、新常态共识下的三大分歧:1、增速换挡已成共识,但具体挡位存在分歧。年均10%的高增长不可持续,那么,合适的增速到底是多少?低速派通常认为我国经济未来一段时期的潜在增速应该在7%以下甚至更低。随着潜在增速缓慢下滑,实际增速会有跟随向下的趋势;高速派则认为我国未来的潜在增速在7%以上甚至更高。2、结构改革已成共识,但实施力度存在分歧。新世纪以来的扩张周期,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投资和出口。这一模式加快了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然而,其副作用也不可忽视。其最大弊端就是阻碍甚至扼杀了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的形成。极大限制了市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3、不搞强刺激已成共识,但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功能定位存在分歧。两大央媒在不搞强刺激上并无异议,争论的实质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功能定位上。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不但工具繁多,而且目标混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常常被赋予多重目标,需要承担多重责任。

感想:一、新常态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1、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2、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以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3、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以前三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GDP能耗下降等数据指出,中国经济结构“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4、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二、“新常态”是对中国国情的全新揭示。要在尊重规律中顺势而为,不要动辄进行过度干预。用“新常态”向世界描述了中国经济的一系列新表现,包括增速变化、结构升级、动力转变,特别阐述了新常态派生新机遇,指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发展前景更加稳定。进入新常态后,由于总量规模大,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会降低,对世界市场的需求不会减弱。同时,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意味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这对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和健康发展都有重大的正面效应。

三、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当前局面下,我国围绕新常态达成的共识难能可贵。一味的追求高速发展并不是正确的发展

之道,过高的速度容易导致统治阶级只致力于当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隐藏的潜在问题。必须说,如果单纯以发展速度的快慢去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好坏和统治者的领导能力的话,这无疑是肤浅而片面的,这就像仅凭学生的文化成绩来评判这个学生的好坏,这样的做法往往将成为全面发展的阻碍和屏障。好比一个气球,你不断的往里面鼓风,看着它逐渐变大,可能会欣喜雀跃,但随着它越来越膨胀,心里便会开始恐惧,因为我们不知道哪一天,它就会爆炸!同理,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容易让民众产生不安,心生惶恐。新常态的提出,无疑是对这些焦虑最恰当的解决方案。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这不是一种退步,相反的,是对中国经济前景的自信,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实际增量依然可观、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发展前景更加稳定、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辩证地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__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中国经济论文 第五篇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背景: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将呈现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再平衡,经济格局重构和治理机制改革等新特征。2013年的中国经济形势仍可以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来概括,将会呈现经济增长适度下降和同伙膨胀加剧并存的局面。在“十二五”规划刚刚起步的这个时期,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2010年上半年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一片低靡状态,中国也不例外,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了几个百分点,失业率陡增,出口额下降。为寻求世界经济复苏,西方国家联手中国举行G20国峰会,讨论如何合作发展。实践已证明,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起了领跑者作用,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在2009年实现了经济增长突破8%的目标,2010年中国政府又投入40000亿,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我们借次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合作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城市经济文化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由“又快又好”向 “又好又快”发展,即科学发展。为实现其目标,中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因为从长远来看,只有节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中国当前是市场经济。

“三农”问题是历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为此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继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提高养老金的发放金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

“房地产市场”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热点,改革开放特别是1998年以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明显转变,住房消费有效启动,房地产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发展,改善居民住房条件,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多矛盾,普通居民没有能力购买高档房,而且部分商家从中在此“炒作”,使房地产市场秩序不太规范。专家认为,加快保障房建设,实际上是对我国住房保障长期弱化的一次“补课”,从国际上看,一些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以缓解住房结构性短缺的阶段。随着规划目标的实现,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将得到较大提升。目前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运行。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明显,人民币汇率逐渐上升,对此有利有弊。西方国家都强烈呼吁中国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此来促动其自身的外贸出口,因为中国劳动力比较丰富、廉价,是以加工业为主要出口的,一旦汇率有较大波动,中国出口将会减少。所以对此问题,自2007年人民币汇改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平稳的汇改政策,以此来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到现在为止,中国外汇储备已突破20000亿外汇储备,足以说明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效,但对外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贸易逆差的态势,且逐渐明显。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建立新型科学的外贸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出口结构调整升级,提高出口的经济社会效益,大力推动科学进步和品牌发展。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在过去30多年中,尽管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不仅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即使与同行发展水平国家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发展缓慢,与经济发展【形势与政策中国经济论文】

水平不相适应.2.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3.体制不合理,产业和市场化程度低.4.国际竞争力薄弱,参与全球化程度低。根据上述问题,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需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服务业行业结构.2.加快企业改革和重组,优化服务业组织结构.3.加快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4.加快开放步伐积极参与服务业全球化。

总结: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十分重要,我们要全面看形势。既要看局部,又要看全局;既要看现状,又要看趋势。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有足够的认识,引起高度重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

2016宏观经济学论文范文
形势与政策中国经济论文 第六篇

第1篇: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调控建议

摘要: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此带来了诸多风险,这也决定了经济放缓的趋势将不是短期现象与此同时,越是进入经济减速期,寻找经济新的增长点的任务就越迫切。未来一个时期,扩大消费是关键所在。应牢牢把握消费演进规律,引导科学健康消费,并以文化的繁荣推动消费革命,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而且根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课题组的研究,未来我国仍具备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良好条件,为此,一定要深入认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处理好速度、结构、价格之间的关系,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关键词:宏观经济;调控

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外部条件分析

(一)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上升世界经济虽然有望保持温和的复苏势头,但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一些风险性因素也不可忽视。美国虽然在最后时刻达成了提高政府债务上限的协议,避免了债务直接违约,但经历此波折后,市场对美国国债的信心下降,美国国债被评级机构历史性地降低信用等级,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冲击,美国债务问题将更加复杂。欧盟主权债务危机仍在发展。日本伞年的经济增长则仍受地震困扰,如果应对不好仍会影响日本的经济复苏进程。

全球经济失衡的背景正在转变,工业和出口增长难以恢复以往速度。长期以来,尤其是美国逐步经历"去工业化"转向"金融服务化"的产业演变过程中,伴随着其长期低利率的宽松政策,导致以负债方式进行过度消费的问题日益严重。但美国并未因此而出现经济崩溃,这主要是由于存在愿意出口给它并愿意为其融资的国家。只不过近几十年来,这些国家由原来的德国和日本,逐步转变为中国。在此基础上,就形成并维系了"一方是消费的积累,一方是生产和出口的积累"这一"山峰之顶"的危险平衡。这一平衡本质上却是全球经济失衡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这一全球经济失衡的背景下,我国逐步明确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以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赶超。效果是明显的,口贸易量以20%一30%的年均增速增长,由于工业的产业布局更多地瞄准外需,有近一半的工业品服务于出口,工业化进程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推动。

然而,全球经济失衡的格局正在改变。在经历了2016年"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失衡的矛盾被越来越充分地暴露出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也意识到了调整经济失衡的格局对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是危机对失衡进行的强制性调整,具体表现为:美国因个人"去债务化"必须要缩减消费,因提高就业水平必须要重拾"再工业化"战略并提出了一轮又一轮形式各异的贸易保护政策。这一背景的变化无疑是深刻的。我国近几十年,工业品生产能力之所以能够急速扩张,并非国内消费力量使然,而主要是建立在全球经济失衡格局下,产品被庞大外需所消化在全球经济失衡逐步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出口将难以继续高速增长,而相应的生产能力则会出现过剩。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我国经济必须要经历一个"去产能化"的过程,而与这一过程相伴的是,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减速。

(二)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自2016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虽然经历了一些起伏,但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的态势已基本确立。2016年一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增长0、4%,企业效益指标表现良好,这预示下半年美国经济上行仍有现实基础。欧元区经济复苏整体强于市场预期,一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8%,同比增长2、5%。创2016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德、法经济增长态势尤其强劲,同比分别增长4皇%和2、2%。总体判断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尽管低于预期,复苏的过程也会出现反复,但出现剧烈波动仍属于小概率事件。

这将在总体上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

二、我国宏观经济的内部条件分析

(一)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较为强劲虽然上半年我国经济出现温和放缓的趋势,但工业化、城镇化、消费结构升级、收入增长等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并没有发生变化,企业发展经济的能动性较强。目前,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价格调控总体有效,市场供应得到较好保障,社会需求基本稳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重点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二)信贷质量总体风险可控在刺激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我国经济也存在一些风险性因素,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风险。经济增速放缓过程中,这些风险是否会集中显现,导致经济"硬着陆",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综合现有各方面的情况看,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风险是可控的。根据国家审计署的报告,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国内生产总额和地方政府财力的比率均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是完全可以化解的。

(三)房地产"非理性繁荣"的背景正在转变相关产能面临过剩风险。为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以及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并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住房需求。近年来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尽管前几轮调控效果并不明显,但白实施"限购"和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以来,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投机性需求正在逐步被"赶出市场"。而且,近期多地出现的"微调"、"放松"政策,均被叫停。在这一背景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近年来采矿、钢铁、有色、建材等诸多与房地产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房地产市场"非理性繁荣"的基础上,为了适应这一"繁荣"而形成的巨大产能。这些生产能力,在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的过程中,显然存在着大量过剩的风险。目前,这些行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去库存化"特点,然而,未来面临的将是更加痛苦的"去产能化"过程。从这一意义上,房地产业及其相关行业工业生产部门增长的放缓并非短期现象。

(四)土地收入快速膨胀的背景正在转变地方政府融资能力不足将导致投资整体减速或财政风险,固定资产投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最核心部分,同时也是引发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从行业的角度看,投资占比最大的行业主要有i大类,即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近年来大行业合计占比持续保持在81%左右。

(五)影响通胀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下半年,我国通胀形势仍面临着国际局势和国际流动性过剩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给宏观政策的操作带来一定难度。

(六)一些地区中小企业经营压力较大今年上半年,主要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并向下游传导,企业融资、用工成本增加,部分地区劳动力工资上涨,给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困难。

(七)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任务依然很重从统计数据看,2016年完成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和遏制产能过剩行业肓目扩张、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等结构调整任务,仍任重而道远。

(八)劳动力和资源成本长期处于低水平的背景正在转变,经济发展将面临高成本阻碍风险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主要依托于低廉而充裕的劳动力和人为压低的资源要素价格。在这一背景下,形成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两高一资"产业,这一方面使得我国产业结构长期处于低端链条,另一方面极大地透支了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随着人口结构的逐步变化,劳动力市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2016年、2016年、2016年一直到当前,接连出现劳动力供给紧张的现象,而且出现的频率提高程度扩大。这就意味着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劳动力出现短缺的原因很复杂,但解决办法恐怕有一条是必须的,即增加工资。劳动力成本在近年来也出现了明显提升,导致了原来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传统产业,不得不向中部进行转移,这也是我国产业空间布局调整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过程。

三、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建议

(一)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考虑到政策的滞后效应及全球复苏进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宏观经济政策要更有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

(二)综合治理物价过快上涨物价上涨较快仍是当前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之一,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消除通胀的货币条件。要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提高补贴、结构性减税等措施,降低生产流通成本、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提高对低收人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从而保障供给、缓解物价上涨压力并把通胀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

(三)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进一步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节能减排的政策力度。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建立产业退出机制,促进落后生产能力有序退。与此同时,还要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重点产业调整和技术改造,进一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和产品的支持力度,尽快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第2篇:试论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

论文摘要继美国次贷危机之后,2016年末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对欧洲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欧债危机不同于以往的经济危机,它是政府信用的危机。这场危机的爆发虽然存在偶然因素,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欧债危机的爆发是必然的。欧债危机是多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先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别从经济结构、外部因素、欧元区制度、历史原因、社会福利制度多个层次进行分析,再从马克思一体化理论和货币理论两个全新的视角,尝试剖析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

论文关键词欧债危机;宏观经济学;一体化理论;货币化理论

2016年11月希腊新总理上台后,发现上届政府隐瞒了真实的财政状况,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等信用评级机构随之下调了希腊政府的主权信用评级。2016年4月,标准普尔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进一步下调至垃圾级别,从而拉开了欧债危机的序幕。此后,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等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也被相继下调。2016年9月,穆迪调低了法国两家银行的信用评级,欧债危机由欧元区边缘国家向核心国家蔓延,欧洲乃至全球经济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市场担忧情绪不断升级。

一、宏观经济角度

(一)欧洲国家经济的结构问题

众所周知,欧债危机始于希腊,接着在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也出现主权信用危机。这些国家自身结构存在问题和经济的失调直接导致了危机的爆发。总体来看,一方面,这些欧洲国家的产业结构不平衡,缺乏“生产性”,即国家的工业基础薄弱,实体经济空心化;另一方面人口结构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加剧,增加了财政负担。以希腊为例,希腊经济结构脆弱,以旅游业、农业和航运业为支柱产业,过于单一、集中,而制造业基础十分薄弱,电器、汽车和船舶等工业品严重依赖进口,经济对外依存度很高。2016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52、57%,而工业占GDp的比重仅为14、62%。同时,政府从国外借来的资金主要用于公共福利支出而不是用于发展经济,资金的边际产出很低。低效率的经济运行和增长动力的衰退,终究不能用国家债务来弥补,所以导致了危机的出现,即使是欧元区核心国家也不能幸免。

(二)三大评级公司的不公正评级

从欧债危机爆发到在整个欧元区蔓延的过程中,国际三大评级公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标准普尔、穆迪、惠誉均下调希腊政府的主权信用评级是这次危机的导火线。接着,在发布欧元区诸国偿债高峰危机警示的非常时期,三大评级机构降低其信用等级;在国际社会和欧盟出台了相应救助方案后,受援国家制定改革计划时,三大机构又进一步降低了受援国主权债务的信用等级。联系之前美国次贷危机中三大评级机构的表现,不得不对其评级的公正性产生质疑。因此在欧洲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评级机构的并不公正的评级,加剧了危机的恶化,对危机的升级有推波助澜之嫌。

(三)欧元区内部制度问题

欧元区是指欧洲联盟成员中使用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的国家区域。1999年1月1日,欧盟国家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2002年7月,欧元成为欧元区唯一的合法货币。欧元区内部存在着诸多不平衡的问题。

首先,欧元区的成立本身就潜藏着分裂的隐患。欧元货币体系涉及多个欧洲国家的利益。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结构等存在差异,仅靠欧洲中央银行调控货币政策,缺乏其他行政力量控制,必然会导致利益分配不公。当各国发生利益冲突时,欧元体系自然难以维系。欧债危机的爆发,让世界都看到了这一点。

其次,欧元区缺乏有效的制度或机制遏制国家间的“劫贫济富”的局面。欧元区各国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没有利率自主权,也没有调控汇率的能力。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经济地位和不同的利益诉求,采取的统一的汇率相当于各成员国的平均汇率水平。对经济实力强的德国等国家而言,汇率被低估,从而有利于出口;但对经济实力弱的希腊等国家,出口则受到压制。这就会导致“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恶性循环,使欧元区内部存在着财富由穷国向富国转移的机制。但因欧元区没有形成一套对冲机制,最终导致欧元区经济不发达国家不堪重负,率先出现问题。

最后,欧元区制度僵硬,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统一的汇率调整,这是欧元区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统一的货币政策难以同时兼顾各国的需求,只能偏向经济发展成熟的德国等国,而使得边缘国家的经济逐步恶化,经济出现高通胀、低增长现象。例如2002年,欧洲中央银行多次降低利率,实施扩张货币政策,使得德国经济增长加速而导致爱尔兰等国原本很高的通货膨胀率进一步升高。

(四)历史原因:希腊从开始加入欧元区时就不满足要求

德国总理默克尔曾指出,“欧债危机并非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几十年错误积累的结果”。这就是说,欧债危机的爆发是历史原因的积淀所致。关于欧债危机的历史原因,主要包含两点:

其一,希腊等国加入欧元区时潜藏的危机。欧元区成立之初,欧洲各国在短期利益驱使下,通过各种手段修改财政数据,加入欧元货币体系,如希腊2001年希腊为加入欧元区时,使用“货币掉期交易”方式,使账面上的10亿欧元债务暂时消失,留下了10年偿还90亿欧元的债务,为危机埋下伏笔。为维护欧元区经济稳定,减小风险,欧盟《稳定与发展公约》规定: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本国GDp总量的3%,债务规模不得超过本国GDp总量的60%。但2016年11月,新上任的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宣布,前希腊总理公布的2016年政府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应由3、7%上调至12、5%,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调为113%,均远远高于《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比例。

其二,欧债危机是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学术界有大量研究表明:欧债危机与金融危机存在着内在联系。在金融危机中,欧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金融机构实施救援,使得财政预算支出水平和赤字规模大幅上升。而但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散尽,扩张的财政政策导致的财政赤字已诱发了政府主权债务危机。Reinhart和Rogoff(2016)分析出全球金融危机到欧洲债务危机的传导机制:首先是私人债务的激增导致银行业出现危机,政府为尽快从危机中走出,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造成主权债务危机。

(五)高福利增加了财政负担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加上高福利是各政党竞争上台筹码,一些欧元区的边缘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逐渐向德国等核心国家看齐。这些国家并没有敦实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却要努力维持较高的社会福利水平,政府支出和债务不断加大。当借债的规模不断膨胀,而国家却无力偿还债务时,便产生了主权债务危机。

二、一体化理论角度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体化思想出发,欧元区的成立本身就是一种一体化的异化。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一体化有三个条件:生产发展、制度协调和意识认同。在生产发展方面,最先爆发债务危机的希腊等国,工业基础薄弱,在金融危机刺激下支柱产业也严重萎缩,生产力水平很难适应欧元区的发展水平;在制度方面,欧元区结构特殊,有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同时又缺乏统一的政治联盟作为保障,各个国家的利益争论不断,在没有政治联盟的情况下建立货币联盟,显得本末倒置;在意识认同方面,欧元区各成员国从本国利益考虑,分别设立不同的政策目标,并不存在意识的趋同。因此,欧元区一体化并不满足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生产—制度—意识”三大条件。异化的一体化使得欧债危机爆发后,迅速在欧元区扩散蔓延。

三、货币经济学角度

欧债危机是虚拟性货币时代,政府以实体性货币理论去求解虚拟性货币问题的后果。从历史到现在,各国政府都奉行传统的货币理论——实体性货币理论。但是,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各国的货币都进入了虚拟化的时代。如果人们还是按照实体性货币理论去认识经济活动,自然会刻舟求剑。欧洲各国为了使民众免受金融危机冲击下的货币贬值带来的损失,不断地发债,加大各种民生补贴,最终导致政府债台高筑。因此,从货币理论的视角看,欧洲危机的本质是陈旧的货币理论的问题。

第3篇:宏观经济因素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研究

摘要:将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结合起来是当前金融学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本文在讨论利率期限结构的基础上,着重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宏观经济因素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加入宏观经济因素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利率期限结构与单一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以及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关联性的研究。最后,本文就宏观因素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利率期限结构;宏观经济因素;贷币政策

一引言

利率期限结构是指在某一时点上,不同期限资金的收益率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它反映了不同期限的资金供求关系,揭示了市场利率的总体水平和变化方向。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等原因,利率作为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价格变量及货币当局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观测变量,其在金融市场上所起的杠杆功能显得日趋重要。

对于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解长久以来都是金融家和宏观经济学家研究的主题,但是,二者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区别。一方面,金融家主要集中在有价证券利率的预测和定价上,并没有指明利率期限结构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家专注于理解利率、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关系,为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他们往往信赖"预期假说",而不管其贫乏的实证记录。结合这两条线的研究似乎是富有成效的,因为两种方式都有潜在收益(Hordahl等,20o6)。

因此,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将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进行联合研究的成果,从金融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审视利率期限结构,以此加强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解。本文主要包括加入宏观因素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利率期限结构与单一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以及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关联l生的研究。

二加入宏观经济因素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

传统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主要是针对期限结构本身的研究,没有考虑宏观经济因素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随着利率在宏观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人们开始重视利率期限结构中包含的宏观经济信息,并尝试将宏观经济变量引入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发现在模型中加入宏观经济变量后,对利率变动的解释度显着增强(KozickiTinsley,2001;陈哲,2016)。

(一)国外研究现状泰勒规则和新凯恩斯理论的提出,引发并促进了加入宏观因素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即宏观一金融模型(Macro-financeMode1)的研究。Kocki和Tinsley(2001),Ang和piazzesi(2016)首次在期限结构模型中加入宏观经济变量并证明这样做是合适的。Ang和piazzesi认为宏观经济变量对收益率起到重要的解释作用,这些变量在期限结构模型中能改善其预测效果,在这一开创之作后,宏观一金融模型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并不断被修正和发展。

Hordahl等(2016),Rudebusch和Wu(2016)将期限结构模型追加到新凯恩斯宏观模型中。Hordahl等构造了一项完全基于宏观经济因素的动态期限结构模型,模型包括通货膨胀率、产出缺口和短期利率三个关键的宏观经济变量,考虑了短期利率到宏观经济产出的明确反馈。RudebuschWu的建模与前者类似,他们均在建模过程中将定价核心看做是外生决定的,但二者都在供给和需求方程中添加了带有几分任意性的滞后结构。

由于大多数的宏观模型中的关键变量是通货膨胀、产出缺口和短期利率,但是由于这类模型的过度简化揭示了非常有限的有关货币权威性和私下部分(pfivasector)的信息量。众所周知,货币政策的运行环境是需要大量的数据的,所以,通货膨胀、产出缺口和短期利率难以充分地预测货币政策未来的表现。因此,Bekaert84现代商业MODERNBUSINESS(2016)完善了带有无套利仿射期限结构模型的结构化新凯恩斯宏观经济框架,与前面所提研究不同,除了通货膨胀、去趋势化的产出和短期利率以外(

此外,学者通过不断修正和完善,将宏观一金融模型进行拓展。例如,Dewachter和Iania(2016)通过引入额外的流动性相关和回归预测因素,扩展了仅包含标准宏观经济因素的基准宏观一金融模型,模型在使用横截面数据修正收益率曲线上,显着优于大多数的结构性和非结构性宏观一金融收益率曲线模型。Benchimol和FOurcanS(2016)遵循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提出并测试欧元区的模型,特别强调了风险规避和货币的作用。Dewachter等(2016)开发了空间向量自回归模型,在模型中同时考虑了经济冲击的时间和空间维度,通过这一框架来分析欧洲地区通过宏观经济冲击(通货膨胀,产出缺口和利率)的空间和时间进行的传播。

(一)国内研究现状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于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晚,因而有关宏观一金融模型这一领域的理论及建模方面的研究还较缺乏,新起的研究都是基于国外学者的理论及模型框架上进行的。

朱波,文兴易(2016)根据宏观经济结构和微观金融模型的结合方式,对国外新近的宏观一金融模型进行区分,主要分为仅在仿射期限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增加宏观经济变量的简约型宏观金融模型,以及对利率期限结构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考虑的结构化宏观金融模型两种类型。沈根祥,闫海峰(2016)也是在国外文献的基础上,按照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的因子来源将其分为内基模型和外基模型。其中内基模型的因子不可观测,其经济含义往往难以解释,而外基模型中的因子为宏观经济变量,模型具有明确的经济含义。孙皓,石柱鲜首次使用宏观一金融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但他们并没有构建新的模型,而是基于Oda和Suzuki(2016)的模型框架,先是对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动态过程中的时变宏观经济风险价格进行定量估计,随后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

三、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

利率期限结构中包含了宏观经济的信息,同时,宏观经济因素会对利率期限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

(一)利率期限结构与单一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目前,研究宏观经济所涉及的范围已经相当广泛,主要包括生产、消费、投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货币供给等。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选取了最具有代表l生的三个宏观经济因素,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利率期限结构与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情况。

1、利率期限结构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利率期限结构包含通货膨胀的信息(Mishkin,1990a,1990b;Fama,1990),对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预测功(Ang等,2O06),李宏瑾,钟正生,李晓嘉(2016)通过对中国银行间市场国债利率期限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中国短期利率期限结构(特别是中短端)包含了未来通货膨胀变动的信息,可以作为预测变量用来判断未来通货膨胀走势。

但是,不同学者关于利率对通货膨胀的预测功能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Ribba(2016)通过将预期通胀对利率冲击的瞬间响应限制到零,发现短期名义利率不能作为通货膨胀的预测器来解释,至少不是长期预测器。陈鹏,徐炜(2016)则认为10年期与7年期利率差对未来3个月的通货膨胀预测能力最强,利差增大预示着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增大,而陈红霞等(2016)表明市场利差与未来通胀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对未来通胀具有持续显着的负效应。

除了能够对通货膨胀进行预测功能外,利率与通货膨胀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Yuksel和Akdi(2016)就探讨了不同通货膨胀对美国利率不确定性测度的影响,脉冲的不确定性对短期和长期利率有负面影响,而结构的不确定性对短期和长期利率有正面影响。

Tillmann(2016)在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框架内,根据货币传导成本渠道,评估了利率对通货膨胀动态的影响,研究表明,更高的利率转换成更高的边际生产成本,并最终成为更高的通货膨胀。

Hagedom(2016)根据预期和全可信度下的标准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模型预测,名义利率应该下降以实现低通货膨胀目标,而实际利率大致维持不变。Ehrmann等(2016)使用高频率债券收益率数据来研究欧元区的通胀预期,发现更低的长期利率,更高的稳定性,以及更好的锚定反应,能够大幅增加长期通胀预期的锚定。Wright(2016)提供了期限溢价,通胀不确定性和二者关系的跨国实证证据,这些证据表明长期通胀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收益率曲线斜率向上进行解释。

2、利率期限结构与实际经济增长的关系。关于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的联系,早在Estrella和Hardouvelis(1991)就通过美国季度数据,证明log期和3个月期的国债收益率之差能够很好地预测未来的消费、投资和产出情况。Haubrieh~Dombrosk(19%)通过研究说明利差对GDp增长也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对宏观经济走势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孙皓,石柱鲜,2016),利率期限结构是宏观经济波动态势的"指示器"(孙皓等,2016)。

于鑫(2016)认为长短期利差对我国未来经济变化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但利差的边际预测效果较差。况山(2016)研究发现银行问市场不同长短期利差结构对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的预测能力不同。其中,2年期国债利率与同业拆借1天的利差对一致指数解释力度较强,且一致指数与利差呈负相关关系系,利差越大,未来10个月的一致指数越小。陈鹏,徐炜(2O09)则认为10年期与3年期利差对经济增长的预测能力最强,利差增大预示着未来经济的增长。此外,利率期限结构对还能对经济周期波动进行预测,孙皓,石柱鲜(2016)研究表明,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变动能够较为稳定地指示未来3个月的经济周期波动状态。

最新的研究由Favero等(2016)等做出,他们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状态空间模型框架,用来分析无套利和大型信息集的预测功能,发现非套利模型在较短的期限较短的范围内更有用,大型信息集则在较长的范围和较长的期限内更有用;收益率曲线模型可以利用宏观经济变量来预测宏观经济。

3、利率期限结构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大量文献都表明利率期限结构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利率期限结构中蕴含着货币政策信息(徐小华,何佳,2016;郭涛,宋德勇,2016),通过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中央银行可以获得金融市场对未来通货膨胀以及利率变化的预期信息,从而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同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它的具体操作和传导机制对利率期限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Dai和philippon,2016)。另外,贾德奎(2016)还从货币政策透明度角度上进行研究,发现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更有利于引导市场预期和形成稳定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

不同期限利率受货币政策的影响不同,货币政策对我国短期利率的影响要远大于对中长期利率的影响(刘海东,2016)。货币政策对期限结构不同因子的影响效果也具有显着差异,孙皓,石柱鲜(2016)表明货币政策作用下,利率期限结构水平和曲率因子减小,而斜率因子增大。在货币政策的宽松期和紧缩期,面临货币政策从紧金融视线IFinanciatView的冲击,水平因子的响应分别为正向和负向,而斜率的响应均为负向;当货币政策由宽松期转向紧缩期时,水平因子变大,斜度变小(潘敏等,2016)。但是沈根祥(20l1)的研究指出,货币政策和利率期限结构之间的短期动态影响表现出非对称,即债券市场对货币政策变化的反应较为迟缓,但货币政策对市场利率的变化反应敏锐。而长期均衡关系则表明,货币政策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期限结构有显着影响,但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央行的利率调控目标不敏感,不能形成明确预期。

(二)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关联性的研究除了分别研究利率期限结构与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外,国内外学者也尝试着探索利率期限结构与多种宏观经济因素间的动态关系,从整体上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胡雪琴,陈勇(2016)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我国国债市场的三因子动态模型,分析利率期限结构、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三者的关系。Reschreiter(2016)研究货币政策制度的转变对英国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目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货币政策改变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实际利率的均值回归水平下降,实际利率的波动性也降低了,实际利率偏离均值的持久性则增加了。OrphanidesWei(2016)则探索了宏观经济结构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表明实际GDp增长、通货膨胀和名义短期利率的递归估计的VAR产生与调查预测更为一致的预测。

宏观冲击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也引起学者的关注,但宏观冲击对不同期限利率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货币冲击、供给冲击和价格冲击对短期利率具有持续显着的影响,而对长期利率则没有显着作用(刘金全等,2016)。同时,不同类型宏观冲击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也不一致,于鑫(2016)认为利率的水平因子受价格水平的影响最大,货币政策变化主要引起倾斜和曲度因子的变化,但季绍波等(2016)~认为货币政策主导水平因子变化,实际经济变化才是倾斜和曲度因子变化的主要原因。孙皓,石柱鲜(2016)模拟了宏观经济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冲击效应,认为宏观冲击长期对利率期限结构的整体水平具有明显影响,而对坡度的影响仅在短期内有效。

四、研究评述和未来研究展望

宏观一金融模型的研究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研究宏观经济变量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利用宏观经济信息提高收益率曲线的预测能力;二是研究实际的金融、经济问题,分析政策的实施效果,了解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判断通胀和产出缺口的变化趋势,从而对政府债务进行优化管理,制定并实施进一步的货币政策。将宏观经济因素与利率期限结构联合进行分析也是为了获取更多有关收益率曲线的信息,以便为进一步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因素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国外研究起步早,成就较多,而国内研究相对滞后,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深入的方面。

首先,可以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宏观一金融模型,同时在模型中深入具体政策的应用。其次,由于在研究宏观经济因素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时,选取的变量仍主要集中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上。因此,可以考虑从其他宏观因素人手或联合更多经济变量进行研究,以获取更加充分的信息。最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作为主流宏观数量分析工具,能够为宏观经济因素与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分析视角,国外学者将其应用于利率期限结构中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国内应用该模型的研究还较少,因此,基于动态随机-般均衡模型来对利率期限结构进行相关的研究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第4篇:探析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课题研究式教学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宏观经济学研究式教学课题研究

论文摘要课题研究式教学以来源于实践的真实问题为基础,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培养学生经济学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际经验,系统介绍了宏观经济学教学应用课题研究式教学实施过程,并提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经济学理论知识和经济学分析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学是一门学以致用的学科,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问题导向性,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具有更为突出的应用性,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有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同时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例如曼昆和保罗·克鲁格曼,往往是在大学和政府机构交叉任职,这表明了宏观经济学确实是一门来源于国民经济运行和管理的实践性学科。由于宏观经济学涉及到复杂多样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加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发展完善中,市场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相对于国外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很多经济问题不同于国外,例如房价、消费者物价指数等等,往往具有特殊的发生背景和形成特点,按照一般经济学原理理解起来比较吃力,而我国高等院校多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宏观经济学基础课,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薄弱,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这又为宏观经济学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真正培养学生们经济学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着眼于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研究性教学,可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经济实践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式教学尚无明确定义,一般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我认为研究式教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式教学指的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研究性地教,研究性地学,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各个环节的新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它的特点是适用的普遍性。狭义的研究式教学则是指就某一重大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以增强学员素质,提高学员能力为目标,以研究解决重大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为导向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人们很难将两种方式截然分开的,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一、课题研究式教学实施过程

高等院校教学目标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而体现高校教学工作的直接标准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性直接表现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述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在校期间扎实的以研究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培养。下面,结合我在宏观经济学教学实践,就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式教学谈谈个人体会。

1、课题选择。这里的课题选择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要充分结合教师学期内承担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研究目标都要与你所要讲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有关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承担的宏观经济学课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教学本人承担的研究课题,例如教师承担或参与的学校立项课题、部级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及承担的委托课题等;二是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当前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房价问题、人民币汇率、债务危机等。对于前者,由于教师本人自己承担的课题,熟悉本领域发展前沿和存在的问题,能够较好把握课题范围和发展方向,因此,一般也是由教师本人确定课题方向,让学生们在已有范围内自己选择;对于后者,这些课题都是学生们自己自由选择下来的,学生之间的水平和经验差异较大,影响到所选课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必须参与到最终课题的选择确定上来。我往往组织学生进行小规模的开题报告,让学生利用短短几分钟时间汇报一下自己选题的原因和想法,教师在这方面必须控制好课题难度,课题是否与课程相关、是否与学生实际水平相适应。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就可以大致确定本学期展开研究式教学所需的课题了。

2、课题调研。研究式课题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成员不超过5名。调研需要提前布置,因为在学期初已经就学生负责组织的课题了,在确定教学日历、教学进度安排、考核文件时就应该将课题研究工作结合进来。由于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研究基础,经验缺乏,教师应就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研究工作过程、关键环节,特别是前期的文献资料搜集、资料归纳、问题提炼是必须重要讲解的。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组织进行课题调研的途径包括:一个是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这部分资料绝大多数是与数据等实证资料;另一个是教师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馆查阅图书文献,同时到中国知网等专业性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也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积累初步经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奠定一定基础。此外,根据课题的实际需要,我们还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调研,例如组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

3、课题讨论。课题分析讨论是课题研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讨论的具体形式、时间安排、点评均由教师主导。在实际组织过程中,首先由教师介绍课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前沿课题发展,重点放在目前研究现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将来可能的创新方向上,然后要求每个小组组长汇报本小组研究过程、研究内容、提出问题和介绍观点,小组其他成员补充意见,其他同学就此课题汇报情况展开讨论,教师在此阶段发言要少,把更多机会让给学生。但教师在此阶段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主要有:调控学生发言,控制课堂时间,让每个人都有充分的机会表达思想,并让发言集中在学术层面;引导学生发言,启发那些在发言和表达思想上有一定困难的研究生,同时就有关背景知识可做进一步补充;发现问题。研究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技术途径一般而言都不可能是成熟的,教师应及时发现研究生所提技术途径所存在的问题,促使其做进一步的思考。讨论局限于课堂上,学生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交锋都可以通过网络学堂“研究式教学”专栏发布出来。个人的研究文章也在这个期间完成,字数可规定1000字以上。小组集体研究成果和个人研究成果均通过网络学堂“研究式教学”专栏发布出来。

4、课题总结。经过上面充分讨论交锋,我们发现学生对自己负责的课题显然有了充分的知识积累和信心,这是值得鼓励的,但是,课题研究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教学,因此,我们要在最后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总结,首先要肯定目前研究中已经取得了进步,特别是要表扬那些能够运用教学课程中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还有能够不囿于已有理论观点大胆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学生。在对学生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时,必须要始终将学生的思考出发点拉回到教学内容上来,例如,我们讨论灾害影响有益还是有害时,可以归结于人们对GDp基本概念的理解,也可从中发现GDp局限性。通过由实践到原理的循环反复,让学生恍然大悟,或由于英雄所见略同而带来极大成就感,所以这些方式适合于学生感性、好奇

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们更加重视对课程中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际的应用能力。

二、课题研究式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极其丰富,而其所联系的社会经济问题更是复杂多变,包罗万象,非常具有挑战性。因此,研究式教学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要求,单独依靠一两个教师承担起来,是不可行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形成了稳定的教学团队,在团队中不同教师具有不同研究方向和科研基础,有的可能擅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分析,有的可能更喜欢研究汇率问题,有的擅长于计量模型分析。实践证明,不同专业背景、研究经历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的效果会更好。

2、加强教师科研工作。宏观经济学课题研究式教学难度要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因为它要求教师要承担起比平时更多的教学备课任务,不但要熟知教材上的内容,还要熟悉掌握本专业发展前沿问题,了解最新的研究文献,并对研究课题有一定的研究积累,对问题有自己的观点,能够从实践中发现经济学原理的根源,对学生的研究内容、分析方法、观点建议及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有效开展课题研究,既要有一定的自由度和研究空间,又不能任由学生发挥,要时刻体现教学要求。显然,这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如果教师没有或很少承担、参与课题研究,就不可能持续关注学术前沿发展动态,深化自己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观点和研究方法上就不能有创新,就会大大降低研究式教学的实际效果,导致学生消极参与。

3、加强研究方法指导。在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实证分析法,为此,我们需要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三方面:第一,在课堂讲授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经济变量定义。第二,注意假设条件。我们都知道假设是一种理论所适用的条件,任何理论离开了假设可能就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了。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习惯于现成的答案,满足于对结果的记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假设的重要性。第三,关注不同理论的表述方法。一般来说,经济理论可以用文字、表格、图形或函数关系来表述。在既往的学习中,数学与经济等理论是分离的,也许一个学生数学学得很好,但在经济生活中究竟有什么意义,他可能不太清楚。比如,曲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它表示不同变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正斜率越大,表明横坐标的变化比纵坐标的变化速率要慢,即横坐标的变化对纵坐标的变化不够敏感,或者说是缺乏弹性的。教师可让学生回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从而创造性地用几何方法分析更多的经济问题。

4、注意激励与疏导。大学生承担课题研究,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优势体现在求知欲强烈,有热情,缺点是经验缺乏,方法不得当,有时由于遇到困难和挫折,情绪低落,缺乏耐心。还有就是个别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发言不积极,不愿意接触社会实践,只对理论学习很感兴趣。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时,要针对学生特点和可能遇到的困难,设计实施方案和应对措施,根据参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征等,对以前研究活动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准备;同时,要对课题研究的外在环境利弊进行分析,提高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减少学生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既要辅导学生有关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又要指导与被调查者接近和交谈的方式等。在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征询与课题有关的zhèng fǔ 部门、企业和社会专家的意见,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为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和便利条件,建立更多针对学生研究课题的调查渠道。

三、结论

课题式研究教学是一种将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旨在培养学生经济学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会以及基于目标达成的问题解决。对于教师而言,通过课题式研究教学选择教学内容作为研究课题,在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社会实践能力,真正将教学活动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发展过程,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实现了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共同促进、共同成长的良好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郭金林。论教师在高校文科研究式教学中的主导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6(02)

2喻国华。研究式教学模式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6(06)

3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6(12)

4高继红。解读研究式教学模式——对“专题研讨小组”式和“课题制”教学法的比较分析J。理论研究。2016(01)

5何丽君,何丽霞。高等学校研究式教学策略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6(04)

第5篇:宏观经济约束下完善增zhí shuì立法的路径选择

摘要:继2016年增zhí shuì全面转型之后,增zhí shuì立法和增zhí shuì“扩围”改革受到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我国增zhí shuì发展历程和制度改革的特点分析,发现我国增zhí shuì改革与宏观经济发展和国家财政体系密切相关。因此,在宏观形势约束下,我国只能以提升增zhí shuì的法律级次为改革重心,“扩围”等制度完善问题应采取循序渐进方式,其改革成果应通过法律修正案的方式逐渐确认。

关键词:宏观经济约束;增zhí shuì;立法

2016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增zhí shuì等若干单行税法”列入任期内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意术行政府将致力于有关增zhí shuì立法的议案工作。学术界经过十余年的讨论,对于增zhí shuì立法问题达成基本一致的意见:增zhí shuì在税制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按照《立法法》的要求,依据税收法定主义原则,提高其立法级次势在必行。但由于增zhí shuì制度的复杂程度突出,具体到操作层面,提升其法律级次遇到了发展瓶颈。从法理学角度看,税法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税收法定主义,其功能在于保障税法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以保证税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因此,一部完善的增zhí shuì法应具备普适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这就在原则上要求增zhí shuì制度应是稳定和完善的。但与发达国家实施的较为成熟的增zhí shuì制度相比,我国增zhí shuì制度存在税基偏大、征税范围偏小等问题。2016年,备受瞩目的增zhí shuì全面转型基本解决了税基偏大的问题,但同时,增zhí shuì征收范围过窄问题则成为瞩目的核心问题。

税收理论表明,增zhí shuì的独特机制在于购进扣税,征税范围越大、销售抵扣链条越完整,增zhí shuì的税收中性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功能才能凸显。因此,从税制完善角度来看,我国当前实施的增zhí shuì制度依然存在征收范围不规范、征收链条不完整等问题,为了完善税收链条机制、更好的实现税收中性,我国增zhí shuì制度改革任重道远,扩大增zhí shuì的征税范围(简称“扩围”)是今后增zhí shuì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基于此,有学者提出我国应加快增zhí shuì的“扩围”进程,制定一部普遍征税的增zhí shuì法具备其理论必要性和现实的可行性。但扩大增zhí shuì覆盖范围涉及到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根基,在未决定对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做出重大调整之前,“扩围”之事不宜进入操作视野。结合我国税收管理体制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一步到位”的改革难度比较大,更多的学者主张增zhí shuì全面转型应分阶段循序渐进,待条件成熟时将增zhí shuì全面取代营业税。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增zhí shuì立法的发展瓶颈在于增zhí shuì的制度改革。因此,本文拟通过梳理我国增zhí shuì30多年的发展历程,分析我国制度改革的特点,判断出增zhí shuì的进一步改革趋势,结合当前立法的紧迫性,提出更符合国情的我国增zhí shuì的立法路径选择。

一、宏观经济约束下增zhí shuì制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

(一)宏观经济约柬下我国增zhí shuì制度的演变过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分别对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按其销售(营业)收入征收工商税和工商统一税,然而这两个税种“道道征税、重复征税”的特点阻碍了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协作生产的扩大,已经不再适合改革开放的需要,增zhí shuì开始受到重视。1979年我国开始引入税并进行试点,1984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增zhí shuì条例(草案)》,标志着我国正式建立增zhí shuì制度。它基本适应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然而它并不是发达国家盛行的增zhí shuì,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

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1993年底我国进行了以增zhí shuì为核心的规模宏大的税制改革。由于当时存在通货膨胀、财政收人不足、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等问题,为了配合1993年起实施的紧缩型宏观调控政策,增zhí shuì改革选择了生产型,以达到抑制通胀、约束需求和筹集税源的目的。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生产型增zhí shuì的弊端逐渐显露,增zhí shuì转型开始进入实际操作层面。2016年9月,国务院提出振兴东北的战略方针,为了支持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增zhí shuì转型被视为一项财税刺激政策被提L日程,2016年7月1日,我国首先允许东北三省的八大行业对购进固定资产抵扣增zhí shuì,由此拉开增zhí shuì转型试点序幕;为了实施“中部崛起”战略,2016年7月1日,试点范围扩大到中部六省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的八大行业,旨在鼓励试点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一82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2016年7月1日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个盟市和四川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成为支持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一项重要税收政策。2016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我国面临国际市场疲软和国内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双重考验,为了平抑我国经济波动,减轻企业投资负担,拉动内需,政府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出“结构性减税”,2016年增zhí shuì全面转型作为结构性减税的重要举措而推开,通过转型所带来的减税效应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二)我国增zhí shuì制度的改革特点和下一步改革趋势。我国增zhí shuì制度的改革特点。我国增zhí shuì制度改革和宏观形势密不可分,其改革进程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增zhí shuì改革受限于当时的宏观形势。在过去30年中,增zhí shuì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是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改革战略的刺激手段,说明了我国增zhí shuì的改革步伐受限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此外,增zhí shuì的发展还受财税体制的影响,1994年生产型增zhí shuì便是在充分考虑当时税收征收管理现状、纳税人的会计核算水平、纳税意识等方面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的选择。第二,增zhí shuì改革循序渐进、谨慎前行。增zhí shuì与商品(或劳务)的交换密不可分,这就决定了增zhí shuì的征税范围十分广泛,从而对国民的财产权益和国家的税收利益影响巨大。回顾2016年以来的增zhí shuì转型步伐,可以发现,税制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经历了从区域优惠到全国统一、从部分行业到全行业、从控制退税到全额退税的循序渐进的改革进程。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增zhí shuì改革持谨慎态度,改革步伐缓慢,以避免重大变革带来的不利影响。

1、增zhí shuì制度的改革趋势。单从增zhí shuì制度的完善来看,增zhí shuì转型完成后,调整征税范围成为下一轮增zhí shuì制改革的重点。从理论上说,增zhí shuì最优的征税范围应包括所有创造和实现增值额的领域。而我国增zhí shuì制度的征税范围仅限于销售货物和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其他服务业属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因此增zhí shuì的“扩围”势必牵扯到营业税的改革,面临技术难题和体制难题。其技术难题如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税率设置、减免范围的确定等尚可通过借鉴国际经验来合理设计;而体制难题却是我国进行增zhí shuì“扩围”的最大障碍。_6在分税制的大背景下,增zhí shuì是中央地方共享税,由国税机关负责征管;营业税是地方税,由地税机关负责征管,增zhí shuì“扩围”需要面临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和税权关系的重大调整。

鉴于此,结合我国增zhí shuì制度改革特点及我国国情决定了增zhí shuì的“扩围”改革不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改革进程会结合经济发展对增zhí shuì制度的要求、充分考虑我国税收管理体制以及税务机构改革的实际情况、综合税收征管现状等各方面因素,循序渐进,分步扩大增zhí shuì征税范围。因此,增zhí shuì制度的“扩围”将是一项长期工作。

二、提升增zhí shuì法律级次具有现实紧迫性增zhí shuì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如此重要的税种,自1994年以来一直以税收制度的形式存在,l6年的改革发展只带来税制和税收征管的不断完善,其法律地位没有任何改变。

年增zhí shuì全面转型改革不仅标志着我国税制改革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也为加快增zhí shuì立法进程提供了契机,增zhí shuì由暂行条例上升为正式法律的迫切性已经摆在面前,提升增zhí shuì法律级次的任务非常迫切。

(一)依法治税方略要求我国尽快提升增zhí shuì的法律级次中共十五大至今,依法治税已经成为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利益和纳税人权益的需要。在依法治税原则指导下,我国税收必须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就要求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税收法律体系。我国目前的税收法律体系并不健全,税收实体法仅有《个人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法》两部法律;税收程序法仅有《税收征管法》。与我国税收制度的发展相比,我国税收立法工作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目前我国一些主体税种的法律地位,如增zhí shuì等依旧停留在暂行条例和行政规章层面,法律级次较低,当前的税收立法同依法治国、依法治税的要求不相适应。而增zhí shuì立法则有利于形成我国税收法律的基本框架,提升我国依法治税的国家形象。其一,增zhí shuì立法后,半数以上的税收收入具有坚实而稳定的法律依据,而不是变化频繁的暂行条例。其二,增zhí shuì立法后,税收的公平和效率基本得到法律保障。因为增zhí shuì对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流转额课税,有利于国家及时、稳定、可靠地取得财政收入,基本实现了税收效率;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对所得额征税,按照纳税人负担能力(即所得)的大小和有无来确定税收负担,对于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缩小纳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具有特殊的作用,实现了税收公平的目的。

(二)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求我国尽快提升增zhí shuì的法律级改革开放初期,受当时宏观经济形势制约,依据198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和1985年全国人大先后两次授权政府改革工商税制和发布试行有关税收条例(草案)的决定,我国立法机关授权政府可以在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方面颁布暂行条例,在取得经验、条件成熟之后再按程序将暂行条例上升为法律。这种情况符合当时的经济发展形势,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时隔十余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机制越来越完善,税收通过影响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为了减少税制变动带来的经济扭曲,就对税法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提出了要求。

作为我国的第一大税种,增zhí shuì庞大的筹集收人功能牵涉到众多纳税人的切实利益,因此增zhí shuì的立法问题成为我国税法完善的重中之重。

我国现行的增zhí shuì制度是由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税务主管部门发布的行政性法规组合而成。一方面,其法律级次不高,不符合国际惯例,影响投资环境和吸引外资,不利于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它们变动比较频繁,干扰纳税人的预期。加快增zhí shuì立法,一方面保证了税制的持续性和内在稳定性,避免频繁变动给绛济带来的扭曲;另一方面,稳定的税制增强了纳税人对税法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其经济彳了为可做出适当调整,有利于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怏发展。

三、增zhí shuì立法完善的路径选择以上分析表明,增zhí shuì制度完善将是一个长期过程,而提升增zhí shuì的法律级次则具有现实紧迫性。通过综合衡量,存宏观经济约束下,我们得出完善增zhí shuì立法的路径:提升增zhí shuì的法律级次,确认以往的改革成果,并可以法律修正案的形式予以确认。冈此,增zhí shuì法的内容为现行增zhí shuì制度,具体到操作层面,则是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其他规章制度进行整合,一并提升其法律级次,形成增zhí shuì法的主体内容。此外,增zhí shuì立法时还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从法理学角度来看,增zhí shuì法应规定基本原理和其他原则性问题增zhí shuì立法需要体现增zhí shuì的基本啄理和相关经济规律;强调增zhí shuì的“中性”特征,避免为解决一时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而任意变动。保障税法的稳定性。增zhí shuì法巾还应对增zhí shuì制度的改革方向做出原则性规定,以保障税法的连贯性和统一性。

(二)从税收角度来讲,增zhí shuì法应留出一定缺口,做出适当授权其一,当前增zhí shuì制度并不完善,存未来较。长时期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扩围”等改革事项可授权国务院以试点或暂行条例的形势逐步展开,待改革成果成熟时再以修正法案的形式确认。其二,增zhí shuì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税种,其本身就具有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作用,在保持法理视角的稳定性基础上,我们还应该考虑到税收内在的宏观凋控功能。考虑到未来经济发生波动的可能性,建议通过立法授权的方式预留调整空间,以应对实时变化。如,我国的出口退税一直作为一项财政激励制度,通过出口退税率的变动在鼓励外贸出口、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基于出口退税机制可以作为一项宏观调控措施,需在经济形势发生改变时予以及时调整,因此可在增zhí shuì立法时单独将出口退税立法权授权给国务院,并将授权的时间、范围、内容、监督机制等予以详细规定,这样既满足了出口退税的调节经济功能,又能将其纳入国家监督机制下,更好的保护纳税人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守文。增zhí shuì的“转型”与立法改进J。税务研究,2016,。

2叶珊。论增zhí shuì法的法体例。税务研究,2016,(8)。

3高培勇。增zhí shuì转型改革:分析与前瞻Jj。税务研究,。(8)。

4王金霞。扩大增zhí shuì征税范围的思考J。税务研究,2016,。

5李建人。增zhí shuì的转型与转型巾的增zhí shuìJ。财经问题研究,2016,(2)。

6汪德华,杨之刚。增zhí shuì“扩围”——覆盖服务业的困难与建议。税务研究,2016,(12)。

7蔡吕。对增zhí shuì“扩围”问题的探讨。税务研究,2016,。

第6篇:关于经营城市的思考

我国的一些城市在市场经济下,在探讨自身的发展、加速城市化的进程时,提出了如何以城市为单位,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操作或运作城市整体国有资产的问题。目前,经营城市的实践活动已在一些城市展开并取得成效,由此引起了人们对经营城市的关注和研究。

那么,什么是经营城市?为什么要进行经营城市?经营城市主要有哪些方式?本文将对此做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经营城市的概念和意义

一般而言,经营城市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政府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市场规律和市场化的方法解决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满足居民对城市环境的各种需求的行为。具体来说,就是城市政府通过运作城市内的土地、房产、市政设施及其延伸的无形资产等各种资源,使城市获得迅速发展。这些运作包括城市发展的各种谋划、规划、开发、建设及至管理等等。

经营城市包括三个要点:一是谁来经营城市?二是经营什么?三是如何经营城市?关于经营城市的主体是谁?现阶段在我国经营城市的主体是各级城市的政府,因而经营城市是政府行为;关于经营什么?即经营城市的客体是什么?这个客体其实就是“城市资产”,它包括城市中的土地、房产、环境、市政设施等有形资产和依附于其上的名称、形象等无形资产;有学者把城市资产归纳为自然生成资产(土地等)、人工资产(如道路、桥梁、地下管网等)和延伸资产(如城市建筑和构筑物的冠名等)三大方面。关于如何经营城市?经营城市是城市政府依据有关法律,主要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对所掌握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使用权、经营权、名义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进行市场运作。

当然,还需要明确一点,就是为什么经营?简单地说,就是加速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从实际运营的效果看,经营城市的确解决了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资金缺乏、建设效率不高等问题,对当今中国城市建设来说不乏是一种新的思路与行为。

经营城市不是人们心血来潮、随心所欲的炒作,它的产生有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原因。也就是说,市场经济要求进行经营城市。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完善,城市建设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样,经营城市也就被提出来并加以实践。

从目前看,经营城市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的意义:

第一,经营城市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

政府转变职能、政企分开一直是较难的问题,然而,经营城市这一方式却给城市政府带来了新的、具体的、可操作的途径。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要求城市政府采用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经济杠杆管理模式。我国是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城市政府拥有大量的国有资产,如何把这些资产的效用最大化的发挥,成为城市政府在市场经济下面临的重大课题。经营城市就是城市政府运用一些经济手段,解决城市建设发展问题的新探索。

经营城市要求政府必须从过去对企事业直接插手的微观管理转向对城市整体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营,转向对城市设施、生态环境的整体化的经营管理;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实现城市整体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经营城市是城市经济由僵化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政府行为方式由微观模式转向宏观模式的具体表现。

第二,经营城市有利于建立集约经济

从社会进步的角度上讲,城市发展追求的目标不仅是单纯的生产生活便利、经济化,而且还包括全社会降低交易成本、居民精神物质环境质量全面提高等方面内容,并以城市发展带动其所在地区的整体经济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使城市真正成为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增长极。这也是城市经济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的必然趋势。

这就要求经营城市的方式必须从资金、实物等要素的单方面经营转向物质资本与知识、信息、人才、文化、生态相结合的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的经营上来。从发展上看,人力资本、知识信息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将会逐步超越传统的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所以经营模式、经营的方向、广度、深度也必然发生很大变化,城市政府必须从单一的物质资本经营转向人力知识资本与物质资本经营并重的方向上来。

“入世”之后,在经营城市的范围上,城市政府也要从城市内部为主转向城市所在地区、全国及至全世界寻求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经营城市是塑造城市竞争力的快速、有效手段。

第三,经营城市有利于人们重新认识城市资产,开发城市资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中的各种有形与无形资产会发出新的价值光芒。对这些资产进行聚集、重组与运营,以城建城,以城兴城,发展城市,来实现城市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增值,自我发展,不失为一个良策。可见,经营城市的理念,不仅可以使人们的资产观念发生深刻的转变,而且使人们对城市发展和管理的观念产生深刻的转变。

第四,经营城市有利于城市摆脱建设资金的困境

城市建设由于它的投资大、周期长、公益性强的特点,长期以来都是政府的一大包袱。而且,随着人们对城市品位和城市功能完善要求的提高,城市建设所需资金更加庞大,而单纯依靠城市财政的老路子搞城市建设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抛弃城市建设只有政府投入、居民无偿使用的旧模式,走经营城市的新路子。城市政府依据掌握的可控资源,对城市资产进行运营,开辟城市建设资金的来源。城市建设既可以由政府投资,也可以由企业、个人投资;既可以运用内资,也可以引进外资。总之,就是要改“一方投资”为“多方聚资”,改政府“一方包建”为“全民共建”,进行多元化开发建设。

对于城市资产的运营,实践已经证明:只要是依据经济规律和有关规定进行运作,就可产生良好的、巨大的效益,为城市发展带来急需的资金和财力支持,加速城市化进程。

二、经营城市的主要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城市化发展战略在我国的展开,每个城市都在探索城市建设、发展及其资金来源问题,而经营城市就是探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模式。

经营城市的具体运作方式有:

1、利用城市规划指导开发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体安排,它全面地、科学地展示了城市空间各个层次的发展前景及其分工与作用,由此勾勒和塑造出不同区域、不同区位、不同地区的预期增值,直至构造出其各自的宜人居住、宜人工作、宜人娱乐休憩的自然与人文协调景观。在此基础上进行经营城市,如实行土地利用的招标竞争,即可以为城市发展建设置换一笔可观的资金。利用城市规划这一有力手段,这可以说是经营城市最根本、最有效、最富吸引力的方式、方法。

2、利用招投标方法

招投标方法常用于工程建设中,而经营城市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资产的价值。具体说来就是对拟开发地段的土地使用权、经营权、房产开发建设权、基础设施(道路、桥梁、水、电等)运营权、广告设立权、公共服务经营权和公共设施(公交站点)冠名权等资源进行公开出售,从而使资源、资产变现,置换出投资开发建设资金。

3、利用外资形式

将外资导入城市建设的领域,是经营城市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山东省济南市采用这种方法,同以色列的泽威集团就建设城市中的现代化主体停车场及经营、管理达成协议。外方投入资金、设备,中方提供停车场地,停车位置空间和其他相关用地,从而最终对城市交通做出统一开发建设与系统经营管理。这在全国是第一个范例,该工程项目建议书和相关文件已报送国家计委立项待审批。另外,该市还与外商联合开发“阳光花园”,此项目由香港新世纪有限公司、香港舜兴实业有限公司同济南市阳光置业有限公司三方合资,成立了“济南新世界阳光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该项目启动顺利,已于2000年11月19日奠基,列入国家建设部首批“国家康居示范工程”。

4、利用内资形式

除了利用外资形式外,国内资本市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渠道。尤其是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国内资本市场日益雄厚,市场机制日见完善,国内资本(游资)市场已成为一块亟待开发利用的领域。一些城市已注意到了这一点,如山东省济南市对当地的内资加以利用,该市与鲁能集团联合开发建设南苑小区。总投资达100亿元,成为济南市城市建设史上一次投资最大的开发建设项目。这是大企业集团参与城建,进行连片土地整体开发的大胆尝试,将对未来的城市建设模式产生重大的影响。

5、利用公开拍卖方式

这种方法是对城市中若干设施的经营权、使用权等进行公开拍卖,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置换(筹集)新项目的建设资金。例如山东省泰安市为吸引城市公用设施建设资金,打破政府垄断,放宽市场准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拍卖和出让城市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营权。2000年该市城区沿街改造,建设公厕,政府决定采用土地无偿使用30年,免收一切行政收费,各种入网费、增容费减半征收,并允许同步建设1-3倍面积的商业用房等优惠政策,鼓励外资、个体私营经济成份参与,经过不长时间即吸引1亿多元社会资金,建设、改造公厕2196个,彻底改变了该城市反映极为强烈的公厕脏、乱、差的面貌。再如,2001年3月开发建设的泰安市东岳大街西路综合改造工程,政府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先行把规划区内,道路两侧土地全部征为国有,做出先期土地储备,待经过一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作,使土地增值后,再通过整片划拨、出让给市国资公司,市国资公司对其进行综合开发,立体建设。通过此项开发,市政府即收缴市政配套费4亿元,土地出让金1亿元,不仅获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亿元,还获得3、8亿元的利润。莱州市仅在近几年的拍卖城市公用设施广告发布权、城市公交线路使用权方面,就实际增加财政性收益6000多万元。其他地方还有拍卖公路收费站等做法。

6、利用资产置换方式

这种方法是指用现有的城市资产的产权(实际上还有巨大潜在的价值),置换出投资资金,用以加速城市建设或城市新兴产业发展。这种方法对于盘活许多闲置的国有资产存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的运转效率,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上海市利用这种方法,在老市区内,对部分产业实行了“置地换业”,使原来拥挤在狭小市区内的一些企业,由此获得了新生,产业得到了调整和优化,城市的资产尤其是土地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增值,原来依靠行政手段也难以办成的事,如今凭着资产置换得到了解决。

以上经营城市的几种方法,只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做出归纳,不仅难以概全,而且这些不同的经营城市方法在有些方面可能会出现重叠和交叉。随着对经营城市认识和实践的深入,相信会有更多的经营城市的方法出现,会有更科学的归纳和总结。

三、经营城市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目前,经营城市正方兴未艾,但在其积极地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矛盾有:

1、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同城市化加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许多城市包括大量的小城镇都在大力推进自身城市的现代化,不断提升城市的品位,不断完善城市的设施,由此经营城市的范围日渐扩大、手段也日见丰富;相对于此,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变则表现的相对缓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发展的要求,制约了经营城市的发展。

2、经营城市的扩展性与城市资产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

随着经营城市理念越来越受人关注,不断加大的市政建设为经营城市提供了用武之地;但城市资产的划分、分割及其价值不清,甚至权属不清,影响了经营城市手段的发挥。

3、经营城市的收益性与城市消费者的承受力之间的矛盾

我们知道,许多城市的各类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和提高,需要加大投入。经营城市是一种能够利用现有资源、较快见效的方式,当然采用方式不可避免会引起部分市政设施由于提高服务水平和档次而提高收费标准,也就是不再会“无偿使用”,从而产生城市消费者的购买力与城市设施舒适度之间的矛盾。

主要问题有:

在经营思想上,政府是经营城市的主体,这一观念尚未确立起来;在经营体制上,城市中的“管养合一”体制尚未破除;在经营对象上,比较严重地存在着重视物质性资源利用,轻视社会性资源(文化、品牌等)经营的情况与现象;在资源经营上,存在资源开发利用过度与闲置浪费并有的现象。

四、开展经营城市的思考

1、开展经营城市需要转变观念、转变政府职能

经营城市需要一定的氛围和环境,这不仅是经营上的需要,更是拓展城市建设方式的需要。观念可以使人增强信心、激发创造力。因此,转变观念不可忽视。对于经营城市来说,一是改变城市基础设施“无偿使用”的观念,形成“有偿使用”的观念,视市政基础设施为“特殊商品”;江西兴国县就抛弃了城市建设“从属地位”、“非产业化”的旧意识模式,确立了城市建设“产业化”、“商品化”的经营新观念,把城市建设推向市场,将路、桥、土地、绿化、供水等变成商品,鼓励外资、民资参与城市建设,并把城市管理权、保洁权推向市场,既减轻了财政压力,又安排了就业,取得了多赢的效果。山东省莱州市把城市资产视为宝贵的国有资产,改变了过去一提国有资产就习惯于把眼光盯在国有工商企业上,而忽视城市这一特殊资产观念,把城市发展的着眼点由单纯投入型向经营投入型转变,结果使城市的有形、无形资产得到升值,城市的品位得到提升,城市建设的路子越走越宽。二是改变城市资产由政府“独家管理”的观念,形成“多家管理、开发、发展”的观念;三是改变“等钱开发建设”的观念,形成“借力开发”的观念,开放某些收益前景好的市政设施项目,允许国内外投资者进行开发、建设;四是改变城市规划属于纯“技术规划”的观念,变成为“社会经济规划”的观念。长时期以来城市规划总是以工程技术、建筑艺术

为出发点,对规划的社会化、经济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与体现。国内外实践证明,一个真正科学的总体规划本身就是一个“金矿”,就是财富!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在继续重视工程技术规划、建筑艺术规划的同时,必须树立三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的观念,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掘富、致富功能!

总之,开展经营城市需要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实现把城市资产视为公益财产到可经营化资产的转变,把城镇建设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到资本经营的转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城市资产中的无形资产部分应格外关注和开发,如莱州市仅就拍卖一专项资金的“存款权”上获得680万元的收入。

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变对于塑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至关重要。这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行“政企分开”,按照中央的要求,政府从企业经营的所有领域退让出来;二是引入竞争机制,以切实提高政府的管理运作能力,真正“精兵、简政”,实行组织领导机构的少层次和权力下放,“小政府,大服务”;三是改造和提高政府信息化能力;深化城市规划的变革,为经营城市提供依据。

2、开展经营城市需要深化改革

首先,改革市政设施的经营机制。在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与运行方面,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合理的产品价格体系;其次,改革城市建设的投资体制。开放市场,允许国内外投资者公平进入城市市政建设领域;三是挖掘盘活存量资产,以资产换资金,以资金建设施;四是扩大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有偿使用、有偿服务范围,使其在使用过程中得到合理补偿;同时改进行业管理,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公用事业的健康发展。

3、开展经营城市需要掌握资本运营

经营城市,即从市场经济思路考虑并运作城市资产,使其货币化、资本化,以获得合理的收益。这就要求遵从市场经济规律,按经营的意识、机制、主体与方式,对资产进行资本化、货币化,进而进行集聚、重组、营运,使其得到重新配置与优化组合,这就是国外惯常采用的资本运营。资本运营的方式主要有:变基础设施无偿投入为有偿投入,变政府独家投资为社会多方投资,成立城市建设发展基金和投资公司,实行路、水、电、气、房地产综合成龙配套开发,吸引内外商投资于城市建设与发展。

4、开展经营城市需要做好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既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建设的全面部署和安排,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空间上的制高点。因此,它就成为经营城市最重要的依托。城市规划描绘了城市发展的前景,经营城市则是实现城市规划目标的一种手段。如果城市总体规划的质量较高,科学合理,它就为城市建设的顺畅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营城市也就有了可靠的依托;否则,一旦其规划质量不高,或出现重大失误,不仅会使经营城市陷入无序状态,无法顺利进行,轻则造成人、财、物的浪费,重则使城市发展遭到不应有的破坏,多走弯路。

从经营城市角度看,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中蕴藏着许多商机,可以说是城市的“聚宝盆”,而质量不高的城市规划则暗藏着许多危机,可以说是城市的“风险洞”。城市总体规划,不仅要达到其应有的技术规划、艺术规划要求,而且要体现其经济与社会规划要求。因此,对城市规划科学性、指导性、战略性及其重大作用和价值,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是经营城市的重点,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对新区的规划应尤为关注。

5、开展经营城市应当做到“三个要求”和“四个化”

“三个要求”是:一是要有科学的总体规划,所有建设都要成为精品;二是严格对土地和资金的管理;三是不要好高鹜远,不求最高最大,必须求最好。

“四个化”就是城市资产商品化;经营活动资本化;经营手段市场化;经营目的效益化。只有这样,政府的投入和累积的资产才会有回报、有增值,就能在增加经营效益的同时创造社会效益。

为了加大市场化筹资力度,还可成立一个综合性的(法人)单位,其作用是负责城市资产(主要是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和运行,并进行城市内部的统筹协调。

2015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中国经济论文 第七篇

第1篇:形势与政策论文

一.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与中国对日政策的发展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刻,在这一时期作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与进行现代化改革开放相适应,中国对外政策包括对日本的政策进行了调整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对外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是经济大国,资源小国,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和依赖程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加上国际局势动荡,对日本影响很大。因此,日本需要分散原料,燃料的供应,就近取材来满足其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本在国际上的影响仍十分有限,它既无法同美,俄那种政治影响力遍及全球的超级大国相比,也无法与英法相比,因此,它力图在最有前途的亚太地区扩大政治影响,亚太地区既是日本的主要资源供应地,又是日本重要的商品市场。日本企图从政治上“担负起稳定亚太地区的使命”。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日本加强了亚太外交,积极在这一地区发挥作用施加影响。在国际重大问题上,积极参与,尤其在经济上大大增加对亚太“热点”地区的投资。加强经济合作。

二.中日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双边关系的发展

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注入了新活力,中日官方和民间的互访增多,中日经济贸易迅速增长,经济合作的加强。文化的交流等都促进了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潜在不利于中日友好的倾向

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有了显著发展,总体来看,主流是好的,正常的(

政治上,主要上是日本如何对待过去的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这是中日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经济上,大多是业务问题:一是两国由于体制的不同,在契约的观念,市场开放程度,交涉权限等方面产生的差异,二是随着歼击机往来的扩大,引起的贸易不平衡。三是在技术合作方面,日本企业严密控制先进技术的出口和转让,采取卖产品不卖设备,卖设备不卖技术的做法,这不能满足中国在技术引进方面的要求。

第2篇:形势与政策论文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

,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第3篇:最新形势与政策论文

周边安全环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外部条件。我国周边多个方向频繁出现异常状况,我国周边安全问题关乎到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和国家主权的维护,我国必须要塑造相应的国家安全意识,迎接即将面临的诸多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

关键词:中国周边安全稳定动荡

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乱子”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当前中国周边环境总体上呈现“东缓”、“西安”、“南乱”、“北稳”之势。

1、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在我国周边安全诸多的挑战中,最近一段时变现得最为突出的无疑是我国与南亚五国(越南、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海主权之争和中日钓鱼岛之争等。菲律宾驱逐我国在黄岩岛作业的渔民、越南挑衅我国台湾驻太平岛士兵、日本无理扣押我国在钓鱼岛附近作业的渔民等。事实,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我国与南亚五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海权之争,实质是这些国家我国海洋资源的窥视、无理占有欲掠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渐渐地把更多的目光转到海上资源。因为南海蕴藏这大量丰富的石油、鱼类等资源,所以我国周边各国都想来捞一手。

2、美国“重返”亚太

美国战略东移的实际展开,东亚和中亚地区都将成为美国军事部署和战略争夺的重点,这在客观上也势必加大对中国的军事压力。

目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其军事部署的重点也在随之调整,大量先进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东亚地区。同时,为了控制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美国也加快了谋势中亚的步伐,既和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也对中国形成钳制。中美之间尽管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决不会改变对中国的防范立场。美国的战略非常注重前瞻性,不是考虑三五年的事情,而是预谋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完全放心,军事上的未雨绸缪是应有之义。在此情况下,中美之间在东北亚、东海和南海以及中亚地区的“战略相撞”难以避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失当,不仅会造成中美双方的磨擦甚至冲突,也会影响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

面对复杂的周边环境应采取的对策

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加快谋划“大周边战略”,区分陆地与海洋的不同情况,统筹各大地缘方向,针对地区热点,创新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韬武略”,破解美国的“巧实力”及个别邻国的“小伎俩”

(一)“大周边战略”应强调以下两大原则

一是“刚柔并济”,周边战略切忌“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包括在南海问题与南沙争端上。对内对外都要讲清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完整含义,和平发展绝不排除为捍卫自身正当利益的自卫反击,应让周边个别国家尽早“清醒”过来,打掉其幻想与错觉,以免其日后因挑衅中国被惩罚而“后悔莫及”。与此同时加快“硬实力”建设,重点提升海空远程防卫打击能力。

二是“政经相辅”,“政”指政治与安全事务。应正视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在南海存在的安全利益冲突,美国因此才有机可乘。中国与邻国之间经济利益基本吻合,但安全利益。则存在冲突(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等),这些邻国因而“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在安全上利用美国“制约”中国。破解这一困境须对症下药、“以长补短”,经济是中国的优势与“强项”,安全则是中国的劣势与“短板”,应一面扩大经济共同利益,一面妥善化解安全利益冲突,应将经济与安全联系起来,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安全合作或抑制安全冲突,包括对侵犯中国权益的国家实施经济制裁、相关制裁应准确打到对方的“痛处”与要害。

(二)努力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对全球事务和亚洲地区的事务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美国的态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影响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政策。在我国周边许多热点问题的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由于我国被美国认为是最有潜力在未来挑战其主导地位的国家,美国对华政策中防范的一面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消失。但美国在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利益,在很多国际事务上,美国需要我国的合作。因此,只要双方做出足够的努力,中美关系可以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

三、发展睦邻外交,拓展我国在周边国家中的影响力

综合实力的增强,使我国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能力也相应增强。我国虽然在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与我国综合实力相比,两者之间并不相称。现在,我国与很多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支柱还处于经济合作的层面,如何加强我国与一些周边国家在政治、战略层面的合作,建立起高度稳定的、经得起国际环境变化考验的战略关系,还是一个需要努力加以实现的目标。

此外,针对外界对南海问题的炒作与曲解,宜适时明确界定中国在南海的维权“底线”。

放眼未来,周边是中国崛起必须经历的“大考”,也是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谋划中国对外“大战略”,务必优先“经营

”与“料理”好“大周边”。

第4篇: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式与政策》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作为一名大学生,深刻、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是非常必要的,而学习这一门课程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和观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学习当今世界的形式与政策的目的在于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发现当今世界形势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得出新思路。我们当前特别要处理好专业学习和理论学习的关系。在校学生专业学习固然重要,这是学生目前的主要任务,但是理论学习更为重要,是方向和指针。专业学习越忙越艰巨,越需要多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达到成功的彼岸。

关注世界,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现在的世界,当代的社会需要的是对形势与政策有着敏锐洞察力,能够正确把握形势与政策的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不能做到“识时务者”,一心只知道埋头苦读,不关心国内外形势的井底之蛙只能被自己狭隘的目光所束缚,禁锢,最终留于平庸。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

了解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才能更好地帮助发展中国,认识中国,了解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身的大理想,大发展。

形势与政策教育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当前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国际竞争中,为什么有的国家胜出,有的却一败涂地?德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诸多豪华车主要生产厂商的大本营?中国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世界局势如此动荡的情况下,中国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就可以以此作为跳板,无论在经济或国际地位都会上身一个等级。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会有很多的阻碍,因为其他国家会眼红,中国威胁论因此而出,但在金融危机时期,外界却把中国比喻为“救世主”。中国并不是什么“救世主”也不存在对外国的威胁,中国只是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了解当今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帮助当代大学生取得成功的一方良药,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精神面貌的一种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政治素质教育的必修课,不仅拓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我们的政治素质修养,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形势与政策课程帮助我们在反思当今世界中国落后的症结,总结当今世界中国进步的原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而发奋图强的精神信念。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在理想信念的激励

下,作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当代大学生才能肩负起国家蓬勃发展的重任,利用自己的所学所有,实现自我价值,报效祖国,使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学校开设形式与政策课是我的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他不仅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开阔了我的视野,同时还培养了我的能力与责任感。它也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认识中国,让我们感受社会的形势和国家的政策。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让我清楚地认识到当代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使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习当今世界的形式与政策的目的在于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发现当今世界形势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得出新思路。我们当前特别要处理好专业学习和理论学习的关系。

在校学生专业学习固然重要,这是学生目前的主要任务,但是理论学习更为重要,是方向和指针。专业学习越忙越艰巨,越需要多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达到成功的彼岸!

2015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
形势与政策中国经济论文 第八篇

第1篇:2015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

从2015年9月至2015年1月,我积极参加《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活动,主要参加了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参加调查社会就业形势调查、组织班级就业大讨论团日活动等活动,总计2周时间。下面我就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方面的活动谈谈自己的个人体会。

通过认真学习形势与政策后,加深我对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形势与政策认识,使之达到一个全新台阶、新高度,学习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为我们今后面对世界的分析能力奠定基础。从形势与政策的学习中,我了解它对我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仍要继续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八字方针。时代发展极大程度影响着我们发展的道路,根据时代发展趋势,从而提高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认真学习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我们必须从不断学习中提高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树立个人目标,从一个个小目标开始,努力奋斗,一步步努力完成,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四有”的优秀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积极结合自身,我们应该抓住新的战略机遇。只有国家的昌盛,才有个人的好发展。同样在这个沧桑巨变的时代,如何做到顺应时代的潮流,更好的为国家做贡献。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发展是非常快的,每年以8~9%的速度发展,世界惊呼: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展,同时也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上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随之而来的起了“中国威胁论”这一说,但这实一些国家的无稽之谈。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中国的发展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保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不要错过珍贵的和平年代。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使国防、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提高,才能充分保障国家安全,心得体会《学习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二、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有了良好的外交,才有良好的国际环境,才能吸引外资,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再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最后,我想说,学校开《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第2篇: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

当今世界形势风云变化、高深莫测,作为大学生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了解当今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不断提高自己,强壮自己,做好踏入社会的准备。

刚入大学之初,面临着新校舍,新同学的我忙着尽快融入与接受这个崭新的环境,很多时候没有时间,精力,意识去接触新闻了解时事,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没有电视、电脑,自己又缺乏订阅报纸的习惯,自己仿佛与外界隔离,连许多近期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都不了解。而如今,自己对国际国内形势已经比较了解,对一些焦点事件也有了自己独特的判断力与看法,不再一味的人云亦云,这完全归功于在校期间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不仅因为形势与政策课为我们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了解中国形势的渠道与窗口,更因为形势与政策课为我打开了关心国内外时事的兴趣之门。在大一到大三,三年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过程中,虽然课程数量很少,时间也不长,但他的的确确培养了我的兴趣,也教会了我如何利用联系的眼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了解世界,认识世界。

记得第一次上形势与政策课时,主讲老师敏捷迅速的思维,滔滔不绝的讲演,丰富多彩的素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个个例子与事件中,主讲老师用风趣幽默的讲演,深入深刻的解读,让我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国家政策提出的深刻用意,使我对高深莫测的国内外形势与政策豁然开朗,许多以前藏在心中的疑惑也顿时风轻云散。

从此之后,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也开始感兴趣了,认识到大学不只是一个再进修的高等学府,也是我们认识社会,了解国家,拥抱世界的一个窗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圣贤书”的日子已经远去了,现在的世界,当代的社会需要的是对形势与政策有着敏锐洞察力,能够正确把握形势与政策的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不能做到“识时务者”,一心只知道埋头苦读,不关心国内外形势的井底之蛙只能被自己狭隘的目光所束缚,禁锢,最终留于平庸。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环境制约着一个当代大学生成功的机率,试想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国度,发展与进步必然受到其影响,个人寻求更大发展的机会也必然会减少。当代大学生如果

不能认识与把握当下的形势与政策,充分了解决定政策的形势,准确判断政策如何改变未来的形势,逆者社会的大形势而为,可以想象失败是最终必然的结果。因此只有准确灵活的掌握当下的形势与政策,我们才能接着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与劣势,结合自己的目标,制定最终可行的发展方案与计划,并凭借着自己不断的刻苦努力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实现自我的发展并最终取得最后的胜利。

其次,了解当今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帮助当代大学生取得成功的一方良药,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精神面貌的一种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政治素质教育的必修课,不仅拓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我们的政治素质修养,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形势与政策课程帮助我们在反思当今世界中国落后的症结,总结当今世界中国进步的原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而发奋图强的精神信念。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在理想信念的激励下,作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当代大学生才能肩负起国家蓬勃发展的重任,利用自己的所学所有,实现自我价值,报效祖国,使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年的形势与政策学习不仅让我认识到了解国内外形势,准确把握政策的重要性,培养了我对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兴趣,更教会了我如何去准确的判断形势,正确的理解与把握政策。形势与政策课教会了我用联系的眼光看待独立的事件。国内国际的一些重大时事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改变着世界的或者中国的当前形势,课堂上老师总能通过找到事件之间的联系为我们勾勒出事件的全貌,通过多方面的观察分析得出的结论往往会比管中窥豹更具有说服力,也更能贴近现实。通过联系的目光看待形势与政策,老师总能从世界看到中国,又通过中国看到世界,这不仅更全面,也让我们知道形式与政策无处不在,国际上的一件事也能切切实实地影响到我们以及我们身边人的生活,让课程显得具体而又贴近自身,使形势与政策不再像想象中那么高深与莫测,让人摸不着头脑了。形势与政策课教会我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第二个方法便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形势本质的剖析,让我们能够过滤现实世界纷繁复杂的细节,抓住事物的本质,更好的理解当代的形势,把握政策的真正本意本源。通过联系的眼光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我不再像过去那样,登陆网络就被铺天盖地的信息所掩埋,我懂得如何去筛选已有的信息,如何去寻找需要的信息,使自己不再人云亦云,有了自己看待事物,判断形势的逻辑。此外,在学习了形势与政策课,掌握了一定判断形势把握政策的能力后,我们在课余时间,在焦点事件发生时,也学会了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不再像过去那样用游戏或者打篮球来填满所有的课余时间了。这些也许就是形势与政策课给我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他不正是我们期望在大学中所能学到的知识,所能培养的能力吗?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形式与政策课是我的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他不仅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开阔了我的视野,同时还培养了我的能力与责任感,让我清楚地认识到当代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使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第3篇: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这一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也即将结束,不知不觉中已经学习了两年的《形势与政策》课。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使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这一学期的课不多,但却使我受益匪浅。

黄老师上课上课的形式非常独特,总是制造机会我们学生自己上台发表自己对某些话题的想法,这不仅能够让我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更是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在这一方面带动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有,黄老师讲课也特别生动,老师睿智敏捷的思维,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大学教师应该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课堂上,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给我们所带来的无限快乐,更被黄老师无穷的讲演魅力所陶醉。【形势与政策中国经济论文】

通过课堂上对“十二五”规划与大学生就业这个话题的讨论,让我对“十二五”规划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以及“十二五”规划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这对于促进自身素质发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每一个发展时期,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十二五”时期亦是如此。我们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里,我们除了明确自己的目标外,更要及时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就业问题一直是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是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对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于大学生而言,我们有着以下的机遇:

第一,劳动力需求的增长,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将有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那么,必然会同时带动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

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广阔空间。在“十二五”期间,国家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和其他就业群体相比,大学生整体素质水平较高,理解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在上述新兴产业中就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三,建设和谐劳动关系也将为大学生就业开辟新渠道。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有关劳动的法律,这也为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保障,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当然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供给过剩,且目前还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还有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等等问题,所以决定了许多矛盾是无法短期内解决的。总而言之,我们应:“认清经济形势,增强就业信心;提高职业素养,增强竞争能力;改变传统观念,端正就业态度;扩大就业渠道,多方挖掘信息;拓宽思路,多元化就业。”

通过学习《形式与政策》课我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着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第4篇:学习形势与政策的心得体会

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寻找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形势与政策对我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意识,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形势与政策论文,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全面考察这两者关系,可以进一步看到,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和根本保证,同时它也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形势与政策中国经济论文】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十六大的一个重大贡献,是提出了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一要牢记“机遇”这两个字,即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二要贯彻落实“全面”这两个字,即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为了贯彻十六大精神,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前提下,进一步强调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做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且要实现“社会更加和谐”这一重要目标。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这就决定了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发展,无根之木,不能昌茂,无翼之鸟,不能高飞。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引导下,我们青年才能成为参天大树,展翅之鹏。

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先而不滞后,蕴涵了先进性之重要义理。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先进性不言而明。科学发展是使真理在深度与广度上更多地变为现实,是使抽象的、观念形态的真理转化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的真理,是使具体事物提高真理的含量。用科学发展观引导社会建设,社会自然要朝着科学和谐社会的方向发展,引导世界变革,世界自然要朝着科学和谐社会的方向发展。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社会的发展总是螺旋式的上升,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印证了这一点。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人的发展,是在对立、转化、统一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优化社会要素、组织与关系的结构,为人类个体、群体、整体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发展,创造与提供更有利的社会环境——基础条件。社会的发展,是人类整体发展的综合表现,要通过人类个体、群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来实现。

第5篇:学习《形势与政策》的心得体会

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这让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个学期,但却使我受益匪浅。

杨老师为我们深刻讲述了有关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关方面。让我们看到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基础建设成绩,看到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大放光彩,看到了我国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牢记“八荣八耻”,为祖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林老师一开始就为我们讲述了当今中国周边环境问题,特别是钓鱼岛问题,并对此作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次,在课堂上还引领我们进一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且做了详细的解读。林老师指出要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必须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内涵;深刻把握改革开放;深刻把握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大部署。我们的最后一节课由陈红曼老师来上。她从各个方面整体概述了我国当今的形势与政策。让我们了解到近几年来我国的GDP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就业人员总量在稳步增长。老师还让我们观看了“国家形象宣传片”让我们看到了我国的大好前景!

三位富有渊博知识和广博见闻的老师。他们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让我们对当今社会的形势与政策有所了解。使我们对自己,对这个社会有了新的体会和认识。

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开阔了我的视野。它使我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第6篇:形势与政策课学习心得体会

我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很多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例如神舟六号飞天成功。这都是值得我们高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取得积极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如旱灾害,森林退化,空气污染,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提出,“十一五”时期必须统一规划,实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逐步提高,想要取得大的发展就要了解国际局势,当前国际处在深度复杂的变化之中,总来说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我国又是WTO的成员国,给我国经济发展和我们大学生就业提供了难得机会,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大学生要抓住机会。但是我国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在的孩子还没有上学念书,有的人还过着原始人的生活,有的人均收入还不过百元,还没有摆脱贫困,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努力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要不断努力创新,实现现代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形势,但这并不表明我国大学生绝对过剩,数据统计说明,美国和日本接受高等教育和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为25%和23%,而我国仅为5%,显然我国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大学生就业困难其实原因有二:其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增长速度超过了社会新提供的比较理想的岗位的增速,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剧,获取同样岗位难度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大,例如有个高校辅导员岗位竟然有1000多个大学生去竞争。第二,一些大学生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陷入选择性的怪圈子。所以要从根本改变大学生选择性失业问题,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更好地符合国际形势趋势,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在此我非常感谢为我们上课的老师教导给我们这么多知识,也感谢学院给我们这次的学习机会。

2016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
形势与政策中国经济论文 第九篇

第1篇:浅谈中国保险业转变发展方式面临的问题及思考

摘要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保险业的行业面貌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保险行业由小到大,从一个基础薄弱、可有可无的行业逐步发展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保险市场由封闭走向开放,逐步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市场之一。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更新发展理念,推进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对保险业来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解决行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等深层次问题的根本举措,是新起点新阶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保险业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广,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从四川汶川大地震到百年盛事北京奥运、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参与医疗纠纷调解、从养老社区投资到新农合建设……保险业正在努力提高科学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能力,在保障民生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关键词保险业发展盈利

一、中国保险业的现状

1、保费收入快速增长

建国初期,我国保险业务种类不多,保费收人较少,但从1979年保险业恢复经营以来,我国保费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中国作为一个潜力无比巨大的对外完全开放的市场,对国际保险资本有着非同一般的吸引力,许多国际知名的保险企业已把在中国发展业务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来安排。对于中国的保险企业来说,这就意味着如果要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适应国际化发展的潮流,中国保险行业已步入高速发展期,保险行业的经营模式也向着多元化发展,未来中国的保险业发展前景看好。

2、投资渠道稳步拓宽

在经济补偿功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本融通功能,是保险金融属性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我国资金运用渠道的不断拓宽,保险业积累的大量资金通过投资银行存款、国债、企业债、证券投资基金、股票、基础设施项目等,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经济建设,在资本和货币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保险监管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保险业快速发展,保险监管也在不断进步完善。近年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保险监管发生了深刻变化。借鉴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核心监管原则,20xx年初发布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试行)》,引人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监管制度,初步形成了偿付能力、公司治理和市场行为监管三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框架。特别是《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之后,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保险工作,社会各界更加关注保险业发展。

二、中国保险业面临的问题

(一)国有股份制企业如何巩固成果、深化改革

首先,股改了,名称换了,股权结构调整了,架构变了,经营观念、员工素质、经营方式等是否就能完全适应上述变化。如果不能,就可能重蹈国内许多上市公司所出现的“上市圈钱”,“换汤不换药”的老路。

其次,怎样保证对股东的回报。因为资本市场并不因为股改了,要直接进入市场了,就立刻变规范了,就可以获取高额回报了。

第三,人保原是国有企业,即使做得不好,外界也很难知其内情。而现在成为股份制企业,成为公众公司,透明度大大增强,股东“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的机制将时刻影响公司的股价;

第四,人保是国内最大的保险企业,占据国内产险70%的市场份额,在全国各地有几千家分支机构。如果情况不好,不仅会影响其他即将上市的保险公司,而且会大面积地影响整个市场,引发公众对其他保险公司的信心,并由此产生连锁反应。

(二)如何利用资本市场

国务院新近允许保险公司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并且成为主要的机构投资者,这对发展资本市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的“利好”。首先,它能够大量增加资本市场的供给,刺激并满足资本市场需求主体的筹资需求。第二,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主体的发育、成熟和经济效率的提高。第三,有利于增加资本市场的金融工具,促进金融深化。第四,有利于改善资本市场结构。第五,有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运行。

对于保险公司和监管部门来说,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接轨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有如我们上述所分析的各种有利因素与效果,但同时也意味着投资风险的加大。如果保险公司缺乏专业的投资人才、没有成熟的投资风险控制机制,监管部门没有有效的监管措施,那么,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很不成熟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可能在降低了“负债风险”的情况下,又面临巨大的资产风险。

(三)如何“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

首先,与世界保险业相比,中国保险业的地位太弱小,中国的GDp占世界排名的第二位,但中国的保费总规模仅占世界排名的第十三位,总保费的规模不到世界总保费规模的2%。从保险密度看,世界平均水平位423美元,我国不到30美元,在世界80多个国家中排名第71位。

其次,与国内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保险业太弱小。目前银行业有20多万亿资产,而保险业到去年底仅为9123亿,占银行资产的4。3%左右;居民储蓄存款11万亿元,保费只有3800多亿,仅占居民储蓄存款的3。5%左右。

再次,最关键的是,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保险业的要求相比,我国的保险业无法适应,它的渗透力太低,很多人没有买保险,或者保障额太低。保险保障的不足,给灾后重建带来极大的困难。

三、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盈利能力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指出,实现未来的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最近中央明确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对保险业来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防范化解风险、应对经济周期变化的重要措施,更是提高服务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的有效途径。为此,要进一步明确方向和任务,促进行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一)促进行业发展加快向内涵式增长转变

内涵式增长就是转变过去外延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通过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把推进创新作为转变保险业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健全以保险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保险创新机制。坚持把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突出人力资源在行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全行业的创新活力。坚持把加强公司内控制度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提高承保业务质量,在优化理赔服务的同时加强理赔管理,堵塞各种“跑、冒、滴、漏”现象,严格控制经营成本,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二)促进行业发展加快向差异化竞争转变

竞争手段同质化一直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表面上看是公司经营管理问题,实质上是行业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随着保险市场逐步走向成熟,这种依靠营销层面的价格竞争已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拓展竞争领域、提升竞争层次、丰富竞争内容来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一是要提高产品差异化水平,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保险业的广泛需求,通过提升风险管理技术不断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二是要提高经营差异化水平,立足于公司和保险市场实际,通过不同的市场定位和管理模式,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三是要提高服务差异化水平,要改变传统以产品为中心的观念,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优化服务流程、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效率,在竞争中确立优势。

(三)促进行业加快提升综合协调发展能力。

具体就是要加快提升“五个能力”。一是增强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保险业创新体系建设,坚持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大对技术、产品、服务领域创新的投入,完善知识创新体系。二是增强识别和防范化解保险风险的能力。借鉴国际保险业防范化解风险的经验,深入研究后金融危机时代防范保险风险的重大课题,健全风险防控制度体系。三是增强盈利能力,继续推进结构调整,优化业务结构,提高承保业务发展质量。四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保险行业文化建设,培育诚信经营、积极向上、和谐发展、服务社会的行业文化精神,使先进文化成为提升公司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成为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加强保险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坚定消费者对保险业的信心。五是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加强产品研发和风险管理,不断提高保险业的渗透率和贡献度。

(四)加强改进监管,为保险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保障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要巩固和保持保险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就必须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就必须加强和改进监管,准确把握保险业发展的内在规律,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从思想上、机制上、政策上、措施上保障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在目前的保险险种中,对于一些非强制性保险,人们的投保意愿在不断加强。主要可能是因为现在关于非强制性保险的宣传力度高了,而且有些社保无法解决的风险分摊可以有商业保险来帮助解决。而这里所说到的非强制性保险可指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是保险险种本身所包含的不强制性,而另一方面是指在一些强制性保险中的保额数量的不强制性。例如车险的强制性保险,如第三方责任险中,虽然保险公司的数量在增加,车辆的数目也在增加,但人们对于这一强制性保险的投保意识也在不但加强,这体现在保额的增加,它的保额由最低5万至最高50万。过去人们一般投保额为5万,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一旦出了事故,那么如果投保额越少,自己将付出越多,所以,越来越多的投保人将保额不断增加。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私家车,这势必会导致事故的发生率比以前有所增加。因此,人们对这一保险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

结束语

中国保险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较强,经济仍具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这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实,人们对于财产类保险并非不重视,只是在现在这个以人为本的社会里,人们自然而然地更重视一些关于生命类的保险。但在财产险中,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人们对于盗窃险这一附加险的投保意识已超过了自然灾害险。这是因为,不管社会的发展有多好,犯罪现象总是有的,如盗窃的家庭是属于贫穷的,那么哪怕被盗少量的东西,对他们也是会造成一些损失;而对于一些富裕的家庭,那么一旦遭窃,损失的数目更多,因此,人们不希望自己遭受太大的损失,而这一附加险正好可以分摊人们的原本要由自己所承担的经济损失。

保险业作为如此重要的一个行业,其从业人员也对它寄予了厚望。保险从业人员对于保险公司的发展和看法非常看好和认同。他们相信保险业是个十分具有潜力的企业,而且加入WTO后外商保险公司要进入中国,这对于保险业的发展十分有利。他们认为中国保险业今后的发展会不断进步,作为保险公司来讲,由于群众的认识加强了,保险业的竞争也促进提高了保险公司的质量,所以他们对保险公司的发展十分看好。

第2篇: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生在毕业之前最重要的一项学习任务。文章针对目前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写作基本功欠缺、学术基础和意识薄弱、选题不合适及论文缺乏深度和创新等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据此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提高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

[关键词]毕业论文;问题;改进措施

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认为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在2016年开始实行的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中毕业论文的质量被列为一级指标“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观测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6)。根据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精神,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不仅是对学生学业和专业成绩的一次综合测评,也是对学校设置和培养方案以及教师教学活动的一次考验。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实践性环节,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

一、毕业论文写作的现状

在国内,近年来各高校英语专业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比较重视。为了提高论文的质量,加强论文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各高校近年来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开题报告的撰写、中期检查、抽查评估,有些高等院校从三年级开始增设学年论文教学环节等等。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虽然有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原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戴炜栋教授等的研究和调查证实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滑坡趋势(戴炜栋2016)。学生在论文实际的撰写过程中,出现了写作基本功、格式规范、选题、论文的深度、外文资料不足的问题。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在培养中偏重技能训练,轻视知识吸纳的连贯性,使学生缺乏学术的内涵和深度,缺乏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文秋芳2016);在第八学期才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毕业生在短时间内无从选题,而且导致论文质量下降。这种现象对本科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引起各高校英语专业的高度关注。

二、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毕业论文存在不少问题,如语言技能较弱,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比较差,不知道怎样确立自己的观点等等,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尤为明显:第一

,写作基本功欠缺。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中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差,反映出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欠缺。例如:论文结构不严谨、松散;一篇论文有多个中心论点;章节之间缺乏连贯性;语法、拼写错误多;学生随意使用非正式文体,书面语和口语混用的现象比比皆是。

第二,学术基础和意识薄弱。学生对于学术研究基本方法、论文写作规范、引用格式了解甚少,或许知道也缺乏足够的重视;有部分学生对于要求原创性的论文缺乏足够的重视,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找到了一种“轻松”的办法,从自己研究的论点出发,东拼西凑,就“凑”成了自己的文章。教师在批阅论文过程中,常常发现文中引用不规范,或引用了其他作者的观点却不标明出处,殊不知,这对要求学术性、严谨性的毕业论文来说,是一种抄袭现象。

第三,论文选题不合适。选题过大。大多数学生在选题之初都存在着题目过大的问题,认为题目越大,资料越多,论文越好写。比如有学生选题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研究”,把各种参考资料在论文中进行罗列;选题重复甚至抄袭他人的选题,或只作微小调整;选题陈旧,没有新意,研究思路落后。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学生在前几年的专业课程学习中没有自己的兴趣点,缺乏资料收集和阅读整理工作,而大多数院校毕业论文写作课往往是在最后一学期开设,所以在短时间内很难确定一个合适的选题,导致在论文写作时不知如何选题,或随意选题,欠缺思考,只为应付了事,最后导致选题不合适,写作过程中频繁更换选题;另一方面,不少老师对学生论文的选题不够重视,与学生交流少,没有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第四,论文缺乏深度和创新。有许多学生的论文仅局限于对事实的阐述,写得比较肤浅,或将他人的观点或已知的事实重新写一遍,这样简单的重复是没有意义的。当然,对于本科论文过于强调原创性不太现实,要想一整篇文章都有创新是不可能的,但论文中应有自己独到的东西,否则这种论文没有价值。究其原因,其一,学生前期积累太少,没有对某一方面的兴趣点进行深入的思考,或没有阅读最新研究动态的论文。

其二,研究方法陈旧,没有用新的角度或使用新方法去探讨和挖掘,所以很难对选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解决对策

针对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弊端,笔者认为,今后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应做好如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夯实学生基础写作能力。很多学生把论文稿件交给指导老师就高枕无忧了,期待老师把全篇的结构、语言、标点等问题一一改正。由于毕业论文撰写时间有限,结果就导致很多指导教师成为语言错误的校对者。在毕业论文的修改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宏观指导-自我纠错-整体把关”的流程。在批改学生毕业论文初稿时,针对论文写作中心不突出,章节、段落之间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等问题,指导教师可作一些宏观上的指导并提出初步评价意见。针对论文写作中语法错误较多、用词不当等问题,指导教师在初稿阶段没有必要逐字逐句检查,否则形成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在论文中期和后期的修改过程中,在确保论文结构、章节的衔接和逻辑性没有问题的条件下,鼓励组内的学生自我修改论文中的语法错误、拼写错误、用词不当等问题,同时,教师作相应的指导;最后定稿之前,指导教师再作整体上的把关。总之,教师在严格把关学生论文质量的同时,还要加强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注重学术能力培养。在论文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应对如何使用文献资料、如何引用原文作者的资料、引文标示和文献参考部分应作明确的讲解和严格的要求。教师应强调论文的学术性和严谨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研究态度。

第三,认真作好选题工作。论文选题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意义,能充分反映作者的专业水平、写作能力和独到的见解。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教师把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提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三年级学生,以专业课程(如文学、翻译、语言学等课程)论文的形式培养他们的兴趣点,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思考,这样不至于在论文写作时不知如何选题的问题。其二,学生选题要慎重,要选自己熟悉并感兴趣的、相关的选题。学生在选题时应该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老师交流、沟通,但不能过分依赖老师的意见,否则写作时缺乏自身的观点、逻辑思路,以至于影响论文的质量。

此外,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也要做一些先期调查,论证其可行性,不能只凭自己的经验与理论推测,否则学生选题不成熟,研究路线不清晰,造成中途换题或无法正常完成论文工作。

第四,提高论文的深度和创新性。如没有前期资料的积累和思考,学生的论文很难有一定的深度和创新。可从早期入手,如鼓励二、三年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申报校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辅助教师从事基本的研究工作;对于三年级的专业课程,授课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入门指导,介绍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资料的收集,要求学生写课程论文,从主干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些同学对创新有畏难心理,总觉得不知如何下手。其实创新可以是观点的创新,也可以是材料、角度、方法的创新。不同观点的比较、不同角度的切入、不同方法的运用、不同学科的交叉等等都可以使自己的论文与众不同。此外,指导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对学生不能过分放手,要引导和启发学生,还应扮演好“导演”的角色,指导学生对所读文献进行分析和思考,找出有无薄弱点或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地方,以及给予相应的研究方法的指导。

四、结语

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完成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一方面,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基础写作能力的训练,扩充其各方面的知识面,注重其学术能力的培养,培养其独立思考精神、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从宏观上对学生论文进行指导,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新视角、新方法的创新,同时发挥检查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写作技能,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尽量避免出现语法错误、用词不当、时态等等错误;同时,学生也必须掌握必要的论文写作知识,在论文写作中发挥自主学习、研究学习的能力,形成严谨的研究学习氛围,出色的完成毕业论文写作任务。

第3篇:金融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强势经济会造就强势货币,中国经济通过近30年的超高速增长,使中国的国际收支规模和对外支付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出口和外汇储备均为世界前列。如今我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近期我国也推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民币的改革措施,人民币走向储备货币的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如何正确认识人民币走向国际化这一重大国际金融战略,如何全面的了解这一战略的利与弊,如何利用当前的国际局势使这一战略更顺利的开展,扬利除弊,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话题。本文首先简单的阐述了货币国际化的含义,随后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以及可能带来的利益与弊端。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利益弊端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虽然在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想要成为真正的强国还缺少非常重要的一项——金融实力。无论是历史

表明还是在理论分析,强国之所以“强”,不仅表现在军事强、经济强、政治强、外交强、文化强,更重要的表现是这个国家的金融强。具体地讲,就是必须要让这个国家的币“强”。目前中国就这一点还是有所欠缺的。“强币”既是一个“强国”强大政治经济实力的表现,同时也反过来巩固了“强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给其带来了巨大的的利益。以美国为例,1944年7月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中心地位。这不仅为美国带来了可观的铸币税收(

一、货币国际化的含义

货币国际化是指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对于货币的国际化概念的界定,按货币功能划分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框架。根据kenen的定义,货币国际化是指一种货币的使用超出国界,在发行国境外可以同时被本国居民或非本国居民使用和持有。我们下面通过一张chinnandfrankel编制的国际化货币的功能清单(见表1)来直观的阐释。

表1国际化货币功能

货币功能官方用途私人用途

价值储藏国际储备货币替代(私人美元化)和投资

交易媒介外汇干预载体货币贸易和金融交易结算

记账单位钉住的锚货币贸易和金融交易计价

资料来源:根据chinnandfrankel(20xx)和kenen(1983)整理。

根据这份清单我们可以看出,一种国际化货币能为居民或非居民提供价值储藏、交易媒介和记账单位的功能。具体来讲,它可用于私人用途的货币替代、投资计价以及贸易和金融交易,同时也可用作官方储备、外汇干预的载体货币以及钉住汇率的锚货币。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由区域化到国际化

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建立区域金融架构。中国已经成为清迈倡议框架下最大的双边互换协议的资金供给者之一,同时也积极参与区域多边政策对话和经济监控机制。在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中,人民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用于双边互换协议的支付货币。截至20xx年7月,在清迈倡议(见表2)框架之下,中国已经分别同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签署了双边互换协议,总额达235亿美元。其中中国与日本、韩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签署的互换协议使用本币支付,其他协议也能够使用美元支付。

表2中国和其他“东盟10+3”国家之间的双边互换协议(截至20xx年7月)

bsa单向/双向货币协议总额状况

中国—泰国单向美元/泰铢20亿美元签署日期:20xx-12-06

终止日期:20xx-12-05

中国—日本双向人民币/日元

日元/人民币60亿美元签署日期:20xx-03-28

中国—韩国双向人民币/韩元

韩元/人民币80亿美元签署日期:20xx-06-24

中国—马来西亚单向美元/林吉特15亿美元签署日期:20xx-10-09

中国—菲律宾单向人民币/比索20亿美元签署日期:20xx-08-29

修正日期:20xx-04-30

中国—印尼单向人民币/卢比40亿美元签署日期:20xx-12-30

修正日期:20xx-10-17

资料来源:日本银行。

20xx年,由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国际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给东亚各国经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东亚各国普遍认识到,只有通过加强货币金融合作提高各国金融的资源配置效率,才能有效抵御和化解金融海啸的消极影响。可以说,国际金融风暴生客观上推动了包括货币互换在内的东亚货币合作的深化。20xx年以来,东亚货币互换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先后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印尼等国以及区域外的白俄罗斯、阿根廷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6500亿人民币。此外,货币互换的多边化版本区域外汇储备基金的筹集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基金规模从原定的800亿美元扩大至1200亿美元。

货币互换的拓展客观上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人民币的区域化是实现国际化的必要环节。我国通过与周边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促进周边国家在贸易活动中采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可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部分实现人民币国际结算功能和储备功能,加快人民币成为区域主导货币的进程。目前在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实现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选择以东亚地区为基础和平台,坚持从区域货币到国际货币的发展路径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20xx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此举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降低出口企业的风险,减少企业经营成本有利于双边贸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更将有利于人民币向国际化方向的推进。时隔3个半月,20xx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和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从货币互换到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但总体上看,人民币仍然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目前人民币在境外使用还局限于跨境流通,取决于人口的流动。真正的国际货币应该融入物流和资金流中去。另外,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还只是一种交易符号,如无本金交割的人民币远期交易,不能用于结算,基本上与资金流隔绝。因此,人民币的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按照由区域到国际的战略思想不断前进。

三、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收益

我们可以将货币国际化利益按不同的形式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通过相关数据的核算可以计量出来的经济利益,二是难以量化的经济利益以及超出经济范围的利益,货币国际化总利益即为二者之和。

1、可以计量的货币国际化收益

(1)国际铸币税收入

国际铸币税(internationalseigniorage)是指当一国货币国际化后,货币当局凭借其发行特权,从外国居民那里所获得的可量化的发行收益与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货币发行收益巨大但发行成本却微不足道,国际铸币税收入相当可观。美国是国际铸币税的最大受益国,据专业人士计算计算,截至20xx年年底美国获得的国际铸币税收益高达9530亿美元。目前我国拥有数额巨大的外汇储备,这实际相当于对发行国政府提供巨额无偿贷款,同时还要承担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这是一种巨大的财富损失。如果人民币实现国际化,我国不仅可以减少因大量使用外汇而造成的财富流失,还可以通过向国外发行人民币筹集资金,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根据国内学者钟伟的测算,如果人民币的购买力在长期保持稳定,并且逐步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那么人民币的铸币税收入可保持年均25亿美元左右。

(2)从境外储备资产的生产成本到金融运作的净收益

对铸币税的研究表明,货币当局可获收益的多少取决于它使人们持有货币或者其他资产的能力。这意味着当国外央行持有的境外储备资产主要以银行存款或国债等形式存在的时候,国际货币发行国必须为之提供一个正利息补偿,这种非零的生产成本减少了发行国的国际铸币税收益。进一步来讲,如果存在足够多种类的国际货币可供选择,或是持有储备资产的形式足够多样化,则国际铸币税收益可能因为竞争而消失殆尽。

事实上,国外央行持有的境外储备资产,无论是以存款形式还是以国债形式存在,都意味着为国际货币发行国的银行体系及其政府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来源,通过银行体系的资金引用和政府财政支出机制,这部分资金必将转换为可贷资金并带来收益。而且,国际货币所执行的交易媒介等职能必然通过发行国银行体系所提供的结算和支付服务来完成,这也为相关金融机构带来了佣金收入。

2、其它类型的货币国际化收益

货币国际化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远远不只是国际铸币税收益和运用境外储备资产投资的金融业收益,更多的是为国际货币发行国及其居民带来许多难以计量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例如,当本币成为国际货币以后,对外贸易活动受汇率风险的影响将大大减少,国际资本流动也会因交易成本降低而更加顺畅,从而使得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运作效率有所提高。

(1)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我国的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

绝大多数跨国货币收支,如国际贸易中的货款结算,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借贷和本息偿还,都是由国际货币来参与的。因此国际货币成为了一种紧缺的资源。而要得到这种资源,其他国家就必须与国际货币发行国进行贸易往来,开展经济合作。在对外经济往来中直接用本币计价、结算,十分快捷,有利于其对外经济往来的扩大。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还给本国进出口商、投资者及消费者带来很多的便利,使其在从事国际经济交易中可以大范围的使用本币而免受外汇风险的困扰。对进出口商来说,汇率风险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规避它的最好办法是用本币计价、结算。这样做,一方面能使该国进出口商免去了对外汇收支进行套期保值的成本支出;另一方面便于对国外进口商提供本币的出口信贷,从而进一步提升出口竞争力,扩大对外贸易和经济往来,货币国际化必将给发行国居民和企业的对外贸易创造便利条件,提高经济效益。

人民币国际化后,大部分国际贸易结算可以采取人民币进行交易,避免频繁的货币兑换所带来的交易成本。根据欧盟委员会估计,欧洲货币统一每年节省的货币兑换成本在400亿美元左右。由此可得,美国历年所节省的货币兑换费用是可观的。当然,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居民出境旅游将更加便捷经济。我国政府在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时,也可以提供人民币信贷。

此外,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对外投资最大的障碍——外汇资金的供给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国内投资商可以直接利用手中的人民币对外投资,投资能力将大大增强,同时也降低了由于汇率变动而导致的投资风险,投资收益有了进一步的保证。有利于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扩大,促进我国对外经贸活动和国家交流的发展,尤其是推动我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和境外投资,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提高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2)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声望

目前的国际金融体系中,由于不存在世界政府和世界中央银行,一些国家的货币同时担当着国际货币的角色。建立在一国或几国“国内货币国际化”基础上的国际货币本位制度,内在地规定了国际汇率制度的不平等性。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由美元、日元、欧元组成,是一种不对称的货币体系,发达国家由于掌握了货币话语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相反,发展中国家,由于具体历史的原因,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人民币的国际化减少国际货币体制的不完善对我国的影响,一旦人民币完全国际化后,中国就拥有了一种世界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发言权也将随之增加;一旦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也会做出重要的贡献。

货币的国际化往往意味着该货币发行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的提高及在国际货币及金融政策协调中作用的加强,有利于增强一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中国就掌握了一种国际货币的发行权和调节权,将使那些使用人民币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中国经济的一定依赖性,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政策变化也将对那些国家产生影响,从而加强中国的经济中心地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将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此外,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优化世界货币结构,支持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后,成为国际结算的货币之一,可减少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往来中对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的过分依赖,从而增强中国防范外部金融冲击和抵御“货币入侵”的能力。

货币国际化并不只带来了经济利益。人们对货币的追逐,表面上是对货币所代表的经济价值的肯定,实际上则是对隐藏在货币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乃至文化意识形态的某种自自愿的服从。因此货币国际化对于国际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给货币发行国所带来的好处自然也是多层次的。

(3)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国际融资

由于发展中国家“原罪”的存在,发展中国家无法以本币从国外市场甚至是国内市场上错款和获得长期借款。(eichengreen和hausmann,1999年)。具体来说,就是无法以本币从国外市场上借款是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的主要原因。对那些持有外币债务的国家来说,他们无法从总水平上降低货币敞口风险,因而大多数国内贷款者将不得不面对资产负债表上的货币不匹配问题,从而面临更大的外汇风险。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经常项目出现赤字可以通过境外流入的资本进行融资,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与经常项目赤字的相关度将下降,美国在多年出现财政和经常项目“双赤字”的情况下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美元的国际中心货币地位。当然,对于经常项目赤字,还可以通过本币发行便利的进行融资,但是这种国际货币的特权不能滥用。同时,由于经常项目赤字的融资渠道更为宽泛,我国可以降低外汇储备水平,分流部分外汇储备资源以进行研究和开发投资。

(4)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缓解高额外汇储备压力

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突破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会对我国贸易及加工业产生不利影响,而汇率稳定则贸易顺差更大,进而人民币升值压力更大,国际利益冲突也将加剧。解决这一两难困境的有效方法就是人民币国际化。虽然说高额的外汇储备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对外信誉,但本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并不会因为外汇储备的增加而有相同比例的提高,反倒是持有成本增加不少。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的清偿力将可以用人民币来实现,这样将大大减少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也有利于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四、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成本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民币国际化可以给中国带来丰厚收益,对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效用。但是中国在获得上述利益的同时,也需付出一定的代价和成本。

(1)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面临货币逆转的风险

铸币税的区域延伸表现为货币职能延伸到发行国范围之外获得货币发行收益。在国际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高速流动的条件下,货币国际化在理论上存在可逆转性。这意味着货币国际化在带给发行国利益的同时,也使发行国承担者着巨大的风险。信用货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经济体对该货币的信心与预期,最终取决于这种货币的运行效能。信心与预期具有“双向强化”特征。对货币国际交易媒介能力的乐观预期使强币更强,进而使国际铸币税收益扩大;对货币国际交易信心的不足导致对该货币国际地位的悲观预期,从而影响其国际地位。在国际货币多元化格局中,在国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流动效率充足,能够支持货币迅速转换的条件下,当一种国际货币的国际竞争力预期悲观时,货币持有者会通过资本市场或者货币市场在不同得储备货币之间迅速转换。这种国家货币在国际资本市场或货币市场上的可选择性决定了货币国际化的可逆转性——经济体可以选择一种货币,也可以放弃它而转向另一种预期乐观的货币作为国际清偿手段。国际货币市场上的风险溢价及其引起的货币与资本套利行为是国际货币可逆转性的最佳诠释。

另外,国际货币的选择,会由于货币替代问题,带来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不对称甚至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完全相反。这一点在美元化国家表现的淋漓尽致。美元化相当于美元化国家放弃了货币主权而达成了暂时的货币统一,但由于经济实体政治的独立性及其经济周期的差别性,决定了货币一体化国家之间的利益不一致。货币发行国为了自己的利益难以全面照顾美元化国家的利益,甚至所制定的货币政策带来美元化国家的利益损失,只要货币接受国与货币发行国处于经济运行的非一体化状态,这种情况就必然存在。

当货币区域内出现极度的利益不均与成本分配不公时,货币合作收益就难以弥补为合作而支付的成本,原来的利益均衡就会被打破,一种新的合作形式(不合作)就成为新的选择,拥有政治独立的国家政府则会重新选择货币,货币国际化的逆转就不可避免了。国际货币的逆转必然给无论货币发行国还是货币接受国都会带来巨大损失,对于货币发行国而言,货币国际化逆转是百害而无一例的,而对于接受国而言,放弃一种货币作为清偿货币或媒介货币,理性选择的结果可能是获得更大的收益。

(2)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政府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政策只受国内经济变量的影响,货币政策所调控的也只是国内经济;而开放经济下,外部经济变量也将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将使得资本国际间流动变得更加容易,流通成本更低,这就为投资资本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资本流动将对我国资本市场利率产生影响,资本流入会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在保持货币政策稳定的情况下,市场利率面临上升压力。同样,资本的流动也会引起外汇储备的变动,进而引起人民币汇率波动。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政府的货币政策将受到影响,国内宏观调控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例如,为了应对国内发生的通货膨胀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市场利率时,国内商业银行可以方便地从境外借入大量的人民币资金以满足客户的借款需求,其他逐利资本也将迅速流入;相反,当施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时,又会引起大量资本外逃,极大地抵消货币政策的效果,加大宏观调控的难度。

(3)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面临更大的货币需求和汇率波动

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后,其货币将被许多国家储存和使用。一旦国外货币需求的偏好发生变化,将会导致国内货币供需发生波动。此外,由于一国货币国际化后,将允许外国居民获得本币资产,外国居民如果大量购买本国资产,资本的大量内流就可能导致本国货币升值,这将影响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影响贸易收支的平衡。人民币在境外大规模流通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压力,增大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难度。当人民币离岸市场形成后,将对国内的人民币汇率形成重要的参照,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将更为复杂,准确地评估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和影响人民币汇率长期因素的难度更大,干预人民币汇率也就较为困难。

(4)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减弱甚至失效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会影响发行国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降低本国货币当局控制基础货币、调控国内经济的能力。国际货币作为本国的货币和作为国际货币的职能有时候会发生冲突。货币国际化之后,本国货币与国际金融之间的一体化程度将增强,这样,国内的货币政策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内外均衡的冲突”问题。货币政策的调整与实施将受到国际因素的制约,货币政策的制订,不能仅考虑国内经济发展状况,还要顾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周期。有关国家为稳定本国货币将人民币视作为锚货币,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会发生相应变化,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将大大增加,中央银行很难确定货币政策调整的适当时机。

储备货币发行国不时发现在实施国内货币政策时会受到国外本币持有额的钳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际上持有其货币的数量越大,国内金融政策执行的难度就越大。同时,由于取消了货币壁垒,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可随时传递到国内。

总而言之,一国货币国际化像一把双刃剑,既给该国带来各种成本,同时也给该国带来诸多利益,但是国际化带来的利益远远大于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国际货币发行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具有较大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意味着制定或修改国际事务处理规则方面的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对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集团等国际金融组织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证明。而那些国际政治热点问题的背后屡屡浮现的美元货币交易的影子,则再三提醒我们:“美元这种制度工具,实实在在有着对于其他国家制度和文化‘侵入’的味道”。正是在这层意义上,货币国际化近年来一直被视为国家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揭开国际货币面纱,重新审视其背后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甚至文化冲突时,或许不得不承认,谋求货币国际化的动力已不仅仅源自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从某种程度上讲,欧元的崛起以及新兴国家对本国货币国际化战略的执著,也可以理解为捍卫自身利益、抵制国际货币“先驱者”的一种努力,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探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或许可以有所启发。

第4篇:论述企业家参与政治的原因与主要作用

政治参与是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近年来,随着人大代表、村民组织换届选取等实施差额选举,我国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更是热情高涨,为此他们甚至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与财力,既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也滋生了一些社会问题。我国民营企业家参与政治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一、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的主要动机

通过对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的动机进行调研,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的动机主要有以下方面:

1、追求经济利益。追求经济利益是民营企业家群体参与政治首要的和根本的动因。利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按照不同的标准,按照利益的客观内容,人们一般把利益划分为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等。其中,经济利益具有根本的性质,追求政治利益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民营企业家群体与其他社会阶层相区别的一个本质特征就在于他们凭借一定的生产资料,通过雇佣劳动去追求更多的资本增长和财富的积累,他们也正是凭借这一点才确立起身份和地位的。总之,民营企业家群体的一切活动首先是围绕其经济利益而展开的,他们的任务就是不断地努力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民营企业家希望通过政治参与来反映他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为他们在经济上的更大发展争取更多的资源,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有利于发展自身经济实力的政治参与活动,他们会积极参与,他们的政治参与活动都会围绕自身的经济利益展开。

2、寻求保障权利与政治安全。当私营企业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满足后,保障权利、维护安全的参与要求目标就会突出出来。要求对自己经过千辛万苦积攒起来的个人财富进行保护,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是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要求自然而然的发展轨迹。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主是在一个特殊社会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和成长过程中一直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和干扰。一是自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产生以来,社会上关于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这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二是尽管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的地位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得到社会以及党和政府的认可,但在现实的竞争环境中,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诸多的竞争歧视和压抑;三是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害,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等始终是私营企业主们头疼的事情。为了减少和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障碍,为了使自己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于是一些私营企业主就开始寻求政治上的保护。他们力图通过参与政治,运用政治权威来克服其生存和发展的种种障碍,寻求保护其利益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就成为他们参政的一个重要动机。

3、提高政治地位与获得社会尊重。长期以来,中国的私营企业主群体是被专政和消灭的对象,在政治上一直是受压抑的一个阶层,无政治地位。改革开放后,新产生的私营企业主群体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先富起来的那部分高收入群体,有着较高的经济地位。但是,历史的影响加上现实的因素,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家阶层的总体评价仍然不高。因此,部分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要求的经济目标就降到次要的位置,而将社会声望、政治地位等非经济目标摆到政治参与最突出紧迫的位置,力图通过政治地位和社会公众形象的突破,改变自身经济政治地位一高一低的不对称局面。

4、实现自我价值与贡献社会。少部分民营企业家在实现了个人的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以后,开始迈向“民主型的发展性政治参与”。他们不再把政治参与仅仅视作“实现其他政治、经济目标的手段”,而更多的是把政治参与视作是一种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义务,是对民主本身价值的崇尚和信仰,也不仅仅是从个体自身或本阶层的利益出发来参与政治,而是超越了个体或阶层利益的狭隘圈子,上升到从社会整体发展的高度来参与政治。

二、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作用分析

民营企业家参与政治构成了当前我国政治参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容易滋生一些负面作用,比如容易带来“官商勾结”等腐败现象。但是,不可否认,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带来了更多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促进和支撑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参与得到认可,将进一步弱化私营企业主积累财富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其发财致富的积极性。同时,民营企业家登上政治舞台,与其他阶层一起参政议政,便于其他阶层了解私营企业主阶层,逐步消除社会习惯势力对私营经济的种种偏见,为其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民营企业家通过政治参与影响政府决策,有助于健全法律法规,为民营经济发展争得宽松的政策环境。可见,鼓励民营企业家参与政治,可以进一步激发企业家的持续创业精神,可以营造更为良好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为民营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环境保障,有助于促进和支撑经济持续发展。

2、有利于推动我国各级政府政策的创新与顺利执行。经济建设处于优先地位的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成为考核政府官员的一项重要指标,政府官员具有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的积极性,但官员并不一定熟悉民营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民营企业家与政府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民营企业家参政议政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制度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民营企业家可以就企业的现状、存在的困难、所需的环境等问题与政府进行交流,使政府明白企业真正的需要。这有助于政府的政策创新。经过企业家与政府互动而形成的政策更能得到民营企业家的自觉执行、拥护。政治参与培养了民营企业家的宽容精神,如果政治上的决定是在民主的气氛中作出的,即使与自己的意愿相反,亦能够接受。政治参与可以培养出民营企业家对政治体制的忠诚和认同感,有利于增强私营企业主执行政策的自觉性。

3、有利于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而非国家机关或以政治为职业的政治家和官僚,其目的是影响政府的决策或其他活动,并非直接参与决策。而人大和党代会,根据其职能定位,应该是职业政治家活动的场所,目前民营企业家能参与其中,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他们政治参与的渠道会进一步拓宽,如参加行业协(商)会、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等等。这也恰好符合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原则。民营企业家以独立的经济实体为基础,以日益强劲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参与政治生活,不仅有效地提升着自身的民主素养,还进一步示范和带动着其他民众的民主意识和实践,有助于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第5篇:经济法概述

第一节经济法概述

一、经济法的概述

“经济法”这一概念最早来自于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摩莱里在年出版的著作《自然法典》一书。许多西方学者对此都有不同的阐述,可以说,自其产生之日起,经济法就成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焦点之一,他们通过制定和颁布该类法律来实现国家的有效干预,从而达到管理、指导和保障的目的。

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经济法产生时期晚,而且先天不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律的完善,经济法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参与经济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法律部门是是指以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作为主要标准对现行法进行的一种分类。以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和协调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经济法成为法律体系中最大的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经济法调整对象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社会关系:

(1)国民经济管理关系,是指国家组织与管理国民经济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包括微观经济管理法和宏观经济管理两部分内容。

(2)经济协作关系,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导下,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以及其他公民相互之间由于协同劳动所产生的经济关系。

(3)经济组织内部管理中产生的经济关系,是指社会组织内部在经营管理或者生产协作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利益关系。组织内部的经济关系,即存在一定的经济管理关系,也存在经济协作关系,对组织内部的经济实现微观调整

(4)涉外经济关系。即具有涉外因素的经济管理和经济协作关系。

经济法并不是调整所有的经济关系,如具体的经济生活中的买卖关系、赠与等关系都不是经济法的范畴,因此应当与民法进行区分。

(二)经济法律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是指国家经济运行中,由经济法所确认的当事人之间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它由主体、内容、客体三个要素构成。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中的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的人。

如其他的法律关系主体一样,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具备法定的资格,具备经济法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所以并不是每一个现实中参加经济活动的人都能成为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主要包括: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有:国家机关;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企业的内部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和其他经济法主体。而在经济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两个主体是国家和企业。

1、国家机关

国家机关是经济法律关系中的重要主体。因为国家机关和政府行政管理机关负有组织和管理国家经济的职能,所以就决定了它在经济法律关系中的重要主体地位。

2、企业

企业是指依法成立,有独立的财产,以独立的名义经营并能够独立的承担责任的经济组织。我国的企业按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同,可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但依照公司法,我国的企业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形式。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义务。

经济权利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经济法主体依法能够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或者要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经济权利主要包括经济职权、财产所有权、经济管理权、请求权。

经济义务是指经济法主体按照权利主体的要求,在法定范围内为或者不为某种经济行为。例如完成指令性计划的义务、纳税义务、履行经济合同的义务等。

(三)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法律关系客体的范围受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也在不断的变化。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经济法律关系客体主要包括物、行为和智力成果。

1、物。

世界上的物各式各样,不胜枚举,但是成为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物需满足一定的条件:

①必须是经济法主体能够控制、支配的物;②必须是经济法允许其进入经济法律关系的物;③必须是能体现一定的物质利益的物。所以不是所有的物都能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2、经济行为。经济行为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利益或目的而进行的活动。它包括经济组织管理行为、完成工作的行为和提供劳务的行为。

3、智力成果。智力成果是指人们依靠脑力进行创造的能够带来经济价值的劳动成果。主要有:专利技术、专有技术、注册商标等。该成果一旦为法律所认可并给与保护,创造者便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享有独占权,实现该成果的价值性。

二、经济法的体系

(一)市场主体法

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为与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接轨,我国经济法主要是依照责任形式为划分依据来区分企业的法律形态。按照责任形式,我国的企业可以划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我国已经以这三种企业形态为规范对象制定了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

(二)市场秩序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活跃,经济领域也随之产生了很多具有消极影响的恶劣现象,扰乱了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国家为了有效地阻止该种现象的蔓延,使经济按照国家所预想的、积极的方向发展而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以达到调控市场的目的。主要有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三)市场调控法

国家的市场经济活动不同于个人或企业的经济活动,它有广泛性、自动性、滞后性等特点,因此国家在一般情况下并不直接干预市场经济,但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去规范某些关乎民生的领域,以达到调控市场的目的。主要有税法、银行法、会计和审计法。

第6篇:企业定额的生成与编制及其问题

一、企业定额的生成与编制

按照《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要求,工程量清单计价是以投资方和承包方共同认可的工程量清单作为计算工程建设施工承、发包费用核算的依据,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要体现成本的资料,即企业定额或方案资料。

(一)企业定额的编制原则。企业定额的编制,要遵循以下原则:

1、要遵循平均先进性的原则。要符合先进性标准,编制的定额既能反映出管理、技术的先进性,也应符合施工企业的造价管理要求。

2、要突出简明、准确和通用性原则。以《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为参考,编制的企业定额能够适用于所有的工程量清单形式,简明、准确,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企业定额应该适应不同计价形式快速报价的需要。

3、坚持抓大放小、动态管理的原则。企业定额的所有单价都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调查市场,定期总结本企业各方面业绩与资料,不断完善,及时调整,与建设市场紧密联系,不断提高竞争力。人工工日单价和主要材料的单价,均执行现行的市场价,以后每月调整。

4、要坚持以专家为主,独立自主地编制企业定额原则。施工企业定额的编制工作量大,工作周期长,且又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政策性,要求有一支经验丰富、技术与管理知识全面、有一定政策水平的稳定的专家队伍来负责组织协调、掌握政策、制订编制定额的工作方案,系统地积累分析整理定额资料,调查现行定额的执行情况,进行技术测定、新编制定额的试点和征求意见等工作。同时,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结合政府的价格政策和产业导向,以盈利为目标,自主地编制企业定额。

5、企业施工定额的编制还要注意量价分离,独立自产,及时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原则。

6、遵循时效性和保密性原则。

(二)企业定额的编制依据。企业定额的编制依据包括全国统一基础定额:施工验收规范、工程质量检查评定标准、操作规程;本企业相关资料,如现场测定资料、企业技术与管理水平、装备情况、典型工程施工组织方案、施工习惯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的资料,本企业施工的历史资料以及相关的财务资料。

(三)企业定额的编制方法及内容。企业内部定额是企业成本管理最高水平的体现,而不是企业平均消耗水平的体现,是企业投标报价和制定项目目标成本的重要依据。

1、工程样本的选取。按照住宅和公共建筑类别分别抽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在建工程及近两年内已竣工的工程作为工程样本,参考工程量计价规范,以施工方法为主线,仔细划分工程项目的各个工序及实际的消耗内容,指定统一的、标准的定额测定表下发到各项目部,对项目进行问卷调查、考核、总结后综合汇总各项费用消耗的资料进行科学地测算,然后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定额测定表进行科学分析来确定定额含量。

2、工程实体消耗项目指针的测算。人工、主要材料消耗量根据对工程样本的科学分析,按各个工程项目实际施工消耗测定确定定额含量,工日单价,均执行现行的市场价。其涉及定额指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化工材料、合成原材料期限定额;(2)易损材料运输损耗定额;(3)设备技术功率参数;(4)机械设备台班费用定额;(5)工程量施工工艺技术定额;(6)工程量工期定额。

3、工程隐性消耗定额指针的测算。工程非实体性消耗费用包括辅助材料费、中小型机械费、工程水电费、临时设施费、现场管理费等。其涉及的技术定额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施工作业疲劳强度定额;(2)管理作业标准定额;(3)工程量量差系数定额。

4、工艺与工期的测定与调整。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工期对投标报价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合理设计施工工艺,准确测定工期,不仅对单个工程项目非常重要,对施工企业的长期发展也是关键性的一步。工序劳动定额还是形成按工程量工期合理组织工期,通过工序劳动定额计算出应投入的人工数量。所以,工序劳动定额是合理组织实践施工的基础依据,是工程量工期顺利完成与施工质量的保证。

5、人、材、机的单价调整。人、材、机可以调整,但含量在一定时间内不能调整;此外,辅助材料、中小型工机具为综合测算价,在一定时间内也不予调整。完成企业定额初稿后,对新开工程项目进行实地试用,及时收集和反馈信息,进行修订和完善,条件成熟时正式颁布实施。在执行过程不断修正、改进,保证企业定额符合实际、先进合理,并具有活力和竞争力,顺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形势。

二、编制企业定额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定额是动态发展的,应能适应各地区、环境、气候、施工方法等诸因素的变化,并及时更新技术,加强成本核算、降低工程造价,提高造价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投标报价能力。

(一)成立专门的定额管理机构。企业定额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技术、物资、机械设备、财务、劳资、概预算等不同的部门和专业。为满足动态管理的需要,企业必须设立专门的定额管理机构,其人员组成应本着多专业组合,以专家为主,高级、中级及初级职称技术人员合理搭配的原则,组成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现场施工管理经验,同时也要注意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性,以保证定额管理工作的延续性、一致性。

(二)加强工程造价资料收集整理,实现企业定额动态管理。目前,不少企业虽然参与了大量工程项目的施工,但所积累的工程造价资料却极其有限,即使收集了一些资料,也往往是零散的且攥在个人手中,互不相通。由于缺乏基础资料,企业定额动态管理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从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大计上强制推行工程造价资料积累制度。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形势与政策中国经济论文》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2016中国经济形势论文 形势政策世界经济论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形势与政策中国经济论文”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形势与政策中国经济论文"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75443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