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剩余劳动力交易市场

剩余劳动力交易市场

2016-11-30 12:09:3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剩余劳动力交易市场(共9篇)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摘 要】:中国农村,由于人口基数大,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加之现行的政策法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约束性,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又有许多新特点,怎样才能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剩余劳动力交易市场》,希望能帮助到你。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剩余劳动力交易市场 第一篇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摘 要】:中国农村,由于人口基数大,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加之现行的政策法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约束性,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又有许多新特点,怎样才能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呢?现实的做法是在继续发挥农业部门对劳动力蓄水池作用的基础上,加快城镇化进程,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就业

【目 录】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了迅速提高.但同时伴随着中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农业新 技术的推广及应用,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激活了农民的经济意识,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通过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使中国农村的人地矛盾得到了缓解,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而且对中国的整个经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过大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仍面临许多困难,影响了农村现代化和农村建设的步伐

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6亿农村劳动力,其中农业资源能容纳1.3亿,乡镇企业已容纳l.3亿,外出务工经商约5000万,从事多种经营约2000万,剩余劳动力约l.3亿。此外,每年还将新增加农村劳动力1600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关于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创立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二元结构模型”,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一种二元经济结构,即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由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组成。在传统农业部门,生产的基础只能是有限扩展的土地面积,另一方面,农业社区人口持续快速增长,劳动力严重过剩,处于不充分就业和隐蔽性失业状态,农民收入仅能维持较低的生活水平。而工业部门的扩张又为农业劳动力提供无限供给保障的可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城市工业部门的转移,二元经济结构逐步向一元化转变。

后来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费景汉和拉尼斯,二人提出了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为核心、重视技术变化的“费一拉尼斯二元机构”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等在1907年发表的《人口流动、失业和发展:两部门分析》一文中创立了著名的托达罗模型“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论’,模型认为: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因素和基本动力是城乡实际收入的差异、成本与受益的比值、心理因素、预期城乡工资差异、城市就业概率在农业劳动力转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1我国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

由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正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15~19岁年龄组的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在逐年上升 农村也遵循这一规律正在发生变化。据有关学者预测,劳动力人口比重上升之势将一直持续到2020年方有下降之势,但总量的增加仍将持续到2025年。显然,这种年龄结构将使农业劳动力的供给量日趋增大。另外,考虑出生人口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制度的完善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发展对耕地占用和沙漠化对耕地的吞食等因素,将会有更多的劳动力从农村释放出来。农村适龄劳动力人数不断增加造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超过了城市劳动密集型工业所能吸收量。从而制约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2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影响了其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

托达罗认为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因素和基本动力是城乡实际收入的差异、成本与受益的比值。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制约了其预期收入的增加。2001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30个省(区、市)6万多农户、18万多农村劳动力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初中及以下程度劳动力的比重高达87.8%,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大多属于现代经济部门,对人力资本要求较高。我国广大农村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均相当落后,受到专门技能训练的劳动力比重低,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边际收益率决定的,在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只可能保持农村劳动力只能朝建筑、运输等行业转移。

3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动力市场发展不完善

由于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导致农村剩余劳动累获取就业信息的通道不畅,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外出就业以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大都是自发的,由政府职业介绍部门组织安排外出工作的很少。

现行的户籍及土地制度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1)我国现行的城乡隔离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虽然有所改革,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城乡居民在社会地位、身份、就业、住房、补贴、劳保、福利等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在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约束下,他们无法取得与当地市民平等竞争的权力和平等待遇,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在城镇不能长期稳定地就业,致使相当部分的劳动者在城镇干几年后又回流到农村,形成逆向转移。

(2)土地承包流转制度也是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农民承包土地的耕种,经营权转包或出租、互换,宅基地置换,成为农村劳动力进城的后顾之忧,致使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承包土地得不到妥善解决,不仅不利于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造成某些地块种植粗放,甚至撂荒,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牵扯了外出务工人员的精力,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

一 继续贯彻计划生育,抑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由于人口基数大,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多时导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很好转移的因素,所以我们必须坚持计划生育这个基本国策,继续大力紧抓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减轻人口压力。

二 继续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仍是弄个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到 1999 年底,全国乡镇企业7071万多家,创造增加值24883 亿

元,比上年增长12.2%,出口商品交易值7744亿元,增长13%利润额5985亿元增长17% ;上缴国家税金1789亿元增长13%。目前农村社会增加值近2/3、国内生产总值近1/3、农民收入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出口创汇的2/5都来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取得上述巨大成就的同时,还有一个重大的贡献就是转移了农村1亿多的富余劳动力。1978~1999年平均每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600万人成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乡镇企业由于资本密集度较低,其就业生成能力比城市国有企业要高得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三 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制度障碍,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一)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由于农民对于土地具有的经营权和使用权不利于农村的土地流转和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业产业的转移。因此应当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

具体来说,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修订土地政策,允许耕地的市场化流动,促进耕地的规模化经营。对依法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转移意愿的农民,应该允许他们依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出租、转让、互换等多种形式,把承包期内的土地流转给其他农民或企业从事农业生产,从而获得他们离土离乡、在城镇生活所必须的基本保证金和经营资本;对那些有一定耕作经验和经营能力、而又不愿离开农村的种田能手,应该向他们提供资金帮助,允许他们按照市场价格获得土地和大型农业机械,通过耕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加速农业规模化经营。

(二)改革城乡差别的户籍制度,还农民平等的公民权。

改革现有户籍制度,逐步使户籍与劳动者就业、子女入学、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脱钩,使户籍成为纯粹的登记制度,仅用于统计人口分布状况,为人口的合理流动创造基础性条件。逐步实行国际上通行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以及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使全体公民在户口身份上完全平等,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城乡人口的流动健康有序。这也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有效转移的重要保证和长远之计。

四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一)继续推进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保证适龄少年儿童入学。近几年,尽管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并逐渐免去农村义务教育的学杂费,但由于二元教育体制的存在,农村得到的教育投资仍是有限的,无法满足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这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应继续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此外要唤起广大农民对教育投人的重视,造成国家、企业、集体、农民个体和社会筹资办教育的多元投资机制。鼓励海外侨胞、城乡经济大户,自办联办或捐资发展农村教育。

(二)改革农村基础教育(中小学,包括幼儿园),把目前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把学生升学作为唯一目标,在教学内容上只重视知识教育,其结果是为农村培养厂一批批一心“跳农门”的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实行素质教育,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用技术,为农村培养高质量的劳动力。

(三)要在农村推行就业培训,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建立就业培训网络,根据市场和劳动者的就业需要,建立长年性、专业性的职业学校、培训中心,举办行业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民生产和

谋职的劳动技能。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夜校、短训班、电视教学等,开展短期职业技术培训,使农民掌握必要的基本职业技术技能,以适应就业的需要。

五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一)健全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就业机会和就业管理的均等。建立和健全劳动就业市场的法律规范,保护劳动者之间的公开、公平的就业竞争,增加就业市场的透明度,约束用工和劳动中介组织行为,维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向农村劳动力提供与城市劳动力同等的获得就业参与的机会,消除农村劳动力在获得教育、就业服务、职业培训上的巨大差别,对城乡劳动力一视同仁;规范企业用工管理,切实维护职工在企业中的合法权益。

(二)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加强市场信息服务。特别是在农村劳动力输出的集中地区。要建立、健全企业用工信息网络,通过报纸、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公布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降低农民工的信息搜寻成本。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营造就业、居住和流动的良好环境,降低迁移成本,逐步消除因城乡户籍而割裂的劳动力市场。

六 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数大,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不会根本改变,仅仅全部依靠国内吸收有一定的局限性。国际经验表明发展劳务输出对缓解一国就业压力大有益处。目前,我国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韩国、日本、俄罗斯和新加坡、中国台湾、香港地区、马来西亚以及中东地区则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需要输入一部分外来劳动力,这使得我国的劳务输出有很大的市场。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应该结合国际劳务市场的发展需求,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进行选择和培训以及有效的组织,向这些国家和地区输出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

七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也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

市场经济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明白,初级农产品附加值低,卖不出好价钱,必须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才能增值增收。因此,大力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势在必行。而农产品加工,如蔬菜加工、果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畜产品加工等等,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都需要吸入大量人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在转移劳动力方面同样具有很大潜力。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是流通滞后,农业服务的中间环节不健全,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民信息不灵。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农民不得不走一步看三步,十分被动。解决这一难题,有赖于农村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这就需要有更多的农民转移到流通领域中来,通过有效的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使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衔接起来,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形成大产业,大流通,获得大效益。

八 高城市化水平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

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的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现象,从一个侧面表明,主要依靠“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就地吸纳模式,已无法解决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加快城镇化进程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根本出路。

(一)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

通过工业化与农村城市化相结合,大力发展小城镇,使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小城镇从事非农产业,既可使大量的农民迅速非农化,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可以提高我国城市化程度,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增长。要做好小城镇发展的规划有重点大发展一批小城镇,不能选择“遍地开花建小城镇”的非农化和城镇化道路。因为小城镇遍地开花,分散发展,规模过小,形不成相应的城市功能,不利于提高投资效益,也不利于保护土地和环境资源。应在统一规划下,以现有的县城为骨干,同时选择部分条件好的建制镇重点加以发展。

(二)形成合理的城镇规模结构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不仅表现在城镇化水平的滞后上,还表现在城镇的层级结构不够合理上。我国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数量的构成是1:1.1:5.0:10.7 。特大城市与大城市数量相近,中等城市与小城市相差一倍,而大城市与中等城市却相差4倍。小城市与建制镇的比例是1:44,与一般集镇的比例是镇的比例为1:109。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小城镇,

使其中一部分升级为小城市;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发展大中城市,我国中等城市向大城市跃升的空间还相当大。今后,城镇化政策的核心要由以控制城市规模为主转移到发挥城市积聚效益和形成合理的城市层级结构上来。

【参考文献】

[1] 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2] 李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府行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3] 李华:《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03月第1版。 [4] 郭庆:《现代化中的农村剩余劳力转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5] 李玉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08月第1版。 [6] 杨柳青:《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何在?》,《四川科技报》,2000年/11月/15日/第002版

剩余劳动力向农村转移
剩余劳动力交易市场 第二篇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利弊分析

(一)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有利方面:

1、 促进大陆市场一体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以促进整个大陆的市场一体化,打破区域限制,对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的市场一体化程度并不高,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而作为市场经济,如果没有一体化的市场,显然是难以深入发展的.以我国的保护产业――汽车产业为例,上海的大众,天津的夏利,长春的一汽,湖北的神龙富康,各自在自己的地盘上以政府为靠山,利用行政手段对本地市场进行垄断。没有一体化的市场,市场经济的交易成本必然提高,市场失灵的可能性也越大。这种地方保护方主义的壁垒在增加本地区福利的同时,是以牺牲全社会的福利为代价的,而且总福利增量必然为负。我们知道,按照自由贸易理论,对经济自由度的干涉越小,那么,总体的经济效益就越高。而我国目前的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还远不及欧盟各国之间的一体化程度,由此可以想见社会福利损失之巨大。

如果,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转移这一块真正能够实现,那么,就等于实现了劳动力要素市场的一体化。我们知道,劳动力要素与资本要素的结合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因此,劳动力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必然会引起资本要素市场的一体化,通过各要素之间连锁作用,整个市场的一体化便会实现。这样政府的角色就变了,尤其是地方政府,它以前要保护本地产业。因为本地产业的所有要素都是本地的。而在一体化市场当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方政府间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2、发挥要素资源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如果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那么首先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劳动供给严重过剩。这就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服装、制鞋、建筑、家政服务等提供了相对低于世界工资水平的劳动力,形成了产品的成本优势。而且,这些行业也不需深入的培训,因而成本优势极为明显。

我们知道,按照经典的H-O理论,“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因此,各国在生产那些能较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因此,每个国家最终将出口能利用其充裕的生产要素的那些商品,以换取那些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③而我国恰恰是劳动力较资本丰裕的国家。因此,以大量劳动替代资本,一方面可以在国际竞争中发挥优势,另一方面正可以解决我国目前的就业问题。而且,目前服装、纺织、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大规模地向我国转移;同时,国内的此类产业也发展迅速。因此,大量的劳动力需求正在形成。如果劳动力不能自由转移,那么,这些产业的发展势必受到制约。

3、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进入良性循环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作为一个外来因素,可以改变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进入工业扩张——增加就业的良性循环。

在冈纳·米尔达尔提出的累积因果关系中,连锁的、循环的相互依存原理在整个社会关系领域都是有效的。因此,当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时,首先是增加了劳动剩余。我们以此为起点来进行分析。

N3

N2

N

W Q Q2 Q3

S【剩余劳动力交易市场】

O

如上图所示,OS为平均的生存收入,OW是工资,WNQ代表最初阶段的剩余。我们知道,社会剩余中,一部分用来消费,另一部分用来再投资。所以,整个社会的固定资本量是增加的。因此,劳动边际生产率就会整个地提高,达到N2Q2的水平。此时,剩余增加,就业增加。通过连续的再投资,可以把边际劳动生产率提高到N3Q3。只要有剩余劳动,这个过程就会一直继续下去,直到工业扩张将剩余劳动吸纳完毕。当然,这一循环程过程是需要一个前提的,即市场是随之不断扩大的。否则,再生产便无法继续。如前所述,由于劳动力的廉价,使产品的成本降低,从而形成极强的国际竞争优势。这种优势的结果是产品的国际市场的扩大。就国内市场而言,尤其是目前我国的情况,不是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得不到满足。因为广大农民收入偏低,无法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因此,随着就业的增加,居民收入随之增加,进而潜在需求得到满足,国内市场扩大,从而进一步促进工业扩张与就业增加。 这里,我们还没有考虑由于就业增加所引起的需求增加进而形成的引致就业。而引致就业的增加显然会形成新的循环。这样不仅仅是工业扩张,而且在工业扩张的同时,第三产业--――服务业也会随之扩张。

4、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可以增加居民收入,消除城乡差别。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应该说是政策性的二元结构。它是政府通过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人为地对城市与农村进行隔离。因此,要解决就业问题,首要的就是打破这种不合理的二元结构。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际上是城乡之间的互动,只是在现阶段表现为大量农民转为市民。因为要提高居民收入,主要的一点就是降低农业从业人员的比例。早在1946年,美国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路易斯·比恩提供的一份范围广泛的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第二(制造业)和第三(服务业和文教)产业中的人口比例越高,人均收入就越高。他继续证明道: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是人均收入低的原因,而工业化是医治贫穷的可靠方法 。正是 把不同国家的人均收入和农业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这些统计资料作为证据,比恩得到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中国的工业化如果能进行到这样一点,即农业人口占50%,而不是75%,那末,它的人均收入就会从$50上升到$150左右。”④

当全体居民收入普遍提高时,城乡之间的差别便不复存在,城乡之间便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亦可以说城乡之间不存在经济上的差别。这样政策性的二元结构便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5、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工业化提供更好的基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另一方面来讲,等于实现了农村的充分就业,而把失业人口转移到城市。(因为工业较农业有更强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因而这种转移是合理的。)这样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会相应降低,规模经营成为可能,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会被采用,劳动生产率将成倍提高。

这里,我们将遇到另一问题,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会产生新的剩余劳动力,形成新的就业压力。我们知道,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发达的工业需要发达的农业为基

础。这对我国而言更是如此,我们不可能将吃饭问题。原材料问题全依赖国际市场来解决。而农业本身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远不如工业,因此,如果农业不发达,势必影响工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就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如果相反,农业发达,产生剩余劳动力,但同时也促进了工业发展;而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大于农业,因而完全可以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吸纳剩余劳动力,从而实现工农业的同时升级。而居民收入的提高,必然会派生出多种消费需求,从而有效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综上所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是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 它会引导一个经济循环的开始,解决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二)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弊端分析:

1、加剧了区域间的不平衡

我们知道,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以东部沿海城市为主要目标的。这样形成的一个极为不利的后果是,使政策性的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为东西区域性的二元结构,加剧了区域间的不平衡,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未能兼顾公平。 冈纳·米尔达尔的研究表明,由于人口流动是有选择性的,因此,这个人口流动本身对高速增长地区有利,对其他地区不利。由于人口流入对发达地区经济扩张的推动作用,使需求增加,从而刺激投资;这又将增加收入和需求,从而引发第二轮投资。这就意味着,贫困地区原本就缺乏的资本会通过资本市场的虹吸作用,被吸引到资本回报率高且可靠的经济扩张地区,从而加剧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引发恶性循环。

2、一些地区人口过度聚集易产生消极影响

同时,由于东部地区的人口聚集,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公共设施、社会保障、犯罪等一系列问题将趋于严重。

(1)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手段,转移人口的计划外出生率非常高。据苏北地区抽样调查显示,外出人口计划外出生数占当年计划外出生数的70%。⑤

(2)进城农民在收入、福利、劳动条件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巨大的等级差异,而政府又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甚至还有歧视性的行政行为。如此种种,进城农民日益被边缘化,其心理亦发生相应变化,为社会安定埋下隐患。

(3)一方面农民进城给城市带来环境压力,公共设施的承受能力达到极限;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人才的流出,使农村基层政权近乎瘫痪,不能发挥应有职能。

因人口、环境、社保、犯罪等问题前人论及甚多,故在此处不多加论述,而不是这些问题不重要。

【剩余劳动力交易市场】

三、分析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权衡上述利弊,我们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这种转移是一种大趋势,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况且,我国要求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原有格局上的修修补补,而必须有所突破。只有这样改革才会深入,市场才能充分发挥它“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作用。

(二)针对上述分析,我们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1、加快制度建设,规范劳动力市场,消除劳资不平等现象。

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极为混乱,非法职介猖獗。据报道,青岛市非法职介生意火爆,而合法职介门可罗雀。究其原因就是制度缺位,管理部门无法可依,无法对其进行根本性治理。而非法职介的猖獗恰恰是造成劳资双方不平等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另一方面是劳动本身的非法性,使劳动者处于无依无靠的境地。深圳的因工致残事件屡有发生,不能不说是制度缺位的后果。

2、转变政府行政观念与方式,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对劳动力的流动进行宏观调控与微观指导。

政府部门的行政观念往往是将自身凌架于行政对象之上,忘记了政府工作是为民服务,或者说是把管理当服务,颠倒了主仆关系。行政方式简单粗暴。《南方周末》报道的湖北伤农事件,河南某县的以政代企行为,无不表明政府行政观念与方式的陈旧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只有改变行政观念与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和人性化的行政方式,政府行为才能对经济发展产生良好影响;也只有这样,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进城之后才会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

同时,由于广大农村通讯落后,信息不灵。农民对城市用工的供求的所知不多,造成盲目流动。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应在宏观上加以调控,由专门部门进行研究预测;在微观上,各地方政府应加强合作、交流、互通用工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降低进城的成本。

3、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改良农村人力资本。

西方许多经济学家,如美国的卢卡斯、舒尔茨等人已经证明,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作用极为重要。我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根源也可以说是人力资本差异造成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无论私人还是社会都非常高,普遍超过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率,其中以初等教育投资收益率最高。各级政府应高瞻远瞩,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普及率。同时,还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增加人力资本的注入,变“输血”为“造血”。通过文化教育投资,人力资本得到改良,一方面为向城市转移,从事较高级的工作奠定了一定的智力基础;另一方面为接收城市转移出来的产业做准备。同时,农民素质的提高也有得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4、改变资本流向

由国家制定政策,引导资本流向,改变劳动力追逐资本的单一流动方式;从而缩小东西部差距,同时也会平衡人口分布,减轻东部人口压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趋于流向回报率高的地区,而劳动力则趋于流向资本密集地区。因此,东部经济的发达造成了西部资本与劳动力的流失,差距日益扩大。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引导资本西进。但西部资本回报率低,因此,这个差额就需要政府以各种形式来补贴,比如税收优惠、改善投资环境等。但是,补贴标准要经过科学测算,统一管理,以避免地方政府间人为浪费国家财产,同时也会扰乱资本市场,降低政府公信力。

我们认为,这一政策的实施必须在户籍制度完全放开以前,即西部人口并未大规模东进时。这样不但可以降低总的交易成本,也有利于地方管理。

5、对东部地区进行产业升级,限制一些行业的发展,从而迫使部分资本向西流动。 由于东部地区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在对行业选择上有了主动权,为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对整个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升级,如上海、苏州一带对资本进行选择,符合要求的才能落户。而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制鞋等,可以向中西部人口大省转移;一些资源密集型产为,如钢铁、建材等,可以向资源丰裕地区转移。这样,东部地区产业待到升级,竞争力得到提升,人口、生态压力得到缓解;而中部地区也得到了资金,促进了经济发展。

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可行性报告
剩余劳动力交易市场 第三篇

以公司为依托组建阳山农产品交易市场的

项目可行性报告

第一章 项目概况【剩余劳动力交易市场】

一、项目名称:阳山县农产品交易市场

项目性质:新建农产品流通市场基础设施项目

项目承办单位:南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单位法人代表:潘锦新(电话:13823570182)

项目拟建地址:

总投资:叁仟伍佰万元

二、项目承办单位简介

阳山县南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11年5月成立,注册资本金为500万,主要经营蔬菜、玉米、水产、禽畜等农产品种养加工与销售,是一家集生产、加工、销售、运输等一体化的大型农业公司。公司下设三个大型专业合作社,分别是金绿西洋菜专业合作社、全丰生猪专业合作社,荣华柑桔专业合作社,社员500多户,带动上千农民参加生产。公司拥有多个蔬菜、水果、生猪、油茶等大型种养基地,现有种植面积3000多亩,种植品种种类繁多,涵盖西洋菜、西红柿、红萝卜、茄子、豆角等蔬菜,柑橘、火龙果等水果以及油茶。养殖品种有猪、鸡、鱼等。公司主打的“唐和源”牌西洋菜被评为清远土特产品十件宝之一,并获得有机认证。

三、项目功能定位

该项目集批发、配送、展销、拍卖、期货等多种经营方式为一体,具备电子信息网络服务、商务会谈、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农产品加工、包装和流通贮藏等综合功能,配套服务门类齐全的大型农产品交

易市场。项目拟提升“三连一阳”地区农产品标准化科技水平,树立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一批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农业服务。以阳山县特色优质农产品,在阳山县阳城镇打造“三连一阳”地区农业科研、农产品加工和物流中心。

四、项目建设目标

项目拟建成一个交易规模大、交易方式先进、功能设施齐全、服务及管理先进、市场辐射面广、规范化的现代农产品交易市场。项目以构筑农产品安全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一站式联运供应链为主要特色,建成以蔬菜、果品为主产品,集畜禽肉产品、副食品、粮油等农产品的加工、仓储、配送、批发、信息、检测、运销综合服务一体化的多功能农产品交易市场。项目建设初步规划将对接100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后将全面辐射“三连一阳”地区,并依托阳山优质特色农产品,成为清远北部农产品产区和集散地的区域性农产品交易市场,并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粤北地区功能最健全、配套设施最完善农产品批发交易的第一品牌。

第二章 项目提出的理由及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项目提出的理由

1.阳山属农业大县,农产品产量大,物流建设滞后,外销压力很大。如2010年全县蔬菜总产量为37.07万吨,常住人口35.65万人,按人均每天约消费0.5斤蔬菜计算,全县全年约消费3.25万吨蔬菜,

占总产量的8.77%,剩余33.82万吨蔬菜,占总产量的91.23%,需要运往外地市场消费才能实现价值转换,阳山其他农产品需要外销的比例也都很高。然而阳山农产品的物流建设严重滞后,农产品流通中存在包装难、装卸难、运输难、仓储难等问题,绝大部分农产品以初级产品的形式通过常温流通或自然流通的方式销往外地,造成农产品物流环节损耗严重、物流成本高、物流过程增值能力弱。

2.农副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附加值不高,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以低价进入市场或销往外地,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由于阳山县条件有限,农产品加工业还很不发达,目前仅有个别企业初步包装条件,加工种类少、规模小、档次低,附加值不高。特色农产品除农民自用外,大部分都以初级产品形式低价流通和销售,农民常常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且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当地农民就业难,农民大多外出就业创收,从而导致农业发展能力下降,农村农老人小孩留守问题突出。

3.阳山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实力有待增强。全县只有3.7万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生产链条,占农户总数的 %,农业产业化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只有36.78%,省级龙头企业仅有1家,省级现代农业蔬菜种植园区仅有1个,目前还没有省级重点生猪养殖场。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响应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加工物流中心,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农村流通体系,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与改造,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项目凭借物流的自动化、系统化和设施现代化形成一套科学的物流体系,将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通过交易市场,可以进一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同时通过进一步加工和保鲜,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鲜活程度,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问题,扩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也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能级,推动阳山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农产品交易市场通过现代化的加工包装和物流业,并具有技术先进、规模大、速度快、覆盖面广、效率高等优势,能及时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最新的市场信息,引导农业组织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效地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并通过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并通过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带动产业链延伸,提升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格局,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剩余劳动力交易市场】

3. 促进市场自身和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地方经贸发展。

项目的建立将有效整合阳山县乃至周边地区农产品资源,带动当地农产品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项目强劲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将进一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另一重要途径——产业集群经济模式
剩余劳动力交易市场 第四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经济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就业产业集群经济形式是浙江省富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形式,它的形成不仅大大地发挥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益,也因此而产生了强大的溢出效应,极大地带动了周边地区乃至整个浙江省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全省经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展示出产业集群的神奇;同时,产业集群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对解决农村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全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典范。一、产业集群经济的独特效应产业集群经济又称块状经济,它主要是由市场自由选择、当地特定经济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决定,并在一定地域空间集聚而形成的具有比较优势、能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产业经济。产业集群经济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经济形式,具有地域集中、产业惟一、经济体内多为民营中小型企业等特点,在运行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其独特的效应:1产业升级效应。集群经济体内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大都与集群产业相关。产品的单一化使企业内部对产品分工要求较高,进而使其内部企业分工形成专精尖的特点。由于分工的专业化,其中一个部门的技术发展不仅影响到本企业,而且也影响到其它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因而各相关部门之间会彼此产生“挤压效应”和“带动效应”,在生产过程中表现出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正向反馈,最终会推动产业升级,产生产业升级效应。2规模经济效应。集群经济的一个重要优势即它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企业随着产量的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经济。集群体内的诸多企业由于其地域相对集中,企业之间在技术方面相互影响,在节约成本方法上也相互传播和推广,进而形成外部规模经济作用,其产品的生产成本、信息成本及管理成本均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不断降低,经济收益大大提高,增强了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企业群体的规模优势也构成了它的成本优势。3小城镇效应。大量企业的集中,其背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使各种各样的专业化公司、供应商得以生存,形成密集的专业化物质设备供应网络体系。供应网络体系的形成对人流、物流与信息流服务体系也形成市场,交易也越来越集中,最终有助于小城镇的形成。小城镇的形成对周边农村地区经济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有助于促进周边农村地区农民就业及农村相关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浙江产业集群经济对整个浙江省经济的兴起起到了强大的推动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产业集群经济作为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经济形式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它对吸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及“三农”问题的解决都起到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尤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农民市民化转变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其成因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没有农民失业的概念,因为农民手中有国家分配的可终生赖以生存的土地,因而长期以来,失业主要针对城市居民而言。但最近几年民工潮的大量出现,使我们不得不对这种陈旧的观念给予重新思考并加以重新定位,且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农村隐性失业现象确实大量存在,农民也存在失业和就业问题。1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左右,但我国并非农业强国,农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不仅低于工业部门,而且几乎接近于零。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下,只要工业部门可以吸纳劳动力,农村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工业部门输送大量劳动力。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农业边际收益递减及农村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从事农业的劳动并不需要太多劳动力时,农村劳动力就会从农村游离出来,从事其他可能获得高收入的行业,民工潮的出现正是说明了这一点。游离出来的农民在没有找到工作之前仍滞留在土地上,便处于隐蔽失业状态。农民失业主要表现为大量的隐性失业。对于隐性失业,其定义各不相同,通常把劳动者具有名义上的劳动关系,但在事实上由于没有工作或工作时间不足而处于在职失业的现象,称为隐性失业。在农村,人浮于事的现象较为普遍,其实质即是隐性失业。据农业部课题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现阶段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为1.96亿人,按1998年我国农业劳动力3.48亿人计算,剩余劳动力1.52亿人。

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
剩余劳动力交易市场 第五篇

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进行工业化蜕变的发展中国家,其特殊的国情使其具有特殊的难题,本身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兼人口大国,其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规模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多样化,而且生存的政策体系环境也有了改善。中国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其明显得特征,向发达地区、非农业转移,主要是有一技之长的或文化水平较高的人被转移出来,多是职业转移,目前途径多样化,受体制和环境的影响较大。中国的劳动力转移看起来很顺畅,标志着我国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其实它仍存在许多的问题,数量过于庞大,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结构劳动力市场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还有,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也影响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针对的解决它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就地转移,异地转移,流动

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一个很普遍的社会问题.根据有关资料表明。2003年底。我国农业劳动力仍然占社会从业人员的l/2。已经转移出的劳动力1.7亿。超过农业总劳动力的1/3。全国至少还有1.5亿的劳动力需要转入非农产业。目前全国有近一亿农民外出打工,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多的剩余劳动力呢,而且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剩余劳动力交易市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有多方面.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中,就会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农业走向非农业。

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

第一,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农村人口基数是由中国的历史与传统观念等因素决定的:一是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农业历史。农业从业人员基数本来就大;二是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洗礼.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思想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三是农村医疗条件的改善.婴儿成活率大大提高。这就使本来已经不充足的农业资源进行了进一步的瓜分.出现了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这除了受传统思想的禁锢外.也跟我国政策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在农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政策没有启动。基本趋于零,特别是在广大西北部地区和贫困山区。当农民年迈没有劳动力的时候,国家不能给予他们任何的扶助.使得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儿女。加之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这就更坚定了他们对传统观念的认可,导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口激增。

第二,国家实施的农村政策的影响。从建国开始,国家就制定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先后发展次序,这种不协调的政策在一段时期内的确使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同时也牺牲了农业,使农业处在了配角的位置.使本来就不发达的农业处在了停滞的状态。此外.国家还从农业中获取了大量的资源以支持工业的发展。资料显示:从1950至1990年,全国工农产品剪刀差10039亿元.而农业税收只有1359亿元,隐蔽形式的剪刀差是公开形式农业税的七倍多.农民的这些贡献.除去国家对农村的投资.农业净向工业提供了5419亿元的资金,如果用不变价格计算.数量更为巨大。但同时.国家又严格控制农业

人员进人城市工作.并且实施了非农业户口和农业户口这种极不平等的户籍制度。从此。农民被打上了二等公民的烙印,付出最多而收益最少。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但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又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而重工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毕竟是相当有限的.为了不使城市劳动力过度剩余,国家开始限制人口的自由流动.特别是乡一城流动。如在1956—1968年之间中国出现的四次较大规模的谴返运动(1956一1957年.国务院下发了四次关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的通知:1959年大跃进导致2000多万职工被遣返原籍农村;1966年文化大革命大批“五类分子”被遣返农村;1968年,2000多万学生被送进农村改造)。这些人的流入。一方面加大了农村人口的比重,另一方面给农村增加了很多负担.农民生活更加贫困,农村的地位进一步的降低。

目前是中国落后的传统农业与先进的现代工业并存,农业在提供巨额原始积累.以保证工业迅速增长的同时,不得不把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内部,形成了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街的结构性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生产效率普遍提高.使农民不断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而且现在的农业科技水平也在上升,农民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使得边际生产率下降,原本需要很多人努力才能获得的粮食现在只需要一小部分,使得其余的人的工作变得效率极低,所以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会导致剩余劳动力的不断积累。城镇的快速发展导致城镇劳动力的不足与缺口,需要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补足。有需求有供给,城镇和农村的交流日益频繁。城镇优越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更是大大吸引了广大农民,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出现并日益加重。

但除此之外,还是有不少其他的原因加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例如:由于农地产权残缺导致农地流转交易成本过高,大量农地搁荒,造成农地要素相对稀少,即人多地少,出现了大量的过剩人口。

二、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迅速扩大,范围不断拓展。从总量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规模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新的途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入了“黄金”时期,呈现出不断加速的局面。1978-1988年平均增长10%左右,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由1978年的10.3%上升到21.5%。

1992年以来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改革和开放新局面的出现,我国经济进入了持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入了全方位大规模的新阶段。【剩余劳动力交易市场】

在乡镇企业继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同时,随着农村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范围和规模也不断扩大。据统计,乡镇企业发展到现在,已吸纳了1.3亿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农民工约有1亿人。同时,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向东部发达地区基本流向不变的基础上,还向西北、东北地区流动。今后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以异地转移为主,转移区域将更为广泛,转移规模将继续扩大。

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日益多样化,领域日益广阔。

首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模式日益多样化,由最初的就地转移向异地转移拓展。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我国农村工业的迅速发展,在农村逐渐形成了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模式。离土不离乡,即农村劳动力就地由农业经营向非农业经营的转移,主要是农村劳动力以乡镇企业等农村中的非农产业为载体的转移。改革开放至50年代末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以“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实现的,就地转移模式也因此成为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城乡隔离的政策、体制的松动,农村劳动力突破了就地转移的框框,向本乡以外的地域流动,形成了异地转移模式。异地转移又可以分为“离乡不进城”和“离乡进城”两种模式。离乡不进城,是以农村之间劳动力流动为内容的转移模式,也就是农村劳动力离开自己所在的乡村到其他地方的乡村从事非农业生产或农业生产。如一些内地农村的劳动力到沿海地区或大城市郊区从事非农业生产或农业生产。离乡进城,即以进入城市为转移目的地、向城市中的二、三产业转移。自90年代初以来,农村劳动力剩余劳动力主要以异地转移为主。

其次,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领域日益广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领域也不断推进和拓展。早期是以流向乡镇企业和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城镇等领域为主要方向,从1989年起,数千万农民跨地区流动就业形成的“民工潮”,标志着农村人口就业走出单纯农村的范围,走向创新之路,农村就业和城市就业开始直接交汇。除就地进入非农领域外,向农村以外的转移明显加快,形成了向多元城镇、要素市场、基础设施、开发性农业、综合治理生态环境的建设等领域转移的多元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已经开辟了三大主战场:一是农村中的非农产业。到2001年,农村劳动力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已达1.52亿人,与1978年相比增加了1.29亿人。二是城市中的二、三产业。城市中的工矿、服务业的临时工、合同工就有农村劳动力达1000多万人。三是遍布全国城乡的建筑行业,己有约2000万的建设大军。

第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需的政策和体制环境逐步改善。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全社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积极意义逐渐有了充分而肯定的认识。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我国政府从实际出发进行了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在户籍管理制度方面,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的通知》,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长住户口,口粮自理。这一户籍管理制度的初步改革使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成为可能。1997年6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改革的试点方案》。根据此方案,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长住户口。2002年户籍制度改革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公安部出台了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办法,小城镇户口已基本放开;个别大中城市的户籍制度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一些省会城市也相继改革或取消了原来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消除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将产生重大影响,有利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在就业制度方面,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劳动部门只管城市就业。到了90年代初期,政府为了控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开始把农村就业考虑进来,提出了实行城乡统筹就业的指导思想。进入21世纪,政府又提出了实行城乡统筹就业的方针,并布置了试点工作,这次提出的城乡统筹就业方针,己经不只是指导思想,而是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是就业制度的重大改革,目的在于真正做到城乡劳动者面向一个市场,取消身份界限,平等就业。这一就业制度的改革有利于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此外,200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还提出了积极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及善待农民工,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等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提出和实行,为农民进城就业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来看,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种多渠道、多元化的转移局面。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两个个方向: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原居住地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活动,即进入大中城市务工,成为农民工;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

出来,在农村从事非农产业,即进入乡镇企业或其他农村工业企业务工。

虽然过去2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效较为明显,转移的渠道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农村城镇化滞后,乡镇企业转型,向农村内部的转移也正遭遇瓶颈,加之与户籍制度配套的相关制度的相对滞后以及农村劳动力素质等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向城市实现彻底转移,所以,目前如何进一步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规模,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快速、彻底转移至关重要,这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阶段

改革开放20 余年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历了以下几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84~1988 年,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始向乡镇企业大量转移,农村内部转移发展迅速。1984 年3 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方针,使乡镇企业的到空前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主渠道,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内部实现了大量转移。乡镇企业吸纳的农村劳动力由1984 年的4283 万人,增加到1988 年的9545 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052 万人。

第二阶段,1989~1991 年,农村劳动力回流农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陷于停滞状态。我国从1988 年底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为期三年的治理整顿,控制经济的过快增长,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随之放慢,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数量减少。1989 年,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数量比1988 年减少113 万人,1990 年又比1989 年减少了102万人。

第三阶段,1992 年至今,伴随国民经济高涨发展,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加快,与此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和跨区流动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大大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宽。改革开放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为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提供了体制前提。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为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载体,整个80年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约1个亿。与此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也在逐步展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放宽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或转移的限制,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由此日趋活跃并逐渐成为转移的主要形式。

四、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

一、从转移的产业来看,主要是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不断加大,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了第二第三产业,这是工业化带来的正常的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1998,1999,2001 年,在农业就业的比率分别为2.11%,4.11%,3.00%,其中主要就业于种植业;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占了转移劳动力的大部分,三年分别为53.54%, 54.19%, 53.46%,工业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部门;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分别占44.35%, 41.7%, 43.54%。其中,服务业就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3,其次是商业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业。从转移就业的产业特征来看,重新在农业就业的劳动力很少,吸收劳动力比较多的是

二、三产业。而且随着第三产业的吸纳能力逐步增强,第三产业将成为吸收农村劳动力的主

要部门。如表1.1 所示,1978~2002 年间,我国社会总劳动力从4.29亿人增加到7.54 亿人,年均增长2.60%。但是,同时期第一产业与农业的劳动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9%和0.50%,远低于社会总劳动力的增长速度。所以,第一产业与农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分别由1978 年的69%和68%,下降到2002 年的50%和43%。在24 年的时间内,第一产业与农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分别下降了19%和25%,说明我国已经处于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快速转换阶段。

表1.1 2002年之前中国各产业就业状况

2016人社局长公开承诺书
剩余劳动力交易市场 第六篇

人社局长公开承诺书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纪检委《关于推行规范行权公开承诺制的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我将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推行规范行权公开承诺制,进一步强化制度意识,以提高工作效能为目标,以推进规范权力运行制度有效执行为主要内容,以服务民众为宗旨,现本人郑重承诺如下: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编制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2、认真贯彻执行省人力资源市场发展规划和人力资源流动政策,建立全市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

3、认真负责促进就业工作,拟订统筹城乡的就业发展规划,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组织落实就业援助制度,完善职业资格制度,统筹建立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负责技工教育工作;牵头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会同有关部门拟订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激励政策,拟订街道(乡镇)、社区基层就业工作发展规划,指导基层工作体系建设;拟订创业促就业工作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负责就业、失业基金管理。

4、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关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分配政策和福利与离退休政策。

5、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指导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拟订市直事业单位年度公开招聘、招考人员计划并组织实施;拟订事业单位人员和机关工勤人员管理政策;参与人才管理工作,制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继续教育政策并组织实施;牵头推进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

6、规范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工作。负责高级专门人才规划、培训工作;组织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选拔工作;负责来华(回国)定居专家管理工作;负责留学人员回国安置、工作调整和有关的科研经费资助工作;研究拟定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出入国(境)和国外机构在我市招聘专业技术骨干人才管理政策法规并组织实施。

7、积极指导和协调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承办政府间有关人力资源工作协定合作项目的实施工作。

8、认真负责引进国外智力工作。

9、根据干部管理权限,负责行政机关公务员综合管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落实国家荣誉制度,拟订并组织实施政府奖励制度,审核以市政府名义奖励表彰的活动及人员,指导和协调政府各部门全市性奖励表彰工作;承办以市政府名义任免和提请市人大任免公务员的具体工作;负责对市行政学院的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10、认真负责人才资源规划、开发工作,拟定人才流动政策法规,发展、规范人才市场,建立国(境)外人才机构和组织进入我市人才市场的准入制度;负责高校毕业就业指导工作;承办国家、省和全市特殊需要人员的选调工作。

11、认真负责全市军队转业干部的接收,营职以下转业干部的安置工作,组织实施转业干部岗前培训工作,负责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管理服务工作。

12、综合管理全市养老(养老保险经办机构除外)、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社会保险工作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制定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缴、支付、管理、运营的具体办法;审核、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对社会保险基金和社会保障事业经费、就业经费进行管理并实施行政监督;执行并组织实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规则和基金运营机构的资格认定标准。

13、按照省农民工工作综合性政策和规划,推动农民工相关政策的落实,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14、认真负责落实全市机关、事业单位补充养老保险、机关、事业、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政策和补充保险承办机构资格认定标准;审查认定有关机构承办补充保险业务的资格。

15、认真组织执行国家职业分类、职业技能标准;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按照政策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在国家教育工作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执行全省技工学校和训练中心的发展规划和管理规则;拟定企业在职职工技能培训和事业人员、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及就业训练中心、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培训机构的规则及政策;指导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建设;会同有关部门拟订高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激励政策。

16、积极调控全市企业职工工资和劳动报酬;制定企业工资及其他劳动报酬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协调企业各类人员工资及其他劳动报酬分配关系。

17、规范统筹实施劳动、人事争议调节仲裁制度,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落实消除非法使用童工和女工、未成年工的特殊劳动保护政策,组织实施劳动监察,协调劳动者维权工作,依法查处重大案件。

18、承担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计和信息工作,组织建设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定期发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统计信息资料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预测报告。

19、认真负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标准化工作。

20、认真负责归口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

2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财务政策,不以权谋私。按规定报销有关办公费用,对不合理的支出坚决不予支付,对收取的人事代理费和罚没款及时上缴财政。

22、坚定职业道德操守,不为亲情、金钱所诱-惑,不为自己和他人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如不能做到以上承诺,将接受一切批评和承担所应负有的责任。

承诺人:戚甫庆 双鸭山市人社局局长

2016年4月9日

市人社局局长胡亚峰做出公开承诺

面对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历史重任,市人社局承担着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的神圣使命。市人社局将坚持“持续求进、力求先行”的总基调,紧紧围绕“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和-谐”的目标,勇于担当,真抓实干,努力为先行区建设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和民生保障,承诺做到:

一、站位全局,力促服务。把服务产业集聚区发展和项目建设作为第一要务,一是全力以赴保证企业和项目用工,千方百计储备人力资源,确保不因用工短缺影响项目开工;二是全力以赴帮助企业引进急需人才,确保不因人才制约影响企业发展;三是全力以赴落实被征地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不因社会保障问题影响项目征地工作。

二、以人为本,力保民生。2016年,继续办好10件实事:一是率先在全省发放集社会保障和金融功能于一体的社会保障卡;二是提高原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待遇15%;三是从3月1日起提高0至14周岁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等特殊疾病报销比例;四是扩大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重症慢性病病种范围;五是为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开展免费体检,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六是解决好破产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参保问题;七是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全年发放贷款1.6亿元;八是全面落实好被征地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九是协同经办银行,在村(社区)开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取款系统;十是免费为经济困难群众提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法律援助,持续提高全市人民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幸福指数。

三、勇于创新,力推改革。围绕先行先试,着力破解全民创业、统筹城乡社保、事业单位人员招聘等热点难点问题,推动整体工作上新台阶,单项工作创一流。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次告知制”,推进五项社会保险业务一站式办理,将重点业务下放服务窗口和基层保障所,实现群众就近就地办理业务,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四、真抓实干,力转作风。开展“能力建设年”活动,提升干部职工学习、服务、运作、落实、构建等能力。邀请社会人士担任政风行风社会监督员,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严格问责和效能告诫制度,对于群众举报的作风问题,做到不包庇、不袒护,坚决从严从快查处。

恳请全市人民全程进行监督,并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市人社局各项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达县人社局党组书记 局长冉隆成承诺

为切实履行人社部门“保障民生,服务大局,维护和-谐”的工作职责,真正把效能建设贯穿于人社工作的始终,我谨代表县人社局向社会各界郑重承诺:

一、严格落实各项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工在岗培训、创业培训等工作,管好用好就业专业资金;积极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困难人员社保补贴等创业就业扶持优惠政策,努力为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高效毕业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提供优质的创业就业服务。

二、严把社保参保入口关和基金使用关,严格审查社保参保对象资格,严格按规定征收社会保险费,做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切实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支付的监督管理,维护基金安全完整,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按规定及时兑现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待遇,切实打造阳光社保。

三、严格执行劳动保障政策和法律法规。耐心接待来访群众,及时、公正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深入开展劳动保障专项执法检查活动,严厉打击非法用工行为,依法受理、查处劳动保障举报投诉案件,努力为农民工催讨工资,全力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四、严格职称评审聘用和干部人事纪律,严格审核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严格审核评聘人员的职称资格条件,确保职称评审公正公平,职称聘用规范透明。坚持凡进必考原则,严肃人事考试纪律,严把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口”关,坚决查处各类考试违纪违规行为。

五、严格遵守各项廉洁自律规定。坚持依法行政,严格管理和规范执法行为。不断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自觉引导全局干部职工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清白人,作风上的正派人,工作上的带头人,老百姓的贴心人”,管好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和腿。对在执法活动中的“吃、拿、卡、要”现象要坚决纠正和严肃查处。

以上承诺,敬请社会各界监督。

监督举报电话:5123768

随州市人社局履职尽责公开承诺书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市人社系统作风建设,提高依法履职、高效尽责、廉洁从政能力,打造“阳光、幸福、和-谐、清廉”四个人社形象,实现人社部门工作质量和部门形象的“两个提升”。现向社会作出如下承诺:

1、改进工作作风。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和市委实施细则,切实转变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树立人社系统的良好形象。

2、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执行人社领域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权力运行。严格按照法定职责和简政放权的要求,公开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公布办事流程。

3、提高服务质量。不断优化服务,提高行政效能,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组主体责任,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

5、广泛听取意见。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对收集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查处理,认真整改落实。

以上承诺,我们真诚欢迎社会各界予以监督。

地址:随州市汉东路195号邮编:441300

监督电话:3230696传真:3230906

2016年7月20日

武功县人社局公开承诺

按照全县开展“改作风、提效能、抓落实、促发展”主题活动的要求,我代表局党组公开承诺:

一、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加强干部职工的宗旨意识教育,严肃工作纪律,规范业务行为,切实提高工作标准和要求,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提高工作效能,不断优化业务流程,积极推行限时办结制,制定《人社系统效能督查办法》,对业务办理情况实行效能督查。同时,大力实施“信息直通车工程”,增强人社工作的透明度和时效性,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各项工作及时、快捷得到办理。

三、围绕事业单位招考、工资、职称、退休等热点难点问题,采取联合审查、公开公示、限时办结等方法,确保热点、难点工作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四、提供便民服务,大力开展“优质服务窗口”创建和“服务标兵”评选活动,大兴调研之风,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着力改进服务方式。本着少跑路,快办结的原则,发挥好服务引导台作用,设立办事群众席,实行外出告知制和业务代理制,确保为办事群众提供优质、便捷、舒心的服务。

五、规范内部管理,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大力推行党务政务公开,畅通监督投诉渠道,加大违规责任追究,确保人社干部队伍能依纪管理、依法行政、依规办事、勤政廉政,为全县干部职工做出表率。

县人社局公开承诺政风行风建设

为诚恳接受社会各界对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政风行风建设的监督,进一步改进工作、完善服务,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向全县人民公开承诺:

一、强化服务意识。落实首问负责制,杜绝推诿、不负责、不作为的现象。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办事方式,简化办事程序,改善服务态度。

二、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和完善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确保各类批示和文件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

三、推行政务公开。公示职能职责,确保阳光政务,公开办事程序、办事依据、办事要求、办事结果,增加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四、确保廉洁自律。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

五、严格行为规范。严格执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工作纪律和语言规范。不准在执行公务中对办事人员生冷硬顶;不准工作时间擅离职守或在办公场所做与工作无关的事项;不准工作不作为、乱作为、作风漂浮;不准借工作之便吃拿卡要。

六、严格限时办结。对资料完整、符号条件的即到即办;对资料不齐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和规定程序的,经办人必须当场或按规定时限一次性告知服务对象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或者规定的程序;对需要研究、报批、审核或抄送、抄报等事项,按承诺限时办结。并实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举报投诉电话:0717-2886101

郧西县人社系统履职尽责公开承诺书

为全面准确履职尽责,进一步提升人社部门依法行政、勤政廉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工作质量和部门形象的“两个提升”,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现向社会郑重公开承诺:

一、严格依法行政。坚持依法办事,执法为民。在人才流动、职称评聘、人事招考、工资审批、社保参保等工作上严按政策办事,工伤认定、劳动人事仲裁、劳动监察等执法行为做到公正文明、适用法律准确、程序合法正当。组织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整顿、农民工工资清欠、规范用工行动等专项治理活动,重点强化司法衔接机制,打击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对违规执法、徇私枉法的行为严查严究,快查快办,接受社会监督。

二、落实民生政策。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加大劳动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000万元,助推我县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社会保险全覆盖。坚持“凡进必考”,为县内重点领域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提升民生福祉。

三、转变工作作风。不断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按照“三严三实”要求,进一步深化“窗口”建设,建立权力清单公开制度,进一步精简政务服务中心大厅人社窗口办事流程,裁除冗杂环节,优化空间布局,实行“一个门受理、一站式办结”,提高服务质量和效能,方便群众办事。对工作中出现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问题,对服务群众态度生硬、作风粗暴、推诿扯皮以及利用便民服务谋取不当之利的人和事,一经查实,坚决问责,决不姑息。

四、打造廉政人社。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市委“实施细则”、县委“十个严禁、十个严格”及“八个专项整治”要求,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对出现领导不力、措施不力、不抓不管导致“四风”问题突出的单位,实行“一案双查”,追究当事人和相关领导责任。

五、接受群众监督。畅通社会监督和群众诉求渠道,通过设立意见箱、基层调研、调查问卷、发放宣传册(单)、信访接待多位一体的沟通平台,深入开展纠风正纪工作,为群众的投诉和监督提供方便。对群众反映的违纪违规问题一查到底,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2016工业园区调研报告专题12篇
剩余劳动力交易市场 第七篇

第1篇: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党工委在县委、政府及县直机关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员工的全力配合下,坚持以十八届三、四中全会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园区党建实际,积极开展工作。

牵头负责,抓好党建园区非公党建工作建立了由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并指定专人负责党建基础工作。做好相关党建台账等具体工作。

优化队伍结构现共有党支部21个,其中非公企业党支部20个。共有党员93人。其中预备党员4名,占党员总数的4.30%。女党员33名,占党员总数的35.48%。少数民族党员1名,占党员总数的1.08%。35岁及以下的党员38名,占党员总数的40.86%。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39名,占党员总数的41.94%。目前共有申请入党人(不包括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1人。入党积极分子(不包括发展对象)35人。发展对象2人。截止2016年底,非公企业党员数中男性达到63人,女性32人。

加强企业党员发展教育管理为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改善党员队伍素质结构,园区党工委从政治素质、文化素养、业务水平、年龄结构等方面,严格把好党员“入口”关。在新发展的党员中,我们做到女党员占比不低于25%,35岁以下的不低于7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不低于70%,以企业的骨干力量为主,保证企业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目前,园区非公企业党员人数仅占职工人数的少数,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新党员工作。要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把发展党员的重点放在生产经营管理者、生产骨干、科技骨干和一线优秀青年上。要加强对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及时把先进分子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发展党员要特别注重质量,严把程序关、质量关......

本文来自:Article/zhongjibaogao/dybg/201604/595636.html

第2篇;工业园区党风廉政建设调查报告

根据安排,近期对工业园区管委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依照职责分为综合科、规划建设科、企业服务科、安全生产科四个职能科室,下属招商服务及教育培训中心。编制30人,领导职数为主任1名,副主任3名。

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基本情况

1、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履行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情况

工业园区管委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中央、省、市、县作风建设系列《通知》为契机,积极探索党风廉政工作新思路、新方法,进一步强化了全体干部职工的廉政意识、服务意识,改进了机关工作作风,提升了服务效能,为我县工业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2、落实“一岗双责”情况

为有效落实园区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制度,园区办在结合园区实际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并成立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小组。园区主要领导任组长,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积极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具体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协助主要领导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组织和督促检查工作。各科室干部为成员,具体负责抓落实。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科室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良好格局。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落实党组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了工业园区对执行党的政治纪律情况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龙头”作用,全面促进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不断提升“一岗双责”意识。

3、执行“三重一大”和主要领导四个不直接分管情况

为全面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园区管委会对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和公共资源交易(招投标)严格执行县委、县政府的有关规定,合法、依规、按程序办理。在单位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和大额资金使用时,严格经领导班子成员及全体干部职工集体讨论决定。同时积极落实主要领导四个不直接分管原则,落实“党组具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进行党内和行政分工时,党政主要领导不具体直接分管单位的财务、人事、物资采购和工程建设项目工作,而由班子副职成员分管。分管领导对主要领导负责......

本文来自:Article/zhongjibaogao/dcyjbg/201604/595634.html

第3篇:工业园区主导产业调研报告

2016年度,工业园区管委会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县战略,不断壮大工业总量,加速产业集聚,夯实发展平台,创优发展环境,园区工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

一、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

1、工业生产情况

2016年1-12月份,园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6.9亿元,同比增长9.35%。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3亿元,同比增长5.3%。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2.3亿元,可比增长7.01%。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2.4亿元,同比增长23.13%。安排劳动就业人员7430人。

2、经济效益情况

1-12月份,园区企业实现利润......

本文来自:Article/zhongjibaogao/dybg/201604/595633.html

第4篇:工业园区技术战略调查报告

工业园区经历了由艰苦创业、快速发展两个阶段,初步完成了“一次创业”,现在已经具备了全面跨越的条件,必须在科学分析形势,准确把握县情,明确战略部署的基础上,以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为目标,果断推进“二次创业”。

一、战略起点

工业园区自2002年6月成立,2016年5月升格为省级工业园区后,经过近八年的开发建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已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一是经济总量大幅提升。2016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2亿元,工业增加值1.7亿元,上缴税金6000万元,与2016年相比,园区工业总产值、实现税金分别增长了4.3倍和21倍,年均增幅分别为87.4%和412%。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大口径财政收入的6%来源于工业园区。豫华公司硅锰铝远销东南亚,出口创汇400万美元,填补了我县出口创汇的空白。二是集聚效应显著增强。2016年以来,园区入驻企业23户,共实施各类项目18个,总投资48.5亿元,完成投资35.6亿元。投资35亿元的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完成投资28亿元,预计今年10月建成投产。投资24亿元的20万吨聚丙烯项目前期工作进展良好。在项目建设的强力带动下,目前有1000多人在园区从事企业务工、交通运输和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园区支撑工业、承载项目、带动三产的“洼地效应”初步显现。三是承载能力不断提升。采取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向上争取、企业支持、银行借贷等多种方式,累计投资2亿多元,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成了、及110千伏变电站、水库,拓宽改造主干道路3条10.5公里,实现了水、电、路、有线电视、网络等“七通”。累计储备土地1300亩,新增绿地4万平方米,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88.2公顷。随着铁路、甲醇项目铁路专用线的建设,以及330千伏变电站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相继开工建设,园区承载带动和自我发展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四是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坚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在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条和装备制造业上寻求突破。投资2500万元的兰煤公司矿用机械加工制造项目即将建成投产。2016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能耗同比降低5.7%,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9.5%,万元工业总产值电耗同比降低5.7%。

二、战略机遇与形势

1、战略机遇:今后一段时期,是高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国家政策优惠。国务院批复了《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基础设施、能源基地、特色优势产业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支持意见,明确加快推进陇东煤电化建设,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投入大量资金支持重点能源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简化了项目审批手续。省上确定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四三二一”战略构想和突出川区、轴线开发、做强园区、集聚发展的战略布局,使在省市发展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高新区建设迎来了难得的政策机遇,二是发展环境优越。一方面,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的加大,东南沿海和发达地区产业重组和梯度转移步伐加快......

本文来自:Article/zhongjibaogao/dybg/201605/523368.html

第5篇:工业园区地税征管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是地方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有效载体,也是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实现产业工业化、规模化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各地工业园区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每个县市都建立了工业园,部分县市甚至建有多个工业园,有综合性的,也有专业性的,以樟树市为例,目前共有三工业园,一个为综合性的工业园——城北工业园,另两个是专业性的工业园——福城医药园和樟树省级盐化工基地。工业园区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促进地方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园区经济迅速发展也必然会给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带来新的问题,若税收征管工作的不到位,势必影响工业园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各地在工业园区地方税收征管中,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征管办法,但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工业园区地方税收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园区企业欠税较多。欠缴税额较多的税种主要有:

1、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一是由于园区用地不规范,有的企业不是从生产经营的实际出发,蓄意囤积大块土地,以期望土地升值获利,从而造成企业土地使用税负担较重。二是由于园区企业土地使用证、房产证发放不及时,手续不齐全,帐面不能据实反映土地面积及房产原值,企业对缴纳房产税、土地使用税有抵触情绪。三是个别企业经营效益不佳,资金周转陷入窘境,缴纳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存在困难。

2、建筑安装营业税。为优化招商引资硬环境,园区内“三通一平”,即通路、通电、通水和土地平整工程费用均由地方政府承担,同时,为加大招商引资吸引力,地方政府“筑巢引凤”,预先盖好厂房,为节省建设资金,多数情况下地方政府均承诺由其负担建筑安装相关税收,由于在税法上,地方政府并不是建筑安装税收的纳税主体,从而造成建筑安装税收难以征收到位。

(二)税收征管存在薄弱环节。由于缺乏有效的税源监管手段和征管方法,园区企业厂房(仓库)出租税收和个人所得税征管难度大。

1、厂房(仓库)出租税收监管难。为进一步盘活固定资产,提高房产使用效益,有的企业将闲置或多余的厂房(仓库)进行出租,由于此项租赁行为较为隐蔽,是否企业自用税务机关有时难以掌控,往往给税收征管带来一定困难。

2、个人所得税征管存在漏洞。一是每年政府都会对缴税数额较多,对地方财政贡献较大的企业主给予重奖,有的企业主却未能及时到税务部门进行纳税申报,造成个人所得税的流失。二是一些规模较大企业的高管等高收入者,其在个人所得税缴纳上也存在申报不实的情况。三是企业营销员的收入由于监管难,存在个人所得税征收不到位现象。

(三)存在个别“空壳”企业现象。“空壳”企业由于其无力依法纳税......

本文来自:Article/zhongjibaogao/dybg/201604/513611.html

第6篇:工业园区发展战略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自成立以来,坚持强力推进“工业立县”中心战略,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与服务、园区平台建设三大工作重点。当前,园区经济坚持快速发展势头,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具体提速,园区发展潜力逐渐加强,园区逐渐成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十二五”期间是工业园区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时机,完成“弯道逾越”,不断提高园区经济实力的关键期间。超前经营工业园区下一步发展的目的、发展的思路、发展的重点和发展的办法,关于进一步加速园区发展、引领努力走在全省山区县市前列、在全市领先完成小康社会具有主要意义。

一、准确掌握“十二五”期间园区发展的近况。

一是园区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工业园区自年3月以来,依照“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治理”的要求,以规划为先导、以产业为支持、以项目为载体、以招商为手段,逐渐构成以环鸣凤城区为中心,以化学工业园、江北化工产业园、石头店建材工业园为支持的“一区多园”的园区格式。7个工业园总面积达7000余亩。制订了《工业园区发展战略规划( 年-2020年)》、《县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完成了《工业园戋戋域环境影响申报书》、石头店建材工业园、汪家工业园、城南工业园节制性详规的编制。化学工业园、城北农产品工业园、万里化学工业园、汪家工业园、石头店建材工业园的道路、供水、供电、排污、通信等首要基本设备建设基本完成,园区基本设备建设的投入超历史。紧紧抓住第二轮土地修编的时机,实时调整园区工业用地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节制面积到达10000亩。园区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展,园区承载才能进一步加强,园区堆积效应日益彰显。

二是园区产业集聚效应逐渐展现。新落户园区的企业和项目在不断增多,累计入园企业62家;现有企业扩张裂变的速度在不断加速;四大主导产业的支持效果日益突出;东圣化工、花林水泥、车桥、楚园春酒业四大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效果日益分明。东圣“836”工程、楚原化工、吉星化工、楚阳科技等项目标建成将为全县磷化工产业的领先发展奠基坚实的基本;安广陶瓷、楚林陶瓷、冠泰建材、盼盼木塑门、星球人造板、微晶石板材、硅酸钙板等项目标建成将有力地支持新型建材产业的发展;随着车桥10万吨铸件一期及其深加工项目标建成投产,将成为中西部地域程度最高、规划最大的锻造基地,还为机械加工产业发展带来宏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楚园春黄酒、食得福香菇精及食用菌深加工、森源食(药)用菌、奥龙食品、野风食品等项目标投产,将推进向全市主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的目的迈进。

三是园区发展潜力逐渐加强。推进园区发展的体制机制曾经构成,为园区发展供应了强有力的指导保证和组织保证。在县委、县县政府强有力的指导下,在乡镇、县直各部分的关怀、支持和参加下,招商引资的合力不断加强。经过不断总结招商引资的经历和经验,招商引资的思路更加明晰......

本文来自:Article/zhongjibaogao/dybg/201603/503213.html

第7篇:工业园区扩容提质调研报告

扩容提质是“十二五”期间县委、县县政府施行“工业立县、项目强县”的主要战略,是推进工业园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建设园区平台的主要保证。为进一步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有效处理园区在“十二五”时期项目建设用地问题,最近,依据县委第十三次党代会调研工作的统一安排,我们经由认真查询研讨,在总结过去、分析近况的基本上,积极讨论下一步工作的基本思绪、目的和办法。

一、园区建设的基本近况

(一)园区规划结构日益完善。工业园区是 年3月成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依据“一区多园”的实际特点,园区平台建设在招商引资项目带动下,积极履行“引凤筑巢”机制,以磷化工、机械加工、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为支持,以招商引资为手段,抢抓第二轮土地修编的时机,编制完成了园区发展总体战略规划、园区环评申报书、化学行业安全发展规划和洋坪、石头店、万里、汪家、城南工业园节制性规划;建成了荷花化学工业园、江北化工产业园、万里化学工业园、汪家工业园、城南工业园、石头店建材工业园、城北农产品加工园、洋坪工业园棚镇马家滩建材片区和双路食品医药片区等8个产业园。园区规划节制面积由创立之初国土部分审批的4200亩发展到近10000亩。

(二)园区设备配套初显成效。依托鸣凤城区和原三江集团搬家后转交当地的存量土地,在引资入园项目建设的带动下,对新建和革新的基本设备,采取“县政府投入为主、项目配套为辅、企业打包建设、本能机能部分监管”的方法,完成了项目建设所需供水、供电、通信、道路等资源的配套和共享,夯实了8个产业园的平台建设。近5年来,园区投入基本设备配套建设资金达20亿元,完成土地平坦10000亩,建成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4座、35千伏变电站6座、2万吨/日供水站3个、3万吨/日污水处置站1个,建设完成供电线路500千米、供水管网50千米、园区道路60千米。

(三)园区项目建设提档升质。在5年的发展中,园区立足我县磷矿、硅矿、陶土资源优势和机械加工产业基本优势,打破传统生产黄磷、五钠、立窑水泥、琉璃瓦、白厂蚕丝、食用菌等产品的工艺格式,向高新技能、高附加值、高税收、低能耗、低污染、中下流产品谋取项目,引进了吉星食品级磷酸盐、奥力铸件、花林旋窑水泥、安广高档陶瓷墙体砖、楚阳医药中心体、食德福喷鼻菇精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额度大、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别的,还经过引进宜昌人福药业针剂、武汉天一科技生物制药等项目,拓宽了我县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十一五”时期,园区共引进和兴修项目102个(过5000万元的52个,其中过亿元的28个,过10亿元的3个,过20亿元的1个),其中投产项目46个;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9.4亿元,年均递增91%。

(四)园区投资情况大力优化。五年来,面对交通区位劣势,园区认真落实县委、县县政府“二次创业”政策,对固定资产投入强度按1亿元(不低于90万元/亩)、6000万元(不低于70万元/亩)、2000万元(不低于90万元/亩)三个层次,分设了2万元/亩、3万元/亩、4万元/亩三个土地出让标准,降低了项目准入门槛。对投资额度大、产业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执行“一企一策”的优惠政策。经过标准行政审批、行政收费、行政检查、行政处分等顺序,缩短做事时效,免收2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25项运营服务性收费,营建了宽松的投资情况。经过采取外出调查、节会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4+1”专班运作、工业“纵贯车”和“保姆式”服务等办法,在全县上下构成了指导注重、部分支持、企业家创业......

本文来自:Article/zhongjibaogao/dybg/201603/503068.html

第八篇:工业园区加快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一、政府的服务

1、建立工作机制,为银企合作提供沟通平台。由各县(市、区)工业园管委会牵头,每半年召集一次银企洽谈会,一是分析半年来的工作成果和得失,解决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二是推介新入园的企业和项目。

2、结合银行的信贷政策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凡大的招商活动或重大项目,让银行提前介入。银企“相亲”既可让外商放心入园,又可使银行超前展开融资调整,这样的有机结合不仅能体现效率,更可提高入园企业的品质。

3、建立土地回购储备体系。园区地块合理定价,公开挂牌。政府可以优惠招商,但当银行依法处理抵押土地时,土地储备中心有义务按设定的抵价登记价值回购储备。这样做既可以解除银行对抵押物变现的忧虑,又能通过企业的优胜劣汰机制,逐步提高园区自身的品质。

4、建立以财政出资为核心,工商业界积极参与的商业性担保基金。参保企业既可享受担保权利,又要承担一旦违约就得“破产出局”的风险,担保基金以“当铺赎卖”的方式可获得良性循环不断发展,还能有效解决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窘境。

二、银行的服务

1、建立信贷辅导机制。年初各家银行联合进行一次政策宣讲活动,向园区企业介绍各自的信贷政策、融资品种、准入标准和信贷管理规定;对于经营期满一年、有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年报的开户企业进行一次信用评级,达到准入标准的积极上报授信额度;对经营期未满一年的也要积极进行财务辅导,帮助企业努力朝标准靠拢。

2、建立贷款合作机制。倡导试行多边贷款合作模式......

本文来自:Article/zhongjibaogao/dybg/201601/330932.asp

第九篇:县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设调研报告

矿产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经济总量小,发展较为滞后,为充分利用全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开发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化链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工业化进程。按照中共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实施工业强县”的战略,县绿色食品工业园区规划面积为1.25平方公里,区内按食品加工、茶叶生产、药品加工等五个功能区进行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

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的道路、供水、排水、排污设施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完成投资概算2516.67万元。

(一)建设绿园路、二业路、协育路北段、湄江北路北段等四条骨架道路(新定名分别为绿园路、宝石大道、朝阳路和兰馨路)。道路总长3105.12米,宽26米和与之配套的排污沟和排水沟分别为6740米、5660米,完成工程投资1500万元,项目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

(二)完成改造326国道700米,完成投资120万元,除了人行道部分未建设完成外,326国道700米改造工程已投入使用。

(三)完成高车堡收费站到大林供水管主管道2619米、绿色园区的自来水管网铺设6955米的建设任务,完成投资280万元,工程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

(四)基本完成绿园路等续建道路的照明工程。该工程招标投资233.6万元,实际完成投资约170万元。

(五)与骨架道路配套的广电线路2800米,已经在绿色园区的核心区形成闭合;电信网络铺设需要预埋的波纹管、镀锌管已经在核心区全部安装完毕。投资概算约36万元,分别由广电网络公司投资6万元、电信网络公司投资30万元。

(六)绿色园区内部的电力架设及开关站建设方案初步确定,到绿色园区的电力供应专线4400米,已经由供电部门投资40万元架设完毕。

(七)绿化工程投资17万元,绿园路等四条骨架道路两侧,绿化树已经栽植完毕。

(八)绿色园区办公区建设工程,投资概算40.5万元,实际完成约30万元。

(九)附属工程。广告牌工程、二业路东侧与326国道连接地段的平场、二业路东头与326国道连接部位的便道开挖和铺设......

本文来自:Article/zhongjibaogao/dybg/201612/317132.asp

第十篇: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调研报告

我县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劳务输出大县,近年来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大约在10万人左右,按常理讲县内企业用工应该不存在用工短缺的问题。近期接两办关于召开城西开发、工业园区建设研讨会的预备通知要求,县劳动保障局抽调专门人员,就“我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情况”进行了调查,深入工业园、工业园的部分企业,与企业劳资人员、员工进行面对面的座谈,了解到了一些当前我县企业用工、缺工情况,同时提出如何解决当前及以后我县企业用工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我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缺工情况

1、企业用工情况。本次共走访镇工业园、工业园企业12家,电话了解工业园区6家。因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大部分企业在压缩生产,当前缺工问题不突出(创晨电子厂除外)。不考虑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企业正常用工需求量在1000人以上的1家,200—500人的3家,100—200人的2家,50—100人的10家,50人以下的2家,我县企业大部分是属劳动密集型、加工型企业。集中归类为:电子加工、矿产品冶炼及加工、木材加工以及针织加工(基本上外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没列入调查范围)。

2、企业缺工情况。经济运行正常情况下,所调查走访企业都存在用工短缺现象。大致分为二类:一类是普工。我县企业基本上缺普工,而且我县企业所缺普工都具有技术要求不高,工资相对较低的特点(650—1100元/月)。缺工现象最严重的是创晨电子厂,用工量可达1500人的厂子,当前只有240人在生产。木材加工缺工现象也比较严重,市福湘人造板厂用工量210人,一般情况下工人只有50—70人,而且占半数是外地员工。没纳入调查范围的针织行业缺工现象很突出。个别工资高、但工作量大、工作环境比较特别的普工,如河路口的金属加工的“炉前工”也存在用工短缺的现象。另一类是技术工。这类工资高但技术要求高。我县企业的技术工本地人少,60%是外地员工,要从外地高薪聘请,如双龙纸厂和兴华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存在缺技术工的问题。

3、我县劳动力资源情况。据县统计局对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的调查,2016年末全县适龄农村劳动力22.86万人 , 已转移10.2万人,扣除第一产业所需劳动力约10.5万人,尚有农村剩余劳动力2.2万人,亟待转移到二、三产业务工,另有5000名存量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就业。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近期我县返乡农民工达9732人。

二、我县工业园区企业缺工原因分析

对我县工业园区缺工原因进行分析,有三方面的因素:

1、本县劳动力方面的因素。一是就业观念陈旧有“远香近臭”坏习惯。我县年轻劳动力即使在同等薪酬下,也不愿在本地企业打工,宁愿多出些路费到外地打工,绝大多数年青人喜欢到广东沿海地区的大城市打工。他们认为,到大城市打工可以长见识,多接触一些朋友,就是谈对象也容易一些。还有的认为,在家里打工仍离不开父母的呵护和束缚,到大城市和远一点的地方打工可以更自由、更轻松。甚至有的父母也认为,子女在上海、浙江等发达地区工作,自己脸上有光彩。我县10个外出打工的年青人中至少有1—2个打一年工,只能挣到来回的路费,甚至有的连打工路费都得向家里要。二是本县劳动力技能相对比较低。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外出务工人员60%以上是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本县籍大学毕业生除非回来考国家公务员或国家工作人员,压根就没想过回来打工就业,即使个别在家闲着也顾及面子不愿到本县企业打工。劳动力技能差。我县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在本地企业打工的,基本上是从事普工。双龙纸厂从本地员工中选出二名员工到青岛培训三个月回来,还是不能胜任技术工。还有是兴华稀土,建厂之初从本地招工23人到本部培训,到现在,只剩下4名员工留在厂里。三是本县劳动力在家门口打工有自由散漫的坏毛病。在与企业管理......

本文来自:Article/zhongjibaogao/dybg/201612/311126.asp

第十一篇:特色工业园区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一镇一业”产业小板块不断做大做强,由“堆”而“群”,迅速升级成“一域一业”的集群产业基地,基本形成了“338”体系,即:电子信息、丝绸纺织、电缆光缆为三大支柱产业,缝纫机、彩钢板、羊毛衫为3个特色产业,电梯制造、汽车配件、新型建材、生物医药、有色金属、日化、服装、制鞋为8个成长型产业。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把握区域发展定位,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人才集聚的要求,提出了构建沿上海、沿浙江、沿太湖以及沿苏州的“四沿”经济片区的设想,以此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区域发展水平。在此前提下,如何坚持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区域集群为特征,因地制宜地发展和壮大一批特色工业园区,充分发挥板块经济的基础优势和集聚效应,拉长产业链条,做大产业体量,是当前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

为此,我们对开展特色工业园区建设较早的浙江嘉兴海宁市、桐乡市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调研,对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结合的实际情况,提出“十一五”期间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几点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路径探析

当区域特色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带来资源消耗过度、污染严重、低层次恶性竞争等非经济性后果,影响产业集群的健康成长。为了把区域特色产业的长处与开发区建设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浙江省于1998年初提出了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意见,并相继出台了《关于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实施意见》、《浙江省特色工业园区“十五”发展专项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按照这一思路,杭州、温州、嘉兴等地迅速形成了抓产业集聚、促经济发展的热潮,并纷纷建起不同层次配套、产品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各类特色工业园区。紧临的浙江海宁中国皮都科技工业园、海宁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和桐乡濮院羊毛衫工业园等均为有代表性的园区。

有言道“十年磨一剑”,从海宁、桐乡等地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来看,许多园区都经历了十数年的孕育与壮大,而且许多特色工业园是在原有的高新技术和工业集中区基础上开辟并发展起来的。总结浙江各地成功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经验,可归纳为三句话:一是超前的建设理念;二是有序的政府引导;三是合理的功能定位。

1、超前的建设理念——将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区别于普通工业集中区

(1)内涵不同。特色工业园区,顾名思义,体现的是特色,是具有产业集群的专业化特征。浙江特色工业园内的成员企业包括纵向的上游原材料、机械设备和生产服务等投入供应商;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横向则延伸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技能与技术培训和行业中介等相关联企业,以及基础设施供应商等。可以看出,浙江特色工业园区是以区域特色经济为基础,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新形势和城市化进程的要求,是以优势企业为主导,适当集中布局,促进现代产业分工协作的专业化产业区,是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代表了区域核心竞争。而传统意义上的高新技术区或工业集中区,则大多是经国家或当地政府批准,由开发城市兴办,通过特殊政策集中地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相对独立的经济技术区域。

(2)建设程序不同。浙江特色工业园区是以区域内已形成的特色工业为基础,建设程序是先有入园企业和入园项目,然后再动工建园。因此特色园区一旦立项,可很快建成,形成规模。如浙江海宁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自1999年破土动工到首期建成仅历时一年,目前已开发面积3.5万平方公里,拥有入园企业160余家,投产企业130余家,成为中国最大的经编制造业基地之一。而普通工业集中区或开发区多是依托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先筑巢,后引凤,通过招商,实现零的起步和突破。与特色工业园区相比......

本文来自:Article/zhongjibaogao/dybg/201612/309574.asp

第十二篇:工业园区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近年来紧抓工业经济建设不放松,各项经济指标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在工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清醒的认识到园区三产服务业滞后给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隐患,本文试从园区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园区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设想。

一、工业园区服务业发展现状

工业园区,成立于20年6月,在20年4月升格为省级开发区,自此工业园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企业大批进入园区,外来从业人员大量增加;对服务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发展服务业对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大面积的占用土地,失地农民不断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企业用工对劳动力的年龄、文化程度等条件制约农民的就业,本地农民就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解决就业和促进工业进程的必要手段。

目前工业园区服务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服务业基础较为薄弱。现有的服务业主要是传统行业,而且种类很少,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不高,仅有小烟酒百货商店及小超市24家、小饭店10家,小裁缝店5家,信用社2个,个人运输货车100余辆等等。现代服务业刚刚兴起,企业服务公司1家,房地产企业2家,物流公司1家,物业管理公司1家,几家企业目前已经完成公司注册。

(二)服务业总量占当地经济总量的比重过小。20年工业园区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13%,与飞速发展的工业经济总量相比,所占比重越来越小。

二、工业园区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园区是新兴工业区,没有发展城镇化建设的平台,一直没有形成城镇居民生活集中区和服务业集聚区。

(二)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服务业的经济总量不高,服务业增速严重滞后于GDp增速,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除了服务业发展本身的原因外,工业的加快发展使服务业的增长贡献份额相对减小。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两大行业的增加值占园区服务业的比重达65%。二是现代服务业在园区起步较晚,才刚刚兴起,没有形成收入。

(四)缺乏知识服务业,需要进一步促进包括文化教育卫生、律师服务......

本文来自:Article/zhongjibaogao/dybg/201612/306042.asp

2015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汇报
剩余劳动力交易市场 第八篇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牢牢抓在手上,不断强化工作措施,推进转移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年初以来,累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摆上突出位置,完善领导工作机制。

一是建成了一级抓一级、上下贯通、组织健全、职能完备、责任明确的领导体系。成立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政府市长任组长,亲自抓劳动力转移工作。成立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中心,承担全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司法、劳动、城建等各成员单位根据工作职能落实了劳动力转移工作责任制。各乡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有专职领导负责;各村设联络员,负责沟通情况。二是落实工作责任,完善考核机制。将劳动力转移任务量分解,落实到人。市政府与相关部门一把手各乡镇党委书记签订责任状,把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考核范围,逐项进行检查评比,一年完不成任务的,不提拔不评模,二年完不成任务的亮黄牌,三年完不成任务的就地免职。三是制定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方案》等**个方案和规定,为劳动力转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利用广播电视进行宣传。在市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开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专栏”,每天以专题节目宣传优惠政策,发布培训和招工信息,宣传先进典型。二是利用典型现身说法进行宣传。组织打工致富和离乡创业先进典型,深入村屯农户现身说法,用自己“跳出农门闯天下”的先进事迹,促进农民转变观念,掀起转移热潮。三是利用培训单位的宣传车、宣传员进行宣传。四是利用宣传品进行宣传。共印刷发放各种宣传文件、画册、务工常识手册、典型事迹材料***册,各种培训、求职、维权电话号码、宣传标语**多条。通过宣传使农民明白了要想外出打工去找谁,要想学习一技之长去找谁,要想解决劳务纠纷去找谁,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三、优化政策环境,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出台了五个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放心转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一是保护外出务工农民承包土地权利。在承包期内,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回外出务工农民的承包地。二是外出务工农民享受减免“两工”待遇。三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和城镇职工子女同等待遇,可以自由选择入托地点和上学的学校。四是帮助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必要费用。凡是由各级党委政府统一组织的农民外出劳务的,当地信用社在“三户联保”的前提下,为外出务工的农民解决***元的短期贷款。五是建立维权机制。各管理和维权部门全部设立了农民工维权热线电话,随时受理农民工的投诉,对农民工投诉,24小时内予以答复并拿出处理意见。

四、完善服务职能,提高转移工作水平。

一是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绿色通道。政法机关和劳动保障、广播电视、物价、计生等各相关部门和乡镇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积极主动为劳动力转移服务,在户籍管理、规范劳务市场秩序和技能培训、劳务信息发布、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等方面为农民工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二是整合教育资源,建设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体系。确认了市职教中心等**个单位作为农民工培训基地,对农民工进行全方位的技能培训,目前已经累计培训农民***人,做到培训一人、合格一人、发证一人、就业一人。三是结合市场需求,优化培训内容。根据市场需求,在培训内容上向保安、缝纫裁剪、餐饮服务、计算机操作等方面倾斜,努力使培训人员符合劳力市场的要求。四是实行上门培训。利用农闲时节,组织培训人员,到远离各乡镇政府、集中又不方便的村屯,对农民实行上门培训。

五、拓宽服务领域,实现劳力内转外移。

一是认真抓好劳动力就地转移。主要是推进主辅换位,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畜牧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积极支持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运销、修理、采集、特色养殖等多种经营;加快小城镇发展,吸引农民到城里经商办企业;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吸纳就业和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二是走出去建立劳务输出基地。通过考察和参加劳务对接会,在**省份和**大中城市,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多个,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万多人。三是利用现有中介组织、劳务经纪人、专业协会搞对接。**镇以劳务输出协会为龙头,多方开拓劳务市场,有组织地向外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仅向餐饮服务业、家政服务业输出***多人。四是发挥村党支部作用,干部带头闯市场。**村按照“三分之一种,三分之一养,三分之一闯市场”的思路,支部一班人带头闯市场,向**等地输出劳动力**多人。五是利用亲缘优势搞输出。充分利用朝鲜族同胞境外的亲缘优势,向韩国日本等国家输出劳动力**人。

2015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研究_[实习报告]
剩余劳动力交易市场 第九篇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加入WTO后,合川作为农村人口占80%的农业市,农业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为突出。研究新时期、新的形势下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不仅有利于合理利用、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而且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安定团结。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与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人口政策、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密切相关,转移受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影响,核心动力是就业不充分。合川是农业市,农村人口达12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重,压力大。XX年农村实有劳动力XX万人,其中非农产业吸纳了XX万人左右,占总劳力的36.1%,农业沉淀劳动力约47.2万人。据测算,我市现阶段农业生产需要的合理劳动力约X万人左右,有X万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其实,这个数据只表明农村的显性失业。从劳动力的增量看,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农村现代科技的普及推广、土地的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近X万人。把显性失业与增量加起来,则目前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达X万人之多。可见,今后转移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之重要。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以劳务输出为主,以自发的跨区域流动为主,以从事简单的非农行业为主。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外出务工劳力为X万人,占农村劳动力X万人的X%,上半年外出务工收入X万元。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总结起来,有五方面的制约:(一)思想认识的制约。绝大部分农民都有求富心切,转换身份,救急解困,求安怕险,横比攀高,小富即安等思想,一旦这些农民进城后,来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新环境,心理上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遇到挫折或者变得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或者产生逆反心理,铤而走险。(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制约。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据调查,我市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占X%,小学占X%,初中占X%,高中占X%,中专占X%,大专及以上占X%,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不足X%。尤其是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率先转移出去后,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更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使得农村劳动力难以接受科技知识,进入非农产业比较困难。这是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制约因素。(三)农村非农产业容纳能力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本市乡镇企业经济效益不佳,已逐步退出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第一载体的地位。与此同时,在目前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大企业、大集团缺乏,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商贸、餐饮、服务等三产业的市场竞争加剧,经营难度加大,导致非农产业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在减弱。(四)城镇自身的严峻就业形势的制约。从我市情况看,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开工不足,城镇失业率不断上升,城市就业压力加大。加之我市城镇化水平为X%,低于重庆X%的城镇化水平,多数镇小城镇发展严重滞后,功能不配套,产业支撑不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聚集承载功能不强,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转移的矛盾突出。从全国来看,随着企业改制和减人增效措施的推行,失业率肯定会较大幅度地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比较困难。(五)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制约。一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制约。农民进城落户条件虽得到放宽,但农民在就业、住房、劳保、福利、子女入学等方面,无法取得与市民平等竞争的权利和平等待遇,城镇就业成本大。二是土地制度制约。在人多地少和农业比较利益较低的情况下,土地的分散经营既束缚着农业劳动力的手脚,不能脱离土地从事其他行业,又使得农业劳动者就业不充分,收入低下。(六)劳动力市场的制约。农村劳动力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缺乏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农村劳动力流动只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此外,劳动力流动的服务体系及中介组织建设也严重滞后,因缺乏有关信息,或信息不准导致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据调查,我市X年外出劳动力中有组织的转移仅占X%。这表明,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几乎完全处于无组织和无序状态。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因势利导,创新途径,坚持一二三产业并举,培育劳动力市场与加快城镇建设并重,跨区域流动与就近转移联动。(一)加快结构调整,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目前,由于城镇容量和再就业压力等方面的限制,近期内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不现实。当务之急就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就近、内部消化农村劳动力。一是全力推进“XXX工程”。大规模发展PIC生猪、葛、水产等产业和其他特色经济,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开发延伸多条产业链,推进产业化经营,大量吸收剩余劳动力。二是加快四大工业园区建设。大力招商引资、引进业主和项目,整体推进合川工业园区、太和丝绸工业园区、盐井三汇建材工业园区、清平玻璃工业园区等四大工业园区建设,提升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三是加快优势企业发展。落实优惠政策,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集中,向集团化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二)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及非公有制经济,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X年,我市第三产业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X%,农村第三产业的比重则更低,且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低,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容量。现阶段应把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作为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村工业化、社会化生产的发展提供服务。搞好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城郊镇街有利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周末度假、旅游休闲等,促进城郊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容量。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放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准入限制,营造平等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促进个体、私营、联营、股份合作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从而大幅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就业比重。(三)加快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容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可以推动农村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就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加快职业农民变工商业者进程。一是加快城市建设。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房地产业强势发展,加快建设重庆北部地区中心城市,并积极向大城市跨越,打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集聚地。二是加快小集镇建设。优先发展小城镇中区位较优、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镇街具有较大吸引辐射能力、发展前景广阔的农村中心城镇。同时,以产业开发、市场开发来促进小城镇建设,注重发展乡镇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等特色小城镇,突出发挥小城镇的个性和特色,形成独特区域功能的专业化小城镇,加快农村人口由“离土不离乡”和“离乡不离土为主”转向“离土离乡”为主,转移到小城镇就业。到X年,城镇化率提高X个百分点,吸纳X万农村人口转移进城镇。(四)加强制度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外出打工、经商的农民可依法有偿转让、转租、入股抵押土地承包权,促进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正常流转,逐步集中,甚至可以考虑以村为单位成立“土地托管中心”,由“托管中心”统一负责土地经营。还可以探索确实具有的有固定生产业和住宿,土地可以出售变现,国家集体收一部分,自己得一部分作为安置。像有的工业企业一样,真的做到工人、农民在合法权力上的平等。一方面可以防止土地荒芜,方便农业税款的提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发展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从而使农业真正成为一种盈利性产业。二是逐步打破“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口界限。真正做到在发展机会面前人人平等,鼓励具有一定居住时间、稳定职业的外来打工者优先留居城镇。三是加强管理,切实保护外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五)加强宏观管理,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一方面,要健全管理机构,统一考虑城镇劳动力的就业。政府应制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宏观政策,把农村劳动转移纳入全市劳动就业计划。建议在市劳动部门内部设置专门机构,加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速度、流向的宏观指导,统筹规划和协调城镇劳动力开发利用。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搞好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推行就业培训,使农民掌握必要的基本职业技术技能,以适应就业工作的需要。同时,要针对城市中人际关系不同于农村,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基础教育,传授农民流动的方法和诀窍,教育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让农民尽快适应市场,处理复杂的交际关系。(六)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平台。一是发育中间组织,作为沟通、连接剩余劳动力的新的就业岗位的媒介。加强并发挥劳动力市场服务机构的作用,开展区域性劳务协作,逐步扩大地区间、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量。二是建立和健全劳动力的社会调节机制。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引导劳动力流动,调节数量供求,带动质量提高,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三是加强市场信息服务。通过各种渠道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剩余劳动力交易市场》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奉化劳动力市场 农村剩余劳动力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剩余劳动力交易市场”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剩余劳动力交易市场"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75582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