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福建发达吗

福建发达吗

2016-12-17 09:52:4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福建发达吗(共7篇)福建省20个经济欠发达县名单附件1福建省20个经济欠发达县名单福州市永泰县 平潭县 莆田市仙游县 泉州市 安溪县 漳州市 华安县 龙岩市 长汀县 三明市 大田县 南平市 光泽县 宁德市 屏南县平和县 武平县 宁化县 松溪县 寿...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福建发达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福建省20个经济欠发达县名单
福建发达吗 第一篇

附件1

福建省20个经济欠发达县名单

福州市

永泰县 平潭县 莆田市

仙游县 泉州市 安溪县 漳州市 华安县 龙岩市 长汀县 三明市 大田县 南平市 光泽县 宁德市 屏南县

平和县 武平县 宁化县 松溪县 寿宁县 连城县建宁县政和县周宁县上杭县 柘荣县

到经济欠发达县中学任教人员统计表

市 县教育局(盖公章)统计时间: 年 月 日

单位名称: 帐 号: 开户银行: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传真:

到经济欠发达县中学任教五年服务期协议书

任教于 市 县: 协议签定时间: 年 月 日

注:1、根据文件规定,各县受奖励的任教人员每年不能超出20名;

2、本表应于当年9月底前上报。

中国最富有的十大省会城市
福建发达吗 第二篇

中国最富有的十大省会城市:有你家乡吗(10)

1.中国最富省会城市:浙江杭州,简称杭,是浙江省省会,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传媒、通信和金融中心。

杭州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以风景秀丽著称。

杭州很美,与苏州并称“苏杭”,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但杭州也很富裕。市内人文古迹众多,以西湖风景区最为著名,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遗迹。

杭州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其中主要代表性的独特文化有良渚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以及流传下来的许多故事传说成为杭州文化的代表。

福州,别称榕城、三山、左海、冶城、闽都,简称“榕”,福建省省会。

位于福建东部、闽江下游沿岸,是东南沿海重要都市,海峡西岸经济区政治、经济、文化、科研中心以及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心。

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全国综合实力五十强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宜居城市、福布斯中国2013、2014连续两年被《第一财经周刊》评为新一线城市。

南京,简称宁,是江苏省会。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沿岸,江苏省西南部,邻靠安徽省。南京,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相范蠡筑城于古长干里,后人称为越城,为南京建城之始。 南京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明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此创建明朝,改称南京,是为南京市名之始。

作为长江沿岸港口,南京的城市发展也定位于江滨港口城市,是中国东部地区以电子、汽车、化工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南宁,简称邕,古称邕州,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华南地区特大城市,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是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金融和贸易中心。

南宁处于中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

同时南宁也是经济中心。位于广西中部偏南,是环北部湾沿岸重要经济中心,中国面向东盟国家的区域性国际城市。

成都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非常适合农业生产,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并由此催生了繁荣商贸业。

北宋年间在成都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官府在成都设立了世界最早的管理储蓄银行“交子务”,这些都表明成都当时商业的繁荣程度。

成都是个大都市,时至今日,成都依然是中国西南地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中心。

2015年中国最新城市等级划分出炉
福建发达吗 第三篇

2015年中国最新城市等级划分出炉(名单) 一线城市5个:

北京(全国政治、文化、教育中心)

上海(全国经济中心)

广州(经济发达,中国第三大城市)

深圳(经济发达、特区城市)

天津(重要经济大港)

二线发达城市8个:

杭州(经济发达、副省级、强省省会)

南京(经济发达、副省级、强省省会)

济南(经济发达、副省级、强省省会)

重庆(直辖市,西部中心城市)

青岛(经济发达、计划单列市)

大连(经济发达、计划单列市)二线中等发达城市15个: 成都(经济发展较好、区域中心、副省级省会) 武汉(经济发展较好、区域中心、副省级省会) 哈尔滨(经济发展较好、区域中心、副省级省会) 沈阳(经济发展较好、区域中心、副省级省会) 西安(区域中心、副省级省会)

长春(区域中心、副省级省会)

长沙(经济发展较好、地级市 省会)

福州(经济发展较好、地级市 省会)

郑州(经济发展较好、地级市 省会)

石家庄(经济发展较好、地级市 省会)

苏州(经济强市、中国地级市经济最强市) 佛山(经济强市)

东莞(经济强市)

无锡(经济强市)

烟台(经济强市)

太原(经济强市、地级市省会)

二线发展较弱城市:

合肥 (地级市省会)

南昌 (地级市省会)

南宁 (地级市省会)

昆明 (地级市省会)

温州 (重要的经济城市)

淄博 (重要的工业城市)

唐山(河北经济强市)

三线城市:

乌鲁木齐(新疆自治区首府)

贵阳(贵州省会)

海口(海南省会)

兰州(甘肃省会)

银川(宁夏自治区首府)

西宁(青海省会)

呼和浩特(内蒙古首府)

泉州(福建经济第一强市)

包头(内蒙古第一大城市,经济第二强市) 南通(江苏经济强市)

大庆(黑龙江经济强市)

徐州(江苏经济强市)

潍坊(山东经济强市)

常州(江苏经济强市)

鄂尔多斯(内蒙古经济第一强市) 绍兴(浙江经济强市)

济宁(山东经济强市)

盐城(江苏经济强市)

邯郸(河北经济第三强市)

临沂(山东经济强市)

洛阳(河南经济强市、古都)

东营(山东经济强市)

扬州(江苏经济强市)

台州(浙江经济强市)

嘉兴(浙江经济强市)

沧州(河北经济强市)

榆林(陕西经济第二强市)

泰州(江苏经济强市)

镇江(江苏经济强市)

昆山(全国百强县第一名)

江阴(全国百强县第二名)

张家港(全国百强县第三名)

义乌(浙江经济强市 县级市)

金华(浙江经济强市)

保定(河北经济强市)

吉林(吉林经济第二强市)

鞍山(辽宁经济第三强市)

泰安(山东经济强市)

宜昌(湖北经济第二强市)

襄阳(湖北经济第三强市)

中山(广东经济强市)

惠州(广东经济强市)

南阳(河南经济强市)

威海(山东经济强市)

德州(山东经济强市)

岳阳(湖南经济第二强市)

聊城(山东经济强市)

常德(湖南经济强市)

漳州(福建经济第四强市)

滨州(山东经济强市)

茂名(广东经济强市)

淮安(江苏经济强市)

江门(广东经济强市)

芜湖(安徽经济第二强市)

湛江(广东经济强市)

廊坊(河北经济强市)

菏泽(山东经济强市)

柳州(广西经济第二强市)

宝鸡(陕西第二大城市、经济第四强市)

珠海(特区、广东经济第十强市)

绵阳(四川第二大城市)

四线城市:

株洲(湖南经济第五强市)

枣庄(山东经济第十五强市)

许昌(河南经济第四强市)

通辽(内蒙古经济第四强市)

湖州(浙江经济第八强市)

新乡(河南经济第五强市)

咸阳(陕西经济第三强市)

松原(吉林经济第三强市)

连云港(江苏经济第十二强市) 安阳(河南经济第六强市)

【福建发达吗】

周口(河南经济第七强市)

焦作(河南经济第八强市)

赤峰(内蒙古经济第五强市)

邢台(河北经济第七强市)

郴州(湖南经济第六强市)

宿迁(江苏经济第十三强市)

赣州(江西经济第二强市)

平顶山(河南经济第九强市)

桂林(广西经济第三强市)

肇庆(广东经济第十一强市)

曲靖(云南经济第二强市)

九江(江西经济第三强市)

商丘(河南经济第十强市)

汕头(广东经济第十二强市)

信阳(河南经济第十一强市)

驻马店(河南经济第十二强市) 营口(辽宁经济第四强市)

揭阳(广东经济第十三强市)

龙岩(福建经济第五强市)

安庆(安徽经济第三强市)

日照(山东经济第十五强市)

遵义(贵州经济第二强市)

三明(福建经济第六强市)

呼伦贝尔(内蒙古经济第六强市) 长治(山西经济第二强市)

湘潭(湖南经济第七强市)

德阳(四川经济第三强市)

南充(四川地级市)

乐山(四川地级市)

达州(四川地级市)

盘锦(辽宁地级市)

延安(陕西地级市)

上饶(江西地级市)

锦州(辽宁地级市)

宜春(江西地级市)

宜宾(四川地级市)

张家口(河北地级市)

马鞍山(安徽地级市)

吕梁(山西地级市)

抚顺(辽宁地级市)

临汾(山西地级市)

渭南(陕西地级市)

开封(河南地级市,古都)

莆田(福建地级市)

荆州(湖北地级市)

黄冈(湖北地级市)

四平(吉林地级市)

承德(河北地级市)

齐齐哈尔(黑龙江地级市)

三门峡(河南地级市)

秦皇岛(河北地级市)

本溪(辽宁地级市)

玉林(广西地级市)

孝感(湖北地级市)

牡丹江(黑龙江地级市)

荆门(湖北地级市)

宁德(湖南地级市)

运城(山西地级市)

绥化(黑龙江地级市)

永州(湖南地级市)

怀化(湖南地级市、湘西第一大市) 黄石(湖北地级市)

泸州(四川地级市)

清远(广东地级市)

邵阳(湖南地级市)

衡水(河北地级市)

益阳(湖南地级市)

丹东(辽宁地级市、中国口岸第一大市) 铁岭(辽宁地级市)

晋城(山西地级市)

朔州(山西地级市)

吉安(江西地级市)

福建省区划
福建发达吗 第四篇

福建省自然区划调查报告

一、室内准备阶段

(1)地形图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纬23°33′至28°20′、东经115°50′至120°40′之间,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岛相望。东西最宽约为480公里,南北最长约为530公里,陆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福建省行政区划中亦包含马祖列岛(连江县)、金门群岛(金门县)及乌丘屿(属莆田县,金门县代管)

(2)航片和卫星图片

(3)福建省地质图

(4)福建省地势图

东部沿海丘陵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下,地貌

类型一般由丘陵到红土台地到沿海平原,花

岗岩和流纹岩等火山岩遍布全区。闽江口以

北以花岗岩高丘陵为主,山丘坡度较大,顶

面崎岖,多直逼海岸。戴云山、博平岭东延

余脉广布花岗岩丘陵。东南部沿海丘陵区有

基岩裸露,经流水长期冲蚀,形成典型的“石

蛋”地形。福清至诏安沿海广泛分布着由深

厚的风化残积层组成的红土台地,面积约42

00平方千米,地面海拔10~50米。平原分布

在滨海一带,多为河口冲积海积平原和河谷

冲积平原,面积不大,且为丘陵所分割,呈

不连续状。福州平原、兴化平原、泉州平原

【福建发达吗】

和漳州平原为全省四大平原,原系第四纪断

陷盆地,后地壳上升,分别由闽江、木兰溪、

晋江、九龙江等河流泥沙冲积和海湾淤泥堆

积而成,属冲积海积平原。

这些平原并非完全平坦,多散布有孤山、残丘。沿海一带,尤以长乐梅花、江田,晋江金井,漳浦古雷半岛,以及平潭、东山等岛屿风积地貌发育,有覆盖沙、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沙垅等景观

二、野外考察阶段

1、野外考察

根据地形图和卫星图像,配合近似比例尺地质图进行沿线地理相关分析,大部分路线英沿主要交通线进行

2、调查

(1)向当地统计局或农业区划办公室了解该行政区域的全面情况级发展计划

(2)向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了解农林牧各业的现状和发展情况

(3)向 水利局了解水资源开发条件和发展计划

(4)向地质部门了解区域地质和地下水情况,收集工程地质报告

(5)对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甚至园林旅游部门做调查

(6)请有关行政单位领导介绍福建省全面情况和发展远景,之后进行研讨

三、室内总结阶段

1、整理与分析材料

2、整理实物标本和照片

四、福建省自然区划

1、地理位置和自然经济特征

(1)地理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3°31′~28°18′,东经115°50′~120°43′之间。北界浙江,西邻江西,西南与广东相接,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连东海、南海而通太平洋。全省东西最大宽度约480公里,南北最大长度约530公里,土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就海上交通而言,福建是中国距离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较近的省份之一,历来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门户。福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由西、中两列大山带构成福建地形的骨架。两列大山带均呈东北-西南走向,与海岸平行。

蜿蜒于闽赣边界附近的西列大山带,由武夷山脉、杉岭山脉等组成,北接浙江仙霞岭,南连广东九连山,长约530多公里,平均海拔1000多米,是闽赣两省水系的分水岭。山带北高南低,有不少1500米以上的山峰,主峰黄岗山,位于武夷山市境内,海拔2158米,是中国东南沿海诸省的最高峰。山带中,有不少因断层陷落或古老河谷被抬升而形成的垭口,通称为"关"、"隘"、"口",自古为福建与江西、浙江陆上的天然通道和军事要冲。浦城县枫岭隘、武夷山市分水关、光泽县杉关、邵武市黄土隘、建宁县甘家隘、长汀县古城口等,地势都十分险要。

斜贯福建省中部的闽中大山带,被闽江、九龙江截为三部分。闽江干流以北为鹫峰山脉;闽江与九龙江之间称戴云山脉;九龙江以南为博平岭。山带中段的山势最高,山体最宽。德化境内的戴云山主峰,海拔1856米,为闽中大山带最高峰。

以两大山带的主要山脉为脊干,分别向各个方向延伸出许多支脉,形成纵横交错的峰岭。山地外侧与沿海地带,则广泛分布着丘陵。它们或森列于河谷两侧,或环峙于盆地四周,或屹立于海岸岬角、滨海平原,或错落于巍峨群山之间。

在沿海地区,最近的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多次海侵、海退,形成多级不同高度的海滨阶地、海蚀平台。原先的古海湾,由于河海的交互堆积,形成冲积、海积平原。著名的福州平原、莆田平原、泉州平原、漳州平原,总面积1865平方公里,是福建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福建位于华南褶皱系东部。泥盆纪前处于地槽阶段,奥陶纪末开始转为准地台阶段,早侏罗世以来又进入濒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多种类型的

沉积建造,多旋回的构造运动,多期次的岩浆活动,多期的变质作用,构成复杂的构造,它们主要呈北东向延伸。

其构造单元划分为:闽西北隆起带、闽西南坳陷带、闽东火山断坳带三个一级构造单元。另外是若干个隆起和坳陷和断陷二级构造单元。在二级构造单元内,又可依据其所形成的主要褶皱,划分为一系列复式背斜和复式向斜。

根据全国和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分类系统,福建土壤划分为:铁铝、初育、半水成、盐碱、人为5个土纲,赤红壤、红壤、黄壤、石质土、紫色土、石灰(岩)土、新积土、风沙土、潮土、山地草甸土、滨海盐土、酸性硫酸盐土、水稻土等13个土类,26个亚类。 福建地跨中、南亚热带,两个地带的代表性土壤系红壤和赤红壤,其分界线大致是:东北自福清县的海口,经该县的宏路,莆田县的常太,仙游县的榜头,永春县的五里街,安溪县的官桥,华安县的仙都、城关,南靖县的和溪,西南迄平和县的九峰与广东相接。红壤与赤红壤之间,并没有一条截然明显的界线,而是以过渡的形式存在。界线基本从戴云山脉东南麓展布。由于山麓分布着许多自西向东或自西北向东南敞开的河谷或断裂谷地,有利于东南季风的湿热气流顺河谷直入,因而赤红壤也相应沿河谷深入,与红壤形成锯齿状交错分布。

同时,福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丘陵山地的海拔大多在250~1000米之间。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成土物质及植被类型产生明显的差异,因而发育着相应的土壤类型,构成了呈规律性排列的土壤垂直带谱。由于各地生物气候带的不同,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结构亦不一样。

福建海域广阔,面积13.6万多平方公里,超过陆地面积。海岸线北起福鼎的沙埕,南至诏安的洋林,长达3324公里,仅次于广东省。其海岸线曲折程度,名列全国之冠。

曲折的海岸形成了众多的港湾。全省有大小港湾125个,其中较大、较重要的,自北而南有沙埕港、福宁湾、三沙湾、三都澳、罗源湾、马尾港、兴化湾、湄洲湾、后渚港、厦门港和东山港等。这些海湾一般水深港阔,不冻不淤,口外有岛屿屏护,两侧有半岛或岬角环抱,形成"口小腹大"的天然良港。其中以厦门港、福州马尾港、湄洲湾的秀屿港和肖厝港、宁德三都澳、东山港条件最为优越。福建省处于北纬23°31′~28°18′之间,靠近北回归线,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全世界亚热带气候的共同特点是气温较高,气候干燥。而福建背山面海,山清水秀,森林茂密,横亘西北的武夷山脉,像屏障般挡住北方寒冷空气入侵,海洋的暖湿气流可以源源不断输向陆地,这就使得福建大部地区冬无严寒,夏少酷暑,雨量充沛,形成暖热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一是季风环流强盛,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的回暖和转凉,四季的开始和结束,都随季风环流活动而转移。二是冬短夏长,热量资源丰富。全省无霜期在250~336天之间,多数地区接近或超过300天,与两广和台湾相近,具备优越的三熟制气候条件。三是冬暖,南北温差大;夏凉,南北温差小。四是雨、干季分明,水分资源充沛。五是地形复杂致使气候多样。六是灾害天气频繁。水、旱、风、寒历年可见,气候偏离常态是经常的。水灾主要是霉雨型洪涝和台风型洪涝。风灾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台风、大风、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沿海大风和局地强对流天气下的大风。旱有春旱、夏旱和秋冬旱之别。寒有倒春寒、五月寒、秋寒和隆冬寒四种。

福建境内,以福州-福清-永春-漳平-上杭一线为界,可分为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福建山地,地形复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方性气候,而且气候的垂直变化也比较显著。一些较高的山地(如黄岗山等),除山麓基带属于中亚热带外,随着高度上升,就会出现北亚热带、暖温带,甚至中温带气候,降水量也随着高度不同发生变化。复杂多样的气候,形成不同的

生态环境,为各种生物的生息繁衍,为发展丰富多样的农、林、副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福建植物种类繁多,计有5000多种,而且生长快,长势好。以人工营造杉木为例,便可见福建气候条件的优越:在中国南方10省中,福建杉木生长最快,20年左右便能成材。

根据1973年普查资料,福建杉木成熟林每亩蓄积量为12.9立方米。闽西北的建溪、富屯溪和沙溪谷地,气候暖湿,阳光不太强烈,风力较小,十分有利杉木生长,是福建杉木的主要产区。

福州以下沿海,属南亚热带气候,光热条件较中亚热带优越,适宜发展亚热带水果和经济作物。20世纪60年代,全省果树共120种,种植面积140多万亩。其中,龙眼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荔枝产量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位;香蕉产量居全国第四位;柑橘、菠萝、柚子、枇杷等名果也闻名于世。经济作物中茶叶、甘蔗的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甘蔗单产和出糖率均居全国首位。福建南部的一些县份,如诏安、云霄、漳浦、平和等,利用向南开口能避寒、避风的马蹄形盆地,引种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取得成功,所产橡胶基本上能满足全省工业的需要。

(2)地带性特征及分异

地带性:全省大部分属中亚热带,闽东南部分地区属南亚热带。

(3)非地带性特征及分异

非地带性:主要为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海拔1000米以上出现黄山松;杉木广布全省,还有柳杉、福建柏、油杉等,等常绿针叶林。

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1、季风常绿阔叶林;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3、天然次生植被;4、海岸植被;5、栽培植被。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地带内相对稳定的森林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但因森林开发利用时间较长,原始林已少见,出现了许多天然次生以及人工营造的各种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有 :1、常绿阔叶林;2、常绿针叶林;3、竹林;4、栽培植被。

(5)社会经济条件

?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就业率。

? 充分利用劳动力丰富优势

2、综合自然区划

(1)区划原则与方法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是植被分区的首要原则。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反映高级植被类型单位与气候,特别是热量和水文条件之间的关系,它可以作为划分高级植被分区单位的依据。植被分区的非地带性规律,主要考虑植被分布与地貌类型、地质状况、地表组成物质以及土壤类型等局部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它可作为划分中级或低级植被分区单位的依据。

福建位于祖国东部的森林带,在进行植被分区时,首先应考虑森林植被类型,同时参考较为稳定的灌草丛植被。在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可以结合人工植被的种类、生长状况以及农作物的耕作制度等来划分。

(2)区划方案

? 植被区域 植被分区的最高一级。福建隶属于中国3大植被区域中的“中国东部湿润森林

区”。

? 植被地带 植被分区的第2级。按植被本身的标志,即以区域内典型的优势植被类型地

带性的综合体而划分。主要按具有相对稳定性植被类型的差异,以及参照建群层片的区系组成中一定的特征种,同时考虑到与其相适应的地理环境及气候带等的相关关系而划分。本省分为两个植被带,即南亚热带雨林地带与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

? 植被区 植被分区的第3级。划分依据按植被类型组合上的差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植

被类型及主要种或其伴生种的数量与生态习性。植被分布的规律性,包括植被类型及地方性生态环境特点;区内的耕作季节与制度。据此,本省南亚热带雨林地带内典型植被类型基本上一致,因而仅划为一个植被区;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内植被类型均以照叶林

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
福建发达吗 第五篇

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

2013-07-29 | 阅:1 转:10

| 分享

修改

【福建发达吗】

一、长三角经济区

长三角经济区 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8个城市和浙江省6个城市,共计15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

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长三角经济区

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历经新中国成立以来多个历史阶段的发展,长三角以全国2.1%的陆地面积、1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1.7%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47.2%的进出口总额,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城镇体系较为

完备的区域。

1992年由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14个市经协委(办)发起、组织,成立长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

席会,至1996年共召开五次会议。

1997年,上述14个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个城市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协调会设常务主席方和执行主席方。常务主席方由上海市担任,执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市外的其他成员市轮流担任。协调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正式会议。协调会在常务主席方设联络处作为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各成员市

的协作办(委)作为协调会具体的联络、办事部门。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 2008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

主要原则和发展目标。

2009年4月14日,国务院发表《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

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2009年5月,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关于撤销南汇区建制将原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的请示》,同意撤销上海市南汇区,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上海市浦东新区。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浦东新区,面积1210.4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68.60万。“大浦东”突破行政区划,使得土地、政策、资金、竞争等诸多掣肘迎刃而解,而上海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建设、迪斯尼

项目等将能通盘考虑。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地处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独特,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在新形势下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强我国与中亚、欧洲和东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

意义。

2010年3月28日,沪、苏、浙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签署“共同推进长三角

地区金融服务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

2010年5月2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

199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由1992年建立的长三角15个城市协

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发展而来,是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合作机制。

2010年3月26日,在浙江省嘉兴市举行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市长联席会议上,合肥、盐城、马鞍山、金华、淮安、衢州等6个城市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

员。此次扩容后,协调会成员城市达22个。

浦东开发

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上海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中央决定

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开发。

浦东是指黄浦江以东、长江口西南、川杨河以北紧邻上海外滩的一块三角形地区,面积约350平方公里。这是一片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土地。早在20世纪初,孙中山和国民党政府

中的有识之士,就提出过开发浦东的设想,但都没有付诸实施。

从1984年起,国务院和上海市政府提出:要振兴上海,重点是向杭州湾和长江南北两翼展开,创造条件开发浦东,筹划新区建设,并制定了《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1986年4月,在当时的上海市市长江泽民主持下,上海市政府提出了开发浦东的初步方案,并向中央上报了《上海市城市规划方案汇报的提纲》。1988年以后,在党中央的支持下,上海加快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可行性研究。1990年初,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朱镕基向邓小平提出开发浦东的战略设想,得到重视和支持。2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向党中央、国务院上

报《关于开发浦东的请示》,提出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基本构想。

1990年3月初,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提出:“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地开源。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

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在邓小平的推动下,党中央、国务院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于4月正式批准开发开放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出席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五周年大会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同意加快浦东开发的决定,同时指出:开发浦东,开放浦东,是中央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而作出的又一个重大部署,

对于上海和全国都是一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事情。

1990年4月以后,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开发浦东的政策和措施。9月,国务院批

准了上海市政府开发、开放浦东新区的具体政策规定。浦东开发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浦东开发启动之后,有实力的跨国公司、中外金融机构纷纷踏上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外商投资逐年增加。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开始奇迹般地崛起,带动了全上海以及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浦东由此成为新上海的象征,也成为20世纪9

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

泛长三角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08年12月正式获国务院批准,是针对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示范型创业区,规划中的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包括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等9市全境和六安的两个县(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示范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深化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着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调动承接方与转移方两个积极性,把示范区建成长三角产业拓展的优选区,形成与长三角地区优势互补、分工合理、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2009年11月23日,第二届泛长三角合作与发展论坛在合肥召开,安徽融入泛长三角将迈出实质性步伐。作为国家层面发展的重点区域,皖江城市带将在体制机制创新、投资、

财税、金融、土地、环保、产业、对外开放等方面,拥有很多独特的优惠政策。

二、珠三角经济区

目录

简介

概述

简介

概述

展开

简介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经济区,是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

而成的一个三角洲,面积大约一万多平方公里。一般来说它的最西点定义在三水。 2009年1月8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规划范围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

概述

“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2003年,又提出来了“泛珠三角”的概念。至此,“珠三角”实际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个不同层面既相互区分又紧密关联的概念。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和肇庆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

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6640平方公里。

小珠三洲地区

“珠三角”概念1994年10月8日首次正式提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珠三角”最初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江门7个城市组成(不含香港澳门2个特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珠江三角洲。后来,“珠三角”范围调整扩大为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珠三角经济区。

大珠三角地区

“大珠三角”有两个不同的区域,一指“小珠三角”和港澳,另一是指粤港澳。目前通常所说的

“大珠三角”就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

泛珠三角地区【福建发达吗】

“泛珠三角”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近年来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2个特

别行政区,简称“9+2”。

大珠三角城镇群

大珠三角城镇群地域范围包括香港、澳门和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市的全境,以及惠州市的惠城和惠阳区、惠东的博罗县,肇庆市的端州和鼎湖区、高要和四会市,土地面积超过42831.5平方公里。大珠三角的多层次、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模式,其中,“一湾三区”是指珠江口湾区和广佛、港深、澳珠三大都市区。对外,它将以“标志”角色形成类似于纽约、伦敦等全球城市功能的核心空间;对内,以“中枢”角色带动大珠三角城镇群、环珠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未来,通过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大珠三角将实现城际一

小时交通圈。

三、环渤海经济区

环渤海地区卫星图

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开放,将这一地区列为全国开放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式确立了“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单独的区域规划。区域间的经济

合作,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为环渤海地区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环渤海经济

经济合作区

域 中文名称: 行政区类别: 京津塘地区、辽东半岛、山东半下辖地区: 岛 面积:

人口: 51.8万平方公里 2.3亿 所属地区: 环渤海地区

目录

环渤海经济区简介

比较优势

发展状况

与长三角、珠三角对比

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

环渤海经济区简介

比较优势

发展状况

与长三角、珠三角对比

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

展开

环渤海经济区简介

2015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福建发达吗 第六篇

第1篇: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范围覆盖华南师范大学17个院系,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见图1所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见图2):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调查结果见图3)。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具体情况调查结果见图4、

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见图7、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四、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1)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见图5)。

(2)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

学生们有48、96%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导”也占据一定的分量(详见图6)。从国家政策和从现实需要上出发,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变。在调查中,学生认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占34、21%);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详见图7)。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

。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大学生失业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本文论述的是大学生的失业问题,通过分析失业的情况和原因,得出相应的对策以及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趋势的结论。

关键词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供求矛盾、市场缺陷。

正文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想"就业"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敏感的,我们大多数大学生读四年大学无非是为了以后能找到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但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我们有可能失业,这给很多大学生很大的打击,甚至有损我们读大学的积极性。记得我们社会问题研究老师对我们说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他是这样说的:“现在大学生就业难,难道真的是企业不需要大学生了吗?”是啊,难道真的不需要了大学生了吗?不是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大学生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结构性失业。由于学习期间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区域分布等不适合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毕业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而造成的不能顺利就业。

二是摩擦性失业。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由于双方要求不一致导致毕业生没有用人单位接收的情况。

三是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原意是指由于经济衰退、总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业。我国目前经济持续增长,并没有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但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社会对毕业生需求量增长速度滞后于毕业生人数增长,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那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原因有三:首先,“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15万人,大约有35万毕业生就业时未找到工作;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45万人,未就业毕业生人数超过50万人;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12万人,预计毕业时未就业人数将超过70万人1。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和毕业时未就业的毕业生数还将急剧增长。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增加,促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发生了新变化,毕业生就业逐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使广大毕业生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实现均衡,否则则会失衡,导致“就业难”。“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非自愿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

其次,市场缺陷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围绕高校、地区、行业存在不少就业市场,但是未形成较统一的大市场,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等。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影响就业。当前买方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会导致两种现象:一是部分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二是一些毕业生被迫退出市场,形成周期性失业;市场信息不完全会导致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市场进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则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周期性失业。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单位,是市场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的直接体现。2

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距离由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小差距。

那要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第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

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在就业市场上缺乏需求,形成结构性失业。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第二: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千##第1篇律,或是心理素质差,或是动手能力差,或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其结果必然就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因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克服摩擦性失业。

第三: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福建发达吗】

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导致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原因。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第四:加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材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还要制订相关规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有效的调控和管理是市场发挥优势的重要保证。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不利于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统一规范,保证市场秩序。

第五: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处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大学毕业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

大学是我们许梦和圆梦的地方,我们来的时候踌躇满志,我们走的时候也绝对不要留下任何遗憾。虽然大学生难就业已成为一种趋势,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绝不要就这样失去了信心。或许我们以后找不到称心的工作,但是我们也还是要有我们来时的那颗火热的心,把我们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管以后会怎么样,只要我们在这四年内无愧于心,这样就够了,如果我们太注重结果的话我们有可能欣赏不到沿途的美丽的风景,毕竟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能够想通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不会失去信心了,所以我们要把握好现在,把什么就业烦恼都抛到一边,认真学习,我想这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第2篇: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我们采用问卷的调查方式对我校学生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我们主要采取网络和走访教室、图书馆、宿舍和路边拦截的方式,发送调查问卷。团队合作为了顺利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同时也想帮助更广大的在校大学生了解当前和未来的就业形势!在采访对象中有刚迈入大学不久的大一新生10名,处在风华的大二学生23名,更有已经到了择业和继续深造的大三学生27名。能够全面地了解在校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看法和了解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期间大学生的数量更是突飞猛进。大学生也有过去的“天之骄子”成为今日的“无人问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怎样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呢?带着这一问题和思考,同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进行了这一次调查并进行了准确统计和深入分析:

被调查的学生为我校大学生。我们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通过qq在线、深入宿舍、自习室、图书馆和路边拦截的方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份。有效问卷调查者主要来自机电专业、工业设计专业、外语专业、信息专业、经管专业和金融专业!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男女比例24:36、

从调查的数据看出,大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社会、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四方面造成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和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不一致造成的。我们主要对这四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

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在我们的调查中,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60人之中只有2人认为当前形势还是较好,有9人占调查的15%认为还算正常的就业形势,而其他50人占总体的83%普遍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感到压力重重。现在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受访者中有仅有2人不了解、一人认为其不重要,而认为重要的占到调查的75%。在当前学的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其中认为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认为自己专业较有前途的则达到36位,占所有调查者的80%,仅有6人认为本专业很没前途。可以看出大学教育还是相当重要的。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及毕业初的薪酬时,有31个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元,14人认为应该为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的75%,在物价日益增加的基础上,大学生要求这样的工资是不高的,可以看见竞争的大学生的影响。

第一,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还会不断有一些工人下岗或者失业,这批人的就业难度是非常大的。第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人数比较大。比如说大学生,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这也是近几年来最高的。今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在600万人左右。第三,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里就业。基于这三条原因,做好就业工作,今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当前社会普遍压迫大学生,尤其是刚毕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他们的能力还只浮于理论上,社会经验不足,处事和办事能力不够,况且每年有那么多大学生,供大于求从而造成当前的局面。

二、学校对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不足

在我们受访的大学生中,只有5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很满意,感到较满意的有24人,两者合计占48%,而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达到52%,充分体现我们学校的就业指导还需加强,照顾到更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首先,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大学生供过于求,需要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自主创新,发展生产。党中央一再强调发展自主创新经济,但大学生就业难却成了问题,这种情况说明发展自主创新经济还没有落到实处,还是停留在文件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可以检验党的发展方针。

第二,重要的问题是,教育之本是育人。教育产业化要“正义”,说法可以不改,但含义要矫正:教育产业化是为社会生产人才。那种为学校、校董和一些教授生产利润,应该叫做“教育资本化”;现在许多学校名曰“产业化”,实质资本化。而社会培训机构被“产业化”人士评为资本化,是为自己谋利益,却为市场化人才做出了具大贡献。像我们最熟悉的北大青鸟教育就可以称得上IT教育航母。教育改革要拨乱反正,要改变对学校乱扩大升级,对学生“广种薄收”的状况;要学习培训机构,根据社会发展的进程需要,决定学校培育人才的结构,各专业的高、中、低人才要有比例。

第三是观念问题。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公有制为主体”,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教育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三、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

在谈到毕业后的打算后的打算后,50%多的人都是把考研放在首位,其次是找工作创业等,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是害怕面对社会竞争的,采取考研是为了更晚一点面对竞争,也是对自己以后能找个更好的工作。在问及到,毕业后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时,有15个人认为兴趣是最重要的因素,占总人数的25%,而更多的人选择最要的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的重要性”,占总人数的61%,而其他因素则被大学生看轻。在大学生考虑工作的地方时,20个人选择留在大学所在地,10人则选择回家

乡,38人则是主张去发达城市闯一番,而对于岗位过剩的西部地区则只有2人选择。在大学生所重视的素质中面试技巧和计算机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占50%左右,而专业能力差而被普遍的看低,究其原因是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是专业不对口的结果。大学生就业难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大学生自身准备不足造成的,在受访者中,有相当一般分的大三学生对所要去的企业竟然一点也不了解,占总人数的33%。调查中他们普遍感到经验不足是造成他们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因素,约占50%。除了这些方面,我们大学生还存在以下问题:

(1)、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2)、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3)、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据中新网报导造成本科学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状态。

(4)、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四、用人单位误区

(1)、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

(2)、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3)、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4)、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就是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太乐观。【福建发达吗】

在我们的调查中,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并在大学生之中形成了一种“谈就业色变”的状况。但是从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和就业形势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和认真思考,这对他们以后他们的努力方向和激励都是很好的。总之,大学生就业形势已清楚的摆放在面前,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们应该找到合作点,达到共赢。

1、学生应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1)、注重专业学习。专业强、基础实、理论深、技能佳,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注重加强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苦练内功,提升素质,培养能力,掌握技巧,为顺利就业打基础、创条件、做准备。

(2)、加强实践锻炼。从进入大学起就要有意识的进行就业规划,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实践机会,为将来的就业竞争增加砝码。要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重视校内和校外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特别是社会兼职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加强实践学习,熟悉工作流程,丰富社会经验,拓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进行能力锻炼、施展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

(3)、调整就业心态。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直面压力和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特别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的转型和转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能改变社会的情况下,要逐步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社会的要求。改变过去那种“一步到位”的就业心理,放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旧知识分子偏激心理,不把考研、考公务员当成“救命稻草”(毕竟能如愿的只是极少数),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健康观念,先争取工作岗位,为社会和家庭“减负”,再在工作中磨练自己,寻找机会进行突破。

(4)、还应在大学时全面关注社会动态,早早做好职业规划,并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奋斗。同时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适当的做些兼职工作,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全面掌握知识,以便在各行各业都能够快速接手工作。同时大学生们也应避重就轻,不要总涌往发达城市,西部地区更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抱负和才能,而且薪酬待遇普遍高于东部,为西部发展做出贡献。

2、单位:切实纠正用人偏见。

用人单位一方面要与学校加强互动交流,多了解学校里各专业的特色,还可以借鉴大学生见习制度的思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基地,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有助于企业考察人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实纠正用人选材的偏见。一个单位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充满激情、有闯劲,富有创新精神,而且理论功底扎实,接受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如果对他们适当加以培训,一定能为企业带来更好更长远的发展。所以,企业不能只图眼前的短期利益,过分看重工作经验,而要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还要纠正性别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见,切实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

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3、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1)、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

(2)、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现有科类结构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必须适时调整。

(3)、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4)、学校应该实行积极的大学生安排就业政策,不仅在未来的发展方面,而且在心理调节上面,减轻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同时老师们应该对学生们加强教育,并进行积极暗示,多增加学生们的锻炼机会(别出现面试事心里紧张表达不清等情况)。

4、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

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第3篇: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

作为大二的学生在不久以后即将踏入社会,开始我们人生中的又一个旅程。走出校园,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择业。随着时间的发展已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严峻问题。选择什么样的具体职业应该根据每个人的潜能和特长来确定。要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行业的更加细化,与此相对的职业也更加多样化,这一情势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个人寻求更符合自身条件和兴趣的职业,创造了日益广阔的前景。因而,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正确判断自己有哪些潜能和特长,力求做到对号入座。

20XX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5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15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15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主体:问卷的设计

制作问卷时,我们力求所选题目确切、简洁、针对性强,并遵守以下几点:问卷主题明确,所有设问都必须与主题有关;言语简明准确,以免影响理解和答问;问卷项目由浅入深,并注意期间的来联系,使被调查者可以连贯做答;设问切合实际,充分考虑被调查人的差异。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问卷。(详见附卷一)

一、调查概况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对毕业生的择业价值取向、薪酬标准、就业地点、专业满意度、择业心情、就业服务等问题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形式,管理类的文科学生,也有技术应用类的理工科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78%,其中男生占34、6%,女生占65、4%。由于在抽样调查中,充分考虑了样本的代表性和性别比例的协调性,因此此次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2015届毕业生择业心态。为方便学生答题,问卷均采用选择题形式,分为单选和多选。为了让我们的调查问卷更真实有效,所以我们在人员学历的选择上针对不同学历的人都选了30%左右的人。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0%的人是来自农村,剩下30%是来自城市和县镇。

二、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关于就业形势与自身就业前景评价

关于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91%的调查者认为“形势严峻,就业比较难”,分别有3、8%的调查者认为“形势正常”和“不了解”,而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有1、3%。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对自身就业前景评价方面,多数毕业生则显得较为自信。调查表明,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的调查者占56、4%,20、5%的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前景比较乐观有信心,14、1%的调查者表示不乐观,而9%的调查者则表示不知道。对此的解释可能有两种,一是毕业生已在择业前做好了不太充分的准备,加之金融危机的到来,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2、关于升学和工作的选择

在升学和工作的选择上,79、5%的调查者选择工作,11、5%的人选择升学,而2、6%的调查者选择考公务员,还有7、7%的调查者选择了回家创业。可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很多同学想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下,自主创业,减少就业的压力,锻炼自己的能力。这些人是需要大力扶持的。

3、关于就业的影响

在就业决策时,有39、8%的调查者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大,有3、8%的调查者表示会受老师的影响,还有5、1%的调查者比较相信自己的朋友,“自己做决定,不受他人影响”的调查者占51、3%。可见,现在的毕业生在做选择时还是比较慎重的。

4、关于就业地点的选择

调查表明,66、7%的调查者选择就业地点时,格外青睐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比较重视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好,经济收入高,发展机会多,并且接受新信息快,因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尽管大学生择业首选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择业地点过于集中,势必导致人才的闲置与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就业的难度。10、3的调查者喜欢到国外和内地的盛会城市去工作。而对于西部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有23%的毕业生将其作为首选。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和福建省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就业和参加志愿服务的优惠政策,但毕业生的积极性仍显不足。这表现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功利性和短视,他们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奉献意识与锻炼意识不强。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奉献意识的培养,对毕业生的择业中的功利和短视心态要适时加以引导。

5、关于薪酬标准

在求职者最为关心的薪酬问题上,毕业生的期望值一般。12、8%的调查者的月薪期望值在800元以下,其中21、8%的调查者的月薪集中在800——1200元这一档上,35、9%的调查者选择1200——xx元之间,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20、5%;有17、9%的人的月薪期望值在3000元以上。这表明,大学毕业生希望自己早点从父母的经济依附中解脱出来,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并渴望获得舒适的生活条件,因此希望能获得较高的薪酬。

6、关于对口与心中的期望值

据调查,12、8%的调查者认为会“接受,并准备跳槽”,23、1%的人会“努力适应工作”,61、5%的调查者“工作时或工作后会考虑继续深造。2、6%的调查者还没考虑好。看来,兴趣与期望值对于工作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专业如果不对口绝大多数的调查者会在现在的岗位上工作。64、1的调查者会愿意从事现在的工作,只有9%的调查者表示不愿意,19、2%的调查者会“先在本专业干,再考虑转行”这些人对自己的工作的选择是小心而慎重的,个人兴趣和专业在选择工作时是占非常大的比重的。7、7%的调查者认为无所谓。

7、求职信息

在就业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很大一部分调查者会认证考虑自己今后的就业。其中66、7%认真考虑过,26、9%的调查者“偶尔会想想”这类人可能还没体会到就业的艰辛,有5、1%的调查者很少再考虑,还有1、3%的调查者想“到时候再考虑”。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50%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公司的介绍和招聘信息,15、6%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有关薪资及福利的信息,19、2%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关于面试和演示的技巧介绍,说明学生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是很多,需要加强锻炼。有5、1%的调查者希望了解更多的公司员工的现身说法。借此了解公司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方法,做到心中有底。

8、关于就业目的

此次调查表明,有大约80%以上的调查者就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计的需要”只有17、5%的少数调查者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为社会做贡献。剩下的2、5%的调查者认为就业是为了奠定建立家庭的基础。可见,在经济危机的时候人们还是迫以生计的。这也说明啊学生就业观念的不端正,需要老师的大力指导。

9、关于最关心的问题

无论在什么时候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怎样和企业的双向选择。调查者在这方面的选择还是很明确的。有53、8%的调查者预计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可能“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这给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惑。2、6%的调查者预计“户口难解决”,24、4%的调查者预计是“缺乏社会关系”7、7%的调查者预计“信息严重不足”不能很好的去加以选择,11、5%的调查者预计是其他的原因在择业过程中的阻力最大。没调查者选择“性别歧视”说明大家还是比较相信能力的。

而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求职者的能力包括“所学的专业能力”、“所毕业的学校”、“社会经验”以及“潜力”,占总调查的87、1%,“技能、特长、品德”只占到了10%的比重,剩下的2、9%的调查者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求职者的性别。

当前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属于买方市场”、“毕业生的思想不够端正,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社会上一些‘凭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比较严重”占总人数的78、6%,认为“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了解不够”的占11、3%,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薄弱”、“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毕业生的不符合政策规定的择业行为比较多”的调查者占10、1%。

结尾:

这是一个求职大军遭遇失业恐惧的时代,是一个追逐挑战又渴望成功的时代。求职择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我校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择业意向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追求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经济利益。毕业生中出现的盲目乐观、奉献意识与艰苦奋斗精神缺乏、诚信缺失等心态,不仅会影响到毕业生眼下的择业,同时还会进一步影响到以后的成长与职业发展。针对以上出现的不良择业心态,本人的建议是:

一、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仅仅只有就业意识,因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饱和,现在尤为严重。因此我们要树立创业意识而不能把眼光仅仅限于就业。

二、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要有灵通的就业信息和强硬的个人素质。专业很重要,但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人说好关系是泥饭碗,会碎的;文凭是铁饭碗,会锈的;而只有能力才是金饭碗,走到哪里都会闪闪发亮。”在当今社会,只有有能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有能力的人,成长的舞台才会无禁区。

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广交益友。朋友多了不是坏事。一个人在外难免会遇到挫折,此时朋友的帮助对你来说很重要。

四、在选择职业时,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人才招聘会每周都在办,人才市场天天都开放,准确掌握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对于当代大学生择业尤为重要。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谁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谁能从实际出发,准确审视就业形势,谁就能早日步入理想的职业岗位,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知识和才华。

五、要敢于面对挫折,不放弃,不服输,要敢闯!

总之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只是能说了解,要真正读至硕士才可以说自己学了这个专业。大学生要锻炼各方面能力,不仅要学习书本方面的有字之书,还要去生活中读那本无字之书,这样我们农大学子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第4篇: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20XX年有毕业生727万,被称作史上更难就业季,20XX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如何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呢?很多人感觉很迷茫,那接下来,我们就经济形势和相关政策分析一下,希望对面临毕业的大学生有一定的帮助。

一、中国经济走势

1、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种压力影响:

第一种影响:受到欧美经济放缓影响。

第二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或到了拐点。

第三种影响:人口红利率的下降。

第四种影响:多年来结构性矛盾的充分暴露。

2、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亚洲开发银行(ADB)20XX年10月2日公布20XX和20XX年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料分别为7、6%和7、4%,据有关统计数据,中国GDP增长估计7、5%,保8难以持续。

3、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分析近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俗称“三驾马车”)。

A、20XX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8、6%,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37、7%,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23、7%。

B、20XX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7、3%,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54、8%,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7、9%。

二、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受欧美经济低迷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将放缓。其次,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20XX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大概率事件。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财政债务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压力,使得政府下决心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不再以GDP增速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等措施。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减速是大概率事件。

三、世界经济低迷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中国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20XX年预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出口增长乏力,致使大量的企业减员或倒闭,加上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有关统计,中国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就业岗位100-200万人。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有30万至50万人失业。

四、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1、“十二五”期间的就业形势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依然用了“严峻”二字。“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

2、近两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2015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看,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值得关注的是,已就业者中,部分毕业生流动性较高。

3、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4、大学生扎堆大城市

一是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且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机会也越多,发展空间越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在城市、在高收入行业求职就业。

二是制度上存在障碍。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完全适应。以干部身份和户籍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统筹管理不协调,导致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政策不平衡,毕业生在地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之间流动仍然存在障碍,毕业生身份转换困难,就业渠道不畅通,进一步加剧了结构性矛盾。

三是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但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对毕业生吸引力有限;基层教育、医疗、农技等部门急需人才,但由于编制限制等原因,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

5、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我国中小企业太少,就业容量不大。

二专门人才素质未达标,造成岗位难得其人。

三人才供求信息不畅,造成职位浪费。

四结构失衡是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A、时间结构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

B、区域结构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

综上情况所述,给2015年大学生毕业生提出以下建议:

1、关于职业生涯规划:

现在职业规划当中,很多时候会对学生有一种误导,就是给学生们过早的制定了一个职业点,比如根据你的个性、特征等来评定你就适合做什么,过早的给学生定了一个框框,告诉学生就这个职业最适合他,这就对学生造成了束缚。其实我们的学生不明白,人的这种个性的东西是不断的变化的,比如讲我的兴趣、我的能力,甚至我的价值取向,它是随着外部的环境的变化和自己的学习,自己的体会,是在不断调整的。

2、转变观念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

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作出个性化的职业选择,不把求职的目光盯在传统的“集中”的区域、行业、单位,拓宽求职的视野。改变“短期求职”为“较长期求职”在选择工作时,大学生不能太理想化,一个人可能要经过3至4次的选择,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所以对第一份工作不要太挑剔了。

第5篇: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一、前言:

大学生就业不应当成为社会问题。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分析就业问题,着手应从用人问题和用人机制方面入手,面对激烈的竞争社会,面对复杂的人群,以及如此多的啃老族,靠老族的出现,势必在社会中拥有不和谐的声音,我希望通过调查能找出现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本质。大学生就业真的是问题吗?已经是大学生的高素质群体还需要社会人的更多关注吗?我是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此次调查的。

二、调查目的:

找出事情的本质,找到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所在。现在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著述有很多,但是没能从本质是去调查去发现,写这些报告的人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的走到毕业生当中,不能很好的体会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是不能找出就业难的本质的。

三、调查对像:

已经毕业的07年高校毕业生,已经毕业的08年高校毕业生,以及刚刚毕业的09年高校毕业生。

四、调查内容:

如何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如何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怎样更好的理解运用大学生就业的一些社会机制?面对的就业选择?现在的就业情况等多个具有针对性的问题?

五、调查方式:

此次调查通过别出心裁的QQ寻找好友,以QQ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报告,更多的调查对象来自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农业大学,以及山东大学的已毕业学生。

六、调查时间:

20XX年1月27日到20XX年2月26日。

七、调查结果以及调查体会:

面对以上的调查内容分别了解毕业生的当前就业情况,在已经调查的毕业生当中,就业情况相对来说07年毕业生的就业基本稳定;08年的毕业生有百分之十九处于待业状态;09年毕业生有百分之二十三处于待业状态(其中两人工作方向已定,但是并没有进入正式岗位,本文的调查将其列如已经就业的范围)。访谈的过程中通过更多的介绍和了解得知,实际未就业人员的比例要大于以上的调查结果,具体原因本文不作分析。现将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体会分类总结如下并且针对性的提出了改革建议方案:

1、高考体制有问题:访谈中不难发现很多人都谈及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就是四年过程当中所学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当中,更多的人对专业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几乎百分之九十的人是根据头脑中简单的理解报考某类专业,如和某08年毕业生谈及此问题时,他的回答是当时只考虑上大学的问题具体是什么专业无所谓,这个回答看似简单,可是却反映出这种无知的想法为将来的就业留下了必然的隐患,等到上了大学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多么的无知,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很多高校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就是可以从新选择专业,但是不够彻底也是问题之一,同时很多高校的学生让人匪夷所思的做法是,他们很难与相处了一年的室友或是同学分开(一般高校给学生第二次选择的时候会在第二到第三学期),为了一时的痛快再次为就业留下了隐患。

2、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带给社会和其他同学发人深省的影响:采访中有一部分人所选择的专业和所要就业的方向都是由家里人主持做主的,家里很多人从事金融工作,所以建议学习金融方向的专业,毕业后家人协助安排了金融工作,但是充其量只是个银行的柜员,这种传统的家庭教育,子承父业的错误引导,埋没了很多人才,同时也给通过正常方式选择就业的人们在心灵上留下了对社会的不满,这种抱怨已然形成了一种社会式的共鸣,很多人抱怨没有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才导致就业难,这种家庭传统竟然成为了就业难的另一原因。其实在QQ访谈过程中,凡是家庭给安排工作的大多数工作的并不愉快,而又放不开父母情所做的决定,主要原因是父母为了孩子这份安稳的工作几乎用尽了人际关系,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做儿女的选择放弃就是不孝。我通过这样的访谈似乎真的看到了大学生就业难不可能会改变的,因为我们改变不了那些高官们的家庭教育,他们这种人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要远远大于为自己孩子解决工作本身。我甚至发现,在一个班级当中一个学生的就业会有很多学生提起,但是他们的语气以及所表达的方式充满了不满,充满了认为社会不公平的一面。甚至有人向我介绍他的某位同学在父母的一手操办下成功的考取了公务员(公务员是同学当中比较感兴趣的就业方式,采访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这样的想法,甚至有百分之四十多的人曾经参与过考试,真正考上公务员的在调查人员当中不到百分之四),而与该同学同时竞岗的人是那样的优秀却只能甘拜下风,由此同学和家长造成的影响就是他们班很多人放弃了公务员考试,因为他们看不到正常的竞争,看不到希望。

3、高校毕业前没有组织真正有效的高校生就业培训:这种影响也是及其严重的,很多大学生,虽然理论上称之为大学生,但是他们从没有接触过社会接触过企业,不了解企业真正的用人意图,如果在毕业前,很多学生都能明白企业给的待遇是自己决定的而不是企业决定的话,就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直接影响了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刚毕业的学生,在调查中发现,09年的毕业生最关心的依然是薪酬待遇问题,而07年的学生关心最主要的问题是企业的愿景是否能同个人的发展并轨的,这中间的差距也许通过一次有效地培训就完全可以解决,或者说至少可以解决一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毕业生的问题。

4、高校没有真正的重视就业问题:为此我们特意暗访了某高校就业办的的人员,据了解他们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百分之八十都是虚假的,是几个办公人员填写的,就仅此一项就足以说明就业办人员对待高校就业问题的态度,他们除了安排了三到五场的校园专场招聘会以为几乎没有任何的工作,他们给的答案就是毕业生的动向很难把握,不可能了解到真实的数据,还有就是工作太多,每天处理数据就已经焦头烂额了,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或关心某些人的就业问题了。这是一种极其可悲的态度,从这一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必然的。

5、企业用人理念和高校的教学观念没有接轨:这是另外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调查当中我们很容易就发现的就是学生们所学的专业与工作当中所实际使用的技能即使是同专业的情况下,也是没有任何接轨可言的,举例,某学生所学的是金融专业,毕业共在建设银行某分行工作,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与现在的工作似乎是对口的,实质上他现在的工作只是一个有头脑的验钞点钞机而已,所学的货币银行学,和政治经济学等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当然我们不能说学的都是没有用的,但是怎么能与实际的工作接轨才是我们真正所要解决的。通过采访我们还了解到,企业总是用最新的理念和思路去解决企业发展的问题,而学校的老师总是喜欢用老式的课件去分析问题,这其中的道理我们大家都明白,教师们缺少钻研和实践精神,喜欢简单的重复并且安稳的获得回报,而企业则更多的倾向于快速推进市场化进程,这种矛盾带来的后果依然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成了这种新旧矛盾的牺牲品。我所想到的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高校的专业课程不应该是教授讲师们讲解,而是由企业的讲师或是企业的专项负责人讲解。

6、社会风气及学生个人素质:这个问题我们很容易看到的就是很多人带着对社会的不满参与到社会生产当中,个人素质和自控能力占据主导,百分之七十的毕业生想不劳而获,想凭借一纸文凭混迹社会,然而在打拼一年或时间更久之后则发现,社会是需要真本事的,翻过头来才重新审视自己,从新塑造自己,这也正是为什么我国的培训业相比较发展快的原因。大学期间以玩和恋爱为主,没能注意到个人素质的培养,就业难是社会的必然,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这种不能与时消息的发展观念在毕业一年后几乎都能有所改变,因次我认为要想一毕业就能有良好的就业是需要在校期间的培养的,高校应组织起切实有效地实习工作,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很好的理解社会,理解自身的发展,这样才能跟多的与社会接轨。

八、结论及建议:

古语云,天助自助者。通过此次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认识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本质是没能更好的去理解就业,理解社会,片面的理解自己是大学生,这种错误的本位思想,以及社会上的不良就业风气,就业工作者的工作精神影响了就业,这同时影响的是一个社会,影响的是一个民族的未来,有位教育家教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未来决定在那些年轻的母亲身上!我想无论世上的事情怎么变化无偿,作为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要时刻以勤劳的为社会主义做出贡献,以为人民服务,以建设社会、回报社会为己任,在未来的路上我们任重道远,但是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我们要积极的面对就业,积极的面对社会,积极的面对生活!

第6篇:大学生就业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调查目的:“90后”的大学生如何让将自身所学充分运用于实践,以便更好的就业,充分展现自我价值已引起充分关注。为了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希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的就业指导,对就业的形势的看法,只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形象,通过对其调查,更好的调节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供需的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做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的职业,为同学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展开了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

调查形式:于20XX年3月至4月,随机抽取广州地区14所大学(包括本科学校和专科学校四个年级)的705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占46、8%,女生占53、2%。调查问卷回收率100%,有效问卷668张,有效率94、8%。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图表用EXCEL来绘制。

调查内容:广州市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对自我的认识程度、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职业期望状况四个方面。调查结果如下:

一、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

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与否主要取决于能否择己所爱,该专业能否在将来帮助自己找到好的又喜欢的工作。调查发现,有21、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较满意,有66、6%的大学生不清楚,有10、0%的大学生比较不满意,有2、4%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非常不满意,各专业的满意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对专业不满意的直接表现是对本专业的学习动力不足或毕业后不愿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专业的了解与自身了解的缺乏,可能是导致只有21、0%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持满意态度的原因之一。因为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对五花八门的专业的不了解,抱有神秘感,从而选了一个自己以后不喜欢的专业。另外,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可能是原因之一。比如,某个同学对考古学很有兴趣,但社会需求相对比较少,此时可能会产生心理冲突,也许选了一个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但赚钱的专业,梦想与现实出现落差,从而对所学专业不满意。而专业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职业取向,如果对本专业不满意或态度模糊,势必会影响自身潜能的开发,以及今后的择业。

二、对自我认识程度

自我认识包括个人的兴趣与特长、个人的性格与价值观、个人所选定的目标与需求、个人的情商、个人的工作经验、个人的学历与能力、个人的生理情况等七个方面,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调查中发现,只有6、7%的被调查者对自己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52、3%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各面能力,兴趣等持含糊态度,41、0%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自己;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自我认识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较多的大学生未能很好地关注自身特点,发现自身问题,促进自身发展。那么,这里便牵涉到了大学生就业生涯目标的问题。

职业生涯目标是指可预想到的、有一定实现可能的目标。而职业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关键是要依据自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自己有所了解。通过个人分析认识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确认自己的性格,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并以此来开发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职业倾向都缺乏深度了解,自然对职业生涯目标是模糊的。

三、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

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在调查中发现,只有14、5%的被调查者对当前的就业状况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没显著性差异,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就有显著性差异,冷门专业的学生比热门专业的学生更加关注就业前景。在调查中了解,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还是比较少,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表示一直关注就业信息,而大部分则都是偶尔关注一下,在看到是留意一下而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所选职业所作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同学们大都表示对未来工作的担心实际生活中却缺少这种基本的努力,典型的眼高手低表现。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校园里,舒适、闲逸的生活和父母的绝对经济支持,使很多大学生忘却或暂时忘却了就业压力带来的紧张感,很少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有些学生的确是每天都只是读书,缺乏对就业的准确和认识。另一方面,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够。调查中,发现有73、5%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够,需要更详细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四、职业期望状况

影响职业期望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城市位置与社会地位),内在价值因素(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外在价值因素(薪水高低)。在调查中,被调查者将薪水高低、发展空间、城市位置、兴趣爱好、社会地位按自身在选择工作时所起作用从大到小排序。其中在职业选择中考虑的首要因素的选择情况(见下图),发展空间、兴趣爱好成了大多数被调查者的首选,接下来依次才是薪水高低、城市位置、社会地位,男女生没有显著的差异。在调查中还发现被调查者中有83、3%的被试认为“前途”比“钱途”更为重要,60、3%的被试愿意充当“鸡头”也不愿意当“凤尾”。以上结果表明,多数大学生更注重工作的内在价值。

从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表明广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呈现一下特点:(一)多数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较低;(二)广州市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规划还比较模糊,自我认识不够,绝大多数人没有明确目标;(三)广州市大学生对社会人才的需求了解甚少,另外,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不足,学生了解就业相关信息的渠道较少;(四)广州市大学生的职业期望更注重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因此,我们认为,根据上述特点,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大学生应该及早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为未来做好充分准备。

结论和建议

从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对就业的态度表现为:1、对就业形势的关注比较少,2、个人能力存在缺陷,自我认识不足,缺少实战经验是致命因素,没有准确的目标,3、大学生的职业棋王还是表较高。

1、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体系属于就业匹配的促进措施,其核心在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政策,这就需要建立职业指导机构等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除了表现就业需求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外,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这位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因此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互适应的,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应当给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素质,又要考虑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要因素。

3、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间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社团的下乡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职,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这些都是将来找工作的资本,会使自己的人生更顺利。

2016金融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福建发达吗 第七篇

金融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浅谈农村经济的发展与金融支持》

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农村金融机构的不断发展壮大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农村金融资产的迅速增长积极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传统的生产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济发展结构需作出重大调整,这离不开大量的资金积累和投入,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目前,我国农户的资金需求很难从正规金融渠道得到满足,农户在正规金融机构的存款数大于所获得的贷款量,是资金的净提供者。所以,客观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非常需要金融的支持,但现实是农村经济发展不仅得不到外界金融的支持,反而成了资金的净提供者。从一些相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来看,由于受到金融供给滞后、融资成本过高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影响,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亦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二、研究的内容及可行性分析:

1、 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2、 我国农村金融业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 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三、论题的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方法与渠道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对有关政策建议进行规范分析。

2、典型案例调查法:调查典型案例,总结各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的成功经验。

3、文献资料法: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目前国内外关于本论题的研究情况,借鉴有关研究成果。

四、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措施和建议:

1、科学定位农村金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全面扩展适合农民需求的贷款业务

3、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农业贷款风险,确保信贷资产质量

4、金融新产品与金融服务的创新

5、政策上的支持

五、论文的进度安排:

2016年4月15日—4月20日,确定论文选题:浅谈完善个人征信体系

2016年4月21日—4月30日,查阅有关国内外资料,了解该领域较为前沿的观点。写作论文提纲,确定论文基本框架。

2016年5月1日—5月20日,修改论文写作提纲,形成论文的基本框架,写作论文初稿。

2016年5月21日—5月31日,修改论文写作提纲、初稿,写作论文二稿。 2016年6月1日—6月15日,修改论文二稿,形成正式稿。

目录

一、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 2

(一)农民个体的需求 ............................................ 2

(二)农村地区企业的金融需求 .................................... 2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 ................................ 3

二、我国农村金融业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

(一)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不足 ...................................... 3

(二)涉农贷款增长较慢及农村金融服务品种较少 .................... 3

(三)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发挥有限 ................................ 3

(四)农村民间借贷行为活跃但尚欠规范 ............................ 4

(五)农村金融体制潜在的风险问题不容忽视 ........................ 4

三、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 4

(一)科学定位农村金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 4

1.高度重视“三农”及城乡协调问题 ............................. 4

2.科学认识农村金融 ........................................... 4

3.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主体 ......................... 5

(二)全面扩展适合农民需求的贷款业务 ............................ 5

1.要创新农村金融业务 ......................................... 5

2.设计开发适合农村需要的新型金融工具 ......................... 5

3.给予农村民间金融合理的发展空间 ............................. 5

4.引导规范民间资金借贷行为 ................................... 6

(三)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农业贷款风险,确保信贷资产质量 ............ 6

1.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 ......... 6

2.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 6

(四)金融新产品与金融服务的创新 ................................ 6

(五)政策上的支持 .............................................. 7

1.建立市场化运作的体制机制 ................................... 7

2.实行适当倾斜的货币政策 ..................................... 7

3.完善财政扶持政策,补充资本金 ............................... 7

四、结语 ........................................... 8 参考文献 ........................................... 8

1

浅谈农村经济的发展与金融支持

作者:*** 指导老师:****

【摘要】本文立足农村经济发展产业化的背景,首先对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其次深入探讨我国农村金融业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农村经济发展进行金融支持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产业化 金融支持

一、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一)农民个体的需求

目前,农民的金融需求主要有三类:存款、汇寄、贷款。其中存款及汇寄的需求很容易满足。而贷款问题是农村金融的薄弱点,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由于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对风险的抵抗能力较弱,一旦遇到灾害,农民很难依靠自身力量度过难关,农业生产中有很大的资金需求。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与农民认识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满足于当前的生活水平,并期待通过自身努力达到致富目的。农民在自主创业之初,自有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创业需求,需要外部资金的注入。因此,农民想要增加传统农业收入和其他收入,都需要资金的支持。金融是当今经济社会资金配置的首要媒介。农村金融亦是满足农民资金需求的最重要的工具。因此,一个功能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是农民致富增收的必要条件。

(二)农村地区企业的金融需求

农村地区的企业主要包括个体企业、民营企业、集体乡镇食业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中小企业迅速发展。为我国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和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农村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一直存在。在农村企业的发展初期,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资金更是难上加难。在启动期的农村小企业,由于企业前景尚不明朗,自身管理水平低,而且企业缺少金融机构所需的抵押物,资金主要是来源于自有资金和民间借贷。处在成长期的企业,企业规模、产品销售、企业结构及管理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并且具有少量可抵押的资产,但风险仍然较大。结合政府的担保支持可以获得一部分商业性信贷,资金主要是用在生产方面。

目前,虽然在东部沿海地区一些省份的农村中小企业中,民间借贷呈现出参与主体广泛、规模有所扩大、信用水平较高等特点,但民间金融缺少监管体系。一旦发生纠纷,没有合理的解决机制,这将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在广大中部地区,中小

2

企业的发展还是严重依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货资金。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从总体上看发展前景不明确。可供担保的抵押物不多或几乎没有。因此,资金缺口较大,资金需求的满足程度较低。尤其发展之初的企业,资金严重缺乏。就目前来看,贷款难和发展资金不足己成为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交通、通讯、水电设施等硬件设施以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软件设施的建设。这些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国家财政支农支出每年都在增加,相对于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却在下降。国家财政资金投入虽大,但资金分摊到全国,每个村能得到的资金也就屈指可数。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为5万亿元左右。政府财力是有限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单单依靠国家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只能借助于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并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除水电外)的社会效益大而收益小、资金需求规模大、生产周期长、缺乏抵押担保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如果这些全部由财政出资,对我国财政来讲是一个无法承担的负担。这几乎是不可行的,迫切需要金融支持。

二、我国农村金融业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要求来看,当前农村金融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农村金融需求,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彰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不足

2016年,银监会的调研资料显示,我国每个乡镇仅有2.13 个金融网点,每50多个行政村仅有1个金融网点。在乡镇的金融网点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机构占到86.45%,除农业银行仍保留部分分支机构之外,其他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大部分已撤离农村市场,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四大商业银行收缩县和县以下的分支结构,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种类少。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村信用社存款总额占全部存款的40%~45%,贷款总额占比亦高达50%左右,形成了农村合作金融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局面。

(二)涉农贷款增长较慢及农村金融服务品种较少

农村金融机构在县域能够提供的金融工具单一,服务品种很少,服务功能不健全。县及县以下能够提供除存、贷、汇以外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网点不足20%,绝大部分的行政村不能提供基本贷款业务。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问题还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路径。

(三)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发挥有限

由于政策性支持农村的贷款风险补偿、分担和转移机制不完善,没有建立完善的对农村贷款进行贴息、补贴、税收减免、税收返还等杠杆机制,农村担保机制不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缺乏、商业性农业保险连年萎缩,制约了金融机构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农业发展银

3

行融资机制不健全,利益补偿机制不完善,导致其政策性支农作用的发挥有限。另外,农发行不吸收公众储蓄,自身资金融通的空间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四)农村民间借贷行为活跃但尚欠规范 民间金融在浙江、福建、广东三省沿海发达地区非常活跃,民间资金相当充裕,流动量惊人,已经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地下金融市场,且以多种形式为依托,主要形式包括:民间自由借贷、合会、私人钱庄、经营纯粹民间借款业务的典当行、非政府小额信贷和其他民间金融组织等合会。对于不少地区的农户和中小型企业而言,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正规金融市场。民间金融对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迅速发展和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供给不足,起到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是,非正规金融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诱发高利贷行为,加剧了金融风险,干扰正常的金融秩序。地下金融组织作为一种自发性的私营金融组织,其趋利性易迎合人们的投机心理,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情况下,极易被一些不法地下金融组织诱引而脱离正常的借贷行为,导致金融秩序的动荡。

(五)农村金融体制潜在的风险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农业保险体系缺乏,农业和农民信贷风险难以分散;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相对落后,法人治理机构不健全,资产质量普遍较差,抗风险能力比较弱;三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相对较差,信用体系尚不健全。农村金融法制观点薄弱,地方财政向地方金融机构变相透支倾向存在;四是民间借贷行为缺乏引导,民间金融的潜在风险问题突出等。 三、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科学定位农村金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高度重视“三农”及城乡协调问题

首先要培育和保护好农民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赋予并保护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产业地位,促进农村金融的产业化发展,构建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的协调发展机制。要始终把“三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要以协调发展为原则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以城乡统筹为手段化解二元经济和金融结构,以国民经济发展为目标,保持农村金融与整体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双重协调。此外,还应科学界定协调发展中的政府职能,优化协调发展中的政府治理结构,提高政府履行协调发展职责的能力。

2.科学认识农村金融

“发达的城市和不发达的农村最大的区别就是分工水平的差异”,“如果投资不是用来发展适当的分工模式和提高分工水平的话,则投资于物质资本品、教育或研究并不能自动地提高未来的生产力。因此,围绕资本概念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我们投资多少,而是什么样的分工水平和模式被用于机器、教育以及研究的投资上。”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就在于促进农村的社会分工,提高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实现农村产业的深化。只有将农

4

村金融的功能定位在对分工的促进上,才能真正发挥农村金融的功能。农村金融的资金主要应当配置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延伸、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面。 3.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主体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体,首先要着力推进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革,对信用社原有资产归宿进行界定,并引进社会资金,充实信用社资本金,使农村信用社实现真正的合作制或股份制。要鼓励建立一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现农村金融主体的多元化;另外,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经营方式灵活,是一个潜在的重要金融创新主体。要充分利用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在信息上的优势,加强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引导与监管,推进正规金融组织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合作经营,将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作为正规金融组织在农村的延伸,建立起新型的合作金融组织,以增强农村金融对农业生产、农村发展与农民生活的服务功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对资金的需要。

(二)全面扩展适合农民需求的贷款业务

抵押贷款虽然可以降低金融部门的经营风险,但抑制了农民、尤其是中低收入且无法提供抵押品的农民的贷款需求。采用小额信贷、农民贷款证等方式扩大信用贷款,可以解决当前中低收人农民贷款需求的问题,有利于缓解农民贷款难,降低交易费用。此外,农村金融部门还可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扩大贷款的品种和范围,如向农民提供旨在用于农田基本建设方面的长期信贷支持;为农民提供短期资金周转贷款或小额信贷,帮助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发展农村迫切需要的养老储蓄、医疗储蓄、教育储蓄以及农业生产储蓄等专项储蓄品种。 1.要创新农村金融业务

如增加信息咨询服务,金融部门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收集、分析和筛选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业的信息含量,最大限度地使农业产品商品化、市场化,帮助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寻找致富门路,提供经营管理方面的指导和建议。还可设立农民发展基金贷款,农民存入一定比例金额的存款,按所制定的信贷原则,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支持农业发展,这种形式将更充分地引导农业投资主体的投入积极性。

2.设计开发适合农村需要的新型金融工具

一方面,要对传统的金融工具进行调整、改进,使其在期限、种类上更适合农村生产规律的实际及农民的需求;另一方面,设计、开发新型的金融工具,通过资金、期限、利息及金融工具的重新组合、剥离、分割等方法,借助互换、期权、可转换债券混合证券等新型金融工具,在不改变投资收益的情况下提高其安全性,这样能够满足农村金融市场供需双方的需要。

3.给予农村民间金融合理的发展空间

我国农村的民间金融是完全扎根于农村土壤的,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自发形成的,生命力极强。虽然民间金融有着很多缺陷,但是政府对民间金融组织的做法不应该是简单的禁止与取缔,而是要加强管理与规范,适当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限制,放松农村金融市

5

场准入,允许和扶持其他金融组织的发展,以便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形成一种竞争局面。客观的说,民间金融在农村融资方面对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起到了巨大作用,我国加入WTO后,随着金融业在农村发展的加快,金融经营多元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对于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应积极引导民间资金,组建民间银行,使各种民间融资形式合法化。 4.引导规范民间资金借贷行为

农村民间自由借贷是农村中广泛存在的一种信用形式,它也是民间金融中主要的形式。对农村民间金融可以在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必须加强法律体系的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区分非法和合法的融资活动,在保护合法契约的基础上,对农村民间金融的参与者提供有效的保护和监督,维护合法契约的严肃性,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乡镇企业的崛起和繁荣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农业贷款风险,确保信贷资产质量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保险事业和信用环境的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为此,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

农业的弱质产业性质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曾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而要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必须采取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由政府确定农业保险供给的原则、方向和数量,制定统一的制度框架,各种保险机构在这个统一的框架中开展经营。同时,政府对规定的农业保险产品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及其他支持。在政策支持下开展保险公司与政府联办、为政府代办以及自营等多种经营模式。

2.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对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由政府牵头出资、农民和农村企业参股,建立专业化信贷担保机构,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另一方面,要建立信用担保机构风险分散机制,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要尽快建立统一的农村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推进信用村镇建设,规范和完善农户、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优化信用担保机构业务运行环境,降低业务运行成本。

(四)金融新产品与金融服务的创新

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核心目的,就是紧紧抓住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这个突破口,通过金融系统积极不懈的共同努力,在全国努力创新和普及、推广一些真正契合农村与农民实际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大力创新和完善涉农金融服务新机制,与时俱进地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在着力缓解农村和农民融资困难的基础

6

上,让农村和农民得到更多、更实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务,让更多的农村中低收入人群享受到现代化金融服务,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全面提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水平。

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重点是集中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大力推广普及在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把已有的较为金融产品。比如,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发展农村微型金融,全面提高这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覆盖面、满足率和服务效率。这些金融产品,在目前已经普及的地区属于成熟类金融产品,但在全国不少地区,推广这类金融产品本身也属于一种金融创新。

2.根据农村发展的新形势,积极研发和推出一些适合农村和农民实际需求特点的纯创新类金融产品。这类金融产品,以前没有过,现实中存在迫切需求。比如,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贷款抵押担保品范围;探索推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探索开展涉农贷款保证保险;探索发行涉农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涉农贷款资产支持证券;拓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等等。这有利于促进更多的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

3.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比如,推广农村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和信贷员包村服务;推广手机银行、联网互保、农民工银行卡等农村金融服务新方式;积极开展农村金融咨询、代理保险销售和涉农理财业务等等。通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流程,再造农村金融服务模式,让广大农村和农民得到更多便捷和优质的现代化金融服务。

(五)政策上的支持

1.建立市场化运作的体制机制

国内外政策性银行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取得良好的市场业绩,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农发行来说,要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在观念上,要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在客户选择上,要坚持优良的大中小客户并重,扶优限劣,建立客户准入和退出机制,实施客户战略;在资金来源上,要坚持市场化筹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资金运用上,要严格按照增值规律运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坚持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实施人才兴行、强行战略。

2.实行适当倾斜的货币政策

在资金来源上,要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国家可制订相关的农村信贷服务政策,明确规定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按存款余额的一定比例,以适当的利率转存农发行,用以投入农业和农村。这也是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扶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经验借鉴。如泰国规定各商业银行要将吸收存款的20%用于农业和农村;印度规定各商业银行贷款余额的18%必须用于农业,10%必须用于弱势群体。两国都规定如果达不到所要求的比例,就必须将差额部分转存到农业政策性银行。

3.完善财政扶持政策,补充资本金

较高的资本充足率是较强的国家背景的体现,也是农发行持续经营的必要条件。目前农发行实收资本200亿元,资本金严重不足。而国际上一般政策性银行资本充足率高于商业银行,如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为39.05%,泰国农业和农业合作银行为20.63%,巴西

7

发展银行为18%,韩国产业银行为16%。国家应当按照农发行业务发展需要,并以不低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补充农发行资本金,补充的渠道有财政注资、税收返还、利润转增或发行次级债券。政府注资既可以增加农发行中长期信贷资金的来源,也可以降低资金营运成本,更有利于提高农发行的风险防控能力。

四、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60%的人口在农村,90%的国土也在农村,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影响和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如果只依靠自身的积累则无法进行扩大再生产,无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在当前资本具有城市偏向的情况下,必须依靠“政府之手”来弥补市场缺陷,引导社会资本回流到农村,以此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改革现有的农地制度,提高农民的投资积极性,完善农村信用、抵押贷款为农业、农村提供更多的资本,以此推动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为我们建设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魏成龙,吴建涛.我国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河南金融管理干

部学院学报, 2016,(11):46-48.

[2] 田光宁,李建军.中国集体经济.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报, 2016,(3):12-13.

[3] 卢娅,丁锋.民间借贷与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分析与思考.北

京:市场论坛出版社,2016,75~78.

[4] 蒙永亨.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与资本流动研究.广西:桂林工

学院出版社,2016,23~24.

[5] 王学忠.农村金融研究.安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10):15-17.

[6] 刘松竹,刘科学.安徽农业金融研究.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4~35.

[7] 谢婷婷.农展中经济的农村金融.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学报,2016,(3):13-16.

[8] 倪晓倩,周文魁.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问题及原因

分析[J].北京:商业现代化出版社,2016,82~83.

[9] 李静.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四川:西

南大学出版社,2016,15~16.

[10] 裴升.基于供求视角下农业产业化融资问题研究[D].四川:西南

8

大学出版社,2016,10~13.

9

金融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2] (一)研究目的:

出口退税制度作为一项出口财政激励机制是国际上通行的税收政策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我国从 1985 年开始全面制定并采用了出口退税政策经过了出口退税税率频繁的调整阶段退税体制复杂的变更阶段 从 2016 年 11月 1 日起我国政府又实施了上调出口退税率的政策,其中提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税率是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之一。2016 年,国家对出口退税率又连续 4 次微步上调,4 月 1 日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 16。

青岛作为全国纺织服装的老工业基地,其服装行业在全国 40 个重点城市中综合排名连续三年列前十位,2016 年 1--6 月份青岛市纺织服装全行业规模以上纺织企业 790 家,完成出口-交货值 118.2 亿元,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拉动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市服装产业迅速崛起,给服装行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国内服装业空前发展的大潮时代下,青岛的服装制造业却没能赶超国内后起的部分服装产业集群带。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青岛的服装行业如何在国家出口退税率调整之后,抓住发展机遇,更大的发挥出口退税的作用,扶持服装外贸企业,带动整个青岛服装产业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随着青岛对外贸易的发展服装出口额不断增长出口企业也不断增多出口退税政策由此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消费需求下降,使服装行业竞争程度更加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对现行的出口退税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势在必行。

本文的研究意义就是分析在全球金融海啸的背景下,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青岛服装行业现状的影响,并提出青岛服装行业利用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寻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金融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3]

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农村金融机构的不断发展壮大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农村金融资产的迅速增长积极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传统的生产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济发展结构需作出重大调整,这离不开大量的资金积累和投入,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目前,我国农户的资金需求很难从正规金融渠道得到满足,农户在正规金融机构的存款数大于所获得的贷款量,是资金的净提供者。所以,客观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非常需要金融的支持,但现实是农村经济发展不仅得不到外界金融的支持,反而成了资金的净提供者。从一些相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来看,由于受到金融供给滞后、融资成本过高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影响,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亦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二、研究的内容及可行性分析:

1、 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2、 我国农村金融业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 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三、论题的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方法与渠道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对有关政策建议进行规范分析。

2、典型案例调查法:调查典型案例,总结各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的成功经验。

3、文献资料法: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目前国内外关于本论题的研究情况,借鉴有关研究成果。

四、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措施和建议:

1、科学定位农村金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全面扩展适合农民需求的贷款业务

3、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农业贷款风险,确保信贷资产质量

4、金融新产品与金融服务的创新

5、政策上的支持

五、论文的进度安排:

2016年4月15日—4月20日,确定论文选题:浅谈完善个人征信体系

2016年4月21日—4月30日,查阅有关国内外资料,了解该领域较为前沿的观点。写作论文提纲,确定论文基本框架。

2016年5月1日—5月20日,修改论文写作提纲,形成论文的基本框架,写作论文初稿。

2016年5月21日—5月31日,修改论文写作提纲、初稿,写作论文二稿。 2016年6月1日—6月15日,修改论文二稿,形成正式稿。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福建发达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福建体彩 福建地税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福建发达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福建发达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78080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