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就是艺术本身最“美”之处。

就是艺术本身最“美”之处。

2016-12-20 13:36:5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就是艺术本身最“美”之处。(共7篇)2015年秋季西南大学 《美学与人生》作业答案作业答案中国文化中,自然美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致用、比德、畅神三个阶段。“致用”指人类从实用、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比德”就是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与“比德”相比,“畅神”的自然美观念具有更浓烈的美学内涵,凸显了美的精神向度,体...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就是艺术本身最“美”之处。》,供大家学习参考。

2015年秋季西南大学 《美学与人生》作业答案
就是艺术本身最“美”之处。 第一篇

作业答案
就是艺术本身最“美”之处。 第二篇

中国文化中,自然美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致用、比德、畅神三个阶段。“致用”指人类从实用、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比德”就是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与“比德”相比,“畅神”的自然美观念具有更浓烈的美学内涵,凸显了美的精神向度,体现了经典审美情感中无功利、无目的的一面。所谓“畅神”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如“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中国文人与自然山水的默契融合,留给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自然美审美传统,自然山水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和相濡以沫的生活旅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就是古人非常质朴的自然宣言。

距离产生美

距离产生美,这是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说的是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

20

本词条 正文无图片, 无基本信息模块,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20个积分。

目录

1 基本概念

距离产生美,这是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说的是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

2 适当“距离”

距离饱含着美学因素,不仅要求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同时必须遵循和体现“距离美”的原则。

一、把握好“时间距离”根据美学的审美距离论,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要获得最佳审美感受,必须把握好审美的时间距离,主要是处理好审美时间的早与晚、快与慢、长与短、远与近的关系。平常所说的“久居之处无美景”、“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就是由于审美时间过长而影响审美效果。而秦砖汉瓦、古景旧迹等等,则说明时间越长,越能给人以深沉、古朴之美。这些例子都是审美的时间距离因素在起作用。

二、把握好“空间距离”根据美学的审美距离论,审美主体要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还必须使主体和客体之间保持合适的空间距离。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距离太近,就领略不到事物的整体美。如果距离太远,看不清事物的细微之处也难以欣赏事物的美。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空间距离的位置关系上,这种空间关系在特定的环境中传递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人们在友好时接近,在对立或关系疏远时保持一定距离。所有这些都说明:

在审美活动中保持适当的空间距离是必要的,必须把空间的远与近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要把握好“心理距离”审美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最佳的审美效果就产生于适当的心理距离。 3 相关笑话

有一句谚语是这样的:远看一只猪,近看一头驴。是啊,距离产生错觉。当然,距离也产生美。

中国现代的人生艺术化思想并不是一种理论体系,也不是某一美学或艺术流派(团体)的集体主张,而是一些人文知识分子从审美角度提出的人生理想或生活主张,或者说,这种思想体现了一部分爱好艺术的现代文人所追求和践行的人生志趣或生活趣味。但是,整体上看,这些人的思想还是有一些共同之处的。 首先,人生艺术化意味着一种脱俗的生活,这是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最为一致之处。他们所讲的脱俗就是摆脱了世俗功利考虑,超越了世俗的价值观念,让人在不脱离世俗生活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精神性的生活享受。所以,他们一方面推崇康德等西方美学家的审美无利害性理论,另一方面在传统的道家学说中吸取思想的养分,把超越狭隘功利目的作为实现人生艺术化的必要条件。值得注意的是,主张人生艺术化的现代文人几乎没有一个把艺术和道德、审美与现实决然对立起来,而是十分强调艺术化人生的德性内涵,并试图以出世的艺术来改变现实人生,从而显示出这种人生艺术化思想与西方现代审美主义的重要差异,更多地体现出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底蕴。概括地说,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中蕴涵着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学问的特点,这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一种基本精神。 其次,人生艺术化思想主张一种感性化、精神性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化”相当于“情感化”、“情趣化”,其实质是“人性化”。西方现代美学是被作为一种人本主义思想引进现代中国的,在当时诸多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看来,其注重感性、情感和艺术独立的思想背后蕴涵着对人性的尊重和对人生的关怀。讲人生的艺术化就是强调人生是一个完整、具体的生命体,是一种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断超越平庸和世俗的精神性生存方式。正是由于在人性这个理想概念基础上强调人生和艺术高度统一,使得人生艺术化思想具有了坚实的人本主义思想基础。因此,王国维可以毫不费力地以一句“无用之用”把艺术的独立论和人生论统一起来,创建了中国现代的人生论美学。朱光潜可以把建立在审美直觉和审美距离等概念基础之上的美学指向人生艺术化的最终价值目标,甚至把艺术与人生看做是直接同一的。[10]另一方面,与西方现代审美主义的人生观不同,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虽然主张感性化、情感化的生活,强调艺术与人生的同一性,却决不排斥人生与道德的内在关联,而是十分重视人生的德性内涵。因此,人生艺术化并不意味着躲进唯美艺术的象牙塔,而是在现实人生中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生活境界。 第三,人生艺术化思想主张一种个体生命的创造性生活。个性与创造性是艺术最突出的特征,特别是西方现代艺术哲学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创造。这种现代性思想对主张人生艺术化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试图通过生活的艺术化来改变刻板、平庸的生存状态,使人生充满生命活力。从根本上说,脱俗的人生、情感化的人生都源自个体生命的创造,只有个性化的创造才能使生活具有超越性。同时,这种个体生命的创造又是生命本针的一种表现,它不是做作的,甚至不是勉力而为的,而是个体作为自然和谐的生命体的真实流露的结果。所以,主张人生艺术化的知识分子几乎都主张自然的人生,追求人与自

然的和谐;都赞美本真状态的人性,甚至崇拜“童心”。那些被用来描述艺术化人生的概念,如平淡、幽默、情趣、趣味、同情、解放、自由等等,表明艺术化的人生既是个性和创造性的,也是真诚和自然的人生。 第四,人生艺术化思想倾向于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并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当时激进的知识分子不同,主张人生艺术化的知识分子都注重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吸取,或者说,人生艺术化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从传统中来的。当然,这些知识分子并不排斥西方文化,也都或多或少地批判过国民的“劣根性”,但是,他们并不断然拒绝传统,而是有选择地吸收传统,特别是用世界性的眼光,发掘中国传统艺术人生观当中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根据国人现实的生存状况,提出人生问题解决的途径。这种建设性的态度使得人生艺术化思想成为激活传统美学思想资源,并使之同西方学术思想相互交融的创造性美学成果。 第五,人生艺术化思想具有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如前所述,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不是与世隔绝的、主张象牙塔中的生活,而是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的。事实上,主张人生艺术化的诸多知识分子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本在人的素质落后,他们是想通过改造人生来改造国人。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论述人生艺术化思想的有不少,我们选取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位来进行初步的研究。在这些人当中,王国维应该属于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他所开创的人生论美学和把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传统同西方现代美学相互融合的方法论为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奠定了基础。蔡元培直接论述人生艺术化的言论不多,但是作为他的美育理论思想基础之一的审美功能论与人生艺术化思想相同,而且他倡导的美育所作用的人生也就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梁启超是一个思想极为复杂的知识分子,仅就其美学思想而言,以变法失败为界的前后期也有明显变化。虽然梁启超一生不忘政治,但是可以说梁启超后期美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人生艺术化思想。而且,从梁启超美学思想变化这个个案,我们也可以看到人生艺术化思想与改造社会、改造国民的社会责任意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朱光潜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也是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在理论上的集大成者。朱自清说,“人生的艺术化”是朱光潜自己最重要的理论,因为这个理论将真善美融为一体,“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11]。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朱自清把人生艺术化看做是“朱光潜自己最重要的理论”。实际上,人生艺术化既是朱光潜前期美学研究的根本宗旨,也是他为中国现代美学所作的最重要贡献之一。宗白华主张“科学的人生观”和“艺术的人生观”并举,他所着力研究的传统意境思想实质上正是一种对人生境界的充满诗意的阐释。周作人、林语堂、丰子恺、梁实秋四位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学家,但是,在他们的学术著作或散文中,包含着丰富而有特色的人生艺术化思想,同样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

把人生和艺术相联系,以艺术作为人格培育的重要手段是中国传统文化“诗”教、“乐”教的悠久传统。而把艺术境界作为理想人生的重要尺度,崇尚艺术化的生存方式和人生境界,也是中国传统士大夫富有代表性的人生理想。但是,这种对艺术、美和人、人生之关系的态度,这种深蕴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崇尚艺术化的人生旨趣与理想,始终没有上升为明确的理论话语。20世纪上半叶,在民族命运和民族文化的严峻危机前,经过田汉、宗白华、梁启超、朱光潜、丰子恺、郭沫若等一批初具现代美学意识的中国现代美学家、艺术家的努力,在中国现代美学和文艺思想领域中,“人生艺术化”这个富有理想色彩、在当时不免令人有高蹈之叹的理论命题却逐渐明晰并最终确立。

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是一个集体的成果,它不是由某一个人完成的。也正因此,它呈现出历时性的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与共时性的冲突、互补、交融的状态。在动态的多维化的发展与交融中,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逐渐形成并明晰了自己的主流精神、主导品格及其代表性成果,这就是以田汉、宗白华等开其端绪,梁启超奠定核心精神旨向,朱光潜确立理论表述予以系统建构,丰子恺、宗白华等共同丰富发展的思想理论。这一理论以热爱生命、讲求责任的积极的人生倾向,注重情感(趣味、情趣)、重视理想(意境、境界)的浪漫的审美品格,弘扬生命、追寻意义的诗性的哲学意向,相交融为远功利而入世的中国式审美人生精神。它要求主体以人格精神的艺术化提升来超越小我纵身大化,追求生命境界和生命意义的积极实现。它融审美与启蒙为一体,重在关注艺术之美对人的精神与人格的唤醒与提升。由此,“人生艺术化”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唤醒人性觉醒和社会改造的激情号角!成为中国现代文化追寻人性完善和生命价值的诗意理想!

从理论史来看,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的相关思想初萌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1919年,田汉在给郭沫若的信中较早提出了“生活艺术化”的口号。20世纪20年代初,宗白华在多篇文章中多次提及了“艺术人生观”、“艺术式人生”、“艺术的人生态度”、“艺术的生活”等概念。田汉强调超越现实生活之痛苦,宗白华弘扬建构艺术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他们都体现出将艺术之美、艺术精神和人生、生活相联系,力图使后者获得超越、提升和美化的思想倾向。他们的论述虽尚浅拙粗放,却是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理论的最初萌芽。

“人生艺术化”的核心精神旨向奠基于梁启超。20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由对文学的社会功能的探讨转向对艺术和美的价值意义的追寻。他在多篇论文与演讲稿中明确提出并集中阐释了趣味主义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的问题,从而不仅明确提出了“生活的艺术化”(1)的口号,还颇具特色地将理想人生的基本原则、方式和状态界定为“无所为而为”的趣味精神【就是艺术本身最“美”之处。】

(2)。梁启超从哲学层面建构了趣味的范畴与原则,又从艺术、为学、教育、劳动、生活等具体的实践层面剖析了如何贯彻“无所为而为”的趣味原则从而建构艺术化生活的具体方式与途径。趣味的范畴非梁启超首创,但梁启超是中西美学史上第一个将趣味从中国传统文论的艺术范畴和西方美学的审美范畴拓展到人生领域的美学家。由对趣味的哲学阐述和美学阐释,梁启超开拓了审美人生的趣味范式。梁启超强调趣味是富有情感与创造力的个体生命积极融入外部环境(众生与宇宙运化)之中而超越忘怀小我的壮美生命境界。他以“无所为而为”的生命精神为美的极致,弘扬生命创造的激情与信念。梁启超的文献中虽未直接出现“人生艺术化”这一表述,但他对趣味主义的倡导与阐释,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第一个明确开启了融哲思与意趣为一体的有味生活的实践方向,确立了以激扬生命、精神至上、不执小我为内核的“生活的艺术化”的审美人生精神。这种趣味主义的审美人生精神奠定了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的基本致思方向与重要精神基础,深刻地启示和影响了中国现代美学和文艺思想的建构演化特征。

“人生艺术化”的理论表述成型于朱光潜。由梁启超对“生活的艺术化”的精神阐释到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的系统建构,第一个关键而重要的界碑也是朱光潜。梁启超的趣味人生理想重在思想的阐发与精神的建构,在理论特征上并不那么明晰,也缺乏系统的理论建设。朱光潜的发扬及其理论建构,不仅正式确立了“人生艺术化”的理论表述,也为其日后发展为中国现代美学和文艺思想领域中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命题奠定了相当关键的一步。大体言,自20世纪20年代前后始至三四十年代,与本命题有关的理论表述有“生活艺术化”(田汉)、“生活(的)艺术化”(梁启超、宗白华、郭沫若、丰子恺)、“艺术式的人生”(宗白华)、“艺术人生观”(宗白华)、“艺术的人生态度”(宗白华)、“艺术的生活”(宗白华)、“人生的艺术化”(朱光潜、宗白华)等。其中,1932年,朱光潜写作发表了《谈美》。在这篇著名的文章中,朱光潜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人生的艺术化”这一理论表述,并明确提出“所谓人生的艺术化也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

(3)等理论主张。朱光潜承续了20年代前半叶尤其是梁启超的致思方向,不仅把梁启超“趣味”的范畴发展为“情趣”的范畴,把“生活的艺术化”的口号拓展为“人生的艺术化”的命题,更是在内在旨趣上承续了梁启超以“无所为而为”的趣味精神来觉醒人性改造社会的精神意向。当然,朱光潜也有自己在理论上的发展和精神上的拓展。梁启超的“趣味”强调了情感在生命美创造中的意义,主张提情为趣(美)。朱光潜的“情趣”则进一步发挥了真善美合一的思想,主张融创造与欣赏为一体,以情趣为美。梁启超的“生活的艺术化”强调生命应在“无所为而为”的创造中超越小我体验“春意”。朱光潜的“人生的艺术化”则主张生命不仅要践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还要彻行“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具体体味生命的情趣,即“慢慢走,欣赏啊”!

经过朱光潜的界定与阐发,“人生艺术化”这一命题在现代中国艺术、审美、文化领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三四十年代,这一命题引起了诸多学人与艺术家的关注,他们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地涉及了此命题,共同丰富拓深了这一命题的理论内涵与精神特质。其中,朱光潜由文学与诗谈情趣人生,丰子恺由童心与绝缘谈真率人生,宗白华由生命情调和艺术境界谈自由人生,不仅进一步延续了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融审美与启蒙、崇高与浪漫为一体的理论特征,也进一步丰富拓展了这一命题的诗性特质及其所内蕴的以激扬生命、不执小我、精神自由为核心的主体精神。

研究中国现代美学,就不能绕开王国维。所谓现代美学,从世界美学史的发展来看,康德无疑是具有关键性意义的人物之一。康德以严密的理论思辨确立了以情感为中心的自由判断,从而赋予了审美以无利害性的独立地位。在中国,王国维以对美的“可爱玩而不可利用”的界定,率先开拓了中国现代美学无功利性的现代性品格。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把艺术审美视为超脱生命欲望解脱人生痛苦的唯一途径。应该承认,王国维美学思想内在地涉及了人生、艺术、美的关系问题,这与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具有一致性。他通过对境界(意境)理论的建构和悲剧理论的阐释,已将对艺术之美的品鉴拓宽到了人生的境域,并具有相当的深刻性。但王国维之审美无功利性是以彻底的解脱为审美之终极目的的,这种精神旨向与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的主导精神走向有着重要的差别。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在讨论人生、艺术、美的关系问题时,其基本的路径是以“出(世)”来“入(世)”。它的理想蓝图是以艺术和审美为中介,通过艺术化的审美人格和人生态度的建构,激活生命活力,超越小我之欲,即“出”;以此出发,建构内蕴真善的审美人格精神和人生境界,实现和体味人生的自由情韵,即“入”。激活生命、品味人生、提升人格构成了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的根本宗旨。“出”是为了更好地“入”,超越现实是为了更好地升华人格、创造生活、品味人生,这才是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的精神旨趣和价值走向,而非在艺术和美的观照中消灭欲望忘怀人生,追求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以“出(世)”来“入(世)”的人生情怀与审美旨趣正是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的最为突出的理论标志与精神标志。

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和文艺思想重要而富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之一,“人生艺术化”命题辐射了人生态度、人生方式、人生境界、人生理想诸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它追求人生的审美超越和人格的审美建构,视艺术为至高的美,骐骥把自由、真率、情感、生动、圆满、完整、和谐、秩序、创造等艺术精神与艺术品格融会到人生境界和人格修养之中,通过超越粗鄙、麻木、虚伪之纯物质人生,来达成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形上实现,达成人格精神和人生境界之诗意提升,从而实现并体行一种有味的自由生活。简而言之,“人生艺术化”就是要把生命安顿在审美的自由升华中! 二

从人类历史实践看,人生与生活中的艺术化(性)追求大体呈现为三个不同的层面(方向)。其一是生活形式的艺术化(性)。主要是把艺术化(性)理解为装饰性或新奇性,具体

美学原理 艺术美(四)作业
就是艺术本身最“美”之处。 第三篇

艺术美(四)作业

单选题(60分)

1、不属于绘画六法的是? (3.00分)

A.气韵生动

B.经营位置

C.应物赋彩

D.传移模写

2、以下对波普艺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3.00分)

A.它20世纪50年代萌发于英国。

B.杜尚是观念艺术的发起者。

C.它指的是流行艺术、通俗艺术。

D.它否定了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

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中这段古诗的意象类型是 (3.00分)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4、以下关于说法错误的是? (3.00分)

A.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

B.关于艺术定义的看法有摹仿说和表现说。

C.意象是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

D.艺术只具有审美层面。

5、《诗经》中的第一首是? (3.00分)

A.《桃夭》

B.《蒹葭》

C.《关雎》

D.《氓》

6、以下对于意境的说法错误的是? (3.00分)

A.意境是一种特殊的意象,它除了情景交融还有一般的规定性。

B.意境的概念可以追溯到老子的哲学和美学。

C.意境的理论在魏晋时期形成。

D.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是对意境最简明的规定。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3.00分)

A.艺术品除了具有审美层面,还具有知识层面、经济层面等。

B.杜尚的《泉》否认了艺术品与现成物的区分,否认了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

C.艺术的生命不是“物”,而是内蕴着情意的象。

D.以上说法都正确

8、“绘画六法”的提出者是谁? (3.00分)

A.谢朓

B.谢灵运

C.谢玄

D.谢赫

9、以下不属于艺术品与器具的区别的是? (3.00分)

A.制作目的不同

B.制作程序不同

C.制作依据不同

D.观赏感受不同

10、以下对休闲与休闲文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3.00分)

A.休闲的本质和价值在于提升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

B.酒文化和茶文化是重要的休闲文化。

C.休闲文化的核心是“吃”。

D.休闲是在职业劳动和工作之余,人的一种以文化创造、文化享受为内容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

11、丰乳肥臀的原始母神雕像反映了原始美感 (3.00分)

A.与动物崇拜观念相关

B.与图腾崇拜观念相关

C.与人的巫术观念相关

D.与生殖崇拜观念相关

1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哪位诗人的诗 (3.00分)

A.李商隐

B.李白

C.王维

D.陶渊明

1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3.00分)

A.在节庆狂欢中一般人们超越了阶层地位的差别。

B.狂欢节的生活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

C.人在狂欢节的感性活动中体验到人与世界的一体。

D.以上说法都正确

14、《陶庵梦忆》的作者是? (3.00分)

A.张潮

B.张岱

C.张璪

D.林庚

15、美育的最终目的是 (3.00分)

A.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B.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C.净化情感陶冶心灵

D.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6、对诗歌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3.00分)

A.诗歌的意蕴具有宽泛性

B.诗歌传达的是确定的逻辑认识

C.诗无达志

D.诗歌艺术的美感具有丰富性

17、《京城玩家》中把谁成为京城第一大玩家? (3.00分)

A.刘义杰

B.马未都

C.王世襄

D.张德祥

18、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3.00分)

A.“诗言志”,但“志”不等于“诗”。 B.“诗言志”最早出现在《左传》和《尚书》。 C.王夫之区分了“诗”和“志”的界限。 D.以上说法都正确

19、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 (3.00分)

A.民族性

B.阶级性

C.历史性

D.地域性

20、对休闲描述不恰当的是? (3.00分)

A.是一种生命状态

B.以文化创造和文化享受为内容

C.是一种行为方式

D.是无所事事

判断题(40分)

1、中国的茶文化和西方的咖啡文化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情趣。 (2.00分) 是 否

2、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是一种与理性生命直接关联的生命的需要。 (2.00分)

是 否

3、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意境。 (2.00分)

是 否

4、艺术的本体是艺术品本身。 (2.00分)

是 否

5、建筑艺术的造型都是体现一种精神内容与审美理想的。 (2.00分)

是 否

6、王夫之认为诗就是审美意象。 (2.00分)

是 否

7、中国山水画中的“高远”“平远”“深远”中,尤以“深远”境界最高。 (2.00分) 是 否

8、狂欢节庆是日常生活中最具审美意义的活动。 (2.00分)

是 否【就是艺术本身最“美”之处。】

9、意和境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 (2.00分)

是 否

10、一件艺术品的创造,其中心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 (2.00分)

是 否

11、伟大的作品具有无限的阐释可能性。 (2.00分)

是 否

【就是艺术本身最“美”之处。】

12、休闲是一种无所事事。 (2.00分)

是 否

13、美学只研究艺术作品的审美层面,否则与一般的艺术学没有区别。 (2.00分) 是 否

14、舞蹈是原始社会中最重要的艺术。 (2.00分)

是 否

15、意境是意象中间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 (2.00分)

是 否

16、音乐形象是确定的、明晰的。 (2.00分)

是 否

17、人的快乐来自于生命运动的自由和谐。 (2.00分)

是 否

18、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主要是看一部作品能不能呈现出一个意象世界。 (2.00分) 是 否

19、休闲文化活动所展示的意象世界是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交叉和融合。 (2.00分) 是 否

20、审美理想从微观方面确定审美主体选择审美对象的范围。

是 否 (2.00分)

艺术美学第一次作业答案
就是艺术本身最“美”之处。 第四篇

0580艺术美学第一次作业答案

1、中外美学史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有哪几种观点?你是怎样认识的?

答:(1)2003年才去世的英国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认为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和艺术家创作的作品的历史。(2)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认为根本就没有美学,一切都是语词的问题。(3)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学就是关于美的科学。(4)鲍姆嘉通,康德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把美学视为关于美的学说。

(5)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康德也把美学作为其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把美学的对象界定为善。(6)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的艺术。(7)车尼尔雪夫斯基在批判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的唯心主义思想的同时,也十分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并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论断。(8)朱光潜、马奇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艺术,洪毅然认为美学就是研究美,李泽厚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感经验。他们都是科学观一派的。(9)邱看来,艺术美学就应该从哲学、审美心理学、文艺批判学那里建起一座桥梁,使彼此之间保持着一种密切的联系和通道。

2、研究艺术美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答:一类是基本方法,如归纳和演绎,实证和思辩,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科学主义的方法和人本主义的方法等。

所谓自上而下的的方法,是指从一个先验的形而上的概念(如柏拉图的理式)推演出一套美学的逻辑体系。在西方古典美学中,这种倾向很普遍。而自下而上的方法则相反,它强调从具体实证的经验现象出发,从对事实的归纳中概括出美学规律及其体系。近代美学的经验主义已暗含了这一倾向,然而最先明确亮出自下而上研究大旗的则是实验美学的鼻祖费希纳。自下而上的方法论观念在现代美学中产生了深刻影响。

所谓科学主义是受到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影响,在实证主义哲学的羽翼下形成的一股思潮。它要求按照自然科学的方法、观念、手段来研究审美活动,并认为唯有自然科学的方法才是科学的。人本主义思潮则与之相对,强调美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主张理解、体验和主观介入的研究方式,坚决反对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

第二类方法即是以学科本身作为方法,如心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发生学方法等。这些方法在美学中又分出了若干个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分支学科。

3、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探索艺术内在的基本美学规律,就是透过丰富多彩的艺术现象来探寻艺术的美学本质,探寻艺术的审美价值奥秘。从形而上来划定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以艺术的本质为基础,以审美经验为中介,研究艺术的美、美感、艺术特征和艺术鉴赏的内在联系和一般规律。也就是艺术的审美价值;从形而下来划定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各门具体艺术的本质,也就是各门具体艺术的审美价值特征。

4、西方美术史上主要有哪几种美的本质论?

答:英国美学家瑞恰思认为适应的、多样的、单纯的、复杂的、统一的、符合比例尺的这种数量关系肯定是审美的,也就由此构成艺术的本质。(1)从客体对象自然属性上探讨美的本质。如热内亚画马,罗丹《巴尔扎克》随意闲适。

(2)从审美主体意识领域来探讨美的本质。弗洛依德。(3)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上来;卢浮宫,狄德罗(4)从社会性上,探讨美的本质。毕加索《小公鸡》。

5、何为价值?价值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答:价值就是指客体所具有的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作用,也就是指一定事物对一定人和社会所具有的一种积极或消极意义的特殊社会规定。

价值的结构,价值源元价值两值对立结构对立两值各自派生的价值等级。价值结构主要可区分为三种层次:认识价值、伦理价值与审美价值。

6、什么是艺术欣赏的审美效应?

答:审美效应是艺术欣赏活动具体运作的结果,也是艺术欣赏的作用和目的。艺术欣赏活动最为显著的审美效应,是能够产生共鸣;其二是能够陶冶欣赏者的情绪,净化他们的灵魂;其三是能够深化人们的哲思,提高其精神境界。

7、简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答:艺术与宗教在其早期是融合在一起的,而在其后的发展进程中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在认识与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宗教长期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客观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同时艺术也在不断影响着宗教。但由于宗教反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与艺术的本质不同。

8、简述艺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答: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艺术主体和艺术客体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它们之间的运动形式,决定着艺术创造的总体趋势;艺术主体是指在艺术活动中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与审美对象相对应的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认识和实践者,艺术客体是与艺术主体相对立的诸客观审美事物,是艺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艺术主体具有能动的创造性;艺术主体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和艺术创造能力;艺术创造主体与艺术客体的相互交流运动与相互作用,是艺术活动的核心,二者的相互交流运动是双向的,同时主体应处于矛盾统一体的主要方面。

9、简述艺术创造中的崇高。

答:崇高是在实践主体提出了理解、征服和掌握现实客体的历史要求,并且已经或必将趋于实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崇高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在于受到压抑的实践主体,充分激发起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或趋向于征服、掌握)客体。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在这里,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呈现为实践主体迫使现实客体与之趋向统一的过程。

10、何谓艺术中的再现与表现?两者间有什么关系?

答:再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将客体世界及人物真实地呈现于作品之中。表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重在表达主体的情感和理想以及对客体世界的思考和评判。

再现和表现从来就是密切联系的。侧重现现的艺术作品不可能没有表现的因素;反之侧重于表现的艺术作品可能没有再现的因素,其间只存在着比重差别。前者以再现为主,表现为辅;后者以表现为主,再现为辅,彼此相辅相成。

12、西方美学史上主要有哪几种美的本质论?

答:(1)从客体对象的自然属性探讨美的本质。如毕达哥拉斯就把全理或理

想的数量关系,物体的和谐与比例关系作为美的本质价值。

(2)从审美主体意识领域来探讨美的本质,美是对象形式(表象)联系主体心

理功能即想象力和悟性的和谐活动而引起的愉快,主观情感是美的本质。;

(3)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上探讨美的本质。一切能在我们的心里引起对关系的知觉的,就是美的。”;

(4)从社会性来探讨美的本质。美是生活,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心所宝贵的东西”;美是活生生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对象,而不是某种概念的搬弄和演绎。

13、审美价值形态主要有哪些?各自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审美价值的主要形态有:优美价值形态、崇高价值形态、悲剧价值形态、滑稽或喜剧价值形态、荒诞价值形态。 优美价值形态:优美价值形态是最常见的形态,其一般表现出平静、和谐、完整、一致的美学特征。崇高价值形态:其指审美主体由对对象的恐惧而产生的痛感价值(否定的价值)转化为由肯定主体尊严而产生的快感价值(肯定的价值),其显著的特征就是对象具有无限性。

悲剧价值形态:其泛指一切因痛苦、悲观、不幸的事件或人物引发的审美情感价值。

滑稽或喜剧价值形态:指与审美现实中不和谐的、悖理的价值形态。 荒诞价值形态:其最明显的美学标志是以平面化、平板化的方式对价值进行消解。

14、试论艺术的真实。

答:能够准确运用艺术的理论知识解释以及能够正确区分艺术真实和科学真实的关系,能结合事例分析并且论述较好即可。

15、怎样理解艺术的社会价值?

答:(1)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西方从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摹仿自然”说到近代的“再现现实”说,中国从隋末姚最的“师造化”说到清代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都说明艺术来源于现实,是现实的社会生活的反映。 (2)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全部。所谓全面的社会生活,是指从物质的社会生活到精神的、情感的社会生活的整个领域,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社会价值的表现途径。艺术社会价值的实现和张扬,永远也不可能回避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等。艺术的社会价值总是表现为维护现有社会秩序或破坏现有社会秩序两种对立倾向。

16、审美价值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答:(1)实践性与主体性;简言之,艺术家作为艺术生产和审美创造的主体必须通过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才能认识现实、改造现实和创造现实即艺术作品。

(2)含目的性与含规律性;艺术作为一种“艺术生产”和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一种自由的与自觉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

(3)形象性:艺术的一切其他审美特征都是同形象性相联系的,没有形象,便没有审美,也就没有艺术。

(4)形式美与形式感:形式美,是指艺术作品可直接诉诸于感官的外在形式的美,即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按照一定规律如均衡、对称、对比、和谐、整一、多样统一等排列和组合的形式,并能唤起美感的审美特性。

(5)创造性:应该说,创造性是各门艺术共同的审美品格。齐白石一生都在创造,他的“衰年变法”就是一次伟大的超越,他所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反对因袭摹仿提倡创造。

(6)情感性: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

艺术美学第二次作业答案

17、何为认识?举例说明艺术的认识价值怎样得到体现?

答:(1)认识就是指人们主观意识的作用,或者说是一种精神作用。

(2)艺术的认识价值是通过形象来体现的。①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艺术由于来源于我们内心的情感、内心的认识,是通过内心的情感、意识、思想去认识世界,所以是以想象的方式,体验的方式去把握世界。这就决定了艺术的认识价值必须通过形象来反映和表现世界。②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认识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价值创造和表达的结果,同时又是观众的审美对象。审美价值的认识、审美价值的创造和审美价值的欣赏都涉及感性,同时又涉及理性。所以,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特性。③艺术形象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 的,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和精神作用,是主管和客观的统一。

18、怎样理解艺术的社会价值?

答:(1)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2)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全部。(3)社会价值的表现途径。

19、何谓再现?何谓表现?何谓艺术的典型?

答:(1)何谓再现:指艺术家从现实出发,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进行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追求感性形式的 完美和现实的真实;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模仿现实;简而言之,侧重于反映客观世界的艺术常被认为是再现性艺术。(2)何谓表现: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思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的、情感的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创作倾向上,则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简而言之,侧重抒发主观情感的艺术则常被认为暗示表现性艺术。(3)何谓艺术的典型: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首先,艺术典型是同社会生活的本质、事物和人物的普遍性、共性密切相关的。另外,艺术典型还必须具备鲜明生动的形象、个性或特殊性还要充分的、集中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共性、普遍性。再者,艺术典型不但要表现出他所描绘的事物和人物的个性,还要体现出创作主体即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及独特的创造。

20、审美价值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同第16题

21、简述马克思主义美的本质论。

答:(1)马克思主义美的本质论-美学的本质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反应。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感性显现-就是得把生活中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最能触动你内心的那种生活因素表现出来。(2)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论是实践的本质论。(3)美是人的因素,美是人在实践中的本质力量,这种本质力量必须通过对象化才能实现。

22、为什么说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l)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它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因而它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与意识形态各部门以及政治、科学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2)艺术与哲学。哲学主要从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有普遍性的根本规律的研究,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影响.艺术也可以通过审美创造对艺术家的思维及其思想产生启迪。(3)艺术与宗教。艺术与宗教在其早期是融合在一起的,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在认识与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宗教长期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客观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同时艺术也在不断影响着宗教.但由于宗教反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与艺术的本质区别。(4)艺术与道德。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与艺术的联系,一方面,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总要通过艺术的内容和精神得以体现,同时,艺术通过其审美的表现,对道德观念的评价也具有很大的影响。(5)艺术与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政治对于包括艺术在内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广泛的.艺术会受到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可以对政治产生影响,二者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关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和引导艺术的方向,可以保障艺术得到更快、更健康的发展.艺术也可以通过自身显现的审美情感和精神倾向,影响政治的方向和发展。(6)艺术与科学。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它与艺术

在本质上有许多一致之处,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区别.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传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和美学观念的变化.艺术也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23、举例说明生产劳动是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

答:(1)劳动创造了人,也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劳动使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促进了手脚的分工,锻炼出发达的大脑、复杂的神经系统与灵巧的双手,形成了人特有的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劳动使人的审美感觉、审美能力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艺术创造是一种审美活动,要从事艺术创作,必须具有审美感觉和审美能力。而人的审美能力同人的感觉器官一样,也是在劳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人为物质生产劳动本身就是艺术的胚胎。在原始社会,某些劳动本身就伴有艺术性活动;原始艺术的内容主要是再现劳动生产的内容或是与劳动生产有关的事物;人类对诸如对称、均衡、和谐、多样统一等形式美法则的掌握,以及对色彩美的认识,也源于劳动生产实践。

24、什么是艺术欣赏的审美效应?

同第6题

25、什么是艺术创作的物化与表现?

答:即艺术家将自己在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的形式得以显现,使之成为具体的、稳定的、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态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26、论述艺术意境的审美特征

第一,情景交融。又可分作两个类型,其一,景中有情,即景生情;其二,情中见景,即“情生景”。

【就是艺术本身最“美”之处。】

第二,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人们对于和谐美意境的创造和追求。意境,应是实境和虚境相互转化和融合的结果。 第三,意与境谐。即指主体在艺术活动中得以升华的审美精神和生命意识与作品中建构而成的具有浓郁美感氛围的交融与和谐。

第四,韵味无穷。是指意境中那种使人得到美的感染的韵致、情趣和滋味。又可具体从空灵、飞动、含蓄等方面来阐述。

27.何谓再现?何谓表现?何谓艺术的典型?

同第19题

28.如何理解艺术的社会价值?并举例。

同第15题

29.何谓审美想象,审美想象的特征是什么?

答:(1)想象是意象的自由组合运动,它是人的心灵的一种能力。(2)审美想象是一种艺术想象,它是艺术家和欣赏者在关照对象时,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并进行加工改造,再现或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3)审美想象的特征: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想象是灌注了艺术家主体情感的想象,而科学研究中的科学想象则是冷静、理智的想象;艺术中的审美想象着意加强对象的个性特征,而科学中的审美想象则是必须舍弃对象的个性特征。

30.何为认识?举例说明艺术的认识价值怎样得到体现?

同第17题

31.简述马克思主义美的本质论。

同第21题【就是艺术本身最“美”之处。】

32.如何理解艺术的真价值和伪价值?并举例说明。

答:艺术品的价值大小对众多艺术品投资收藏圈内的人来说一直是个模糊的概念,其实艺术品只有两种价值,一种是商业价值,一种是艺术价值。艺术品的商业价值是伪价值,商业的伪价值主要用于产品画、商业画和废纸画上,有些坑蒙拐骗的性质。这个价值是根据画家本人的身份与文化背景和获利要求随意而加的,如果利益需要,可以通过商业手段任意信口雌黄,运作者抓住艺术品价值人为的可大可小的随意性特点,让一张张毫无投资价值的画作,通过商业化投机和蒙骗性质的运作推广手段,让其产生巨大利益。但这种价值在缺少艺术成就的支撑下,伪价值是暂时的,也许是3个月,也许是3年,随着人们对其作品的了解和认识,它的“伪装”被撕下,以及它的利用价值已经失去,将迅速遭到抛弃,而这种抛弃往往会给投资人造成惨重损失。这一类画家在目前的市场占有量极大。市场出现问题也往往是这些伪价值的东西炒过了头热过了头,造成艺术品市场洗牌调整。艺术成就的价值是艺术家对绘画艺术的贡献价值,是一个画家在艺术界取得的学术地位,不是商业资本价值。但是,它的投资价值又正是它显著的艺术成就和学术价值。这种价值无法用资本价值来确定,它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同时商业价值也是随意在这些优秀作品身上任意放大,只不过这些作品的投资价值随着它显著的艺术成就永远存在,只要坚持住,总有给你丰厚回报的时候,而伪价值的东西却像飘走的一片落叶。并且这类有着显著艺术成就的作品,它的实际艺术价值中的财富价值,要远远高于当时的商业运作价值。虽然优秀作品的价值,也会受艺术品投资环境和市场的冷热发生变化,但是,艺术显著的艺术家的作品,其艺术成就换来的资本投资价值在以后永远高于当时的市场价值的几十倍几百倍甚

至几千倍,例如齐白石、李可染、黄宾虹、傅抱石等就是很好的例子。李可染在七十年代初,20元1尺的收藏人都还嫌贵;黄宾虹先生晚年1幅作品50元无人问津,清苦一生。这些艺术成就突出的艺术家作品,艺术生命是永恒的,其作品的资本价值也是永恒的。当时价格的高低只代表当时的交易情况,与艺术家个人收入有关联,以后的资本价值是无法估量的,这也是投资收藏的真正意义的所在。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样的作品目前在市场中占有极少比例,也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认识到这一点的人极少。甚至有些十分优秀的艺术家的作品,因为缺乏商业运作,价格不如通过商业模式炒作的三四流画家的庸作。最终说明,艺术品的两个价值就是两个极限的生死价值,艺术成就显著的艺术家作品生命不死,长生不老;而一生平庸无为的画家的作品的伪价值,根据其艺术背景和身份背景及商业运作情况,也许活半年,也许活10年,但是最长寿命不会超过50年,这些在画坛毫无建树的作品早晚是个死,只不过限长点短点罢了。

艺术美学第三次作业答案

33、有关艺术本质的三项式是哪三项式?

答:在思考艺术本质时有三方面的关系必须考虑:那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这也即是艺术本质的三项式。

换一种方式讲,艺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说哲学就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最一般问题的学说。如何处理好这三项式关系?我们国家现在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不是单指经济的发展,而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要实现人的物质生活与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像海德格尔讲的,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34、审美价值形态主要有哪些?各自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同第13题

【就是艺术本身最“美”之处。】

35、试论艺术的真实。

同第14题

36、何为意象?意象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分别有什么特征?

答:意象是艺术家通过想象出来的,融入艺术家的思想和感情的主观心理现象。

分为:描述性意象(表层意象);比喻性意象(中度意象);观念性意象(深度意象);自觉性意象(创造性意象)。 特征:反逻辑、非理性、无意义。 37、答案要点:想象是意象的自由组合运动,它是人的心灵的一种能力。 审美想象是一种艺术想象,它是艺术家和欣赏者在关照对象时,调动过去的记忆表象,并且加以改造,再现或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37、何为想象?何为审美想象?

答:想象是意象的自由组合运动,它是人的心灵的一种能力。 审美想象是一种艺术想象,它是艺术家和欣赏者在关照对象时,调动过去的记忆表象,并且加以改造,再现或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38、简述三种以上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学说。

答:(1)摹仿说。这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或现实生活的摹仿,柏拉图、苏格拉底均持此说。

(2)游戏说。德国的席勒、英国学者斯宾塞等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具有的游戏本能,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可以运用于没功利性的活动中,体现为自由的游戏。

(3)表现说。克罗齐、柯林伍德等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情现和交流的需要。

(4)劳动说。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在人类实践活动,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产实践中。

39、简述审美想像的特征。

答:审美想像是在记忆表象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改造,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和情境的过程,它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及获得审美经验过程 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特征有:(1)审美想像离不开表象记忆;(2)审美想像是积极能动和创造性的(审美想象要符合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

40、简述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答:(1)在艺术作品中,感性更多的是指蕴含于作品之中的情感因素,以及寄寓在形式之中的感性特色。

(2)在艺术作品中,理性是指通过作品的形象情境及意境所凸现出的理性内涵。

(3)在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统一于文化。一方面艺术作品表现为感性形式和理性内容的统一;另一方面艺术作品还表现为情感因素和理性精神的统一。

41、简述一下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

答:艺术鉴赏的主体性体现为: (1)对艺术作品审美娱乐属性的享用。 (2)对艺术作品审美认知属性的认知。

《美学原理》试卷参考答案
就是艺术本身最“美”之处。 第五篇

一、 名词解释共 4 道试题共 20 分。 1. 美学思想 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2、

美学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3、摹仿说 “摹仿说”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现实的模仿。“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的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说法只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未能说明艺术产生的根本源因。 4、游戏说 “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这种观点认识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二、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 15 分。 1.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人类史前艺术与原始审美活动主要包括原始歌舞和原始神话两种类型。 答不对。人类史前艺术与原始审美活动类型除了原始歌舞、原始神话之外还有原始器物与装饰品、原始造型艺术等类型。 2.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答对。来在美学史上形成共识的看法是鲍姆嘉通第一个采用“Aesthetica”的术语提出并建立了美学这一特殊的哲学学科。他认为以往的以往的人类知识体系有个重大的缺陷即缺乏对于感性认识主要是审美意识和艺术问题的严肃的哲学沉思。理性认识有逻辑学在研究意志有伦理学在研究感性认识还没有一门专门的学科去研究。因此他提出应当有一门新学科来专门研究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它和理性认识一样也能够通向真理提供知识。鲍姆嘉通在1735年发表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就首次提出建立美学的建议至1750年他特地从希腊文中找出了“埃斯特惕卡”来命名他的研究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至此美学作为一门西方近代人文科学诞生。范鲍姆嘉通的意义不仅在于命名和提出建议而且为美学学科的建立付出毕生精力[2]。1742年开始在大学里讲授“美学”这门新课在1750年和1758年正式出版《美学》第一卷和第二卷。在《美学》中他实现了学位论文中的建议驳斥了十种反对设立美学的意见初步规定了这门科学的对象、内容和任务确定了它在哲学科学中的地位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 1750年常被看作美学成为正式学科的年代鲍姆嘉通也由此获得了“美学之父”的称号。 3.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巫术说”是一种科学的审美发生学说。 答

这种说法不正确。巫术说认为神话、歌舞等在内的原始人类文化现象都是巫术仪式或巫术习俗的组成部分因而原始艺术最早是作为一种巫术手段为保证原始人狩猎成功而举行的巫术仪式。巫术说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他的《原始文化》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和他的名著《金枝》。 人类审美与艺术的产生最初确实是与巫术有着密切联系的。但审美与艺术起源于巫术又不十分明确因为原始时代的巫术活动是直接和当时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原始文化的图腾歌舞、巫术礼仪曾经延续了一个非常长的历史时期这些原始艺术虽然具有很强的巫术动机或目的但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和人类早期认识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们无法把握自身更无法支配自然界于是原始人便寄托于巫术使得巫术与原始社会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都有了密切的联系。因此关于艺术的起源尽管有上述种种说法但最终还是应当归结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并不科学。

三、简答题共 2 道试题共 30 分。 1. 学习美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有以下四点 第一 学习美学时要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念理论。学习美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有意识地结合自己的审美活动感受、领会有关美学原理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通过亲自在生活中从事各种艺术创作实践体会、理解美学规律。 第二 学习美学理论要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具有较强的哲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对我们研究美学、学习美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思想方法就能够从根本上确立我们研究美学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正确方法。在学习美学过程中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 学习美学原理要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审美创造的历史、美学自身的发展史。美学原理吸收了美学史上的一切美学思想的精华学习美学史可以使我们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分析和比较加深对美学问题和理论的理解。 第四 学习美学要边学习边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2. 探讨审美发生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第一种考古学的方法是最重要与最可靠的途径。第二种方法是对现代残存的原始部落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三种方法是对儿童艺术心理学的研究以此来推测人类审美的发生和艺术的起源。 四、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35 分。 1. 试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举例说明 答审美的主客体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虽然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山水是远远早于人类出现的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们并不是天然存在的。客体的审美价值不能离开主体和主体的实践活动而存在。 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都是人类漫长实践活动的产物它们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我们先分出主体、客体才能确立主体和客体的普遍关系而审美领域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属于这普遍关系的一部分。比如鲍姆嘉通就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一种理性的关系。另一方面实践又创造了对象的主体主体的五官感觉也相应地被“人化”而产生审美感受。与此同时也是实践使得主客体之间发生了关系并进而形成了审美关系。 比如海德格尔评价凡高的著名画作时对一只普通的鞋进行了极高的艺术概括在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聚积在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的是那永远的料峭寒风中、在一望无际的单调田垄上坚韧而滞缓迈动的步履„„客观存在的鞋并没有与生俱来的审美价值也不是注定成为审美的客体但是当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与之发生联系的时候鞋就具有了审美客体的意义。审美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不仅仅只是客体的自然属性审美价值不是主观的产物但它又并不是与主体无关。审美价值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实践基础上主客体的统一。 一、名词解释共 4 道试题共 20 分。 1. 自然美 所谓自然美就是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2、社会美 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它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3、造型艺术 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资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一种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主要包括绘画艺术、雕塑艺术、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4、实用艺术 是指以实用为目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审美性的艺术种类。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是所有艺术种类中最普及、最常见的一大类别与人们的衣、食、住、用等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它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等。 二、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 15 分。 1.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美已经存在。 答不对。理由自然美是人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评价自然美的产生是和人类社会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类产生以期自然的物质属性虽然存在但自然是自在之物不能自觉为美。只有在人类开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改造了人类自己时自然美才产生了。 2.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答对。理由这句话就是强调客观现实是艺术创造的基础自然美

丰富生动是艺术家创造的源泉强调在艺术创造中要以大自然为师勤于观察客观对象。另一方面也指出了艺术要靠艺术家用“心”去创造而不是摹写自然基本正确地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3.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清明上河图》是以宋代都城汴梁市民生活为主题的长卷绘画作品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繁华的景象和自然风光是历代风俗画创作的典范。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唐太宗乘步辇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也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虽然这两件作品所表现的对象大为不同但是因为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使作品的艺术美超越了现实美因而都是艺术珍品。 答对。理由现实美是艺术美产生的基础但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是产生艺术美的关键。这两幅画都因为凝结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是艺术家对现实美的集中提炼、加工从而创造了高于现实美的艺术美。 三、简答题共 2 道试题共 30 分。 1. 欣赏自然美对美育有什么作用 答自然美简单的说一切自然事物的美都是自然美。 欣赏自然美的审美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欣赏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情感2、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3、自然美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高尚情操4、对自然美的欣赏还能够开阔人的视野增长人的知识、 美丽的大自然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以热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自然之美来激励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激发人们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决心和力量是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美之所以具有陶冶性情和情操的作是因为人在欣赏自然美时总会产生丰富联想或者触景生情将自然景物同人的美好情感、理想、品格、品质联系起来从而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人只有眼界开阔心胸才能开阔人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够有无穷的创造力。欣赏自然美是我们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丰富欣赏自然美的想象力的基础是不断学习、掌握历史文化知识加强艺术修养和美学理论修养。并在生活中不断积累生活体验通过学习美学理论我们应该明确自然美的根源在于人的社会实践。书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总之通过欣赏自然美可以得到极大的享受。 2. 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物化为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因此艺术美的主要特征便集中表现为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四、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35 分。 1. 结合实例论述什么是人的美人的美有什么特点 答相声艺术大师马三立先生人长得瘦弱五官并不十分美观但却是人们非常喜欢、爱戴的相声大师因为他通过创作和表演相声艺术充分展现了他的幽默、机智和渊博的学识修养又通过他执着探索相声艺术的一声经历和朴实无华的人品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从这个实例可以说明人的美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结合。 人的美包括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外在美主要包括形貌美、服饰美、风度美内在美主要包括认得精神美和性格美。其中人的外在美是通过直观的外在形象体现的能够给人直观的美感。内在美是指人的内在品质、性格的美是人的美的决定因素。包括精神美、性格美。 一、名词解释共 4 道试题共 20 分。 1. 优美 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又没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2. 崇高 崇高又称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伟、壮阔、豪放、劲健、奇特的特色。西方美学史上对崇高的研究也常常是在与美的比较中进行的。 3. 直觉说 直觉说是现代西方影响较大的美学学说之一。直觉是一种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操作的逻辑过程似乎未经判断而直接把握事物性质特征的思维活动这使得审美活动具有高度的审美穿透力和敏锐性。直觉说的核心为“直觉即表现”。 4. 格式塔 通俗地说格式塔就是知觉的最终结果。是我们在心不在焉与没有引入反思的现象学状态时的知觉。 格式塔又称完美心理学是1912年诞生在德国的一个著名心理学派。格式塔是德文的译音意思是完形完形在格式塔审美心理学中具有特殊含义是指人的知觉经验中形成的一种意象组织和结构。完形是指心理活动中的形的整体性。 二、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 15 分。 1.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答对。理由这两句话是鲁迅先生讲的。“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揭示了悲剧的本质特征是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由于客观社会原因或历史的必然冲突真善美、生命、爱情、信仰、理想等等“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损害或被毁灭这个过程或结果使人们陷入剧烈的悲痛但马上又被正面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所感染被惊心动魄的感人力量所震撼从而获得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即悲剧性美感。“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揭示了喜剧的本质特征是滑稽可笑的人物或事物披上了一件令人炫目的漂亮外衣用来掩盖自己的庸俗或丑恶而当这件漂亮的外衣被撕破时不仅暴露出自己的本质原形而且当众受到嘲笑、讽刺和否定。 2.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喜剧艺术的本质特点在于“逗乐”越是丑的东西越有审美价值。 答不对。理由这种说法忽略了喜剧艺术揭示生活本质的要素。喜剧的本质特征是“寓庄于谐”。“逗乐”而不能揭示生活本质不能称为喜剧喜剧必须在诙谐形式中表现生活本质真实。 3.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是“移情说”审美心理学说的代表人物。 答不对。理由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代表人物“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立普斯。 三、简答题共 2 道试题共 30 分。 1. 如何在喜剧中“寓庄于谐” 答“庄”是指喜剧的喜剧艺术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喜剧艺术的表现形式诙谐可笑。在戏剧中“庄”与“谐”处于辩证统一。失去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喜剧就是失去了灵魂但是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就不成其喜剧。喜剧艺术之所以能够取得“寓庄于谐”的美学效果是由于一下两个原因一是在倒错总显真实。一切艺术都要真实地反映生活而喜剧艺术是要在倒错的形式总显示真实以取得喜剧效果。二是夸张是喜剧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夸张、变形常常能够产生明显的喜剧效果。 2. 审美心理结构中有哪些主要心理因素 答审美心理结构的主要因素有注意、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 四、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35 分。 1. 举例说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审美理论学说 答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美学理论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 创造美和欣赏美是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审美需要源于人的内在冲动审美活动因而成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的必要途径。审美活动的形象性、无直接功利性、超时空性、主客体交融性使之对完美人格的创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审美与完美的紧密关系使美具有真的、善的和内容丰富的性质。这样通过审美活动包含真、善、美于一身的完美人格形成了审美活动成为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 高峰体验是审美活动的最高境界完美人格的典型状态。高峰体验可以通过审美活动以外的知觉印象的寻求获得只要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知觉印象的活动都可能带来高峰体验如爱的体验、神秘的体验、创造的体验等等。高峰体验中主客体合一既无我也无他人或他物对于对象的体验被幻化为整个世界同时意义和价值被返回给审美主体主体的情绪是完美和狂喜主体在这时最有信心最能把握自己、支配世界最能发挥全部智能。 马斯洛认为人的本性是中性的、向善的主张完美人性的可以实现性是一种乐观主义的美学但他离开社会实践谈审美体验、审美活动有抽象、片面之嫌。 04任务 一、名词解释共 4 道试题共 20 分。 1. 大众文化 作为精英文化的对立面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在工业社会中以文化工业的方式出现、并且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的、以大众为消费对象的一种文化。 2、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审美文化的一部分包括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化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第二大类是以劳务

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演出业、娱乐业、游戏业、策划业、经纪业等等第三大类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广告设计、形象设计、景观设计等等。广义的文化产业还包括体育产业、旅游产业、教育产业等等。 3、“生活艺术化” 答“生活艺术化”是19世纪美国著名思想家梭罗倡导的一种审美文化观点。梭罗认为单纯的知识算不上智慧知识与美结合才能形成智慧。美好的生活不是通过积累知识和占有财产而达到的只有通过对自然和人性美的敏锐感受才能达到。他提倡审美与生活的融合、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4、美育 美育是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和趣味教育致力于完善人的基本素质实现人类自身美化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完美的人格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二、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 15 分。 1.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后现代文化的两大特征是“消解”和“复制”。 答对。理由后现代主义文化是后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它具有与过去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完全不同的文化特征其中最重要的应当是“消解”和“复制”这两大特征。 2.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衍生文化产品是审美文化现象之一种。 答对。理由审美生产是审美文化的一种审美文化产品当中包括衍生文化产品。 3.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答对。理由孔子提倡诗教和乐教他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育思想认为“诗”能够使人受到感动引发伦理情感“礼”能够使这种伦理情感转化为行为准则树立人的思想道德准则“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成为一个不仅具有良好行为规范的、而且真正懂得生活意义的、优秀的人人。这一观点充分强调了培养有教养的人离不开美育。 三、简答题共 2 道试题共 30 分。 1. 美育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答美育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是人们对美的基本观点与看法它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都把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二提高审美能力。所谓审美能力是指审美过程中主体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审美鉴赏力。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鉴赏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长期实践的结果。 第三培养审美创造力。审美创造能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能力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能动地改造世界同样人们感受美和鉴赏美的目的也是为了表现美和创造美。 第四塑造完美人格。塑造完美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应当说是美育最根本和最核心的任务。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教育家们之所以特别重视美育其主要原因就是美育在塑造完美人格上具有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2、美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与此同时自然美育和艺术美育也渗透其中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家庭美育。家庭教育是美育的起点。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人生的起点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教师。一个人最早接受美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作为美的摇篮甚至当一个胎儿在母腹之中尚未出生时就已经可以开始进行美育了。 第二学校美育。学校美育是美育的重点。学校是从家庭到社会的中间环节它对学生施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因此比起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来学校美育的时间更有保证、条件更加优越、美育更加系统、效果更加明显。 第三社会美育。社会美育是美育的大课堂。社会美育是指借助于社会上各种专门的美育设施和环境所施行的美育。比起家庭美育和学校美育来社会美育具有更加广阔的范围和鲜明的特点。 第四自然美育。自然美育是美育的重要方面。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的美。自然美对人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体验人生、激发情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美育作用。第五艺术美育。艺术美育是美育的核心与主要手段。艺术美育在审美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作用。艺术美育是美育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与途径。艺术美育之所以具有这样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是由艺术美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 四、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35 分。 1. 举例说明美育的特点 答美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形象性。形象性是美育的显著特点。美育是从观赏美的形象开始并且始终离不开美的形象让受教育者通过美的形象来领悟美的内蕴。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它们首要的特征就是形象性。 第二娱乐性。娱乐性是美育的鲜明特点。早在古罗马时期贺拉斯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主张强调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不仅可以使人们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身心得到积极的休息而且还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第三自由性。自由性是美育的重要特点。一般来讲智育、德育等教育方式都或多或少要采用灌输的方式来进行。智育、德育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大多采用老师讲授和学生听讲的形式。而美育的特点恰恰是采取自觉自愿的自由方式进行。 第四普遍性。美的普遍性决定了美育的普遍性。美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美育也就无时不可进行无处不可进行。尤其是现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美和美育在人类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只是在学校的课堂或校园中进行而是进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完全可以说美育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美容美发、形象设计、服饰打扮、家居装饰等等都离不开审美和美育。审美教育在现当代社会的生活化趋势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随时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美育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教育或人生教育。

2016影视表演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就是艺术本身最“美”之处。 第六篇

影视表演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题目背景和意义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间的异同,是常挂于影视圈口头的一个话题,但如何从理论层面予以剖析,既看到相互的"近-亲性",又看到彼此的"殊异性";既要继承和借鉴戏剧表演诸多原理,又不至于混同对方和迷失自我;特别是在不少艺术院校设置"影视表演专业"的今天,其普遍意义是深远的。

影视的产生对戏剧表演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摄影技术的产生,灯光、道具的发展都对传统的表演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表演的范畴扩大,类型更加复杂化。媒体从单项向多项化的视听发展,戏剧表演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舞台上,剧场里,而是在向外扩大。传统的剧场表演,演员和观众的都有一种相对固定的空间距离,因此剧场里有座位,而影视观赏基本没这个问题,近镜头、特写镜头甚至已经排除了化妆、脸谱的必要性。事实上,影视表演是脱胎于戏剧表演的一种表演样式,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然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影视表演一经确立,就逐渐培育、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这些艺术特性及由此形成的美学原则又对影视表演自身的创作方式、记录方式及展现方式产生了许多制约与整合。作为影视演员,自觉认识和主动把握这些特征,会使自己的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戏剧与影视艺术在本质上讲,都是演员利用自身作为创作材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的一门艺术。戏剧与影视艺术有着不可割舍的血脉关系。从表演艺术本身来看,戏剧与影视的表演方式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这也是由各自的艺术特性决定的。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同属表演艺术,在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和表演方法上都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这决定了戏剧演员与影视演员可以相互流通人才。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优秀“两栖演员”或说“三栖演员”。然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它们受到电影、电

1

视剧、戏剧各自不同的艺术特性和美学原则的制约。表演艺术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派)、布莱希特(布派)和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梅派)三大体系,这在学界基本上已达成共识。然而,从表演艺术实践的角度来看,三大演剧体系中影响最大的还是斯氏体系。斯氏体系第一次使戏剧表演艺术从演员的培养到舞台的实践都有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其影响遍及全世界。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是两种不同的表演形态,在艺术表现的手段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在艺术本质上是同一的。正如英国当代著名戏剧理论家和导演马丁艾思林在谈到戏剧与电影电视时所言,“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等这类机械录制的戏剧,不论在技术方面可能有多么不同,但基本上仍是戏剧,遵守的原则也就是戏剧的全部表达技巧所由产生的感受和领悟的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因此,首先必须认识到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具言之,即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自我与角色的统一性问题上是相同的,都需要演员在表演创作中完成从自我走向角色的过程。其次,在表现手段和方式上,影视表演确有其独特之处,比如表演的非连贯性、无法与观众实时沟通、语言、情绪、形体表现的分寸感等问题,都与传统的戏剧表演的方式有所不同。

三、主要内容与待解决的问题

全面分析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帮助自己更好的把握两者的特征,使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并努力探寻出实现“全方位解放”(“有机天性”、“自然个性”和“创作个性”)的有效途径。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创作原理、角色塑造、方式方法、分寸拿捏和时空关系中体现出的亲近性与殊异性,区别戏剧表演的“变形”与影视表演的“自然”、戏剧表演的“连贯性”与影视表演的“问断性”、戏剧表演的“有反馈”与影视表演的“无反馈”,以及如何更好的展开演员的二度创作。

本论文课题以研究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中的角色创作艺术为目的,达到演员对角色创作艺术研究的思考和综合评述,帮助演员遵循各自的艺术规律,掌握表演技巧,从而进一步细化产生的。

四、设计方法与实施方案

2

(1)运用文献法,查阅和搜集国内外戏剧与影视表演艺术的有关文献资料,这是写好综述的基础信息。通过文摘、专业教程、讲座、索引期刊等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以及采用互联网搜索等方法,系统的了解本课题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2)采用经验总结法。通过调查本学院学生日常在专业上的实践经验,以及研究演员在创作角色时的理论成果与实践创作,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适时进行对演员角色创作艺术研究的思考和综合评述。

本论文准备从以下提纲中来进行具体研究和实施撰写:

绪论

1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简介

1.1影视表演的基本概念

1.2戏剧表演的基本概念

2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共性

2.1两种形式的表演在自我准备方面的一致性

2.1.1两种表演形式创作原理与技巧的亲密性

2.1.2两种表演形式对于假定与行动的相同性

2.1.3两种表演形式在创造角色性格过程中体验的相似性

2.1.4两种表演形式在体验中的下意识与控制的同等性

3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差异

3.1无序的影视表演与连贯的戏剧表演

3.2摄像机的运用对两种表演的影响

3.3导演和演员在两种表演中存在的方式和地位不同

3.4两种表演形式对于时空关系的差异

结论

五、进度计划

2016年12月: 文献搜集

2016年1-2月: 资料汇总

2016年2-3月:论文写作

2016年3-4月: 初稿完成

2016年4-5月: 论文修改

2016年5-6月: 终稿完成

六、参考文献

[1]《演员自我修养》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

[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9月版)

[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排演中》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4]《表演心理学》作者:李锦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年版)

[5]《斯氏体系精华》作者:(苏)玛 阿 费烈齐阿诺娃 中国电影出版社

[6]《影视表演学基础——21世纪中国影视艺术系列丛书》作者:苏彭成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7]《表演技巧》[中译文]作者:胡博译 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年版)

[8]《布莱希特论戏剧》 中国戏剧出版社

[9]《电影表演探索》作者:白杨 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

[10]《戏剧表演学》作者:胡导 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年版)

[11]《影视戏剧表演技巧与训练》作者:胡敏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表演创作论》作者:郭薄澜 李佛华 李永军 中国戏剧出版社

[13]《电影戏剧中的表演艺术》作者:齐士龙 中国电影出版社

[14]《表演学》作者:(美)贝拉·伊特金 华夏出版社

[15]《黄会林影视戏剧艺术论集》作者:黄会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艺术鉴赏影视戏剧》作者:朱典淼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7]《戏剧表演基础作》作者:梁伯龙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年版)

[18]《表演艺术教程》作者:林洪桐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

[19]《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表演解读》作者:崔新琴 霍璇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戏剧表演基础》作者:梁伯龙 李月 文化艺术出版社

影视表演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2]

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分析等

传媒事业发展到今天,队伍庞大的演艺产业依然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时代车轮的推动,社会的发展,这支队伍的贡献和规模更是如日冲天。队伍也是随之庞大。

作为演员的我。由此引发了思考.这也是我选此课题的主要原因,很多人及媒体传媒发出了“演员泛滥.不缺演员”等言论但实际则不然。演员队伍庞大、剧目的种类及剧情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剧目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则需要更多的人物角色。演员在塑造角色时外型及气质就起着重要的作用。演员在泛指的情况下声音、形体、形象是否与人物相吻合对整个艺术作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每个演员都是人。塑造角色的同时。难免会套进第一自我的演绎风格被论为 “类型” 演员。本次论文内容就是浅谈演员在塑造“第二自我”时“第一自我”之间的关系。气质的形成与变化,演艺界为何出现“类型化”演员及其特点,欧美演员相对来讲更是类型化演员的天下。类型化演员已渐渐被观众所接受。推崇。甚至崇拜。本次论文目的就是优秀演员如何修炼自己的气质使之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人物形象。以及演员如何看待类型化的看法。

2、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

导演在选择演员时,会考虑诸多因素,但首要的是选择与角色形象与气质相近的演员,而且气质相对会更重要一些。气质的形成与人的生长环境、内在素质、阅历修养有直接关系。一个优秀演员应该修炼自己的气质,能担负多种类型角色的扮演,反之,很易滑入“类型”演员范围。概述“气质”的概念,阐述演员的气质与扮演角色的关系。我的任务大概分为几点。就是结合已欣赏过的影视话剧作品并留下深刻的人物角色饰演的演员在饰演其他作品时的角色状态进行分析。第一次看到这个演员时饰演的角色。如何出彩。成功在哪里不足在哪里。然后浅查演员出身生活及成长经历。演员在摆脱第二自我后呈现给生活的第一自我。即本我是什么样的。生活及思想状态。他们是怎样有机的结合。另外一点。曾经的师哥师姐。在平时的排练及演出时对每个角色的把握。及平时的生活状态相结合。还有一点就是把自己平时的演出录像翻阅出来重新研究。在演员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要不要修养适合更多角色的气质。还是充分发挥演员自我气质赢取能让自己发光的角色。面对当今的演艺事业。面对演员着实生存的 “法则” 我们如何让自己成功的踏入艺术家的成长道路如何修正自我气质。并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正确阐述。演员如何修正自我优良气质。及演员正确认识自我创造需有的生活态度。演员如何取舍和理解类型化。

参 考 文 献

[1]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林陵,史敏徒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年

[2] 齐士龙.电影戏剧中的表演艺术.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

[3] 严正,张婷乙.演员与角色.北京: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4] 陈浥.表现与创造的驰骋.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

[5] 丁扬忠.布莱希特论戏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6] 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年

[7] 周传基.电影电视需要表演吗.当代电影.1988年第1期

[8] 玛丽.奥勃莱恩.电影表演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1月

[9] 崔新琴,陈浥.感觉与敏锐.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年

[10] 林洪桐.电影表演艺术.四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1] 阿巴尔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作方法.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2] 查哈瓦.表演艺术的实质.戏剧杂志.94年第2期

[13] 李默然.论表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 95年

[14] 周传基.电影电视需要表演吗.当代电影.1988年第1期

[15] 柘旭.生活与艺术商丘日报.2016年10月19日版

影视表演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3]

论角色与自我的对立和统一

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分析等)

表演是一种通过演员的创作完成的艺术它是演出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演员是演出艺术中形象的直接体现者。无论实在舞台上还是在荧屏或银幕上的人物形象最终都是要通过演员的创作与观众见面的,体现在观众面前的形象都是以演员为中心,所以说正是演员创造性地将人的艺术形象从书本搬到舞台上、荧屏或银幕上。表演艺术的创作目的和任务,就是依据作家提供的剧作形象(文学形象),在导演的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塑造出真实、鲜活、典型、富于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但是,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演员与角色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他们的社会地位、文化教养、职业身份、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性格特点、思想感情、精神气质,以至言谈举止、行为习惯等,都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这就构成“演员与角色的矛盾”。如何更好的靠近角色,更好的用自身来诠释角色,如何才能完成和更好的完成角色人物的塑造这一系列的问题的存在就是我选择“论演员的自我与角色的矛盾和统一”这一题目的主要原因,并且我认为表演艺术的核心就是解决演员与角色之间的矛盾和统一。

在表演艺术创作过程中,演员一方面作为形象的主人——创作者,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人物形象——角色,两者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由于这个因素,也就决定了在表演艺术创作中,演员必须要过好双重生活,掌握双重人格。这也是演员在表演时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演员要以自身进行创作化为角色,进入到角色的规定情境,过着角色的精神生活;同时,演员作为角色的创作者,又时刻监督着自己的表演,驾驭表演角色的整个进程,使其沿着正确的创作目标行进,这就形成演员创作角色时的双重生活,即将自己分开作为两个人,自己监督着自己的创作。 所以,演员创作角色既不能脱离开自身,又不能偏离剧本刻画的人物去展现自己;因而演员需要克服与角色的矛盾,从自我出发,将自己化身为角色,体现出性格化的人物形象,求得矛盾的对立统一。而统一的程度决定表演艺术的优劣。自我与角色的和-谐统一,才能塑造出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

体验派最早的主张者和实践者、著名的意大利悲剧演员托马佐·萨尔维尼说过:“在我表演的时候,我过着双重的生活,我哭着、笑着,但同时我又在分析着自己的眼泪和笑声,使他们能够更强烈的影响着那些我要打动的人的心。”在表演术语中,演员作为创作者的“我”称作“第一自我”,所扮演角色的“我”称作“第二自我”,

表现派的主张者和实践者、著名的法国演员老科格兰对双重人格的关系也有着这样论述:“演员应当有双重性,他的一部分自我是表演者,另一部分自我是他所操纵的工具。第一自我构思,或者不如说,按照剧作者的构思想象出所要扮演的人物,不管是达尔杜夫、哈姆雷特、阿诺尔弗或罗蜜欧;然后由第二自我把构思实现出来,演员创造人物的天才,就在于这种双重性之中。”也就是说。表演创作是演员的第一自我对第二自我进行加工和处理,逐步把它变为具体的形象,直到形成区别于第一自我的另一个理想的人物形象即第二自我为止的过程。归纳为一句话就是说演员是利用自身来完成他的艺术作品创作的。表演的分寸、表演的魅力、表演的艺术就产生于这种“双重生活”、“双重自我”的微妙的平衡之中。第一自我的支配力越强,演员的表演功力就越深。

2、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

本课题任务旨在通过对于演员的自我与角色的矛盾和统一进行论证研究,结合我四年的学习实践经验和老师的精心指导,分析作为演员本身以及演员在创造角色的时候所应当具备的条件,深入挖掘演员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相互关系,从而演员进行表演创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参 考 文 献

[1] 齐士龙.戏剧中的表演艺术.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

[2] (苏)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1955年

[3] 李锦云.表演心理学.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年

[4] 林洪桐.表演分析手册.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年

[5] 梁伯龙.戏剧表演基础.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

[6] 拉波泊查哈瓦.演剧教程. 北京:新华出版社,1950年

[7]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作角色演员,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

[8] 关瀛.演员创作素质训练.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年

[9]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的艺术生活.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

[10]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演员学习手册.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3月

[11]齐士龙.电影表演心理研究.北京:北京电影出版社,1992年

[12]格林威尔逊.表演艺术心理学(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13]王淑琰,林通.影视演员表演技巧入门.北京:北京电影出版社,1998年

[14]李冉苒,马精武,刘诗兵,张建栋.电影表演艺术概论.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年,1995年

[15]贝拉依特金.表演学:准备、排练、演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年,1989年

[16]张明.洞悉性格的深邃内涵_性格心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

[17] 胡导,戏剧表演学,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

[18]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影视表演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4]

题 目 浅谈影视制作与合成在动画传媒中的应用

姓 名 贺 贞 学 号 0815163115

专业年级 08级动画本一

指导教师 李瑞林 职 称 讲师

年 月 日

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当今影视行业正处于竞争激烈的年代,而随着计算机和电讯急速发展,影视制作与多媒体已经结为一体。目前各行各业对活动影像的需求大大增加,尤其是大企业、大机构,纷纷成立媒体制作部,借助活动影像进行形象树立、产品推广和促销、内部管理、员工训练等活动。近二年,多媒体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专门从事广告片制作,纪录片拍摄,企业推广,多媒体教学,互动节目制作等。

二:在影视作品中影视合成最关键影视合成技术就是将多种来源不同的素材混合成一复合画面的技术处理过程。影视合成主要体现在节目的包装,包括片头片尾动画,片花演绎,字幕、logo的花式。影视作品中若干个不同内容的画面, 通过合理组接, 构成一个个完整的蒙太奇段落。

三:影视创作者而言,单个画面就是词汇和句子, 而画面的组接技巧则是语法和修辞。因此,影视创作必须要掌握好影视合成处理技术。研究影视合成技术的常见处理方法及探讨数字化影视的意义将动画的创作理念、创作方式和科技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有机结合,培养我形成一种系统性的、创造性的专业思维习惯也可以锻炼我将理论联系实践的动画操作能力。

我比较热衷于影视艺术,通过这次毕业设计可以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不仅丰富

了我的业余生活,也让我对影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以后的事业有所帮助。

2.已了解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计算机硬件环境和视音频编辑软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录像节目的后期制作进入数字时代。其特点是采用了在线和非在线的非线性编辑,视频编辑的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压缩技术的实用化的使脱机编辑和非线性编辑成为可能。

二,市场资源丰富,但是国内的作品还不是很成熟,对于人才方面更是缺乏。

三,动画及多媒体产业具有当今知识经济的特征,涉及文化、艺术、科技、传媒、出版、商业等多种行业。在欧美、日韩等国家,已经形成了完整成熟的产业链,形成了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结构,为动画及多媒体产业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影视是一种媒体,也是媒体的一种,所以它根多媒体技术专业与影视媒体艺术专业是有本质上联系的!媒体专业是比较广泛的!

当前,后期特效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电影制作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后期特效就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实现的电影特效。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影视后期制作就是对拍摄完的影片或者软件做的动画,做后期的处理, 影视制作使其形成完整的影片,加特效,加文字,并且为影片制作声音等等。

合成技术就是将多种素材混合成单一复合画面的技术处理过程。既要又好的素材更要熟熟悉影视合成处理技术。

1:获取影像

通常用肉眼来观察周围的世界,由于我们可能会用某种摄像机来拍摄一些类似的影

片,所以我们也需要学习摄像机是如何感觉这个世界的。最重要的是要记住在使用摄影机就是用来拍摄场景的表达.距和视角合成师处理的最大的一个任务就是提取出元素并决定它们在场景中的深度位置。视角的不同是由于场景从两个不同角度进行拍摄的缘故。如果我们靠近或远离某个指定场景,场景内的物体间的空间关系也会随之改变,会扩大或压缩,一个很常见的错误概念就是认为差异是因为使用不同镜头拍摄的缘故。事实上确实不同焦距的镜头可以用来表示这种差异,但最好是认为镜头只是用来对场景进行一定量扩放的简单装置。

2:影像的合成处理

在合成中,来源的素材肯定是不一样的,要构成同一画面,必然要经过的一步就是调色,谈到调色,现在在premiere pro中,就开始引入了After Effects的内核。影视剪辑是影视创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每一部影视作品都是由若干个画面组合而成。以FLASH的小动画穿插。

2015美丽的孔雀教学反思
就是艺术本身最“美”之处。 第七篇

第1篇:美丽的孔雀教学反思

动物是幼儿所熟悉和喜爱的,幼儿喜欢找动物的图书看,会边看边说:“我喜欢狮子,他最厉害。”“我最喜欢孔雀,它的羽毛最漂亮,我去动物园还看过它开屏呢!”……,于是,我抓住了幼儿的兴趣,开展“动物”的主题活动。

本次活动我选择了引导幼儿认识和学习拼插——美丽的孔雀。活动过程中,我首先引导幼儿观察孔雀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孔雀的外形特征,然后出示范例,重点引导幼儿从孔雀的羽毛、身体、脚这三部分入手,重点引导幼儿学习使用过渡色的方法来拼插孔雀的羽毛。

从幼儿拼插的过程和完成作品的情况来看,我发现幼儿都已经基本能够运用过渡色的方法拼插出孔雀的羽毛,但是还有个别的幼儿不懂得拼插孔雀的身体,孔雀的羽毛和身体的连接还需要老师的帮忙才能顺利完成。从这几方面我也意识到自己指导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示范拼插时没有注意引导孩子拼插孔雀身体的方法,以及如何将身体和羽毛连接起来的方法,导致幼儿不懂得如何连接。 姚佳芬

动物是幼儿所熟悉和喜爱的,幼儿喜欢找动物的图书看,会边看边说:“我喜欢狮子,他最厉害。”“我最喜欢孔雀,它的羽毛最漂亮,我去动物园还看过它开屏呢!”……,于是,我抓住了幼儿的兴趣,开展“动物”的主题活动。

第2篇:美丽的孔雀教学反思

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上,大概得顺序还是能够完整地上下来的,环节上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当然,不足的地方还是很多、也有很大的问题,有些是完全出乎预设之外。

首先,就是视频展示,说到孔雀视频,并不是很美,可是学生为了迎合老师齐声说了“美”,确实有点“尴尬”。而且,课题揭示,黑板上有了,可是视频上竟然忘记了。

还有一个环节就是:构图问题。本来是应该重点地讲讲、版面构图等等。可是直到学生开始画得时候才发现忘记讲了,后来的补救措施只能大声地提醒学生“构图饱满”。并且在作业提示的时候没有让学生念,老师自己念了一遍,效果明显不好,有些同学并没有听,失误!

最后,自己觉得整堂课拖了一点,后来调节了一下,下课看了一下时间,拖了一分钟光景。

上面所提到的就是我事后想到的一些问题,当然还有很多自己没有察觉出来的,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第3篇:美丽的孔雀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次美术活动的时候,我本来想达到的目标是:1.学习用简单的几何形状概括孔雀的外部特征。2.用变化的图案装饰孔雀羽毛,表现孔雀的美丽。根据这些目标,我进行了一下琢磨,最后我依据了《纲要》,设计了此次活动。

当我走进活动室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时,我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了这样的现象,小朋友们对于孔雀的认识还是比较多的,孔雀开屏和孔雀未开屏时候的样子都是认识的,也都是在不同的地方见过的。所以,这样一来,画孔雀就显得简单很多了。首先,我们学习的是开屏的孔雀,我教他们在纸上面画三个不同大小的圆,分别代表孔雀的头,身体和开屏后的尾巴。而后,利用两条曲线把孔雀的头和身体连接起来,接着就是嘴巴,眼睛,孔雀头顶上面的三根羽毛,孔雀的腿,最后在画孔雀尾巴上面的羽毛。这个活动的重难点我把它放在画孔雀尾巴上面的羽毛身上。尾巴上面的羽毛颜色是多彩的,羽毛的方向是一致的,大小是一样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个别小朋友把羽毛画的有大有小,有长有短,羽毛中间的间隙也比较大,这样一来,画出来的孔雀作品大大影响了整体的美观程度。所以我决定我原来的教学设计可以进行这样的调整,在画孔雀尾巴上面的羽毛时,进行完整示范,边示范的时候边告诉小朋友羽毛的大小,长短,方向,以及羽毛与羽毛的间隙都是一样的。在上色的时候,更加可以鼓励幼儿大胆使用不同的颜色,把孔雀装饰的更加美丽。利用空余时间还可以向幼儿渗透一些关于孔雀的知识。孔雀本身就是一种骄傲的动物,它善于与别的动物比美,但是它和别的动物都不同,它是雄孔雀比较美丽,雌孔雀稍弱些。后来,我在新的教学中尝试这样方案,结果小朋友画孔雀的速度与技巧确实比原来的教学效果好了一点,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孔雀的认识更深了。

第4篇:美丽的孔雀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学会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美、创造美,并尝试美化生活。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欣赏孔雀的美,感受其羽毛美、动态美、头冠美、色彩美。2、根据孔雀羽毛的特征设计花纹或花边,学会用点、线、面组成花纹图案,感受图案的装饰美感。3、让学生感受美术设计的乐趣

教学重点是:学会用点、线、面组成花纹图案,感受图案的装饰美感。难点是:根据孔雀羽毛的特征设计花纹或花边。

目标达成分析:学生能用点、线、面的元素去设计孔雀的羽毛,并且做到运用三种变的方法设计自己的孔雀羽毛。

自己觉得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导入引起学生兴趣,作业展示形式新颖有趣,效果明显。

不足之处:

1、导入视频不能播放,没有提前将设备检查好,但是自己随机应变将视频改为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去联想一种动物,发现效果很好。

2、示范环节多了。我先示范了写生的孔雀羽毛然后再接着示范通过三种变法,一步步示范。两次示范时间有些多,

相关热词搜索:艺术之美 大羊美艺术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就是艺术本身最“美”之处。”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就是艺术本身最“美”之处。"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78688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