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报告 > 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2016-11-23 10:53:2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共8篇)关于构建我市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体系的思考关于构建我市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体系的思考人才公共服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人事部门深化人才人事体制和制度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重要职责,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关于构建我市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体系的思考
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第一篇

关于构建我市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体系的思考

人才公共服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人事部门深化人才人事体制和制度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重要职责,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举措。人事部门作为政府人才人事工作的重要职能部门,如何带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构建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打造人才人事工作服务品牌,则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我市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我市自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以来,陆续出台了《兴化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吸引和用好优秀人才的若干规定>的通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关于“十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引进培养人才的优惠政策,形成了加快开发人才资源、促进兴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识。从具体举措上看,一是我市大力推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机制,积极建设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二是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选拔力度,先后被国家、省、泰州市、兴化市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6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泰州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9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6人,泰州市“311”工程培养对象145人,兴化市“313”工程培养对象175人。三

是我市率先在泰州地区整合了原本相对割裂、封闭运行的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教育人才市场等各类资源,建立了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四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做好人事代理、人事档案管理、人才信息的收集发布工作,积极组织举办各类人才市场活动,为构建我市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我市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引才、留才环境有待完善。一是对引才、留才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我市对人才人事工作的舆论宣传力度不够,少数部门和用人单位不能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对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往往满足于本部门、本单位尚能在现有环境中勉强立足的现状,不愿花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培养人才,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还不够浓。二是我市人才流失现象依然存在,同时,我市不锈钢材料及制品、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人才需求量虽大,但所需机械设计与制造、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等专业人才在国内人才市场比较紧缺,客观上形成引进难的局面,且即使引进了,仍有不少人只是把兴化作为向更有发展前途的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中转站。受以上各类因素影响,我市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明显短缺,特别是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尤为缺乏。

2、人才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较为薄弱。一是人才公共服务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服务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体现在人才信息的

技术分析与处理、薪酬设计与分析、供求预测与调节、人才测评、人才派遣、职业生涯设计、企业人才规划等深层次多方位的人才人事服务项目亟待开拓和发展。二是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方面,限于经济发展水平,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三是我市人才公寓尚未建成,对引才引智工作也带来一定的影响。

3、人才中介服务发展缓慢。一是人才与企业单位之间的互动功能还需进一步加强,人才资源基本数据库亟待完善。二是民营人才中介机构发展缓慢,全市人才中介机构数量偏少,形成不了有效的竞争机制,不能够让市场积累的能量得到有效的释放。三是对人才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够,没有建立新型、长效的管理监督机制。

4、人才人事工作部门职能转变不够快。加快推进职能转变,完善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才人事工作部门管理和服务水平,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进人才人事工作部门的职能转变,树立“突出一个中心,实现三个转变”的理念,即突出人才工作这个中心,实现由“重人事”向“重人才”的转变、由“以事为主”向“以人为主”的转变、由“重管理”向“重服务的转变。但目前的问题是还存在职能转变不明显、不够快、不到位的情况,存在重微观轻宏观、重管理轻服务等倾向。此外,人才人事工作部门提供有效的人才人事公共服务支撑的研究不够,工作作风、工作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

三、构建我市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定位服务,实现“三大转变”

1、思想观念要转变

构建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体系,人事部门要顺时应势,牢固树立“三大观念”: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始终坚持把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作为人才人事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人才人事工作最终目标,围绕公众满意度和服务发展的绩效来确立目标任务、制定政策措施、检验工作成效。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坚持人才本位、服务本位,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人才人事公共服务,切实改变人才人事公共服务越位、缺位现象。三是要树立全新的职能观。积极整合公共资源,使人才人事主动介入公众服务,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服务,打造有所为、有所成的“有效人事行政”。

2、服务方式要转变【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构建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体系,我们必须要积极实施“两大方式转变”:一是工作职能转变。要从管理为主,转到管理与服务并重、以服务为主上来,主动进入人才人事公共服务领域,进而实现人才人事公共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二是工作重心转变。要从传统人事工作为主,转到建立以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为主上来,建立健全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机制,强势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全面深入实施。

【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3、工作作风要转变

加强人事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事干部队伍,是构建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我们人事干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大力弘扬攻坚克难、求真务实、

真抓实干的作风,不断提高人才人事工作的服务新水平。一是要加强理论业务学习。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要加强人才人事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的学习,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人事工作要求,努力提高业务工作水平。二是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人事部门是政府的重要服务窗口,全市人事干部都要严格人事工作纪律,坚持廉洁从政,秉公办事,树立公道正派的形象。三是要加强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当前人才人事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很多,必须加强调查研究,探寻人才人事工作的内在规律,掌握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新方法,进一步提高人才人事工作的整体服务水平。

(二)注重创新,强化“四大支撑”

1、强化人才人事公共服务能力的支撑。一是要提高思维创新能力。建立健全系统的学习培训机制,积极组织开展互助学习、业务研讨、创意交流等活动,在拓展视野、谋划思路中逐渐养成思维的前瞻性、辩证性和系统性,进而推动政策举措创新。二是要提升科学决策能力。强化理论研讨,抓实调查研究,建立完善重大问题民主讨论和集体决策制度。三是要增强沟通协调能力。我市人才人事工作部门要认真把握党管人才原则,积极与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协作,充分调动和整合人才人事工作力量,努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市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协调高效的工作新格局。

2、强化人才人事公共服务功能的支撑。在构建人才人事公共服务的实践中,要以一切让人才和服务对象满意为目的,以解决人民群众在人才人事领域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

强化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第二篇

强化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切实提高强化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认识

从理论上弄清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内涵与外延,对明确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职能定位,加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至关重要。首先,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公共服务功能是政府职能的延伸。由于人事人才公共服务具有广泛性、专业性、复杂性、多变性、技术性强的特征,政府组织在现实中直接提供上述公共服务很难做得到,需要成立专门的人才服务机构代替政府完成其使命,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与人民群众对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需求。可以说,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功能是政府人事人才公共服务职能的延伸和体现;其次,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作用是市场失灵的补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要,市场无法或不愿提供;社会需要,不便交给市场;社会需要,服务对象不愿交给市场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交由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承办;第三,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公共服务经费必须得到国家公共财政的保障。对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运作、人员与办公经费及其他围绕公共服务活动的经费,应由国家公共财政承担。

综上可见,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是由国家投资兴办的人才服务机构,受法律法规授权和政府委托或交办、由公共财政支撑、充分利用人事人才公共服务资源,为特殊人才群体或对象提供特定的公共人事管理、服务行为的总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高度,深刻认识强化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要从中华民族全面振兴,构建小康、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深刻认识强化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客观性;要从新形势下各级党委、政府赋予人事部门新任务、新要求的高度,深刻认识强化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要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现实,深刻认识强化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切实把强化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摆上各级人事部门领导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统一思想、抓好试点,制定方案,做出规划,力争在当前和今后比较短的时间内在加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人事人才公共服务能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进一步明确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职能定位

1、现时的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既承担着许多公共行政服务职能和社会公益任务,又有越来越多的人才中介业务和市场经营项目。这种状况既影响和削弱了人事人才公共服务,又不利于人才市场及其竞争性业务按市场规律经营;既影响了人事部门公共服务部门公共服务的良好形象,又不利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公共服务属性的确定。因此,尽快实现两类业务分开管理、分类发展,把纯市场经营类业务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实行公司

制经营;把准市场竞争性业务从全额拨款事业体制中分离出来,实行自收自支、企业化运营,是进一步明确政府人才服务机构职能定位的前提条件。

2、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从成立那天起,其历史使命和职责任务始终与人事部门的历史使命和职责任务连接在一起,是人事部门实现党委和政府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的工具,也是承担政府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任务的执行机构,更是人事部门的行政职能延伸及人员分流的载体。所以,在市场经营性业务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后,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应当是国家投资兴办,以为社会或特殊人才群体提供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责,可承担法律、法规授权或政府委托的公共行政管理职能和非盈利性人事人才服务任务,并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应参照公务员管理。

3、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应具有以下公共服务职能:

(1)帮助和促进各类人才群体,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

(2)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及相关人事代理;

(3)构建人事人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社会各类人才与企事业单位提供人事人才公共信息服务;

(4)负责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信息统计、分析、发布工作;

(5)开展人事人才政策、法规宣传和咨询服务;

(6)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和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及相关服务;

(7)组织本地区高层次或急需人才的引进;

(8)农村各类人才开发配置及相关服务;

(9)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考工定级及技能培训;

(10)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工程教育具体项目的组织实施及相关人才培训服务。 还可以承担法律、法规授权或政府委托的以下职能:

(1)人才市场管理、指导与依法监管;

(2)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落实、监督;

(3)人才发展战略及相关规划的制定、落实、监督;

(4)流动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审;

(5)党委、政府及组织人事部门委托的其他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事宜。

(三)人事人才公共服务必须突出重点,强化规模项目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强化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重点职能与项目是:

1、帮助和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是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重中之重。一是通过建立健全公益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 “帮助和促进毕业生就业活动月”或“活动周”,有针对性地召开公益性的毕业生就业洽谈会或推介会等,帮助和促进毕业生就业;二是构建“毕业生就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全国上下贯通的“毕业就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深入开展毕业生就业网上服务活动;三是及时宣传、发布帮助和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和指导毕业生到基层、农村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四是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政策、就业培训、就业指导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组织公益性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或培训;五是建立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组织引导毕业生就业见习,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六是设立特殊困难毕业生就业服务窗口,有专门机构或人员帮助特殊困难毕业生,特别是残疾毕业生就业;七是开展省、市地区之间毕业生就业服务合作,组织毕业生异地就业或创业;八是为毕业生服务基层、服务农村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项目。

2、全面开展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及相关人事代理服务,是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首先,进一步理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坚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集中统一、归口管理”的原则,研究解决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重收费、轻管理等问题;加强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职能。现阶段,可在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增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中心”的牌子。其次,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化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在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区,可取消收费;暂无条件的,可先减免部分人员的费用,如未就业的毕业生、特困人员、失业人员,直至取消个人收费。第三,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科学规范管理。要推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立法,完善工作制度,规范办事程序,加强执法监督。第四,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步伐。建设标准的档案库和信息数据库,配备符合规定要求的各种基础性、辅助性设施,改善硬件水平及安全网络建设,逐步实现人事档案保存数字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化。第五,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队伍建设。

3、加强流动人员党组织建设及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是新形势下政府人才服务机构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责任务。根据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的要求和近期制发的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

有关规定,赋予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的任务将越来越重。要加强流动党员党委及支部建设,抽调骨干人员配齐流动党员专职管理服务人员,定期研究解决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建立流动党员党委及支部联系制度,建立流动党员档案;要利用多种方式或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宣传、教育,通过创办刊物、邮寄资料等办法,让流动党员及时了解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保持流动党员先进性;要注重在流动人员中发展党员,总结宣传先进典型,进一步增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能力。

4、加强人事人才信息公共服务。建立集政策法规发布、供求信息交流、咨询指导服务为一体的人事人才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人事人才信息的采集、统计、分析、分类上报、发布的工作制度和人员队伍,加强基础性建设,做好人才供求等各类信息的采集、统计、分析、发布工作;做好人事人才政策法规以及各类人才,特别是毕业生就业的咨询、指导服务。人事人才信息公共服务要做到全国上下联动,左右贯通,真正发挥为各级党委、政府服务,为各类企事业单位服务,为各类人才服务的作用。

5、强化农村人才开发配置服务。一是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类人才,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继续落实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并做好服务期满毕业生的就业公共服务。二是做好乡村实用人才开发培训公共服务。组织有关专家到乡镇、农村进行培训;组织农村基层领导、农业技术员、农村致富带头人及经纪人等到发达地区进行对口培训;组织乡镇、农村领导、高级经营管理与专业技术人人才到国外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等。三是建立健全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农村人才库,组织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及时总结典型经验,逐级选拔、表彰农村拔尖人才;四是建立农村人才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帮助、扶持其发展。五是为农村人才评定技术职称等所需人事服务。

(四)结合本地实际,加快推进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加快研究探索强化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公共服务的途径和模式。各级人事部门要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部署,认真研究探索两类业务分开管理、分类发展,强化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和能力的途径和模式。

(1)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通过整合人事人才公共服务资源,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来加快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也可参照公务员管理;同时发展政府独资或控股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其性质为企业公司;也可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同时承担必要的人事人才公益性服务。

(2)市场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为没有其他人才中介机构,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应以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责任务,并承担一定的公共行政管理职能,参照公务员管理;也可发展政府

独资的人才中介机构,其性质可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承担必要的人事人才公益性服务。

(3)市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主要承担人事人才公共服务职责任务。 从总体上看,地(市、州)、县以下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原则上应以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为主,参照公务员管理;省级(包括副省级)政府人事部门按照实际需要,稳步推进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业务与市场经营性业务分开管理、分类发展。分离后的人才服务机构纳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管理,也可参照公务员管理。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体制改革,应有利于人事部门职能地位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公共服务职能的完善和强化;有利于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全和作用的发挥。

2、重新确定或逐步统一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机构的名称。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全国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机构名称的统一。从目前的现实状况看,政府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机构的名称为“人才服务局”或“人才公共服务局”为最佳选择。一是有利于维护和提升人事部门公共服务良好形象;二是有利于财政的资金投入;三是有利于政府的行政支持。

3、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增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水平。

在人事系统内部,尽快把人事部门一些事务性、操作性、技术性的具体业务,转移给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承办;可把人才市场的日常管理、执法监督等职能交给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承担;把已看准将来是公共服务的职能,先放在政府人才服务机构试验或实施。在系统外部,应当积极探索与相关部门的贯通机制,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形成与相关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公共服务的工作格局。

上级政府人事部门人才服务机构要加强对下级人才服务机构的指导;加强地(市、州)以下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全国范围内的横向学习交流和业务培训,提升基层人事人才公共服务能力。

强化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增强在新形势下做好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研究公共服务的诚信制度和信用标准,着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吃苦奉献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诚信务实精神。

提升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素质,努力提高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强化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推行从业人员资格管理,逐步实行人事人才公共服务准入制度。

对农技服务人才体系建设的探讨
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第三篇

对农技服务人才体系建设的探讨

摘要 通过对农技服务人才体系建设现状分析,就如何加强农技服务人才体系建设,结合I作实际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农技服务;人才体系;建设

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农技服务,而农技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农技服务人才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永寿县的农技服务人才体系建设虽然有过辉煌的历史,在推动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和农村经济繁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技服务人才体系建设遇到了困境和问题,其服务功能的发挥受到了影响,许多现实问题急待解决。为此笔者通过现状分析,提出加强永寿县农技服务人才体系建设的建议。

1 永寿县农技服务人才体系现状

【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1.1 农技服务机构人才匮乏目前县级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人员结构不合理,非专业人员比例高,能在第一线扎根为农户服务和技术指导的专业人员寥寥无几。以永寿县其中一个农技服务机构为例,29年仅进来1名本科生、7名专科生,日前非专业人员占总人数的2/3以上;29年前该机构有大学本科毕业5名、中专毕业17名,中级以上技术职称12人,专业人员占总人数的2/3以上,技术力量之强在全市、全省名列前矛。

1.2 农技服务机构人员知识老化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快,若不抓紧学习提高,就会被快速发展的形势淘汰。许多农技人员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农技人员在服务广大农户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说明所学的知识已经老化,赶不上发展的形势,加之没有接受再教育的条件,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远远不够。【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1.3 农技服务机构人员年龄大,人才青黄不接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人员不但知识老化,而且年龄老化,出现青黄不接现象,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都很不合理,与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发展的迫切需要不相适应。如乡镇一级农技服务机构20多年以前人员达到58人,由于自然减员、退休、清退临时工,现在仅有职工23人,其中50岁以上16人,占到70%,有7人面临退休,4人因工作需要超期服役,多人因年老体弱不能胜任工作;30岁以下的6人,占26%。近年来乡镇农技服务机构人员出的多、进的少,亟需补充新生力量。【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1.4 农业技术服务手段落后农业技术服务人员一直沿用传统的方法,用手摸、眼观、耳听、鼻嗅和个人经验综合判定,难免造成错判、漏判。不能满足三农工作的需要,特别是近年来显得更为突出,许多乡镇农技服务机构不能正常开展业务,种植户、养殖户遇到的实际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种养户只有自己在实践

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和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第四篇

龙源期刊网 .cn

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和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作者: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课题组

来源:《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01期

摘要:随着非公经济组织的壮大发展,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进一步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的严重瓶颈。建立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与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模式应该合理科学界定人才、实现共赢发展、市场化运作。江苏省该领域的基本状况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非公经济组织的人才工作、形成和确立了人才使用的科学理念、人才流动配置机制的市场化趋向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力度明显加强、人才发展服务体系高效运转。江苏省该领域建设存在的问题有:旗帜性和标志性人才引进困难、中高级管理人才数量不足、流动频繁、大学生和研究生适岗成才的过程较长、劳动用工成本增加明显、人才激励机制的运作模式比较单一、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各个层次协调共享不够、外向型非公经济组织的人才引进和招聘难度更大。政策建议:制定和完善宏观指导政策体系、积极开辟和畅通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全面促进和加强人才载体建设、积极探索人才激励机制的多重实施路径、建立健全符合实际的人才选拔和职称评聘制度、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进一步发挥人才中介机构的服务和促进作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关键词: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人才发展;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13)01003108

随着非公经济组织的壮大发展,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进一步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的严重瓶颈,特别是在人才流动配置集中和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全国非公经济组织进行的尝试和探索既有相当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若干问题,需要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研究。根据中央统战部“非公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创新”课题研究的要求,我们对江苏省非公经济组织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和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

一、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与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各类非公经济组织一直高度重视对于人才的发现、引进、使用,特别是在有关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和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逐渐形成了比较准确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比较清晰合理的目标模式。

1合理科学界定人才是目标模式建设的前提

长期以来,对于人才的认识和界定标准,在实际生活中大体上有三种:一是按照统计口径,即以大中专学生、在职、工程师等刚性特征予以界定,而很少考虑其是否学以致用;二是

2016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第五篇

为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市老科协2016年活动安排,市老科协会长**组织部分副会长、常务理事,于5月中旬围绕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调研了市社会福利中心、**区福利院、**镇敬老院、**养护院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深入了解有关情况。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全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了新的进步,取得的成绩是充分肯定的:一是研究出台了指导性文件。市民政局、财政局联合制定实施了《**市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办法》,明确了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工作措施和扶持政策。二是养老机构建设逐步加强。市社会福利中心、农村敬老院、民办养老机构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市现有养老机构123所,其中公办养老机构7所,农村敬老院93所,社会办养老机构18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个,总床位达到13400余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达31张。三是加大了财力投入力度。各级财政投入近3亿元,新建、改扩建农村敬老院93所;投资1.5亿元新建市社会福利中心;启动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符合条件老人每人每月享受110元补助。四是加强了专业队伍技能培训。从2016年起,先后安排80余名福利机构管护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提高了管护能力和水平。

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我们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社会养老能力仍然十分薄弱,总体上看,我市养老事业发展仍然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矛盾和困难。目前,我市60周岁以上常住人口达41.35万人,占比达16.1%,表明我市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主要特征有:一是老龄化速度加快。我市人口老龄化正处于加速期,预计到2016年,60周岁以上人口达43.74万人,以后将平均每年新增8000人左右,而且高龄人口增速加快。二是“未富先老”。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老龄化同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0美元以上步入老龄化社会,而我市在人均不足1000美元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物质基础还不够丰富,支撑能力明显不足。三是独居和空巢老人日益增加。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成年,逐步进入421家庭结构,即一对夫妻要供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中间代由于工作繁忙或外出务工,致使老年人口空巢率不断提高。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我市养老事业发展存在的差距是明显的。比如,全社会对老龄社会的认识不足,各项应对工作措施滞后;各类养老机构发展不能适应老龄人口的需要,公办福利院一床难求,而农村敬老院床位则利用率很低;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步履艰难,基础十分薄弱;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一些民办机构由于审批门槛高,无法享受有关政策,未能正常运营;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滞后,服务质量较低等等,亟需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并努力加以解决。

通过调研活动中所听、所看、所想,结合我们老同志自己体会和思考,就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养老事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对养老事业的认识

把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优良传统弘扬传承下去,让老年人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由于20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末,我国实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人口战略,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加速了老龄化问题的显现。尤其是我市计划生育工作历来处于全省先进地区,人口老龄化来得更早,老龄化速度更快。老龄化到来之后,尤其是421结构家庭增多,社会养老负担过重,由此可能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对此要有足够的超前认识。如果思想认识不到位,相关工作不及时跟进,可能会出现一些社会悲剧,引发社会不稳定。人口老龄化是不断加深的过程,是老年群体年龄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深刻准确认识并顺应这个过程,加强调查研究,认真研判形势,跟进工作措施。根据财力状况,从实际出发,分轻重缓急,抓住关键环节,扎实稳步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二、完善养老事业发展规划体系

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一是要根据我市老年人口发展速度、老年人结构变化情况,研判养老服务的需求,针对这些需求确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内涵、服务范围及相关设施建设的功能定位,对政府责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加快制定养老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和近、中、长期规划。二是规划要围绕建成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的目标,体现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因地制宜、统筹发展的原则。三是要切合本地实际。根据全市及各县市区现有资源、老龄化趋势,顺应人口发展规律,合理规划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等。在城市按照省有关规定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在农村结合美好乡村建设,整合公共资源,增加为老服务功能。四是规划制定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有关行业专家、社区负责人、老年人代表、群众代表的意见建议,更多地集中各方面的智慧。五是养老规划制定后,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建立年度进展情况的评价体系,促进养老事业发展规划落到实处。

三、把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养老服务业既是服务广大老年人的公共事业,又是前景广阔、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国家提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略,是符合实际的。我们认为,当前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突出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把居家养老作为当前养老体系建设突出的重点。调研中发现,希望居家养老的人群最多,最符合中国传统养老的文化传承。国家提出“居家养老为基础”是符合实际的,应当把这一理念切实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当前,一是要按照省政府〔2016〕60号文件的要求,逐步完善社区养老公共服务设施。二是要逐步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准确掌握社区居家养老的基本情况。三是在社区内逐步立养老服务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服务。社区养老机构要运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心理服务等服务项目。四是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方式上,可选择有条件的社区先行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在面上推开。

(二)提升公办养老机构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托底作用,重点为“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近几年公办机构和农村敬老院发展很快,但目前全市闲置率高达41.2%,**区闲置率高达64%,对于已经形成的过剩资源,应考虑五保老人之外,适度向社会开放,提高运营效益,增强护理功能,使之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经营性公办养老机构改制试点,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三)大力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市近几年农村敬老院和市、县养老机构建设相对进展较快,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严重滞后。要全面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若干意见的扶持政策,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在资本金、场地、人员等方面,进一步降低门槛,切实做到简化手续、规范程序、公开信息,为民办养老机构提供便捷服务,切实加快推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定购买服务目录和实施办法,创新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们所调研的**市**养护院,由于消防、规划、环保等环节未通过审批,无法正常运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专题调查研究,努力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民办养老机构的重要作用。

四、强化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组织和得力管用的配套政策措施,持之以恒地深入推进,加快养老事业的发展。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高规格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组织,定期研究解决养老事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切实形成民政、消防、卫生计生、规划、国土、住建委等各部门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按照规划要求目标管理,强化督办措施,持之以恒,有序推进。

二是要落实扶持政策。按照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落实投融资、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补贴支持、人才培养和就业、慈善组织支持等扶持政策,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领域,为养老机构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

三是要争取上级支持。紧紧抓住中央把加快养老事业发展作为新一轮定向加大投入的极好机遇,以项目为载体,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里的资金支持。

四是要加强行业监管。健全养老服务业的准入、退出、监管制度,为养老机构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做好指导,及时查处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和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积极培育和发展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发挥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

五是要健全服务队伍。养老事业发展需要一支相对稳定的服务团队。要广开门路、引进吸收年轻优秀人才充实到养老机构管理服务队伍中,培养有爱心、能奉献、素质全面的服务队伍。保障养老护理人员的待遇。要逐步建立老年事业志愿者队伍。

(编辑:露露)

2016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总结
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第六篇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总结

今年来,我县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为载体,按照"激活存量、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完善机制"的工作目标,从建立完善人才运行网络体系入手,积极打造农村实用人才管理、教育、联系和服务四大平台,建设了一支有觉悟、懂科技、善创业、有特色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着力为建设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打造农村实用人才管理平台

我县把农村实用人才资源视为农村第一资源,把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做好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县委、县政府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重要日程,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组织部、人事局、农办、科技局、教育局、畜牧局等24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4次以上联席会议,及时研究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日常工作与年终考核相结合。二是建档设库,规范管理。按照公开、公正、择优的原则,通过村推荐、镇审核、县审查等程序,不断强化对人才的挖掘培养,建起了农村优秀人才的信息库。目前,已有100余名被纳入我县农村优秀人才库。

二、打造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平台

进一步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不断加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力度,建立了稳定的实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一是依靠专业基地提高实用人才素质。充分发挥"一带三"实训基地、种管训一体化教室、"一带五十"科技示范棚和远程教育网络设施等教育资源的作用,定期组织农村各类人才开展集中培训,进行实用科技知识的理论辅导,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整体素养,形成了一支高水平、高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今年,开展各项培训总计206场次,培训人数13279人次,发放各种宣传培训资料8000多份。二是定期召开实用人才座谈交流会,加强农村人才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三是依托教师团队提高实用人才素质。本着"双管齐下"的原则,在培训实用人才的同时,不断提升和扩充教师队伍,特别是将3名高级技师特聘为我县实用人才指导教师。

三、打造农村实用人才联系平台

根据农村实用人才的特点和分布情况,建立党政领导联系各类人才制度,规定党政领导每年至少要与联系对象沟通谈话2次,联系内容主要包括了解联系对象发挥才能情况、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进展情况,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四、打造农村实用人才服务平台

近年来,我县不断优化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环境,健全完善农村实用人才的服务体系,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不断促进人才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一是建立了创业扶持机制。我县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兴办经济实体,辐射周边群众尽快致富,特别是在生产贷款、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和生产资料等方面优先保障,为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二是建立了人才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农业科技项目开发、农业科技项目推广、扶贫资金或优惠贷款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设立了奖励基金,对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今年,我县将对新评选的17名县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给予每人5000元得奖励。三是建立了人才典型示范机制。大力宣传农村实用人才的先进事迹,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宣传栏等大力宣传农村实用人才扎根农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弘扬农村实用人才乐于吃苦、勤于耕耘、勇于创业、敢于实践的精神,扩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让群众学有榜样,干有样板,真正起到树立一个典型、搞活一片经济、致富一方群众的作用,从而营造出了人人尊重人才、人人争当人才的社会氛围。今年,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介,对我县3名被自治区评为农村优秀实用人才高级技师进行了专题报道,并制作了高级技师事迹宣传展板,在各乡镇巡回展示。

2015创新人才服务体系服务现代社会建设
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第七篇

**市人才服务中心在发展的进程中,以“以人为本,服务人才”为宗旨,以“创新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为目标,努力构筑和完善以**为中心,辐射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人才服务大平台,不断为现代新**建设和各类人才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服务,以服务带动人才领域的拓展,以服务促进中心品牌的确立,以服务推动人才中心的建设,努力创建人才服务新体系,提高了人才配置的效率和质量,满足了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现代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一、深化改革,不断探索人才中心管理和运作新模式

**市人才服务中心和人才市场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人才服务中心坚持改革,坚持创新,不断推进人才中心体制改革和人才市场运作机制方面创新,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现已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管办分离,“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人才机构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和新的管理运作模式已初步建立。**市人才服务中心的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年**市人才交流中心成立至1998年前,实行一块牌子(人才交流中心)、两种功能(市场功能、人才公共服务功能)、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与市场管理合二为一,统一运作;第二阶段,1998年**市人才服务中心和**人才市场成立至2015年,实行两块牌子(人才服务中心、人才市场)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与市场管理合二为一,分别运作;第三阶段是2015年以来,根据全国、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通过推进人才市场体制改革,采取了放权、脱钩、搞活等一系列措施,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实行两块牌子,两套人马,两种功能,分别运作,分别核算,统一管理。人才服务中心从事人事人才公共性服务,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收费上缴财政。人才市场从事经营性社会化服务,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经费独立核算,人员全部实行聘用制。体制的改革和机制的创新,为公共人事服务和人才市场的运作带来了明显的效应,人事公共服务不断拓展,满足了社会对人事公共服务的需求,人才市场不断发展壮大,调节供求关系的能力不断增强,服务项目不断扩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增强,特别是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独立核算的人才市场体制的改革创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人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与时俱进,努力构筑多元化服务体系

**市人才服务中心是**最大的人才社会化服务机构之一。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现代新**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调整自身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以服务为核心,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中心管理和运作模式,初步构筑起多元化人才服务平台。

一是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市人才中心从成立之初为少量辞职流动人员服务扩大到了目前的为各地、各层次、各类人才全方位服务,并逐步实现了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融会贯通。二是服务内容不断拓展。人事代理、人才测评、人才信息、职业培训、猎头服务、就业指导等业务内容快速发展,心理咨询、人才选拔、人才派遣、人才资源开发、HR设计、业绩诚信等新项目不断纳入。三是服务方式不断改进。近年来,根据人才资源供求特点,结合人才中心实际,不断改进服务方式,使之更加符合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需求。实行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互补充,综合型市场与个性化市场相互配合,专业化服务与精细化服务相互衔接,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四是打破地域界限,延伸扩展服务平台。本着市场主导、开放自主、互利互惠、优势互补的原则,与西南地区各省会城市人才服务中心共同组建了由成都、重庆、**、贵阳、南宁、拉萨、云南农垦人才中心六市七方组成的“西南人才联盟”,使各方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互为窗口、互设平台,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加强了区域间人才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完善了人才信息资源的远程共享,促进了西南地区人才工作的共同发展,构筑了区域性人才服务大平台。五是大力发展无形市场,加快网上人才市场的建设。“**人才网”自2015年重建后,形式、内容、速度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和提高,年参加网上人才交流会的人员已超过30万人次,网站年访问量已近400万人次,成为了云南省最大的专业人才网站之一,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网上交流平台。六是积极完善中心内部的信息网络服务功能,自主研发了《**人才市场营销系统》、《**人才市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市人事人才考试远程报名系统》等软件,初步实现了人才中心的科学化和信息化管理。

三、内强素质,提高人才中心职工的整体服务能力

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职工队伍,是保证人才服务中心高效运转和优质服务的基础。**市人才服务中

2015海珠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第八篇

海珠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2015年11月18日)尊敬的王部长、各位领导:

下午好。受邓书记委托,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就我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情况作一个简要的汇报。

一、海珠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新时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的新目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进一步推动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满足城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激发创新活力,提升海珠区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在市的正确领导下,海珠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指标,始终坚持“五个注重”,着力构筑“五个平台”,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一)注重加大投入,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平台

近几年来,我区加大了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各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我区文、图、博三馆齐全,文化馆连续两次、图书馆连续三次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博物馆是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市重点建设文化项目广州市群艺馆海珠分馆、广州市少儿图书馆海珠分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和潘鹤雕塑艺术园先后在我区落成。粤海第一关纪念馆、“十香园”第一期工程相继建成。先后确立三批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18个,新确立区国防教育基地3个。

目前,全区省一级以上文化站占全区总数的89%,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区街道文化站存在的不达标状况。图书服务网点日益完善,分别开设了区图书馆赤岗、土华、琶洲三个分馆;在华洲街土华村、小洲村、南洲街西窖村、官洲街仑头村、琶洲街黄埔村开设了5个“农家(社区)书屋”示范点,今年我区还将建成17个“农家书屋”;设立海军通讯连、赵广军工作室、南粤印社等基层图书服务点七个。

继2015年区投资400余万元建成海印“周周乐”群众文化广场后,我们争取市的支持建成了赤岗街的“鹭江文化广场”、沙园街的“广重文化广场”、素社街的“大家乐文化广场”、南洲街的“爱都青年文化广场”。并陆续打造了中大北门文化广场、洲头咀绿化文化广场、北山公园、庄头公园、龙潭公园、磨碟沙公园等新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为加强和改善公共文化服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注重满足干部群众文化需求,构筑公共文化供给平台

完善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系是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必要条件。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干部群众,以全体干部群众为导向就要认真研究他们的需求,对他们的文化需求进行分类分析,区别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努力为他们提供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

近几年来,我区先后探索建立了“海珠讲坛”、“海珠区理论教育讲师团”、“海珠区宣传文化干部大学堂”、“海珠区街坊讲坛”等4个公共文化内容配送品牌,形成了菜单式服务的运行模式。如以配送优质讲座资源为主的“海珠讲坛”,以提高全区宣传文化干部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海珠区宣传文化干部大学堂”,以“周周乐”群众文化广场等为阵地开展的“公益文化春风行”、“经典电影社区行”等,将丰富文艺套餐配送到街道、社区,让群众在家门口便可以享受文化大餐,受到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同和广泛的欢迎。

(三)注重支持创作文艺精品,构筑公共文化创新平台

我区自1995年以来,区文化系统获得全国性奖项103个,并6次荣膺“群星奖”及“蒲公英奖”,在全市各区中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区进一步加大了对文艺创作的支持力度。全区宣传文化战线干部立足基层,面向群众,注重从实践中吸取创作营养,文化文艺创作质量不断提升,一批作品获得了国家级大奖。其中美术作品《伐木场》、舞蹈作品《老火靓汤》、曲艺作品《新娘借官》荣获全国“群星奖”,舞蹈《人鸟情》、《哈罗,靓姨》获广东省文艺创作一等奖。街舞《魔力锁舞》、《极力舞动》分别荣获CCTV全国第四届电视舞蹈大赛“银奖”及上海、香港国际街舞邀请赛等多项冠军。今年,我区组织创作的男声四重唱《咸水歌、疍家情》作为广州市唯一的节目荣获国家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首届农民文艺汇演“银穗”奖;在11月17日结束的第四届广东省音乐舞蹈花会上,我区创作的街舞《阳光总在风雨后》获金奖,男声四重唱《咸水歌、疍家情》获银奖。

今年,我区还利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有利契机,举办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歌咏比赛以及三十年来我区获奖文艺作品展演等大型活动,激发了全区本土艺术爱好者的创作热情,讴歌海珠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成就。

(四)注重整合全区文化资源,构筑公共文化品牌展示平台

打造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公共文化品牌是展示城区文化底蕴、满足群众公共文化需求的良好载体。近几年来特别是去年来,我区在市的支持和关心下,对岭南画派发祥地“十香园”进行修缮保护,并籍此成功举办了首届“广州岭南书画艺术节”,精心组织了五大系列28场不同规模的岭南书画艺术展览,擦亮了岭南书画的品牌。

鼓励和支持各街道按照“一街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的思路,挖掘自身的文化特色,开展各具特色的品牌创建活动,在全区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经多年努力,目前我区各街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滨江街每年举办的咸水歌歌会,昌岗街每年都举办的地区钢琴比赛,素社街街头的曲艺展演,沙园街的群众合唱团,南华西街的粤曲,南石头街的书画等均成为各自街道的知名品牌。2015年,我区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书画之乡,滨江街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咸水歌艺术之乡,南华西街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粤剧艺术之乡,南石头街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书画、摄影艺术之乡。

与此同时,加大了对广彩、广绣、剪纸等海珠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合力度,利用中秋佳节举办活动,邀请广彩、广绣、榄雕、剪纸、书法等方面的大师现场展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五)注重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构筑公共文化遗产保护平台

我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名人辈出,地上、地下遗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民间流传着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几年来,我区在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方面有了新突破。在第四次文物普查中,全区共挖掘整理出文物线索285条,包括遗址、墓葬、祠堂、庙宇、民居、石刻等多种类型。目前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登记在册的普查项目共计37项,其中,广州木雕、广州咸水歌、广式家具工艺、陈李济中药、岭南古琴已成功入选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广州咸水歌、广式家具工艺、陈李济中药、岭南古琴已成功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广式家具工艺、陈李济中药、岭南古琴已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此同时,为理清海珠历史文化脉络,我们先后编辑出版了《甲午名将邓世昌》、《海珠古诗录》、《文史纵横》、《居巢、居廉白描手稿》、《居巢、居廉研究》等系列读本,为加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公共文化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条件。

二、海珠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体会

在加强城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有以下六点体会:

(一)必须重视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

一个地方的发展,经济为“形”,文化为“神”,光有经济没有文化,那是“有形无神”,只有二者同步发展,才叫“形神兼备”。这些年,我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与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宣传文化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分不开的,也是与区委、区政府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分不开的。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市区共向黄埔古港、潘鹤雕塑艺术园、广州市少儿图书馆海珠分馆、“十香园”纪念馆等文化项目投入经费约1.5亿元,这些投入为我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借此机会,我代表海珠区委、区政府对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一直以来对我区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必须重视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教育

从根本的意义上讲,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创作出一流的公共文化文艺精品,都依赖于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培养。缺乏公共文化服务意识,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一定的支持是难以想象的。我区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教育问题,在区委全会、区委常委会议及全区领导干部参加的“海珠讲坛”上,区领导都经常强调这一问题,我区出台的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中也将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教育问题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树立,有利于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把调查研究作为改进和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对策,也有利于各级宣传文化干部在实践的土壤中把握基层和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三)必须重视公共文化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创新尤其重要,它是一个社会的公民是否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激发社会整体创造能力,形成整个社会创新意识的基础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区文文艺创作质量不断提升,一批作品屡获国家、省、市相关奖项,这是与长期以来我区坚持创新精神的培养分不开的。比如,我们积极探索文化馆管理的新模式。针对我区特点,提出“一馆多中心(基地)”的管理模式,成立了流行舞基地,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最近,流行舞基地组织创作的街舞《阳光总在风雨后》把街舞和抗震救灾主题紧密结合起来,赋予现代表现形式以主旋律的内涵,取得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受到了国内舞蹈界专家的一致好评。最近,我们正抓紧建立现代舞培训中心、戏剧创作基地、漆画工作室。

(四)必须重视公共文化品牌的打造

文化品牌是文化工作生命力的来源,文化品牌打造是城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灵魂。近年来,我区立足实际,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不断加大对全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深度和力度,相继打造了岭南书画艺术节等文化品牌,有效提升了我区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加快了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特别是去年,我区成功举办了首届“广州岭南书画艺术节”。在首届“广州岭南书画艺术节”上,来自海内外的岭南画派五代传人齐聚海珠共襄岭南画派发展大计;由数名书画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巨幅扇面画《十色天香》成功载入上海基尼斯世界纪录;参加这次书画活动的群众达数十万人次,成为我区有史以来书画展览活动最密集、参观人数最多、群众覆盖面最广的群众文化盛事。岭南书画艺术节也因此成为了广州市文化建设新的亮点和品牌。

(五)必须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

文化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竞争力归根结底决定于文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培养和引进优秀文化人才,建立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一直是我区文化建设工作长抓不懈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区“文、图、博”三馆大力实施专业人才引进制度,针对性地从声乐、戏曲、图书管理、文物博物等不同领域逐步汲取新鲜血液。通过新老更替,三馆已基本实现年轻化、专业化的老、中、青合理配置。获中国首届农民文艺汇演“银穗”奖殊荣的男声四重唱《咸水歌、疍家情》就是我区文化战线年轻人创作、表演的杰作。今年以来,结合十七大召开后全区宣传文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我区加大了对全区宣传文化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逢双月开设“海珠区宣传文化干部大学堂”,对他们进行文化修养等多个层面的培训。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有利于形成一个有利于文化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社会氛围,吸引各种优秀专业人才特别是思想素质高,有开拓精神,懂文化、能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管理型人才到我区创业发展,不断为我区文化工作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新的活力。

(六)必须重视公共文化社会力量的整合

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用品无法满足全体民众的差异化需求,需要非营利的各种社会力量的广泛介入,提供多元的、多样的产品与服务,以形成良性竞争、多元互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要求,又可以改变过去由政府包办时期公共文化服务品种单一的局面,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与质量。比如,陈李济岭南中药博物馆的建设,龙潭白纶生公祠、黄埔村北帝庙等历史文化古迹的修复等就是在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完成的。此外,我们还正在与“芳华十八”集团合作,在小洲村建设岭南民族乐器展览馆。实践证明,这些探索是卓有成效的。

各位领导,近几年,海珠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离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基层文化服务能力还不能有效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与海珠区日益增长的人口密度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还十分突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还需要加强,与海珠区作为建设中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对文化工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随着广州市“南拓”、“中调”战略的逐步实施和深入推进,广交会已整体迁驻海珠区,以广州电视观光塔为标志的城市新中轴线和白鹅潭文化观光休闲区在我区的建设,必将为海珠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借全党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东风,始终坚持以广州市建设“首善之区”新目标、新定位引领海珠新发展这个主题,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出发,全面整合全区公共文化资源,完善文化设施,创新文化管理,丰富文化活动,打造文化品牌,拓展文化服务,为把海珠区打造成为现代化中心城区而努力。

谢谢大家。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健全人才服务体系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baogao/74976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