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报告 > 2016文化养老

2016文化养老

2016-12-09 11:42:3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2016文化养老(共9篇)2016年养老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2016-2022年中国养老行业发展研究分析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报告编号:1800758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2016文化养老》,供大家学习参考。

2016年养老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
2016文化养老 第一篇

2016-2022年中国养老行业发展研究分析与

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800758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Cir.cn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2016-2022年中国养老行业发展研究分析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 1800758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 ¥7920 元 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 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养老产业指为老年人提供设施、特殊商品、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的,包括老年人衣食住行用医娱学等物质精神文化方面构成的一个产业链,是多个产业相互交叉的综合性产业,是由老年市场需求拉动而兴起的新兴产业。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和程度的加深,养老产业应运而生。养老产业在国外也称为"银色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我国养老产业起步较晚。养老产业按需求属性的不同,可以分为医疗保健业、日常生活用品业、家政服务业、房地产业、保险业、金融业、娱乐文化产业、旅游业、咨询服务业、其它特殊产业等十个细分产业。养老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等特点,同时对上下游行业具有明显的带动效应。综合来讲,老龄人口的增加无疑会拉动医疗保健、医疗护理、托管托养、家政服务、养老房产,养老信息服务业,老年教育、老年旅游,休闲娱乐、金融咨询等老龄人群服务需求的增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养老服务需求的扩大,更多家庭、社会需要的养老服务内容将被引入养老行业,养老模式逐步走向多元化。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养老行业发展研究分析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我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老年人比例不断提高必将催生一些新的养老方式和投资机遇。据统计,从2015年到2035年,中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从2.12亿增加到4.18亿,占比提升到29%.随着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需求和市场环境的成熟完善,将推动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机构的兴起与发展,养老产业已经成为朝阳产业。数据显示,在2015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为1.69万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10.06%.但是,目前我国养老产业发展规模小、发展水平不高,适应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管理欠规范等问题。行业整体仍处于成长期。

老年群体需求正发生四大趋势性变化,即从物质需求到精神文化需求、从普通需求到刚性需求、从大众需求到个性需求、从显性需求到潜在需求。在环境好、政策优、需求大三大机遇"加持"下,老龄健康业、老龄文化业、老龄宜居业、老龄金融业四大养老产业前景广阔。

《2016-2022年中国养老行业发展研究分析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对养老行业相关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洞察养老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养老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养老技术标准、养老市场规模、养老行业潜在问题与养老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评估养老行业投资价值、养老效果效益程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养老行业投资决策者和养老企业经营者提供参考依据。 正文目录

第一章 养老产业概论 第一节 老龄产业界定 一、老龄产业的提出 二、老龄产业的概念 1、人口老龄化 2、老龄产业 三、老龄产业的特点 1、特殊性 2、综合性 3、微利性 第二节 养老产业界定 一、养老产业提出 二、养老产业概念 三、养老产业分类 四、养老产业相关行业 第三节 养老产业链分析

一、产业链结构分析 二、主要环节的增值空间 三、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 第二章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第一节 政策环境

一、我国老年福利政策的发展沿革 二、中国企业年金政策完善社保体系 三、2015年新政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 四、2015年新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 五、《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

六、《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3-2016年)》出台 第二节 经济环境

一、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二、2015年我国养老保障取得长足发展 三、2015年中国养老保险体系初步建成 四、中国养老保险商业险市场发展态势 第三节 人口环境

一、2015年中国人口结构分析 二、2015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 三、人口老龄化催生“养老危机” 四、人口老龄化已成为重要民生问题 第四节 社会环境

一、中国“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突出 二、中国老年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分析

2016年养老产业分析报告(经典版)
2016文化养老 第二篇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6年8月

目 录

一、“人口特征+社会环境”构筑养老产业需求基础 6【2016文化养老】

1、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产业需求巨大 8

(1)人口基数大,增速快,占比逐年增加 9

(2)传统人口红利减弱,生产型社会转型消费型社会 11

2、“家庭结构+思想观念”转变带来养老产业发展新契机 13

(1)“421结构”导致空巢老人现象严重,催生社会性养老需求。 13

二、我国养老产业现状:现阶段主要由政府承担,社会力量养老萌芽初现 15

1、养老机构的民营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 17

2、商业化的养老社区的出现能够提供更优质的养老服务 18

3、社区养老服务将为社区老人提供服务 19

三、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未备先老/未备先老+政策催化”推动社会力量走上养老舞台,构建多元化养老格局 21

1、“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催生养老产业急切需求 21

2、政策催化,引导社会力量成为建设养老产业的主角 22

四、养老服务业:养老产业的基础,多模式养老服务大势所趋 25

1、养老服务业模式:轻资产模式上门/社区养老服务率先起飞 26

2、上门养老服务模式适合我国居家养老为主的现状,将率先发展,信息化升级上门养老服务“互联网家”养老未来可期 27

3、市场化投资打造养老地产新格局 32

4专业社区运营商助力社区养老模式大发展 37

五、外国养老产业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9

1、美国:成熟的上门养老和社区养老模式 39

(1)上门养老服务提供商,服务居家养老:AFAM 公司 39

(2)“地产+金融平台”REITs模式,养老地产投资商:HCN公司 41

①REITs:灵活的经营模式造就养老投资商 41

②HCN:“净出租+委托运营”高速发展的老牌养老投资REITs 43

(3)规模化、专业化养老社区运营商:BKD 公司 44

2、日本:发达的上门养老介护服务,文化背景类似经验值得借鉴 45

(1)日本养老产业发展历程:政府负责到市场调控的转型,大力发展上门养老服务45

(2)日本养老服务模式:公立养老院饱和,养老社区和上门养老服务分担养老压力46

六、未来养老产业发展趋势:需求全面释放,市场化/多元化/服务商规模化,两种模式先后发展 46

1、养老产业三段式发展,2021-2035年或迎高度繁荣 46

2、上门养老服务将率先发展,结合信息化趋势,“互联网+养老”呼之欲出 47

3、社区养老模式蓄力发展中,社会力量引领变革 47

七、相关企业简况 47

1、南京新百:三胞集团重要资产证券化平台,养老服务业的先行者 47

2、双箭股份:A 股首家养老服务中心落地标的,或依托和济颐养院输出养老服务 48

3、湖南发展:医养结合&养老地产,打造养老产业大平台 48

(1)养老地产 48

(2)医养结合 49

2016年养老产业分析报告(完美版)
2016文化养老 第三篇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6年3月

目 录

一、“人口特征+社会环境”构筑养老产业需求基础 6

1、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产业需求巨大 8

(1)人口基数大,增速快,占比逐年增加 9

(2)传统人口红利减弱,生产型社会转型消费型社会 11

2、“家庭结构+思想观念”转变带来养老产业发展新契机 13

(1)“421结构”导致空巢老人现象严重,催生社会性养老需求。 13

二、我国养老产业现状:现阶段主要由政府承担,社会力量养老萌芽初现 15

1、养老机构的民营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 17

2、商业化的养老社区的出现能够提供更优质的养老服务 18

3、社区养老服务将为社区老人提供服务 19

三、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未备先老/未备先老+政策催化”推动社会力量走上养老舞台,构建多元化养老格局 21

1、“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催生养老产业急切需求 21

2、政策催化,引导社会力量成为建设养老产业的主角 22

四、养老服务业:养老产业的基础,多模式养老服务大势所趋 25

1、养老服务业模式:轻资产模式上门/社区养老服务率先起飞 26

2、上门养老服务模式适合我国居家养老为主的现状,将率先发展,信息化升级上门养老服务“互联网家”养老未来可期 27【2016文化养老】

3、市场化投资打造养老地产新格局 32

4专业社区运营商助力社区养老模式大发展 37

五、外国养老产业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9

1、美国:成熟的上门养老和社区养老模式 39

(1)上门养老服务提供商,服务居家养老:AFAM 公司 39

(2)“地产+金融平台”REITs模式,养老地产投资商:HCN公司 41

①REITs:灵活的经营模式造就养老投资商 41

②HCN:“净出租+委托运营”高速发展的老牌养老投资REITs 43

(3)规模化、专业化养老社区运营商:BKD 公司 44

2、日本:发达的上门养老介护服务,文化背景类似经验值得借

鉴 45

(1)日本养老产业发展历程:政府负责到市场调控的转型,大力发展上门养老服务45

(2)日本养老服务模式:公立养老院饱和,养老社区和上门养老服务分担养老压力46

六、未来养老产业发展趋势:需求全面释放,市场化/多元化/服务商规模化,两种模式先后发展 46

1、养老产业三段式发展,2021-2035年或迎高度繁荣 46

2、上门养老服务将率先发展,结合信息化趋势,“互联网+养老”呼之欲出 47

3、社区养老模式蓄力发展中,社会力量引领变革 47

七、相关企业简况 47

1、南京新百:三胞集团重要资产证券化平台,养老服务业的先行者 47

2、双箭股份:A 股首家养老服务中心落地标的,或依托和济颐养院输出养老服务 48

3、湖南发展:医养结合&养老地产,打造养老产业大平台 48

(1)养老地产 48

2016年养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16文化养老 第四篇

中国养老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

告(2015-2020年)

报告编号:1606011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Cir.cn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中国养老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15-2020年) 报告编号: 1606011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 ¥7380 元 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

QuShi.html

温馨提示: 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中国的老龄化是一个规模大且发展迅速的过程,比其他国家都要更快。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第八节 7%。全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第七节 %,可以看到,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已大幅上升。中国养老服务机构为第三节 万个,养老机构床位数仅为47第六节 万张,我国养老机构供给相对短缺。从总体上看,我国每百人所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数较低,大体徘徊在1-2张之间。这与发达国家5-7张的床位数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也与我国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有较大的缺口,养老机构床位数供给远小于需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人口老龄化一方面使得我国人口负担比加重,社会赡养率增大;另一方面也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一是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不断加大。老年人口增多,特别是高龄、患病老年人众增多,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且提出更高、更多方面的要求。二是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加大。因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身体较弱,有病的相对较多,对卫生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医疗要求越来越高。三是引起社会需求结构新变化。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产生了不同于其他人口群体的特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预示着在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需求市场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为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而形成的养老产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养老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15-2020年)认为,预计到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至第二节 亿,届时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到2025年,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近3亿,到2050年,我国将有第五节 亿老年人,也即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而且按照现在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人口老龄化比例从20%提到30%只需20多年的时间,

发展非常迅速。预测到2020年,养老床位需求为729万张,2025年底全国养老床位应达到900万张以上。

2014年23日,中国保监会发布了《中国保监会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自2014年1日起至2016年30日起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试点实施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如果试点成功,对于解决老年人的养老资金问题、盘活已有房屋资源、扩大保险公司业务都有积极意义,此次试点也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

《中国养老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15-2020年)》对养老市场的分析由大入小,从宏观到微观,以数据为基础,深入的分析了养老行业在市场中的定位、养老行业发展现状、养老市场动态、养老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养老相关政策以及养老产业链影响等。

《中国养老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15-2020年)》还向投资人全面的呈现了各大养老公司和养老行业相关项目现状、养老未来发展潜力,养老投资进入机会、养老风险控制、以及应对风险对策等。 正文目录

第一章 养老产业概论 第一节 老龄产业界定 一、老龄产业的提出 二、老龄产业的概念 三、老龄产业的特点 第二节 养老产业界定 一、养老产业提出 二、养老产业概念 三、养老产业分类 第三节 养老产业链分析 一、产业链结构分析 二、主要环节的增值空间

三、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 第二章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第一节 政策环境

一、我国老年福利政策的发展沿革 二、中国企业年金政策完善社保体系 三、2013年新政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 四、2013年新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 五、《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

六、《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出台 第二节 经济环境

一、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二、我国养老保障取得长足发展 三、中国养老保险体系初步建成 四、中国养老保险商业险市场发展态势 第三节 人口环境 一、中国人口结构分析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 三、人口老龄化催生"养老危机" 四、人口老龄化已成为重要民生问题 第四节 社会环境

一、中国“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突出 二、中国老年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分析 三、中国多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四、中国城镇化水平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016年养老机构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2016文化养老 第五篇

2016-2021年中国养老机构行业发展研究分

析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665957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Cir.cn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2016-2021年中国养老机构行业发展研究分析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 1665957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 ¥6750 元 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

JingYuCe.html

温馨提示: 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2006-2014年中国老年人数及比重

在各个产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条件下,老年保健产业这个细分市场逐渐显现出其无限的商机,据社会科学院专家对老年保健产业发展研究发现,这主要由于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人口老龄化为老年保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外在的基础条件。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过程,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近15.5%,2025年到2040年又将从2.84亿增长到4亿多。在未来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 2、我国老年人的需求市场已经发展充分。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养老机构行业发展研究分析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认为,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超过1万亿,而目前我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尤其是老年保健产业的供需之间存在巨大商机。

3、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建立老年保健产业。

家庭代数的减少,表明老年人单独生活的家庭即所谓空巢家庭增多。1998年,在有65岁及其以上老人户中,只有一对老人生活的家庭占11%,单身老人户占10.44%,两项合计,共占21.44%。这部分老人往往难以得到家庭的照料。家庭结构的变化,要求

社会必须承担起照料老人的责任,老年服务的社会化势在必行,家庭结构变化呼唤老年保健及其他相关服务产业的建立。

4、老年人收入的不断提高,为老年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我国城市60-65岁的老年人口中约有45%的人还在业,他们除有退休金之外,还有额外的收入;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城市老年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储蓄存款,另外退休金一项到2020年为28145亿元,2030年为73219亿元。这将为厂商提供巨大的商机,使老年保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前途无量。

《2016-2021年中国养老机构行业发展研究分析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在多年养老机构行业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养老机构行业市场的发展现状,通过资深研究团队对养老机构市场资讯进行整理分析,并依托国家权威数据资源和长期市场监测的数据库,对养老机构行业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分析。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养老机构行业发展研究分析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可以帮助投资者准确把握养老机构行业的市场现状,为投资者进行投资作出养老机构行业前景预判,挖掘养老机构行业投资价值,同时提出养老机构行业投资策略、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建议。 正文目录

第一章 养老方式的转变与养老机构的发展 第一节 传统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 一、家庭养老的历史 二、家庭养老的基础

第二节 养老方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 一、养老方式转变的背景 二、多样化的养老方式

三、养老方式的转变对养老机构发展的推动 第三节 养老机构的分类 一、技术护理照顾型养老机构 二、中级护理照顾型养老机构

三、一般照顾型养老机构 第四节 要养老机构产业概述 一、老年社会福利院 二、敬老院 三、老年公寓 四、托老所

第二章 中国养老机构供给状况研究 第一节 我国养老机构的供给现状

一、我国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供给的总体状况 二、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的床位利用率 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收养人数 四、国内重点城市养老服务机构分析 五、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市场供给分析 第二节 我国养老机构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人均床位数少

二、养老机构投资少资金渠道狭窄 三、养老机构地区差异明显 四、城乡差异明显

第三节 制约我国养老机构供给的因素分析 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 二、我国养老机构的基础薄弱 三、民营养老机构发展滞后 第三章 中国养老机构需求状况分析 第一节 中国养老机构的需求现状

2016老干部文化养老工作调研报告
2016文化养老 第六篇

加强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 积极推进老干部文化养老

“文化养老”是实现和满足老干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必然要求。老干部活动中心作为加强老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满足老干部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是党和政府联系老干部、凝聚老干部的重要桥梁,是党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阵地,是实现文化养老的重要平台。为切实摸清当前我市老干部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养老状况,以及老干部活动中心在推进文化养老工作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不足,今年6月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调研组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走访等形式,深入到各县(市、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及市有关活动中心开展调研,对我市各地老干部活动阵地建设情况和老干部养老状况、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进行了调查摸底,并对各地在充分利用老干部活动阵地积极推进老干部文化养老工作的成效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措施,形成了本调研报告。

一、调查对象的现状与特点

调研中,我们共发放回收调查问卷254份,其中面向市本级离退休干部44份,面向县(市、区)离退休干部210份,调查对象主要是进入活动中心活动的离退休干部代表。从调查问卷中反映,老干部的基本情况和养老状况总体如下:

1.从人员构成看,老干部代表绝大多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单位离退休干部。

2. 从年龄结构看,年龄层次依次为80岁以上约占60%,70-79岁约占20%,60-69岁约占10%。

3.从受教育程度看,老干部中具有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学历的约占72%。

4.从居住情况看,与老伴同住的约60%,与子女、老伴同住的约20%,与子女同住的约10%,独居的约5%。

5.从物质生活条件看,老干部对自己目前的物质生活条件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在90%以上,其余为“基本满意”。

6.从精神文化生活看,80.2%的老干部对自己目前的精神文化生活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其余为“基本满意”。

7.从适应晚年养老生活看,绝大多数老干部表示“比较平静,基本适应”和“积极应对,完全适应”。

8.从对“文化养老”的内涵了解看,表示“比较了解和积极参与”的老干部约占30%,“有一定了解和经常参与”的占49%,“不太了解和偶尔参与”的约占15%,表示“没有了解和参与”的占 6%。其中约70%以上的老干部认为“文化养老”内涵是指“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80%以上认为是“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乐”,60%以上认为是“老有所为、满足精神需求和人文关怀”。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老干部作为社会中的一类特殊群体,相比其他老年人,他们拥有稳靠的养老物质保障,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还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有着较强的自我提升欲望和潜力,在突出“文化养老”这个精神需求上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

一是取悦自我的需求。老干部在离退休后,由于闲暇和金钱上的相对“富裕”,有机会从事年经时无法满足的事情,包括兴趣爱好类,如琴棋书画、摄影录像、唱歌跳舞、吹拉弹唱、读书写作等;康体休闲类,如拳剑棋牌、旅游观光等;教育学习类,如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等。在调查“平时主要通过哪些活动充实晚年生活”中,77%的老同志选择观看电视、阅读书报,61%的老同志选择参与兴趣活动,35%的老同志选择观光旅游,54.7%的老同志从事家务劳动,此外还有18.5%的老同志照看孙辈。

二是社会交往的需求。老干部离退休后,由于情感上的需求,需要家人、社会的关注,融入社会群体从事集体活动,包括参加兴趣小组、艺术社团、书画诗词小组;参加报告、讲座、座谈会等;开展各种纪念性活动或趣味性活动;建立报刊阅览室、聊天室等。调查中,约40%的老干部是老干部各类兴趣小组和文艺社团的成员,64.1%的老同志认为老干部兴趣团队在丰富老干部文化生活、满足精神需求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有85%的老同志“参与”和“经常参与”老干部局(活动中心)组织的各类活动,并且有15%成为组织者,活动参与率在75%以上,其余还有35.8%上老年大学、15%参与社区和群众组织活动、38%参与原单位开展的活动、13.3%通过网络参与文化活动等。

三是创造价值的需求。老干部年老后仍然希望得到社会尊重,获得成就感,产生社会影响。如为社会建言献策,出版诗词刊物,撰写回忆录,服务社区、奉献爱心,关心下一代等等。老同志们普遍认为,离退休后参与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主要在于更新思想、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愉悦精神,缓解孤独、结交朋友,锻炼身体、促进健康,其中有31.8%的老干部将所学内容服务于自身和社会群体等。

二、老干部活动中心推进文化养老工作的探索

老干部活动中心是广大离退休干部开展活动、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主要阵地,是党和政府联系老干部、凝聚老干部的重要桥梁。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老干部活动中心的建设,目前,市、县共建成老干部活动中心22353平方米,其中活动面积16168平方米,特别是县(市)都在近年内进行了搬迁改造或正在新建筹备中。老干部活动中心硬件条件的改善,为推进老干部文化养老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地倾力打造原味足、品味高、情味重、韵味浓、趣味强的五味俱全的老干部活动阵地,为广大离退休干部提供开展思想教育、享受优越环境、接受真情关爱、提升文化素养、进行娱乐活动的场所,最大限度地丰富老干部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老干部晚年生活质量,努力实现老干部“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所有乐、老有所为”的共同愿景,使活动中心真正成为广大离退休干部心中的温馨之家、满意家园。

【2016文化养老】

在对离退休干部的调查中,77.1%的调查对象表示通过在老干部活动中心的活动学习,对改变自己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状态发挥了“明显”和“较明显”的作用。具体来说,老干部活动中心主要围绕 “学、乐、为、服”四个方面,在推进老干部“文化养老”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围“学”促“教”,活动中心成为老干部文化养老的课堂。我市各地以全面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为重点,完善学习制度,创新学习载体,建好老有所学平台,发挥好活动中心的思想主阵地作用,有效推进老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常做常新。

一是坚持营造文化学习氛围,搭建学习平台。市县老干部活动中心普遍设置有老干部图书室、书报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展览室、影像室、报告厅、多功能厅、茶艺吧等活动场所。每年为老干部征订种类繁多的报刊、杂志,方便老干部日常阅览学习。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心理辅导讲座、饮食养生讲座、医疗健康讲座等,突出“文化、养生”主题,经常举办文体学习培训项目,丰富老同志文体生活。建立了宣传橱窗、学习展示栏、老干部工作网站、工作简报、电子显示屏等,及时学习宣传党的重要方针政策和重要会议精神,展示老干部风采,引导老干部思想常新;还经常组织老干部学习党史党章知识,开展党史党建知识竞赛活动等。

二是坚持定期理论学习制度,搭建思想平台。各地都能结合形势,及时制订老干部理论学习计划,积极发挥老干部讲座中心、老干部学习小组、老干部文体协会、老干部兴趣团队等作用,利用老干部活动中心这个平台和阵地,采取召开老干部座谈会、形势报告会,情况通报会、小组学习会、专题辅导会、影视播放等多种形式,教育和引导老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解决思想疑虑,提高学习效果。

三是坚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搭建宣传平台。各地紧紧围绕确立的老干部学习重点,以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式贯穿于老干部政治学习教育始终,通过每年确立一个主题教育活动,来加强和改进老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近年来,先后开展了“学习宣传十七大、晚霞生辉促和谐”、“开天辟地六十年、科学发展促和谐”、“永远跟党走”纪念建党90周年、“晚霞映红船、喜迎十八大”、“学习宣传十八大、晚霞生辉促发展”等主题教育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重大纪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组织举办老干部书画、集邮、摄影、图片等综合展览和知识竞赛、电影展播、就近就地参观考察等活动,在满足老干部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加强和推进老干部思想政治建设,使老干部始终保持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

2、围“乐”促“健”,活动中心成为老干部文化养老的乐园。老干部活动中心是老干部政治学习、休闲娱乐、交流情感和锻炼身体的重要场所,我市各地活动中心全年向离休干部和部分退休干部开放,仅去年,市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共组织老干部开展各类活动500多次,近3万人次老干部参加,每年进入活动中心的老干部在10万人次以上。

一是建好队伍,搭建组织平台。自活动中心建成以来,各地先后成立了老干部艺术团、文体协会、书画协会、摄影学会(组)、集邮协会(组)、歌曲、曲艺、桥牌、棋类等各类老干部兴趣团队,各地在给予积极支持的基础上,各老干部团队组织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吸引了众多老同志常年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广大老同志从中既愉悦了精神,又健康了身体。

二是发挥特色,搭建活动平台。各地老干部活动中心在活动中注重融入文化元素,做到“年年有主题、月月有计划、周周有安排、日日有活动”,在开展常规性活动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展特色性活动。如各地老干部活动中心开展的重阳节、元宵节游园活动,注重在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活动项目;如嘉兴市开展的“老少同乐”联欢会、书画协会老干部为市民广场书写“和”字活动等;如嘉善县成功举办了四届老干部艺术节,充分展示交流老干部老有所学的艺术成果,开展了弘扬“善”文化主题活动等;如海宁市开展的迎“七一”健身走活动、“老少同乐”晚会等。如桐乡市开展的茶艺吧戏曲票友活动、老干部绣红旗、献枣子、“乐龄之星”评选等。平湖、海宁建立的老干部花卉园区基地等,这些活动都颇具特色,深受老同志好评与欢迎,极大地促进了老同志的身心健康。

3、围“为”促“献”,活动中心成为老干部文化养老的阵地。老干部政治坚定、经验丰富,在治党治国、发展经济、科技致富、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教育下一代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活动中心充分发掘他们的优势特长,积极为他们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扩大社会关注面,树立老干部老有所为、余热生辉的正面形象。

一是完善自我功能,搭建互助平台。各地都能加强老干部文体团队建设,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以老干部文体兴趣团队为纽带,举办各类书画、摄影、棋类、集邮、歌舞、曲艺等活动。

二是构建交流渠道,搭建展示平台。适时组织老干部艺术团队走向社会,深入到机关、学校、街道、社区、广场等地开展文化交流、文化下乡、文化服务等活动,唱革命歌曲,讲革命传统,传播精神文明。

三是发扬优良传统,搭建有为平台。注重发扬老同志“离休不离岗、退休不褪色”的精神,在保重身体、量力而行的基础上,组建成立老干部义工服务队、银龄服务队、法律咨询服务工作室等,组织和鼓励他们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余热、贡献余力。适时搭建沟通平台,在学雷锋纪念日、五四青年节、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等时间节点上,以座谈会、联谊会等形式,让老同志宣讲革命传统,宣传党政方针,参与关心下一代,让他们在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中传播知识,引导老干部发挥和传递正能量。

4、围“服”促“管”,活动中心成为老干部文化养老的家园。各地在利用活动中心阵地、推进老干部文化养老工作中,始终强化“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把“老干部满意不满意、开心不开心”作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以儿女之心,满怀感情、满腔热忱地做好服务工作,使老干部活动中心成为老干部向往的精神家园。

一是实施规范化服务。按照“管理制度化、工作规范化,活动经常化,服务人性化”的要求,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管理机制和活动机制,修订完善各项服务管理制度,确保老干部学习活动的轻松舒适,规范有序。通过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各项工作都有章可依,开展活动有则可守、工作人员有责可循,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从而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老同志在精神上得到慰藉的同时,为文化养老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是实施贴心式服务。日常工作中,活动中心工作人员本着“主动沟通、主动服务”的理念,对前来活动的老干部嘘寒问暖,端水送茶,并注意观察老同志情绪状况,及时进行交流开导,帮助调节好情绪。利用与老干部日常接触多的机会,了解和把握老同志心理特点与精神文化需求,定期召开全体工作人员会议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供优质、特需和精细化服务,较好地满足了老同志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新期盼。

三是实施人性化服务。本着“老干部工作无小事”的原则,主动从小处着眼、点滴做起,在活动或服务实施过程中,更加关注细节、重视细节、落实细节,处处体现为老服务和文化养老的内涵和要求。如在活动中心设立“聊天室”,在活动中心布展老干部的书画摄影作品,张贴敬老文明用语等;为老同志拍摄金婚照、金婚庆典、拍摄“夕阳红”等老干部工作专题节目等,这些服务项目深受老同志欢迎,在增加服务内容上体现文化养老的同时,营造出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四是实施平安化服务。针对离休干部“双高期”的特点和变化,有的建立了医院党员志愿者服务基地,定期为老干部开展医疗专家咨询活动;各地都能针对开展的大型文体活动制定应急预案等,明确岗位职责,开展安全应急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在实施过程和项目设置上注意适应老同志的身体能力、接受能力、融合能力,有效地提高了老干部文化养老工作的安全度。

三、存在的不足

尽管市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在推进老干部文化养老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广大离退休干部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迫切愿望和引导老干部科学文化养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是认识有待提高。当前,对于“文化养老”的概念认定、重要意义以及老干部活动阵地与文化养老的关系等,还缺乏有效的宣传渠道、宣传形式和宣传平台,致使对“文化养老”的社会关注度和知晓度不高,对“文化养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仍然存在重物质养老而轻文化养老的思想,文化养老的浓厚氛围尚未形成,尚处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参与的阶段。调查中发现,有近20%的老同志对于“文化养老”不太了解或没有了解,约30%的老同志认为文化活动氛围不够浓厚。

二是投入有待加强。作为老干部文化养老的重要依托和载体,我市老干部活动阵地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建设不规范、设施不完善的等问题,远不能满足广大离退休干部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影响了文化养老工作的推进。调查中发现,有25.2%的老干部认为活动场所缺乏,25.6%的老干部认为活动设施还不完善。

三是队伍有待健全。从“充分发挥活动阵地作用推进老干部文化养老工作”的视角来看,对于从事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同志提出了新要求,但同时还存在着机构编制人员、文体专业人才和工作指导培训缺乏等问题,使文化养老缺乏后劲与活力。调查中,有21.6%老同志认为组织学习培训偏少,31.8%的老同志认为缺乏专业指导人才。

四是服务有待提升。推进老干部文化养老,目的是使广大老干部实现幸福养老。但其中我们又看到,存在着离退休干部年龄跨度大、文化需求差异性大、倡导文化养老理念难、活动融合难度高、活动开展参与面不广等问题,同时,又要针对老干部特点使文化养老惠及每一位老干部,这需要进一步考验和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是载体有待创新。老干部活动中心是一个离退休干部共融的活动场所,目前离休干部普遍进入“双高期”,退休干部年龄偏小、人数较多,离休干部偏向于“静态”养老,而退休干部希望多组织“动态”活动,两者需求反差较大。现时也存在着依托活动阵地组织的活动或层次不高,或吸引力不强,引不起老干部的兴趣,由此制约了活动阵地作用的发挥。调查中,有22%的老同志认为活动载体不够新颖。如何因人而异、因群体而异打造多层次、有创新力的活动载体架构需要进一步设计。

六是内容有待丰富。着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是“文化养老”植根的基础。受制于视野的局限性、设施的不完善、人才的缺乏性和工作的习惯性等,目前拓展“文化养老”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推进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活动内容还不是很丰富,活动开展还存在重复性、便利性和单调性等特点,很难使老干部们内心喜欢、乐意参加。调查中发现,有18.9%和约10%的老同志认为活动吸引力不强、活动文化层次不高,有19%和23.2%的老同志认为思想文化类、心理健康类项目偏少或缺乏。

四、进一步推进文化养老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创新离退休干部活动学习阵地建设,针对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需求的发展变化,本着因地制宜、方便适用的原则,完善基础条件,改进服务管理,积极推进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大学等活动学习阵地建设工作”。中组部也正在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和“两个阵地建设规范”。市委市政府对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高度重视,2016年6月26日,肖市长、连部长带领规划建设、发改、财政等部门作了调研,并进行了专题研究。加强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积极推进老干部文化养老,我们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1.重视宣传,营造氛围。“文化养老”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群众性强。要注重培养老干部的“文化养老”新理念,让老干部更多地“走出来、学起来、动起来、乐起来”,必须加强宣传引导工作。要强化文化养老的舆论引导,畅通内外交流渠道,通过老干部工作网站、工作简报、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介,提高文化养老工作的关注度,增强全社会“文化养老”意识,形成“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营造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氛围。坚持把推进“文化养老”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本地区文化建设范畴,鼓励社会各界支持老年文化的发展,组建更多的老年文体团队等。

2.争取支持,建好阵地。老干部活动中心是提升老干部文化素养的重要平台,也是老干部政治学习、休闲娱乐、锻炼身体的重要场所,更是推进文化养老的主要渠道和有力支撑。调查中,有26.7%的老同志认为相关部门不够重视。中央有关部门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两个阵地”建设的意见,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搞好老干部活动阵地的建设规划和文化养老工作规划,加大阵地建设力度。本次调研,我市海盐、平湖、海宁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已着手调研规划和建设当中。要充分利用现有阵地硬件和软件设施,加强规范化建设,使广大老同志活动有去处、心情有乐处、求知有学处、交流有言处、作用有展处,为推进文化养老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联动协调,合力推进。要充分发挥老干部活动阵地作用,需要加强与各级各部门协作,全力推进老干部文化养老工作。要加强与规划建设、财政、人力社保部门的联系,为老干部活动阵地规划建设提供支持;加强与党校、文化、宣传部门的联系,为举办老干部学习报告会,开辟老干部学习活动专栏等提供支持;加强与老龄、体育、妇联、共青团等单位的联系,为开展联谊活动、志愿服务、学习交流和组织培训提供支持。要加强与企事业、公益单位等社会各界的协作,利用社会资源,汇集各方力量,共同关心关注老干部文化养老工程的顺利推进。

4.建立机制,优化队伍。一是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活动中心各项制度,以有效的制度文化保障文化养老工作的顺利推进,努力把外在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工作人员以及老同志们的内在需求。二是要加强“环境文化”建设。进一步营造好活动中心环境的文化氛围,提升活动环境的文化档次与品位。三是要加强“人际文化”建设。从“工作人员之间”、“工作人员与老同志之间”以及“老同志之间”等三个维度去创建宽容、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把活动中心打造成“关爱之家”、“友谊之家”,为老同志们提供温馨、平和、融洽的人际环境与心理环境。四是要加强“活动文化”建设。要从“文化养老”的高度去谋划、安排、组织活动,提升活动的文化水准与品位,将文化养老融入到各类活动之中,实现“文化养老”与“开展活动”的完美结合,为老干部文化养老提供优质服务。五是要加强文化主体培育。深入挖掘老干部文化资源,加强文体团队建设,通过聘请专业人才参与、组织文化养老辅导、专业队伍培训、开展文化交流等活动,促进先进文化传承,提高文化养老层次,增强文化养老活力。六是要加强文化队伍建设。要提升活动中心的文化品位,打造出活动中心的文化品牌,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是活动中心文化建设的前提与保证。

5、创新载体,丰富内涵。要针对老同志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重点围绕建立好学习教育、健身娱乐、人际交往、才艺展示、医疗服务、发挥作用等平台,广泛开展科学文明、健康向上、愉悦身心的文体娱乐活动,拓宽文化养老的渠道与载体,丰富文化养老内容。要借助现代手段,以多媒体、高科技等形式组织学习教育和文体娱乐活动,引导更高品味和更高质量的文化追求。要发挥好老干部文体团队的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策划出更新颖、更具时代感,又适合老同志的活动形式,组织老干部文体团队“走出去、请进来”,促进老有所为和传统文化的展示及先进文化的传播。要针对离退休干部诉求差异和老同志多元化、个体化问题,改变以往集中、大型、固定的活动模式,更加突出个性化和多元化,活跃和满足老同志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加强与文化、宣传和社会各界的合作,借助当地文化和社会资源,培育活动特色项目和品牌,增强老干部“文化养老”的情趣和积极性。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老干部意愿,积极帮助他们拓展发挥余热的空间,积极倡导和支持老干部广泛开展自助互助活动,探索实现“老有所为”的新形式等。

(编辑:圆圆)

2016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16文化养老 第七篇

为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市老科协2016年活动安排,市老科协会长**组织部分副会长、常务理事,于5月中旬围绕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调研了市社会福利中心、**区福利院、**镇敬老院、**养护院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深入了解有关情况。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全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了新的进步,取得的成绩是充分肯定的:一是研究出台了指导性文件。市民政局、财政局联合制定实施了《**市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办法》,明确了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工作措施和扶持政策。二是养老机构建设逐步加强。市社会福利中心、农村敬老院、民办养老机构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市现有养老机构123所,其中公办养老机构7所,农村敬老院93所,社会办养老机构18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个,总床位达到13400余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达31张。三是加大了财力投入力度。各级财政投入近3亿元,新建、改扩建农村敬老院93所;投资1.5亿元新建市社会福利中心;启动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符合条件老人每人每月享受110元补助。四是加强了专业队伍技能培训。从2016年起,先后安排80余名福利机构管护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提高了管护能力和水平。

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我们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社会养老能力仍然十分薄弱,总体上看,我市养老事业发展仍然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矛盾和困难。目前,我市60周岁以上常住人口达41.35万人,占比达16.1%,表明我市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主要特征有:一是老龄化速度加快。我市人口老龄化正处于加速期,预计到2016年,60周岁以上人口达43.74万人,以后将平均每年新增8000人左右,而且高龄人口增速加快。二是“未富先老”。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老龄化同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0美元以上步入老龄化社会,而我市在人均不足1000美元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物质基础还不够丰富,支撑能力明显不足。三是独居和空巢老人日益增加。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成年,逐步进入421家庭结构,即一对夫妻要供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中间代由于工作繁忙或外出务工,致使老年人口空巢率不断提高。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我市养老事业发展存在的差距是明显的。比如,全社会对老龄社会的认识不足,各项应对工作措施滞后;各类养老机构发展不能适应老龄人口的需要,公办福利院一床难求,而农村敬老院床位则利用率很低;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步履艰难,基础十分薄弱;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一些民办机构由于审批门槛高,无法享受有关政策,未能正常运营;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滞后,服务质量较低等等,亟需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并努力加以解决。

通过调研活动中所听、所看、所想,结合我们老同志自己体会和思考,就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养老事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对养老事业的认识

把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优良传统弘扬传承下去,让老年人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由于20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末,我国实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人口战略,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加速了老龄化问题的显现。尤其是我市计划生育工作历来处于全省先进地区,人口老龄化来得更早,老龄化速度更快。老龄化到来之后,尤其是421结构家庭增多,社会养老负担过重,由此可能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对此要有足够的超前认识。如果思想认识不到位,相关工作不及时跟进,可能会出现一些社会悲剧,引发社会不稳定。人口老龄化是不断加深的过程,是老年群体年龄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深刻准确认识并顺应这个过程,加强调查研究,认真研判形势,跟进工作措施。根据财力状况,从实际出发,分轻重缓急,抓住关键环节,扎实稳步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二、完善养老事业发展规划体系

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一是要根据我市老年人口发展速度、老年人结构变化情况,研判养老服务的需求,针对这些需求确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内涵、服务范围及相关设施建设的功能定位,对政府责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加快制定养老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和近、中、长期规划。二是规划要围绕建成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的目标,体现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因地制宜、统筹发展的原则。三是要切合本地实际。根据全市及各县市区现有资源、老龄化趋势,顺应人口发展规律,合理规划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等。在城市按照省有关规定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在农村结合美好乡村建设,整合公共资源,增加为老服务功能。四是规划制定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有关行业专家、社区负责人、老年人代表、群众代表的意见建议,更多地集中各方面的智慧。五是养老规划制定后,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建立年度进展情况的评价体系,促进养老事业发展规划落到实处。

三、把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养老服务业既是服务广大老年人的公共事业,又是前景广阔、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国家提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略,是符合实际的。我们认为,当前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突出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把居家养老作为当前养老体系建设突出的重点。调研中发现,希望居家养老的人群最多,最符合中国传统养老的文化传承。国家提出“居家养老为基础”是符合实际的,应当把这一理念切实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当前,一是要按照省政府〔2016〕60号文件的要求,逐步完善社区养老公共服务设施。二是要逐步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准确掌握社区居家养老的基本情况。三是在社区内逐步立养老服务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服务。社区养老机构要运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心理服务等服务项目。四是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方式上,可选择有条件的社区先行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在面上推开。

(二)提升公办养老机构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托底作用,重点为“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近几年公办机构和农村敬老院发展很快,但目前全市闲置率高达41.2%,**区闲置率高达64%,对于已经形成的过剩资源,应考虑五保老人之外,适度向社会开放,提高运营效益,增强护理功能,使之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经营性公办养老机构改制试点,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三)大力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市近几年农村敬老院和市、县养老机构建设相对进展较快,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严重滞后。要全面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若干意见的扶持政策,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在资本金、场地、人员等方面,进一步降低门槛,切实做到简化手续、规范程序、公开信息,为民办养老机构提供便捷服务,切实加快推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定购买服务目录和实施办法,创新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们所调研的**市**养护院,由于消防、规划、环保等环节未通过审批,无法正常运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专题调查研究,努力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民办养老机构的重要作用。

四、强化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组织和得力管用的配套政策措施,持之以恒地深入推进,加快养老事业的发展。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高规格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组织,定期研究解决养老事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切实形成民政、消防、卫生计生、规划、国土、住建委等各部门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按照规划要求目标管理,强化督办措施,持之以恒,有序推进。

二是要落实扶持政策。按照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落实投融资、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补贴支持、人才培养和就业、慈善组织支持等扶持政策,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领域,为养老机构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

三是要争取上级支持。紧紧抓住中央把加快养老事业发展作为新一轮定向加大投入的极好机遇,以项目为载体,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里的资金支持。

四是要加强行业监管。健全养老服务业的准入、退出、监管制度,为养老机构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做好指导,及时查处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和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积极培育和发展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发挥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

五是要健全服务队伍。养老事业发展需要一支相对稳定的服务团队。要广开门路、引进吸收年轻优秀人才充实到养老机构管理服务队伍中,培养有爱心、能奉献、素质全面的服务队伍。保障养老护理人员的待遇。要逐步建立老年事业志愿者队伍。

(编辑:露露)

2016农村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2016文化养老 第八篇

农村空巢老人调查报告(一)

中国是个多人口国家,随着计划生育政策逐渐完善,人口老龄化现象也应运而生。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如何关注老人愉快的度过晚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老龄化成为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下面我们就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谈一下这个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在目前城市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的情况下,出现了新型的家庭类型---“空巢老人”家庭。“空巢老人”是指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他们的主要特征是子女在外地工作和外出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里。有的则把孩子也带到外地去,家里只留下老人看守。

究其产生原因而言是由于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但随着承担主要赡养义务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长期两地分离使得外出子女无法为留守父母提供经常性的照料和关怀,家庭养老的基础受到了动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空巢老人的健康和福祉。青壮年纷纷外出谋生,破坏了本来其乐融融的局面,留下老人与小孩独守老宅。据新华日报报道中国“空巢老人”数目惊人,有2340万之多,南京每10户老人家庭中就有近4户是“空巢”家庭,而且这一比例正在上升。而在农村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农村“空巢老人”面临与城市“空巢老人”相似的精神上的窘困,又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在农村“空巢老人”中,很少有人拥有“退休金”作为生活来源。“空巢老人”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在老龄化、空巢化现象日益严重的今天,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空巢老人的各种问题,是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能否成功应对老龄化问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为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以此引起政府和社会各阶层的高度重视,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关注这一特殊的老年群体。为此我校开展了了解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社会实践。现就我村“空巢老人”的分布情况、基本状况、产生的原因、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空巢老人应采取的措施、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我来到北关镇民政所了解我们镇关于农村、养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该部门我了解到:北关镇下辖39个行政村,135个自然村,278个村民组,总人口7万多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9%左右,而空巢老人大约占了老人总人口的60%。长期以来,国家在农村养老、医保投入严重不足,覆盖面不广。媒体热衷于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关注,忽视占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在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交通甚为不便,特别在一些偏僻农村,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更加艰辛,看病,购物,要走好几里路。农村“空巢老人”不但要忍受情感孤独,内心空虚、自闭,还要照顾子孙和兼做农活。本次调查主要集中在民权县北关镇东村,我们这里的人民在改革开放中逐潮弄潮,纷纷外出打工、经商,在调查中有将近85%的年轻人外出谋生,其余部分是老人和小孩。

其次我来到我们村的村书记家里,向他了解我们村的空巢老人生活状况。他提到我们村部分组地处偏僻,离城镇有一、二公里远,由于老年人行走不便,购物极为不便,这些“空巢老人”穿着衣物都是用了好几年的衣服。子女外出打工,没有固定收入,经济拮拘,生活简陋,吃的大部分都是自家种的粮食,每逢过节,生活水平才有所改善,大鱼大肉对他们来说依然是一种奢望。在“空巢老人”中长年患病的比率高达90%左右,农村老人基本上没有养老金等,到医院看病,费用昂贵,老人通常都是小病忍,大病拖,致使常年遭疾病折磨,甚至有些家庭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更多老人是怕给儿女添负担,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慊价的止痛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子女外出谋生通常是一两年回来一次,对父母尽孝道观念淡薄,同时自己也没有太多钱给父母看病。由孝道观念淡泊和年轻人不了解老年人心态甚至厌恶老人的行为,通常都是结婚即分居住,儿女们常常因为赡养老人问题而互相吵架,这又增加老年人孤苦之感。觉得自己活在世间,只是在为儿女添麻烦。

农务活是农村“空巢老人”又一重大负担,白天干农务活,晚上早早就休息,这样机械般地过日子。其实老人最怕的是孤独,空虚感是他们常有的情绪,他们生活在“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状态下,孤独地出去,孤独地回来。农村“空巢老人”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希望孩子们进城打工多赚钱改善生活,另一方面,希望子女也能在身边,享受天伦之乐。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走访了一些空巢老人,通过走近他们,与他们聊天进而达到调查的目的。在调查中我发现老人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生活保障,二是日常照料服务,三是精神慰藉,其中精神方面的问题是三大问题中最严重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发现绝在多数老人有孤独、压抑、有事无人诉说之感,由于农民工知识和技能的局限,外出经常做一些脏、累、危险的工作,老人们还时时背着为子女担心的包袱。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们当中大部分都有种田,种植一些花生、水稻、蔬菜等作物,常年劳累加上情感孤独又添加思念、自怜和无助等复杂情感因素,对老年人身心造成莫大伤害,使他们快速加入老年性痴呆行列,其中大部分老年人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缩。究其原因是老年人受“养儿防老”传统思想影响对子女侬赖性强,子女不在身边,又很少有娱乐活动,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落,涌起孤苦伶仃、自悲、自闲、自怜等情感。同时由于自身性格缺陷,对生活兴趣索然无味。在调查中发现在一对老年夫妇中,如果其中有一个配偶去世,另一个配偶因为悲伤相隔不久相继去世。

农村的空巢老人由于子女全部外出打工,而他们又舍不得放弃责任田,特别是有些子女寄回的钱不足以维持日常生活,有相当一部分的老人不得不干起粗重的农活。空巢老人的照料主要依靠配偶,对于丧偶,子女又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问题更突出,无人照顾,空巢老人突发疾病或者不小心摔倒受伤时抢救不及时,生命也时常受到威胁。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显得孤独无助,甚至会危及生命安全。因此与城市老人相比,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安全问题还有用电、用火不慎而造成安全威胁,还有灾情的威胁等等。

结语

随着新农村步伐的加快,我们那里也即将开始新农村建设,我建议在规划中:为老人专门盖一区域,让全村的老人集中住在一起,增加老人娱乐场所,完善其中的设施。为更好地服务庞大的老龄人群,我们可以参考城市生活照料服务、巡视员对接服务、心理热线及咨询室服务、文化养老服务等。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当加强社会机构养老成分,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和扩大老覆盖面,建立“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完善“空巢老人”社会求助制度,提倡家庭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障两种制度并行和尝试新型养老保障制度。政策应支持和鼓励社会性或个人出资举办不同层次的养老机构。“空巢老人”急需三大保障,即:经济供养保障、医疗药费保障和生活照料保障,建立老人娱乐场所,发展乡村戏台等,集中全村老人自娱自乐,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集中照顾,组织医生上门服务,引导社会各方能够一起关注老人们、发展慈善事业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继续完善农村特困户、五保户等救助体系,让老年人们真正能够颐养天年!

农村空巢老人调查报告(二)

农村空巢老人是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急剧扩大的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子女和老人在迁移时间上的不同步,以及相当一部分老人对原居住地的留恋,养老载体和对象在时空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跨省流动越来越多离家时间越来越长,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

此次寒假社会实践对空巢老人的关注活动旨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空巢老人并能制定系列有效措施解决此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老年人过去都为社会创造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有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权利,如果一个社会的老年群体晚境凄凉,势必严重影响劳动人口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从诸多方面讲我团队对空巢老人的调研帮扶活动意义深远。

总之,在现代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农村留守老人作为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中的一个“脆弱群体”,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为这一群体做些帮助,为促进和谐老龄生活做贡献,为老龄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山镇黄皿旺村的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吾山镇隶属于山东潍坊安丘市,位于安丘市西南部,西与临朐交界,南与沂水接壤,面积113平方公里,该镇有10886户,人口3.7万,耕地面积5.6万亩。下辖店子村,亭子村,小洼村,卜家庄村,河西村,小吾山村,黄皿旺村,闭门山村等68个村委会。

山镇是典型的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的偏僻乡镇,产业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大量外流,空巢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黄皿旺村位于?山镇的东北方向,距离?山镇中心位置较近,附近村民平日可以在集市上做些小买卖,是典型的农村自足型发展方式。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停滞青壮劳动力流失显现存在上升趋势,留守家庭在全镇具有代表意义。

2、调查方法:

20**年6月,中新网公布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结果,结果显示了全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增加的态势。不同于部分学者将调查方向聚焦在城市老年保障体系的研究上,本调研团深入基层,亲身触及农村养老机制的方方面面。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问卷调查、查阅文献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而且也向镇医院的院长、镇政府秘书长、镇敬老院的院长做了相关的了解。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医疗及社保、留守老人生活负担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二、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分析

(一)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只有34.8%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二)留守老人仍需要劳动,但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

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大部分空巢老人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补贴。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挣钱不多,还要承担自己的家庭开支,能给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三)生活缺乏照顾、孙辈抚养负担重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提个水,有些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较困难。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例如,我们团队调查的一个张爷爷,早上下着蒙蒙细雨,他独自一人拄着拐杖提着折叠椅,走了近两个小时的路来镇上输水,而正常人只需半小时,老人的行路艰难却没有子女照料,让人心酸。在农村留守老人中,诸如此类的情况普遍存在,老人们没有子女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四)就医难、医疗费用不足问题突出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通过我们对外来务工子女调研的结果显示84.6%的留守老人身体不佳,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我国针对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财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老年人的经济拮据和情感的缺失,同时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劳动、生活负担及抚养孙辈的负担。因此,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社会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政策方面

社会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通过我们对城镇居民的调查,社会对留守老人的保障制度级政不够完善,因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

(三)经济供养

1、增加农业创收,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可由当地的农业致富能手或专门的技术人员真正的“下地”“下乡”为农民讲解有关农业作物的种植方法和作指导。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

2、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对于那种身体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帮子女料理红白事的老人。这当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四)生活照顾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对老人进行照顾,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而这就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生活特点,结合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的力量,给老人创建美好的生活。

由于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对于老人特别是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的老人进行照顾。

(五)精神慰藉

经我们走访服务的20家留守老人情况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一点恰恰是政府部门和外出务工子女忽视的。而老人精神慰藉上的问题是很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根本的解决措施还是在经济、医疗等方面上,上面已详细阐述,以下介绍解决当前老人精神方面的具体措施。

1、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此外,村委会可以开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动员会,唤起人们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意识,从而改善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2、还应加强孝道宣传。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大事与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见;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常回家看看”,记得挂念家庭,时常打电话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及身体状况,更好地敬老爱老。更要加强宣传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的力度,通过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关注留守老人,共创和谐社会。

结束语:

老龄化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加剧并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影响国家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研究该问题的一批专家学者在研究时采用惯用的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但由于部分人数据统计的出入较大,所以多数的研究称不上典型,结果也就没了意义。

在研究农村老人生活现状这一问题时,团队初步分析归纳了农村老年人的构成后发现其存在很大共性。考虑到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较差不利于验证。团队决意跳出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另辟研究蹊径,从以户为单位的典型案例研究入手,用实证的方法解构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空间。

团队深入留守老人的家中对老人的生活和精神各个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发现了老人们的几个问题:一,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差;二,生活缺乏照料,有时还要管护孙辈;三,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四,医疗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亟待解决等几个问题。当然,各级党委,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帮扶等具体的措施。而为了解决老人“空巢空心”的精神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电信问候,推进入户抚慰活动等。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深切的体会到团队团结起来无与伦比的凝聚力,而且深切体会到老人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困难。团队成员从生活和精神方面入手关爱留守老人,帮助老人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了服务意识,并在深层挖掘出“留守老人”的问题。在与镇政府,村大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升了我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当然,对老人尽一些绵薄之力,也使我们更明了自己的能力有限,关注留守老人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最初的一个想法到一纸策划案,从一纸策划案到一个暑期的调研考证,从调研考证到厚厚的一摞调查报告,整个团队一路走来,收获颇丰,感触最深的还是"实践出真知"。

为期一周的社会暑期实践活动圆满结束。经过团结合作、调查配合,我们对留守老人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有效的实现了了解社会、锻炼自我、增长才干、学以致用的实践目的,认真履行了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为我们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此,我们由衷的感谢学校以及学院给予我们这么好的机会出去锻炼、体验生活。

农村空巢老人调查报告(三)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据人社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年城市流动人口达2.67亿人,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绝大部分老人留守原居住地,极少数老人跟随子女进城生活。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镇都阳村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生活需求、医疗及社保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二、基本情况

大化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西北的红水河中游。全县幅员面积27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2万公顷,全县总人口45.87万人,瑶族占21.95%,全县辖13乡3镇。都阳镇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中部,距县城50公里,地处丘陵。镇人民政府驻地在都阳村都阳街。东接七百弄乡,北连北景乡,西邻岩滩镇、江南乡,南接百马乡、古河乡。20**年全镇总面积189平方千米,总人口24244人。辖都阳、尚武、武城、中武、加城、满江、双福等7个村。都阳镇耕地面积883公顷,其中水田443公顷,旱地440公顷,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玉米等,农产品加工主要有木材加工。

空巢老人(这里说的老年人指的是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县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共57670人,其中留守老人达40369人,占全县60周岁老年人的70%,其中男性人数为17244人,女性人数为23125人。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情况,其中文盲的占老年总人数的61.7%,受到小学教育的占33%,受到初中教育的占4.6%,受到高中教育的仅占不到0.7%;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能自理且能从事较轻农活的老年人占老人总人数的78%,半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老人总人数得15%,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老人总人数得7%;经济来源情况,靠子女供养的占81.9%,自己供养的占9.7%,社会扶助的占8.1%。

三、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大部门留守老人仍需要体力劳动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据调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还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可以增加家庭经济来源,基本解决柴米油盐的日常开支,减轻子女的负担。另外一方面,绝大多数老人不想给自己的田地丢荒,所以坚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重农活要雇人,成本比较高,老人们只进行日常的田间管理。

(二)家庭氛围缺失、精神慰藉单调

随着大量子女外出务工,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由于子女常年在外,除了春节或清明节能回来几天外,基本上不能回家与老人团聚,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家,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的分析,有80%以上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尤其是老人生病时,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更显得孤独无助。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三)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

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农村老人也基本不进行体检,只有觉得不舒服的时候才去看病。如今,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制度,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由于经济收入不高,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支出习惯和现实经济能力的考虑,“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他们在生病时往往就这么拖着,只有少部分会去看医生。有一些子女因为工作忙或是路途远而没有回来,只是打来电话询问。农村偏远山区曾发生老人病死在家而无人知晓的悲剧。

四、解决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

(一)政策方面

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大众宣传尊老爱老,例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模范家庭,给予该家庭经济上帮助,给予该家庭子女就业就学上的优先选择权利等等。

(三)经济供养

1、增加农业创收,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可由当地的农业致富能手或专门的技术人员真正的“下地”“下乡”为农民讲解有关农业作物的种植方法和作指导。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

2、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对于那种身体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帮子女料理红白事的老人。这当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四)生活照顾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对老人进行照顾,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而这就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生活特点,结合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的力量,给老人创建美好的生活。由于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让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让他们不再担心生活无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让老年人欢欢乐乐安度晚年。

(五)精神慰藉

经我们走访服务的20家留守老人情况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一点恰恰是政府部门和外出务工子女忽视的,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

1、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受访者中覃克阳老人,生育1男1女,女儿已出嫁,儿子已外出务工近5年,母亲已是94岁高龄,生活已不能自理,他就希望政府搞好野马河两岸河堤,方便老年人散步。还有黄玉林老人,平时酷爱跳广场舞,但是场地有限,希望政府帮她们硬化场地等等。因此,政府应因地适宜加大农村健身活动场所投入,让喜欢运动在老年人有地方去锻炼身体。多组织娱乐活动,比如组织举办晚会,开展适合老年人在文体活动等,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作为子女,应该多抽些时间常回家看看养育你的父母,即使再忙也常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2、还应加强孝道宣传。一是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子女们的思想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真正明白关心老人,尊敬老人,赡养老人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实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等丑恶行经。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对于这些行为进行调解,必要时还应求助于法律手段来解决。二是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加强农村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表彰敬老养老典型,让村民真正树立起尊重、关心、帮助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更要加强宣传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的力度。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

(六)安全知识

留守老人们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电安全的常识,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员走村串户,了解农村用电情况,向老人们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和当前电价执行标准,使老人们真正用上“明白电”、“放心电”。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里,查看线路,发现异常,就地解决,消除安全隐患。同时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发现有安全隐患存在要及时消除。

结束语: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直都在倡导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留守老人是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很多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心酸历史,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们,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的晚年生活着想,让他们衣食无忧,有病得到及时治疗,临终得到关怀,使他们能幸福、快乐、健康地度过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会、家庭、儿女给予他们的亲情和温暖。

2016养老服务社会化调研报告
2016文化养老 第九篇

实施养老服务社会化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是我国进入老龄社会较早的城市之一,200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10年左右。以铜梁为例:据统计,我县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15.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4%,比全市高1.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4.7个百分点。老年人每年以6%的速度持续增长,已提前10年达到全国老龄化水平。全县有空巢老人8万余人,占全县老年人口的52%。老龄人口总体呈现出规模大、增速快、空巢老人多的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家庭小型化、空巢化以及年轻一代面临的巨大社会竞争,单纯由政府提供机构养老已不能满足养老需求,实施养老服务社会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一、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基本内涵

养老服务是指为满足老年人物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为其提供的服务。养老服务社会化主要是指服务对象和服务提供主体的社会化转变,不再是原来单一的政府福利供给方式,它是养老事业的发展方向。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打破由政府和福利机构包办养老事业的格局,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投资兴办社会化、市场化的养老机构,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服务对象公众化。改变传统养老模式主要由福利机构向“三无”老人、“五保”老人等特殊人群提供养老服务的局面,面向全社会老人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实行有偿、减负或无偿等多种服务。

(三)运营模式多样化。改变以往养老福利机构全部由政府投资、政府管理的模式,引入政府投资建设,委托专业化管理,政府不投资建设而补贴部份入住老人费用;民间投资建设,按照市场化模式运营等多种运营模式。

(四)服务形式多样化。通过拓展养老机构社区服务等服务项目,增加如托管、心理咨询、康复治疗等各种养老服务,为家庭提供支持。

(五)服务参与公共化。养老服务网络的构建,除了政府的主导和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外,广大志愿者的参与也是一个重要的系统支持,特别是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通过互帮互助为老年人提供便利,而且还有利于加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我县实施养老社会化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全面落实各项养老政策。我县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把社会养老工作摆在民政工作的突出位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五保供养、高龄补贴等政策的落实。全县现有五保户2599人,城市三无人员1754人。自2016年10月起,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原240元/人·月调整为270元/人·月,城市三无人员供养标准由原370元/人·月调整为415元/人·月,均达到市政府规定的供养标准。全县1686名9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按时领取了高龄生活补贴,其中,90—99周岁老人每人每月200元,百岁老人每人每月400元,补贴标准居全市前列。

(二)统筹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2016年,筹集资金1500万元修建铜梁县福利中心,采取慈善损赠、市级支持、自筹等方式,筹集资金940余万元,新建了土桥、二坪、安溪、白羊、蒲吕、围龙敬老院;2016年,投资690万元,新建少云、安居和石鱼3所敬老院,扩建高楼敬老院;目前公办养老机构74所,共有床位2400张。同时,鼓励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目前民办养老机构共6所,有床位800张,入住率达90%。我县还建成老年大学1所、老年活动中心1所。

(三)顺利推进社区养老。2016年以来,我县相继建成巴川街道正街、和平、龙山、东方4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所,为老年人提供文体娱乐、培训和免费体检等服务。2016年,又在8个镇街各选定1个社区或村作为全县社区养老示范点建设,建成10个星光老年之家和12个社区综合服务站,为老年人开展健康娱乐活动提供了阵地保障,为2016年前实现全县50%的村、100%的社区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站做好示范、引领。

(四)多举措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管理。敬老院实施“268”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敬老院的组织建设和日常管理。对民办老年公寓实施“两规范一标准”(即: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每年对全县老年公寓和敬老院进行全面检查,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管,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每年选送部分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到市局进行培训,县民政局每年采取参观见学、集中培训、岗位练兵等形式对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三是提高从业人员待遇。2016年以来,两次提高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待遇。从2016年7月1日起,按院民50人以上、20人-50人(不含)、20人以下(不含)的院长,每月工资分别由1200元、1000元、1000元提高到1470元、1365元、1260元,敬老院炊事员、护理员由900元提高到1155元。今后,建立与最低工资标准联动机制,从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我县最低工资标准生效之月起,以上四类人员分别按最低工资标准的1.4倍、1.3倍、1.2倍、1.1倍调整工资待遇。四是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全县组织志愿者队伍500余名联系了306名空巢老人,在农村实行了邻里亲友结对帮扶空巢老人的制度,定期看望、生活照料、解决纠纷等,极大地发挥了社会的关爱,提高了老人对社会的认可度。

三、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规政策滞后,配套政策难落实。当前对养老服务机构管理的法规如《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等大都是1998年至2001年期间制订发布的。自2000年国家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思路以后,从上到下相继出台了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去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意见》(渝办发〔2016〕252号)。在实际执行中,由于涉及的单位多,没有详细的实施细则,兑现优惠政策的难度比较大,主要表现在落实土地难、享受补助难、审批时间长,严重制约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

(二)布局规划随意,投资回报周期长。地方政府对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缺乏统一整体的规划,没有具体的网点布局,民办养老机构在设点、数量、规模等方面的随意性比较大,致使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比较零星,没有统一的标准。另外,养老服务业初期投入较大、服务成本较高、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经营风险较大,致使投资者思想顾虑较大,投资积极性不高。据测算,新建养老机构平均每个床位要投入3万元(不含土地费),办一个100张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投资要300万以上。目前的补助标准是:新建100张床位以上且符合条件的每张给予4000元的补助,租房新建且租期在5年以上办50张以上床位的每张给予1000元的补贴,补助标准很低。

(三)服务内容单一,从业人员水平低。目前,社会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仍侧重于生活起居、日常护理,而对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法律维权等其它项目的服务重视不够,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从业人员大多以临时招聘为主,未经专业培训,边干边学,同时因为待遇不高、劳动强度大、社会偏见等原因,专业的养老服务从业人才引不起、留不住,从业人员流动频繁,工作稳定性不高。

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对策建议

(一)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一是要制定科学系统的养老服务体系总体规划。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站在养老产业化的高度,以适度普惠为目标,建立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基本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总体规划。要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刚性指标,统盘考虑,同步实施。二是要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根据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规划好养老机构、养老设施的整体布局,在土地划拨、建设标准设置等方面进行宏观考虑,项目设施要纳入地方城乡建设总体规划,项目用地要纳入土地使用总体规划,多方筹措资金,保证项目如期实施。三是要细化各项指标,分步实施。政府要积极承担养老事业的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职能,建立养老事业考核激励机制,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年度考核指标。

(二)政策层面给予足够支持。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台操作性很强的相关配套政策,不断丰富和扩大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政策体系。可以考虑制定为民办养老机构服务人员购买公益性岗位、提高床位补助费。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要帮助落实优惠政策,在审批、各种手续办理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对有关手续费用给予减免。

(三)拓宽投资渠道。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资金投入上对养老服务机构配套设施予以倾斜,逐年增加对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重点建设一批基础性、示范性的社会养老机构。同时,积极动员民间力量,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以投资、承包、租赁、托管、股份制等形式参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解决社会养老投资难的问题。

(四) 积极鼓励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养老方式,是今后老龄化社会的一种主要养老方式。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充分发挥社区在居家养老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可由所在街道解决活动场所,市、区(县)两级财政补助必要的开办资金。同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募捐,用于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带动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以适应居家养老服务发展需要。二是完善社区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服务平台,其基本功能要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需求。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老年娱乐活动中心,提供菜单式的服务;要整合现有养老资源向社区延伸,开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接收附近社区的老年人;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新、扩、改建,探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型的养老机构,既满足社会对托老机构的需求,又实现医疗机构非卫生渠道的床位扩张和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完善。三是推进农村老年公寓建设。政府要予以鼓励和支持,出台具体扶持政策,在土地、规划、消防以及财力方面制定相关规定,在土地方面,对符合条件的可以划拨方式供地;在规划方面,对发展养老设施等社会公共事业在审批上予以支持;在财政方面,对村办老年公寓给予资金补助,以推动农村老年公寓的建设。

(编辑:圆圆)

相关热词搜索:养老政策2016 2016养老保险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2016文化养老”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2016文化养老"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baogao/77083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