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策划 >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2016-11-28 11:42:1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共9篇)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郑州高新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规划设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服务意识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该课程的设臵...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第一篇

郑州高新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

综合实践活动规划

设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服务意识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该课程的设臵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为了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课程目标,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原则

1、遵循《初中课程方案》的精神及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的原则和要求,体现内容上的联系性和实施上的独立性。

2、课程编排应立足于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3、课程编排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等。

4、采用弹性课时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5、课程编排应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尊重学生基于自己爱好、兴趣和需要所选择的内容和活动方式。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使学生关注自然、体验生活、走向社会,重点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地球、关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合作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

(一)学生层面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比较丰富经验。

2、初步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关爱和责任感。

3、初步形成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初步养成合作、民主、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层面

1.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学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从传统学科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主题活动中的策划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与发展,而且要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养成和价值观的确立,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使他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得到不断提升。

3.改善教师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的新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成长,形成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学校层面

探索一条符合本校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综合实践活动路子,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综合实践课程的操作模式和管理模式,改进教学观念,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改进我校的课程结构,形成具有我校特点的课程文化和校园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组成部分,各部分具体目标: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1、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2、学会观察与发现,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养成与他人合作与分享的意识。

4、养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5、初步形成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社区服务:

1、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增强融入社会的能力,学会时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沟通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2、在社区服务过程中,获得对社会的正确认识,感受到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和作用;认识到社会发展对个人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

3、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自觉地为他人服务,培养爱心和同情心。

(三)社会实践:

1、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参与和文化参与能力,增强社会参与意识、社会服务意识和民主意识。

2、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社会活动的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与自我教育能力。在社会活动中学会与他人、与社会机构进行交往的技能,学会社会活动的规则,提高社会活动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

3、发展社会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获得问题的直接感受,积累解决问题的直接经验,树立劳动观念,形成相关的劳动技能。

三、课程管理

成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从整体上布臵、协调、管理、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工作。专设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工作。设立家长委员会,本着家校联系的思路,拟聘请学生家长、社区中知名度较高的人为校外辅导员。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师辅助管理人员同时参加。

1.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校 长

成员:教导处正副主任、团支部书记

职责如下:

(1)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制定教学计划,安排课时、师资配备和教学(或活动)场所。

(3)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指导。

(4)建立学生综合活动实践课学习档案袋。

(5)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进行评价、考核。

(6)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课题成果进行评价。

2.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工作小组成员:

组长:学年组长

组员:各班班主任、课程教师、课题指导教师

职责如下:

科学实践活动学习计划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第二篇

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计划

(草稿7)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和《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精神,有效开展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构建开放性的教与学模式,促进小学、初中科学教育衔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合作、探究类的学习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基本原则

(一)注重公平、全员参与。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覆盖到所有类型的初中学校和每一名初中学生。

(二)市级统筹、分级负责。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市级统筹下进行,市、区县、学校分级负责。

(三)形式开放、突出实践。将初中科学类学科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坚持学生“真正参与、实际获得”,切实保障活动的实效性。

(四)各方参与、通力合作。动员社会参与支持,最大限度吸引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为广大学生服务。

三、组织领导

(一)成立市教委主管主任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市教委

基础教育二处牵头的工作小组,协调落实相关工作。

(二)成立由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牵头,高校、教科研机构专家,一线特级教师、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制定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标准和学生学习评价标准。活动项目经专家组审定后方能向学生开放。

四、重点工作

(一)活动安排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1.调整初中课程安排。落实“将科学类学科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保障学校在初一、初二年级每两周安排一节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指导课。(教科院课程中心)

2.开设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指导课。学校利用专门课时,在小学初中科学教学衔接、有效参与活动、完成学习任务、提高科学素养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学校)

3.组织学生参与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或课余时间等,从《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手册》中自主选择活动项目,在学校、家庭或社会资源单位完成学习任务。(学生)

(二)资源建设

1.制定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标准。从科学性、安全性、有效性、实践性的角度制定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标准,每一项活动应包括内容简介、学习指导、学习任务单、网络资源等部分。(专家组)

2.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高中重点开放式实验室、

翱翔计划、雏鹰计划和社会大课堂等方面资源,开发约30项科学实践活动,供学生在资源单位完成学习任务。(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

3.整合学校内现有实验室、专业教室资源开发约40项科学实践活动供学生在校内完成学习任务。(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4.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物品、常见现象开发约30项科学实践活动供学生在家庭中完成学习任务。(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5.鼓励社会机构开发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提供学习任务单。活动方案经专家组审定后,纳入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计划。市区教委按学生参与人数购买服务。(基础教育二处)

6.编制《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手册(2014-2015学年版)》。《手册》收录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目录、科学实践活动内容简介、学习指导、学习任务单,以及链接云平台资源的二维码等。(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三)评价反馈

1.制定学生参与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评价标准。(专家组)【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2.开发在线任务提交和成绩记录系统。依托CMIS系统,提供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线记录和评价服务,学生在学校或家庭通过ID号登录后可提交任务单。依据学生参与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评价标准,采用系统自动评价和教师手

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其中,系统自动评价占成绩比例的70%,学校教师评价占成绩比例的30%。学生参加活动情况可进行积分,并在北京数字学校兑换经典科普、文学作品等奖励。(北京数字学校)

3.学生每学年完成10项科学实践活动(约每四周一项),每项活动满分1分,每学年满分十分,初一、初二两学年满分二十分。学生参加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成绩计入中考作为基础成绩。(基础教育二处)

五、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

(一)工作要求

1.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要具有一定的水平,符合市教委规定的质量标准。

2.市、区县教委要加强和规范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管理,保证参加活动师生的安全。

3.学校要通过小组讨论、答辩等形式考查学生完成科学实践活动的真实性。

(二)保障措施

1.市、区县教委要积极整合区域内社会资源为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提供保障。

2.市级将为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提供专项经费,各区县应结合实际提供配套经费。

3.市区教研部门组织专家面向中小学教师和资源单位工作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学校上好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指导课,指导资源单位开设好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

附件:1.2014-2015年主要工作时间表

2.专家组名单

3.资源单位名单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第三篇

艾山中小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我校本学期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围绕着学校、学生的实际问题,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综合实践活动,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素质教育,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内容规划

(一)总目标

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大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二)各年级具体实施内容

三、制度要求

(一) 领导小组:

组长:张应成

成员:吴丽 刘芳 黄瑞国 张会芹

(二) 活动小组

组长:马圣玲

成员:郇红芹 续慧丽 尚晓琴 范继凤 张合云 栾贻霞

李萍 刘燕飞 吴玉玲 樊立玲 吴玉玲

(三) 课时安排

以弹性课时为原则,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使学生在开放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

(四) 具体要求

1.开展好教研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我们除了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外,还加大在校内的培训力度,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典型案例和活动设计及其它综合实践的相关理论,并组织教师上网查看资料,提升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

2、教师要求:

(1)搞主题活动须认真设计给家长的活动倡议,务必让每个家长明白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目的,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

(2)根据选定的研究内容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3)合理组建合作活动小组。

(4)活动过程中扮好指导者、激励者、支持者角色;

(5)作好活动过程记录、撰写反思、个案分析等工作。

(6)活动过程中的材料要及时收集、整理,以便存档。

3、学生要求:

在开展每次活动时,都必须完成“三个一”: 学写一份活动记录; 展示一份活动成果作业(记活动过程、收获,展示活动过程中收集的各种资料);评价一位合作伙伴。

2014年2月

2013年爱科学科技实践活动方案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第四篇

2013年爱科学科技实践活动方案

南宁市阳光新城学校

为配合的南宁市2013年科技创新活动,我校科技创新活动从今年的9月开始进行。今年的活动重点是:发动全校师生(特别是班主任)共同参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发挥家长的作用,在去年取得成绩的基础,力争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方面取得成效。

一、活动时间:2013年9月20日至10月24日

二、学校爱科学科技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苏朝盛

副组长:梁秋萍

辅导员:李业华 黄俏俏 黄业勇 梁荫井 王文恋 梁海琳 黄乐娟黄丽丽 曾素葵 邓赛云 吴谷花 林伟立 覃淋 陈未南 梁秋兰李林隆 陈惠葵 陈洁中 黄燕 农月芳 吴芳 单珍尧 覃敏丽 黄林秀 陈绍芳 杨漫远 黄引肖 梁晓霞 陆桂莉 邱晖 等

三、活动主题:

“中国梦、科学梦、青春梦”

四、活动内容:

1.少年儿童科幻画比赛

2.科技小发明比赛

3.科技小论文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五、活动形式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参加活动。各班主任要认真发动、调动学生、家长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保证活动有成效。

六、具体要求:

1.上交数量(三年级及以上)

2.作品要求

科幻画:手绘画尺寸为:4 开(54㎝×38㎝);电脑画采用A4专业纸打印,

四周留空白边框10mm。画面横竖设置均可;

所有参赛作品(含25日前送交的作品),均要提交一份打印好的项目或活动申报书,展品卡,用电脑打印,正、副联填写的内容必须一致,且勿剪开。(所有报送市里的参赛作品,请自备电子版,以备后用)

二〇一三年九月二十日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第五篇

首经贸附中初中阶段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及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

课程规划方案

根据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纲要、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方案和丰台教工委落实改革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素质发展需要,制定首经贸附中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和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方案:

一、课程理念:

1.整体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体现学生的健全发展,体现学校的整体育人理念,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评价标准具有开放性,跟踪社会发展前沿,不断丰富课程实施,完善评价形式。

2.实践性和探究性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强调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过程性与生成性相结合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实践体验的过程,反对坐而论道和闭门造车,尊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个性体验。注重学生个性体验。

4.计划性与自主性

学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实施过程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性,计划与设计要为更好发挥学生实践探究自主性服务。

综合实践课程采用弹性课时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尊重学生基于自己爱好、兴趣和需要所选择的内容和活动方式。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使学生关注自然、体验生活、走向社会,重点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地球、关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合作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

(一)学生层面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比较丰富经验。 2、初步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关爱和责任感。

3、初步形成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初步养成合作、民主、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层面

1.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学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从传统学科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主题活动中的策划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与发展,而且要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养成和价值观的确立,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使他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得到不断提升。

3.改善教师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的新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成长,形成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学校层面

探索一条符合本校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综合实践活动路子,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综合实践课程的操作模式和管理模式,改进教学观念,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改进我校的课程结构,形成具有我校特点的课程文化和校园文化。

三、活动主题与内容规划

2016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范文三篇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第六篇

第1篇范文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进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总体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了解基本的生活自理的习惯,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5.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活动中的一些具体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综合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具体目标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5.组建一支基本稳定的师资队伍,以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为抓手,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素质,推进课题研究工作稳步发展。

四、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针对学校实际,我们这学期倡导主要围绕下列线索进行设计和开发。

1.利用学科课程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学科课程,同时又是必修课程,不能成为其他课程的附属品,但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打通进行。学科知识不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所以我们应当突破学科教学自我封闭的僵化模式。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要使课堂成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策划中心,依托学科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课内外打通,对学科资源和非学科资源的开发进行一体化设计,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引入课堂。因此,我们将考虑如果有机地与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内容。

2.走进社会生活,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所以引导学生走入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让学生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从学生身边的小事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如《吸烟有无毒害》、《网络利与弊》、《了解身边的环境》等通过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实际参与、亲身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的现象与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将着重引导学生形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资源,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有效利用校外教育资源。

3.走进自然,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根据学校及周围自然环境的状况,引导学生自主地从自然环境中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通过观测、考察、实验、探究等形式,收集各种自然环境的信息,关爱自然,提高环保意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五、工作思路:

(一)整体构思,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纲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本学期,学校将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特色建设、德育活动等联系起来思考,在各年级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制订出详细、全面、切实可行的活动纲要,以使综合实践活动有序深入地开展。

(二)加强学习,提高对活动课程的认识。加强专题培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研究性学习的有关材料,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秀案例其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和经验文章。让每一位指导教师都明确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学科教学实践。培训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集中培训、教研组研讨、个人自学相结合,以“案例式”、“对话研讨式”等学习形式使学习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联系起来,使之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使教师在活动中不断反思,获得实践经验。

(三)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增强交流。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教研活动,实现校内老师增强交流,本校与外校老师之间加强交流,吸取兄弟学校开展本课程的经验,更好地推进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四)注重过程,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指导。本课程主要以活动为载体,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重点,主要以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等学习来开展。学生通过社会考察、讨论分析、角色扮演、办报创作等社会活动方式,对主题进行探究、发现,通过从不同角度对社会问题和科学现象进行研究,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作出结论。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经历活动中的各种感受,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造意志,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品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的展现。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记录活动经过、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督促,并且这些事情要力争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内成员合作完成。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的过程中,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要及时参与学生的研究,预设学生将会遇到的困难,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与支持,尤其是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将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五)关注评价,深入推进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收集好每次活动的方案设计、活动成果作品、反思日记、研究报告等,及时记录自己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过程和体验;开辟学生成果展示。学校可利用校园广播、橱窗等栏地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小论文、小报告、小作品展示或展览。让教师、家长、学生都积极参与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评价,采用自评、互评等方式,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六)加强和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能够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会使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因此可加强和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

(七)具体活动内容:

1.寻找春天学做叶画

2.认识绿色食品学做凉菜、水果拼盘,做饺子

3.小菜园通过采访,实地察看,了解几种蔬菜和水果存在的主要问题,

4.走进纸的王国学简单的折纸、剪纸

5.零用钱的调查调查采访零用钱的去向

六、流程安排:

1、制订并贯彻综合实践活动计划、讨论活动内容,订好学期活动计划。

2、召开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培训会。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研究性学习的有关材料,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秀案例其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和经验文章。

3、按制定的计划开展活动。

4、进行阶段性的工作小结。

5、组织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研讨活动。

6、收集整理活动资料。

7、完成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评价工作。

8、总结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撰写专题总结。

七、活动评价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的,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本学期将充分发挥评价这一机制激发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受自我成长,促进自我反思,享受成功的喜悦。

1.注重过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小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小学生的标准。

2.尊重多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并尊重小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在教师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3.注意反思: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引导小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调动小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小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评价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评价以下列几项为标准:(1)深刻领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并以负责的态度参与这门课程的实践;(2)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应对学生广泛的知识需求;(3)逐步发展活动中规划与设计课程的能力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教学调控能力。

第2篇范文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其宗旨定位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与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一类新型课程。其特点包括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开放性。

1、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选择完全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和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育人价值和功能,它既独立存在,有别于学科课程,又与学科课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主体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

2、实践性。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生活离不开实践,综合实践活动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是为了使其生成性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4、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发挥开辟广阔空间。自己选择内容、方式,指导老师不包揽学生工作。

5、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求。其课程内容随着学生的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二、课程实施的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1、实施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以往几种课程的随意叠加,它的内容和形式和其他课程有交叉,但价值取向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我们在实施中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关注兴趣。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立一个更接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创新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

(2)回归生活。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当今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中和有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却联系时,才是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坚持的一条最基本的准则。

(3)立足实践。不在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实践情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4)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着眼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际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

研究性学习——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各种富有时代感的主题,如环境教育、价值观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也可渗透其中。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既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又是其重要内容。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包括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对广阔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信息伦理。

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渗透信息技术教育,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

第3篇范文

活动背景:

我校处于农村,如今农村的小学生大多被其父母寄养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处,而自己外出打工,即使父母在家,这些孩子从小被长辈们呵护着,不知父母生活的劳累艰辛,不知父母的希望和期待。面对父母的唠叨、麻烦他们只有埋怨,怨恨父母不理解自己,不关心自己,从来不会从父母的角度,去为父母想想,体谅生活的忙碌与劳累。

活动主题:感恩母亲,让母爱在心底流淌,为了回报母爱好好学习。

活动成员:五(2)班全体学生

活动目的:

据我观察了解,由于感恩教育缺失,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比较淡薄,不懂得感念亲恩,具体表现在:有的学生不知道或漠视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不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对父母不会心存感激;有的学生只会一味向父母索取,不懂得关心、体贴、回报父母,不会帮助父母做家务;有的学生羞于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不会对父母说感激的话,当得到父母的照料时不会说声“谢谢”;有的学生对自己含辛茹苦的父母不太礼貌,甚至顶撞父母;有的学生不记得父母的生日,甚至嫌弃父母老化、啰嗦、贫困;更有甚者做出忘恩负恩、伤害父母的事。针对上述现状,我设计了这节《妈妈,我爱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并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让学生知道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了解母爱的博大,感受母爱的圣洁、无私和伟大。对父母产生感恩之情、常怀感恩之心。

2、学会大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能用实际的行动报答母爱。

活动难点:激发学生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思想准备:想一想,在生活中,母亲为我们做了什么?

2、物质准备:收集歌颂母爱的素材及有关母亲关爱我们的生活资料。

3、组织准备:活动时采取个人表达、小组交流、角色表演和班内展示相结合的组织形式。

活动过程:

一、配乐话外音

1(《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当背景音乐)同学们,我们的母亲自从孕育我们的那天起,就为我们付出了无私的爱,但是我们许多同学却不能体会到母亲的用心良苦,忽略了母亲的那份无微不至的爱,所以,我设计了这节以《妈妈,我爱你》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能了解母爱的内涵,,刻苦学习,拼搏进取,用实际行动回报伟大的母爱。(起立,上课)

2.师:有人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相对于父爱,母爱是日常的、琐碎的。当你第一次喊出“妈妈”时,母亲满心欢喜。当你每次放学回家向母亲汇报收获时,她听得津津有味。母亲是我们最坚实的感情依托,她像鸡妈妈保护小鸡一样永远保护着我们。下面,我们就先到故事王国去品味一下母爱。

二、感知母爱,赞美母爱

欣赏故事《母亲买的水果》《感恩的心》《年轻母亲舍身救儿》(2016年8月27日下午,沈阳市五里河公园5岁的男孩童童掉进鲨鱼池。35岁的母亲刘燕当时也顾不上将手上的相机和肩上的背包放下,直接跳入鲨鱼池中将儿子救出。刘燕在接受采访时只说了一句话:“儿子就是他*的全部。)

师:听了上面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愿意把你和你的母亲之间的故事与大家一同分享吗?(指两到三名学生讲述自己与母亲之间发生的故事)

师:是呀,同学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母亲为我们操碎了心,也许你还没有发现,我们的母亲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累弯了腰,累白了发,眼角的皱纹也增加了许多。这些都是母亲为我们操劳的印证。此时,你想用哪首诗来赞美母亲呢?

生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游子吟》,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生齐读诗歌《游子吟》,大屏幕出示诗歌内容

三、品味母爱,回报母爱

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母情,是人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最珍贵的亲情。我们应该怎么做来回报母亲呢?(小组讨论方案)

小组汇报。

歌曲《他*的吻》

诗朗诵《母亲颂》

小品《送水工》

给妈妈写几句祝福的话,帮妈妈做家务,帮妈妈捶捶背,洗洗脚等等

四、倾诉,升华

师:五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就是母亲节了,老师希望你们能用自己最真诚的方式为母亲过节。我们的母亲付出的很多,需要回报的却很少。你的一句问候,一朵康乃馨,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成功,都会让她露出欣慰的笑容。

师演唱《母亲》,学生边听歌词边回味与母亲的点点滴滴。

师:课上到这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母爱的幸福感却会时时在我们身边洋溢。在这节课上,我看到了一颗颗真诚的心,一张张甜蜜的笑脸,我相信此刻你一定有许多话要对你的母亲说。

(生对妈妈说说心里话配乐《妈妈,我想对你说》

五、总结:

我们的母亲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没有科学家的渊博学识,没有英雄的豪言壮语,没有文学家的鸿篇巨制。但母爱如天,包容我们的一生,同时又小得只住在我们心里。希望我们永远珍惜这份宝贵的感情,最后,让我们提前祝所有的母亲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2015读书活动实施方案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第七篇

第1篇:读书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关于在全区中小学进一步开展读书活动的实施意见》,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培养读书习惯,享受书香人生”为宗旨,以读书系列活动为载体,大力营造书香校园,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原则

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科学训练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充分利用课外读物,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知识的迁移,做到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2、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相结合原则

提倡学生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读物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读书活动课上进行交流。通过读写听说的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与学校活动相结合原则

广泛开展学校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校园童话节”、“读书演讲比赛”、“科技布谷节”、“读书沙龙”、“故事表演”等,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舞台,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学校决定在每年的9月至10月举办“校园读书节”。

4、与德育相结合原则

读书活动要与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相结合,让书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振兴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5、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原则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进行专题研究,必然要广泛查阅大量书籍资料,这样会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积极引导学生读生活、读社会、读人生。

6、与齐文化教育相结合原则

要坚持阅读的本土化特色,开展齐文化教育,把《齐国成语故事》、《齐文化丛书》等列入阅读推荐篇目,让齐文化阅读成为阅读活动的重要内容。

三、阅读的内容和形式

1、古诗文阅读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其中包含着很多哲理。在小学段背诵一定数量的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加强自身修养,丰富学生的思想世界。

2、名著阅读

引导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积极阅读中外经典名著,包括文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

3、时文阅读

在提倡学生经典阅读的同时,可安排一定量的时文阅读。所谓时文是指富于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文章。

4、科普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

5、外文阅读

学校要配备一定数量的英文卡通、通俗故事等。要通过大量外文阅读解决学英语的瓶颈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英文原著阅读能力。

阅读的主要形式有书面阅读、音像阅读和网络阅读。书面阅读是阅读的一种主要形式。音像阅读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觉渠道共同参与的一种喜闻乐见的阅读方法。如:广播小说、电视诗歌、散文欣赏等。网络阅读也逐渐成为一种阅读的新时尚。

四、具体措施

1、学生个人要制定读书计划,并认真加以落实。班级要建立读书个人档案,每生一张档案卡,用于记录学生每学期的读书内容和成效。

2、要充分利用好30分钟的晨读时间以及每周的阅读课,合理安排晨读和阅读课的内容。

3、教师要率先垂范,带头背诵和阅读,在教育随笔中要有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

4、班主任、课任教师要对学生的读书篇目和方法进行指导。教科室、教导处要认真进行读书与青少年成长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关人员要深入班级进行活动指导,发现典型,及时推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各班级要建设好图书角,每班图书角藏书应不少于200册。在教师的指导下,图书角图书由学生自主管理,教师要把好图书的质量关。

6、图书室要改革图书借阅办法,实行学生使用借书证自主借阅、开架借阅。

7、由于区教育局把师生阅读活动的开展情况纳入了对学校的年终考评之中,因此,学校也将把各班级开展阅读活动及读书竞赛成绩列入班主任和课任教师的考核。

五、加强组织领导

1、领导小组

组 长:罗光明

2、领导小组职责

组织全校师生广泛开展读书活动。搞好读书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及时发现、研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动员教师和家长参与到学生的读书活动中来。按照拟定的活动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教师的读书与反思要加入教师的业务考核,学生的读书情况要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

第2篇:读书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纪念改革开放XX周年,根据平泉县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组委会的有关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决定组织全校学生进行“改革开放XX年”读书教育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回顾祖国发展的历程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读书有益于育德、励志、启智、明史,是人的素质全面提升发展的重要途径。读书对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学生自我修养,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活动以“改革开放XX年”为主题,关注学生心灵健康,引导学生亲近高雅、文明、优秀的经典名著和时代新书。通过征文比赛、好书推荐演讲比赛、书香班级评比、诵读之星评比等系列活动,在学生中倡导读好书,勤读书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努力构建学习型校园、书香型校园,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活动组织

1. 活动由读书教育活动组委会负责组织开展。

2. 学校读书教育活动组委会领导及办公室成员安排

组委会主任: 杨宗昌

组委会副主任: 李盛清 尚云峰 秦凤军

办公室主任: 牟占龙孙 军

办公室副主任: 宋国志 杨凤贤 于晓东

办公室成员: 刘 英 刘彦章 景立山 隗学新 宋金阳

全体语文教师及各班主任

三、活动形式和内容

1. 组织征订初中阅读读本,积极参加读书活动。

2. 宣传发动:

(1)张挂大幅标语:“亲近好书,养成习惯;提高素养,奠基人生”。

(2)张贴“纪念改革开放XX周年读书活动”倡议书。

(3)利用宣传橱窗、班报、广播站和学校电视台开展宣传实践活动。

3. 组织活动内容:

组织读书主题班会活动;开展读书征文活动;举行“改革开放XX年”演讲比赛;举行知识竞赛;开展“书香班级”和“诵读之星”评比活动;开展书画展和社会调查活动。

四、读书活动组织安排

第一阶段:活动策划启动(20XX.12——20XX.1)

1. 制订读书总体、各个分项活动方案。

2. 购置有关改革开放XX年成果、革命经典、“XXXXX”等书籍。

3. 召开读书活动组委会会议,落实布置读书活动各项工作。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20XX.2——20XX.6)

1-2月份,千人签名仪式,拉开读书月活动的序幕,张贴倡议书,公布“改革开放XX年读书活动”整体方案,布置学生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

3月份,开展“好书推荐”读书征文活动。

4月份,开展“改革开放XX年”演讲比赛,组织一次书画作品展。

5月份,举行“改革开放XX年”知识竞赛。

6月份,开展“书香班级”和“诵读之星”评比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表彰 (20XX.6)

6月份,总结“改革开放XX年读书活动”工作,公布各项活动评比结果。

设学生读书活动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在参加读书活动的学生中产生。设教师优秀奖,设读书优秀班级奖,获奖集体和个人数量另定。

要求各班要制定相应读书活动计划,有活动实施的详细记录本以备检查评估使用。

各单项活动实施方案和具体要求另行通知。

第3篇:读书活动实施方案

阅读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途径之一,是一种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为切实推进我校的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积极构建和谐校园、书香校园,打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树立勤奋读书、热爱知识、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本学期将开展系列的读书活动。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的教育理论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全校师生以书为友,努力营造全校师生良好读书氛围,激发师生的读书兴趣,让师生与好书作伴,与大师对话,通过阅读增长知识,提高修养,塑造美好心灵,打好人生底色,不断提高师生的综合素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不竭的内在动力。

二、活动主题:书香溢校园、知识伴我行。(口号可以改)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主体性原则。要始终坚持以师生的实际需要、自我发展、自我提高

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全员参与、以校为本、师生共读、辐射家长”的基本思路,坚持重在平时、利于终身和有益于师生育德、励志、启智,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坚持“三贴近”原则。我校要针对本校实际,根据贴近师生、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的“三贴近”要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长处和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3.坚持分类指导原则。要遵循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指导学生翻阅图文并茂的故事性、常识性、经典等书籍为主。

4.坚持分层推进原则。要做到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普及和提高相结合、教师推荐阅读与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单一化的阅读与多形式的阅读相结全,加大引导、指导和辅导力度,不断优化校内、班级环境,把学生的情趣引导到读书上来,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努力形成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的开放性模式。

四、读书活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孙家峰

副组长:赵远兵 张冠林 嵇会成 韩澍

组员: 各年级负责人、班主任及全体语文教师

五、活动时间

20XX年3月--20XX年12月

六、活动实施过程

1.活动发起阶段(20XX年3月)

三月中下旬,在我校召开 “书香溢校园、知识伴我行”启动仪式,在全校师生中掀起读书的热潮。同时向各年级推荐读书目录,下发倡议书,制定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读书之星的具体要求标准。各班级建立图书角,开辟一块“读书交流园地”。

2.积极开展读书活动阶段(20XX年3月-—20XX年11月):

(1)3月起—11月下旬,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早上到校、每天午饭后休息时间、晚上在家完成作业后的时间进行有计划、有选择地读书。利用好每周三的最后一节课时间,每名学生建立“采撷集”,收集积累好词好句。

(2)“书香班级”要求:班级图书角的书能在学生中进行流动,使教室里充满书香。班级学生能够主动借阅图书,并根据年级段特点进行好词佳句的整理、撰写读书笔记。

(3)“书香家庭”要求:读书的孩子真棒,读书的父母真美,读书的家庭真好。家庭内藏书达到一定数量,平时家长能和孩子一起读书,并且每学期能以文章形式完成一份亲子共读的感想和体会。

(4)“读书之星”要求:成绩优秀,平时能坚持读书,并认真写读书摘记、心得体会,并有文章在校以上刊物发表。

(5)教师读书要求。全体教师要认真阅读学校推荐的书目,同时在阅读期间完成规定字数的读书笔记,每学期撰写一片高质量的读书心得体会并及时发送到学校网页上。新教育实验核心团队成员每周两篇随笔发到自己的博客上。

(6)建立学生“读书记分卡”制度。分年级、班级记录学生的读书情况,并对学生的读书情况在期末予以评价。

3.总结表彰阶段(20XX年12月)

20XX年6月和10月为我校读书节活动月,7月、12月进行总结表彰前一阶段涌现出的“书香家庭”、“读书之星”、教师读书先进个人,发放奖品原则是“以书代奖”,并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要求。

七、活动要求

1.读书阵地建设

学校要加强图书室建设,定期更新书籍,并提高图书室的使用率;开放阅览室;每年定期组织购书、赠书、捐书等活动;班级建好班级图书角,组织好“捐一本好书”、“读一本好书”活动;家庭建设家庭小书房,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合理进行家庭教育投资,积极参与学校读书活动。

2.开展《古诗词》诵读活动

一二年级:熟读背诵诗词15—30首,推荐书目以短小的儿童诗、注音童话等图文并茂的书籍为主。

三四年级:熟读背诵诗词40—60首,推荐书目以节奏感强,富有趣味而较之低年级又有一定深度的儿童文学作品为主,并注重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五六年级:熟读背诵诗词70—80首,推荐书目以科幻作品、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或人物传记及长篇儿童小说和优美儿童散文等为主,并增加符合这一时期儿童口味的现代、当代经典文学作品,努力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成效的机会。

3.具体活动

开展“每天一诗”诵读活动或“每周一得”读书会,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并要求每个班级每周最少向《新竹报》投稿一篇(要求电子稿件),稿件采用后会择优向其它报纸或刊物投寄。

4.课程建设

各班制定学期班级读书计划,每学期确定两本共读书目,布置导读提纲,精心指导阅读,适当安排师生共读;根据学生兴趣,每学期推荐6本以上图书,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或开展一次具有本班特色的读书活动,设置“阅读”课,每天午间及每周一节阅读课进行读书活动,内容为阅读经典或指导课外读物欣赏。

5.考试评价

我校将在开展读书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评选校级“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读书之星”等,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6.长效管理

将读书活动纳入学校常规工作。以一年为周期,每年举办一次读书现场会。将每年的6月、10月份作为学校读书节的活动月,公布重点推荐书目,表彰一批“书香家庭”、“书香班级”、“读书之星”,并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要求。

八、活动安排

三月份:

1.班级读书文化布置

2.召开阅读活动推进会并下发我校阅读活动告家长书

3.四~六年级学生读书手抄报比赛

四月份:

1.建立班级图书角

2.开展学生课外阅读课(定人、定时间、定地点)

3.推荐选举班级“读书联络员”

4. 一~三年级讲故事比赛

五月份:

1.开展学生课外阅读课(定人、定时间、定地点)

2.班级读书笔记集评比

3.四~六年级学生读书征文比赛(读后感、读书故事等)

4.评比、上报班级月“读书之星”

六月份:

1.开展“经典浸润人生”师生诵读比赛

2.青年教师演讲赛及举办以班级为单位的中年级古诗文诵读

3.班级读书笔记整理、汇编

4.评比、上报班级月“读书之星”

5.“六一”邀请家长参加我们的“经典诵读”汇演。

七、八月份:

1.统一布置一定篇目学生暑假的课外阅读作业

2.开展师生读书心得评比

3.“读书之星”、“书香班级”、“优秀指导教师”评比,推荐参加全国新教师实验“十佳教室”、“十佳教师”、“书香少年”评选活动。

第4篇:读书活动实施方案

为全面落实滦南县教育局关于“构建书香校园”读书活动的实施方案,以建设书香校园、和谐校园为目标,引领广大师生“走进五千年文明、品读祖国经典美文”,与经典为友、与名著为伴;引导师生在读书中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认知;努力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文化,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丰富内涵,为了创设全新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书海中,扩大知识源,亲近母语,提高语文素养。同时通过开展课外阅读,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并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学校力争通过书香校园的建设,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扎扎实实地提高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从而也有效推动校风校纪的建设

二、活动目标:

1.在校园内营造一种“书声朗朗,书香满校园”的良好氛围,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和生活需要。

2.积极倡导“我与好书同行”的思想,努力践行“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的理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提高读写能力,务实文化底蕴,陶冶情操。

3.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引导老师,家长一同参与读书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推行阅读型班级,阅读型学校,阅读型家庭的建设。

三、活动主题

全员阅读,领悟方法,同享快乐 ;润泽经典,濡养心灵 ,积淀生命。

四、活动措施:

1.加强组织。

建立以校长为主的阅读组织机构;班级要有阅读组织,班主任、语文老师要负主要责任,同时选威信高、负责任、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的学生任读书组织委员。

(1)、创建书香校园领导小组

组 长:李忠选

副组长:姚玉奎、姚玉宝、潘桂萍

(2)、创建书香校园实施小组

组 长:李忠选

副组长:姚玉奎

组员: 各班班主任及全体语文教师

2.营造氛围。

加强“书香校园”环境建设,突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醒目的位置张贴或书写创建“书香校园”的宣传画、警示语、口号等。班级要加强“书画班级”环境建设,要有阅读园地,各类表册制度,黑板报、图书角等符合班级的特点,给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阅读环境。

3.落实活动。

(1)建设班级图书角。

各班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以语文教师为主)相互配合,协作建设好自己的图书角,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图书资源,围绕相关阅读主题充实书柜,并建立健全相关阅读制度。(很多漫画书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严禁各类漫画书进入校园,作文选之类的书也要有选择的入柜)。

(2)保证阅读时间。

固定读书时间,一般为:晨读、午间阅读、托管、双休日大阅读,提倡并鼓励学生每天在家自觉读书不少于半小时。

(3)明确阅读要求。

要求学生:低年级学生读后把页码或标题记录下来,有家长签字证明;中年级摘抄精美词句、名人名言等;高年级做好读书笔记(内容可以是摘抄精美词句篇、名人名言、警句、歇后语等。内容摘要,也可以适当写些自己的读书体会。)

(4)开展阅读活动。

设立“校园读书月”。每学期设一个“校园读书月”,本学期设9月份为“校园读书月”,其主题为“书香伴我行”。

开好“班级读书会”。各班每周或间周开展一次“班级读书会”,组织学生展示汇报自己近期的阅读收获。

开展其他各类读书活动。根据每学期定的读书主题,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展美文诵读比赛、读书演讲(讲故事)比赛,读书报告会,古诗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手抄报展览等各类读书活动。

充分发挥宣传效益平台。有效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和校园网的作用,开办好书介绍、读书心得,每周一诗(词)等栏目,引导学生诵读经典。

4.落实评价。

(1)建立学生的“读书成长册”。可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栏目设计如:个人小档案,读书计划书、家校联系卡、读书笔记、读书获奖记载等。每学期一本。班主任做到三个一:即,“每周一检查,每月一整理,每学期一装订。

(2)学校每学期要进行“读书明显”、“书香家庭”、“书香班级”的评比活动,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3)学校将把各班“书香校园”建设情况纳入评估项目。同时,不定期开展阶段性的系列交流和评比活动。

5.档案整理。

以班为单位,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协助教导处及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五、时间安排:

“书香校园”创建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9月—10月,为发动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是:制定公布方案,计划,初步改变校园环境,教导处利用各种机会,各个平台向全校师生,学生,家长发出倡议,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6月,为重点实施阶段。

主要任务是:完善校园阅读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教导处将不定期地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和参加市镇级组织的活动。

第三阶段:20XX年7月,为总结评估阶段。

主要任务是:总结本次活动的具体做法(含各班总结),好的经验在全校交流推广,参加镇组织的相关展示、评比、总结和评估活动。

六、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

各班要把读书活动作为推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校特色形成的一项重要举措,切实加强对读书活动的组织实施,成立专门的“创建书香校园”活动小组充分调动班干部和学生的积极作用为活动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2.规范管理。

学校把此项活动纳入常规工作进行分级管理,明确职责。各班要有创建计划、相关制度、活动记载、成果汇报等,协助各科组和教导处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3.确保落实。

各班级要以“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不断创新、长抓不懈”为原则,各个科组,各个班级、各个学生、各位教师全员参与,以班主任广泛发动,辐射家长,力求读书活动收到实效。

第5篇:读书活动实施方案

学校本学期工作计划将“营造快乐课堂,创建书香校园、文化校园、幸福校园”作为一项长期奋斗目标,根据这一指导精神,为了维护环境优雅、军心振奋、士气高涨、心情舒畅的教育教学局面,为了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为学生的心灵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一个理想的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培养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人文内涵,经学校研究决定,本学期在全校开展以“体验教与学的快乐,品味读与思的幸福”为主题的读书活动。

为使本次活动顺利开展,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学校本学期工作计划,“做完整的现代中国人”的培养目标,“师生与学校共成长”“体验教与学的快乐”的共同愿景,创建“学习型学校”和“省一级示范学校”的奋斗目标。

二.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读书节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师生读书兴趣,养成良好读书习惯,让书籍为学生打开知识之窗,为教师开启思想之门,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陶冶情操!

三.活动主题

“体验教与学的快乐,品味读与思的幸福”

四.宣传口号

我读书,我快乐!我思考,我幸福!

读高雅书,做高尚人。

与经典为友,为人生奠基。

与名著为伴,塑美好心灵。

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读好书,习美德,立良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营造浓郁书香,创建幸福校园。

在读书中感悟人生,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在读书中快乐成长。

书香洋溢校园,真理照亮人生。

五.领导机构

1.“读书”活动设领导组

组长:陈光(校长)

成员:朱金龙(副校长) 吴和平(副校长) 李鑫(副校长)

羊国旺(副书记)

2.领导组下设办公室

主任:朱金龙(兼)

成员:朱 涛 刘建斌 吴永和 谢 伟

张大芳 唐小萍 吴永青 张振华 瞿 雯

六.活动安排(表略)

七.表彰奖励

1. 学生诗文朗诵比赛,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2. 学生英语朗读比赛,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3. 教工读书心得大赛,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心得来源统一确定为学校所赠之书)

4. 教工主题演讲比赛,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主题暂定为为“感悟幸福”)

5.评选“校园年度读书人物”。

(根据本次读书活动及日常读书表现进行评选,细则待定)

2015学校安全教育实施方案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第八篇

第1篇:学校安全教育实施方案

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是整个学校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前段时间上级有关部门多次召开安全会议,部署安全工作。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把安全工作提到了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对这项工作我们学校也是高度认识,根据学校实际,学校安排这次安全教育活动。

我们在安全工作中要做到:

一、 提高安全意识。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学校与教办、学校与各责任人都签定了安全责任书,出现问题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 搞好预警机制和预警预案,进行安全教育,大力宣传安全知识,作好安全工作。

注意房屋的安全,从墙体到天花板,到门窗、玻璃是否存在危险?电灯、电扇、插座是否完好?教室的前后门是否都能打开?这些问题都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发现问题,及时汇报。班主任是各班级的责任人。其他房屋也落实了相应的监控人。

三、 加强防火灾教育。严禁学生在校园、教室和宿舍玩火,严禁带火种进入宿舍、校园。

1、不玩火。

2、不吸烟。吸烟危害健康,又容易引发火灾,同学们要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杜绝吸烟。

3、不携带火柴、打火机等火种或汽油、爆竹等易燃易爆物品进入校园。

4、实验课需要使用酒精灯和一些易燃的化学药品时,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并且严格按照要求去做。

5、不随意焚烧废纸垃圾。打扫卫生时,要将枯枝落叶等送往垃圾场,不要采取点火烧掉的办法。因为随意焚烧废纸垃圾,既不安全,又污染环境,所以,我们要自觉不随意焚烧废纸垃圾。

6、同学们应自觉掌握简便易行的、应付紧急情况的方法:

(1)水是最常用的灭火剂,木头、纸张、棉布等起火,可以直接用水扑灭。

(2)用土、沙子、浸湿的棉被或毛毯等迅速覆盖在起火处,可以有效的灭火。

(3)油类、酒精等起火,不可用水去扑救,可用沙土或浸湿的棉被迅速覆盖。

(4)电器起火,不可用水去扑救,也不可用浸湿的棉被迅速覆盖。正确的方法是首先切断电源,然后再灭火。

如果发现火灾发生,最重要的是报警,这样才能及时扑救,控制火势,减轻火灾造成的损失。火警电话的号码是119。这个号码应当牢记,在全国任何地区都是一样的。

一旦身受火灾威胁,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在老师的组织下迅速组织学生撤离教室、宿舍,并迅速报警,同时,打开消防龙头,进行灭火。

四、 预防地震。地震是一种强烈的自然灾害,所以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防震知识。如果发生地震,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

1、如果白天上课时,突然间发生地震,上课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外出。然后打开教室前后门,指挥靠近门的同学迅速跑到门外,中间及后排的同学尽快躲到课桌下,用书包护住头部,靠墙的同学紧靠墙根,双手护住头部,然后在教师指挥下按顺序撤离教室。学生撤出教室后,由教师组织迅速到校园甬道、运动场集合,不能随便乱跑。

2、夜间发生地震时,宿舍值班教师及时叫醒住宿学生,打开宿舍大门让学生按顺序迅速撤到校园甬道,来不及撤离的学生要及时钻到床下暂避一时,防止屋盯坍塌或被掉落的构件直接砸伤。值班教师负责迅速将情况汇报学校领导。

五、 加强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1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靠右边行走。不要在道路上追逐、打闹、嬉戏。

2穿越公路时,要走直线,不可迂回穿行;在没有人行横道的路段,应先看左边,再看右边,在确认没有机动车辆通过时才可以穿越公路。

3要经常检修自行车,保持车况良好,车闸、车铃是否灵敏、正常,尤其重要。

4在公路上骑自行车时,要靠右边行驶,转弯时不要抢行猛拐,要提前减慢速度,看清四周情况,以明确的手势示意后再转弯。

5骑自行车时不要攀扶机动车辆,不要骑车载人。

6在公路上骑自行车时,不要多人并骑行驶,不互相攀扶、不互相追逐、不骑车撒把、不骑英雄车。

7因学生年龄小,应变能力差,所以同学们不要骑摩托车,以免发生意外。

8发生意外交通事故时,不要慌乱,要及时拨打110、122或120求救,并将情况及时通知家长或学校。

六、 进行防溺水教育。冬季来临,同学们要自觉不到水库、河塘玩耍,不溜冰,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

七、 注意饮食卫生,防止食物中毒。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把好“病从口入”关。加强对学校伙房、学生服务部管理,防止有毒有害食品进入校园。坚决杜绝把过期变质的食物卖给学生。对违反食品管理规定的行为,学校将进行严厉处罚。同时应教育学生不买冷饮,不吃不洁净食品,不吃过期的食品,少吃油炸食品,确保安全。

八、 进行爱滋病预防知识的教育,做到洁身自好。

九、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防止矛盾激化。

老师们,临近期末,学生面临考试的压力比较大,情绪波动大,不管是班主任老师还是任课老师都要对学生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是初三临近中考,学生各种想法都有。不要一棍子把学生打死,要客观评价学生。要教育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心态,稳定情绪,防止矛盾激化。

同学们,我们必须抱着积极的心态去学习。要记住考试不是目的而是检验我们学习的手段;我们要多注意学习中的程而不要过多看重结果;只要认真学习,奋发进取,就一定有进步;要记住一句话:我努力了,我不后悔。

十、 抓好宿舍安全。宿舍是最有可能发生危险的地方,在宿舍管理人员加强管理的同时,班主任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宿舍纪律,按时就寝。要严格遵守《学生宿舍管理细则》,不旷睡,不串宿舍,不带非住宿学生进入宿舍,不带火种进入宿舍,不私拉乱接电器设备,不使用热得快、电热毯等电器(如果发现,将进行严肃处理,没收物品,进行罚款)。

十一、 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迟到、不旷课;不赌气、不行为过激,严格禁止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不良行为的发生。严格禁止学生跳墙头、爬窗户。严格规范学生请假手续,不欺骗老师,不逃学,防止学生私自外出。

十二、 开展“禁止刀具进校园,清理桌面垃圾、床面垃圾”活动,净化校园环境。希望同学们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不带刀具进校园,不使用刀具威胁他人;不看不健康书籍、音像制品,不私拉乱接用电设施,不吸烟玩火。

老师们,同学们,生命只有一次,安全重于泰山.希望大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做到安全工作时时讲,事事讲,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守安全的良好校园环境。

第2篇:学校安全教育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市区教育局关于加强地方课程建设的意见,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安全状况,积极整合安全教育课程资源,开拓安全教育渠道,深入研究教育方法,认真编著安全教育教材,将安全系列教育纳入了校本课程。我校安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如下。

一、 指导思想:

“珍爱生命,安全第一”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将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类安全问题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学生提供预防和应对安全事故最基本、最有效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使学生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增强安全意识,掌握方法技能,养成安全习惯,切实保障中小学生健康安全地成长。

二、安全教育课程实施目标

通过实施安全教育课程,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以保障学生安全健康的成长。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生命是可贵的,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其发育特点,了解必要的生命健康知识。

2.知道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的范围及危险、危害,了解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的防范知识和应对措施。

3.了解基本公共卫生和饮食卫生常识,知道常见病和传染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4.知道网络的用途,学会合理使用网络资源,知道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的措施。

5.了解突发自然灾害对生命安全可能造成的威胁,知道躲避自然灾害引发的危险的基本方法。

6.了解常见的意外伤害事故,知道意外伤害事故发生时的求救和求生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有效预防自身安全事故的发生,具备应对安全事故的自救、自护能力。

2.能够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正确的辨别和判断,学会恰当避险。

3.初步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能够做出有利于个人安全和社会安全的行为选择。

4.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能采用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救助他人。

(三)品德目标

1.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形成尊重生命、珍视健康的态度。

2.培养社会安全责任感,形成安全意识,养成安全习惯。

3.树立拒绝诱惑、远离危险、防范侵害的自我保护意识。

4.珍视他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利,富有爱心和责任感。

5.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6.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康人格。

三、安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1、组长:钟春燕

职责:校本安全课程开发的主要负责人和决策者,负责校本安全课程的总体设计,总体把握校本安全课程的编写、研究、实施和评价。

2、副组长:陈军、刘伟、张群群

职责:分管具体实施领导小组的决策及负责校本安全课程培训、督察校本安全课程实施、协调各级部的工作,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安排教师有效实施课程计划,对校本安全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进行校本安全课程档案整理工作。

3、组员:童云峰、何巍巍、葛艳敏、韩洁、李正玉、马可、于磊

职责:

①执行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总体规划,做好各级部《安全课程》教材的开发编著工作。

②做好各级部安全课程的具体实施的指导、研究、评估、改进等工作。

③制定校本安全课程实施、管理和考核的各种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

④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理论学习,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⑤积累课改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及时提供教改信息。为新教材的改编提供优秀案例。

⑥经常深入校本课程实施的第一线,指导开课、听课、评课等工作,与参与实施的教师一起研究课题、了解情况,指导他们及时总结。

⑦做好校本课程实施的经验积累或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四、开发安全课程学校讲义

(一)、安全课程的开发与编辑的原则:

1、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本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要求

安全教育课程主要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和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等模块内容。教材在内容选择上应切实体现课程理念,全面落实《指导意见》的内容标准,全面实施课程目标。

2、教材编写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教材的编写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注意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难易适度,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创设问题探究情境,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既要注重教学情景的设计,又要注意安排一定的活动性内容。教材编写应当设计有特色、操作性灵活,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4、倡导以生活主题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将公共安全常识寓于社会生活主题之中,把公共安全知识和与其相关的法律、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有机整合。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统筹设计教材结构。

5、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空间

教材编写在达到《指导意见》要求的前提下,应给学生留有进一步探究的空间。教材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异质学生学习的要求。

6、教材的呈现方式要灵活多样

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文字表达生动活泼,浅显易懂,并有效运用图片、图表,做到图文并茂。教材应力求用贴切的文字、生动的案例、有趣的活动、精美的图片,呈现与学习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便于学生自学。

(二)、安全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

安全课程以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网络生活等不同生活领域为基本内容,应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围绕学生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中所涉及的主要安全问题,分层次、分阶段按年级整合,把预防和应对公共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和信息安全、自然灾害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等六个模块作为安全课程内容,突出课程的主题性,把教育内容寓于生活主题之中。

(三)开发与利用安全课程资源

安全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于一体的课程,能够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还应包括许多方面。我们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校外的多样化课程资源,使其为教学服务,以有效进行开放式教学,实施课程目标。

1、开发和利用多样的课程资源

(1).文本资源:图书(包括教材及相关参考书)、报刊、地图、图片、图表。

(2).音像资源:电影和电视节目、录像、音乐磁带或光盘、教学光盘、各种教学软件。

(3).实物资源:图书室、阅览室、橱窗、板报、视听教室、多媒体设备(广播、电视、网络等)、博物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及机关、企事业单位等。

(4).人力资源:学生、教师、父母、邻居和社会各界人士(专家学者、社区工作人员、医生、政府公务员等)。

2、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注意事项

(1).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应切实为教学服务,应从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视角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需要选择课程资源,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发挥实效。

(2).应根据各种课程资源的特点,正确利用,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将安全教育开放化,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情感体验等目的。

(3).在利用校外资源时,应注意方式、方法,积极争取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第3篇:学校安全教育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公共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学生面临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贯彻落实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省、市、县教育局关于认真组织学习《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学校公共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具备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付的习惯。把握学生认知特点,注重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效性。

二、成立实施《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领导小组

三、主要内容

组织初一级部的学生学习《纲要》内容

1、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公共卫生事故。

①指导学生了解社会安全类的突发事故的危险和危害,其次让学生了解并遵守各种公共场所活动的安全常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会低年级学生认识与陌生人交往中应当注意的安全问题,逐步形成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

②指导学生了解基本公共卫生和饮食卫生常识,其次教会低年级学生了解常见的肠道和呼吸道等常见疾病的预防常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健康行为及饮食习惯。

2、预防和应付意外伤害事故、自然灾害

①指导学生学习道路交通法的相关内容,学会了解出行时道路交通安全常识。让学生初步识别各种危险标志和日常用品的安全使用方法。教会学生使用电梯、索道、游乐设施等各种设备的安全意识。现场模拟在事故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求生的简单技能,现场学会正确使用和拨打110、119、120电话。

②通过课堂,让学生了解本地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涝、山体滑坡等),以及它们的危害性。现场模拟在地震中的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简单技能。

3、预防和应付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教育同学之间、和老师友好相处,不打架,初步形成避免在活动中、游戏中造成误伤的意识,学习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听从成人安排或者利用现有条件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方法。

组织初二级部的学生学习《纲要》内容

1、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公共卫生事故

①认识社会安全类的突发事故或事件的危害和范围,不参与影响和危害社会安全的活动。自觉遵守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以及公共场所的安全规范,学会应付对可疑陌生人的方法,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认识社会上出现的敲诈、恐吓、性侵害的属于犯罪行为,并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②教会加强卫生和饮食常识学习,形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健康的饮食习惯。初步了解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的危害,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逐步形成远离烟酒及毒品的健康生活意识。张贴宣传画,让学生更深刻了解常见病和传染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通过课堂教育,了解青春期发育基础知识,形成明确的性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预防和应付意外伤害事故、自然灾害

①培养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形成主动避让车辆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溺水事件的发生。教会学生现场模拟烫烧伤、动物咬伤、异物进行管等意外伤害的基本常识和方法。

②通过课堂,让学生了解本地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涝、山体滑坡等),以及它们的危害性。现场模拟在地震中的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简单技能。

③通过讲座形式,使学生初步了解与学生意外伤害有关的基本保险知识,提高学生的保险意识。

3、预防和应付网络、信息安全事故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其他事件

①初步认识网络资源的积极意义和了解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教会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并教会学生控制自己的行为,防止沉迷网络游戏和其他电子游戏。

②通过课堂,形成和解同学之间纠纷的意识,教会学生在遇到危及自身安全时及时向教师、家长、警察求助的意识。

初三级部的学生学习《纲要》内容:

1、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

(1)增强自律意识,自觉不进入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逐步养成自觉遵守与维护公共场所秩序的习惯。

(2)不参加影响和危害社会安全的活动,形成社会责任意识。

(3)理解社会安全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学会应对敲诈、恐吓、性侵害等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

2、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1)了解重大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生活水污染的知识及基本的预防、急救、处理常识;了解简单的用药安全知识。

(2)了解青春期常见问题的预防与处理;形成维护生殖健康的责任感。

(3)了解艾滋病的基本常识和预防措施,形成自我保护意识。

(4)学习识别毒品的知识和方法,拒绝毒品和烟酒的诱惑。

(5)了解和分析影响生命与健康的可能因素。

3、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

(1)增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主动分析出行时存在的安全隐患,寻求解决方法;防止因违章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2)正确使用各种设施,具备防火、防盗、防触电及防煤气中毒的知识技能。

(3)了解和积极预防在校园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事故,提高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4、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

(1)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抵制网络上各种不良信息的诱惑,提高自我保护和预防违法犯罪的意识。

(2)合理利用网络,学会判断和有效拒绝的技能,避免迷恋网络带来的危害。

5、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1)学会冷静应对自然灾害事件,提高在自然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2)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

6、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1)了解校园暴力造成的危害,学习应对的方法。

(2)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

(3)学会在与人交往中有效保护自己的方法,构筑起坚固的自我心理防线

四、活动安排

(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积极主动地开展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公共安全教育活动。

1、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

2、利用各种方式方法,比如班队会,全校大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广播、墙报等,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公共安全知识。

3、要通过游戏、模拟、活动、体验等主题教学活动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等途径开展安全教育。

4、要与各职能部门密切联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纲要》中规定的安全教育内容。

(二)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1、邀请法治副校长作遵纪守法报告会。

2、召开家长会,请家长配合学校认真落实“安全责任状”的内容,签定安全责任书

(三)开展创建文明学校活动。

1、加大师德师风建设力度,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继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

2、深入开展争创文明班级、先进班级、优秀班级;争当全面发展标兵、文明学生活动。

(四)根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对照文件要求,及时查找不足,及时弥补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认真总结经验,使安全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第4篇:学校安全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综合整治校园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营造人人关心安全,个个重视平安的良好校园氛围,增强学校师生的安全意识,普及各种安全知识,提高师生的安全自护能力,促进学校安全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以保障全校师生人身安全和学生健康成长。

二、活动主题

强化安全管理,共建和谐校园

三、活动时间

20XX年9月1日至10月15日

四、组织机构

成立xx学校“学校安全教育宣传月”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的组织领导工作。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015综合实践活动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第九篇

第1篇: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名称:综合实践活动如何有效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在课程实施方面有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要求实际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立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精神,顺应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吸取我国活动课程研究和实践的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原有“活动课程”的新发展,有其全新的课程价值:从课程目标上看,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课程形态上看,“活动课程”更多地体现了一种“课型”,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是课程体系中一个独立的课程形态,从本质上它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于一体的课程;从课程内容上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的综合;从活动方式上看,它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多元学习方式。所有这些,与原有活动课程所强调的“班团队活动”“科技问题活动”“体育锻炼活动”“校传统活动”等相比,更重于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构建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任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显著特征。

基于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核心,我们致力于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如何有效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这一课题作为总课题《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下的一个子课题开展研究。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学术界对它的解释并不完全一样,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倡导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中的任何一种主题,都要尽可能地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基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的体验性学习、社会活动的实践性学习等。

三、研究的主要目标:

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更有效地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积极开发、精心策划和认真落实专题研究活动,建构探究性学习方式;

2、通过各种社会考察和班团队活动,建构体验性学习方式;

3、丰富校园文化,提供多样平台,建构实践性学习和设计性学习方式;

4、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5、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注重方法的指导,有效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6、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将各种学习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更全面推进学生的发展。

五、研究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2015年12月——2015年2月:

1)研究制定研究方案;

2)确定课题组成员。

2。研究阶段

2015年2月——2015年7月:

1)根据研究目标制定具体的研究步骤,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组织实验教师进行全面研究和实验。

2)研究和实验的过程中及时进行小结、收集与整理资料。

3.总结阶段

2015年7月——2015年12月

1)整理研究过程中的各项课题资料;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做好课题的结题评估验收工作。

六、研究的主要措施:

1.组织建设。为使课程开设有序、高效,小学部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如何有效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的研究”课题实验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组长:戴伍军

领导小组成员:张招萍、杨艳辉、邹玲静、张好、兰立波、黄琴芳、徐信、张重重、雷英、王建湘。

课题小组成员为各学科所有教师。

领导小组的职能主要有:(1)统一规划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子课题的实验方案;(2)协调校内、家庭、社会的关系,开发社区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组建校外指导教师队伍及校外活动的协作单位,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基地;(3)带领并指导各学科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4)收集、整理、保管所有与课题相关的信息资料。

2.组织管理。学期开学之初,实验领导小组对综合实践活动认真地进行统筹规划(

3、做好教师培训工作。

第一,派出教师参加各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交流活动,学校再组织教师把参加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认识、经验、体会,进行交流、反馈。第二,提供多种教师参与研究的形式。用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带动教学研究,在研究中组织教师撰写经验论文、活动案例,提高自身认识,传播先进做法和经验。第三,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带动形成能够对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较深认识的教师群体。

4、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为了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更有系统性、层次性、丰富性,更便于研究如何有效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并根据总课题组的要求,把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分为三个部分:自主探究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这三个部分又是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的。

(1).自主探究活动

自主探究活动是在第一指导老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自主开展的主题活动。我们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将主题探究划分为四个系列:传统与文化、社会与环境、科技与创造、艺术

与生活。这样使研究内容有系统性,使研究难度有层次性,使研究形式有丰富性。我校各个学科都有相当一批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都很优秀的教师,依据这一教师资源的优势,我们鼓励各科教师积极引领学生开发探究主题,如“追踪当今科技热点”、“湖湘文化名人”、“十大国内国际新闻”、“湖南娱乐节目对我们的影响”等。

(2).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由“城乡手拉手”、“社区服务”、“爱心工程”等组成。

结构图(略)

(3).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主要是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导领域,将学校开展的各种课外活动、班团队活动等有机整合起来,它包括:校园艺术节、校园科技节、体育运动会、主题班会、校内拓展课程等。这些活动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同时它也打破年级的界限,使各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展示自己,在这里锻炼和发展各种能力。

七、研究的方法及成效:

(一)、课题通过三年的实践研究,基本达到预设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更有效地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1、以不同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构建几种主要的新型学习方式。

我们的总课题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要求各实验学校根据课程总框架设计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体系。结合我校小学部的实际情况,我们分两个模块构建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结构:

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小学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结构图(略)

为有效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依据这个结构体系,我们尝试分别以不同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构建几种主要的新型学习方式,在设计与实施这些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构建相应的主要学习方式。传统与文化”、“社会与环境”“科技与创造”“艺术与生活”四个系列的主题探究活动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即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收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的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活动的主要程序:选择与确定课题——制订方案——探究的实施——学习总结。我们通过各种主题探究活动,有效地构建了研究性学习方式。如五年级组(现六年级组)“探究湖南娱乐节目对我们的影响”活动,从主题的确定到方案的设计到活动各阶段的具体实施到最后的思考与总结,经历了大半年的时间,学生在13次探究活动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经验,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各学科知识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中,都能积极运用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并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第2篇:综合实践活动须知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的突破。它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和实施方式,极大地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教学观念,给新课程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了更好地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实现其开设的目标,推进新课改,教师应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作用与实施要求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和掌握。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和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的主要特征有如下四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自主性课程。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人,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是问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教师应是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伙伴。

2.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经验性课程。它超越以往注重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课程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生活为核心,倡导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考察、服务、反思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以增长社会经验,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3.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具有强烈的实践取向。关注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参与的活动中,在“做”“考察”“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经历,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探究中学以致用,不断地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4.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生成性课程。它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和该课程的开发所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活动方式、活动过程等,都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的主题,从而自主确定或选择活动内容。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并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地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断地建构自我,发展实践能力。可以说,整个综合实践过程,就是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动态体现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更具有目的性,更富有成效。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动态生成和发展。

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和特征,澄清认识,还要注意防止以下几种认识与实践上的误区。首先,谨防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神秘化和精致化。有不少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很高、很难开展。在开设的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没有教材,课题由学生自主确定,从而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畏难情绪。其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学生长期以来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改变学校教育始终围着考试转的局面,真正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上。因此,我们不应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神秘化,不要追求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和成果的精致化。只要符合学生兴趣,具备探究性学习的客观条件,对学生身心没有危害的课题,都可以成为探究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所重视的不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是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即使最后过程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也应把学生从活动中获得的宝贵经验视为重要成果。

其次,谨防活动课同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些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过去开设的活动课相同。应当说,活动课的研究和实践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过去开设的活动课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最突出的就是在学习活动方式上,活动课没有强调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其基本的活动方式还是晨会、班团队活动、体育锻炼、科技文体活动等,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基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往性学习等。

再次,谨防传统学习方式同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类同于学科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有些学校和教师感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教材,无从下手,无法实施。这说明我们的思想仍未冲破传统学科课程的束缚。不仅如此,由于教学习惯,还出现了以学科教学形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情况。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类同于学科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事实上,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是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学习中展开的,所开展的活动内容都与其相应的学科领域直接相关。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社会,它不具有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类学科知识,但它并不受体系化知识框架的局限。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的目的,必须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发展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能力以及其他领域的综合素养。如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发展。而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更直接地指向于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方式往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课程实施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大都以观察、实验、制作为主,而文科综合性学习则以调查和各种形式的表达为主。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则因活动主题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它不受学科特征的局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一般应由学生确定,但鉴于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处于初始阶段的情况,也可以由教师提出主题范围,让学生从中选择问题和课题,由于问题和课题必须由学生自己提出,自己展开研究,因此也不可能编写出符合不同学生要求的教材,学校或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可以编写一些活动案例供广大教师和研究人员参考交流。

最后,谨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专职化。有的学校和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应由专门的教师来教,但目前的教育现实是很少有单个教师能胜任这门课教学。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发挥教育者的群体优势。学校的所有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都应当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因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的延续性,需要大量的教师或其他有关人员参与。同时,能够教学、指导综合类课程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少数教师或专职教师承担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是难以满足全体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因此,学校不应指定少数几个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而应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同时,由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需要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进行活动,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力量,聘请一部分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校外辅导员,甚至政府机构官员等方面的人士,作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性质和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独立的、不从属或依附于其他学科的课程。但它又不类同于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课程,有着相对独立的特性。它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校本开发的课程,国家只规定课名、课时和一般要求、实施指南,地方统一协调和指导,由学校自己开发课程。作为独立的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过程中要求有课程目标设计、活动领域规划、活动主题设计、活动过程督导等程序,这充分体现了这门课的序列性和规范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的作用和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构课程观。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具有生成性,所以课程成了个体对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课程不再是预先设立的、特定的、静态的、物化的知识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创设的一系列“事件”活动,是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生命体验;课程不再是控制教学行为和学习活动的工具和手段,而是师生追求教育意义和价值,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获得健康的“生活形式”的途径。整个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个体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从中寻找自我价值,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构教学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在生活世界中通过交往、对话、质疑,共同建构意义的活动,是一种个体不断地建构和重构自己的经验从而提高自己适应和改造环境能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商与合作养成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3.重构学习观。综合实践活动课改变了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打破了知识“霸权”,把学习活动看成是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重新建构知识的活动历程。在学习方式与组织形式上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使之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能够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创造生活,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的联系及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师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师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自主实践,积极创造。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实施要求。

(一)明确目标、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总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为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应围绕这个目标,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经验,设计具体目标和主题,开展活动。课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心理特征,课题必须有价值、有新意,要有预见性。在活动项目、主题或活动内容确定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研究的课题,并在生活环境中展开调查、访问、实验、劳动等,进行探究,获得实际的体验,深化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认识。为了防止学生对所从事的活动浅尝辄止,保持持续的兴趣,教师必须进行有效的指导,积极为学生进一步创设发现、解决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提供帮助,以保持学生持续的兴趣、信心,最终解决问题。在指导方式上,应采用团体指导与协同指导教学,不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或教学任务,仅仅交予某一学科的教师、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学校应根据本校和本校社区的特色,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统筹规划,体现学校的特色。同时,随着活动的开展,根据新的问题的出现,应对活动进行及时的评价、调整,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认识到目标的生成性、主题的生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作用。

(二)整合内容、手段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即是综合性与独特的价值取向(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此,在设计任何一项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反省自我,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关爱自然,尊重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等一系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设计活动主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设计、整合学习活动内容、手段。综合活动主题力求做到:在研究活动中服务,在服务、劳动中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在实施具体的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过程中,应注重各领域任务和内容的相互渗透和延伸,把研究性学习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最大限度达成总目标。在设计活动主题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及参与人员数量等,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板块。

1.自主选择板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小组,发展自己的特长。例如,可以选择参加奥林匹克兴趣小组、主持人兴趣小组、英语兴趣小组、航模兴趣小组等,并提出相关的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活动。通过这种学习活动可以改变传统班级授课制难以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有不同需求的弊端,强调“个性化教育”,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让所有孩子都能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每一个人的潜能。

2.年级特色板块。考虑到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及视野局限性,在“自主选择板块”课程的基础上,可以以年级为单位,确定各年级学生统一的活动内容,做到一个年级一个特色,让学生接触多样的学习内容,拓宽视野,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在各年级根据年级特色开设年级特色板块课程,可以为学生创设适合他们自身的条件和需要的活动,例如,在非毕业班中,由于课余时间充裕,可以组织环境保护课题组、社区服务小组等,开展研究活动。通过这种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从小就能接触到此类健康有益的活动,能初步了解各种活动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学生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外,在高年级班可以开设英语口语与交际活动课或电脑活动课。英语口语与交际活动课的内容以英语口语与交际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锻炼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为其成为国际化人才打下基础。电脑活动课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为宗旨,进行电脑操作基本技能训练,为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打下基础。

3.全员参与板块。以发挥教育教学中各教育因素的“协同效应”为其具体追求目标,通过将各种教育因素加以协同综合,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潜能,让全体学生全身心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学习活动中,提倡学校与社区文化、家庭教育因素的协同;提倡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教材与学生生活、集体与个体、教育与自我教育、教育要求内容与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关系的协同;提倡学生个体发展中身体与心理、情感与认知、左脑与右脑、适应与发展、个性化和社会化等关系的协同。通过个体研究与合作研究相结合的活动方式,培养和发展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多样形式、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兴趣和生活,透过学生的体验过程,建构学习活动,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促进学生综合性素质的提高。这门课的实施过程实质上就是其活动方式的具体展开过程。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等具有多样性,就决定了其学习活动的形式、方式的多样性。根据学习问题的情境、活动层次等,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运用游戏性的学习活动开展学习。游戏是儿童自然的天性。让学生参与教育游戏,享受教育游戏所带来的愉悦,可以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处于学习游戏的状态:自由、自愿、自足、平等、合作、投入和忘乎所以。这种游戏性学习方式主要在小学、初中阶段运用,较适合于社会学科。基本操作过程是:首先,确立游戏内容,教师对游戏的场景进行创设、引导,从学生的社会生活中选择内容,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兴趣、个性特点选择易于分享、合作的游戏伙伴。根据游戏任务,共同协商选择和建构游戏材料,并设计过程。其次,开展游戏活动,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投入创设的情境中获得感受、体验。游戏结束后,让学生对游戏中的感受、体验进行讨论、交流。最后,评定游戏效果,以游戏者在游戏中自发进行身体运动和活动的次数,身体活动的协调性,互动活动中的灵活性、自由度以及想象力,游戏乐趣,探究的欲望,游戏行为持续的时间等为标准进行评价。如针对“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各次战役的经过和结果;政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在国家统一中起作用的是人民还是帝王等等。

2.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是在学习过程中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自主或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报告或研究论文的学习活动方式。整个过程以探究为核心,以提高探究能力为根本目标。基本操作过程是:首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自主设计研究学习方案,包括课题名称、过程计划、必要条件准备、时间、预期结果等。其次,在方案确立后,分步展开具体的研究过程。包括调查、观察、文献检索与搜集,实验、资料或数据统计处理,以及撰写报告或论文等。最后,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及时总结、评价。包括:对过程总结、结果分析与评价、交流等。例如,可以选择“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探究”“课堂教学中学生分心的问题研究”等课题。

3.开展设计应用性的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进行问题解决的实际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根本目标。基本过程分两个阶段即设计阶段和应用阶段。设计阶段,主要是提出一种设计方案,如一种产品、一项服务、一个系统,并设计出实施方法。应用阶段着重把设计、构思应用于解决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强调针对性和操作性,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如可以开展“粉笔擦设计”“节水用具的设计”等课题研究。

4.进行体验性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增加对社会的生活积累,并获得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基本操作过程是:首先,提出考察、参观、访问的主题、目标,确定地点、对象和时间,制订活动方案。其次,与考察对象(人或机构)取得联系,确定具体时间,准备活动设备。再次,进入现场,收集资料。最后,撰写参观、访问的活动报告,相互交流,进行活动总结。例如,可以选择“环境污染及治理”“校园暴力问题的现状与对策”等课题进行探究。

5.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到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之中,成为某一社会活动中的一员进行实际的社会活动。根本目标是使学生通过一般性实践,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此类活动包括社区服务活动、公益活动和生产劳动三种类型。社区服务活动一般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按学年确定服务对象,定期进行。公益活动一般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集体参加社区或地方的各种公益活动。生产劳动主要设计合适中小学学生进行的手工制作、商业活动、工厂劳动、田间劳作等。例如,可以选择、开展“养老院公益活动”“为贫困生募捐活动”等活动。

第3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立的一门必修课,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围绕学校素质教育总目标,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推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重大转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全面提高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变化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特制定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1、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综合实践课程,对应于分科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概括起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

2、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

(1)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面积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4)生成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是生成性。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炎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体现。

(5)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他们自己选择学生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3、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选择实验的课程内容时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1)指定领域

所谓指定领域是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的四大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和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①。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这一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和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③。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的学习领域。通过过这一学习领域,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④。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

(2)非指定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宽泛,儿童的生活范围有多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围就有多大。因此,除了《指导纲要》上的指定领域外,蓁的生活领域都可以人微言轻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①。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开展大量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阅读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彩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供阅读素材展开阅读。

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如开展赏识活动课: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赏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赏识自己、赏识别人、赏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赏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

③。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饲养、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④。与节日相结合。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为了让学生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的节日或现代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由中秋节、重阳节引申开来的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系列活动。

⑤。与学校队活动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不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不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可结合国旗下的讲话内容、红领巾广播栏目,开展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时事热点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4、综合实践活动时间

以弹性课时原则,集中课时与分散课时结合,使学生在开放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地发展,增长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我校集中课时是这样的:三至至六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五六年级每周三节,三四年级每周二节,信息技术课一节,劳动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五六年级二节,三四年级一节。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分段目标

1、小学中年级目标(3-4年级)

○1培养儿童愉快、美好的生活体验和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

○2培养儿童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3初步的责任感和行为规范。

○4独立、安全生活的基本能力和技能。

2、小学高年级目标(5-6年级)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学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1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

○2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3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仙丰联系。

○4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1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

○2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3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

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采取哪种组织形式,都要服从于和服务于活动内容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一般可采取三种组织形式:

1、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在个别学生对某一总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并且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必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

3、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分式合作、共同探究、集体讨论,以求对某一主题的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多种形式交融使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因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要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事先考察和推想并作出合理的规划,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地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有汇报、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答辩、演示、表演、竞赛、评比等。“档案袋评定”与“协商研计式评定”等方法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

1、档案袋评定

档案袋评定就是收集学生从某项任务开始到任务结束这段时间内的典型作品,以这些作品作为依据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以下提供几种参考的项目:

(1)反映基本过程的内容。如:有关课题研究及相关活动的计划和修改搞(最基本的是课题的研究方案或是开题报告、各阶段计划等)、研究工作(活动)记录、调查问卷、反映过程的照片、研究大事记等。

(2)反映基本成果的内容。如:对课题解决具有重要价值的参考资实或实验数据。最有收获的案例,某些关键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思路)及策略、阶段性总结、个人心得体验等。

(3)反映最佳成果的内容。例如:小组或个人研究的成果、文学作品、研究论文、结题报告等等。小组或个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最佳问题解答方案、最好的实验记录、小组中写得最好的计划或总结材料等等。

2、协商评价

主要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种评价方法,最终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的结果,分年级给出每个学生的学分与等级。

(1)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主要根据自己所在年级评价重点的不同,就学校或教师所给出的几项指标对自己做出中肯的评价。

(2)小组互评

参加小组互评的同学真实客观地对小组中其他的同学给予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结合各年级评价的重点来进行。

(3)教师评价

按照要求与项目,结合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的结果,给学生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要以激励评价为主。

(4)家长评价

通过家长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做出评价,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使家长与学生平等对话,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一种自我反思的参照。

3、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通常采用问卷调查、行为观察、结果分析来搜集信息。以研究性学习为例。问卷调查:在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之前,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做好原始记录,待研究学习一段时间后和结束后,分别再做一次问卷调查,将多次的调研结果进行对比并做出分析。行为观察:评价者根据研究课题制定的目标,按照规定的观察计划,用感官或借助有关的辅助工具,对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行为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成果分析:对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

4、目标评价

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中应用范围最广的、最便于操作的评价方法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过程中,围绕综合实践活动在各阶段的分目标、不断地将现实的情况与目标相比,并不断改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以使现实情况不断逼近预先设定的目标。如果我们一味地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来评价结合实践活动,就很可能影响评价的功能。因此,不拘泥于阶段目标,在必要的时候,游离于具体的目标之外,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六、综合实践活动一般操作流程

1、活动准备阶段:确定一个主题或项目。

一般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量决定,主题下的小课题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

2、活动实施阶段:每个主题活动实践阶段一般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

(1)确定活动的主题或活动的项目;

(2)商量、制定活动的方案;

(3)布置学生通过多咱途径、方法搜集有关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

第二步: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3、活动总结阶段:每个主题活动总结阶段一般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

(1)调查成果整理、统计;

(2)学生制作活动的作品、成果;

(3)撰写研究报告等。

第二步:

(1)组织学生交流作品和活动情况。

(2)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的评价。

(3)整理和收集活动的资料和成果。

七、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

1、健全组织,成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合作小组。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武振磊任副组长。将各年级的课任老师为小组成员。

2、切实制订好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同年级的合作小组可以制订相同的活动方案。学期活动计划要按时完成并上交,不完成的扣5分,并勒定完成。不及时上交的扣3分。

3、抓实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管理,收集和保存好学生的活动过程性资料。教师应及时收集和保存好学生的过程性资料,这些作为评价的根本依据。若不能按要求整理、收集的,每少一次扣5分,累计扣分。

4、开展理论学习和研究。

第4篇: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要求为目标,通过拓宽实践活动的领域,探究实践活动课型,建设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范文之工作计划: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计划。

二、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文情怀,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和实践的能力。

3、培养一支有创新意识,有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研究能力的师资队伍。

三、实施策略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策略。

学校要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根据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创新性的特点,实践活动要做到内容开放、过程开放和方法开放。通过课内与课外结合,拓宽实践活动的空间,充实实践活动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自主和指导相结合的策略。

实践活动要遵照新课程的理念,突出实践活动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实践活动的帮助者(

四、具体操作

1、树立一个观念:即实践活动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活动要突出实践性、开放性、生活性、探究性、参与性的原则。

2、成立教研组。

3、开展“小专题”的研究活动。

五、主要工作安排:

三月份:

1、召开教研组成员会议,确定各年级、各班级小组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活动。

2、任课教师培训、学习,确保课程开足、开好。

3、团委开展系列活动。

四月份:

1、组织一次集体备课

2、迎接市综合实践活动中心小组我校进行活、

3、团委牵头继续开展学雷锋、植树等系列活动。

五月份:

1、组织一次集体备课;2、开展一次研讨活动。

六月份:

1、组织一次集体备课;

2、各班、各小组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总结、完成表格。

3、推荐班级进行交流、展示。

七月份:

1、撰写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或论文。

2、做好学期总结工作。

3、编纂成果集。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小学科学实践活动方案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cehua/75292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