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书笔记 >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

2016-01-27 09:10:1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篇一《亲爱的安德烈 读书笔记》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供大家学习参考。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篇一
《亲爱的安德烈 读书笔记》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篇二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走进了书店购买寒假里要读的书,我在书架上仔细的寻找着林清玄张晓风王开岭等大家的作品,拿出一本浏览,着实无趣,叹了口气又放了回去。我又接着走,走到另一个书架,迟子建三个字映入我的眼帘,这也是推荐作家上的一位,我打开看了看,还是不合我意。在它旁边,还有几本书,是龙应台写的一个系列——人生三书,其一《孩子,你慢慢来》;其二《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其三《目送》。《目送》?我记得我以前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当时那篇文章很让我感动。看到封面上“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支笔”这个对龙应台的评价,我买下了这三本书。现在,我看完了前面两本,《孩子,你慢慢来》主要是讲小安安,也就是现在的安德烈成长的经历,《亲爱的安德烈》主要写的是以前那个让作者,不,应该说母亲,拥抱、亲吻、牵手、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十八岁的有点“冷”的大男孩安德烈。于是,母亲决定要认识这个大男孩,所以就有了这几十封家书。我为什么选择这一本书来写读后感?就是因为这本书贴合我们当下的情况,我想,在我们的父母眼里,我们也早已不是以前那个天真的孩子了而是他们已经要快不认识的人了吧。从他们的对话里,我看到的龙应台,是一位爱儿子的普通母亲,她在认真地了解、认识儿子,同时也在努力解释自己,三年的对话是成功的,母子俩收获了巨大的幸福。在我看来,龙应台对“中国”和“中国文化”非常热爱,反台独、反独裁、反强权,追求民主、关心民生,厌恶做秀的政治人物,呼唤公平正义。从安德烈的信件中,我看到的更多是中西之间的差异,教育、意识,很多方面。比如,他们擅长理性思考,而我们重情感抒发,他们会积极参与、干预现实,而我们更多是旁观。18岁的安德烈和他朋友讨论的内容在我们看来是不用讨论的,没什么好讨论或者讨论不出什么的,我们受到的教育是接受,而不是思考,我们不会思考,也不会想去思考。我们依赖长辈、领导,我们相信权威,我们更多的是盲目从众。“我不知道该不该和你说这些,更不知道十九岁的你会怎么看待我说的话,但是我想念你,孩子,在这个台北的清晨三点,我的窗外一片含情脉脉的灯火,在寒夜里细微地闪烁。然而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地望着远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到底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亲爱的

妈妈,别失落啦,晚上一起出去晚餐如何?“突然有一种暖暖的幸福涌上心头。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篇三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篇四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前几天,舍友强烈向我推荐一本书叫《亲爱的安德烈》,作者是台湾卓卓有名的龙应台,其实那本不是一般的“书”,而是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进行沟通的三十多封“家书”。我也很久没有这样静下浮躁的心、放慢忙碌的生活脚步,好好看一本书,学习以外的书。所以我怀着好奇的心去看了这本书。

看完这本书,真的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亲情、关于朋友、关于青春、关于工作、关于人生观、关于情感等问题,我也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本来是因为好奇才看的书,看完之后发现她儿子也是这么有意思。

1、关于亲情

然而母亲思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她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龙应台如出一辙的风格,让我想起当初那个邮筒的感动。) 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旧房子,很耐人寻味)

中年父母的挫折,可能多半来自于,他们正在成长的孩子不愿意把门打开,让他们进入自己的世界,而不是父母不愿意进入。(真的是这样吗?)

2、关于朋友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路其实可能会越走越孤独。(那我现在时在平原还是森林呢?)

人生岔路多,这种再见很可能是永远的?甚至那些你没有深交,但是很喜欢的人,你还没有机会去告诉他们你对他们的好感,以后,他们将从你的人生完全地消失。(感同身受啊~~)

陌生人,很快就可以变成朋友,问题是,朋友,更快地变成陌生人,因为你不断离开。(太悲观了,离开不是重点,关键是还有没有联系。)

人与人之间,有语言,但是没有交流。(太精辟了,而且最近感觉陷入了这个状况。)

3、关于青春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啊,每个人都在走自己的路,每个人都在选择自己的品味,搞自己的游戏,设定自己的对和错的标准。一切都是小小的、个人的,我们的时代已经不再有“伟大”的任何特征。(一直都觉得自己是小小的,“伟大”离我很远,看到这里感到安慰!)

一支歌曲好不好有三个因素:气氛,歌词,音乐,但不一定要三个因素同时并存,往往一个元素就够了。

金块和沙子总是混在一起的。这也是流行文化的特征啊。(对!)

一个地方,如果你只是过客,你是不会那么关心和认真的。(那在不是作为过客的地方,就真的会很关心和认真吗?好像也差不多~~)

很多人内心深处其实都隐藏着一小片泥土和部落——我们土里土气的、卑微朴素的原乡。我们表面上也许张牙舞爪,心里其实深深呵护着一个青涩而脆弱的轻点。(那片泥土和部落,值得隐藏,心存一方净土,难得)

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你

真的“平庸”吗?其实要看你让自己在哪一条跑道上。如果决定做那清晨散步的人,怎么会有“平庸”的问题?会不会你的气定神闲,你的温和内敛,你的沉静谦逊,反而就是你最“杰出”的人格特征呢?(我认为这本书中最妙的比喻,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关于“平庸”、关于“理想”的教导,让我心情变得轻松~~不过究竟站在哪一条跑道上呢?还没有决定,不过清楚,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大树,有大树的长法;小草,有小草的长法。这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小草。你不是孤独的。(没错,我也甘于是小草~~)

4、关于工作

你将来会碰到很多你不赏识、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跟他们共事。……在信仰和现实之间,很艰难找出一条路来。(前路不易走啊)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我要快乐!!)

5、关于人生观

人生毕竟不是一场没完没了的party。(当然)

生活里问题很多,每一个问题,好像都在考验我性格里不同的一个部分。每个问题性质不一样,所以就需要用不同的面对方式,也需要调动我性格里某一种质量,这个质量,我或者有,或者没有,需要开拓才会出现。(很多问题让我发现自己性格里没有那种质量,开拓,谈何容易?!)

生命往往就被那微不足道的事情给决定了……(所以,经常被鸡毛蒜皮的小事影响心情) 过去,是我们必须概括承受的。(这句话太抽象,“概括接受”??)

晶莹剔透的高山湖泊、纯朴可爱的藏族民风、静谧深远的心灵世界,都变成具体的可以卖的货品了。

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就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每次选择都是那么举足轻重,无数次的决定,悄悄地改变了我的人生。)

6、关于情感

生命的重,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说什么都有可能是虚矫的、致命的。(跟《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我们自己心里的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它对别人也许微不足道,对我们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大,很痛。(有点个人主义观念,但确实是生活的写照。)

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孤独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累积、沉淀、宁静观照,哪一样可以在忙碌中产生呢?(记住,要静下心来做每一件事!累积、沉淀、宁静~~)

我恐怕失去所爱。(就像我曾经写给妈妈的信中提到的,珍惜所爱,同时被忘了珍惜自己,因为你就是别人所恐惧失去的所爱。)

我恐惧失去所能。能走路,能看花,能赏月,能饮酒,能作文,能会友,能思想,能感受,能记忆,能坚持,能分辨是非,能有所不为,能爱。每一样都是能力,每一种能力,都是可以瞬间失去的。(瞬间,失去,最可怕,但老去又是不可避免的。)

最后,还记得书中提到的一部德国片子《好日子过去了》,讲述的故事实在太震撼,“有些人,永远不会改变”还有那个引人深思的结局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篇五
《亲爱的安德烈》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篇六
《读书笔记》

“角度”和“态度”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朋友送我一本书,是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确切地说应该是龙应台和她的中德混血儿子安德烈的合著。封面上是一个英俊的大男孩,深邃的双眼望着远方,似乎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扫了一眼封面,淡淡的两行字触动了我:

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无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看到这几句话,我自然而然想到了我那貌似听话,其实已经开始初露“叛逆”倪端的儿子;想起有人一直对我说不要把儿子当自己的私有财产,他是“社会人”„„于是我决定好好看看这本书,看看这对母子是如何去进行跨年龄、跨文化的交流的。

书中收录了母子俩三十多封书信,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觉得收获的和我原先以为的不一样,或者说比我原先期待的还要多。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去做家长的“教材”,母子俩的书信讨论涉及的范围很广:亲情、友情、爱情、社会、宗教、责任„„你可以看到两个成长经历、生活背景很不相同的人对很多事物迥然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再深深细读,发现这些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其实无关乎对错,只是各人站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方式不同而已。

收录的通信从安德烈十八岁开始,用这种书信方式交流是因为母亲面对十八岁的儿子,觉得他是那么陌生,想更多地去了解他。十八岁的儿子接受的是德国的教育,西方的思维,有了驾照,可以喝酒,表情有点“冷”。于是母亲开始不安,她想起了自己的十八岁——生活在小渔村里的一个穷人家的孩子,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什么?那么,我的十八岁在做什么呢?悲哀的是我发现自己的十八岁是没有色彩的,如果要说有的话,那就是一种颜色——深藏青,那是二师校服的颜色。十八岁的我只能接受一种发型,齐耳的短发,校风检查队还会不定时来检查是否头发长过领子翻下来的那条边了。我绝对相信学校是为了我们好,要有严明的校纪校规,才能履行“一身正气为人师表”的校训。可是,那样的年龄,正是爱美追求美的时候。好心的老师们却把自己认为的“美”强加给我们,却没有人来教你如何审美。转眼我的儿子也快要十八岁了,我自己是不是也常常在扮演“好心的老师”的角色,想到这儿不禁有点儿怅然。

其实,一个人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问题也不一样,随之表现出来的态度也就大相径庭。龙妈妈带儿子去看自己深爱的《音乐之声》舞台剧,可令她无法理解的是,儿子却觉得它“甜得腻味”,中途退场;儿子觉得“没有咖啡馆的香港”是一个缺少文化的地方,妈妈却有自己的不同看法。三年的通信,让这对母子多了理解和沟通,我想更多的可能是不知不觉地学习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

于丹的《论语心得》里面有这样一段论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那就尝试吧,尽量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个“别人”包括最最亲近的家人,也包括我的学生们。教育不是让被教育者顺着你为他设计好的路线前行,让他们及早成为独立的完整的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吧。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篇七
《《亲爱的安德烈》心得)》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09510157207 欧阳亚娣

《亲爱的安德烈》的作者是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龙应台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这样谈到他年满18岁的孩子:“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

于是,36封横跨上万公里数个城市的家书,一来一往,就被写作出来了。这些家书,不仅横跨了新与旧,左派与右派,流行文化与人文关怀,更横跨了母与子的世代价值观,集结成这一本精彩的散文集。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龙应台跟孩子分享自己成长的南部小渔村,那个贫穷而缺乏养分的环境,是怎么让她学到对弱势的同情心与悲悯;你可以看到安德烈怎么捍卫自己喜欢摇滚乐,喜欢电影,并且怎么从60年代的嘻皮文化中,叛逆出一种值得深思的价值;你可以看到这一对母子在面对该为“台湾队”、“中国队”、“德国队”加油时,拉扯出关于国族认同的辩证;更多的,你看到的,该是一种相濡以沫,对于理性,对于文明正义,对于教养的理直气壮,超越母与子的辈份关系,很纯粹的交流着。

但是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却很少能看到这样的一种相处模式。我觉得,家庭不应该是温室,而乐器、绘画、奥数、英语作文等也不应该成为孩子们的家常便饭。他们信仰的教育,不会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而是一套筛选未来社会阶层的工具。所以孩子生活中的每一刻,就该放在有生产力,并且效率极佳的作为上。每一个行为指令都该有一个相对应的报酬,而父母与老师从事的,就是这份负责挤压孩子大脑皮脂与未来成就的监工工作。他们相信,成功的人生,就该像制造罐头一样,被从生产线中生产出来。

可人生,却不是这样一回事呀!人生还有这么多有价值的事物该去尝试,值得我们去完成的。何时该背上背包去周游列国,受尽文化熏陶也开了视野;何时该去山地原住民部落住上两个月,体会台湾岛另一群人活着的方式有何不同;何时该去探险,该去叛逆,这些经验会堆叠成人生的厚度,直到懂得去理解与感动,在探险中受伤,在受伤中反省,在反省中成长,最后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就像龙应台在书中所讲到的:大树,有大树的长达;小草,有小草的长法。这世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小草。你不是孤独的。我觉得,即使我们是小草,我们也要做那棵独一无二的小草,也要做那一棵最骄傲的小草!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篇八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还在高中时就偶然知道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那时对龙应台这位作家并不十分了解,说白了也就仅限于知道有这么个人存在而已,当时倒是被封面上帅气的安德烈所吸引,想着有机会的话一定要读下这本书。但之后这个计划就被搁置了,之后我甚至我忘记了这么一本书。前几天,去书店买复习资料,它被放在一楼很显眼的位置,我毫不犹豫的买了。

很是佩服这对母子,想来我似乎曾经在小学老师教写信时要求给父母写封信之外,从未给父母写过信,甚至连节假日的祝福都羞于启齿。

这本书,其实是书信集,收录了龙应台与安德烈三年来的三十多封书信,我想他感动很多人。

龙应台因工作与儿子分住遥远的两地,两国的文化差异以及长时间的分离使得母亲觉得不认识儿子了,为了增进两人感情,加强沟通,母亲提出了书信交流的主意,并将两人的书信发表于专栏,儿子答应了。母亲擅长中文,而儿子擅长德文,尽管两人交流时使用中文,但书信交流却存在问题,于是各进一步,双方都使用英文通信。语言不通其实是个很大的障碍,但他们克服了,并为此坚持了三年。这份毅力本身就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读这本书,清楚地明白了代沟的含义。对,没错,是代沟。生活环境,所受教育以及时代的进步,导致父母同子女

之间产生了代沟。孩子的想法父母没法接受,如守旧派无法接受新事物一般。而父母的想法孩子亦无法接受,对于他们,那太过迂腐。书中,安德烈的见解其实与我们如今的孩子差不多,但龙应台显然比较开明,至少她乐意耐心而认真地倾听孩子的想法,遇事也愿意询问孩子的想法。无疑,安德烈是幸福的,因为他的母亲非常爱他,而且是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爱他。现今,有太多的父母不问孩子的意见。而把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他们,也就导致了之间关系的疏离。

相当佩服这母子的勇气,敢于与读者分享他们各自内心的事,哪怕是一些丢人的事。在信中,他们在很多方面交流了各自的想法。第2封信“为谁加油”中的一句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我们这一代人,因为受过‘国家’太多的欺骗,心里有太多的不信任,太多的不屑,太多的不赞成,对于所谓国家,对于所谓代表国家的人。”很不幸,也许我们现在就陷在这种不信任中。远的不说,就说这个夏天的7·23动车事件,郭美美事件,以及一元钱被劳教事件,是的,我们不敢去信任。动车事件,车票采用实名制,相关部门却拿不出一份伤亡人员名单。出事的第二天变掩埋事故的火车头,而不是抢救还可能幸存的乘客,而不是根据遗留物体分析事故原因,是想欲盖弥彰吗?信誓旦旦表示已无生命迹象,却仍能发现幸存者。六节车厢600左右乘客,200多受伤,35人死亡,其余的人却没了交待。事故发生后不检讨自己的责任,却推说是

奇迹的事,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这是一个负责人的官员该说的话吗?死亡人数明明很多,官方公布却是35人。35,多可笑的数字,就因为死亡人数达到36人,就是特大事故,省长应被撤职吗?为什么同样是动车事故,日本却是零死亡?郭美美,微博炫富,毁掉了红十字会,又有多少人敢再做好人,为他人捐款呢,只怕只会养活一大帮肥肠大耳的官员吧。四位常州市民到京城上访,其中三位却在一年之后被公安部门以在京城上访时未付一元钱公交费逮捕,并被判一年劳教。指认她们的是仅一面之缘的14路公交车司机,并且是在时隔一年之后。但事实是她们都支付了车费!而司机当时报警原因是车上有上访人员,而非有人逃票。三人上诉均败诉。而同去上访却平安无事的人却一语道破玄机,因为他之后没有再去上访过,而其他三人均先后再到京城上访。看到这样的事件,怎不会对政府失望。这让我们怎么信任,怎么为国家呐喊加油?“这世上/没有真实这回事/只有谎言/迫使你设法穿越”这句感动他们母子的歌词说明了一切。

第7封信“有没有时间革命”。安德烈的弟弟菲利普上课前在教室外听iPod,老师没收了他的iPod,他很生气,但母亲劝他先把校规弄明白,然后再决定是否要挑战权威,是否有时间挑战权威。最后他决定自己找级主任沟通。很是膜拜他们的家庭教育,是如何让孩子敢于为了自身价值信仰挑战权

威,如何在威武不能屈的情况下又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我该自我检讨,因为我病没有这种担当,也许我会躲在父母背后,依靠他们解决事情。我并不敢挑战权威,本身也并没有能够超越他们的更正确的想法。如此说来,我很羡慕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他们能教育出更加有担当,更加有素质的孩子。纵观如今我们的社会,80后已淡出人们视线,为人父母。而充斥人们眼球的是90后,包括我。尽管不能以偏概全,但是不得不说,大部分的都令人感慨一代不如一代。工厂里90后成了主力军,然而他们又吃不了苦,三天两头的换工作。他们没了先辈们得奉献精神,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因而以自我问中心,自私而无法与他人喝和谐相处。不得不说,这状况令人堪忧。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青少年很容易接触到不良信息,从而毁掉自己,所以加强教育是必须的。俗话说一粒老鼠屎会坏了一锅粥,在校园必须重视每个学生,好好教导每个学生,不然很有可能因为一个坏学生而带坏一帮好孩子。人之初,性本善,只要循循善诱,再贪玩的孩子都会被感化的。第22封信“大学生哪里去了”中,香港人民为了普选的事而游行争取民主,但到场的都是中年人和孩子,却鲜少见到大学生。十九世纪的德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欧美,还有中国的五四运动,第一时间站出来批判现实,反抗权威的是大学生,很多惊天动地的社会改革都来自大学生的愤怒。但现在大学只管知识的灌输,不管人格的培养和思想的

建立。大学生对政治——众人之事一无所知。这也是目前90后的悲哀,他们甚至不光没有思想,还没有知识。我想每个人都该检讨,也许社会发展成现在的状况,每个人都应该反思。

读这本书所获得的感动是多方面的,亲情是其一,而爱情和友情在其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勤劳,拼搏,奋斗,自主,反抗权威,关心社会,帮助他人等等。可以说这本书不光就父母子女之间的代沟问题交出了答卷,甚至可以说是一本教会我们做人处事的好书。

感动震撼之余,我们也该反省。《亲爱的安德烈》或许能给我们一些迷失了自我的孩子们指明方向。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篇九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读《亲爱的安德烈》

科学1002 李亚琪 1012072071

有人说,这是一本关于不同代家庭成员教育和感情沟通的不烂的书; 一本关于社会习惯和文化反思的还好的书; 一本关于公民权利和社会价值审视的好书。

总以为,看到龙女士与儿子的书信,会从母亲的信中学到很多东西,不成想,是儿子的信给了我许多启发。

安德烈很疑惑于现在亚洲的孩子独立的问题,由一个二十一岁的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我惊讶于国外亲子关系的独立,也愧疚于我现在对父母依旧依赖。我想到现在的我还在父母的羽翼下不肯长大,不肯承认,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堆里,就是不肯面对。如何才能做到独立? 龙应台说,“斩断后路,圆滑思考? 想要真正从家庭里毕业,一定还是得‘离开’。叛逆无非是小孩子的把戏,是对想独立却因缺乏经济基础而无能为力的自己的不满。作为成年人,需要直面更多现实性强烈的问题。在大多数课业都已经完结却尚未离开校园的过渡时期,‘未来’这两个字瞬间变得异常地赤裸和尖锐起来。即将到来的角色转换很容易让人陷入迷茫期,更多则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心态试图逃避。可是该来的总会来,与其到时候睁着惶恐的眼尖叫不出声,不如直面到底。 ”

龙应台说“我只能让你跌倒,看着你跌倒,只能希望你会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过来,照亮你藏着忧伤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我想,这才是母亲,不论有多不忍,还是要放手,还是要还给孩子一段真实的人生。孩子,总归是要离开,独自面向或许并不美丽也并不灿烂的人生,但,那是踏实而且坚定的,不是吗? 当我有一天要离开,我会担心、我会害怕、我甚至会仇恨,但那是必须要经过的。当我真的离开,我会知道,那是不一样的风景,路上必然有荆棘,但荆棘上也会开着美丽的花朵和停留的蝴蝶,可能朴实,可能并不华丽,但终究是自己的,是自己跌跌撞撞,即便推开的是一扇柴门,但那是发自内心真正的喜悦。

另一个让人深思的就是民主。都知道,近期大陆实行了禁烟令,公共场所不

得吸烟。原本我觉得这个挺好的啊,保护民众健康。可是看过这个之后,才发现,原来,这时这么的不民主。安德烈写到,“最近香港也要在公共场所设置吸烟区了,然后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我所奇怪的是,这样一个改变怎么随随便便就定了下来。要知道德国现在也有公共吸烟区,但当初设置的时候,专家学者至少辩论了三年该不该这样,他们说不能因为吸烟有害就忽视少数吸烟的人的权利。可是在香港却压根没有看到这样的讨论,好像政府总可以随随便便下一个决定并且造成这个决定早就是民心所向万众一心的表象„„香港的媒体倒是有讨论吸烟区的,可讨论的都是吸烟区应该收多少钱一类无关紧要的小问题,拜托,还有很多比这个更值得讨论的事情„„”后面这段忘了是谁说的“香港人民游行甚至都不说要普选,只说给我们一个时间表,让我们相信有那么一天„„”这篇信对我的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也许中国人确实不敢要求得太多,以致在开始时都觉得这些要求有些过分。这还是香港,中国民主走在最前列的地方。那么大陆呢?而大陆就是现在这样,民主意识很单薄,没有人想过一件事是否侵犯了我们的权利。

一本看似平时的书信,带来无数思考。

相关热词搜索: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 亲爱的安德烈摘抄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dushu/18110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