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书笔记 >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

2016-11-21 10:59:1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共9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修订版重点难点笔记2015年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整理修改版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修订版重点难点笔记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 第一篇

2015年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整理修改版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 第二篇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的经济的发展 无产阶级的斗争

1、 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黑格尔、费尔巴哈)

2、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斯密、李嘉图)

3、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 三大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2鲜明的政治立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4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世界的本质和本原是什么?

②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意识的能动作用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基本范畴.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大范畴:

内容和形式

现象和本质

原因和结果

可能性和现实

偶然性和必然性

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①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②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2、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3、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4、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无条件性、绝对性。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有条件性、相对性。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统一关系:相互联结、相互区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特殊性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1、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2、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①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④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11、否定之否定规律方法论: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一、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

二、 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1

观性)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重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的本质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5.真理的检验标准.

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

二、认识的本质

1

这种能动的反映的特点:摹写性、创造性。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四、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 真理具有客观性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3、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辩证转化。 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五、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重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

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中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因素:生产方式

3、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4、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

①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②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③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其基本要素包括:

①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②劳动对象;③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3、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2015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根据大纲整理)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 第三篇

【370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单选)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多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单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简答)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单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简答)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

(1)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

(3)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多选)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

(单选)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它贯穿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之中,决定和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和实现程度.

(单选)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单选)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单选)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简答)为什么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首先,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其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再次,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第三节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单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

(简答)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多选)(单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取向,以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为价值评价标准.

2.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单选)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单选)我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多选)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单选)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多选)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单选)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多选)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单选)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单选)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单选)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单选)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单选)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他认为,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的、被动的、不能思想的.心灵是没有广延性的、能动的、能思想的.物质和心灵是各自独立的.

(单选)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分别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多选)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思想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这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 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单选)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多选)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单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多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

(单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

(多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因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二是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三是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四是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单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多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

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多选)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

(多选)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首先,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其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单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简答)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单选)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单选)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单选)(2)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单选)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即不是循环,更不是倒退,也就是具有不可逆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每一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人们用一个物体的长宽高三个数据测量它的体积,确定它在空间的位置。

(单选)通常说的“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谚语,都说的是时间的一维性特点.

(多选)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观点: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单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单选)(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单选)毛泽东把实践规定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多选)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多选)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 (多选)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多选)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第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

(多选)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生化,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单选)第二,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单选)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简答)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单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单选)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单选)第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第三,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单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单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单选)如果只见事物之间的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孤立地把世界,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之间质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是不分彼此的混沌状态,这是相对主义的观眯.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单选)联系具有多样性.

(多选)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单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单选)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多选)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第二,新事物优起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简答)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限难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需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曲折发展过程;旧事物在一定时期内不有相当大的力量,总是对新事物加以压制和扼杀;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理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但是,不管经历怎样的限难和曲折,新事物必然会战胜并取代旧事物.

(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

(论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单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单选)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单选)质量互变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单选)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则提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简答)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2015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 第四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主要内容)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含义?(P2);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首先,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其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再次,从它的研究对象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什么?(P14)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P3-P4)

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4、马克思主义的历程:(P7-P9)

1848年2月,《马克思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西方科学技术取得重要成果的时候,产生了两大阶级。 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奋斗、创造、积累过程中,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的、科学的、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源自于它的实践性,同时它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是真正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科学性和革命性,实践性和阶级性 。 6、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1-P12)

(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3)马克思主义既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也具有高度的革命性,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7、 为什么说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嘴鲜明的

政治立场?(P12-13)

8、 为什么说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P13-P14)

9、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布。

第一章

1、如何理解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P22)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物质定义及其现代意义;(P23-P25)

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现代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 运动与静止;(P25)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静止是从特定的关系考察运动时,运动所表现出的特殊形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是并不否认静止。静止是运动表现出来的特殊情况,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4、 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什么?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物质的存在形式是什么?(P26)

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物质范畴。客观实在性。运动、时间、空间。 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26)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其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时对象性的活动,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6、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P26)

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践。

7、意识的本质及特点;(P28)

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8、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P29)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生,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的统一。割裂这种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9、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P29-P30)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0、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辩证关系原理(P30)

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1、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辩证关系现实意义(P30) (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2)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

(3)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盲目蛮干;

(4)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2、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前提是什么?(P31)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方面(P33)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他们的生命形态仍然是物质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的自然界。

14、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着十分重要的哲学意义主要表现方面(P33)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唯心论、宗教神学根本对立的,是与二元论对立的,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相统一的,他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1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什么?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什么?(P34)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6、如何理解联系及其特点?(含义及特点)(P34)

含义: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17、如何理解发展及其实质?(含义及特点)(P36)

含义: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1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什么?

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焦点: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19、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P38)

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必须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

20、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什么,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P39-40)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1、矛盾的两种属性及其含义(P40)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P41)

(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2)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用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3)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2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书本P41)

2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P42)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P41)

(1)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2)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这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其一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其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年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例如,福与祸、安与危、先进与落后、胜利与失败等等,无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2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P42)

27、矛盾分析法(P48)

矛盾分析法是指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2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P42)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的问题的精髓,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29、质量互变原理 (质、量、度的含义)(P43-45)

(1)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

(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3)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要掌握适度原则。

30、质量互变原理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43-45)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行和飞跃性的统一。

31、质量互变原理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P43-45)

规律:前进行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32、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以及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和原则,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的深化和展开,二者的结合体现了人类思维方法在哲学与具体科学中的发展。

33、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3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应用;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几点,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

1、实践的含义、基本类型、基本特征、基本要素;(P59-P61) 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类型:物质生存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要素: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2、实践的主体与客体(P59)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3、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P60)

实践关系(最根本的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

4、实践和认识的关系;(P62-P64)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及特点(P66-P67)

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特点:具有再现客体内容的反应性特征,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

2015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整理修改版(新)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 第五篇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P5

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的经济的发展 无产阶级的斗争

1、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黑格尔、费尔巴哈)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斯密、李嘉图)

3、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三大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P10

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1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P11

2鲜明的政治立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P12

3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P13

4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P15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P16

1、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3点)

2、努力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4点)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的客观实在性.P23

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世界的本质和本原是什么?②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一) 物质:(4点)P23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P24

1、马克思主义物质的范畴(4点)P24

2、物质的存在形式(绝对运动,相对静止)

3、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2方面)P26

二)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P28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P29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 世界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3点)P33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哲学的意义表现在:P33 基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1、事物的普遍联系(4点)P35

2、事物的永恒发展P36

二)对立统一规律 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P40

1、矛盾的统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P42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3点)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3点)P44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矛盾分析法 是根本的认识方法P48

2、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P54(辩证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58

1)科学的实践观P59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4点)P62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P68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P73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P75

2、真理的检验标准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81

3、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价值及其特性(4点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P84

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P96

2)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P97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社会存在(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P103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中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因素:生产方式

3)社会意识 政治法律思想,艺术,宗教,哲学 P104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点)P109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

①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②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③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突出表现)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 P110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P113

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其基本要素包括:

①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②劳动对象;③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狭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4点) P118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2点:

①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②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由2部分组成:

①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②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3点) P122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自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点) P125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阶级斗争 和 社会革命 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P127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P137

4)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P140

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①唯心史观: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英雄史观)

②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4、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④人们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5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5)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P143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本章重点:

1.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

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3.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4.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1、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P152

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P153

2、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3点) P156

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点) P157

4、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点) P160

2)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3点)P162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2、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2点) P169

4、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P175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式

4)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周转时间) P183

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及价值规律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两个途径:

①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②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2、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

①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②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3、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两个历史条件:

①社会分工的出现;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4、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5、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6、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

时,它才具有价值。

7、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20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框架体系详解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 第六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在整个考研政治的复习中举足轻重。接下来,文登将为同学们详细阐述马原到底是什么,以及这门课程的具体框架体系,希望对同学们复习考研政治有所帮助。

学科概述

首先,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什么”,它是一门政治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马克思主义从哲学高度说明了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对社会主义实现的必然性作了一般的历史观论证;政治经济学则立足于生产资料私有制论述了剩余价值的来龙去脉,对社会主义实现的必然性作出了具体实证的证明。通俗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论据。

其次,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什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共考查24分: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所占分值高达16分,政治经济学考点占4-6分,科学社会主义考点占2-4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考试重点,它是本科目材料分析题的唯一考查范围。

框架体系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从整体上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产生及特征,并点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在深入细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前,理解绪论所言大有裨益。

第二、三、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唯物论(第一节)和辩证法(第二节)、第三章认识论、第四章唯物史观展开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材料分析题的集中出题范围。唯物论的核心词是物质和意识,辩证法的核心词是联系、发展和矛盾,认识论的核心词是实践和认识,唯物史观的核心词是社会基本矛盾和人民群众。

第五、六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五章在说明简单商品经济后转向了商品经济在出现雇佣之后的新阶段--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次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第六章介绍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些新变化,分析了这些新变化的实质,并坚定地表明资本主义终将成为历史。

第七、八章,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别从历史规律和资本主义两方面论证说明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之后,接下来的主题显然就是共产主义如何实现:其一,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其二,社会规律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第七章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以及十月革命成功实践之后的探索及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然后在理论上说明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从现实出发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多样性。第八章以同一逻辑在理论上详尽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并清楚论证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同时在现实性上也对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作了说明,现实与理想并不冲突,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6学习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 第七篇

8学习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

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我得知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公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以后我相信可以利用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解决许多问题。马克思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学习就是为了利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在实际中利用。所以我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要联系实际,在平时的生活中体验和努力掌握马克思理论。

老师曾经说过学习马克思就是为了把马克思当成自己的行动指南。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来解决我们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地全在于运用。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我们还学习了马克思的经济思想来研究经济体制问题。利用先进的思想来解决经济问题,不仅会在理论上解决我们所见到的经济问题,合理解释经济现象,同时,也可以科学的规划自己的经济,武装自己的经济头脑,作为经济指南。

认识事物的矛盾性,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矛盾性。在一个个矛盾的组成下构成了一个个繁杂的事物,我们学习马克思就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发生的事情和事物。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不能武断的认为这个是好的,坏的,无用的,有用的。只有利用辩证的态度对待,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学习马克思也认识的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了事物的本质,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真理与本质,等等。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处理事情的时候。就有助于我们确立社会主义信念,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矛盾,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发展相结合的表现。

8

2016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知识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 第八篇

一、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1.继承了人类最先进的中华古代文明;

2.吸收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3.采纳了费尔巴哈的唯物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1.政治经济学

(1)生产力;(2)分配所有;(3)人民民主专政。

2.科学社会主义

(1)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按劳分配);

第二阶段:共产主义(各尽所能,共同创造,按需分配)。

(2)两个极大

一是思想觉悟极大: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

二是物质极大丰富。

3.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原理: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2)哲学观:唯物主义(实践);历史唯物主义(人民);辩证法(精神与物质转化)。

三、马克思主义是先进正确、科学进步、服务造福人类的革命学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提法是老一辈革命家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地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建设的思想理论指导基础。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实践中的运用是中华文明在清末以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

五、英明伟大、科学正确、团结和谐、创新发展、复兴崛起的胡锦涛思想,将直接完成人类有史以来各种文化思想的诚信融通、皈合统一,这是具有世界高度,直关整个人类团结进步宏伟壮举的思想,所以,正确认识胡锦涛主席在整个人类进步航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胡主席的思想举措部署,是一切生命整体和单元的生存、发展、转折的迫切需要,其现实和长远价值决不可低估。

六、马列主义的遭遇

现实中打着共产党的招牌,高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口号的人到处都是,而真正信仰马列,按着马列主义政党宗旨、原则办正事的人实在不是很多,相反,继续还在破坏共产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执政形象的人和事,继续还在破坏无产阶级人民民主专政性质的人和事实在不是很少。相当一些部门、机关、职能、人员,执政的性质发生了质变,这是现实社会中诸多矛盾中第一主要制约社会和谐进步发展的矛盾,首先是体制不能保证性质,理论无法指导思想,愿望难以决定实施,造成了教而无信、范而不举、气而不正、律而不明的局面,中央已经提到战略高度来对待这一事实,这是社会扭曲变形的根本原因,是现实发生灾乱祸起的根本原因。在这个空间里,祖国的文明,道德的理念,正义的创举,连同马列主义的原则,共产党的宗旨同时遭到了野蛮无理地摧残和破坏。在思想文化道德理念的所有领域中,正处在创新变革、弘扬进步的时空,受规律决定,必定会产生新的理念、新的创举。我们务必抓紧学习、抓紧领悟、抓紧适应,决不可站在封闭僵化、无知偏见、愚昧浮浅的腐旧习气理念上,攻击陷害文化进步现象,决不可成为屠杀文化进步的黑手。历史证明,每一次复兴中都会出现一些反复兴、反进步的历史罪人,都会受到历史无情的制裁!

七、先进的文化复兴不可抗拒

尽管先进的文化信仰遭到了空前的混乱,尽管反复兴、反进步势力不免要制造文化恐怖、文化陷害,但以胡锦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历史转折的宇宙势局已经形成,中华民族之魂的理知和良心在腐烂、愚臭、暗昧的挤压、迫逼中已经萌生。正义之师高举复兴中华、高举巩固马列、高举唱响主旋、高举造福人民,以其正气不灭、真魂不死之势,将会坚定豪迈、勇猛无畏地桅立起先进文化的风帆,共创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科学文明、先进和谐的新世纪!

2016钱学森与马克思主义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 第九篇

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它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认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前三者与后者不是并列的关系。具体地说,辩证唯物主义的崇高地位及其概活性是由于它反映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也就是反映了所有科学的普遍而共同的规律,因此,全部科学、理论都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不能违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具备的高度概括性。同时,又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万古不变的教条,要不断以各门具体科学的成果来车富、完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甚至凡是人类通过实践不断积累起来的一切知识性、经验性和还不系统、不成其为科学或称“前科学”的大量零金碎玉,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以外的所有知识,都要随时注意与之交流,予以整理、鉴别、提炼、吸收进来,充实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具备的不断生长的开放性。钱学森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具概括性与开放性的观点,扩展与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使之更具有无限生命力。

一、钱学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钱学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段比较长的时期。与其他一些著名科学家一样,他也经历了由一位朴素、自发的辨证唯物主义者到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的转变历程。

钱学森很早就对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始终进行着不懈的探索。20世纪30年代他留学美国,有两个人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个是他的导师、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教授。正是这位导师使他在飞行动力学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与冯·卡门齐名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另—个就是他的老师、也是冯·卡门教授的学生马利纳教授。正是由马利纳介绍,钱学森参加了加州理工学院教授们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在这个小组里,他参加了学习和讨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等,还听过美国共产党书记的演讲。为此,在麦卡锡主义横行美国的20世纪50年代,他曾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无理拘押15天,遭受了种种折磨,不但体重陡然减轻30磅,随后还受到联邦调查局特务长达5年的日夜监视和跟踪。

这一时期,从哲学思想来说,他只是一个自发的、朴素唯物主义者。因为他这时既没真正找到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构成自己的哲学思想。正如他自己所说:“只是在工作中,从经验和教训中得到了几条治学应该注意的东西,如看问题应栈什么样的角度,碰了钉子又如何办等。”在为回到祖国而斗争的几年时间里,为了使自己的思想能跟上祖国飞跃发展的形势,他开始初步直接接触马克思主义,自觉地学习了《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经典著作。当然,在美国麦卡锡分子的骚扰下,学习不可能系统、全面。

回到祖国后,钱学森开始系统、认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著作。1955年10月9日,回国后的第二天,他便在广州新华书店买了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批判》、《哲学笔记》,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以及由苏联康士坦丁诺夫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等许多经典哲学著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如饥似渴,认真、自觉学习和研究自然辨证法。他多次讲到:“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的著作,发现自己在美国总结出来的那几条治学心得,比起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就好比大海中漂着的几个小水池,算不了什么。”通过这自觉、认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他很快就由朴素唯物主义转变为一个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同自己的科研实践结合起来,在20世纪50年代就写出了《技术科学中的方法论问题》和《技术科学的研究能脱离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吗?》等文章。这为他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科研实践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他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指路明灯,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在长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与实践中,钱学森深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他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最高概括。他认为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然是人类知识的最高概括,那么,人类知识有新东西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然要发展,要吸收新的科学成果”;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理,因此,我们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就必须用来指导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正因如此,他不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而且不断总结自己的科研实践,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以渊博的学术和一个自然科学家特有的眼光,从1979年发表《科学学、科学技术体系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化和发展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如果说,钱学森早年曾经是硕果累累的伟大科学家(1989下获“小罗克韦尔奖”足以说明)的话,那么,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晚年的钱学森又成了一位卓有见地的马克恩主义哲学家。

二、研究马克思生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

1991年10月16日,江泽民同志在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仪式上的讲话对他给予很高的评价:“他几十年来坚持用马克恩主义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和社会活动,无论在何种政治风浪下,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完全可以说,钱学森同志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经历体现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进步的正确道路。”

在谈到发展智力,发展创造能力问题时钱学森说:“人的智慧是什么?我觉得,人的智慧就在于真正掌握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原理,只有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今天,我们中国人民很幸运,因为我们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这样一个观念,我们要取得最高的创造力,最高的智慧,就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系统学》106页)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人类的知识最后要概括到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科学的哲学,不是臆想的哲学,不是乱编的哲学。从实践上升到科学的理论,又从经过实践考验的科学理论再上升到、概括到哲学。这一观点,不知哲学家是否接受?最近几年我常宣传这—观点。正因为这样,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道理的,是经过实践考验的,是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它联系到各门科学就产生了各种科学的哲学,这些大家已经知道。例如,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科学的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科学的哲学,等等。它们都要有哲学的概括,最后综合起来再概括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就是我常宣传的现代科学的体系。”(《创建系统学》l05页)由此可以看出,钱学森确实是一位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自觉改造世界观和人生观,自觉运用辩证唯物论指导科研,勇于开拓和创造的科学家。

钱学森经常告诫他的下属或身边的同志,要多读点哲学书,实践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矛盾论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要讲究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才能使导弹、火箭的研究取得事半功倍的发展。他经常语重心长地告诫人们,人要有创造性,最高的创造性,要有真正的智慧,必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是人类知识最高的、最正确的概括,你掌握了这个锐利工具,当然会站得高、看得远。

从事综合性、交叉学科研究以及复杂工程系统开发与建设的科技人员,经常面对具有深刻社会性、复杂系统性的研究课题,客观上要求他们应当具有广阔的视野,开阔的思维,宽阔的胸怀。为此,应当自觉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钱学森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认为:“马克思理论是迄今最科学的社会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人类知识的最高概括,要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他以其亲身经历谆谆告诫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实是个宝,是—件锐利的武器。我们在搞科学研究时(当然包括交叉科学),如若丢弃这件宝贝,实在是太傻了!而如果能在交叉科学的研究中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那交叉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这是必然的,毫无疑间的。”

不论研究什么问题,钱学森总是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分析和衡量,看看这个问题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比如他对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认识过程就是如此。他认为,这个方法的特点就是把很多很多不同的人的定性认识综合起来,综合的最后结果要达到定量的认识,所以这个过程就是从很多很多定性认识,经过处理变成定量的,定量跟原来的定性不在同一个水平上,是更高一层的东西。这个过程就是从低层次的定性到高一层次的定量,然后定量累积起来成了更高层次的定性。这是人认识过程的不断发展,也就是从前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循环往复发展。所以这个中心思想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性和定量是在不同的层次,而且是个辩证的过程,这个思想很重要。国外的学者不领会这个意思,他们总认为定性是定性,定量是定量,是两个不相干的东西。那是不对的。大概也有有人定性和定量放在同一个锅里煮,放在一个水平上看。这也不对,也解决不了问题。这就是—个定性定量的辩证法。

哲学家们常讨论哲学的研究对象,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钱学森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十一个部门、十一架桥梁,然后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就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全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地理科学、建筑科学和文艺理论这十一大部门的关系。“如果这个关系明确了,那么哲学是研究什么对象的,那不是一目了然了吗?也就是我常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要指导科学技术研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必然发展与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死的,它一方面指导我们的科学技术工作,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工作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必然会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深化。”(《创建系统学》,2001年)钱学森这一观点,应该为当今的哲学家们所接受和赞同,因为这一观点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化和发展,为哲学家们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

1985年,钱学森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我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全部科学技术组织在一起,也可以解决当前哲学界在议论的一个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人类的社会实践就是这样,先形成经验知识,这是前科学,然后上升到科学,在一步步上升,最后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117~118页)

钱学森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这样明确了主观对于客观的依存关系,但又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人正是作为认识主体掌握客观规律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这些当然是不能任意改变的原理,是我们的哲学家们所熟知的。”同时他又指出;“但哲学家们似乎不太深究认识主体在人类社会中的发展变化、认识主体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86页)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dushu/74603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