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发言稿 > 谈校园文化建设 校长谈校园文化建设

谈校园文化建设 校长谈校园文化建设

2017-10-10 16:33:17 编辑:huantt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 ...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分享的谈校园文化建设 校长谈校园文化建设,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谈校园文化建设 校长谈校园文化建设

  和谐是我们中华民族基本的民族精神,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作为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文化以和为贵、以和为美、以和为兴。以和谐来审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始终坚持对先进文化的弘扬,这对于建设和谐校园,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吐故纳新。大学作为社会的缩影,是一个容纳多种文化因子的动态系统。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体中,正是凭借兼容并包的精神气质,不同脉络理路的学科专业才得以相依并存,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才能够和谐共处,使校园文化充满包容、大气的特质。

  大学校园文化彰显青春活力、智慧光芒和人本关怀。作为大学校园文化最热情的需求者和最积极的创造者,青年大学生始终为大学校园文化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而增光添彩。大学校园文化则因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的课堂文化、社团文化、寝室文化等文化活动而充满青春活力。大学是知识汇聚、思想交融的殿堂,也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汇聚地。一直将创造知识、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塑造知识全面、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因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并最终达致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则是大学精神的真实体现和大学校园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应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师生在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中实现自我价值。

  (二)和谐视野下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素

  大学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媒介文化等五个方面构成。

  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指具有明显文化意味的物质设施,是师生在校园内从事各项活动时所处的物质环境,主要指图书馆、教学楼、办公楼、活动场所、宣传栏、校园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这些物质设施和外在环境是校园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它是校园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校园物质文化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启示、感染。一个具有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的校园环境,能使学校各种物化的东西都体现出一个学校的个性和精神,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给学生一个崇尚文化享受和催人奋发向上的感觉。

  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在学校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得到师生认同并自觉遵守的、比较稳定的、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要求、行为规范、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既表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中,也表现在校园的学术气氛和人文精神中。它长期以来凝结了校园内大多数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深刻地影响着后来者,并使之很快融入其中,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群体习惯。一所学校,如果形成了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就能够使师生在校园环境的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并代代相传,形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师生在交往中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它包括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工作守则等。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规范校园内的各项活动、规范师生的言行起到必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使师生明确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使师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保证学校健康稳定的发展。

  校园行为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在校园精神文化的指导和校园制度文化的规范下,师生从事的各种群体文化活动及个体文化行为。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内容最丰富、方式最灵活、表现形式最明显、最直接的部分。学校师生建设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对师生的作用,都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实践来实现。因此,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沟通各个层次的关键环节。校园精神文化的塑造和认同,校园制度文化的制定和实施,校园物质文化的设计和建设等,都是校园行为文化的结果,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切入点都在校园行为文化上。

  校园媒介文化。校园媒介文化是校园文化氛围的直接体现,是校园文化存在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方式。它包括校报、学报、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标语等。这些媒体的内容,往往也带有一所学校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对师生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师生与这些媒体的接触所产生的思维震荡,还包括师生间通过各种校园媒体相互沟通而产生的行为改变。

  校园文化的这五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的整个体系。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方式,媒介文化是载体,它们形成了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每一部分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和谐视野下大学校园文化的作用

  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对一所学校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能够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校园文化品位是由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术氛围、学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学风校风等聚合而成的,渗透到学校由内到外的方方面面,构成一种无形的强大的力量,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某一门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在校园里,最便于学生进行体验的就是学校文化品位,品味越高,就越有可能使得学生感到学校是神圣的殿堂。

  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对内能够加强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凝聚力是指学校作为一个集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对集体的向心力以及集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凝聚力不仅是维持集体存在的必要条件,而且对集体潜能的发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集体如果失去了凝聚力,就不可能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校园文化作为广大师生在实践中共同创造和认同的价值取向与情感追求,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对外能够塑造学校的形象。学校的形象不仅来源于公众对学校所表现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事物的观察,而且源于公众对学校内在精神、内在文化的感知和体验。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对外能够塑造学校的良好形象,提升学校的美誉度、知名度,由内及外,最大地外观学校的形象内涵。

  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能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文化的约束力和竞争力是一所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个性和特色的教育模式。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努力、外部影响、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的独特的精神财富,它主要凝聚在学校所拥有的理念、制度、管理、行为、校风、教风、学风等深厚底蕴之中,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综合力量。

  (四)和谐视野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大学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文化基地,理应成为和谐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理应建设好自身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

  和谐物质文化的构建。和谐物质文化的构建因各校的校园物质环境不同而不同。校园物质环境每一处的设计、构思、建设、管理,都应该与校园的自然风貌有机地结合,并蕴涵自己校园文化特质的追求和内容、营造自己校园文化特质的精神和氛围。和谐物质文化的构建应把精心建设、加强管理、以有形的景观陶冶无形的精神、以高雅的环境营造育人的氛围作为物质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激发人的灵感、启迪人的智慧,这是学校特有的无形之精神文化和有形之物质文化的复合。

  和谐精神文化的建设。和谐精神文化的建设,主要是凝练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的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大学自身的办学实践为基础,凝练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和共同愿景。要提倡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在尊重差异中增强创新性,在多样发展中实现统一性。要提倡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对校内不同单位、不同群体、不同学科的利益要做到统筹兼顾、有序竞争、共同发展。在和谐精神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从学校发展的大局出发,正确反映不同群体的利益与诉求,整合和提升个人的发展愿望和要求,凝练出大学发展的共同愿景,使之成为学校各个群体和全体成员共同奋斗的目标与动力,实现和谐发展。在和谐精神文化建设中,还要注重把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赋予科学精神以人文底蕴,赋予人文精神以科学气质,共同丰富和充实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

  和谐制度文化的创新。和谐制度文化的创新是和谐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大学文化的根本保证。加强和谐制度文化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把政策导向和价值导向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注重效率,更要注重公平,努力创建公平有序、平等竞争、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良好的制度文化平台,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协调利益,以制度保障和谐。在制度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要对不符合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有违和谐精神理念、背离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和师生需要的制度措施,及时地加以修订、改进和完善,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学校和师生的发展需要。同时,制度文化创新一定要深入了解师生不同利益群体及群体内部的利益诉求,缩小分歧,扩大共识,形成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满足和保障师生共同利益的制度措施,通过这些制度措施,调整利益格局,协调利益关系,进一步增进校园的和谐。

  和谐行为文化的发展。只有发展大学的和谐行为文化,才能使大学的和谐精神文化在实践中得到践行和弘扬。和谐行为文化主要表现为和谐的个人行为文化与和谐的团体行为文化。和谐的个人行为文化是个人在交往行为与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和谐,这种和谐往往体现为个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自觉践行和谐精神与和谐理念,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形成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要注重加强师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尤其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教育,提升个人行为的文明程度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使个人的行为与人际关系更加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和谐的团体行为文化主要是团体在交往行为与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和谐,这种和谐往往体现为团体的交往行为与实践活动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与和谐要求。从大学來说,要注重从大学及院系存在与发展的共同利益和实际需要出发,加强大学利益共同体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增强团体的凝聚力;规范大学的办学行为、办学秩序与社会交往,形成大学教育组织之间及与非教育组织之间的健康文明的公共关系,维护高等教育的公平正义,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期待与要求,为促进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和谐媒介文化的打造。和谐媒介文化的打造就是把握学校的文化特质和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和谐的学术氛围和育人氛围。和谐媒介文化的营造要求学校加强各类宣传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抓好媒介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使师生在媒介文化建设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升华,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高,校园文化得到认同。学校要着力营造团结和谐、风正气顺、健康向上、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努力凝聚各方力量,不断提升学校形象,大力唱响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主旋律,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中之重;同时要注意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善于从学校发展的历史中提炼校园文化,从校际之间的交流中借鉴校园文化,从学校建设的现实中发掘校园文化,从学校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创新校园文化。

  (五)与和谐校园文化精神相悖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的主体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而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干扰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于是,校园文化建设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有了很突出的进步。首先,他们注重对于自我需要的尊重,注重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关心和追求以及对于自我价值主体地位的确认;他们重成就,重实用,追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追求社会价值于自我价值的统一,认同个人的发展,幸福与未来。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大学生们的竞争意识与参与意识不断增强,进取和拼搏的精神呢也进一步得到发扬,成才意识明确,学习目的更加明朗化,各种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正在失去大学之所以作为大学的精神深博大与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第一,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不足。现在,人们只是把高等教育当成了发展技术,培养专业人才的工具。至于观念、方法和心灵习惯等的教育还不被人们所重视,人生、人性、伦理受不到相应的重视,以至于学生们出现信仰危机、情感缺失及人格上培养的不健全。(1)专识教育造成的不仅是学生们眼界范围的狭窄,而且是人格的不完整和精神的偏枯,我们的课程“舍本逐末,基本的课程不是不设,就是敷衍塞责…….学生对本门已感到应接不暇,当然难以再求旁通。一般的学生,因根基的太狭太薄,真正的精通既谈不到,广泛的博通又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当的应付复杂的人生”。(2)

  第二,科学教育和科学素养不足。做学问,“不仅求得了一点专业的知识就足够了,必须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大脑,明辨是非而不循利害的气概,深思熟虑而不肯盲从的习惯,而同时还要有健康的体格,肯吃苦耐劳,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3)大学教育长期以来只注重于对于科学知识的灌输,“一味的灌输死板的材料,把脑筋看成垃圾箱,尽量的装,尽量的挤塞,全不管它能否消化启发”,忽视科学态度的养成和科学方法的引导,忽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忽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的培养,以致学生们眼高手低,浅尝辄止。同时由于文理工分家的院校设置造成的专业划分过于狭窄的弊端,学生们只知道用专业技能去混口饭吃,从而使得科学人才的培养越发的畸形。

  第三,缺乏创新意识,缺少激励创造的机制。“大学所施的教育,本来不是供给传播现成的知识,而重在开辟基本的途径,提示获得知识的方法,而且培养学生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以期学者有自动求智和不断研究的能力”。(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就不可能更好的发展科学文化,也不可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但由于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从而使得在学术界里的学术自由空气很淡,官本位意识很浓,滥竽充数和造假现象过多,这就很难激励优秀的科技人才脱颖而出。(5)

  第四,缺乏理性,功利性太强。我们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同时也呈现出拜金主义思想膨胀,一些人向钱看,个人主义严重,不讲全局利益,只重实用;不讲奉献,只讲索取;不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只讲排场,比阔气;不讲实事求是,只讲弄虚作假。学生们为谋求一个好位置和好工作而忙于应付各类等级证的考试。学生便是学生,他的任务就是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做人。“一味社会化的要求,是片面而错误的”。“教育只教人如何群,没有教人如何独,没有教出多少独立自尊的人格来,只是制作了一大堆的团体分子”。(6)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助长了功利主义的市井心态,使得大学生缺乏理想和激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危害极大。

  第五,学术自由不够,学术责任不强。大学组织过分衙门化,缺少尊师重教的学术氛围;大学里没有形成宽松浓厚的学术空气;学风不正,弄虚造假过多,学术体制不健全。“现在大学里的教授们当然多数是在那里孜孜不倦,为了学术而治学,但是无可讳言的,也有少数人或不太少数,只是为了生活。这些人对于学术并没有把自己的灵魂与学术打成一片,只是拿来装潢门面,以便在教育界占得一个吃饭的位置。所以每一个大学,从表面上看来,是一个神圣的机关,而其内幕却是人事问题重重叠叠,闹得人们各自头昏脑涨”。(7)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术责任才是大学存在的意义,学术自由才是大学生命的真谛所在。(8)

  第六,学生主体们的责任意识淡薄。很多学生我行我素,唯我独尊,今朝有酒今朝醉。在生活上,不珍惜父母的辛勤劳动,超现实消费,贪图享受,没有家庭责任感;胸无大志,得过且过,不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的发展,没有社会责任心;在个人感情问题上,不图天长地久,只图曾经拥有,缺乏对自己和对他人的道义责任感。这使德育失败的结果。

  第七,教育在商业化环境的影响下过早的转型改变了教育本身的目的和方向。教育的目的应该包含人格的健全发展,但是现在的教育大都不重视内心与灵魂,不关心想象力与创造力,只灌输大量事实,只关注效益,学生们的责任都成了在一定学习时间内机械的赚取学分和取得学位了。学生们只是盲从和躁动,没有半点谦虚的成分,不懂得“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去努力钻研,学习兴趣面狭窄,只会空谈理想,满腔热血却不愿意负担其社会的责任,自视清高的只会苛责社会和国家,缺乏反省与反思意识。

  (六)如何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建设优质的大学校园文化,不仅会使置身于大学中的师生去掉心灵的桎梏,让思想和精神自由生长,同时亦会使得大学具有一种朝向未来的张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从根本上关系到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成长,而对于青年的培养又直接关系到我国是否可以培育出千百万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校园文化的责任是创造适应我们民族健康发展和我们成长的新式文化。于是,我们要求大学的相对独立性,它必须拥有自己的办学自主权。拥有自主权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们提供学习,思维,实践和创造的优良环境。摆脱国家政治和经济的不恰当的干扰,保持学校自身的自主性和目标追求。如果一个大学没有自己独立的性格,它从根本上说只是西方教育模式下拾人牙慧的赝品。大学自治,是要培养出一些充满生气,懂得探索,学会思考,善于创造的思想者,而不是用一些死气沉沉的办学理念教育出来的不知道自己该如何说自己的话的假天才,真白痴。教育制度的作用是构建一类价值追求,即理想,而不是些只会用文凭混饭吃的机器人。

  第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主导者,即校长和广大教职工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这些人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当在治校和治学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出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不断地对教育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理论进行总结并且加以完善。要通过文化整合,提出问题,学习研讨,观念创新,实践反思等等活动正确把握住校园发展的大方向,塑造优良健康的大学校园文化。

  第三,主张学术自由,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学术不应该被僵化的看待,要兼容并包思想者独立探索真理的能力。“现代大学应该是全心全意的,毫无保留的促进学术的发展,研究各种问题,训练继起的人才,所有这些事情都要尽力做到最高限度”。学术自由是为了使人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去承担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同时,还要在一种精神的自由中开阔视野,探索真理。我们要用科学学会自我反思,为理性的国家公益去服务。

  第四,加强学校外在环境建设,为学会们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智力和社会格调的提升。比如说,对图书馆的建设,学校网络资源建设和管理,自修室,阅览室的建设,学校报刊的发行等等。加大投入,并对文体活动场所所需要的设备设施进行相应的完善,从而“以潜移默化的形式,给学生以文化和智慧的熏陶”。

  第五,规范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把通才教育和人文教育作为实行的教育模式,要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通才教育它承担着转移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的从崇高使命。

  第六,大学是一种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场所,它的职能是教学。要把扩展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励造学生人格作为教育的目标来抓。大学教育的任务在于“知识和思想的保存,知识和思想的解释,寻求真理,训练青年学者成为将来继起的工作者”。这也是校园文化的重任所在。

  第七,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转变大学生的价值观,纠正大学校园里弥漫的功利观念,信仰危机,诚信缺失,责任意识淡薄等不良风气。要通过教育引导,文化引导,实践锻炼,个别指导的方法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以及其健康成长。

  第八,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建设,通过有声有色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使得校园文化氛围变得热闹。通过社团来训练学生们的做事能力,服务精神,团结互助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同时,注重开展人文学术讲座,弘扬人文精神,活跃校园气氛,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第九,推行学生自治,让学生自发的,自主地“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立法执法习法”。要发挥学生会作为学生团体组织的协调功能,要使学生会负起提高公共服务的责任,产生文化的责任,改良社会的责任,它是一个协调和团结的组织,以共同维护学校秩序和积极养成公民德性为己任,而不是一个官僚性质的管理系统,它所承担的任务不只是在组织学校各方面活动,它更应该引导学生懂得自觉地尽自己对于社会,对于国家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大学校园文化精神的建设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非常重要的利导作用。自由、民主、开放、兼容、求索探知、追求真理、禀标理想,这才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真正内涵,也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独立特质所在。建设优质和谐的校园文化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它乃是我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它肩负着时代赋予青年们的继承、质疑、批判、创造的责任使命。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使得我们的大学校园都具有自己的特质,用以共同期待我们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创造出无限的硕果。

  谈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文就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及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谈点看法。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包括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在短期内优化社会大环境是不可能的。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二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三是由学校办学水平的现状所决定。自从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

  针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也有的学校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只注重思想认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而忽视间接情景的暗示。但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质是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来养成的,要借助道德环境长期的细腻的熏陶,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品质结构才具有稳定性,才能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刺激。这也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是由教育“三个面向”指导思想及教育改革趋势所决定。教育要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这同样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校园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里主要谈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

  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

  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合符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如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成立以党支部书记挂帅,主管校长负责,工会主席、德育处主任、团委书记、年级级长、政治科科长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四线”管理。即:“党支部棗工会棗团委”一条线,主管师生政治学习,组织师生开展各项政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主管校长棗德育处主任椖昙都冻班主任”一条线,主要负责师生的一日生活制度,贯彻落实师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校团委、学生会、少先队大队部棗团支部、班委会、少先队中队棗各班值日生”一条线,负责日常行为规范的自查自纠工作;“校长室、德育处棗公安局、派出所棗学生家长”一条线,主要负责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及安全教育。有了德育工作的管理网络才能保证德育管理制度的落实。要强调的是这种管理网络的建设必须立足于职责,从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入手,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到位。

  3.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4.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级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

  第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直至帮助学校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并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创优秀品质、优异成绩、优美环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

  第四、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第五、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创建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

  第六、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

  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第七、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辨论

  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

  第八、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

  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5.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

  人际关系被称为人世间最复杂的关系,学校也不例外。从横向看,有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教师集体的人际关系和学生集体的人际关系;从纵向看,有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教师间的人际关系,教师间的人际关系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仅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谈点看法。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要相信,优化的校园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成熟之果。

  校长谈校园文化建设

  尊敬的领导、各位校长:大家下午好!今天要我在这里讲校园文化建设,无疑是班门弄斧。只能和各位共同切磋而已。

  2008年10月20日教体局为各校专门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突出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建设,并努力形成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

  下面我就结合下发意见、要求,和个人的理解讲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什么是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一种实践活动。

  校园文化就是指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的学校教育、管理、学习、生活过程中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等,具有校园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校园文化是学校风貌和个性的总和,是一所学校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上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在学校的反映。校园文化对学校所有成员特别是对学生有现实影响和潜在影响,主要包括: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感、传统风气、生活方式、心理氛围、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学校制度、物质环境等。校园文化涵盖主要有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方式、道德情感等构成的精神文化;主要有学校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的制度文化;主要有学校的物理空间、物质设施构成的环境文化之中。因此,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就构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基本要素。具体来说,校园文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思想;第二,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第三,学校的物化环境和设施;第四,学校的文化活动和氛围。

  二、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是陶冶人心灵的场所,它以校风、教风、学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来的一个高度的观念形态,对学校的各方面工作起指导性的作用;以优美、整洁、有秩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对生活在其中的校园人起着陶冶情操与规范行为的作用。它有利于学生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这些作用虽然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其影响巨大而深远,使人终身受益。

  有识之士认为,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影响和决定了它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它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校园文化具有育人的功能,这种功能比空洞的说教和强行的压制作用更大、影响更深远。我们常说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也就是说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教育应是全方位的,因此,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不仅仅取决于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正确的办学思想,取决于学校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取决于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取决于学校高雅健康的文化活动与和谐的人际氛围。一旦学校有了以人为核心,以价值为内容,以个性为取向的新型的校园文化,那么学生就真正是“如坐春风”了,并且这种校园文化将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影响着代代学子。

  同时,就教育本身而言,教育的成功是环境陶冶和人格熏陶的结果,而且这种熏陶是润物无声的;就学校而言,教育的成功是教师对学生行为施加良好影响(感情的沟通、心灵的共鸣、知识的启发,能力的培养)的结果,而且这种影响始终是潜移默化的。精神和文化是教育的根,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滋润着学校教育,如果只注重课堂教学,忽视课外的熏染和陶冶,那么即使有一时的高质量,这种无根的教育必将迅速地衰退,如果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忽视校园精神的滋润和文化底蕴的积蓄与传承,那么学校教育就完全有可能变得苍白而乏力。因此,校长必须重视校园文化。

  三、校长怎样建设校园文化

  首先,明确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社会价值观念在学校的反映,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集中表现,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主体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成的,是高度成熟并为学校成员一致认同的深层次的主体文化。它是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它不仅体现在对内能创设一个积极向上,影响学校成员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气质、道德情感、行为模式的良好氛围。也表现在它对外还可以表现为学校的价值观、理想追求、精神风貌以及学校的个性和魅力。

  办学理念包括对教育意义和功能的理解,对人才质量标准的看法,对师生关系、教学关系的认识等,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其主要形式为办学宗旨、育人目标、校训、校风等。办学理念具有历史性又具有时代性。学校的办学宗旨、育人目标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校训是学校对学生的道德要求、行为约束、品行养成的训诫,反映了学校育人文化取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一种期望和要求,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它能以强烈的感染力、巨大的震撼力浸润着人们的心灵,给人以良知,给人以品格,给人以智慧,给人以胆魄……一所学校的校训就是由办学的认识浓缩、提炼、升华和韵化而成的。校风是由教风和学风组成的,它体现的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所共同具有的思想品德、精神风貌、行为习惯等文化素养,它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一方面它要体现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并由此而形成学校的领导作风、治学精神、教育传统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学校要明确自己的办学理念。有了理念才有信仰,有了信仰才有追求,有了追求才有成功。当然,这种理念不能从书本上抄来,人云亦云的(学生是上帝),而应由学校根据自己的环境、人文和时代的特点,在与教师、学生、家长长期探索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这种理念不是一味的标新立异,而是基于对教育的理解,基于对自己学校的理性分析而形成的;这种理念不能是纸上谈兵,而应把它转化为具体的、大家都能认同的观念和师生的共同追求,并形成学校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摘录、抄袭不是你的东西)

  一个学校教育理念的提出,体现着一所学校和校长文化“魂”的力量,这是办学思路和适应未来趋势的超前思考与现实的结合,是教育文化在实践中对基本规律的认知,教育理念不只是一种超前意识,也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它同校长文化有关,与校园文化有关,并同时反映在办学历史中、传统观念中、学术风格中、教改课程中。它是学校育人取向文化,校长文化在人才培养中所产生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体现着校长文化所推崇的观念、认识和理想。一个成熟的教育理念的提出,往往贯穿于办学、治学的始终,经得住社会长时间的检验,并具有前瞻性和时代性。一所百年老校,校长可以更替,而教育理念却在办学中形成方向性的校园文化,成为多任校长培育人才的总路线。这种范例中外名校随处可见(为什么说呢,下面我举几个例子):

  例如北京大学在100多年的人才培养中,前后已换了28任校长,第一任校长是谁更多的人都忘记了,但想起北大,首先想起的是第五任校长蔡元培。之所以100多年人们不忘,而且以后也不会忘记他,就是因为蔡元培校长制定了一系列办学的教育理念。而这些理念当初指引着北大办学方向,至今北大仍沿袭着当初“囊括大典、网罗众生、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理念,也正是这种理念成就了北大独特的育人取向文化,也形成了北大今天的社会地位和品牌的力量。100多年来,北大一直走在历次重大社会变革运动的前列: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一二九”学生运动、文化大革命、八九年学潮,而今天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又始于北大……不仅如此,北大的教育理念也造就了一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巨人:共产党理论的创始人李大钊,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开国元勋毛泽东,思想家、文学家鲁迅等。

  又如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提出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育人理念,(“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之父张伯苓为南开做的八字校训).,它凝练了南开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意指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备,与时俱进,每日每月都有新的变化。按照张伯苓的本意,是要“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惟‘公’故能化私。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提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育人理念,北师大启功先生提出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育人理念。这些带有反向性的特色理念的提出,不只是树立起一个特色品牌,更重要的是标榜一种值得追求的、特色的育人导向,也就奠定了校园文化的核心,赋予了学校以灵魂。

  因此,校长在推进学校工作全面发展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制度起草小组,深入调查,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完成制度草拟工作,然后公开草拟的规章制度,提交教代会通过,并向全校师生公布并解释。使学校规章制度合理合法,学校成员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共同遵守。

  其次,制定管理制度。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按照其形成方式可以归纳为学校意志的选择和非意志的自成两种类型,由此决定了校园文化是制度文化和非制度文化相融的复合体。经学校意志选择的制度文化具有强烈的、鲜明的规范性、组织性,主要由校长和学校管理者在准确分析学校实际情况(和历史因素)后因校制宜而制定的,对学校的发展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尤其是对学校的发展过程起着协调的作用。

  校长只有使校园文化建设走上科学规范的道路,才能在学校管理中贯彻人本管理,调动学校成员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学校管理制度既要结合青少年成长过程的顺序性、阶段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体现有序性、针对性和养成性的特征,从而对学生个体强制约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又要结合教师职业的特点和教师实际对教师个体强制规定,促进教师提高师德和教学水平。这样,通过管理制度化,同化师生群体的价值取向,激发、强化师生的拼搏精神和创新精神。使学校在创新、竞争和快速发展的知识社会,充满持续的生命力。学校制定的人性化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学校发展规划、师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和奖惩条例,协调校园的各种关系,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保证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和师生人际交往关系的和谐发展,实现管理育人。

  美化校园环境。优美的物化环境包括校园建筑风格、绿化、美化的环境、自然的景物特色、现代化的设施等。由文化构筑的环境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激励和约束双重作用,熏陶人的灵魂,感染人的心境。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心情是不一样的,受到的教育和感染也是不一样的:在一个庄重、整洁、肃穆的环境里,谁也不会嬉笑、打闹、随便吐痰、乱扔纸屑,这就是环境的约束作用;在一个群情振奋的环境里,人们也会热血沸腾,兴奋不已,这是环境的激励作用;“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说的就是环境的感染作用。因此,让每一条路都能使学生受到感染,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块花坛都能显出勃勃生机,

  总之,让校园的每一个地方都折射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发挥不是课本却胜似课本的作用,做到校园无空地,处处都育人。当然,这种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它给师生创造了一个庄重的“磁场”,其教育魅力于无形中统摄着师生的灵魂,从而内化为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创造力量。这些不需要太多的经费投入,但需要用心灵去营造,如校园内清新活泼的“宣传窗”,富有特色的“阅报栏”,精致典雅的“求知堂”,多种文化信息兼容的“文化走廊”等高品位文化设施。使校园物化环境深孕翰林气息,兼得园林韵致,洋溢高雅、和谐、健康、向上、创新的气息,真正做到环境育人。当然,学校要创建一个具有生命气息和人文关怀氛围的文化环境,我们校长就要具备有浓厚精神风貌的环境文化观,在环境文化的创建过程中以“绿化”校园为目标,以人文气息为内涵,赋予校园文化高雅文明的品位,给教师一个积极向上、和谐亲情的发展空间,给学生一个快乐健康、奋发进取的成长环境。

  丰富文化活动。学校是一个文化单位,是一个知识的、文化的、思想的场所,知识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文化的兼容都是学校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学校是和活生生的人打交道的,是一个情感的、个性的、生命的场所,情感的沟通、个性的张扬、生命的对话,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心理氛围、强健的师生体魄是学校发展的有力保障,这些就是一种校园文化,而且这种校园文化本身对师生来说就是一种促进、鼓励、熏染和陶冶。因此,学校要大力开展诸如校园艺术节、学校运动会等师生文化艺术活动及其他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在教师中举办学术讲座、书画展览,开展演讲比赛、论文评比、教案展示评比、教学比武活动,举行舞会、卡拉OK大赛、篮球赛、排球赛、拔河比赛,组织外出参观学习、旅游等活动,充实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营造活泼自由的学术氛围,融洽关系,从而使学生受到感化和教育。

  在学生中组织兴趣活动小组,举办文学讲座、影视评论、校运会,成立校园文学社、校园文艺队,校园田径队、蓝球队、书法、美术组等,建立校园网站、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比赛以及知识抢答赛、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活动,活跃校园生活气氛,组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上全面培养、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素质,从而抵御社会上不健康文化的侵蚀,提高学生的文明程度,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形成学校朝气勃勃的精神风貌,使学校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做到文化育人。

  校长是校园文化的领袖,前卫的理念,开阔的视野,明确的目标,是校长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校长理论素养和思想统一整合能力的体现,也是校长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统整能力的印证。所以,校长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对教育的发展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掌握教育理论、尊重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改革动态,对自己所在学校定位准确,运用现代的文化模式,来规划和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的长短期目标,确立起全校师生员工为之奋斗的共同文化远景,营造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综合实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总之,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通过校园精神、校园文化环境和课余文化活动对学生施行教育的一种非课堂教育,是课堂教育的补充、延伸和深化。校园文化是每时每刻都伴随着学生的老师,是一位永远能给学生树立榜样和提供精神财富、物质财富的老师。如果说学生是一条小鱼,那么校园文化就应该是那浩渺之水;如果说学生是一只小鸟,那么校园文化就是那自由的天空;如果说学生是一棵幼苗,那么校园文化就是那阳光和雨露;如果说学生是一朵蓓蕾,那么校园文化就是那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因此,校长应像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一样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四、健全的制度文化是做好管理的保证。

  完善的制度才能使管理更加规范,这是每位校长都在履行的一种职责或说在完成一项任务,每一位校长上任后首先考虑的是“建章立制”,使制度建设怎样更趋完善?怎样才能发挥它的管理作用?这是我们每个做校长的都会思考的问题。关键是制度建立的宗旨是什么?制度本身的价值取向,规章制度是否得到真正的执行和严格追究,以及校园人对规章制度的认可度有多少,这是同行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办法+不落实=无 ,办法+不到位=零,打算不到=无。

  五、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要算好两本账

  一是用好人才的账,二是用好资金的账

  记得我担任校长的时候对自己时常这样一个要求:“你所管理的学校要让它年年有变化,让师生感受到时时在发展,让社会看到处处有生机”。你要用经营的理念来管理学校,经营要算成本帐,不算成本就要亏本,教育同样是这样,校长是一个学校的核心和灵魂,你把“帐”算透了,你就不干亏本的买卖。这个“帐”就是孩子成才,家长满意的“帐”,老师满意的“帐”,社会满意的“帐”,领导认可的“帐”。要不然你做校长,做的大家都不满意,内部教师不满意,走出校门别人说是道非。误人子弟,家长肯定不满意,他们的孩子就要选择别的学校。社会不满意,这个学校(校长)无颜面对老百姓,我是这样考虑的。因此,我们教育要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最大效能的时候,可供我们选择的有:“人力资源、资产资源、环境资源”这些都是我们所需的“教育资源” 我们先说人力资源,在学校里,一个校长首先要把教师放在第一位,有些人说学生是第一位,我不这么看,为什么?没有一个积极向上好的教师队伍,怎么去教育学生?怎么去搞好教学?特别是怎么能自觉自愿的主动的去抓好教育教学,没有一个团结协作的领导集体,怎么去做管理?所以,我把“人力资源”放在第一位。不知大家认同不认同?资产资源,我就不多讲了,根据地域不同,经济条件的制约,办学条件肯定不会一样。关于环境资源这是一个有无限空间需要我们做校长的去思考去做的文章。环境资源,不仅仅是校内的育人氛围,社会环境的资源我们也必须要充分利用,利用社会环境为我们内部的育人环境服务,(如:社会可利用物质的支持、援助,不同层面的教育资源,法制服务、家长等)。因为,校园环境可利用资源太多,太多,我们常说“环境是主人的面孔,环境是管理的光泽,环境是文明的象征,环境是文化的反映”,所以,如何利用好校内外的环境对于学校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资源。校内环境还包括了人文教育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等,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下面我在讲校园文化建设再细说。

  我多年的管理经验悟出:要办好一所学校人才是关键。要最大限度挖掘人力资源的潜能。这就要求我们要用放大镜去看周围同志的优点,善于发现和思考,怎样能发挥和挖掘他们的最大潜能。校长不要怕教师有个性(刺头) ,有个性的人往往能力都比较强,所以,你就要用其所长,扬其长,才能发挥他更大的潜能。所以,我认为一个教育管理者不仅在于做了多少事,更重要的是你发现了多少人并能使他始终在最佳状态下愉快地工作。(例如:校长胸脯挂着口哨带着一群学生上操,这就是校长管理的失败。)

  谢谢大家!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

  预祝大家新年愉快,阖家欢乐!


谈校园文化建设 校长谈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热词搜索:文化建设 校园 校长

1、校园文化建设总结(共7篇)校园文化建设总结(2016-03-16)

2、校园文化建设,总结(共5篇)校园文化建设总结校园文化建设总结我们学校以 “学校——教师、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理念贯彻整个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几年努力,逐步构建出具有洪塘中心小学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现总结如下:一、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以环境文化熏陶人、感染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校园文化建设,总结(2016-03-25)

3、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句子(共3篇)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名言警句辑录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名言警句辑录一、爱国 1、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 — 巴金 2、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3、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李四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句子(2016-05-04)

4、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共6篇)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塘下三小校园文化建设方案一、指导思想以“和谐发展、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二、目标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2016-07-07)

5、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共6篇)校园文化建设设计方案(大全)一个学校,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和引领,就会失去活力、动力和方向。我校与百年一中一脉相承,追根求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一中超拔的气质与恢宏的气度。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传承并出新,是我校成就百年经典的重大课题。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拓展学校的内涵建设,培养良好的校风和品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2016-07-08)

6、校园文化建设(共6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汇编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目 录校园文化建设【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大学校园文化的文献综述】…………………………校园文化建设(2016-07-08)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谈校园文化建设 校长谈校园文化建设”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谈校园文化建设 校长谈校园文化建设"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fayangao/88523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