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计划 > 北京市初中科学课课程实施方案

北京市初中科学课课程实施方案

2016-12-01 11:04:4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北京市初中科学课课程实施方案(共9篇)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附件1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一、课程设置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体育与健康...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北京市初中科学课课程实施方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
北京市初中科学课课程实施方案 第一篇

附件1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

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

一、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及地方(区县)课程与校本课程。

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效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卫生与健康教育、国防和民防教育、安全和自救互救教育等内容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二、课程安排

(一)各学年教学时间安排

1.全年52周:教学时间39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3周。

2.教学时间:每学年上课35周(九年级,即初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减少两周)、复习考试2周(九年级,即初三年级的第

二学期增加2周)、学校机动2周(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

(二)每周活动总量

1.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见课程设置表,每课时40—45分钟。

2.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展长短课结合的实验。 3.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在周课时总量内自主安排。

(三)课程设置表

课程设置表分表一和表二。表一适用于小学阶段六年、初中阶段三年的学校;表二适用于小学阶段五年、初中阶段四年的学校。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一

北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二

三、课程设置说明 (一)综合性课程的选择

1.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等课程为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小学阶段的科学均为必修课程。历史与社会、初中阶段的科学、艺术为选择性课程。学校可以在综合性的历史与社会及分科的历史、地理之间选择,在综合性的科学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之间选择,在综合性的艺术及分科的音乐、美术之间选择。

2.如选学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地理课程中的自然地理内容。如选学历史与社会、物理、化学、生物,则应参照地理课程标准增加学习自然地理内容。

3.历史与社会的周课时为3课时。历史两个年级的周课时分别为3课时和2课时。地理的周课时为2课时。初中三个年级的科学周课时分别为4课时、4课时和5课时。物理两个年级的周课时分别为2课时和3课时。化学的周课时为3课时。生物两个年级的周课时分别为3课时和2课时。艺术的周课时为音乐、美术周课时之和。

(二)写字教学

为落实教育部有关文件关于加强写字教学的精神,一、二年级的语文课要把写好硬笔字作为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在三至六年级(五四分段为三至五年级)的地方课程中安排毛笔字教学,每周一课时。

(三)外语课

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外语课。外国语学校和其他有条件

初中化学课程实施方案
北京市初中科学课课程实施方案 第二篇

角奎中学化学课程实施方案

一、化学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1、化学教研组基本情况

我教研组选用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教材,初三开设了化学课程每周四个课时。全体化学教师都拥有本科学历,专职的化学教师有五位,但是由于学校的需要,一位德高望重、最具有经验的化学老师已改教生物并分在生物组,一位挂化学、数学同时教学并已分在数学组,另外两位挂生物和化学同时教学,只有一位专教化学。我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有着优良的传统,教学研究蔚然成风,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早已成为常规工作,但新课改以来,我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有些茫然,老师们都不知道怎么做,也没有得到专门的培训和观模,再加上学生的学况,可以说,我们的科研无法进行,虽然试着做了些新尝试,但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2、学生基本情况

第一、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积极参与教学是目前教学中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种现象较以前越来越严重,有这种现象的学生人数也有扩大的趋势。从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在学习,在听课,实际上,老师或同学说什么、讨论什么他们一点也不知道,当提问到其他同学时,他们只是看热闹,根本不去想怎样解决问题,好像与自己无关。【北京市初中科学课课程实施方案】

第二、学生的竞争意识淡薄,不能吃苦。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本不去想自己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更没有和同学竞争的意识,别人怎样刻苦学习与自己无关,别的同学都会了的知识自己不会也不着急。自己学习时,还要看心情,高兴时多看一会儿,不高兴时,一笔不动。若是自己看了一会儿书,就会叫苦叫累。

第三、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现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生100%进入初中学习,而学生的基础差异很大,特别是部分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数学计算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对学生学习化学已潜伏着分化的危机。学生对学习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很感兴趣,但是一接触到推断题、实验题和计算题就无从入手,学生又缺乏钻研的精神,就逐渐地放弃学习的机会。

第四、学生非智力因素差距较大。九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13-16岁,他们虽然渴望知识,反应也比较灵敏,好奇心强,但学习上常缺乏坚韧的毅力,粗心大意,思考问题沉不住气,注重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少,在学习过程中一旦碰到问题便不勤于思考,长时间跟不上学习后,学生会自暴自弃。

第五、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学生只满足于课堂上学习老师所讲的内容,课后根本没有复习和巩固的过程,更谈不上简单运用知识了,遇到问题时不会认真思考,并且不仔细审题,对所学知识不会运用;有些学生根本抓不住试题的要点及主要信息,出现答非所问的【北京市初中科学课课程实施方案】

现象,倒是非常相信自己,有足够多的时间也不会检查自己所做的习题。

3、学科特点及现有条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推理和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学生也对实验很感兴趣,但是我们学校现在的条件还有许多分组实验无法开展,主要是因为学生多,耗时长,初中化学学科就一年的学习时间,在实验上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的话连课都没法上完,所以我们更多的把分组实验变为讲实验。

二、化学学科发展目标

第一、新课标中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明确给出了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是以化学的内容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地介绍基础化学知识。目标要求:情感和态度上,能保持对物质化学世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化学现象,有学科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乐于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主动与他人交流科学思想;在科学实践中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现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与人不同的见解;在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中,体验克服困难过程中的愉悦等。 要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情感目标,教师应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展现过程,叙述物质变化中的现象,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揭示物质变化内部的规律。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想法做恰当的肯定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教学中设计课题,让学生参与讨论,能和同学团结合作。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主动和他们交流,积极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学习,学生有困难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应去指责他们,应该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爱和殷切的期望,让他们从教师那边得到关心、信任和学习的动力。

第二、新课标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改变了以往教学注重知识的内容本身和结构,过渡到现在强调以化学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准备探究的内容和提供相应的器材,对探究的内容要有充分的认识,做好充足的准备,提出可能出现的问题,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在探究中可能出现挫折和失败,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在探究中出现的困难,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这样

做可以让学生更多的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避免多次失败产生的消极心理影响。通过自主探究,不但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和勇于放弃或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新课标强调了三维目标都可以通过探究来实现。例如: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实验方法如下,第一步,问题的提出,回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化学性质,应该使用什么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第二步。学生说出设计思路,制定实验方案;第三步,连接装置,进行实验;第四步,观察现象并记录;第五步,探究得出结论。第六步,通过实验,扩展思维寻找生活中的代用品,对装置进行改装。 新课标不过分追求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严密性,不规定教学和教材的先后顺序,知识的要求有所降低。《标准》一方面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中对各主题的学习提出了探究活动的具体建议,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将科学探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在内容标准中单独设立主题,明确地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与培养目标。

第三、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反映化学学科内容特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确定了"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内容主题,规定了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这些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也

初中课程实施方案
北京市初中科学课课程实施方案 第三篇

培养“健康、自主、智慧”学生,构建“开放、多元、活力”课程

——建平实验中学2011学年度课程方案

学校的课程计划的制定和落实,是实现学校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抓手。通过对学校课程的规划、建设、决策、实施、管理和评价,能有效地提升学校教师团队的专业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目标。建平实验中学在建校十多年的时间里,在实践课程建设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和探索,通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学校将课程建设的总目标锁定在了培养“健康、自主、智慧”的学生这一议题上。学校相关部门在研读了国家政策及分析了学校现状后,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特制定了2011年建平实验中学课程计划。

一、制定依据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制订的有关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六个文件,包括《关于加强中小学课程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学常规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加强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中小学拓展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中小学研究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改进中小学基础性课程课堂教学的若干意见(试行)》,《建平实验中学新四年发展规划(2007年9月—2011年7月)》等。

二、学校背景分析

1.硬件设施

建平实验中学历经十年发展,现有两大校区。所有教室都有较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专用教室、视听礼堂、多功能厅、图书电子阅览室、羽毛球馆、乒乓球馆、足球场、篮球场、塑胶跑道等基础设施。教学楼走廊内名家字画、师生作品随处可见,绿化盆栽、生态鱼缸布置巧妙,营造优雅的育人环境。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

2.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07名,其中专任教师186名,专任教师的任职资格符合率和学历达标率均为100%。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合理,36岁到50岁之间的中青年教师和35岁以下的青

年教师比例占到95%。其中高级教师人数31名,中级教师人数106名。市级后备名师(5人)、区级学科带头人(3人)、区级骨干教师(22人),有多人获评市区园丁奖、优秀班主任,市明星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多人参加国家级和市区教学评比成绩优异。

我校是上海市二期课改基地学校,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新课程理念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渗透,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面貌大大改善。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多年的校本教师培训和校本研修的探索,为教师搭建了暑期教师培训平台、质量分析会平台、“建平实验杯”课堂教学大赛平台、学科教学论坛平台、优秀案例展示平台等平台,学校的专家引领制度、导师带教制度及对外交流、培训制度,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队伍稳定,教师基础性素养和专业性素养较高,普遍具有敬业、奉献精神。我校连续多年中考综合评估位居浦东新区前列,教学质量得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学生家长的认同。优秀的师资团队,是办优质学校的基本保障。

我校认真执行上海市课程方案与课程计划,制定《建平实验中学课程计划》,重视基础型课程的实施,努力开发、开设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学生参与的课程,搭建了学生发展的平台,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实施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促进教学五环节的优化,提高教学有效性。注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减负增效,创建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负担,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发展空间。做好日常教学管理、教学常规检查、听评课、教研“六个一”等教研工作,教学质量检测与分析等做得扎实有效。注重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开展专题教学研究,进一步提升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的有效性,我校的语文组、物理组、数学组、英语组等已经成为浦东新区优秀教研组。学校一直保持了教学质量的高位稳定,中考优秀率和合格率在新区名列前茅。

3.学生状况

目前,枣庄路校区64个教学班,2671名学生;地杰校区4个教学班,98名学生。学生除部分艺体特长生外,绝大部分都是就近入学,即来自学校周边小区,其中既有瑞士金桥花园等中高档社区,也有大量动迁安置小区。居民家庭经济、文化、教育背景层次不一,导致我校生源基础参差不齐,而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的期望值始终处于高位,要求也日趋多元

我校是上海市行规示范学校,多年来,我校注重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和自主管理,引导学生在自我实践和体验中内化德育要求;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温馨教室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学校建立学生社团,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发展搭建平台。重视整合社区、家庭教育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合力。

注重家校、社会的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德育社会实践基地和社区活动,学校与社区的德育工作网络畅通。建立学困生、行困生、心理问题学生的帮教制度,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我校学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懂礼貌、尊重师长、团结同学,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具有较好的文明素养,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学生自主管理等方面的成效明显。

4.办学成绩

全校同仁励精图治,精益求精,办学取得了一些成绩。目前学校是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基地、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学校、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实验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安全文明校园、航空模型活动特色学校、涉台教育先进单位;浦东新区法制星级示范校、少儿口语交际拓展型课程试点学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及实验建设课程整合项目领衔学校、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学校。历届中考,我校毕业生的合格率及市区重点达线率均处于浦东新区同类型公办学校的前列。

5.机遇和挑战

从上海市、浦东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形势和学校的发展需求来看,我们面临着一系列有待于解决的重大挑战。在教育均衡化不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整合,优质学校不断增多的背景下,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必须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办出特色,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社区,满足学生、家长、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

在课程与教学改革方面,我校教师对新的课程理念、教学模式、学习评价方法等的学习、理解和运用还要进一步深入,对学生合作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对影响学生学习的情感因素等还要进一步关注。特别需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学校的基础型课程执行情况良好,虽然在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开设方面数量有了保证,但精品课程不多,校本教材开发力度不够、质量偏低。教研组活动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在通过学生自主管理养成更好的行为习惯上,在学生社团活动的的内涵和质量上,还有很多值得改进和提升的空间;学生即课程、学校环境即课程、学生活动即课程的课程观和课程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确立。

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还需要研究如何化负担、压力为动力、需求,教师在做好工作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做好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规划,更多关注自身专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主动性、自觉性,如何将课题或项目研究的成果内化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努力。

三、课程目标

1.课程发展目标

在二期课改的理念指导下,遵循课程改革的总要求,根据学校确定的 “让人民满意的优质学校”办学目标和“以学生健康、主动发展为本”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学科教育发展的特点,构建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体系。

根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要求,学校课程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组成,三类课程同时包括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要求,体现三级课程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1)实现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按照上海市初中课程计划与新课程标准从量上保证开足,从质上保证开好基础型课程;同时从校情和学情出发,对基础型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编制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实施要点》,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化、细化。同时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经验、教学的资源和自身的优势对教材进行再开发。

(2)拓展型课程以培育学生的自主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

(3)探究型课程以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课程,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按照学校办学理念,通过对各年级探究型课程设定目标的实施,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的体验;让学生养成研究性学习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生培养目标

以“主体参与”为平台,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探索和构建多元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经历,使学生在文化素养、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全面的提高,个性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良好人格得到一定的塑造,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培育具有建平实验“健康、智慧、自主”标记的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具体说来,就是要使学生“有智慧”。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懂得学习方法,具有学习能力及初步的实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有较自如地进行口头与书面表达及交流交往的能力。增长智慧,包括善于学习、优于思维和敢于创新等。善于学习指极具好奇心并能够提出问题、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玩得愉快,考试成绩也好、能深入细致地探讨、能演绎推理、极其善于观察等;优于思维指表达有力的观点、能概括抽象的东西、善于反思、有质疑释疑的意识等;敢于创新指爱好寻找课题、长于创造新的设计、学以致用、勇于猜想、善于从熟悉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不迷信权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等。

要使学生“很健康”。身体健康,包括对生命有良好的认识、身体形态良好、身体机能良好、身体素质良好等;要做到心理健康,包括正确的自我意识、合理的情绪状态、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全的意志品质、良好的适应能力等;要做到品行健康,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良好的审美和情趣、正确的法律意识、优良的行为习惯优良的行为习惯如严以律己、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

要使学生“能自主”。自主,包括自我认识、自我实践、自我调控等的自主。自我认识包括了解自己、评价自己、反思自己等;自我实践包括自我训练、自我教育等;自我调控包括遭挫折的调控、对发展和提高的调控等。

四、课程结构

根据《课程方案》所规定的课程结构、科目设置及其课时数,以及每学年市教委下发的课程计划规定的周课时总量,结合校情,统筹设计,科学合理地安排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科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社会、音乐、美术、信息科技、劳动技术和体育与保健,共16门科目。拓展型课程分学科类、活动类、专题教育、班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探究型课程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案例调查、专题讨论、课题研究等项目。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
北京市初中科学课课程实施方案 第四篇

附件1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

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

一、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及地方(区县)课程与校本课程。

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效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卫生与健康教育、国防和民防教育、安全和自救互救教育等内容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二、课程安排

(一)各学年教学时间安排

1.全年52周:教学时间39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3周。

2.教学时间:每学年上课35周(九年级,即初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减少两周)、复习考试2周(九年级,即初三年级的第

二学期增加2周)、学校机动2周(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

(二)每周活动总量

1.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见课程设置表,每课时40—45分钟。

2.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展长短课结合的实验。 3.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在周课时总量内自主安排。

(三)课程设置表

课程设置表分表一和表二。表一适用于小学阶段六年、初中阶段三年的学校;表二适用于小学阶段五年、初中阶段四年的学校。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一

北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二

三、课程设置说明 (一)综合性课程的选择

1.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等课程为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小学阶段的科学均为必修课程。历史与社会、初中阶段的科学、艺术为选择性课程。学校可以在综合性的历史与社会及分科的历史、地理之间选择,在综合性的科学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之间选择,在综合性的艺术及分科的音乐、美术之间选择。

2.如选学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地理课程中的自然地理内容。如选学历史与社会、物理、化学、生物,则应参照地理课程标准增加学习自然地理内容。

3.历史与社会的周课时为3课时。历史两个年级的周课时分别为3课时和2课时。地理的周课时为2课时。初中三个年级的科学周课时分别为4课时、4课时和5课时。物理两个年级的周课时分别为2课时和3课时。化学的周课时为3课时。生物两个年级的周课时分别为3课时和2课时。艺术的周课时为音乐、美术周课时之和。

(二)写字教学

为落实教育部有关文件关于加强写字教学的精神,一、二年级的语文课要把写好硬笔字作为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在三至六年级(五四分段为三至五年级)的地方课程中安排毛笔字教学,每周一课时。

(三)外语课

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外语课。外国语学校和其他有条件

北京市初中科学类学科教学改进意见
北京市初中科学课课程实施方案 第五篇

北京市初中科学类学科教学改进意见

为更好地推进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学类学科教育教学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切实解决科学类学科教学方式单一、实验教学薄弱、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深层次问题,现就改进初中科学类学科教学提出以下意见。

一、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

第一条 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准确把握学科本质,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科学安排教学进度,不得随意增加教学难度、减少实验课时。

二、切实加强学段衔接和学科整合

第二条 选择综合性主题,整合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内容和能力培养,采用观察、实验、制作、参观、调查等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体验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方法的应用。

第三条 物理、化学学科,在初一年级整合校本课程,每周1课时开展比较系统的科学活动,渗透理化生地等学科知识和能力培养。在初二年级开展每月1-2课时的开放实验指导课,指导学生开展小实验、小制作等科学活动,重点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三、有效加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第四条 强调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和实践

的机会。

第五条 加强实验教学,确保完成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必做实验,指导学生在探究、应用过程中体会概念之间的联系,深化认识和理解。

第六条 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将科学类学科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依托CMIS系统和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参加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情况进行记录、评价和反馈。

第七条

丰富科学类学科教学的实施形式,倡导“玩中学”、“做中学”,市、区县、学校研制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主题、标准和机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合作、探究类的学习活动,由学生自主选择。

第八条 加强与社会教育机构的合作,通过购买服务,市、区县两级共同推动整合利用博物馆、科技馆、大学实验室和图书馆等社会资源。依托北京数字学校、高中开放式重点实验室以及翱翔计划、雏鹰计划提供的各类课程资源,在市、区县、学校网站上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践活动菜单式服务,提供丰富的“实验”学习资源选择。同时,加强教育教学配套资源建设。

第九条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要具有一定的水平,符合教育部门规定的质量标准,要覆盖到所有类型初中学校。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可安排在周末进行,要加强和规范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管理,保证参加活动师生的安全。

四、科学设计个性化科学作业

第十条 丰富作业形式、增强作业趣味性,兼顾书面作业与实践类作业,为学生提供作业内容和形式的自主选择机会。

五、积极推进学习评价改革

第十一条 围绕学生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建立学业评价体系,建立体现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学习档案,全面记录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况。

第十二条

学生初中三年参与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考核情况纳入中考[微博]评价体系,按一定比例折算计入中考物理、化学学科成绩。 .

文章关键词: 中考改革

2015初中课程实施方案
北京市初中科学课课程实施方案 第六篇

方案一:初中课程实施方案

我校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为了教师发展,一切为了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以兴趣性、拓展性为主,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为此,特制定郭集镇初级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推进我校教育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程结构,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进一步调动学校自主开发课程和自主管理课程的积极性,逐步形成适应地方、学校和学生特殊需要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二、实施目标

1、学生培养目标

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培养目标上确保一致。以培养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为首要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促使我校学生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教师发展目标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使全体教师深入领会新课改的精神,贯彻与体现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实施步骤

(一)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北京市初中科学课课程实施方案】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亲自挂帅,教务处具体组织实施的领导小组,各年级组成立了以年级组长负责的校本课程实施小组,在校内形成了三级管理网络。主要职责分别是:

组长:李长青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决策人和负责人,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及全面的研究和实施。

副组长:吴长明

组织实施校长决策及负责校本培训、检查校本课程实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和安排教师上课,实施课程计划、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分析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情况及对校本课程档案整理工作等工作。

成员:徐金宝邵士阳茆永适金伟刘学斌贾立明

主要职责:

①构思并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总体规划,做好指导、研究、实施、评估等工作。

②制订校本课程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考核。

③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理论学习,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北京市初中科学课课程实施方案】

④积累课改资料,及时提供教改信息。

【北京市初中科学课课程实施方案】

⑤经常深入校本课程实施课堂,指导开课、听课、评课工作,和实施教师一起研究情况,帮助他们及时总结。

⑥做好校本课程实施的经验或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二)课程设置

1、课程门类

我校校本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1)必修课是指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的主题活动展示和安排在课表中由语文教师实施的经典阅读课。

(2)选修课包括指的是七年级的汉字书写课。

(3)课时安排: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七年级每周3节,八九年级每周2节地方和校本课程。“崇德笃学”主题活动展示安排在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阅读、写字课排进课程表。

2、课程安排

(三)师资培训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认识和工作态度是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我校将采取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外请专家讲座、开展专题研究、交流经验座谈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统一认识,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基础。(四)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的管理由学校教务处统一负责。如校本课程的监控、测评、听评课、调控指导,经验总结,问题解决等。具体如下:

1、校本课程开课过程管理

①校本课程排进学校课程表,教师实施情况纳入教师工作量,工作量与教师绩效挂钩。

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定期对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巡视检查、听课、教法学法指导。

③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培训和组织校本课程教师外出观摩学习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④由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评教评学活动,以便教师及时作出合理调整与改进。

2、场地的使用及学生管理

①必修课程《崇德笃学主题活动展示》由政教处安排,主演班级在学校四楼多媒体展示厅展示,电视转播到各班级。

②写字课和阅读课在各班教室,由各科任教师执教。

③对学生的评价实行学分制管理,根据平时考勤及考核情况综合计分。严格学生考勤制度,规范课程管理,对学生的出勤进行月公示。

3、课表的安排及教师管理

①所有校本课程都编入学校课程表,课程表下发到各班级。

②上课情况纳入学校教学常规管理。

③严格考勤制度,规范课程管理,对教师的出勤情况、授课时数、简案检查情况进行月公示。

四、课程评价

(一)对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评价的要素

1、校本课程目标:

教师要把全班学生培养成推力紧密、思想方法、行为方式、社会价值观念都有助于学习的学习者。

2、校本课程设计: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经验,开设适宜的校本课程。

3、校本课程管理:

教师要管理校本课程,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

4、促进校本课程向纵深发展

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内容,广泛开展活动,不断的总结提炼,为校本课程的深层次开发进行谋划。

(二)对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评价的标准

1、深刻领会校本课程实质并以负责的态度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2、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应对学生广泛的知识需求。

3、逐步提高本人的规划、组织、管理、知识以及与其他教师协同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4、随着活动的展开,学生与教育情景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教师要肯定其存在的价值,并加以运用,有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对开设的校本课程统筹规划不限制其生成性,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和成效的能力。

(三)对学习校本课程的学生评价

五、实施保障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明确职责,让全体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和意义。做好对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评估与对老师平时检查、期末检查、年度考核结合起来,与结构工资结合起来,与考核实验成果、考核先进结合起来。发挥激励机制,调动全体老师的积极性。

3、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协调社会、家庭共同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保障。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机制。

4、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校园环境改造与建设,加快图书馆、实验室、校园网络、实践基地的建设步伐,建设好学校网站和开发校本课程主页,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方案二:初中课程实施方案

一、学校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学校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校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兴趣性、拓展性为主,发展学生个性为主要目标,让课程适应学生的需要,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带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开发、管理、评价以及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学校课程开发的目标:

1、总目标:

积极发挥团队合力,结合课改推进学校课程的开发和拓展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拓展学生乐学的空间,突显学科特色。

2、学生发展目标:

学生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3、教师发展目标:

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学校实践活动的研究者、指导者,切实促进教师专业技术文化知识的成长。

4、重点突破:

以学校特色项目为基点,在和谐团队氛围下的感召下,促动广大教师积极开发学校课程,向多学科延伸开来。

三、组织与实施:

1、成立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工作小组。

组长:孙向海

学校课程开发的主要负责人和决策者,负责学校课程的总体设计,总体把握学校课程的全面研究和实施。

副组长:各学科教研组长

分管具体实施校长的决策及负责学校培训、督察学校课程实施、协调各学科的工作、组织教师编写学校教材、安排教师有效实施课程计划、对学校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分析学生对学校课程的需求情况及对学校课程档案整理工作等工作。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①选择并制订学校课程开发工作的总体规划,做好指导、研究、实施、评估等工作。

②制订学校课程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考核。

③组织教师进行学校课程的理论学习,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④积累课改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及时提供教改信息。

⑤经常深入学校课程实施的第一线,指导开课、听课、评课等工作,与参与实施的教师一起研究课题、了解情况,帮助他们及时总结。

⑥做好学校课程实施的经验积累或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四、方法措施:

1、充分调动教师参加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其中。

2、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坚持资源学校化。

3、认真研究《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确保学校课程开发的方向性与探究性。

4、构建以人为本的学校课程开发的和谐团队,结合学校研修的管理模式,实施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践。

五、学校课程开设计划:

1、发掘学校特色项目资源,发挥特色在创建过程中的优势,形成学校课程的新的亮点。

2、各学科在确定的年级中实施,要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日常生活中做人、安全、法制、交通、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教育为契机,进行合理开发与研究。

3、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使之成为学校开展生活教育的重要载体。

4、以学生和谐发展为出发点,明确学校课程的目标定位,完善课程体系,落实好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5、逐步将学校的优势资源生成为课程并纳入学校课程管理体系,引导各学科向拓展型课程的方向去研究和开发。

六、课程的实施:

1、相关教师每学期应撰写学校课程教案。

2、课程的组织形式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学生喜爱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来开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活动灵活性。

3、在学校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活动环境,允许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呈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过程体验,不能只重活动的结果。

4、教师必须在每次学校课程活动后,及时做好记录。

5、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档案意识,对学校课程开发中的所有资料搜集整理好,期末上交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以便整理总结,并进一步加以改进和推广,做好展示汇报工作。

七、学校课程的评价:

1、成立学校课程评价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的检查评价。

2、完善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申报制度。

3、教师组成学校课程开发团队,积极参与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4、对学校课程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各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爱好、学习效果等。

6、对于参加学校课程开发的教师学校将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适当时加以必要的奖励。

八、学校课程实施保障:

1、学校对参加学校课程研究的教师在外出学习、教学研究学校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物质支持。

2、设立学校课程实施的研究及奖励经费。

3、学校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定时课程理论培训。

4、保证实施教师的研究时间,研究空间,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

5、鼓励教师撰写心得体会,总结成功经验和吸取失败教训。

6、在教师考评上尽量肯定教师学校课程实施的成果。

7、学校对实施教师应做好各类设施的提供,如校园网等,为学校课程的顺利开设准备物质条件。

8、对教师开发的学校课程,学校应组织评选,把优秀的学校课程活动或案例,铅印成册,并予以奖励。教师开发出的学校课程的成果记录在教师业务档案。

9、根据师资培训工作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造条件,让教师认真参与培训,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考核、有成效,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

方案三:初中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汲取祖国及世界文化精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中国灵魂的世界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置目标

开齐开足国家课程,保证落实地方课程,规划开发校本课程,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机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区基础教育“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学有特长”的课程培养目标,及学校的“全面发展,外语见长”的学生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置

根据《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及《石景山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七到九年级开设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及地方与校本课程。

四、课程安排

(一)各学年教学时间安排

1、全年52周:教学时间39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3周。

2、教学时间:每学年上课35周(九年级的第二学期减少2周)、复习考试2周

(九年级的第二学期增加2周)、学校机动2周(用于学校安排地方课程、英语活动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

(二)每周活动总量

1、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见课程设置表。

2、每节课的授课时间进行长短相结合的方式,上午每节课45分钟,下午每节课40分钟。

五、课程设置说明

1、课程的选择

根据区及学校实际情况,采用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美术、音乐分科课程。

2、体育与健康课

体育与健康课程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体育与健康课所要求的健康知识,让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有所了解,不组织笔试测试。每周3课时,另外安排上、下午两次课间操时间,早晨与下午结束课程之后,学校提供场地、器材安排学生自主活动。保证国家规定的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提高。

3、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旨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关注生活和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一,信息技术在七年级开设,每周2课时,共70课时。

第二,劳动技术在七至八年级开设,每周一课时。不足课时总量部分,组织

学生到劳动技术教育基地等机构和场所集中使用进行教学。总课时100课时。

第三,研究性学习根据学生情况,采取课堂与课余集中使用相结合的方式,

主要在八至九年级开设,共60课时;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采取学校组织与学生自主安排相结合的方式,共80课时。总课时140课时。

5、地方课程

根据区教委规定和安排,在七至九年级开设六门地方课程,包括写字、预防

爱滋病专题教育、毒品预防专题教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安全应急与人民防空教育、心理健康等。其中预防爱滋病专题教育、毒品预防专题教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安全应急与人民防空教育在学校的机动时间内完成。在七至八年级开设预防爱滋病专题教育,每学年6课时;在七年级开设毒品预防专题教育,每学年6课时;在八年级开设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9课时,安全应急与人民防空教育9课时。同时,在预防爱滋病专题教育、毒品预防专题教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中,充分利用“世界艾滋病日”、“国际禁毒日”、“世界环境日”等契机,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心理健康在每周一的地方课中安排,在七至八年级开设,共35课时。写字课在八至九年级开设,每周1课时,共70课时。

6、校本课程

作为一所具有外语特色的学校,在外语课程方面有以下一些思考和做法。

首先,在保证课程的基础性与统一性的前提下,就英语课程而言,遵循新课标倡导的教学和学习理念,力求在教学中改变过去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讲授,忽视对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从听、说、读、写语言学习的技能层面上,根据本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认知心理特征进行课程设计。我校的英语课程设置如下:

(1)核心课程:配套区统一教材,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完成教育部门规定的教学计划和内容。以新课标为指南,借助新课程改革的大平台,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

(2)拓展课程:配套经过选择和批准的辅助教材,其目的和任务是加大学生听、说、读、写的密度。拓展课形式有口语课、阅读课、视听课、外教课等。

(3)活动课程: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目标,举办不同活动,如朗诵比赛,美文背诵大赛,学唱英文歌曲,百词竞赛,英语棋比赛,英文写作比赛,英语短剧表演,英语辩论赛,英语广播等,每学年在年级活动的基础上,搞一次有影响力的全校性的英语活动周,并通过活动课程的组织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挖掘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体现“人人经过努力都能取得成功”的现代教学思想。

(4)双语课程:在其它学科课程中,渗透专业词汇,中英结合,让学生掌握一些各学科的专业词汇,提倡有条件的教师用英语组织教学。

(5)家庭课程:求得家长配合,请家长有规律的督促学生完成校外时间的外语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背诵习惯。

(6)隐性课程: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同学们耳熏目染,在生活中感受教育。

其次,在开设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对学有余力并对语言学习感兴趣的学生第二外语的选修课程。目前学校选择法语课作为学生第二外语选修课程。

六、课程实施

1、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和目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不断加强课程建设与管理,依据市区课程计划,制定学校课程计划,根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首先保证国家课程和市区规定的地方课程的开设。学校按照规定的课程和课时,制定本校的课程计划和课程表,从实际出发安排好本校的校本课程。学校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和学校课程表开展教育教学,做到开齐课程科目,开足课时。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组织课程改革的相关培训,开展课堂教学竞赛,深入推进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七、课程评价

加强义务教育课程评价机制建设,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上,促进学校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实施。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方案四:初中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与实施在教学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管理、评价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保新课程工作在我校顺利实施,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提升办学理念,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方法和行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扎实有效的开展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主要目标任务

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组织广大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确立现代课程意识,更新教学观念,建立学科课程改革实施研究小组,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改革和探索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加强课题研究,以教研推进课改。

1、促使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

3、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和创新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往与合作的i。

4、探索新课程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教师提高,推动新课程的发展。

5、注重学科整合,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种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逐步形成新型的课程体系。

三、组织机构

1、课改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邹平

副组长:于少军、莫宝珍、于建军

2、课改实施学科组:

语文组:组长:武小翠

成员:宋九丽、黄秀民、王玉凤、贾国军、黄丽娜、胡艳华

数学组:组长:于泽

成员:吴凤芝、樊学文、庞艳银、武小微、刘素芬、齐迎春、赵颖

英语组:组长:马玉

成员:何慧、韩晓玲、于秋云、李文韬、翟子文

理化生组:组长:李明远

成员:张振国、马建新、宋久兴、宁德宪、宁志伟、张冰洁

政史地组:组长:朱君科

成员:王亚民、李翠萍、柴继华、宁晓丽、于小红、左文玲、张久明、于秀梅、

于少军、于建军

体音美:组长:景永旺

成员:郑国珍、陈永新

信 息:组长:庞艳春

成员:陈晶晶、谢海民、穆荣【北京市初中科学课课程实施方案】

校 本:组长:李仁

成员:张金、武小翠

四、资源配备:

1、教师配备:为确保新课程实施工作顺利开展,结合我校实际,组建一支文化素养较高、业务素质较好、教学水平较高、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

2015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北京市初中科学课课程实施方案 第七篇

方案一: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目标

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形成知难而进的品格,消除畏难心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三、校本课程组织机构

1、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组长:***(校长)

副组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

组员:班主任、学科组长

2、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

组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

副组长:学科组长

音乐、美术、体育、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等相关教师

3、课程实施督察小组(负责课程实施的督察)

组长:***(校长)组员:班主任、物理、化学、地理、综合实践课程

副组长:政教主任年级主任

组员:班主任、学科组长

四、课程内容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我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努力发掘本地教育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拟设置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七大类课程:

1、认知类:认识自身以及身边的人、事及事物(尺寸、重量、年龄、生日等)

2、欣赏制作类(摄影、剪纸、折纸、面食制作、绘画、图片——当地名胜风景)

3、音乐类(民歌、小曲调、乐曲、舞蹈等)

4、体育类(球类、跳绳、毽子等规则、技能)

5、礼仪教育(道德规范、文明用语、语言艺术、常用交际用语、英语常用交际口语等。)

6、地方人文(本县历史名人故事、县名及村名的由来及变迁等。)

7、信息技术(计算机基本知识及技能)

五、实施办法

1、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对教师及其提供的课程材料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开设科目和开设时间。

2、布初评通过的校本课程科目及教师名单,推出校本课开设科目菜单供学生询问和选择。

3、加强校本课程的计划性。开学初始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学工作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展开,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考核,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4、选择有特长,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定期组织他们学习“课程理论”,掌握校本课程的管理原则和实施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

5、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过程,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客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6、在开展课程研究的过程中请有关专家和上级领导及时指导、帮助,以使课题研究获得成功。

六、课程评价

(一)对课程的评价

每学期结束时,学校要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听取任课教师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及时修正不足,完善方案;同时,要对实施的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或召开座谈会,关注学生喜好的程度,也听取学生乃至家长、社会人士的建议和意见。

(二)对学生的评价

在该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一是建立成长档案袋,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反映自己成长的资料,如学习时收集到的故事、照片,办的剪贴报,写的采访日记、调查报告,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的评价等。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随时进行评价。最后在一学期结束时,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评价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体现多样性。

(三)对教师的评价

一是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每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完成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

二是教学督察评价:学校重点检查备课、教师收集的资料及课堂教学。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学习、发展、成长的过程。我们愿继续努力,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去开拓、去创新,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篇章。

方案二: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定位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由学生自愿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开发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规范、自信展示的能力。

3.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三、开发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自选组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四、组织与实施: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领导工作小组。

组长:XXX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决策人和负责人,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及全面的研究和实施。

副组长:XXX

组织实施校长决策及负责校本培训、检查校本课程实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和安排教师上课,实施课程计划、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分析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情况及对校本课程档案整理工作等工作。

成员:XXXXXX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①构思并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总体规划,做好指导、研究、实施、评估等工作。

②制订校本课程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考核。

③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理论学习,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④积累课改资料,及时提供教改信息。

⑤经常深入校本课程实施课堂,指导开课、听课、评课工作,和实施教师一起研究情况,帮助他们及时总结。

⑥做好校本课程实施的经验或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2、师资培训。选派参加各级培训、观摩和讲座;开设示范课、开展专业研讨;学校提供相应书籍资料和网络平台,让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3、健全管理制度

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质量,学校将进一步拟定相应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制度;校本课程评价制度;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责任制等。

五、校本课程建设的范围

初中校本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以下6个领域:

1.民族文化领域。通过诵读和研习代表民族文化精髓的诗词、散文、政论,以及校史、地方史等,了解和研究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等,汲取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祖国伟业的责任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自然探究领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自然的影响,引导学生对地理生态、动物植物、宇宙空间、资源环境、工艺技术、科学创造等问题进行有选择地探究,通过环境调查、科学普及、小发明、小制作等,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了解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培养初步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

3.社会探究领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对经济、政治、法律、家庭、社区、民族、国家、国际等社会问题进行有选择地探究,帮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和社会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4.艺术探究领域。通过开展声乐、器乐、舞蹈、绘画、书法等艺术欣赏、创作及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艺术爱好及特长,拓宽艺术文化视野,丰富精神生活,使学生感受艺术对人类发展的积极影响,激发对美好事物的爱好与追求,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提升艺术品位,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5.体育与健康领域。通过开展体育团队、快乐体育、围棋、心理及青春期教育等活动,提高学生对身心健康的认识,掌握运动与健康的知识和方法,提高自我保健和运动欣赏能力,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6.农业技能领域。结合本地特点,依据本地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及农业生产劳动,增进学生对农业劳动的体验,增强科技兴农的意识,提高农业生产的各种技能,使课程内容适应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六、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1、自编教材;2、选编教材;3、选用优秀教材;4、拓宽现有教材。

七、配套措施

1、教务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计划的执行。

2、学校将邀请区校本课程建设领带小组、教研员到校指导工作。

3、每个教研组至少开发1—2种校本课程,九月份全面实施。

4、学校尽可能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5、完善管理网络和运作流程,确保我校校本课程从少到多,从有到精,尽快形成特色。

八、校本课程的评价

1、教师评价

⑴教师执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⑵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⑶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⑷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案例,及时总结反思等。

⑸学校及时做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监控和测评工作,参与听、评课的指导,随时调控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情况。

⑹学校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2、学生评价

校本课程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

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一般”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展现,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竞赛、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予以表彰并收入成长记录袋,记入学生成长报告册及其它相关档案内。

方案三: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实施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更好地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特制定此方案。

一、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基本理念

1、学生是校本课程的主体。一方面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依据;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创造课程。

2、“生活世界”是校本课程内容的范围。

3、课程是学生通过反思性、创生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反思和创造的环境、对象。

4、校本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本,旨在改变学生的单一学习方式。

5、教师和学生不是校本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校本课程的创生者。

三、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必修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可能让学生多练、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地做出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四、教学形式

作为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要打破课堂教学固有的模式,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活动余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上拟采用以下形式:

1、个体式。如书法、计算机、学生阅读、棋类等。

2、集体活动式。如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体育竞赛、艺体节、科技创新大赛等。

3、团队式。如合唱、舞蹈、球类选项、学科竞赛等。

五、课时安排

校本课程每周2课时,安排在下午。

六、教学内容及目标

我校实施校本课程,要遵从我校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办学理念,构建学校丰富的课程体系,旨在充分整合和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条件,构建学校教育人性化、个性化的课程,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七、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的评选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小组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载入学生成长档案。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的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八、师资培训

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是承担校本课程的主体,依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目前师资培训应采用以下方法。

1、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回校后积极辐射。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专家,对我校教师进行培训。

3、老带新-——通过名师带教,“一帮一”结对互助,培养青年教师。

4、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让教师自主学习,以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九、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校本课程的基础。任课教师要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务实钻研学习,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学校资助教材的刊印,通过实践,反馈调节,最后形成有特色的褡裢学校校本课程教材。教师开发教材,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调查收集学生现阶段的发展基础和差异。掌握学生现有知识、技能素质的水平,收集适应技能高低和知识多寡不同的各种活动材料,为课程选材的提供依据。

2、提供反馈资料,特别是向学生指出学习中的差错并分析原因的反馈材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找出课程学习中的难点。

3、组织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4、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教师要不断地提高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鉴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的能力。

5、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北大附中等名校资源,促进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

十、配套措施

1、教务处、政教处、电教处、教研组(备课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校本课程的教学,邀请市教育局领导,教研室(教科所)领导和专家以及高等院校的知名学者到校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

3、将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入教师工作量,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工作实绩载入教师专业技术档案。

4、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方案四: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实施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设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标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

2015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北京市初中科学课课程实施方案 第八篇

第1篇: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将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地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如:一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一年级设艺术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学校课程以灵活性、适应地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开设校本课程,适应学校办学方向,开设的活动课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不仅为学生共同发展奠定基础,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四、三级课程设置表

几点说明: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30课时(一、二年级分别为26课时、2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

3、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五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周一第六节),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

5、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同时,必须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即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学习中。

6、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7、各门课程均应相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处室工作。教导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联手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经费保障

学校管理,不管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还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都需要必需的设备和经费上的支持。学校有新课程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各室的建设、教师培训、课程实施于开发等方面

3、制度保障

学校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学校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

第2篇: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试行)》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范课程实施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学校新课程实验组织领导小组

组长:李传涛

副组长:孙金伟

成 员:郭方旭、赵祥涛

三、新课程实验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1、严格按照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要求,以新的课程标准组织本次实验,为新课程体系的完整积累经验。

2、完善开发和整合我校课程资源,特别是加强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校本课程资源的建设的力度,开发适合我校师生的校本课程。

3、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评价与考试制度,逐步形成、完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改革,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不断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和机制。

4、以素质教育的三个维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为导向,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校的教学模式,构成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特别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大力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探索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教研新模式。

5、加强德育探索与实践,开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德育新渠道,努力开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科技人文教育等校本德育课程,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学校德育体系。

6、构建具有组织管理、学术支撑、操作实施功能的新课程推进组织体系,探索有效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管理形式,以促进全体教职工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管理、研究、指导和教育教学能力,形成一支实施新课程的优秀教师队伍。

四、新课程实施计划表

五、实施新课程理念评价

(一)对教师的评价

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只是知识传授者的“单一角色”。而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要贯彻教学设计的“五核心原则”就必须从“单一角色”向“多元化角色”转变。即:

1、教师是给学生一个独立探索知识的空间和多元化信息渠道的提供者;

2、教师是丰富生动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者;

3、教师是课堂研讨氛围的营造者;

4、教师是学生的探索计划的指导者;

5、教师是学生探索过程中的鼓励者;

6、教师是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合作者;

7、教师是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者;

8、教师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

(二)对教学手段的评价

(1)是否成为既是教师的教学工具又是学生的学习工具;

(2)是否给学生构建了一个自主科学探究的平台;

(3)是否扩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

(4)是否实现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5)是否有效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6)是否给学生课后通过网络自学加以指导和创设了条件。

(三)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

1、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是否体现出来;

2、是否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3、教师与学生能否交融情感,体现师生互动;

4、学生是否主动参与;

5、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否有体验,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

6、学生能否独立思考,能否发现问题,能否从多角度解决问题;

7、学生是否有创新思维的火花,是否能提出探究性问题,是否有独到见解。

六、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教研活动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仅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还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关注教师自身发展,提高老师整体素质,不断把老师个人智慧、经验转化为老师集体的财富。

实施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应由“教教材”的传统方向向“用教材”的理念转变。

1、各学科实行集体备课制。在教学中,广大教师要基于校本教研,针对教材不同章节的地位及作用,实现“设计——实施——评价——反思”的教学循环。

2、邀请课改专家和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亲临指导。

3、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做到教师每周至少互听一节课,加强教师间的相互观摩、交流、提高。

4、认真抓好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做到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5、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6、每学期教师小结课改的经验,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做到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七、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保障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和指导思想。《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是指导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各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依据,结合学校具体情况,组织老师和有关人员加强学习。

2、成立培训组织,制定考评细则

①成立培训领导小组,分管教学的校长为组长,教务处为组织单位。

②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定点定时定人定主讲,并定期进行检查及考核。

③把课程培训做为今后几年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并将具体培训情况记录到教师的业务档案中。

3、组织教师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学校坚持“不培训不上岗”、“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按年级分学科、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师参加新课标的培训学习。

4、周到具体安排培训内容

①要求教师要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的目标以及相关政策、措施。

②学习研究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评价方法、教学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标准、学科评价标准、学生学业评价标准。

③了解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

④学习研究教材的编写思路、学科教学方法。

⑤探索学生日常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八、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校本教研是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要坚持 “以研促教、科研兴校”的发展理念,在全校营造学术研究氛围。

1、加强课程的组织管理,成立课程工作领导小组和课程开发工作研究小组,前者以校长为组长,把握方向,后者以教研组为单位,负责落实,并对老师进行相关培训。

2、具体实施中坚持教研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做到“研有物”、“研有质”,一切围绕学生的学来开展,不做空洞研究。同时,教研要广面积,做到人人有方向,人人有课题。

九、做好实施新课程理念、标准、评价工作的宣传、总结工作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试行)》的精神,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让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地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能力。学校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业情况和综合素质发展情况,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发展和健全人格作为评价的重点,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内容包括:个人成长过程各个阶段的表彰、优秀作业、作品、好人好事、反思与体会、成长的规划等,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个人成长记录袋》作为今后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依据之一。

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评价工作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从四个角度进行宣传即对教师宣传、对社会宣传、对家长宣传、对学生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家长、全社会广泛深入宣传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任务、意义、内容及阶段成果,努力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验的良好社会氛围,及时了解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全社会对实验工作的理解、支持。通过宣传和教育,让学生了解新课程在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新变化而引发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了解新课程给他们带来哪些好处和挑战,掌握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通过校园网页,供大家学习参考,并与兄弟学校进行交流。通过各级各类各层次的课程改革会议以及家长会与校本培训会等,加深教师、家长和学生对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在校园醒目的地方悬挂与课改有关的条幅标语,定期出有关新课程活动的黑板报等方式营造新课程改革的浓厚氛围。

第3篇: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上级指示精神,针对我镇小学实际情况,经镇中心小学领导会议研究决定,我镇小学将学习蒙山县中小学的管理模式,强化常规管理,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努力实现高效课堂,逐步建立、完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我镇小学办学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二、实施目标

(一)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1.树立“以学促教,以学定教”的教学评价观,通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评价课堂教学效率。

2.树立人人“有尊严、有追求、有潜能、可造就”的学生发展观,凸现学校“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发现学生价值”的办学理念。

(二)重建课堂教学模式。

1.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努力克服教学随意性和无效性,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学习责任感,落实“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当堂达标”的教学原则,做到因材施教、因学施教。

2.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切实遵守教学规范,努力优化教与学的时空与流程,以“学到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得好不好、会不会学”为教学原点,完善课堂教学环节。

(三)促进师生素质提升。

1.提升教师素质,让教师更新观念,不但重知识的结论,更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发展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使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学会尊重和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帮助和引领,在自我发展中学会反思和感悟,在同事协作中学会合作和共进。

2.提升学生素质,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习“乐”起来,让效果“好”起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实施过程和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11月26日—12月16日)

1. 成立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具体名单如下:

组 长:黄裕漂

副组长:黄绍笔 黄主堂 唐凯英

组 员: 凌秉帅 磨光平 梁护兴 农林巧 黎子程 姚子文 韦照远 王秀瑾 王 瑾 吕麒麟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副校长(1),办公室主任由黄绍笔副校长担任,负责组织处理我镇小学新课改的日常事务工作,联系电话:07708517631。

校长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其他组员要积极示范,深入开展课堂调研,关注教学过程,为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提供组织及教学资源的保障。

2. 制定出适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改革实施方案,教师上课标准,学生的组织要求和课堂评价标准等;制定课程改革的相关管理制度。

3. 召开全体学校领导会议、教研组组长、教师骨干代表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随后召开全校教师教改动员大会,更新观念,明确目标。

4.组织全镇骨干教师先到蒙山县进行培训、听课取经。

5. 广泛宣传发动,召开教师研讨会,开设相关讲座,探讨学习蒙山中小学课改经验的心得体会,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教改氛围。

6.搜集课改的相关资料,并编印下发到老师手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

7. 课改领导小组组织实验教师集体进行讨论交流,初步确定备课样式,设计出预习案、导学案、练习案格式。

8. 总务处认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及时增加黑板面积,按蒙山课改教学模式的要求布置好教室。

第二阶段: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和实验阶段(20XX年12月19日—20XX年1月20日)

搞试点。经过“课改领导小组”讨论决定,首先在全镇18个教学班试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具体安排如下:

(1)思阳镇中心小学的四年级5个班,任课老师分别为黄剑平、陈为民、曾小丹、韦升球、李佩芳、农小敏、邓建昭、李博、王佐心、陈继民;

(2)江平村小学三年级3个班,任课老师分别为:梁琼娥、黄景超、刘逢庆、吕小联、胡璧玉、梁江怀;

(3)广元村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各1个班,任课老师分别为:吴静娴、凌广、农林巧、潘德超;

(4)高加村小学四年级1个班,任课老师是:黄绍球、胡安天;

(5)华加村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各1个班,任课老师分别是:梁福珊、李科、施善群、黄秀英;

(6)明哲村小学二至五年级各1个班,任课老师分别是:江领、李根、苏丽华、林生民、黄美、甘维民、吴娇民、陆燕波;

(7)昌墩村小学二年级1个班,任课老师是:赵卫忠、王谨。

试点班级要先行先试,大胆实践。同时也采用自愿原则,欢迎其他班级积极主动参与新课改模式,实验班成功的经验将在全镇小学逐步推广。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XX年2月——20XX年7月)

1.抓好备课,利用假期提前编写导学案,导学案要提前一周完成。

2.抓好预习,教师要加强在预习课上小组合作交流的指导,深入研究指导学生预习的有效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

3.积极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要经过组织公开课、示范课、课堂教学比赛、经验交流会、校本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制定课改课堂教学模式评估标准,及时发现典型,树立典型,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巩固学习成果,不断深化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使广大教师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准确高效地指导学生自学,信心十足的进行展示,精练高效地进行反馈矫正,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4.抓好检查落实,全面提高质量,全面抓好对各教师实验过程的检查、督促工作,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偏。要切实保证每节课的教学效率,防止课堂出现失控现象。教导处要加大对各备课组的检查和指导力度,通过抓集体备课活动来提高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学法的研究,在备课研讨中要重视学法的研讨,要多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多方预设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办法,以此提高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指导能力。防止在课堂上,因教师对教材重难点把握不准,学生的学习思考浮于表面,学习不深入,甚至出现错误。

5.加强对教师全程跟踪听评课指导活动,即教导处在进行听课安排时,对每一位教师的课要从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三个课型进行全程听课指导。

第四阶段:总结提升交流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对新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阶段总结、反思。全面总结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形成相对成熟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并进行推广。

1.总结经验。及时总结学习推广课改活动中的成功经验,以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广,供教师学习借鉴,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全体教师共同提高。

2.深入研究。在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学校及时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措施,深入开展研究,特别就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的细节问题加强研究,把实验引向深入,取得更大的成绩。

3.奖励先进。学校召开阶段性成果表彰会,对课改中表现突出的优秀班级、教师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为掀起进一步深化学习的新高潮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为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发展再做新贡献。

四、实施策略

(一)课改班级要对学生科学分组。

以落实小组合作教学为主要形式,构建合理的多渠道的学习互动平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内互动,组组互动。落实互帮、互查,小组内联动,人人充当检查者和被查者,教人者与被教者的多重身份。

根据班级的大小, 把学生均衡地分为7—8组(兼顾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等方面),每组6—8人,小组中包括学习中各层次的学生,编号1、2、3、4…,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被赋予特定的职责。每组选拔组长一正一副,负责维持学习纪律,作业通查,纠错、辅导等。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本课的学习成果、通过组内探究交流来解决问题、反馈问题,当学生的合作活动结束,教师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的监控情况和合作学习小组对合作学习的反馈情况(包括口头和书面的反馈),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评价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质量和数量,评价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过程和效果,并对有效合作、成功合作的小组进行表扬和奖励,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认识到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意义。

(二) 重点抓好小组合作学习。

1.宁少勿滥,抓住契机。要把学习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不合适的不安排。另外要抓住合作的时机,让学生有效的参与合作学习。

2.教给技巧,变换形式。教师应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怎样追问等。

3.备好合作,参与合作。教师在备课时应备合作的内容、合作的形式,合作的时机等。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的参与、教师的旁观,而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与,教师可以把自己也当成小组中的一员参加到某个小组的学习中。

4.培养小组长。要对小组长进行培训,让组长知道如何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学习,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保证小组的有序合作。

5.组织好小组的发言顺序,先让学困生发言,再让中游生发言,最后让优等生发言,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6.加强小组展示的组织,如小组黑板展示时,注意组内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负责订正和评价,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三)加大教师讲解时间的调控力度。

课堂要严格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自己讨论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易混易错的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没研究之前不讲。课堂上要及时纠正错误,给出正确答案。

(四)务实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课改领导小组成员对课改班级要做好服务性指导工作,每周定时定量在课改班级听课,及时了解课改信息和课改动向,时刻把握课改方向,指导课改方法,研究复杂问题的对策。同时,加大推门听课的力度,加强监督和指导。

全校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例研究或案例研究为基础,积极探讨课堂教学的典型课例、案例。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开展集体备课、说课、典型课例观摩课和评课等学科教研活动。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坚持骨干先行,借鉴蒙山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各个学科要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创新各自的模式。构建适合小学生特点的、符合课堂教学规律的、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的模式。

(五) 以常规管理促课改。

一方面,要夯实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努力做到“三个整合”,将教案改革、课堂改革、作业改革整合在一起进行。要从教案改革切入,从重视“教”到关注“学”,走“导、学、练”三案统一的路子。实行教学常规月查制度,月查成绩记入教师考核。

(六)严格把握训练环节。

增强作业布置和批改的科学合理性课前预习作业及课堂作业要精选。控制内容及作业量,以精选提高实效,减轻学生负担。课前预习作业与当堂达标作业内容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很好地落实教学核心内容;在保证基础的基础上,要适当采取分层作业的形式,供学生根据自己水平选用;作业形式要多样,既有书面形式,又有口头、实践作业等,并注意及时评价。

要进行课前预习作业的实践与研究。要求教师必须提前找准本课时的作业任务、学习要点,集体确定作业内容,早给学生布置下去,以便学生有更多时间完成预习作业。完善作业检查制度。在第二天上学后采取组长查、组内互查、教师抽查等形式确保学生都参与到课前预习中,并且保证效果;课前二分钟进课堂,教师再次确定作业完成情况,为上课做好铺垫和准备。

(七)扎实开展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的重点要放在研讨每课时的预习作业、教学设计(钻研教材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自学;学生自学后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如何针对这些问题点拨、归纳等)课堂作业内容等。

实行课堂改革,是一种实验,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操作,只有外校的先进经验可供参考,为了更好实行绩效考核,根据新要求,修订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

第4篇: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琼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精神,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特制定本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加快实践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累经验。

二、条件分析:

1、我校系博鳌镇中心小学。我校积极实施“科研兴校”、“质量兴校”的战略,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培植与发展优质教育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近几年来,我校投资校园的软、硬件环境的建设,先后建成了校园网、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等信息技术设备。学校在资源库建设初见成效,为实施新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学校重视了教师的培训工作,多年来学校每年均通过多种形式培训各类教师,目前拥有省、市级骨干教师多名,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三、组织领导:

组长:夏志云

成员:学校全体教师

四、实验目标及任务:

1、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公民。

使学生具有爱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健康的身心。

2、培养一支能够胜任新课程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最重要、最积极的因素,我们不但要引领着所有的教师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而且要通过这一场革命与洗礼,彻底更新教育观念,使所有的教师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3、开发具有地方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亲和力的校本课程,初步建立起合理并不断完善的课程体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除了要用好新教材外,还应适应新的要求,开发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校本课程,以课程开发为突破口,真正实现教师不仅是教材的利用者、执行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的课改目标。

五、实验措施及手段:

(一) 加强校本培训工作,以培训促新课程的实施。

学校将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注重发挥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专家引路、教师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相结合,进行新课程的校本培训工作。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发生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至旧的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观念斗争的结果。我们首先要注重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力争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与培训,组织教师开展反思与讨论,提高认识,强化责任,进行一次教育理念的“启蒙运动”,把我们自身的教育思想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真正焕发出生命力和创造力。

其次,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全体教师不仅要注意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还应注意改变我们每天正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育行为。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通过名师联动、专家引路、教师研讨的方式,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力求通过自身行为的转变来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2015校长外出学习心得体会
北京市初中科学课课程实施方案 第九篇

心得一:校长外出学习心得体会

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通过听课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同时也从这些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们身上,学到了许多。现在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1.每一位老师的课都是实实在在的,不像以前的课满堂灌,追求花样,华而不实。讲课的教师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了解学生的起点,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来获取新知的。比如:陈亚萍老师的《白鹭》一课,该教学设计十分完美,教学策略新颖,思路清晰,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既能很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本课知识、提高技能,还能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受到了参会教师的普遍好评。

2.展示的课教学理念都很新,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新课标下学生的生物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注重了学习的过程性和实际效果。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间合作交流下进行教学的。在这次展示课活动中,我看到了每一位教师都体现到了这一点。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而是学生在课堂中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通过听课,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的交往状态,思维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的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师生、生生没有真正的互动起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应当创设情景,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知识冲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的到发展。

4.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展示再见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地展开教学活动。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得难以驾驭课堂,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原因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精彩纷呈的学习活动,还不习惯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观察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及时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学生的需要,没有真正的被关注。

5.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一堂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然后,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教师除了必须把学生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外,还需精心设计每一次自学的目标,内容,同时,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

联想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我想了很多:

1.教学备课未达精细巧妙

对于备课,我感觉到了它的重要性,各位教师之所以课堂上运用自如,就在于她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宗旨和理念,掌握了教学内容的要旨,而我平时备课还打不到这种严谨的态度,今后我会尽力做到极致。

2.课堂教学缺少角色换位

平日的数学课堂上,我很少做到真正的和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很少把自己的角色当做学生去体验自己的教学过程,而从各位老师身上,我看到了这种教学态度的必要性。

3.教学效果稍欠扎实高效

随老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收益到了很多,既学到了数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我在课堂上很少涉及这么多方面,唯恐时间和精力上不允许,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效,今后我应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多方面教诲学生,做到课堂教学向扎实高效迈进。

总得来说,通过这次的听课,它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听课是教师的必修课,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今后我将通过这条捷径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来帮助我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心得二:校长外出学习心得体会

带着渴望,怀着激动,也带着对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几点困惑,我于二OO九年九月二十四日来到山东教育学院,参加了莱芜市初中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学习培训,至今已经结业。回顾两周的学习,我与来自莱芜各区的44位同学每天徜徉于美丽的校园之中,聆听着在教育学院专家教授的报告,分享着各位校长的办学经验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操作方法。在交流和思想碰撞中感受到不同的校长的教育智慧,使我萌发了“走向行动”的渴望。这次培训使我受益非浅,它让我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强化了学习与研究意识。同时也让我对下一步工作有了清晰的思路。在此我非常感谢市区教育局为我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也非常感谢教育学院老师们的辛勤工作与无微不至的关心。

一、此次培训的主旨

这次任职资格培训,按照中小学校长岗位规范要求,对新任校长进行以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通过培训,提升校长的依法治校的能力,宏观思维的能力;提高领导与管理能力,强化校长终身学习与教育的理念。两周的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的思想深处有了很多触动,受到许多启发和帮助,当然这一切仍需要去不断探索和实践,在实践中去践行。

二、培训内容

本次培训完成两个模块的学习,这两个模块分别为:

模块一:听取专家教授的报告

模块二:拓展训练

本次培训共有《人本管理专题研究》(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周桂珍研究员)、《国外教育改革动态》【省教育学院副教授刘文华(大)】、《中学教育科研》(省教育学院院长助理张福建教授)|、《新课程改革与学校内涵发展》(省教育学院院长李清民教授)、《我国儒学教育传统的形成与发展》(省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系王维娅副教授)、《校长的任职资格及岗位培训》(省教育学院研究员)、《追问课堂——基于“成全生命”的思考》(省教育学院齐健教授)、《学生全力保护问题研究》(省教育学院姚国副教授)、《现代外国教育思想》(省教育学院王维教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德育教育》【省教育学院副教授刘文华(小)】、《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省教育学院苗军芙教授)等十几位专家的专题讲座。这些讲座从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分析,教育与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对初中新课程改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开拓了我的视野,打开了我的思路,同时也为我的困惑找到了答案。

下面就参加这次培训班学习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校长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

校长要擅长学习。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知识经济一日千里,不学习就要落伍,就难以指挥落实。校长的工作不能没有学习的支撑,没有学习的工作不会有生命力,研究也无法深入。因此,校长要不断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要做教师学习的领跑者。尤其注意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和优秀校长的治校方略,把自己真正武装起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专家型校长。

校长还要擅长思考。通过不断思考而形成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并将其付诸于教育实践中。教育是服务于人的,我们所培养的人将来也要服务于社会。当今社会呼唤优质教育,这就要求校长,不仅仅只把关注点落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其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及幸福感。要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其科学精神,提升其人文素养,使学生走向智慧之路,健全其人格,增长其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这一切都要有先进的教育观和课程观。校长的核心领导力在于课程与课堂。校长要把先进的办学理念通过教师转化为课堂行为。这也要求校长要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引领学校的发展,同时要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与指导能力(对课程的理解,对教学的把握),对学校现状的评价与诊断能力。能够整合学校的资源,走现代学校发展之路。

二、校长要牢固树立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思想。

无论是学校的内部管理,还是学校的外部保障,法治都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十七大报告中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提到了很高的高度。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已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攻坚阶段,学校作为最基本的教育主体担负着教育发展的重任。学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略。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校长,确立依法治校的办学思路和治校方略,是学校管理的必然选择。

三、校长要以人为本,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校长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要以教师为本,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教学要以学习为本。校长要充分了解教师自我实现价值的需求,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思想者,成为有思想的行动者。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通过专家引领,校本研修,案例讨论,反思实践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执教能力。真正的课程改革之战场发生在课堂之中,三维目标的落实是建设新课堂的重要途径。而最终教育目标的实现要依靠广大教师,教师的水平有多高,学校的发展就能走多远。因此,校长要倡导教师备课要有立意,上课要有创意,评课要有诚意,课堂有诗意。通过营造氛围,搭建平台,提出愿景,细化要求,不断实践,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校长要注重学校的德育建设。

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他要有文明的品行,高雅的品味,健康的品性,优秀的品格,在德育工作中要目标高远,更要立足于现实,德育教育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因此德育内容要创新,要创设情境,要让学生去实践,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同时德育工作又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要坚持不懈,要对中学生心理行为要有透彻的分析,要有策略,要使德育课程化、生活化。教育的力量在于久而久之,通过德育的实践使学生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认同感,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五、校长要从师生需求出发,找准学校发展的切入点,走特色发展之路。

办好一所学校,校长不仅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超群的学识水平、卓越的管理能力、宽阔的胸怀,更要有前沿的办学理念,正确的办学思想和科学的治校方略。坚持走教育科研之路,做面向未来之师,创特色示范学校,育全面发展学生。这样的学校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

六、正确处理好校长正职与副职的关系

副校长与校长是分管与主管的关系,配角与主角的关系。副校长能否根据一定的岗位要求“准确就位不越位”,不仅关系到班子的整体功能,而且对学校管理整体效率的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副职要有助手意识,要有合作精神,要有淡利境界,富有“绿叶”精神。工作中要有容人气度,坚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原则,以良好的角色形象赢得大家的支持与帮助。

总结和思考两周的学习培训,真正感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领导、专家所作的报告、讲座就是希望我们不断地追求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掌握新的理念和方法,带领教师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劳动者。

心得三:校长外出学习心得体会

按照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统一按排,7月17日我区中小学校长一行30余人,赴青岛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组织的学习活动,虽然时间比较短,但开阔了眼界,既听取了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室高书国主任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确解读,又聆听了北京市光明小学原校长,特级教师刘永胜对学校特色建设的精彩演讲,也参观了威海二中和烟台市万华小学,目睹了沿海城市学校建设的投入和重建,以及各校特色建设和文化建设.使我受益匪浅,增长见识,也有许多感悟和体会。

高书国同志对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解读,从客观上讲解我国中长期对教育和发展,既要对比发达国家教育,又要根据我国教育目前发展现状.从而促进中小学校教育教学与学校规划的全面提高.推动学校科学和谐发展,强调各地教育领导能力,以实践为导向,以教育经验为资源,倡导科学发展观和科学教育观,使学校工作在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快速发展.

刘永胜校长则从学校特色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角度,精辟讲解新形势下学校的发展.什么是学校特色?一所普通学校如何办出特色?等等,刘校长根据其校长经历.向我们一一作了讲解.明确指出了办学特色也是学校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工发展需要.将是今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之一.专家的讲解,使我指知道,提升校长领导力是学校发展的前提条件,今后我将加强学习,紧密联系校长工作,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教育领导力.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集中学习之余,我们还参加两所学校:一所中学,一所小学,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两所学校。同样给我带来了深刻印象.威海二中其美观的校园环境吸引着我的眼球,到处洋溢着浓厚“人性”化的氛围,让我们感到校园充满了人文气息,学校精心设计的每一个教育空间,都为师生创造了和谐、健康、充满活力的人文环境。在学校每个办公室及墙壁上均挂学生的书法作品和美术作品,到处体现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幅幅图文并茂,个个鲜活可人,营造了融知识性、娱乐性、教育性于一体的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处处都会感受到学校的趣味、知识、科学、人文、和谐。

虽然建设时间不长但学校布局合理、美观大方、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它是以体育项目为龙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威海二中真正是做到了让学校每一面墙说话.每一面墙都又其教育意义.而烟台市万华小学则比较简朴,校园也还在修整.但干净,整洁.万华小学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以班级建设为中心,让每一个孩子都有锻炼的空间,体现教育是所有学生的教育。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这两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感受到了师生蓬勃向上的那股热情;深刻领悟了学校的“学校管理是经营人心,管理”重在“理”,“教导”重在“导”,管理的前提是深入老师,深入学生。我们只有坚持听遍全校每一个教师的课,走进每一个老师的课堂。我们才能对自己的这份工作了若指掌。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短短的几天,我们还不能深入、全面地了解这两所学校,但学校丰硕的办学成果吸引着我们,两位校长谦和而自信的微笑感染着我们。此时,我以被她们的教育魅力所征服。构筑优质人力资源高地,教师发展,学生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相关热词搜索:初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初中课程实施方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北京市初中科学课课程实施方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北京市初中科学课课程实施方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gongzuojihua/75758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