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 科技社会总结

科技社会总结

2016-02-05 11:12:5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科技社会总结篇一《学校科技工作总结》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科技社会总结》,希望能帮助到你。

科技社会总结篇一
《学校科技工作总结》

科技创新活动工作总结

当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我们所教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公民和建设者,他们应具备怎样的科学素质去适应高度科学技术化的社会,去面对21世纪更为严峻的科技挑战,这是今天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德为纲、培养个性、挖掘潜能”的办学思想,我校坚持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一、领导重视,措施落实

1、领导的重视是学校科技工作正常开展并能取得成绩的保证。我校领导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学校的长远规划。成立了以校长带头,教导主任、教导副主任,大队辅导员、科技辅导员及各年级组组长为组员的领导小组。

2、制订有效的活动计划,精心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活动过程设计充分征集师生建议和意见。活动中认真收集材料、图片、视频资料,建立健全科技档案。活动后认真总结。

3、积极依靠社会资源促进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学校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保证科技活动的有效开展。努力获取社会和家长的帮助,动员各个方面的力量保证了科技活动计划的落实,教师的培训工作也在同时进行,使科技活动的质量得到很好的保证。

二、立足校园,走进家庭,辐射社会

一年来,我们以校园为主线,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知

识,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一) 在《防震减灾》科普系列活动中,以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示范校”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1、以班为单位组织学生办手抄报、黑板报,开展知识竞赛、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的班队活动。2、以校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防震演习。3、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让防震减灾活动走进家庭,辐射社会。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防震减灾知识,并且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获得了州、市相关领导和广大家长和市民的好评。

(二) 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三小”活动。全校学生每人一幅科幻画,高年级每人写一篇科技小论文或者设计制作一件小发明。在学校对成绩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并组织他们修改作品参加省、州、市的科技创新大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科学幻想画类,郜容静楠同学的剪纸作品《向日葵式旋转房屋》荣获国家级一等奖,张树茂同学的儿童画《空气清洁鱼》,侯玖林同学的儿童画《穿越历史》分别荣获四川省一等奖;其它20篇科幻画作品分别荣获市、州一、二、三等奖。在科技创新成果类,吴杰老师的创新成果《两维月相仪》荣获省级一等奖,胡霞老师撰写的《可爱的凉山我的家》创新方案荣获省级二等奖;刘雨璜同学的《去鱼鳞的手套》,王立老师的《热循环动力船》等8个作品获市三等奖。

(三)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领域感受科技活动的魅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责任心。苏凡尧同学的《凉山艾滋病孤儿生活现状调查》获市一等奖,张熙蕾同学的《西昌市草莓种植利弊调查》,科技活动小组的《让交通法规造福社会》和《低

碳校园》分别获市二等奖。

(四) 为了让学生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良好风尚。学校还组织部分有条件的学生开展了拍摄科学DV的活动。其中赵晨等三位同学的《旧房与新房》获市二等奖,苏凡尧等三位同学的《诡异的光》获市三等奖。 这些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为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了使科技创新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把科技创新教育的范围延伸到了每一位学生的家庭。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我校结合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重要内容,通过家庭问卷调查、在校接待、电话联系、家长会、等形式指导家庭共同学习,更新知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学校自己的网页,学生以此为载体进行科技学习,加强学校科普知识宣传,构建科普教育的大范围,在家庭中形成了"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良好风尚,提高了学生和家长的科学文化素质。

今后,学校将继续把科技活动摆在学构的中心工作中,提高活动的水平和层次,让科技活动时时有,处处在,真正让每个老师把科技活动当作职责来抓,让科技活动进入每个人的心中。

科技社会总结篇二
《社会科技调查科最新个人年度总结范文》

社会科技调查科工作岗位

=个人原创,有效防止雷同,欢迎下载=

转眼之间,一年的光阴又将匆匆逝去。回眸过去的一年,在×××(改成社会科技调查科岗位所在的单位)社会科技调查科工作岗位上,我始终秉承着“在岗一分钟,尽职六十秒”的态度努力做好社会科技调查科岗位的工作,并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摆正自己的工作位置和态度。在各级领导们的关心和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下,我在社会科技调查科工作岗位上积极进取、勤奋学习,认真圆满地完成今年的社会科技调查科所有工作任务,履行好×××(改成社会科技调查科岗位所在的单位)社会科技调查科工作岗位职责,各方面表现优异,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肯定。现将过去一年来在×××(改成社会科技调查科岗位所在的单位)社会科技调查科工作岗位上的学习、工作情况作简要总结如下:一、思想上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一年来,我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用以指导自己在×××(改成社会科技调查科岗位所在的单位)社会科技调

查科岗位上学习、工作实践活动。虽然身处在社会科技调查科工作岗位,但我时刻关注国际时事和中-央最新的精神,不断提高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尊严感、荣誉感。在×××(改成社会科技调查科岗位所在的单位)社会科技调查科工作岗位上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尽职尽责,在社会科技调查科工作岗位上作出对国家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工作上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科技调查科工作岗位相关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以提高社会科技调查科岗位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特别是学习社会科技调查科工作岗位相关法律知识和相关最新政策。唯有如此,才能提高×××社会科技调查科工作岗位的业务水平和个人能力。定期学习×××社会科技调查科工作岗位工作有关业务知识,并总结吸取前辈在×××社会科技调查科工作岗位工作经验,不断弥补和改进自身在×××社会科技调查科工作岗位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使自己整体工作素质都得到较大的提高。

回顾过去一年来在**(改成社会科技调查科岗位所在的单位)

社会科技调查科工作岗位工作的点点滴滴,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工作学习上我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会科技调查科工作岗位相关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在理论学习上远不够深入,尤其是将思想理论运用到×××社会科技调查科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中去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在以后的×××社会科技调

查科工作岗位工作中,我一定会扬长避短,克服不足、认真学习×××社会科技调查科工作岗位相关知识、发奋工作、积极进取,把工作做的更好,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展望新的一年,在以后的**(改成社会科技调查科岗位所在

的单位)工作中希望能够再接再厉,要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工作心态,不怕苦不怕累,多付出少抱怨,做好社会科技调查科岗位的本职工作。同时也需要再加强锻炼自身的社会科技调查科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加强与×××(改成社会科技调查科岗位所在的单位)社会科技调查科岗位上的同事多沟通,多探讨。要继续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争取为**(改成社会科技调查科岗位所在的单位)做出更大的成绩。

科技社会总结篇三
《各种课外科技、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学生参加各种课外科技、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

情况总结 长期以来,我学部坚持“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的九字目标,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培养为重点,每年举办开展一系列课外科技、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总结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我学部依据学院要求,认真指定每学期的活动开展计划,团总支学生会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作好动员工作。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了广大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综合能力。

二、 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课外科技、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

1.每学期定期开展演讲比赛,锻炼和培养同学们的口才;

2.每学期定期开展导游大赛,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提供一个很好的展示自我的舞台;

3.每学年积极准备和参加校运动会;

4.每学年积极组织同学参加新苗杯英语演讲比赛;

5.每学年积极组织同学参加寝室文化艺术节,供喜欢设计的同学充分展示自我,也不断激发着同学们的创新意识;

6.每学年积极组织同学参加青春杯篮球赛和女生节排球赛,为热爱球类运动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

7.每学年定期举办迎新晚会、换届晚会、元旦晚会,同学们积极

参与节目的排演和晚会的设计;

8.每学期认真组织同学们观看讲座及励志影片,提高同学们的知识水平;

9.每学期组织同学们参加党校学习,提高同学们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

10.每学期组织同学们参加义务鲜血及义务劳动,培养同学们的奉献精神;

11.每学年定期举办十佳歌手比赛,为热爱唱歌的同学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

12.每学期定期组织学生去敬老院,聋哑学校进行参观及慰问,培养同学们的关爱之心;

13.每学期进行总结表彰,表彰在各类活动表现突出者。

三、获奖情况小结:

总共有106位同学获得各年度“社会工作奖”;

总共有37位同学获得各年度“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总共有56位同学获得各年度“学习优秀奖”;

总共有61位同学在各年度寝室文化艺术节中获奖; 总共有54位同学获得各年度“优秀士兵” 称号;

总共有28位同学获得各年度党校“优秀学员”称号; 总共有20位同学在校运动会中获奖;

总共有11位同学在新苗杯英文演讲比赛中获奖;

总共有18位同学在中文演讲比赛中获奖;

总共有10位同学在导游大赛中获奖;

总共有5位同学在女生节排球赛中获奖;

总共有2位同学在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获奖; 总共有6位同学在十佳歌手大赛中获奖;

总共有63位同学在英语竞赛中获奖;

总共有50位同学在数学竞赛中获奖;

总共有6位同学在楼栋征文比赛中获奖;

总共有6位同学获得各年度“创新奖”;

总共有1位同学获得2006-2007“涉外杰出青年”荣誉称号。

四、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

1.部分学生对各类活动没有全面的认识,积极性不高;

2.开展活动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有些活动的组织工作不能完全到位,以至于出现直到工作开展过程当中,才发现还缺这缺那现象,前期准备不很充分.

3.由于组织活动的主要是学生,部分学生由于协调不好活动与学习的关系,导致耽误了学习;

4.活动文件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工作仍然存在较大的漏洞,部分活动的方案,照片和总结没有及时进行整理;

3.偏重对活动的开展,忽视了对日常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五、今后的基本任务和工作重点

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精神,牢记至善至美、自立自强.以促进同学们的成长和成材为目的,以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和科技文化知识学习为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和组织协调能力.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使学生们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研究新情况,思考新问题,探讨新思路,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同时,加强与外界(高校、社区等)交流与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回顾过去的时光,是团结而促进步的时光,是求实创新的时

光,更是我们开拓进取,积累经验的时光,我们为自己的逐步成长感到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新形势下各种课外科技、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就需要我们用极大的勇气和万分的热忱,锐意改革,认真实践,开拓进取.

科技社会总结篇四
《社会科技部工作总结》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

团委学生会社会科技部

总结人:吴超致

工作总结

回顾这一学年,我们社会科技部在校团委素质拓展部和学院老师的的指导下,组织了同学们填写了素质拓展证书。由于我们12级干事第一次接触这种工作,很多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都很不完善,同时同学们对素质拓展的功能和职责都很不了解,造成了一些工作的失误。但是经过将近一年的负责工作,我们对素质拓展有了非常全面的认识。下面谈谈这一年来的一些总结和体会。

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

1、认证中存在不少问题,以后在认证流程中应更细致,加强对证书填写的培训工作,要求填写更认真属实。

2、应与各院系积极进行沟通与交流。一方面,我们可以学到一些有用的经验,促进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对我们学院各班级团支书的工作实施情况及其问题有及早的发现,能够对我们工作的实施带来极大的便利。

3、由于很多团支书都没有重视再加上对证书的不熟悉,所以尽管我们部门讲解过证书填写时需注意的事项,但是很多方面还是有遗漏,所以在下一学年开始之际我也会和部门成员总结这次证书填写出现问题的原因,然后制定出方案去解决这个问题。确保下学期证书填写的顺利进行。

其它工作的不足:

在负责填写素质拓展证书的同时,我们部门同时也举办了院学生会的一些其它活动,在此我也希望能够提出不足之处,希望在下次的

工作中可以避免类似的错误。

学生会素质拓展活动的不足方面:1、事前人员安排不到位,造成现在的秩序混乱2、比赛规则不够详细,导致现场解释游戏规则的时长太久 ,造成时间的延误3、选择的场地较小,活动时太过于拥挤,应选择较为空旷的场地

“微景观”大赛的不足方面:1、人员联络不到位;在宣传和展出环节,有许多的部门都没有能够及时地派出干事协助我们,导致收场时帮忙人员少,原因在于我们事先都没有把任务明确地分配到每个部门。2、参赛选手较少;虽然报名参加的选手蛮多的,但是实际提交上来的作品却少了许多。一方面原因可能是时间比较紧迫,选手没有充足的制作时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的督促力度不够强。3、宣传力度不足;宣传过程中,有许多同学都还没弄清我们微景观到底是做什么的,导致可能错过许多对模型制作感兴趣的同学。也说明了我们事前的准备不够充分。

对校团委的建议

首先感谢校团委素拓部对我们素质拓展证书填写的指导。在此,我也提几点建议,希望校团委的工作能够越做越好。

1、希望多开展些各学院学生会之间的素质拓展活动,这样既可

以认识更多的同学,也有利于我们以后工作间的交流,提高工作效率

2、希望校团委中午能够安排人员值班,因为平时上课时间我们都可能没办法赶去校团委办公室办些事情。

3、建议校团委学生会内部实行工作日程透明化,争取让所有的人,

包括非学生会的人都知道学生会的人都在忙些什么。这样也有利于与同学们的亲近关系,对以后的开展的活动,学校同学都有更大的兴趣去参加。

工作收获

虽然在工作中有不足之处,但是我的收获也很大。在这一学年的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很多,知道了该如何去工作去学习,进一步扩展了自己在各个方面的知识,完善了自己在各个领域之间的不足与缺陷,知道如何去与人交往如何在各个方面进一步的展现自己 ,知道自己该如何去走自己的路。

总的来说,工作是忙碌的、辛苦的,但却又是充实和快乐的,和大家一起奋斗,一起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一起享受活动成功的喜悦,这种合作的快乐让人回味。同时,也希望下学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所有学生会的工作都能做得更好。

旅游学院社科部:吴超致 二〇一三年六月十六日星期日

科技社会总结篇五
《五年来科技工作总结》

五年来科技工作总结及今后五年工作计划

五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科技部门的指导下,咸安区科技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充分发挥科技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着力营造科技发展环境,加快技术开发与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五年来科技工作总结

(一)五年来的主要科技工作成效

1、科技工作成效

(1)科技项目:五年共获得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6个,实现了零的突破,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51个,其中省重大科技专项2个(嵌入式纺纱技术重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苎麻生物脱胶清洁生产高品质精干麻及废弃物高值化利用),共争取无偿资金1680万元,组织实施区级科技计划项目154项,带动企业投入科技项目资金5512万元;我区被列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区。

(2)科技成果:五年来全区累计申请专利761件,授权专利427件,分别占全市的35%、39%,咸宁市汇美达工贸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全国第四批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我区也被认定为全省十个知识产权试点县(市、区)之一;获得省重大科技成果3项,分别是:湖北精华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的 “高品质苎麻纤维生产新工艺及废水治理循环利用”、咸宁三合机电制业有限责任公司“CHC齿轮连环

少齿差减速器的研制与开发”、“新型闭式卷扬启闭机”。

(3)科技奖励:连续两届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考核、获中国科协、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工作·先进单位”;获得省科技厅“科技工作综合考评· 先进单位”、“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农村科技工作·先进单位”、“湖北农技110·优秀服务中心”、“科技活动周·优秀组织奖”、“科技系统政风行风评议·先进单位”;西门小学被省科协命名表彰为省级科普示范学校、凤凰社区成为全省(十一家)科普示范社区试点单位;获市“知识产权工作·先进单位”、“ 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明单位”;张加川、师智敏被国家科技部命名表彰为“国家优秀科技特派员”;三合机电公司董事长万名炎获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汇美达公司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三合机电公司“CHC少齿差齿轮连环减速器”、汇美达公司“耐热钢化玻璃器皿”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华博三六公司“新型无滑环绕线式高效节能电机的研究与开发”、祥鹄公司“微波催化合成褪色素”、智敏农业公司“有机早熟桃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获区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获区政府“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新农村建设先进工作队”、“全区机关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4)科技推广:针对全区农业“八大板块、五大养殖小区”,我局重点开展了桂花、苎麻、獭兔、肉鸡等特色产业的基础研究,并予以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活动,特别是在獭兔产业发展中,由我局牵头实施獭兔养殖科技专项工作,遵循“政府主导、科技引领、部门联

动、示范推进”十六字方针,五年来,全区共发展獭兔养殖户230户,免费向养殖户发放优质种兔12600只,出栏商品兔23万只,产值达1600万元,养殖户户平增加纯收入3.5万元。培育养兔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1家、协会1家,推广养兔新技术5项,培育立体综合养殖户65户,培训农民900人次,獭兔养殖科技专项的实施为农民致富彰显了科技支撑作用。

2、创新能力:全区拥有各类专家15人、科技特派员32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技术开发和服务机构共84家、 4 家“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重点培育企业、2个省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3家省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全区现有科普示范基地16个,科普示范户100户;“农业科技110”建立了区科技服务指挥中心、8个乡镇服务中心、10个龙头企业服务站、24个村级服务点。

(二)主要措施

1、完善政策措施,推进科技进步

积极为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工作当好参谋助手,结合我区实情,提出了贯彻落实上级科技政策、推进全区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意见或建议,为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成功召开了全区科学技术大会和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相继制定出台了《中共咸安区委、区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咸安的意见》,《咸安区科学技术奖励实施办法(试行)》、《咸安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方案》、《关于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意见》、《湖北咸安经济开发区投资优惠政策》等文件,基本

建立了我区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形成了着力自主创新、合力推进创新型咸安建设的良好局面。五年期间,连续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考核。

2、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1)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和市场主导型转变。截止2011年,全区技术开发和服务机构共84家,比2006年增加44家,其中: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个,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企业与高校共建技术中心3个、博士后产业基地2个、区级科技示范成果转化基地14个、专业合作组织46个。苎麻、泡桐两个基地纳入省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巨宁、川玉、温氏等3家企业纳入省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华宁、华博三六、奕东电子、华声等4 家企业纳入“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重点培育企业。

(2)深化农村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科技110服务体系。我局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农业科技110”服务中心,已建成8个乡镇服务中心、10个龙头企业服务站、24个村级服务点,基本形成以区级“农业科技110”指挥中心为核心,以乡镇办场服务中心为主体,以协会、基地、企业、行政村服务站(点)为依托,以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为支撑的现代农村科技110服务体系。五年来围绕苎麻、速生丰产林、养鸡、奶牛、獭兔五大资源优势,培育五大产业,共利用语音提示、专家答疑、短信外呼的形式,向全区3万部固定电话和2000个手机用户群体外呼春耕生产、防雪抗灾、防震减灾、防汛抗旱、秋冬播、林特开发、森林防火等科技短信98期,共呼叫300万次,将农业实用技术和市场信息传至农户。我区农业科技110服务体

系被省科技厅评为“优秀服务中心”,被省厅领导誉为“咸安模式”在全省推广。

(3)推进产学研结合,构建自主创新平台。不断加强与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撑。五年来,全区56家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技术合作协议86份,建立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8家,引进新技术32项,解决技术难题60多个,开发新产品42项,转化科技成果66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精华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攻克了高品质苎麻纤维生产及废水处理循环利用新技术,通过多级膜过滤,提高了水的洁净度,回用于苎麻脱胶生产,实现零排放,该项发明可为实现传统苎麻行业的节能减排和高品质苎麻纤维的清洁生产提供重大科技支撑。湖北菁春生物制药科技有限公司与湖北工业大学合作,实施“淡水鱼及鱼初加工废弃物生产鱼蛋白混合肽创新工艺”项目,采用生物酶技术与膜技术相结合,由淡水鱼及鱼初加工废弃物制取鱼蛋白肽,每天可处理鲜鱼30吨,年生产含量80.0%以上的鱼低聚肽1000吨,同时联产鱼油200吨。该项目将推动咸安水产业的发展, 带动农民增收。

3、创新思路,突出特色,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1)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局立足咸安丰富的特有优势资源,结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培植四大支柱产业,精选了一批市场前景广阔、地方特色鲜明、社会经济效益明显的科技计划项目,引进与之相适应的新技术、新成果,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五年期间,我区共获得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6个,实现了零的突破,省级科技计划项

科技社会总结篇六
《现代科技与社会 小论文》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 分。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 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当人们在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功能而叹为观止 的时候,你是否了解化学工程的一个分支学科——分离科学——的优异功效在现代科学技术 发展中的贡献与地位呢? 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工程被誉为当今三大前沿科学,新材料还被誉为现代文明的支柱 之一。这是因为没有花样繁多、品种齐全、功能奇特、高纯度的新材料,所有的高新技术只 能是空中楼阁,电脑、机器人、宇宙飞船等都只能是天方夜谭,所以不管怎么样的高新技术 ,都是要以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进而分离或合成出高纯的材料为基础的。化工分离纯化技 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人类的各种需求变成现实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现代分离 技术已经可以使产品的杂质含量低于十亿分之一,被誉为现代分离能手的溶剂萃取(液液 萃取)就是现代分离技术中的一种。例如在核燃料的后处理中,用萃取分离技术对被辐照过 的核燃料进行处理,提取人工核素钅不239,其中铀和钚的收 率均可以达到999%。去除强放射性物质的效果(去污系数)可以达到106~108。 “溶剂萃取”作为一个名词,也许很多人不太熟悉,但作为一种实用的分离方法,却早已被 人们应用于实践中。溶剂萃取用于无机化合物分离的历史是有案可查的。1842年皮尔哥德(P eligot)首 先发现用二乙醚可以从硝酸溶液中萃取硝酸铀酰。随后人们又在实践中发现了其他一些无机 物也能被某些有机物所萃取,并据此初步建立了半经验的液液平衡的定量关系。到19世纪 末,能斯特(Nernst)利用热力学基本原理对液液平衡关系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提出了著名的能斯特分配定律,该定律为萃取化学和化工的发展奠定了早期的理论基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人们开始将萃取分离技术应用于有机化工和石油化工领域中,如用酯类萃取剂萃取醋酸,用 液态二氧化硫作为萃取剂从煤油中去除芳烃。20世纪30年代,人们试图将萃取分离技术应用 于稀土元素的分离,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40年代,原子能工业 在战火中诞生,基于生产核燃料的需要,萃取分离技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均得 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磷酸三丁酯作为核燃料的萃取剂得到应用后,萃取分离技术进入了 一个崭新的阶段。随后,萃取分离技术在稀土的分

离、湿法冶金、无机化工、有机化工、医 药、食品、环境等领域不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到现在,萃取分离技术几乎可以涉及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已成为分离技术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因此,只要你认真了 解一下萃取分离技术的辉煌历史,就会被其优异的功能所吸引。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现代科学技术也在从大科学技术时代向超大科学技术时代转变。这个时代的科技发展既有别于个人主导下的小科技时代,也有别于政府主导下的大科技时代,而是一个以企业科技创新为主体的多元化的科技发展时代,超常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逐步取代常规科学技术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 在这样一个历史转型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一次严峻的挑战和一个非常良好的发展机遇。科技发展的超大科技时代必然引起各国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调整。作为一个关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研究人员,本人愿在此与广大网友就“超大科技”问题及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建设问题与网友进行互动与探讨,以期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 中国现代科学史研究亟待开展 “人创造历史,却对自己正在创造的历史茫然无知。”西方哲人的这句名言陈述的好像正是我们面对的现实。100多年来,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史学传统的文明古国,在近代化的大潮中颠簸沉浮,进退失据,至今仍然处于追赶先进的路途上。因此,对于自己的近代史,往往觉得乏善可陈,不堪回首,或不屑一顾,或无暇顾及,或有意回避,甚至刻意编造。近代与古代的强烈对比,尤以科学技术史为特出,加之一段时期极左思潮的泛滥使人们讳言近现代史,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古代科学技术史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主流,近现代科技史则少人问津,在相当程度上仍隐身于历史的重重迷雾之中。 近代科学技术自19世纪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一段非同寻常的曲折过程。从19世纪中叶自强运动中开始的“师夷之长技”和“求强求富”,到20世纪初年的“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思潮,从50年代的“向科学进军”,到20世纪末叶的“科教兴国”战略,中国人对科学技术给予了多少希望、梦想和憧憬! 15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显著的,但在全人类共同创建的现代科学技术大厦中,中国人的贡献还相当有限,中国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还没有完成。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中国应该如何发展科学技术,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实现“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面对这样重大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深

入了解和借鉴科学技术发达国家的经验,还必须深入研究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及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力求准确地把握科学技术的特性及其发展机制,总结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致力于解决眼前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时候,却很少系统地探讨和总结我们一二百年来科技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长期以来,我们对如何推进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氛围缺乏应有的认识。结果,我们不仅不易充分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反而可能重复旧的失当的政策和举措。因此,在面临重任和挑战的今天,系统的研究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不但是学术研究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现实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 研究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必须吸收国际研究近现代科技史的丰富成果,需要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深沉的人文关怀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当代的科学技术史已不再局限于描述科学知识的发展和演变(如各种各样的学科史)以及为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树碑立传这样一些传统的历史体裁,而是致力于探索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与技术特性,从而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增进人类文化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往往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政策等密切相关,因而越来越受到许多国家的科学技术史学者的重视。对于前苏联等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科技发展史的研究探讨,受到了国际科学技术世界的重视,出现了许多重视成果。相比之下,我们的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还很封闭,亟待吸取相关研究的经验。 近三十多年来,科学技术史领域内借鉴哲学、人类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和理论,科技史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和交叉,形成了科学技术史领域内的多种研究取向和路径,极大地拓展了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围和视野。科学技术史领域的这种变化,既有其学科发展的内在理路,更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和文化问题在科技史领域的反映。在科学技术主导的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与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日趋密切,但是科技发展所引起的诸如生态环境问题和伦理困境等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这促使人们进一步探索科学技术的特性和本质以及科技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史也是其相关学科如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社会学、科技政策研究的基础。因此,科学技术史,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工作,不仅仅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内部需要,也是以科学

技术史为中心的相关学科的基础性工作。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其重要历史地位。它的发展从远古时代原始积累,春秋战国奠定基础,两汉、宋元两次高潮,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提高和随唐五代的持续发展,至明万历以后虽比诸同时期的西方已经大为落后,但仍有缓慢进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集大成的著作,传统科学思想从高峰走向总结。综观整个发展历程,16世纪以前的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正是我国古代的科技先驱辛勤耕耘、善于观察、长于思索、勇于探究,注重整合、联系实际的产物,闪耀着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辉,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马克思就曾经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杠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页第 427页。)而今天众多著名科学家对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珍贵价值的重新肯定,必将使之在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中显示出东方智慧的新的转移与新的实现,这种情况在一些学科已初见端倪。深信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将在新世纪里对人类文明再次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从漫长历史长河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服务于今天的现实需要,总是值得人们去探究的事情。本文下面将以史实为依据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特征,作些探讨与论述。 (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 我国古代社会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绵延不断,既不曾发生过像罗马帝国那样中断无继的历史悲剧,也不曾经历西欧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这就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在这个基础上走向自己的巅峰。世界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把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作为纵线,世纪年代作为横线,制作了一幅科技发展的示意图,它清楚地表明:无论是以前4000年,还是近50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事实上一点没有退步”;而是“一直在稳缓地前进”。他在《中国与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还指出:“我常喜欢用一种相对来说缓缓上升的曲线来说明中国的演变,显然这曲线比欧洲同一时期,譬如说公元二世纪至十五世纪的演变过程的曲线上升得高,有时高得多。”(注:《中国与西方的科学与社会》第65-85页,上海科技出版社1956年版。)我国四川大学周仲壁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周孟璞两位先生在《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原

因初探》(注:《自然杂志》13卷11期第333页。)一文中也以中国的自然科学大事、西欧的自然科学大事和著名科学家的人数作为纵坐标,世纪年代为横坐标,制作了三条增长曲线,从中国的那条曲线看,同样显示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增长是缓慢而连续的。然而,在4000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两汉(尤其是东汉)与宋元(尤其是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外因素又都显示出阶段性的高潮。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全面奠基时期,也是第一次大发展时代,由于新兴封建制度优胜于奴隶制度,其成就不仅赶上而且超过了早期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古希腊。 春秋末期出现了块炼铁渗碳钢,战国时期又出现了白口铁处理技术,这些冶铁技术的发明,是一个突出的标志,正是它大大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农业方面形成了以精耕细作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农业,战国末年写成的《吕氏春秋》,其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称得上是这种农业科技的论文开端。以都江堰、郑国渠两个大型灌溉工程的兴建为标志,展现出为农服务水利工程设施的空前发展。《考工记》中生产工具、乐器、建筑、交通运输、皮革制造、染色、乐器、玉器等36项专门实用工艺技术的记述,显示了这一时期手工业内部的细密化及其技术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它记载了大量实用力学知识,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工程技术知识的总汇。《墨经》中包含有关于力学、光学、声学、几何学、逻辑学以及对物质结构的猜测等科学成就,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几何光学著作,而且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比欧几里德几何光学要早百余年。同时,它也是古代力学与光学论说的代表作,“力”概念的提出,光直线传播思想的揭示,使这部著作更增添了亮丽的光彩。可以这样说,《考工记》与《墨经》一起作为我国古代经验科学出现的标志,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生产、生活实践中取得的丰富经验进行抽象概括的成果。 在数学、天文学与历法方面都有了广泛的发展与进步。十进位值制和筹算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为后世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数学体系的形成确定了基础。有关天象观测的记载详尽准确,即使在今天仍不失为天文研究的宝贵历史资料。在地学方面,《山海经》、《禹贡》、《管子、地员》等著作的出现,标志着人们的地理知识已从地理资料的积累,上升到进行某种形式的综合论述与区域对比,以服务于当时的政治、经济需要。医学方面,以《黄帝内经》等

科技社会总结篇七
《年度科技工作总结》

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度科技工作总结

2009年度学校科技工作认真贯彻学校十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按照“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的战略部署和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要求,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将科学发展观贯穿各项科技工作的始终,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和全体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与辛勤工作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学校科技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在重大科研项目立项、科研平台建设运行、科技成果产出、产学研合作、科教兴农和科技管理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学校的科技实力和学术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科研项目与经费

2009年学校科技部门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围绕学校科技资源的挖掘与整合,一方面继续以申报重大、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加强科技资源调配力度,充分发挥学校的科研竞争实力;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学科交叉,鼓励科技创新,加强项目集成,注重点面结合,精心组织各种渠道科研项目的申报。一年来,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纵向项目886项,获准立项资助324项(不包括校基金62项),立项资助经费2.94 亿元。截止2009年12月31日纵向科研到位经费3.17亿元。

重大项目申报获得新突破。本年度,我校获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项,立项总经费超过1.0亿元;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主持承担3项、参加11项,立项资助经费超过1.0亿元。基金项目资助数稳中有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申报319项,获资助项目数84项,资助总经费2621万元,资助率26.3%,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平均资助率;教育部博士学科点基金共申请81项,获资助36项,资助率44.4%;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申报40项,获资助13项,立项总经费105万元。

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立项取得突破。钟甫宁教授为首席专家投标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全球化市场化背景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与政策选择研究”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批文立项,资助经费50万元;褚保金教授主持申报的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招标课题《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研究》获立项资助,资助经费20万元;曲福田教授主持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土地和矿产资源有效供给与高效配置机制研究”本年度公示结束,即将正式发文。2009年我校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9项,资助经费55万元,组织申报江苏省软科学计划项目17项,立项资助9项,资助经费18万元。

江苏省各类科技项目申报取得可喜成绩。2009年在组织好国家科技项目申报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省科技厅、教育厅、农林厅、环保厅、发改委、资源开发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省内各主管部门的沟通,主动争取更多的项目申报机会。共组织申报江苏省各类计划项目313项,获立项资助107项,资助经费1549.6万元,其中,省科技厅各类计划立项52项,资助经费921万元;省农林厅项目立项4项,资助经费172万元;省资源开发局综合开发等项目立项13项,资助经费189万元。

二、科研条件建设与运行管理

1、科研条件平台培育建设:2009年度组织申报了各类各级条件平台建设项目14项,其中 “园艺作物种质创新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得批准立项建设;组织申报的

“江苏省动物源食品生产与安全保障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农药学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智能化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三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获得江苏省教育厅立项建设,资助建设经费150万元;“水产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获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的渔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的认定。协助申报的在苏州大福外贸食品有限公司建设的“企业院士工作站”获准挂牌,并已启动建设。我校“中国农业历史研究中心”申报首批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项目通过论证,已正式授牌成立,获资助经费150万元,中心的成立促进了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为全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锦上添花。本年度积极申报江苏省技术转移中心项目并获立项,资助经费50万元,技术转移中心将以独立企业法人的方式运行,设立专门工作场所,积极围绕我校作物育种、食品加工以及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医(兽)药、信息农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开展工作。

根据学校“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的战略部署,本年度学校启动了农业生物灾害领域、有机类肥料领域、人文社科领域三个重大科研基地项目的培育工作。依据国家级科研基地建设要求,分别召开了协调会,成立领导小组和材料小组,协助做好申报材料的组织起草工作,并及时向主管部门沟通汇报我校筹建国家级科研基地已具备的资源条件和前期建设进展情况。

本年度组织相关学院整合科技资源,联合申报了江苏省科技厅“食品安全生物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南京兽药检测与评价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农业有机物污染微生物修复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发改委“江苏省果树品种改良与种苗繁育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项目,并积极跟踪评审进展。经校领导审批发文成立了“物联网与现代农业研究所”、“土壤有机污染控制与修复研究所”、“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政策研究中心”、“ 资源环境信息工程中心”、“羊业科学研究所”五个校级科研机构。

此外,认真参与教育部服务新农村实践基地建设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围绕农业创新成果转化与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完成了大田作物育种试验站、园艺作物育种试验站、生物肥料试验站、生物源农药试验站、动物疫苗试验站、农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试验站等六个试验站申报材料的撰写与立项工作;经过充分调研与遴选,启动服务新农村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子项目科教兴农基地与成果推广服务15个专家工作站的组织建设,为进一步整合学校现有科技创新资源,构建面向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促进我校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的中试、转化和应用的科研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白马实验基地前期建设工作取得进展。根据学校白马实验基地建设总体要求,经过多次研讨,撰写了白马实验基地建设方案等材料;组织我校农业园区规划专家,经过深入调研和实地考察,完成了白马基地概念性规划;组织申报并获得教育部基地建设专项基金2000万元,为白马实验基地建设提供条件支持。

2、科技平台运行管理:本年度着力加强已立项的科研条件平台项目的建设管理,认真做好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验收工作。本年度共有“教育部资源节约型肥料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转基因大豆检测与监测中心(南方)”、“教育部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通过专家验收。2009年全面完成校内温网室向牌楼实验基地的迁移建设工作,按照统一规划、科学设计的原则,在充分利用原温室材料的基础上,建设了2530平方米温室以及锅炉

房、道路、供排水和供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严格遵循正规工程建设程序和标准,深入现场,从严把关,高质量地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现已全面投入使用。至此,牌楼实验基地温室总面积已达7300平方米,初步解决了多年来温室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的问题,基本满足我校师生的科研实验需求。

本年度,积极探索以共享为核心,按项目方式推动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点整改项目—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工作。在各学院推荐申报的基础上,经专家组评审,遴选出“作物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平台建设”等8个项目,作为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项目,每个项目学校给予3-5万元的经费资助,共计资助经费32万元。严格按照《南京农业大学大件、大宗物品采购规定》的要求,全力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大宗物品和大件仪器设备采购前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努力提高科研设备购置经费的使用效率。本年度新增仪器设备6555台件,其中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130台件;完成进口仪器采购免税共562台件,计640万美元。通过招标、谈判等方式,为学校节约设备购置费200多万元。通过创新工作方法,规范设备管理,着力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等优质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改善了学校的科研设备条件,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成果奖励与科技产出

2009年度学校组织申报各类科技成果奖及人物奖30项,18项获奖,其中省部级奖17项。万建民教授主持完成的“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成果和刘兆普教授主持完成的“高效滨海盐土农业技术体系集成与推广应用”成果分别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周光宏教授主持完成的“冷却猪肉质量安全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沈其荣教授主持完成的“一种能防除连作作物枯萎病的拮抗菌及其微生物有机肥料”获得第六届江苏省专利奖金奖,周明国教授主持完成的“油菜菌核病菌抗药性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开发”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董明盛教授主持完成的“乳酸菌发酵剂制造核心技术创新及应用”获得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陶建敏教授荣获“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等。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分析研究中心发布的年度检索报告,我校2008年国内“学术榜”收录科技论文1570篇,位列全国高校第50位,国内被引用9116次,在全国高校中排第19位,较去年提升了7位,显示出我校发表的科技论文正从数量提升转为论文质量的显著提高。2009年度我校有685篇科技论文被SCIE、SSCI、EI、ISTP收录,比去年增加121篇,增长幅度十分明显,其中:SCI收录510篇、SSCI收录5篇、EI收录130篇、ISTP收录40篇,SCI收录论文中影响因子大于5的有11篇,其中我校章文华教授课题组的研究论文在《The Plant Cell》刊物发表,影响因子为9.296。2009年度我校被CSTPCD(学术榜)收录论文1371篇。

我校周光宏教授等发表的关于金华火腿加工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变化 “Secrets of the Jinhua ham”论文2009年11月被 “Nature China”评为中国最新研究亮点326篇之2007年度十强,并在十强中排名第二。2009年江苏省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中有五条政策建议引起中央领导重视并被国家相关部门采纳,我校有两条被采纳,分别为钟甫宁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实施情况调查分析及相关建议》;吴群教授主持完成的《耕地保护的体制与政策研究》,上述政策建议为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重大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颁布与实施,通过认真学习知识产权管理文件精神,组织、鼓励、指导师生申请专利,我校以发明专利为主的专利申报数稳步上升,批准数持续增长。2009年申请发明专利128件,品种权8件,软件著作权 16项,并指导本科生申请专利 4 件。截止12月31日,获授权发明专利46件,品种权13件,软件著作权18件。本年度组织了12件专利作品参加南京市科技局、南京市知识产权局2009年南京大学生专利成果展,经专家评审,食品科技学院刘昆仑博士完成的“一种大麦嫩苗粉咀嚼片的生产工艺及其产品”和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吕斯达硕士完成的“PVC三色按摩浴室拖鞋”两项专利获优秀奖。

四、产学研合作与科教兴农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合作。本年度,我校积极同地方政府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在常州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的基础上,我校同高邮市、宿迁市、张家港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并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并依托该平台开展了大量工作,如积极组建专家教授团队参加常州农业科技推进会、百名博士高邮行、宿迁生态农业展示会及相关政府部门组织的科技洽谈会,并就达成的合作项目进行深入交流和跟踪。同时组织专家对各地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及指导,联合申报科技项目,筹建联合研究机构等。本年度学校筹办了“2009年毕业生双选会暨科技成果展示洽谈会”,成功组织了常州、宿迁、高邮三地62家企业共计100余人来我校举办毕业生专场招聘及科技项目对接。

加大科技成果宣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学校积极参加国家、省(部)市县各级政府举办的科技成果洽谈会、发布会。2009年组织科技人员200多人次先后应邀参加陕西、山东、福建、浙江、上海、常州、如皋等省市地方政府组织的产学研合作交流会及科技成果洽谈会50余场次,展出各类展板及实物展品600余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3000余份,达成意向合作项目100余项,其中,在上海工业博览会上我校荣获优秀组织奖,并在上海建立了永久性的科技成果展示平台。2009年我校科技开发部荣获第四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先进集体奖。沈其荣教授主持完成的“有机(类)肥料产品研发和推广”项目荣获第四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优秀项目奖。2009年征集筛选了市场潜力较好、企业咨询较多的科技成果80余项,编印报纸和图册万余份。本年度签订了“W013水稻新品种”独占实施许可、“南农油1号”油菜品种、黄瓜新品种使用权实施许可、五味子种质资源及其GAP生产工艺技术、水蛭人工驯化及繁育技术使用权转让、“爱尔乐”(ALA)高效生物氨基酸肥料技术、利用新鲜奶牛粪生产有机肥技术、徐州市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系统研发等“四技”合同118项,合同金额2198.15万元,到位经费1020.67万元。

科教兴农工作取得新进展。1、开展以成立和建设“专家工作站”,“百名教授兴百村工程”、“科技大篷车”、下派科技副乡镇长(书记)活动等形式参加江苏省“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和“万名专家兴农富民工程”活动。本年度组织专家400余人次30多次赴江苏省各站、园、社、企、户等基地现场考察,帮助县乡村策划、规划和指导生产,通过帮助农户引进新品种、采用新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果。我校获江苏省“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科技富民突出贡献单位”荣誉称号、2009年度省“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和南京市“百名专家进百村”先进集体等称号。2、开展科技特派员行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分别组织我校农学、园艺、动科、动医、食品加工等专业的专家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成效显著。3、创新思路与做法,推进专家工作站建设。共筛选14个项目,分别对接江苏省射阳和灌云的“2县10村”,

工作站专家为农村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开设集中讲座和培训、进行个别咨询与现场指导等。我校专家工作站项目均通过了江苏省农委的验收并获得验收专家组的较高评价,农民日报、新华日报等新闻媒体相继进行了报道。在7月召开的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推进会上,我校成立专家工作站的做法得到省委常委黄莉新副省长的充分肯定与好评。4、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研究与科技入户工程进展顺利。继续在淮安、启东、南京江心州、高淳和温氏基地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把“科技大篷车”活动与“专家工作站”日常工作相结合,同时将“农村信息化工程”与“农民田间学校”等新型农技推广模式相结合,初步探索了高校开展农技推广的新思路。

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根据学校党委《南京农业大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统一部署和具体要求,科技部门各党支部高度重视、精心部署,认真组织全体党员研读学习有关文件,准确把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要目标、任务要求和基本原则,紧密围绕学校提出的“破解难题促发展,着力内涵创一流”实践载体,引导党员群众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谋划发展、破解难题、推动工作、提升水平的重要机遇,进一步增强科技管理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上来,以“加强个人修养,改进工作作风,促进管理服务上水平”为主题,重点解决思想认识、党性修养、工作作风、管理举措、运行机制、服务效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扎实推进“服务机关、效率机关、责任机关”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学习调研阶段工作基础上,科技部门领导班子通过认真思考、深刻剖析、相互交心、总结反思,并结合科技创新大讨论提出的问题和近期学校科技发展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回顾总结“十五”以来学校科技工作的实践经验,深入查找学校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高了认识,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努力方向,围绕学校内涵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在谋划、推动和实现学校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凝聚了新的共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工作举措,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整改落实方案。

六、创新管理制度与推进高校科协工作

科技创新,制度先行。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落实阶段,着重推进科技管理制度创新,强化整改方案的落实。经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先后颁布了《南京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试行)》、《南京农业大学学术规范条例(暂行)》、《南京农业大学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暂行办法》、《南京农业大学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制管理试行办法》、《南京农业大学重大科研项目聘用科研助理调整经费预算暂行办法》、《南京农业大学科技督导组工作办法》,《南京农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暂行办法》、《南京农业大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协助人事处制定《南京农业大学科研工作量补贴实施细则》,启动2009年度科研工作量补助工作。修订完善了《南京农业大学相关学科高水平期刊目录》、《南京农业大学学术分委员会工作规则》等科技管理文件,成立了学校第四届科技督导组,组织开展学院学术分委员会委员调整工作,完成了科技网站升级改版,不断提升学校科技管理规范化、信息化水平。经江苏省教育厅组织评审并公示,我校被授予“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称号,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我校已连续两次获此殊荣。

2009年度学校科协在组织制度、学术交流、科普活动、技能竞赛、科技服务“三农”等各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科技社会总结》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科技局社会科工作总结 社会实践总结 暑期社会实践个人总结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科技社会总结”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科技社会总结"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gongzuozongjie/20922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