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观后感 >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2016-02-11 16:06:3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1942观后感篇一《电影1942 观后感5篇》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1942观后感》,供大家学习参考。

1942观后感篇一
《电影1942 观后感5篇》

电影1942 观后感5 篇

很久没有干过看完电影写观后感的事情了。这事比较二只是原因之一,让这事变得很二主要还是好片太少,烂片当道。今天要不是上个月买的团购券到期,要不是这部影片今天刚好上映,要不是还是不甘心去看《2012》圈钱版,也许我就错过这部片了。一切都是缘分。这部片看之前讲什么我完全不知道。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管它讲什么,首先近代史一点兴趣都没。看年份搞不好是讲战争的,也是点兴趣都没。不过,海报上印了陈道明,对这位大叔印象不错就鬼使神差的进去看了。结果被震撼了。

影片开始,讲述者说,1942 到底发生过什么,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出最后一条,其他的进入过教科书,作为文科生,有点印象。可是影片讲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饥荒。这个,说实话,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标榜自己是文艺女青年,实话说我真不知道。哪怕网上看到过,也是一晃而过,没有关注过。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相信走进电影院看过这片的人都忘不掉。而对于无知者而言,震撼的不仅是逃荒者凄惨遭遇,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时的悲哀。当时的蒋氏政府的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 万人。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轰炸中,死在中国军人的枪口,死在扒火车手脚冻僵掉下来被火车轧死,更有甚者,死在别人锅里。。。当抽象的数字具化成实在的人物和场景出现在电影中时,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场景让我忍不住捂耳朵,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拿手机出来干点别的。讲述的这事已经有点让我接受无能了。

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个人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蝼蚁。而面对生死攸关的绝境发生着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说折射中国人的人性的事情。少东家先是利用家中粮食欺负花枝,而后立马又被抢粮的灾民杀了,死前还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钟还是伙同老东家偷洋人记者白修德的驴,后一分钟就被几个痞子兵杀死在锅里了,也许根本无需捞出来,直接被吃了。媳妇刚断气,婆婆就抱起孩子趁着人还热乎让孩子吃口奶,可后来她和孩子也没能挨过这场灾,瞎鹿要把女儿卖掉给母亲买药,母亲死在了日本人枪下,而女儿后来从火车上摔下,估计也难幸存了。一队国军在日本人刚刚轰炸完灾民后就立马开始抢车抢粮抢女人,而后日本人第二轮轰炸又来了。蒋介石对灾民视而不见,直接导致了灾情严重死了300 万人,而影片结尾,他也没保住江山,逃到台湾去了。老东家一家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走,路上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就是讲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这个故事里面,没有胜者。只有绝境里面人的挣扎。看的人真心难受。影片里面的幸存者也非胜者,二十年后,一场更大的饥荒也许他们就躲不过了,而那时,不是只有河南,是整个中国都在哭泣。而坐在电影院的看客们呢,难道就能俯视这尘封的历史吗,我想至少我看过之后是感觉悲凉。历史离我们不远,每个人都是幸存者。而五十年代末期的那场灾难照样是一半天灾一半人祸。那是死亡上千万,那又是怎样的场景?谁家没有一段关于那几年的悲惨故事?谁又能保证以后不会再有?同样的导演,都是灾难题材,熟悉的演员阵容。《1942》要比《唐山大地震》切入点深入多了。看完发人深省。难道是一个建国前,一个解放后所以尺度不同?不过就本片的深度,我不得不感慨一句,如今片子审片尺度放宽不少哇。看完片在网上翻看了下影评,一片骂声。基本都是骂冯小刚怎么没胆拍1959。。。或是说他发国难财。这个我不认同。就像当年救狗事件,很多人跳出来说那么多人还需要救,干嘛救狗如此命题看似合理实际暴力。我不是愤青。至少现在已经不是了。不想展开1959 话题,可是真心希望能多拍些好片,别老拿商业巨片来坑人了。《1942》无疑是好片,至少现在畸形的社会,冷漠的人际,金钱至上的三观,历经坎坷却善于遗忘的中国人,太需要些震撼人心的干货来提醒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指的不是那些个建国大业等片,那是广告宣传片好不好。《1942》虽然导演某些地方欲说还休,遮遮掩掩,比如人吃人话题。

但是能感觉到他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很有诚意。能让人看完回家路上还一路思考的,就是好片了。

1942 观后感

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了饥饿的同胞为了生存带着一家老小背着生活用品踯躅而行。这一路上有卖儿卖女的无奈,为了一点粮食出卖肉体等等等等场景让人触目惊心;也有为了拴柱为了寡妇孩子跳下火车的亲情,还有财主带着路边的孤儿一起前行的温情,还有把自己卖了捧回五斗小米的星星.... 这些也是人性善的一面。当人基本的生存需求难以为继还谈人性善恶都是空谈了。如果换成你,很难说你会如何取舍。某些影评带着有色眼镜看影片,如果仔细推敲没有多少电影可以挑不出细节的问题。比如英雄的报话机,希腊战士头上飞过的飞机...... 我觉得野狗啃咬尸体的事情是有历史记载的。你觉得灾民是蝗虫吗,他们走过的地方都寸草不生吗?野狗也不是都可以打光的,就像野狼在部分山区也还有的。对于批判 1942 的历史观问题我也不敢苟同。冯应该是从后世人看历史的角度出发的。这不是一个纪录片而是是一个故事片。在现在影片审核制度之下,你要歌颂*也不是容易通过审查的,就像当年有没有积极抗日一样难以在当前的审核制度下进行大书特书。而且是不是与现今的一些文献有冲突也未可知的。当时的蒋政府到底有没有积极救灾,到底有没有贪污腐败这个需要历史学家站出来对这段历史追根溯源。对于人性的阴暗和为了苟活做一些违背良心的事情都是生存所逼。比如少年派里的所讲的故事,到底斑马是不是厨师,鬣狗是不是 pi 的弟弟,猩猩是不是pi 的妈妈,老虎是不是pi 的爸爸,他们在就要饿死的情况下到底有没有把对方当成粮食。我觉得饿到一定程度,会的。中国人为了苟活会想尽一切办法,印度人,美国人,英国人也会的。只不过这个事情发生在中国而已。大可不必友邦惊诧。作为一个七零年末出生的人,这部电影让我对于过去同胞所遭受的苦难有了直观的认识。我觉得这部电影能做到这点已经足够了,苛求一些细节的出入没有太大意义。我呼吁更多人走进影院,看看这段历史看看我们同胞被日本人欺凌的过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电影

1942 观后感

还原当年的真实 11 月30 日晚上去看了这部最近很热的电影,去之前便听说了这是个悲壮的电影,话题比较沉重,所以心里有准备,但是没有想到的是,电影本身确实震撼人心,以至于电影结束后迟迟没有缓过神来;一直很想写个影评,但是没什么时间,最近也看了很多关于 1942 的报道,对这个电影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反思,这部影片我觉得主要讲了3 个要点: 1.希望老东家作为一个家财万贯的财主,在被灾民毁家后出去躲灾,后来变为逃难;一场日本人的轰炸,自家的马车被官兵抢走,此时他彻底成为了穷人;后来靠吃着树皮为生,儿媳妇生下孙子后便死了,自己的老婆也在不久死了,最后他只剩下女儿和自家长工了。但不久自己的女儿为了家人把自己卖了,可以说这个时候老东家只有他那刚出生的孙子了,他跟拴住说,只要我到了陕西,安定下来我就能把失去的钱财和家重新建起来,此时此刻孙子就是他唯一的希望了,可是就在刚到陕西的时候,因为意外他闷死了自己的孙子;他的精神世界崩溃了,想要去死。可是在路上看到了举目无亲的小孩,心里那已死的心见到了生机,他牵着小孩的手走向了远方;在大灾大难面前不失希望是我们战胜灾难的法宝,这让我想起我们的国家也经历了很多大灾大难,但是都挺了过来,其实都是希望的帮助;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怀揣希望; 2.人性善恶当一个人面对生存的考验时,那些道德、法律、人伦还会高于生存吗?我觉得,这部电影其实并没有完全的展示当年灾情的全貌,在审查要求等因素的影响下,全片都有点投鼠忌器,而我看到的一些资料要比电影中的描绘还要残忍;当年,河南在发生惨绝人寰的大饥荒后,又发生了蝗灾,饥荒遍及全省110 个县,1200 万人受灾,官方数据显示,死亡人数约有300 万,我想这个数字不够准确吧!要知道这300 万超过了8 年抗战士兵的死亡总数啊!而影片中,由美国记者提到的人吃人的场景,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很多人丧失了人性沦为了恶魔;很多人卖儿卖女卖老婆,还有的不忍忍受饥饿,亲

手杀死家人后投井自杀;电影中的一名日本军官的话:“他首先是人,然后才是中国人”这话是多么的刺耳啊!但是在片中,有很多细节都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在饥饿面前,勤恳本分的农民拿起了刀枪,干起了杀人放火的勾当;瞎鹿要卖自己的女儿,拴住想和星星发生关系(这个地方很多人都笑,我想不通)等等这一系列的情节都体现着人性的恶劣,但是更多是在宣扬善良的一面;当老东家看到瞎鹿卖女儿时,他给了一碗小米;当瞎鹿的妈死后,他们两家也一直相互扶持的往下走;花枝为了自己的孩子和拴住结婚,然后把自己卖了,就是为了让自己孩子能活下去;拴住为了找回花枝的孩子,丢了自己的命,其实他是可以不管的,因为这不是他的孩子,但是他为了承诺;老东家看到举目无亲的小孩,放弃了死,觉得不能在让这个孩子死了;这一切都是反映了在巨大的外部灾难下,人性的善良是那么的难能可贵;正是这样的善良才给人温暖和安慰;当然,影片中还用了很多对比讽刺的场面;比如洛阳城外,城里烟花齐放,城外哀鸿遍野;河南死伤遍野,重庆欢天喜地;星星在被卖到妓院后,服侍军需官,但是因为吃的太饱了而打嗝(这个地方很多观众又笑了,还是搞不懂在笑什么),这些场面真的很具有讽刺意味; 3.鞭策和反思当一部巨大灾难片的背景下,人性的善恶不是很给我们启发吗?在和平年代,我们很难体会到那个时候的痛苦、煎熬,尤其是这个浮躁的社会,更多的人注重了名和利,却忽略了生命中最本真的东西,爱;很多人都会说,现在生活本来压力就大,何必花钱去看这部灾难片,不是找难受吗?而我觉得,正是因为这是部灾难片,我们才需要多看,因为这样的灾难片能洗涤我们的灵魂,让人深思和反省;同时也能最大限度的疏散压力;你也许会觉得,在如此灾难面前,眼下的这些压力还能算得了什么呢?最后,引用一句话:我们无法更改历史,但我们不会遗忘历史,我们期待历史不会重演;所以我们的生活要怀揣希望,坚持善良,勇敢去爱;我了解到的1942 年真相: 1942 年,旱灾来临。河南一千多万人陷入饥饿之中。粮食吃完了就吃鸡犬,耕牛。1942 年大公报的一篇社论中写道,许多地方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一开始还是只吃死尸,后来杀食活人的事业是有发生。而美国记者白修德在采访离开前一夜,郑州的政府长官宴请了白修德三人。白修德留下了晚宴的菜单,记有莲子羹,辣子鸡,栗子炖牛肉,还有炸春卷,豆腐煎鱼等,此外还有两道汤,三个馅饼。白修德说,这是我平生吃到的最漂亮和最不忍吃的一席菜;在白修德去河南了解灾情前,他是蒋介石的忠实拥护者,称其为 “团结的象征,人民的偶像”,他认为中国想成为一个民主的国家,必须在极权统治下坚持一段时期才能成熟的步入民主社会。并为此不遗余力的赞扬中国军队,呼吁美国对华援助。此后,他对蒋介石的评价为:“这畜生牺牲了无数个中国生命,我为此痛惜不已”在国民ZF 无作为下,日本将粮食发放给了灾民,因此,不少河南百姓视国民党部队为比日寇还要邪恶的敌人。1942 年之后的2 年, 5 万日军挤垮了拥有 40 万兵力的国民党军队。汤恩伯在中原会战失败的罪名归于河南老百姓,污蔑河南民众都是汉奸,贴出标语,准备实行屠杀;而在汤兵败时,仓库中还有 100 万袋面粉尚够 20 万军队一年之用,全部落入日本人之手。李培基,也没有如实的汇报河南灾情。蒋介石其实知道河南的灾情,但是他悲观认为河南战事必输,于是打算给日本人留下一个千疮百孔的河南。后来,河南的灾民很多人跑到了陕西。据我所知,西安当时收纳了很多灾民,这些灾民生活在贫民窟中很多年,一直到建国后都没有享受到公平的待遇,可以说即便灾难结束,他们也没能得到正当的待遇,和来自政府的扶助!

电影1942 观后感

11 月29 日,我特地去电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之所以会去看这类题材的影片,是身体里一种说不出的力量驱使我去的。在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被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不过,也有催人泪下的镜头: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就自己的娘时,从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

点丢了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 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不仅如此,就连蒋介石(陈道明饰)也有不少仁义的举动!

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问冯小刚导演拍此片的动机。但我知道,这部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冯导 18 年的呕心沥血之巨作能够上映,就已经是奇迹!我个人认为,此类题材影片的呈现,在陈述历史真相的同时,肯定顶住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它能够与大众见面,说明我国的审查制度以及开放程度已经有很大飞跃。还有一事,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现在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这里说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细节刻画和故事情节,仅这两点,作为国人的我,很激动很兴奋:因为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败之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

本人才疏学浅形容不出来。总之,深表同情和悼念!在荧幕前的我,仿佛身临其境;放映完毕,走出影院,眼前所见恍如隔世。我不禁惊叹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会像那个美国记者白修德一样会义不容辞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时,我也会用行动追忆那段似远去,实则未远去的历史!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像被人打了一闷棍,我走出影院时,脑袋懵懵的,那残酷而肃穆的影像仍在眼前晃动。周围的人群安静而恍惚,没了往常电影散场时的喧闹。读过一些不同年代的大饥荒记录,虽比《一九四二》更触目惊心,但还是和看电影不同。当你跟随着漫长的逃荒人流在银幕中行进,你会感受到一种更真切、更严峻的拷问。饥饿的人在沉默中一个个死去,把问题留给了活着的人。那些历史事件你并未亲历,但你却感到一种负疚,对这苦难记忆的负疚。电影《一九四二》表现的这场大饥荒,造成了 500 万人死亡。从 1942 年春开始,河南各地出现冰雹、大风与黑霜,然后是遍地大旱、蝗灾肆虐。饿殍遍野之时,国民政府仍狂征军粮并封锁消息,灾民的粮食被搜刮殆尽,最终导致了这场惨绝人寰的大死亡。这场灾难有天灾成分,但主要原因,还是与当年国民党官僚体系的军政矛盾、官员腐败、沟通不畅等有关。从应对大饥荒的迟钝和无序,我们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即将面临衰落的命运。如电影所表现的,最后还是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在美国爆出了大饥荒的新闻,并通过与蒋介石的交涉, 使远在重庆的国民政府不得不采取赈灾措施。我想冯小刚(微博)和刘震云,不一定读过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书,但电影表现的情节,却似乎在证明森对饥荒研究的结论。只有当人的权利被完全剥夺,才可能导致大饥荒。天灾只是诱因,权利的不平等、信息沟通不畅、言论自由缺失、极权体制等,才是真正导致大饥荒发生的原因。因为极权统治者,不用担心自己的权力受到饥荒的影响,所以不会有任何防范的动力,但民主政府不同,因为要面对公众的舆论和选票,所以会更有效地防范大饥荒的发生。

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有时就像一个人一样,会把历史的苦难看作自己的隐私,总是希望人们知道得越少越好。然而,苦难却是历史留给人类最重要的经验,如果我们丧失了对苦难的教育和集体记忆,不仅会导致民众对苦难的麻木和良知的败坏。一旦条件允许,很多人会失去判断自己行为价值的能力,摇身一变,他们可能成为一场新苦难的制造者。饥饿让人感觉迟钝,苦难也会模糊人们的记忆。但对幸存者和其他活着的人来说,重新叙述那些苦难的故事,让曾经的苦难重现在当代人的公共记忆中,就是对逝者的义务和责任,也是对历史创伤的一种修复。因为只有从苦难的记忆中,我们才能发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与扭曲人性的苦难进行抗争。徐帆饰演的花枝为了孩子能活命,把自己卖了;张默饰演的栓柱,为保住孩子的风车,丢了性命。在冯小刚的镜头下,那些被饥饿伤害和凌辱的人开口说话了,讲述那些在绝境中的悲惨故事,讲述饥饿对他们的伤害和扭曲。这不只是对他们的伤害,而是对整体人性的伤害。当这些逝者开口言说时,他们或许才有可能走出曾经的创伤和屈辱。这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见证生命在苦难中的尊严。悲悯不代表遗忘,反而意味着要让苦难的历史,在当下的公共记忆中复活。

因为只有铭记这些苦难,苦难才不会在未来重演。悲悯并不是要对曾经邪恶的行为置若罔闻、一笔勾销,而是要更庄重、更严肃地向人们展示历史中的邪恶与苦难。人类不能依靠上帝来清除邪恶, 只有自己站出来不断抗争,才可能让同样的邪恶与伤害,不再发生在其他人身上。悲悯也意味着,揭示真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仇恨或报复,而是对历史创伤的修复和对正义的重新寻找,因为并不存在一种可以漠视苦难的历史价值。或许只有当我们重新感受这些在苦难重压下人性的尊严,重新感受他们的痛苦、绝望与恐惧时,才能明白正义、敬畏与悲悯的重要。《一九四二》更像是在代表历史和今天的人们,向当年所有无辜的死难者道歉。电影作为当下影响力最大的公共表达形式,显然承担着塑造公众集体记忆的责任。我们不仅需要历史学家的客观与准确,更需要这种影像艺术的叙述与感染力,因为它能让所有人感同身受。只有让历史的苦难昭然若揭,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知我们这个民族,认识到我们如何走到了今天。

1942观后感篇二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电影结束的灯光已然启亮,可是我坐在座位上久久未动,实在是心情太震撼了。哀鸿遍野、饿殍满地、炮弹横飞、血流成河,日本人的残忍、军队的无情、政府的后知后觉、官僚的层层剥削,一幕一幕在我脑海里展现,久久不能平息。

看电影前,我还特地看过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但是电影任然给予了我完全不同的感觉。中国和日本从31年九一八开始到37年七七事变,中国未曾对日宣战,日本也不曾对中宣战。中国不宣战,是因为外交部在蒋介石庐山讲话后,判断对日宣战弊大于利,比如日本可以以交战国的身份切断国际对中国的援助,而中国又无力保护海上运输线,老蒋也保留着讲和的希望。日本不宣战一方面也是因为宣战后,国际可能对其禁运,另一方面日本也不承认民国政府,后来建立了汪伪政府,相当于和中国是友好国家,怎能宣战?不过随着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12.7),美英苏对轴心国宣战,中国也于12月9日由中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签署发布《中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正式对日本及德国、意大利宣战,一直对日本入侵消极抵抗的国民党军队开始筹划反攻,电影中的故事也是从这里开始。1942年春,河南发生天灾,大旱和蝗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而在此一直在此与日军呈胶着状态的中国军队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准备反攻,国民党军队要求在河南征收三千万粮食,老百姓无奈之下开始逃荒,随着电影情节的展开,国民党军队战败,逃荒的时间无限延长,电影中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逐渐由多灾变为真正的逃荒,一路上,饿死的、冻死的、生病死的灾民数不胜数,而河南省省委主席李培基,因为自身原因,对蒋介石隐瞒河南灾荒的严重程度,导致政府的救济久久未置,大量灾民饿死在逃荒路上。

在逃荒的路上,饥饿是压垮道德伦理的一座大山,在连吃都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我们看到了1942年逃荒路上的种种罪恶,种种扭曲,种种我们无法想象,也无法体会的感受。灾难期间人命贫贱,影片中瞎鹿与人讨价还价卖掉自己的小孩,只为换得2升米给病重的老娘煮碗粥;张涵予饰演的传教者逃到一所小教堂,慈爱的神父边帮他包扎边和他对话,信仰坚定的传教者眼神已经开始变得迷茫,直至最后迷惑不已地大喊了一句:“既然上帝赢不了魔鬼,那还信他个求!”;迫不得已的地主老范的女儿自愿“卖身”换米,用“再也不见”来换取父女俩人的活路时,老范噙着泪水,仰天长叹:“我老范辱没祖先!”;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卖了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男人听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当栓柱没能在火车上“拴住”自己的俩孩子,毅然跳下火车找孩子,却把用老婆换来的粮食落在了火车上,他精疲力尽地追着火车,声嘶力竭地骂了一句:“火车,我日你亲娘!”;千万逃荒的灾民毫无目的地流动,所到之处树皮全被剥光,几万人不见一个笑容,我们在《一九四二》中可以看到这种对人生麻木至极点的影像,真实震撼。

在影片的另外一条救援主线中,我们也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李雪健李主席多次为民请命,希望能减免征税,下发粮食救灾;抗战时期《时代》周刊驻重庆记者白修德不顾重重困难,毅然亲赴河南,并进行了实时报道,而也正是他的文章引起了国际舆论哗然,蒋介石迫于压力进行了对河南饥荒的调查与救灾;同时,还有国际社会、宗教团体、民间慈善等多方援助,虽然张鼎生甚至连政府赈灾的八千万粮食拨下来之后,他还硬是要走了三千万, 虽然最终对灾民的各种救助最终没有取得成功,但是,最少他们努力过,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灾民的情况只有更差、更严重。

同时,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一家的遭遇更是说明了一个问题,本事家财万贯的老范家在粮荒一开始就遭人抢夺,本是就着“躲灾”心里的他,结果当国民党军队败退后,结果也变成了逃荒。那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如果国家富强,灾难一起,各方援助,他会家破人亡,

还死掉了唯一的儿子吗?如果国家富强,那场对日本的战争在一个月内打赢了,逃荒大军早早回家,还会有影片后面令人发指的情节吗?所以说,国富方可民安,落后就要挨打。目前,我国周边国际形势动荡,菲律宾、日本等国蠢蠢欲动,意图侵犯我国领土,而美国等国态度暗昧,我国再次站在了风浪的尖头之上。但是,中国已经不是以前的中国,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在过去的若干年中,不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有着这些坚实后盾的基础上,我国政府更是坚持原则,寸土不让,多次在各种场合明确的表达了我们的立场和决心,让人大快人心。

影片只有2个小时就结束了,看完这部影片,我深深的受到了触动,国家的强大离不开科技的发达,科技的发达离不开教育的普及,而我作为一名教师,作为国家教育体质中的一颗螺丝钉,我更是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牢牢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才是对无数先烈们最好的回报。我在深深的悲恸之余,也不禁深深自省,我平日的工作也算努力,但是我是否应该更加认真?天道酬勤,君子以自强不息,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应用更加严格的要求来规范自己,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1942观后感篇三
《1942电影观后感》

《一九四二》

——观后感

当看完冯小刚的电影《1942》。内心颇感震撼,心中也有些思考,关于——历史、生命、生存、人性。

人,都是喜欢看光鲜漂亮的东西的,怕那些、破破烂烂的逃荒场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也怕,但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又不能正视历史。让今天远离苦难的人们无论老中幼,亲见我那苦难民族的一场灾难,这虽与当下灯红酒绿不甚和谐,但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深陷于一场内心的煎熬。我们民族百年来有多少“太惨了”的历史淹没在史籍之中。我曾经看见过一组民国时期西方人拍摄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释说:逃荒的灾民毫无目的地流动,所到之处树皮全被剥光,几万人不见一个笑容。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一个满身光环的人愣是褪去光环,闯入黑暗之中寻求,智勇可嘉。

人性是复杂的,当真正获得了生存机会的时候,人性便开始闪耀光芒。花枝出卖自己更多的是为了自己孩子的继续生存,并将自己比较完好的棉裤换给了栓柱;栓柱为了保护花枝的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生存的几乎回去找丢失的孩子,并最终为了保留住孩子的纪念物惨遭杀害;甚至腐败的军需官听到星星吃撑了而不能弯腰的叙述也多少有点动情。影片的最后,老东家和“小女孩的相遇也说不上是谁救了谁,或者说只有两个人的相遇才能让两个人都有生存下去的可能,温暖人心,希望还在不是吗!

“饿死一个灾民,地方还是中国的;如果当兵的饿死了,我们就亡国了。”蒋鼎文的歪理貌似有理,实则纯粹是强词夺理。政府及军队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人民服务,当兵的天职和任务就是保证每一个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当政府和军队放弃了人民的时候,这样的政府和军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战败的国民政府军居然毫无顾忌的抢劫灾民,马上就从国家机器变成了强盗,视草菅人命如儿戏。不顾及人民群众死活的所谓国,亡也就亡了吧,亡了正好,正好该亡!天灾固然可怕但人祸才是根源!

看影片后我的感想是不管发生什么样的战争与灾难,受苦的永远是底层的人民,顶层社会不受什么影响。有时国家不可信,有时政府不可信,有时官兵不可信,信得过只有自己。北大一位教授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概是“我们受这些随时可以出国的官员指挥着,让我们去盲目爱国。”如果你不盲目,你可能去砸车要被罚吗?如果你不盲目,你可能因一句话杀人而坐牢吗? 别想着发生战争能对自己生活有什么更好的改善,如果你是普通人民群众,没有任何好事降临到你身上。贴吧里有过一句话“再穷穷孩子,再富富政府。”所以,大家就安安分分的向钱看,好好过自己的小日子吧。要不大灾大难临头的时候,谁也救不了你。

1942观后感篇四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故事开始于1942年的一场旱灾,土地干裂,泼上一瓢水都会“呲”地一声,灾民纷纷离开家乡逃荒而去,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影片中类似的冯式幽默贯穿全片,然而这些幽默在这部悲情片中,就像油锅中的水滴一样,引起爆沸。

从古至今,山东的逃荒者逃往东北,河南的逃荒者逃往陕西,影片中的逃荒者有被洗劫了的地主,也有千千万万的普通农民,从豫北出发,收拾细软,拖家带口,浩浩荡荡逃往陕西,沿途遭遇严寒、饥饿、日本人的飞机、溃散的国军,口粮从最初的小米逐渐变成了烧灶的柴火,杀驴、杀猫、杀人,饿晕了头的人,变卖细软,卖儿卖女卖妻子,换点口粮来活命。谁曾想过,5升小米能买一个十六七的大姑娘,一口饼干能陪睡。影片对灾荒、饥饿,刻画得入木三分。然而就算是这样,能挨过来的人,十之有一。河南商报记者在《河南省志·人口志》上,查看了一下前后人口的对比。1940年,河南人口是3067万,1942年2798万,1943年2595万,到1944年,2471万。这四年,人口减少了596万,减去正常的人口增减和战乱影响,1942年饿死300万人以上,是目前学界给的大致的数字。 造成这一历史惨剧的原因有三:

1.天灾。毋庸置疑,旱灾是直接导致灾荒的原因,颗粒无收。

2.战争因素。时值抗战,豫北、豫东为日军所控,豫西、豫南为国军正面战场。河南“兵役第一、征实第二”,整个河南不仅承受着旱灾,还要为总数达50万到100万人的驻守军队提供粮食及物资供应。日本飞机狂轰滥炸,摧毁了我们的物资运输线。

然而,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第三个因素:人祸。一、国人的自私与冷漠。逃荒者历经千辛万苦,逃到洛阳,洛阳政府不允许灾民进入。灾民扒火车逃往陕西,陕西政府把火车赶回去,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拒灾民于城门之外。城内歌舞升平,城外饿殍遍野,灾民卖女入青楼,卖妻为人奴。

二、政府救灾不力。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去重庆本事向蒋介石汇报灾情,蒋问他:"河南灾情怎样?" 李:能够克服。蒋:“河南到底死了多少人?”李:“1602人”。

李培基因自己性格懦弱,没能在第一时间向外界披露消息,失去了最佳救援时间。在灾情被曝光数月后,河南获得国民政府8000万斤救济粮后,蒋鼎文要求支付3000万斤军粮,后贿赂其300万斤军粮作罢。救济粮发放不及时,地方官员雁过拔毛,贪污腐败;奸商扰乱市场,哄抬物价,囤积粮食,趁火打劫。

秦人不下自爱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是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反观当

下社会,民风不再淳朴,老人摔倒无人敢扶,邻里反目兵戎相见,贪污腐败遍地而生,谁能够保证,将来如果再来一场天灾,再来一场战争,人民不会再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无论何时何地,作为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始终要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时时刻刻谨记在心中,并付诸行动,这才是一名真正的党员。

1942观后感篇五
《电影【1942】观后感》

电影【1942】观后感

今天怀着一种莫名的心情观看了电影《1942》,不知道这种心情怎么形容,只知道看完之后心里总有种东西在狠狠地纠缠着,似苦,似酸、似辣,唯独没有甜………….

电影放完了,我们不想走坐在那里说着心里的感受,嗯、感慨吧妈妈,孩子说,我说是的心里很复杂,冯导确实做的很好,电影做的从内容到手法和阵容都没的说,真实的再现了历史,教育了人们战争的残酷,自然灾害的无奈和权利的强大,血腥的场景,人命的低贱,统治者的无情,人心的不足,冷漠的官场,演员精湛的表演,电影都将这些表现的凌厉之极,两级跳跃似的画面转换告诉人们很多……。

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命运,和国家连在一起,和国家的领导人联系在一起,大与小是一样的,当困难出现在眼前时,当孩子需要母亲时,当人们需要帮助时,统治者考虑的不是人的生命,而是自己的宝座稳不稳,那样的政府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大批的难民死亡,军队的损失,国家的危机啊那是国破家散人亡的结局啊。

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士国人与外国人是一样的,电影中的李主席,外国的记者,他们急人民所及,急生命所及,无奈力量是有限的,但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起码在历史上有了他们鲜活的为人的生命而战斗的步伐。影片朔造了最底层的百姓的实际生活,几个家庭的毁灭几代人的命运最后的结局让人有着无法言说的沧桑感,复杂的心里压抑感和心痛感。

心里很多观后感,电影清晰的画面,人物极致的表演,丰富的电影内容,敬慕的大师力作,又一朵奇葩让我的心情也随着电影涤荡,谢谢冯导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也谢谢演员们又一次的付出。还想着再去看一次。

1942观后感篇六
《1942 观后感》

观《1942》有感

1942电影讲述的是在抗日战争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时候河南大旱,千万河南人背井离乡,只为有个活路,试问当时真的有活路吗? 影片从两个角度去描述这场大旱,这场遭难,一个是地主老范,另一个就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地主老范从离家有车,有钱,有粮食,有家人到最后的一无所有,国民政府的贪污,腐败,漠视人命,麻木,这种描述方式生动的呈现当时的真实画面。 看完影片之后会发现全片没有提一个关于当时中国的另一个政党,中国共产党,这也算是开了中国电影界的先河。这也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宽容,大度。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中国合法政府是中国国民政府,因此影片把第一角度设定为当时的政府,从侧面体现共产党的执政方针是正确的。

我从影片的侧面来解析1942所说明的另一个道理。1942年中国进入抗日战争时期的相持阶段,这时候不仅仅是一城一地的得失,最重要的是比比中日两国谁可以坚持到最后,所以第一,当时的政府心里只想着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忘记你有城市没有人有用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得怎么可能赢得民心。第二,这也和当时政府的军阀割据有关,当时属于军阀割据,各扫门前雪,不是自己辖区的事情我不用去管,表面是归属于当时政府,其实还是“土皇帝”,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不关心他们,试问,有用吗?唇亡齿寒的道理都不懂?第三,就是当时政府的管理,监督制度形同虚设,制度是

有的,但是有多少人真正去实行,再者就是官官相互,派系林立,贪污,腐败,从根就开始腐烂的一个政府你能真正让它去为民众着想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讲究场面。 影片用折射的手法阐述另一个现象,除了说当时的政府的无能,政府的贪污,腐败,也说了当时民众的无情,麻木,冷漠。当他们到达洛阳的时候却告知不允许进入的时候,那时候政府的公信力还有多少?说的进行救济,实行的时候怎么样呢?过新年洛阳城里城外明显是两个世界,外面尸横遍野,里面繁花似锦。这就说明当时民众的麻木,冷漠。

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之后,无论你今后怎么做?民众还会相信你吗?影片中政府惩治贪污份子的时候,地主老范说了这样一句话,反正政府的话我不在相信,这就说明什么?民众都不相信政府,政府难道不失败吗?

我们不能一味的去追究谁的责任,我可以说蒋介石当时也很为难吗?当时的国际背景就是美苏英三国背着中国进行战后规划,中国没有贡献吗?我相信每一个人都知道中国对于二战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蒋介石去美国求援的时候,美国怎么对待中国的?当英国遇到困难的时候请求中国的帮忙,条件就是援华物资,那时候中国穷,什么都要靠别人的救济,中国在缅甸留下多少英烈。当时的中国就是弱国无外交。

只有当国家强大的时候,才不会有人欺负我们,我们才能有自尊的活着,当一个国家的民众忘记历史的时候,那么这个国家离灭忙也

就不远,现在的中国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下,正在朝着蓬勃发展的前景发展,那个时候还会发生那样的事情吗?还会有其他国家的人随意欺负我们吗?

我们作为当代青年人要是忘记过去的历史,不懂得爱国,那么我们这个国家该怎么样去发展?我们怎么去超越其他国家,现在西方国家不断找中国的麻烦,难道我们就不愤慨?要是没有共产党没有这个国家?试问,你现在是什么?你现在在干嘛?你现在还能在这里上学?还能这么美好的生活?

爱国关系你我,关系这个民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是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够更好的发展,更好的前进。

一个国家不重视过去的历史,迟早都会众叛亲离。

1942观后感篇七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冯小刚导演用银幕为我们还原了对于河南人来说充满天灾人祸的灰色年代,河南人就在1942这充满压抑的年代中卑微的求生。

看完这不电影之后,不知道怎么表述自己压抑沉痛的心情,这是一部冰冷而绝望的电影,是对70年前的天灾人祸的全景展示,从灾民,贪官,蒋介石乃至“救灾”的日本人,芸芸众生,面面俱到。我们只关注战争,却忽视了战争下受苦受难的百姓,在这种故事背景下,个人卑微的如同蝼蚁,政府将灾民当做包袱,而日本人则利用灾民,使其成为自己战争的武器,而其中的共同点就是觉得灾民的死活无关痛痒,任其自生自灭。当下社会,我们对“四升小米”已经没有了概念,或许我们对于“四升小米”就可以换一个媳妇,两块面饼就等于一条人命感到诧异,而今的我们,生活在国家的庇佑之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那个年代,没人愿意去回想,没人愿意去经历,死亡,饥饿,寒冷,在这个全民奔小康的年代,人们仿佛不再相信,只有一些老人们会把饭吃的一粒不剩,浪费,已不再是可耻的行为,在富人眼里仿佛是一种炫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个社会变成了笑贫不笑娼的社会,这是可悲的。

1942所展现的不仅是饥寒交迫,还有尊严。栓柱为了自己唯一的念想,或许现今会有很多人认为栓柱是可笑的,甚至可悲的,但是对于一个朴实的农村人,为了胸中仅存的一点卑微的志气,不受嗟来之食,不对日本人低头,这正是映射了每一个国人应有的尊严——不管是以怎样的形式表达,这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原因。而反观老马,从厨师到法官再到日本人的阶下囚,尊严在生命的考验中已经慢慢泯灭,对于回答生命与尊严哪一个更重要的时候,答案会从每一个人口中脱口而出,而现实中我们所走每一步都在无声地回答着这个问题。仓廪实而知廉耻,衣食足而知荣辱。而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人都向往着灯红酒绿的生活,每个人都想法设法为了能够更好的享受而抛弃着自己尊严,一个人有了想要捍卫的东西就会变得软弱,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里,有人开奥迪,有人开奥拓;有人开奔驰,也有人开奔奔。有钱人的座驾是捷豹,开捷达的人更多。而无论钢板的厚薄相差多少,坐在车厢里的人,那一具血肉之躯,都是同样的脆弱。有的人甘愿为了一己私欲而出卖自己的灵魂,拜金主义的出现,让许多人只看到表面,看不到内涵,精神层面也极为空虚,扭曲人们的人生观,背离自己的理想,最终也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的人情冷漠,尔虞我诈,人人自危,丧失了自己应有的尊严,虽然大部分中国人心中都有着共同的理想,为了国家的崛起而奋斗,而负面影响的散播必须要加以制止,否则就会使社会失去精神支柱,道德沦丧,使发展失去意义。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物质条件上升的同时注重精神上的培养,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942观后感篇八
《1942观后感》

About 1942

I am so gald to see the film named 1942 that directed by FengXiaogang.It’s an educational film for youngman,at least for me.

The film is over,but it take to my ponder is actually just started.The first question in my mind is, how many things we don’t know in Chinese history.I am so sad for my ignorance.

The meaning of the film,not just about its humorous art and actor’s performance art,of course it is.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ruth,the history truth.Maybe there are exaggeratedin it. But I still would like to think about things deeply under the surface. The film ended hastily .It shocked me deeply . There are good leaders plead for the people , also be bad profiteering from people . They are not be focus on . Neither leader’s personal leadership nor an inevitable outcome of historicaldevelopment , people at the bottom are so powerless.

Director Feng had a good lesson for people in therespirit field. Not only so hunger from body that cherish fruits oflabour, also reflect natural selection assures.

The world is cruelty . People must be protected well by themselves . Cosmopolitanism is nice , but nobody could predict X factor , such as natural disaster , national disaster , heart unpredictable﹒﹒﹒﹒There is a long distance between ideal and real . Keeping peace with others had fighted with war plunder for such long time .Maybe , no end . Maybe dead together.

Ealina(dingding)

2012.12.7

关于1942

很庆幸能看到冯小刚导演的1942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对年轻人很有教育意义,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样的。

电影虽然结束了,但是它给我带来的思考却刚刚开始。我脑海里出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有多少我们不了解的事情,我对我的无知感到难过。 这部电影的意义,不仅仅是它的幽默艺术和演员的表演艺术,当然这是不可否认的。最重要的是真相,历史的真相。也许电影里面有一些夸张成分,但是我依然愿意去考虑电影表象后的本质。

电影结尾草草收场(并不明晰),但却深深震撼了我。在电影里有为民请命的清官也有投机倒耙的贪官,但他们都不是重点。不管是领导者的领导手段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处于底层的百姓显得那样的无力。

世界是残酷的,人们必须学会自己保护好自己。世界大同固然好,但是我们无法控制一些未知因素:比如天灾、比如国难、比如不可叵测的人心……….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很大差距,和平相处与战争掠夺是一个长期的较量,也许,没有结果,也许,同归于尽。

丁丁

2012.12.7

1942观后感篇九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最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冯小刚耗资2亿元导演的电影《1942》被一致好评,今天由公司组织我们去看了这部影片。使我们感触很深。

在如今这个和平的年代,我们往往会忘记历史,忘记我们做人应该有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完全沉静在安宁,衣食无忧,铺张浪费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大城市的我们,享受着大城市打给我们的优越生活而完全体会不到贫困地区艰苦的生活。幼儿园为了提高我们的忧患意识,培养我们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精神,组织我们集体观看了电影《1942》,让我们重温历史,感触饥荒和战争带给那个年代人们的痛楚,感动于那个年代人性。

在观看这部电影中,触目惊心的画面完全震撼了我的心灵:茫茫的中原大地,袁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尸横遍野;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压榨,残害;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借机发财,残害百姓。种种惨目忍睹的画面刺激着我的大脑,震撼着我的心灵。你可知道为了救自己的娘而被迫卖掉自己的孩子这种骨肉离别之情但是又不得不这么做是有多么痛楚吗?痛苦的背后总会有感人的画面,老东家(张

国立饰)在看到瞎鹿(冯远征饰)欲卖自己的儿子来救自己的娘亲时,从自己所剩无几的粮袋中拿出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不顾自身安危,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差点丢了自己的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挽救自己快要饿死的孩子,将自己卖给了别人,等等这些画面让我潸然泪下。亲情,友情,人情这三个词在我的脑海中不停的转动,回想历史眼观现代,有几个人能将这三个词真正的做到呢?大学毕业的我自愧不如,远远不及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影片只有一条贯穿的主线,老东家(张国立饰)一家的逃荒,与此同时,战争、政府、传教士、记者、日本人等等如碎片般散落在主线中,支撑起整个庞大的故事背景,将一卷历史的横截面,巧妙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个悲惨的死去或离散,最后只留(张国立饰)和他路边捡来的女孩,两个人走在望不到头的乡野路上。剧情虽然简单,但是它所蕴藏的能量,却能穿透人心最坚硬的伪装,直抵灵魂深处。

看完这部影片,教育我们这些安于现状,腐败与安宁社会的我们。同时,也深深的教育了很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青年。

姓名: 2012-12-8

1942观后感篇十
《电影【1942】观后感

电影【1942】观后感

首先感谢公司。让我们去观看《1942》这部刚上映的电影。电影中有很多触动我内心深处的场景,让我感慨万千。天灾,颗粒无收,生灵涂炭民不堪。 1942年对于河南人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大旱而且蝗灾,又逢大批日寇入侵中原,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为了生存,3000多万人,历时106天,行程1012公里,开始了一次惨烈浩荡的逃荒之旅。 留下,没有食物将是死路一条;逃荒,面临的是未知的危险,九死一生。有任何一丝生存下去的希望,人们便义无反顾的踏上了逃荒的路程。逃荒的路上,除了饥饿与疾病,还有日军敌机的狂轰滥炸,没有任何防御能力的人们,在战火中血肉横飞化为灰烬,我已不忍心回忆那些惨烈的场面。亲人一个个离我们远去,路边的尸体随处可见,人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面,为了生存他们唯有向前。

生活在今天的人们,真的没有理由抱怨社会、政府了,而应做好自己为人的本分,做好为官的本分,做好自己的本职本分,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积极有益的作用。了解历史的灾难灾情,感受今天的幸福美好。

真实的历史,教育了人们战争的残酷,自然灾害的无奈和权利的强大,血腥的场景,人命的低贱,统治者的无情,人心的不足,冷漠的官场,电影都将这些表现的凌厉之极,两级跳跃似的画面转换告诉人们很多……。

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命运,和国家连在一起,和国家的领导人联系在一起,大与小是一样的,当困难出现在眼前时,当孩子需要母亲时,当人们需要帮助时,统治者考虑的不是人的生命,而是自己的宝座稳不稳,那样的政府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大批的难民死亡,军队的损失,国家的危机啊那是国破家散人亡的结局啊。

君子以德辅仁、以文会友。我感受蛮多。电影清晰的画面,一直浮现在生活中,激励着我们珍惜现在好好工作。

姓名: 2012-12-8

相关热词搜索:电影1942观后感 1942 1942观后感1500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1942观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1942观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guanhougan/21964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