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观后感 > 邓小平时代好段

邓小平时代好段

2016-06-13 09:29:33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邓小平时代好段(共5篇)爱国电影观后感作文:《邓小平》观后感爱国电影观后感作文:《邓小平》观后感爱国电影观后感作文:《邓小平》观后感二月二十一日,在公司组织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了电视片《邓小平》。通过这次活动,我本人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体会深刻。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

《爱国电影观后感作文:《邓小平》观后感》
邓小平时代好段 第一篇

爱国电影观后感作文:《邓小平》观后感

爱国电影观后感作文:《邓小平》观后感

二月二十一日,在公司组织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了电视片《邓小平》。通过这次活动,我本人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体会深刻。

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卓越领导人。他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他热爱人民,联系群众,总是把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赞扬不赞扬、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判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邓小平同志崇尚实干、英勇果敢,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了非凡的胆略和勇气,在决定恢复高考、收回香港主权、军队正规化建设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一个卓越领导人的大智大勇。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的南巡讲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中国人民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从而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的辉煌一页。

邓小平同志目光远大、襟怀宽广,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国际大势,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问题,思考、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

邓小平同志无私无畏、光明磊落。他一生“三起三落”,被错误的打倒和蒙受冤屈时,从不怨天尤人,总是不屈不挠,表现了他无私无畏的品德、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海纳百川的胸怀。

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们在重温邓小平同志光辉灿烂、波澜壮阔的一生之后,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向邓小平同志学习,特别是他崇高的品德风范,执着的人生追求,在逆境中的生活态度,更是我们所有共产党员的楷模。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自身素质和执企能力、执企水平,把自己分管的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强化管理执行,积极主动服务,为公司各项业务持续、稳健发展和中国联通发展模式根本转型、迅速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做出新的业绩。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
邓小平时代好段 第二篇

坚守理想信念,力争创新有为

——读傅高义先生《邓小平时代》有感

当年,一曲《春天的故事》,形象地表达了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前夕,有这样一本关于邓小平的书——《邓小平时代》,被誉为邓小平研究“纪念碑式”的著作,这本书由哈佛大学退休教授、曾任哈佛费正清东亚中心主任的傅高义花费十年创作而出。《人民日报》曾比较罕见地在2版推荐即将出版的《邓小平时代》一书,赞扬此书“对邓小平一生和中国改革开放之路进行了全景式描写,英文版因其独特视角、翔实资料而广受好评”。比尔〃盖茨曾说,要想通过一本书了解中国,那这本书就是《邓小平时代》。

【邓小平时代好段】

在市委办公室领导的推荐下,我利用业余时间仔细研读了这本64.3万字、754页的“厚重”之作。全书人物、事件众多,既有对人物关系的细致解读,又有对当年重大事件和决策的深入分析,作者以丰富的史料、国内外重要的研究成果、档案资料和为数众多的独家访谈为基础,对邓小平个人性格及执政风格进行了深层分析,并对中国改革开放史进行了完整而独到的阐释。全景展现了小平同志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支撑下,以出色的政治智慧、过人的胆识和人格魅力,领导中国走过艰难的改革历程,开创了一个改变中国人命运

的时代,创造了一个二十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奇迹。

读史可以医愚、清心,可以明兴亡、知更替。小平同志虽然已经离开我们17年了,但我们依然生活在邓小平时代。《邓小平时代》这本书,在坚守信念、磨练意志、创新有为等方面给了我们年轻干部诸多启示。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像毛泽东和周恩来一样,邓小平对党和国家有着虔诚的忠诚,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的坚定立场。小平同志身经百战,历受磨难,但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邓小平生活的中心”。他晚年曾深情地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纵观小平同志的一生,他对人对事不带偏见,不存私心;伸张正义,从不整人,看到有同志蒙冤,就挺身而出说公道话;他虽三起三落,但不趋炎附势,不溜须拍马,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直言不讳。他虚怀若谷,把个人的作用和集体的作用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以身作则带头退居“二线”,不搞终身制,打破了领导职务的“铁饭碗”,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家长制、个人崇拜,有利于保持党的干部队伍和国家的生气与活力。他那著名的“猫论”以及他支持和领导“实践是检

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敲碎了长期以来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并为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开辟了道路。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从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中走出,到2012年,GDP总量增长142倍,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12元跃至24565元,增长59倍。邓小平时代卓越的成就,不仅仅是靠小平同志的人格魅力,更靠他卓越的领导水平和管理才能。

小平同志聪明灵敏,大事当前喜欢独自一人静静思索,无论什么环境,他坚持每天读报读书,就算被放逐江西,他依旧保持着睡前读书的习惯,毛泽东称他为会走路的百科全书。改革之初,他高瞻远瞩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并说“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他不仅倡导全党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提出了坚实而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还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设计出了新经济体制和新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小平同志善于加强团结、减少分歧:包产到户体现了他团结群众、推行政策的能力,平反文革冤假错案体现了他团结干部、营造气氛的能力。处理问题时,他总是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扼住要害以解决问题。1992年“南巡”期间,邓小平针对改革争论果断地说:“不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谁不改革谁下台”。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

重走“南巡”之路,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表明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李克强总理上任前后多次强调,目前中国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是,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趟,因为别无选择,它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

鄂州,是全省综合改革示范区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作为一名鄂州的年轻干部,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小平同志的机智、坦率、风度和自信,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牢记“两个务必”,直面“四种考验”、化解“四种危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藩篱,立足本职岗位,扎实做好工作,按照“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向人民报告、让人民满意”的价值导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挑重担、破难题,将个人的价值、家乡的发展融入“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之中,谱写出壮丽的青春篇章。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邓小平时代好段 第三篇
【邓小平时代好段】

南京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读书报告【邓小平时代好段】

【邓小平时代好段】

题 目 《邓小平时代》读书报告

班级(班号) 9121101903

姓名(学号) 何炎 912110190111

指 导 教 师 王毓【邓小平时代好段】

2015年5月12日

南京理工大学马研部

读书报告

人民的儿子 伟大的旗帜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

【邓小平时代好段】

尼采曾经说过:谁将声振寰宇,必将长久深自缄默;谁将点燃闪电,必将长久如云漂泊。这句话用在邓小平的身上是合适的。在正式掌权之前,对比起一直处于中央核心领导层的陈云、李先念等人来说,他的政治生涯潮起潮落,一度被“雪藏”在江西远离政治中心;在建设派(the builders)和平衡派(the balancers)的激辩中,他又是缄默的:从不轻易表态下定论,只是坚持“不争论,大胆闯”。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从前我脑海里的邓小平是单薄而割裂的。我从来没有想过到,他曾经是一个何等机敏的少年参加了最早期的中共地下党工作,曾经挥斥方遒带领60万中共大军打下最艰难的战役,曾经受任于危难之际担任过宣传部长和财政部长;只知他身上标签式的“三起三落”和三中全会上石破天惊的改革开放,似乎他以一个洞悉未来的智者形象降临于神州大地,甫一出现就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裕。而我很少去思考,是哪些早年的经历让他中国的未来有清晰的构想?又是哪些具体的手段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傅高义用了六十四万字详述。

毛泽东曾经评价邓小平: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他是个能干的战士,坚决反对修正主义。

在我心里,他的确是个战士,一个不轻易亮剑的战士。他从早年起就享有一种声誉:他善于区分大事小事,将精力集中在能给中国带来最大变化的事情上,对于他认为的头等大事才会事必躬亲。

1975年之后,他投入大量精力的第一件事便是科学和教育的整顿工作。自他从江西归来,分管科学和教育,便开始马不停蹄地会见获诺贝尔奖的美国华裔

科学家,商讨“中国能为提高自身的科学水平做些什么”;同时他不断会见各地领导,就如何养成尊重人才、促进国家进步的新风气提出具体意见。毛泽东在1976年初曾要求邓小平明确肯定“文化大革命”,邓却拒不服从。这绝不仅仅因为他的儿子在“文革”中受到的迫害,更是因为他在推进中国科教事业上的决心。邓如果肯定“文革”,就是将知识分子归入“需要被批的资产阶级”,他就无法进行整顿,也无法实行新的改革政策,解放人们的思想。在对中国未来需要的评估中,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实上,正是由于他在面临下台的压力下没有屈服,后来那些在“文革”中受过迫害、视“文革”为一场灾难的人才愿意与他合作,他才有足够的底气去做那些为了推动国家前进必须要做的事情。1977年之后,他更是在教育方面做出卓越贡献。他力推全面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全面整顿学校秩序,调动了亿万青少年学生和教师队伍的积极性;他在改革开放时期促进确立教育战略地位、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他反复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全力呼吁要造成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空气,努力为教师创造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英明的领导人都不会忽视教育问题,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更是把“双语政策”的贯彻视作自己“一生的挑战”。他在自传中道出了推行“让每个人通晓至少两种语言”的政策时许多不为人知的挣扎和痛苦过程。新加坡国内反对以英语作为全民共同语言的声浪持久不息,而李光耀态度鲜明地定下双语政策,原因也很简单:一是要提防独尊华文的沙文主义,促进民族融合;二是要促进贸易工作的开展,让新加坡融入国际社会。事实证明,这项政策卓有成效。

邓小平和李光耀同为“实用主义者”,他们的相似点不仅在于科技和教育事业上的努力,也体现在对经济改革的执着。李光耀领导下的新加坡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稳定的政治环境、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的青睐。新加坡庞大的高科技电子工业由美国跨国公司奠基,海事工业主靠日本跨国公司的资本和技术,炼油工业得益于英国石油公司等的投资。新加坡全面接受了跨国公司的资本、技术、企业家、管理和市场的“套装货”。这种深刻的依赖最终使新加坡成为国际生产链中的重要一环。

1978年邓小平出访新加坡,这个高度发展的蕞尔小国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一年的三中全会至1992年的南巡,他便在经济的调整和发展上贡献出了自己自己最大的精力。

他克服重重困难:说服军队延后军事现代化为民用经济的发展让路,与平衡

牌在开放的边界上反复拉锯;他也深谙“见贤思齐”的重要性:敞开国门派遣几万留学生出国访学,邀请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对中国作全面的实地考察。最令我感动的是他以88岁的高龄进行的一系列南方谈话。彼时,他已经完成了权力的移交,最后一项国家军委主席的职务也已移交给江泽民,但他依然全力推进上海浦东的开发,并预估到这对国家经济的积极作用。他对北京保守的经济政策感到不快而自己又不能完全说了算的时候,他先是在《解放日报》表达自己的观点,又乘专车南下,先去武汉,然后是深圳、珠海和上海,他在这里开展的一系列会议和即兴讲话,成功点燃了扩大市场开放和加快发展的大火。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一本七百多页的人物传记,受益颇多。书中最后的信息注释,已将近百页,足见作者傅高义论述之严谨、考证之详实。许多之前鲜少被触及的话题也被客观地收录在书中,一些次要人物也栩栩如生。我看到一个谦逊稳重的华国锋,受命于危难之际、非常之时,让国家在毛泽东去世的一段时间内平稳过渡。我看到一个辛勤劳作、大公无私的胡耀邦,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却因为对民主和自由的过分宽容而离开领导核心。我看到一场造成严重人道灾难的“六四”事件,时至今日谨慎的美国学者依然不敢对它的性质和结果盖棺定论。任何一个政治人物、事件、决策,都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和看待。比如说,网上经常有对中国《国籍法》中“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的嘲讽,认为这是国家专制、不知变通的代名词。事实上,这是建国后历史遗留的产物,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70年代,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各有大约500万华人,三国领导人都担心华人更效忠中国而不是自己的国家。邓小平在1978年访问马来西亚时重申了“中国不接受双重国籍”这一政策,已经取得马来西亚公民身份的华人就自动丧失了中国国籍。表明中国鼓励东南亚华人忠于他们所在的国家,尊重当地风俗。阅读的过程中我就像一个拾穗者,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名词散落于地,我将它一一拾起,渐渐串成一段能自洽的历史。

“按照邓小平的遗愿,他的眼角膜被捐出供眼科研究,内脏被捐出供医学研究,遗体被火化,骨灰盒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1997年3月2日,他的骨灰被撒入大海。”读书至此,我几乎要落下滚滚热泪。这位作风强硬的领导人在人民面前展现了脉脉的温情,他总说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愿做一头俯身耕耘的老牛;我更愿意将他视作一个无所畏惧的战士,从战火纷飞的年代一路走来,为今日的中国留下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

《【书海悟道】《邓小平时代》读书笔记》
邓小平时代好段 第四篇

点评:整个读书笔记将邓小平时代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在经济、政治、社会从计划体制实现市场体制的转变完全合乎逻辑的表达了出来,而且这就是那个邓小平时代15年左右中国的基本历史及其演进的基本过程,这既可以看出作者杨继绳先生对中国那段历史及其变革的深刻洞悉,更可以发现作者对于邓小平作为一个政治家应对各种政治挑战所显示的智慧与能力,使人阅后深刻改革开放之举措的推进是多么的艰难、不易,同时更为作者整体把握那个历史过程而折服,因为他算是全面、客观、且逻辑地呈现了那个时代的整体画面,每个人读了这个传记后都对对那个时代理解深刻。于你而言,能够通过一篇不长的读书笔记就全景式将整本书的整体基本准确的叙述出来,自己的整体把握能力、概括能力、文字能力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更有对于那个改革开放的政治运作中的精到描述亦是显示了自己的水平的,这都是这篇读书笔记传递出的信息,这里悟性的彰显、认知的提升亦在其中了。

至于你最后提出的关于中国农村市场化的出路及其面临的挑战,你也说了那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农田一租了之的,它深刻揭示了农地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所牵涉的利益格局多么复杂,梁老师

<邓小平时代>这本书该书共12章,近50万字,分上下两卷。这部书从毛泽东逝世写到邓小平逝世,在20世纪世界社会变革进程大背景下,完整地展现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深刻变迁。书中介绍和分析了中国改革的起点,展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对中国的农村改革、对外开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方面面作了详尽的介绍和深入的分析,深刻评价了中国改革推进战略的成败得失和改革过程中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并对邓小平的遗产和中国面临种种社会经济难题进行了剖析。这部书不仅写了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还描述了年来中国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变化。作者充分发挥了其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的优势,运用对许多重要领导人和有关当事人的第一手采访资料,生动地展现出整个改革过程;又借助于其学者的素养,对重大事件和历史进程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使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利弊得失尽显笔端。【书海悟道】《邓小平时代》读书笔记

第一章,毛泽东的遗产。 讲了在极权政府之下绝对领袖毛泽东的逝世给中国带来的震动,及其留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极度贫困的社会现状等问题。同时介绍了毛泽东所形成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政治思想、 消灭私有制和商品经济从而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经济思想、以及压抑自我、否定个人强调共产主义集体的道德思想等。毛泽东留下的是一个问题丛生、面临改革浪潮的社会主义制度,而这正是邓小平改革的初始条件。

第二章,十月六日的风霜。 从邓小平第二次出山讲起,邓小平的出山无疑加强了务实派和元老派的[右派"的力量,[四人帮"当然是竭力阻挠并加以破坏,而毛泽东为了文化大革命不被否定,也不留下一个动乱的社会,在[左派"与[右派"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他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来防止邓小平否定文化大革命,用党纪党性来约束江青等人的激进。邓小平在后来的整顿工作中,采用反修防修、安定团结和发展国民经济三条重要指示不可分割的手法来回避毛泽东的某些具体指示,来进行经济建设,这体现了邓小平高超的政治手腕,直到四五运动中人们明确提出要打倒四人帮时,毛泽东才最终下定决心使邓小平下台,实务派受到很大打击。在这样一个非继承式的集权政府统治下,又缺乏选拔继承人的良好机制,虽然毛泽东具有最高确定继承人的最高决定权,但是在他死后,还是必然会产生继承人位置的争夺。这场争夺实际上是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争夺,是继续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把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还是放弃阶级斗争为纲,重点进行经济建设?在毛泽东死后,[四人帮"为夺权,把华国锋视为最大的直接障碍,并对其发起了攻击,但是[四人帮"除了宣传工具之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无法和务实派相抗衡。而且个人认为华国锋是毛泽东忠实的继承人,其和务实派联合起来打倒四人帮,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四人帮"把他逼到务实派去的,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四人帮政治上的不成熟。打倒四人帮之后,华国锋成为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和国务院总理,成为党政军的最高领导人,但是他注定只是一个过渡人物。华国锋之所以能到达权力的顶峰,是因为在毛泽东死后的中国政治斗争的格局、政治力量的对比中,虽然务实派占优势,但是为了合法的解决四人帮问题,需要借助钦定继承人之手,这可以说明其上台只是历史机缘巧合。此外,在组织上,华国锋没有忠于自己的干部队伍,而且在掌权之后也没有利用时机迅速组建自己的队伍。在政治思想上,他提出两个凡是,全盘继承了毛泽东晚年的思想路线,继续以阶级斗争为纲,并产生了一批新的冤假错案,失去了政治思想上的向心力。在经济上,大搞洋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基建规模超过国力,国际贸易年年逆差,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最后,元老派和务实派支持下的邓小平这个历史强人的存在也注定了华国锋的过渡人物的性质。如同前面所说,[权力过分集中于一身,矛盾也会集中于一身。这个一身如果缺乏必要的实力、能力、资历和魅力,他将在矛盾的焦点中备受煎熬,最后可能失去权力。"华国锋即是如此。

第三章,思想解放运动。 邓小平要有所为,必须要破除毛泽东所留下的精神枷锁和其继承人的两个凡是理论。破除两个凡是理论,邓小平巧妙地运用[准确的、完整地毛泽东思想"来代替两个凡是,在整体上体现了坚持毛泽东思想,但是给予了其巨大的伸缩性,而不是具体的毛泽东语录与指示。接着,以哲学问题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为政治手段,以破除毛泽东的思想枷锁。与此同时,外部的西单墙运动与内部的理论务虚会相结合,最终打破了两个凡是和毛泽东的精神枷锁,为改革开放做好了思想准备。但是,在邓小平看来,思想解放和民主也是有限度的,那就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当西单墙的发展威胁到党的领导地位时,他又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并且从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历史地位与评价中也可以看出,邓小平是要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进行改革的。

第四章,经济改革的组织准备。 为了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政治路线,邓小平进行组织人事上的改革。首先撤掉凡是派的组织部长郭玉峰,换上以后[邓胡体制"中胡耀邦党为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其次,对文革和之前的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大平反,进行干部队伍大改组,换掉凡是派、保守派。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华国锋辞去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职位,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主席,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至此,为改革做好了组织上的准备。

第五章,中国农民的伟大实践。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来发展重工业,通过农村组织、经济政策和户籍制度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农民一直食不果腹,饿了二三十年。文革之后,一些农村的干部与农民[憋不住"了,在安徽的小岗村村民开始自发的进行家庭承包责任的形式进行农业生产经营。这种经营方式后来也在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支持下不断扩大,进行着自发的实验。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有来自各方面的声讨,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因此在最后陈云、胡耀邦和邓小平都给予了支持,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这完全是农民们自发的改革与创举。与此同时,为了对抗工农业产品之间的剪刀差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农民自发的创造了计划经济体制外围的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是遵循市场运行机制的,不仅壮大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减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而且逐步解除了统购统销,在农村又重新承认了商品经济,形成了一种经济上农村市场经济包围城市计划经济的形势,为中国城市经济的改革开辟了道路。在农村经济改革的推动下,农村的社会格局也开始了新的整合,农民群体开始分化,原有的组织体系开始涣散,由行政整合逐渐向契约性整合过渡。但是,农村的改革中也还是有很多缺陷的,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造成的土地过于分散,经营规模太小的问题;乡镇企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经济混乱问题;以及农村原有价值体系的崩溃带来的道德下滑,封建迷信泛起的问题等。

第六章,敞开大门,走向世界。 作者先从旧中国一直闭关自守的历史原因说起,进而说明由于世界局势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新中国自成立之后也是基本上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及由此给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带来的消极影响。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开始为对外开放进行探索,邓小平出国访谈冲击了人民闭关的思想,谷牧考察团的考察结果等进一步确定了中央对外开放的决心。最后,以深圳为试点,利用港资、台资、侨资,为改革开放找到了一个突破点。但是,广东毕竟是试验田,开放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其开放是一波三折的,1982年由于走私猖獗等经济犯罪的严重性,两会对其进行了整顿,1985、1986年的海南汽车事件也使改革开放受到打击。1988年由于各地经济混乱,1989-1991年的整顿治理也放慢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但改革开放还是向纵深发展的,中国已经在地域上实现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了。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对外贸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也进行了改革,提高了对外开放的质量,以争取尽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除了经济层面,在文化方面也逐步实现对外开放,使人们对对中国的现状及资本主义有了新的认识。最后,邓小平把一国两制的构想付诸实践,在保证香港繁荣稳定的前提下收回了香港。

第七章,经济体制改革:从外围到核心。 邓小平改革的主要成就在经济体制改革,在于使中国摆脱计划经济,找到一种能够容纳市场机制的新的体制。在中国,否定私有制、商品经济,实行按劳分配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体是城市的计划经济,虽然1978-1984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沿海的改革开放,对计划经济形成了冲击,但是,城市仍然是计划经济,而且计划经济带来了诸多恶果。要想真正进行改革,必须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因此,在理论界进行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讨论,逐渐认为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中也是起核算及调节等作用的。继理论界市场经济理论的获胜,商品经济也逐步写入党的文件中,从1982年十二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1984年的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1987年十三大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到1992年十四大最终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商品经济回归之后,私有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毕竟几十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消灭私有制。私有制的重新出现始于为解决回城的上山下乡的知青的就业问题,而允许经营的个体工商业。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大,这是对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一个巨大的冲击。因此,社会主义的所有制问题也逐渐引起争论,并通过党的文件逐步承认的私营经济的合法性及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而且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也在坚持传统共产主义理论的消灭商品经济和私有制与基于现实承认并发展利用商品经济和私有制之间取得了一个平衡。商品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冲击到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中的主要部分--国有企业。为了适应形势、求得发展,国企改革也是迫在眉睫的。国企的最初15年的改革经历了企业基金、利润留成两步利改税和企业承包制,虽然有一些效果,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企的问题。国企仍存在投入产出率低、经济效益差、资产负债率高、竞争力弱等诸多问题。为了根本解决国企困境,理论界对国企困境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在于产权不明晰,后来十四届三中全会前后,逐步进行产权改革。产权改革也由于在意识形态方面和传统的公有制有冲突,因而其进展也是比较坎坷的。直到1997年十五大明确提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标准--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时,才减轻了国企改革中的思想障碍。市场经济要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价格的激励作用和市场信号作用。而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商品短缺的时代,价格都是计划定的,造成了价格扭曲和失效。因此,必须对价格进行改革,价格改革经历了1979-1984年的提高农产品价格、调顺价格结构,1984-1987年的双轨价,1988年进行价格闯关,由暗补转为明补,最后于1992年全面放开价格。这些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商品短缺的情况,使市场由卖方市场逐渐转为买方市场,为价格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提供了环境。但是,在价格改革的过程中隐性通货膨胀的爆发、抢购、挤兑等一些列问题也使整个市场比较混乱,同时钱权交易等也泛滥成灾。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分配机制也要进行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大致经历了1977年的恢复奖金制度到80年代后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工资改革,这些改革使工资性收入不断合理化、规范化,但是非工资性收入却如脱缰之马,十分混乱。与此同时,劳动用工制度也由统一分配转向劳动合同制。为了缩小收入分配改革带来的贫富分化,国家在初次分配之后又通过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二次分配。上述诸多方面的改革进行同时也必须进行财政体制改革,使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之前,中国实行的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的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这种体制对于集中财力进行重点项目建设有帮助,但是限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资金使用效益和投资效益差、且财政税收失去了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因此此次财政改革的主要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及改革财政管理三个方面展开的。国企改革上面已经说过,此处不赘述。对于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主要进行放权让利与财政包干,但是这带来了所谓的[诸侯经济"以及财政赤字。基于此,又进行了国企的税利分流与中央地方的分税制改革。至此,情况才有所好转。金融体制的改革主要就是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改革之前,中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它既是管理金融和发行货币的国家机关,且经常成为财政的钱袋子,又是统一经营全国业务的经济组织。1978年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分开办公才逐渐拉开了金融改革的序幕。改革首先是恢复几家专业银行,接着又出现了其他金融机构,从而打破金融机构大一统的局面;然后在1994年确定金融改革的目标就是使专业银行转变为商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成为真正的央行、并成立几家政策性银行专门从事政策性贷款。在此过程中多种金融工具和信用形式也逐渐发展起来,以央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大致形成。在此框架下,资金市场也慢慢发展起来,但是也带来了金融混乱,且像资金供给问题仍没解决好,利率市场化直到今年才放开贷款利率下限。金融改革仍然任重道远。在整个经济改革中,对经济发展战略也进行了调整,在产业政策方面由优先发展重工业转向各产业协调发展;在区域发展战略方面,由均衡发展转向倾斜发展;到90年代,由于东西部差距太大,又转向产业倾斜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在转型期间由于旧的调控手段已经失效,新的手段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必然带来经济的波动。同时此次转型也产生了新的难题,比如通货膨胀、经济效益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邓小平经济改革是成功而伟大的,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后任者的继续努力。

第八章,[两个基本点`的碰撞。 邓小平的改革是在不改变社会制度前提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是邓小平的使命也是其担任领导人最成功的一部分,但是其前提是不能损害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因此改革中需要寻求二者的平衡点。而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后来十三大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这两个因素的高度抽象,因此,需要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进行平衡。1983年的反精神污染、1986年的反自由化、1989年的北京风波即是两个基本点的交锋。在改革开放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激进分子,这时邓小平就重点强调四项基本原则,甚至不惜以经济的发展为代价;当党的领导不会被动摇、改革开放停滞时,邓小平就适当的对四项基本原则予以放松,加快经济的发展。两个基本点的每次交锋都是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这时应该是进一步通过改革来完善,但是由于被反对共产党的领导的人所利用,再加上国际局势的作用及党领导人物的对形势的过于严重的估计,四项基本原则就会被过分强调,从而由一般可以通过较温和的手段解决的问题发展成政治动乱。经历过三次大的碰撞与动乱,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缓慢甚至停滞下来,如何解决这种状况,年迈的的邓小平试图为其做出最后的努力。

第九章,邓小平的最后辉煌。 三次两个基本点之间的激烈碰撞,使国内又一次迷茫地站在[资"和[社"的路口不知所措,由此而踟蹰不前的改革开放如何进一步推进下去,这是邓小平希望解决的问题,他在1991年对计划与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方法,不是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为了发展经济,不应囿于姓资姓社的诘难的讲话,试图对此有所突破。但是由于思想上的保守、苏联剧变及反对和平演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批邓的观点还是广泛存在的。邓小平最大的功绩是改革开放,为了使改革开放大业继续下去,他以一名普通中共党员的身份进行了南巡,反复强调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打破姓资姓社的束缚,同时也强调了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接受了邓小平的讲话及思想。为了防止改革开放事业的夭折,邓小平需要为以后确定改革路线。因此,在南巡之后,他需要在党代会上确立这个思想体系,并制定出具体的路线方针,用党的力量来推行。而党的十四大也确实实现了他的目的,顺利地完成了领导权力的交接。至此,邓小平完成了其历史任务。

第十章,中国的改革推进方略。 回顾邓小平改革的历程,他采用的是一种渐进式改革与[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首先在思想领域很巧妙地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中寻找改革的理论根据并创造了一些容量很大、很具有伸缩性的提法,不仅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也解放了思想,放开了手脚。此外,在处理认识问题上采用[不争论"的方法,让人们在实践中统一认识。其次,在改革的进程中采用的是先易后难、稳妥的方略。先农村后城市、先增量后存量、先微观后宏观,在容易地部分取得成功之后,为困难的部分的改革减少阻力、增加动力。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逐步从外围到核心,成功实现改革。最后,在确定改革的目标上也是逐步确定的。从最开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把商品经济列入改革目标,到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期间也体现了一种渐进式的改良。分析中国采用的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其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比如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是,其在某些方面也有不少问题。比如在过渡期间两种体制并存带来的[双轨病",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国企改革的恶性循环等。这些问题有待下一代领导人的解决。

第十一章,邓小平的遗产。邓小平开启了改革之路,造就了一个经济繁荣、物质丰富的社会,给中国留下了一份巨大的遗产。在经济方面,使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生活方面,由安于清贫、安全、稳定的生活方式转变为追求富裕、勇于竞争、积极进取的生活方式。在思想方面,打破了毛泽东时代的思想价值体系,出现了暂时的思想混乱, 逐渐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多元的趋向合理的价值体系。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改革仍然任重道远。市场经济基础上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没有跟上经济改革的步伐,产生很多问题,诸如政治高度集中和经济多元化、利益多元化的矛盾,日益弱化的中央控制力量再也不能实行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日益膨胀的行政机构和日益增多的冗员使社会无法承担,高度集中而不受监督的权力和不规范的市场关系的恶性结合使权力和金钱的交换肆无忌惮,开放的经济、信息全球化和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 经济改革继续深入和现行政治体制的矛盾等。此外,人口过多、三农问题、金融改革及国企困境等问题也亟待解决。邓小平的改革对社会生活也带来了巨大影响,。经济繁荣,政治上有待跟进,没有在思想上的统治,以及一大群问题。这些貌似是邓小平留下的全部,是么?

第十二章,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在继承了邓小平的遗产后,21世纪的中国到底会如何发展,在考虑国情和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对中国进行展望。在改革的过程中仍然会出现两个基本点的碰撞,是否又会出现大的政治波动?这要看政治体制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主要就是实现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化政治,并且加强管理的法制化。基于中国的国情及所处的国际地位,中国将为解决世界三大难题做出巨大贡献。一、国际关系中的全球化和国家利益的矛盾--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既可以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发言力量,又可以抑制极端民族主义的倾向。二、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中的高消耗生活方式和资源与环境的矛盾--中国人口多,但是崇尚节俭,且有低消耗生活的习惯。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中的市场经济规则和社会交往规则的矛盾--中国接受了市场经济,但是21世纪及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形成一种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兼容人类所有精神财富的价值体系,从而制约着人的劣根性,维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看完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震撼,何以如此呢?因为我觉得中国的改革是一个复杂难懂的时代,我平时也是尽量避开不看的。这次看了之后,对中国改革前前后后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感觉对现状也能有更清楚的认识。若说感受最深的一点,我觉得整本书就是写一个转型期,毛泽东是极权政府的绝对独裁领袖,正是因为如此,在非继承式的极权体制下,他的死使全国震动,军队进入紧急状态,并且在他死后产生了继承人位置之争。华国锋这个过渡人物之后的邓小平虽然实际的掌握着党政最高领导权,但名义上不是党政最高领导人,这也是他的聪明之处。因为在转型期,极权政府和独裁领袖的权力是递减、并最终走向依法治国的,他不可能拥有像毛泽东那样的独裁权利,而且,他致力于他所开创的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他要让改革开放在他死后仍能继续下去,而不是像文化大革命那样被否定。从毛泽东到今天的习近平,权力是逐渐递减的,这正是体现了政治上的转型期。在经济上,从毛泽东时代否定私有制和商品经济,到邓小平改革发展商品经济,直到后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和政治上的改革都是相互呼应,相互促进、相互配套的。在思想上,从马、列、毛的教条本本主义的句句正确到邓小平把马列毛的思想看作整个体系灵活的解释再到后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增加了理论的包容性和弹性,体现了思想解放与相对的自由。政治、经济、思想相应的变革促进中国尽早走出转型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当然,改革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直到现阶段我们还在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

其次让我留意的就是邓小平的遗产中关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的问题。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按质量好坏搭配分配,所以,每个家庭分得的土地是好坏搭配的若干小块。90年代初,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开始探索土地集中的路子,但是缺乏推广的条件。其中珠江三角洲采取的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的方法,让我挺感兴趣的。这个方法是,在二三产业发达,农民经营土地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采取一步到位的办法,把全部或绝大部分土地迅速向种田能手集中,发展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此种方法下,由集体经济组织向农民每人每月提供20公斤的基本口粮,引导农民放弃土地经营。我之所以被这部分吸引是有原因的。前段时间我回了一次家,刚好遇到了村里的队长,他们在谈论我们那的土地问题,我就打听了一下,大致情况是这样的:鉴于土地分散经营效益低,遂决定对土地集中经营,农户都集中搬到路旁和移民住房一起的房屋,对土地进行重整,以15亩为一个单位承包给有能力的人,农民脱离土地,按原有土地亩数对农户一亩给予每年600元钱,到底给多少年,说是一直给,不知道具体能给多少年,农户可以自己出去打工。这种做法和珠江三角洲的做法很类似,而且推行的还挺顺利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最近几年那里干旱严重,农业不赚钱,还不如一亩600元来的省心舒服;二、留在农村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也种不了田地;三、白拿一亩600元钱,还可以出去务工。但是我认为这其中也有问题。首先这每亩600元钱由谁出,是承包者还是政府?出多少年也是一个问题;其次,由于中国户籍制度的存在,外出务工的人最后还是会回来的,再加上那里的二三产业不发达,到时候没有土地耕作,他们以何生存?三、既然说是一直给,那么在物价上涨,人民币贬值的情况下,600元够吗?四、对于个别不愿意的农民又该如何处理?但我就这些问及大队的队长及一些村民时,他们都不能给予明确的回答。农业经营规模太小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在改革中可以借鉴一些成功做法,但不应盲目照搬,应该因地制宜、审慎进行。

读了这本书,只知道自己对那段改革历史更加清楚了,明白自己有很多不足,今后需要继续努力。

张珊珊

《关于爱国的好句好段》
邓小平时代好段 第五篇

1、爱国其次要确立一个远大的志向,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要立志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奋斗,把祖国建设成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国家,进而推进到共产党注意的理想境地。因此,我们要珍惜和抓紧童年的每一秒,抓紧锻炼身体培养高尚道德,掌握丰富知识,为祖国建设振兴中华做准备。

2、祖国就是我的家,党就是我的母亲,为了他们,我决心献出我的一切!——马本斋

3、这是一个除旧立新的祖国。这是一个沸腾上升的祖国;这是一个如日中天的祖国。关于爱国的好句好段。我的话语多得成一部历史,4、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自力更生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江泽民

5、爱祖国,为祖国的前途而奋斗,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苏步青

6、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现在正需要我!——茅以升

7、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8、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方志敏

9、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关于爱国的好句好段。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10、爱国,是一种极高贵的感情活动。——茅盾

11、爱国从来需要的就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是口号和空谈。从自身作起,从细节作起,也许是爱国主义的最好体现。爱国需要万众一心的凝聚力,需要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一片废墟的日本国土,多少年的苦心经营,多少年的努力奋进和踏踏实实的激情,成就今天的强大?又是多少中国人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才将浊浪滔天的洪魔击退,保住了长江大堤的安全?”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正在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其前途和命运已经史无前例地融入了世界的格局。面对百年以来沉重的历史负荷和千年际遇,冷静、团结、开放和自尊成为我们爱国必须的心态。惟有如此,那些爱国病才可以得到根治,才可以永远地尘封在记忆当中!

12、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当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这样,我们党才有威信,国家才有希望。——孔繁森

13、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14、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毛泽东

15、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 ——史量才

16、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怕自己吃亏的人,才是高尚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刘少奇

17、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陶行知

18、爱国之心,实为一国之命脉。  ——蔡元培

19、从清末的被蹂躏到现在的发展蒸蒸日上,是无数的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不懈努力换来的,来之不易啊。他们开创了祖国的今天,我们要造就祖国的明天。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学好建设祖国的本领;明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建设贡献聪明才智,让祖国明天更美好。

20、古老的文明,镌刻在残矛断戟上,勇敢与忠贞、高风与亮节浸沉在历史的每一页,而这一切,早已成为融在我心中恒的情结。苦,为了您!甜,为了您;生,为了您;死,为了您!您的忧虑便是我们的忧虑,您的欢乐便是我们的欢乐!

21、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奔腾向前,浩浩荡荡,势不可挡。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历程。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卓越创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坚信,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一定能够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勇往直前地朝着宏伟目标阔步迈进,光荣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把我国早日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2、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23、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乔羽

24、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十分自豪,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感到十分自豪。因为这个国家有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全国上下可以团结一心,战无不胜。新中国正是以这种伟大的精神,冲破了重重困难,在世界上立足,使每一个中国人永远不受压迫。如此伟大的祖国,我们能不爱么?

25、对党和人民要忠,对国家和事业要爱。只要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干什么工作都要尽心尽力,在什么岗位都要尽职尽责。 ——陈金水

26、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李四光

27、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冼星海

28、如果一个人没国家民族观念,即使富有,也实在令人惋惜。——李嘉诚

29、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30、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31、我正增加百倍的勇气和信心,奋励自励,为我们伟大祖国与伟大人民继续奋斗。 ——邹韬奋

32、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 ——冰心

33、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34、五星红旗是祖国的象征,不管风云怎能样变幻,我们对祖国的眷恋矢志不移,如果对着千百种选择,我们会毫不犹豫的拥进你的怀抱。用你的风雨之声做语言;用你的自然之形做文字;以你的土地做肤色;以你的五岳做骨骼;选择你的辛劳当痛苦;选择你的幸福当快乐。国旗,我们永远的信念!

35、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我要献出全部学识智慧。——钱伟长

36、我坚信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胡锦涛


邓小平时代好段相关热词搜索:邓小平时代好句摘抄 邓小平时代pdf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邓小平时代好段”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邓小平时代好段"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guanhougan/45953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