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好词 > 交际花的近义词

交际花的近义词

2015-12-18 09:52:3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交际花的近义词篇一《高尚的人格_圣洁的心灵_交际花薇奥列塔性格特征》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交际花的近义词》,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交际花的近义词篇一
《高尚的人格_圣洁的心灵_交际花薇奥列塔性格特征》

交际花的近义词篇二
《2012优化方案 语文:8.15《子夜》课件(3)(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交际花的近义词篇三
《高级交际花的爱情悲歌——浅析陈白露和玛格丽特的爱情观》

比载文学研完

高级交际花的爱情悲歌

一一浅析陈白露和玛格丽特的爱情观

。李晋晖

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任何人都渴望得到爱情,哪怕是一个沉沦的妓女。在中西方文学史上有两个命

运相似,结局相同的高级交际花。她们在寻找爱情的漫漫长路上,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演绎着爱的悲歌。这就是陈白露和茶花女玛格丽特。关键词:陈白露

玛格丽特

爱情悲剧

漫漫千年路,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爱情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恩格斯说:

“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

许正是因为她们看透了人间的虚情假意,反而更加看重,也更加渴望真正的爱情。陈白露和茶花女玛格丽特就是中法文学传统中这类女性形象的突“If匕表人物。前者代表了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压抑和追害卜.的高级交际花形象,后者则代表了沦落在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政权把持下的

——乃是爱情的痛苦。”而在这个永恒的话题中,有一类女

人的爱情尤为艰辛,这就是妓女。妓女,以出卖肉体和感情为职业。但她们也是女人,也有情有意,有自己的爱情。或

的悲剧性。

她确实是一个浪漫的并享有最大自由的幸福女人。这种幸福和自由,首先根植于她那叛逆的和放荡不羁的个性,这也是她爱尔兰人的本性;然后才是资本主义文明的制度,使她享有着生命的自由,并赋予她以人权和女权的广阔思想天地。而所有这一切,对莎菲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也是她们命运如此迥然不同的根本原因。

莎菲在爱情上享有着天马行空式的自由。执着于爱情的苇弟,为人诚实善良,乐于奉献,对莎菲一直给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不管莎菲对他是热情还是冷淡,友好还是捉弄,他始终毫无怨言。然而,对丁这样-一个理想的伴侣,莎菲却认为他缺少新的东西,毅然关上了爱的闸门。对凌吉士,她是爱过,在灵与肉的纠缠中既有甜蜜,也有痛苦,当她理解了痛苦的实质后,她自由地离开了他。对两个男人的拒绝,都缘于缺乏精神上的共振。或者说,他们的“时代病”造成了某种爱的悲剧性。她自此消极下来,决定搭车南下,“在无人认识的地方,浪费我生命的余剩”…(P179)。

比之于莎菲,郝思嘉在爱情和婚姻上更自由,更独往独来,且光彩夺目。在少年她就向阿希礼求爱,转而却与查尔斯结婚。查尔斯在军中病逝,她为了掌握财产和保住种植园,又与她不爱但完全可控制的弗兰克结婚。失去弗兰克以后,与一直关心爱慕她的商人白瑞德两相结合,从此,她住卜了Ⅱ特兰大最高档的住宅,穿上华贵的服饰,穿梭子高级场所,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卜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她

152

心里还是忘不了初恋的阿希礼,竞去她的锯木厂与他调情,这对白瑞德确乎不公平,但她认为这是真爱。

注释:

【1】林志浩,王庆生:《中国现'-3代文学作品选读》(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庄钟庆,孙立川:年,第3期。

【3】马兆政:《外国10元首传・从荒野草原上走来的林肯》,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1

98

《丁玲同志答问录》,新文学史料,1991

7年版。

《飘》,李美华译,南京:译林

[4】【英】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版社,2004年版.

【5】【6】[7】林志浩:《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张尚信湖南永州湖南科技学院外语系425100)

万方数据

夫妻沟通的诀窍

夫妻关系正常,才可能有所幸福感,也才能让各自的父母与子女生活在一种较为舒心的环境中。但有时,不是冤家不聚头,婚恋网站这夫妻间免不了吵吵闹闹,或是隔三差五地弄出点事儿来,但为何有的夫妻吵闹一辈子,却也能白头偕老,但有时从来不吵闹的夫妻却会意外地出现危机,走到尽头,这说明吵闹并不一定就会动摇夫妻关系的根本,而不吵闹的夫妻却也不说明就不会突破夫妻关系的心理底线。我想夫妻关系应当有这样十个底线,不可突破。

1、男人被老婆打是教育,女人被老公打是伤害。夫妻之间,男人是体力上的强者,如果动手打老婆,一定会把感情打落底谷,说不一定女人承受不了,就得提出离婚。既使女人最后勉强原谅了对方,但在之后的感情上始终有一道伤疤。特别是男人一旦动手,说不一定在今后的感情中,有时冲动了就再次动手,直到动手成了习惯。再有感情也会被打没的。男人对待感情,越是体力上的强者,越不可动粗,既使两个人的关系完全破裂,也无需向对方动粗。这不比女人打男人,能够让男人变得清醒,有时还是一种教育。

2、婚外情注定是地下活动,公开玩玩完的是婚姻。

夫妻一方有婚外情,但是对方不知道,或是不能肯定,夫妻间的关系可能还可维持,特别是那种并不想离婚,而只想寻求一点婚外浪漫的人来说,婚外情不一定会导致夫妻关系破裂。但如果一方把婚外情公开化,无疑就是直接挑战婚姻了。这时,另一方是绝对不能忍的。

3、骂对方可以戏称为爱,但骂对方的至亲只可增恨。

夫妻间打打闹闹,有人说:打是喜欢骂是爱,但到度是什么,只有夫妻自己知道。骂对方不一定很致命,但不管因为何事产生矛盾,不可以骂对方的亲人,特别是对方的亲生父母,这比直接骂对方更恶劣,让对方难以接受。因为中国人最讲孝道,夫妻间作为没有血缘但却最亲近的人,如果一方骂了对方的父母,一定让对方感到愤怒,可能立即就抽对方的耳光。

4、偶尔出轨可能被原谅,不伦之情伤人到绝望。

作为夫妻,很多时常和其他亲人共同生活,或是来往频繁,但是如果发生不伦之情,比如媳妇跟小叔子或是公公有不正当关系,或是丈夫与姨妹等有奸情。那就直接会让夫妻关系破裂,即使出于某些原因保持夫妻关系,夫妻关系也会是扭曲的。因而,夫妻双方要自觉在家庭中守住各自的本份,红娘网做到相亲相爱,又有礼有节。夫妻间,有些特殊的情况下,可能发生出轨,如果这种出轨只是夫妻生活的插曲,过了也就算了,但如果是不伦之情,那可能直接发配另一方到"绝情谷"去了。

5、不可欺骗另一方感情骗钱,更不可骗钱去养情人。

夫妻间本应同甘共苦,但如果一方为了某些不正当目的,如赌博或是拿钱给外边的女人等,寻找一些借口,来欺骗对方,把钱诓出去。在真相大白时,立即会导致夫妻关系的危机。如果因此动摇了家庭的经济基础,也就一定会动摇感情基础。

腐朽生活中,追求极度膨胀的物质享受,同时又保有一颗追求真善美心灵的风尘女子形象。她们在某些方面很相似:相似的生活遭遇,如花的美貌,一颗善良的心:她们都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最终在屈辱与痛苦中悲惨地离开了人世。但她们对爱情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

陈白露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人都市。她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受过“五四”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在她的身上体现了知识女性的梦想与追求,她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姑娘。少女时代的她聪明、机敏、美丽、自信,但又很任性,有着自己的恋人。这一切都使得她有足够的自信面对生活。她渴望自由,但父亲的离去断绝了家庭的经济来源。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她无奈地离开了养育她的那块充满温馨的土地,带着天真、自信,单枪匹马地闯入了那个纸醉金迷的社会。她依靠着自己的美貌与交际才能在当时社会站住了脚,于是她更加自信,甚至成了自负。金钱成了她追逐的对象,为此她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和肉体。她坚信自己一定会凭着能力开创出一片天地,但是过分的自负让她没有意识到,她所谓的成功靠的仅仅是她的美貌和身体,无关才华,她只不过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

但在这个污浊的社会生活的陈白露并没有失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她仍然怀着少女的纯真情怀,追逐着她的梦,她曾经“憧憬着在情爱里伟大的牺牲”。她爱上了浪漫的诗人,她认为这就是她梦寐以求的幸福,但婚后的生活是平淡的,这与她幻想中浪漫的爱情婚姻是完全不同的。现实与幻想中的巨大差距重重地打击了她,她感到极度失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陈白露陷入了痛苦的泥沼。她的爱破灭了,她认识到要靠爱情和婚姻来拯救她的梦想是不可能的,她选择了放弃。陈白露带着茫然的痛苦迷失在烟雾缭绕的上流社会中。爱情对她来说似乎是很遥远的东西,然而方达生的到来,再一次激起了醉生梦死的陈白露的思想波动,爱的火焰重新点燃,但它也让陈白露看见了自己污浊、扭曲的灵魂。它唤醒了陈白露蕴藏在内心深处的道德责任感,在良心复苏后,她的内心也永远失去了安宁。鲁迅先生曾说:“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她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试图逃离那个肮脏的世界,但在现实中“习惯的桎梏”让她始终无法摆脱。于是在爱情面前她动摇了,她选择了放弃爱情,最终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陈白露的爱情是苍白软弱的。

我们再来看玛格丽特。她出生在‘个贫苦的家庭中,乡村的纯朴和自然是她成长的土壤。她没有受到过什么良好的

万方数据

比载文学研霓

教育,也没有让人羡慕的生活,更没有超前的思想。她过早地尝尽了人间的辛酸,为了养家糊口,玛格丽特来到了浮华的巴黎,凭着她的美貌与气质,卖笑求生,成为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玩物、红极一时的高级交际花。玛格丽特过着让人鄙视又艳羡的奢华生活。

但在她华illi的外表下,在放荡的笑声中,玛格丽特如同她胸前的那朵纯白美ijIi的茶花,仍然保持着一颗纯真、善良和高贵的心,保持着她独立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渴望得到纯真的爱情,因为爱情是玛格丽特搭救自己的唯一途径。当她遇到阿尔芒时.她找到了自己生存的意义,为了爱情,她放弃了剧院包厢、散心马车、精美餐饮、豪华服饰等过去不能离开的一切,割舍了一年挥霍十万法郎的奢侈享受,来到乡间隐居。在爱情温暖的包围下,玛格丽特找回了曾经失去的自我。她变得朴素坚强、勇敢贞洁。她爱得是那么执著,那么彻底。为了爱,她选择了放弃生命,用死来成全她的爱情。沉睡中的玛格丽特依旧美丽如花,就像她胸前偶尔佩戴的那朵血一样红的红茶花,这是她心中如火的情感迸发出的灿烂的光芒。

陈白露面对爱情时,表现的更多的是她的任性、盲目、动摇和软弱。因为任性,在她还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的时候,她盲目地寻找所谓浪漫的爱情。但现实与理想终究是有差异的,所以当爱情的幺J想破火后,她选择了放弃爱情,选择了堕落的生活。当新的爱情来临时,她动摇了,最终软弱使得她再次放弃了爱情,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而玛格丽特对待自己的爱情,则更多的表现为纯真,理智,执着和坚强。玛格丽特对待爱情纯真如一,当爱情来临时,她理智地放弃了唆落的生活,选择了能够拯救自己的爱情。她对爱情执着,懂得爱的真谛。当爱人受到伤害时,为了爱情,她勇敢地选择了放弃生命来成全爱情。

参考文献:

【1】曾禺.日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94.

【2】曹禹.曾禺戏剧集【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

5.

【3】李银河.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998.

[4】陈恭敏.什么是陈白露悲剧的实质[川.戏剧报,1957.(5).【5】【法】小仲马.茶花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苏屹峰.论《茶花女》悲剧的成因[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6,(9).

(李晋晖河北张家口教育学院中文系075000)

1G3

高级交际花的爱情悲歌——浅析陈白露和玛格丽特的爱情观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李晋晖

河北张家口教育学院中文系,075000现代语文(文学研究)MODERN CHINESE2009,(8)0次

1.曹禺 日出 1994

2.曹禺 曹禺戏剧集 1985

3.李银河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19984.陈恭敏 什么是陈白露悲剧的实质 1957(05)5.小仲马 茶花女 2005

6.苏屹峰 论<茶花女>悲剧的成因 2006(09)

1.期刊论文 孙展 陈白露与玛格丽特悲剧命运及其成因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10)

曹禺的<日出>是一部戏剧,而小仲马的<茶花女>却是以小说的形式闻名于世.二者虽然是两部不同的作品,但是作品中的人物陈白露与玛格丽特却有着极强的可比性.她们都是名噪一时的高级交际花,过着极度奢华、糜烂的生活.虽然都身陷泥沼,却又不失对纯真、美好生活的向往.她们的命运都是历循着生活压迫、爱情破灭和生命熄灭的轨迹.这两个女人虽然在生活经历与性格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却又因为各自所处环境的不同和作者创作主旨的差异,显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质.剖析二人特有的悲剧命运,并分析其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可以探寻到陈白露和玛格丽特之生存差异.

2.期刊论文 彭超 死亡的救赎--论玛格丽特与陈白露 -宜宾学院学报2004,4(3)

通过对玛格丽特和陈白露两者命运的分析,说明在男权社会里,被置于"第二性"的女性只能依附于男性而存在,否则等待她的命运只能是堕落.为避免堕入卖笑生涯,只能以死亡达到对自身的救赎,以反抗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本文链接:

下载时间:2011年1月12日

交际花的近义词篇四
《高级交际花的爱情悲歌_浅析陈白露和玛格丽特的爱情观》

较文学研究

高级交际花的爱情悲歌

——浅析陈白露和玛格丽特的爱情观

○李晋晖

摘  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任何人都渴望得到爱情,哪怕是一个沉沦的妓女。在中西方文学史上有两个命运相似,结局相同的高级交际花。她们在寻找爱情的漫漫长路上,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演绎着爱的悲歌。这就是陈白露和茶花女玛格丽特。

关键词:陈白露  玛格丽特  爱情悲剧

漫漫千年路,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爱情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恩格斯说:“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而在这个永恒的话题中,有一类女人的爱情尤为艰辛,这就是妓女。妓女,以出卖肉体和感情为职业。但她们也是女人,也有情有意,有自己的爱情。或

许正是因为她们看透了人间的虚情假意,反而更加看重,也更加渴望真正的爱情。陈白露和茶花女玛格丽特就是中法文学传统中这类女性形象的突出代表人物。前者代表了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压抑和迫害下的高级交际花形象,后者则代表了沦落在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政权把持下的

的悲剧性。

莎菲在爱情上享有着天马行空式的自由。执着于爱情的苇弟,为人诚实善良,乐于奉献,对莎菲一直给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不管莎菲对他是热情还是冷淡,友好还是捉弄,他始终毫无怨言。然而,对于这样一个理想的伴侣,莎菲却认为他缺少新的东西,毅然关上了爱的闸门。对凌吉士,她是爱过,在灵与肉的纠缠中既有甜蜜,也有痛苦,当她理解了痛苦的实质后,她自由地离开了他。对两个男人的拒绝,都缘于缺乏精神上的共振,或者说,他们的“时代病”造成了某种爱的悲剧性。她自此消极下来,决定搭车南下,“在无人认识的地方,浪费我生命的余剩”[7](P179)。

比之于莎菲,郝思嘉在爱情和婚姻上更自由,更独往独来,且光彩夺目。在少年她就向阿希礼求爱,转而却与查尔斯结婚。查尔斯在军中病逝,她为了掌握财产和保住种植园,又与她不爱但完全可控制的弗兰克结婚。失去弗兰克以后,与一直关心爱慕她的商人白瑞德两相结合,从此,她住上了亚特兰大最高档的住宅,穿上华贵的服饰,穿梭于高级场所,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她

她确实是一个浪漫的并享有最大自由的幸福女人。这种幸福和自由,首先根植于她那叛逆的和放荡不羁的个性,这也是她爱尔兰人的本性;然后才是资本主义文明的制度,使她享有着生命的自由,并赋予她以人权和女权的广阔思想天地。而所有这一切,对莎菲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也是她们命运如此迥然不同的根本原因。

注释:

[1]林志浩,王庆生:《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庄钟庆,孙立川:《丁玲同志答问录》,新文学史料,1991年,第3期。

[3]马兆政:《外国10元首传・从荒野草原上走来的林肯》,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年版。

[4][英]玛格丽特・米切尔:《飘》,李美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5][6][7]林志浩:《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52

心里还是忘不了初恋的阿希礼,竟去她的锯木厂与他调情,这对白瑞德确乎不公平,但她认为这是真爱。

(张尚信  湖南永州  湖南科技学院外语系  425100)

2009.08

较文学研究

腐朽生活中,追求极度膨胀的物质享受,同时又保有一颗追求真善美心灵的风尘女子形象。她们在某些方面很相似:相似的生活遭遇,如花的美貌,一颗善良的心;她们都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最终在屈辱与痛苦中悲惨地离开了人世。但她们对爱情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

陈白露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大都市。她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受过“五四”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在她的身上体现了知识女性的梦想与追求,她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姑娘。少女时代的她聪明、机敏、美丽、自信,但又很任性,有着自己的恋人。这一切都使得她有足够的自信面对生活。她渴望自由,但父亲的离去断绝了家庭的经济来源。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她无奈地离开了养育她的那块充满温馨的土地,带着天真、自信,单枪匹马地闯入了那个纸醉金迷的社会。她依靠着自己的美貌与交际才能在当时社会站住了脚,于是她更加自信,甚至成了自负。金钱成了她追逐的对象,为此她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和肉体。她坚信自己一定会凭着能力开创出一片天地,但是过分的自负让她没有意识到,她所谓的成功靠的仅仅是她的美貌和身体,无关才华,她只不过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

但在这个污浊的社会生活的陈白露并没有失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她仍然怀着少女的纯真情怀,追逐着她的梦,她曾经“憧憬着在情爱里伟大的牺牲”。她爱上了浪漫的诗人,她认为这就是她梦寐以求的幸福,但婚后的生活是平淡的,这与她幻想中浪漫的爱情婚姻是完全不同的。现实与幻想中的巨大差距重重地打击了她,她感到极度失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陈白露陷入了痛苦的泥沼。她的爱破灭了,她认识到要靠爱情和婚姻来拯救她的梦想是不可能的,她选择了放弃。陈白露带着茫然的痛苦迷失在烟雾缭绕的上流社会中。爱情对她来说似乎是很遥远的东西,然而方达生的到来,再一次激起了醉生梦死的陈白露的思想波动,爱的火焰重新点燃,但它也让陈白露看见了自己污浊、扭曲的灵魂。它唤醒了陈白露蕴藏在内心深处的道德责任感,在良心复苏后,她的内心也永远失去了安宁。鲁迅先生曾说:“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她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试图逃离那个肮脏的世界,但在现实中“习惯的桎梏”让她始终无法摆脱。于是在爱情面前她动摇了,她选择了放弃爱情,最终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陈白露的爱情是苍白软弱的。

我们再来看玛格丽特。她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中,乡村的纯朴和自然是她成长的土壤。她没有受到过什么良好的

 (李晋晖  河北张家口教育学院中文系  075000)

参考文献:

[1]曹禺.日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2]曹禺.曹禺戏剧集[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3]李银河.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4]陈恭敏.什么是陈白露悲剧的实质[J].戏剧报,1957,(5).[5][法]小仲马.茶花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苏屹峰.论《茶花女》悲剧的成因[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9).

教育,也没有让人羡慕的生活,更没有超前的思想。她过早地尝尽了人间的辛酸,为了养家糊口,玛格丽特来到了浮华的巴黎,凭着她的美貌与气质,卖笑求生,成为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玩物、红极一时的高级交际花。玛格丽特过着让人鄙视又艳羡的奢华生活。

但在她华丽的外表下,在放荡的笑声中,玛格丽特如同她胸前的那朵纯白美丽的茶花,仍然保持着一颗纯真、善良和高贵的心,保持着她独立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渴望得到纯真的爱情,因为爱情是玛格丽特搭救自己的唯一途径。当她遇到阿尔芒时,她找到了自己生存的意义,为了爱情,她放弃了剧院包厢、散心马车、精美餐饮、豪华服饰等过去不能离开的一切,割舍了一年挥霍十万法郎的奢侈享受,来到乡间隐居。在爱情温暖的包围下,玛格丽特找回了曾经失去的自我。她变得朴素坚强、勇敢贞洁。她爱得是那么执著,那么彻底。为了爱,她选择了放弃生命,用死来成全她的爱情。沉睡中的玛格丽特依旧美丽如花,就像她胸前偶尔佩戴的那朵血一样红的红茶花,这是她心中如火的情感迸发出的灿烂的光芒。

陈白露面对爱情时,表现的更多的是她的任性、盲目、动摇和软弱。因为任性,在她还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的时候,她盲目地寻找所谓浪漫的爱情。但现实与理想终究是有差异的,所以当爱情的幻想破灭后,她选择了放弃爱情,选择了堕落的生活。当新的爱情来临时,她动摇了,最终软弱使得她再次放弃了爱情,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而玛格丽特对待自己的爱情,则更多的表现为纯真,理智,执着和坚强。玛格丽特对待爱情纯真如一,当爱情来临时,她理智地放弃了堕落的生活,选择了能够拯救自己的爱情。她对爱情执着,懂得爱的真谛。当爱人受到伤害时,为了爱情,她勇敢地选择了放弃生命来成全爱情。

153

XIANDAI YUWEN

2009.08

交际花的近义词篇五
《南唐北陆:20世纪初最香艳的交际花》

南唐北陆:20世纪初最香艳的交际花 作者:中天飞鸿

来源:《南方》2008年第10期

“南唐北陆”是二十世纪初叶,中国最为香艳的著名交际花。“南唐”,就是上海的名媛唐瑛;“北陆”,就是当时称为北平、现在称为北京的名媛陆小曼。二人皆在京沪两地以美艳骄人而名动一时。后来因为陆小曼也来到上海,一时轰动上海滩。陈定山曾在1958年的一本《春申旧闻》中讲到当年上海的“交际名媛”时这样写道:“上海名媛以交际著称者,自陆小曼、唐瑛始。”许多媒体都曾披露过这两位名动一时交际花生前身后之秘。

唐、陆二人既有血统纯真的族谱,更有全面的后天中西文化调理;她们都持有著名女子学校的文凭;她们讲英文,又读诗词;学跳舞钢琴,又习京昆山水画;她们动可以飞车骑马、打网球、玩女子棒球,甚至开飞机;静可以舞文弄墨、弹琴、练瑜伽。她们无疑是当时社会公认的无人可比的一代名媛。

唐瑛1910年生于上海的名门世家,是上海滩的有名的大家闺秀。她的父亲唐乃安曾留学德国,也是中国第一个留洋的西医。唐乃安回国以后,成为上海市著名的开业医生。唐瑛的哥哥唐腴庐,是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最亲信的秘书。1931年7月23日,宋子文在上海北站遭遇行刺。但是刺客却认错了对象,开枪误杀了宋子文身边的秘书,唐腴庐当场毙命。宋子文侥幸逃得活命,他对救命恩人唐腴庐的家族当然感恩戴德,除厚赠抚恤之外,宋子文对唐家亲人一直很照顾。

唐瑛身材苗条,嗓音甜美,衣着前卫。她毕业于上海教会学校中西女塾。中文、英文的水平都很杰出,艺术造诣也很高。她和上海滩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们一起,热衷于社交派对。唐瑛多才多艺,嗓音甜美,身材苗条,衣着前卫,秀外慧中,擅长昆曲,还能演戏,曾主演过洪深编导的话剧《少奶奶的扇子》;1935年秋,唐瑛又做出一个惊人之举,在卡尔登大剧院用英语演出整部的《王宝钏》

唐瑛在花信华年便嫁给了上海市富商李云书的公子李祖法。但是婚后夫妻性格不和,于1937年离婚,当时唐瑛才二十七岁。不久之后,唐瑛嫁给了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熊希龄家的七公子做少奶奶。四十年代,唐瑛去了香港。后来移民美国。从此一代名媛便在繁华的上海滩销声匿迹。

陆小曼于1903年农历9月19日出生于上海市孔家弄。名眉,别名小眉、小龙,笔名冷香人、蛮姑。江苏常州人。常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美誉。陆小曼的祖先原在常州樟村。清咸丰、同治年间,陆小曼祖父陆荣昌因避太平天国之乱迁居上海。陆小曼父亲陆子福,字厚生,因他少时聪慧,每考必中,长辈因此替他改名为陆定,字静安,号建三,晚清时获举人功名,后来又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民国初年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曾下令逮捕了陆

定和其他很多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陆定经同乡翰林汪洵之推荐入度支部、后为财政部供职,历任司长、参事、赋税司长等二十余年,是国民党员,也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母亲吴曼华,小名梅寿,是常州白马三司徒中丞第吴耔禾之长女,上祖吴光悦,曾做过清代江西巡抚。她多才多艺,对古文有较深功底,更擅长一手工笔画,陆小曼嗜画,受其母亲影响至深。而“小曼”两字也来源于母亲。

陆小曼是她那个时代受到最好教育的女子。从小在上海进幼稚园,六岁那年随母亲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同年进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女子附属小学读书,十三岁转入法国人办的贵族学校北京圣心学堂。十八岁时就精通英、法两国文字,还能弹钢琴,擅长绘制油画,是一个聪明伶俐、漂亮可爱、多才多艺的女子。

1920年,十八岁的陆小曼进入了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接待外国使节的团队,因她活泼、大方,气质非凡,又颇具个性,因此十分胜任。陆小曼的可爱不仅在于对人热情温柔,而且很有个性,又能随机应变。她也许有点骄慢,但绝没有奴颜卑膝。有一次,法国的霞飞将军在检阅我国仪仗队时,看到仪仗动作不够整齐,便奚落道:“你们中国的练兵方法大概与世界各国都不相同吧!”陆小曼当即回答:“没什么不同。全因为你是当今世界上有名的英雄,大家见到你不由得激动,所以动作无法整齐。”当时在外交部别人做不到的事,她能做到,一是因为她有个性,情感真挚,二是因为她机灵、幽默,别人拿她也没办法。这样精彩不同凡俗的女性,令当时著名文人徐志摩不禁叹为观止。

对于这位名动京华的交际花,胡适也曾赞赏说:“陆小曼是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所指的正是她的精彩。据有关文献记载:“北京外交部常常举行交际舞会,小曼是跳舞能手,假定这天舞池中没有她的倩影,几乎阖座为之不欢。中外男宾,固然为之倾倒,就是中外女宾,好像看了她也目眩神迷,欲与一言以为快。而她的举措得体,发言又温柔,仪态万方,无与伦比。”

当徐志摩与她携手共舞,充分领略了她的魅力;又与她长夜促膝谈心,了解了她的苦衷,真挚的用情;还知道她熟读英文小说,善于绘画时,怎能不生爱慕之情?一个漂亮可爱、多才多情、不幸的女子最能引起男人的怜爱,最能引发男子的爱欲。徐志摩爱上陆小曼,认识到她的价值。在这个世界上,他非陆小曼不娶。什么众叛亲离,什么事业前途?没有爱,勿宁死。徐、陆之恋被人认为是二十年代初最伟大的爱情。

经过两年之久的挣扎与抗争,1925年陆小曼顶住社会舆论和家庭压力,冲破礼教的罗网,终于与第一任丈夫王庚离婚,毅然决然地跟志摩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陆小曼不仅是一名交际花,也是北京有名的才女。她师从刘海栗、陈半丁、贺天健等书画名家,是中国女子书画会重要成员,1941年在上海开个人画展。她还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卞昆冈》五幕话剧。她谙昆曲,也能演皮黄,曾出演《春香闹学》、《思凡》、《玉堂春》等剧,在北京和上海名动一时。她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

字修饰能力,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65年,这位曾经风靡京沪两地的一代名媛香消玉殒。

交际花的近义词篇六
《都市·性别·表演——以20世纪30年代中国话剧中的交际花为考察对象》

交际花的近义词篇七
《悲情交际花——论20世纪30年代前后“陈白露”式的交际花形象》

交际花的近义词篇八
《“无冕皇后”还是“交际花”民国女记者的媒介形象与自我认同》

2012年11月第6期总第114期

妇女研究论丛

CollectionofWomen’sStudies

Nov.2012No.6Ser.No.114

“无冕皇后”还是“交际花”:民国女记者的媒介形象与自我认同

冯剑侠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200433)

关键词:交际花;无冕皇后;媒介形象;自我认同摘

要:本文讨论民国时期女记者的出现及其形象的建构。首先考察她们是如何、为何被媒体呈现为“交际花”,以及她们如

何应对并重建作为“无冕皇后”的职业身份。其次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即女记者的职业性质对传统性别规范的挑战,引发男性文人对重新定义性别角色的担忧和焦虑;她们采取“去性别化”的话语策略,强调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社会功能,则是为了建构起性别中立的职业认同。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2563(2012)06-0059-06

"QueenwithoutCrown"or"PartyGirl":TheMediaImageandSelf-identityofWomenJournalistsinRepublic

China

FENGJian-xia

(SchoolofJournalismatthe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

Keywords:"PartyGirl",a"QueenwithoutCrown",media-image,self-identity

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theemergenceofwomenjournalistsandtheconstructionoftheirimageinRepublicChina.Itwouldbediscussedthathowandwhytheyhadbeenpresentedas"PartyGirl",andhowtheyhadrespondedandrebuilttheself-identityof"AQueenwithoutCrown"throughtheself-narratedtextbythemselves.

晚清以来,许多知识女性挣脱传统家庭的束缚,进入新兴的报刊业,成为传播的主体。她们从最初担任内勤编辑,发展到活跃于外勤采访一线;从专司采访妇女、儿童等软性题材的新闻,发展到在政治、外军事等硬新闻领域获得职业名望,如何以其“专交、

业能力、职业精神和奋斗意志”塑造了中国女新闻工作者的特色与传统,学界已有较多论述。①但这些研

究大多出自功能主义视角,往往关注的是其历史贡献,而对于她们作为第一代从家庭走入社会的职业女性,由于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结构转型而导致自我身份与角色意识的变迁,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希望与痛苦或是视而不见,或是一笔带过,缺乏足够的同情与理解。②

事实上,翻检民国时期的报纸杂志,不难发现一

作者简介:冯剑侠(1981-),女,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史。

①对女新闻工作者的研究大多是个案式的经验总结,如谢国民:《试论杨刚新闻活动的风格》,《新闻与传播研究》1987年第3期;宋素红:《近现代中国女新闻工作者的特色与传统》,《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年第2期。

②受后现代思潮尤其是女性主义的影响,女性在现代社会转型中的身份认同与角色困境等问题引起了史学界研究者极大的秦方:《近代知识女性的双重角色:以〈大公报〉著名女编辑、记者为中心的考兴趣,已有不少成果面世,较有代表性的如侯杰、察》,《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夏一雪:《现代知识女性的角色困境与突围策略———以陈衡哲、袁昌英、林徽因为例》,《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第4期。然而新闻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却极为少见,如在对近代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的研究《发现记者:中国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1815-1927)》,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中,女性未被涉及,见樊亚平:

59

个极为吊诡的现象:一方面,在鼓吹妇女经济独立与人格自主等现代性话语中,新闻记者被认为是最适宜女性的职业之一,许多女性为“无冕皇后”的荣衔进入新闻业,成为报道的主体;而另一方面,女性从事采访工作,需抛头露面于公共场所,有违于传统观念对女性性别角色的期待,一些报刊将女记者建构为新闻界的“交际花”,对她们的言行举止大加品评,使之成为被报道的客体,仅在1945-1949年间的上

[1]海一地,被频频报道和谈论的女记者约60人之多。

因此,女性走出家庭,接受现代教育,寻求适宜的职业便成为妇女解放的中心议题,时人乐观地认为“女子若有了独立性的职业,便有了独立的经济。经济既能独立,虽不说社交公开,自然会社交公开,

[4]

虽不说婚姻自由,自然会婚姻自由。”新文化运动以

“职业女性”这一新的社会角色已经获得其话语后,

③和制度层面的合法性。在这种背景下,《妇女杂志》、

、《妇女月报》、《大公报》等报刊都刊载了《东方杂志》

关于女性如何就业、女性职业保障等议题的讨论文章,并推荐适宜中国女性的职业。其中,“新闻记者”被作为“高尚的女子职业”加以推荐,因“报纸是社会舆论的喉舌,国家政治经济的监督,至于提倡一种事故此女记者,不特业,转移风尚习俗,均有赖于报纸。是一种最合女子的高尚职业,而且对于女子地位之提倡解放,也有很大的影响”。[5]

而对于报刊媒体来说,聘用女记者最初是因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20世纪20年代后在广州、天上海等报业发达的城市,众多女性刊物和以女性津、

为读者对象的报纸副刊开始聘用女性担任外勤记者,因其出入妇女团体或要人家庭进行采访较男记者更为方便。如郑涧云1924年学校毕业后进入广州某报担任外勤员,采访要人的家庭生活。[6](P518)1927年进入天津《大公报》的蒋逸霄采访妇女新闻,彭子冈最初是为《妇女杂志》采访女性名人。同时一些高等学校的新闻系也开始招收女学生,为女记者提供了人才储备,如徐艿于1924年进入北京平民大学新

[7]闻系学习,1929年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甫一成立,

她们一边勤奋工作以证明自身的主体价值,同时又要在性别陈规与男性话语的重重羁绊中努力地重建自我认同。因此,本文讨论民国时期女记者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她们是如何、为何被媒体描述为“交际花”的同时,借助她们发表于报刊的自叙性文本,考察她们是如何应对这些标签的。通过这些问题的初步探索,既有助于增进对中国近现代职业妇女的成长历程的理解,同时也为我们探讨民国时期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化过程提供了一个性别化的观照维度。

一、女记者的出现:一种“高尚的女子职业”尽管自清末维新运动以来,就有知识女性参与创办和编辑报刊,传播女权思想,鼓吹政治变革。但将报刊业视为一种个人的职业选择,与女性寻求自身经济自主、人格独立和人生成就等现代性话语联系起来,得益于新文化运动中妇女解放运动的推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以欧美为参照,为中国的“现代”女性构建起新的角色想象,即拥有独立人格、自尊自立的新女性。并且把经济独立视为人格独立的基础,尤其是女性走出家庭后,“钱———高雅的说罢,

[2](PP269-271)

女性传播者自身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

就录取了4名女学生,次年升至10人,此后每年招收的女生都占到学生总数的10%左右。[8]

吸引女性加入“外勤记者”群体的另一重要因素是随着报业的发展,采访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记者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得以提升。尤其是1929年后国民政府将新闻记者纳入到自由职业群体进行管理,“和律师、医师、会计师一样的已成了一种合法的

[9]

自由职业”,“无冕帝王”成为当时人们指称记者的

也意识到经济独立的重要性,如《大公报》编辑吕碧城认为,“女子不事生业,嗷然待哺于人,一生之苦乐,胥视一人之好恶”,所以,女性需要“授以实业使得自养”“必能自养而后能自立,,能自立而后能讲立身之道”。[3](P198)

③北洋政府法律对妇女自谋职业有某种程度的认可。如《暂行民律草案》、《商人通则》都承认在一定条件下,女性可以经商或从事其他社会职业(参见《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年)。1923年北洋政府农商部还公布“女子积极振兴各种实业”“投资各种实业事项及实业银行,、或经受募集各种实业及实业银行资本者”女子兴业奖章规则,对给予奖励(见《女子兴业奖章规则》,《女子杂志》1923年第5期)。

60

[10]

“普通的习语”,而与男记者的“帝王”相对,女记者

如,有杂志品评谢宝珠、池廷熹等女记者的容貌:“女记者之不美者,然如不能取悦于人,而反予人以恶劣之印象,然我闻之来源不为阻塞者几稀。现今立报、新闻报皆有女记者,然几位皆不如申报谢宝珠之白皙可爱,谢固中人之姿,未可云美,然仅天真一点,也是胜他人万倍。或有人与池小姐相较,谢又不免稍加

[14]

逊色耳。”有小报报道女记者如何注重服饰打扮,

就被赋予了一个极富罗曼蒂克色彩的头衔———“无冕皇后”。许多女性正是出于对“无冕皇后”的向往,而选择进入新闻系学习或在求职时将记者作为首选。如上海《华美晚报》的何瑶生,自述“被一个无冕

[11]

;一位笔皇后的神秘意念,引进了新闻专科学校”

名“KY女士”的女记者写道:“无冕之王,多么光荣的一个头衔!我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就有从事新闻业假使有一天能做新闻记者,的志愿。我常常那样想,

那就是我最大的满足。”高中毕业后她没能进入报界,而是做了洋行职员,但她对新闻业的热情未减,用业余时间读新闻学的书籍,并向报纸副刊投稿。后来当亲戚得知她的理想,介绍她进通信社时,即使薪水比洋行更少,她也欣然答应。[12]

二、“交际花”:女记者的媒介形象

然而,由于采访工作需要经常出入各种场所,与各色人等周旋,不符合传统观念中对女性性别角色的规定与期待,因此不论是抗战时期相对偏远保守的内地,还是抗战结束后较为开放现代的都市,女记者们在日常工作中往往会引起特别的关注,“每一次参加什么会议的时候,总感到有一阵密集的眼光扫。[13]他人的态度有如一面向自己来,窘得难以形容”镜子,女记者们从中反观自身,为自己的身份感到自卑和紧张,甚至于她们的行动态度也因受异样的待遇而不安。

尤其在抗战后消费文化盛行的上海,活跃于公众场合的无冕皇后们更是成为小报和社会新闻类杂志窥视消费的对象,使女记者从报道的主体成为了被报道的对象,她们的长相、衣着、性格、恋爱经历、婚姻家庭等性别特征成为小报津津乐道的话题。如《东南风》、《上海滩》、《风光》、《大观园周报》、《今报》、《电声》、《一周间》、《中美周报》等以刊载上海的地方新闻为主的综合性周刊和小报,尤其热衷于揭露政界、影剧界、文化界名人奇闻轶事,以及描述社会上各种畸形事态,以吸引读者的关注,获取广告利润。在编者们半真半假、半戏谑半调侃的口吻中,女“交际花”,是靠其天生的美记者被描述成新闻界的

色、摩登的装扮和高超的交际手腕来获取新闻。例

“以《申报》谢宝珠服装最为入时,每日换服装数次,有人以‘时装设计家’笑赠,采访时谢手指上常串戒指数只,珠光宝气,相映成趣。杨秀琼日来工作时亦全套初夏新装,并架黑眼镜,益表其健壮之美,是故此二人之时装大竞赛,成为新闻界近来一佳话也。”

[15]

还有一些杂志热衷于报道女记者的恋爱故事,陈

香梅、谢宝珠、池廷熹、彭子冈、邵琼、史沫莱特等都是他们反复炒作的对象。

而对女记者的职业身份,小报则视之为新闻界的“交际花”,她们的社交活动成为小报报道的焦点,“有而对其采访和写作能力等职业素质则充满怀疑,时女记者得到一些较好的新闻,则必有人设法去研

[16]

究一下,是否另有来头。”如《申报》记者谢宝珠自

从采访庐山会议以后,在上海新闻界声名大噪,成为“记者之花”,有报纸说她“色艺双当时小报公认的

绝”,而“艺”则是体现在如何施展她的手腕,如何活跃于要人名流之中,与名人有怎样的交情等等。[17][18]至于她的新闻报道,则毫不客气地断言为“色、香、美。[19]采访得来”

如果说小报文人的这些“无聊之举”可以被女记

④者们置之不理、一笑而过的话,严肃报纸如《中央日

报》(上海版)对女记者的形象塑造则引起了一场不1946年7月23日,时任《中央日报》副刊小的风波。

编辑的徐翊(徐开垒笔名,后任职《文汇报》)撰文写道,上海女记者们就像“花蝴蝶”一般,每天就是会见名人和参加招待会。在招待会上,她迟到、早退、吃得很少,以各种矫揉造作引人注意;访问名人时,那些名人看到她卡片上娇滴滴的名字,照例是偷闲接见。缠了多时后,留影道别,于是第二天便能在报上看到“本报记者××与×××”字样的照片等。总之注有

“她从来不知道除了高楼大厦之外,还有其他产生新

④笔者对1946-1947年间任上海《联合晚报》采访记者的姚芳藻访谈记录,2011年9月30日。

61

闻的地方。她只在名人之间跳动着,她的卡片像雪片一样在冷气间里飞舞”。[20]此文一出,引起上海女记者群的极大不满。一位笔名“足征”的女记者投书该报,为女记者辩护,说在她所供职的报社,女记者的打扮如果不漂亮,报社便不会派她去采访机关新闻,因此,不是女记者自己想做“花蝴蝶”、“交际花”,而是报馆乃至整个社会对女记者形象的期望使然。[21]

“足征”文中所言并非杜撰,当时不少报馆、通讯社确是出于迎合大众、吸引眼球、联络公关等经济目的而聘用漂亮的女记者做活招牌。例如1946年上海《华侨声报》聘“游泳皇后”杨秀琼做外勤记者,曾引起过极大的轰动。杨秀琼曾因在1933年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囊括了全运会女子游泳全部金牌,被宋“美人鱼”的雅号成为30年美龄当场认为干女儿,以代著名的“交际花”。但她本身并无采写新闻的能力,“因为华侨声报是华侨办的报纸,海上粤人很多,需要一位广东小姐如杨秀琼来联络关系。联络者也,只不过活动活动而已,所以,即便杨小姐不懂得写新闻,也是无妨的。何况她是女人,只要捉刀有人就得了”。[22]与之相似的是话剧演员白云、歌手姚玲等加入新闻界,也都曾引来沪上舆论轰动,连同报馆本身由此可见,聘请女记也成为众人关注和议论的焦点。

者也是媒体的商业策略之一。于是,女记者们“利用声音之嗲,功夫之软,她们的有利条件,如面貌之美、常常获得一些男记者所没有的内幕新闻,再得各报

[23]一捧,安能不红透半边天?”在文人们嘲讽与调侃

在这些文章中,她们把自己和“交际花”划清界限以摆脱污名,同时再三强调自身作为“无冕皇后”的职业角色,以及所承担的重要的社会功能。如《中央日报》副刊上登载的《南京的女记者》一文中,作者承认女记者中是有一些在报馆坐等新闻的所谓“记者之花”,但她强调说这是少数现象,而且也被“女记者同业所弃”。甚至说这种“精劲很大,忍性儿太少,的女记者是上海才有,而妩媚有余,活泼尚称不足”南京的女记者“正如南京严肃朴素的城景,给人的印象像一个朝气蓬勃的女学生,合作、大方,正当地和。且举出种种证据,表明女记者在工作男记者竞争”

能力上丝毫不比男记者逊色。[24]

上海某报女记者段奇珷也投书《读者》半月刊,对社会上对女记者的过分关注和恶意揣度表示不满。她开篇即谈新闻事业对于民主进程、公理正义的“负责作用,指出女记者们本是平常的新闻从业员,对社会正确报道的任务”。因此,“善于社交的面孔”不过是和“机警谨细和坚定的意志”、“敏锐的听觉”、“两双奔跑的腿”一样必备的职业素养,所以希望人们不要在装束上评断她们,给女记者以正确的认识。

[25]

同样在上海做女记者的杨惠在其自述文章中一针

见血地指出:“不懂为什么许多人对女记者都是另眼相看,觉得她们是属于一种特殊的‘型’,甚至还有些小报文人专以女记者为讥诮的对象。对此我只有一个解释:过去中国人一向以为新闻记者只是男人的玩意儿,女人不配也不会做,如今,上海女记者活跃,”但这种新奇和对女记者长相的评论就感到了新奇。

在她看来是幼稚可笑的,她强调评价记者是否称职,其标准不应是社交能力,而是写作能力。而在这方“你能在报纸上面,男记者和女记者根本没有分别:

分得出哪一篇是出于小姐涂着蔻丹的手吗?你既爱读她们的作品,就应该批评她们的文章是‘美’还是

[26]

‘丑’,和脸有什么关系呢?”

的口吻中,女记者的“交际花”形象更被固化下来。

三、“无冕皇后”:重建自我认同

对于这些来自他人的怀疑与批评,女记者们在感到尴尬难堪之余,也运用作为传播主体的话语权力,纷纷撰文反对这种“交际花”的标签,并使用各种她们所投书的媒体或是话语策略,来重塑自我形象。自身工作的大报,如《中央日报》副刊,或是如《妇女月刊》、《女声》、《现代妇女》、《家》、《妇女文化》等女性期刊,或是如《文艺先锋》、《读者》(半月刊)、《新闻天地》等文艺性、综合性期刊。她们常常以“我的记者、“我是一个女记者”“在上海做女记者”等标、生活”

题,写下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实际状况,让世人了解女记者的真实处境。

62

还有一些女记者则试图完全抹杀和男记者的性别差异,以抢到重要新闻来证明自身的工作能力和职业成就。如《民国评论日报》的女记者陶冰在其自“女”记者,并且为了述文本中说,她从不把自己当成“一个已婚的、身兼乳母的妇女能和男子一样履证明

行职务”,她把刚出生两个月的孩子托付给母亲,重

返工作岗位。为采访新闻,她去过“最低级与最下流的地方”,在集会上碰到重要人物,也总是尽力接近,率先发问,“甚至连新闻人物脸上最细微的特征,我

[27]也能仔细地看出来”。姚芳藻刚进上海《联合晚报》

篇名为“女记者难娶”的文章中,作者的理由是“为了她们见识颇广,轧的朋友不少,你要被她‘屏开雀选’,似乎是不容易的事情,她成了你的太太之后,仍得在外交际……同时今天碰到某师长,明天碰到某

[31]

局长,你丈夫的地位也将动摇了。”因此,在这种焦

做外勤记者时,报社本是派她去采访市政新闻,但她不满足于在市政府新闻发布处抄写新闻通稿,“总想跑出点名堂,想要独家新闻”,就主动去采访向来由男记者们把持的警察局,从采访小科长到处长直到局长,并因为多次揭露报道了上海市警察局的种种反民主行径而被捕入狱。⑤

四、结语

是专注社交、爱出风头的“交际花”,还是报道新服务社会的“无冕皇后”?在这些由他人建构和自闻、

我建构的众多文本中,折射的是性别认同(genderi-dentity)和职业认同(professionalidentity)的矛盾。女“性记者之所以引起诸多关注和讨论,主要是人们从别”的角度来评价她们的工作,这一点可以从与其他女性职业的比较看出来。如女教师和女护士在民国时期的数量都持续增加,但她们却未被描述为“花瓶”或“交际花”。究其原因,一般人认为女护士和女“生性温柔谨慎”,较能明白病人及儿童的心理教师

及需求,这一观点所暗含的,是女性“母性”特质的延伸。[20](PP311-337)甚至同样是报社内的工作,编辑工作因能发挥女性“心细,整理力强”或是“天然之文艺性质与想象力”等特质,早就被社会人士所认可。但女性“冒风雪于深宵,作从事采访却一直备受争议,因为险阻之踽行,以从事百般社会之访问,就其体质论之,甚不适当。即勉强为之,非惟不能与男记者竞争,且恐易于丧失妇女之尊严,是乃女记者不及男记者。[29][30]之处,此系天然之缺陷,非人力所能补救也”

由此可见,女记者的出现,正是挑战了“男女大防”、“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性别关系,引发了男性文人对性别角色的重新定义的焦虑和紧张,如在一

“善于交际”这种公认的作为记者必备的职业虑中,

[32]技能,却在女记者的采访实践中被污名化为“过分

的体现。同时,商业利益的驱动使得众多媒体活动”

在女记者们的“性别”意义上大做文章,将女记者置于被观赏和被消费的位置,更加剧了这种紧张关系。

这就可以解释女记者在修正和重构自我形象时为何要淡化性别色彩,强调自己和男记者一样是“职,具备同样的人格地位、相同的工作能力(写业记者”

作而不是采访),且对于社会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和贡献。在这种自我认同中,一些女记者甚至完全抹煞性别差异来证明自己,并不是因为她们毫无性别意识,“男性化”的女人,而是因为在“男女平等”的性别是

观念尚未完全建立的职场中,只有性别中立的职业身份,才能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

民国时期女记者的认同困境,虽然是近代以来中国职业女性共同命运的一个缩影,但她们与其他职业不同之处在于,她们作为传播的主体,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力,因此,她们积极主动地运用各种话语资源来为自身职业合法性而抗争的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女权运动的发展,同时改变新闻业内既有正如盖伊·塔奇的性别格局。但从批判的角度来看,

曼所指出的那样,新闻业内对于政治、权力、阶层等新闻的重视,恰恰“表现出男性对于重要新闻事件的判断,这种判断忽视了传统上带有女性特征的内容,

[33](P139)

女记者们的“中性使这些内容很难成为新闻。”

化”和“职业化”究竟是对这一“男性的视角”的纠偏还是强化,仍是一个值得继续反思和探寻的问题。

⑤笔者对姚芳藻的访谈记录,2011年9月30日。

63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交际花的近义词》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交际花爱的伤痕 一个交际花的回忆录 交际花的女人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交际花的近义词”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交际花的近义词"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haoci/6758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