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好词 > 喝茶的诗词

喝茶的诗词

2015-12-26 08:15:4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喝茶的诗词篇一《饮茶诗,课件》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喝茶的诗词》,供大家学习参考。

喝茶的诗词篇一
《饮茶诗,课件》

喝茶的诗词篇二
《喝茶的几个关键词》

喝茶的诗词篇三
《当诗词遇上茶》

当诗词遇上茶--最美茶诗词

岁月极美。岁月之美,在于其必然的流逝与经年的沉淀。春花,秋月,夏日,冬雪;一诗,一词,一茶,一盏,铅华尽洗,在漫漫的时光中,在流转的四季中,相遇。

当诗词遇上茶,仿佛一段段无言岁月的碰撞交融,一诗一词,承载了满怀的过往;一茶一盏,糅合了如水的时光。那诗美,那词美,那茶亦美。

闲时,不妨读一首古老的诗,品一杯岁月的茶,在悠然的时光中,体味古人的茶生活。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山泉煎茶有怀》唐·白居易)】

独身一人,坐于山间,近旁是泠然清泉,触手可及;酌泉取水,煮泉水煎茶,碧色的茶粉细如尘烟。手中正持着那一碗茶,无端地忽然忆起故友亦是爱茶之人,遥念思之,惟愿把此茶之情随风寄君。

【“茶饼嚼时香透齿,水沈烧处碧凝烟。纱窗避著犹慵起,极困新晴乍雨天。”(《春昼回文》唐·李涛)】

晨起,慢慢嚼着茶饼,茶香仿佛透齿而过,沁入口鼻;烧水煮茶,只待水沸烟凝,碧色沉杯。薄纱小窗微透晨光,慵懒而不愿意起;正是困倦之极,外面却是新晴乍又雨。

【“淹留膳茗粥,共我饭蕨薇。敝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吃茗粥作》唐·储光羲)】

夏日,去拜访山居的好友,被主人留下,以茶做粥,配以蕨薇小菜;一茶,一粥,一蔬,简单却胜许多佳肴。暮日斜阳,徐徐而归,夕阳拉起来长长的影子,此刻,拥山风入怀,沐夕照而返。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

小雨初霁,于晴窗之下铺开小纸,闲作草书以解心忧;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分茶为戏。莫要再叹京都的风尘玷染素衣,离开京都归家去,不到清明即可至。“晴细乳戏分茶”,茶虽不醉人,亦可作伴解烦忧。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寒夜》宋·杜耒)】

冬日寒夜,有客人到访,遂以茶为酒招待客人;竹炉火初旺,水沸,煮茶,茶烟融融。与客举杯浅啜,对饮交谈,满室暖香;窗外不过是寻常那样的明月,寻常那样的月光,却因为窗前的红梅初放,幽香浮动,别有一番韵味,与寻常不同。寒夜煮茶,月照红梅,与一至交好友,对“茶”当歌,人生几何。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幽居初夏》宋·陆游)】

初夏时节,新笋早已熟了头一番,枝头的木笔才刚开了花。老来幽居山间湖边,午后睡起,醒则思茶,捧一茶在手,却叹息不已。旧时故友皆零落,何人可共品茗谈心,享山水乐趣。老来相伴,不过一茶而。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清·纳兰性德)】

秋日西风正凉,夕阳西下,独对疏窗落叶,回想起亡妻昔日旧事。那时酒醉后小睡,正是春意沉沉,闺中与妻子以赌书为赛作乐,衣襟上总是满带茶香;当时以为寻常的往事,如今却再不能重现了。深情难赋,唯寄茶与诗。

一杯寻常的茶,却总能叫人想起那时一起喝茶的人,想起那时的事。岁月沉淀下来的点点美好,都在那一杯茶,一句诗,一阕词之中。喝茶品茗,喝的不仅仅是茶,也是过往的岁月与回忆;读诗颂词,读的也不仅仅是诗,也是那时,那人,那事。

喝茶的诗词篇四
《如茶如酒的宋词》

如茶如酒的宋词

在我们塞外,冬天早上八九点钟,阳光就会透过窗子,照进屋子里。屋子就显得格外明亮,格外温暖。 这是一天里,我最喜爱的时光。

沏一杯茶,放在洒满阳光的书桌上,看茶叶在透明的杯子里漂浮、翻滚,慢慢变软、舒展。看那本来清澈的水渐渐改变了颜色,成了茶水。茶叶被水泡开了,成了水的一部分,水也因此有了茶的味道,我们习惯统称为茶水,或简称为茶。 人们沏上一杯茶,细细品味。实际上是在品“茶水”,此时,茶与水是不可分的。茶因为水而茶香四溢,水因为茶而贵为上品。茶水就不断被人们把玩,品鉴,既俗又雅,既可称之为“道”,又可以随意而为之。

我一边慢慢啜饮着杯中的茶水,一边手捧一卷《宋词》细细品读。

我饮茶,从不在意茶的品位。如果这茶太差了,当然是会有所感觉的。至于很贵的,或者人们称之为“极品”的茶叶,饮入我的口中,似乎都差不多,好像都是一个滋味。所以,对于茶,我一向不太挑剔。

然而,对于宋词,我比较中意的,只是那么几家。一卷《宋词》在手,读来读去,也就那么几首。尽管如此,这一卷已经磨损了的《宋词》,却一直放在我的案头,不曾闲置。如同那个茶杯。

有时候我在想,我是将自己泡在宋词里了。

我不知道自己应该是茶还是水,应该是水吧。将那陈年的宋词慢慢浸泡,一点点融化,让它在我的心里舒展、回味。然后,我就尽染了宋词的味道。

我想,我骨子里总有那么一点点忧郁的痕迹,是被宋词一点点浸泡出来的;还有对浩然之气的景仰,也是从宋词的诗句里汲取的。

宋词如茶,宋词的诗句里却到处都是酒的味道。

喝茶与饮酒应该是两种境界。喝茶应该属于婉约派,那么,饮酒就是豪放派了。

喝茶应于风轻云淡处,斟一杯清茶,抚一张古琴,对高山流水或对一轮明月,喝出幽幽情怀;饮酒则可以把酒临风,唱大江东去,吐浩然之气,浇心中块垒。

有时候,我不知道这宋词是茶还是酒,浸润其中,不知是绿了芭蕉还是醉了樱桃。

很多的时候,这宋词如茶还如酒,明净了心智还燃烧了豪情。

李清照应该算是宋词中的一杯茶,淡淡的,略有一点点苦涩。李清照融入宋词里,与宋词密不可分。她因宋词而绵长,宋词因她而令人回味。她成了宋词中那一杯最值得回味的清茶。

茶淡而味苦,就像李清照的人生,亦如她的诗词。在浅

斟低酌之间,将人生的悲凉,世道的艰辛,一一倾注在她那长长短短的诗句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我不知道她喜欢喝茶还是喜欢饮酒,但我觉得她诗句之苦涩、之淡而绵长,读之,让人为之黯然销魂矣。

然而,读她的诗句,却见到处留有斑斑点点的酒的痕迹。人常说,茶可以使人神清气爽,酒却是用来消愁的。难道李清照也是在借酒消愁吗?“昨日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

酒。”“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在她的诗句里,酒与愁,有扯不断的关系。在我看来,李清照的诗词如茶,可她却将心中那浓浓的愁绪用酒点燃,写出了一首首带有酒的味道,却是苦涩的诗词,让我们慢慢品尝。李清照的诗词,如茶亦如酒啊。 一位在报社当记者的朋友来访,翻阅着我书架上的《稼轩长短句》,说道:“稼轩的词宜煮酒捧读,于酒微醺处放声吟诵,„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才够意境。”朋友的话不错,辛稼轩应该是宋词中一杯厚而烈的美酒。无论他那比酒还醇厚、比酒还豪放的诗词,还是他那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都足以让宋代诗坛生辉,都足以让我们这些喜欢宋词的人沉醉。在宋代,诗词之豪迈,与之可以比肩者,不止二三子。武能疆场杀敌,而诗词又足可光耀宋代诗坛的,也只有那个

“怒发冲冠”的抗金名将岳飞,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辛稼轩的词,就是一杯浓烈的酒,让宋代烟雨中的诗词,生发出一种炽烈的豪情。这是因为,他曾经是一位驰骋沙场,气吞万里如虎的战士。所以读他的诗词,于悲愤中难掩豪迈之情,这是战士的本色。“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这是壮士的慷慨悲歌,这是诗人醉酒的哀声。后人读之,不禁掩面涕零,掷杯而大醉。

宋词如茶如酒,饮之、读之,心醉神驰也。

宋词,如茶亦如酒,让我们举杯痛饮吧。

痛饮一杯黄藤酒,着满怀愁绪,踏一地黄昏,道他一声错!错!错!

饮他一杯月上柳梢头,在黄昏时节,灯火阑珊处,让清泪成双,湿透春衫袖。

饮他一杯目尽青天怀今古,岸柳悲凉,河疏星淡,雁不到,书成谁与?叹人情老易悲难诉,此情只待,举大白,听金缕。

饮他一杯鹤冲天,对长亭晚,楚天阔,杨柳岸,晓风残月,将那万种风情,换了浅斟低唱。

痛饮一杯念奴娇,故垒西边,赤壁之上,对千里大江东去,含泪擎浊酒,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痛饮一杯宋词啊,且饮,且吟。

痛饮一杯宋词啊,心醉之,神往之。

喝茶的诗词篇五
《茶与诗词》

古今茶诗欣赏(或:饮茶品诗)

朱永兴

文人写诗作文,大都是左手一杯茶右手一支笔。文人爱茶,茶以其提神益思、保健养生之功助文人创作。茶与诗词有着不解之缘。

李白月夜独酌,对影起舞,佳句遂出;此种情形人们一定不会陌生,想必许多人对此还津津乐道。殊不知茶亦醉人,而且可醉得人飘飘欲仙,唐代卢仝的“七碗茶诗”(诗的全名为:《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被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南宋大诗人陆游一生佳作无数,其中不乏优秀茶诗词。据钱时霖先生称,陆游还当过十年茶官(提举福建及江西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并先后写下茶诗三百多首。白居易、欧阳修、杜甫、苏轼等古代大诗人都留下了很多茶诗词。

自古以来,茶诗无数,有人曾收集茶诗一千多首。钱时霖、刘伟华等人还分别编著出版过有关茶诗词的著作。在互联网上检索,得到的现代茶诗更是不计其数。纵览古代茶诗词,感人至深的首选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现引用如下,供鉴赏: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作者:唐·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围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现代也不乏有艺术感染力的茶诗。在我们老一辈革命家中,朱德、毛泽东等伟人也对茶情有独钟,留下了不少与茶有关的著名诗篇。

朱德委员长一生南征北战,日夜操劳国家大事,仍然能高寿九十多岁;他长年饮茶的生活习惯对其长寿是有一定贡献的。他喜欢饮庐山云雾茶,并为此曾在庐山上写了下面一首饮茶诗。

《茶诗论长寿》

作者:朱德

庐山云雾茶,

味浓性泼辣。

若得长年饮,

延年益寿法。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也是个爱茶并且长寿之人。他的一首《吃茶(五绝)》,将茶、禅深意简洁明快地表现了出来。诗中内涵丰富,非常贴切地引用了唐代卢仝“七碗茶”的诗情和唐代高僧从谂禅师“吃茶去”的禅意,堪称是茶禅诗中的佳作。

《吃茶(五绝)》

作者:赵朴初

七碗受至味,

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

不如吃茶去。

茶在中国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茶最平易近人。平民百姓有诸多艰难困苦,借酒消愁易惹祸端,还不如借茶清理心绪,抒发情绪,于是好诗就随茶香悠然飘出。现摘录一首现代茶诗供鉴赏。

张错所作的《茶的情诗》很有韵味,把泡茶饮茶中的寻常现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并由此挥发意境,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茶的情诗》

作者:张错

如果我是开水你是茶叶,

那么你的香郁,

必须倚赖我的无味。

让你的干枯柔柔地,

在我里面展开,舒散;

让我的浸润舒展你的容颜。

我必须热,甚至沸,

彼此才能相溶。

我们必须隐藏,

在水里相觑,相缠,

一盏茶功夫我俩才决定,

成一种颜色。

无论你怎样浮沉把持不定,

你终将缓缓的(噢,轻轻的)落下,

攒聚在我最深处。

那时候你最苦的一滴泪,

将是我最甘美的一口茶。

茶对联

朱永兴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对联是指对偶语句,也称为楹联或对子,它是我国汉民族所独有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对联要求上下两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并在平仄、节奏、词性等方面做到尽量对称或对等。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与对联这种文学艺术形式精密地融合在了一起。以茶为题的对联较多地出现在茶馆、茶叶生产经营单位、文化艺术领域等。尤其在茶馆,人们品茶赏对联,颇能增添品茗情趣,提升饮茶的艺术品位和享受层次。现精选一些名句对联供读者鉴赏。

各地茶馆、茶楼

及与茶关系密切的营

业场所,其门庭、牌

匾、厅堂、墙壁等处,

多有耐人回味、禅味

醇厚的茶联。在茶艺、

茶道演出时,表演者

的行头中也常有几幅

茶联,挂在演出现场,

颇能起到画龙点睛之

效。许多爱茶之人更

是把茶联带进卧室,

与茶同枕共眠,带着

茶联的意境入梦。

例如在杭州的“茶人之家”正门柱上,一副茶联这样写道:

一杯春露暂留客,

两腋清风几欲仙。

此茶联喻茶为春露,客人一进门便见此美称,犹如翩翩少女喜相迎。接下来“留客”二字便是最自然不过的了,谁愿放过这美丽的邂逅呢。后一句借唐朝诗人卢仝“七碗茶诗”所描写的意境,暗喻此处茶好景美,保你得到无上享受。

福建泉州市有一小小茶室,其中一副茶联气度不凡:

小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

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

此茶联首先用一个“小”字,谦虚自己是小茶室。茶室虽小,且有天地,故称“小天地”。此可谓不卑不亢,表面谦逊,心中却藏鸿鹄之志。店家有此等风范和气度,

此茶馆当然够得上是“大场合”了。能在此“大场合”纵横天地、阔谈古今的茶客,

图4-32 以风景秀丽著称的杭州景区茶馆 摄影制作:朱永兴

也当然配得上英雄的称号(其实,舍得掏钱的茶客,对店主而言都是英雄。)小小一席座,简单几杯茶,却能天地英雄一番,说起话来自信且中气十足。这区区二十字,以朴实平直见大气,谦逊中透出豪迈;而且,这些大气和豪迈都归于了茶客,(恰恰就在对茶客的暗喻中,体现了这小茶馆的大气魄)。此等意境安排真令人叫绝。

四川以前有一家茶馆,兼营酒业,但生意清淡。为改变窘况,店主请一位才子撰写茶酒对联一副,镌刻于大门两边: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

此联一出,众口叫好,行人为之感悟,于是就有切身体验一番的冲动。就这样,此后该茶馆生意兴旺。客人喝茶饮酒感悟人生,店主卖茶卖酒赚钱买田。

描写茶叶生产的茶联也不少,如杭州茶人阿兴贡献如下茶联:

春雷惊起新芽漫山绿叶映蓝天,姑娘喜采龙井满园红装衬绿叶

早春响雷,报道春天的到来;一场春雨过后,茶树萌芽伸展,就好象是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层新芽,这时的茶园是一片新绿,再加上雨过天晴,上有蓝天白云,下有漫山遍野的茶园新绿映衬,一派生机昂然的景象,看了真叫人喜气洋洋。在这样清新美丽的景色中,着装鲜艳的年轻姑娘们,正喜气洋洋地采收名贵的明前龙井茶,她们的鲜艳服装星星点点地洒落在漫山遍野的绿色茶园中,正可胃是绿叶衬红花,刹是好看!

由浙江诗词楹联学会王翼奇所创作的描写品茗和泉水的对联,也是文彩照人,令人拍案叫绝:

名草为茗茗须品一口二口三口

白水为泉泉须出孤山双山叠山

在对联中还有一种有趣的回文对联,例如:

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

将其倒读则成为:

心清可品茶,意适能言趣。

此茶联前后对照意境变化,文采照人。这样别具一格的回文茶联,娱乐茶客,别有情趣。

反映不同意境和趣味的现代对联很多,精选一些于下,供读者欣赏:

(注:以下茶联多数摘自“艺术中国网”:2007-7-12)

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题西湖龙井茶)

毛峰竞翠,黄山景外无二致,兰雀弄舌,震旦国中第一奇(题黄山毛峰茶)

七泡余香溪月露,满心喜乐岭云涛(题安溪铁观音茶)

香陈九碗芳兰气,品尽千年普洱情(题云南普洱茶)

喝茶的诗词篇六
《茶的诗歌》

喝茶的诗词篇七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2010-08-10 13:58:23)

转载原文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作者:林祯晟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摘要】:徐徐掀开历史的长卷,不难发现,历代文人墨客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茶诗茶词,这些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茶并不仅仅是一种满足口腹之欲的物质饮品,它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和精神象征。本文试图从古典诗词入手,并结合一些具体的作品,来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关键词】:古典诗词 , 茶文化 , 精神象征

正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茶的国度。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中,与茶有着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文人与茶之间,就如和酒一样,总有着说不尽的种种情缘。茶与饮茶行为,已经被文人墨客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中流露出的是“情”。茶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它早已把=浓郁的茶香飘散到每个角落。品茶抒情,寄情于茶的诗句数不胜数。浅近的有:“秋夜凉风夏时雨,石上清泉竹里茶;”典雅的如:“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朴实的有:“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比欲仙。”这些历代的咏茶诗词,数量丰富,体彩多样,都很好的融入了人的真情感触,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一:茶文化诗词的兴起

茶诗与茶词的兴起,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作为诗词的国度,茶文化诗词成为我国诗词中的重要一部分。诗人以茶会友,在茶香弥漫中吟诗作赋,茶成为诗人寄托情感、寻求心灵慰藉、感悟人生真谛的挚友。“结性不可污,为尔涤尘烦。”茶文化诗词不但为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也为我国诗词注入了新的活力。

1、最早的茶诗

在我国早期的诗赋中,最早赞美茶的应该是晋代诗人杜育的《茶赋》,诗人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这一奇产----茶叶。诗中云:茶树受丰壤甘露的滋润,满山遍谷,生长茂盛,人们成群结队的前去采摘。另外,西晋左思的《娇女诗》: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百晰。

小字为纨素,口吃自清历。

有姐字慧芳,眉目粲如画。

驰鹜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贪华风雨中,筱忽数百适。

心为茶荈剧,吹嘘成对鼎。”

写左思的两位娇女,因急着要品香茗,就用嘴对着烧水的“鼎”吹气,非常深动地描写了两个娇女烹煮茶的姿态。

2、关于茶圣羽和茶经

说到茶事,不可不提一个人,那就是被后人称之为“茶圣”的陆羽。陆羽仿佛天生就与茶有缘,他是一孤儿,三岁的时候被一位禅师收养,陆羽的少女时代便在寺院中度过。因为最早种植茶树的是僧人,所以最早的饮茶习惯也是由僧侣间发起的。小陆羽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因此对寺院中僧人种茶煮茶,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之后陆羽走出寺院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考察了各地饮茶习俗并总结了历代制茶经验后,撰写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书中全面阐述了煎茶的制作过程,也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因此陆羽也被称尊为中国茶圣。

二、唐诗中的茶文化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第二个鼎盛时代,在军事、文化和经济上的发达,如同闪耀在这整个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当时没有一个国家能与唐王朝的强盛与繁荣等量齐观。而对当时世界乃至后来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这一点在茶文化上表现的十分突出。

与火热的酒文化相比,流行于唐代的茶文化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另一面:高雅与,清静。饮茶的过程就是精神调节和自我修养的过程。唐人对茶的喜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至爱哈尔理想的倾注。这种倾注激发了文学创作的激情,文人士大夫将饮茶视为雅逸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上的享受。在各种茶诗作品中,五言诗、唱和诗、联句诗、宝塔诗中的茶文化最为突出。

1、五言诗

唐代杰出诗人杜甫,写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的诗句。当时杜甫年过四十,而蹉跎不遇,微禄难沾,有归山买田之念。此诗虽写得潇洒闲适,仍表达了他心中隐伏的不平。诗仙李白豪放不羁,一生不得志,只能在诗中借浪漫而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的理想,而现实中的他又异常苦闷,成天沉湎在醉乡。正如他在诗中所云:“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当他听说荆州玉泉真公因常采饮“仙人掌茶”,虽年愈八十,仍然颜面如桃花时,也不禁对茶唱出了赞歌:“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深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俪芳津,采眼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表达了茶的赞誉和向往。

中唐时期最有影响的诗人白居易,对茶怀有浓厚的兴味,一生国下了不少咏茶的诗篇。他的《食后》云:“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诗中写出了他食后睡起,手持茶碗,无忧无虑,自得其乐的情趣。

2、唱和诗

在数以千计的茶诗中,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唱和诗,可谓别具一格,在咏茶诗中也属少见。 皮日休,唐代文学家,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曾任翰林学士。陆龟蒙,唐代文学家,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任苏湖两都从事。两人十分知己,都有爱茶雅好,经常作文和诗,因此,人称“皮陆”。他们写有《茶中杂咏》唱和诗各十首,内容包括《茶坞》、《茶人》、《茶笋》、《茶籯》、《茶舍》、 《茶灶》、《茶焙》、《茶鼎》、《茶瓯》和《煮茶》等,对茶的史料,茶乡风情,茶农疾苦,直至茶具和煮茶都有具体的描述,可谓一份珍贵的茶叶文献。

3、联句诗

联句是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几个人共作一首诗,但需意思联贯,相连成章。在唐代茶诗中,有一首题为《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是由六位作者共同作成的。他们是:颜真卿,著名书画家,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官居吏部尚书,封为鲁国公,人称“颜鲁公”;陆士修,嘉兴(今属浙江省)县尉; 张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工文辞,任吏官修撰;李萼,赵人,官居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昼,即僧皎然。诗曰: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

这首啜茶联句,由六人共作,其中陆士修作首尾两句,这样总共七句。作者为了别出心裁,用了许多与啜茶有关的代名词。如陆士修用“代饮”比喻以饮茶代饮酒;张荐用的“华宴”借指茶宴;颜真卿用“流华”借指饮茶。因为诗中说的是月夜啜茶,所以还用了“月桂”这个词。用联句来咏茶,这在茶诗中也是少见的。

4、宝塔诗

唐代诗人元稹,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白居易交好,常常以诗唱和,所以人称“元白”。元稹有一首宝塔诗,题名《一字至七字诗·茶》,此种体裁,不但在茶诗中颇为少见,就是在其它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诗曰: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宝塔诗是一种杂体诗,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或选两句为一韵。后又增至十字句或十五字句,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一个字。元稹在他的宝塔茶诗自注中说:一至七字诗,“以题为韵,同王起诸公送分司东郡作。”全诗一开头,就点出了主题是茶。接着写了茶的本性,即味香和形美。第三句,显然是倒装句,说茶深受“诗客”和“僧家”的爱慕,茶与诗,总是相得益彰的。第四句写的是烹茶,因为古代饮的是饼茶,所以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筛分。第五句写烹茶先要在铫中煎成“黄蕊色”,尔后盛在碗中浮饽沫。第六句谈到饮茶,不但夜晚要喝,而且早上也要饮 。结尾时,指出茶的妙用,不论古人或今人,饮茶都会感到精神饱满,特别是酒后喝茶有助醒

酒。所以,元稹的这首宝塔茶诗,先后表达了三层意思: 一是从茶的本性说到了人们对茶的喜爱;二是从茶的煎煮说到了人们的饮茶习俗;三是就茶的功用说到了茶能提神醒酒。 唐代为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作诗成为谋取利禄的道路,因此唐代的文人几乎无一不是诗人,不饮茶成不了名诗人,诗人无不饮茶写诗,与酒一样,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唐朝茶文化的繁荣,由此可见一斑。

三、宋代诗词中的茶文化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繁荣阶段,以宋词为代表的文化成就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在唐代的基础上涌现出更多、更绚丽的篇章。以茶文化为特色的封建文化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1、诗词中所提到的名茶

宋代诗词众多,有一些提到当时的名茶,这些名茶有的从唐代开始就是名茶,如蒙顶茶、顾渚紫笋茶,有的是在宋代新涌现出来的,如北苑茶等。

龙凤茶,宋代最为著名的茶,产于福建的建溪流域,诗见王禹偁《龙凤茶》。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烹处岂期商岭水,碾时空想建溪春。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鸠坑茶,唐代贡茶之一,宋代名贡,产于今浙江省淳安县,诗见范仲淹《鸠坑茶》。 双井茶,当时的贡茶之一,产于江西省修水县,诗见欧阳修《双井茶》: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

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明变易。

君不见建溪龙凤,不改旧时香味色。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

2、赐茶及谢茶表之类现象

唐代的皇帝偶尔会赐一些贡茶给大臣,在宋代则赐茶之风甚盛,受到皇帝恩赐茶叶的大臣们常要作诗或作文章对皇帝的恩赐表示感谢,称为“谢茶表”,如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写过此类“谢茶表”,可参见刘禹锡《代武中丞谢新茶表》,有关的诗可见以下几例。 王禹《龙凤茶》:“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得作近臣”。

蔡襄《北苑茶》:“特旨留丹禁,殊恩赐近臣”。

梅尧臣《七宝茶》:“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

3、借茶抒怀,忧国忧民

北宋由于在“靖康之变”前的近百年中,中原有过一个经济繁荣时期,加之当时斗茶和茶宴的盛行,所以茶诗、茶词大多表现以茶会友,相互唱和,以及触景生情、抒怀寄兴的内容。最有代表性的是欧阳修的《双井茶》诗: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斛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

南宋由于苟安江南,所以茶诗、茶词中出现了不少忧国忧民、伤事感怀的内容,最有代表性的是陆游和杨万里的咏茶诗。陆游在他的《晚秋杂兴十二首》诗中谈到:

置酒何由办咄嗟,清言深愧谈生涯。

聊将横浦红丝碨,自作蒙山紫笋茶。

诗中反映了作者晚年生活清贫,无钱置酒,只得以茶代酒,自己亲自碾茶的情景。 而在杨万里的《以六一泉煮双井茶》中,则吟到:

日铸建溪当近舍,落霞秋水梦还乡。

何时归上滕王阁,自看风炉自煮尝。

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希望有一天能在滕王阁亲自煎饮双井茶的心情。

四:元、明、清茶文化

1、元代茶文化

元代,也有许多咏茶的诗文。著名的有耶津楚材的《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 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车。

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

卢仝七碗诗难得, 谂老三瓯梦亦赊。

敢乞君侯分数饼, 暂教清兴绕烟霞。

诗中感叹说自己多年没喝到建溪茶了,心窍被黄尘塞满。时时忆念“黄金碾畔”的“雷芽”,“碧玉瓯中”的“雪浪”。既不能象卢仝诗中连饮七碗,也不能梦想象赵州和尚那样连吃三瓯,只期望王玉能分几块茶饼。

此外还有洪希文的《煮土茶歌》、谢宗可的《茶筅》谢应芳的《阳羡茶》等等。元代的茶诗以反映饮茶的意境和感受的居多。

2、明代茶文化

明代的咏茶诗比元代为多,著名的有黄宗羲的《余姚瀑布茶》、陆容的《送茶僧》等。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还有不少反映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咏茶诗。如高启的《采茶词》:

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

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

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

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贩与湖南商。

山家不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诗中描写了茶农把茶叶供官后,其余全部卖给商人,自己却舍不得尝新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生活极大的同情与关怀。又如明代正德年间身居浙江按察佥事的韩邦奇,根据民谣加工润色而写成的《富阳民谣》,揭露了当时浙江富阳贡茶和贡鱼扰民害民的苛政。这两位同情民间疾苦的诗人,后来都因赋诗而惨遭迫害,高启腰斩于市,韩邦奇罢官下狱,几乎送掉性命。但这些诗篇,却长留在人民心中。

3、清代乾隆皇帝品茶

喝茶的诗词篇八
《感悟中国文人_中国茶诗词略论》

感悟中国文人

———中国茶诗词略论

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 施由明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远在上古时期中国人就善于用诗歌表达情感,那爱的、恨的、欢乐的、忧郁的、幸福的或愤怒的,在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中都能找到。而两千多年前,楚国屈原的《离骚》《、天问》等诗篇,以其巨大的震憾力,至今读来荡气回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再至元曲和明清诗歌,中国人是那样善于用诗歌表达情感,不仅留下的诗篇多,还留下了不少传诵广泛和悠久的名篇。

中国茶诗词仅仅是中国诗词中的一小部分。然而,仅仅从片片绿色的茶叶中就咏出那么多的情感,因而,茶诗词,就足于深切感受中国文人的思想,,更深刻地了解民族自我的民族性格

,首先感觉到的是中国文人实在是“温柔敦厚”,无论是欢欣的娱乐情之作,还是郁闷的抒情之作,感情是非常节制的,不过是山、水、朝霞、流云、云雾中品茶,即感到快乐、满足、平静,缺乏飞扬激越的情感流动或痛苦的情感抒发,既无玄思,也少浪漫,更无邪恶、淫荡,中国的文人自中唐以后,走入了“温柔敦厚”的定型。在战国时期尚有屈原飞扬浪漫的情感或痛苦的迷惘情思,在初唐时尚有李白充满激情的青春之音(李泽厚语),而在中国的茶诗词中,中国文人的情感却是那么温柔、平淡,仅有少数的茶诗表现了浪漫的想象和情感,如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苏轼的《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但是这样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茶诗词实在不多。

“温柔敦厚”原出自《礼记・乐记》,指音乐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然而却成为了中唐以后中国文人的性格特征。从中国茶诗词中即可体悟到这一点。且看中国较早的茶诗———唐前期颜真卿等写的《月夜啜茶联句》。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

流华净肌骨,疏沦涤心源。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

132

这是欢快的娱情之作,但是很温柔、文雅、节制的娱情,没有放纵,没有邪恶,有温柔的浪漫,仅仅在月夜里、在幽雅的环境中喝茶、咏诗。中国古代表示欢欣的娱情茶诗大抵如此,在自然山水风光中品茶即可陶醉“:铫煎黄药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口洗

(元稹)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茶》

中国古代的茶诗词中有些茶诗词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满足之情。这种满足,也是很节制很温柔的满足,有茶,有自然山水即很满足,最具代表性的是白居易的一些茶诗,如《食后》“: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居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再如《闲眠》“:暖床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销,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这种对生活的满足是敦厚的、温柔的。

中国茶诗词中有不少是酬赠茶叶的诗篇,表达了一种高雅脱俗的志趣和情感,如前述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这是赠茶诗中的名篇。我国伟大诗人李白,唯一的一首茶诗也就是一首回赠茶诗。唐代诗人间寄茶赠诗是很普遍的,而宋代诗人间竟成时尚,这些酬赠茶叶的诗篇,是中国文人间至诚情感的富有特色的表达,仅仅是一些茶叶就寄托了那么多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敦厚至诚的,又是温柔绵长的,是中国特色的。

中国的茶诗词有很多是文人仕途不顺,心情忧郁、,郁、苦闷,而是归于平静和达观,如苏轼、。的“温柔敦厚”,“温柔敦厚”,这就是中国国民主、,而中国民族在长期的劳作中也确,对民族性格起极大作用的是文化对人的塑造。而文化塑造的首先是读书人,所以文人的性格首先体现民族的性格。对中国文人起主要塑造作用的是儒家和道家,也即是春秋战国时期所形成的两大主要的文人群体的思想和学说。

儒家思想和学说是以孔子为主干,结合孟子、荀子《、中庸》《、易经》的发展,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这是一个影响和塑造中国国民两千多年的重要的思想、学说体系,是一个将中国国民情感内向化的思想、学说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家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社会,即社会该是什么样的社会,为建立这样的一个社会,人的行为该进行怎样的约束,该遵守怎样的规范?孔子认为,应当建立一个礼制的社会,西周初年所确定的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应当维护和保持好,这就是孔子“礼”的思想,而为什么要遵礼、如何护礼,孔子提出了“仁”的系列思想。在“仁”的思想体系中提出了“孝”“、悌”的社会伦理原则,提出了“约之以礼”“、克已复礼”的个人意志锻炼原则,提出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及“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等的理想人格。总之,不管是“礼”的系列思想,还是“仁”的系列思想,就是要求人们要锻炼自己的意志,克制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去遵守一系列的社会规范。孟子、荀子及《易》《、中庸》,都是在不同方面发展了孔子的思想,都是要求中国国民的思想、情感内向化。

儒家思想和学说著作经过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和引导,特别是科举的导向,成为塑造中国国民特别是中国文人的主要思想和学说,对于“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

道家思想以春秋战国时的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和学说为主要内容,同样是对中国国民内向

133

性格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的思想。老子和庄子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是儒家那样的社会责任感,而是从个体的“我”出发,思考“我”在这个纷乱的社会该以什么样的智慧处世或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心态来对待世界的一切。老子所著《道德经》五千言,是充满智慧的五千言,既有老子辩证思维的智慧,又有政治智慧,军事智慧和生活智慧等,对于中国国民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生活智慧,这就“无为无不为”的智慧:以退为进,为柔弱胜刚强“致虚极,,守静笃”以养身。老子的这一生活智慧成为中国国民,尤其是中国文人,每当遇到挫折和无可奈何时,自慰和调适心态的思想,对中国文人思想情感的内向化起了重要影响。庄子以其所著的系列美文,对于两千多年的中国文人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主要是其对一切都无所谓的也即“安时而顺处”的而又是审美的人生态度,和老子的生活智慧一样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文人的心态调适剂,使中国文人不管遇多大的挫折都能不狂暴、不走向极端而“安时而顺处”。

儒道两家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国民特别是中国文人的思想和情感都起了内向化的塑造作用,而东汉传入中国的佛教在中国化后形成的禅宗,又以其“悟”的魅力强化了这一作用。中国文人“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格就这样形成而表现于文人们的诗文和行为中。

二、避世心态

通读中国茶诗词,,,在朝霞里,在竹林、花丛、,,一切是那么的超然脱尘,,人生的快乐。:在自然山水美的环境中去放下、去避开现世的纷扰。

这种避世心态在中国文人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春秋时期,老子是一个现实世界冷静、理智的观察者和思考者,又是一个对山水特别眷恋且有着独特感悟的避世者,他最终成为了彻底的避世者,隐居而终。他的“无为不争”的理论对其后的中国文人影响极大,对中国文人避世心态的构成起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文人心理结构的一个方面。战国时期的庄子,是一个极具浪漫情怀而从心灵深处彻底的避世者,对功名、利禄、权势等世俗价值能真正地统统放下,做到精神世界的自由,这是在现实世界中难能可贵的:看透世俗的一切,包括生死,而保持豁达、透脱、逍遥自适的心理状态,这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做到。庄子的系列美文和个人行业为其后的文人树立了追求心理和精神自由的典范。魏晋时的文人由于所处时代的动荡、战乱的不断,所面对是人生无常、生命短促,大都有一种厌世的情怀和放荡不羁的行为,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陶渊明那归耕田园,以山水为伴的避世心态和行为,为后世文人寻找心灵的自由找到了可行的途径。

自唐代始,科举制度为中国文人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提供了现实的途径,通过科举这一现实途径,中国文人可以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因而,自唐代以后的中国文人大都心怀积极进取、入仕为官的个人价值追求。然而,由于老庄思想的长期影响,魏晋以来以山水娱情的避世心态却已深藏中国文人心中。在品茶成为风尚之后,中国文人又找到了更好的避世方式,这就是在超然物外的田园山水中品茶,更能放下人世的烦恼、寻得心灵的宁静和自由。于是,无论是顺境中的文人还是逆境中的文人,都爱好在良辰美景中或寂静的寒夜里品茶,去134

寻得暂时的避世、短暂的心灵愉悦。于是,中国的茶诗词在顺境中所作透着避世的情结,在逆境中所写则更反映了避世的欢乐。如前述颜真卿等人所写《月夜啜茶联句》,这是顺境中的人们的避世之作。再如身为宰相的李德裕却也有着避世情结“: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谷中春日暖,渐忆掇茶英”,深感到了短暂避世的快乐。

实际上,中国的茶诗词中,最为精彩、最令人心醉的就是那些在不顺或不得志或遭受挫折和打击后为寻得心灵的安慰和愉悦,而沉浸于山、水、茶时所作的茶诗词。如一生不顺的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中以极其夸张、浪漫的想象所表达的避世情怀“:蓬莱山,在何处;五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再如僧人皎然以其僧人的避世情怀所作《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所表达的在品茶的境界中所得到的避世的快乐。再如宋代陆游、辛弃疾所写的茶诗词,正是在壮态难酬的心境下,不得不娱情山、水、茶而留下了众多的韵味悠长的茶诗词。而最具代表性的还是苏轼,因为其一生的坎坷、仕途的磨难,常在超尘脱世的山、水、茶境界寻求生命的乐趣,才留下了不少传诵千古的茶诗词。

中国茶诗词中正是那超然物外、遗世独立的品茶境界所得到的避世愉悦而令人沉醉,使中国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如苏轼所写“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如此避世,!“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如此潇洒,!

三,这是极富中国特色的审美,,是中国民族性格的一个方面。这就是中国的文人乃,特别爱好在山、水、茶、云雾、流霞等所构成的空灵境界中流连、沉醉、审美。

唐代的茶诗词大多突出地描写和赞美了山、水、茶等所构成的空灵境界。如皇甫曾所写《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烛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这是一种没有人间烟火的特别空灵的境界,中国文人就是特别沉醉这样的境界。特别在唐代茶诗词中,描写这样境界的茶诗词尤其多:顾况《过山农家》“: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钱起《与赵莒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这一类的茶诗词是唐代茶诗词的总体特征,也是唐代文人审美情趣的总体特征。

宋代的茶诗词有很多是叙事的:叙采茶事、煮茶事、斗茶事等,很多的茶诗词是缺乏空灵的竟境,但仍有不少茶诗词仍然是着力于描写山水茶的意境,如赵湘《饮茶》“:昼梦回窗下,秋声碾树边。僧敲石里火,瓶汲竹根泉。影照吟髭碧,香医酒病痊。坐余重有味,犹见半墙烟。”而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大家的诗作则更不乏意境深幽的山水茶诗,如黄庭坚《谢公择舅分赐茶》:“外家新赐苍龙璧,北焙风烟天上来。明日蓬山破寒月,先甘和梦听春雷。”宋代茶诗词仍然鲜明地反映了人们以山、水、茶等为审美对象的审美取向,特别不少人不顺时更是在山水茶等的空灵境界中寻得生命的乐趣和安慰,如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

辽金元时期尽管短暂,但也留下了不少茶诗词,并且辽金元时期的文人已走出宋代文人爱好用诗词叙事的特点,更多地回归到唐代那种着力于意境构造的特点:在空灵的山水中品茶或将品茶置于空灵的山水。如耶律楚材《夜坐弹离骚》“:一曲离骚一碗茶,个中真味(下转144页)

135

(8)释福琳《唐湖州杼山然传》:《全唐文》,卷九一九。

(9)陆羽《陆文学自传》:《文苑英华》,卷七九三。

(10)有的茶文化著作中常说“三癸亭”是陆羽所建或是颜真卿为陆羽而建的,但细观《全唐文》卷三三九《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大历八年,真卿蒙刺是邦。时浙江西道观察判官殿中侍御使袁君高,巡部至州,会于此上,遂立亭于东南。陆处士以癸丑岁冬十月癸卯朔二十一日癸亥建,因名之曰三癸亭。”可知此亭本是颜真卿为了纪念袁高巡视而建,陆羽仅是给亭子取个名称而已,当然,在建亭过程中陆羽参与策划,出过力,而且三癸亭的匾额也是陆羽建议颜真卿题写,所以颜真卿在《题杼山癸亭》诗中才说“剡构三癸亭,实为陆生故”。但是三癸亭不是为陆羽而建,更不是陆羽所建,是显而易见的。

(11)丁文《大唐茶文化》:44页,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12)参见陈文华教授的新作《长江流域茶文化》第六章“品茗之道”,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本文在撰写过程中,从陈教授的大作中获益不小,特此致谢。

(上接135页)

更何加。香销烛烬穹庐冷,星斗阑干山月斜。”李谦享《土锉茶烟》“:荧荧石火新,湛湛山泉洌。汲水煮春芽,清烟半如灭。香浮石鼎花,淡锁松窗月。随风自悠扬,缥缈林梢雪。”这种空灵的意境在辽金元时期的茶诗词中多有描写。

明清时期的茶诗词则更多地具有唐诗的韵味,特别是明代的诗人群体着力仿唐,咏・煮茶》“:花落春院幽,风轻禅榻静。活火煮新泉,。仙游恍在兹,悠然入灵境。”,,清代的文人延续了这种追求,由于农业社会的生存环境产,如封闭、保守、内向、避世等。加之儒道佛思想对中国文人塑造,而形成了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特点:以空灵的田园山水或超然物外的环境状态为审美追求(1)。

中国文人“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格和避世心态及审美情趣三者是紧紧相连的,构成中国古代文人素质和形象的主要特点。

注释:

(1)参见拙作《试论中国茶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2003年2期。

144

喝茶的诗词篇九
《喝茶时的常用词:层次、韵、厚与浓、茶底、回味》

中国名茶很多,包括该娅普洱茶、西湖龙井茶、信阳毛尖、铁观音。在世界上出名的有该娅普洱茶、西湖龙井茶。

层次

我们在冲泡茶时,如果茶析出不够,茶汤会现水味。但茶汤够析出后,继续浸泡,会过浓。冲泡茶怎么最适合呢?就是茶水刚达到交融,而又恰好不现水味。如果我们能保持每泡析出一致,浓淡一样,那么这道茶可冲最多泡,或说最耐泡。如果照这种方法冲泡内含物质丰富的茶,会得出每泡滋味不同的茶,给人多层次的享受。茶的内含物越丰富,层次感越明显,层次越多。主要原因是茶的内含物在不同泡数,有不同的析出,各物质析出的比例也不同。大多数情况下,在六泡左右的时间会现茶峰(高峰),此时,叶面打开舒展,析出最好,茶汤饱满厚润,茶力浑厚澎湃,令人眼前一亮,为之一振。一道层次丰富的茶,给人层—层不同的享受,令人回味无穷。要得一道层次丰富的茶有两个条件,一是茶内质丰富,二是冲泡技术。

韵——音+匀,音匀就是韵了。多种不同的声音和谐匀称地叠加在一起,产生悦耳的效果,给人有多层次的听觉享受,愉悦,令人赏心,这是韵的原意。说到茶韵,一定是色、香、味俱全,而且和谐地搭配在一起,给人多层次,立体式的享受。人对茶的第一感观应该是色,通透油亮的茶汤,悦人之目;第二是香,幽雅自然清香,沁人之心脾;第三是味,丰富的滋味,利人之口舌。色、香、味和谐的结合,构成了茶之韵。有茶韵的茶可称之为好茶。一个好茶的色、香、味是有必然联系的,不是孤立的。它有这样那样的好色,就会有这样的好滋味,有那样的好滋味,就会有那样的好色。如果,有好色好味,还能出香的好茶,就更了不起了。因为,茶香是最难得的,也是最容易失去的。所以,好茶应该很好地保存。有茶韵的茶是迷人的,令人回味的,使人喝了以后忘不了,喝了再想喝,越喝越想喝。苏东坡所说的:“从来佳茗似佳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厚与浓

茶里面有厚与浓两个概念,而且较容易被混淆。搞清楚这两个概念,有利于正确认识茶。我们不细加以分析,会以为厚与浓差不多,甚至认为是同一回事。其实不然,其分别颇大。用音乐打个比方,交响乐,上百件乐器同时演奏,但每种乐器发出的音响却是清晰可辨的,给人立体的听觉享受。尤其是欣赏现场演奏,更有清晰感觉。为什么呢?因为每种乐器的音频音域是不同的,所以它们不会相互影响,而且清晰可辨。将各种乐器不同的音频叠加在一起,就产生厚重的听觉感受。如同一种乐器奏同一音频,无论增加多少件,都只能增加其音量,而不能产生厚重的效果。相同的音频,只能有音量大小的变化;不同的音频,就有厚不厚的区别。茶,厚是指滋味丰富,多种不同的味道和谐配合在起,给人饱满厚实的感受:浓是指某种味的强度。某茶如不够浓,可增加投茶量,增加水温,增加浸泡时间,就可以达到了,但它只是原有的味叠加,即增加其浓度,而不可能增添出其他味道来。某茶厚,是天赋的,即它原有内含物质丰富,析出丰厚的滋味。有时我们说,这个茶淡,其实是说,这个茶不够滋味,不够厚。有误解者,或有意误导误解者,把不厚的茶,冲泡得更浓了。搞不清厚与浓的区别,容易走进一个误区,容易被人忽悠,或被人忽悠而不自知。

茶底

茶底,或称叶底,指干茶叶充分冲泡开后的茶叶。由鲜叶制成的干毛茶,颜色和形状都发生了变化,不是很专业的人士很难从干毛茶辨别出茶叶的好坏。茶底对鲜叶有基本还原,对颜色也有相应的还原,相对而言看茶底是比较容易辨别。好的茶叶必须用好鲜叶制作而成,这是必须的。而鲜叶跟茶底是对应的,好的鲜叶造出的茶所得出的茶底,是有共同特征的;不好的鲜叶造出的茶所得出的茶底,也是有共同特征的。好的鲜叶,养分充足,内含物丰富,叶面肥厚,持嫩性高,生长期长;相应的茶底,也会肥厚,富有弹性和光泽。不好的鲜叶,正好相反,叶面单薄,纤维质高;相应的茶底,就会单薄,生硬,暗哑。看茶底辨别茶叶,是比较直观容易的,当然评判一个茶,是需要多方面,也可以从多方面综合判断。只不过,开始从茶底看,比较容易,直观而已。到了熟悉以后,会发现无论从什么方面看,原来都是相通的。

回味

回味,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停口之后,回出来的滋味;二是指事后对茶的记忆。很多人饮茶,一杯接一杯,没有停顿,只注意饮的感觉,没有注意饮之后的感觉。饮茶,入口是一刹那,停口之后才是持久的。考验一个茶好不好,停口之后更关键,更重要。不好的茶,停口会苦、涩,而且不化,咽喉粘连,口腔收敛,打不开。好茶,停口回甘回甜,口腔,咽喉打开,生津开扬。如果再好的茶,更会口齿留香,舒心气顺,怡神静心。感觉美好,令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此是茶令人回味之其一。

人生由无数的事情组成,即便是一天也会发生很多事情,很多事情发生就发生了,过去就过去了,不会给人留下记忆。能给人留下记忆的都是比较特别的事,能令人经常想起,而且记忆犹新的,就是很特别的事情了。味道是一种感觉,而且一闪而过,能留下记忆,证明就是很特别的。如果,一个茶能令人经常忆起,并很想再品尝,证明这个茶就是很好的茶,很值得回味的茶。换句简单的话说,就是一个茶,喝完以后,想再喝就是好茶;喝完以后,不想再喝就是不好的茶。

喝茶的诗词篇十
《茶与诗词》

相关热词搜索:饮茶的诗词 关于喝茶的诗词 茶的诗词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喝茶的诗词”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喝茶的诗词"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haoci/8738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