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教科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

教科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

2015-08-17 17:17:19 编辑:ruan18650468816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上册 品德 教科 第一课、走进中学第一课时 校园风景线导入:教师利用投影或黑板写出几个大字:亲爱的同学们,欢迎你们!对学生来说,9月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应该给它起一个名字——...

  欢迎来到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本文为大家带来《教科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希望能帮助到你。

  教科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

  第一课、走进中学

  第一课时 校园风景线

  导入:教师利用投影或黑板写出几个大字:亲爱的同学们,欢迎你们!对学生来说,9月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应该给它起一个名字——开学节。每个中学大致都在每年的这一时刻重复着辞旧迎新的程式,一批一批的初一、高一的新同学步入了更高一级的学习殿堂。

  提议:教师准备若干张本校的校园风景照片或明信片,通过投影或在班内传阅展示给同学们看。

  1. 校园风景线(板书)

  漫步校园,我们会发现,这里的风景独好,并且比小学大得多,有很多场地和部门,有很多场馆和社团组织,下面我们来一一来辨识一下。(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兴趣。)

  第一层次 校园剪影

  活动1:学校平面图 活动方式: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学校平面图(或挂出事先准备好的学校画图),平面图上要画出校长办公室、团委办公室、班主任办公室、任课教师办公室、校医室、图书馆、餐厅等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2)教师讲解这些部门的责任和职能。 (3)教师鼓励学生上台,试着在图上标出部门的位置和负责人的名字,并要讲台下的学生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

  在这里,每一个同学都能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那么,你希望发展哪方面的能力呢?

  活动2:学校社团组织 活动方式:(1)填写: 你所知道的学校社团组织 你想参加的社团活动 你还想让学校组织的校园活动

  (2)学生课堂发言与交流。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细心感受,一定会发现它的可爱之处。学校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

  活动3:“话说”我们的学校 活动方式:(1)用大致5分钟时间让学生描述或描绘自己的学校,着重突出学校的特色。(2)通过上台展示,或小组同学互换的方式,同学间相互交流自己的作品。(3)小组推荐、挑选出优秀作品展示并张贴于班级的板报栏中。(通过师生互动,来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丰富学生的生活,更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喜爱。通过“师生”活动,让学生更快地熟悉学校的环境,通过学生自己参与的形式,自发地对学校的一切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二层次 校史寻踪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校史记录着学校诞生和发展的历程,见证了学校历史发生的大事件,留下了师生共同前进的足迹。

  活动4:校史寻踪 活动方式:(1)教师讲述学校的重要发展历程,尤其是学校的成绩。(2)学生一边听讲解一边记录,填写到教科书第5页的横线上。(3)学生独立思考“校史”带给自己的启示,并把思考的火花记录到教科书第5页的方框内。(了解学校的过去,形成对学校的整体印象。)

  第三层次 校训感悟

  校训是学校为了树立优良校风而定的,是要求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校训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教育宗旨、历史传统和办学特色,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精神面貌。

  活动5:校训感悟 (1)教师把校训写到黑板上。(2)针对本校的校训引发讨论:我们的校训代表什么含义?你有什么感悟?(3)如果我们学校还没有校训,你的提议是什么?(从不同侧面了解学校。了解学校的历史、今天,展望学校的未来。)

  总结 无论是自己感受到的学校,还是从老师和同学口中得知的学校,你喜欢学校的什么地方? 问句式结尾,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思考问题。 第二课时 跨越陌生

  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新学期初始,我们熟悉了校园,你们对新学校有什么感受和体验,喜欢新学校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那么,你思考一下,学校对你的学习起重要作用的是什么?”思考后若答不上来,再问:“是人还是物?”(学生肯定回答是“人!”)

  教师:“那么,在开学后的这些日子里,你接触了多少人呢?与周围的同学、授课老师之间还存有陌生感吗?” (学生回答。 一问一答。活跃课堂,调动课堂气氛。)

  活动一:自我介绍

  具体活动如下:

  (1)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上台自我推荐,让别人更快地认识自己。(2)学生走上讲台作自我介绍,提醒每一位同学要突出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及个性中的特别之处,比如常用动作与语言。(3)最后,大家一起鼓掌以示对勇敢自荐者的鼓励。

  被人记住名字是被尊重和被接纳的体现,记住他人的名字,是良好友谊的开端。能很快地记住身边同学的名字是一件很开心也很有学问的事。现在,让我们从彼此的名字开始,再次认识,再次了解!

  本活动及下面的两个活动设计是递进的,从相互认识到重点认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本活动的目标是相互认识。

  活动二:印象中的“第一”人

  (1)请同学们记录进入校门之后,给“我”第一印象最深刻的各种人。记录在教科书第8页。 (2)在记录的过程中,如果你还不知要记录的他(她)叫什么名字,可以走到他(她)面前去诚恳地问。 ?

  活动三:设计自己的名片

  (1)每位同学准备一张稍硬、漂亮的纸张,用于设计自己的名片。 (2)名片设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富有自己的特色。(3)名片填写内容可参照教科书第8页,教师规定在有限的时间内设计,可设计若干张。 (4)名片设计完后,每位同学当面双手送给自己最想结识的那些同学。 ?

  活动四:我们的老师

  教师:初入中学,有的同学可能会像大海中罗盘失灵的航船,不知所措。老师将会帮助我们找到航向,确定航线。面对新老师,我们应该尽快认识和了解他们,同时,也让老师认识和了解我们。那么,课下请把我们做好的 “名片”也送给老师一张吧!其实,所有的老师都喜欢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讲,向他提问题,都喜欢他的学生课下主动与他讨论问题、交流观点,所以,让我们大胆地走近我们的老师吧!

  具体活动如下:(1)学生填写教科书第9页的表格内容。(2)请学生上讲台讲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3)在讲述中,重点介绍老师的姓名、所授课程、讲课特点,你的个人点评。 尽快地与老师熟悉,把自己制作的“名片”送给老师也许是认识老师的一条捷径!

  活动五:我理想中的班集体

  教师:几十个同学,十多个老师,相聚在一起,我们又组成了新的大家庭——我们的班集体。

  如果把老师同学比作鸟儿,那么,班级就是我们快乐的大森林。在这个集体中,我们将朝夕相处,度过三年的美好时光,我们将在这里一起学习,共同成长。为了快乐地成长,为了幸福的回忆,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以主人的身份,融入我们的班级,规划我们的前景,一起创造一个值得记忆的“家”。

  具体活动如下:(1)用5分钟时间把自己理想中的班集体的特征列举出来,填写在教科书第 11 页的空白处。 (2)填写完毕,请同学们走上讲台,进行“我理想中的班集体”演讲。

  (3)在学生演讲的过程中,教师把学生所提到的理想班集体的主要特征罗列在黑板上。(4)教师和学生共同在众多的特征中挑选出10 条,课下整理出来,作为建立优秀班集体的目标。 使学生逐步树立班级的“主人翁”意识,形成对“家”的归属感。

  活动六:我为班级作创意 如果要建立理想中的班集体,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激励自己,比如定班训、设班徽等。

  具体活动如下:(1)学生分组活动。 (2)每组讨论和创作一个作品,作品题目有: 设计班训 、 设计班级座右铭 、设计班徽 、制定班级公约 、 制定班级工作计划 。(3)讨论结束后,班级交流小组讨论结果。 (4)把小组作品张贴在教室的宣传栏里,以时时鞭策和警示班级成员。 ?

  总结 播放歌曲《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通过今天一系列的活动,我们跨越了陌生,我希望大家能像兄弟姐妹般相亲相爱,融入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庭,让欢声笑语、友爱互助荡漾在我们中间。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师生间相互认同,相互接纳。

  第二课、昨天与今天

  第一课时 适应学习

  导入 教师:从昨天的小学,到今天的中学,有许许多多的变化。老师、父母、学校、社会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变高了,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也变高了。正是这种种变化,使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步伐,经历成长,走向成熟。对我们来讲,一个最重要的身份就是学生,所以,我们理所当然的任务就是学习。那我们就先从中小学学习上的变化谈起吧! 承上启下。

  活动一:适应学习 教师:进入中学,课程的门类一下子多了起来,而且课程的内容也逐渐加深和系统化了,因此,我们中学的学习任务变重了,难度也加大了,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上更加主动、更加认真、更加努力。找到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的不适应的地方,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1)案例展示:林琳的故事 (见教科书第 14 页)。

  (2)结合案例,设计问题,加以讨论。问题如下:

  林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我与林琳的问题一样吗? 刚进入中学,在学习上还有哪些问题困扰着我?

  (3)教师总结。 活动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中小学学生的不同 教师:初中教师的授课方式也不同于小学教师。例如,初中教师会更多地指导和启发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那么,中小学到底存在着哪些学习上的不同呢?

  (1)用大约 10 分钟时间找出中小学在学习方面存在的不同。

  小学与中学的区别有:课本有方面______课的内容方面 ____老师的讲课特点方面___学习方法方面 ____学习方式方面 ______

  作业方面 ___班主任和我们 ___

  活动三:学习适应 教师:中学的学习与小学相比确实存在很大差异。面对这些差异,我们该如何应对?我们先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 独生子小舟家庭经济富裕,家长非常重视对小舟的培养和教育,期望他早日成材。小舟在小学时有爷爷的辅导,表现不错。自升入初中后,因为爷爷没有能力辅导他了,所以他很快出现了情绪低落,而且对学习焦急忧虑,有时甚至神志恍惚,坐立不安。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案例二: 小萌上小学的时候有个习惯,每次做完家庭作业都要妈妈检查,妈妈每天晚上还要帮助小萌复习当天的课程、预习第二天的新课。因此,小萌在小学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上初中后,妈妈要求小萌自己完成这些事情,可是小萌从来没有主动复习和预习过,写完作业也不检查。没有了妈妈的帮助,她感到不知所措。小萌该怎么做?

  学生讨论分析两个案例中的主人公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学生讨论自己和同学们身上存在的学习适应问题,并寻找解决的办法。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阅读下面附的资料,帮助学生学习适应。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发现同学和自己身上存在的学习适应不良问题,并尝试改正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附: 初中生学习生活适应不良解决方法

  1.转变角色,改变看法。自己已经从一个小学生转变为中学生了,要认识这一点,承认这一个变化。接受这一点也就是要努力使自己去了解中学生活与小学生活的差异,努力使自己去适应这些变化,改变自己的看法,应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

  2.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进入中学以后,会接触到许多新的同学和老师,尽可能使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新的班集体。平时,可多与同桌、同班同学交往,广交新朋友,为班级多做好事,使自己产生对新集体的归属感;可多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新的伙伴、新的友情的建立和加深,会逐步淡化自己对小学生活的留恋之情,中学生的角色观念也就会不断加强,从而尽快适应新环境。

  3.培养学习能力,改变学习方法。由于中小学课程内容与要求的不同和老师教学方式的差别,自己的学习方法要做些调整和改变,并不断培养、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小学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要逐步学会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评定、自我管理,不仅要做到自觉完成作业,而且要学会整理笔记,学会预习、复习,不仅善记忆,还要善思考,这样才能理解老师和教科书的要求,找出自己的问题,并能自己纠正、补救,努力做到自主学习。

  第二课时 新的规则

  引入 用一个小游戏作引子。 教师设计一个小游戏,并讲明游戏的规则。比如:请两名学生到黑板前画圆形、方形,一个带着画图工具,一个不带任何画图工具。

  教师:“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则,我们刚才的游戏也不能称之为游戏,这是用活动让大家理解游戏不能没有规则。

  学校也一样,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规校纪,它约束和规范着每一个师生员工的行为和习惯,指引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用一个小游戏过渡更加自然,并且容易使学生理解并接受“校规校纪”的存在。

  活动一:哈佛的校规 (1)介绍“哈佛的校规”案例。(见教科书第15页)

  (2)学生讨论:哈佛学院应不应该开除那位同学?为什么?

  注意:为了活跃教学气氛,可以采取辩论的方式,“同意开除”和“不同意开除”两个组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态度和原因。 由哈佛的校规自然引出本校的校规,借鉴名校的做法,这样说服力更强。

  活动二:寻找校规 教师:哈佛的校规给了我们深刻的启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组织、任何团体,都必须有其必要的规矩,用以约束其成员的行为。我们学校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目的就在于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规范学校师生的行为,让我们师生懂规矩、守纪律。

  (1)学生课前通过采访、调查、实地寻找等方法,寻找学校现在和过去的校纪校规,抄录或者拍摄下来。可以采访有关的领导,寻找校规校纪制定的背景和意图。如:在什么情况下制定了这个校规校纪,执行后有什么效果,现在看来这个校规校纪是否合理。

  (2)学生交流课前活动的结果。将自己或者小组寻找到的校纪校规展示出来,将访问的结果进行交流。

  (3)同学讨论如何自觉地遵守新的校规校纪。可以讨论如下几个问题: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有什么好处?遵守校规校纪是否需要条件?有些校规校纪是否可以不遵守(像哈佛的那位学生)?等等。

  教师总结:校规校纪是为了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而定的,是我们能在和谐、有序的环境里正常地学习和生活的保证。作为中学生,我们更要自觉地理解和遵守校规校纪,逐步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通过寻找本校的规则,引导学生了解学校规章制度、学生行为规范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遵守规则的情感。

  第三课时 承担新角色

  导入 教师:幼年的我们被呵护,童年的我们盼望快快长大,少年的我们总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在我们还没来得及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学生”时,我们的父母、老师已经对我们有了更高的要求。接下来让我们静静地思考一下,到底“中学生”和“小学生”有什么不同呢。

  活动一:中学生与小学生的角色变化

  (1)学生用大约5分钟时间填写表格(见教科书第16页), 尤其是认真思考表格的第二部分:我心目中的中学生。(2)同学间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3)教师多从正面引导,加以补充。

  教师:小学阶段,当遇到问题时,我们马上就想到了老师和家长。现在是中学生了,我们却觉得不想再让老师和父母管那么多了,想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那么,在目前的生活中,哪些事要自己解决,哪些事是可以请教家长和老师的呢?

  活动二: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 (1)让学生一一讨论下列问题: 哪些是自己的分内事?怎样解决自己的分内事?什么样的事可以请教家长和老师?(2)讨论结束后,学生自由发言。(3)教师点评。让学生在动静结合的活动中体验成长,体验自己“今天与昨天”的不同。

  活动三:做合格的中学生 教师:进入中学,我们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一个小学生变成了中学生,那么什么样的中学生才是合格的中学生呢? 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2、小组代表发言,上台交流。在学生发言时,教师把学生发言的关键词写到黑板上。3、师生共同总结,制定一个大家都赞同的“合格中学生的标准”。4、把制作好的“标准”作为班级公约来遵守,指导青少年成长。将教育目标最终落实到行为养成上。

  总结 教师:成为中学生,我们有了新的身份、新的角色、新的任务。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争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第三课、新的起点

  第一课时 放飞理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导入 新的学习,新的规则,新的角色,我们又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现在,让我们一起开始新的努力。但是,我们必须先确立新的目标,制定新的计划,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活动一:“我的理想”演讲赛

  教师:在大海中的船只上,远航的水手一定有明确的目标、正确的航向,否则他们不会到达目的地。现在,我们就是正准备扬帆起航的“水手”,那么你的“彼岸”在哪里呢?进入少年期,我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尽管它不成熟、不明朗,但是我们必须明确大致的方向,清楚自己该向哪个方向去努力。

  1、教师讲述古今中外的英雄、伟人关于理想的言论。

  2、学生准备“我的理想”讲稿,约15分钟,不少于200字。

  3、开展“我的理想”演讲比赛。 用一个比喻引导到对“理想”的思考。鼓励学生思考自己的 “理想”。

  活动二 :制定计划 教师:我们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奋斗的目标,但是“一口吃不成胖子”“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理想的实现是一步步完成的。下面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教师讲故事)

  第六张饼 有个人饿了,买了一摞饼,一口气吃到第六张饼才算饱。他摸摸肚子,沉思半晌,若有所悟,十分感慨,自言自语道:“早知道吃下第六张饼就饱了,何不一开始就吃这第六张饼呢?我还能省下那五张饼的钱呢!”周围的人听了他的话,哈哈大笑。你知道他们为什么笑吗?

  教师简单小结,由故事转向学习:“我们在学习上的进步也是这样一步一步完成的,同学们都是先完成了小学的学业,才进入初中,先学会了自然数,才学小数、分数,先学会了拼音,才会念长长的课文,先学会了字母,然后才开始学单词、句子、语法、课文。假如我们在小学一年级的第一节数学课就讲代数,行不行呢?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回答问题。)

  教师:我们中学三年的学业,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那么我们必须为自己理想的实现找到一条捷径,那就是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1)教师讲述如何“制定计划”及注意事项。参见教科书第 19 页。(2)学生制定本学期计划,一式两份。(3)学生将制定的计划一份贴在自己的书上,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导书,一份交给老师。教师将学生的计划装订成册,学期中检查验收“计划”的实施情况。规划自己的学业与生活,教师起指导与监督作用。

  总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和吸取他人的经验,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所以,我们的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并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我们要不断地修整、完善它。

  第二课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导入:解释名言 教师: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有一句名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有谁能够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呢?这句话的意思是: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而大逐渐积累的,就像大树是由小树长成的、高台是由一锨一锨的土垒成的、一步一步才能走完千里的路程。说得多有道理。那么,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学生交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给自己的启发和自己的感想。 进一步引申问题。让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类似“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名言、警句、成语等,进一步深化理解。

  由名言引出活动意图,对学生具有鼓励的作用。

  活动一:没有赚到的钱 (1)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1页的故事“没有赚到的钱”。 (2)结合案例提出如下几个问题,请学生分析并回答。 ①埃米为什么没有赚到她本来想赚的钱? ②你是否也有埃米这样的习惯?

  教师:寓言作家克雷洛夫曾比喻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没有行动的理想、目标和计划只能是空中楼阁或海市蜃楼。上面的例子也说明了这个道理。请打开教科书第22页,这个小故事从某一个侧面很好地解释了克雷洛夫的比喻。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2页的故事。问:那么,当前你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自由回答。告诫学生:实现理想仅有计划是不够的,还要从点滴做起,将计划付诸行动。)

  活动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学生交流自己和同学中间存在的好高骛远的现象。如有的学生平时不愿意刻苦学习,看到别人取得好成绩就心里不是滋味;有的学生总是“三天热头”,总是在制定计划,可实行不了几天,遇到问题就放弃;有的学生目标过于远大,难以采取具体的行动实现,等等。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引发思考。

  2.学生交流如下问题(1)小明小学时学习成绩不好,进中学后,他想把学习赶上去。该怎么办?(2)小超在小学没有养成认真听课的好习惯,上课时总是“走神”,进入中学后,这种总是课上不听课,课下再补课的学习方法不能适应新的学习要求了。他该怎么改进?

  3.学生据自己的情况,制定“足下”计划。自己从现在起,做哪些事情?

  附录:循序渐进学习方法就是人们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和自身的智能条件,系统而有步骤地进行学习。它要求人们应注重基础,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为:一要打好基础,二要由易到难,三要量而行。

  第四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一课时 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1)

  一、设问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假如我们都是海边的渔民,现在让你在一大船鱼和一张渔网之间作出选择,你选择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进一步提问:就像渔民要在鱼和捕鱼方法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一样,我们学生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选择?我们应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先分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小组讨论结果) 引出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二、切入主题 作为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我们就难以胜任学习。所以,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注意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使自己的学习更上一层楼。(切入主题,提出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重视。)

  三、学习方法讨论 教师提问:其实,对我们来说,“学习方法”这个词已经不新鲜了,在小学阶段,老师就非常注意引导我们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我们也有意无意地在利用一些学习方法。现在,请大家说说自己经常使用的学习方法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或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将学生交流的结果列在黑板上或者写在一张大白纸上,以备以后课堂活动使用。 进一步引入主题,同时为以后各部分内容的学习做铺垫。

  将学生总结出的学习方法整理并保存好,有利于学生今后学习中自觉利用这些好的学习方法,为后面的课堂活动做好准备。 四、讨论爱因斯坦的公式 教师: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提出一个公式 W=X+Y+Z 。谁能说说这里的 W、X、Y、Z分别代表什么,这个公式又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用科学家的思想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引出下一个活动。 五、学生设计公式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我们对学习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学习中的学问大着呢!爱因斯坦提出的公式是他自己多年学习的体会。我们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总结出自己的公式吧。

  学生分组讨论后集体交流并总结一个“公共”的公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

  第二课时 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2)

  一、问题导入新课 教师设问:现在我想了解一下,昨天晚上5:30~8:30之间,大家都做了哪些事情。(学生各自写下来然后自由交流)

  教师总结:在同样的时间里,同学的安排各有不同,收获也有差异,有的同学收获多,有的同学收获少,为什么在同样的时间里,有人收获多,有人收获少?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是关键。 通过活动切身体会善于利用时间和不善于利用时间的差别。(提出课题并强调科学利用时间的重要性。)

  二、学生交流自己合理安排、利用时间的经验 教师:同学们平时是怎样利用时间来学习或做其他事情的?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经验,互相学习。

  学生自由交流。可以说自己的经验,也可以说其他同学的做法。最后通过讨论,将本活动中总结出的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的做法整理出来并保存。 从学生身边的事实谈起讨论如何合理利用时间,有利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使活动更有说服力、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他们的做法错在哪里 让学生看本备课系统“多媒体资源”中的动画故事《我这样利用时间》,就故事中几个主人公的做法展开交流:他们中间哪些人的做法是正确的、好的,哪些人的做法是错误的、不好的;在班里有无类似的做法,怎样纠正这些错误的、不好的做法。

  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将同学们中间存在的不珍惜时间、不会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的做法一一列举出来,并加以纠正,将正确的做法列在后面。 以案例引出问题,讨论纠正学生中间存在的典型的浪费时间的问题,引起学生的重视。第三课时 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3)

  一、故事导入活动 学生读本备课系统中提供的教学资源《时间统筹法》,学生读后要开展两个活动:(1)就昆虫学家柳比歇夫的时间统筹法以及他取得的成就谈感想。(2)文章中提到了“整块时间”和“零星时间”,我们学习中哪些是“整块时间”,哪些是“零星时间”,把它们一一列出来。

  学生列举学习中的“整块时间”和“零星时间”时要尽量细,将一天、一星期时间段内所有可能的“整块时间”和“零星时间”都列出来。用柳比歇夫的方法为学生计划自己的时间提供样板。

  (详细列举时间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下一步的计划更具体,使学生更能够珍惜自己一分一秒的时间。)

  二、计划学习时间(1)在学生列举自己“整块时间”和“零星时间”的基础上,利用表格的形式将这些时间加以整理。学生做两张表,分别记录一天内和一星期内的“整块时间”和“零星时间”。(学生自己设计表格的样式)

  (2)学生列出自己的学习任务,其中包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必学的任务和自己课外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越具体越好,如将数学学习任务分解为做家庭作业、复习、预习等。

  (3)对照两种表格,将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填在时间表内。(让学生整体把握一天内和一星期内的时间,更好地进行时间管理。这样时间与任务一一对应,使得计划具体,便于操作,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监督。)

  三、交流、修改计划(1)学生交流各自设计的时间计划表,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使每个人的计划更合理,更具操作性。

  (2)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时间计划表,将计划表张贴在家里,作为监督自己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依据。 使得时间计划表真正成为监督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工具。

  本活动要切忌形式主义,活动要切实与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和条件结合起来,计划要实际而可操作性强。

  四、共同的时间表 在学生各自制定时间计划表的基础上,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讨论制定班级共同遵守的时间表。如:每天早晨利用 10 分钟时间复习外语词汇或语法;每天最后一节课下课前 10 分钟,全班集体回顾当天的学习内容以及需要记忆理解的重点内容,等等。 把时间管理的方法落到实处,形成珍惜时间的良好班风。

  注意:该活动要有具体的负责人监督执行。

  第四课时 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一、导入 (1)学生观看本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资源”中提供的录像《我是学习的主人》,并谈体会,总结录像中的主人公运用了哪些办法进行自主学习,他们的学习效果如何。(2)学生交流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哪些办法培养同学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自己平时又是怎样做到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3)分组交流讨论自主学习的方法,然后全班总结、列举自主学习的好办法并保存。(用示例提出本活动的主题,并给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范例。)

  学生回顾教师在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助于学生了解教师意图并在今后配合教师的教学,进行自主学习。

  二、制定自主学习计划 在上面讨论的基础上,学生根据个人的情况制定自主学习的计划。在小组内交流并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自主学习倡议书 在前面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针对本班的情况,学生起草“自主学习倡议书”。可以采取先分组讨论再集体整理的办法,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倡议书。倡议书可以起草3份,分别给老师、家长、学生自己。 学生自主学习,需教师在教学方法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给学生一定空间,同时需要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空间。 四、交流倡议书 学生交流倡议书并将全班同学的倡议书张贴在教室里,作为监督检查自己独立学习的依据。(在班级倡导自主学习的学风。)

  第五课时 兼顾全面基础与学科特长

  一、讨论学生喜欢和不喜欢的课程 教师:你最喜欢哪门课程?为什么最喜欢这门课程?

  学生交流。先分组交流并把喜欢某门课程和不喜欢某门课程的原因写下来,然后在全班交流。 了解学生对各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找出学习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二、总结喜欢与不喜欢的原因 教师: 听了大家的交流,我们不难发现,喜欢或不喜欢一门课程的原因是很多的。总结一下,不外乎这些。

  教师呈现总结出的结果。

  不喜欢的原因:(1)难学,自己没有信心;(2)成绩一直不好; (3)不喜欢任课的老师; (4)认为学也没有用; ……

  喜欢的原因:(1)成绩好; 2)认为学了有用;(3)任课老师好;(4)家长抓得紧; ……

  总结学生喜欢某门课和不喜欢某门课程的原因,为学生改变学习态度做好准备。

  三、阅读教科书,领悟道理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9页中的这段文字,领悟其中的道理。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并不都是有趣的,或者,在开始并不有趣。有许多事,往往是当你做完了,尝到成功的滋味后,才激起了兴趣。因此,千万不要回避那些自己不感兴趣但却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要积极地去面对,运用合理的方法,鼓励自己去改变这种状况。

  有研究表明,是否喜欢某一学科,有时候主要是看基础好不好,也就是说,学习成绩、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对学科的兴趣。

  读后,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尤其是要那些对某门学科特别反感的学生谈感想,并请与他们观点相反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这段文字论述了学习成绩与兴趣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学生短矫正平时的思维方式,增强学习的兴趣。

  四、挑战“不喜欢” 选取班级中几个典型学生,针对他们不喜欢某门课程的原因和厌学的行为,大家出主意,为他们制定一个挑战不喜欢的课程的计划,越是不喜欢的课程越要加倍努力学习。(通过具体的事实改变学生的看法并在班级中形成全面发展的良好学习风尚。)

  第五课、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第一课时 劳逸结合

  一、看动画谈感想 学生看本备课系统“多媒体资源”中提供的动画《我的双休日》,针对动画故事中所反映的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我们同学中有没有类似的问题;这样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甚至对我们今后的发展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通过反面案例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应该有节奏,不能太松懈,也不能太紧张。

  二、学习节奏调查 教师事先设计一个表格,学生每人一份,根据平时的作息情况,利用课余时间填写。表的内容和格式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可以参考教学设计内容提供的表格)根据学生填写的情况,将学生分类:哪些学生学习时间过多,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太少;哪些学生能够劳逸结合,休息娱乐科学健康;哪些学生学习的时间太少,浪费的时间太多。通过具体的自我调查,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到自己在时间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学生交流各自安排学习和休息娱乐的经验 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如何做到劳逸结合。尤其是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同学,谈谈自己的经验,更要谈谈劳逸结合对自己身体健康、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的好处。在这方面做得不好的同学说说自己做不到的原因以及对自己的不良影响,比如有的同学因此而导致眼睛近视。(学生交流感受,对其他同学能产生更强的示范效应。)

  四、最佳学习时段 首先,学生交流自己平时一天中学习效率最高时间段和学习效率最低时间段,并说说自己平时是如何掌握和利用这些时间段的。

  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的“教学参考资料”中提供的资料《一天中最佳的学习时间》并交流感想。科学研究结果能增强教学的可信度,提高说服力。 五、我的时间“风火轮” 将一天24小时形象地比喻为哪吒的不断旋转的“风火轮”。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将自己的 24小时分解为几个阶段,并标上每段时间内要做的事情。(可以参考本备课系统提供的样例)

  第二课时 文明娱乐,健康休闲

  一、交流课余时间的娱乐活动 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的课余娱乐活动以及个人爱好,小组整理讨论的结果并在全班交流,将学生的课余娱乐活动分类整理,写在大白纸或者黑板上。

  学生针对这些娱乐活动内容进行讨论,分析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 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健康和不健康的娱乐活动。

  二、创设情境,进行是非判断 学生看本备课系统“多媒体资源”中供的动画故事《我的业余生活》,就动画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娱乐和休闲生活开展讨论,判断哪些做法是正确和好的,哪些做法是不正确或者是不好的。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创设情境。通过看动画故事,让学生反观并认识自己的错误行为,学会健康地娱乐。

  三、纠正错误行为 针对班内存在的普遍问题展开讨论,寻找纠正错误行为的办法。如针对迷恋电子游戏、上网等问题,同学们共同想办法解决。结合实际,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四、设计自己的业余生活 首先呈现如下一组学生对业余活动的看法,让学生进行判断,哪些想法或者做法对学生的发展有利,哪些想法或做法对学生的发展不利。

  (1)在业余时间,我喜欢参加文艺活动,这项活动丰富了我的生活。(2)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活动只能影响学习,对我们没有好处。 (3)业余时间要多为学校和班级做点事,不但能锻炼能力,而且也能促进学习。

  可以采取辩论的方式,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正反两方观点为:业余生活可以促进学习;业余生活不利于促进学习。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各自设计自己的业余生活。最后全班通过交流讨论,设计班级的业余活动项目并制定实践这些项目的具体计划。 通过活动纠正学生对于业余生活的一些不正确观念,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第六课 聪明以外的智慧

  第一课时 动力来自态度

  一、教师讲故事,引出主题 教师讲教科书第38页的故事《瓦工与建筑师》,学生讨论回答两个问题: 1. 瓦工与建筑师最初所做的工作是否一样? 2. 他们一个成为瓦工、一个成为建筑师,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工作态度与工作成就之间的密切关系,意识到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的重要性。

  二、进一步了解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

  教师:做建筑是这样,学习也是这样,学习态度不同,学习成绩也会不同。 教师呈现本备课系统“多媒体资源”中提供的漫画故事《我对学习的态度》,学生用“笑脸”“苦脸”给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学习态度打分。 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学习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通过打分的办法让学生学习判断哪些学习态度是正确的,哪些学习态度是错误的。

  三、给厌学者开处方 首先请学生根据本班厌学学生的情况,以小组为单位,排演小品,反映厌学者的学习态度、具体表现。其他学生给小品中的厌学学生诊断“病因”并开处方,帮助他们克服厌学情绪,培养学习兴趣。(诊断时要指出他(她)的错误的学习态度、对学习的错误看法。开处方时要帮助他(她)改变学习态度。可以用列表的方式,罗列厌学者的不良学习态度,经过讨论,将应该持有的正确的、好的学习态度写在其后。(样例见“教学设计”) 通过小品的形式表现学生对学习的不同态度,激发引导学生剖析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

  四、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每个学生针对自己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利用所学方法加以纠正,将正确的态度列出来,写在一张漂亮的纸上,加以装饰后保存,用以激励自己学习。帮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出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的办法。

  第二课时 习惯造就成功

  一、剖析自己的学习习惯  学生列举自己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和不好的学习习惯并在小组内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同学中存在的好的学习习惯和不好的学习习惯,将它们列出来,全班交流。(通过交流总结,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什么是好的学习习惯,什么是不好的学习习惯,为下面的活动打好基础。)

  二、了解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呈现资料《十大良好学习习惯》,学生讨论这些学习习惯的好处。

  十大良好学习习惯 1. 认真预习的习惯; 2. 专心听讲的习惯; 3. 及时复习的习惯; 4. 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5. 练后反思的习惯; 6. 积极应考的习惯; 7. 阅读自学的习惯; 8. 观察的习惯; 9. 切磋琢磨的习惯; 10. 总结归纳的习惯。 这十大习惯是学生学习应遵循和着力培养的好习惯。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好习惯的重要性。

  三、看看他人的好习惯 学生看本备课系统 “多媒体资源”中提供的录像《我一天的学习生活》,了解他人的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观察、讨论他人的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向他人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计划 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学生针对本班的情况,讨论起草本班学习习惯培养计划,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实践学习计划,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五、良好学习习惯评比 针对“十大良好学习习惯”开展评比活动。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第七课、成长中的我

  第一课时 青春发育

  导入 说说我们的变化:拿出自己小学一二年级及现在的照片进行对比,看看我们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否长大了,与同学相比,我的变化是快了还是慢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通过对比,知道自己长大了,引出青春期这一话题。

  一、青春期生长高峰图 呈现青春期生长高峰图,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1)青春期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呢?(2)青春期的成长对人生有什么重大影响?(注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出示此图启发学生) 通过此图,让学生明白青春期是人生的春天。应该珍惜青春期的美好时光,好好成长。了解自我身体的变化,爱护自己,健康成长。

  二、观看“青春美少女” 呈现“多媒体资源”中的“青春少年”,让学生感受青春的美好。让学生就这些照片发表感想,说说自己对青春的看法。在欢快中感受青春的喜悦。

  三、介绍男生女生身体发育特征 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教学参考资料”中的《什么是青春期》,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概念。然后,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46~48 页的相关内容。在阅读资料的基础上,学生交流对青春期男性和女性生理变化的了解以及有关青春期的知识。让学生科学系统地了解身体发育的特征。

  四、拓展 针对青春期可能出现的身体变化和学生遇到的问题,开展咨询、研讨活动。引导学生对青春期有更深入的了解,解决学生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掌握青春期保健知识。 五、小结 青春期发育是人生的必经阶段,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一阶段,把握好人生成长的高峰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落实目标,让学生懂得把握自我成长的关键时期。

  第二课时 直面烦恼

  导入:说出我们的烦恼 课前布置学生阅读《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维特的烦恼展开讨论,对照维特,请学生畅所欲言,述说出自己的烦恼,并将这些“烦恼”记录下来,或者让学生将烦恼写在纸条上,上交后师生共同进行整理,形成 “成长的烦恼目录”。 让学生在阅读适当的佳作的过程中总结、倾诉自己的烦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并为下一步引出直面烦恼做好准备。

  一、成长的故事 请学生从以上“成长的烦恼目录”中挑出 1~3个大家共同的烦恼,每个学生根据其内容画一幅画或编写一个故事,然后交流。 编写青春烦恼故事,让学生深刻体验成长的烦恼。

  二、自画像 根据本备课系统“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活动 4 开展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矛盾心理,看到青春期给自己带来的心理矛盾以及这些心理矛盾给同学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带来的影响。

  可以总结出如下一些矛盾:(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2)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3)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4)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让学生自我解剖,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矛盾,把自己潜在的、封闭的矛盾释放出来,解除原来的迷惑与苦恼,认识到自己的矛盾是正常的,从而为解决这些矛盾打好基础。 三、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首先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活动总结中学生的心理矛盾。 然后呈现“多媒体资源”中的《成长不烦恼》,通过这些事例,让学生感受青春期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变化。在体验事例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说说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同伴身上的一些变化。可以让学生列举这些变化,整理后张贴在教室里。 引导学生总结青春期矛盾心理。让学生意识到这一切都是人生的必经阶段。

  四、解决青春的烦恼 1. 学生交流自己遇到烦恼时的做法。 2. 在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有效的、良好的解决青春期心理矛盾的方法。下面的一些方法可供参考:(1)向他人倾诉,寻求帮助;(2)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打打球等;(3)在适当场合宣泄,如:放声歌唱等;(4)写日记;(5)去郊外踏青。 通过学生探究和教师的引导总结出解决青春期心理矛盾的方法,积极面对生活。

  五、小结 呈现诗歌《青春,人生最美丽的季节》

  青春本来就是人生最美丽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 沙砾要变成珍珠, 石头要化成黄金, 青春的魅力可以让枯枝长出鲜果, 让沙漠布满森林。 青春的美、青春的欢乐在我们身上闪烁, 青春的烦恼构成我们向前发展的动力。 让学生通过诗歌升华情感。

  第三课时 青春的萌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知道青春期的“想入非非”是青少年性生理发育的结果,是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变化。(2)树立心理健康意识,知道遇到心理问题时要寻找各种办法进行自我调节,减少烦恼。

  2.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互动认识“想入非非”的生理基础,了解自我,培养他们把握与异性交往尺度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使他们获得积极、愉悦、健康的成长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最近我们班出现了不少新现象,到底发生了哪些现象呢?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小演员们的精彩表演。

  学生表演小品: (1)一位男生球打得特别好,引来一位女生的倾慕。 (2)某女生特别注意打扮自己,并与同伴说:某某男生喜欢我,看他看我的眼神就不对,真讨厌。(其实并非如此,是她自己的想像)(3)一位男生拿着同学恶作剧的纸条到处宣扬说某某女生喜欢某某男生。

  二、认识青春期的“想入非非”

  1. 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小品中的这些现象?(2)同学中间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 呈现下列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小红的心理。

  小红的苦恼 进入中学以来,小红发现班上的同学小强不仅学习成绩棒,而且性格活泼开朗,很有幽默感。小红发现自己总希望引起他的注意,上课常常走神,有时更是想入非非。特别是看到他与其他女同学交往,心里就有些难受。小红为此很苦恼。

  3. 教师讲授青春期少年的性心理发展。 像同学们这样想与异性同学相处、交往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一般来讲,女孩子在11岁左右,男孩子在13岁左右,就会进入人生的第二生长高峰期——青春期。进入青春期后,身体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女孩子会来月经,乳房发育;男孩子的肌肉会更加发达,会出现遗精现象。这些都是在性激素的作用下产生的,随之产生性心理的变化,就会出现“想入非非”的现象,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表现得更加突出。这是完全正常的现象,完全用不着自责和烦恼。

  三、了解解决“想入非非”问题的途径

  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 产生像小红这样的心理现象之后应该怎么办? 2. 碰到一些自己不能解决,而又不好意思向父母请教的问题该怎么办?

  教师小结:我们碰到青春期的问题或其他自己不能处理的问题时,可以去找班主任、爸爸妈妈、学校里的心理咨询老师等,请他们为我们出谋划策。

  四、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

  1. 教师:同学们对异性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想法甚至幻想都是正常的,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合理调节,把握合理的尺度,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

  2. 呈现下列案例,学生分析,总结出把握尺度很重要。

  班上某男生,因学习交流与班里的某女生来往比较密切,久而久之,他们互相产生了异样的感觉,于是这对男生和女生开始互相注意,上课时传纸条,有时连老师讲课都听不进去。全班同学对他们的行为议论纷纷,课上、课下都交头接耳地谈论这事。

  3. 四人小组讨论:如何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呢?可以先给学生一个案例,让学生讨论他们的交往是否适当,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

  我和他曾经是小学同学,当时两小无猜,后来他转学走了,初中竟然又考到同一所学校。彼此见面既欣喜又温暖,我总会因他的出现而心跳加快。中午我们一起吃饭,放学我们一起回家。我不知道这算不算约会,我心中既高兴,又有种不安,感觉这样做不对,但又控制不住对他的想念。我该怎样办?

  4.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可以用演、唱、说等方式表达本组讨论出的办法。

  中学生异性交往的原则与方法

  异性交往的原则是:“自然”与“适度”。

  所谓“自然”原则,就是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言语、表情、举止、情感流露以及所思所想要做到自然顺畅,既不盲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消除异性中的不自然感是建立正常异性关系的前提。自然原则的最好体现是,像对待同性同学那样对待异性同学,像建立同性关系那样建立异性关系,像与同性进行交往那样与异性进行交往。

  所谓“适度”原则,是指异性交往的程度和方式要恰到好处,应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既不为异性交往过早地萌发情爱,又不因回避或拒绝异性而造成交往双方的心灵伤害;既不过多地参与异性之间的“单独活动”,也不在异性面前如临大敌,拒不接纳异性的热情与帮助。

  正确、恰当的交友方法有:

  首先要克服羞怯。与异性交往要表情自然,仪态大方。以免使正常的异性交往误入歧途。其次要真诚坦率。在交往过程中要做到坦荡无私,以诚相待,这是建立和发展良好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切忌以“友谊”或“友情”为幌子招摇撞骗,心术不正地骗取异性的感情。 再次要留有余地。虽然结交的是知心朋友,但是,所言所行要留有余地,不能毫无顾忌。交往中的身体接触要把握好分寸,不能过于轻浮,也不要过分拘谨。在与某一个异性的长期交往中,要注意把握好双方的关系程度,不要走得“太深”、“太远”,以免超越正常交往的界限。

  5. 教师总结:谁说青春无忧,谁说青春尽乐。但只要我们不为想入非非而自责,珍惜友谊,把握尺度,正当交往,就一定能解决好这些心理问题,使自己健康成长。

  第八课、正视自我,成就自我

  第一课时 认识自我

  关于认识自我这个主题,教科书既讲了认识自我的内容,也讲了认识自我的方法,但主要的内容是认识自我的方法:比较评价法、他人评价法、心理测量法。在这三种方法中,最易使用的方法是比较评价法、他人评价法,心理测量法一方面需要有专门的测量工具,另一方面需要专业从事心理研究或心理教育工作的人来操作。所以,正如教科书所讲的,这种方法只能是辅助的方法。因此,本部分教学重点应为比较评价法和他人评价法。

  导入:自我介绍 每人写一份 100 字左右自我介绍。教师收集所有学生的自我介绍,并随机抽取一份读给全班同学听,让大家猜猜这是谁的自我介绍。

  教师:通过刚才的猜人活动,我们发现,有的同学很容易被同学们猜出来,有的同学则不容易被猜出来。容易被猜出来,说明你的个性特点很明显,有自己的独特性,而且说明你对自己的认识与同学们的评价是一致的。没有被猜出来则说明你对自己的认识与同学们对你的认识存在差距。今天,我们要引导大家学习掌握一些认识自己的方法。 让学生体会每个人自我评价的不同,同时学会自我评价的技巧。

  一、这是谁 教师呈现“教学活动设计”中描写个性的词或句子,学生猜这些词或句子描写的是班里哪位或哪几位同学。或者采用“对号入座”的办法,将这些特点送给符合它们的同学。

  具体做法可以参考下面列表的方式,也可以将描写个性的词或句子写在纸条上(写若干份),同学讨论后,分送给适合的同学。每个同学可以得到若干条“个性”。(这个活动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可以请学生帮助抄写纸条)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人各有特点。同时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自我评价之间存在差异。

  二、以他人为镜 1. 教师总结:上面这种方法称为他人评价法。即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方法。通过上面的活动,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自己,也可以发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自我评价的一致性。他人评价还有另外一种办法,就是通过他人,如同学、朋友、老师、父母等对我们的态度来评价自己。如果我们被周围的人喜欢、重视、接纳,说明我们一定有一些令人喜欢的优点;如果我们被周围的人疏远、忽视、讨厌,那么至少说明我们有某些不讨人喜欢的地方,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2. 学生说说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态度,从而分析自己的优缺点。 学习掌握他人评价法的方法和意义,学会以他人为镜,了解自己。

  三、比一比 1.教师:认识自我,还有一种比较好、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比较评价法。所谓比较评价法就是通过与同学等其他同龄人或先进人物相比较来认识自我的方法。 2.参照“教学活动设计”中“活动8”的方法引导学生与周围同龄人进行比较,或者参照教科书第55页的活动设计开展活动。 让同学们相互比较,在比较中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最后达到评价自我的目的。

  四、小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我认识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同时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们青少年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都很在乎自己,也很想了解自己,我们总是在问:我是什么样的?我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关注自己的言行,逐渐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不断地改正缺点,发扬长处,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我”。 让学生总结认识自我的方法,学会从多角度评价自我。

  第二课时 悦纳自我,发展自我

  “悦纳自我”内容的主要设计思路是: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缺点和短处,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悦纳自己。关于本部分内容,要引导学生把握的思想是:无论我们的有什么优点还是缺点,无论我们是与众不同还是毫无个性,也无论我们是男孩还是女孩,我们都要愉快地接受自己。

  在“认识自我”活动中,学生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活动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独特”之处,也认识自己的“平常”,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习悦纳自己,喜欢自己,对自己有信心。

  诗歌导入 学生阅读“教学参考资料”中的《我就是我》。可以让学生分批朗诵,并就诗歌谈自己的感想。 激起学生的自我肯定意识,张扬个性。 一、理想中的我 学生思考问题:你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理想自我”描绘出来,如散文、诗歌、绘画等。

  教师讲解“理想自我”概念:“理想自我”是自己头脑中塑造的、自己所期望的未来自我形象。与之相对的 “现实自我”是通过自我实践而反映到头脑中的当前真实的自我形象。一般来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存在一定的距离。 了解学生的价值取向,掌握“理想自我”概念。

  二、调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 1.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60 页中的阅读资料,感受接纳自我的重要性。学生阅读资料并交流对资料中的“女儿”的看法:女儿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中间是否也有“女儿”这样的同学,其表现有哪些? 2. 学生对“现实自我”进行评价:我对自己哪些方面比较满意,对哪些方面不满意? 3. 对照自己“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异同,分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存在的距离,从而确定哪些“理想自我”是不合理的、对自己来说是过高的,哪些“现实自我”是需要完善的。

  可以通过填写如下表格完成本活动。

  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 不合理的理想自我 需要完善的现实自我

  引导学生认识理想自我的意义,帮助学生形成恰当的自我期待。

  三、优点大轰炸 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找五六人,组内同学以接龙的方式依次说出自己的优点,每次说一个,不得重复,相互不得雷同。重复、雷同者出局,最后剩下谁,谁就是优胜者——自我个性优秀的人。 让学生意识到自我独特个性优势的重要。

  四、男孩女孩各有千秋 让学生分组讨论:男孩女孩各有什么特点?大家分组发言,最后归纳出男生女生的特点。 让学生意识到男生女生各有所长,应优势互补。

  五、培养良好的性格 了解自己的性格,了解什么是良好的性格以及培养良好性格的途径。

  本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因此要单独设计、安排一课时进行教学,具体教学设计见附:努力塑造健康性格。 让学生了解良好性格的同时,学会培养良好的性格,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第九课、“人”字的结构

  第一课时 心灵的呼唤

  导入:情境体验 1. 教师提问:我们同学中有谁看过《鲁滨逊漂流记》?说的是什么事?(学生讲鲁滨逊漂流的故事)是的,我们很多同学在很小的时候就看过《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8年,在那样的条件下,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我们为他的勇敢和机智而感叹。现在,我们重新来体验鲁滨逊在孤岛上的生活,是否能体会到他的孤独与寂寞? 2. 学生想像鲁滨逊在这28年中可能有的心情。 3. 学生讲述自己的一次孤独寂寞的体验经历,说说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 4. 体验孤独。

  呈现下列情境,让学生想像在这样的情境下,自己的心情会如何。 (1)独自坐在家中,无所事事,总希望有个朋友来陪伴。 (2)夜深人静的树林里,与几个好朋友虽然迷路但始终团结在一起,相互勉励。(让学生从自我的体验中感受到人际交往的需要,为以下的教学内容作铺垫。)

  一、概念:交往动机 教师阐述“交往动机”概念:交往需要表现为每个人都有团体归属感,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友谊、合作与奖赏。这种需要促使人们结交朋友,寻找支持,参加群体活动,因而形成交往动机。当交往动机能够正常实现时,人们就会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反之,当交往动机受到阻碍或剥夺时,人们就会感到孤独、寂寞,甚至焦虑和痛苦。 引导学生理解交往对人的重要性。

  二、体会“交往是心灵的呼唤” 1. 案例分析: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71~72 页的3个案例,体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学生阅读案例后交流体会:如果没有交往人会怎么样? 2. 分析资料。呈现下面的两个资料,学生就资料中的现象、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资料一: 1996年7月29日,《中国妇女报》以整版篇幅,发表了一份家庭教育问卷调查报告,题目是《当今家教十大难题》。问题之首是“家长与孩子没有共同语言”,而问题之六则是“孩子没有伙伴”。 据调查,14.8%的孩子自述“我没有什么知心朋友”,17.6%的孩子“常常感到孤独”。

  资料二:曾有一些学者用恒河猴做实验,将有些猴子群养,而将另一些猴子隔离喂养。结果,群养的猴子合群也活泼健壮,隔离喂养的猴子胆小、孤僻,连生殖能力也下降了!

  3. 呈现并讲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见教学活动设计。 懂得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 发展的需要

  导入:印度狼孩 1.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74 页中的关于印度狼孩的故事,从中感受人际交往对人的成长发育的作用。 2. 教师讲解交往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意义:狼孩的故事,证明了人类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赋的、生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尤其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高度社会化了的,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环境,脱离了人类的集体生活就形成不了人所固有的特点。所以,倘若从小丧失了这种社会环境,人类特有的习性、智力和才能就发展不了。 3. 学生讨论交流:狼孩会有哪些方面的缺陷?形成这些缺陷的原因是什么?(狼孩可能有的缺陷有:智力落后、言语表达能力弱、缺乏人类的情感、缺乏安全感、没有自尊心等。而造成这些缺陷的原因在于狼孩没有与人交往的经验,没有体验人的情感……) 了解人际交往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学生交流狼孩可能有的缺陷以及形成这些缺陷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交往对人的特性形成的作用。)

  一、交往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1. 呈现下列案例,学生总结人际交往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1) 小铭和几个同班同学组织成立了互助学习小组,他们每天都要在一起讨论学习问题,一学期以后,小组中每个人的学习成绩都提高了。 (2) 美美是个很可爱的女孩,她的父母很疼爱她,为了安全,从小父母就不允许美美与别的孩子一起玩。现在,美美已经上学了,同学们发现她的脾气很怪。 (3) 王朝有很多缺点,有的同学不怎么喜欢他。后来王朝与班里的几个同学成为了好朋友,他经常征求这些同学对自己的看法,他们都毫无保留地指出了王朝存在的缺点。王朝根据同学的意见逐渐改掉了自己的缺点,成为大家喜欢的学生。

  2. 学生列举一些交往与个人发展关系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交往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可以参考“教学参考资料”中的“人际交往的意义”) 通过事例理解人际交往对人的发展的意义。

  二、总结交往对人发展的影响 教师呈现下列内容,让学生举例说明交往的意义。

  人际交往的意义

  (1) 交往活动影响社会化进程。

  (2) 交往活动是促进认识自我的基本途径。

  (3) 交往活动是个性发展和完善的条件。

  (4) 交往活动是保持心理平衡的有效方式。

  (5) 交往活动是人生事业有成的保证。进一步提升认识,总结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三、交往与社会发展

  1.呈现国际交往给社会带来发展与进步的事例。

  (1) 我国的丝绸之路不仅把丝绸带给了西方,而且把我国的生产技术带给了世界。

  (2) 郑和下西洋,与世界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和中国的文化。

  (3) 我国计算机、互联网、汽车等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都是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 我国还在管理、社会福利等方面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了不少经验。(或请学生列举当代国际交往中互相借鉴、谋求发展、取得巨大成果的典型事例)

  2. 学生交流交往对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3. 学生总结交往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下面的总结供教学参考。

  (1) 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 交往推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B. 交往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了解交往对社会发展意义。 总结 马克思说,交往是个人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交往形成集体意识,交往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不但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用马克思的话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交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十课、假如我是你

  第一课时 平等与尊重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事例分析与讨论,体会尊重与平等的含义,认识尊重与平等的重要性,初步掌握尊重与平等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并自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尊重、平等的重要性和真正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人格的尊严,体验到人权的平等,理解人们对平等与尊重的需要。

  导入 1. 呈现关于平等与尊重的反例,让学生体验平等与尊重的重要性。

  (1) 李利刚从乡下来到城市打工。一天,李利乘坐公共汽车,车上很挤,乘务员见李利带了好几个包,很不高兴,于是一边扒拉着李利,一边很不高兴地说:快往里,没看见这么多人吗?不长眼!

  (2) 一天,张彬彬到某公司求职。一进门,公司经理看见张彬彬是女性,就说:“我们这里不招女性,你走吧。”张彬彬说:“你们公司的工作性质也适合女性,我肯定干得不比男性差。”经理说:“无论如何,我们就是不招女性。”

  2. 学生交流自己对两个反例的感受,并用事例说明人们对平等与尊重的渴望与追求。 用事例说明平等与尊重的重要性。

  一、平等、尊重的重要性 1. 呈现事例,通过师生互动、同学互动体验平等尊重的可贵。先请学生表演一段小品,内容如下。 王丽上了中学之后,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她常常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写信、写日记。有一次,妈妈看她在房间里呆了很久,怕她学习太累了,想叫她休息一会儿。于是,妈妈一边推门进去,一边说:“小丽啊,做作业那么久了,休息一下吧。”王丽一听是妈妈进来了,赶紧把日记本放进书桌的小抽屉里。妈妈看她神神秘秘的,就笑了笑说:“什么秘密啊?”王丽支支吾吾地说:“没什么。”其实,她心里已经想好了明天要去买把锁。

  2. 提问并讨论:王丽的妈妈是否会偷看王丽的日记?

  3. 继续表演故事。 第二天,王丽正准备去买锁,妈妈却微笑着走进来,说:“这把小铜锁送给你,爸爸妈妈知道你的想法,你长大了,希望有自己的空间,我们尊重你。”王丽拿着这把锁,不知道面对父母的信任还应不应该把抽屉锁起来,她觉得很为难。

  4. 讨论:如果你是王丽,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感想?你会怎么做? 用学生身边的故事引导学生体验平等、尊重的原则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二、如何平等等待人、尊重他人

  1. 呈现下列情境,学生讨论。 (1)一天,王丽和同学龚倩在王丽住的居民小区里玩,王丽看到开修鞋铺的老大爷,主动打招呼说:“张爷爷,您好,需要我帮忙吗?”老大爷说:“谢谢,你已经帮我打扫好几次卫生了。”龚倩悄悄地问王丽:“这个人是谁啊?”王丽说:“他是一个外地来的老大爷,在这里开了个修鞋铺。我们小区里有好几个外地人,有的开商店,有的卖早点,还有的修自行车。”龚倩说:“你怎么对他们那么好啊,我们和他们不一样的。你看那个修鞋的大爷,手总是黑乎乎的。” (问题:你们觉得龚倩的说法对吗?如果你是王丽,你会怎么回答龚倩?) (2)马名兆是回族人,他不吃猪肉,也不去汉族人开的饭馆吃饭。一天,几个同学一起外出旅游,他们打算在外面吃饭。(问题:他们应该怎么做?) (3)耿丽平有唇裂的先天病,即我们平常说的“兔儿嘴”,说话总是有点“漏风”,为此她有点自卑,生怕同学笑话她。(问题:如果你是她的同学,你应该怎么对待她?)

  2. 总结如何平等待人、尊重他人。下面的内容供参考。

  (1)尊重他人的劳动 (2)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选择(3)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 (4)尊重他人的人格 通过事例,学习平等待人、尊重他人。 第二课时 宽容与理解

  导入 1.故事导入。(下面的故事是一个没能得到宽容的母亲的悲剧,通过故事让学生体验宽容的可贵。)在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一位二十几岁的刚做母亲的妇女,因为实在不忍心看孩子挨饿,做了一件一生中她认为最可耻的事情——跑到邻居家偷了大约一茶杯米。当她用衣襟兜着米正准备离开时,不料与回家的主人撞了个满怀,主人一阵大呼小叫引来了全村的人。那年头偷盗是最让人不齿的,看热闹的人群将无地自容的少妇团团围住,指责声、羞辱声,声声撕裂着少妇的心。突然双手蒙面的少妇冲出了人群,一头扎进了不远处的池塘。一切都在眨眼间发生,等慌乱的人们七手八脚捞起她时,人早已死了。那刚刚会走路的孩子这时看到躺在地上的妈妈,一头扑上去,掀起母亲身上湿湿的褂子,死命地吮吸起母亲还带着余热的乳头。

  2.问题:如果当时人们能够体谅她的难处,能够宽容她并安慰她,结果会怎么样? 这个令人遗憾和伤心的故事说明宽容的可贵,也说明不给他人宽容,有时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

  一、宽容的力量 1. 学生交流生活中关于宽容的故事。可以讲正面的例子也可以讲反面的例子。可以参考“教学活动设计”中的一些案例和故事。

  2. 呈现“教学活动设计”中第 11 页的故事,让学生体验宽容的魅力。 通过事例引导学生认识人际交往中宽容的重要性,学会宽容。

  二、学会宽容

  1.呈现下面的情境,学生讨论如何做到宽容。

  (1)李利不小心把同桌的文具盒碰到地上了,摔坏了同桌最喜欢的进口钢笔。(2)王宁平时脾气不好。今天,由于父母批评了他,所以他见了同学也不理睬。

  2.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学习宽容的具体方法。通过讨论、模拟表演,学习宽容的具体做法。

  三、宽容的好处 学生总结宽容的好处。下面的总结供学生参考。

  (1)宽容的人爱记住别人的好处,总是心存感激,所以乐意帮助他的人会很多。(2)宽容的人能与人同乐,给人快乐;自己也是只记快乐,不记烦恼,所以他的快乐比人更多。 (3)宽容的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肯定别人的长处,所以他的朋友多。 (4)宽容的人善解人意,能够体谅别人,尊重别人,所以愿意与他合作的人多。(5)宽容的人对别人宽容时,必定对自己宽容,因而计较得少,知足常乐,所以他的“财富”多。 进一步总结宽容的好处,鼓励学生学会宽容。

  四、拓展:不能宽容的时候 学生讨论交流: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人,我们不能宽容? 引导学生分清是非,懂得宽容的限度。

  第三课时 宽容与理解——理解

  导入 1.呈现案例,学生从案例中体会理解他人的重要性。

  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跟着妈妈去商场。大人们感到很不理解:为什么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丰富的食品都不能吸引小孩子呢 ? 问题:为什么呢?(在学生发表看法的基础上给出解释) 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轻而易举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他的方法其实很简单:蹲下来,处在和小孩子同样的高度环视四周的景象,结果看到的都是大人们的腿。

  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他人的重要性。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理解。在我们犯了错误的时候,在我们需要有人支持我们的设想的时候,当我们被人误会的时候,我们最需要的是有人理解我们、支持我们。但是,当别人需要我们的理解的时候,我们则往往意识不到他人的需要,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不懂得理解他人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我们都非常在意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价值,但没有认识到自己在形成人际关系中的责任。这就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协调。该事例很有说服力。我们每个人总是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事物。这个例子可以很生动地说明理解他人的重要性。 一、人需要理解 1.呈现人际交往中因缺乏理解而带来的问题和矛盾。

  事例一:张鸣和王豪是同桌,一次考试,张鸣考了 62分,他急忙问王豪考了多少,王豪没有告诉他。张鸣偷偷看了王豪的试卷,原来他只考了59分。张鸣很骄傲地说:“哈哈,原来你考了个不及格啊!”这时,邻桌的赵姗姗对张鸣说:“我考了95分,你和他差不多啊,才及格有什么好骄傲的啊!”

  问题:张鸣有什么不对?赵姗姗为什么要这样说?

  事例二:乔娜娜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住校后,乔娜娜得到同学的许多关照,但她却对别人漠不关心。久而久之,同学渐渐疏远了她。假如你是乔娜娜,你明白为什么同学都不理你了吗? 通过事例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理解他人产生的后果。

  二、理解他人的方法:换位思考 1.教师讲“换位思考”概念:所谓换位思考,就是从对方的立场看问题,理解别人的想法、感受。像前面提到的那位心理学家,他蹲下来从小孩的角度来看世界就是换位思考。对于我们来说,当家长或老师批评自己后,如果心里有气,不妨换一个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想一想:如果你是他们,碰到这种情况,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这样,就可以理解家长、老师对你的关心、爱护和期望,也可以调节自己不高兴的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

  2.学习换位思考的方法。学生看下列的情境,设想如果自己就是情境中的主人公,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是什么。 (1)小丽期中考试成绩很不好。 (2)小明踢球时不小心把学校的一块很贵重的玻璃打碎了。 (3)老师发现早自习课上班里一片混乱。

  3.总结换位思考的要领。通过上面的训练,学生对换位思考有了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换位思考的要领。

  第一步:如果我是他,我需要的是______ 。 第二步:如果我是他,我不希望________ 。 第三步:如果我是对方,我的做法是________ 。 第四步:我是在以对方期望的方式对他吗?

  4.在总结以上换位思考的要领后,可以接着进行训练。呈现下列情境,学生用上面的要领练习换位思考。

  情境1:一向温柔的妈妈今天下班回来,愁眉苦脸的,脾气很暴躁,因为一点儿小事就对小明发火。小明觉得很委屈,于是 ……

  情境2:小花和小草是同桌。小花因为被妈妈骂了一顿而心情很不好,而小草则因为一向学得很好的数学只考了60分而闷闷不乐。她们因为一点小矛盾而吵起架来。于是……

  情境3:一向深得同学喜欢的王老师因为最近家里发生了一些事情而心情很不好,更加上每晚备课批改作业到深夜,所以精神状态很不好,课堂上好几次对着同学发火。大家都很委屈和难受。班长小蓝和几个同学知道了王老师的具体情况后 …… 理解换位思考的概念,懂得换位思考的重要意义。换位思考在人际沟通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了解对方的立场、感受及想法,我们就无法正确地思考与回应。

  三、换位思考中的问题 1.了解换位思考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学习避免主观主义。教师讲人们在理解他人时容易犯的错误:许多人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别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场去想别人“应该”有什么想法及感受。比如,有的同学说:我想我的老师应该希望我这样做,因此我这做,老师应该很高兴,可是老师却批评了我,这不是我的错。那么,是别人真的不明白我们呢,还是其他原因?仔细地分析一下,我们会发现,这种换位思考并不是真正的换位思考,而是自我中心的想法,忽略了“对方”真正的想法及感受。

  2.看故事,体会不会换位思考给自己带来的尴尬。

  晏子使楚

  春秋时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 5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命令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以此羞辱晏子。晏子看了看,对接待他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问题:(1)楚王为羞辱晏子而使的“招”说明了楚王思考问题的角度有什么问题?(2)晏子对付楚王的对策给了楚王怎样的教训?

  3.总结提升。呈现下面一段话,先让学生试着理解这段话的意思,然后教师给以解释。

  一位智者曾经对一位少年说过的对人生具有很重要指导意义的四句话分别是:

  把自己当成别人 把别人当成自己 把别人当成别人 把自己当成自己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体谅,在把自己当成别人的同时也要把别人当成自己。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换位思考。第三、第四句话说的是尊重他人,要尊重他人的习惯、爱好、想法等,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人身上。 通过反面的事例领会换位思考的要领,改变自我中心主义。

  楚王从自己的角度想问题,自以为采取了足以使晏子受到侮辱的好办法,但是他首先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体验对方的感受,同时也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想想对方应该有的回应,最后使得自己陷入尴尬境地,这就叫做自作自受。

  第四课时 关心与互助

  导入 1. 学生交流自己近来最关心的事情。可以说人也可以说事、物。(教师将学生所关心的事物记录下来)

  2. 学生谈自己对所关心的人和事物所做的事情:做了哪些,如何做的?

  3. 教师引导: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关心的人和事物。无论我们关心的是谁、是什么,关心就是好的。我们关心他人、关心周围的事物、关心社会,这说明我们有责任感。尤其在人际交往中,关心他人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所关心的人和事物并引出主题。) 一、关心他人与人际关系 1. 学生阅读“教学参考资料”中的“需要关心的小狗”,体会关心重要性。

  2. 讨论:你认为故事中的小狗最需要的是什么?故事中的店主和小男孩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3. 是非辨析。

  事例一:阿娇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平时在家里,爸爸妈妈总是给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在学校,同学们都很关心她。一次,她的一个好朋友身体不舒服,老师请阿娇带着去校医院,阿娇因为怕耽误上课而拒绝了。

  事例二:熙熙有很多朋友。看到老师带着很多作业,她总是急忙帮助老师,哪个同学心情不好,她总能发现,并主动给以关心。在她的倡议下,班里还成立了“爱心小组”,专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

  问题:你喜欢哪位同学?

  4. 说说自己身边关心他人的人。可以说班里的同学,也可以说父母、邻居等周围的人。 体验被关心的感受,懂得关心人的重要。

  二、如何助人

  1. 学生讨论:什么人最需要帮助?将学生讨论的结果列出来。

  2. 学生交流自己帮助他人或者自己受到他人帮助的事例。说说帮助他人后自己的感受、自己受到他人帮助后的感受。

  3. 呈现下列情境,让学生就这些具体情况,想出帮助他人的办法。

  (1) 小飞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母亲为了抚养小飞很辛苦地工作,小飞的学习成绩很不好。

  (2) 小文最近好像情绪不好,总是一个人待着不说话。 学习关心他人的方法。

  三、欣赏 欣赏下面的故事,激发学生助人为乐的情感。

  5岁的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下起了雨,可是他们只带了一件雨衣。爸爸将雨衣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汉克问:“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汉克左右看了看,将雨衣搭在了一朵在风雨中飘摇的娇弱的小花上面。 激发学生助人的情感。

  第十一课、交往有艺术

  礼貌的力量

  导入 1.学生看漫画,直观感受礼仪的重要性。漫画内容如下(具体内容见多媒体资源)。 (1) 公共汽车上,一中学生坐在“老弱病残专座”上,旁边站着一位老人。其他乘客以厌恶的眼神看着中学生。 (2) 一学生在家玩电脑游戏,妈妈叫他吃饭,他很厌烦妈妈的唠叨:烦不烦,没看见我在忙吗?妈妈伤心地走了。 (3) 学生拿着一份调查问卷向一老人做调查:老头,填个调查表好吗?老人头也不回地走了。 2. 学生交流感受。3. 教师总结:与人打交道需要有规矩。这个规矩就是“礼貌”。礼貌待人就能得到他人的接纳,对人不礼貌,就会得到他人的厌恶,就会伤害他人。礼貌能帮助我们获得成功。 直观体验,引出主题。

  一、礼貌和礼仪

  1. 学生交流对礼貌的看法,谈谈自己了解和掌握的礼貌有哪些。将学生交流的结果记录下来,并加以整理,形成“礼貌目录”,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礼貌的内容,了解体现在语言中的礼貌和体现在行为中的礼貌。

  2. 呈现我国古代的一些礼仪以及表现礼仪重要性的警句、名言等,让学生感受“我国是礼仪之邦”,激发学生学礼仪、懂礼仪的热情。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左传》)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元许衡) (让学生从讨论中总结出礼貌的具体内容,懂得礼貌待人的重要性。)

  二、礼貌的力量 看“三顾茅庐”的故事,论礼仪的作用。学生讨论:刘备为什么能够请到诸葛亮?如果是张飞或者关羽,他们能够请到诸葛亮吗?为什么?(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尊重他人和礼貌待人的重要性,同时学习刘备的胸怀,学习他待人时的礼貌。)

  礼仪的重要性 (1) 有助于我们提升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2) 会使我们变得优雅可亲,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更容易被人接纳。 (3) 展示内心的自信、蓬勃的朝气、振奋的精神。 (4) 强健我们的身体,给人以美的感受。 (5) 体现真诚、心灵的善美、对人的尊重,拉进与他人的距离。 (6) 也有利于办成事情。

  4. 解释“礼仪”的概念:礼仪属于道德行为规范,是礼节与仪式的总称,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以风俗、习惯形式固定下来的,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 三、文明礼仪知多少 设计情境,练习文明礼貌行为。

  (1) 学生问路。 (2) 学生到书店买书。 (3) 学生向老师请教。 (4) 学生回绝同学的邀请。 (5) 学生在电影院看电影。 (6) 学生乘坐公共汽车。 (7) 学生见到老人。 活动提示:良好的礼仪习惯,需要逐渐培养。本活动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习惯,因此,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 在情境中学习文明礼仪。

  四、校园礼仪 学生共同商讨制订校园礼仪规范。 ?

  第十二课、考试的心情

  第一课时 从容应考

  导入:说说考试的心情 1.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94页的例子,了解其他同学面对考试时的心情,并以最近的一次考试为例,描述自己的心情。可以从考前、考中、考后等几个方面描述。

  2. 教师总结:考试,是我们学生生活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经常要面对考试,我们从考试中体验过成功的喜悦,也体验过失意的沮丧。面对考试,我们经常感到紧张、焦虑,这是很正常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我们对考试的态度,影响考试时的心情呢?注意: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敞开心扉,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特别要鼓励那些存在考试焦虑情绪和对自己缺乏信心的学生,把自己在考试时的情绪反应说出来。这样,一方面对于学生克服考试焦虑有好处,另一方面也为以后的辅导做好铺垫。 让学生各抒己见,描述自己考试时的心情,为下一步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一、对考试的期望 1. 学生交流对最近一次考试成绩的满意度。学生可以用相当理想、比较理想、一般、不理想、很不理想5个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并说出自己满意或不满意的原因,可以具体地分析自己对哪几门课满意,对哪几门课不满意。

  2. 学生说说在这次考试中 ,就成绩最不满意的这门课而言,具体原因是什么。要求至少说出3条原因,而且要说出自己的心理或其他主观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注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总结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平时的成绩、刻苦程度、对考试的准备、对考试的重视程度等。这样就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让学生分析考试情况,了解个人心理等主观因素对考试心情的重要影响。为下一步“从容应考”做铺垫。

  二、适度紧张对学习和考试的好处 1. 教师:刚才,很多同学提到自己在考试之前、考试之中,甚至在考试之后心情有点紧张。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对于我们的学习和考试不但没有坏处,而且是有好处的。相反,在学习和考试中既不用功又毫不紧张,对学习则是有害的。

  2.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95页的资料,从中体会“鲶鱼效应”。学生交流阅读后的感想。

  3. 学生交流自己在学习、考试过程中心情的紧张程度对学习效果和成绩的影响。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在学习和考试时应该保持怎样的情绪。 了解学生看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保持良好的心态,从容面对考试。 三、过度紧张对学习、考试的害处 1. 教师:适度的紧张对学习和考试有好处,那么是否情绪越紧张越好呢?显然不是。过度紧张对学习和考试很不利。我们同学中是否有人在考试的时候过分紧张,以致影响考试成绩的事? 2. 学生交流自己考试时的紧张程度,说说自己考试时出现的心理、生理症状,如焦虑、出汗、心跳加快、脑子一片空白等。 3.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96 页的资料,以及图表“紧张程度与学习效率”,然后谈感想。 4. 教师讲解“考试焦虑”概念:考试焦虑是一种临考前和考场上常见的内心感到紧张的情绪反应,考试焦虑症状如下: (1) 情绪方面 :担忧、焦虑、烦躁不安; (2) 认知方面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看书效率低,思维僵化; (3) 行为方面 :坐立不安,手足无措; (4) 身体方面 :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心慌、睡眠不好等。 引导学生了解过度紧张对学习、考试的不良影响,了解情绪紧张程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四、认识考试焦虑 学生讨论造成考试焦虑的原因。可以先分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总讨论结果。让学生通过充分讨论了解造成考试焦虑的原因,为后面克服考试焦虑做知识铺垫。下面考试焦虑的原因仅供参考。(1)主观因素:主要包括身体状况、个性、自信心、学习目标等方面。 ①身体状况: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学生焦虑水平就低一些,身体健康状况不好的学生,焦虑水平相应的就会高一些。 ②个性特质:性格特征积极的学生,如勤劳、自信、谦逊、镇定、勇敢、乐观等,能进行自我控制,在考试中保持正常的心态。而性格特征消极的学生,如骄傲、自卑、胆小、沉默悲观、优柔寡断,则会把事情朝最坏的方面想,焦虑重重,看不到希望。 ③自信心水平:高焦虑的学生,往往自我评价过低,对自己认识不足,而且会有消极的自我暗示。 ④学习动机:考试焦虑程度高的学生往往在学习动机上表现得很单调,或者表现得不明确。 ⑤学习计划:高焦虑也来自于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 (2)客观原因:主要包括父母的期望、考试制度、社会现状、社会舆论、人际交往等方面。 认识考试焦虑的原因,掌握最基本的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

  认知调节法是本主题的重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造成考试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对学习、考试存在着不正确的观念,把学习中遇到的一些事情看得过于复杂,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正确对待。

  五、克服考试焦虑 教师:根据造成考试紧张或焦虑的原因,我们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克服考试焦虑的办法。

  首先,我们要改变观念,正确、客观地对待学习和考试。第二,我们要提高自信心。第三,我们要改善我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另外,我们还要学会在考场上自我调节的方法。这样,我们就能够轻松地应对学习和考试了。

  1.学习认知调节法。 (1) 学生交流自己对学习和考试的看法。可以分组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全班交流并总结。将学生的看法整理成“考试大观”。 (2) 学生就“考试大观”展开讨论,哪些看法是正确的、客观的,哪些看法是不正确的、偏颇的。 (3) 学生讨论,纠正不正确的看法。

  2.“积极暗示法”和“深呼吸法”比较简单,可以参照“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有关内容开展教学。

  六、测一测我的应试技巧 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品德学生成长手册七年级上册》第74页中的自我测验题进行自我测评。让学生认识自己,以提高自己。

  第二课时 平静看分数

  导入:我看分数

  1. 请学生谈谈对分数的看法。可以采取分组交流的办法,让学生将自己、家人、老师对分数的看法列举出来,然后全班汇总所有看法,整理出“分数观大全”。

  2. 学生看教科书第 101 页的案例,评价他们对于分数的看法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

  3. 出示下面对考试的想法,指出它们的不合理之处以及造成的后果。

  ① 认为考得不好就表示自己学得不好。 根据归因理论,如果学生将考试失败归因为自己能力不够时,就会影响学生对自己能力的看法,导致自信心的动摇和更大的考试焦虑。

  (2)担心考得不好会影响教师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有些教师往往会因学生成绩的好坏升降而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对学生态度上的冷热亲疏,而对学生来说,老师是学生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他人,老师的态度对学生的自尊心有着极大的影响。

  (3)担心考得不好会受到家长的责骂。大多数父母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看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考好了是争气,考差了是没出息。

  (4)担心在同学面前丢面子,被同学取笑。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学生就进入了自尊的敏感期。考好了可以受到同伴的尊重,考差了会让自己在同伴面前没面子。一方面,成绩相近的同学之间往往暗中较劲,许多学生都担心输给自己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许多学生特别是男生更担心考得不好会在异性同学面前丢面子。

  通过学生交流对分数的看法,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分数的观念、态度,帮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逐渐澄清不正确的观念和看法,形成正确的观念和看法。

  一、恰当的期望 1. 学生谈自己对考试成绩的期望,说说自己希望这次期末考试成绩是多少,并说出原因。如学生说:我从来也没有考过90分,我真想这次考试能得90分;我每次考试只能得70分左右,这次考试也不会太高;我要是能考80就好了,让我妈妈也高兴一下等等。这些说法都反映了学生对分数的看法,可以从他们的陈述中看出他们对分数的看法是否“平静”,他们对考试成绩的期望。可以参照教科书第100页中的“思考”开展教学。

  2. 教师阐述期望值对人的情绪的影响。如果我们对考试成绩有正确的态度,对考试分数有合理的期望,我们就可以以平和的心态应对考试,考试成绩也许反而会更好,恰当的期望也容易实现,不至于因为期望与现实成绩的落差太大而造成心理不平衡。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对考试成绩的期望。通过深入交流,学生可以互相启发,形成对考试成绩的正确认识。

  二、从“第十名现象”说起

  1. 看下面的案例,就案例谈自己的看法。 1989年,一位叫周武的小学教师对该校小学毕业生的成长经历进行跟踪调查。经过10年的调查,他发现了一个规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 “ 淡出 ” 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 “第十名现象”。 讨论:根据你的观察,为什么会有“第十名现象”?(前几名学生往往把主要注意力和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影响了其他方面的发展,而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则是比较会学习的学生,能很好地处理好知识学习和各方面发展的关系)

  2. 学生交流考试分数的意义,即分数能够说明人在哪些方面的成绩。(分数的意义参见教科书第 101 页的内容)哪些能力不能通过考试加以评价?

  通过案例,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成绩与发展的关系,了解人的能力和才智的多样性,从而能够全面地看待考试,在学习生活中注意全面发展。

  三、分数不代表一切 1.教师讲解加德纳关于人类七智力的划分:其实,人的才智是多方面的,知识的学习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将人类的智力分成七方面。(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02页的阅读资料)

  语言智力:如有的人善于表达、有的人擅长写作等。

  数理逻辑智力:如有的人数学学得很好,有的人对数字很感兴趣等。

  空间智力:如有的人擅长绘画、有的人喜欢建筑设计等。

  音乐智力:对音乐的感知、创造能力强的人表现的就是音乐能力。

  人际关系智力:如有人很善于交际。

  自我认识智力:如有的人很明白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得很好。

  自然观察智力:如喜欢观察动植物。

  2.教师总结:考试分数只反映了人的一部分能力,其实每个人的发展空间都是很大的,除了学好书本知识外,我们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学习成绩好固然值得高兴,但在认真完成学业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发现和发挥自己其他方面的才能,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扬长避短,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十三课、分数的品质

  第一课时 诚实的检验

  导入 1. 教师:关于考试和分数的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今天,我们要从另外的角度继续研究考试的问题。下面是一些人关于考试的看法,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说得是否有道理。

  (1) 分数反映了一个人的勤奋程度。 (2) 分数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

  (3) 只要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 (4) 分数高低无所谓,关键是要诚实,考试作弊是最大的耻辱。 (5) 考试时不作弊者是傻瓜。

  2. 学生交流对分数品质的看法。给出下面一些反映分数品质的词,让学生给它们排队。

  努力 勤奋 诚实 信心 拼搏 公平 聪明 执著 认真 竞争 合作

  活动提示:可以根据学生给这些词排队的情况,给每个词计算等级平均数,然后计算出这些“品质”的平均等级。

  3.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对分数最重要的品质的评价是不同的。有的同学认为,分数体现的最重要的品质是勤奋,有的同学则认为,分数体现的最重要的品质是自信。但是,有两个对于我们大家都非常重要的品质,就是“诚实”与“公正”。 提出“分数品质”的概念,引导学生从另外的角度认真对待考试。

  一、分数与诚实哪个更重要 1.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04页的资料,判定吴欣的80分与周玲玲的90分哪个品质更高,更有价值。(学生讨论)

  2. 阅读资料,进一步认识诚实的重要性。

  据新华社报道,美国执法部门最近逮捕了58名在托福考试中作弊的外国留学生。这次逮捕的学生中大多数涉嫌花钱请人代考,还有一部分则是专门为他人考试的“枪手”。据悉,所有被逮捕的学生都面临阴谋欺诈的指控,如果指控成立,他们将面临最高5年监禁和25万美元罚款的处罚。

  讨论:为什么美国对考试作弊的处理这么严厉?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3. 教师总结: 其实我们对作弊现象深恶痛绝。想一想,如果作弊得不到惩罚,成为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不仅使考试失去公平,而且会纵容这些作弊者的不诚实行为,使他们的道德观发生动摇甚至瓦解。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二、作弊的“利弊”辩论赛 根据“教学活动设计 9 ”组织开展辩论活动。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出考试作弊的几大危害。下面的总结仅供参考。

  (1) 作弊的学生“做贼心虚”,由于害怕被发现而心情总是很紧张,特别是当老师看自己或走近自己时,更是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这不但影响自身水平的发挥,也有损心理健康。久而久之,作弊的学生还会形成“贼头贼脑”的不良行为习惯,影响人际关系和良好个性的形成。

  (2) 作弊后会产生心理矛盾,心里总感到不踏实,甚至感到内疚。为缓和内心矛盾,作弊者常常寻找各种借口,为自己的作弊行为开脱。久而久之,会养成撒谎等行为习惯。

  (3) 多次作弊后如不被发现就会胆子越来越大,带着这种不健康心理走上工作岗位,很容易犯错误。( 学生还可以总结出更多的危害。 让学生通过作弊的“利弊”的辩论活动,深刻认识考试作弊的害处。)

  三、分析辨别 1. 学生看“多媒体资源”提供的漫画故事《考试现场》并谈感想。 2. 学生根据“多媒体资源”提供的资料“考试”表演小品,并给小品中的小明想想办法, 他应该怎样做才能得到好成绩,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在明白是非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取得好成绩的正确途径。

  四、能力拓展 1. 考生签订“诚信考试承诺”。

  2. 师生讨论“免监考试”,学生向学校提出“免监考场”倡议。 联系实际,让诚信回归现实。

  第二课时 公平的比较

  导入 1. 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对考试作弊的害处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如果我们班上有一位同学考试作弊了,其影响是什么?

  (2)如果我们班上有两位同学考试作弊了,其影响是什么?

  (3)如果我们班上有5位同学考试作弊了,其影响是什么?

  (4)如果我们班上有20位同学考试作弊了,其影响是什么?

  (5)如果我们班全班同学考试都作弊了,其影响是什么?

  事情,而且关乎社会的秩序和公平,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利益。 ?

  一、辨别社会 “作弊” 现象

  给学生呈现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作弊”现象,学生辨析其弊端。 (1)假文凭泛滥现象。 (2)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任人唯亲、走后门等不良风气。 问题:社会上还有哪些不公平的现象? 通过一些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认识作弊对社会的危害,进一步引导、培养学生痛恨作弊这一社会公害的情感。

  二、辨析:作弊是我个人的事? 1. 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讨论作弊的影响:有人说,只要我作弊成功了就行,别人我不管。作弊是一个人的事情吗?

  2.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作弊的害处:作弊不仅有害于个人的发展,而且有害于社会。作弊破坏了公平的原则,败坏了社会风气,使得人们对社会的公平丧失信心。这样,每个人都可能没有勇气和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目标,而是指望通过考试作弊、找关系、行贿等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一个社会失去了公平,失去了激励人们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理想的机制,那么这个社会将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将会是怎样的感受? 通过辨析,让学生领会作弊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关乎大家的利益,要想使社会对所有人有益(包括自己),就必须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三、做公平的保护神 1. 教师:考试不作弊是需要勇气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想作弊,但是他人可能会引诱我们作弊,甚至有人胁迫我们做他们作弊的帮凶。我们为了维护公平,可能会失去朋友,等等。在这些情况下,我们是“投降”还是 “坚持”,请看下面的小品。

  2. 学生表演小品。 考场上,小明有一道题不会做,于是不断地给小亮使眼色,让小亮“帮忙”。小亮不理他,于是小明一边用脚踢小亮,一边表现出很生气的样子。问题:小亮是否应“帮忙”,如果帮了忙会怎样?如果不帮忙又会怎样?

  小利的爸爸是某单位的领导,小利的舅舅想要承包这个单位的一项工程,于是逼着小利的爸爸疏通有关部门。小利的爸爸左右为难。问题:小利的爸爸是否应去“疏通”,如果帮了忙会怎样?如果不帮忙会怎样?

  3. 学生交流处理这些问题的办法,并表演出来。 通过活动坚定学生对抗作弊的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抵制作弊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公平的心。 四、制定抵制作弊、维护公正倡议书 引导学生自主组织撰写“抵制作弊、维护公正倡议书”。倡议书的内容可以根据以上教学活动的内容确定,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聪明才智,让学生集体设计。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学校组织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在校园中倡导公平、公正的风尚。开展“我谈考试公平”征文活动、“我身边的公平”征文活动、举办“考试公平”展览,等等。 激励学生主动维护考试公平,激发学生追求公平的情感,并在学生中形成公平、公正的良好风尚。

  以上就是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精彩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内容哦! 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教科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相关热词搜索:上册 品德 教科

1、教案 上册 人教  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借助画面边读边想象,体会对秋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秋天的图画教案集(2015-08-14)

2、上册 教学设计 人教 第 一 课 时 预习: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1、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说课稿(2015-08-14)

3、语文 上册 人教 口语交际《童话王国,任我遨游》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引导同学们交流自己喜欢的童话,能够抓住大体的故事情节,讲自己喜爱的童话。过程与方法:1、通过想象续编童话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2015-08-14)

4、上册 教学设计 人教 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在认真阅读分析教材、理解课程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2015-08-14)

5、上册 中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2 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小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华少年教学设计(2015-08-14)

6、  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Unit 1 Hello  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听懂,会说Hello Hi Goodbye Bye-bye 三年级上册英语课本(2015-08-15)

7、上册 教学设计 年级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分一分(P8~P9) 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能力的发展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分一分》教学设计(2015-08-15)

8、标人 上册 教案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2015-08-17)

9、上册 人教 教案 商的变化规律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精品教案(2015-08-17)

10、上册 人教 年级  这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人教版小学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15-08-17)

11、除法 上册 课时 《分数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本册第二单元中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习了分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第二课时》(2015-08-17)

12、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生字表(一)笔顺  生字表(一)共400个字  汉语拼音  爸 bà  妈 mā  我 wǒ  大 dà 一年级语文上册生字表(2015-08-17)

13、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线段+直线+射线教案(2015-08-17)

14、上册 教学设计 年级 1、使学生在自己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2015-08-17)

15、数学教案 上册 人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习惯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以及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十进关系2、理解、掌握我国计数习惯。3、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2014年上学期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15-08-18)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教科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教科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3433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