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岳阳楼记,教案

岳阳楼记,教案

2016-07-22 12:30:1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岳阳楼记,教案(共5篇)岳阳楼记优质课教案27、岳阳楼记范仲淹尖扎县康杨中学教师:祁成峰目标要求:1、朗读、背诵全文。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5、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岳阳楼记,教案》,希望能帮助到你。

岳阳楼记,教案(一)
岳阳楼记优质课教案

27、岳阳楼记

范仲淹

尖扎县康杨中学教师:祁成峰

目标要求: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5、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

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语文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它是一篇散文,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

教具准备:投影仪 U盘 音箱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听录音朗读。要求:

(1)准音 谪(zhé) 属(同“嘱”zhǔ) 霪(yín)霏(fēi ) 樯(qiáng) 楫(jí)冥(míng ) 谗(chán) 偕(xié)

(2)句读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登/斯楼也。

2、分组合作学习。要求:(1)划出疑难语句;(2)疏通文意, 理清文章结构 共分三个部分。

二、导入新课: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

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说了事情本末,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

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骄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

讨论并归纳: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胖子京谪守巴陵郡:滴,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增其旧制:制,规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

浩浩场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

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清晨,湖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的景象。前人已经描述得很详尽了。然而,(此地)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湘,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霏霏: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

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岳阳楼记,教案(二)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27、《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准备

1.岳阳楼、《洞庭晚秋图》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幻灯片。

设计思路

1.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师: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

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二、电脑示图解题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

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旬。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幻灯显示。)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l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 l 其必日……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 (3)阅读思考:

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四、难句探究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分析:(1)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正句部分又是并列复句。

(2)“越明年”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越”作“逾”讲,作“渡过”讲,这是《说文》的本义;《广雅·释估》也说“越;渡也”。二、“越”作“及”讲,这是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说法。王引之说,“越,犹„及‟也,《书·召浩》:“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氏举了《尚书》两个例子,《尚书》“越六日乙未”这种类型的结构共十二个,都作“到”“及”讲。看起来两种说法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但是根据《岳州府志》“职方考”的《宗谅求记》中的“去秋以得罪守兹郡”和“明年春……增其旧制”等材料来看,滕子京确实是从庆历六年开始修岳阳楼的,应当以第一种说法为妥。 译文:“过了明年,政事顺利,上下和睦,一切废弃了的事儿都兴办起来啦。”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分析:“得无……乎?”有人认为有三种解释:一、用反问语气强调肯定谓语所表达的意思;二、相当于“大概”,也是肯定谓语;三、向否定事实方向推测,相当于“该不会……吧”。第一说似嫌烦琐,而且“得无”是两个词,不是一个词。异,不同。无,没有。得,能够。乎,吗,在是非问句后面的语气助词。能够没有不同吗?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亦即三重否定,这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一个强有力的发问,即“能同乎?”下文“淫雨霏霏……感极而悲”是一种心情;“春和景明……其

喜洋洋者矣”是又一种心情,具体地说明了“不能同也”。又:“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等于“平时饮食能够不衰退吗?”“妾得无随坐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于:“我能够不株连受罪吗?”跟“得无”相同的是“得不”“得非”“得毋”“能不”“能无…„能勿”。袁仁林《虚字说》:“俱反问辞,见其不能也。”再看以下推断:异(不同)、无异(同)、得无异乎(得同乎)、不相同也。“不相同也”是朴素的直陈,“得无异乎?”是委婉的发问,具有精湛的修辞技巧。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分析:课文没有给“至若”作注。《历代散文选》的注释是:“至若春和景明:像那风和日丽的春天。若,像。”按:这里把“至”跟“若”分拆为两个词,而且把“若”解释为“像”,恐属未当。“至若”是单纯的连词,词根是“至”,“若”则是一个词缀,没有意思。古人用“至”等于“至若”的有“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日拔。至圣人不然……”(《韩非子·解老篇》)“至若”又等于“至如”“至于‟,例如:“虽为侠,而逢巡有退让君子之风。至若北道姚氏……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跄居民间者耳。”(《史记·游侠列传》)“元,凯既登,巢,许获逸。至于今日,所谓道之云亡,邦国珍瘁。”(《晋书·贺循传》)“如”和“于”跟“若”一样,也只能是词缀。(请参阅《现代汉语虚词的构成方式》,见《语文知识》1957年第6期)论述某种情况或某件事情的时候‟,把话题转到跟论述有关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带假设因素的,就用“至”“至若”“至如”“至于”。本句上文说的是“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这里讲到另一种境界,就用“至若”来连接。

译文:“至若到了春气暖和,阳光明媚的时候,波澜不起……”

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分析:(I)这是一个对偶句。“锦鳞”特指美丽的鱼。

(2)“翔”跟“集”是一对反义词,“游”跟“泳”也有反义因素。“游”在《说文》中的解释:“浮行水上也。”“泳”在《说文》中的解释:“潜行水中也。”

译文:“沙鸥或者齐飞,或者群集,鱼儿有时浮出,有时潜入。”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分析:(1)“而或”其实是两个词,“而”表顺接;“或”作“有时”讲。相同的用法如:“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缀脯……”(自居易《与元九书》)

(2)“一空”“千里”都是数量词组作谓语,“长烟”“皓月”都是偏正词组作主语,“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也是对偶句,各又隐含着一个比喻,就是“浮光如跃金,静影似沉璧”,“跃”,不只是“闪动”,更有跃出水面的意思。二阵风吹来,微波涌起,峰尖在日光照耀下像是跳荡着的黄金。上句写水上之景,下旬写水下之景。或说“浮光跃金”,从意思、从工整的对偶上看,应当接“沉影静璧”,“静影沉璧”实在是错综形式。

译文:“有时弥漫的炊烟完全消散,皎洁的月色笼罩千里。浮动的月光,把微波变成跳跃的黄金,静谧的影子,如同沉浸的白玉。”如果是“沉影静璧”,译文或可也是对偶句。

6.居庙堂之高l则忧其民。

分析:(1)假设复句。主语“古仁人”都因承前省。

(2)“庙堂”,一般的解释是,“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有人认为“唐宋时期的„庙堂‟决非„朝廷‟的意思”,“是指宰相副宰相议事的地方,因此用来作宰相、副相的代称,既可以代其位,又可以代其人。”

我看“居庙堂之高”可以说成“处在宰相或副相这样的高位”;但也不一定,“古

仁人”的官职低于“宰相”或“副相”的也可以说是“居庙堂之高”。又如“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汉书·梅福传》)这“庙堂”是指高官乃至皇帝,不一定只是“宰相”或“副相”。至于“居庙堂之高”,完全可以解成“处在朝廷的高位”,包括做皇帝在内。

译文:“处在朝廷的高位,就关怀他的百姓。”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分析:“先”“后”都是形容词。拙著《文言难句例解》卷一的第134页说“先”“后”的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又如:“先吴寿梦之鼎。”(《左传·襄公十九年》)“先”的后面也省略了“于”,这句意思是“在吴王寿梦所铸用的鼎前面”。现在说,“先”“后”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就是“在天下之忧先”“在天下之乐后”。又如“窈窕艳城郭”(《孑L雀东南飞》),“艳”也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而”,可以译成“就”,后一个“而”用来表示迟,可以译成“才”。两个分句都是连动式,前一个谓语是方式,后一个谓语是行动,方式跟行动之间用“而”字来连接,是用“而”字来划分界限。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先天下之忧而后己忧”,陷于随意增字解句,这并不足取。 ‟

译文:“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忧愁,在天下人快乐的后面快乐。”

&微斯人,I吾谁与归?

分析:《文言文的语言分析》(张拱贵、黄岳洲著)说“谁与归”就是“与谁归”,把“与”看成介词,这是根据一般的解释。这里“与”跟“归”都是动词,作“结交”或“称许”讲,《广雅·释估》:“与,许也。”《论语·微子》:“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与”跟“归”两个及物动词同时管一个前置的宾语“谁”。这样,“吾谁与归”就得译成“我称许谁,归宿到谁(的寓居)的地方去呢?”“与”的相同用法又例如:“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但是,语言是发展的,词性也在发展,“与”产生介词的用法是在西汉,《史记·淮阴侯列传》:“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第二个“与”是介词,《岳阳楼记》是宋人作品,把“与”解成介词应该是可取的。又,《文选》张华《杂诗》之二:“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与”也是动词,作“给与”讲。五、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给下列字注音:(幻灯显示。)

谪(zhe2) 属(同“嘱”zhu3) 淫(yin2) 霏(fei1)

樯(qiang2) 楫(ji2) 冥(ming2) 谗(chan2) 偕(xie2)

2.朗诵全文。 二、研习新课

1.理解文章层次结构。

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2.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3.提问: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4.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6.朗读第3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7.朗读第4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8.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人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9.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1.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

岳阳楼记,教案(三)
27岳阳楼记优秀教案

27《岳阳楼记》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

1.熟读成诵,理解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并领会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3.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4.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

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

2.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

2.学生收集与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岳阳楼记,教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诵诗导入

1.展示诗歌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学生诵读诗歌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3.导入语

事实上,除了李白杜甫在岳阳楼留下的我们读到的这两首名诗,古往今来,迁客骚人为洞庭湖壮丽的景观书写了浩如烟海的千古绝唱,岳阳楼上更是题满了文人的诗词歌赋。但是面对前人熠熠生辉的文字,宋代的范仲淹却另辟蹊径,用神来之笔使岳阳楼再放异彩,使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从此名于世,传于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朗读,感知课文。

2.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师在学生朗读结束以后提问:作者洋洋洒洒写了这么一篇文章,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课文原文回答。

[点拨]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学生在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基础上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感情。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析文章结构,领会文章写法

[点拨]板书(一)交代写作缘由——叙述;(二)描写岳阳楼景色——写景抒情;(三)表达自己的胸襟抱负——议论。

2.赏文章美景,体会文章语言

(1)岳阳楼的景色是怎样的?文章共几处写了岳阳楼的景色?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去写的?

[点拨]全文共写了三处景色:一处是课文第二段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二处是课文第三段想象阴天岳阳楼的景象;三处是课文第四段想象晴天岳阳楼的景象。

(2)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洞庭湖烟波浩淼的水势,又要想象一阴一晴两幅画面?

[点拨]通过描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引出迁客骚人一忧一喜的两种心情,为后面表明自己的志向作铺垫。

3.探文章思想,理解文章主旨

(1)“以物喜,以己悲”是人生的两种情景,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你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

(2)作者对“以物喜,以己悲”又是怎样的看法?表达了怎样的志向?

[点拨]作者上追古仁人之心,提出了与“迁客骚人”不同的看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不计较个人得失,心忧天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同时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

四、课文延伸,拓展提高

1.你还知道在我国历史上哪些人是忧国忧民的楷模?请举出他的类似“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一句名言来。

2.今天我们如何评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五、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1.小结语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范仲淹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这篇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就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做一个个当代的范仲淹吧!

2.作业

(1)背诵全文。

(2)仿照课文3、4两段,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即景抒情的文章(可以尝试用文言文创作)。

岳阳楼记,教案(四)
《岳阳楼记》教案

岳阳楼记

范仲淹

目的要求: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5、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语文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它是一篇散文,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

教具准备:U盘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听录音朗读。要求:(1)准音 谪(zhé) 属(同‚嘱‛zhǔ) 霪(yín)霏(fēi ) 樯(qiáng) 楫(jí)冥(míng ) 谗(chán) 偕(xié)

(2)句读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登/斯楼也。

3分组合作学习。要求:(1)划出疑难语句;(2)疏通文意, 理清文章结构 共分三个部分。

二、导入新课: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

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说了事情本末,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岳阳楼记,教案】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骄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

讨论并归纳: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胖子京谪守巴陵郡:滴,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推

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

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

浩浩场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岳阳楼记,教案】

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

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

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方

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清晨,湖上洒满阳

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

丽的景象。前人已经描述得很详尽了。然而,(此地)北面通向巫峡,南

面直达潇湘,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

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

那‛。霏霏: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

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

‚至于‛‚又如‛。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

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

岸立汀兰:蓝,香草。汀,水中的小洲。

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浮光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

静影沉璧:壁,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

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

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6、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

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

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岳阳楼记,教案

官。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那一定要说‚在

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四、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五、课堂小结

分组朗读2—5自然段

谪守 朝晖 夕阴 迁客骚人

霪雨 霏霏 薄暮冥冥

潜形 岸芷汀兰 皓月

心旷神恰 宠辱偕志 浩浩汤汤

六、布臵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背诵

二、研讨课文:

【岳阳楼记,教案】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 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臵,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岳阳楼记,教案(五)
岳阳楼记教案

岳阳楼记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积累常见的通假、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提高阅读文言

文的能力。

3.学习文章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4.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5.通过对文本的品读、赏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其他文言现象,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1、 学习文章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 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三、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任务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

2、扫清读音及字词障碍,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积累文言现象。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一篇散文游记《小石潭记》,我们已经知道“记”作为一种古代文体,也是古文人写的比较多的一种散文体例,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大家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有哪些这样的文章?《小石潭记》《核舟记》,《桃花源记》,另外还有《游褒禅山记》、《五人墓碑记》等等,这些以后我们都会学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篇《岳阳楼记》。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见课件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文集》,《岳阳楼记》就是其中一篇。

自幼孤贫 勤学苦读 庆历新政 政治革新 几起几落 百折不挠

军中一范 西贼破胆 先忧后乐 心系天下

写作背景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

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

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

拥有宽阔的胸怀。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录音,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谪守(zhé) 朝晖夕阴(huī)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霏霏(fēi) 薄(bó)暮冥冥(míng)

潜形(qián) 岸芷汀兰(zhǐ tīng) 皓月(hào)

心旷神怡(yí) 宠辱偕忘(xié) 浩浩汤汤(shāng)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由三名学生做朗读示范。

3.师生一起有感情朗读。

(四)、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分组讨论交流,然后由小组代表每人一段翻译。

翻译过程中划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文言词汇。

课件归类展示:

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 : 通 "嘱",嘱咐。

具:通“俱”,全,皆。

词类活用:1.百废具兴(形作名,各种废弃的事)

2.先天下之忧而忧(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先)

3.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4.然则北通巫峡(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一词多义: 有时候 而或长烟一空 处于 居庙堂之高

或 居 居住 面山而居

也许 或异二者之为 停了 居十日

古今异义:去国还乡 去:古意指离去;今义指到、往。

国 古义:国都。则有去国怀乡 今义:国家。

景 古义:日光。至若春和景明。 今义:景物。

尝 古义:曾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今义:品尝。

(五)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任务

1、学习文章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3、通过对课文的品读,体会岳阳楼的壮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读课文,了解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再读课文,概括段意,划分层次

1. 再读课文。学生齐读,再次整体把握课文。

2.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 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段):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三)、深入文本,把握作者感情,逐层分析。

1、 分析第一层

这一段的写什么? 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写滕子京被贬?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总结:交代作记缘由。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作者特意先写滕子京被贬谪降任,这不仅是在记述此一事,更是暗写自己内心对此之愤懑不平;写滕子京到任后短期内就卓有政绩,表明了作者深怀情谊对朋友称誉,慰勉。

2、 分析第二层

(1)第二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

第二段描写登上岳阳楼看到的壮阔湖景,提出一个看法。这段包含两层意思: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大观也。”描写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洞庭湖中的壮丽景色。那宽广无边的洞庭湖,包含远山,吞容长江,湖水浩浩荡荡,漫无涯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云翳笼罩,万般景色,美不胜收。

②“前人之述备矣……得无异乎?”即景出意,提出看法,领起后文。“唐贤今人”登临岳阳楼,观赏湖景,吟诗作赋,已是篇什丰盛,描绘详尽;然而,负屈被贬的官员,坎坷失意的诗人,登楼观览这“气象万千”的湖景,能不自有感触,别出新章吗?这就引出文章后面的内容。

(2)第二段如何写景? "衔"、"吞"二字的作用是什么?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作者抓住特点概括地描述了岳阳楼的景象。首先指出岳阳楼的胜景集中在洞庭湖,接着从空间写了浩瀚的湖面,又从时间写湖上变化万千的壮丽景象。六个短句,既精炼,又有气势。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拟人)。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3)作者由写景转入写什么?为什么?

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原因有二: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

(4)第3、4段写了什么内容?分别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分段来写,即“览物之悲”与“览物之喜”。【岳阳楼记,教案】

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和“喜”的气氛,表达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悲和览物之喜。

(5)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目的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

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3、第三层分析(重点分析、讨论)

(1)“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忧乐观是怎样的?其思想基础是什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作者这种“忧乐观”的思想基础: 出身贫苦,了解民生疾苦,从小立志苦读六经,从而奠定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思想渊源:是对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仁爱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2)“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此处是借代手法。“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3)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况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尚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4)“微斯人” 中“斯人”指什么人?

指“古仁人”一类的人,也指滕子京。这是作者自己感情的抒发,同时也有对友人的慰勉之意。

(四)、品读课文,寻找美点。

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角度,组内交流分析。

句式美、景美、情美、表达美、修辞美、思想美„„

2. 学生分享交流成果:

(1)句式美

本文骈散结合,文中描写登上岳阳楼所见洞庭湖景色的几段话,几乎都是四字句,大多

用的是同韵字,整齐押韵,琅琅上口,具有语言的音乐美。其他地方则长短句交错运用,

短到一个字,长到九个字,参差错落,读来抑扬顿挫。全篇亦骈亦散,独具一格。

(2)欣赏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色。

作者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第二段中运用用白描手法,粗

笔勾勒出登楼远眺的洞庭全景,浩渺的水势,万千的气象,这就是作者登楼所见的雄

伟壮观的景象美。三、四段中工笔描绘,分别为我们展示了色彩暗淡和色彩明艳两幅

图景,使人感物而悲或喜,情景相融。

(3)情美

作者借景抒情,写洞庭湖的壮美景象,我认为意在表现他博大的胸怀和非凡的气度。

(4)修辞美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从空间角度俯视远眺洞庭湖,“衔”、“吞”二字运用拟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湖

面的广阔和湖水的浩瀚气势,化静为动/以动写静,赋予了洞庭湖无限生机。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动静结合互衬,运用比喻,把月影比作沉在水中的玉璧,形

象生动地写出了浮动的水光和静静的月影的美好情态。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运用对偶、借代,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早晚明丽宁静富

于生机的景色,极力渲染喜的气氛,衬托登楼览物者的喜悦心情。

(5)表达美

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记事简明,写情铺张,抒情真切,议论

精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6)思想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

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

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这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

精神,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仍有着积极的教育和借鉴意义。

(五)、拓展延伸

范仲淹就是一位古仁人,他能放下自己而顾天下,有一种济世情怀,在我们中国,古往今来,像范仲淹这样的人是有很多的,和学生一起来找出几位这样的人: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屈原忧国忧民,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北海牧羊,几十年手持汉朝旌节;明朝顾炎武忧虑国事,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语;孙中山为中华民族,奔走呼号,呕心沥血;历年“感动中国”评选人物……

(六)、课堂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通过对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抒发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且文章文质兼美,画意、诗情、理趣融为一体,给予我们美的享受,其崇高思想境界更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和一种责任。

(七)、布置作业

1. 写一下范仲淹的名言给你的感受。

2. 收集关于岳阳楼的诗、词共10篇,对联5副,并根据本文的学习试着写一副对联。

三、板书设计

1.作记缘由:重修岳阳楼 作文以记之 叙事

阳 暗 悲(以己悲) 写景

楼 2.大观 (对比)

记 明 喜(以物喜) 抒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议论

微斯人,吾谁与归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岳阳楼记,教案》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岳阳楼记优秀教案 岳阳楼记复习教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岳阳楼记,教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岳阳楼记,教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50492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