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次北固山下公开课教案

次北固山下公开课教案

2016-07-30 13:47:5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次北固山下公开课教案(共5篇)《声声慢》公开课教案《声声慢》丸子版公开课教案一、检查背诵课本合上,先提问两个学生背诵,之后全班齐背。点评学生背诵情况。二、导入新课引领学生回忆朗读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醉花阴》。《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过渡:这两...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次北固山下公开课教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次北固山下公开课教案(一)
《声声慢》公开课教案

《声声慢》丸子版公开课教案

一、检查背诵

课本合上,先提问两个学生背诵,之后全班齐背。点评学生背诵情况。

二、导入新课

引领学生回忆朗读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醉花阴》。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过渡:这两首词有一个共同点,都写出了一种情绪,是什么样的情绪呢?“愁”(板书)。我们说上节课讲到,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快乐的,所以她的词作写的愁大多是“闺怨离愁”(板书)。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写出了与前期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板书)。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就翻开课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女生和男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的内容,边读边体会其中的情感。

2、提问:读罢此词,你能从中感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愁

3、作者写了什么样的愁?我们来看下这首词的内容。

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它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特别是深秋骤热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静息。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而急的寒风。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是以前就相识的。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尽?!

四、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那她在这首词中是如何写愁的呢?先来探寻第一个问题:

(一)怎样入愁

1、提问:寻寻觅觅: 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该怎么读?)

明确: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a.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b.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2、冷冷清清:诗人她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冷冷清清是指什么冷清?该怎么读?

明确: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应是轻读、降调。

3、凄凄惨惨戚戚:①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又该怎么读呢?

明确:这里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 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②开头这句词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情感基调呢?

明确:悲苦愁绝

③刚刚在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十四个字都连用什么词?如果将此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

明确:叠词。不好,少了音韵美。李清照是运用韵律的高手,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诵起来,

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如泣如诉的愁情。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第二的问题:

(二)赏意象 品愁情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李清照在写作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所以我们就一起来看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情。

1、李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

明确:酒、晚风(秋风)、雁、黄花、梧桐、细雨(板书)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 同桌交流探讨)

a、淡酒

提问: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又两盏的白酒还觉得酒淡,难道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

明确: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看来酒是浇不了愁的,只能是举杯浇愁,愁更愁呀!自古以来借酒写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举出几句吗?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2)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白居易《琵琶行》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 板书:酒——愁文化 b、秋风

提问:怎么理解“晚来风急”?(秋天时节)秋风渲染什么情绪?(关于秋风的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自古逢秋悲寂寥)

明确:“晚”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秋风——渲染愁情(板书) c、过雁

提问: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李清照看到大雁南来北往,伤心些什么呢?

明确: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

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

其他写雁的诗句: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 湾《次北固山下》(2)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范仲淹《渔家傲》 结论:雁——怀乡之思 音信之盼(“乡愁、离愁”的象征)

d、黄花

提问:①黄花是什么花?②这时候黄花已经怎么样了?③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什么?④黄花象征什么?

明确:①黄花就是菊花。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关于黄花的诗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板书)

e、梧桐细雨

提问: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象征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关于梧桐的诗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关于“雨”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明确:梧桐——牵愁惹恨之物 雨——哀伤愁丝(板书) 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这里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白描就是用极为简省的语言来勾勒事物,抒发情感。)

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梧桐也是牵愁惹恨之物,加之此句以声衬情,意境深远。

五、课堂小结

师总结: 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这节课的最后,就让我们一起来齐声诵读,沉浸到这凄美绝然的意境之中。 (全班再次齐读)

第二课时

(三)为何生愁

当李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到底命运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祸不单行 孤苦飘零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呀。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比起清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相思闲愁,这份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呀。

八、结束语

三、结语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次北固山下公开课教案(二)
张星 公开课《次北固山下》执教后的一些思考

公开课《次北固山下》执教后的一些思考

教研室 张 星 《次北固山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5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二首。《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仄起首句不入韵的五言律诗,全诗共八句,偶数句押相同的“an”韵,主要写了唐代诗人王湾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人途经北固山,泊舟山下,看到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大多数诗歌的特点,同样也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千百年来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异地时淡淡的思乡之情。

诗歌的首、颔、颈联的1—6句属于写景。尾联7、8两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其中还用到了互文、对偶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整首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情绪,但又哀而不伤,明朗而又深沉,其中还包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自然理趣。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易品味。

为了贯彻我校“学教练”模式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这节课我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分别设计了教案和“学练”案,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小黑板和幻灯片上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进行自学和小组合作探究,融入音乐元素,形式多样创设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2、内容上按初一(6)班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通过做题单上的题目对律诗的平仄、押韵、对仗等知识进行简要了解,之后让学生全班集体朗读全诗,再配上背景音乐分别叫一名男同学和女同学起来朗诵,之后学生用一定的时间自学,我再做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讲解。

3、教案的设计和“学练”案的编制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积极给予学生肯定、鼓励,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和小组合作习惯。

4、教学相长,合理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课堂还尽量做到了人性+理性,尊重个性、兼顾全体、讲求艺术、寓教于乐,让学生和老师均有收获的喜悦。

当然,由于自己水平有限,加之从高中教学岗位转换到初中教学岗位的时间不长,特别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我与他们有将近20岁的年龄差距,自己显得“老气横秋”,在启与导上还应下功夫。这节课上完后经课改委成员及参与听课的同事诚恳点评后,我也发现自己和及时总结了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课前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所以课堂的一些环节衔接还不够圆润,学生与教师都配合没有达到预想的圆满效果,给学生的时间应该再多一点,

自己要少讲、精讲。

2、课前预设不够,没有站在一个初一学生的角度看待自己设计的问题。“学练”案上的问题设计有点多,个别有点难,学生自学后解决起来有点困难。提问上以集体回答较多,个别提问较少,没有很好地顾及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同学。

3、“学练”案问题设计再精炼,要吻合课程标准和毕节中考要求。诗意的疏通可以放在课前预习的环节解决,这样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挖掘诗句,深入诗文。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并没有更好的身临其境“走进去”。

4、教学时间把握再到位些,让整节课犹如一支有不同音调的曲子,让整节课下来后重难点问题有突破,重难点体现明确。当堂检测也没来得及完成。

5、自身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教学不能做到从容不迫,教师的点拨不够简精短、诙谐、幽默,作为语文教师的语言还需再提炼,使之更优美,更具有示范作用和熏陶作用。

6、应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次北固山下》和自己写的《家乡官田好地方》进行对比阅读,增强学生解题的能力,板书设计上只写了标题和作者,正板书和副板书应该多一些内容,再工整、美观、充实些,十多张幻灯片应该再压缩至十张左右。

总的来说,这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出了一些问题,这是需要我在今后的教研教学工作中再接再厉的。我相信,以这次赛课为契机,我要常反思、常改进,才能有大进步,我会多积累经验,虚心求教,真正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路上洒下辛勤汗水,播种希望种子,洋溢会心微笑,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次北固山下公开课教案(三)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公开课经典教学设计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卓尔不群”、“雄心壮志、”、“先驱”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反复阅读,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想象的能力;

2、培养学生品读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3、学会联系自己生活体会人物内心。

4、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了解追求科举功名的时代意义。

2、明代末年时代背景。

3、游记、考察记录与山水文学的区别。

4、预习自学后对课后思考题的解答。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前诵读《次北固山下》、《早发白帝城》

一、 复习导入

师板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再读课题——

生:齐读《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二、 引出课文学习,总结问题

1 、师:课文中有一段话概括了徐霞客的一生,请浏览课文,找到这段话,读一读。

生自学,指名读:

“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他用双脚,一步一步地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经历过许多奇人异事,并且把他游历的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写成了《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

师:再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一下呢?

生: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写成了(《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

师板书:奇人 奇书

师:请同学们反复读2遍。

生:读 “奇人 奇书”

师: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生:为什么是奇人?人奇在何处?

生:为什么是奇书?书奇在哪里?

生:奇人如何写出了奇书?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梳理了三个问题:1、人奇在何处?

2、书奇在何处?3、奇人怎样写出了奇书?(边说先打在PPT上)

请同学们带着这3个问题自学课文,请看自学要求:

课件出示:

1、自学内容:(1)人奇在何处?

(2)书奇在何处?【次北固山下公开课教案】

(3)奇人怎样写出了奇书?

2、自学要求:(1)勾画文中重点词句。

(2)反复读相关句子。

(3)用三言两句批注自己的理解。

(4)同桌交流讨论。

3、自学方法:(1)紧扣问题本身,查找答案。

(2)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的考察,总结答案。

(3)联系自己查到的资料丰富答案内容。

学生自学,解决3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 交流学习收获

(一)奇人

师:孩子们,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先来交流一下徐霞客人奇在何处?谁来?

生:读文“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醉心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

师:从这句话怎么体会到的人奇?

生:“卓尔不群”这个词。

师板书:卓尔不群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读一读。

课件出示:

zhuó ěr bù qún

卓 尔 不 群——指才能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生齐读课件内容。

师:在明朝那个年代,读书人追求的是什么?

生齐读:追求科举功名,抱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观念,埋头于经书之中。

师:为什么写下这段?

生:对比。然后突出徐霞客的卓尔不群。

师:别人的雄心壮志是什么?

生:追求功名。

师:徐霞客的雄心壮志呢?

生:走遍天下,亲自考察。

师:正如他自己所说,请大家齐读

课件出示:

“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生:齐读。

师:别人追求功名,可是徐霞客却卓尔不群,引读——“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

生:读“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

师: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醉心”的含义?

生:沉迷、陶醉。

生:专心致志,专注。

师:于是他发现——引读“此类书籍很少,记述简略且多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

生:读“此类书籍很少,记述简略且多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

(二)奇书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他的书《徐霞客游记》奇在哪里?

生:指名读“徐霞客一生不避艰险,走遍三江五岳,横跨了中国十六个省份。他的考察记录,经过现代地理学家的实际勘探,证明他的观察和描述非常准确,是一份很有价值的科学文献。他的游记详实生动,写山写水,都能融入深刻的感情,是我国山水文学的不朽杰作。徐霞客终其一生游历探险,阅读大地,描述自然,是我国旅游写作的先驱,也是求真求实、开创田野考察的科学家。”

师:我们都来感受一下,老师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女生读第三句,齐读第四句。

师生共读。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想说些什么?

生:他的考察记录是非常有价值的。

生:他的游记详实生动,他是我国旅游写作的先驱,也是求真求实、开创野外考察的科学家。

师:请看大屏幕,同时代的人是这样评价他的游记,齐读

课件出示:

“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明末清初散文家、诗人钱谦益

外国科学家是这样评价《徐霞客游记》,齐读

课件出示:

“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

——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

(三)奇人怎样写出了奇书?

师:孩子们,生活在明代末期,引读“徐霞客的时代,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他所去的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加上明朝末年治安不好,盗匪横行,长途旅行是非常艰苦又非常危险的事。”

生:读“徐霞客的时代,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他所去的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加上明朝末年治安不好,盗匪横行,长途旅行是非常艰苦又非常危险的事。”

师:对比我们的生活,你想说点什么?

生:交通的不便,治安的混乱。

生:旅行中的突发状况多,比如遇上劫匪,生病等等。

师:请大家用心感受一下徐霞客路上艰苦异常。大家看书,每个大组读一句,师读 “有一次,他和三个同伴到西南地区,沿路考察石灰岩地形和长江源流。”

生:一大组读“走了二十天,一个同伴难耐旅途劳顿,不辞而别。”

生:二大组读“到了衡阳附近又遭遇土匪抢劫,财物尽失,还险些被杀害。” 生:三大组读“好不容易到了南宁,另一个同伴不幸病死,徐霞客忍痛继续西行。”

生:齐读“到了大理,最后一个同伴也因为吃不了苦,偷偷地走了,还带走了他仅存的行囊。”

师:你们体会到什么?

生:旅途非常艰险,徐霞客的朋友没有义气,但是他仍旧坚持自己的研究。 生:他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很坚强。

师:板书 艰险

师:但是,他还是坚持目标,继续他的研究工作。引读“最后——” 生:读“找到了答案,推翻历史上的错误,证明长江的源流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

师:此时此刻,又想对徐霞客说些什么呢?

生:我想对他说,徐霞客,你真伟大,虽然你的朋友背弃你,但是你还是坚持自己的研究,真了不起。

师:完成板书 不避艰险 看大屏幕,齐读

师:不仅如此,徐霞客还具有一种精神,读出来。

生:“徐霞客具有锲而不舍的科学研究精神。他遇到高山一定要登上峰顶,遇见山洞一定要进去探个究竟。”

师:看屏幕,读

课件出示: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译文:

雕刻一下就放弃它,腐朽的木头也不可能被刻断;不停的雕刻,金石也 能雕刻成功。

生:读课件内容。

师:一定要探个究竟,这是一种科学家的研究精神。“究竟”是什么意思? 生:清楚,明白怎么回事。

师:这就是锲而不舍的精神。

师:板书 锲而不舍

看屏幕,大家读

课件出示:

qiè ér bù shě

锲 而 不 舍——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生:读“锲 而 不 舍——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师:我们来看看徐霞客是如何锲而不舍的。请两位同学分别读他的考察的经过,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你来到了那些现场旁。

师:引读“徐霞客具有锲而不舍的科学研究精神。他遇到高山一定要登上峰顶,遇见山洞一定要进去探个究竟。有一次——”

生:“他到广西融县的真仙岩山洞,洞口盘着一条蟒蛇,他还是设法进到洞里去考察。”

师:引读“又有一次——”

生:读“又有一次,他到湖南茶陵的麻叶洞,听说洞里有一条会吃人的神龙,没有人愿意当向导,他竟然一个人拿着火把进去。当他安全出来的时候,村人都惊讶得不得了,因为连当地人都还没有人敢进去呢!”

师: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徐霞客走了很多路,鞋子都磨破好多双,双脚布满老茧。 生:我仿佛看到徐霞客睡在山洞里,走在荒无人烟的山里。

师:徐霞客的考察研究不是这样一次两次,而是三十多年,大家看第3自然段,读——

生:读“此后三十多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师:联系自己生活,你的外出旅行经历,你体会到什么?

生:徐霞客克服了许多困难,最终获得第一手考察资料。是非常真实的。并且还纠正许多古书上的错误。

生:徐霞客了不起,有不怕苦的精神毅力。

生:是一位探险家。

生:是一位科学家。

四、总结全文,回归课题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阅读”常用于知识的看以及领会方面。学习完《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你对“阅读”的理解有了什么新变化?

生:阅读就是考察。

生:徐霞客的阅读大地是走遍、横跨、游历大地。

生:阅读可以是研究,实际勘探。

2、师:作为探险旅行家、地理学家的徐霞客,用双脚、心血、甚至生命阅读着大地这部辽阔的无字之书,写出了《徐霞客游记》这部千古奇书,终其一生诠释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千古名言,我们将会铭记这位旷世奇人——徐霞客。

请同学们再次带着对徐霞客的感激与崇敬之情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师: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五、布置作业,延伸拓展【次北固山下公开课教案】

下课之后,请大家完成这项作业,看屏幕,读——

课件出示:

课外阅读有关徐霞客的故事和书籍,用一百字的篇幅简单介绍徐霞客。 板书设计: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卓尔不群

奇人 不避艰险 奇书

锲而不舍

次北固山下公开课教案(四)
名句默写公开课教案

中考名句默写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准确把握中考古诗文默写题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

2、自主提炼识记方法,进行有效识记。

3、通过对古诗文名句的应用,以用促记,提高记忆效率。

复习过程:

一、导语设计【次北固山下公开课教案】

今天我们复习古诗文默写专题,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很好地阐明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希望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复习旧知识,思考新方法,从而有更多的收获。

二、既然是为中考而复习,请先了解相关要求。(出示幻灯片)

相关链接一: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的阅读要求是:

诵读古代诗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对古诗词阅读的评价建议是: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的大意。

相关链接二:

《中考说明》考试范围:《课标》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以及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其他诗文。

内容分布:名句默写(包括文学及文化常识)。

分值:8分---10分

从这些相关材料中我们应把握复习的方向及要求:加强背诵与理解,注意识记的准确性。 那中考名句默写究竟考怎样的题型?我们怎样才能不丢分?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往年中考试卷上的的典型例题。

三、回顾往年典型例题。

1、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情怀的句子是: , 。

3、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应该追求崇高的理想,坚守本真、洁身自好,正如周敦颐说的那样,要“ , 。”

4、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写“愁”的诗句,请你试着写出一个连续的诗句:______ __ ___,_____ __ __。

明确题型:1.识记型2.理解型3.运用型(语境型)4.开放型(专题型)

四、中考失分点:

错例出示。(图片)

总结归纳答题策略:

审题方面:

答题方面:

名句中的易错、易混字:

①箫与萧

( )鼓追随春社近 秋风( )瑟 ( )关逢候骑

②燕与雁

征蓬出汉塞,归( )入胡天。《使至塞上》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 )然。《使至塞上》

乡书何处达,归( )洛阳边。《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 )去无留意。《渔家傲》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 )啄春泥。《钱塘湖春行》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 )归来。《浣溪纱》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 )脂凝夜紫。《雁门太守行》

浊酒一杯家万里,( )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

解题指导:

“燕”多在春天,与报春有关,写优美的景色的、轻快地场合,表达温情。 “雁”多在秋天,渲染一种离别,伤感的氛围,表达寂寞、孤独、无人理解、思乡、思亲之类的感情。

“沧”与“苍” “生”与“升” “忘”与“望”等

出示古诗中易错字。(课件)

五、学以致用。光掌握方法还不够,我们还要学以致用,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巩固复习内容,做到熟能生巧。请同学们完成下列题目。

1、识记型默写: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① ,白露为霜。(《诗经》)

②最是一年春好处,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③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④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⑤越明年, ,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⑥纷纷暮雪下辕门,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⑦ ,泊秦淮近酒家。(杜牧《 》)

2、理解型默写:

描写句

《岳阳楼记》中描写夜晚洞庭湖波光月影的语句是: , 。

《与朱元思书》中的语句“ , 。”形象凝练地表现出富春江水疾速奔腾之势。” 李白《行路难》中运用行为细节描写提示内心悲愤的诗句是 , 。 抒情句

苏轼,绝世文才,以诗文言志传情。他把酒临风,缓歌徐吟,唱出了对亲人的思念,也唱出了对天下人的祝福“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他矫健弯弓,豪情满怀,梦想射下天上的星座“ , ”(《江城子·密州出猎》);他月夜游寺,感慨人生,寄托情思于如水明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记承天寺夜游》)。(6分)(2010年福建厦门)

哲理句

王湾《次北固山下》的语句“ , ”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2010年山东东营)

主旨句

《天净沙 秋思》中表明游子漂泊在外思乡悲情、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2010年山东济宁)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主旨的一句是: ; 。

修辞句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描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 。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巧借地名,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孤苦的句子是: , 。

用典句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 , ?”的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渴望被重用的心情。

《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引用典故表达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的句子是: , 。

3、语境型默写:设置现实情境,回答相应语句。

面对人生过程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有 , 。”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的原句回答)

我们应以清醒的头脑,敏锐的眼光面对当前世界风云变幻的局势,正如王安石《登飞来峰》诗中所说: , 。

4、专题型(归类)默写:提出一个主题,写出相应的诗句,答案有时不唯一。

“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李商隐《无题》中,用“ , ”来表达忠贞的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 , ”来表达兼济之爱。

思乡是一种情怀。我们可用“ , ”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六、总结解题方法。

解题指导:①背熟诗文,准确默写。如不能直接写出相应诗句时,可根据题干中的提示,从题目作者开始把整首诗默背下来,这样就会很容易写出要求默写的句子了。

②背诵默写时,一定要带上题目、作者、朝代。写完后对照课本逐字逐句进行检查,写错的子反复练习,直到写对为止。③注意书写中不要出现错别字。④不写草字

答题策略:准确识记 不多不漏 注意字形 不写草字。

答题策略:准确识记 深入理解 审清题意(抓关键词) 对号入座。

答题策略: 细读题干 把握意蕴 古今相通 学以致用。

答题策略:注重积累 分清类别 联想迁移 从容作答。

七、小结:

同学们,在应对中考时,诗歌的积累既要有“量”的充足,又要有“质”的提高,量变才会有质的飞跃。我们学好古诗、复习好古诗去应对中考,但绝不是为中考而学古诗。诗词能造就一个人的性格,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培根说过:“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在中考的冲刺阶段,希望同学们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坚毅与无畏;更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最后祝同学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次北固山下公开课教案(五)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 》 教学设计

南江县正直中学 罗德辉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之邦,在他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曾涌现了许多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文学家、诗词曲作家更是占据着举足重轻的地位,他们留下的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是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像李白、杜甫、苏轼、韩愈、范仲淹、欧阳修„„都是中国古代的文坛泰斗,他们的作品,影响深远,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而在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元代,有一位散曲作家,他简短的二十八字小令,却同样赢得了非常高的赞誉。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元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去感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板题】:天净沙·秋思

二、学生自读课文一遍,初步感知课文。

三、文学常识

1.简介作者:(课件)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

2.介绍“曲”这种文体:(课件)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朝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后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宋词蜕变,形成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很快,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

散曲是曲的一种,音乐性很强。曲分为两种,一是剧曲,是供上演的一种歌剧剧本;一是散曲,是专供吟咏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小令,即小调,一般结构单纯,一首曲只用一个曲调(曲牌),而且一韵到底。《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的小令。另一类是“套数”,亦称“散套”,由至少两首曲调联合而成。由于散曲中每句的字数可以增多,所以比词更生动,更活泼,表现力更强。这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那么。就让我们依靠朗读,走近马致远,亲近这位名散曲作家,读懂这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1.试读一遍,找出问题。(课件)

教师小结:正音:枯藤(téng) 瘦马(shòu) 夕阳(xī)

2.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4.小组朗读,并推举代表在班级朗读。

5.试着背诵。

6.关于这首小令的整体感知。(课件)(指名回答)

(1)景物描写,通过朗读,我知道作者写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2)感情的抒发,通过朗读,我感受到这首小令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

(3)主题理解,通过朗读,我觉得,这首小令的主题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 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小组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晚景图与天涯游子的心绪之间的联系。

讨论结果:(1)正面衬托(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老树:让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古道:道路苍凉。 西风:冷风,吹在游子的身上,吹冷身体,更吹凉孤寂的内心。 瘦马:乃游子所骑, 由马瘦自然可以联想到主人的清贫。 夕阳西下:日暮乡关何处是?天色渐晚,我将投宿何方?安身何处?看来,今天晚上,又是一个无比孤独、凄凉的夜晚! 教师小结:你看,景物描写,不着一字,字字含情 。这是衬托,正面衬托的效果。

(2)反面衬托(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小桥 流水 人家:孤独的游子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一派幽雅、安宁、温暖的景象,这样安详温馨的画面,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使流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教师小结:这一句,同样景中融情,不过,与刚才那几句所不同的是,这里用的是反衬,从反面衬托。

(3)教师小结: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想:又是一个深秋的黄昏,一天快要结束了。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它依依不舍地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回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通过上面的探究,我们明白了这篇小令高妙的景物描写,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总结作品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2.教师总结:作品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1)简约凝练:(见教参P138)

(2)动静结合:(见教参P138)

(3)情景交融:(见教参P138)

教师小结:同学们,古人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个道理。这篇作品,真的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典范佳作。大家学了这篇作品以后,要学以致用,试着在今后的作文中自觉运用这一描写技巧。 现在,我们轻松一下,提一个简单的问题:

3. 这首小令,最能体现主题的诗句是那一句?你认为,这篇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主题句:断肠人在天涯。

主题: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

六、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深秋晚景图。(课件:一幅全图)

七、学以致用。

1.请列举你所学过的饱含感情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2.试着描写一段景物,使之饱含自己感情。

(提示:可以表现的感情:高兴喜悦、悲伤哀痛)

八、课外延伸。(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举例) (课件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静夜思》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新诗《乡愁》,表达台湾同胞盼望回归之情: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张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九、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读懂了一位漂泊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一起领略了景中融情,情景交融的高妙写作技巧,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是收获巨大!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读今古群书,写绚烂华章。做少年雅士,竞时代风流!

十【作业布置】:

根据本课所学,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 、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十一、板书设计:

相关热词搜索: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 次北固山下优秀教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次北固山下公开课教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次北固山下公开课教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52574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