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

2016-11-21 10:38:06 编辑:zhangyanqing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下面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 chinazhaokao com ...

  《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下面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桃花源记导学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

  清潭中学八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点、难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使用说明】1、 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 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

  一、预习点兵。

  1、走进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是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在约是宁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 )俨然( )阡陌( )垂髫( )便要还家( )刘子骥( )诣( )

  3、重点词语释义。

  为业:  缘:  夹岸:  杂:  鲜美:  异:  穷:  舍:  豁然:  开朗:

  平旷:  属:  怡然自乐:  悉:  所从来:  咸:  问询:  先世:  妻子:

  邑人: 不复出焉: 焉: 间隔: 皆: 叹惋: 延: 语告: 不足: 既: 志: 诣: 如此:

  遣: 欣然:

  4.古今异义

  5.一词多义

  6.特殊句式

  二、初读课文,发现桃花源

  读课文,将文章第2、3段其中的一段翻译在下面。

  三、再读课文,走进桃花源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二)感受桃花源的幸福——桃花源幸福在何处?

  (三)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四、熟读课文,访问桃花源

  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五、拓展延伸,再寻桃花源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或给桃源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

  【自主练习】

  (一)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       2        3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亦不详其姓字 详:__________ 2既醉而退 既:__________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亦不详其姓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B.因以为号焉 以乐其志

  C.或置酒而招之 无怀氏之民欤 D.或置酒而招之 既醉而退

  9.“传文”中的“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   ,   ”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10.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

  11.翻译句子:好读书,不求甚解。

  【当堂检测】

  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 ( ) ②具答之( )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 ④欣然规往( )

  ⑤诣太守 ( ) ⑥未果,寻病终( )

  参考答案

  (自主练习)

  1、①沿着 ②整齐的样子 2、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①豁然开朗②鸡犬相闻 ③怡然自乐 4、C 5、活动、穿戴、心情 6、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7、①知道,详细地知道 ②已经 8、D 9、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好读书 性嗜酒 环境箫然 不蔽风日 10、“志”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1、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要求理解(一字一句的意思)

  (当堂检测)1、陶渊明 东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①感到诧异 ②详细 ③走尽 ④计划 ⑤到、谒见 ⑥实现 4、①古:妻子儿女 今:妻子;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无出路的境地 ②古:交错连通 今:邮电和运输业的总称 ③古:更不必说 今:表条件的连词

  《桃花源记》学案(第一课时)

  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2、感受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一、预习导学

  1、读一读、写一写、练一练。

  huò( )然 yǎn( )然 qiān( )mò( )

  yì( )太守 bīn( )纷 垂tiáo( ) 叹wǎ

  ( ) 刘子jì( ) 便要( )还家

  2、解释加横线的词

  缘溪行( )芳草鲜美( )渔人甚异之( )欲穷其林( ) 林尽水源( ) 仿佛若有光(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 )黄发( )并怡然自乐( )( )乃大惊( ) 具答之( ) 便要还家( ) 咸来问讯( ) 妻子邑人( ) 来此绝境( ) 不复出焉( ) 无论魏晋( ) 具言( ) 延至其家( )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 )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

  及郡下( ) 诣太守( ) 说如此( )寻向所志( )( )欣然规往( )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

  3、古今词义辨析

  鲜美:古义( )今义( )交通:古义( )今义( )

  妻子:古义( )今义( )绝境:古义( )今义( )

  无论:古义( )今义( )如此:古义( )今义( )

  缘: 古义( )今义( )延: 古义( )今义( )

  津: 古义( )今义( )

  4、一词多义辨析

  (1)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 (2)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3)志: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4)向:寻向所志( )耽耽相向( )

  5、了解作者: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 ),字( ) ,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朝代)的著名( )诗人。

  6、朗读课文,翻译下列句子

  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⑦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⑧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⑩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理清本文渔人的行踪。

  (2)默写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

  (3)默写表现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4)默写表现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5)默写突出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6)默写文中暗示着故事是虚构的句子。

  三、默读课文,探索未知。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2)为什么渔人离开时,桃源人对他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世外桃源”这样一个地方?

  四、迁移延伸

  (1成语故事 就出自本文,本文原是 的序文,是一个 的故事。

  (2)从本文中选写五个成语。

  (3)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

  (4)“黄发垂髫”一句用了 的修辞。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不足”意思

  五、调整意见:

  六、教后反思:

  《桃花源记》学案(第二课时)

  目标: 1、感受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2、反复诵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的思考。

  《桃花源记》补充问题

  1、从文中对桃花林的景物描写来看,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季节是:暮春落花时节

  2、文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描写的对象是 桃花林

  3、一段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描写中带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4、文中交代桃花林的景致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文中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所见到的自然美景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6、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色美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远远望去,桃花林仿佛是一片花的海洋,令人心情舒畅。一阵微风吹过,花瓣纷纷扬扬,好似下起了一阵花雨。

  7、描写桃花源中生活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8文中哪两句体现了桃花源不问世事,与人隔绝的境况?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遂于外人间隔”“不足与外人道也”文中桃源人两次提到“外人”你怎样理解第一句“外人”形成的原因?第二处“外人”流露出他们怎样的想法?

  (1)原因是避乱来到桃花源,从此再没出去,桃源外的人都是外人。(2)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是一块净土,就封闭了,不想让外人 知道,回到从前。

  10、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文中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社会的不满,对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1、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1)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2)对和平美好世界的向往;(3)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4)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发现桃源—进入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13、文章第一段中的“渔人甚异之”有什么作用?一方面衬托出桃花林的美丽奇异,另一方面也引起下文——渔人寻访桃花源。

  14、第一段写桃花林的美景的作用是什么?本段文字记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重点描写了桃源外的自然美景,为桃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暗示将有“奇境”出现,为下文描写桃源的美好作铺垫。

  15、第二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桃花源的美好?自然环境优美富绕,社会环境安定和平,人们生活自由快乐。

  16、第二段中的“鸡犬相闻”反映了什么?“鸡犬相闻”突出了桃花源的安宁和平,说明桃花源里没有战乱,没有纷争。

  1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者为什么要着重描写老人和孩子的精神面貌?

  反映桃花源人生活的安定、自由、快乐,令人向往。

  18、在桃花源中,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融为和谐完美的统一。讨论一下,具体表现在哪里?(1)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样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中建立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样一个安定和平、宁静祥和的社会,并且在此安居乐业,自由快乐地生活,“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男女耕作、老幼欢乐,“其中往来种作”,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是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19、“见渔人,乃大惊”反映出什么?反映出桃花源人见到外人的惊异,说明桃花源与世隔绝的时间已经很久远了。

  20、桃源人为什么“不复出焉”?(1)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生活环境安定和平,人人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生活幸福美满。(2)而桃源外战乱频繁,人们生活苦不堪言,所以桃花源人“不复出焉”。

  2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了什么?说明桃花源人与世隔绝已久,对外面时代的变化、战乱的频繁一无所知。

  2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1)叹惋他们与世隔绝时间长,(2)外界变化大,(3)战乱频繁,(4)社会黑暗,(5)人们生活痛苦。

  2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反映了什么?反映了桃花源人生活安定富足,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24、你怎样理解桃源人所说的“不足为外人道也”?“外人”指的是什么人?(1)桃花源人是为躲避战乱才来到这里的,他们对这里的生活很满足,想永远保住这个“绝境”,不想让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2)外人指的是桃花源以外的人,即世人。

  25、渔人离开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却“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文章采用虚实相生、真假结合的手法,创造了迥异于现实的世外桃源,既充满浪漫虚幻的色彩,又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受,意在表明桃源不可得,隐含了陶渊明对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慨叹。

  26、作者写南阳刘子驥寻桃源的事情,目的何在?作者借这一确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作证,说明了桃花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可望而不可即的特点,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更富有传奇色彩。

  27、“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此”所包含的内容。

  (1)桃花源美丽祥和,没有战乱没有纷争;(2)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安定;(3)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热情友好。

  28、桃花源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理想境界?(1)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美好世界的向往,(2)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9、《桃花源记》中作者虚构的美好境界就是作者的理想,你认为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作者追求的是环境美丽祥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安定、快乐,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30、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人们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

  (1)因为当时的社会黑暗动荡,兵荒马乱,人们生活极端痛苦,而桃花源正好和此相反,它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因此它是人们的理想境界。(2)这是封建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世界,它虽美好,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这个理想,反映了人民反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1、文章中第二段“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句话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要经历一些艰苦的磨难。

  32、与当今社会相比,你喜欢桃花源,还是喜欢当今社会?为什么?喜欢当今社会。因为“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而且是封建社会的生活图景,不可能实现。而“当今社会”是高度文明、极度繁荣的社会,是“桃花源”无法比拟的。

  33、现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用来指什么?用来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34、有人评价《桃花源记》是“在丑的面前高举起一面美的镜子”,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及背景,谈谈“丑”与“美”的表现。(1)美:美在桃源的环境,美丽祥和,没有战乱与纷争,人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美在桃源的风土人情,那里人热情淳朴,待人挚诚。(2)丑:丑在当世的动乱纷争,人民生活痛苦,,令桃源人“叹惋“震惊,丑在世人的狡诈不守信用,“渔人”视桃源人的“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而不顾,除了桃源便“处处志之”马上向太守报告并带人“寻向所志”。

  35、根据本文对对联。

  上联:陶渊明志寄桃花源 · 下联:诸葛亮情见出师表 。

  上联:望土地平旷疑人间仙境 ·下联:观黄发垂髫羡世外桃源。

  上联:归隐田园怡然自乐 · 下联:感悟人生豁然开朗 。

  上联:优美富饶安定和平 · 下联:生灵涂炭战乱频繁 。

  36文中写到刘子冀“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样写用意是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1)暗示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的社会,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2)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37联系本文试分析《五柳先生传》的“衔觞赋诗歌,以乐其志”中的“志”;《饮酒》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真意”;《归园田居》中“衣 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中的“愿”等,都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寄托了作者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对和平安宁的社会生活的向往。

  38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不存在,为什么还要写他呢?请结合他的一首诗说说理由?作者写此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乱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黑暗官场的厌倦,对重返自然的渴望,如《归园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即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39文中最能写出桃花源人和外人心情不同的词语是什么?怡然自乐这样写的根据是什么?桃花源内的人们与世隔绝,过着安定和平的生活,没有战争的侵扰。

  40文中作者虚构的美好境界,就是作者的理想,你认为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作者渴望的生活是: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家家富足;生活安定、愉快;民风淳厚朴实,热情的社会生活。

  调整意见:

  教后反思:


桃花源记导学案相关热词搜索:桃花源记

1、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一】: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导学案使用说明 一、 学案的编写意图 为了让学生在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015-09-23)

2、2015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篇一:新人教版2015-2016七年级语文上册春导学案 2015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016-01-09)

3、里程碑上的数导学案篇一:里程碑上的数导学案 里程碑上的数导学案(2016-01-09)

4、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篇一: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2016-01-09)

5、特殊保护的导学案篇一:我们受法律特殊保护 导学案 特殊保护的导学案(2016-01-09)

6、导学案学案七上30课篇一:七年级(上)数学导学案——4 5平行学案 导学案学案七上30课(2016-01-09)

7、犟龟导学案篇一:《犟龟》导学案 语文 犟龟导学案(2016-01-09)

8、八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 导学案 (语文版)篇一: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词五首》(第1课时)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 导学案 (语文版)(2016-01-09)

9、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23课导学案篇一: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修订导学案(含答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23课导学案(2016-01-09)

10、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篇一: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2016-01-09)

11、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导学案篇一: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导学案(2016-01-09)

12、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和课件篇一:小学六年级s版语文上册导学案 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和课件(2016-01-09)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桃花源记导学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桃花源记导学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74725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