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励志 > 正确对待名利的名言

正确对待名利的名言

2016-01-20 09:31:2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正确对待名利的名言篇一《机关干部要正确对待名利得失》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正确对待名利的名言》,希望能帮助到你。

正确对待名利的名言篇一
《机关干部要正确对待名利得失》

本刊特稿

文/张瑞志

机关干部要正确对待名利得失

看一个人政治上是不是成熟老练,是不是真正党性强、修养好、觉悟高,是不是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名利得失上对待和处理得怎么样,堪称重要的试金石。因此,机关干部一定要正确对待名利得失,自觉经受各种考验,树立高尚的人生追求,锤炼高尚的品格。

对待职位上,要做到三个调整:首先调整心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每个干部的每次职位调整,都是工作需要、个人素质、环境机遇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衡量的结果,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冷静看待,有了平常心才有进取心。其次是调整攀高心理,不单纯比快。职位晋升有快有慢是必然的,这在起点、条件差不多的干部之间有差别,在每个干部成长过程的不同时期也不一样,快慢是相对的,绝对的“齐步走”是没有的。应当看到,不论在任何职位上,在任何情况下,敬业奉献都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进步之道。今天错过一个机会,明天还会有新的机遇。再次是调整期望值,减小落差。一个干部只有具备一定的思想觉悟、领导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够被组织放到相应的职位上。作为干部本人,在看待自己的职务调整上,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老是算今天算明天,光想自己的好事。这样,在看待组织使用与个人愿望不一致时,才能保持心态平衡,不至于产生大的心理落差。

职位既是一个干部在顺境中成长的里程碑,更是在逆境中前进的基石。每个干部的职务调整总是顺与不顺相伴而行的。在“顺”的时候不骄不躁,在“不顺”的时候不消沉、不气馁,能够做到这两点,对一个干部来说,无论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处理问题的能力上,都是一个很大的锻炼和提高。尤其在相对“不顺”的时候,应当有“四种精神”:一是要有自信精神。越是在“不顺”的时候,越是要保持自信心、进取心,而不是自暴自弃,放弃主观上的努力。二是要有忍耐精神。对待“不顺”,应当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不心浮气躁,不把眼光盯在职务调整一时的快慢上,而要走一步看两步,放眼长远,保持一如既往的精神状态。三是要有严己精神。看待“不顺”,不能怨天尤人,应当勇于解剖自己,认清自身的

差距不足,通过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提高自己,创造新的机遇。四是要有大局精神。个人与组织始终是局部与大局的关系,有些事情从个人角度考虑,可能不理解,想不通,但从整体来观察和思考,可能就觉得有道理,是公正的,就会眼睛一亮,顿开茅塞。

二、要处理好得与失的问题

如何看待个人的得失,是人生观问题。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得失观。这个问题涉及每个同志,不管嘴上说不说,实际上都在用自己的行动作出回答。实话讲,人生活在世上,工作在各个岗位上,只要有一点进取心,对自己收入的高低,职务晋升的快慢,立功受奖的多少,总是非常关注的。那么,应当怎样看待得与失呢?

首先,要解决站在什么样的立场和角度来看待得与失的问题。谈论得与失,总得有把尺子,有个立场和角度。尺子不同,立场、角度不同,对得与失的看法和处理结果就会截然不同。如果站在个人主义立场和角度,就会觉得自己失去的多,得到的少,即使得到的再多,也不会满足;如果站在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角度,就会觉得为了党的利益,为了国家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我们牺牲一些个人利益,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也是光荣的、值得的。

其次,要明确共产党员应有的得失观。如果我们见利忘义,把自己当成了商品,有利就干,无利就不干,哪里舒服、哪里钱多、哪里能升官就想到哪里去,而不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共产党员就不能称作先进分子了。

第三,在得与失面前还有个怎么比、比什么、与谁比的问题。看待得失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所谓正确的方法,就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至少有两种,一种是定位思维,也就是站在自己固定的位置上去想问题,它体现的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主观

一、要树立正确的职位观

怎样看待职务,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又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职位观是一个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对待职位问题上的具体体现,说到底,是一个怎样做人、怎样为官、怎样用权的问题。每个干部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回答和解决职位观问题的过程。

职位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更是责任和义务的体现。是看重职务,还是看重责任,这是两种不同的职位观。看重职务,往往偏重职务带来的好处和利益。看重责任,更重要的是看到自己应处什么位置,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使之成为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有志向的人脑子里思考的是工作和事业,胸无大志的人眼睛盯的是职务和利益;有作为才能有地位,有作为才能有职位,职位来自于兢兢业业的工作,来自于爱岗敬业的执著追求;职务越高,肩上的担子越重,工作压力越大;对职位不尊重,实际上是对事业的不敬重,在其位要谋其职、尽其责。

职位是每个干部必经的人生关口,更是对一个干部党性考验的关键时刻。每个干部一生中,在职务上都会遇到或上或下、或快或慢的问题。每次职位调整都是人生的一个关口,是对干部党性觉悟的一次实际考验,也是锤炼党性的良机。在这个考验面前,谁都不能轻易讲自己过好这一关了。在这个时候,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思想觉悟和个人品质,不少干部因为过不了这一关,自暴自弃,断送了前程。因此,机关干部在

08

本刊特稿

条件为依据。再一种是换位思维,也就是换一个位置来想问题,它体现的是以他人为中心,以客观条件为依据。换位思考的好处是对思维的目标交汇得更准,领悟得更深,理解得更符合客观实际。有时,换位比较中可以发现人生的价值,消除心中的不满,陶冶自己的灵魂。总之,换位比较用得好,确实使人清醒,使人彻悟、使人自信,使人有自知之明。一个人有了经常的换位比较,才能在进退去留面前保持平常心和大智慧。

一项工作当成一个锻炼提高的好机会;干得少,反映出自己在精神状态和能力素质上还有差距,更应奋起直追,在实践中摔打锻炼。可以肯定地说,世上没有不干或少干就能多得的好事,关键是愿不愿干、会不会干。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愿干、会干、干好上,一定会有多方面的收获,也会少去许多苦恼,增添许多快乐。

进步、水平上的提高乃至职务上的升迁,是好事,是有上进心的表现。但是在追求个人进步靠什么的问题上,确实应划清一些是非界限。

一是成长进步要靠真本事,不能靠拉关系。这些年,由于庸俗关系学的影响,有的机关干部把关系看得过重,认为个人成长进步是靠关系,不是靠本事。因此,挖空心思跑门子,拉关系,跑官要官,此种观念和做法是错误的。首先要看到乱拉关系是搞不正之风,既败坏党风,又影响干部队伍建设。其次要看到关系有用也有限,能管一时,不能管一世。再次还要看到是金子在哪里也发光,唯有真才实学最可靠。只有下决心练好“内功”,有了真才实学,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行逆风船的检验和人心的检验。

二是成长进步要靠埋头苦干,不能靠投机取巧。西方有句智慧格言叫“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中国也有类似的警言,而且更直接,更符合东方人的生活特点:天上不会掉馅饼。有人进而阐释说,如果掉下馅饼,不是圈套就是陷阱。这真是至理名言,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任何成功的果实都是靠艰辛和汗水才能获得。首先,只有埋头苦干才能多出政绩,为个人成长进步积累“本钱”。其次,只有埋头苦干才能增长才干,为个人进步创造条件。一个成长进步快的人,必然是威信较高的人。大凡搞投机取巧的人,不论在哪里,威信都不会太高。投机取巧的成功,仅是一种侥幸,骗得了一时,不能骗长远,骗得了个人,不能骗众人。所以,要想有威信,只能靠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三是成长进步要靠组织,不能靠人身依附。纵观历史,那些靠人身依附的人,虽然可能一时得道,到头来很少是有出息的,倒是许多人下场十分可悲。所以,机关干部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始终保持磊落正派的道德情操,坚持自律自戒:戒私欲太盛,戒投机钻营,戒急功近利,戒争功诿过,戒盲目攀比,戒自命不凡。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挺直腰杆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作者系解放军总政治部直属工作部宣传保卫局局长)

四、要坚持把名利融于事业

谈到名利,有一个故事让人回味。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过镇江,特登金山游览,问一老和尚:

“你看前面大江

中风帆片片,碧天无际,烟波浩渺,你知道江上来来往往有多少帆?”那老和尚一定神,悠悠地答道:“陛下,依贫僧所见,只有两张帆。”乾隆有点奇异,便问道:“怎么只有两张帆?”那个和尚答道:“一张帆为名,一张帆为利。”乾隆答曰:“好一个为名为利!”封建时代出家的和尚视江面上川流不息的风帆皆“为名为利”而奔波,足见名利对人影响之深。作为新时期的机关干部,应该如何对待名利问题,肯定与封建时代的和尚那样满眼皆“为名”“为利”的名利观有天壤之别,应当是重事业、淡名利,名利面前不伸手、不强求,不为名利所累,甘为事业奋斗。是看重名利,还是看重责任;是利欲熏心,还是事业为重,这是两种不同的名利态度。在名利面前争、抢、捞、要,这是觉悟低的表现,是缺乏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的表现,是没有崇高革命气节的表现。一个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的同志,决不会斤斤计较个人的私利,而损害他人、集体和组织的利益,只能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靠工作实绩得到领导的肯定,赢得组织的认可,取得自己合法的、合理的名与利。一个有强烈事业心的人,不会对自己的私心利欲想得过多;一个私心名利重的人,说明他的事业心还不够强,会在各种诱惑和考验面前失去人格气节,会以一时之名、一己之利,去损害组织的声誉、集体的利益。

三、要泰然面对不符合自己意愿的结果

在职务升迁、立功受奖等问题上,我们奋斗了、努力了,最终都希望有一个好结果,哪怕留下一个好名声也行。可以说,结果的好坏,是对人生价值实现程度的最终检验标准。但现实生活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结果不可能都如人愿。有句歌词叫做“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是很富有哲理的,也算得上是一句进行自我安慰和激励的至理名言。假如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牺牲,但结果并不符合自己的意愿,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对自己思想、品格、毅力的考验,况且,我们不懈奋斗的过程,本身就是苦心智、劳筋骨、提高能力水平的过程,其中的收获是难以用金钱的多少和职务的高低来衡量的。在这方面,尤其要正确看待和处理三个问题:

一个是顺境与逆境。发展顺利时要做到不忘乎所以,注意用更高的标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要求自己;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怨天尤人,更应认真总结反思,变教训为财富,把压力当动力;看到别人进步了、提高了,不自怨自艾,认识到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相信只要肯奋斗,总能有所得。

另一个是强项与弱项。对个人来讲,可以扬长避短,以强补弱。但更要想方设法使强项更强,弱项不弱。组织上用人可以用其所长,自己不能以强饰弱,对领导指出的各种不足和毛病,要认真查找原因,不断加以改进。

再一个是干多与干少。干得多,说明自己能干点事,是领导对自己的信任,从而不把任务当负担,真正把每做

五、要在个人成长进步上走正道

应该肯定,机关干部追求政治上的

09

正确对待名利的名言篇二
《如何看待名利》

试析追逐名利的危害与归正

李凌云

摘要:文章由现实生活中对名利的不科学认识而衍生的种种不正之风及危害为切入点,说明了正确认识名利的本质以区分名利与追逐名利根本不同的重要性,并着重分析了追逐名利的危害及其预防和克服追逐名利的一些思考,期待人们能科学地认识名利、正确地对待名利、理性地赢得名利,但坚决反对追逐名利。 关键词:名利;追逐名利;危害;归正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大地生机勃发,万象更新,生产力、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科教文化日新月异,社会团结稳定,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中国正愈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与此同时,社会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阴暗面和消极现象,特别是贪污腐败、弄虚作假、诚信失守、伪劣欺诈等不正之风时有发生,且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社会正气,冲击了人们干事创业、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和进取心,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凝聚力,侵蚀了我们的理想信仰和道德精神,威胁年轻一代的身心成长与健康发展,因此,务须引起人们的重视、关注和研究,以探析不良现象的成因,拟定预防、治理和减少此类现象继续发生的有效机制与对策,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一、关于名利与追逐名利的不同

追根溯源,上述种种不正风气,尽管形态各异、表现多样,但终归都逃脱不了自觉或不自觉、有意或无意、主动或被动的功利源头——追逐名利!难道一切恶源皆在“名利”?果真如此吗?“名利”何过之有?究竟是“名利”之过,还是“追逐”之祸?这是人们不能不思考与追问的。因此,正本清源、以正视听,确有必要对名利与追逐名利作出科学的界定和明晰的区分,以引导人

们科学地认识名利、正确地对待名利、理性地赢得名利,但坚决反对追逐名利!

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名利”二字被侵染了过多的功利色彩,不再纯正透明,以致良莠并存、真假难辨,混淆了人们的视线,误导一些人的人生方向。其实,名利本身并没有附加的不光彩语意,只是一种成功和荣誉的象征。不论是功成名就、金榜题名、徳艺双馨、德高望重,还是杰出人物、劳动模范、人民英模、时代先锋,无一不标示着主体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在各自学习研究领域和实际工作岗位创造不平凡业绩,为国家、社会和人民作出不平凡贡献,赢得人民、社会和国家的认可、嘉奖与表彰,是形实一致、功名相益,实至名归,突显了对劳动、智慧与贡献的尊重、提倡与彰扬,旨在激励、引导和鼓舞更多的人爱岗敬业、拼搏奉献、开拓创新、为国争光、为民谋利。可见,名利是实干的升华,奋斗的奖赏,智慧的凝露、创造的赏赐与贡献的王冠,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先导性与示范性,因此是值得尊重、提倡和赞誉的!

可能正是由于名利外在的光环与荣耀,在赞叹和艳羡中,一些人开始误读名利,贪恋名利,进而想方设法追逐名利、以至不择手段、弄虚作假,自欺欺人,结果只能是机关算尽,人事皆空。殊不知,名利与一意孤行的主观欲求没有直接关联,不是想来的、争来的、逐来的,而是实干、奋斗、智慧、创造、拼搏与贡献赢来的。诚如鲁迅先生告诫,社会上崇敬名人,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因此,追逐名利的非常心态与行为不仅曲解了名利的来源、内涵与载体,违背了名利的本质属性,不可能得到真实的名利,而且影响极大、危害甚多。

二、关于追逐名利的危害

首先,追名逐利有损心灵健康、人生幸福和人格尊严

法国名著《茶花女》中有一句名言:“金钱是好仆人,坏主人”。

意思是说,做金钱的主人,还是做金钱的奴隶,是两种不同的金钱观。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做名利的主人还是做名利的奴隶,是两种截然相异的名利观,也是考验一个人名利观是否科学的试金石。科学的名利观认为,我们应该通过辛勤劳动、智慧创造、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报效祖国来赢得国家、人民和社会的认可、尊重与奖励,做名利的主人;而不是做名利的奴隶,受名利的驱使,一味追逐名利,否则将有损心灵健康、人生幸福与人格尊严。

作为万物之灵、宇宙精华,健康和谐的心灵是人类特有的本质属性,富有宽容、和谐、友爱、独立、安宁、自由、积极、向上等美好思想情感和高尚精神道德,闪耀着人性光辉与人格光芒,是每个社会主体都必须用心守护、悉心浇灌和精心培育的精神高地,具有神圣不可侵犯和亵渎的人格尊严和道义责任。即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条件下,提倡效益最大化,也并不等于可以谋求个人名利最大化,可以不要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与社会责任,可以不要社会主义价值原则、人格、国格、道德、正义和高远理想追求,不要科学、真理和规律,相反,这是我们必须长期坚守、继承、发展和创新的。然而,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认识名利、对待名利,一味地追逐名利,陷入名利的旋涡,以致魂不守舍,欲罢不能,欲无止境,愈陷愈深,躁动不安,心灵不再自由、和谐、安宁,久而久之,必然失去理智,放守良知、正义、情感与责任,低下高贵的头颅、放弃高尚的追求,屈从名利的控制、主宰和束缚,沦为的名利奴隶,人格尊严和人性高尚不复存在,谈何享受与体会作为社会人特有的自由、责任、友爱和幸福?

其次,追名逐利有碍学习思考、开拓创新和事业成功

居里夫人说:“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智慧的话语道出了事业成功的大忌,追逐名利必将一事无成,

一无所获。因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科研,要想有所收获、有所前进、有所成就、有所创新,不仅需要远大的志向、科学的目标,坚忍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的坚持,还需要全心全意的投入、一往情深的专注与从容不迫的心态。追根探源,学习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本质在于探索创新、认知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以取得更好地发展与成效,增进人类的福祉。然而,规律往往是隐蔽的、潜在的,为各种纷繁事物和复杂表象所掩盖,因此,探寻规律,认知本质,不仅需要主体精心投入、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能够集中全部的精力和注意力,还需要从容淡定的科学态度,自觉遵从认知规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能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掌握尽可能全面、客观、真实的详尽资料,然后运用思维进行推理、加工、提炼、概括、总结和升华,方能得到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与认知,取得新发现、新发明、新进展„„诺贝尔奖评委佛勒斯特姆教授说过这样一句鞭辟入里的话:“其实,科学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是否获奖,重要的是做有趣的科学研究。诺贝尔奖得主们自己也许都没意识到今后会获奖,他们只是在研究上充满好奇心,执着地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可谓一语破的,切中诺贝尔奖的真意与科学创新的关键。否则,如果不能自觉摒弃纷纷扰扰的外在名利诱惑,不是在旺盛的好奇心和单纯的追求真知驱动下从事科学实践活动,而是三心二意、心不在焉、浅尝辄止或急于求成,那么思维的灵感、创新的火花和事物的真谛就不可能闪现,或会与之擦肩而过,就不可能接近科学探索的目标。因此,一旦不慎陷入名利的追逐,学习、工作、科研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提高,不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做得更好,不是为了发现、发明、创新与贡献,而是为了想象中的“空洞”名利;以致名利当先,名利心切,名利满怀,岂能专心学业,潜心思考、深入研究?岂能淡定从容、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岂有细致推敲、循序渐进、柳暗花明?不仅如

此,而且会轻视甚至漠视学习探索、调查研究、认知本质、探索创新、事业成功的实际过程与客观规律,幻想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企求一举成名、一蹴而就„„可以想见,没有明确的科学目标和努力方向、没有遵从认知与成功的本质与规律,没有全心的投入、深入的思考和切实的努力,何来成功之果?没有成功之果、何来名利之实?

第三,追逐名利有碍人际和谐与团结合作

和谐的人际关系,友好合作的氛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个人与集体事业发展成功的重要条件,因为“我们的事业是集体主义的事业,任何工作都要靠同志间的团结与密切合作”;同时也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平台和条件,才能有真正的自由。而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友好合作的重要前提是主体和谐,心灵健康和谐;只有和谐健康的心灵、和谐的主体,才有和谐的人际和积极友好的团结合作,因此,保持健康和谐的心灵与人与己、与集体与事业都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性。那么,怎样的心灵才是和谐健康呢?和谐健康的心灵可以有很多的表征:比如科学的价值观、正直坦荡的人格、坚强乐观的心态、诚实友爱的情感、踏实进取的精神、顾全大局的胸襟、光明正义的追求、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情怀,等等;但是一定没有虚情假意、没有阳奉阴违、没有阴暗利己、没有不择手段,也一定没有追逐名利!因为不仅虚情假意、阳奉阴违、阴暗利己或不择手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逐名利;而且其本质就是附庸追逐名利的托辞与手段。为了一己名利,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以至虚伪阴暗,勾心斗角,甚至不惜处心积虑,设置障碍,伤害同志、损害集体,所以,追名逐利必然导致人际紧张,有碍人际和谐,使团结合作难以维续,个体发展与集体事业都受到不应有的损害和影响!

第四、追逐名利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和谐理念

正确对待名利的名言篇三
《谈谈名利观》

本课的主题是‚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讲此课的目的是帮助大家正确看待名和利,树立无产阶级的名利观。名利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的人生观很大程度上是从他对待名利问题的态度上反映出来的。说心里话,讲人生问题,我总感到自己资格不够。其一,人生是个大问题,每个人都必须作出回答,其看法将直接影响人的一生。讲人生问题,讲好了可能对人有所启迪,讲不好后患无穷,有可能误人一生。古今中外,有关人生的理论、学说、观点、警句、诗词、寓言浩如烟海,究竟谁对谁错,谁是谁非,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讲人生问题,照本宣科,老生常谈,倒也容易,可恐怕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广征博引,寻章摘句,也能很精彩,但未必能给人以真的启迪。要讲好这类课,除了需掌握大量的观点、事例外,更重要的是对人生要有切实的感受和领悟。其二,人生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个伦理问题,讲课人自身的道德形象如何,对其讲课效果影响极大。以上两个因素,其作用不是简单地相加,形象地说,讲课效果更接近于二者的乘积。如果其中任一个因素的值很小或者是负数,那讲课就会失败。我自忖人生感悟比较浮浅,自身形象也远非高大,所以讲这样的课实在是勉为其难,忐忑不安。但既有安排,也只好从命,请大家姑妄听之。

下面,我想从一个传说谈起,开始今天的讲课。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有一次来到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觉兴致大发,随口问站在身边的一位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乾隆皇帝一怔,问‚什么意思?‛老和尚说,‚人生只有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

人活在世上,无论贫富贵贱,穷达逆顺,都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如何看待名利,确实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问题。古往今来,无数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谈论起人生,都会讲到名利,留下许多深刻的思想见解和数不清的名言名句。如大家所熟悉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

‚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战国策》

‚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

——白居易

‚浮名浮利浓于酒,醉得人间死不醒。‛

——吕纯阳

‚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个抛。‛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研究前人的思想,可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流传于民间的谚语、格言往往是比较看重名利的,而绝大多数思想家对名利则持鄙视的态度,他们的具体说法虽然不同,但大都倾向于把名利视为不祥之物,劝导人们克制它、淡泊它、抛弃它。这种道德说教持续了几千年,能想出的道理似乎全讲过了,可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重新拣起这一话题呢?

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生而有欲,有追求,而名利则是人们满足个人欲望,实现人生追求的一条途径、一种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活在世上,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也就是欲望。这些需要可分为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要满足人们物质上的需要,即吃穿住行等,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这种条件就是我们常说的利。而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包括受到尊重的需要、获得友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又往往离不开一定的知名度。所以,名和利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只要有人生,就必然会产生名利问题。我们每一个人从开始懂事起,一直到死,恐怕都要经常遇到名利的选择和考验。

名利问题古已有之,终生缠绕,不足为怪。但我有一种感觉,不知大家有无同感,即近些年来,名利问题越来越突出了。以前,绝大多数同志都能比较正确地对待个人的名利,看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少数同志遇到具体问题虽然有些计较,风格不高,但总会感到理不直,气不壮,很少有人公开去要,去闹。而现在,好像很多人对个人的名利看得重了,并且胆子也大了,脸皮也厚了,孜孜以求,斤斤计较,公开索要,不择手段。现在找领导个别谈话的,相当多的是反映个人的‚实际问题‛,说到底是个名利问题。一些单位人际关系紧张,也往往由名利问题引起。像什么‚一年盖好房子,三年分不下去‛,‚搞课题时大家齐心协力,评奖时反目为仇‛,似乎已经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我认为,新形势下名利问题之所以突出,原因十分复杂。既有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决定性影响;分配收入差距拉大,刺激了人们的物欲追求;党风和社会风气不正,引起人们不满和心理失衡等客观因素,也有前些年上上下下普遍‚一手硬,一手软‛,放松思想教育和道德建设,导致部分同志特别是少数年轻人理想信念动摇,道德水准下降等主观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出现这一现象有一定的必然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些同志不能正确对待名利,对单位建设、同志关系及业务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大家有目共睹,不需多讲。值得一提的是,过重的名利心也给一些同志本人带来无穷的烦恼。平心而论,现在我们每一个同志的物质生活都比改革开放前改善多了,但一些同志内心的烦恼也比以前大大加重了,因而并不感到幸福。仔细分析一下这些烦恼,会发现其中多数与名利有关。由此可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不仅有利于部队建设,对我们每个同志都是十分必要的。进行名利观教育很有必要,但想讲好却不容易。一般的讲课思路是先讲什么是无产阶级名利观,再讲为什么要树立无产阶级名利观,最后讲怎样树立无产阶级名利观。我反复考虑后,想换一种讲法。即先介绍和比较一下中国思想史上最有影响的几种名利观和资产阶级名利观;在此基础上,再来谈无产阶级名利观;最后,结合实际谈谈名利观的树立。之所以如此安排,主要出于两点考虑:其一,中国古代哲人对名利问题有深入的研究,提出过许多精

辟的见解,至今对我们仍有启迪。系统地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符合党中央关于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其二,无产阶级名利观是在继承前人优秀伦理思想基础上产生的,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更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人总是在对比中认识事物,介绍一下无产阶级名利观的‚左邻右舍‛和‚来龙去脉‛,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接受无产阶级名利观,将会有很大帮助。

一、儒家的名利观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起初,它只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派,自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后,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思想文化几千年。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经典著作是四书五经。儒学流传了数千年,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各种论著汗牛充栋,不可能也没必要在这里一一介绍,下面只讲一下儒家看待名利的几个基本观点。

首先,儒家肯定人对名利富贵的追求,但强调这种追求应服从于仁义道德。

作为一种主张积极入世的人生理论,儒家通常并不反对常人对名利富贵的追求。认为就一般意义而言,富贵总比贫贱好。因而,人们想生活得好一点,希望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他人的尊重,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即便是作为儒家理想人格化身的君子,如果能富贵起来,也是好事。《论语》中有两段话可以说明这一点。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儒家不反对人们对名利的追求,但这并不是他们的主导思想。作为一种伦理学说,儒家反复强调的是,名利富贵虽然好,但世界上还有比权势、金钱、荣誉更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仁义。儒家认为,名利富贵可以追求,但这种追求不能违背仁义。对仁义的追求应该是无条件的、第一位的,而对名利的追求则是有条件的、第二位的。对此,孔子也有许多著名论断: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在现实生活中,追求个人名利和履行仁义道德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况是很多的,如何处理这类矛盾,是每个人经常遇到的问题。对此,儒家的原则是:不计个人名利得失,无条件地履行仁义道德;必要的时候,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直至生命。儒家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便是君子,做不到的则是小人,即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义利之辩是儒家的一个基本观点,对于这一观点,儒学经典著作中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孟子》

‚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而后取‛。

——《论语》

我认为,先秦儒家提出的这些思想,作为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与社会、与他人利益关系的一般原则,是基本正确的。问题在于其所强调的仁义的具体内涵,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正因如此,这些思想观点很容易为历代统治者所接受并大加宣扬,从而成为两千多年来占统治地位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些优秀人物的成长,应该说都与这种义以为上、见利思义甚至不惜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思想的熏陶分不开。例如大家所熟悉的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后,元太祖忽必烈很看重他,亲自劝降几次,口口声声称他文先生,空着宰相位臵等了他三年,请他就位,可文就是不答应。最后一次和忽必烈谈话,文天祥对忽必烈说,你这样推崇我,我很感激,也可以说你我已是知己。既然是知己,你就应成全我。忽必烈没办法,只好答应,说那就明天吧。文天祥听到这话,马上说,谢了。临就义前,他在衣带上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其次,儒家认为谋事在人,富贵在天,主张在名利事业的追求上尽人力,俟天命。

儒家主张在服从仁义道德的前提下,人们可以去追求市俗的名利富贵。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的追求都能达到目的。一个人能否成功,既有个人努力等主观因素,又有机遇等客观因素,后者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儒学大师们意识到这一点,并试图用天命论来加以解释。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论语》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

孔孟的这些话,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即人的追求包括对个人名利富贵的追求能否实现,不完全依人的主观意志、主观努力为转移,而会受到许多不可预见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因此,

个人的追求就不宜太强烈、太执著,只要尽心尽力就可以了。能求到,固然好;实在求不到,也不能勉强,应随其自然。

儒家的这种尽人力,俟天命的人生态度,集中反映在看待功名问题上。在封建社会,要想出人头地、富贵荣华以至封妻荫子、光宗耀祖,主要的甚至唯一的途径就是当官。因此,建功立业,出将入相是古代读书人的共同追求。孔夫子周游列国,主要目的就是想得到诸侯重用,以实现其政治理想。当时,这是当官的主要途径。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苏秦、张仪、吴起、商鞅等,走的也是这条路。到了汉代,选拔官吏靠‚举孝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有孝子称号的人才能当官。于是便出现了董永卖身葬父,郭巨埋儿养母。至隋唐实行科举制度后,学子们更是千里求学只为官,‚金榜题名‛成为无数士人的人生目标。然而,想做官是一回事,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即便当上了官,甚至当了大官,还会有宦海沉浮,风云叵测,下场如何也很难说。对此,儒家的态度是: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论语》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孟子》

我认为,儒家对待功名的这种豁达态度,至今仍有值得取法之处。人的一生,通常不会一帆风顺。得志的时候,固然要匡时济世,泽加于民;一旦失意,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不能因此而消沉,应该奋斗拼搏,‚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在不行,也要独善其身。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有这种情怀的人物是很多的,如大家熟悉的范仲淹,在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就这样写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与范仲淹同时代的另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张载,年轻时曾投奔范仲淹。当时范正在陕西屯兵,见张载一表人才,便送给他一本《大学》,让张回去好好读书,告诉他这书中自有千秋事业。张载从此后发奋求学,最终成为一代名儒。张载最著名的作品叫《西铭》,其中也谈到富贵贫贱问题。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第三,儒家主张当名利求不到时应安贫乐道,寻孔颜乐处,持圣人心怀。

正确对待名利的名言篇四
《重事业 淡名利 奋发进取》

重事业 淡名利 奋发进取

今天的讲课,将从一个传说讲起。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有一次来到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船争流,不觉兴致大发,随口问站在身边的一位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

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乾隆皇帝

一怔,问“什么意思?”老和尚说,“人生只有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

何谓名利?名就是名位和名声;利就是利禄和利益。

在1943年,有一个叫马斯洛的外国人提出了一个理论,叫马斯洛需求层次

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这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该理论将人生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从中我们可知,名和利属于尊重的需求。

人活在世上,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也就是欲望。这些需要可分为物质

上的和精神上的。要满足人们物质上的需要,即吃穿住行等,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这种条件就是我们常说的利。而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包括受到尊重的需要、获得友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又往往离不开一定的知名度。所

以,名和利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只要有人生,无论贫富贵贱,穷达逆顺,都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也就必然会产生名利问题。我们每一个人从开始懂事起,一直到死,恐怕都要经常遇到名利的选择和考验。

如何看待名利,确实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问题。古往今来,无数政治家、思想

家、文学家、教育家谈论起人生,都会讲到名利,留下许多深刻的思想见解和数

不清的名言名句。如大家所熟悉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

“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战国策》

“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

——白居易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通过以上名言,我们可以看出:流传于民间的谚语、格言往往是比较看重名

利的,而绝大多数思想家对名利则持鄙视的态度,他们的具体说法虽然 不同,但大都倾向于把名利视为不祥之物,劝导人们克制它、淡泊它、抛弃它。 我们的社会是无产阶级社会,下面就讲讲无产阶级对名利观的阐述。无产阶

级的名利观可概括为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其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承认每个人都有个人利益,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名利问题,既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也不能采用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式的生存智慧;二是在阶级社会中,个人的利益是与国家的、民族的、阶级的以至集体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产阶级只有团结起来,共同为阶级的翻身、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富强而奋斗,建立社会主义以至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才能获得并保证每个成员的自身利益。用一句经典的话说就是,“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无产阶级自己。”通俗一点说就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三是在共同奋斗中,如果个人利益包括个人的名利与革命事业,与阶级、民族、国家或者集体的利益发生矛盾时,那就要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如果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矛盾时,那就要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四是作为个人要不计名利,无私奉献,而作为组织上和其他同志则要关心每个人的疾苦,注意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困难,最终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通过刚刚对无产级阶级名利观的阐述,不难看出名利问题古已有之,终生缠绕,不足为怪。以前,绝大多数同志都能比较正确地对待个人的名利,看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少数同志遇到具体问题虽然有些计较,风格不高,但总会感到理不直,气不壮,很少有人公开去要,去闹。而现在,好像很多人对个人的名利看得重了,并且胆子也大了,脸皮也厚了,孜孜以求,斤斤计较,公开索要,不择手段。现在找领导个别谈话的,相当多的是反映个人的“实际问题”,说到底是个名利问题。名利问题,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走好人生之路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对军人来讲,名利问题主要表现在提拔使用、晋职晋级、选取士官、学技术、考学、入党、立功受奖等方面。这些问题处理得好,就会成为成长进步的动力,反之就会变为前进道路上的羁绊。作为革命军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以一种平静的心态看人生、看仕途、看世事,视事业重如山,看名利淡如水,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焕发出勤奋扎实、履职尽责的进取心。那么作为一个革命军人,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名和利呢,从以下的三个方面可以全面地体现。

一、革命军人要自觉重事业淡名利

二、以宽广的眼界和胸怀正确对待名利

三、始终保持积极进取、扎实工作的精神状态

一、革命军人要自觉重事业淡名利

重事业淡名利,是一种高尚的政治品格、纯正的思想作风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革命军人应有的态度和必备的素质。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物质利益驱动力日益增大,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化,个人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正确对待名利遇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面临着新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自觉做到重事业淡名利,对于我们抵制各种诱惑、激发工作动力、创造辉煌人生,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重事业淡名利,才能更好地践行我军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唯一宗旨。这一宗旨,决定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凡是加入到我们这支队伍中来的,都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以人民的需要为最高需要,自觉把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作为根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我党我军之所以能饱受磨难而不坠青云之志,历经艰险而不失浩然正气,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数共产党员、革命军人,为了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国家振兴,不计个人得失,不为名利所动,

不惜奉献一切。在新的形势下,我军要有效履行历史使命,为国家稳定和发展创造安全环境,从根本上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重事业淡名利仍是必不可少的思想保证。只有自觉淡泊名利、把事业当追求,才能正确对待深化改革带来的各种利益关系调整,勇于牺牲奉献,积极投身军事变革之中;才能聚精会神地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履行好“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才能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影响,始终保持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

只有重事业淡名利,才能有效抵制功名利禄的诱惑。人的一生,有两种东西极具诱惑力。一个是“名”,另一个就是“利”。前面所讲的那则小故事中老和尚说,“人生只有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一语道破了名利的诱惑力。现实社会生活中,各种眩人耳目的诱惑比较多,并交织在一起,引发出各种欲望。其中的名利诱惑犹如一股股暗流,时刻冲击着人们的灵魂,考验着人们的节操,稍有不慎,就会坠入堕落和犯罪的深渊。比如,抵不住金钱诱惑,出卖情报;有的为了贪图享乐,挪用公款;还有利欲熏心,利用国际互联网出售淫秽光盘,等等,这些都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警醒。俗话说,“无私无畏,无欲则刚”、“祸莫大于私欲”。我们每位同志都要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远离非分之物、不做非分之事,用重事业淡名利的精神境界涤荡那些腐朽的东西,自觉做到功名利禄心不动,“酒绿灯红”眼不迷,不义之财手不伸,邪风浊流冲不垮。正如清正廉洁的好干部范匡夫说的那样:“社会再变,灵魂不能浮躁;诱惑再多,步子不能乱套”。

只有重事业淡名利,才能真正干事创业有所作为。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能否拥有一颗淡泊、平常的心态,是决定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一个人如果把人生追求放在事业上,就会生活得很充实、很脱俗,一切事业之外的东西都能正确对待;相反,如果把人生追求放在名利上,绞尽脑汁争利于市、争名于朝,必然一事无成。正像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言:鸟儿翅膀绑上黄金,它还能飞远吗?淡泊名利是人生的大智,是有志者所追求的崇高境界。拿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来说,这是一项十分艰苦、非常复杂、风险极大的事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为航天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奉献了聪明才智,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用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铸就了通往太空路上的一座座丰碑,创造形成了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与航天人相比,我们有些同志还存在不小差距。比如,有的过分看重个人名利,盯着位子、盯着荣誉干工作,职务有盼头,工作有劲头,提拔没指望,干劲减一半;有的重家庭轻事业,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经营自己的“小安乐窝”上,盘算家庭婚姻和后路问题,工作分心走神,等等。因此,我们只有始终坚持事业为重,抛弃私心杂念,才能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融入党和军队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集中精力干工作,扑下身子抓落实,扎根基层建功立业。

二、以宽广的眼界和胸怀正确对待名利

能不能正确对待名利、职位和前途,既有立场、态度问题,也有思想方法问题。正确对待名利,必须做到看问题辩证一些,眼界开阔一些,胸怀宽广一些。具体讲,需要把握好四点。

把个人利益看得淡泊一些,防止名利至上。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获取自己利益的愿望和需求,这无可非议。问题的关键在于,决不能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考虑太多。古人云:“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个人欲望是无止境的,如果任意放纵,那就永远也不会知足,永远不会摆正个人利益与革命利

益的关系。人是欲望的主人,而不是欲望的奴隶。我们只有控制好个人欲望,对名利得之淡然、失之泰然,自然就能摆脱名缰利锁。被毛泽东称为“孙行者”的孙毅将军,长征途中因工作需要先后由师参谋长降任为团参谋长、兵团参谋。可以说,长征走了一路,职务也降了一路,但他坚决服从组织决定。1955年授衔时,他几次给军委写报告,表示自己对革命贡献太少,党和人民给自己的荣誉太多,请求降低自己的军衔和工资待遇。再比如,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元勋和主要科技领导人之一朱光亚同志,他在应邀撰写的《自力更生,铸起核盾》一文中,花了大量笔墨,悉数列举其他科学家和普通科研人员所做出的贡献,却只字未提自己。他们这种不讲职级、名位、金钱,视名利淡如水的思想境界,堪称楷模。然而,我们有的同志却把个人利益和得失看得过重,工作的热情随着利益大小、得失多少忽冷忽热、忽高忽低。怎样对待利益、追求什么样的利益,是检验一名军人思想境界的试金石。我们革命军人必须自觉跳出个人私利的小圈子,始终做到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无私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防止急功近利。“无冥冥之志,无赫赫之功”。志向的高与低,眼光的长与短,决定人生价值的大与小,影响着个人事业的发展。现实生活中,我们有的同志认为入党、立功、晋职晋级就是最大最好的利益,总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干工作,如果未能如愿,就心灰意冷、意志消沉,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事实证明,只有弃“燕雀之小志”,才能得“鸿鹄之高翔”。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对我们走好人生之路十分重要。比如,上级交给我们任务虽然有压力但能锻炼我们的素质,领导分配我们工作虽然辛苦但能提高我们的才能,勇担急、难、险、重任务虽然有危险但能磨练我们的意志,等等,在我们未来的“资产”中,它们的价值远远超过眼前一时一事的所得。所以,我们每个同志思考处理问题,一定要想得长远一点。当你取得成功时,不要骄傲自满,多查查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当你的愿望暂时没有实现时,不要心灰意冷,多想想以后的路怎么走,相信只要把个人愿望与部队需要统一起来,经过不懈奋斗,就会有“柳暗花明”之时。

看待问题辩证一些,防止以偏概全。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名利、职位、前途问题也不能片面和孤立地去看待。但现在有不少同志容易犯以偏概全的毛病,个人愿望一旦达不到,就认为“白当了兵”、没什么“出路”了,从而悲观泄气。也有的片面认为,自己的追求实现不了,是领导不信任自己、不关心自己,从而怨天尤人。应当看到,晋职晋级、入党考学是一种进步的标志,甚至对一个人的终生产生很大影响,但这并不代表一个人成长进步的全部内涵。即使这些愿望没有实现,只要积极努力,全面提高自己,无论在部队还是到地方,同样有发展前途。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在部队服役期间就没能入党,但他回到地方后经过不懈努力,不仅入了党,而且还成为一名党的优秀领导干部。青岛“双星”集团总裁汪海,从部队转业时只是个指导员,但他靠着在军营锻炼出的过硬素质,把“双星”带入了全国五百家“明星企业”行列,成为誉满海内外的“中国鞋王”。他们的抱负、意志和才干就是在这种长久的磨练中默默成熟起来的。所以,我们在看待名利、前途问题时,一定要注意跳出以偏概全的思维模式,切不可自己给自己设置思想障碍。

主观愿望现实一些,防止盲目攀比。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思想路线,也应是每个同志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比如,入党、当骨干、学技术、评先评功,不仅数量受限制,还要看条件,不可能人人都如愿;

干部的职务晋升,受到能力素质、位置多少、年龄大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即使是同年入伍的,也会在发展上有快有慢,不可能“齐步走”。现在的问题是,有的同志不能客观看待自己,过高估计自己或过低估计别人,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当然就越比越生气,越比心里越不平衡。对此,正确的选择应该是,要用先进的标准衡量,就是经常对照英模人物的先进思想和典型事迹查找自己的差距,以走出心理失衡的误区,看到一片新的广阔天地。要用宽阔的视野衡量,就是善于把自己放在更大的范围去衡量、去比较,从全局上找准自己的位置。要用群众的评价衡量,就是不断地从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中反思自己,以更加清醒地认识自我。所以说,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要光凭主观愿望、搞一厢情愿,在确立自己人生目标时,不能用主观愿望代替客观规律,不可忽视自身的局限和周围的客观环境。否则,再好的动机和愿望也是无法实现的。

三、始终保持积极进取、扎实工作的精神状态

衡量一个军人人生价值的大小,评判他对名利、职位、前途问题是否能够正确对待,不单看他说得怎么样,更要看他做得如何。因此,每个同志都应始终保持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于爱军习武、干好本职的实践活动中。

始终保持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政治热情。曾经有两个战士聊天,甲对乙说:看你有多傻,一年到头干得那么辛苦,才得了个嘉奖,真不值得。像我这样“淡泊名利”,日子过得多潇洒!这话听起来很超脱,实际上经不起推敲。如此“淡泊名利”,说穿了是一种不思进取的表现。事实上,积极进取和淡泊名利并不矛盾,淡泊名利决不是提倡安于现状、得过且过,而是鼓励人们奋发进取,不计较名利得失,勇于创造一流的工作成绩。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它要求我们对本职工作要倾注极大的热情,把精力和劲头用到工作和事业上,始终保持永不衰竭的前进动力。邓小平同志一生曾“三落三起”,在第三次“起”的时候,他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仍壮心不已,他向全体中央委员讲: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是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小平同志的这“三个不能够”,展示的是何等宽广的胸怀和昂扬的斗志。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机遇与挑战并存,这特别需要我们相信和依靠组织,牢记组织的培养,以一种忘我的革命精神、一流的工作成绩,回报组织关怀;需要我们常思肩负之责,常怀进取之志,常戒享乐之念,用一股豪情去干事业,用一股拼劲去做工作;需要我们勇于开拓进取,不断改革创新,做部队建设的“开拓者”和“铺路石”,做军事斗争准备的“马前卒”;需要我们只争朝夕,呕心沥血搞建设,殚精竭虑谋打赢,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始终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工作上。人生有限,事业无限。对一个革命军人来讲,是做奋发有为的强者,还是做碌碌无为的庸人,其区别就在于是把自己的心思用在部队建设上,还是用在计较个人得失上。杨业功同志就是一个把事业看得比天高、把工作看得比命重的人。他从军41年,岗位不断在变,职务越来越高,但他时刻不忘职责,把岗位当战场,把工作当作战,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跑阵地、下部队,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就是在病床上还念念不忘部队建设,经常打电话询问部队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与杨业功同志相比,我们有些同志在工作中还存在分心走神的现象,总想着一举成名、一鸣惊人,总盯着掌声、鲜花、奖状、桂冠,把时间和精力过多地用于应酬,用于考虑个人的进退去留,将心思游离于工作之外。古人云,“神不至,则事不举”。说的就是如果不凝神聚

正确对待名利的名言篇五
《格言:正确对待成绩和荣誉》

正确对待成绩和荣誉

伟大的东西总是围以辉煌的光彩,辉煌的光彩就会激起虚荣心,而虚荣心又很容易引起激动或我们心目中的激动;谁要是为名利的恶魔所诱惑,他就不能保持理智,就会依照不可抗拒的力量所指引给他的方向扑去。于是,他的社会地位已不由他自己抉择,而取决于机缘和幻想。

——马克思

在我们的事业里,主要的不是名誉,不是光荣,不是以前我所幻想的那些,而是要善于忍耐。„„要有信仰。

——契柯夫

我觉得当一名无名英雄是最光荣的。今后还应该多做一些日常的、细小的、平凡的工作,少说漂亮话。

——雷 锋

光荣不会给予一个专门去寻求它的人,然而它自己会走向一个并不想望光荣、但却诚恳地和自我牺牲地为公共福利而劳动的人。

——伊萨可夫斯基

在荣誉上不伸手。

——王 杰

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和事业。

——何塞·马蒂

河流向山谷流去,它因此受到赞扬吗?鸟儿歌唱,它受到称赞吗?这是很自然的,我所以为革命服务,是由于内在的必然性使我必须为革命服务。 ——克拉拉·蔡特金

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需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

——别林斯基

谦虚的人并不希望别人夸奖,尽管人们常常夸奖他。骄傲的人时时想叫别人夸奖,但除了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之外,再也没有第二个人夸奖他。

——加里宁

荣誉使我变得越来越愚蠢。当然,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就是一个人的实际情况往往与别人认为他是怎样很不相称。比如我,每每小声咕噜一下也变成了喇叭的独奏。

——爱因斯坦

每一个人的虚荣心是和他的愚蠢程度相等的。

——阿·波普

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柏格森

我不能说我不珍重这些荣誉,并且我承认它很有价值,不过我却从来不曾为追求这些荣誉而工作。

——法拉第

我不盼望我的墓碑上饰着诗人的桂冠,却只要战士、宝剑和盔帽。

——海 涅

谦虚的学生珍视真理,不关心对自己个人的颂扬;不谦虚的学生首先要想到的是炫耀个人得到的赞誉,对真理漠不关心。思想史上载明,谦虚几乎总是和学生的才能成正比例,不谦虚则成反比。

——普列汉诺夫

勿屈已而徇人,勿沽名而钓誉。

——詹天佑

※ ※ ※

在胜利面前,我认为有两种不好:(1)胜利冲昏了头脑,使自己的头脑大大膨胀起来,犯出“左”的错误,这当然不好。(2)胜利吓昏了头脑,来一个“坚决收缩”,犯出右的错误,这也不好。

——毛泽东

既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毛泽东

一个人永远不要居功自傲,„„即使自己有点功劳,也不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有什么可骄傲的?

——朱 德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老 舍

生命的衰老并不可惧,思想的衰老是可悲的,而骄傲正是思想衰老的铁证。 ——鲁 迅

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

——高尔基

一个人只有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才能感到自己的不足,才会进步。 一个人如果把自己估计过高,始终认为自己比别人强,那永远也不会进步。 ——王 杰

一个人好象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值愈小。

——列夫·托尔斯泰

真正的学者就象田野上的麦穗。麦穗空瘪的时候,它总是长得很挺,高傲地昂着头;麦穗饱满而成熟的时候,它总是表现得温顺的样子,抵垂着脑袋。 ——蒙 田

口袋里装着一瓶麝香的人,不会到十字街头去叫叫嚷嚷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因为他身后飘出的香味已说明了一切。

——萨 迪

决不要陷于骄傲。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方面的准绳。

——巴浦洛夫

哗啦哗啦把自己的事业讲给大家听的人,他的价值一定是毫不足道的。切实苦干的人往往不是高谈阔论的,他们惊天动地的事业显示了他们的伟大,可是在筹划重大事业的时候,他们是默不作声的。

——克雷洛夫

啊!夸奖的话,出于自己之口,那是多么乏味!

——孟德斯鸠

谦逊可以使一个战士更美丽。

——奥斯特洛夫斯基

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愈多,他们愈认识他们的不足。

——卢 梭

※ ※ ※

你们有许多的长处,有很大的功劳,但是你们切记不可以骄傲。你们被大家尊敬,是应当的,但是也容易因此引起骄傲。如果你们骄傲起来,不虚心,不再努力,不尊重人家,不尊重干部,不尊重群众,你们就会当不成英雄和模范了。过去已有一些这样的人,希望你们不要学他们。

——毛泽东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

只有决不骄傲自满并且继续不疲倦地学习,才能够对于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续做出优异的贡献,并从而继续保持你们的光荣称号。

——毛泽东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

——鲁 迅

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不管人们把你们评价得多么高,但你们永远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

——巴甫洛夫

钻研然而知不足,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

——华罗庚

立功,不是在胸前挂上了一朵红花;不是让你拿着红花站着不动,而是要求你挑起重担往前跑。

——欧阳海

不停留在已得的成绩上,而是英勇地劳动着,努力要把劳动的锦标长久握在自己手里。

——奥斯特洛夫斯基

当你做成功一件事,千万不要等待着享受荣誉,应该再做那些需要做的事。 ——巴斯德

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当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爱迪生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正确对待名利的名言篇六
《参考范文 重道义 轻名利》

【参考范文】

重道义,轻名利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当面临道义与生命的抉择,孟子坚持义重于生,主张‚舍生取义‛。道义无边,涵盖道德义理;道义无价,尊于世间珍宝。我国历来崇尚道义,秉持‚道义为上‛的信念,在当下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更需要传承与弘扬‚重道义,轻名利‛的优良传统。

重道义,轻名利,方能切实维护集体利益。河北涞源的羊倌卢伟,冒死拦下可能遭遇泥石流的火车,排除了重大安全隐患,却损失了 21 只羊;在汶川地震中,人民警察蒋敏坚守在抗灾第一线,全力救助群众,却顾不上亲人的安危……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他们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道义,即使牺牲了部分个人利益,仍坚持以大局为重,以国家为重。道义,不仅仅是呼唤‚超级英雄‛的一种美德,更是呼唤‚平民英雄‛的一种责任,担负起应有的道义,是我们对集体,对民族,对国家的一份责任,也是我们社会价值的体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心存道义,心系国家,共同维护好集体利益,以彰显人生价值。

重道义,轻名利,方能有效开拓发展之路。人立于世,德为重,名为轻;与人相交,信为重,利为轻。在多少人眼中,名利是攀登人生高峰的唯一目标,却不知名利之绳已紧紧捆绑住他们的人生,每天的奔波忙碌只为名利所驱使,丧失了奋斗的乐趣与理想的光辉。而广德之人始终以道德为尺,以信义为度,恭谦有礼,平等待人,言而有信,行而有德,耕耘了广袤的土地,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清朝的张英心胸开阔,谦和礼让,愿意把自家围墙退让三尺,不禁使邻家感动,也主动退让三尺,遂有今日的‚六

尺巷‛。在利益之争中,若两方能以义为重,包容宽厚,以和为贵,和睦谦让,必能实现‚双赢‛,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道义是一泓清泉,能够涤荡社会污流;道义是一阵清风,能够扫除社会秽尘。在人生的岔路口,义与利的选择往往关乎集体利益,关乎个人发展。在贯彻传统美德教育、营造文明和谐社会、共筑中国梦的今天,更应注重道义、轻视名利。(836 字)

【展鸿解析】

本题属于材料写作题,要求‚根据材料,自行论述‛。材料

第一段讲了两则新闻:卢伟冒死拦火车与私家车主救老人;第二段讲了在云南鲁甸地震灾害中,村干部尽力抢救民众,顾不上亲人的安危;第三段讲了‚六尺巷‛的由来;第四段得出结论——面对‚义‛与‚利‛的矛盾冲突,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对待,不仅容易深陷名缰利锁的泥淖,更难走出一条宽广的未来之路。

据分析可知,文章主题为‚义与利的选择‛,更进一步,即‚注重道义、轻视名利‛。文章要围绕这一主题,谈谈自己的理解。

范文以‚重道义,轻名利‛为题,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论点,并从‚切实维护集体利益‛与‚有效开拓发展之路‛两个角度论证了‚重道义,轻名利‛的缘由,内容充实,论述深刻。

托马斯〃爱迪生曾说过一句名言:‚我没有失败过,我只是发现了一千种行不通的方法。‛

19 世纪的物理学家威廉〃汤姆森,他估计地球的年龄小于一亿年,这个结论少于现代放射性测量结果的 50 倍。显然,他

的估计是个‚错误‛,但他的努力却一直在科学史中占有核心地位,因为他把真正的科学(物理定律)应用到了长期受模糊猜测支配的领域之中,他的一些富有创意的想法推动了地质学家和物理学家进行卓有成果的对话,并最终解决了许多科学问题。

可见,科学的进步,从来并不意味着‚获得了正确的答案‛;恰恰相反,在艰难跋涉的漫漫长路上,却总有无数的‚错误‛如影相随,一路同行。

【要求】

请就给定的材料,围绕‚错误与创造性思维‛这一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内容充实,分析深入,观点鲜明;字数不少于 800 字。

【展鸿解析】

材料开头给出了发明大王爱迪生的一句名言:‚我没有失败过,我只是发现了一千种行不通的方法。‛

众所周知,爱迪生在发明钨丝灯泡之前,用了一千六百多种材料来进行试验,但都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或者说都失败了。他的这句话表明他对待科学的态度是积极进取的,他并没有把不成功的试验定义为失败,反而认为那‚一千种行不通的方法‛是有意义的发现,是通往成功的每一条小径。

第二段讲述了物理学家威廉〃汤姆森对地球年龄的估计是‚错误‛的,‚但他的努力却一直在科学史中占有核心地位‛。因为他真正实践了科学精神,‚把真正的科学(物理定律)应用到了长期受模糊猜测支配的领域之中‛,他的努力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正确理解材料中的提示语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主题,掌控好文章的舵头。提示语揭示:科学的进步,从来并不意味着‚获得

了正确的答案‛; 在艰难跋涉的漫漫长路上,却总有无数的‚错误‛如影相随,一路同行。进步与错误并不是绝对矛盾的存在,前进的道路上少不了‚错误‛的影子,正如哲理所说:‚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题目要求围绕‚错误与创造性思维‛写一篇议论文。

根据这些材料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文章主题:只有善于发现错误,敢于正视错误,坚持总结错误,才能获得创造性思维,从而取得成功。

范文紧扣‚错误与创造性思维‛,从‚善于发现错误‛、‚敢于正视错误‛及‚坚持总结错误‛三个角度论证了‚错误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进而凸显了‚用‘错误’打开创造性思维的大门‛这一文章主

【参考范文】

用“错误”打开创造性思维的大门

发明大王爱迪生曾说:‚我没有失败过,我只是发现了一千种行不通的方法。‛失败即意味着在某一个错误的点上停止前进,而爱迪生却经由一千条‚行不通‛的小径找到了‚通往罗马‛的大路,他自然是成功的。

在艰难跋涉的人生路上,总有无数的‚错误‛如影随形,它们是‚绊脚石‛,却让我们明确了前路的方向;它们是‚拦路虎‛,却激发了我们前进的动力。在科学发展史上,正是一个个有心的‚错误‛打开了创造性思维的大门,推动着科学的巨轮滚滚前进。

善于发现错误,获得创造性思维的敲门砖。人类历史前行之路是没有路灯照亮的,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其中不免要遭遇挫折。而在困境中善于发现自己的错误,找到传统思维方法的漏洞,就能得到创造性思维的敲门砖,抓住‚绝处逢生‛的一线

生机。鲁班能够成为伟大的发明家,靠的是善于发现问题,留心观察;牛顿能够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因为他积极动脑,善于发现问题。可见,‚错误‛并不一定会导向失败,在善于动脑的人看来,‚错误‛正好敲响了创新之门。

敢于正视错误,积蓄创造性思维的推动力。的确,错误会让我们感到失落,但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人会正视错误,不断开拓,找寻新的起点,再次解锚起航。当小爱因斯坦把一只粗糙简陋的小板凳作为手工课的作品放到讲台上的时候,老师挖苦他说:‚世界上没有比这更糟糕的板凳了。‛可他却摇了摇头,斩钉截铁地说:‚不!‛然后拿出了两只之前做的更差的板凳。错误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逗号,那些敢于正视错误、无畏艰难挫折的人是真正的勇者,他们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不断积极进取,努力对其修正、完善,日益为思维创新积蓄起力量,最终把人生的‚绊脚石‛变为成功的‚垫脚石‛。

坚持总结错误,掌握创造性思维的金钥匙。改正错误,克服困难,既需要直面错误的勇气,又离不开攻克问题的毅力与总结错误的能力。错误有可能转化为机遇,而‚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那提高自身总结错误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牛顿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坦诚自己并非靠一己之力登上了科学的高峰,而是在前人尚不完善的理论上不断探索未知,总结错误,才获得了创造性思维,发现了科学定律。

漂流在人生的江河中,错误是暂时的漩涡、偶然的沉石。只要我们善于发现错误、敢于正视错误、坚持总结错误,我们就能把漩涡变为壮阔的波澜,把沉石变为有力的基石,奔向前去,打开创造性思维的大门。(996 字)

正确对待名利的名言篇七
《淮北市2013届高三二模文综政治试题》

淮北市2013届高三二模文综政治试题

1、小王贷款买了一套小户型自住房后,几位好友聚餐祝贺。为响应“光盘行动”,他们根据平时饭量点餐,结账时好友小李用信用卡支付了餐费并索取了发票。对上述经济现象解读正确的有

①小王贷款买房既是有形商品消费,又是享受资料消费 ②小李用信用卡结账是享受商业银行提供的结算业务 ③“光盘行动”体现了勤俭节约和绿色消费 ④索取发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偷税行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2012年某国市场上A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2013年该国的货币贬值20%,市场上A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仍为10元。不考虑其他因素,2013年A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

A、降低20% B、提高20% C、降低25% D、提高25%

3

①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经济同步发展 ②鼓励消费,提高恩格尔系数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③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以缩小城乡差距 ④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尽管热热闹闹的“网络反腐”引发“表哥”、“房姐”等落网,但这种做法也存在“信息有误、恶意炒作以及侵犯隐私”等问题,有关人士呼吁应将网络反腐纳入法制化轨道。材料表明

①我国政府在管理和服务上得到了人民的认同 ②全社会已形成尊法守法、维护法律秩序的风尚 ③网络是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 ④公民需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要解决右边漫画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A、村委会作为基层政权机关应切实维护村民权益

B、人大代表应修订宪法为解决该问题提供法律保障

C、人民代表大会应切实行使立法权确保有法可依

D、司法机关应在媒体的干涉下严惩此类违规现象

6、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24日圆满结束了对俄罗斯的国事

访问。中俄两国利益契合点越来越多,合作领域越来越广,

关系越来越密切。两国关系稳健发展不仅是对地区稳定,也是对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从政治生活角度看,中俄关系的发展

①以两国间共同利益为基础 ②符合经济全球化趋势 ③符合当今时代潮流 ④标志着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我做高富帅,高在学识,富在精神,帅在行动。我做白富美,白在品行,富在内涵,美

在心灵。”浙大丹青学园这幅标语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青年学生要自觉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②青年学生应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③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人的影响总是有形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8、《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0年,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健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格局更加合理,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迈出重大步伐,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必须

A、以尊重文化多样性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B、不断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格局以提高民族文化生产力

C、促使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健全以逐渐脱离政府的管理和引导

D、借助大众传媒这一主要途径以加强与各国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9、“哲学是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内在精神支撑,是人与万事万物和谐相处的生命密码。”下列说法与题中观点相符合的有

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②哲学为人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 ④学了哲学就可以正确对待名利、得失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0、我国的俗语、名言和诗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对下列语句所包含的哲理表述正确的是 ①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②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③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到客观与主观相一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猜灯谜是一项兼具趣味性、知识性、文学性的传统文化活动。猜灯谜不能想当然,只有准确运用拆字、离合、增补等方法,结合秋千格、卷帘格、梨花格等制谜格式才能快速猜出谜底。猜谜过程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A、思维与存在是对立统一的 B、人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C、遵循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D、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38、(30分)建设美好安徽,努力打造“三个强省”是安徽“十二五”的重要目标。

材料一:

注:①我省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2:54.3:32.5调整为12.7:54.6:32.7,出口增长56.6%;进口下降11.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32.1亿,增长9.5%。

②发达国家三次产业结构均呈倒金字塔型,即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

(1)材料一反映出哪些经济信息?据此为我省建设经济强省出谋划策。(10分)

材料二:安徽某校高三政治学习小组围绕“党在建设生态强省中的作用”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有同学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要党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就能建成生态安徽。”

(2)假如你是该小组成员,请你从政治生活角度对该同学的观点进行评析。(12分)

材料三: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是安徽省委省政府对省内文化资源进行充分调研后提出的重要战略指导目标之一,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跨越,是顺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要求并通过科学论证的战略决策,它必将成为推动安徽经济强省、生态强省建设的重要助推力。

(3)请分析材料三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8分)

39、(26分)2013年3月的北京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镜头一:一位十二届人大代表接受采访时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2012年的一项主要任务,政策方针很大的一个转变是促使经济由消费拉动。老百姓如果手里没钱,袋子里没钱,消费拉动就起不来。

(1)根据镜头一,从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消费对生产的影响角度,指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6分)

镜头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演讲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2)结合镜头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一谈你对弘扬中国精神重要性的认识。(12分)

镜头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20日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要求各部门要抓住矛盾最集中、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围绕国务院工作全局,突出重点,力争一年解决几个关键问题,积跬步至千里,让人民群众心中有希望。

(3)分析镜头三,指出李克强总理提出的要求体现的哲学生活道理。(8分)

政治试题答案

1、B 2、D 3、D 4、D 5、C 6、B 7、A 8、B 9、A 10、C 11、C

38、(1)答案要点:经济信息——2012年我省经济发展仍以第二产业拉动为主,较之上一年略向倒金字塔型迈进;2012年我省经济发展以出口拉动为主,且增加迅速,贸易顺差加大(或进出口失衡);高新技术出口额增长较快但比重仍较小。(3分)

措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分);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的结合起来,优化进出口结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2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大省。(3分)

(2)答案要点:①该同学观点的可取之处在于看到了我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的领导核心地位以及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2分)

②不当之处在于夸大了党的作用,我党还要发挥先锋队作用,坚持科学、民主、依法执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4分)

③此外,政府也要认真履行公共服务等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依法行政;(2分)公民也应该积极行使权利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等,为生态安徽建设贡献力量;(2分)政协也应发挥民主监督、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等职能。(2分)(若从人大、司法机关等角度回答,言之成理均可给2分,该要点总分不超过6分)

(3)答案要点:对省内文化资源充分调研后提出目标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从文化大省战略到文化强省战略的转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分),该战略顺应实践要求并通过科学论证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2分),该战略将推动安徽建设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分)。

39、(1)答案要点: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人们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3分);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拉动生产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3分)。

(2)答案要点: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3分)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4分)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我国综合国力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3分)

体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2分)

(3)答案要点: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办事情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各部门要抓住矛盾最集中的事情,突出重点”体现了该观点;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要抓住群众最关心的事情,让人民群众心中有希望”体现了该观点;③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围绕国务院工作全局”体现了该观点;④正确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抓群众最关心的事让群众心中有希望”体现了该观点;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注重量的积累,“积跬步至千里”体现了该观点。(答出四点即可给8分)

正确对待名利的名言篇八
《名言及经典答题》

坚持三个代表。把三个代表转化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践。把人民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我们工作成败的标准。 情为人所系,利为人所得,权为民所用。 立警为公,执法为民。

树立“六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

以人为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万用句、名言、典故

万用句 :

1我觉得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2如果发生题目中假设的情况,我会保持冷静,寻找妥善的解决方法,时刻从大局出发,维护单位的整体利益。

3总之,领导把这项任务交给我来完成,是对我工作能力的信任,同时也是锻炼能力提升个人素质的一个机会,我一定会认真细致的完成这项工作,不辜负领导对我的信任。 4在公务员工作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突发事件,我们应该要有冷静的头脑和非凡的判断能力。

5我会从容对待,从大局出发,以工作为重,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原则,抱着谦虚谨慎、尊重理解、沟通交流的态度去处理这个事情。

由于每个人的观点、立场、经验阅历、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方式不同,„„,起争执时一种正常现象,我会理智地处理好这件事情。

6毛泽东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时我们党开展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有利于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地解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

7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一贯要求和传统作风,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

8作为一名公务员,要做到禁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10总之,在这个事情上,我会摆正心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把本职工作做做好,并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注意与领导和同事沟通、交流,保持团队和谐,从而提高本部门的工作效率。

11金子埋在土里总会发光,椎子放在布袋里总有出头的一天,相信通过我努力的工作,我的工作能力一定能够得到领导的赏识。

13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公务员的终极目标是为国家效劳。因此,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公务员要做的就是维护国家利益。 同时,公务员又是社会人,不可能没有朋友和亲情,当国家利益与亲情发生冲突的时候,首先要维护国家利益,其次,对朋友要进行一些解释工作。我深信,我的朋友和亲人可能一时不能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理解我,甚至会支持我。 16对出现的问题冷静对待,正确认识,全面安排,妥善处理。

18我们要有鲁迅的拿来主义的精神,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9为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20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26面对顺境时,要头脑清醒,居安思危,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把成功作为新的起点,不能满足现状,要再接再厉,再创辉煌;面对逆境和失败时,要正视困难,保持平静的心态,绝不能悲观消沉,要从失败中重新站立起来,总结失败经验,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毅力

迎接各种困难,化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坚定地走向胜利的彼岸。

27在改革开放的风浪中,要真正经受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思想上筑起一道反腐倡廉的防线,永葆共产党人和人民公仆的革命本色,只要把好了理想信念的总开关,就一定能过得了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人情关。

7.最欣赏的人?

温家宝温总理是我的最尊敬、最佩服、最欣赏的一个人,他有着博大的胸怀和气魄,情系百姓,心忧天下。“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他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全国2500多个县(区),他已跑遍了1800多个。512大地震发生后,年过花甲的温总理第一时间前往随时可能爆发危险的抗灾前线,和子弟兵们并肩作战。在环境险恶的抢救现场,两鬓苍苍劳累无眠的老爷子一不小心摔倒了,手臂受伤出血,却把要给他包扎的医务人员一把推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晚清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诗句,是总理的至高警言。我想努力成为他那样的人,太史公说: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8.谈谈拔苗助长(静止、片面、孤立看问题)

一拔苗助长,是指古代一个人为了使庄稼快速成长,将其连根拔起,结果最终枯死的故事。 二我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要遵守客观规律,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能孤立、片面、静止地看待事物事情,不能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另一方面,不能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三目前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学习过于激进的休克疗法,希望中国一夜之间剂身发达国家行列,应该看来自身的实际,遵循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遵守客观规律的表现,取得了改革开放30年来令世界瞩目的成果。

10人际关系题大全

领导

第一、要服从接受领导的安排,对上级布置的任务坚决完成。在公务员队伍里,服从领导是一个重要原则,必须维护组织的纪律性。

第二、对上级布置的工作不同的看法。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不能当面顶撞。(与同事也不能冲动,与之争吵)

第三、发现领导之间不团结的现象。1、不偏坦哪一方,也不做墙头草,要坚持自己原则,2、注意灵活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不团结现象的原因,如果是因此工作方面的看法不同,应当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因为大家的目的都是一样,为人民服务;如果是因为私人恩怨的问题,可以在适当的场合委婉提出自己的意见,争取做领导团结的润滑剂。

第四、发现领导的学历和水平不如自己。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能过分苛求领导。不能产生看不起领导的思想,应多看到领导的优点,毕竟他能当领导必定有他人没有的优点和个性,应该努力发现领导的优点,向他学习,2要认真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维护组织的纪律性。

第五、受到领导的批评时。1要端正心态,上级批评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工作,其实这是对我们的负责,希望工作上不出纰漏,积极的态度面对批评,不能当面顶撞,继续完成领导的任务,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领导误解时,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可以找适当的时机通过委婉的方式提出;如果批评正确,努力学习,提高素质,同时向老同志取经;3相信 通过正确的心态和不懈的努力,会再次取得领导的信任。

第六、如发现领导有性质比较严重的问题。1.要详细分析,仔细调查,不能胡加推测。2如果真有比较严重的问题,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表明自己态度和立场,甚至可以越级反

映。3相信领导者有很高的觉悟,会认识到问题。

相处(同事等)

第一、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社会的动物”。由于每个人的观点、立场、经验阅历,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方式不同,发生„„再所难免,我会端正心态,保持冷静,懂得换位思考,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看看是不是因为自己„„

第二、遵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有共性的一面和个性的一面,因此)对不同个性的人,既要遵循待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即与人为善,待人真诚,考虑他人感受,这是一个中心;同时要因人而异,对不同性格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外向型的人,我们在和他们共事沟通时可以直接一些;对内向型的人,我们在与其相处的过程中,在表达方式上要委婉一些,这样有利于对方接受,这是两个基本点。 (第三、四项基本原则。A尊重。只有尊重他人的存在方式,才不会起意去伤害别人;B理解。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尽量去包容他,而不是看不惯他,伤害他,改变他;C沟通。有句话叫,“交流无限,沟通永恒”,只有交流,才能把误解消除于无形中,于是也就少了伤害;D帮助。帮助他人,他人还会恩将仇报的来伤害你吗?)

第三、进行有效的沟通。所谓“交流无限,沟通永恒”,要在适当的场合以适当的方式如幽默或委婉的方式与对方进行有效的沟通。

第四、待人以宽,律己以严。

总之,要求大同存小异,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不要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要以工作为重,从大局出发,做到同事间和睦相处,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或者相信„„)

竞争

第一、正确看待竞争。引入竞争机制,可以使同事之间形成求真务实、积极探索、奋发学习、讲求效率的良好氛围,有利用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工作完成得更好。 第二、要提倡良性竞争,通过自己的真才实学,一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着力增强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又要虚心向同事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优势互补,从而羸得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第三、要避免恶性竞争,公务员是战斗的集体,在竞争中要讲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不能耍个人英雄主义,不能恶意打压同事,抬高自己,不择手段。同事之间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在政治上互相关心,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帮助。在我们公务员队伍里,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统一的,大家的目标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是一致的。因此,对优胜者不能骄傲自满,要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成绩;对于落选者要淡泊名利,励精图治,使自己在下一轮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9、最爱看的书

原本大学微言。大学是四书之一,这本讲集是最敬重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倾心之作,他讲解的大学风趣幽默,妙语如珠,经常引经据典,见解独特,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行精彩的阐述,以渊博的学识,综罗大量的文史典故,对《大学》中的微言大义作了揭示,给人以知识的乐趣和人生的启悟。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明白了每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中国人史纲。因为中国人最好读的中国通史。柏杨名著《中国人史纲》,代表的是作家写史的一个高度,是平民治史的一个高度。在将历史写得精彩好看又不乏深刻洞见方面,至今无人可以逾越,甚至可以说,连个堪称及格的竞争者都没有。洒脱自在的表述,独特的视角和观点,文字流畅生动,结构精练紧凑。是我学习历史的第一书,也增强了我的爱国情节。

10、谈谈你的理想

孝顺父母,希望他们能够不再辛苦;家人平平安安;自利利他,尽力帮助自己能帮助的人。

因此我报考公务员。

11、如果你没被录取,你打算怎么办?

第一、敢于面对,承认失败。

第二、善于反思,总结经验。

第三、走出阴影,认真工作。

第四、再接再励,实现梦想。

12、在完成某项工作时,你认为领导要求的方式不是最好的,自己还有更好的方法,你将怎么做?

1、原则书会尊重和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毕竟领导是这项工作的负责人和上级,处理问题的经验比自己更加丰富。

2、可以私下找机会以请教的口吻,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看看领导是否能改变想法。 3、如果领导没有采纳我的建议,我也同样会按照领导的要求认真地去完成这项工作。

1. 4、还有一种情况,如果领导的方式违背原则,应拒绝反对;如果领导固执己见,应向

上级领导反映。

(2)典故 有点乱,但是精华部分来了。名言请记住出处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二章》奉献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有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但都过于自我,过于个人,我想对于公务员来说,还有一个层次,就是奉献的需求。

顺逆境、鲶鱼效应、竞争效应

挪威人捕沙丁鱼,千方百计让鱼活着,抵港后好卖高价,却总不成功。多年来只有一艘渔船成功带活鱼回港,原来,他在沙丁鱼里放入一条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沙丁鱼感到威胁而紧张起来,加速流动,这样到港后就是活蹦乱跳的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逆境与失败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责任 李源朝的三个敬畏心,对历史、人民、自己人生的责任 重点

9月5日,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举行2008年秋季开学典礼,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的开学讲话中有亮点,有新意,也朴实。他指出,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对个人的责任;“为人民服务”是对社会的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对国家的责任。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任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挥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铭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从小事做起\量变质变

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其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

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 说明了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道理。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三国孙权

宽容、以礼待人、人与人相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对联

领导 将熊熊一窝,兵熊熊一个。

一只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能够打败一只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外国谚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南宋诗人戴复古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载。再高明的人都有他的短处,再平庸的人也有他的长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不足之处,再聪明的人也有他不明白的时候。

3温总理说过:

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

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

现在我们要说: 一点很小的善心,乘以13亿,都会变成爱的海洋;

一个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5)管理学法则

1、热炉法则。惩戒。每个单位都有规章制度,一旦有人违反,必受惩戒。如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会灼伤人,警告;一摸就马上被灼伤,即时;谁摸都一样,公平;每当你一摸,都会被灼伤,必定。

2、刺猬法则。距离。两只刺猬取暖,太远嫌太冷,太近嫌刺到对方,这时选择一个合适距离,双方都舒服,不冷也不会刺到对方。即领导要与下属保持距离,不能过分亲近,否则容易不失原则。

3、鲶鱼效应。竞争。挪威人在海上捕到沙丁鱼,到港口除了一个老人家,没人带活鱼回来。后来人们发现,原来老人家在鱼槽里放了只鲶鱼,这样沙丁鱼只能拼命地游,到港时便还活着,能卖个好价钱。竞争机制

4、避雷针效应。疏导。避雷针的原理是,在建筑物顶端放一金属棒,用金属线与埋在地下的一块金属板连接起来以放电,从而中和了云层所带的电,保护建筑物避免雷击。启示是:一要善于解决和疏导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二是领导要关注员工心理和思想问题,加强谈心;三是作为个人要注意自己情绪及时校正自己的心理问题。

5、木桶法则。整体。沿口不齐的木桶的最大容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不是最大的。即要注意补齐最短的那块板,要抓薄弱环节,取长补短,提高工作整体效应;在管理中注意防止“一个臭皮匠气死三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憋死一个诸葛亮”,防止个别人员破坏集体;作为个人要时刻总结和反省自己的缺点并在实际行动中改正。

6、金鱼缸法则。透明。金鱼缸无论哪个角度,里面的情况都是一清二楚的。要加强监督;加强工作透明度,加强信息公开,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7、南风法则。注意工作方式。南风和北风比谁能把一个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寒风刺骨,冰冷的风一个劲地吹,但这个人越裹越紧;南风和风暖送,这个人觉得热了,把大衣脱了。这告诉我们:第一,领导要注意工作方式,关心下属,多点人情味,尽力解决下属生活中的困难,使下属感到给予的温暖,激发工作的积极性;第二,政府在处理社会矛盾时要注意教育和说服的方法;第三,同事之间有矛盾要注意沟通和交流,尊重和理解并互相帮助。

正确对待名利的名言篇九
《看淡名利 看重事业》

看淡名利 看重事业

袁 浩

人生在世,总是要有所追求的。对于广大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能否自觉做到看淡名利,看重事业,反映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境界高低,折射着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工作作风。

看淡名利,就是要对名利谋之有道、求之有度。对名利如果过分看重,甚至不择手段,就会成为名缰利锁的囚徒,甚至滑到邪路上去。常言道:人生在世,难胜名利。在名利的考验面前,绝大部分领导干部能够正确对待,但是,也有少数人过分看重个人名利,过分计较个人得失。有的领导干部随着职务的升迁、权力的扩大、地位的提高,说话口气大了,谱摆高了,实干精神却差了;有的领导干部热衷于搞形式主义,走歪门邪道,一门心思哗众取宠,千方百计沽名钓誉,热衷于报纸上有名、电台里有声、电视上有影,把个人的名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对人民的利益却高高挂起,漠不关心;有的领导干部甚至为捞取政绩,以牺牲人民的利益为代价……这种只顾自己私利的做法,只会伤民情、失民心、积民愤。

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却充分说明,领导干部只有走出名利圈,才能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能

抵挡住金钱和物欲的诱惑。对领导干部而言,看淡名利就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豁达的精神和超然的态度对待名利,用高尚的品德和境界约束自己的名利之心,始终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在首位。

看重事业,就是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立志于干大事。什么是大事?凡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就是大事,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就是大事。从范围看,大事应是惠及几万人、几十万人甚至更多人的事;从时效看,既解决眼前急需,又能带来长远效益等等,切实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都是大事。立志做大事者,默默奉献,埋头苦干,做了大事还想做更大的事。像焦裕禄、孔繁森等一大批党的优秀领导干部,都是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一种责任,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的。党员干部看重事业,就是要把人民的重托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埋头苦干,力戒空谈,多办利民之事,做一名言行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实干家,不仅要办好事关大局的事,办好雪中送炭的事,还要办好恩泽子孙的事。党员干部看重事业,更是要树立无功即过的责任感和慢进即退的紧迫感,一心一意谋发展,众志成城,开拓创新,以实实在在的政绩造福百姓。

正确对待名利的名言篇十
《如何对待名与利》

如何对待名与利

蔺福盛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军队的干部,无论是基层的营连长、机关的干部能否公正用权,公平处事,直接关系到部队的建设和部队战斗力的生成。要真正做只有正确的认识“名”与“利”,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淡泊名利,不慕虚荣,洁身自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为名利所累,不为金钱所惑,才能真正的静下心,沉下身为部队建设做更多的好事、实事。

一、名与利的概念

名利是指名位和利益。名利观是指对名利的看法。名利的问题,实际是价值观的问题。《红楼梦》的开篇偈语《好了歌》就说到,“人人都说神仙好,惟有名利忘不了”,这是充分揭示了名利对人们的诱惑。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身陷名利场上,谁也不法说的清,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住”。其实,名利原本无所谓好坏,适时以用,量才而夺才是真受用。有道是“名利高寒阁,冷暖只自知”。无论宦海沉浮,无论商战成败,无论情场生死……就像寒鸭戏水一般,冷暖自知。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有句针对人生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于名利,可免去精神上的许多烦恼,有益于身心的健康;宁静以致远,使我们时刻保持一种理性的冷静,去实现未来的志向。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对于

名利应保持几分淡泊,几分旷达,几分潇洒。

同时追求名利也并不是一定就是坏事,名利作为人们生活中追求的目标,可以为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提供必要的动力,就好象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中的“崇尚荣誉”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名,但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名,我们可以利用对这种名的追求去不断的激励自己,在工作中积极向上,努力向前。

二、对待名利两种态度

古往今来对待名利的态度有二种:

第一种就是将名利做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可以以牺牲国家、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不择手段,最终的目标只是自己名利的最大化,实现其人生最大的目标“功成名就、名利双收”。追名逐利者,其人生的热望和关注点往往聚焦于位子、房子、车子和票子上,他们的志趣和人生目标,是怎样获取更大的名望、更高的官位、更绰的房产、更多的钱财……为了达到这些,他们会绞尽脑汁、百般钻营、曲意奉承、攀高结贵、见机行事、不择手段、不惜人格,甚至踩着党纪、政纪、国法和道德良心的黄线工作和生活着。因此,他们一生摆脱不掉担惊受怕、患得患失的心境,终日处于焦虑不安、浮躁烦恼之中,在谋取了非分的功名利禄之时,也饱尝了违心、苦闷、沮丧、落拓的苦痛……他们奉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或许就是“不求天长地久,只图今生拥有”、“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天是与非”等极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

第二种是淡泊名利者,这类人并非没有功名利禄之心,但他们在追求和获取的态度上不是搞急功近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而是讲顺势而为、公平竞争、取之有道、得而无愧。因此,他们活得坦然、活得真实、活得自在、活得宽朗、活得博识、活得自重、活得自爱。他们谦恭礼让、仁厚大度、博学睿智、诚实守信,对事业讲忠、对父母讲孝、对家人讲情、对朋友讲义的品德风范和人生的态度,是极具人格魅力的。他们做人做事都严格恪守着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不为,损公肥私、害人害己的功利不取,不学无术、沽名钓誉、欺世盗名、寡廉鲜耻、自私自利、无情无义的品行不耻。这种贫安乐道、甘于寂寞、淡泊自守、不求闻达的精神境界,是一种纯粹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生态度。

三、如何做到淡泊名利

作为部队干部、作为党员我们要做到淡泊名利,可是这里所说的淡泊名利不是要我们心如止水,与世无争,而是要正确的对待名利,始名利成为影响我们工作生活的积极因素而善加利用,更好的激励我们更加努力的工作。要做到淡泊名利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要摆正名利在心中的位置。人生在世,都想有所作为,都想成就一番事业,有所作为和成就事业的过程,又常常伴随着名和利的追求。无论是我们是做什么工作,处在什么职位,只有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就无法摆脱名利对我们的影响,曾有人

说过“世上没有不为名利的超人”,因为名利,才有了较量与竞争,才有了奋斗与拼搏,才有了这个精彩的世界,名利有时是激人奋发的催化剂。只有摆正名利在心中的地位,才能更好的激发自身的动力,努力为这一目标而奋斗。

第二要正确选择追求名利的方法。在不违背国家、集体名利的前提下,追求个人的名利是没有什么错误的,追求名利要有正确的态度,要善待名利,追求名利,更要有正确的方法,不可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利欲熏心。对于名利的追求要依靠自身不断的努力,真正的创造属于自己的成绩,真正得到人们与社会的认可,而不要依靠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那样获得的名利只能是暂时的镜花水月,不会长久,而且可能为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在重庆打黑中落马的文强等人为追求自己的一己私利在生活中迷失良知,为名利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落得个身败名裂。

第三要正确选择追求什么样的名利。名利对于每个人可能都有很多种样式,可能是位高权重的高官,可能是腰缠万贯富翁,可能是前呼后拥的领导,但同样也能是受人景仰的科学家,可能是为国家的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也可能是英勇救人的英雄。同样是名,同样是利,但是追求国家的名利,还是追求个人的名利,往往最终的结果会迥然不同。季羡林、钱学森、袁隆平等他们追求的是对社会的贡献之名,追求的是对国家的贡献之名,他们将这种名利变成了自己向上的动力,不断的前进,最终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正确对待名利的名言》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正确对待名利 如何正确对待名利 正确对待名利得失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正确对待名利的名言”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正确对待名利的名言"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lizhi/15510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