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励志 > 新闻媒体的名言

新闻媒体的名言

2015-12-21 00:37:0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新闻媒体的名言篇一《关于新闻、宣传、文化重要性的名言》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媒体的名言》,供大家学习参考。

新闻媒体的名言篇一
《关于新闻、宣传、文化重要性的名言》

关于新闻媒体的重要性:

1.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嘹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普利策

2. 罪恶、卑鄙和腐败最害怕的就是报纸,因为任何法律、伦理和规章制度都无法与报纸相比。——普利策

3. 我的想法是,使新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普利策

4. 电视这一娱乐传媒虽然可以让无数的人同时为同一个笑话发笑,却依然让人备受孤独。 —— 艾略特

5. 对媒体的容忍有多大,这个社会的进步就有多大。——柴静

6. 没提示奥运会的最终裁判,我们一定要努力让每一个记者满意。——萨马兰奇

7. 新文明媒体和文艺作品住不放开对社会种种罪恶的揭露和鞭挞,开始扭转日益败坏的社会风气。——胡绩伟(人民日报社社长)

8.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江泽民 9.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10.

11.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达纳(美国记者) 言辞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他们能带来最大的幸福,也能带来最深的失望;能把知识从教师传给学生;言辞能使演说者左右他的听众,并强行代替他们作出决定。言辞能激起最大强烈的情感,促进人的一切行动。不要嘲笑言辞在心理治疗当中的的用途。——弗洛伊德

12. 任何一种不为集体利益打算的行为,都是自杀的行为,它对社会有害。 —— 马卡连柯

13. 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

14.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毛泽东

15. 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如果图享受,怕艰苦,甚至走后门,特殊化,那是会引起群众公愤的。——周恩来

关于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

1.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2.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3.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4. 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6. 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恩格斯

7. 想得不清楚,说得也不清楚;表达含糊不清,说明思想混乱不堪。——车尔尼雪夫斯基

8. 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俄罗斯)

9. 虚伪的真诚,比魔鬼还可怕。(印度)

10. 虚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力中而变成真实。——泰戈尔

11. 虚伪不可能创造任何东西,因为虚伪本身什么也不是。——格拉宁

12. 带来安定的是两种力量:法律和礼貌。 ——歌德

13. 法制铸诚信,诚信创辉煌。---姚录岐

14.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

15. 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上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周恩来

16.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遮掩错误就是躲避真理!——周恩来

关于思想的重要性:

1.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党的路线正确就有一切,没有人可以有人,

没有枪可以有枪,没有政权可以有政权。路线不正确,有了也可以丢掉。——毛泽东 2.

3.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

主义。 ——毛泽东

4.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

5.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孟子

6.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7.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8. 没有思想,再漂亮的语句也全无用处。——普希金

9. 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

——马克·吐温

10. 不是事业为了思想,而是思想为了事业。——伏尔泰

11. 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

12. 智者说话,是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愚者说话,则是因为他们想说。——柏拉图

13. 让思想冲破牢笼。——狄盖特

14. 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雨果

15. 我们的斗争和劳动,就是为了不断地把先进的思想变为现实。——周扬

16. 要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和有用的人,光有诚实的品德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始终不渝的思想。

——车尔尼雪夫斯基

17. 禁止思想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思想有超载一切的力量。——李大钊

18.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鲁迅

19. 人的行为总是不断受到自己思想的支配,而自己的思想却又总是不断受到社会的影响。

——杨益言

20. 思想在历史运动中有巨大的意义。——斯大林

21. 只顾行动的人决不会有良知,除了有思想的人以外谁也没有良知。——歌德

22. 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高尔基

23. 思想以它自己的言语喂养它自己而成长起来。——泰戈尔

24.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

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

关于文化的重要性:

1.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好像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相辅而行。——周恩来

2. 良好的礼貌是由微小的牺牲组成。——爱默生

3. 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4.

5.

6.

7.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莎士比亚 无礼是无知的私生子。——巴特勒 利益,是聪明人想出来的与愚人保持距离的一种策略。——爱默生

8.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9.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10.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11.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12.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13.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4. 语言是心灵的镜子;一个人只要说话,他说的话就是他的心灵的镜子。——塞拉斯(美

国作家)

15. 文化的价值在于它对人类品性的影响。除非文化能使品性变为高尚、有力。文化的作用

在于裨益人生,它的目标不是美,而是善。——毛姆(英国小说家和戏剧家)

16. 世界上一切资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 —— 任正

17. 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 陶铸

18. 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韩愈

19. 生活,就是求知。 ——高尔基

20.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21.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毛泽东

22. 中国人几乎占世界人口的1 /4 。这样大的国家,如果在文化上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

经济上不能有较快的发展,那我们就对不住世界人民,也对不住我们的祖宗。——周恩来

23. 我们对待任何问题,都必须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不懂决不要

装懂,但是必须由不懂变为懂。——周恩来

关于作风:

1. 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的孩子是革命的后代,不能允许他们搞特殊化,如果搞特殊化,

群众就不服共产党的气。———刘伯承

2. 人生三原则:一、自己不贪;二、别人不送;三、敢把厚脸皮的上司熟人挡回去。——

彭德怀

3.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远是真言。——朱德

4. 人民群众是领导干部身上的血液,领导干部脱离了群众,生命就要枯竭。——罗荣桓

5. 高级干部一定要为社会风气的好转起表率作用,否则党和政府的声誉就会受到损害。—

—徐向前

新闻媒体的名言篇二
《新闻传播法规、职业道德——名言警句》

新闻媒体的名言篇三
《媒体要兼顾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

媒体要兼顾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

摘 要:自17世纪弥尔顿“出版自由”口号的提出,意味着“新闻自由”口号诞生,“新闻自由”标志着人类步入一个新时代,一个真正开始成为人的时代。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媒介事业的发展,新闻自由主义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种种弊端和问题,因此出现了修正新闻自由理论的社会责任论。本文从新闻自由和社会责任理论入手;基于媒介传播现状,选出近几年较有代表性的传播事例,反映媒体在自由和责任二者之间的选择。在自由和责任面前,一个真正的新闻媒体不应该偏向哪一方,在秉持新闻自由之上,更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

关键词: 新闻自由论 社会责任论 媒体于自由和责任之间的选择 承担社会责任目 录:一、新闻自由理论

(一)、新闻自由理论诞生

(二)、新闻自由理论的缺陷

二、社会责任理论

三、自由与责任之间,媒体该何去何从

(一)媒体忽视社会责任

(二)媒体承担社会责任

四、结束语

一、新闻自由理论

(一)、新闻自由理论诞生

自由意识对人来来说是久远的,曾担任过美国总统的罗斯福说:“追求自由不是人类历史上最近才有的现象,它是一部人类史,它渗透在古代先民的生活中,它在中世纪曾发出火花„„”,①对自由主义的追求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而“新闻自由”正是自由主义在新闻出版领域的具体呈现。

新闻自由起初是源自弥尔顿的“出版自由”口号。1644年,弥尔顿未经当局审查便出版了关于离婚问题的小册子,受到议会的强烈谴责,并被传至国会出版委员会接受质问,他在国会作了长篇演讲,系统阐述出版自由思想。随后他出版了自己的演说词,就是现在的《论出版自由》。在这本小册子里,弥尔顿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到“出版自由”的口号,把新闻自由看作是人的“天赋人权”、自然权力。②

新闻自由,是新闻理论中最重要的内容,保障人们相互之间进行通畅的交流。③在当今世界,没有新闻自由,人们将失去一种最为有效的相互交流信息,意见的桥梁。然而我们应当认识到绝对的新闻自由是不存在的,所谓“完全的新闻自由”也会受到限制,认为有了新闻自由就可以为所欲为,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是对新闻自由的误解。

(二)新闻自由理论的缺陷

传统新闻自由主义观念支配下的新闻传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渐显出它的弊端,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并没有完全以理性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新闻自由权力。商业报刊发展成为主流报刊后,一些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转向金钱至上。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传媒资源日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越来越失去了表达思想的手段和机会,虚假新闻层出不穷,报纸里广告泛滥,报道内容危及社会功德和个人隐私„„这些情况使得新闻与原先的自由主义理论所标榜的崇高理想被道而驰,引发人们对传统自由理论的不满与反思。传统新闻自由观念设想的“意见的自由市场”同样变成垄断市场,新闻自由似乎不是扩大了而是缩小了。因此,传统新闻自由观念设想的自由景象实际上成了幻象,人们运用的自由权力也往往变成了法律条文上的空头支票。④

二、社会责任理论

面对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弊病和危机,传统的自由主义理论根本无能为力。因为这一切本来就是不顾一切地追求“个人自由”的结果,传统理论当然不可能为之提供解决的方策。为防止由传播内容的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而引起的社会道德和文化堕落,社会舆论要求新闻媒介重视社会责任的呼声也日趋高涨,20世纪40年代,美国《时代》周刊创办人亨利·卢斯于1942年邀请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领导一群大学教授,以局外人和学者的身份探讨大众传播界越来越多的问题。这个新闻自由委员会先后九易其稿,于1947年发表了后来被称作为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奠基的总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委员会宣布:“新闻界担负起新的公共责任的时刻已经来临。”对于需要重建公共形象和恢复公信力的新闻界来说,“责任”概念是一个应运而生的创意。有了责任这个主题,委员会为未来提供了奋斗目标。”这个报告将美国的新闻自由史从报刊的自由之上主义理论转向了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⑤

社会责任理论被称为“传统理论上一个新思想的接枝”。⑥它以挽救“新闻自由的危机”为宗旨,始终强调 “思想自由是各种自由中最可宝贵的”, 保留和继承了传统的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

三、自由和责任之间,媒体该何去何从

(一)媒体忽视社会责任

新闻媒介既是社会的观察者和监督者,又时刻被社会各界观察和监督。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被称作“矛盾凸显期”的社会转型期。许多动态性、矛盾性的社会问题,在生活中层出不穷,有些媒体缺乏对现象背后深层次原因的追究,一味停留在“抓人眼球”的浅层面上;大众传播中泛娱乐化倾向,忽略了媒体产品的社会效益,陷入低俗的怪圈,这些都是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具体表现。

2007年秋冬,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亢奋性新闻,是陕西“华南虎事件”。 综观媒体在此事件中所经历的“轻信—质疑—炒作—反思—无奈”的表现过程,有许多引人深思之处,全国大约没有哪家媒体不曾投入该事件的报道,几十家名刊大报的记者先后云集陕西镇坪县,追问真相,核心问题只有一个:周正龙的华南虎照片之真伪,这是“一张老虎照引发的疑案”。华南虎照片真伪之辩,几乎成为

一个时期的媒体热点。连篇累牍的报道,整版篇幅都被华南虎占据了。令人们质疑的是类似华南虎照片这种并非多大事情的新闻,媒体炒作成重大新闻事件,而让本应受到关注的新闻变成旧闻、不闻。 如此争夺市场引起的新闻乱象,如今已成媒体一景,人们不禁质问:在抢新闻、抢销量面前,媒体的责任哪去了? 社会责任论强调媒体不能滥用自由。这主要是对新闻媒介提出的要求。

2008年初的艳照门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震动,明星私生活不检点,影响的是自己的公众形象,然而媒体对此展开无限放大,一些有官方背景的网络媒体,也令人吃惊地用大量版面跟风报道此事,这不得不让我们怀疑媒体的价值取向,媒体在整个事件报道中,不尊重隐私,客观上助长刊登艳照,污染社会环境,对精神和社会风气都是摧残和伤害。

还有某些媒体大肆炒作的“毒香蕉事件”,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恐慌与困惑,导致在某些香蕉产地,每斤香蕉只能卖3分钱。有的蕉农用成熟的香蕉喂猪,或听任香蕉大量烂在香蕉园里——这一系列事件中,相关媒体的社会责任何在?⑦ 人不可能天生有一种动力去寻求真理,他能够运用理性,却常常厌倦那样去做。思想上的懒惰,导致了人往往沉沦于无所用心的盲从状态中。媒体作为“社会公器”, 有着引导和掌握社会舆论的能力,在享有一定的特权的同时并要对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在现代社会,媒体舆论被当作除了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权力之外的第四种权力,一个社会的第四种权力是否能健康、自由地发展,直接维系着这个社会是否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净化的功能。

(二)媒体承担起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论作为对传统新闻自由理论的修正而出现的,是革新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坚持新闻自由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自由伴随着一定的义务,享受着政府赋予的特权地位的媒介,有义务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享有“现代报业之父”美誉的约瑟夫·普利策曾留下过一段关于媒体社会责任的名言:“一个愤世嫉俗、唯利是图、蛊惑民心的媒体,最终会制造出像他一样卑劣的民众。塑造共和国未来的力量,掌握在未来的新闻记者手中。”媒体在传播多元信息,提供多种服务同时,最关键一点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是一种自律性的责任。

去年的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报道,正是对整个中国新闻界的一次精神洗礼。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各大媒体反应十分迅速,同时,全国各地媒体自发奔赴地震灾区最前线,对这场大地震在第一时间作出了最及时的判断,每篇报道,都直接呈现媒体人追求社会责任感的强烈意识。通过电视直播传递出政府重视生命、以人为本的各种举措,使中国的国际形象大幅提升。很多境外媒体因为汶川地震报道,纷纷对中国媒体的表现表示认同。《纽约时报》说,中国媒体第一次达到了国际水准;《澳大利亚人报》称,迅速、准确的官方消息源源不断地发布出来,这表明中国的媒体完全具备了职业的工作能力和大众传播的社会责任感。⑧

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在商业主义的冲击下,新闻媒介生存有压力不可否认。但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媒体必须在传播先进文化、正确引导社会文化潮流方面承担起神圣职责,而不能唯商业利益是从,否则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乃至民族的心理精神品格的健康发展。要提高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需要法律、伦理道德对他们进行约束。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立法来约束媒体的行为和从业者的操作,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道德约束,提高新闻媒介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两种方法有机结合,才能真真正正保障媒介社会责任的良好实现。

结束语:新闻自由权利不仅是媒体的特殊权利,还是属于全体公民的权利,媒体在享有自由的同时,应该履行对社会和公众的责任与义务。公众对媒体给予了极大的期望,一个真正的新闻媒体,不仅是具有独特的新闻面感,更重要的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次版

《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徐耀魁著,新华出版社,1998年4月版

《当代新闻学原理》,刘建明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

《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论》,陈力丹,《当代传播》,2007年第3期

《外国新闻事业史》张允若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著,新华出版社

《论出版自由》,密尔顿著,商务印书馆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郭纪:《新闻自由与媒体责任》(来源,人权网,学者观点)

张允若:《西方社会责任新闻理论评析》(来源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网)

浙江在线/传播学/个人频道

注释: ①《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集》267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

新闻媒体的名言篇四
《新闻价值的终极标准》

新闻价值的终极标准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0-11-03 13:27 共 人浏览[大] [中] [小]

作者:蒋玉生

前不久,一位新闻同行拿了一组自己选定的娱乐新闻稿,要我“参谋”。这一组三条新闻是:国内某明星的宠物狗价值100万元;某大款的烟具价值120万元;某名人的胸罩200万元。我问:“你为什么选这些?”他说:“这有味(有新闻价值)!”我说:“轻则是无聊,重则是损害国家利益。”虽有几分玩笑,确实也是真话。新闻价值有它的客观性,也有它的相对性,还有它的终极标准。新闻价值的终极标准是什么?那就是国家利益,至少在国家没有消亡的时候是这样。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的最大利益,宣扬贫富差距损害了国家的稳定,还有什么新闻价值可言?

一、“要站在国家总理的位置”

很多老新闻工作者经常讲,“记者要站在国家总理的位置看问题”,“站在国家总理的位置”就是要有国家的全局观念,也就是要守望国家利益。

什么是“国家利益”?“利益”就是“好处”,国家利益就是国家的“好处”。说具体一点,国家利益就是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的需求与欲求,包括国家领土、国家安全、国家主权、国家发展、国家稳定和国家尊严等六个层次的构成要素。“站在国家总理的位置”,当然包括这六个方面,甚至更多。

“新闻是时代的记录”,也是守望国家利益的记录。翻开我国建国以来的新闻史,每一个时期的新闻都在捍卫当时共和国最大的利益。共和国成立的时候,需要得到全世界的认识和认可。新华社、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发了大量的报道,从1949年9月21日全国政协会议开幕,到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特别是新华社记者李普的《开国大典》、《大公报》女记者杨刚的《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等报道,向全世界宣布一个事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从1949年到1956年,年轻的共和国刚刚成立,新生的人民政权需要巩固,新闻界在党的领导下,对剿匪反霸、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抗美援朝和民主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报道,对夺取斗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七十年代后期的粉碎“四人帮”、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的宣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农村生产责任制和改革开放的报道、以及现在的建设新农村报道,都是为了共和国的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抗击“非典”,全国需要营造一个团结和谐的社会气氛,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防止社会动乱或国际恐怖势力趁虚而入,全国各媒体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动员全国民众,同心协力,战胜“非典”。同时,将人民群众舆论引导在对政府支持和拥护上,媒体成了党联系、团结人民的纽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难道还有比维护国家稳定更大的价值?

当然,在很多的时候,单从一条新闻是看不出新闻价值的终极标准就是国家利益,但看一个时期新闻总的倾向,就很容易看出来。

二、“记者是国家航船上的了望哨”

中国是这样,外国更是这样。美国是自称最讲新闻自由的国家,但在维护国家利益这个问题上,他们的新闻是一点也不含糊。

美国《世界报》创始人普利策说过:“记者是国家航船上的了望哨。他要站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记者是国家的了望哨,肯定是维护国家的利益,其新闻价值必然是以国家利益为标准。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狂轰滥炸,贝尔格莱德时间5月 7日晚 11点50分,北约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造成我3名工作人员当场死亡,20多人受伤,馆舍严重毁坏。这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自3月24日空袭南联盟以来又一起骇人听闻的暴行,在外交史上也极为罕见。然而,在这种血与泪构筑成的事实面前,美国的新闻媒体却表现出惊人的一致,都宣称此次轰炸纯属意外。

2001年4月1日,美国一架海军 EP—3侦察机侵人我国南海上空,撞毁我军机,并导致我空军飞行员王伟牺牲。然而,美国媒体却对此事件进行了完全相反的报道,他们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来宣扬美国的爱国精神,同时,把中国报道成一个血淋淋的恶魔。

在伊拉克战争中,英国《独立报》为其列出的战争谎言就有20个之多。伊拉克战争一开始,美国主流媒体就透露,“斩首行动”已经把萨达姆炸死;随后,美国媒体又报道说伊拉克51师师长及其8000名官兵已向美军投降;美军机械化部队进军巴格达没有遭到抵抗等等。最著名的是解救19岁美国女兵----杰西卡•林奇的新闻故事。主流媒体通过声音、文字和图像反复上演这个年轻貌美的金发女兵的传奇经历和对女兵父母的采访,以及《华盛顿邮报》对救女兵的伊拉克人穆罕默德的专访,无非是告诉全世界:美国人民是支持战争的,伊拉克人是支持和理解美国发动的这场战争的。

控制美国的新闻是大财团和政府。从第一任总统华盛顿起;就十分重视对新闻舆论的控制,在随后的200余年中,这个控制舆论的政策从未改变过。尼克松总统曾经坦言,现代总统必须学好驾驭舆论的艺术。美国政府除通过新闻发言、信源封锁等做法来影响和左右媒体外,主要是通过政策倾斜一、利益交换、政治压力等影响媒体及其幕后老板,通过媒体老板再左右新闻记者和新闻报道。至于媒体老板与政府的关系,则可以套用丘吉尔的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是永远的利益。”当权者需要舆论给予支持和配合,媒介老板需要当权者给予政策和实惠。

种种事实告诉我们,美国政府基于国家利益而对媒体实施严格的制约、束缚,甚至不惜歪曲事实,混淆是非。当然,美国媒体所维护的国家利益并不是绝大多数美国人民的利益。

三、“公开性”的苦果

美国这种不择手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但是,新闻不顾国家利益,就会吃苦果。前苏联的教训是很深刻的。

1985年,前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大步推出他的改革方针,其中,在舆论方面提倡“公开性”。开始确实有过二、三年的中兴。但是后来逐步失去控制,全盘否定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言论日益增多,把新闻价值的终极标准丢了,人们的思想日趋混乱。1990年苏共二月全会正式决定放弃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继而修改宪法,实行多党制。苏联新闻媒介全面否定苏联历史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报道和言论很快占了上风。形形色色的政治团体和组织蜂拥而起,它们都在办报,都在宣传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国家利益没有人去想,新闻业成了一片无政府主义的海洋。

而反对派正是由于通过舆论争取到了民众的支持,成功发动了“8•19事件”从而掌握了领导权。叶利钦在打垮了紧急状态委员会后,立即派人接管了塔斯社、苏联新闻社、中央电视台,并勒令《真理报》等6家共产党报纸停刊,同时停止了俄共活动并限制了苏共活动,随后又没收俄共和苏共的全部动产和不动产。这些报纸只在被迫宣布改变性质后才被准许复刊。解体后,“俄罗斯联邦”汲取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教训,在后来出台的《俄罗斯联邦大众传媒法》规定“不许滥用新闻自由,不允许利用新闻媒体来从事刑事犯罪活动、泄露国家以及其它受法律专门保护的机密、号召夺取政权、强制改变守法制度和国家统一、挑起民族、阶级、社会、宗教偏见或分裂、进行战争宣传,不许传播宣传淫秽作品、推崇暴力和残忍的作品。

不顾国家利益别说新闻价值,连新闻事业存身都难。戈尔巴乔夫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到:“几乎我们所有的挫折、错误和损失恰恰都和我们偏离了合理分寸相联系。……导致联盟解体的事态的恶性发展,恰恰是那些丧失一切分寸感。不惜任何代价、一意孤行要保持旧秩序和自己权力的势力所为的结果,另外一些人则不惜一切手段来抓取权力。” 至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随着苏共被解散和苏联的解体,苏联新闻事业的历史也就结束了。

四、“要政治家办报”

可以说,每一个国家的新闻都为本国的利益服务,因为意识形态是构建国家利益的重要因素,是直接为国家利益服务的;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宣传、教育、动员人民群众的新闻,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国家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

1871年9月21日,恩格斯强调:“绝对放弃政治是不可能的;因为主张放弃政治的一切报纸都在从事政治。问题只在于怎样从事政治和从事什么样的政治。”“向工人鼓吹放弃政治,就等于把他们推入资产阶级政治的怀抱。” 1959年6月,毛泽东在对吴冷西的谈话中指出:“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笔者理解这里的“政治”就包含国家利益。

我们社会主义的新闻和新闻事业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神圣使命,就承担了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和神圣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社会主义新闻的最高指导原则就是维护国家利益。离开了这个大的原则谈新闻价值是毫无意义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新闻价值不只是由事实所包含的那些因素,而是涉及事实、传者和受传者三个方面,特别是要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这个“社会大环境”就是国家利益。可以这样说,国家利益是新闻价值的最终标准。

新闻媒体的名言篇五
《新闻稿的写作》

公关新闻稿的写作

一、什么是公关新闻?

对于企业而言,公关新闻是关于企业且有利于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培育良好 公众关系的新近事实的报道。请注意,这里有四个关键点:

A) 关于企业,我们写的内容里,一定是要和企业有关,而且是要和企业 想要重点表述的内容有关,不能信口开河,特别是关键地带(开头结尾)一定要重点表述企业宣传核心。

B) 塑造企业良好形象。请注意“塑造”这个词,并不是单纯说企业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领先,就是塑造了良好形象,相反,自卖自夸只会招致读者反感,媒体记者也无法发布。所谓塑造,就是通过各种语言描述客观事实,烘托气氛,最终让读者得出我们要传播的信息结论。

C) 培育良好公共关系,这一条相对较为宏观,属于公关公司策划范畴,我们可以不必过多考虑。

D)新近事实,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定要把最新最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情传播开来。

二、公关新闻是写给谁看的?

软文是写给广大读者的,如果要让读者满意,那么不仅要传播客户企业的信息,还要给读者丰富的附加价值。

读者不是在看我们的广告,也不希望看到我们的广告,如果他发现自己在阅读新闻时却中了“圈套”,是在接受广告信息,那么读者就会有一种受欺骗的感觉,那么读者就会读不下去,就算读下去,也很难完全相信文章的真实性。

但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体现“客户是上帝”的宗旨,公关公司往往将文章的广告性质暴露无遗。那种青筋暴露、口沫四溅的文章如同街道散发的小广告一样,客户那边是满意了,但读者可不满意了,本来是要读新闻的,谁想看到一群厂商在这里自卖自夸?

软文首先要明确的定位就是:软文也是有价值的新闻。企业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其信息有必要透明,有必要同社会大众经常“见面”,但如果经常以自吹自擂的面目出现,美誉度又如何建立起来?

奥格威曾经说过:“我们千万不要把读者当作傻子。”遗憾的是,很多软文工作者常常把读者当成傻子,以为自己说什么读者就会相信什么。而客户那边的公关经理也常常是一厢情愿的认为,读者读不出新闻里的广告味道和交易味道来,只要拿气势“唬”住读者,读者就一定会“就范”。

因此,公关新闻写作难度在于,大多数公司的“新闻”,对于整个行业,社会,乃至媒体记者,都算不得什么“新闻”。这样,要写出一篇精美的公关新闻,就必须多下功夫。

而且写法绝对不能与常规新闻相同,开头就是“×年×月×日……”。

软文操作如何达到读者、客户、媒体的“三赢”?软文操作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地工作流程?这也许还有一段路要走,但三者中,读者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下面就几种常见公关新闻写法做一介绍。

我们来读一篇曾获得首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新闻作品。

中国,充满投资机会东部沿海百家“三资”企业调查(节录)

记者最近对东部沿海地区100家“三资”企业做的调查发现,有39家已先后追加了投资。这表明外商在中国投资是有利可图的。

这项调查是最近上个月间进行的。记者就企业是否有利可图、是否享有自主权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优惠政策如何等几个问题,采用相同采访提纲,选择了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和山东5个省市的100家“三资”企业逐家进行了调查。 在被调查的100家企业中,有77家已取得了可观的利润,尚未盈利的23家企业中,因经营不善等原因而致亏损的只有8家。其余15家未能获利的原因包括:快速折旧、处于还贷期或处于开业投产初期,等等。这些企业的经营者认为盈利对他们来说是早晚的事。

日商独资企业厦门莆田服装有限公司对所在地区提供的基础设施感到满意,总经理佐藤忠良对记者说:“这里的基础设施与海外相比已相差无几。”同在这一地区的中美合资鹭美存储盘片有限公司总经理杰瑞先生作了更高的评价:“厦门陆、海、空交通具备,通讯良好,人才集中,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地区。”另外98家企业在回答记者关于你对所在地区基础设施作用如何评价“的提问时,回答“较好”、“一般”、“较差”的分别为58、22和18家。

调查表明,有76家企业对中国员工的素质表示满意。中国和联邦德国合资兴办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马丁.波斯特博士评价说,勤劳、智慧、积极、坦诚的中国合作者是联邦德国技术得以发挥效益的重要保证。

记者列入调查的其他一些问题还有:“你对政府提供的服务有何评价”,“你是否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你在中国的业余生活如何”等。18家企业的外商认为“政府是外商投资企业的支柱”,“政府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而17家则认为“没有得到政府多大的帮助”。82家表示他们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能够独立自主的管理企业,另外18家则称常常受到来自企业外部主要是一些政府部门的牵制和干预。大多数外商对业余生活的“单调”、“枯燥”感到失望。

[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1990年)]

(二)普通新闻稿写作技巧

A新闻内容应有新闻价值

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指的是可以引起目标读者广泛兴趣,并且具有新闻角度(如材料信、创新发展、人类利益等)的新闻。此外,此类新闻稿应该是从记者角度出发的,而不是从市场角度出发的。写新闻稿的时候,尽量把自己想象成是记者,从记者的角度出发去写。最重要的是,企业新闻稿在于让人们获得新的信息,而不仅仅是告诉他们某件事情。

1.标题格式

在大多数情况下,编辑拿到新闻稿,首先看的就是标题。有时,标题将直接

决定编辑是否采用你的新闻稿。一份有效的新闻稿应该达到以下几点:

2.标题不要超过一行。很多机构对标题字数有限制,超过字数规定的新闻稿是不会被采用的。

编辑一看标题,就知道新闻的大概内容。这至关重要,因为编辑通常只看完标题就决定是否采用新闻稿。

3.标题应包含公司名称。

标题中本应含有“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等后缀或其缩写形式。(特殊情况除外)

4.不要用感叹号或货币符号。

写一篇专业、高水平的新闻稿并非一件简单的事。以下是撰写新闻稿要注意的事项:

1.直述要点,并用名言或证据支撑。

2.恰当使用语法和标点符号。

3.遵循5W+1H原则。

4.确保电话号码和网址准确无误。

5.写完以后读一读。

6.引用名言来表明意见或关系。

7.注明联系人名称、新闻稿发布时间、网址和电话号码等。

8.新闻稿发出后,确保手机处于畅通状态。

9.保持新闻稿的客观性。

10.避免使用如我、我们、你、你们等代词。

11.不要采用吹捧或夸张的言论,但一定要让读者知道你在行内的地位。

12.一定要在最后一段中正式介绍公司的相关信息。这部分的标题最好是“关于XXX公司”。

13.长度

新闻稿应当简洁、直述要点,最好不要超过两页。但也不宜过短。50字以下的稿件很可能被看成广告,而非新闻。

(三)多媒体新闻稿写作技巧

要根据目标读者的特点确定新闻稿的风格,使新闻稿“适应“具体市场。适当采用市场名言,聘用会说市场所在地语言的代言人。

A/保持新闻稿简洁易懂

1、多用单词

新闻用语一般都比较简洁。可以用单词的地方,记者是不会用短语的。如“die”与“passaway”、“layoff”和“downsizing”等。记者吸引读者的技巧之一就是使用简单、直白的语言。他们是不会用委婉语的,也不用冗长、难懂的句子

2、用简单句

写完新闻稿后,仔细读读。很多长句其实可以分成几个简单句。但也要有适量的长句,以免文章显得单调乏味。但是,简单句更易读、易懂,不妨多用用。

3、保持文章主题简单易懂

记者们总在寻找简化新闻的方法,他们希望新闻易懂、易读。所以,发给记者的新闻一定要简单易懂。如果他们都理解不了的话,读者就更不可能读懂了。因此,这样的新闻是不会被采用的。或者,记者会帮你“简化”你的新闻稿,但是经过他们“简化”的新闻往往不是你想要的。所以,还是自己先“简化”吧。虽然很费工夫,但是值得一做。

4、用主动语态

主动语态可增加写作的力度。另外一个不要在新闻稿中使用被动语态的原因是,读者会觉得你在故意推托责任。而且采用被动语态会使文章显得单调乏味。

5、商业出版物

很多人认为他们发表的新闻稿是出于商业目的的,与一般新闻稿不同,因此不太注重新闻稿的用语。但是,在记者眼中,任何新闻稿都是一样的—他们会同样的标准衡量新闻稿。只有好的、符合他们要求的新闻稿,他们才会使用。所以,不要总以新闻稿是出于商业目的的为借口忽略写作要求。记住,你要获取的是记者的关注,而他们的要求往往很多。

B/成功地运用图片:

1.质量是关键—雇佣摄影师

雇佣一位好的摄影师也许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但是这笔钱绝对值得一花。如果图片拍摄不恰当,之前所有的功夫都将白费。为了保证图片的质量,先看看摄影师在网络发布的图片。看看他们近期发表的作品,从中找出符合你要求的摄影师。找到摄影师以后,一定要花些时间,跟他谈谈你的要求和想法,让他知道你想要的风格和你要传递的信息。在很多情况下,摄影师拍的照片不好,并不是因为技术不行,而是因为不符合你的要求(如果你没告诉他)。

2.一般技巧:

产品图片:新产品的图片或老产品推销的图片对编辑来说都是很有用的。因此,图片切忌随意,应谨慎处理。图片的采光要好,拍摄角度要合适,让编辑从图片中看到产品的与众不认之处。

人物图片:若发表的有关人事的新闻,最好添加该人物的个人图片。而且这类图片的采光一定要好,背景或拍照环境也不容忽视,办公室或其他场所皆可。但要注意的是,对于个人风景写照,图片突出的仍应是人物,而不是风景。 活动图片:活动图片应当突出活动的主题,如发言人、口号、项目等。最好不要拍一大群人的集体照片,那样不利于突出主题或中心。

3.额外建议:

准备一本公司管理层的图片集。此图片集不仅包括管理层的个人人物图片,还应包括具体活动图片。

不要通过邮件将图片抄送出去。大多数图片编辑更倾向于采用通过图片分布者(如美通社)发布的图片。

禁止用黑白图片。报纸头版、电视、杂志等都只采用彩色图片。

4..文字说明:

每一张图片都应有文字说明,而且要简捷,直接说明图片的用处。向编辑简单介绍公司的基本情况,让他们知道你的图片到底有什么重要作用。此外,文字说明不宜过于口语化,应采用新闻用语。为方便编辑工作,可直接给编辑提供图片的搜索引擎关键字。说明图片中人物时,应当遵循从左至右的规律。图片信息当然是越详细越好,但是一定要保持简捷明了。80个字是一般新闻专线的标准。

客户的需求总是无止境,对于任何客户来说,公关的目的就是更大且直观的呈现所要传递的信息,这样看实际上简单单纯的增加媒体的曝光量就是直接有效地办法,也是客户最愿看到的结果。

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还会发现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相同客户的很多项目同时进行,同时需要有相应的曝光。尤其针对平面媒体版面有限的前提下,如何更好的展现内容最大限度的扩大曝光呢?我们可以分一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尽可能将公关技巧变为现实生产力。

了解媒体:

1.良好的媒体关系作为基础

(1)一般栏目编辑关系

编辑关系一直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个主要课题,不仅仅是你开展工作地平台,更是你进一步了解媒体的最佳窗口,你要做任何的信息一定要和责任编辑深入的沟通。

(2)主编喜好

主编是一个媒体的核心,决定了媒体的导向,如果没有机会和主编深刻的交流,一定要了解主编对于文章内容甚至语气的偏好,尽量避免主编将很好的稿件毙掉。

(3)广告发行关系

广告和发行实际上是一本杂志的经济命脉,都是给编辑部供血的部门,广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编辑的发稿方向,而发行决定了这本杂志最终的发行量。

(4)其他(美编)

现代的杂志基本上都需要后期美工的整体风格美化,因此不要小看美编最后的作用,有时候一张经典的照片可能要比多页文字更有说服力。

2.了解媒体的工作节奏

不同于网络媒体,平面媒体大多都拥有自己很特殊的周期,尤其是月刊除了春节前后所有的时间都是固定的,下面5个时间是公关工作中必须掌握的。这样你可以更精准的控制曝光的时间安排。

(1)选题会时间(决定刊发内容,最佳植入内容的时期)

(2)发稿时间(编辑必须完成相关稿件的时间)

(3)编辑做稿时间

(4)主编签版时间(下印厂的最后一步,稿件最终不会有任何的改动)

(5)杂志下印厂以及上市的时间

3.其他

为了更大的曝光,有时候在相同媒体可以利用不同编辑的版面控制曝光量,所以以下的信息需要公关人更深入的研究。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要利用编辑之间

新闻媒体的名言篇六
《关于道德约束的名言警句及记者名言》

新闻媒体的名言篇七
《《全能记者手册》经典语录》

《全能记者手册》经典语录

经典中的经典

以下是《全能记者必备》作者在书中引述的,可谓经典中的经典。

“报纸是一群人的完美集合体——包括各种肤色、所有性别、不同经历的人,这些人崇尚公正,对没有希望或没有声音表达他们希望的人充满同情心。”这是格里高利•法弗里(Gregory Favre)在担任美国报纸编辑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Newspaper Editors, ASNE)主席时对协会成员讲的话。

他们是“一群热爱语言,一直精益求精、心怀敬畏地使用它的人,他们吃苦耐劳,并随时准备被闹钟叫醒。”

法弗里担任过加利福尼亚的《萨克拉门托蜜蜂报》(Sacramento Bee)的执行总编,年轻时在老家密西西比乡间的一份周报开始他的新闻工作生涯,这番话是对他近50年报纸经验的总结。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总编辑理查德•J•卡塔尼(Richard J. Cattani)总结了职业新闻记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包括:独立、高产、细致、愿作榜样、通才、权威性、进取心、乐于助人、视野开阔、敏感、深思熟虑、自信、有个性、直觉感强、可教、无私、责任感、活跃、有条不紊。最后,他的忠告是:“如果你不能做到一睁眼就开始写作,那就试试干点别的吧!”

《图森公民报》(Tucson Citizen)总编辑保罗•麦卡利(Paul McKalip)在报纸基金会(Newspaper Fund)出版的一种择业指南中,对申请加入新闻事业的人提出了以下要求:“聪明智慧、兴趣广泛、进取心强、技能高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适应截稿压力、文笔优美。”

“我认为每个记者或编辑都应当设身处地,把自己视为报道中的当事人。这是学习客观公正的极好方法。”

如果《迈阿密先驱报》前总编大卫•劳伦斯(David Lawrence)的这个建议能够实现,那么今天的新闻媒体可能就不会遭遇到如此多的公愤,而且可能也不会有如此多的诽谤诉讼。

《斯平菲尔德太阳新闻报》(Springfeild News Sun)总编辑卡拉•加雷特•哈肖(Karla Garret Harshaw)指出,公信力不仅仅指准确性,和确保姓名、日期和地点准确无误,也要包括报纸对它所在地区的报道方式。“我们应当广泛地反映所在地区人们的各种观点和看法,以及生活形态。有时我想,哪个领域我们关注不够,在这个领域我们的公信力就会出问题。”

哈佛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Harvard Center for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的著名学者西塞拉•博克(Sissela Bok)说,从公众的观点来看,公信力必须与可信性相结合。“当你有一种直接的手段来核实你听到的事情时,这非常容易做到。但是,作为读者和电视观众的公众显然没有核实手段。因此他们会说:‘怎么能相信这个人说的话?’‘怎么能相信报纸上说的话?’这就是与公众沟通会出麻烦的地方。”

《沃斯港明星电讯》(Fort Worth Star Telegram)主管地区事务的副社长杰克•汀斯利(Jack Tinsley),向编辑们提供了以下关于公信力的观点:

— 新闻报道的第一优先是准确。不能因为抢先而牺牲准确和公正,虽然我们渴望既准确又能抢先。

— 要显著地刊登更正。

— 避免偏听偏信,努力实现公正和平衡。

— 努力避免匿名的新闻来源。

谢丽•里奇亚迪(Sherry Richiardi)在《美国新闻评论》上写道,这些报道大部分都是被谣言和匿名来源支配,特别是总统性丑闻案的报道。从报纸到杂志到广播电视,新闻的准则已荡然无存。她还总结了丧失新闻准则的常见表现: — 以牺牲准确为代价而争第一的本能冲动。

— 容忍把推断和猜测当成新闻。

— 匆忙做判断。

— 大量使用不可靠的新闻来源。

— 把没有证实的信息当作事实来报道。

“文字是神圣的。它们值得尊敬。如果你用正确的顺序,正确地使用它们,就能够将世界向前推进一小步。”这是汤姆•斯托帕(Tom Stoppard)在《真实的事件》(The Real Thing)一书的论述。

“一个记者必须要用导语引起读者——和编辑——的注意„„无论涉及哪种体裁,这一原则都是相同的。第一个字、第一个短语、第一个段落至关重要。” 作家、自由撰稿人罗伯特•奈特(Robert M. Knight)说。

“写作是再思的艺术。最先涌上心头的东西很少是令人满意的。写作技巧的基础不是现成语句的涌流,而是对字词的筛选。”

美联社资深特稿编辑和语言指导雷尼(杰克)•卡彭的这番话,用在撰写复杂报道的导语上非常恰当。

“你的导语要让读者大叫一声:‘哇塞’——导语要让读者眼前一亮,这样才能吸引他的注意力,让他迫不急待地读完报道的其余部分。”

很久以前,《国家图片》(National Graphic)的编辑部成员詹姆斯•雷诺

兹(James Reynolds),在他为《鹅毛笔》杂志写的一篇的文章中,就做出这样经典的教诲。

“写作的精髓就是改写。”威廉•金塞尔在他的名著《完美写作》的开篇中写道:“职业写作者反复改写他们写过的句子,然后再改写他们改写过的句子。”

“写作者的最基本的目标„„已经很清楚:就是要用最简单、最准确和最直接的文字来叙述。”《哈波斯》杂志(Harper’s)前主编刘易斯•莱汉在他的专栏《休闲椅》(The Easy Chair)中说。

印第安那州蒙斯特市《时代报》(Times)的写作指导凯文•麦克格雷斯(Kevin McGrath)在《美国编辑》杂志的专栏中这样评论道:

最蹩脚的写作者否认这个残酷的事实:没有一个人能够一气呵成并达到完美无缺;而最优秀的写作者则承认这一点。最优秀的写作者修改自己的作品,然后修改更多,然后再次修改。

“照片是幸运的!我们能够从中分享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瞬间。我们采写的每一篇报道和拍摄的每一张照片对某些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全国新闻摄影家协会(National Press Photographers Association)副主席琳达•阿斯伯里-安吉尔(Linda Asberry-Angelle)在1997年“最佳新闻摄影作品”颁奖会上这样说。

“作为摄影记者,我们可能是第100次被指派去拍摄高中橄榄球赛,但对于那些孩子们来说,可能是第一次出现在报纸上。我们拍摄的这些照片会被裁剪下来,装进照框,夹进相册,粘在冰箱上。这就是说,我们捕捉到了某个人生活中的一瞬间。”阿斯伯里-安吉尔女士说。

以下是兰马克报业集团(Landmark Community Newspapers,Inc)为摄影记者制定的几项最重要的指南:

——避免五个以上的人出现在一张照片中(合影除外),理想选择的是:三人就足够了;

——构图要紧凑,一般情况下,头与头之间不要有空白;

——无情地裁剪、果断下手,不要吝惜;

——成人的全身像一般从胸廓底端裁剪;

——放大照片时要慷慨大方,好的照片见报时总是要比你最初想像的宽一栏; ——照片中人的头像至少要有十美分硬币那么大。

《辛辛那提问询者报》的时事漫画家吉姆•伯格曼(Jim Borgman)在美国报纸编辑协会的杂志《公告栏》上写道:“在《问询者报》,我的漫画可以自由发挥,如果有时与编辑部的观点一致,那只是巧合。我们几乎没有接到一封读者来信,说因为看到社论与漫画的观点对立而被搞糊涂了。署着画家名字的漫画就被看作是它自己的声音。当我的总编失去了对这个空间的控制权后,他得到的是新鲜、活力和创造力,还有争辩的素材。”

“显然,你不会准备报道一起飞机失事,但是,我想你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做准备。”《新闻日报》《Newsday》记者亚当•豪瓦兹(Adam Horvath)在接受普利策奖时这样说。他所在的报纸因报道三角洲公司TWA800航班在诺瓦斯科蒡亚失事而获得这项殊荣。

“大多数记者认为他们可以满足于这样的工作:找你谈几句,得到你说的一句话,回到办公室,描述几个数字,然后再找一些长期的敌对者,得到一句相反的话。” 这种尖锐的批评来自马里兰州乔治王子县的监察官韦尼•科里(Wayne Curry),他说,记者们对政府怎样执政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新闻媒体的名言篇八
《新闻报道中常用的四种群众语》

新闻报道中常用的四种群众语言

新闻界老前辈穆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美味来。”实践证明,要把新闻报道写得生动活泼,固然有选材、谋篇布局等诸多因素,应用好群众语言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什么是群众语言?从广义上来说,人们说的话都是群众语言。但这里所说的群众语言是狭义的,是指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创造的广泛流传的活蹦乱跳的语言,具有朴实、生动、形象等特点。

“黄段子”、“灰段子”、“黑段子”,也都属群众语言,但只有消极作用,新闻报道是禁用此类语言的。所以,新闻报道中使用的群众语言,往往都是些具有积极意义的群众语言。

笔者认为,新闻报道中常用的群众语言有四种:发自内心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语言,土里土气的语言。

一、发自内心的语言

这种语言,不是虚假的语言,不是遮遮掩掩的语言,不是隐晦曲折的语言,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语言,不是迎合他人的语言;这种语言,是发自内心的,真真切切的,蓄积已久了的,没有丝毫修饰的,一语中的的语言。概括通俗地说,这种语言就是说心里话的语言。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新闻的真实就是语言真实、细节真实等若干真实的集合体。追求真实的群众语言,就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因此,记者采访时要善于运用心理共鸣法、激将法来让群众说出心里话。所谓心理共鸣法,就是对于所了解的事情的看法,采访者始终与被采访者保持一致,从而让被采访者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觉,话越说越投机,不知不觉就把心里的话掏了出来。所谓激将法,就是对于所了解的事情的看法,采访者故意与被采访者相左,从而让被采访者激动,以致抑制不住话语闸门说出深藏在心底里的话。

例如:

“我们的饭碗被渍水淹没了,盼望政府和社会各界伸出援手,共同打捞我们的饭碗。”

这是湖南省汉寿县月明潭乡浏浃河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朱炳文说的一句话,显然是发自内心的语言。这句话被常德日报记者写入通讯《浏浃河村民的饭碗被淹没》(载2010年11月1日《常德日报》)。 浏浃河村地形特殊,一边高一边低,下雨时高处的水流到低处成涝,天晴高处不保水又成旱。村里原有的一台机埠因前些年遭遇洪水的灭顶之灾,已是锈迹斑斑,犹如聋子的耳朵成了摆设。没有了机埠,仅一口小山塘,田地十有八九旱涝不保收。这是一个典型的因渍涝致贫的村。

2010年10月的一天,常德日报记者开展“贫困乡村行”活动,来到了该村采访。记者在采访中,始终抱着一种同情心,并认为这是一个应该帮扶的贫困村。记者的心与村民的心和村干部的心产生了共鸣,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朱炳文,在记者采访快要结束时,说出这句让记者眼睛一亮的话。就是这句话,报道的标题出来了,报道的结尾句也有了。

二、富有哲理的语言

这种语言,是对社会生活的体会,是对社会生活的感悟,甚至是人生的真谛。这种语言,虽为某个群众提炼或创造,但往往又为广大群众所用,有的甚至成为励志天下的名言,成为激励他人的座右铭。 有些报道为什么会让人百看不厌?就是因为报道中充满了哲理。所以说,有了哲理的报道一定耐读。 用什么方法可以让报道写得有哲理呢?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所以,新闻报道的表达方式应以叙述为主,辅以抒情、议论和说明。因此,要想报道充满哲理,主要的方法还是采用富有哲理性的群众语言。 要想在采访中获得富有哲理的群众语言,方法就是对采访对象多加肯定和赞美,并运用“你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提问。其实,采访对象能说出富有哲理的话,并不是靠一时的灵感和冲动而产生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慢慢酝酿出来的储藏在自己内心世界里的能让自己提神的一杯美酒。记者只要深挖,采访对象就会把他心里的美酒倒给你。

例如:

“我不进步,就会退步”,“别人的进步就是我的退步。”

这是建设银行湖南省津市支行员工马静所说的两句富有哲理的语言。常德日报记者把这两句话写入长篇通讯《建行人歌动地诗》(载2012年3月5日《常德日报》)。

建行津市支行是个学习型的团队,从上到下人人爱学习,考级、考证、考文凭,你看着我,我盯着你,都生怕落伍。马静是学习型团队中的佼佼者。

作为柜员的马静,每天扎完账下班时一般都是晚上六七点,回家吃完饭、哄睡小孩就到了晚上八九点甚至十来点。这个时候,马静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啃起知识来,新政策、新制度、新业务、新产品等,都是她啃的对象,往往一啃就到半夜甚至凌晨。多年来,她养成了这样的学习习惯。

马静就是在“我不进步,就会退步”,“别人的进步就是我的退步”的自我激励下,茁壮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员工。如今,她已成为津市支行的一级柜员,业务娴熟得就像电脑一样快,已连续3年无任何差错。

因此,记者把马静刻苦钻研学习的事迹连同她所说的富有哲理的话语写进了通讯之中。

三、生动活泼的语言

这种语言就是指歇后语、谚语、俗语、惯用语等。这些都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人民群众对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科学知识、生活感受的总结、提炼和加工,是民间语言的精华,是人民群众喜闻乐用、广为流传的一种较为定型、言简意赅的语言形式。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前后两部分贴切顺畅。在一定的语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但仍然可以领会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如,爆竹脾气——一点就炸。

谚语是以传授知识和经验为目的的一种语言。如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如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放虎归山,必有后患”。如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如“分道扬镳”,用俗语来说就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修辞色彩强烈。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如“八竿子打不着”,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

歇后语、谚语、俗语、惯用语,都是群众语言,都具有生动形象、活泼风趣、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的特点,堪称语言中的一枝奇葩异卉。恰到好处地运用歇后语、谚语、俗语、惯用语,可增强新闻报道的表现力。

在新闻采访中,这样的语言很容易采撷到。

例如:

“磁卡也有投资效应,这点毋庸置疑。但对于邮币卡中最弱的一个板块,一定要选对品种,否则,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是被采访对象——田村卡(集卡者对日本技术磁卡的通称)投资网经纪人杨路瑛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中的“竹篮打水一场空”就是歇后语。北京商报记者把带有歇后语的这句话写进了通讯《叫价过万 田村卡有价无市》(载2011年5月13日《北京商报》)。

四、土里土气的语言

这种语言就是指方言土语,它是在一定地域或一定范围内流传的群众语言。有着56个民族的中国,地广物博,幅员辽阔。单是汉语就有几大语系,方言土语更是五花八门。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语言变体。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和文化教养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语言变体。

我国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在复杂的方言区内,有的还可以再分列为若干个“方言片”,甚至再细分为“方言小片”。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文学大师们从来没有鄙视过方言土语。从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看,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涉及某一方言或几地方言的运用。

鲁迅先生说:“方言土语,很有些意味深长的话,我们那里叫‘炼话’,用起来是很有意思的。恰如文言的用古典,听者也觉得趣味津津。”

胡适先生说:“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的能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

作为面向大众的新闻媒体特别是地方性的新闻媒体就更没有理由来鄙视方言土语了。其实,新闻报道中适当运用方言土语,能使报道“土”得活泼,“土”得自然,“土”得亲近,“土”得清新。 例如:

《(主题)广东搞掂小布 江苏搞掂海德 (副题)NBA停摆,一大波NBA球员正在接近》 这是新快报记者采写的一则体育消息的标题,报道刊载于2011年11月19日《新快报》。

结合导语和主体看标题的内容就是,广东“宏远”和江苏“南钢”,分别签约了前火箭队的“布鲁克斯”和“海德”。所以,这里的“搞掂”就是“签约”的意思。但“搞掂”的意境,是“签约”远远无法比拟的。

“搞掂”,广东方言,就是“做好了,完成了”的意思,也就是“搞定”了的意思。

“搞掂”,在广东人的工作和生活氛围里使用频率是很高的,上级布置任务时,下属往往只需回答这两个字;亲戚朋友同事间的帮助,也通常只需用这两个字。

正因为广东媒体的报道中经常使用“搞掂”一词,该词已成为全国性方言了,全国各地几乎都在使用这一词。所以,新闻报道中适当使用方言土语,还有利于方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从而丰富我国的语言文化。

鲁迅说:“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使文章更加接近语言,更加有生气。”这是教我们学习群众语言的至理名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语言的创造者。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衍生出了五彩缤纷的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源泉。新闻报道不应拒绝群众语言的热情,否则,新闻报道的文风就会走进死胡同。因此,记者在采访中要善于捕捉群众语言,并在写作新闻报道时适当正确使用群众语言。

新闻报道中适当使用群众语言,能使报道更贴近实际,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群众;能使报道更有真实感,更有感染力,更有耐读性。

我们甚至可以这么来评价群众语言的作用:抓住了有报道意义的事情,并适当使用群众语言,新闻报道的写作就成功了一半。

新闻媒体的名言篇九
《名言警句》

名言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 华罗庚 “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 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中国)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荀子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 故能成其圣。 ——管子 搞学问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不滚就化。 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贾兰坡 ——鲁迅 ——荀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的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贝多芬 事例: 1、锦囊出珍品 唐朝“鬼才”诗人李贺,他的成功在于积累。为了搜集素材,他早上背上锦囊,骑着毛驴, 外出游历,观察生活,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放于锦囊中。一天下来回到家中,将锦囊中积 累的纸条拿出,在灯下选择整理,将有用的纸条再存入另一个锦囊中供以后写作用。 2、陶瓷积累知识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了积累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的贴着标签,整齐的放 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 他把平时收集到的资料按不同门类放到各自的陶罐中。 等到资料积累 的可以写作时,便函将陶罐倒空,将资料整理成文。 3、日积月累终成伟业 革命导师马克思,为写《资本论》 ,阅读了 1500 多种书,在书中引用了十几个学科、数百个 作者的观点,留下了一百多本读书笔记。列宁在《列宁全集》中引用自已看过的书竟达 1.6 万多册。他在研究帝国主义专题时,读了 148 本书、49 种期刊中的 232 篇文章,写下 60 多 万字的札记。 4、 “厚积”者的楷模 列夫· 托尔斯泰如果没有那一叠厚厚的审讯记录, 如何写出那原汁原味的俄罗斯下层劳动人 民的语言;李贺如果没有那个装诗的锦囊,怎能写出那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姚雪垠如果没 有那万张专题卡片,就不会有今天的长篇小说《李自成》 。天才在于积累 当今,有一位叫摩西的外国老奶奶被越来越多的世人

所注目,说来有趣,摩西奶奶可谓 大器晚成,干了一辈子庄稼活,她在 73 岁时扭伤了脚,不能再下地干活,她 75 岁开始学绘 画,80 岁举办了个人的首次画展……于是,人们在赞叹摩西奶奶和她晚年取得的惊人艺术 成就的同时,称这种现象为“摩西奶奶效应” 。 无独有偶,墨西哥的老翁蒙图伊在 86 岁时获得了政治学学士学位,此前,他已拥有工程 学和经济学两个学士学位。 老人废寝忘食地读书, 希望能给后辈做出榜样。 蒙图伊出身贫寒, 现有 10 个子女,他计划继续自己的学业,取得政治学学士学位后,他这样告诉众人: “我一 切向前看。 ” 摩西奶奶也好,好学老翁蒙图伊也罢,无不给人这样的启示:一个人如果不去挖掘自己 的潜在能力,它就会自行泯灭。 一个人的成才与事业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文凭与学历, 关键在于持续不断地学习与锲而 不舍的奋斗。一位香港著名实业家原本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历经坎坷与磨难,靠的是持续不 断地学习和向上向善,终成为亚洲首富,名列美国《财富》排行榜;齐白石没机会上学,从 牧牛砍柴到学做木匠, 再到痴迷艺术, 凭着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不断学习, 从不让一日闲过, 终成为一代绘画大师,名扬海内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句名言: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 于积累。 ” 人的一生充满机遇和变化,不可能几十年如一日的恒定不变。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 识“折旧”不断加快和国内外综合力量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只有不断学习,成就学习化人 生,才不会落伍,才不会被时代淘汰。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与时俱进,才能永远立于 不败之地,才能驾驭自己的人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生价值。 知识就是财富, 知识就是力量。 学习不仅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当今,全世界正在发生着一场新的革命: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学习化。学习化社会的 特点是:全员学习、共同学习、终身学习、学会学习;人人学习认知、学习做事、学习共处、 学习生存和发展,社会也正朝着充分满足和实现每个学习者的愿望的方向努力。 气有浩然,学无止境。一息尚存,学习不止,奋斗不息,成就学习化人生!再小的爱好也怕坚持 李咏主持电视节目《咏乐汇》 ,采访了许多成功人士。在节目临近结束时,他习惯问这些成 功人士的成功秘诀是什么?我们发现,他们回答最多的答案是两个字“坚持” 。 这种回答确实很老套,但“坚持”的确是成功的最大秘诀之一。 最近,美国媒体评出了“全美最牛的读者” ,获得者竟是 62 岁的肯尼斯·兹莫曼。他原本只 是

一个普通如你我的读者,但坚持让他的名字和名流政要一起出现在《时代》 《新闻周刊》 《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上。 因为 22 年来边读边写的坚持,肯尼斯·兹莫曼创造了一种奇迹。 他喜欢对所阅读到的新闻和其它文章发表个人看法, 但他不是评论家和作家, 他能够撰写下 来的只是类似读者来信读者意见之类的文字, 常常只有几百字——有许多读者会因为担心自 己表达能力欠佳、 学力不逮和身份不够而不愿撰写这样的文字。 但这种 “豆腐块” 式的写作, 肯尼斯·兹莫曼始终干得津津有味, “流连忘返” 。他爱好给报刊提意见,为新闻报道中的大 人物、 大事件发表个人观点, 有时候是支持, 有时候是反对, 而有时候只是纯粹想开个玩笑。 这么多年来,肯尼斯·兹莫曼像大作家一般笔耕不辍,总共给美国各大报刊撰写了 38000 封信,其中 1700 多封发表在 75 种报刊上。涓涓细流汇成了一条可观的河流,再也没有人会 嘲笑肯尼斯·兹莫曼。 有人会猜想,肯尼斯·兹莫曼这样坚持可能是为了稿酬吧?其实,他的不少公开发表的“豆 腐块” 文章没有任何稿酬。 他坚持撰写这样的小东西只是自己真的爱好写写画画而已; 另外, 他相信,再短小的文字也会引起蝴蝶效应,并且可能改变历史。 如果有一天我的经历被拍成电影,我会告诉大家,任何一个爱好都有它的价值,只要我们真 的享受它,自得其乐。但重要的是,要想在你的生命中做成点儿什么,你必须有所坚持,不 能放弃。 ”肯尼斯·兹莫曼说。 坚持,不放弃,这是肯尼斯·兹莫曼的成功秘诀,也是无数“普通人”的成功所在。也许 我们一生都难以拥有伟大的理想和事业,但是我们可以坚持自己微小的爱好和兴趣。 再小的爱好也怕坚持。坚持我们微小的爱好和兴趣,也许在享受自得其乐的同时,一不 小心,也跟肯尼斯·兹莫曼一样,成为一个成功人士了。 其实,成功就这么简单。 记得老子曾经说过: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成功需要积累,这是一条最简单的真理,积累知识,使我们博闻强记;积累钱财,使我们克 勤克俭;积累友谊,使我们广交好友。积累,让我们不断进步。 元末明初时的陶宗仪,成就了一个“积叶成书”的佳话。他进士落榜后,常利用田间劳作 休息时间,坐在田埂边上看书。看一阵书,就放下书本,走到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信手扯 下树叶,在上面尽情地写着。待到片片树叶上写满了字的时候,他把它们小心翼翼放在大树 下晾着,然后将它们存贮在瓦罐中。贮满了,就把瓦罐埋在屋后的大树根下。就

这样,他日 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写书,不断积累。十几年间,竟然积满了数十瓦罐。到了晚年,他 让学生们挖出那些瓦罐,指导他们把树叶记载的资料,抄录整理,编写了一部三十卷的《南 村辍耕录》 。在积累中,他的文学之花绽放了。 是谁背着竹篓,在深山老林中穿梭;是谁脸上沾满泥土,对着草儿绽开笑颜;又是谁每 天冒着死亡的威胁,尝遍百草。为了完成《本草纲目》 ,他搜罗百氏,采访四方,他深入民 间,不耻下问,他精心编选,反复实践,他就地采药,不辞劳苦。耗尽半生心血,历时二十 七年,三易其稿,终于写成了这部巨著。没有人知道,李时珍付出了多少艰辛,只是,在积 累中,他的医学之花绽放了。 通常我们羡慕别人拥有大海, 却不知道别人一滴一滴艰辛积累的过程。 曹雪芹用了十年的 时间才著成《红楼梦》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造了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司马迁用一生 的精力,艰苦的劳作,留下了灿烂辉煌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永表后世。每一个成 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懂得积累,懂得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人格的完善,实力的 雄厚,都是一个原因,那就是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积累构筑了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梁, 积累, 让人生之花绽放!

新闻媒体的名言篇十
《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媒体责任》

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媒体责任

2013年04月23日11:05

来源:人民网 作者:李建峰

手机客户端 打印 字号 保存到博客 正文 我来说两句(7人参与) 原标题 [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媒体责任]

摘 要:不论是自然性灾害还是人为性灾害,灾害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也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做好灾难性新闻报道,应把握哪些原则?肩负怎样的媒体责任和社会责任?这是每一位媒体从业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灾难性;原则;媒体责

社会生活不可能总是平安无事,自然现象也不可能永远风和日丽,灾害性突发事件常常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不期而至,它带给人们的是对生命的损害和扼杀、对物质的破坏和改变、对环境的摧残和毁灭。更带给人悲痛、恐慌、焦虑和不安。面对灾难,媒体该以什么样的心理,担当什么样的责任,把握什么样的原则,做什么样的报道,这是每一个采编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什么是灾难性报道

所谓灾难性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灾难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事实的报道。灾难性事件常常表现出突发性、震撼性、负面性和社会性的特征,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人类无法防止的自然性灾害,如地震、台风、水灾、旱灾、火山爆发、山体滑坡等;一类是人类自身造成的灾害,如恐怖活动、战争、海难、空难、交通事故、凶杀、矿井瓦斯爆炸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责任事故等。

二、如何把握灾难性报道

灾难性报道不同于时政、财经、文化、体育等新闻报道,它既具有一般新闻的特点,更具有一般新闻所没有的特殊性。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媒体作为灾难情况公布的平台,政府和群众交流的桥梁,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具体操作上,要把握四个原则。

一是及时性原则。灾难性事件发生突然,不可预料,令人毫无思想准备,往往引起更高的关注度和更大的社会影响,也同时带来来自各种民间渠道的信息,且传播性强、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极易引起受害者家属朋友的不满和敌对情绪,引发出事方和受害方的对立和矛盾,进而造成社会局部的不稳定。因此,媒体面对灾害性事件,要第一时间派记者深入事发现场,尽快了解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原因、现场人员伤亡情况和经济损失、事件进展及善后情况,并和当地党委政府相关部门联系,核实事件中的各种事实,按宣传部门新闻发布的统一口径,及时准确、有序有节的进行。

二是准确性原则。准确性是新闻的基本要求,就是说新闻事实要真实,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细节和事实都要符合客观实际。李希光在谈到好新闻时说:"好新闻首先要准确,所有的新闻都要核实。"这就要求媒体记者要对报道中的每一个人物、地点、数字、细节都要认真核对,报道由政府发布的具有权威性的信息和新闻现场所发生的真实情况,做到如实地反映事实。

三是真实性原则。灾难性事件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都不是值得炫耀的事情,从舆论和政治影响看,还是有损于政府形象,不利于当地的安定团结。因此,每当辖区发生灾难性事件,一些行政官员往往想方设法封锁消息,遮之盖之,敷衍塞责,欲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掩盖事实真相,编造虚假信息,隐瞒或减少死伤人数,欺骗媒体和舆论,欺骗上级组织,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这就要求媒体要有追求事实真相、为受害者主持正义的强烈的责任心。2006年5月18日山西左云煤矿有关负责人恶意瞒报,最初煤矿上报5名矿工被困,最终核实57名矿工被困,17人遇难。2001年7月17日广西南丹特大矿难,如果不是《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等媒体记者冲破各种艰难险阻,一层层撕开这起被严重捂掩的特大事故的沉重黑幕,这个"惊天大案"的真相将"沉水底"。

四是一致性原则。伴随着灾难,有关灾难的传言和信息通过手机、网络等载体及口口相传,海量的鱼龙混杂的信息不断涌出。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就要保持冷静和理性,采集的新闻要有可靠的新闻源,发布的信息要有对外一致的口径,对来自政府的部门的信息不能随意改变,对来自当事人、受难者及亲属、目击者的说法要有甄别、分析和核实,不能在报道中掺杂记者个人的思想和情绪,使记者成为新闻的主角,要出于对政府、对受害者、对读者高度负责的精神,将客观准确的事实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受众,而不能提供前后不

一、模棱两可、互相矛盾的信息,误导受众。

三、灾难性报道的媒体责任

灾难性事件往往涉及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全局,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做好灾难性事件报道,媒体最重要的是要肩负自身责任,担当社会责任,也就是不仅仅是报道事实的责任,还在于配合支持当地政府有效处置事件的责任。同时,媒体还要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在为公众还原事实真相的同时,把如

何将事件损失控制在最低水平、如何有效地应对事件、如何使事件较快地得到解决等信息传递给受众,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是守土有责,发出主流声音。人们常说:"大道不畅,小道必猖。"灾难发生后,由于其固有的社会关注度,容易多渠道传播各种版本的信息,造成判断上的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给灾难的救援处置带来很多障碍。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媒体担负着及时准确向社会公布事件实情,满足公众和遇难者、受伤者和家属的知情权,使事件在阳光下真实健康地传播。如果政府相关部门和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主流信息,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屏蔽各种小道消息。比如,西安市灞桥区发生山体滑坡事故后,作为在市民中有广泛公信力的《西安晚报》,按照政府相关部门发布的新闻,及时在次日报纸封面版头题刊登,突出事件的严重程度,突出救援和省市区领导的重视。在随后的几天中,晚报每天都有事故救援情况的报道,死亡人数、失踪人数、伤者治疗情况每天都有变化。由于报道及时、准确,使一些传言没了声音。 二是遵从有责,守则但不刻板。突发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及领导都对此极为重视,他们考虑更多的是为救援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维护一地的和谐稳定。因此,宣传部门往往从新闻宣传口径上从严把握,从版面安排上要求淡化,尽可能突出领导的重视和相关部门及时组织的救援。但对读者来说,这些的报道还远远不够,读者更多关注的是事故中人员的伤亡、事故中生命的抗争、事故的进展、事故的影响、事故的善后、社会各界的关心等。因此,媒体在报道时,既要按上级对报道的要求去做,但遵从并不盲从,应在发通稿的同时,积极争取通稿外灾难救援现场艰险的、惊心的、感人的相关新闻的报道,增加新闻的人文含量和情感力量。当然,一切报道都应是积极的、建设性的。 三是把握有责,掌控报道度量。灾难性事件往往受到公众的特别关注,一方面是人们对生命的关注而产生恐慌、同情等心理。一方面是事发地政府希望通过各种有效措施,积极救援,妥善善后,为事件的处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是遇难者、伤者的家属由于悲痛、焦虑所致的逆反意识。这时,稳妥地把握报道原则,理性恰当地采写和编发灾害性新闻,就可以平衡三方面的影响,尤其是为政府救援和处置事件赢得主动,并使受害者一方稳住情绪,得到理解,促进事件救援和善后处理。

四是关心有责,彰显人文情怀。面对灾难性事件,媒体要突出对人的生命、人的生存、人的尊严、人的知情的关注。首先是关注因灾遇难受难的人。我们在对灾难性报道的阅读中看到,那些能打动读者心扉、社会反响大的灾难报道,往往都是记者把饱含深情的笔触投到灾难中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上所作出的报道。如《中国青年报》7月27日对"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事故报道的通讯《永不抵达的列车》,就是一篇对几位大学生不归旅程生动记叙的催泪之作,悲情中充溢温情和真情,令人不忍卒读。媒体在灾难性报道中,应尽量还原生命个体在灾难中的真实情况,挖掘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让人们感受到无私、坚强、智慧等人性光辉,以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去抚慰那些受难者以及关注灾难中的人们。在报道生命个体的同时,媒体还要关心受难者家属,采访要尊重家属的意愿,给予家属精神安慰和道义

支持的同时,关注他们灾后的生存状况。向受难者和遇难者的亲属及时、准确、客观地传递其他信息,使他们了解事件发生的过程,清楚事件进展的情况,知晓事件善后的处理。通过向他们传递政府积极救援的信息,传递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的温情,传递媒体人文化的报道理念,抚慰受害者和遇难者亲属受伤的心灵。其次是关注受众,满足读者的知情权。灾难性事件的发生,肯定牵动读者敏感的神经,他们需要及时知道事件更多的信息。在这个时候,媒体就要发声,而且要及时准确地发声。如果在关键的时候弱声、失声或是短声,就会大大地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尤其是在网络、微博、手机信息快捷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不能及时准确为受众传递信息的媒体终会被受众所遗弃。因此,媒体要对事件始终保持追踪状态,做到不瞒报、不断报、不浅报,让受众每天都能得到最新信息。

五是引导有责,突出建设功能。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来自手机、网络、微博的各种信息很多,社会上的传言也不少,这大量的信息难免真伪混杂,虚实并存,容易造成信息传播混乱,滋生谣言,扰乱对事件的判断,引发社会矛盾。特别是,在一些媒体放大和张扬事件悲惨场面报道,引发受众不满情绪时,作为传播主体的主流媒体,就要做传播的主力军,一是通过报道加以引导。从积极的方面着笔,通过及时报道政府全力救援,社会各界倾情关心的信息和事迹,救援人员昼夜奋战等,引导舆论从对事件悲情场面的过度渲染转入对积极救援的及时报道上,以此来消除公众的疑虑,使之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二是通过言论加以引导。言论代表媒体的立场,有些报道因为题材所限,不能完全清楚地表明媒体态度,这时,评论的适时配发就可明确判断,深化报道,从积极的角度消除某些报道的消极影响。

六是道义有责,尊重逝者生命。在灾难性事件中,不幸突然间降临,留给家人和朋友的是无尽的悲痛和思念。在关于遇难者的报道中,尊重生命,敬畏人的尊严,考虑人的感受,是灾难性报道的伦理。记者要尊重逝者,尊重逝者家属,不干扰抢救和治疗,不随意曝光死难者遗体和遗物。要注意在细节描写中回避血腥、悲惨的场面,回避有关逝者及家属不愿公开的隐私,不将灾难作为"猛料"报道,进行炒作和煽情。前方采访的记者应这样,后方的编辑部门或制作、播出人员也如此。媒体工作者只有遵循灾难性报道的伦理,才能传达出爱与信心,才能懂得怎样与受灾民众一起面对灾难,并战胜灾难。

作者简介:李建峰,男,西安报业传媒集团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任编辑,硕士,主要从事传媒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 雷刚,张真真.灾难报道与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C].第九届海峡两岸及港澳新闻研讨会大会宣读论文,2005.

[2] 沈正赋.灾难性事件报道方法论初探[J].新闻战线,2003(9).

刘文蓉.灾难报道新闻伦理问题初探[J].青年记者,2011(24)

相关热词搜索:关于新闻媒体的名言 关于媒体的名言 多媒体教室的名人名言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新闻媒体的名言”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新闻媒体的名言"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lizhi/7319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