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说说 > 论语里与游学有关的句子

论语里与游学有关的句子

2017-01-05 14:46:01 编辑:hongyaping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论语里与游学有关的句子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 ...

论语里与游学有关的句子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下面是www.chinazhaokao.com中国招生考试网小编整理的论语里与游学有关的句子,供大家参考!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

  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要做到“爱人”,必须先做到“忠恕”和“孝悌”。孔子的德育是为培养封建社会的“君子”而服务的,但它形成于德育实践过程中,基本上反映了德育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2、智育重法。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一般来说,知识的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一个智育观念的更新。必须明确,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孔子认为除了极少数的“圣人”外,绝大多数的人要获得知识与技能必须“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论语.季氏》)。“学习”一词就来自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可见智育的首要目的是教给学习者以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才能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这一指导思想和我们现在的某些单纯的应试教育、技能教育相比,无疑更正确、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文。

  3、德智并重。孔子是历来主张智育与德育并重的。因此,他教导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求弟子们学习目标立志于“道”,执守于“礼”,遵循于“仁”,而博览、涉猎、游学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他的教学内容也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提出了“四教”,即“文、行、忠、信”。在智育与德育之间,孔子既重视智育,更重视德育,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做学生的人,在家便要孝顺父母,出外便要敬爱尊长,做事则要谨慎而又诚实可信,能与众人友好相处而又亲近有德的人,如此躬行实践,注意道德修养的同时学习文化知识,德、智并重,但是将道德修养放在了学习的前面,而且孔子在其教育实践中也确实注重德育为先,他对弟子的教育,始终贯穿着道德的主线。我们只有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真正扭转“以考试成绩定成败”的指向,将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都列入升学考试之中,尤其是后者要定出相应的有权威的指标,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的重智轻德现象。

  二、教学态度

  为了实践和演绎“礼”与“仁”,孔子一生都在身体力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他的教学态度也是极端严肃、极端认真的。他说:“当仁,不让于师”。他承认“青出蓝而胜于蓝”的道理,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所以他倡导“教学相长”、“不耻下问”,经常虚心地向弟子学习,在《沂水春风》中我们可以读到孔子与弟子们平等对话、和谐交流、心灵共鸣的教学情景。还教育弟子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学而不厌。他教导弟子们要努力好学,提出“六言”(品德)、“六蔽”(弊病):“好仁不好学句子大全http://Www.1juzI.coM/,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所以子贡说孔子:“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教育弟子要学无止境,“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要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2、诲人不倦。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更可体现出孔子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论语》中两次记录了孔子说“诲人不倦”。在孔子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直体现着“诲人不倦”的精神。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办学,四十多年间从不间断地进行教学活动,即使在他周游列国的时候也没有中断过。为此,孔子一生培养了许多学生。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本着耐心说服的态度,有的学生思想品德较差,起点较低,屡犯错误,他也不加嫌弃,耐心诱导。如子路,是“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被人视为庸人,孔子却不厌其烦地教育、引导子路,最终将他培养成才。这也是孔子诲人不倦的结果。并且孔子对弟子无所隐瞒,“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在教育弟子时,孔子要求弟子不只是接受自己的教育,还要广泛地以贤者为师、以能者为师。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有教无类。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主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谓“有教无类”,从字面上讲,就是不分贵贱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具有全民教育主义的思想。可见孔子收徒的学费是十分低廉的“十条肉干”,这使得孔子的学生成份构成主要以贫贱子弟居多。根据考证,孔子的学生中,除了极个别的学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等之外,其余大多数皆出身贫寒,如子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像个地鄙流氓;子张乃“鲁之鄙家也”,同样出身贫贱;特别是颜回,据《论语》所载,居陋巷,箪食瓢饮,死后连下葬需用的椁都得靠同学们赞助,是孔子学生中最为贫困者。孔子把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老百姓,这就是把仁爱的对象扩展至所有的人。因为在孔子看来,人作为存在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都有着其内在的价值与尊严,都有着不同于动物且优于动物的潜能与可能性,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开掘人的潜能与可能性。教师自己要长年累月,默默耕耘,为培养后一代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认真教学培养学生为天职。


论语里与游学有关的句子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论语里与游学有关的句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论语里与游学有关的句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shuoshuo/80284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