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说说 > 外婆走了的心情说说

外婆走了的心情说说

2015-12-29 11:06:4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外婆走了的心情说说篇一《婺源县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题》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外婆走了的心情说说》,供大家学习参考。

外婆走了的心情说说篇一
《婺源县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题》

婺源县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九年级语文试卷

1.下列字形和加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D.亵椟 恣睢(suī) 刻骨明心 吹毛求疵(chī)

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妄自菲薄,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B.中国人每年“舌尖上的浪费”锐不可当,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C.我们都是喜欢清静的人,不想有人强聒不舍,干扰我们的生活。

D.在社会道德水平备受质疑的今天,雷锋精神尤其值得我们顶礼膜拜。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为了防止甲型H1N1流感病毒不再蔓延,我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B.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考试中的问题的情景。

C.“光盘行动”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正因为它承载着现代公民。

D.厉行勤俭节约、狠刹浪费之风,体现党的主张,顺应人民期待。

4.根据下面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正确序号依次是 ( )(2分)

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 ;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 ;青春是用永恒的执著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 。

A. 绚丽辉煌 B. 历久弥香 C. 固若金汤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塑料食品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极其严重, 。

①它的分子结构非常稳定。

②所以大量弃臵塑料袋的堆积,已经造成农田和河流的严重污染,破坏了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

③自然界的光、热、细菌和酶难以将其化解,即使埋在土里数百年它也不会分化、降解。

④焚烧塑料也不是解决办法,塑料燃烧后残存在大气里的氯化物及重金属离子会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环境。

A.②①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②①④③

6.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判断及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身居斗室,即知天下事;足不出户,饱览各地风光。谁说多看电视有害无益?【运用对比和设问,说明了多看电视有好处。】

B.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夸张,活画出该邻居讨好范进的小市民嘴脸,揭示了胡屠户对没中举人前的范进极少帮衬的嫌贫爱富的本质。】

C.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运用对偶和比喻,表现了水多、柔的特点。】

D.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反复,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状态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的心情。】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2分)

(一)阅读欧阳修的《画眉鸟》一诗,完成第7—8题。(4分)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7.诗中最能表现林中画眉自由生存状态的是哪两个词?(2分)

8.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就是运用了对比,请结合诗句说说它的好处。(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2题(10分)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

9.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2分)

敕 船 官 悉 录 锯 木 屑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语。(2分) ①咸不解此意( ) ②值积雪始晴( )

11.用现代汉语说说“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的意思。(3分)

12.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3.填补下列各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3)零落成泥碾作尘, 。(陆游《卜算子·咏梅》)

(4) ,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5)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也用相关的景物描写出了边塞的悲凉,这句是: , 。

(6)紧张而繁重的初三生活虽然让许多同学意志更坚、信心更足,但的确也让一些同学感到身心疲惫、心灰意冷,请你用古诗词中表达乐观、豪迈之情的句子来鼓励他们: , 。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15分)

外婆的小河

①“前边有一条小河。”外婆肯定地说。

②外婆昨天从乡下来到我们这里。她几次捎口信,说要到城里来,可乡下家里那一摊子又放不下,不放心哟。其实她无非是替晚辈操持零碎家务。养鸡养鸭,烧饭炒菜,都是她做媳妇起就忙乎着的事情,她却像头一回做那样新鲜、认真。我知道,农村那个院落门前淌过一条小河,她常在小小的河埠头洗菜、淘米、浆衣。

③“这是在城里,哪里有小河?”我懒懒地说。我猜她幻觉中仍惦记着乡村那条伴随着她生活的小河。我现在的住宅小区坐落在近郊,据说早先是一片菜畦。近几年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已辨别不出本来的面目了,像宣纸上滴落了一团颜料,迅速地浸润开来。

④外婆坚持道:“没错,是有条小河。”我笑了,说:“外婆,我已在这住了四年了,还没发现什么小河。何况,也不需要什么河,用水,拧开自来水龙头,水就会出来。”

⑤外婆走到阳台,似乎真看见了那条小河。可是,她面前耸立着楼房,楼房前边露出另一幢楼房的墙影,但她仍说:“是有条小河。”我不再跟她争辩,我每天出入这片新村,再熟悉不过了,我说:“大概……该有条小河吧。”

⑥外婆的目光仿佛要穿越楼群,她没回头,说:“一定有条小河,早晨,一个老太太端着一面盆衣裳往前头去了呢。”我倒是对断水特别敏感,关心的是一旦停水,楼内便陷入瘫痪,自来水已成了城市的血液,偶尔停水,会弄得我们束手无策,怨声载道。我想,这是城市的脆弱之处。我便说:“那位老太太的家大概没有自来水,她到邻家去洗衣服。”外婆回过头,像是讨厌一个孩子无知的固执——我儿时常领教外婆这种神情,说:“可老太太就住在旁边这栋楼里,我看见她走出走进。”

⑦我心不在焉地说:“那又能说明什么呢?”外婆长长地叹了口气。外婆是位威严却又不失随和的老人,她不再使用昔日的权威了,这大概与她初入城市的不适应有关吧!

⑧晚餐后,外婆要我陪她出去走走。是呀,我怎么忘了,一个闲不住的老人,整天待在混凝土建筑物里,到底憋闷得慌。外婆指指前边,说往那走走。我说:“那边是郊区,我也不大去。”外婆先走两步,停下来。于是,我想到了外婆提起的那条河——一条杜撰的河。我想,没错,人老了,更像老小孩,那好奇、执著,就似我孩提时要偷偷地去小河里玩耍。

⑨走过七幢楼房,面前展现出开阔的视野,一片片菜畦,绿油油的,十分醒目。果然,楼群尽头显出一条蜿蜒的小河,两岸的树丛草丛将河面遮挡得时隐时现,窄窄的河面还漂浮着水葫芦之类的植物。可是,小河就在我们眼前,静静地流淌,无声无息。

⑩外婆乐了,说:“是哦!”我疑惑了:“这么多日子,我怎么就没有发现它的存在呢?”外婆慈爱地笑了。我好像重新回到童年的天地,她颇有权威地向我介绍这个世界。这时我疑心自己陡然衰退了,我那天真、我那好奇、我那敏感,似乎都消磨在固定的生活程式之中。

⑪我惊愕了,原来真有这样的一条小河。而我,曾一直那么自信。

14.第①自然段中,外婆为什么“肯定地说”前边有一条小河?请联系下文回答。(3分)

15.对于外婆说的那条小河,“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4分)

16.揣摩第⑩自然段画线句子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在下面。(3分)

17.这篇小说具有象征意味。根据对“小河”的理解,谈谈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1题。(15分)

①儒家经典《论语》开篇名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的快乐在于“学”,也在于“习”。这里的“习”,是练习、实践、运用的意思。

② ?

③“习”可以满足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使人乐而忘返。在“习”的过程中,可见的不可见的、可测的不可测的自然万物都能让人感到新奇、惊奇、奇妙,进而引发探求的兴趣;在“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先人未曾解决的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就有可能激发新思路、取得新成果。这些使人不由得生出实践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快乐。

④“习”在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满足了人们探索真理、掌握真理的渴望,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正如古语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掌握真理,就离不开实践。人们只有通过反复练习、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使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使别人的经验或教训变为自己的财富。相反,如果只“学”不“习”,即便“皓首穷经”,很可能也只是一个“书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也就无法体会探索与掌握真理的乐趣了。

⑤“习”使人们体验到运用知识,成功地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喜悦。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活跃在农业科技实验的第一线。有人认为农业科技实验很苦,袁隆平则认为,“苦中有乐”,乐在“有希望,会出好品种”。他的实验成果,为解决中国甚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毫无疑问,只有通过“习”,人们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一步步攀上事业的高峰,体验“一览众山小”的喜悦与豪迈。

18.第①段开头引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作用是什么?(3分)

19.阅读全文,请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填上一个恰当的问句,与下文构成设问。(3分)

20.第④段和第⑤段中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6分)

第④段

第⑤段

21.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文章后,获得什么启示?(3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22.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开展“光盘行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上饶某中学也开展了校园“光盘行动”的活动,请你来参与。(“光盘”:吃光盘子里的食物)

【活动一】学校刊出以“光盘行动”为主题的校报,其中“社会聚焦”栏目刊登了以下三则材料,请仔细阅读,概括出这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2分)

材料一:新华网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

材料二:上饶在线讯 上饶市区一位街道工作人员发出了“光盘行动”倡议,立即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社区的廖女士说:“生活好了,聚餐的机会多了起来,我们都应该珍惜粮食,杜绝浪费,社区发起在餐桌上节约的号召,我们一百个支持。”

材料三:上饶日报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饶87家餐饮单位纷纷开展“光盘行动”,向“舌尖上的浪费”说“拜拜”,许多酒店推出了“半份菜”“小份莱”“免费打包”等服务项目,引导消费者做“光盘一族”。

【活动二】学校在餐厅内张贴了下面两句宣传语,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2分)

A.做“光盘一族”,成“节约达人”。 B.拒绝“餐桌剩宴”,回归“文明饮食”。

我喜欢( )句, 理由是

【活动三】学校“光盘行动宣讲组”走出校园宣传,市民积极响应,一位黄先生这样感慨:“请人吃饭,宁愿剩下也不能不够啊,如果餐桌上都是吃得干干净净的盘子,总感觉不好看,怕客人觉得自己小气。”针对这种感慨,作为宣讲组一员的你,想对黄先生说些什么呢?(2分)

2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你是花丛中的一只蜜蜂,因为有你的勤劳,花才显得特别鲜艳;你是高山上的一棵松柏,因为有你的挺拔,山才显得特别巍峨;你是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因为有你的衬托,海才显得特别宽广……因为有你,生活充满欢乐;因为有你,人生更有意义。

请以“因为有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外婆走了的心情说说篇二
《婺源县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题》

婺源县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九年级语文试卷

1.下列字形和加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D.亵椟 恣睢(suī) 刻骨明心 吹毛求疵(chī)

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妄自菲薄,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B.中国人每年“舌尖上的浪费”锐不可当,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C.我们都是喜欢清静的人,不想有人强聒不舍,干扰我们的生活。 D.在社会道德水平备受质疑的今天,雷锋精神尤其值得我们顶礼膜拜。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为了防止甲型H1N1流感病毒不再蔓延,我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B.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考试中的问题的情景。 C.“光盘行动”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正因为它承载着现代公民。 D.厉行勤俭节约、狠刹浪费之风,体现党的主张,顺应人民期待。

4.根据下面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正确序号依次是 ( )(2分) 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 ;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 ;青春是用永恒的执著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 。

A. 绚丽辉煌 B. 历久弥香 C. 固若金汤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塑料食品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极其严重, 。 ①它的分子结构非常稳定。

②所以大量弃臵塑料袋的堆积,已经造成农田和河流的严重污染,破坏了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 ③自然界的光、热、细菌和酶难以将其化解,即使埋在土里数百年它也不会分化、降解。

④焚烧塑料也不是解决办法,塑料燃烧后残存在大气里的氯化物及重金属离子会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环境。 A.②①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②①④③ 6.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判断及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身居斗室,即知天下事;足不出户,饱览各地风光。谁说多看电视有害无益?【运用对比和设问,说明了多看电视有好处。】

B.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夸张,活画出该邻居讨好范进的小市民嘴脸,揭示了胡屠户对没中举人前的范进极少帮衬的嫌贫爱富的本质。】

C.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运用对偶和比喻,表现了水多、柔的特点。】 D.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反复,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状态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的心情。】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2分)

(一)阅读欧阳修的《画眉鸟》一诗,完成第7—8题。(4分)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7.诗中最能表现林中画眉自由生存状态的是哪两个词?(2分)

8.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就是运用了对比,请结合诗句说说它的好处。(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2题(10分)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

9.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2分)

敕 船 官 悉 录 锯 木 屑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语。(2分)

①咸不解此意( ) ②值积雪始晴( ) 11.用现代汉语说说“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的意思。(3分) 12.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3.填补下列各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3)零落成泥碾作尘, 。(陆游《卜算子·咏梅》) (4) ,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5)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也用相关的景物描写出了边塞的悲凉,这句是: , 。

(6)紧张而繁重的初三生活虽然让许多同学意志更坚、信心更足,但的确也让一些同学感到身心疲惫、心灰意冷,请你用古诗词中表达乐观、豪迈之情的句子来鼓励他们:

, 。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15分)

外婆的小河

①“前边有一条小河。”外婆肯定地说。

②外婆昨天从乡下来到我们这里。她几次捎口信,说要到城里来,可乡下家里那一摊子又放不下,不放心哟。其实她无非是替晚辈操持零碎家务。养鸡养鸭,烧饭炒菜,都是她做媳妇起就忙乎着的事情,她却像头一回做那样新鲜、认真。我知道,农村那个院落门前淌过一条小河,她常在小小的河埠头洗菜、淘米、浆衣。

③“这是在城里,哪里有小河?”我懒懒地说。我猜她幻觉中仍惦记着乡村那条伴随着她生活的小河。我现在的住宅小区坐落在近郊,据说早先是一片菜畦。近几年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已辨别不出本来的面目了,像宣纸上滴落了一团颜料,迅速地浸润开来。

④外婆坚持道:“没错,是有条小河。”我笑了,说:“外婆,我已在这住了四年了,还没发现什么小河。何况,也不需要什么河,用水,拧开自来水龙头,水就会出来。”

⑤外婆走到阳台,似乎真看见了那条小河。可是,她面前耸立着楼房,楼房前边露出另一幢楼房的墙影,但她仍说:“是有条小河。”我不再跟她争辩,我每天出入这片新村,再熟悉不过了,我说:“大概……该有条小河吧。”

⑥外婆的目光仿佛要穿越楼群,她没回头,说:“一定有条小河,早晨,一个老太太端着一面盆衣裳往前头去了呢。”我倒是对断水特别敏感,关心的是一旦停水,楼内便陷入瘫痪,自来水已成了城市的血液,偶尔停水,会弄得我们束手无策,怨声载道。我想,这是城市的脆弱之处。我便说:“那位老太太的家大概没有自来水,她到邻家去洗衣服。”外婆回过头,像是讨厌一个孩子无知的固执——我儿时常领教外婆这种神情,说:“可老太太就住在旁边这栋楼里,我看见她走出走进。”

⑦我心不在焉地说:“那又能说明什么呢?”外婆长长地叹了口气。外婆是位威严却又不失随和的老人,她不再使用昔日的权威了,这大概与她初入城市的不适应有关吧!

⑧晚餐后,外婆要我陪她出去走走。是呀,我怎么忘了,一个闲不住的老人,整天待在混凝土建筑物里,到底憋闷得慌。外婆指指前边,说往那走走。我说:“那边是郊区,我也不大去。”外婆先走两步,停下来。于是,我想到了外婆提起的那条河——一条杜撰的河。我想,没错,人老了,更像老小孩,那好奇、执著,就似我孩提时要偷偷地去小河里玩耍。

⑨走过七幢楼房,面前展现出开阔的视野,一片片菜畦,绿油油的,十分醒目。果然,楼群尽头显出一条蜿蜒的小河,两岸的树丛草丛将河面遮挡得时隐时现,窄窄的河面还漂浮着水葫芦之类的植物。可是,小河就在我们眼前,静静地流淌,无声无息。

⑩外婆乐了,说:“是哦!”我疑惑了:“这么多日子,我怎么就没有发现它的存在呢?”外婆慈爱地笑了。我好像重新回到童年的天地,她颇有权威地向我介绍这个世界。这时我疑心自己陡然衰退了,我那天真、我那好奇、我那敏感,似乎都消磨在固定的生活程式之中。

⑪我惊愕了,原来真有这样的一条小河。而我,曾一直那么自信。

14.第①自然段中,外婆为什么“肯定地说”前边有一条小河?请联系下文回答。(3分)

15.对于外婆说的那条小河,“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4分) 16.揣摩第⑩自然段画线句子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在下面。(3分) 17.这篇小说具有象征意味。根据对“小河”的理解,谈谈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1题。(15分)

①儒家经典《论语》开篇名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的快乐在于“学”,也在于“习”。这里的“习”,是练习、实践、运用的意思。

② ?

③“习”可以满足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使人乐而忘返。在“习”的过程中,可见的不可见的、可测的不可测的自然万物都能让人感到新奇、惊奇、奇妙,进而引发探求的兴趣;在“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先人未曾解决的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就有可能激发新思路、取得新成果。这些使人不由得生出实践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快乐。

④“习”在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满足了人们探索真理、掌握真理的渴望,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正如古语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掌握真理,就离不开实践。人们只有通过反复练习、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使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使别人的经验或教训变为自己的财富。相反,如果只“学”不“习”,即便“皓首穷经”,很可能也只是一个“书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也就无法体会探索与掌握真理的乐趣了。

⑤“习”使人们体验到运用知识,成功地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喜悦。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活跃在农业科技实验的第一线。有人认为农业科技实验很苦,袁隆平则认为,“苦中有乐”,乐在“有希望,会出好品种”。他的实验成果,为解决中国甚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毫无疑问,只有通过“习”,人们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一步步攀上事业的高峰,体验“一览众山小”的喜悦与豪迈。

18.第①段开头引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作用是什么?(3分)

19.阅读全文,请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填上一个恰当的问句,与下文构成设问。(3分) 20.第④段和第⑤段中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6分)

第④段 第⑤段 21.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文章后,获得什么启示?(3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22.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开展“光盘行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上饶某中学也开展了校园“光盘行动”的活动,请你来参与。(“光盘”:吃光盘子里的食物)

【活动一】学校刊出以“光盘行动”为主题的校报,其中“社会聚焦”栏目刊登了以下三则材料,请仔细阅读,概括出这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2分)

材料一:新华网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

材料二:上饶在线讯 上饶市区一位街道工作人员发出了“光盘行动”倡议,立即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社区的廖女士说:“生活好了,聚餐的机会多了起来,我们都应该珍惜粮食,杜绝浪费,社区发起在餐桌上节约的号召,我们一百个支持。”

材料三:上饶日报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饶87家餐饮单位纷纷开展“光盘行动”,向“舌尖上的浪费”说“拜拜”,许多酒店推出了“半份菜”“小份莱”“免费打包”等服务项目,引导消费者做“光盘一族”。

【活动二】学校在餐厅内张贴了下面两句宣传语,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2分) A.做“光盘一族”,成“节约达人”。 B.拒绝“餐桌剩宴”,回归“文明饮食”。 我喜欢( )句, 理由是

【活动三】学校“光盘行动宣讲组”走出校园宣传,市民积极响应,一位黄先生这样感慨:“请人吃饭,宁愿剩下也不能不够啊,如果餐桌上都是吃得干干净净的盘子,总感觉不好看,怕客人觉得自己小气。”针对这种感慨,作为宣讲组一员的你,想对黄先生说些什么呢?(2分)

2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你是花丛中的一只蜜蜂,因为有你的勤劳,花才显得特别鲜艳;你是高山上的一棵松柏,因为有你的挺拔,山才显得特别巍峨;你是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因为有你的衬托,海才显得特别宽广……因为有你,生活充满欢乐;因为有你,人生更有意义。

请以“因为有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写自己想说的话,表达真情实感。(2)体裁不限。(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外婆走了的心情说说篇三
《婺源县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题》

婺源县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九年级语文试卷

1.下列字形和加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D.亵椟 恣睢(suī) 刻骨明心 吹毛求疵(chī)

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妄自菲薄,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B.中国人每年“舌尖上的浪费”锐不可当,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C.我们都是喜欢清静的人,不想有人强聒不舍,干扰我们的生活。

D.在社会道德水平备受质疑的今天,雷锋精神尤其值得我们顶礼膜拜。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为了防止甲型H1N1流感病毒不再蔓延,我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B.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考试中的问题的情景。

C.“光盘行动”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正因为它承载着现代公民。

D.厉行勤俭节约、狠刹浪费之风,体现党的主张,顺应人民期待。

4.根据下面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正确序号依次是 ( )(2分)

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 ;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 ;青春是用永恒的执著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 。

A. 绚丽辉煌 B. 历久弥香 C. 固若金汤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塑料食品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极其严重, 。

①它的分子结构非常稳定。

②所以大量弃臵塑料袋的堆积,已经造成农田和河流的严重污染,破坏了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

③自然界的光、热、细菌和酶难以将其化解,即使埋在土里数百年它也不会分化、降解。

④焚烧塑料也不是解决办法,塑料燃烧后残存在大气里的氯化物及重金属离子会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环境。

A.②①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②①④③

6.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判断及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身居斗室,即知天下事;足不出户,饱览各地风光。谁说多看电视有害无益?【运用对比和设问,说明了多看电视有好处。】

B.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夸张,活画出该邻居讨好范进的小市民嘴脸,揭示了胡屠户对没中举人前的范进极少帮衬的嫌贫爱富的本质。】

C.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运用对偶和比喻,表现了水多、柔的特点。】

D.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反复,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状态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的心情。】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2分)

(一)阅读欧阳修的《画眉鸟》一诗,完成第7—8题。(4分)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7.诗中最能表现林中画眉自由生存状态的是哪两个词?(2分)

8.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就是运用了对比,请结合诗句说说它的好处。(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2题(10分)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

9.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2分)

敕 船 官 悉 录 锯 木 屑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语。(2分) ①咸不解此意( ) ②值积雪始晴( )

11.用现代汉语说说“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的意思。(3分)

12.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3.填补下列各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3)零落成泥碾作尘, 。(陆游《卜算子·咏梅》)

(4) ,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5)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也用相关的景物描写出了边塞的悲凉,这句是: , 。

(6)紧张而繁重的初三生活虽然让许多同学意志更坚、信心更足,但的确也让一些同学感到身心疲惫、心灰意冷,请你用古诗词中表达乐观、豪迈之情的句子来鼓励他们: , 。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15分)

外婆的小河

①“前边有一条小河。”外婆肯定地说。

②外婆昨天从乡下来到我们这里。她几次捎口信,说要到城里来,可乡下家里那一摊子又放不下,不放心哟。其实她无非是替晚辈操持零碎家务。养鸡养鸭,烧饭炒菜,都是她做媳妇起就忙乎着的事情,她却像头一回做那样新鲜、认真。我知道,农村那个院落门前淌过一条小河,她常在小小的河埠头洗菜、淘米、浆衣。

③“这是在城里,哪里有小河?”我懒懒地说。我猜她幻觉中仍惦记着乡村那条伴随着她生活的小河。我现在的住宅小区坐落在近郊,据说早先是一片菜畦。近几年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已辨别不出本来的面目了,像宣纸上滴落了一团颜料,迅速地浸润开来。

④外婆坚持道:“没错,是有条小河。”我笑了,说:“外婆,我已在这住了四年了,还没发现什么小河。何况,也不需要什么河,用水,拧开自来水龙头,水就会出来。”

⑤外婆走到阳台,似乎真看见了那条小河。可是,她面前耸立着楼房,楼房前边露出另一幢楼房的墙影,但她仍说:“是有条小河。”我不再跟她争辩,我每天出入这片新村,再熟悉不过了,我说:“大概……该有条小河吧。”

⑥外婆的目光仿佛要穿越楼群,她没回头,说:“一定有条小河,早晨,一个老太太端着一面盆衣裳往前头去了呢。”我倒是对断水特别敏感,关心的是一旦停水,楼内便陷入瘫痪,自来水已成了城市的血液,偶尔停水,会弄得我们束手无策,怨声载道。我想,这是城市的脆弱之处。我便说:“那位老太太的家大概没有自来水,她到邻家去洗衣服。”外婆回过头,像是讨厌一个孩子无知的固执——我儿时常领教外婆这种神情,说:“可老太太就住在旁边这栋楼里,我看见她走出走进。”

⑦我心不在焉地说:“那又能说明什么呢?”外婆长长地叹了口气。外婆是位威严却又不失随和的老人,她不再使用昔日的权威了,这大概与她初入城市的不适应有关吧!

⑧晚餐后,外婆要我陪她出去走走。是呀,我怎么忘了,一个闲不住的老人,整天待在混凝土建筑物里,到底憋闷得慌。外婆指指前边,说往那走走。我说:“那边是郊区,我也不大去。”外婆先走两步,停下来。于是,我想到了外婆提起的那条河——一条杜撰的河。我想,没错,人老了,更像老小孩,那好奇、执著,就似我孩提时要偷偷地去小河里玩耍。

⑨走过七幢楼房,面前展现出开阔的视野,一片片菜畦,绿油油的,十分醒目。果然,楼群尽头显出一条蜿蜒的小河,两岸的树丛草丛将河面遮挡得时隐时现,窄窄的河面还漂浮着水葫芦之类的植物。可是,小河就在我们眼前,静静地流淌,无声无息。 ⑩外婆乐了,说:“是哦!”我疑惑了:“这么多日子,我怎么就没有发现它的存在呢?”外婆慈爱地笑了。我好像重新回到童年的天地,她颇有权威地向我介绍这个世界。这时我疑心自己陡然衰退了,我那天真、我那好奇、我那敏感,似乎都消磨在固定的生活程式之中。

⑪我惊愕了,原来真有这样的一条小河。而我,曾一直那么自信。

14.第①自然段中,外婆为什么“肯定地说”前边有一条小河?请联系下文回答。(3分)

15.对于外婆说的那条小河,“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4分)

16.揣摩第⑩自然段画线句子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在下面。(3分)

17.这篇小说具有象征意味。根据对“小河”的理解,谈谈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1题。(15分)

①儒家经典《论语》开篇名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的快乐在于“学”,也在于“习”。这里的“习”,是练习、实践、运用的意思。

② ?

③“习”可以满足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使人乐而忘返。在“习”的过程中,可见的不可见的、可测的不可测的自然万物都能让人感到新奇、惊奇、奇妙,进而引发探求的兴趣;在“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先人未曾解决的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就有可能激发新思路、取得新成果。这些使人不由得生出实践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快乐。

④“习”在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满足了人们探索真理、掌握真理的渴望,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正如古语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掌握真理,就离不开实践。人们只有通过反复练习、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使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使别人的经验或教训变为自己的财富。相反,如果只“学”不“习”,即便“皓首穷经”,很可能也只是一个“书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也就无法体会探索与掌握真理的乐趣了。

⑤“习”使人们体验到运用知识,成功地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喜悦。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活跃在农业科技实验的第一线。有人认为农业科技实验很苦,袁隆平则认为,“苦中有乐”,乐在“有希望,会出好品种”。他的实验成果,为解决中国甚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毫无疑问,只有通过“习”,人们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一步步攀上事业的高峰,体验“一览众山小”的喜悦与豪迈。

18.第①段开头引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作用是什么?(3分)

19.阅读全文,请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填上一个恰当的问句,与下文构成设问。(3分)

20.第④段和第⑤段中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6分)

第④段

第⑤段

21.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文章后,获得什么启示?(3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22.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开展“光盘行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上饶某中学也开展了校园“光盘行动”的活动,请你来参与。(“光盘”:吃光盘子里的食物)

【活动一】学校刊出以“光盘行动”为主题的校报,其中“社会聚焦”栏目刊登了以下三则材料,请仔细阅读,概括出这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2分)

材料一:新华网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

材料二:上饶在线讯 上饶市区一位街道工作人员发出了“光盘行动”倡议,立即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社区的廖女士说:“生活好了,聚餐的机会多了起来,我们都应该珍惜粮食,杜绝浪费,社区发起在餐桌上节约的号召,我们一百个支持。”

材料三:上饶日报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饶87家餐饮单位纷纷开展“光盘行动”,向“舌尖上的浪费”说“拜拜”,许多酒店推出了“半份菜”“小份莱”“免费打包”等服务项目,引导消费者做“光盘一族”。

【活动二】学校在餐厅内张贴了下面两句宣传语,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2分)

A.做“光盘一族”,成“节约达人”。 B.拒绝“餐桌剩宴”,回归“文明饮食”。

我喜欢( )句, 理由是

【活动三】学校“光盘行动宣讲组”走出校园宣传,市民积极响应,一位黄先生这样感慨:“请人吃饭,宁愿剩下也不能不够啊,如果餐桌上都是吃得干干净净的盘子,总感觉不好看,怕客人觉得自己小气。”针对这种感慨,作为宣讲组一员的你,想对黄先生说些什么呢?(2分)

2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你是花丛中的一只蜜蜂,因为有你的勤劳,花才显得特别鲜艳;你是高山上的一棵松柏,因为有你的挺拔,山才显得特别巍峨;你是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因为有你的衬托,海才显得特别宽广……因为有你,生活充满欢乐;因为有你,人生更有意义。

请以“因为有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写自己想说的话,表达真情实感。(2)体裁不限。(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外婆走了的心情说说篇四
《婺源县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题》

婺源县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九年级语文试卷

1.下列字形和加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D.亵椟 恣睢(suī) 刻骨明心 吹毛求疵(chī)

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妄自菲薄,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B.中国人每年“舌尖上的浪费”锐不可当,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C.我们都是喜欢清静的人,不想有人强聒不舍,干扰我们的生活。 D.在社会道德水平备受质疑的今天,雷锋精神尤其值得我们顶礼膜拜。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为了防止甲型H1N1流感病毒不再蔓延,我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B.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考试中的问题的情景。 C.“光盘行动”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正因为它承载着现代公民。 D.厉行勤俭节约、狠刹浪费之风,体现党的主张,顺应人民期待。

4.根据下面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正确序号依次是 ( )(2分)

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 ;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 ;青春是用永恒的执著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 。

A. 绚丽辉煌 B. 历久弥香 C. 固若金汤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塑料食品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极其严重, 。 ①它的分子结构非常稳定。

②所以大量弃臵塑料袋的堆积,已经造成农田和河流的严重污染,破坏了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 ③自然界的光、热、细菌和酶难以将其化解,即使埋在土里数百年它也不会分化、降解。

④焚烧塑料也不是解决办法,塑料燃烧后残存在大气里的氯化物及重金属离子会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环境。 A.②①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②①④③ 6.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判断及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身居斗室,即知天下事;足不出户,饱览各地风光。谁说多看电视有害无益?【运用对比和设问,说明了多看电视有好处。】

B.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夸张,活画出该邻居讨好范进的小市民嘴脸,揭示了胡屠户对没中举人前的范进极少帮衬的嫌贫爱富的本质。】

C.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运用对偶和比喻,表现了水多、柔的特点。】 D.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反复,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状态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的心情。】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2分)

(一)阅读欧阳修的《画眉鸟》一诗,完成第7—8题。(4分)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7.诗中最能表现林中画眉自由生存状态的是哪两个词?(2分)

8.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就是运用了对比,请结合诗句说说它的好处。(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2题(10分)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

9.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2分)

敕 船 官 悉 录 锯 木 屑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语。(2分)

①咸不解此意( ) ②值积雪始晴( ) 11.用现代汉语说说“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的意思。(3分) 12.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3.填补下列各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3)零落成泥碾作尘, 。(陆游《卜算子·咏梅》) (4) ,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5)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也用相关的景物描写出了边塞的悲凉,这句是: , 。

(6)紧张而繁重的初三生活虽然让许多同学意志更坚、信心更足,但的确也让一些同学感到身心疲惫、心灰意冷,请你用古诗词中表达乐观、豪迈之情的句子来鼓励他们:

, 。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15分)

外婆的小河

①“前边有一条小河。”外婆肯定地说。

②外婆昨天从乡下来到我们这里。她几次捎口信,说要到城里来,可乡下家里那一摊子又放不下,不放心哟。其实她无非是替晚辈操持零碎家务。养鸡养鸭,烧饭炒菜,都是她做媳妇起就忙乎着的事情,她却像头一回做那样新鲜、认真。我知道,农村那个院落门前淌过一条小河,她常在小小的河埠头洗菜、淘米、浆衣。

③“这是在城里,哪里有小河?”我懒懒地说。我猜她幻觉中仍惦记着乡村那条伴随着她生活的小河。我现在的住宅小区坐落在近郊,据说早先是一片菜畦。近几年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已辨别不出本来的面目了,像宣纸上滴落了一团颜料,迅速地浸润开来。

④外婆坚持道:“没错,是有条小河。”我笑了,说:“外婆,我已在这住了四年了,还没发现什么小河。何况,也不需要什么河,用水,拧开自来水龙头,水就会出来。”

⑤外婆走到阳台,似乎真看见了那条小河。可是,她面前耸立着楼房,楼房前边露出另一幢楼房的墙影,但她仍说:“是有条小河。”我不再跟她争辩,我每天出入这片新村,再熟悉不过了,我说:“大概……该有条小河吧。”

⑥外婆的目光仿佛要穿越楼群,她没回头,说:“一定有条小河,早晨,一个老太太端着一面盆衣裳往前头去了呢。”我倒是对断水特别敏感,关心的是一旦停水,楼内便陷入瘫痪,自来水已成了城市的血液,偶尔停水,会弄得我们束手无策,怨声载道。我想,这是城市的脆弱之处。我便说:“那位老太太的家大概没有自来水,她到邻家去洗衣服。”外婆回过头,像是讨厌一个孩子无知的固执——我儿时常领教外婆这种神情,说:“可老太太就住在旁边这栋楼里,我看见她走出走进。”

⑦我心不在焉地说:“那又能说明什么呢?”外婆长长地叹了口气。外婆是位威严却又不失随和的老人,她不再使用昔日的权威了,这大概与她初入城市的不适应有关吧!

⑧晚餐后,外婆要我陪她出去走走。是呀,我怎么忘了,一个闲不住的老人,整天待在混凝土建筑物里,到底憋闷得慌。外婆指指前边,说往那走走。我说:“那边是郊区,我也不大去。”外婆先走两步,停下来。于是,我想到了外婆提起的那条河——一条杜撰的河。我想,没错,人老了,更像老小孩,那好奇、执著,就似我孩提时要偷偷地去小河里玩耍。

⑨走过七幢楼房,面前展现出开阔的视野,一片片菜畦,绿油油的,十分醒目。果然,楼群尽头显出一条蜿蜒的小河,两岸的树丛草丛将河面遮挡得时隐时现,窄窄的河面还漂浮着水葫芦之类的植物。可是,小河就在我们眼前,静静地流淌,无声无息。

⑩外婆乐了,说:“是哦!”我疑惑了:“这么多日子,我怎么就没有发现它的存在呢?”外婆慈爱地笑了。我好像重新回到童年的天地,她颇有权威地向我介绍这个世界。这时我疑心自己陡然衰退了,我那天真、我那好奇、我那敏感,似乎都消磨在固定的生活程式之中。

⑪我惊愕了,原来真有这样的一条小河。而我,曾一直那么自信。

14.第①自然段中,外婆为什么“肯定地说”前边有一条小河?请联系下文回答。(3分)

15.对于外婆说的那条小河,“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4分) 16.揣摩第⑩自然段画线句子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在下面。(3分)

17.这篇小说具有象征意味。根据对“小河”的理解,谈谈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1题。(15分)

①儒家经典《论语》开篇名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的快乐在于“学”,也在于“习”。这里的“习”,是练习、实践、运用的意思。

② ?

③“习”可以满足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使人乐而忘返。在“习”的过程中,可见的不可见的、可测的不可测的自然万物都能让人感到新奇、惊奇、奇妙,进而引发探求的兴趣;在“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先人未曾解决的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就有可能激发新思路、取得新成果。这些使人不由得生出实践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快乐。

④“习”在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满足了人们探索真理、掌握真理的渴望,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正如古语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掌握真理,就离不开实践。人们只有通过反复练习、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使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使别人的经验或教训变为自己的财富。相反,如果只“学”不“习”,即便“皓首穷经”,很可能也只是一个“书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也就无法体会探索与掌握真理的乐趣了。

⑤“习”使人们体验到运用知识,成功地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喜悦。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活跃在农业科技实验的第一线。有人认为农业科技实验很苦,袁隆平则认为,“苦中有乐”,乐在“有希望,会出好品种”。他的实验成果,为解决中国甚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毫无疑问,只有通过“习”,人们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一步步攀上事业的高峰,体验“一览众山小”的喜悦与豪迈。

18.第①段开头引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作用是什么?(3分)

19.阅读全文,请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填上一个恰当的问句,与下文构成设问。(3分) 20.第④段和第⑤段中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6分)

第④段 第⑤段 21.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文章后,获得什么启示?(3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22.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开展“光盘行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上饶某中学也开展了校园“光盘行动”的活动,请你来参与。(“光盘”:吃光盘子里的食物)

【活动一】学校刊出以“光盘行动”为主题的校报,其中“社会聚焦”栏目刊登了以下三则材料,请仔细阅读,概括出这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2分)

材料一:新华网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

材料二:上饶在线讯 上饶市区一位街道工作人员发出了“光盘行动”倡议,立即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社区的廖女士说:“生活好了,聚餐的机会多了起来,我们都应该珍惜粮食,杜绝浪费,社区发起在餐桌上节约的号召,我们一百个支持。”

材料三:上饶日报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饶87家餐饮单位纷纷开展“光盘行动”,向“舌尖上的浪费”说“拜拜”,许多酒店推出了“半份菜”“小份莱”“免费打包”等服务项目,引导消费者做“光盘一族”。

【活动二】学校在餐厅内张贴了下面两句宣传语,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2分) A.做“光盘一族”,成“节约达人”。 B.拒绝“餐桌剩宴”,回归“文明饮食”。 我喜欢( )句, 理由是

【活动三】学校“光盘行动宣讲组”走出校园宣传,市民积极响应,一位黄先生这样感慨:“请人吃饭,宁愿剩下也不能不够啊,如果餐桌上都是吃得干干净净的盘子,总感觉不好看,怕客人觉得自己小气。”针对这种感慨,作为宣讲组一员的你,想对黄先生说些什么呢?(2分)

2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你是花丛中的一只蜜蜂,因为有你的勤劳,花才显得特别鲜艳;你是高山上的一棵松柏,因为有你的挺拔,山才显得特别巍峨;你是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因为有你的衬托,海才显得特别宽广……因为有你,生活充满欢乐;因为有你,人生更有意义。

请以“因为有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写自己想说的话,表达真情实感。(2)体裁不限。(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外婆走了的心情说说篇五
《婺源县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题》

婺源县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九年级语文试卷

1.下列字形和加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D.亵椟 恣睢(suī) 刻骨明心 吹毛求疵(chī)

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妄自菲薄,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B.中国人每年“舌尖上的浪费”锐不可当,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C.我们都是喜欢清静的人,不想有人强聒不舍,干扰我们的生活。 D.在社会道德水平备受质疑的今天,雷锋精神尤其值得我们顶礼膜拜。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为了防止甲型H1N1流感病毒不再蔓延,我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B.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考试中的问题的情景。 C.“光盘行动”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正因为它承载着现代公民。 D.厉行勤俭节约、狠刹浪费之风,体现党的主张,顺应人民期待。

4.根据下面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正确序号依次是 ( )(2分)

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 ;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 ;青春是用永恒的执著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 。

A. 绚丽辉煌 B. 历久弥香 C. 固若金汤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塑料食品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极其严重, 。 ①它的分子结构非常稳定。

②所以大量弃臵塑料袋的堆积,已经造成农田和河流的严重污染,破坏了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 ③自然界的光、热、细菌和酶难以将其化解,即使埋在土里数百年它也不会分化、降解。

④焚烧塑料也不是解决办法,塑料燃烧后残存在大气里的氯化物及重金属离子会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环境。 A.②①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②①④③ 6.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判断及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身居斗室,即知天下事;足不出户,饱览各地风光。谁说多看电视有害无益?【运用对比和设问,说明了多看电视有好处。】

B.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夸张,活画出该邻居讨好范进的小市民嘴脸,揭示了胡屠户对没中举人前的范进极少帮衬的嫌贫爱富的本质。】

C.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运用对偶和比喻,表现了水多、柔的特点。】 D.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反复,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状态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的心情。】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2分)

(一)阅读欧阳修的《画眉鸟》一诗,完成第7—8题。(4分)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7.诗中最能表现林中画眉自由生存状态的是哪两个词?(2分)

8.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就是运用了对比,请结合诗句说说它的好处。(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2题(10分)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

9.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2分)

敕 船 官 悉 录 锯 木 屑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语。(2分)

①咸不解此意( ) ②值积雪始晴( ) 11.用现代汉语说说“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的意思。(3分) 12.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3.填补下列各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3)零落成泥碾作尘, 。(陆游《卜算子·咏梅》) (4) ,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5)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也用相关的景物描写出了边塞的悲凉,这句是: , 。

(6)紧张而繁重的初三生活虽然让许多同学意志更坚、信心更足,但的确也让一些同学感到身心疲惫、心灰意冷,请你用古诗词中表达乐观、豪迈之情的句子来鼓励他们:

, 。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15分)

外婆的小河

①“前边有一条小河。”外婆肯定地说。

②外婆昨天从乡下来到我们这里。她几次捎口信,说要到城里来,可乡下家里那一摊子又放不下,不放心哟。其实她无非是替晚辈操持零碎家务。养鸡养鸭,烧饭炒菜,都是她做媳妇起就忙乎着的事情,她却像头一回做那样新鲜、认真。我知道,农村那个院落门前淌过一条小河,她常在小小的河埠头洗菜、淘米、浆衣。

③“这是在城里,哪里有小河?”我懒懒地说。我猜她幻觉中仍惦记着乡村那条伴随着她生活的小河。我现在的住宅小区坐落在近郊,据说早先是一片菜畦。近几年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已辨别不出本来的面目了,像宣纸上滴落了一团颜料,迅速地浸润开来。

④外婆坚持道:“没错,是有条小河。”我笑了,说:“外婆,我已在这住了四年了,还没发现什么小河。何况,也不需要什么河,用水,拧开自来水龙头,水就会出来。”

⑤外婆走到阳台,似乎真看见了那条小河。可是,她面前耸立着楼房,楼房前边露出另一幢楼房的墙影,但她仍说:“是有条小河。”我不再跟她争辩,我每天出入这片新村,再熟悉不过了,我说:“大概……该有条小河吧。”

⑥外婆的目光仿佛要穿越楼群,她没回头,说:“一定有条小河,早晨,一个老太太端着一面盆衣裳往前头去了呢。”我倒是对断水特别敏感,关心的是一旦停水,楼内便陷入瘫痪,自来水已成了城市的血液,偶尔停水,会弄得我们束手无策,怨声载道。我想,这是城市的脆弱之处。我便说:“那位老太太的家大概没有自来水,她到邻家去洗衣服。”外婆回过头,像是讨厌一个孩子无知的固执——我儿时常领教外婆这种神情,说:“可老太太就住在旁边这栋楼里,我看见她走出走进。”

⑦我心不在焉地说:“那又能说明什么呢?”外婆长长地叹了口气。外婆是位威严却又不失随和的老人,她不再使用昔日的权威了,这大概与她初入城市的不适应有关吧!

⑧晚餐后,外婆要我陪她出去走走。是呀,我怎么忘了,一个闲不住的老人,整天待在混凝土建筑物里,到底憋闷得慌。外婆指指前边,说往那走走。我说:“那边是郊区,我也不大去。”外婆先走两步,停下来。于是,我想到了外婆提起的那条河——一条杜撰的河。我想,没错,人老了,更像老小孩,那好奇、执著,就似我孩提时要偷偷地去小河里玩耍。

⑨走过七幢楼房,面前展现出开阔的视野,一片片菜畦,绿油油的,十分醒目。果然,楼群尽头显出一条蜿蜒的小河,两岸的树丛草丛将河面遮挡得时隐时现,窄窄的河面还漂浮着水葫芦之类的植物。可是,小河就在我们眼前,静静地流淌,无声无息。

⑩外婆乐了,说:“是哦!”我疑惑了:“这么多日子,我怎么就没有发现它的存在呢?”外婆慈爱地笑了。我好像重新回到童年的天地,她颇有权威地向我介绍这个世界。这时我疑心自己陡然衰退了,我那天真、我那好奇、我那敏感,似乎都消磨在固定的生活程式之中。

⑪我惊愕了,原来真有这样的一条小河。而我,曾一直那么自信。

14.第①自然段中,外婆为什么“肯定地说”前边有一条小河?请联系下文回答。(3分)

15.对于外婆说的那条小河,“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4分) 16.揣摩第⑩自然段画线句子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在下面。(3分) 17.这篇小说具有象征意味。根据对“小河”的理解,谈谈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1题。(15分) ①儒家经典《论语》开篇名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的快乐在于“学”,也在于“习”。这里的“习”,是练习、实践、运用的意思。

② ?

③“习”可以满足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使人乐而忘返。在“习”的过程中,可见的不可见的、可测的不可测的自然万物都能让人感到新奇、惊奇、奇妙,进而引发探求的兴趣;在“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先人未曾解决的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就有可能激发新思路、取得新成果。这些使人不由得生出实践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快乐。

④“习”在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满足了人们探索真理、掌握真理的渴望,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正如古语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掌握真理,就离不开实践。人们只有通过反复练习、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使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使别人的经验或教训变为自己的财富。相反,如果只“学”不“习”,即便“皓首穷经”,很可能也只是一个“书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也就无法体会探索与掌握真理的乐趣了。

⑤“习”使人们体验到运用知识,成功地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喜悦。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活跃在农业科技实验的第一线。有人认为农业科技实验很苦,袁隆平则认为,“苦中有乐”,乐在“有希望,会出好品种”。他的实验成果,为解决中国甚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毫无疑问,只有通过“习”,人们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一步步攀上事业的高峰,体验“一览众山小”的喜悦与豪迈。

18.第①段开头引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作用是什么?(3分)

19.阅读全文,请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填上一个恰当的问句,与下文构成设问。(3分) 20.第④段和第⑤段中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6分)

第④段 第⑤段 21.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文章后,获得什么启示?(3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22.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开展“光盘行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上饶某中学也开展了校园“光盘行动”的活动,请你来参与。(“光盘”:吃光盘子里的食物)

【活动一】学校刊出以“光盘行动”为主题的校报,其中“社会聚焦”栏目刊登了以下三则材料,请仔细阅读,概括出这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2分)

材料一:新华网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

材料二:上饶在线讯 上饶市区一位街道工作人员发出了“光盘行动”倡议,立即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社区的廖女士说:“生活好了,聚餐的机会多了起来,我们都应该珍惜粮食,杜绝浪费,社区发起在餐桌上节约的号召,我们一百个支持。”

材料三:上饶日报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饶87家餐饮单位纷纷开展“光盘行动”,向“舌尖上的浪费”说“拜拜”,许多酒店推出了“半份菜”“小份莱”“免费打包”等服务项目,引导消费者做“光盘一族”。

【活动二】学校在餐厅内张贴了下面两句宣传语,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2分) A.做“光盘一族”,成“节约达人”。 B.拒绝“餐桌剩宴”,回归“文明饮食”。 我喜欢( )句, 理由是

【活动三】学校“光盘行动宣讲组”走出校园宣传,市民积极响应,一位黄先生这样感慨:“请人吃饭,宁愿剩下也不能不够啊,如果餐桌上都是吃得干干净净的盘子,总感觉不好看,怕客人觉得自己小气。”针对这种感慨,作为宣讲组一员的你,想对黄先生说些什么呢?(2分)

2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你是花丛中的一只蜜蜂,因为有你的勤劳,花才显得特别鲜艳;你是高山上的一棵松柏,因为有你的挺拔,山才显得特别巍峨;你是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因为有你的衬托,海才显得特别宽广……因为有你,生活充满欢乐;因为有你,人生更有意义。

请以“因为有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写自己想说的话,表达真情实感。(2)体裁不限。(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外婆走了的心情说说篇六
《婺源县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题》

婺源县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九年级语文试卷

1.下列字形和加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D.亵椟 恣睢(suī) 刻骨明心 吹毛求疵(chī)

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妄自菲薄,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B.中国人每年“舌尖上的浪费”锐不可当,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C.我们都是喜欢清静的人,不想有人强聒不舍,干扰我们的生活。

D.在社会道德水平备受质疑的今天,雷锋精神尤其值得我们顶礼膜拜。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为了防止甲型H1N1流感病毒不再蔓延,我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B.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考试中的问题的情景。

C.“光盘行动”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正因为它承载着现代公民。

D.厉行勤俭节约、狠刹浪费之风,体现党的主张,顺应人民期待。

4.根据下面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正确序号依次是 ( )(2分)

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 ;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 ;青春是用永恒的执著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 。

A. 绚丽辉煌 B. 历久弥香 C. 固若金汤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塑料食品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极其严重, 。

①它的分子结构非常稳定。

②所以大量弃臵塑料袋的堆积,已经造成农田和河流的严重污染,破坏了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 ③自然界的光、热、细菌和酶难以将其化解,即使埋在土里数百年它也不会分化、降解。

④焚烧塑料也不是解决办法,塑料燃烧后残存在大气里的氯化物及重金属离子会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环境。

A.②①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②①④③

6.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判断及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身居斗室,即知天下事;足不出户,饱览各地风光。谁说多看电视有害无益?【运用对比和设问,说明了多看电视有好处。】

B.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夸张,活画出该邻居讨好范进的小市民嘴脸,揭示了胡屠户对没中举人前的范进极少帮衬的嫌贫爱富的本质。】

C.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运用对偶和比喻,表现了水多、柔的特点。】

D.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反复,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状态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的心情。】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2分)

(一)阅读欧阳修的《画眉鸟》一诗,完成第7—8题。(4分)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7.诗中最能表现林中画眉自由生存状态的是哪两个词?(2分)

8.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就是运用了对比,请结合诗句说说它的好处。(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2题(10分)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

9.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2分)

敕 船 官 悉 录 锯 木 屑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语。(2分) ①咸不解此意( ) ②值积雪始晴( )

11.用现代汉语说说“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的意思。(3分)

12.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3.填补下列各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3)零落成泥碾作尘, 。(陆游《卜算子·咏梅》)

(4) ,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5)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也用相关的景物描写出了边塞的悲凉,这句是: , 。

(6)紧张而繁重的初三生活虽然让许多同学意志更坚、信心更足,但的确也让一些同学感到身心疲惫、心灰意冷,请你用古诗词中表达乐观、豪迈之情的句子来鼓励他们: , 。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15分)

外婆的小河

①“前边有一条小河。”外婆肯定地说。

②外婆昨天从乡下来到我们这里。她几次捎口信,说要到城里来,可乡下家里那一摊子又放不下,不放心哟。其实她无非是替晚辈操持零碎家务。养鸡养鸭,烧饭炒菜,都是她做媳妇起就忙乎着的事情,她却像头一回做那样新鲜、认真。我知道,农村那个院落门前淌过一条小河,她常在小小的河埠头洗菜、淘米、浆衣。

③“这是在城里,哪里有小河?”我懒懒地说。我猜她幻觉中仍惦记着乡村那条伴随着她生活的小河。我现在的住宅小区坐落在近郊,据说早先是一片菜畦。近几年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已辨别不出本来的面目了,像宣纸上滴落了一团颜料,迅速地浸润开来。

④外婆坚持道:“没错,是有条小河。”我笑了,说:“外婆,我已在这住了四年了,还没发现什么小河。何况,也不需要什么河,用水,拧开自来水龙头,水就会出来。”

⑤外婆走到阳台,似乎真看见了那条小河。可是,她面前耸立着楼房,楼房前边露出另一幢楼房的墙影,但她仍说:“是有条小河。”我不再跟她争辩,我每天出入这片新村,再熟悉不过了,我说:“大概……该有条小河吧。”

⑥外婆的目光仿佛要穿越楼群,她没回头,说:“一定有条小河,早晨,一个老太太端着一面盆衣裳往前头去了呢。”我倒是对断水特别敏感,关心的是一旦停水,楼内便陷入瘫痪,自来水已成了城市的血液,偶尔停水,会弄得我们束手无策,怨声载道。我想,这是城市的脆弱之处。我便说:“那位老太太的家大概没有自来水,她到邻家去洗衣服。”外婆回过头,像是讨厌一个孩子无知的固执——我儿时常领教外婆这种神情,说:“可老太太就住在旁边这栋楼里,我看见她走出走进。”

⑦我心不在焉地说:“那又能说明什么呢?”外婆长长地叹了口气。外婆是位威严却又不失随和的老人,她不再使用昔日的权威了,这大概与她初入城市的不适应有关吧!

⑧晚餐后,外婆要我陪她出去走走。是呀,我怎么忘了,一个闲不住的老人,整天待在混凝土建筑物里,到底憋闷得慌。外婆指指前边,说往那走走。我说:“那边是郊区,我也不大去。”外婆先走两步,停下来。于是,我想到了外婆提起的那条河——一条杜撰的河。我想,没错,人老了,更像老小孩,那好奇、执著,就似我孩提时要偷偷地去小河里玩耍。

⑨走过七幢楼房,面前展现出开阔的视野,一片片菜畦,绿油油的,十分醒目。果然,楼群尽头显出一条蜿蜒的小河,两岸的树丛草丛将河面遮挡得时隐时现,窄窄的河面还漂浮着水葫芦之类的植物。可是,小河就在我们眼前,静静地流淌,无声无息。

⑩外婆乐了,说:“是哦!”我疑惑了:“这么多日子,我怎么就没有发现它的存在呢?”外婆慈爱地笑了。我好像重新回到童年的天地,她颇有权威地向我介绍这个世界。这时我疑心自己陡然衰退了,我那天真、我那好奇、我那敏感,似乎都消磨在固定的生活程式之中。

⑪我惊愕了,原来真有这样的一条小河。而我,曾一直那么自信。

14.第①自然段中,外婆为什么“肯定地说”前边有一条小河?请联系下文回答。(3分)

15.对于外婆说的那条小河,“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4分)

16.揣摩第⑩自然段画线句子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在下面。(3分)

17.这篇小说具有象征意味。根据对“小河”的理解,谈谈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1题。(15分)

①儒家经典《论语》开篇名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的快乐在于“学”,也在于“习”。这里的“习”,是练习、实践、运用的意思。

② ?

③“习”可以满足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使人乐而忘返。在“习”的过程中,可见的不可见的、可测的不可测的自然万物都能让人感到新奇、惊奇、奇妙,进而引发探求的兴趣;在“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先人未曾解决的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就有可能激发新思路、取得新成果。这些使人不由得生出实践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快乐。

④“习”在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满足了人们探索真理、掌握真理的渴望,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正如古语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掌握真理,就离不开实践。人们只有通过反复练习、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使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使别人的经验或教训变为自己的财富。相反,如果只“学”不“习”,即便“皓首穷经”,很可能也只是一个“书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也就无法体会探索与掌握真理的乐趣了。

⑤“习”使人们体验到运用知识,成功地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喜悦。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活跃在农业科技实验的第一线。有人认为农业科技实验很苦,袁隆平则认为,“苦中有乐”,乐在“有希望,会出好品种”。他的实验成果,为解决中国甚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毫无疑问,只有通过“习”,人们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一步步攀上事业的高峰,体验“一览众山小”的喜悦与豪迈。

18.第①段开头引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作用是什么?(3分)

19.阅读全文,请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填上一个恰当的问句,与下文构成设问。(3分)

20.第④段和第⑤段中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6分)

第④段

第⑤段

21.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文章后,获得什么启示?(3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22.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开展“光盘行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上饶某中学也开展了校园“光盘行动”的活动,请你来参与。(“光盘”:吃光盘子里的食物)

【活动一】学校刊出以“光盘行动”为主题的校报,其中“社会聚焦”栏目刊登了以下三则材料,请仔细阅读,概括出这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2分)

材料一:新华网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

材料二:上饶在线讯 上饶市区一位街道工作人员发出了“光盘行动”倡议,立即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社区的廖女士说:“生活好了,聚餐的机会多了起来,我们都应该珍惜粮食,杜绝浪费,社区发起在餐桌上节约的号召,我们一百个支持。”

材料三:上饶日报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饶87家餐饮单位纷纷开展“光盘行动”,向“舌尖上的浪费”说“拜拜”,许多酒店推出了“半份菜”“小份莱”“免费打包”等服务项目,引导消费者做“光盘一族”。

【活动二】学校在餐厅内张贴了下面两句宣传语,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2分)

A.做“光盘一族”,成“节约达人”。 B.拒绝“餐桌剩宴”,回归“文明饮食”。

我喜欢( )句, 理由是

【活动三】学校“光盘行动宣讲组”走出校园宣传,市民积极响应,一位黄先生这样感慨:“请人吃饭,宁愿剩下也不能不够啊,如果餐桌上都是吃得干干净净的盘子,总感觉不好看,怕客人觉得自己小气。”针对这种感慨,作为宣讲组一员的你,想对黄先生说些什么呢?(2分)

2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你是花丛中的一只蜜蜂,因为有你的勤劳,花才显得特别鲜艳;你是高山上的一棵松柏,因为有你的挺拔,山才显得特别巍峨;你是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因为有你的衬托,海才显得特别宽广……因为有你,生活充满欢乐;因为有你,人生更有意义。

外婆走了的心情说说篇七
《婺源县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题》

婺源县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九年级语文试卷

1.下列字形和加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D.亵椟 恣睢(suī) 刻骨明心 吹毛求疵(chī)

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妄自菲薄,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B.中国人每年“舌尖上的浪费”锐不可当,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C.我们都是喜欢清静的人,不想有人强聒不舍,干扰我们的生活。 D.在社会道德水平备受质疑的今天,雷锋精神尤其值得我们顶礼膜拜。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为了防止甲型H1N1流感病毒不再蔓延,我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B.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考试中的问题的情景。 C.“光盘行动”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正因为它承载着现代公民。 D.厉行勤俭节约、狠刹浪费之风,体现党的主张,顺应人民期待。

4.根据下面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正确序号依次是 ( )(2分) 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 ;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 ;青春是用永恒的执著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 。

A. 绚丽辉煌 B. 历久弥香 C. 固若金汤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塑料食品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极其严重, 。 ①它的分子结构非常稳定。 ②所以大量弃臵塑料袋的堆积,已经造成农田和河流的严重污染,破坏了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 ③自然界的光、热、细菌和酶难以将其化解,即使埋在土里数百年它也不会分化、降解。 ④焚烧塑料也不是解决办法,塑料燃烧后残存在大气里的氯化物及重金属离子会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环境。

A.②①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②①④③ 6.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判断及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身居斗室,即知天下事;足不出户,饱览各地风光。谁说多看电视有害无益?【运用对比和设问,说明了多看电视有好处。】

B.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夸张,活画出该邻居讨好范进的小市民嘴脸,揭示了胡屠户对没中举人前的范进极少帮衬的嫌贫爱富的本质。】

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1 页 共 7 页

C.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运用对偶和比喻,表现了水多、柔的特点。】

D.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反复,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状态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的心情。】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2分)

(一)阅读欧阳修的《画眉鸟》一诗,完成第7—8题。(4分)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7.诗中最能表现林中画眉自由生存状态的是哪两个词?(2分)

8.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就是运用了对比,请结合诗句说说它的好处。(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2题(10分)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

9.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2分)

敕 船 官 悉 录 锯 木 屑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语。(2分)

①咸不解此意( ) ②值积雪始晴( ) 11.用现代汉语说说“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的意思。(3分) 12.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3.填补下列各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3)零落成泥碾作尘, 。(陆游《卜算子·咏梅》) (4) ,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5)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也用相关的景物描写出了边塞的悲凉,这句是: , 。 (6)紧张而繁重的初三生活虽然让许多同学意志更坚、信心更足,但的确也让一些同学感到身心疲惫、心灰意冷,请你用古诗词中表达乐观、豪迈之情的句子来鼓励他们: , 。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15分)

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2 页 共 7 页

外婆的小河

①“前边有一条小河。”外婆肯定地说。

②外婆昨天从乡下来到我们这里。她几次捎口信,说要到城里来,可乡下家里那一摊子又放不下,不放心哟。其实她无非是替晚辈操持零碎家务。养鸡养鸭,烧饭炒菜,都是她做媳妇起就忙乎着的事情,她却像头一回做那样新鲜、认真。我知道,农村那个院落门前淌过一条小河,她常在小小的河埠头洗菜、淘米、浆衣。

③“这是在城里,哪里有小河?”我懒懒地说。我猜她幻觉中仍惦记着乡村那条伴随着她生活的小河。我现在的住宅小区坐落在近郊,据说早先是一片菜畦。近几年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已辨别不出本来的面目了,像宣纸上滴落了一团颜料,迅速地浸润开来。

④外婆坚持道:“没错,是有条小河。”我笑了,说:“外婆,我已在这住了四年了,还没发现什么小河。何况,也不需要什么河,用水,拧开自来水龙头,水就会出来。”

⑤外婆走到阳台,似乎真看见了那条小河。可是,她面前耸立着楼房,楼房前边露出另一幢楼房的墙影,但她仍说:“是有条小河。”我不再跟她争辩,我每天出入这片新村,再熟悉不过了,我说:“大概……该有条小河吧。”

⑥外婆的目光仿佛要穿越楼群,她没回头,说:“一定有条小河,早晨,一个老太太端着一面盆衣裳往前头去了呢。”我倒是对断水特别敏感,关心的是一旦停水,楼内便陷入瘫痪,自来水已成了城市的血液,偶尔停水,会弄得我们束手无策,怨声载道。我想,这是城市的脆弱之处。我便说:“那位老太太的家大概没有自来水,她到邻家去洗衣服。”外婆回过头,像是讨厌一个孩子无知的固执——我儿时常领教外婆这种神情,说:“可老太太就住在旁边这栋楼里,我看见她走出走进。”

⑦我心不在焉地说:“那又能说明什么呢?”外婆长长地叹了口气。外婆是位威严却又不失随和的老人,她不再使用昔日的权威了,这大概与她初入城市的不适应有关吧!

⑧晚餐后,外婆要我陪她出去走走。是呀,我怎么忘了,一个闲不住的老人,整天待在混凝土建筑物里,到底憋闷得慌。外婆指指前边,说往那走走。我说:“那边是郊区,我也不大去。”外婆先走两步,停下来。于是,我想到了外婆提起的那条河——一条杜撰的河。我想,没错,人老了,更像老小孩,那好奇、执著,就似我孩提时要偷偷地去小河里玩耍。

⑨走过七幢楼房,面前展现出开阔的视野,一片片菜畦,绿油油的,十分醒目。果然,楼群尽头显出一条蜿蜒的小河,两岸的树丛草丛将河面遮挡得时隐时现,窄窄的河面还漂浮着水葫芦之类的植物。可是,小河就在我们眼前,静静地流淌,无声无息。

⑩外婆乐了,说:“是哦!”我疑惑了:“这么多日子,我怎么就没有发现它的存在呢?”外婆慈爱地笑了。我好像重新回到童年的天地,她颇有权威地向我介绍这个世界。这时我疑心自己陡然衰退了,我那天真、我那好奇、我那敏感,似乎都消磨在固定的生活程式之中。

⑪我惊愕了,原来真有这样的一条小河。而我,曾一直那么自信。

14.第①自然段中,外婆为什么“肯定地说”前边有一条小河?请联系下文回答。(3分)

15.对于外婆说的那条小河,“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4分) 16.揣摩第⑩自然段画线句子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在下面。(3分) 17.这篇小说具有象征意味。根据对“小河”的理解,谈谈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1题。(15分)

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3 页 共 7 页

①儒家经典《论语》开篇名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的快乐在于“学”,也在于“习”。这里的“习”,是练习、实践、运用的意思。

② ?

③“习”可以满足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使人乐而忘返。在“习”的过程中,可见的不可见的、可测的不可测的自然万物都能让人感到新奇、惊奇、奇妙,进而引发探求的兴趣;在“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先人未曾解决的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就有可能激发新思路、取得新成果。这些使人不由得生出实践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快乐。

④“习”在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满足了人们探索真理、掌握真理的渴望,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正如古语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掌握真理,就离不开实践。人们只有通过反复练习、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使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使别人的经验或教训变为自己的财富。相反,如果只“学”不“习”,即便“皓首穷经”,很可能也只是一个“书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也就无法体会探索与掌握真理的乐趣了。

⑤“习”使人们体验到运用知识,成功地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喜悦。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活跃在农业科技实验的第一线。有人认为农业科技实验很苦,袁隆平则认为,“苦中有乐”,乐在“有希望,会出好品种”。他的实验成果,为解决中国甚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毫无疑问,只有通过“习”,人们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一步步攀上事业的高峰,体验“一览众山小”的喜悦与豪迈。

18.第①段开头引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作用是什么?(3分)

19.阅读全文,请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填上一个恰当的问句,与下文构成设问。(3分) 20.第④段和第⑤段中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6分)

第④段 第⑤段 21.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文章后,获得什么启示?(3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22.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开展“光盘行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上饶某中学也开展了校园“光盘行动”的活动,请你来参与。(“光盘”:吃光盘子里的食物)

【活动一】学校刊出以“光盘行动”为主题的校报,其中“社会聚焦”栏目刊登了以下三则材料,请仔细阅读,概括出这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2分)

材料一:新华网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

材料二:上饶在线讯 上饶市区一位街道工作人员发出了“光盘行动”倡议,立即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社区的廖女士说:“生活好了,聚餐的机会多了起来,我们都应该珍惜粮食,杜绝浪费,社区发起在餐桌上节约的号召,我们一百个支持。”

材料三:上饶日报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饶87家餐饮单位纷纷开展“光盘行动”,向“舌尖上的浪费”说“拜拜”,许多酒店推出了“半份菜”“小份莱”“免费打包”等服务项目,引导消费者做“光盘一族”。

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4 页 共 7 页

【活动二】学校在餐厅内张贴了下面两句宣传语,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2分) A.做“光盘一族”,成“节约达人”。 B.拒绝“餐桌剩宴”,回归“文明饮食”。 我喜欢( )句, 理由是 【活动三】学校“光盘行动宣讲组”走出校园宣传,市民积极响应,一位黄先生这样感慨:“请人吃饭,宁愿剩下也不能不够啊,如果餐桌上都是吃得干干净净的盘子,总感觉不好看,怕客人觉得自己小气。”针对这种感慨,作为宣讲组一员的你,想对黄先生说些什么呢?(2分)

2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你是花丛中的一只蜜蜂,因为有你的勤劳,花才显得特别鲜艳;你是高山上的一棵松柏,因为有你的挺拔,山才显得特别巍峨;你是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因为有你的衬托,海才显得特别宽广……因为有你,生活充满欢乐;因为有你,人生更有意义。

请以“因为有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写自己想说的话,表达真情实感。(2)体裁不限。(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5 页 共 7 页

外婆走了的心情说说篇八
《婺源县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题》

婺源县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九年级语文试卷

1.下列字形和加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D.亵椟 恣睢(suī) 刻骨明心 吹毛求疵(chī)

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妄自菲薄,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B.中国人每年“舌尖上的浪费”锐不可当,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C.我们都是喜欢清静的人,不想有人强聒不舍,干扰我们的生活。 D.在社会道德水平备受质疑的今天,雷锋精神尤其值得我们顶礼膜拜。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为了防止甲型H1N1流感病毒不再蔓延,我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B.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考试中的问题的情景。 C.“光盘行动”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正因为它承载着现代公民。 D.厉行勤俭节约、狠刹浪费之风,体现党的主张,顺应人民期待。

4.根据下面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正确序号依次是 ( )(2分) 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 ;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 ;青春是用永恒的执著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 。

A. 绚丽辉煌 B. 历久弥香 C. 固若金汤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塑料食品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极其严重, 。 ①它的分子结构非常稳定。 ②所以大量弃臵塑料袋的堆积,已经造成农田和河流的严重污染,破坏了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 ③自然界的光、热、细菌和酶难以将其化解,即使埋在土里数百年它也不会分化、降解。 ④焚烧塑料也不是解决办法,塑料燃烧后残存在大气里的氯化物及重金属离子会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环境。

A.②①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②①④③ 6.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判断及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身居斗室,即知天下事;足不出户,饱览各地风光。谁说多看电视有害无益?【运用对比和设问,说明了多看电视有好处。】

B.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夸张,活画出该邻居讨好范进的小市民嘴脸,揭示了胡屠户对没中举人前的范进极少帮衬的嫌贫爱富的本质。】

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1 页 共 7 页

C.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运用对偶和比喻,表现了水多、柔的特点。】

D.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反复,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状态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的心情。】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2分)

(一)阅读欧阳修的《画眉鸟》一诗,完成第7—8题。(4分)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7.诗中最能表现林中画眉自由生存状态的是哪两个词?(2分)

8.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就是运用了对比,请结合诗句说说它的好处。(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2题(10分)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

9.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2分)

敕 船 官 悉 录 锯 木 屑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语。(2分)

①咸不解此意( ) ②值积雪始晴( ) 11.用现代汉语说说“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的意思。(3分) 12.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3.填补下列各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3)零落成泥碾作尘, 。(陆游《卜算子·咏梅》) (4) ,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5)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也用相关的景物描写出了边塞的悲凉,这句是: , 。 (6)紧张而繁重的初三生活虽然让许多同学意志更坚、信心更足,但的确也让一些同学感到身心疲惫、心灰意冷,请你用古诗词中表达乐观、豪迈之情的句子来鼓励他们: , 。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15分)

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2 页 共 7 页

外婆的小河

①“前边有一条小河。”外婆肯定地说。

②外婆昨天从乡下来到我们这里。她几次捎口信,说要到城里来,可乡下家里那一摊子又放不下,不放心哟。其实她无非是替晚辈操持零碎家务。养鸡养鸭,烧饭炒菜,都是她做媳妇起就忙乎着的事情,她却像头一回做那样新鲜、认真。我知道,农村那个院落门前淌过一条小河,她常在小小的河埠头洗菜、淘米、浆衣。

③“这是在城里,哪里有小河?”我懒懒地说。我猜她幻觉中仍惦记着乡村那条伴随着她生活的小河。我现在的住宅小区坐落在近郊,据说早先是一片菜畦。近几年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已辨别不出本来的面目了,像宣纸上滴落了一团颜料,迅速地浸润开来。

④外婆坚持道:“没错,是有条小河。”我笑了,说:“外婆,我已在这住了四年了,还没发现什么小河。何况,也不需要什么河,用水,拧开自来水龙头,水就会出来。”

⑤外婆走到阳台,似乎真看见了那条小河。可是,她面前耸立着楼房,楼房前边露出另一幢楼房的墙影,但她仍说:“是有条小河。”我不再跟她争辩,我每天出入这片新村,再熟悉不过了,我说:“大概……该有条小河吧。”

⑥外婆的目光仿佛要穿越楼群,她没回头,说:“一定有条小河,早晨,一个老太太端着一面盆衣裳往前头去了呢。”我倒是对断水特别敏感,关心的是一旦停水,楼内便陷入瘫痪,自来水已成了城市的血液,偶尔停水,会弄得我们束手无策,怨声载道。我想,这是城市的脆弱之处。我便说:“那位老太太的家大概没有自来水,她到邻家去洗衣服。”外婆回过头,像是讨厌一个孩子无知的固执——我儿时常领教外婆这种神情,说:“可老太太就住在旁边这栋楼里,我看见她走出走进。”

⑦我心不在焉地说:“那又能说明什么呢?”外婆长长地叹了口气。外婆是位威严却又不失随和的老人,她不再使用昔日的权威了,这大概与她初入城市的不适应有关吧!

⑧晚餐后,外婆要我陪她出去走走。是呀,我怎么忘了,一个闲不住的老人,整天待在混凝土建筑物里,到底憋闷得慌。外婆指指前边,说往那走走。我说:“那边是郊区,我也不大去。”外婆先走两步,停下来。于是,我想到了外婆提起的那条河——一条杜撰的河。我想,没错,人老了,更像老小孩,那好奇、执著,就似我孩提时要偷偷地去小河里玩耍。

⑨走过七幢楼房,面前展现出开阔的视野,一片片菜畦,绿油油的,十分醒目。果然,楼群尽头显出一条蜿蜒的小河,两岸的树丛草丛将河面遮挡得时隐时现,窄窄的河面还漂浮着水葫芦之类的植物。可是,小河就在我们眼前,静静地流淌,无声无息。

⑩外婆乐了,说:“是哦!”我疑惑了:“这么多日子,我怎么就没有发现它的存在呢?”外婆慈爱地笑了。我好像重新回到童年的天地,她颇有权威地向我介绍这个世界。这时我疑心自己陡然衰退了,我那天真、我那好奇、我那敏感,似乎都消磨在固定的生活程式之中。

⑪我惊愕了,原来真有这样的一条小河。而我,曾一直那么自信。

14.第①自然段中,外婆为什么“肯定地说”前边有一条小河?请联系下文回答。(3分)

15.对于外婆说的那条小河,“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4分) 16.揣摩第⑩自然段画线句子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在下面。(3分) 17.这篇小说具有象征意味。根据对“小河”的理解,谈谈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1题。(15分)

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3 页 共 7 页

①儒家经典《论语》开篇名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的快乐在于“学”,也在于“习”。这里的“习”,是练习、实践、运用的意思。

② ?

③“习”可以满足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使人乐而忘返。在“习”的过程中,可见的不可见的、可测的不可测的自然万物都能让人感到新奇、惊奇、奇妙,进而引发探求的兴趣;在“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先人未曾解决的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就有可能激发新思路、取得新成果。这些使人不由得生出实践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快乐。

④“习”在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满足了人们探索真理、掌握真理的渴望,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正如古语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掌握真理,就离不开实践。人们只有通过反复练习、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使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使别人的经验或教训变为自己的财富。相反,如果只“学”不“习”,即便“皓首穷经”,很可能也只是一个“书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也就无法体会探索与掌握真理的乐趣了。

⑤“习”使人们体验到运用知识,成功地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喜悦。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活跃在农业科技实验的第一线。有人认为农业科技实验很苦,袁隆平则认为,“苦中有乐”,乐在“有希望,会出好品种”。他的实验成果,为解决中国甚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毫无疑问,只有通过“习”,人们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一步步攀上事业的高峰,体验“一览众山小”的喜悦与豪迈。

18.第①段开头引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作用是什么?(3分)

19.阅读全文,请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填上一个恰当的问句,与下文构成设问。(3分) 20.第④段和第⑤段中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6分)

第④段 第⑤段 21.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文章后,获得什么启示?(3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22.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开展“光盘行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上饶某中学也开展了校园“光盘行动”的活动,请你来参与。(“光盘”:吃光盘子里的食物)

【活动一】学校刊出以“光盘行动”为主题的校报,其中“社会聚焦”栏目刊登了以下三则材料,请仔细阅读,概括出这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2分)

材料一:新华网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

材料二:上饶在线讯 上饶市区一位街道工作人员发出了“光盘行动”倡议,立即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社区的廖女士说:“生活好了,聚餐的机会多了起来,我们都应该珍惜粮食,杜绝浪费,社区发起在餐桌上节约的号召,我们一百个支持。”

材料三:上饶日报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饶87家餐饮单位纷纷开展“光盘行动”,向“舌尖上的浪费”说“拜拜”,许多酒店推出了“半份菜”“小份莱”“免费打包”等服务项目,引导消费者做“光盘一族”。

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4 页 共 7 页

【活动二】学校在餐厅内张贴了下面两句宣传语,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2分) A.做“光盘一族”,成“节约达人”。 B.拒绝“餐桌剩宴”,回归“文明饮食”。 我喜欢( )句, 理由是 【活动三】学校“光盘行动宣讲组”走出校园宣传,市民积极响应,一位黄先生这样感慨:“请人吃饭,宁愿剩下也不能不够啊,如果餐桌上都是吃得干干净净的盘子,总感觉不好看,怕客人觉得自己小气。”针对这种感慨,作为宣讲组一员的你,想对黄先生说些什么呢?(2分)

2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你是花丛中的一只蜜蜂,因为有你的勤劳,花才显得特别鲜艳;你是高山上的一棵松柏,因为有你的挺拔,山才显得特别巍峨;你是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因为有你的衬托,海才显得特别宽广……因为有你,生活充满欢乐;因为有你,人生更有意义。

请以“因为有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写自己想说的话,表达真情实感。(2)体裁不限。(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5 页 共 7 页

外婆走了的心情说说篇九
《婺源县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题

婺源县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九年级语文试卷

1.下列字形和加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D.亵椟 恣睢(suī) 刻骨明心 吹毛求疵(chī)

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妄自菲薄,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B.中国人每年“舌尖上的浪费”锐不可当,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C.我们都是喜欢清静的人,不想有人强聒不舍,干扰我们的生活。 D.在社会道德水平备受质疑的今天,雷锋精神尤其值得我们顶礼膜拜。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为了防止甲型H1N1流感病毒不再蔓延,我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B.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考试中的问题的情景。 C.“光盘行动”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正因为它承载着现代公民。 D.厉行勤俭节约、狠刹浪费之风,体现党的主张,顺应人民期待。

4.根据下面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正确序号依次是 ( )(2分) 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 ;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 ;青春是用永恒的执著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 。

A. 绚丽辉煌 B. 历久弥香 C. 固若金汤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塑料食品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极其严重, 。 ①它的分子结构非常稳定。 ②所以大量弃臵塑料袋的堆积,已经造成农田和河流的严重污染,破坏了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 ③自然界的光、热、细菌和酶难以将其化解,即使埋在土里数百年它也不会分化、降解。 ④焚烧塑料也不是解决办法,塑料燃烧后残存在大气里的氯化物及重金属离子会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环境。

A.②①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②①④③ 6.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判断及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身居斗室,即知天下事;足不出户,饱览各地风光。谁说多看电视有害无益?【运用对比和设问,说明了多看电视有好处。】

B.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夸张,活画出该邻居讨好范进的小市民嘴脸,揭示了胡屠户对没中举人前的范进极少帮衬的嫌贫爱富的本质。】

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1 页 共 7 页

C.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运用对偶和比喻,表现了水多、柔的特点。】

D.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反复,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状态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的心情。】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2分)

(一)阅读欧阳修的《画眉鸟》一诗,完成第7—8题。(4分)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7.诗中最能表现林中画眉自由生存状态的是哪两个词?(2分)

8.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就是运用了对比,请结合诗句说说它的好处。(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2题(10分)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

9.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2分)

敕 船 官 悉 录 锯 木 屑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语。(2分)

①咸不解此意( ) ②值积雪始晴( ) 11.用现代汉语说说“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的意思。(3分) 12.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3.填补下列各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3)零落成泥碾作尘, 。(陆游《卜算子·咏梅》) (4) ,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5)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也用相关的景物描写出了边塞的悲凉,这句是: , 。 (6)紧张而繁重的初三生活虽然让许多同学意志更坚、信心更足,但的确也让一些同学感到身心疲惫、心灰意冷,请你用古诗词中表达乐观、豪迈之情的句子来鼓励他们: , 。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15分)

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2 页 共 7 页

外婆的小河

①“前边有一条小河。”外婆肯定地说。

②外婆昨天从乡下来到我们这里。她几次捎口信,说要到城里来,可乡下家里那一摊子又放不下,不放心哟。其实她无非是替晚辈操持零碎家务。养鸡养鸭,烧饭炒菜,都是她做媳妇起就忙乎着的事情,她却像头一回做那样新鲜、认真。我知道,农村那个院落门前淌过一条小河,她常在小小的河埠头洗菜、淘米、浆衣。

③“这是在城里,哪里有小河?”我懒懒地说。我猜她幻觉中仍惦记着乡村那条伴随着她生活的小河。我现在的住宅小区坐落在近郊,据说早先是一片菜畦。近几年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已辨别不出本来的面目了,像宣纸上滴落了一团颜料,迅速地浸润开来。

④外婆坚持道:“没错,是有条小河。”我笑了,说:“外婆,我已在这住了四年了,还没发现什么小河。何况,也不需要什么河,用水,拧开自来水龙头,水就会出来。”

⑤外婆走到阳台,似乎真看见了那条小河。可是,她面前耸立着楼房,楼房前边露出另一幢楼房的墙影,但她仍说:“是有条小河。”我不再跟她争辩,我每天出入这片新村,再熟悉不过了,我说:“大概……该有条小河吧。”

⑥外婆的目光仿佛要穿越楼群,她没回头,说:“一定有条小河,早晨,一个老太太端着一面盆衣裳往前头去了呢。”我倒是对断水特别敏感,关心的是一旦停水,楼内便陷入瘫痪,自来水已成了城市的血液,偶尔停水,会弄得我们束手无策,怨声载道。我想,这是城市的脆弱之处。我便说:“那位老太太的家大概没有自来水,她到邻家去洗衣服。”外婆回过头,像是讨厌一个孩子无知的固执——我儿时常领教外婆这种神情,说:“可老太太就住在旁边这栋楼里,我看见她走出走进。”

⑦我心不在焉地说:“那又能说明什么呢?”外婆长长地叹了口气。外婆是位威严却又不失随和的老人,她不再使用昔日的权威了,这大概与她初入城市的不适应有关吧!

⑧晚餐后,外婆要我陪她出去走走。是呀,我怎么忘了,一个闲不住的老人,整天待在混凝土建筑物里,到底憋闷得慌。外婆指指前边,说往那走走。我说:“那边是郊区,我也不大去。”外婆先走两步,停下来。于是,我想到了外婆提起的那条河——一条杜撰的河。我想,没错,人老了,更像老小孩,那好奇、执著,就似我孩提时要偷偷地去小河里玩耍。

⑨走过七幢楼房,面前展现出开阔的视野,一片片菜畦,绿油油的,十分醒目。果然,楼群尽头显出一条蜿蜒的小河,两岸的树丛草丛将河面遮挡得时隐时现,窄窄的河面还漂浮着水葫芦之类的植物。可是,小河就在我们眼前,静静地流淌,无声无息。

⑩外婆乐了,说:“是哦!”我疑惑了:“这么多日子,我怎么就没有发现它的存在呢?”外婆慈爱地笑了。我好像重新回到童年的天地,她颇有权威地向我介绍这个世界。这时我疑心自己陡然衰退了,我那天真、我那好奇、我那敏感,似乎都消磨在固定的生活程式之中。

⑪我惊愕了,原来真有这样的一条小河。而我,曾一直那么自信。

14.第①自然段中,外婆为什么“肯定地说”前边有一条小河?请联系下文回答。(3分)

15.对于外婆说的那条小河,“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4分) 16.揣摩第⑩自然段画线句子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在下面。(3分) 17.这篇小说具有象征意味。根据对“小河”的理解,谈谈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1题。(15分)

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3 页 共 7 页

①儒家经典《论语》开篇名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的快乐在于“学”,也在于“习”。这里的“习”,是练习、实践、运用的意思。

② ?

③“习”可以满足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使人乐而忘返。在“习”的过程中,可见的不可见的、可测的不可测的自然万物都能让人感到新奇、惊奇、奇妙,进而引发探求的兴趣;在“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先人未曾解决的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就有可能激发新思路、取得新成果。这些使人不由得生出实践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快乐。

④“习”在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满足了人们探索真理、掌握真理的渴望,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正如古语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掌握真理,就离不开实践。人们只有通过反复练习、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使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使别人的经验或教训变为自己的财富。相反,如果只“学”不“习”,即便“皓首穷经”,很可能也只是一个“书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也就无法体会探索与掌握真理的乐趣了。

⑤“习”使人们体验到运用知识,成功地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喜悦。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活跃在农业科技实验的第一线。有人认为农业科技实验很苦,袁隆平则认为,“苦中有乐”,乐在“有希望,会出好品种”。他的实验成果,为解决中国甚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毫无疑问,只有通过“习”,人们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一步步攀上事业的高峰,体验“一览众山小”的喜悦与豪迈。

18.第①段开头引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作用是什么?(3分)

19.阅读全文,请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填上一个恰当的问句,与下文构成设问。(3分) 20.第④段和第⑤段中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6分)

第④段 第⑤段 21.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文章后,获得什么启示?(3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22.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开展“光盘行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上饶某中学也开展了校园“光盘行动”的活动,请你来参与。(“光盘”:吃光盘子里的食物)

【活动一】学校刊出以“光盘行动”为主题的校报,其中“社会聚焦”栏目刊登了以下三则材料,请仔细阅读,概括出这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2分)

材料一:新华网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

材料二:上饶在线讯 上饶市区一位街道工作人员发出了“光盘行动”倡议,立即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社区的廖女士说:“生活好了,聚餐的机会多了起来,我们都应该珍惜粮食,杜绝浪费,社区发起在餐桌上节约的号召,我们一百个支持。”

材料三:上饶日报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饶87家餐饮单位纷纷开展“光盘行动”,向“舌尖上的浪费”说“拜拜”,许多酒店推出了“半份菜”“小份莱”“免费打包”等服务项目,引导消费者做“光盘一族”。

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4 页 共 7 页

【活动二】学校在餐厅内张贴了下面两句宣传语,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2分) A.做“光盘一族”,成“节约达人”。 B.拒绝“餐桌剩宴”,回归“文明饮食”。 我喜欢( )句, 理由是 【活动三】学校“光盘行动宣讲组”走出校园宣传,市民积极响应,一位黄先生这样感慨:“请人吃饭,宁愿剩下也不能不够啊,如果餐桌上都是吃得干干净净的盘子,总感觉不好看,怕客人觉得自己小气。”针对这种感慨,作为宣讲组一员的你,想对黄先生说些什么呢?(2分)

2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你是花丛中的一只蜜蜂,因为有你的勤劳,花才显得特别鲜艳;你是高山上的一棵松柏,因为有你的挺拔,山才显得特别巍峨;你是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因为有你的衬托,海才显得特别宽广……因为有你,生活充满欢乐;因为有你,人生更有意义。

请以“因为有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写自己想说的话,表达真情实感。(2)体裁不限。(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5 页 共 7 页

外婆走了的心情说说篇十
《婺源县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题

婺源县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九年级语文试卷

1.下列字形和加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D.亵椟 恣睢(suī) 刻骨明心 吹毛求疵(chī)

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妄自菲薄,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B.中国人每年“舌尖上的浪费”锐不可当,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C.我们都是喜欢清静的人,不想有人强聒不舍,干扰我们的生活。

D.在社会道德水平备受质疑的今天,雷锋精神尤其值得我们顶礼膜拜。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为了防止甲型H1N1流感病毒不再蔓延,我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B.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考试中的问题的情景。

C.“光盘行动”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正因为它承载着现代公民。

D.厉行勤俭节约、狠刹浪费之风,体现党的主张,顺应人民期待。

4.根据下面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正确序号依次是 ( )(2分)

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 ;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 ;青春是用永恒的执著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 。

A. 绚丽辉煌 B. 历久弥香 C. 固若金汤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塑料食品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极其严重, 。

①它的分子结构非常稳定。

②所以大量弃臵塑料袋的堆积,已经造成农田和河流的严重污染,破坏了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

③自然界的光、热、细菌和酶难以将其化解,即使埋在土里数百年它也不会分化、降解。

④焚烧塑料也不是解决办法,塑料燃烧后残存在大气里的氯化物及重金属离子会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环境。

A.②①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②①④③

6.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判断及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身居斗室,即知天下事;足不出户,饱览各地风光。谁说多看电视有害无益?【运用对比和设问,说明了多看电视有好处。】

B.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夸张,活画出该邻居讨好范进的小市民嘴脸,揭示了胡屠户对没中举人前的范进极少帮衬的嫌贫爱富的本质。】

C.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运用对偶和比喻,表现了水多、柔的特点。】

D.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反复,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状态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的心情。】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2分)

(一)阅读欧阳修的《画眉鸟》一诗,完成第7—8题。(4分)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7.诗中最能表现林中画眉自由生存状态的是哪两个词?(2分)

8.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就是运用了对比,请结合诗句说说它的好处。(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2题(10分)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

9.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2分)

敕 船 官 悉 录 锯 木 屑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语。(2分) ①咸不解此意( ) ②值积雪始晴( )

11.用现代汉语说说“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的意思。(3分)

12.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3.填补下列各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3)零落成泥碾作尘, 。(陆游《卜算子·咏梅》)

(4) ,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5)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也用相关的景物描写出了边塞的悲凉,这句是: , 。

(6)紧张而繁重的初三生活虽然让许多同学意志更坚、信心更足,但的确也让一些同学感到身心疲惫、心灰意冷,请你用古诗词中表达乐观、豪迈之情的句子来鼓励他们: , 。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15分)

外婆的小河

①“前边有一条小河。”外婆肯定地说。

②外婆昨天从乡下来到我们这里。她几次捎口信,说要到城里来,可乡下家里那一摊子又放不下,不放心哟。其实她无非是替晚辈操持零碎家务。养鸡养鸭,烧饭炒菜,都是她做媳妇起就忙乎着的事情,她却像头一回做那样新鲜、认真。我知道,农村那个院落门前淌过一条小河,她常在小小的河埠头洗菜、淘米、浆衣。

③“这是在城里,哪里有小河?”我懒懒地说。我猜她幻觉中仍惦记着乡村那条伴随着她生活的小河。我现在的住宅小区坐落在近郊,据说早先是一片菜畦。近几年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已辨别不出本来的面目了,像宣纸上滴落了一团颜料,迅速地浸润开来。

④外婆坚持道:“没错,是有条小河。”我笑了,说:“外婆,我已在这住了四年了,还没发现什么小河。何况,也不需要什么河,用水,拧开自来水龙头,水就会出来。”

⑤外婆走到阳台,似乎真看见了那条小河。可是,她面前耸立着楼房,楼房前边露出另一幢楼房的墙影,但她仍说:“是有条小河。”我不再跟她争辩,我每天出入这片新村,再熟悉不过了,我说:“大概……该有条小河吧。”

⑥外婆的目光仿佛要穿越楼群,她没回头,说:“一定有条小河,早晨,一个老太太端着一面盆衣裳往前头去了呢。”我倒是对断水特别敏感,关心的是一旦停水,楼内便陷入瘫痪,自来水已成了城市的血液,偶尔停水,会弄得我们束手无策,怨声载道。我想,这是城市的脆弱之处。我便说:“那位老太太的家大概没有自来水,她到邻家去洗衣服。”外婆回过头,像是讨厌一个孩子无知的固执——我儿时常领教外婆这种神情,说:“可老太太就住在旁边这栋楼里,我看见她走出走进。”

⑦我心不在焉地说:“那又能说明什么呢?”外婆长长地叹了口气。外婆是位威严却又不失随和的老人,她不再使用昔日的权威了,这大概与她初入城市的不适应有关吧!

⑧晚餐后,外婆要我陪她出去走走。是呀,我怎么忘了,一个闲不住的老人,整天待在混凝土建筑物里,到底憋闷得慌。外婆指指前边,说往那走走。我说:“那边是郊区,我也不大去。”外婆先走两步,停下来。于是,我想到了外婆提起的那条河——一条杜撰的河。我想,没错,人老了,更像老小孩,那好奇、执著,就似我孩提时要偷偷地去小河里玩耍。

⑨走过七幢楼房,面前展现出开阔的视野,一片片菜畦,绿油油的,十分醒目。果然,楼群尽头显出一条蜿蜒的小河,两岸的树丛草丛将河面遮挡得时隐时现,窄窄的河面还漂浮着水葫芦之类的植物。可是,小河就在我们眼前,静静地流淌,无声无息。

⑩外婆乐了,说:“是哦!”我疑惑了:“这么多日子,我怎么就没有发现它的存在呢?”外婆慈爱地笑了。我好像重新回到童年的天地,她颇有权威地向我介绍这个世界。这时我疑心自己陡然衰退了,我那天真、我那好奇、我那敏感,似乎都消磨在固定的生活程式之中。

⑪我惊愕了,原来真有这样的一条小河。而我,曾一直那么自信。

14.第①自然段中,外婆为什么“肯定地说”前边有一条小河?请联系下文回答。(3分)

15.对于外婆说的那条小河,“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4分)

16.揣摩第⑩自然段画线句子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在下面。(3分)

17.这篇小说具有象征意味。根据对“小河”的理解,谈谈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1题。(15分)

①儒家经典《论语》开篇名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的快乐在于“学”,也在于“习”。这里的“习”,是练习、实践、运用的意思。

② ?

③“习”可以满足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使人乐而忘返。在“习”的过程中,可见的不可见的、可测的不可测的自然万物都能让人感到新奇、惊奇、奇妙,进而引发探求的兴趣;在“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先人未曾解决的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就有可能激发新思路、取得新成果。这些使人不由得生出实践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快乐。

④“习”在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满足了人们探索真理、掌握真理的渴望,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正如古语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掌握真理,就离不开实践。人们只有通过反复

练习、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使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使别人的经验或教训变为自己的财富。相反,如果只“学”不“习”,即便“皓首穷经”,很可能也只是一个“书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也就无法体会探索与掌握真理的乐趣了。

⑤“习”使人们体验到运用知识,成功地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喜悦。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活跃在农业科技实验的第一线。有人认为农业科技实验很苦,袁隆平则认为,“苦中有乐”,乐在“有希望,会出好品种”。他的实验成果,为解决中国甚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毫无疑问,只有通过“习”,人们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一步步攀上事业的高峰,体验“一览众山小”的喜悦与豪迈。

18.第①段开头引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作用是什么?(3分)

19.阅读全文,请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填上一个恰当的问句,与下文构成设问。(3分)

20.第④段和第⑤段中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6分)

第④段

第⑤段

21.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文章后,获得什么启示?(3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22.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开展“光盘行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上饶某中学也开展了校园“光盘行动”的活动,请你来参与。(“光盘”:吃光盘子里的食物)

【活动一】学校刊出以“光盘行动”为主题的校报,其中“社会聚焦”栏目刊登了以下三则材料,请仔细阅读,概括出这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2分)

材料一:新华网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

材料二:上饶在线讯 上饶市区一位街道工作人员发出了“光盘行动”倡议,立即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社区的廖女士说:“生活好了,聚餐的机会多了起来,我们都应该珍惜粮食,杜绝浪费,社区发起在餐桌上节约的号召,我们一百个支持。”

材料三:上饶日报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饶87家餐饮单位纷纷开展“光盘行动”,向“舌尖上的浪费”说“拜拜”,许多酒店推出了“半份菜”“小份莱”“免费打包”等服务项目,引导消费者做“光盘一族”。

相关热词搜索:外婆去世的心情说说 心情说说 心情不好的说说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外婆走了的心情说说”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外婆走了的心情说说"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shuoshuo/9505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