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书信函 > 徐志摩情书

徐志摩情书

2016-01-29 10:37:5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徐志摩情书篇一《徐志摩致陆小曼的情书》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徐志摩情书》,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徐志摩情书篇一
《徐志摩致陆小曼的情书》

徐志摩致陆小曼的情书

龙龙:

我的肝肠寸寸的断了。今晚再不好好的给你一封信,再不把我的心给你看,我就不配爱你,就不配受你的爱。我的小龙呀,这实在是太难受了。我现在不愿别的只愿我伴着你一同吃苦。――你方才心头一阵阵的绞痛,我在旁边只是咬紧牙关闭着眼替你熬着。龙呀,让你血液里的讨命鬼来找着我吧,叫我眼看你这样生生的受罪,我什么意念都变了灰了!

„„

啊我的龙,这时候你睡熟了没有?你的呼吸调匀了没有?你的灵魂暂时平安了没有?你知不知道你的爱正在含着两眼热泪,在这深夜里和你说话,想你,疼你,安慰你,爱你?我好恨呀,这一层层的隔膜,真的全是隔膜:这仿佛是你淹在水里挣扎着要命,他们却掷下瓦片石块来,算是救渡你!我好恨呀,这酒的力量还不够大,方才我站在旁边,我是完全准备了的,我知道我的龙儿的心坎儿只嚷着:“我冷呀,我要他的热胸膛依着我;我痛呀,我要我的他搂着我;我倦呀,我要在他的手臂内得到我最想望的安息与舒服!”――但是实际上只能在旁边站着看,我稍徽的一帮助,就受人干涉,意思说:“不劳费心,这不关你的事,请你早云休息吧,她不用你管。”哼,你不用我管!我这难受,你大约也有些觉着吧。„„

龙,我的至爱,将来你永诀尘俗的俄顷,不能没有我在你的最近的边旁;你最后的呼吸一定得明白报告这世间你的心是谁的,你的爱是谁的,你的灵魂

是谁的。龙呀,你应当知道我是怎样的爱你;你占有我的爱,我的灵,我的肉,我的“整个儿”永远在我爱的身旁放置着,永久的缠绕着。真的,龙龙!你有时真想拉你一同情死去,去到绝对的死的寂灭里去实现完全的爱,去到普通的黑暗里去寻求唯一的光明。【WWW.zlccw.comfanwen.zlccw.com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注:徐志摩向陆小曼求爱时,一个是有君之妇、一个则初为人妻,但从他们互通的情书来看,他们相爱的热烈火爆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徐志摩的情书《爱眉小札》出版后,连许多自认为是开放新潮的人读了都觉得有点脸红,不好意思。徐志摩给陆小曼写这封情书时,他们的爱情还处于一种“地下”状态,第二年10月3日,这对被称为“才子佳人”的浪漫情侣终于如愿以偿结为夫妻。

徐志摩情书篇二
《徐志摩和林徽因》

林徽因(1904—1955年),原名林徽音,“徽音”出自《诗经·大雅·思齐》:“思齐大任,父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来,为避免与当时一男性作家林微音相混,从1934年改名为林徽因。林徽因出身名门,父亲林长民,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参议、司法总长等要职。

林徽因幼年随父迁居北京,入培华女中读书,16岁又随父到伦敦。“良好的家庭修养,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滋养,使林徽因的身上有着一种超乎平常人的非凡气质和聪明才智”,“她既具有大家闺秀那种幽娴贞静的传统风韵,又有现代女性那种活泼、大方的气质,言谈举止之间,透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可以说,这样的林徽因正是徐志摩心目中的理想女子、完美女子!因此,徐志摩自1920年在伦敦结识林徽因便一下子为她所倾倒。他觉得:是林徽因,唤起了他沉睡的激情,让他感到了灵魂的震颤,感到了生命的美好(而这种感觉,此前他在张幼仪身上从来没有体会过)。于是,他把对她的礼赞写成了诗,其中几句是:“你是高高在上的云雀天鹨,纵横四海不问今古春秋,散布着稀世的音乐锦绣。”

在徐志摩来伦敦的半年之前,即1920年春天,时任段琪瑞内阁司法部长的林长民以“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驻欧代表的身份,携女儿林徽因入住伦敦。其时,林长民44岁。林小姐正值16芳龄,书香门第养就了一身高雅气质,既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在爱丁堡大学读书。这年10月,徐志摩来到剑桥大学,才24岁,年轻气盛,倜傥风流,浑身充溢着才子之气。半年以后,在国际联盟协会的一次演讲会上,徐志摩认识了林长民。这一天演讲,徐志摩做主席,林长民演讲,以后,林长民与徐志摩便成为莫逆之交。林小姐则是在徐志摩初次与英国作家狄更生的会见中认识徐志摩的。一个是才华横溢的英俊青年,一个是貌若婵娟、才思飘逸的女孩,两人相见恨晚。 徐志摩向林小姐发起了求爱攻势,而且用情激烈,这些都逃不过林长民的眼睛。幸好,林长民豁达大度,既不责怪徐志摩所为,又没有禁止女儿与他往来。恰在此时,徐志摩的夫人张幼仪从国内来到伦教伴读。这大约是徐父的旨意,徐志摩不敢违抗。张幼仪以夫唱妇随为满足,整天在家里清理房间、买菜烧饭。徐志摩大部分时间泡在学校,回家来,也很少与张幼仪说话。徐志摩每天早上都要急急忙忙赶到附近的理发室整理头发。张幼仪很纳闷:家里用度很多,经济也不很宽裕,完全可以自己把头发梳理一番再到学校去。后来,张幼仪从别人口中得知,徐志摩每天去理发室是因为理发室对面有一间杂货铺,那是他与一位女朋友的联络地址。他们每天都有书信往返,而且信是用英文写的,这位女朋友就是林徽因。徐志摩把林徽因的来信和自己的日记都牢牢地锁在一个箱子里(这个箱子又称八宝箱,在徐志摩身后引出了许多故事)。

在剑桥,还有一个故事中的故事。徐志摩与林徽因热恋的同时,还与林长民“情书”往返不断。他们俩也在谈情。有一次,这对莫逆之交开玩笑,商定彼此通假情书。徐志摩扮演女的,一个有夫之妇;林长民扮演男的,一个有妇之夫。在各有家庭的境况下,两人谈恋爱,互写情书。徐志摩与林长民谈恋爱是演戏玩的,徐志摩追求林徽因却是真的。林小姐是否也出于游戏目的,却永远是个谜。

1921年10月,林长民回国,也把女儿林徽因带回北京。第二年的10月,徐志摩结束在剑桥的学业回国。在回国前夕,徐志摩为表述对剑桥难舍难分的依恋之情和在剑桥发生的令他神魂颠倒的故事,写下了《再别康桥》的诗篇。徐志摩在家乡上海稍事盘桓,年底就追到了心仪神往的北京。这时,林家已把女儿林徽因的终身许配给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了。徐志摩也是冲着这件事来的,他打算偕林徽因一起重返伦敦读书。也许林徽因对徐志摩有过这个许诺,因而他才信心十足地写下了“再别康桥!”

徐志摩情书篇三
《民国才子情书》

民国才子情书:爱人看到心 世人读到才(图)

沈从文和张兆和沈从文和张兆和。。

鲁迅和许广平鲁迅和许广平。。

徐志摩情书

【编者按】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古往今来,就有很多文人雅士借这个节日,向天各一方的爱人倾诉相思之情。古诗词的爱情表达,应该是很有文学色彩的情书。民国多才子,亦多佳人。才子撞上佳人,正如金风玉露一相逢,要胜却人间无数。在新旧思想的冲击下,这些著名作家、文化学者更是摆脱了封建束缚,敢于追逐自由和真爱,他们大胆写情书向心爱的人示爱,炽烈的感情中透出耐人寻味的才华。

今年8月20日,又是一个七夕,让我们带着欣赏的眼光,重新读一读那些“情书故事”。

【男人篇】

民国多才子,亦多佳人。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谢谦看来,才子写情书,本就是锦上添花。沈从文、鲁迅、徐志摩,和爱人或单方面书写,或相互书写了不少信札,如此一来,《从文家书》《两地书》《爱眉小札》也应运而生。

不过,才子们的情书,或许跟普通人还不一般。谢谦说,出于职业的考量,或是一种习惯,才子情书的对象,并不只是“那个她”,或许还有读者“那个他”。“拿出来发表的情书,并不一定完全真实,因为除了爱人,还有写给被人看的考量。爱人读到他爱恋的心,读者感受他笔尖的才华。”

“高富帅”徐志摩“恨不得立刻搂着你”

谢谦说,徐志摩父亲是实业家,家境优渥,本人也年少英俊,加上学识丰富、谈吐风雅,简直可以称得上“民国高富帅”。“高富帅”徐志摩谈起恋爱来,情感也是恣意热烈,《爱眉小札》就是最好的证明。

“眉,今晚我只是‘爽然’!‘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终宵’多凄凉的情调呀!北海月色荷香,再会了!织女与牛郎,清浅一水隔,相对两无言,盈盈复脉脉。”如此富有诗意的描述,虽然更符合其诗人身份,但与他对爱妻陆小曼的其他文字比来,只能算是涟漪微动。事实上,徐志摩的许多情信,让不少年轻人感叹,现在看都会脸热心跳。

“眉,我恨不得立刻搂着你,亲你一个气都喘不回来”“我的心想不论望哪一方向走,碰着的总是你,我的甜;你呢?”“昨夜我住在蒋家,覆去翻来老想着你,哪睡得着,连着蜜甜的叫你嗔你亲你,你知道不,我的爱”„„

一口一个眉,或是爱称龙龙,配上无数的思念、搂抱、亲吻,才是徐志摩情书里的主色调。谢谦认为,不同于沈从文和鲁迅和自己的学生发生恋爱,徐志摩的情感,多发于同龄人间,比如林徽因、陆小曼,都是美而慧的女子。他本人自带“高富帅”光环,以及诗人的多情,情感炽烈火热、词文直接奔放,甚至“肉麻”一点,也在情理之中。

“乡下人”沈从文喝“甜酒”来之不易

有关沈从文和张兆和,有一封特殊的电报情书。沈曾对张说,若她父亲同意,请早点让他知道,让他喝杯甜酒吧。等父亲同意了自己的婚事后,张兆和即拍电报给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电报员奇怪,问是什么意思?兆和不好意思地说:“你甭管,照拍好了。”

但这一杯甜酒,对沈从文来说,却是来之不易。

谢谦说,不同于“高富帅”的徐志摩,只有小学文化的湘西人沈从文,只能算是“乡下人”。年近三十时,他才来到胡适主持的中国公学,当了一名讲师,却遇到了张兆和。他默然而痴情,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说,多数人愿意匍匐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

沈从文的情书,一开始没有得到回应。据说,他曾与张兆和的同室好友王华莲谈过一次,王华莲直接给了他一盆冷水:成百上千的优秀男士在追求张兆和,她有时一连收到几十封求爱信,照例都不回信;如果都要回信,她就没时间念书了;她很烦别人老写信给她。 “先生吾师”鲁迅“我决定目不斜视”

“怒发冲冠”的鲁迅,和沈从文恋上学生张兆和一样,他的爱人是学生许广平,不过年岁差得更多,更像是一位“严师”。谁曾想,严肃的鲁迅,笔下也有让人忍俊不禁的“表忠诚”:听讲的学生倒多起来了,大概有许多是别科的。女生共五人。我决定目不斜视,而且将来永远如此,直到离开厦门。

鲁迅出过一部《两地书》,是他和许广平之间的通信,共分三集。鲁迅说,《两地书》其实并不像所谓“情书”,一者因为我们通信之初,实在并没有什么关于后来的预料的;二则年龄、境遇都已倾向了沉静方面,所以绝不会显出什么热烈。但也有学者认为,《两地书》是别具一格的情书,很有风格的情书。

两个人从“师生”变为“情侣”,称呼可见一斑。许广平写第一封信时,落款是“受教的一个小学生许广平”;第二封信,落款是“小学生许广平”;随后第三封信,落款变为“你的学生许广平”;第四封,落款为“学生许广平”;第五封同;直到第六封,落款变为“(鲁迅先生所承认之名)小鬼许广平”;第七封信,落款成了“小鬼许广平”了。此后第1集信中,一直用“小鬼”自称。

徐志摩情书篇四
《徐志摩》

徐志摩情书篇五
《从史料看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情》

从史料看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情 --------------------------------------------------------------从史料看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情 你看了《人间四月天》,你知道徐志摩爱过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但你真正感兴趣的不是张也不是陆,而是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你会说林最漂亮,学历最高,等等。都不对。告诉你吧,这是因为徐跟林没有结婚,若是结了婚,林徽因成了徐太太,你就没那么大的兴趣了。 在这上头,成功往往意味着平庸。受了那么大的挫折也没有爱成,有情人难成眷属,你为他们感到惋惜,甚至愤愤不平,你想这想那,说不定还想到自己,虽然什么但是什么,这样的句子顷刻间你就能造出十个八个。 不必责怪《人间四月天》。它是一部电视剧,它是一个浪漫故事,它能撩起你这么大的兴趣,就是它最大的功德。 你不能跟它再要什么。让你,还有和你一样的人感兴趣,也就行了。要是都按历史的真实来拍,别说编剧不一定知道,就是知道,他也不敢,——谁能拍得了,拍下叫谁看? 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相爱到底有多深,你想知道的是这些。 且听我依据史料细说根由。 在伦敦,父女两人同时与徐志摩谈恋爱。林徽因的父亲是林长民,字宗孟,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入段祺瑞内阁任司法部长,三个月后辞职赴日本考察。1920年春携女儿林徽因赴英国,身份是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驻欧代表。其时林长民44岁,林徽因16岁。同年10月,徐志摩从美国来到伦敦,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读书。 徐志摩和林家父女的相识,是在国际联盟的一次讲演会上。“我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混了半年,正感到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认识了狄更生先生……第一次见着他是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席上,那天林宗孟先生演说,他做主席。第二次是宗孟寓里吃茶,有他。”这是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的说法。林徽因《忆志摩》文中说,她初次遇见徐,是在徐初次认识狄更生先生的那次会见中。 志摩记错了,没有半年,到伦敦两个月就认识了林家父女,且很快便向林徽因发起了爱的攻势。有林长民的信可证:“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误解了。”信末附言“徽徽问候”。 一个是留学三年的青年男子,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妙龄女郎,志摩的用情之烈不难想象,而徽因的惶恐失措也在情理之中。好在林长民是个豁达大度的人,不光不责怪反而给以解说。 很快张幼仪来到伦敦,徐志摩通过狄更生的

关系,取得剑桥大学王家学院特别生的资格,携妻搬到离剑桥六英里的沙士顿乡下住家。这期间志摩和徽因一直保持通信联系。张幼仪在《小脚与西服》一书中对她的侄孙女张邦梅说:“几年以后,我才从郭君那儿得知徐志摩之所以每天早上赶忙出去,的确是因为要和住在伦敦的女朋友联络。他们用理发店对街的杂货铺当他的地址,那时伦敦和沙士顿之间的邮件送得很快,所以徐志摩和他女朋友至少每天都可以鱼雁往返。他们信里写的是英文,目的就在预防我碰巧发现那些信件,不过我从没发现过就是了。” 对于张幼仪来说,她尽可以这样怀疑,也有几分是事实,但要说全是事实,即志摩每天等的都是林徽因的信,就不对了。 肯定有徽因的信。1927年林徽因在美国上学,正好胡适也去了美国,3月15日给胡的信中说:“我昨天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的志摩我现在真真透澈的明白了,但是过去,现在不必重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这些话,不光说明他们当年确实通信,也说明了他们当时各自的状态。 志摩热烈追求是不用说了,徽因这边兴奋或许是有的,没有很当真也是真的。否则不会几年之后才“真真透澈的明白了”。 再一个证据是,志摩一死,存在凌叔华那儿的“八宝箱”,也叫文字因缘箱,里面放的是志摩的日记和手稿,其中有《康桥日记》,立即成了林徽因务必得之的对象。她的理由是,“我只是要读读那日记,给我是种满足,好奇心满足,回味这古怪的世事,纪念老朋友而已。”(1932年农历正月初一给胡适的信)凌叔华退给她的日记中少几页,为此还和凌怄了好一阵子的气。 同时还有林长民的信,两人也是谈恋爱。1925年12月24日林长民死于郭松龄之役,第二年2月6日,志摩在自己编的《晨报副刊》上刊出林的《一封情书》,加了按语说: “分明是写给他情人的,怎么会给我呢?我的答话是我就是他的情人。听我说这段逸话。四年前我在康桥时,宗孟在伦敦,有一次我们说着玩,商量彼此装假通情书,我们设想一个情节,我算是女的,一个有夫之妇,他装男的,也是有妇之夫,在这双方不自由的境遇下彼此虚设的讲恋爱。” 于此可知在沙士顿,志摩每天去杂货铺取的信,更多的该是林长民来的情书。 从林徽因给胡适的信中,也可以看出她的矜持,年龄小是一个因素,出身名门是一个因素,还有一个因素也不可忽略,那就是,她不是嫡出,而是庶出。林长民有两个小老婆,林徽因是第一个小老婆的长女。这种身世的女子,一般来说,更要自尊自重,否则闲话就多了。

在北京,情人不愿受干扰 1921年10月林徽因随父回国。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南方稍事盘桓,12月初来到北京。 志摩所以匆匆回国,肯定是知道林徽因许配给梁思成了。他离开伦敦回国,原意还要回来的,这从他的名诗《康桥再见吧》中可以看得出来。 “设如我星明有福,素愿竟酬,/则来春花香时节,当复西航,/重来此地,再捡起诗针诗线,/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实现 /年来梦境缠绕的销魂踪迹,/散香柔韵节,增媚河上风流。” 莫非说一起来伦敦留学,是徽因给志摩的许诺? 然而一到北京,他就知道事情不是那简单的了。先是梁启超给他来了一封长信(梁在上海),劝他“义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茫然如捕风,然先已予多人以无量之苦痛”。这话虽是替张家说的,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亲身感受,毕竟是他的儿子将要娶徽因为妻啊。 梁还感叹:“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若尔尔者!” 如果梁启超不打算娶徽因作自己的儿媳,毫无疑问,这些话都是掷地作金石之声的醒世良言,任谁听了都会感激涕零,迷途知返,然而一加上这个背景,这些话就显得苍白无力,甚至让人觉得可怜兮兮了。 纵然是老师,徐志摩也不会买这个帐,他会怎样回答,也就不难想象了。“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等于说那么咱们就较量一下吧。 这封信几乎是他到北京的当天收到的。这时还没有见上林徽因,待见过林徽因,他就没有这么大的自信了。林在培华中学读书,自然是不好去找的。林家住在景山后街一处称作雪池的院子里。那儿是能去的,可是徽因常常不在。她与梁思成的恋爱关系已相当稳固了,余暇时间两个人常在一起谈情说爱。 有一个小故事,颇能说明志摩的执著与尴尬。 梁启超是松坡图书馆的馆长。松坡图书馆有两处院子,一处在西单附近的石虎胡同七号,一处在北海公园里的快雪堂。快雪堂是一处幽静高雅院落,星期天不对外开放,梁思成因关系特殊备有钥匙可以自由出入,便约了林徽因来此相聚。徐志摩找林徽因也会找到这儿。他是梁启超的弟子,又是林长民的朋友,就是梁思成在,来找林徽因也不能说有什么不对。去的次数多了,自然引起梁思成的反感,梁便在门上贴一纸条,大书: Loverswanttobeleftalone.(情人不愿受干扰)。 志摩见了,只得怏怏而去。(梁实秋《赛珍珠与徐志摩》) 就算一种恶作剧吧,怕也不是梁思成背着林徽

因写的吧。 1924年四五月间,泰戈尔访华期间,给了徐林接触的机会,一起接待进出会场,又一起演出英文戏剧,又恢复了昔日的情感。5月20日,泰戈尔一行离开北京去太原,徐志摩陪同前往。车站上,送行的人很多,林徽因也在里面。车快开动了,徐志摩正在写一封给林徽因的信,尚未写完,车已蠕动,徐志摩要冲过去递给车下的林徽因,泰戈尔的秘书恩厚之见他太伤感,一把抢了过来替他藏起。后来志摩再没提起此事,恩厚之就把此保存起来带回英国。直到70年代,梁锡华去访问,让梁看了原件。信里写的是: 我真不知道我要说的是什么话,我已经好几次提起笔来想写,但是每次总是写不成篇。这两日我的头脑只是昏沉沉的,开着眼闭着眼都只见大前晚模糊的凄清的月色,照着我们不愿意的车辆,迟迟地向荒野里退缩。离别!怎么的能叫人相信?我想着了就要发疯,这么多的丝,谁能割得断?我的眼前又黑了! 从这封信上,可以看出,大前天晚上,他俩是在一起的。就是这次会面,林徽因 向志摩摊了牌,说她马上就要随梁思成去美国留学了,她不可能做他的妻子,他们必须“离别”。 林徽因到了美国后,才咀嚼出志摩对她的真情的滋味而倍加珍惜。在1927年3月15日给胡适的那封信中,她说:“请你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现在倒能在寂寞和失望中得着自慰和满足。告诉他我绝对的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 从史料看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情(2) 1928年8月林徽因回国,与梁思成一起受聘为东北大学教授。1931年初,徐志摩 闻知林病重,曾专程去沈阳看望。这年春季开学后,志摩来到北平任北大教授,林徽因病重回到北京疗养,两人的接触又多了,加之志摩与小曼感情不睦,两人的又时常走动,颇有旧情复萌的趋势。对这一段的感情,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的看法是:我一直替徐想,他在1931年飞机坠毁中失事身亡,对他来说是件好事,若多活几年对他来说更是个悲剧,和陆小曼肯定过不下去。若同陆离婚,徐从感情上肯定要回到林这里,将来就搅不清楚,大家都将会很难办的。 林也很心疼他,不忍心伤害他,徐又陷得很深。因而我一直觉得,徐的生命突然结束,也算是上天的安排。 当晚辈的说这样的话,实在太不应该了。为了自己的家声,竟说他人烧死是好事,不像个有文化的人说的话。这是《人间四月天》播出后,梁从诫先生回答《文艺报》记者时说的。登在本年5月6日该报四版上。不看这些话,我还不知道1931年在北平,徐林感情已发展

到这样危险的地步。 八宝箱事件发生后,对与徐志摩的情感,林徽因就一点也不隐讳了。1932年农历正月初一给胡适的信中说: 我永是“我”,被诗人恭维了也不会增美增能,有过一段不幸的曲折的旧历史也 没有什么可羞惭……我觉得这桩事人事方面看来真不幸,从精神方面看来这桩事或为造成志摩成为诗人的原因,而也给我不少人格上知识上磨炼修养的帮助。志摩inaway(从某方面)不悔他有这么一段痛苦的历史,我觉得我的一生至少没有太堕入凡俗的满足也不是一件什么坏事。志摩警醒了我,他变成一种Stiamulant(激励)在我生命中,或恨,或怒,或Happy(幸运)或Sorry(遗憾),或难过,或苦痛,我也不悔的,我也不Proud(得意的)我自己的倔强,我也不惭愧。 有恋情吗?肯定有。“一段不幸的曲折的旧历史”,肯定不是单纯的友谊。感叹这桩事“人事方面看来真不幸”, 等于是感叹有情人没有成了眷属。 多深?够深的了。是造成志摩成为诗人的原因,也是给她人格上知识上磨炼修养的帮助。志摩已变成一种激励在她的生命中,使她变成倔强,她绝不因此而惭愧。对于一个有丈夫有孩子的女人来说,还能让她说什么,怎么说? 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有那个回音 再看徐志摩去世后,林徽因的种种表现。 志摩死后,梁思成去了济南,从出事地点捡了一块飞机的残片,直到去世她都把它挂在卧室的墙上。这是她对志摩的真挚,是她胸怀的坦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她对世俗社会的一种蔑视。 1934年11月19日,林徽因和梁思成去南方考察路过硖石(志摩故乡),停车的几分钟里,她下了车,在昏沉的夜色里,独自站在车门外,“凝望着幽黯的站台,默默的回忆许多不相连续的过往残片,直到生和死间居然幻成一片模糊,人生和火车似的蜿蜒一串疑问在苍茫间奔驰……如果那时候我的眼泪曾不自主的溢出睫外,我知道你定会原谅我的。”(林徽因《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就是这次,回到上海之后,跟赵渊如(深)、陈直生(植)、陈从周见了面,竟日盘桓,她总是谈笑风生,滔滔不绝,一次突然哑口无声,陈直生问:”你怎么不讲啦?”林徽因突兀地说: “你以为我乃女人,总是说个不停吗?” 陈从周当时就感到,这是林刚刚经过志摩家乡与志摩埋骨地后,心情不好所致。(陈从周《记徐志摩》) 1935年志摩忌日,林徽因写了《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一文表达她的悼念之情。这样的文章,当然不可能写得多么明白。过了几个月,到了夏天,她发表的

徐志摩情书篇六
《徐志摩、林徽因恋情新证》

!""#年第!期$%&!,!""#

浙’江’社’会’科’学

!"#$%&’(’)*+%&,’)+%#’+#)

!""#年(月-./0,!""#

徐志摩、林徽因恋情新证

!’王’正

’’内容提要’徐、林恋情之所以复杂莫辨,是因为现有史料信息的含蓄和两可造成的,这种隐晦不明的现象源自康桥日记的散佚和当事人的讳莫如深。为提高信息的透明度,我们从“隐中辨”走向“显中寻”,从胡适、费慰梅和李欧梵这三家资料的显性信息出发,进行搜证和梳理,得出徐、林相恋的明确结论。并紧扣“此中果有文章”这一核心话语,采用以诗证史的方法,对《那一晚》的诗本事和诗歌意象作了具体解读,以揭示徐、林英伦生活中被遮蔽的隐情。

关键词’徐志摩’林徽因’恋爱’考证

作者王正,台州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临海’()#""")

’’在所有研究徐志摩的课题里,要数徐、林恋情的考辨最复杂。徐志摩爱林徽因,这一点毫无疑义;而林徽因是否也爱徐志摩,却是众说纷纭。这不仅是因为“八宝箱”中“康桥日记”的散佚使这段感情变得扑朔迷离,而且还有世俗、文化因素的干预导致了当事人的讳莫如深。凡此种种,造成了史料记述的若明若暗、或现或隐,从而带来了理解上的亦左亦右、似是而非。由于缺乏确凿的史实记录在案,徐林之恋几成一桩神秘事件。陈子善、韩石山倾向徐林之间发生过“令双方都刻骨铭心的爱情”,梁从诫、陈学勇则强调徐林爱情纯系“捕风捉影”和“文学想像”,两相对峙的观点,就起因于史料信息的含蓄与两可。

梁实秋曾提醒我们应当“关注徐志摩的作品而不是他的婚姻变故或风流韵事”,对别人的个人隐私最好不要遽下结论,因参考资料不足之故

!

梁实秋的话一方面是“尤宜采取悬疑的态度”。

研究更趋于客观、理性,是不无裨益的。不过,梁实秋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徐、林的情感历程不只是属于个人的私密空间,“还关系到现代文学史的某些重要史实,也关系到对他们许多重

"

要作品的诠释”,因此研究这一课题不是出于对

名人隐私的猎奇,而是知人论世,为更好地进行文本解读构筑一个前提。而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对他们恋情性质的认定,将有助于理解徐志摩这位诗人的真正品格,他到底是一个感情用事的幻想型的浪漫求爱者,还是一个注重文学因缘、缘情而发、执着寻访灵魂伴侣的诚挚诗人?

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徐、林恋情的学者,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说林徽因也爱徐志摩,其始作俑者是陈从周《徐志摩年谱》中的谈婚论嫁之说。关键在于这一说法的真伪。肯定者认为陈从周是徐志摩的表妹夫,熟悉徐的生平事迹和家庭掌故,他的话应该可信;否定者认为年谱错讹不少,难保不会在论婚嫁这件事上失实。其实,这两种论据既不能为年谱上的说法证明,也无法证伪。亲戚不一定全面了解家族中人以前的私密之事;而年谱

担心过分关注名人的花边新闻会造成对文学本身的漠视,造成文学研究的本末倒置,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审慎起见,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采取回避的态度,总要比根据一鳞半爪就忙于下结论的做法,来得更理智些。这样的提醒,给徐志摩热降温,使)#*

!浙江社会科学

另处的错讹也无法坐实此处就一定失真。猜想式辨析的结果必然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要分辨年谱中说法的真与伪,首先要看年谱说法的信息来源是真是假。

说起来也简单,徐、林在英伦有没有谈婚论嫁,有四位证人,即徐志摩、林徽因本人,加上徐志摩的结发前妻张幼仪和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徐志摩由于天才早夭和日记失踪已经无法言说,林徽因由于种种难言之隐也不愿明说,林长民由于"##$年第"期!

自己离婚这一因果关系。进一步推导,就可以得出徐、林谈婚论嫁是导致徐、张离婚的根本性原因的结论。这是谈婚论嫁说的源头。以至于张幼仪口述的记录者———她的外甥孙女张邦梅据此认为,

#

“最后是林徽因和徐志摩双双坠入情网”。

张幼仪出于离婚女性的复杂心态,虽然在行为上对丈夫的女朋友没有做出任何出格之举,但在意识或潜意识中由“夺夫”所带来的心理隐痛,使她将离婚归因于假想情敌,也是人之常情。在横死于军阀混战的流弹中,没有留下这方面的遗言用以作证,在这个问题上唯一能够给予陈从周第一手资料的人便是张幼仪。

!!陈老(陈从周)有板有眼地回忆说:“写这本《年谱》,我确是费尽心血的。志摩早殇那年我才%&岁,%’&’年我("岁时自编《徐志摩年谱》脱稿付印,请张宗祥先生为封面题签。以后由上海书店再版。

那是%’&$年我在徐家———上海华山路范园徐家(此屋是志摩殁后徐申如所建)与后来志摩父母认为养女的张幼仪聊天时,她从抽屉中拿出一张志摩签名的相片与两本用连史纸毛笔写的本子(一本是《志摩随笔》,一本是《志摩日记》,前者下署“谔谔”两字)。

喃喃地说:“你拿去吧!你对他有感情。”

!

从这一口述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陈从周不是从徐志摩本人那里获取谈婚论嫁的相关信息,因为除非徐志摩有某种极为特殊的原因,否则他不可能将自己从未吐露过的浪漫情事去向一个未成年人倾诉。陈从周的说法只能来源于张幼仪的转述。

张幼仪关于徐、林二人谈婚论嫁的说法,还见之于《小脚与西服》中的记载:

!!接着,我想到我自己的父母,于是我对徐志摩说:“你有父母,我也有父母,如果可以的话,让我先等我父母批准这件事。”

他急躁地摇摇头说:“不行,不行,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他停了一下又继续说,“林徽因要回

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

"

在张幼仪的印象中,徐志摩的离婚是为了“急着得到林徽因”,那么在这个传统女子的情感逻辑里,就会反推出徐志摩是为了要和林徽因结婚才和

张幼仪的叙述中,有一个时间差,离婚签字仪式是在%’""年(月,而林徽因早在%’"%年%#月即随父亲回国,已成为过去式,所以“林徽因要回国了”的将来时态与事实不符。这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徐志摩为了达到离婚目的的言说策略,二是张幼仪情绪化的想像。从该书作者张邦梅公然张扬的“张家立场”来看,书中对徐、林恋情多加渲染以示张幼仪“贤贤妻子”的满腹委屈,可能性更大。

综上所述,陈从周的《徐志摩年谱》和张邦梅的《小脚与西服》,在谈婚论嫁问题上属于信息同源,都来源于张幼仪的口述,并不能起到史料互证的作用,在资料上仍然属于“孤证”。照理说,口述文字应该比一般的史料更接近事实,所以张幼仪的回忆基本上是可信的;但“婚变”一段比较特殊,它构成张幼仪一生最大的隐痛,凡谈及这一问题,往往个人化、主观化色彩特别强烈。一个离婚女性悲苦、敏感的心理所发散开来的种种猜想和假定,其真实性是颇费思量的。

谈婚论嫁之说的信息来源,因涉及个人的特殊心理,疑点颇多,论婚嫁和林谓“必先离婚后始可”的说法缺少旁证,未必属实。婚嫁问题被悬置之后,跟进的问题就来了:林徽因到底爱恋过徐志摩没有?

主张林徽因未恋徐志摩的观点主要有三条理由:

其一,林徽因当时只有十六七岁,未谙情事,不可能爱上比她大八岁左右的“徐叔叔”。费慰梅就认为“徐志摩对她的热情并没有在这个缺乏经验的女孩身上引起同等的反应”。

其二,林徽因说自己决不能做破坏别人婚姻

%$’

王!正:徐志摩、林徽因恋情新证

的事。梁思成回忆说,“不管这段插曲造成过什么其他的困扰,但这些年徽因和她伤心透顶的母亲住在一起,使她想起离婚就恼火。在这起离婚事件中,一个失去爱情的妻子被抛弃,而她自己却要去代替她的位置”,因此林徽因不愿介入徐、张之间充当第三者。

其三,林徽因和徐志摩两人是性灵上的友情而非俗世爱情。林徽因于"#$%年元月"日写给胡适的信中说:“这几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着,童年记忆,使她对“夺爱”的行为有一种本能的反感。这是林不嫁徐的心理因。而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出于名媛身份和少女自尊的考虑,嫁给已婚或离婚者都有自贬身份的味道,凌叔华就因此而

!

林徽因对儿子梁从诫说过,像有人不嫁徐志摩。

传说的那样与已婚男子谈情说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林徽因比较在乎的有两点:一是别人的传说,容易愈描愈黑;二是对已婚的男人,在文化心理上难以接受。一个正值豆蔻年华的纯情少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实上太不可能。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也就是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确证。志摩也承认过这话。”

说林徽因年龄太轻而不会爱上徐志摩,这有点勉强。弗洛伊德在他写于"#&’年的《性学三论》中就明确指出,对异性的紧张和兴奋“在童年的第二阶段(从(岁到青春期),这种情形已经出现了”。何况林家小姐已经到了高中生的年龄,早已进入了青春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有了恋爱的基础。否则我们将很难解释林徽因回国后不久就能够与梁家公子频频约会。我们将会质疑:为什么才时隔数月,她的年龄太轻就不再成为问题?难道她的感情细胞突然发育成熟,完成了质变?她在徐志摩面前不懂事,在梁思成面前就能解风情?更为有力的证据是抗战期间林徽因致沈从文的信中回忆她的英伦生活:“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这里我们姑且不论林徽因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是否徐志摩式的人,但她在英伦期间情窦已开,梦想着浪漫的邂逅却是事实。至于费慰梅所说的“缺乏经验”,所以没有做出呼应,这也没有内在的逻辑关联。缺乏经验的女中学生往往崇拜她们那富有文学才情的语文老师,将之当作初恋对象,又如何解释呢?倒是在有了经验之后,才会冷静理性地选择恋爱对象,不会轻易被浪漫的才子所迷。只要读过林徽因的悼念文章及书信的人都知道,她是一直将徐志摩当作平辈的“挚友”看待,从来没有以师长论交。因此,年龄不该是他们恋情的鸿沟。

说林徽因不愿做破坏他人婚姻的第三者,倒是完全可能的。父亲宠爱新妻冷落林徽因生母的"(&

女,若嫁给一个有婚恋史的男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是一种委屈。这是林不嫁徐的人格因。学界曾有一说,是林徽因两位姑妈的封建意识从中作

梗,林徽因才没有嫁给徐志摩,

"

此说缺乏佐证材料,而且提供材料的所谓的徐志摩近亲也无名无姓,无从稽考,疑为从费慰梅《梁思成与林徽因》一书中姑妈担心林徽因受美国女孩影响而反对她留学的情节嫁接过来,故不取。而当时的情形是林长民与梁启超已有口头的儿女婚约;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又是民国年间风云人物,且是林、梁旧交,同属一个文化圈内的朋友。如果插足他妹妹的婚变,既有负梁启超,又愧对张君劢,两面不讨好。作为父亲的知己,林徽因为父所计也不能置身其间。查《民国民律草案》第"&)(条,当时婚姻可以自主但“须得家长同意”,第""&’条规定“年龄满三十岁者,不在此限”,也就是说三十岁以下的男女青年结婚须经父母允许。身在海外的林徽因未必会把这些本土的清规戒律放在眼里,但她与父亲的关系决定了她即使不言听计从也会将父亲的意见作为重要参考。这是林不嫁徐的文化因。除了上述的因素之外,个性的原因也不能忽略。林徽因自己曾感言:“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用他的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本来,徐志摩心中的林徽因与现实中的林徽因发生错位,是很自然的事。每个人的初恋都有幻想的成份,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移情作用,总会或多或少地美化和改塑恋爱对象。这应该是爱情美学的常识,而林徽因将之着重提出来,倒不是恋爱上的无知,而是另有深意。孙绍振在《徐志摩的情书和中国的男性沙文主义》一文中指出,徐志摩有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要求对方完全属于自己,而无视对方的独立品格,无视两人之间

!浙江社会科学

的个性差异,这是五四个性解放在伦理上的缺陷。虽然林徽因将徐志摩视作与雪莱、拜伦同一层次的大文豪而心生敬意(陆小曼也奉徐志摩为“中国名人”),但她的个性习惯于做众星拱月中的新月,习惯于做太太客厅中的主角,她那种“我永是我”的独立意识,就不是徐志摩浪漫的情爱之网能完全罩得住的。费慰梅提到林徽因与梁思成赴美留学期间,“她正在充分欣赏美国的自由”,“梁思成觉得不仅爱她而且还对她负有责任而企图控制她的活动”,就遭到过她的坚决反击,有几个月他俩过着“炼狱”一般的生活。好在梁思成懂得尊重林徽因的个性,他们最后通过炼狱走向天堂。而徐志摩始终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一切地狂热追求而全然不顾对方的少女情怀和客观环境,“用情之烈,令人感悚”,终于造成了永失吾爱。这是林不嫁徐的个性因。当然,不嫁不等于不爱,爱情与婚姻有重合的一面,也有不重合的一面。

说林徽因对徐志摩只是友情而非爱情,有林徽因自己的书信为证,“不够爱他”、“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这说的是再明白不过了。可如果揣摩字眼,又可发现“不够爱他”不等于“不爱他”,是由于“事实上太不可能”———太多的客观和主观原因限制了爱的可能。也可以表述为这样的时间链:“爱他———爱家———因为更爱家———所以不够爱他”。爱他在前,爱家在后。“不够爱他”的另一种诠释为:不会为了爱他而不顾一切,不会为了爱他而毁掉家庭的稳定性。这不仅是爱叙述人胡适

文本

胡适日记(%&’%—%&’$)中的%&’"年%月""日

"##$年第"期!

的情感的孰强孰弱问题,而是伦理价值和爱情价值的孰重孰轻问题。家庭伦理和个人爱情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两全的,更多的情形是人类面对两种价值取向所作出的选择。

徐林恋情考辨之所以困难和复杂,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研究者致力于在含蓄和两可的信息里爬罗剔抉,企图从幽昧未明的含义里寻找事实的一线光明。其实,对徐林恋情真伪的辨析,既不能苦等八宝箱中康桥日记重见天日,也不能停留于暗中摸索、猜想字义,而应从明处寻//从现有资料的显性信息中搜证、梳理,提高信息的透明度。隐晦的信息只能暗示事实的多重可能性,而明晰的信息才能供出事实的唯一真相。

林徽因是否也爱徐志摩?林徽因的感情密码应该如何译解?我们选了三家来解码,即胡适、费慰梅和李欧梵。胡适与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都有深厚的交情,许多事情都是亲历亲见,属于内部叙述;费慰梅是美国的汉学家,林徽因的闺中密友,她认识林徽因时徐志摩已去世,根据的是自己的所听所感,她是用异质文化的眼光来看这一段感情历程,属于外部叙述;李欧梵是哈佛大学的中国文学教授,他采用的是综合研究的学术思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提取信息,可以相对客观地反映林徽因的个人情感世界。兹将他们记述的林徽因情事列表如下:

关键词有文章

关于林徽因对徐志摩感情的信息

!!今天日记到了我的手中,我匆匆读了,才知道此中果有文章。(%$"页)

!!我有一个印象,她是被徐志摩的性格、他的追求和他对她的热烈感情所迷住了。(%(页)

被迷住爱慕爱着结婚情人

费慰梅

梁思成与林徽因———一对探索中国建筑史的伴侣

她爱慕着他,并对他打开她的眼界和唤起她的新的感情和向往充满感激,这是毫无疑问的。(%)页)

徽因仍然敬重和爱着徐志摩,但她的生活已经牢牢地和梁思成联系在一起了。("%页)

!!徐志摩回到中国是要找林徽因,和她结婚,然后一起回剑桥。(%’(页)

(恩厚之回忆)泰戈尔演讲,也往往徐志摩担任翻译,徐的第一位情人林徽因也时常陪伴在侧。(%*页)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李欧梵

西潮的彼岸

%+%

王!正:徐志摩、林徽因恋情新证

!!胡适“此中果有文章”的话可不是随便说的。作为学术研究大家,他历来都有资料癖,喜欢摘抄别人的信件和日记。他在《追悼志摩》一文中就发表了“三封不曾发表过的信”:徐志摩向张幼仪提议离婚的信、梁启超劝告徐志摩和徐志摩关于爱情宣言的往来书信。在引述之前他自己坦白“我忍不住我的历史癖,今天我要引用一点神圣的历史材料”,这完全是一种奇货可居的心理。他对凌叔华“截去四页”的生气,与其说是未能完费慰梅的叙述是站在“梁/林”立场上,这使她为林徽因罩上“缺乏经验”、“没有同等反应”之类的保护膜,但西方人的率真又使她在字里行间写明了“被迷住”、“爱慕”、“爱着”的话语。事隔多年以后她仍然感受得到林徽因对徐志摩的强烈情感。林徽因爱过徐志摩,但她在回国不久就和梁思成恋爱上了。爱情心理学上有一个公式,初恋成功率与初恋激发阈成正比。激发阈即激起初恋的内外刺激强度,主要由评价爱情价值的理智成林徽因嘱托的内疚,倒不如说是一个“资料痴”得不到完整资料的懊恼。他垄断第一手材料以作研究的欲望有时候会冲击他为名人讳的保密原则,不经意之间透露出重要信息。胡适倒是诚实得可爱,他明确说“今天日记到了我的手中,我匆匆读了”。根据他的悼念文章来看,他不仅读了康桥日记,还读了徐志摩的私人书信,而且不仅读了,还抄了。所以他是康桥日记的目击证人,他的话可以作为权威论据。“此中果有文章”等于说这里面有名堂、有秘密,有从未暴露的隐情。徐爱林是众所周知的事,应该不属于“文章”范围,“文章”的信息所指,只能是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感情。要么是言语上的明确表态,要么是行为上的亲昵接触,两者必居其一,否则“文章”两字便无从着落。这才可以解释得通为什么林徽因在徐志摩去世不久就对八宝箱志在必得,她实在不愿意她的康桥情事公诸于众,这倒不是出于要隐瞒真相,惭”,而是怕被人家添枝加叶愈描愈黑。梁从诫多次提及市井流言,认为林徽因对徐志摩态度模棱两可,害得徐单恋多年,最后落得一场空,言下多少有点责怪林徽因“玩弄”徐志摩感情的意思。费慰梅强调过林徽因“并不是像有些人所想像的那样是一个有心计的女人”,陆小曼日记的原稿本里也有“菲(徽)真太坏了”、“让我知道知道她

的‘真人’”之类的话,

!

可见林徽因的担忧并非完全多余。以林徽因之为人处世,当然与玩弄、有心计、真坏搭不上边,她在康桥之恋后离开徐志摩没有嫁给他,有心理上、文化上、个性上的诸多原因,是别有隐衷罢了。但她做过康桥之恋的“文章”却是事实。考辨者喜欢在信息含蓄处打笔墨官司,而忽略胡适日记中的这一条显在信息,令人扼腕。).+

水平"值所决定。林、徐之初恋,更多的是文学因缘所唤起的情感萌动,作为价值评判的"值较低,因此不易成功。而林、梁之恋的进展,固然是由于双方家长的君子协定所促成,但也不无梁思成这位“爱情智多星”的努力成份。据梁实秋《赛珍珠与徐志摩》中记载,梁思成面对徐志摩的如影随形,在松坡图书馆门口贴了一张情人希望私下相处不愿受到干扰的告示,其中“#$%&’(”在西方含有情侣、恋人的意思,也可以指有性关系者。其中用了复数,等于向徐志摩表明这是我和徽因的共同意思,我们的关系已非同一般,你知难而退吧。果然徐志摩见后怏然而返。当然,假如没有客观上老天的帮忙,无论梁思成多么有爱情的灵感,林、梁之间的感情结构也不一定能如此稳固。在这期间梁思成发生车祸腿骨受伤,林徽因每天到医院看他,热心同他谈话,开玩笑或安慰他,“梁思成有时热得只穿一件背心,林徽因去了就坐在床边,

有时还为梁思成拧手巾擦汗”,

"

以至于梁启超夫人李蕙仙对她这种现代行为感到震惊。这样近距离接触所导致的日久生情也是必然的了。车祸令梁思成的腿骨受残,但也使他和林徽因的恋情更加巩固。到这时候,徐、林之间的恋情便只能是“此情可待成追忆”了。

李欧梵关于徐志摩回国后找林徽因结婚,然后一起回剑桥的说法,来源于章君谷的《徐志摩传》,这似乎是对《徐志摩年谱》中谈婚论嫁之说的一种呼应。前有康桥的青春盟约,后有回国的婚姻践诺,倒也顺理成章。但我们分析过《徐志摩年谱》在信息来源上的主观色彩,所以康桥论嫁未必,英伦恋情属实。徐志摩回国后追求的新婚梦想,不仅仅是单方面痴情所生发的浪漫幻觉,而是出于对爱情信念的坚守与寻访灵魂伴侣的执著。陆小曼在)*+,年-月+,日的日记手稿本中

“有过一段不幸的曲折的旧历史也没有什么可羞

徐志摩情书篇七
《情书》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徐志摩情书》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徐志摩的情书 徐志摩的爱情诗 徐志摩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徐志摩情书”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徐志摩情书"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shuxinhan/19013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