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书信函 > 完成一篇关于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的读书报告

完成一篇关于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的读书报告

2016-02-11 17:58:55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完成一篇关于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的读书报告篇一《读书报告》 ...

完成一篇关于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的读书报告篇一
《读书报告》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

学校:太原师范学院 系别:文 学 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 1303 班 姓名: 郭 炫 麟 学号:2013041316

作者简介:茅海建,男,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历史学学士,1980年2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1982年10月获得历史学硕士。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澳门大学特聘教授。著有《戊戌变法史事考》、《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等。

文章概述:《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是作者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这本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一章,清朝的军事力量 ,从武器装备,兵力与编制,士兵与士官三个方面来剖析当时晚清时期的清朝军事力量,并和当时的英法进行对比。第二章,骤然而至的战争 ,以鸦片倾销的角度,通过林则徐这个人物细致描写,详尽叙述前后林则徐禁烟以及他积极抗战的表现,来体现天朝中地主阶级的主战派的立场和反抗。第三章至第六章 ,讲述鸦片战争的全过程,包括战争的骤然降临,东南壁垒的倾塌及贯彻其中“剿抚”政策的回旋等。第七章,平等与不平等 ,最后鸦片战争的结局是以清朝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来结束的。第八章为综述性质的回顾总结,以主要人物在鸦片战争前后的命运为视角。 精彩论点:

1、禁烟是一个极其复杂、极困难的问题。纵使没有外国的干涉,禁烟已极其困难。

关于鸦片问题,中国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现状:我攻彼守。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图获取更大的机会和自由,我方则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势论,这次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2、国人的每一滴血都应该是珍贵的,变革强国是每个时代的最强音。

3、抵抗的价值有多少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不过是一直被蚊子定了一口的熟睡雄狮,它只是感到一阵痛痒后,翻了一下身便又接着睡了过去。

4、当权力与金钱一样上市流通之后,即刻产生威力无比的社会腐蚀剂,当军队将财神像奉为战旗时,腐败已不可逆转。清朝的军队不仅有吃空额、克扣兵饷等陋规,还要把目光转向社会,寻找发财机会。其中,浙江武官出售兵缺、广东绿营开赌收费、福建水师将战船租赁出去进行走私等现象尤为严重。 5、总之,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当放弃的。 不平等条约的很大部分原因,一部分是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准。 6、停战是违旨的,谈判是违旨的,同意通商也是违旨的,赔款就更是丧权辱国,然而却获得了嘉奖,天底下哪有这样的荒唐事体,又哪有这样的糊涂皇帝?

7、鸦片战争后期,清政府节节败退,道光二十一年,道光皇帝将主和的钦差大臣琦善撤职换成奕山,还派去了一位善于作战的果勇侯杨芳当钦差参赞大臣。杨芳一到广州,马上下令"广收马桶,排列沿河",还在城隍庙做法事,将符水装入坛中埋在地下,"种种设施,不一而足,其捍患御侮之法可谓良且尽矣"。原来他看到英舰英炮很邪门,认为他们可能用的是妖术,所以他要以邪避邪。于是在广州城遍收女人尿盆,弄到木筏上,让尿盆口集体朝着敌人的大炮方向。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存在歧视妇女的偏见,那尿桶更是不堪了,英国人并不怕尿桶阵,杨芳当然大败,丢失了炮台。当时有人写诗感叹道:

杨枝无力爱东风,

参赞如何用此功?

粪桶尚言施妙计,

秽声传遍粤城中。

8、在魏源看来,“夷”之长技有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所以,要求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和训练管理水平上赶上西方。为此,他建议在中国设立兵工厂和造船厂,学习西方制造新式武

器,同时革除营伍积弊,整顿训练中国军队。魏源强调,学习外国长技要“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而“不必仰赖于外夷”。他相信通过这样的学习,中国社会必是“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在御侮问题上,魏源比较重视利用人民力量。

9、从民族里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瞭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10、用忠臣而摒奸臣,这是中国古典政治学中最常青又最常见的定理之一。忠奸的理论所能得出的直接结论是:中国欲取得战争的胜利,只需罢免琦善及其同党、重用林则徐及其同志即可,不必触动中国的现状。也就是说,只要换几个人就行,无须进行改革。于是,中国此时的任务,不是改革旧体制,而是加强旧体制。

11、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调动了十多万军队,先后有一名总督(裕谦)、两名提督(关天培、陈化成)、七名总兵(张朝发、祥福、江继芸、郑国鸿、王锡朋、葛云飞、谢朝恩)、二名都统(海龄、长喜)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不足百人,这显现了中国与西方之间巨大的落差。

12、英方已经是一支装备和组织非常近代化的国家,装备从后装药的步枪和火炮,蒸汽轮船(明轮)开始装备;是一支按照近代战争要求装备和训练的国防军。而清军是一支中世纪技术水平警察部队,武器以冷兵器为主,兼有部分质量糟糕的前装药的火炮和步枪。

13、双方的工业差距使战争演变成一场屠杀。依靠技术先进、质量上乘的装备,英军可以随时攻击而且可以拿下他们想要的任何一座城池,包括林则徐镇守的广州,他们最大的敌人除了疾病就只有遥远的空间。清军的装备质量低劣几乎无法使用,物资供应和军队集中蠢笨低效,除了吃败仗别无选择。

14、战前英国对中国的剖析非常深刻细致,目的明确就以大炮打开中国的市场大门。清政府在开战前根本为将英国列入危险范畴,缺乏对英作战的军事、外交人才,甚至连战略都不能决策。

15、剿夷派:黄爵滋、清流派士大夫。虚骄、不甘、狂妄、不务实。对夷之手段:民心可用。顽固、颟頇,除少数后来改变立场的人外,成为清代改革最保守的人。空谈误国、清流误国 抚夷派:琦善、穆彰阿、伊里布、耆英。认识到自身的弱点,主张与英美平等往来,但过于示弱。且对自身无信心,不图振作,只顺其自然,不图改革。 总之,剿抚两派都不足以应对这个千年未有之变局,鸦片战争的失败也是顺理成章。中国的落后是全面的落后,从人才之匮乏、观念之落后再次反映出来。

16、国人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直到清末年,文人忧国者还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五口中,又以福州为最重要,上海则是中、英双方不重视的。割让土地当然为人们所反对,但当英人初提香港时,北京还不知道其在哪里。时人只是一般地从尊严的角度反对割地,不是反对割香港。

17、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的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人并不这样看。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协定关税,他们认为也是方便省事的办法 。伊里布、耆英诸人,知道战前广东官吏的苛捐杂税是引起战争的原因之一,认为关税明白载于条约,可以省除争执。而且关税定为5%,比以前自主关税还高点,所以他们很得意,以为是外交的成功。

18、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买办活动的范围也从沿海扩展到内地,从经济领域渗透到政治领域,成为农村封建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沟通的桥梁,成为清政府勾结外国侵略势力的牵线人。这种社会势力,后来形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极其反动的买办阶级。

19、伊里布的这些煞费苦心的小动作。他一方面对皇帝虚与委蛇,一方面和英军讨价还价,甚至不惜放下“天朝大吏”的身份,把敌方当作同朝官僚来讲价钱:“我们办事,必令你们下得去,亦必令你们回得国,复得命。你们办事须教我们下得去,教我们奏得大皇帝,教我们大皇帝下得去。”这就简直等于说:你也不要打了,我也不要打了,我们两个私下里讲个价钱,大家都让点步,也都得点好处,各人回去糊弄自家皇帝好了!

20、前面撒过谎了,后面说实话,就会露出马脚,也就只好一骗到底。奕山等前方将帅就是如此。那么,奕山等人一开始就不撒谎,就说实话,不行吗?不行。专制制度决定了,一个官员只能看着万岁爷的脸色

说话,甚至看着顶头上司的脸色说话。他们想听什么,就说什么。不想听的就不说,瞒着。实在瞒不住,就撒谎。再瞒不住,就再撒谎,恶性循环。

所以,奕山等人不但要撒谎,而且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撒,即掩盖敌方武力的强大和气焰的嚣张,而不是相反。按说,打了败仗,为了推卸责任,是应该夸大敌情的。但奕山等人并没有这样做,反倒一再说“逆夷”如何“情词恭顺”,如何“诉冤叫屈”,如何“卑躬屈节”。因为万岁爷就好这一口。而且,不明真相的朝野上下也都好这一口。于是问题就比较明朗了。这就是:大清王朝的君臣为什么都喜欢听这种话呢?答案也只有一个,就是他们吃惯了鸦片,有鸦片瘾。只不过,他们不认为。

读后随笔:大清王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1644年清军入关到1912年宣统帝退位,在仅仅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大清不但上演了的康乾盛世,也历经了清末的一败涂地、国破家亡。如果从汉人的角度出发,南宋和明朝的灭亡是真正意义上的亡国。而从封建中国的角度出发,清朝的覆灭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倾塌,更是标志着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天朝上国梦”就此分崩离析。 一直都有这样的想法,历史本身就很有趣。对历史的描述,很可能直接成为一种无声的控诉带给读者深深的震撼。读罢《天朝的崩溃》,这种感觉尤甚。茅海建先生将还原历史情境作为本书的主题,在品析了众多历史事件之后,让我也产生了许多自己的想法。清朝之所以自诩天朝,是因为的确有一些自诩的资本。首先,即便是在鸦片战争时期这个庞大的农业国经济水平仍不低于西方。其次,朝鲜、越南等周边小国都是大清的附属国,常年向天朝进贡。为什么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不输给英国的天朝崩溃的确是如此迅速?稍加思考,两点优势均站不住脚。清朝的经济总量靠农业支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可以说基本达到饱和。而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逐渐转变成为了一个工业国。工业的发达,大大推动科学的进步,其国防实力也飞速增强。可以说这是一个蒸蒸日上并逐渐领先世界的国家。再看大清周边的小国,它们基本都臣服于天朝,享受着天朝的文化和恩泽。这样一来,天朝始终存在着幻梦,这个幻梦使天朝逐渐走向灭亡,并使天朝在崩溃的边缘而浑然不知。

这个幻梦也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自大,儒家文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从而对外来的历史文化不屑一顾。这种自大导致闭塞无知,而自我麻痹、与外断绝的做法又不断地加剧着天朝的自大。这种自大首先体现在军事上。在武器方面,正如文章所说,英国已经实现了武器的机械化生产,而中国却把百年前的技术都忘记了。“开花炮弹”就是一例。明末清初,中国引进了“开花炮弹”,而到清末,“就连统治者本身也都忘记了”。强大的天朝也不再研发新武器,而把重点放在保密上,好似自己的技术始终是世界第一。不敌寡也是国人难以启齿的事实。表面看来清军从数量上具有压倒性优势,但实际不然。且不说与英军配备的武器天差地别,所谓清军实难对得起这个“军”字。清军不是一支纯粹的军队,而是包括了警察、内卫部队、国防军等功能的庞大组织。并且从主要功能上来说,清军并不是对外防御,而是对内防民反的,天朝的统治者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相信只要民不反就能保住江山。因此,清军驻守十分分散,以至于集结军队抵抗英军都很困难。在战术方面,就连林则徐自以为高明的“攻首尾跃中仓”之法也沦落到毫无用处的纸上谈兵。毕竟,两个军队的对话好似不在一个世纪。 古语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长久的和平使华夏大地沉浸在一片祥和安定中,却丧失了面对未来战争的远见和危机感。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时,。在对英国的政治策略上,天朝也是洋相百出。在禁烟方面,清朝从“禁海口”到“禁吸食”再到“禁海口”,从“剿”到“抚”再回到“剿”,是一次次血淋林的事实使天朝不停地改变策略。天朝的自大即使是在失败中也能体现出来。在九龙之战、穿鼻之战后,或许有一些翻译方面的问题,道光帝居然把赔偿损失看作是“昭雪冤抑”,之前的剿英行动被视为“大动干戈”,而英军的兵临城下被视为“虚惊一场”,因而对主战派“龙颜大怒”。出征的天朝大员们也无耻地欺瞒皇帝,为自己开脱,同时保持天朝的面子。如书中言“捏谎粉饰盛行成风”。杨芳、伊里布等人可谓典型。整个朝野欺上瞒下、自欺欺人,“意淫”已成天朝的主旋律。 正是对于“意淫”的强烈反感,林则徐等主战派成为后世追捧的英雄,甚至成为神话。当然,任何国人都不能否定林则徐是民族英雄,他的血性被当作晚清的最后一缕曙光。但不妨暂时撇开民族性不谈,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1853年,美国的舰队驶入东京湾,几乎在同一时期,邻国日本遭遇了黑船事件。日本被迫开国,签订多项不平等条约,日本几乎没有丝毫抵抗,也没有表现出天朝的傲慢。四艘

黑船虽然为日本带来了屈辱,但也为日本开启了一条强国之路:历时百年的明治维新。林则徐是民族英雄,但更偏向于道德方面,他体现的是国人对于维护国家权益的呐喊。上升到宏观的思想层面,为什么中国不能像日本一样虚心求教、博采众长? 历史总会不同程度地重演,而历史最大的价值就是为我们提供最刻骨铭心的经验和教训。鸦片战争沉寂多年,但它仍像一个烙印留在每个国人心中。自大与闭塞使中国自成一个世界,而不是世界的一部分,其局限性必导致国家的全面落后。今日之中国正努力实现“中国梦”,包容、开放与远见,将是中国崛起的必经之路。

完成一篇关于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的读书报告篇二
《林则徐学西方思想论析_秦小茹》

对外开放政治

林则徐学西方思想论析

秦小茹(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激烈变化、社会思潮急剧变迁,林则徐在中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紧要关头,“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方资本主义侵略,同时又带头了解西方和学习西方。成为

Abstract:Theopiumwarinchina,drasticchangesandsocialthoughtatthedramaticchanges.Linzexuinchinesehistoryma-jorturningpointinthecrisisofresistanceagainstaggression,theleadershipofthewesterncapitalistcountries,andtaketheleadtounderstandwesternlearningandwestern.As“openingtheeyestoobservetheworld”thefirstperson.

关键词:林则徐学习西方途径

Keywords:Linzexulearningwesternway作者简介:秦小茹,女,1987年生,吉林省安图县人,现为东北师范大学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K06【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0)-08-0001-01

一、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产生背景

当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候,中国还是一个封建社会,处在满族建立的清王朝的统治下。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的中国,在乾、嘉以后,衰败日剧,闭关更甚。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国造船航海业的发展,阻碍了国内手工业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姐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且闭关政策进一步助长了清朝统治集团置身于世界局势之外安于现状顽周保守的虚骄心理,使清代的政治更加腐败。

这个时期的林则徐,也和闭关时代其他开明进步分子一样,尽管对中外关系和外国情形有所触及,但严密的闭关政策和闭目塞听的风气,使他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不可避免的也同样受到严重的局限。但林则徐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发现自己的知识不足后,没有装腔作势,反而正视现实。勇于放下架子,探求新知。他在中华民族和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矛盾斗争的强烈刺激下,适应救亡图存的形式需要,由经世派而成为“开眼派”,并进而成为“学习派”,实现从开眼看现实到开眼看世界再到学习西方的连续飞跃。林则徐之所以和顽固分子不同,而且高于其他开明进步的爱国者,实现思想的连续飞跃,还有其主观因素:

第一,把民族自尊建立在比较科学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勇于批判现实的精神,使他有可能通过睁眼现实,比较正确的认清国情,看到“天朝上国”的腐朽与落后。

第二,把抵抗外国侵略建立在比较科学的基础之上。寻求“制夷之策”和富强之道的迫切愿望,使他有可能通过开眼看世界,对西方的侵略性与先进性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勇于抛弃夜郎自大的传统观念。

第三,具有敢于“触讳”、追求真理的勇气和精神。

倍地艰难。林则徐如实承认中国在船炮武器方面“不如夷”了,但却没有因此而悲观气馁、甘居下游。他认识到,当时的军事侵略不是来自比自己落后的民族,而是来自拥有船坚炮利的西方先进国家。甚至在赴戍伊犁的途中,他还念念不忘建立一支“器良、技熟、坦壮、心齐。”的新式水师。

由于对世界各国的基本情况和国际关系有比较具体了解,他有效地利用了美、法两国与英国在对华贸易方面存在的矛盾,利用了英美两国尤其是英国内部均有人抨击对华鸦片走私的有利形势,维护中国在禁止鸦片走私方面的立法主权。同样,由于对各国法律有所了解,林则徐又有力地根据国际法,坚持要英方交出杀害华民的凶手,按中国法律治罪,维护中国司法主权。林则徐为开展外交斗争,摘译滑达尔所著《各国律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引进国际法并运用于对外交涉的创举。

三、对林则徐的评价及启示

林则徐在广东期间,与英国侵略者作战共七次,中国军队都获得了胜利。战争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林则徐整顿海防的成绩是巨大的。林则徐领导广东军民抗击英国俊略,为保卫祖国领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上留下了最光辉的开篇,特别是他“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建设近代海军的主张,虽然在当时都未能得到实现,但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却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林则徐开创了新风气,带动了一批开明进步分子了解世界。从林则徐组织翻译外国书报以来出现上述著作,广泛地吸收和利用了当时中国人所能接触到的海外知识,为发展中华文化开展了创造性的研究,改变了晚明以来腐儒们“株守旧闻,遽斥西人为异学”的隔阂状况,突破了明以来外国传教士带来的“西人之旧书”的局限,成为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新起点。林则徐为“倡西学之始,开新学之路”的第一人。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胡绳同志在“纪念林则徐诞辰二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说“在那黑暗的时代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而斗争的一切先驱者永远值得我们追念。他们的斗争精神仍然可以成为策励我们前进的力量。林则徐就是这些伟大先驱者中的最早一个。”

二、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的主要内容

林则徐认识到,要有效抵抗西方侵略,必须学习西方。发出了像西方学习的先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组织翻译班子,不拘一格,选拔熟悉外情的人才,有计划地,大规模地搜集和编译外国书报。

林则徐把西方各国作为一面镜子,已经参照出中国非惟在地理方位上不在世界的中心,特别是在国力方面也并不是万国来朝的中央大国。在中国近代,坦率而明确地承认西方先进和中国落后的是从林则徐开始,这是艰难而珍贵的第一步。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认识自己不容易,反省自己的落后更不容易,特别是在中国对于自己有一种“世界中心”感觉的传统氛围中做到这一点,更是加

参考文献:

[1]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林则徐集·奏稿》北京:中华书局,1965[3]《林则徐书简》,《致陕抚中军参府马辅相书》

-

完成一篇关于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的读书报告篇三
《林则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及其影响探析》

完成一篇关于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的读书报告篇四
《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书报告

最近看了老师推荐的这本书,深有启发。其作者是茅海建。1954年生于上海,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曾任军事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该书是其代表作。

本书内容共分为八章节,第一章为跳出鸦片战争对中英军事力量的客观概述,由于作者曾担任过军事研究员,这些论述是很专业的军事论述,对清军的战略部署后文也有很多分析。二至六章讲述鸦片战争的全过程,包括战争的骤然降临,东南壁垒的倾塌及贯彻其中“剿抚”政策的回旋等,第七章为战争的结果即中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第八章为综述性质的回顾总结,以主要人物在鸦片战争前后的命运为视角。此外书的开篇带有一个绪论,绪论为:由琦善卖国而想到的。这个绪论可以说是书的引子,又是作者整本书的论述方法、论述内容以及论述观点的一个缩影。

本书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中的历史性研究方法,二手资料的分析、典型事例的深入研究、提出假设的方法也有所体现。由于是鸦片战争再研究,作者搜罗并阅读了大量有关鸦片战争的书籍、史料、书信、档案资料等,在对它们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鸦片战争中的种种问题、现象,给出了全新的解释,力图向我们展示一个全面的鸦片战争,并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参与鸦片战争中的主要历史人物。

本书的全名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所以探讨的主要问题简单来说就可以概括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作者洋洋洒洒的写了42万余字,其实就是想尽全力为我们展现一个全面的、真实的鸦片战争。力图以当时人的思维方式、观念去理解历史事件,揭示今天在我们看来荒谬的历史事件在当时有其发生的“合理性”,并果断的给出自己的判断。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内部存在严禁派与弛禁派的斗争吗?促使道光帝下令严禁鸦片的是林则徐吗?琦善是不是卖国贼,他有没有陷害过林则徐?关天培之死和虎门战败是他的过失吗?吴淞之战失败、陈化成战死是两江总督、“投降派”牛鉴的罪过吗?战争中清廷内部有没有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斗争?是不是坚决依靠林则徐等人,中国就有可能打赢?…… “尽管现代史学理论已经证明了再现历史之绝对不可能,但求真毕竟是治史者不灭的梦境„„”这是作者的心声,我想也是这本书的追求。具体来说作者由传统史学认定的琦善卖国开启了研究的旅程:首先琦善没有卖国的动机,既然没有卖国的动机,卖国之说又从何而起?从功利角度看,这种说法首先有利于道光帝。琦善也只是照着道光帝的旨意行事,一旦出现了错误,他就被推倒了传统史学、哲学的“奸臣”的位置上,这一“奸臣模式”避免了皇帝直接承担坏事的责任。若非如此,将会直接批判到皇帝,从意识形态角度看,这就冲范犯了儒家的“礼”,是当时的文化和士人学子们所不愿去做的。于是,琦善就成了道光帝的替罪羊,就成了天朝体制的替罪羊。

从“琦善卖国”的探讨中,自然而然的就引出了作者在本书要阐释的问题:鸦片战争的失败,究竟应当归结于中国的落后和保守,还是应当归结于琦善等人的卖国?当时中国的正确之途,究竟是彻底地改弦更张,还是只需要重用林则徐等主力抵抗的官僚?作者给出了答案:”鸦片战争的真意义,就是用火与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潮流。”全书对道光帝和他的文武大臣的言行进行了细致、深入地剖析,结果无不体现着天朝体制、文化的落后,正是这些落后印证着作者的观点:中国传统史学常用的忠奸理论和奸臣模式不能解释鸦片战争的必然失败,“正是让‘奸臣们’承担了本应由中国旧体制承担的责任”。可怕的是天朝人的不自知,夜郎自大中透着愚蠢。“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所谓“以史为鉴”,正是面对错误。”这也是作者写此书的最终目的:让我们这个民族在失败中汲取力量、经验,以更好的发展。

书中有启发的观点我归纳有如下几点,可能不全面。

1、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是1842年8月29日在南京江面上停泊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字的《中英南京条约》,它当然是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条约。但细细看来,英国人打到最后的诉求不过是五口通商,新定税则,废除垄断的行商,与清朝政府闭关锁国的愚蠢政策相反,其企图也不过是将中国纳入世界贸易体系,如在1840年早早结束战争,英国人的要求还会降低,至少没有割地要求,赔款也可忽略不计。和100年后日本侵华战争欲把中国变成日本的永久殖民地,有着巨大的不同。况且以作者的分析,当时的中国根本不可能战胜英国。如此作者得出的结论竟然是:没有胜利希望的战争应尽早结束。这个结论正确吗?很难让人接受,但也很难驳倒。

2、对享有“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声誉的林则徐,评价并不高。战前他并不了解英国和世界,虎门销烟不过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莽撞行动,并直接引发了战端。至于对战事的准备布置,虽然勇气可嘉,但既外行,也仓促,甚至没想到会打仗。那么,除了对国事的忧心、为政的清廉以外,比当时的其他官吏者,他究竟有多少高明之处?最近几十年的研究,普遍认为林则徐具有改革中国现状的进步思想,显然是被夸大了。

3、广州三元里抗英事件、广州反英国人入城事件,包括几十年后的义和团运动,其作用和意义都被夸大了,其实不过是没有组织的普通百姓的“保家”行为,不具有“卫国”的高度。而且,绝并不代表中国前进的方向。那种强烈的与西方世界势不两立的情绪,至多只是低层级的斗争,反而阻碍人们看不清真正的历史使命和民族前程。

4、至于福建巡抚刘韵珂,在鸦片战争后另辟蹊径的“抗夷”阴招,不仅继续使福建闭关锁国,而且更让我看清“闽人恶习”,简直太可笑、可恶。他那别树一帜的“制夷”方法,与中国的振兴之途,背道而驰,却受到道光皇帝的赏识。

5、鸦片战争给中国提出的真正使命是现代化!偏离这一主体不可能有真正的进步。天朝在战争中惨败,但清朝并没有振作也没有革新,清朝将士的血白流了。由此引起的震荡还不如在东京湾出现的那4艘“黑船”。 “黑船”事件后,在日本产生的维新力量并非来自幕府,而是社会,所以“倒慕”成为日本改革的前提。而中国直到1898年的戊戌变法,提出的口号虽然是向西方学习,其主旨却仍然停留在维护皇权的改良主义层面。中国落后于日本则是当然的了。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从短期看,负面效应大于正面,从长期看,负面不断隐退,正面效应逐渐生长,至20世纪,正面效应超过了负面。如果没有鸦片战争,清朝政府还会残喘不知道多长时间,国内的革命者也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觉醒。难道不是吗?真理真是残酷啊。

此书对我震动很大,我感到我们所经受的历史知识教育,是如此的匮乏!而因此建立起来的历史观,又是如此的片面!我们只知道林则徐、关天培爱国忠君,是民族英雄;琦善、耆英卖国,是民族败类。我们常常将爱国者流放、卖国者当道归结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果若反之,则战争结果或未可知。许多历史学家,包括我们自己,常常沉浸在这样的假设里。仅此而已。事实上,林、关等人自有其自身局限;琦、耆之辈也有其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中国积弱,而统治阶层不识世界形势且夜郎自大,结果已经注定。鸦片战争不久,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也遇到了和“天朝”同样的问题。1853年,美国的军舰驶入东京湾;第二年,迫于压力,日本开国,开始与列强签订多项不平等条约。但是开国之后,西方诸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涌来,刺激了日本统治者和国民,反倒引起日本民族不息的奋斗,完成日本历史上最大的转折—从落后的德川幕府时代,进入举世闻名的明治维新。1894年,经明治维新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日本,气势汹汹地打到了“天朝”的门口,效仿诸强,要求割地赔款并享受与列强在华同等的权利。从富国强兵的角度讲,日本成功了。他们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失败的民族仍有机会崛起,关键在于战后的奋发!两个处境相似的民族,被迫开国后不同的态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结果,难道不发人深思?以

史为鉴,方能面向未来。前提是我们应该知道这“史”的真相!以史为鉴,籍着清醒和正确的认识,总结经验教训,而后有所作为,才是必要和必须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关于鸦片战争的失败,本书给了我们一个更深层次的真相,一个超越“爱国”和“卖国”简单道德评判的发人深省的真相。中国必须强大,才能不再遭受屈辱。毕竟,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落后挨打,仍是当今世界隐而不宣的内在逻辑。

此书值得一读,不可不读。

完成一篇关于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的读书报告篇五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教训与物质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基本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英国,用大炮打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随之而来的,不只是海军战舰、东印度公司武装轮船、地面部队。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到《辛丑条约》,从旅顺大屠杀到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到圆明园被焚…… 中国由封建自主转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欧洲资本家贪婪的魔掌现在伸向中国了。俄国政府恐怕是最先伸出魔掌 的,但是它现在却扬言自己毫无私心。它毫无私心地占领了中国旅顺口,并且在俄国军队保护下开始在满洲修筑铁路。欧洲各国政府一个接一个拼命掠夺(所谓“租借”)中国领土……”( 列宁:《对华战争》)各国做着瓜分中国的梦,划分势力范围。勒索巨额赔款、抢掠财富。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大量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经济命脉…..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更为无耻的是他们披着宗教外衣,宣扬殖民奴化思想,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自从英国人在中国采取军事行动的第一个消息传来以后,英国政府报纸和一部分美国报刊就连篇累牍地对中国人进行了大量的斥责,它们大肆攻击中国人违背条约的义务、侮辱英国的国旗、羞辱旅居中国的外国人。 英国报纸对于旅居中国的外国人在英国庇护下每天所干的破坏条约的可恶行为真是讳莫如深…..对那些被卖到秘鲁沿岸去当不如牛马的奴隶、被卖到古巴去当

契约奴隶的受骗契约华工横施暴行以至杀害的情形,我们一点也听不到。外国人常常欺凌性情柔弱的中国人的情形以及这些外国人带到各通商口岸去的伤风败俗的弊病,我们一点也听不到……”(马克思:《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光”政策,活体解剖,慰安妇…..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遭受损失最惨重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为了这场战争,付出过像中国这样惨重的牺牲与代价

战争带来的巨大的灾难刺激了被鸦片麻醉的中国人,三元里起义,义和团,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全国性抗战……最终,中国人赢得了抗战的最终胜利。中国老百姓在经历了内战的动乱后,终于听到了激动人心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基本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的“从无到有”,初步满足了占世界1/4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医疗文化事业也得到较大发展,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炸,第一课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出现了西方国家对华建交热潮…..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由此打开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全面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的世界成就可谓世界瞩目。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2001年加入世界贸

易组织,到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次席,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人民生活总体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域。香港澳门相继回归,中国与200多个国家及地区建交。2001年申奥成功,2008年举办至今最大规模的体育盛事并摘得金牌数第一的桂冠。神五、六、七的发射……..

我们呼吁从历史中总结教训,得到经验。19世纪,中国人就被西方打上各种标签,“野蛮”、“与世界文明隔绝”……“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中国人开始看向西方的“文明”,很多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林则徐组织翻译西方文献,编制《四洲志》等,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19世纪王韬、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到太平天国建立,颁布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为维护清朝政府,洋务运动兴起,倡导“中体西用”。到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这期间,中国青年学生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不少人在民族危难不断加深的推动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纷纷出国留学。1915,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德先生”和“赛先生”收到知识青年的高度拥护。到后来1992年邓小

平南巡讲话,“ 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 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 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

一 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 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吸收和借鉴当今 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 法。”

中国由最先因为挨打而想到引进西方军事科技直至今天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法制,毫无疑问,西学东渐已经不是什么新鲜名词。如今,我们不用再担心因贫困而受他国欺辱,也不会在像五十年代一样忍饥受饿,然而,过上小康生活的老百姓一遍遍提出“我们幸福了吗”之问。巨大的就业压力,没日没夜的冲咖啡加班,挤地铁公交,常年在外出差,蜗居,房奴,人情淡漠…….

西方经济学以自私人假设为基本的假设,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中国人正是在这样做之后发觉人情淡

漠、道德沦丧、凝聚力涣散、见利忘义,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 市场是利于强者和富人的。富人(或者有其他资本的人)凭借其资本,在市场规则下有更多的选择权,更多的要挟能力,可以支配和使用更多的资源和超广义资源,取得有利的地位,在博弈中处于更加有利,可以选择的余地更大,因而具有更多的获取利润的途径和能力。这使我想到有关中国高考招生地区性歧视的讨论。也有同学说假若西藏的学生到沿海高校学习毕业后选择回去建设他的家乡,那么对于投资建设高校的地区是不公平的,这会造成人才流失,当地人投资了那么他们的孩子就应该得到优待,这是多劳多得。对于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他不仅要利用很少的资源努力学习,他可能还要做很多事贴补家用,而那些生活在各种物资相对富裕的环境同学,他有更多的资源学习,他也不用劳动,,然而他得到了优待,从他父母的角度来说或许是多劳多得,那么从学生角度来说他的多劳是什么,难道他的多劳是他在出生前努力选择了能给他更好条件父母吗?这不免有些荒唐可笑。我在说到父母角度时用了“或许”两个字,是因为我对“多劳”有疑问,衡量是否多劳的标准是什么,例如一个人衣食无忧的完成学业后成为白领,每天在办公室工作8小时,而另一个人因为没有条件而从小在田里很辛苦的劳作,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天黑了还没回来,他们两人究竟谁多劳,只以人们认为市场货币衡量是否准确?改革开放初期,全中国响应邓小平号召,支持沿海地区先发展。到了今天,已经过上相对生活宽裕人们却只顾着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愿去帮助西

完成一篇关于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的读书报告篇六
《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

何为真正的历史

——《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是作者茅海建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主要探讨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作者搜罗、考订了与该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料档案,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还原一个全面而客观真实的鸦片战争。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 本书对我关于鸦片战争的理解和历史观无不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让我看到了不同于我们从小学习的历史教科书上或多或少带着点政治味儿的鸦片战争史实,读到了不同于我们从小被耳濡目染的散发着道德味儿关于各种忠臣英雄以及卖国贼的论断,让我开始思考何为真正的历史。

本书中让我耳目一新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一直为多数人所诟病的卖国贼琦善被指控的四大罪名并不属实,而历来被塑造成民族英雄的“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①林则徐并不能承载如此盛誉。在历史的舞台上,在鸦片战争这出戏里,林则徐的红脸,琦善的白脸,其实都是后人所描画的。林则徐提出行之有效的御敌方案,不一定是真正看清了当时的世界局势,更多的可能是出于维护天朝体统;琦善原本只是个妥协派代表,虽然说爱慕虚荣、贪生怕死的毛病是有的,但将这些毛病放大,将他斥为为一己私欲卖国求荣的卖国贼恐怕又有失公允。 其二,广州三元里抗英、反英国人入城事件的意义被过分夸大,其作用也比所宣扬的更为有限。三元里如今作为一个抵抗外寇入侵的文化符号,作为一个对民众进行爱国思想教育的载体,其体现的精神并非是历史教科书上所谓的民族主义、爱国精神,只不过是普通百姓在自身利益受侵害的情况下的保家行为,不一定出于挽救整个民族的存亡,若将其上升到爱国行为的高度,并不妥当。虽然我们常说“国① 出自我国历史学家范文澜的评价

家”、“保家卫国”,但家与国始终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保家与卫国也不是相同程度的行为,不应混为一谈。 其三,鸦片战争的失败,不可完全怪罪于无耻的卖国贼、腐败的官员、昏聩的皇帝,亦不可完全归咎于腐朽落后的制度。正如本书作者所言,“不是消除了某些陋习、振作纲纪就能解决问题,不是撤换了某些不力人士、起用一批能人就能解决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近代化。对近代化的敌人只能用近代化的手段来取胜。”

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到,无论是中小学乃至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上的历史,或是市面林林总总的历史类书刊上的历史,还是民间坊间流传的各种传奇历史,都不一定是真正的历史。首先,“任何一种史料无不具有政治和时代的烙印” ,尤其是从古到今的中国社会,所著史书往往服务于某阶层的价值观,往往会带有政治思想导向性,使得历史沦为一种政治宣传工具。我们学习历史,往往是被迫长期戴着政治正确的眼镜,偶尔取下眼镜看到一些新颖的观点,反倒会觉得惶恐不安。其次,历史还有可能染上道德的色彩。“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随附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由此而生的历史不免掺入了个人主观感情色彩,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更多的是道德上的指控或过度赞扬。再者,在某种程度上,后人对历史的评判无不属于事后诸葛亮的做法,历史是既成的事实,不是实验,没有模型可以用来推理演绎。后人的推测虽符合一定历史发展规律,却不一定符合当事者的心态,不一定符合当时的事实。如此一来,想揭开历史的面纱,辨清何为真正的历史便不是那么容易了。

因此,对于何为真正的历史,我们不能尽信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亦不能一味听信史学家的观点。“当每一种史料都流露出史料作者的倾向性时,历史学家似不应跟着史料走,而应当进行分析或综合。”如果我们愿意摘下政治正确的眼镜,如果我们愿意放下道德的指控,如果我们能撇开个人的主观臆测,也许可以发现真正的历史,还历史一个更清晰的面目。

② 本书第五章《东南壁垒的倾塌》,第343页,三联书店,1995年4月

③ 本书第四章《广州的“战局”》,第306页

④ 钱穆《国史大纲》序言,第1页,商务印书馆,2010年

⑤ 本书第四章《广州的“战局”》,第307页 ⑤④③②

完成一篇关于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的读书报告篇七
《《伟大的中国革命》读书报告》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外名著阅读活动”论文

题目

作者和学号

班级

日期

《伟大的中国革命》读书报告 王雯雯 0920100115 09会计(1)班 2011年5月7日

《伟大的中国革命》读书报告

一、书名:

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

二、作者:

费正清

三、出版社:

2000年5月第一次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四、页数:

458

五、内容大意:

书的开篇主要介绍了关于中国的基本情况,从中国的大背景出发,叙述了中国的一些境况,但毕竟本书主要针对的是西方的读者,在叙述中将中西进行对比才更加通透,于他接下来诉说中国历史来介绍中国革命说明了理由。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晚期的中华帝国:成长和蜕变1800—1895年,通过晚期清朝统治者的眼光看世界,中国晚清政府所面临的窘境,条约签订以前的中国的商业的现状,晚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的内部危机,帝国主义的入侵以及清政府最后的“救国方针”。

第二部分,晚清帝国只需的变革1895—1911年,晚清政府统治下,对于摇摇欲坠的清朝统治下做出的最后的尝试,戊戌变法,洋务运动,以及民间的义和团运动,但是晚清政府的陨落是无可阻挡的现实,辛亥革命的导火索已经悄然埋下,直等到合适的机会一举炸毁清朝的百年基业。

第三部分,第一次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年,中华民国刚成立,袁世凯接掌大权,行民主之名而无民主之实,蒙古分裂了出去自成外蒙古,那些投奔新政府的官僚难改就是的恶习,中华民国的早期是名声不好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华民国的文化建设注入新鲜的活力,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内在的腐朽。五四之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并在此后不断壮大,为灰暗的世界一次新选择。此后,国民革命与国民党结成统一战线迎来中国革命的新时期。国共两党之争自南昌起义之后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后迎来了新的合作,但是分分合合,中国的两党内战于

1945年后尤为激烈,但是随着最后的渡江战役,中国人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民主的共和国。

第四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85年,新中国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国家,哪怕是我们的老大哥苏联也并与我们不相同,中国的革命路线是农村包围城市,中国人走的是自己的道路。但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独特道路中国人自己难免走偏,大跃进,人民公社,以及随后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中国原本的发展比起当时同时期的日本甚至是倒退的。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全党乃至全国的大变革,中国现代化指日可待。

六、读后感:

费老是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也是美国最富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是个标准的“中国通”,在他的著作中绝大部分都是描写中国问题的。在他的这本《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中,以他自己的视角开启了中国的一部近代史,跨度从晚清的1800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1985年,历时185年。对于这段时间的描写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是费老的这本书有的隔靴搔痒,有的浮光掠影,有的不着边际,但是费老以他的风趣幽默,清晰的风格和浩瀚博大的大师风范,对中国的近代史做出了自己的阐释和认识,鲜明有力地勾勒出中国185年间的政治风云和社会变迁。

既不同于右派的解释,也不同于左派的解释,这本书只是费老个人的真知灼见,这就使得这本书实际上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也使得费老本身对于中国也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本书的开篇,他通过中西方的对比,描绘了一幅中国的蓝图,可见其对中国的了解,展开了中国革命的地理到政治的背景。在这开篇中,他不断提到的是,当西方世界运用机械化生产工具的时候,我们的农民还在使用水犁牛耕,我们的商人还在局限的地方承受着来自官僚主义的压迫,和沉重的课税。当西方的世界普及科学教育的时候,我们的孩子还在私塾里学习四书五经,思想在年幼的时候僵化。中国的社会封闭在自己的世界,自大的无可救药。

诚如费老所言,我们的皇帝陛下宁愿接受那些次级的贡品,也不愿开通一个口岸欢迎外国的友好通商。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是空有外壳的庞大机器,大清帝国的统治逐渐陷入自傲的境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狭隘中。

所谓的泱泱大国,也只是隔绝在皇帝心中的桃花源。那些我们曾经称为蛮夷的西洋人,给我们带来的是新的思想。但是我们却不自知。

魏源写作《海国图志》,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辩的文化观念,摈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林则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开始洋务运动,开办军事工业,开始官商合营,最后还是一败涂地。这个古老的王国,所有的齿轮都已在各自运行中逐渐地生锈着。中国的内陆封闭已经不能让她在这个不断前进的世界里生存。孙文先生曾说:“历史之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适者生存,中国要在历史潮流中继续繁荣强盛便不能不革命。

费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入手去溯本求源,以求深入了解中国革命进程中的种种内外因素。费老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专制历史非常悠久,专制思想根深蒂固,专制文化相当发达的封建国家,它既有着长期“天朝上国”雄视四夷的文化优越感,又有一套错综复杂,而且自行运作的宗法制官僚的惰性体系,这种文化体现为一种内敛式的“内在爆炸”,“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它不愿意改变它的社会价值观,文化和体制”,也正是这样一种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制约了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所以中国革命注定了不会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只能是一个传统文化分崩离析、西方先进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逐渐渗透的渐变过程。 费老把中国革命进程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晚期的大清帝国,这是中国屈辱史的开始,也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萌芽和发展时期。

中国自古以来就自视甚高,自命不凡,以为这个世界只有华夏和蛮夷之分,也从来不和其他国家建立对等的外交关系,我们有很多的藩国,对其使用怀柔政策,以便“宣我圣教”,“布我威德”。我们教化那些所谓的蛮夷,以为自己功德无量,根本没有什么公平对待别人的概念。大清帝国也是保守着这样的心态面对大英女王的使臣马戛尔尼,于是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中国的大门,也一击击碎了大清帝国“天朝上国”的帝国美梦。但是,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避战保船,中国舰队被我们轻蔑的小日本打得落花流水的时候,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关键时刻终于来临,人们开始在这个生死存亡关头不得不面对这个沉痛的历史事实,中国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的革命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部分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是“晚清帝国秩序的变革”,这是晚清政府做的最后的尝试,“中华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本主义的国家,也是中国的爱国人士的一个新尝试。

前者叙述了甲午战争之后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与满清帝国的最终灭亡,以及中国现代革命的发端。后者对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与中国革命的进程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与剖析。中国现代革命的发端有着两个平行的过程,即政治上的军阀混战、国共之争与文化上的以“五四”为标志的启蒙运动。

费老高度赞扬了白话文的普及,他认为白话文标志着文化的平民化,标志着愚民政策所设置的最大屏障已经被拆除,对于传统文化的改造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由于中国长期处于一个宗法专制的社会形态之中,自古就缺少自由主义传统,西方的民主传统对于中国的社会现实而言未免有些遥不可及,以中国的社会现状所需要的并不是美国式的民主,而是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这或许也揭示了为什么中国无法走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倒是“俄国和中国的专制政治和落后状况,使两国间在某些方面互相效仿。”于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中国革命的现实参照物。

第四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中国人民在真正意义上脱离了专制主义,新的国家新的开始。

费老对中国当代的这一段历史进行了审慎的清理和颇具私人意味的解读。“中国革命中发生的一切,无非是回到旧帝国的结构中去,只不过有了现代化的技术和群众的爱国主义而已。” 因为有了这个前提,毛泽东所需要的“新知识分子”实际上是思想统一之后的一种社会工具,其本身并没有独立的人格可言,也正是在“中国最精贵稀少的人才丧失了活力”之后,“在这样的谴责和反知识主义气氛中”,人治的弱点已经逐渐暴露无遗。“大跃进”和“十年文革”正是个人极权的必然结果,它们从各个方面暴露出中国仍然只是一个包着现代化外衣的传统帝国,同时也说明对于文化的改造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社会工程。中国长期的封建残余并不是那么容易便从中国历史上除去的。但是如费老所言的是传统帝国的话,这并不能让人感到赞同。中国那么多的革命烈士的努力就被否决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乃至于现在,中国不过是在探索着这一条社会主义的道路,其中难免的偏差是国家在变革中必经的过程,中国仍应是被称为民

完成一篇关于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的读书报告篇八
《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

从琦善“卖国”窥鸦片战争

钱一平

鸦片战争据我们已有一个多世纪,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开始。这场战争既给我们留下了耻辱的印记,又打破了天朝美梦,使人们开是真正地认识世界。认识到天朝并不是整个世界,而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对于鸦片战争的败因,我们需要理性的思考,不能被纯粹的情感所蒙蔽。 林则徐、裕谦等人在鸦片战争中体现了爱国之心不可否认,但就此而夸大了他们的一切主张的正确性是不可取的,他们的一切行动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时人对其的称颂主要是他们表现出的抵御外来侵略者的决心而多于他们知晓夷情的方面。总的来说,清朝的失败是全方面的,不仅仅是在器物方面,还有更深层的思想文化和文物制度方面。书中也从兵力、武器、指挥、战术等诸方面证明当时的清军无论如何抵挡不了英国侵略军的进攻。抵抗是基于道德层面的考虑;妥协是基于政治层面的考虑,所以一味的主张剿和主张抚都是片面的,大厦将倾,仅凭一两个“忠臣”是无法挽救的,因此也不能将败因归全咎于琦善、余步云、牛鉴等“奸臣”上,中国古典政治学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两个极端,非忠即奸,和忠臣意见相左的也是奸臣,并且这些大臣在前线充当的仅仅是道光帝遥控的木偶罢了,或剿或抚全系于皇帝一念之间,失败了就成了皇帝决策失误的替罪羊(传统儒家政治不批判皇帝,最多批判至大臣)。于是他们就成了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遮羞布,使人们以为只要用近贤臣远小人就能取得胜利,


完成一篇关于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的读书报告相关热词搜索:林则徐学西方思想论析 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 林则徐学习西方长处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完成一篇关于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的读书报告”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完成一篇关于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的读书报告"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shuxinhan/22221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