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书信函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分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分析

2016-02-16 10:26:0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分析篇一《孤独的单恋者_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_女性形象分析》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分析》,希望能帮助到你。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分析篇一
《孤独的单恋者_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_女性形象分析》

文学评论

孤独的单恋者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女性形象分析

付秋会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文法教学部,陕西西安710002)

摘要:本文对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陌生女人为对象,从陌生女人少年时期的好奇、少女时期的迷恋、经济独立后的暗恋、少妇时期的绝恋、这四个阶段分析了陌生女人对作家R的单恋的全过程,并深入分析了造成这种单恋的无意识控制下的心理变化的原因,旨在展现无意识对女性心理的影响。

关键词:女性形象;心理;无意识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3-0029-02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运用心理学和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出的众多人物的心灵迷宫之一。故事用第一人称书信体的方式讲述了一名不知名的陌生女人从13岁少年时期到30岁少妇时期,单恋一位陌生邻居作家R的故事。在小说中,陌生女人向作家献出了自己的一生,而作家对此一无所知,当陌生女人的儿子离去和自己也以命不久矣的时候,她写信给从不认知自己的作家R,向他倾诉自己短暂的一生对R的爱。茨威格以细腻哀怨的笔触记录了陌生女人的单恋,从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写到深陷泥沼中的女性尊严,这至死不渝的爱来自哪里呢?究其根源,笔者认为女主人公这样一种纯粹的爱是源自隐藏在其内心深处的潜意识的支配。

与向往。

作家R没有让陌生女人失望,就在这样的情况下,R出现了。面对一个风流潇洒、英俊倜傥的陌生的青年男子的到来,女主人公从一开始就默默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女主人公在信中写道:“你下了车想走进门去,我情不自禁地给你把门打开,这样我就挡了你的道,我俩差点撞在一起。你看了我一眼,那眼光温暖、柔和、深情,活像是对我的爱抚,你含情脉脉地冲我一笑,用一种非常轻柔的、简直可以说是亲昵的声音对我说:'多谢,小姐

'。”“就在这一瞬间,我这个没有成年的姑娘一下子就成长为一

个女人,而这个女人从此永远属于你了。”R无意识间所流露出

的爱抚式的目光、灿然的微笑、善意的谢辞,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一个13岁少女的心扉。R对女性温柔殷勤的态度,让女主人公感受到不同于母爱的柔情蜜意,一个具有诱惑力的男人的深沉的温柔,这恰恰满足了一个少女由于缺乏父爱而在内心深处萌发的无意识的对男性那种温柔、体贴、深沉的关怀的渴望与憧憬,同时也使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积郁已久的情感宣泄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使陌生女人”把一个13岁的姑娘的全部犟劲,全部缠住不放的执拗劲,一股脑儿都用来窥探你的生活,窥探你的起居了,我观察你,观察你的习惯,观察到你这儿来的人,这一切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增加了我对你本人的好奇心。“

1少年时期一好奇心理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就是这样。在情窦初开的年纪,父亲早逝,和母亲相依为命,而“母亲成天心情压抑,郁郁不乐,……和我也不贴心”,周围又没有任何可信赖的人来关心“我”、听“我”倾诉心事,甚至“没有人来看望我们,没有人来打听我们”。这样便使女主人公在内心深处萌发了一种对父爱(或者说是男性那种温柔、体贴、深沉的感情)不自觉的但却非常强烈的渴望与憧憬。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以父亲为选择对象。这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男孩会对母亲产生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样,女孩也会对父亲产生一种不同于亲情的柔情。这就是所说的“恋母情结”(Oedipuscomplex)或“恋父情结”(Electracomplex)。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单亲家庭的孩子比在正常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这方面所受的影响要明显的多。如:单亲妈妈抚养长大的女孩会因为生活中缺少父爱而对“父亲般的男人”产生一种渴望

2少女时期--迷恋心理

陌生女人因为母亲的改嫁,不得不搬离维也纳,前往因斯布鲁克。此时的陌生女人处于十六到十八岁的青春期阶段,本可以将自己的生活安排的妥妥帖帖的陌生女人却陷入了自我悲伤的感觉中,不愿意和母亲和继父有过多的交谈,将对于R的思念悄悄的藏在心中。

年轻人爱慕陌生女人,追求她。她毫不动心。她日思夜想的只有R,她反反复复回味在维也纳与R有关的分分秒秒和数百件细小的往事,把他写的书读了又读,背得滚瓜烂熟。她对R的爱并没因环境的改变而减弱或泯灭,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R的爱更炽热、更执着、更富有女性的气息,更渴望能和R终日在一起。陌生女人将R的形象化为成百上千次的梦境。为什么会这样?

佛洛依德关于梦境的诠释就恰好可以说明。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许多愿望,尤其是欲望,由于与社会道德准则不符而被压抑到无意识中,于是在睡眠中当检查作用放松时,便以各种伪装的形象偷偷潜入意识层次中,当检查作用放松时,便以各种伪装的形象偷偷潜入意识层次因而成梦,换言之,由于人的欲望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便采取一种迂回曲折的方式表现在睡眠中,所以

作者简介:付秋会(1974-)女,陕西白水,西安广播电视大学文法教学部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方向。

文学界.29.

文学评论

弗洛伊德认为梦就是一种(被压抑、被压制的)愿望的(被伪装起来的)满足,其本质是愿望的达成。

在远离维也纳的这段时间,陌生女人对R的情感已收少年时的好奇己到达了迷恋的程度。18岁,此时的陌生女人已经出落的亭亭玉立,她谢绝了养父给予她的丰厚的资助,离开了安稳舒适的家,为了爱情回到维也纳独自谋生。

所以,她勇敢地独自抚养孩子,将对R的爱转移到与R共同的儿子身上。在陌生女人看来,她的孩子就是R的延续。为了这个“R的延续”,为了他能接受上等人的教育,进入上流社会,享有一切优质的生活,她不惜做有钱人的情妇;倾尽所有。她放弃做伯爵夫人,阔太太的机会,为的是随时保持自由之身,好与R重圆旧梦,永远做R独一无二的爱人。

终于,在十年后在剧院的音乐会上,R与女人再次相遇,陌生女人用尽各种暗示希望R能认出自己。

“这时我野性突发,

3经济独立后--暗恋心理

经济独立后的陌生女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回到原来的住处寻找R,想尽办法制造与他邂逅的机会。

从一个小女孩变为如今的浑身撒发着女性气质的美丽女子,陌生女人的思想步入了成熟的女人阶段。陌生女人白天当在服装店当职员,晚上就会在R的住处徘徊,小心翼翼的等待,渴望R的出现。当陌生女人发现R和别的女人紧挽隔壁一起走时,她产生了很激烈的感受,:“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成人意识,我的心突然颤了一下,把我的灵魂也撕裂了,这时我感觉到对你有一种新的、异样的感情。我并没有吃惊,我在儿童时代就已经知道女人是陪伴你的常客,可是现在却使我突然感到有种肉体上的痛苦,我心里那根感情之弦绷得紧紧的,对你跟另一个女人的这种明显的、这种肉体上的亲昵感到非常敌视!”

时光在流逝,但女主人公对R的爱恋没有改变,她说:“我对你的激情仍然一如既往,只不过随着我身体的发育,随着我情欲的觉醒而和过去有所不同,它变得更加炽烈,更加含有肉体的成分,更加具有女性的气息。当年潜伏在那个不懂事的女孩子的下意识里、驱使她拉你的门铃的那个朦朦胧胧的愿望,现在却成了我唯一的思想:把我奉献给你,完全委身于你。”我们可以发现女主人公对于R的迷恋,已由少女时期对爱的渴求发展成一种非理性的无意识的激情。她为R所做的一切是心甘情愿的,行动不假思索,充满着激情与冲动,是一种对超越现实的精神渴求的追寻。她对R的爱虽是受本能与欲望所驱使,是卑微的,但也是高贵的。女主人公始终都是以一个平等的、坚强的心态在爱着R。她完全可以早一些将这一切告诉R,但她没有,她一直在等待他的相认,她不愿这爱里有任何乞求和勉强,因为这爱在她心里已经比她的生命还要重要,这爱已经超越了生死。

按照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有显性和隐性两种人格,换言之,每个人表现在众人所见之“显性性格”外,还有个正好相反,潜藏在心底的“影子人格”,而影子人格则被压制:潜藏在潜意识中。陌生女人将自己对于R深深的意倔强的潜藏在自己的潜意识中,而表现出来则是卑微的恭顺。

因此,至始至终,陌生女人都是单一式的付出,这中暗恋形式既是典型的无感单恋。无感单恋是对方并不知道你在爱他(她)。常发生在性格内向的人身上,爱对方却又觉得高不可攀,只好把感情深藏在心中,自我折磨着。因此,在精心设计的邂逅之后,她与R共度过了三个夜晚,面对R以出游之名求脱身之时,她却没有丝毫抱怨,隐忍的悄然离去。

我站起来,盯着他,长时间地紧紧地盯着你,接着说:”我过去爱过一个人,他也老是出门旅行。“对于如此明显的暗示,R还是未能察觉,像对付妓女一样,将钞票塞入陌生女人的暖手筒中,陌生女人极度伤心绝望,极度痛苦的离开了R。

波德莱尔在《美的定义》中曾说过;”美是这样的一种东西:带着热忱,也带着愁思,它有一点模糊不清,能引起人的揣摩猜想。它是能够同时满足感官并引起愁思的迷蒙梦境的,它暗示着忧郁、疲倦、甚至厌倦之感,或是暗示着相反的感觉--种热忱,一种生活的愿望,同失意或绝望所产生的沉闷心情中的怨恨相互混合,神秘和悔恨也是美的一些特征。“茨威格小说中所描写的单恋,主人公终生无法解脱的痴迷体现着他独特的审美关照,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出无限的悲剧情韵。

5无意识控制下的陌生女人

茨威格以细腻、哀怨的笔调,像心电图似的记录了陌生女人的爱情全过程和心理变化的全过程,从一个天真少女的好奇心理,写到爱情萌生觉醒时的羞怯与,惊恐般的迷恋,再写到相遇的焦虑、委身的欢娱、失身遭受的蔑视的暗恋,最后写到独自抚养孩子,因贫困生活而体验到的侮辱与欺凌后的绝恋。陌生女人把这种一往情深,义无返顾,一无所求的单恋演绎到了极致。她情感世界上的好奇、迷恋、暗恋至绝恋的全部原因就在于内心深处的非理性的无意识控制。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自觉层即意识(或称有意识),第二层是前觉层即前意识(或称下意识),第三层为不自觉层即无意识(或称潜意识),特别指出的是无意识是人意识不到但却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究其实,陌生女人的激情沖动就是弗洛伊德学说中的无意识。陌生女人受本能和欲望的驱使,无意识的行动,不计后果,不计结果,一意孤行,听任本我的支配和驱使,想我所想,做我所做,爱我所爱,直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还是义无反顾。

弗洛伊德在著作中指出,人是一个能量系统,由三个部分组

(上接第30页)成;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

的各种本能的欲望和沖动、按“唯乐原则”活动;无意识才是人的心理的本质和真实,而无意识主要涉及的理论是本我方面。陌生女人就是一生受本我无意识驱使,而这无意识引导人们去关注陌生女人心理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去注意意识后面的动机,去探讨无意识对人心理和行为的深刻和巨大的影响。

4少妇时期一绝恋心理

弗洛伊德指出,在一个失掉他所爱的人的经验中,接受这个他者的属性,并且通过神奇的模仿行为“延续”这个他者的存在,丧失所欲,所爱的他者之痛,通过一种特殊的认同行为-试图把那个他者容纳到自我的结构里头。

陌生女人在贫穷和歧视中生下她和R的孩子。没有告诉R,她既怕R不高兴,又怕扰乱了R的心境,给他们的爱投下阴影,

参考文献:

[l]斯蒂芬,茨威格.韩耀成等译.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114-120.

[2]杨荣.茨威格小说研究[M].四川:巴蜀出版社,2003,149.[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9.

[4]莎伦,布雷姆著.郭辉译,爱情心理学[M].

.30.文学界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分析篇二
《文本分析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文本分析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作者简介:田燚(1992—),女,汉族,四川广元人,文学学士,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摘 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先生的一部中篇小说,其中饱蘸了一个女人一生的痴情,袒露绝望的爱慕,以女子最痛苦的经历描述爱的深沉与奉献,文字朴实却很凄迷,那么,对于这部小说的文本,该怎样去解读呢?本文将结合当时时代和社会背景,从小说主题、意境、人物形象和逻辑结构四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凄美;形象;结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先生描写女性形象的一部成功之作,对于这部作品的主题,众说纷纭,作者讲述了一个孤独无助的女子对一个青年作家r先生的痴迷,透过整个故事,读者感叹更多是关于爱情的一些东西,或许,最美的作品,往往都和爱情有关,深含着人类永恒的、含蓄的、高贵的情愫,这些都是亘古不变的。而作者在这里,揭示的是什么呢?一个女人对于爱情的执着,这种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一个男人对于爱情的滥觞,这种行迹又算作什么呢?这本书我前前后后一共看了三遍,但对于文章的主题,却不知从何着墨,参阅过很多读后感,大部分读者普遍认为在整部作品中,茨威格先生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女性情感所遭遇到的不幸表示了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进行了强有力的抨击。

凄美哀婉般的烟雾始终笼罩在整部作品的上空,让读者只能在下层穿行,直到最后,才冲破迷雾,悟得真谛。作者茨威格先生一开

篇便将这种意境渲染开来,从一大堆芜杂的信件中漫不经心地翻出了他从未见过笔迹的那一封,然后惶然不安,因为那信着实是很厚的一沓,他生怕里面还有什么附件一类的东西;再看笔迹,龙飞凤舞,十分潦草;再看称呼,“你,与我素昧平生的你”,一样地出人意料„„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描述,让整部作品都陷于离奇与梦幻之中,让读者在一开篇的时候就摸不着头脑,“昨天,我的孩子离开了人世„„”,这是信件一开始的内容,也就是说,写信的人是在孩子死后才给r写信的,那么,为什么陌生女人孩子死以后,她要给作家r写信呢?这是悬在读者心中一个巨大的疑问。由此,对于信件的内容,作者采用了倒叙的方式记述了写信的人和作家r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让读者在完全地读完整部作品后,才彻彻底底地弄明白真相。或许,这样的一种写作方式也正好迎合了“陌生”二字,确实,从作品开篇到作品结束,作家r与写信的人之间都是陌生的。

孤独的单恋者,或许,这样一个短语足以将写信的女人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也许,这两句诗能将陌生女人的心声和盘托出。她对情感的执着与坚定,不得不使读者为之动容,她的爱至死不渝,尽管青年作家r先生是一个对女性情感不尊重,私生活极为糜烂,一辈子都没有能够给认出她是谁的人,而她,还是矢志不渝地爱着他,并且还为他生了个儿子,在生活的逼迫下,她还沦落成为了妓女,但是,即便如此,陌生女人在临死之前寄出的心中还写到“哪怕我已经死在了床上,假

如你呼唤我,我就立即获得一种力量,站起身来跟着你走”,这样痴迷的爱已经超出了人的本能的欲望,这样的爱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是纯真无私的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爱;但更多的,她的执迷不悟更是值得引起了绝大多数读者的同情,她用她的一生去等待与守护一份无望的爱情。为了爱一个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的男人,放弃了生活中无数次邂逅之后的美好,放弃了过一种在常人眼里很幸福的生活,只是因为她一直深爱着的r先生。对此,不知道其他读者会作何评论,在我看来,一个女人的一生没有多少时间去守望和等待,或许,在写信的女人看来,这也是一种爱情,她用虚幻为自己筑起了爱情的海市蜃楼,一厢情愿地沉浸在其中。看完作品后,我就在问自己同样的一个问题,“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样做值得吗?”也许,爱情需要留白,在渴望与不可及之间可以感受到爱情的华丽,但是,我一直坚信,可以相信爱情,但不能过分地依赖爱情,因为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落差的。

关于作品中的男主角,即青年作家r先生,大多数读者都会觉得他是使那个写信的女人命运不幸的罪魁祸首,但是,陌生女人却对作家r先生说,“你并没有勾引我,欺骗我,引诱我——是我自己挤到你的眼前,扑到你的怀里,一头栽进我的命运之中。”她以这样的陈词告诉读者,r先生是一个值得倾注终身爱情的人。由此,r先生的形象便复杂起来。在作者茨威格先生的笔下,r先生是一个仪表堂堂,才华横溢,集多种美好品德于一身的具有理想主义气息的男性形象,即便是对了情感的健忘,也只能算作是性格上的缺陷,

而不能上升到道德缺失的尺度。同时,或许是由于时代背景的影响,r先生还是作者笔下新时代青年作家的典型代表,年轻有为,怎能不为女主角喜欢?最后,作家r还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一个轻浮且喜欢奇遇的少年,同时又是一个在从事的那门艺术方面务必严肃的人。其实,以上三个方面的形象都与维也纳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r先生被作者赋予了当时社会环境下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寄托了茨威格先生浓浓的“维也纳情结”。

小说的结构设置极为巧妙,传统的小说都是以事件作为来设置悬念的,而茨威格先生确实以人物的心理来设置悬念的,或许换一种说法,不是茨威格先生在讲一个陌生女人的故事,而是陌生女人自己在主动地向读者袒露自己的心声,她得心理活动是自主的,不为人所控制,作者并没有刻意地设置悬念,只是随着陌生女人的心理自然而然地阐述。文中多次出现了“我的儿子昨天死了”这句话,每次这句话后,陌生女人便又向读者娓娓道来,讲述她爱上r先生后的整个经历,这句话把小说分成了几个小的层次,同时也是陌生女人心理变化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的叙述。

此外,小说还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小说一开篇就写到今天是r作家的生日而在陌生女人的讲述中,读者可以知道,为了提示r先生知道她是谁,每年r先生过生日的时候,她都会送他一束白玫瑰,小说最后写到“他的目光忽然落到他面前书桌上的那只蓝花瓶上,瓶里是空的,这些年来,第一次在他生日这天,花瓶是空的,没有插花”前后对应,联系紧密。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总的来说,整部小说都是以当时的社会为背景的,世界的动乱,法西斯的暴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作为一个流浪的世界公民的茨威格的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之心油然而生,这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即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女性的不幸遭遇和生活的深刻同情。(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参考文献:

[1] (奥)斯蒂芬.茨威格著 高中甫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年版.

[2] 李雪华.《“我”不在沉默——解读茨威格小说的叙述视角》.《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6年卷.第6期.第22-23页.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分析篇三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片分析》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镜头分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分析篇四
《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女性心理的分析》

摘要:本文对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陌生女人为对象,从陌生女人少年时期的好奇、少女时期的迷恋、经济独立后的暗恋、少妇时期的绝恋、这四个阶段分析了陌生女人对作家R的单恋的全过程,并分析了造成这种单恋的心理变化的原因,意在展现无意识对女性心理的影响。

关键词:女性形象;心理;无意识

茨威格用第一人称书信体的方式讲述了一名不知名的陌生女人从13岁少年时期到30岁少妇时期,单恋一位陌生邻居作家R的故事。在小说中,陌生女人向作家献出了自己的一生,而作家对此一无所知,当陌生女人的儿子离去和自己也以命不久矣的时候,她写信给从不认知自己的作家R,向他倾诉自己一生对R的爱。这至死不渝的爱来自哪里呢?究其根源,她这种纯粹的爱是源自其内心深处的潜意识的支配。

1少年时期一好奇心理

在情窦初开的年纪,父亲早逝,和母亲相依为命,而“母亲成天心情压抑,郁郁不乐,周围又没有任何可信赖的人来关心“我”、听“我”倾诉心事,甚至“没有人来看望我们”。这样便使女主人公萌发了一种对父爱(或者说是男性那种温柔、体贴、深沉的感情)不自觉的但却非常强烈的渴望与憧憬。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R出现了。R对女性温柔殷勤的态度,恰恰满足了一个少女由于缺乏父爱而在内心深处萌发的无意识的对男性那种温柔、体贴、深沉的关怀的渴望与憧憬。使陌生女人”把全部的执拗劲,都用来窥探他的生活,窥探他的起居了,‘我观察你,观察你的习惯,观察到你这儿来的人,这一切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增加了我对你本人的好奇心。

2少女时期--迷恋心理

陌生女人因为母亲的改嫁,不得不搬离维也纳,前往因斯布鲁克。此时,有个年轻人爱慕陌生女人,追求她。她毫不动心。她日思夜想的只有R,反复回味在维也纳与R有关的的往事,把他写的书读了又读,背得滚瓜烂熟。她对R的爱并没因环境的改变而减弱或泯灭,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将R的形象化为成百上千次的梦境。

3经济独立后--暗恋心理

经济独立后的陌生女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回到原来的住处寻找R,想尽办法制造与他邂逅的机会。从一个小女孩变为浑身散发着女性气质的美丽女子,陌生女人的思想步入了成熟的女人阶段。时光在流逝,但女主人公对R的爱恋没有改变。在精心设计的邂逅之后,她与R共度过了三个夜晚,面对R以出游之名求脱身之时,她却没有丝毫抱怨,隐忍的悄然离去

4少妇时期一绝恋心理

陌生女人在贫穷和歧视中生下她和R的孩子。没有告诉R,她既怕R不高兴,又怕扰乱了R的心境,给他们的爱投下阴影,所以,她勇敢地独自抚养孩子,将对R的爱转移到与R共同的儿子身上。在陌生女人看来,她的孩子就是R的延续。她放弃做伯爵夫人,阔太太的机会,为的是随时保持自由之身,好与R重圆旧梦。终于,在十年后在剧院的音乐会上,R与女人再次相遇, “这时我野性突发,我站起来,盯着他,长时间地紧紧地盯着他”,接着说:”我过去爱过一个人,他也老是出门旅行。但R还是未能察觉,像对付妓女一样,将钞票塞入陌生女人的暖手筒中,她极度伤心绝望,极度痛苦的离开了R。

5无意识控制下的陌生女人

茨威格以细腻、哀怨的笔调,像心电图似的记录了陌生女人心理变化的全过程,

从一个天真少女的好奇心理,写到爱情萌生觉醒时的羞怯与,惊恐般的迷恋,再写到相遇的焦虑、委身的欢娱、失身遭受的蔑视的暗恋,最后写到独自抚养孩子,因贫困生活而体验到的侮辱与欺凌后的绝恋。陌生女人把这种一往情深,义无返顾,一无所求的单恋演绎到了极致。她情感世界上的好奇、迷恋、暗恋至绝恋的全部原因就在于内心深处的非理性的无意识控制。陌生女人就是一生受无意识驱使,而这无意识引导人们去关注陌生女人心理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去注意意识后面的动机,去探讨无意识对人心理和行为的深刻和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l]斯蒂芬,茨威格.韩耀成等译.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114-120.

[2]杨荣.茨威格小说研究[M].四川:巴蜀出版社,2003,149.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分析篇五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视音乐分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电影音乐评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由徐静蕾执导。改编自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写于1922年的同名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女人用一生的痴情来等候心中所爱男人的爱情故事。担任本片配乐的是来自不同国度的两位音乐家——中国的林海和日本的久保田修。两位音乐家用唯美与叙事相结合的手法为影片创作的音乐使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更加意味悠长。

电影画面: 1分50秒——5分29秒

1948年的冬天,作家徐爱友在自己家中过生日。他一边吃面一边随手拿过一封信看了起来。这是一个陌生女人寄来的信。钢琴用两个简单的声部轻轻诉说着一个女人的细腻心事。这两个相距十度音程的平行声部离得很远,音响空灵,仿佛象征着两颗相距很远的心。

电影画面: 12分41秒——16分21秒 《琵琶语》 作曲:林海

这是主人公江小姐在幼年时第一次见到徐先生时的情景。爱情在一刹那间在少女心中开始萌发。 在钢琴与弦乐演奏的简单和声背景上,琵琶奏出一段动人的旋律。这支旋律用七声调式写成,有着浓郁的中国风格。而旋律下方的和声确是西洋调式的风格。东方与西方的音乐风格在这里被很好的统一在一起。后一部分中人声的使用也十分精彩。童声演唱的旋律是经过简化了的音乐主题,它与其它乐器形成支声声部,彼此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琵琶语》是影片中最主要的音乐主题。音乐中采用西洋大小调体系来给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旋律配和声的手法,与片中男女主角所代表的中西两种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正好不谋而合,非常贴切。

导演徐静蕾自己曾坦言音乐对于这部电影的重要性:“当时在拍摄的时候,我就觉得音乐在部电影当中应该说会起到非常非常大的作用。因为这个电影主要是关于情感的,那么,很情绪化的段落就会非常多,那这时候是需要音乐来帮忙的。”有意思的是本片的主题音乐《琵琶语》本不是为这部电影而作的,而是作曲家林海为台湾风潮唱片公司所做的专辑《琵琶语》中的主题曲。导演徐静蕾听了以后觉得非常适合把它放在电影里,于是就这么做了。结果最后的效果非常好,非常贴切。

电影画面: 26分40秒——29分42秒 《琵琶语》 作曲:林海 江小姐的母亲要改嫁到山东。临行前的晚上,尚年幼的江小姐独自在屋外等待徐先生回来。当她看到徐先生带着一个漂亮女人有说有笑的走进屋里,心中只有暗自神伤,默默接受这个无奈的结果。《琵琶语》的音乐再次幽幽地响起。不过这一次是由钢琴来演奏的,速度也慢了许多。这与片中女主人公喃喃自语时的情绪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一开始,导演徐静蕾通过朋友的关系找到了日本作曲家久保田修,让他看了一些拍的样片,然后久保田修寄来了他写的音乐。但等到把音乐放进片子的时候发现了问题,音乐很抢画面。后来久保田修来到中国,反复的改了很多,双方一直都在磨合。当时因为时间的原因,久保田修必须要回日本去了,徐静蕾就又找到了林海。林海给了徐静蕾他以前做的一些曲子,徐静蕾通过跟第一个作曲家反复的磨合之后,找到了和作曲家沟通的语言,所以请林海根据这个琵琶的主题又做了几段音乐,最后就用到了个电影里,结果大家都觉得很好,很成功。

电影画面: 34分53秒——38分27秒 《岁月流逝》 作曲:林海 江小姐与同学一起上街参加抗日游行,军警开枪镇压,混乱中徐先生救下江小姐。钢琴在高音区用清亮的音色奏响一支歌谣式的质朴旋律。宛如岁月悄悄在流逝。两个人又重新相遇了,只不过徐先生已经记不得江小姐了。

这部影片宛如一首娓娓道来的叙事诗,给观众讲述了一个令人刻骨铭心而又充满酸楚的爱情故事。整部影片的配乐很好的突出了场景音乐的作用。不同的音乐段落层次分明,为不同场景下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感情变化进行了很好的铺垫和渲染。而且在音乐中也传达出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唯美的情感意境。这是一部非常精致的电影.无论在拍摄风格、情感表达、灯光运用、演员表演还是音乐创作都是如此。对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进行细腻而又感性的刻画成为本片的一大特点。

电影画面: 39分39秒——44分29秒 《相遇》 作曲:久保田修 影片开始时的音乐又一次响起。导演用用平实的镜头语言来描述江小姐在徐先生家所看到的那熟悉的一切。两个人终于开始靠近了。钢琴与弦乐演奏的舒缓而优美的音乐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此刻欣喜的心情。钢琴与弦乐水乳交融的演奏,就好像是少女对男人的情感一样,让人感觉到缠绵悱恻,而又带着某种凄婉的愁绪。

电影画面: 46分01秒——47分40秒

两人骑着摩托车到郊外游玩。这段有着古典钢琴奏鸣曲风格的音乐率真且朴实。开始时钢琴声部的切分节奏与后面八分音符分解和弦的伴奏型使音乐更加流畅。

电影画面: 50分30秒——53分26秒

徐先生出差后就再没有来找过江小姐。三个月后江小姐决定搬走,离开这个伤心地。“岁月流逝”的音乐主题再次响起。这次使由弦乐队来演奏。自然小调与旋律小调相结合,不同的弦乐声部此起彼伏的交织在一起,音乐更加缠绵悱恻。

在同一部影片中同时使用两位作曲家的音乐, 这种做法是非常少见的。导演徐静蕾曾坦言自己对音乐并不擅长,所以在与作曲家沟通的时候也出现了困难。因为音乐语言与她平日所熟悉的电影语言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创作整部影片的过程中,音乐是最难的一个阶段。但徐静蕾导演凭着她对创作的和热情和认真

执着,与中日两国的两位音乐家进行了大量的沟通,从中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这使得最后在完成影片时的整体效果非常好,音乐也十分动听。

电影画面: 70分28秒——73分32秒

八年后,江小姐成为上流社会的交际花。在一次舞会上她与徐先生再次相遇,而徐先生又一次忘记了她。但江小姐还是跟徐先生一同回到了家中。音乐从音阶式的级进旋律开始,不断展开,逐渐走向高潮。当钢琴声部进入时,音乐化成一股洪流,情绪得到非常大的提升,如同一部激昂的钢琴协奏曲一般动人心魄。江小姐对这个男人的爱依然热烈但又无可奈何,这种复杂的情绪与此时音乐的氛围形成强烈的音画对位。

电影画面:81分20秒——84分49秒 《琵琶语》 作曲:林海 “琵琶语”的音乐最后一次响起。在故事的结尾,当我们了解了整个故事,先前熟悉的“琵琶语”的旋律更显动人。琵琶演奏的旋律仿佛一声声敲打在你我的心中。琵琶是江小姐的化身,钢琴代表徐先生。童声是小时候的江小姐。琵琶与钢琴的音色衔接十分自然。琵琶、钢琴与童声三个声部交织在一起,延续着这场爱恨交织、令人唏嘘不已的爱情故事。“琵琶语”作为这部影片中最重要的音乐段落,在不同的场景下显现出不同的音乐风貌。这段音乐在配器上也十分幽雅和景致,给人一种细腻柔美之感。作曲家运用民族乐器琵琶配合西洋乐器 、并采取流行音乐风格的创作手法,为我们带来了充满深远意境的优美音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分析篇六
《爱得如此豁达——用女性主义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分析篇七
《孤独的单恋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女性形象分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分析篇八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四种解读》

回译林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四种解读

摘要: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故事和人物的批评主要有“心灵激情说”、“人道主义悲剧说”、“异变心理说”和“作家自我表现说”等。“心灵激情说”和“异变心理说”借鉴心理学理论,运用心理分析的手法来深入挖掘人物的心灵世界。“人道主义悲剧说”突出分析“陌生女人”爱情中的人道精神和悲剧特征。“作家自我表现说”把小说当作作者的自我代言入,表现身处特殊时代的作者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心理激情人道主人悲剧异变心理犹太籍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是一位颇受读者欢迎的作家,他的作品是被翻译成其他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的德语作家。他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由于其凄美惊人的爱情故事、哀婉动人的语言叙述、细腻复杂的情感描写等艺术特色受到各国读者的青睐。1948年,马克斯・奥菲尔斯把这个故事搬上了银幕,让更多英语国家的人们了解了茨威格;而由徐静蕾在2005年改编的中国版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让更多年轻的中国人也熟悉起茨威格的名字。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部跨越时代和国界的杰作。在这个开放多元的、反传统的现代社会里,评论家们从不同的读者视角去剖析解读该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总结各种评论,颇为集中和典型的有以下四“说”:

自我表现

痴情有别于成年妇女的。欲火炽烈”、“贪求无餍”的爱情,而成人后的她对作家的激情不仅一如既往,而且变得“更加炽烈、更加含有肉体的成分,更加具有女性的气息”。她爱得如此热情而奔放:当作家的一道偶然的目光投向年少的她的时候,她的心里就燃烧起火焰,“从我接触到你那充满柔情蜜意的眼光之时起,我就完全屑于你了”;当她成为亭亭玉立的大姑娘的时候,“当年潜伏在那个不懂事的女孩子的下意识里、驱使她去拉你的门铃的那个朦朦胧胧的愿望,现在却成了我唯一的思想:把我奉献给你,完全委身于你”。她爱得如此倔强自尊:“我要你一辈子想到我的时候,心里没有忧愁。我宁可独自承担一切后果,也不愿变成你的一个累赘”,因此当她有了他的孩子的时候也对他守口如瓶;为了他们的孩子过上“上流社会的光明、快乐的生活”她宁愿卖身做有钱人的情人而不去恳求他的帮助。

她的纯粹、奔放、自尊的爱情全是出于心灵的激情和意志,“自从我从童年觉醒过来以后,我这整个

“心灵激情说”认为这是一个激情故事,它歌颂了唯美而极致的爱情。花季少女偷偷爱上了新邻居:一个“富有、奇特、神秘”的、拥有许多漂亮图书的青年作家R。这个“陌生的女人”将爱情视为生命,充溢在她的心中的热烈纯真的激情是她生活的动力。在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玩弄爱情、滥施感情已经司空见惯,人们“玩弄爱情,就像摆弄一个玩具,他们夸耀自己恋爱的经历,就像男孩抽了第一支香烟而洋洋得意”。但是,在她的心里,“爱情却是我

的一生无非就是等待,等待着你的意志!”

一、心灵激情说

柏拉图认为心灵有“三曲”即由三个部分——

理性、欲望与激情构成。这三者功能有异,各司其职。理性用于思考推理,擅长理智活动;欲望用于感受爱情与饥渴等,是种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激情介于理性与欲望之间,通常是理智的盟友,但有时也会站在欲望一边反对理智。在理想情况下,即在道德修养高的人身上,激情会同理智结盟,从而人就会采

至高无上的激情——所以我把原来分散零乱的全部

感情,把我整个紧缩起来而又一再急切向外迸涌的心灵都奉献给你。”①

从头至尾,她爱得如此纯粹而不加杂质:少女的

①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夜色朦胧)(德汉对照),张玉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以下对小说的引用均出自张玉书译本。

万方数据 

酬s…s飘m

林囡2008年第5期

当代外国文论

取合理而公正的行动。①“陌生女人”更符合弗洛伊德的欲望哲学,在她的心灵构图上,理智的成分被淡化了,她的心灵受到利比多(1ibido)的魔力的攫持,到死方休。换言之,激情和欲望联袂表演,唱响一曲为情而生死的心灵绝唱。

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有一段转述尼采的悲剧学说的文字:“尼采用审美的解释来代替对人世的道德的解释。现实是痛苦的,但它的外表又是迷人的。不要到现实世界去寻找正义和幸福,因为你永远也找不到;但是,如果你像艺术家看待风景那样看待它,你就会发现它是美丽而崇高的。尼采的格言:‘从形象中得到解救’,就是这个意思。”②我们不妨也将《陌生的女人》解读为“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到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的文本。

二、人道主义悲剧说

“人道主义悲剧说”突出分析“陌生女人”爱情中的人道精神和悲剧特征。“陌生女人”为爱而活,为爱而死,她的爱死心塌地、舍身忘己。少女的她心里魂牵梦绕只有他,她“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在被迫随母搬家到因斯布鲁克的两年中,为了在心灵深处同心中的他单独相处厮守,她拒人于千里之外,沉湎于她“那阴郁的小天地里,自己折磨自己,孤独寂寥地生活”。经过了五年的痴痴等待,她终于成为他“几百个女人当中的一个”,同他做成“连绵不断的一系列艳遇中的一桩”,但她毫不言悔,并且对他带来的“无比的欢娱、极度的幸福”喜不自胜、感恩不尽:“我爱你这个人就爱你这个样子,感情热烈而生性健忘,一往情深而爱不专一。我就爱你是这么个人,只爱你是这么个人。”在她的爱情里,不求回报的索取,只有自我的奉献。自从有了她的“命根子”,她对他的激情化作了一年一度在他生日时赠送一束白玫瑰的象征性行为;而为了他的“另一个自我”,她不惜出卖肉体并且毫不为此感到羞愧,“这对我来说也不算什么牺牲,因为人家一般称之为名誉、耻辱的东西,对我来说纯粹是空洞的概念:我的身体只属于你一个人,既然你不爱我,那么我的身体怎么着了我也觉得无所谓。”她拒绝伯爵的求婚,为的是不让婚姻捆住手脚,因为她心里始终珍藏着一个“永恒的梦”。就是对那个放纵情欲、挥霍感情的作家的坚贞不移的爱。

这是怎样一种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悲剧性矛盾啊!她的内心其实一直煎熬在矛盾之中。她恨他和另外的女人“这样明显地表示出肉体上的亲昵,可同时自己也渴望着能得到这种亲呢”;她对他隐瞒着关于自己以及孩子的一切,而她多么渴望被他认出来。随着她的“命根子”的逝去,她的灵魂、她的生命也随之而去。“我将第一次对你不忠,我已经死了,再也不会听见你的呼唤:我没有给你留下一张照片,没有给你留下一个印记,就像你也什么都没给我留下一样;今后你将永远也认不出我,永远也认不出我。我活着命运如此,我死后命运也将依然如此。”这字字血声声泪的宿命倾诉,为她心中的他,为我们读者唱响一曲崇高的“情圣”悲歌。

三、异变心理说

“异变心理说”认为这是一个单恋故事,它集中分析单恋女主人公的偏执与疯狂。那个小说家R在许多读者看来只不过是个纨绔不羁、缺乏责任心的花花公子,甚至她自己是完全了解这个风流公子的品性的,但是她还是义无反顾、心甘情愿地用她的一生守候着这份痴情:“你对我一无所知,你正在寻欢作乐,什么也不知道,或者正在跟人家嬉笑调情。我只有你,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而我却始终爱着你。……我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却始终一无所知。”

这是怎样的一份违背常态的爱情啊!心理变异的女子沉湎于爱情的乌托邦里,丝毫不顾她已经秋毫洞察的他的双重性:“你过着一种双重生活,既有对外界开放的光亮的一面,另外还有十分阴暗的一

面,这一面只有你一个人知道——这种最深藏的两

面性是你一生的秘密,我这个十三岁的姑娘,第一眼就感觉到了你身上的这种两重性,当时像着了魔似的被你吸引住了。”少年时的她每天回家都会躲在门后,透过门上的小孔窥探作家的一举一动;她上百次地跑下楼,仰望作家屋子里的灯光,想象着自己怎样亲近心仪之人;她亲吻作家摸过的门把手,捡回他扔下的烟蒂;她想方设法进入作家的房间,里面的一点气息和氛围就足以为她提供“神思梦想”的养料;远离维也纳的日子里她把作家的书读得滚瓜烂熟,“要是有人半夜里把我从睡梦中唤醒,从你的书里孤零零地给我念上一行,我今天,时隔十三年,我今天还能接着往下背”;回到维也纳的她每天下班后来到他的窗下站着,直到灯光熄灭,为的是等候一个永远不

①引自王柯平:《柏拉图的心灵诗学喻说>,载《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第133页。

②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58页。

③同上,第2卷,第363页。

万 方数据182

TRANSLAlloNS

能实现的梦想,一种“不为你所认出的命运”;当她有了“三夜销魂荡魄缱绻柔情的结晶”的时候,她欣喜若狂,“这下子我终于把你抓住了,我可以在我的血管里感觉到你在生长,你的生命在生长,我可以哺育你,喂养你,爱抚你,亲吻你”。

通过第一人称娓娓而道出的暗恋心曲,一颗孤独单恋的灵魂的最隐秘处被剥离得淋漓尽致。这是一个“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孤独生活”的灵魂,追求激情和压抑情感这对矛盾一直沉积在她的潜意识中,从而导致异变的心理和钟情妄想。茨威格曾借《象棋的故事》中人物之口说:“我素来感兴趣的就是各种有偏执狂的人,即囿于某种单一的思想不能自拔的人,因为一个人用来局限自己的范围愈狭小,他在一定意义上就愈接近于无限。”①“陌生的女人”正是一个生活中的独行者,只有惺惺相惜的人才能看到这种偏执狂的接近生活本真的“无限”。’

四、作家自我表现说

“作家自我表现说”认为,“陌生女人”是作者的自我代言人。茨威格曾经生活在19世纪的维也纳,那个“太平的黄金时代”。但是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摧毁了“昨日的世界”的合理性、人道性和他所崇尚的欧洲文明。“战争把我这个人以及我的精神世界变成一个可怕的荒原。我像一个逃难者,光着身体,身无分文,从我生命深处燃烧着的屋里逃

出来,向何处去——我不知道。”②

这种无所适从、茫然无助的精神情结犹如被压抑的无意识,在作家写作的时候得到激活并通过作品这个渠道得到曲折的宣泄。这一论点由于茨威格和弗洛伊德的密切关系③而得到认同,而小说所具有的诗化特征使得“作家自我表现说”更具说服力。诗化的小说往往如诗歌那样运用“情绪的流动,内心的独自,放射性的结构”等手法赋予小说以“透视法、抒情性、象征性、比喻性、联想性、音乐性等审美特征”④。《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触,通过借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作者的现实处境和旨蕴意念。“陌生女人”可以被解读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即那个“昨日的世界”的象征;而小说家R则象征着作者生活的现实世界:这个使他失去祖国失去家园的磨难的世界;陌生女人的死似乎预示着作者飘零异乡自杀身亡的命运。

五、结语

茨威格小说的翻译家张玉书认为,茨威格小说

万 

方数据幽译林

不以“众多的人物,广阔的历史背景,绚丽多彩的风俗画面,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取胜,而是“以狂暴激烈的内心斗争,变幻莫测的感情起伏,也就是以内心世界波澜壮阔的变化和深刻尖锐的矛盾”见长。这种扣人心弦、让人嘘唏的作品跨越了时代和国界,获得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青睐。⑤上述特征加之作者非同一般的身世,给茨威格小说的多元解读提供了基础。在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上述四种解读中,“心灵激情说”和“异变心理说”借鉴心理学理论,运用心理分析的手法来深入挖掘人物的心灵世界。“人道主义悲剧说”突出分析“陌生女人”爱情中的人道精神和悲剧特征。“作家自我表现说”把小说当作作者的自我代言人,表现身处特殊时代的作者的精神世界。

(陈红:中国计量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邮编:

310018)

①茨威格:《茨威格精选集》,韩耀成编选,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752页。

②茨威格:《茨威格散文精选》,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第297页。

③关于茨威格与弗洛伊德的关系,参见张玉书:《两

位文化伟人之间感人至深的情谊一弗洛伊德与茨威格通

信集》,外国文学,2006年第2期。

④张薇:《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⑤伟大心灵的岁月回响——张玉书谈茨威格作品及

其翻译http://www.ewen.ec/booka/bkview.a叩?bkid=

139317&eid=420124.

TRANSLATIONS183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四种解读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陈红

中国计量学院外国语学院,310018译林

TRANSLATIONS2008(5)

参考文献(9条)

1.伟大心灵的岁月回响--张玉书谈茨威格作品及其翻译

2.张薇 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期刊论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3.张玉书 两位文化伟人之间感人至深的情谊--弗洛伊德与茨威格通信集[期刊论文]-外国文学 2006(02)4.茨威格 茨威格散文精选 19975.茨威格;韩耀成 茨威格精选集 20006.同上,第2卷,第363页7.朱光潜 朱光潜全集 1995

8.王柯平 柏拉图的心灵诗学喻说[期刊论文]-外国文学评论 2003(03)9.茨威格;张玉书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夜色朦胧》(德汉对照) 20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洪志忠.徐松军 爱欲的失落与文明的哀伤——《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征意蕴再读[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8(3)

2. 韩建荣 爱得如此豁达——用女性主义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期刊论文]-天府新论2009(z1)3. 陈薇 陌生女人的沉默一生——透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对女性关怀的召唤[期刊论文]-时代文学2008(20)

4. 岑月婷 为了爱,让生命之花开到茶靡——我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期刊论文]-大众文艺2010(15)5. 张艳 自恋自虐自欺的交响曲——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期刊论文]-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6)6. 李辉 浅谈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中的叙事视角[期刊论文]-时代文学2010(6)

7. 喻颖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心理"父亲缺位"现象对女性性格的影响——解读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期刊论文]-电影评介2007(15)

8. 成慧芳.CHENG Hui-fang 民族文化身分与国际意识的碰撞及调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当代中国的接受[期刊论文]-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2)

9. 吕甍.宋国艳.Lv Meng.Song Guoyan 无尽思量关于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性视角声音创作的认同与反思[期刊论文]-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3)

10. 郭勇健 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读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期刊论文]-现代妇女(理论版)2010(3)

本文链接: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分析》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陌生女人的来信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分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分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shuxinhan/23681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