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思想汇报 > 小学生思想品德

小学生思想品德

2016-01-26 10:23:2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小学生思想品德篇一《浅谈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思想品德》,供大家学习参考。

小学生思想品德篇一
《浅谈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小学生在小学期间,是个性品质形成的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需要教师精心地与他们一起铺设一条成长之路,这条路需要的基石非常之多,因此,思想品德教育从小学生抓起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育。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如果坏了,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用处。”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养成是相对稳定的,终生都会起作用,可见小学进行品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在这方面我从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实例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寓言故事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1、用事实说话来提高品德

就是采用社会上的真人真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它有真实性,有很强的说服力,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例如: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品德,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学生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影响,水污染了,我们可以食用自来水;空气污染了,就用空气净化器;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一点儿也看不出;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威胁认识就更加欠缺。因此,我采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垃圾成堆,人类生存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社会矛盾加大„„”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得严肃了,铁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

识立即萌发出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爱护环境,共创美好家园的品德情操。

2、讲故事明白事理提高品德

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都可以教育学生的品德行为,他可以贯穿在各个方面,互相促进。例如:小学生喜欢打闹追逐是天性,有时为了一点点小事他们不能互相原谅,很快就打了起来,这个时候就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点讲一些合适的寓言故事给他们听,让他们从中受到启发,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有一次班上的两位同学为了一点小事互不相让就打了起来,我了解情况之后,就利用所学的寓言故事《嘴巴、鼻子和耳朵》的事例教育他们,引导他们辨别是非善恶,互相原谅,互相理解,和睦相处,共同进步,最后他们成为知心同学。这样使他们从讲故事上明白事理,增长了知识,提高了道德品格。

二、 实践出发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1、认识事物,激发学生品格的形成

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就要指导小学生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发生发展,课堂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小学生的特征、年龄特点和思想状况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进行培养。例如:我在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活动中,根据教育目标有计划的、有组织地参观游览、观察艺术活动、上课实践活动,丰富小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特产、新型建筑等事物的有关了解,动员他们多了解我国最近几年在科学技术方面有那些新发明,激励学生多学知识,长大为祖国多做贡献。教育中有不少的学生情绪激动,听课认真,发言积极,不是表面的热闹,

是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象。

2、重视言行,从实际出发,做学生的表率

良好道德品质这种行为习惯的形成最终落实到外在行动上,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外表上是看不出的。在学生面前,教师就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教师不停地说教,不如做一遍。我班距离饮水机很近,地面时常有水,很容易脏,几乎每天都要拖一次地,天真的小学生问我:“黎老师,你怎么每天都拖地啊!”我告诉他们因为你们把地上弄脏了,我只能把它拖干净呀。我又教育他们,每逢下雨天,把拖把放在门口,进教室时脚在上面踩一踩,进教室就不容易脏了。有一天,外面下着雨,我走进教室,发现放在前门、后门的拖把都湿了,门口也是湿湿的,但显得刚拖干净,我说:“是谁拖的地?”学生轻声地告诉我:“黎老师,是李小红拖的”,我微笑着喊她,她怯怯地站起来,我问她:“你怎么想到要拖地的?”她说:“上课了,他们到外面玩,脚上潮的,把门口踩得很脏,我看到你每次进来都把门口拖一下,我就学着你的样子拖地了。”看着这个不起眼的孩子,我心中突然有一种感动,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老师的一言一行他们都学着。我大力表扬李小红同学关心集体,为集体做好事,并奖她一颗红五星,鼓励其他学生向他学习。我们教师都应该重视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做学生的表率,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三、发挥积极性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1、劳动锻炼一个人的品格

热爱劳动的孩子,品格高尚,在未来生活上、人际关系上、遵纪守

法等方面要远远超过不爱劳动的孩子。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具有劳动意识,说明他们心中有他人,懂得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孝敬父母。但是较多的小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甚至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现在很多父母总是爱对孩子说:“你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家里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在父母看来,家务劳动、社会公益实践性劳动一律不重要,只要成绩好、学习好,就可以了。在这样的环境里培养出来的却是一个没有责任心,不懂得关心别人的人。很多研究都证明了一点:一个缺乏责任心的孩子,没有劳动意识和习惯,学习成绩也不会太好。这说明, 让小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既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劳动是一个人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的开端。

2、文体活动培养一个人的品格

文体活动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小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成长,而且体育活动具有社会性和群体性,因此,在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品德,小学生更容易接受。上学期我校举行跳大绳、打篮球、双人跳等活动比赛。我要求大家积极参加,可是有的学生孤僻,胆小不合群,不愿意参加,我就请比较大方的学生带着他们参加场面热闹的跳大绳比赛,开始,他们有些拘束,后来见同学们玩得非常开心,慢慢地适应了,很快融入群体之中。这样的集体活动中使他们的性格有所改变,在活动中锻炼胆量,教育他们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锻炼成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3、发扬互帮互助精神培养品格

互相帮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教育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团结。如:有一次学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要求学生都穿运动服和运动

鞋,我班上有一位同学,父母亲下岗,工作暂时没有着落,生活上出现了困难,没钱购买运动服和运动鞋。这位同学把情况告诉了我,我灵机一动,把此事告诉全班学生,全班学生立即向他伸出了友谊之手,将自己平时节省下的零用钱捐出来,给这位学生购买了运动服和运动鞋,使他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所以说互相帮助是培养小学生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高尚情操,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个性品质,成为对社会有作为有贡献的人。

四、从集体感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集体活动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品质,学生在集体中成长,感染集体的力量,从中可以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得到激励,使集体荣誉感不断增强。文艺比赛,联欢会等活动,都是我们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极好机会,在这些活动中我有意识地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使其感受到集体荣誉跟每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同时鼓励学生齐心协力为班级争光,学生们取得了成功必然会产生自豪和荣誉感,当他们尽情体验胜利时,集体荣誉感便已形成。例如:上学期为了欢庆“元旦”要排练文艺节目,我让排练节目的学生们星期六上午八点到学校集合,他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地答应了。星期六上午七点半,当我来到学校时,见到几位早到的学生在学校门口的小店里正津津有味地品尝着手里五花八门的零食,见了我便一起走进了校园。同学们陆陆续续地来了,清点一下少了三个,我让同学们自己先练习节目,然后给没来的三个学生家里打了电话,没想到一个都不在家,说是早就出门了。八点四十分,三个女生终于姗姗来到。 我克制着自己的情绪,拿出一面红色的小旗,意味深长的说:“这

小学生思想品德篇二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如何抓好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我见

密溪中心校 曾小平

内容摘要:当今天世界,科技发展,经济腾飞,人们在物质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各种初会问题也不断出现,小学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候,他们的思想最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小学教育者,要从把握小学生思想特点,更新思想品德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式方法,把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等几方面抓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主题词:小学生 思想品德 教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

也存在了很多的弊端,例如:当前社会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而且很多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现象。有的学生到了六年级仍不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生活琐事仍要家长指点、安排,甚至代劳。这样就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多的不利。尤其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上更为不利。当今的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理想信仰,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将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作为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好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一、认真把握小学生思想的特点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不仅取决于认真领会和贯彻国家和社

会对青少年的要求,而且还在于深入和全面了解当前小学生出现的新

问题,这才能实施切实有效的教育。在思想品德教有过程中,既要看

到小学生的普遍性,又要正视出现的问题;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

素质,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当前学校德育改革中应注意小学生的

以下特点:

第一,学习动机多样化。过去,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单纯,家庭

的教育观念比较淡薄,就是为了升级、升学。当今社会,教育体制的

改革,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对人的要求不只限定在文化程度的高

低上,更主要的是人的能力上和品德和修养上。这样无疑对学生的学

习成长起了推动作用。当前,小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自觉型、应付型和强迫型。自觉型的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渴求,他们

不满足于书本知识,自己去探讨、去钻研。应付型的学生则只是为了

服从普及教育的规定而学习,在学习上缺乏内在要求。强迫型的学生

在家长和老师的强迫下也不能学习。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只指向

遥远的未来,还必须与学生的个人前途和出路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

自己的学习不仅与祖国的前途有关,也与自己的前途休戚相关,从而

激发多种不同动机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知识见闻增广,信息反馈迅速。开放性社会的信息频繁,

流通迅速,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小学生来说,无疑起到了增广见闻,开

拓思维的作用。但是社会信息本身是复杂多变的,既有积极因素,也

有消极因素。学生的社会经验少、生活阅历浅、识别能力差,但却有

很强的模仿性。为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指导学生分辨和选择信息,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筛选信息,用良好的信息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增强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的能力。

二、认真把握思想品德教育观念的更新

思想品德教育观念的更新,要摆正以下几个关系:

1、开放式和禁堵式。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社会影响是采取封闭还

是开放的不同态度。其实,开放性社会有广阔多样的信息渠道,学生

有更多的独立场所,已不可能采取封闭式教育。开放式教育不是放任

自流,更不是自由化,而是知道学生在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分清是非,

提高识别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封闭式教育并不排斥禁堵。对于

反动的、非法的、不健康的东西,在学校里需要坚决地禁止。

2、培养心理品质和德育的社会性。长期以来,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

片面要求学生听话服从,并以此为衡量小学生道德水准的标志,而忽

视了小学生心理特征,压抑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探

索、独立、创新的精神和相应的心理品质,不仅是适应了社会对人才

的要求,也适应了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要求,这是现代思想品德教育

的重要特点。

三、不断改革学校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取得预期效果,在内容和形式上必须得到学

生的高度认同。品德教育要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心灵深处,还

要尽可能遵循心理学原则,还要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对于学生的思

维、判断等心理活动高度关心。

1、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

我们普遍采取的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有关道理。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个人和集体都适用,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班级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本人现状等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比如说,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就不能过于坦率直言,应慎言开导;对性格暴躁者,可以进行冷处理,以柔克刚等。在谈话中,教师要以亲切、真诚、自然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到以诚相见,将心比心,使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教师的热爱和诚意,从而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时根据理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可系统解说,也可简短说明,或通过墙报、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通常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我担任小学高年级的班主任期间曾多次运用这种方式,预期的教育效果都较理想。

2、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是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品德健康成长。首先,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朴实庄重的校舍、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因此,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想方设法地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团结、向上、尊师爱生、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熏陶下,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其次,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家庭环境,儿童一出生,首先进入的是家庭,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中,体力、智力、品德、行为等方面会发展得很好,反之,则会染上不良的行为习惯。家庭环境使孩子受到始终如一的道德熏陶,家长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孩子。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力求家长的配合,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家风,为学生创设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这个大环境越来越复杂,而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可塑性很强,容易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产生不良行为。对此,教师要通过教育提高学生抵制社会环境不良影响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去辨别

小学生思想品德篇三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如何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同时又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工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德育要从小抓起,从道德修养的过程看,道德判断、道德行为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就跟上台阶一样。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要加强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后,再逐步提高理性认识,以理论指导道德行为,并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基础,这对他们的一生怎样做人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为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抓住时机开展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是十分有必要的。 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老师以权威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是圣洁的代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其灌输的

痕迹明显地拉大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枯燥的说教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参谋与伙伴的关系。

师与生是平等的关系。长期以来,教师以绝对权威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认为学生必须无条件地听从其安排,凭着主观的善意出发,往往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也好还是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如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进行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不阻碍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小学生比较天真,看问题不全面,往往会提一些十分幼稚、奇怪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说的某些怪问题延迟评价,不挖苦,不嘲讽,循循善诱。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其中的道德认识不是由教师强制灌输的,而是学生内化的结果。 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致的爱。只有真正心中有学生的教师才会真正地尊重学生,才会在进行德育活动的时候做好学生的伙伴,“导游人”;当学生有错的时候不是一味地苛责,而是宽容、理解和帮助。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师对生这样单一的关系,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教师还可以是其中一个大组的成员,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这种多向的交流方式使得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2、给学生以积极的德育期待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过程,教师的期待效应是师

生间真挚感情的体现和外露。教师的期待是教育过程中是一种潜在的、暗含的力量,也是一种难以估量的,强大的力量。心理学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种期待的效应。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体现德育的实效,教师应有效地运用这种期待,使之发挥出这种力量的强大,这也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利用班中的公开场合向学生施以对班集体整体的期待。希望他们能成为一个团结的、坚强的、向上的集体,并以身作则,处处把自己看作是他们中的一员,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如在班会上,教师动情地说:"我们班是个温暖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是兄弟姐妹,在座的每个人都应该看作是这个家中的一分子。"这些话激起了学生情感的的共鸣,在学生的心中唤起了对集体的爱。在以后的运动会、三项竞赛和其它许多比赛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班级争光,我是班级的一员这些观念开始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团结、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取得成绩的原因,这说明对学生的期待开始发生效果,学生和教师最终在情感上达成了一致。

教师对学生予以期待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从而激发他的上进心。这期待产生效应的基础是师生间的信任。信任是一种对他人相信而敢于进行托付的态度,也是一种道德关系,它是建立在诚实、正直、可靠的基础上的,它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起点。有了信心才有爱,教师的信任可以给学生以鼓励与勇气,激励学生不断向前。只有教师的信任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才能向教师敞开心扉,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德育才能取得实效。尤其是小的小学生对教

师的依赖感较强,教师亲切的话语更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曾有一个学生上学迟到,上课总是无精打采,问他,也不答话,教师设身处地地与他交谈,经过多次谈话,这个孩子终于说出了心里话,父母吵架,母亲一气之下离家,他很想妈妈。在亲切地安慰之后,教师提出了希望,希望他好好学习、生活,身边老师同学都在关心他,一切都会好的,他终于慢慢放下了包袱,上课也专心多了。不久后,他妈妈回了家,一切风平浪静。以后,这个学生有了什么困难或是心事总是来找这位教师,学习也进步了不少,还变得爱帮助别人了。

二、利用学生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

根据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学生集体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重大的影响,其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大于教师的作用。教师要通过组织集体来影响学生。

1、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小学生对班集体的概念是随着集体生活的扩大与丰富的开展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从进校开始,通过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学生对班集体这个概念逐步明确,知道自己所在的班级是哪个,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

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少先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着重组织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少先队活动中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体会,不断感悟,不断积累,从而把德育的要求化为自身的品质。如:通过对集体生活的体验,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勤奋学习的品质,通过对父母辛苦和家庭生活的体验,培育他们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参加“雏鹰争章”活动的体验,培育他们开发自身潜能、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按照“五自”(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要求,将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要求具体化为若干枚雏鹰奖章,一次次争章训练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德育实践的机会。

少先队又是学生的群众组织,面对全体学生,人人可为,天天可为,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的主要特点是以他律为主,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主要是以具体的、外部的行为表现为依据。一年级学生尤其向往加入少先队组织,这时,给他们树立具体的德育目标,学生都能按目标来要求自己,十分积极踊跃地付诸于行动。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如对于年龄小的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学生一比较,就明白了该怎么

小学生思想品德篇四
《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方法》

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方法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养成是相对稳定的,终生都会起作用,可见小学进行品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在这方面我从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实例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就是采用社会上的真人真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它有真实性,有很强的说服力,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例如: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品德,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学生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影响,水污染了,我们可以食用自来水;空气污染了,就用空气净化器;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一点儿也看不出;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威胁认识就更加欠缺。因此,我采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垃圾成堆,人类生存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社会矛盾加大„„”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得严肃了,铁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发出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爱护环境,共创美好家园的品德情操。

二、发挥积极性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热爱劳动的孩子,品格高尚,在未来生活上、人际关系上、遵纪守法等方面要远远超过不爱劳动的孩子。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具有劳动意识,说明他们心中有他人,懂得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孝敬父母。但是较多的小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甚至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现在很多父母总是爱对孩子说:“你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家里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在父母看来,家务劳动、社会公益实践性劳动一律不重要,只要成绩好、学习好,就可以了。在这样的环境里培养出来的却是一个没有责任心,不懂得关心别人的人。很多研究都证明了一点:一个缺乏责任心的孩子,没有劳动意识和习惯,学习成绩也不会太好。这说明, 让小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既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劳动是一个人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的开端。

文体活动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小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成长,而且体育活动具有社会性和群体性,因此,在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品德,小学生更容易接受。上学期我校举行跳大绳、打篮球、双人跳等活动比赛。我要求大家积极参加,可是有的学生孤僻,胆小不合群,不愿意参加,我就请比较大方的学生带着他们参加场面热闹的跳大绳比赛,开始,他们有些拘束,后来见同学们玩得非常开心,慢慢地适应了,很快融入群体之中。这样的集体活动中使他们的性格有所改变,在活动中锻炼胆量,教育他们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锻炼成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三、利用学生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

小学生对班集体的概念是随着集体生活的扩大与丰富的开展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从进校开始,通过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学生对班集体这个概念逐步明确,

知道自己所在的班级是哪个,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少先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着重组织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少先队活动中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体会,不断感悟,不断积累,从而把德育的要求化为自身的品质。如:通过对集体生活的体验,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勤奋学习的品质,通过对父母辛苦和家庭生活的体验,培育他们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参加“雏鹰争章”活动的体验,培育他们开发自身潜能、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按照“五自”(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要求,将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要求具体化为若干枚雏鹰奖章,一次次争章训练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德育实践的机会。

四、从集体感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集体活动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品质,学生在集体中成长,感染集体的力量,从中可以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得到激励,使集体荣誉感不断增强。文艺比赛,联欢会等活动,都是我们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极好机会,在这些活动中我有意识地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使其感受到集体荣誉跟每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同时鼓励学生齐心协力为班级争光,学生们取得了成功必然会产生自豪和荣誉感,当他们尽情体验胜利时,集体荣誉感便已形成。

五、家庭、学校相互配合,重视榜样作用,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辨别能力较差,与他们相处密切的成人往往是他们的模仿对象,成人的文明行为往往是小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品德教育中,教师与小学生的情感交流非常重要,情感交流主要是教师对小学生的情绪感染,教师用一片爱心去对待小学生,用社会的道德准则产生的情感体验去影响小学生,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教育实践证明,凡是师德好的教师,班上的孩子多是热情、友好、感情丰富,否则景况就相反。

家庭教育中,父母在行动上以身作则处处起模范作用,对孩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十分重要,对孩子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刻。马卡连柯指出“你们自身的行为,这是取有决定意义的东西,不要认为,只有你们和儿童谈话的时候,或教导儿童学习及吩咐命令儿童的时候,才执行教育儿童的工作,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教育着儿童”。家长的品德素质,他的政治观点、思想觉悟、道德情操都直接影响着的孩子人格面貌,同时还决定家长给孩子树立一个什么样的榜样,为此,我们加强了对家长的教育指导。要求家长应该热爱生活,对工作兢兢业业,对他人满腔热情,对自己要求严格,以自己的形象给孩子树立榜样。言传身教感染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转变观念,主动参与教育,孩子也从中体验到父母的爱同时也培养了爱父母的情感。

总之,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而是一项繁重复杂的工作,内容也包罗万象。小学生的良好品德不仅仅是在学校进行教育就能形

成的,它还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协调、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真正地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小学生思想品德篇五
《小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

关键字: 思想品德 教育 环境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开设的综合课程,它的价值在于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是小学阶段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德育在儿童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定向的作用。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代精神文明的体现,也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小学阶段正处于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儿童的品德行为处在“质”的变化过程中,正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儿童的“质变”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环节上出现偏差,则将使儿童的“质变”向不良的方向发展;现在的小学生面临的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社会道德生活环境越来越复杂,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等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小学生面对这样复杂的局面,经常会感到不知所措,无法进行判断,特别是当前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父母和家庭的呵护下成长,缺乏自主能动性。所以,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保障我国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基础,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了深入了解我学校新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状况从而加强和改进小学德育工作,我校组织了小学德育状况调查,调查采取问卷、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到学校、课堂、家庭、社区,全面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

状况,把握思想脉络,分析形成原因,研究工作对策。通过调查,一方面了解到当代小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发展的思想品德脉络,坚定了做好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发现了一些带有倾向性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增强了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的紧迫感。

二、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表现

总体来说小学生思想品德得到了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1、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他们关心国内外大事,也关心家乡建设发展,渴望为社会作贡献;2、注重个人发展,大多数小学生努力学习,多数学生都有自己的远大理想,强烈的成才愿望。他们自信心强,接纳自我,关心自我,对未来前途充满希望,充满追求;3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大多数小学生遵纪守法,遵守小学生守则,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法规。在公共场所他们能自觉遵守纪律,常常有热情维护法规、法纪的事迹,得到人民群众赞扬。大多数小学生尊师敬长,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谐融洽。4、集体意识较强,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绝大多数小学生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愿意在各项活动中为集体争光,维护集体荣誉。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渴求友谊,同学之间基本比较融洽。5、追求成功,勇于探索。他们积极竞争班干部,各种活动千方百计表现才能,渴望成功,渴望得到锻炼。他们不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更积极参加实践,热心创造,寻求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智能优势。他们更喜欢表现自己,证明“我能行”“我很优秀”。 调查也反映了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存在着五个主要的关键性问题,也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

三、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存在的问题

1、劳动和日常生活方面。

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极少劳动或根本不劳动,一切由父母包办,俨然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生活不会自理。这就导致他们劳动观念淡薄,养成了缺乏劳动的习惯。在学校劳动也是主动性差,能躲就躲,或者拈轻怕重,还有认为自己劳动就是吃亏饿。若学生从小缺乏集体主义思想和责任心,只想索取不愿付出,缺乏必要的锻炼和艰苦奋斗精神,他们的发展将是令人担忧的。家庭条件的优越导致部分小学生有讲吃讲穿的不良习惯,平时花钱和其它浪费现象也比较严重。这种习惯长期下去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2学习习惯和态度方面

我们根据当前小学生的听课、作业、预复习、实践、知识的吸取和运用等方面的情况的分析中了解到现在的小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只有少数人能够态度端正积极主动地学习,能以学习为乐趣并创造性学习。多数学生基本停留在单纯接受性、记忆性水平上,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习不自觉不主动,不讲究学习方法,没有形成兴趣爱好。学习缺乏内在动力是他们今后充分发展的隐忧;还要极少数学生由疲于应付师长督管的被动状态发展到学习落后和放弃,最终成为厌学生、流失生。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少血学习严重被动和厌学的学生,对自己的长处和潜能并不知道,只是盲目地悲观,对自己的发展丧失信心。这样他们就更加萎靡不振或者只知道玩却没有追求。

学习状态和学业成绩是与学生的理想志向密切相联、互相影响的。少数学习严重被动和厌学的学生,对自己的潜能优势和长处毫不知晓,对自己的发展完全丧失信心,于是造成他们萎靡不振或者只求享受、玩乐,毫无志向可言。

3 人际交往和社交方面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经验少还没有学会与人交往,他们在交往中如果有不如意的事情就常常有挫折感、失败感。他们选择朋友的能力还老师长的引导和教育。还有极少数学生因心理和个性等原因在同学交往中,会遭遇冷板凳的处境,长期这样下去势必会影响他们健康成长,这也需要教师家长给予特别的关怀帮助。

大部分小学生参加学校的活动还没有真正形成乐趣,只是盲目地跟风和好玩,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教师特别关注。极少数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环境也让人忧虑,如家里有信教的亲人或有家人参与传销、赌博的、出入网吧、接触不良的影视文艺作品和社会不正之风。学生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难免会受到污染。有的学生在学校集体正当活动中找不到乐趣,在集体中找不到知音,而喜欢特殊群体的活动,或网吧游戏,或“哥们”吃喝玩乐,这些学生识别能力差、正邪不辨,容易同校内外“问题少年”交友和结伴,与老师和同学疏远甚至对立,他们极易被社会上的邪恶势力欺骗和利用。

4、日常行为方面

小学生对日常行为规范存在着懂不懂、做不做、自觉不自觉三个问题。真正记在心里自觉做到的是少数;不求甚解、“要我做我就做”的是

多数,还有少数学生不在乎、不理会,我行我素。少数小学生在遵守社会公德、交通法规、公共场所纪律、爱护环境花草树木等方面,还只能“从众”不能“慎独”,总需要别人的监督。一旦无人看见就时有违纪的现象。知行不统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是遵纪守法教育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小学生中已经产生了个别无视学校纪律、国家法规,染上了坏行恶习的人。如同“问题少年”交朋结伙打群架,抢劫低年级学生的钱物,收“保护费”,到工厂、企业偷窃物品,破坏学校纪律,危害社会治安等。这些学生人数虽少,影响极坏,挽救和转化这些学生任务艰难,责任重大。

5、身心健康方面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令人忧虑,有些小学生中存在任性、孤僻、自卑、多疑、恐惧、嫉妒、报复、暴戾等不良心理和心理障碍。这些不良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教育矫正,发展下去,那是很危险的。而当前我们的教师、家长多数还不大懂得心理健康教育,往往错把心理问题当作道德品质问题,只会进行简单的批评、训斥、命令,甚至惩罚、处分,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这就更加危险。

四、影响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因素

为什么小学生思想品德会存在这些问题?虽然现在的学生有着某些成长的有利条件,但是他们没有也不可能生活在一尘不染的环境里。这与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教育还存在诸多消极影响和不科学不得力的有关,主要有:

1、社会影响

小学生思想品德篇六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概述》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概述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问题,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也更多的关注起小学生的诸多问题。今天就来谈谈有关于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是6~7岁至11~12岁,称之为儿童期,这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初段阶段。其发展性更多地体现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做到会做的过程。在这一阶段,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将会对他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稚嫩性是小学生的典型性格特点,是指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在人生全过程中处于萌芽状态。由于受到身心发展年龄特征的影响,思想往往比较单纯幼稚,道德认识具有明显的表面性和具体性。打个比方,儿童犹如一张白纸,可以有大的空间写最新最美的语言,画最艳最亮的图画。正是这种特点,引带出儿童思想的可塑性强这一特点。于是,儿童一方面体验着与成人和谐一致的愉快,另一方面体验着不一致的冲击和不快,他们正是在这种愉快和不愉快的交织运作中,开始了思想道德社会化的过程。

由于以上两种特点,使小学生易受外界伤害的可能性更大,根本原因不在于稚嫩的本身,而在于人们对稚嫩性的视而不见,对年龄特征的过于“忽略不记“。现实中,有的老师在思想深处,认为学生年龄小,不懂事,工作中不考虑学生的感受,更不顾学生的需要和年龄特征,总是“跟着感觉走”。长此以往,就会使不懂事的孩子变得“懂事”,会使孩子对老师有偏见,甚至出现敌意,那么,这样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

有人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些说明人是有很强的模仿天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的意义更是不容忽视,许多学习不能不说是从模仿开始的。社会心理学家沃尔特斯等人曾通过试验证明:榜样甚至可以抑制儿童的某些行为,使儿童抗拒外界的诱惑。

教育工作者要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不然会出现成长中的“倒挂”现象,表现在思想认识与规范行为的不和谐现象。如,小学阶段就有学生在认识上达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高度,但到了大学阶段反倒重新开始补习“五讲四美”的文明礼貌教育,其思想认识虽已深入抽象水平,但规范行为却停留在易变的潜表层。

由于小学生的这个特点,也就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和言行易受暗示,易受他人左右。善变性的另一原因是小学生自主性不强,自控能力和自我选择能力低,比如对自我能力和形象的感受,他们更多地依赖于成人老师地评价。

儿童的道德,既不是固有的善良本性的展开,也不是单纯环境强化的结果,而是社会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多数家长千方百计的为孩子成长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作为“独生子女代”的学生,受几代家人的宠爱,因此,在小学生中具有任性、自私、以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的人不在少数。家长对学生的悉心照顾和过分溺爱,弱化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生存能力,学生的依赖性与自理能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有的学生说,在家喝水时会不由自主地喊一声:“妈妈,给我倒杯水”。过后,自己明知不该这样,但下次照作不误。生活中这种情况绝不会仅此一例。在学生道德发展中,以我为中心,“别人照顾自己”的思想越强烈,那么,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感可能就越淡化,社会道德价值准则和规范系统对他的作用就越小。因此,在现代学生身上还表现与以我为中心协调并进的不良个性—缺乏自立性。

综上所述,稚嫩性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现象,是年龄特征所决定的。但是他们的可塑性强说明有巨大的潜能可以开发。模仿是小学生本能的必经过程,随着模仿物的不断积累,儿童性格同步也由自我中心趋向去自我中心,但仍然缺乏自立,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从治本的角度出发,联合家庭教育,改造学生以我为中心的品格,让学生心中有他人,有爱心。另外,采取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育内容,适合儿童思想品德发展年龄特征

的有效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善变,逐渐拥有自己的主见。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向着教育者所期望的目标发展。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特点的研究也就有了意义。

小学生思想品德篇七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众星捧月,从小养成了为所欲为、唯我独尊的不健康心理,不仅社会观念淡薄,是非观念差,连起码的家庭观念也极淡薄。加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观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科学精神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国情教育……

而小学生又是一个特殊年龄群体,如没有感性的材料,只是片面地说教,小学生无法接受或接受困难,那么就需要教师挖掘教育素材,使思想品德教育生动形象,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社会课程并不是以单一的知识教学为主的课程,而是以社会生活为主线,集地理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及法律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蕴含着大量的教育信息,可以这么说,它不仅是学生窥视世界的窗口,也是向学生展示世界、社会的大舞台,更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那么,作为一位小学社会课的教师,如何挖掘现有教材中各类知识所蕴涵的教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恰当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臵。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臵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

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笔者认为,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早在2000年,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 “以德治校”也成为新时期学校治校方略,同时体现出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人类智慧的开发者,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而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师德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只有真正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才能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以科学的教育观念指导教育实践。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树立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地位,平等、公正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为全体学生服务。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输入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教师应从单一的传授知识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传授知识不是最终目的,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应设臵相应的奖励,以鼓励教师和学生多动脑、勤思考、多创造。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开发理性、奔向光明的引路人。没有教师,人类难以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浑浑噩噩的境地。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繁重的任务,他们用知识的力量去激励学生求知的欲望,以严爱之心架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它不仅得到过崇高的赞誉,也被赋予过更多的要求。在当今社会尤其如此。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今天的教师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已为古今中外所共识,历代教育家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比如,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唐代韩愈,还专门著有《师说》一文,指出教师三大任务是“伟道、授业、

解惑”;十七世纪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强调教师应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要无限热爱学生,反对学校中使人变得呆笨的棍棒纪律;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些论述体现了对教师职业道德作用的重视。

面向21世纪,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全面深刻的社会改革。时代要求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代有创新能力,能自主学习,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代新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对于跨世纪教师的素质,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胜任21世纪教育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切实加强师德建设,要着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特别是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中低年段学生,养成教育尤为重要。把学生的养成教育抓好了,学生的成绩自然也会在我们教师汗水的滋润下,慢慢地提高,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小学生正在成长的发育阶段,诸多方面的习惯还没有形成,一些不良习惯还没有根深蒂固,比较容易铲除,因此对于刚步入校门的孩子,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上着重进行养成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抓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

一、 先入为主,规范养成教育。

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学生的认知特性为出发点,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 把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由班主任向学生宣读学校规范,提出新学期的新要求、

新希望和新目标。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如: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在校园内奔跑、追逐,坚持课前一首歌,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上课积极参加讨论,作业不欠帐,班级建立图书角,课余时间多看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等,注意让学生明确怎样做, 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去做,使他们更清楚地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

二、以身作则,引领养成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永远是教师的主题。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应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给学生作出表率,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另外教师要关心体贴生活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找原因,从源头上下功夫。 现在, 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 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 有人往垃圾筒里扔垃圾,也是很少一部分。我们严厉地批评、惩罚也只能改变一天两天,时间长了又会重犯,因为他们意识上还得不到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先组织班会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但许多学生道理都懂,行动上却难以改变。于是我们应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熏陶。平时,我们教师走进学校、教室,一发现地面有烂纸就随手把它拣起来,有了垃圾、废纸总是亲自扔到垃圾筒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有时老师一个眼神,学生就会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很快改正。

总之,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是比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加细致而见效缓慢的工作。要以无私的爱心,真挚的情感、永恒的耐心,有意识的去实践,

小学生思想品德篇八
《如何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如何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余庆县敖溪小学:张中审

摘要: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求真、求实、求诚、求信是真、善、美人格的基础,使人克服无知偏见,而无知只会使人远离真理。”教师必须要更新自我,创造良好氛围,才能真正把思想教育落到实处。要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就要抓向学生进行道德观点、行为规范等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辨别能力,使学生能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明是非、识真伪、知善恶。

关键词:加强 小学生 思想品德教育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同时又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工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德育要从小抓起,从道德修养的过程看,道德判断、道德行为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就跟上台阶一样。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要加强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后,再逐步提高理性认识,以理论指导道德行为,并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基础,这对他们的一生怎样做人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为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抓住时机开展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少社会经验,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现象缺乏辨别能力,但他们模仿性强,好奇心大,对社会的各种信息,往往不论好坏全盘吸收,对发生在身边的各种事情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因此,要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就要抓向学生进行道德观点、行为规范等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辨别能力,使学生能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明是非、识真伪、知善恶。在当前强调发展智能、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德育的作用不仅不能削弱,而且更应加强。笔者认为有机地分配调控、使用有效机制等教育手段,细致工作,长抓不懈,能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老师以权威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是圣洁的代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其灌输的痕迹明显地拉大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枯燥的说教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参谋与伙伴的关系。

师与生是平等的关系。长期以来,教师以绝对权威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认为学生必须无条件地听从其安排,凭着主观的善意出发,往往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也好还是德育活动中都要

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如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进行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不阻碍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小学生比较天真,看问题不全面,往往会提一些十分幼稚、奇怪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说的某些怪问题延迟评价,不挖苦,不嘲讽,循循善诱。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其中的道德认识不是由教师强制灌输的,而是学生内化的结果。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致的爱。只有真正心中有学生的教师才会真正地尊重学生,才会在进行德育活动的时候做好学生的伙伴,“导游人”;当学生有错的时候不是一味地苛责,而是宽容、理解和帮助。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师对生这样单一的关系,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教师还可以是其中一个大组的成员,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这种多向的交流方式使得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密切。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尤其是思想品德课的老师总是习惯以圣人、权威形象自居,总习惯以一个尊者、长者、说教者的身份,放不下师道尊严的架势,舍不得一呼百应的威风。新课程倡导的师生关系应是参谋与伙伴的关系,师与生是平等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其间,老师只是课堂教学的主持者,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并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心灵受到触动,情绪受到感染,情感受到熏陶。如教学《爱护花草》一课时,我先把一幅美丽的公园挂图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对此公园的总体感觉怎样。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接着出示第二幅只画了荒山野岭的挂图,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后谈感觉,学生发言踊跃,而且都能谈出第二幅挂图不美的原因。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提出,同学们能否通过自己的行动来美化这座荒山野岭。课堂上顿时热闹起来了,有的小组建议在山坡上种树,有的小组提出栽花„„于是,我让他们自己动手来在荒山野岭这幅图上种上花草树木。通过两幅挂图的观察讲解,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要爱护花草树木的道理,而且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纷纷表示要爱护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并要刻苦学习,将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和家乡装扮得更美丽。这样的课堂,不可能不让学生动心、动情。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师对生这样单一的关系,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这种多向的交流方式使得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2、给学生以积极的德育期待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班中的公开场合向学生施以对班集体整体的期待。希望他们能成为一个团结的、坚强的、向上的集体,并以身作则,处处把自己看作是他们中的一员,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在以后的运动会、三项竞赛和其它许多比赛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班级争光,我是班级的一员这些观念开始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团结、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取得成绩的原因,这说明对学生的期待开始发生效果,学生和教师最终在情感上达成了一致。教师对学生予以期待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从而激发他的上进心。这期待产生效应的基础是师生间的信任。信任是一种对他人相信而敢于进行托付的态度,也是一种道德关系,它是建立在诚实、正直、可靠的基础上的,它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起点。有了信心才有爱,教师的信任可以给学生以鼓励与勇气,激励学生不断向前。只有教师的信任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才能向教师敞开心扉,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德

育才能取得实效。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较强,教师亲切的话语更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曾有一个学生上学迟到,上课总是无精打采,问他,也不答话,教师设身处地地与他交谈,经过多次谈话,这个孩子终于说出了心里话,父母吵架,母亲一气之下离家,他很想妈妈。在亲切地安慰之后,教师提出了希望,希望他好好学习、生活,身边老师同学都在关心他,一切都会好的,他终于慢慢放下了包袱,上课也专心多了。不久后,他妈妈回了家,一切风平浪静。以后,这个学生有了什么困难或是心事总是来找这位教师,学习也进步了不少,还变得爱帮助别人了。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过程,教师的期待效应是师生真挚感情的体现和外露。教师期待是教育过程中一种潜在的、暗含的力量,也是一种难以估量的、强大的力量。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体现德育的实效,教师应有效地运用这种期待,使之发挥出这种力量的强大,这也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如几年前,我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发现本班不少学生,作业总是拖拉,而且一部分学生有自由散漫的习惯,面对这种状况我留心观察了一段时间,暗地里寻找他们的优点和能力,两周后,我召开了一次“看谁贡献大”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上,我动情地说:“我们班是个温暖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是兄弟姐妹,在座的每个人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分子,希望我们能成为一个团结的、坚强的、向上的大集体,看今后的日子里,谁对这个家的贡献大”。教室里静悄悄的,这些话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在学生的心中唤起了对集体的爱。然后,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将班级事务分工到人,这样既给了他们崭露头角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感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期待。在以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这个班级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马卡连柯告诉我们,一个好的班集体如同一位优秀的教师一样,对全班同学起着特殊的教育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全班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全班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直接发生影响。

二、利用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小学生对班集体的概念是随着集体生活的扩大与丰富的开展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从进校开始,通过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学生对班集体这个概念逐步明确,知道自己所在的班级是哪个,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

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少先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着重组织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少先队活动中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体会,不断感悟,不断积累,从而把德育的要求化为自身的品质。如:通过对集体生活的体验,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勤奋学习的品质,通过对父母辛苦和家庭生活的体验,培育他们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参加“雏鹰争章”活动的体验,培育他们开发自身潜能、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按照“五自”(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要求,将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要求具体化为若干枚雏鹰奖章,一次次争章训练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德育实践的机会。少先队又是学生的群众组织,面对全体学生,人人可为,天天可为,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小学生的主要特点是以他律为主,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主要是以具体的、外部的行为表现为依据。一年级学生尤其向往加入少先队组织,这时,给他们树立具体的德育目标,学生都能按目标来要求自己,十分积极踊跃地付诸于行动。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如对于年龄小的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学生一比较,就明白了该怎么做。《西游记》是小学生百看不厌的文学作品,现在更是用动画片、精美的画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教师用猪八戒丢西瓜的故事就可以引发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白不能乱丢果皮纸屑的道理。开展新课程以来,少先大队部通过隐性测试、问卷调查等多种手段,在队员中开展一系列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少年儿童虽然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但普遍存在缺乏责任感,要求于人多,奉献于人少等思想道德缺陷。大家都知道,责任感是新世纪少年儿童必备的基本素质,责任感的培养应该是少先队教育的重要任务,由此我们决心通过实施体验教育,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责任感。根据“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四个方面的关系,围绕培养队员的自我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等四个系列,以“我爱我家”、“大雁齐飞”、“走近社会”为主题发起了有关征文,组织队员在家庭、学校、集体、社会等领域,开展参观访问、生产劳动、公益服务、小课题研究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如“学做小老板”、“我教爷爷奶奶学英语”、“一日小交警”、“仓库保管员”等等,生动有效的体验活动,队员们纷纷争戴“责任章”“合作章”“家务章”等,在活动中,队员们将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要求具体化为若干枚雏鹰奖章,一次次争章训练提供了进行德育实践的机会。

三、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1、在教学中开展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课堂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如数学的计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体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等等。就语文学科来说,在教材中有许多含有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品质等德育素材的课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堂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目前,小学生所使用的语文教材为语文与思想品德合科教学,这就要求将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同时受到熏陶感染,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从而提高认识。今天,我们有这样好的学习条件,应该怎样呢?这样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2、结合自身进行比较,提高小学生的德育意识。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小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做的情况下,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小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

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3、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小学生在评价道德行为的时候,还不能以道德原则或道德道德信念为依据,而常常受外部的、具体的情境所制约,小学生常常善于评价别人、不善于评价自己,他们几乎完全依赖教师的评价为转移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评价学生,及时肯定学生好的言行,全面地、发展地看待学生,评价要适当,了解学生的内心情况和内心体验,促使学生有积极履行道德要求的愿望,能够主动地按照道德意识来调节自己的行动,从而自觉地完成道德行为。在小学生的课堂教学中,所接触的德育素材一般是很简单的,例如:上课专心听讲,同学之间要友好等,都是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的,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肯定做得好的学生,让外部的评价逐渐转化为学生内部的动力,同时,也使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地、带有批判性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四、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诚实守信是“为人之德”的基础核心,是古来世所公认的道德规范之一。学生是国家将来的栋梁,必须要从小做到诚信,能够坚持真理,明辨是非。小学生是民族的未来,中国的希望,要让他们“追求真理做真人,涵养他们一片向真之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七条指出“诚实,不说谎,有错就改,答应别人的事要努力做到。”那么又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诚实,不说谎话,信守承诺呢?首先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给学生良好的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教师必须要首先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只有严于律己在各个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望,自己讲的学生才容易接受,才能照着去做。如果教师言行不一致,即使说的天花乱坠,学生也不会心悦诚服,对你提出的要求也不会踏踏实实的做。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陶行知先生在一次儿童节上与全国教师谈话时就说过:“要让真理赤裸裸的出来与小孩子见面。教师只能讲真话,说假话是骗子,怎么能做教师呢?”作为一名教师,我也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到表里如一。因为我知道: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情操,身教重于言教,通过身教可增强学生对言教的信服。要求学生遵守纪律,做好课前准备,从小事做起,形成活泼、团结、向上的品质。自己也坚持准时进入课堂,不拖堂,和学生们一起体会诚信的魅力。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学活动所占的时间最多,所以立足课堂,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各科的教材是根据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设计,编写的,具有内在的科学体系和逻辑联系,并具有一定的道德要求。教师课堂上克服单纯传授的陈旧观念,积极挖掘教材中道德因素,引导到位。教师必须对学生引导到位,因为现实生活中,正义与邪恶同在,丑恶与善良并存。可谓“真理是太阳,歪曲理论是黑云,教师要吹掉黑云,那真理就自然给学生看见了。”当然学生诚信思想的形成,不仅需要学校教育,更要优化家庭环境,使其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影响连贯一致,在家庭里,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所以,必须与家庭取得密切联系,携手合作,教育到位。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如:家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开家长会、办家长学校,发家校路路通,家长开放日。学生常会有一些撒谎等现象,只有和家长相互联系配合才能改掉坏毛病。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杜绝他们的坏习惯,孩子们才能茁壮健康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但有些父母的不良行为,却影响了孩子幼小的心。有些家长十分专制,对孩子的爱、温暖方面显得欠缺,不允许孩子反对自己的意见,比如孩子没考到家长要求的九十五分,为了避免回家挨打,不由自主的撒谎;也有些家长是溺爱型的,对孩子行为基本没有要求,也没有控制,只有赞许,没有批

小学生思想品德篇九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特点》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特点

小学阶段是6~7岁至11~12岁,称之为儿童期,这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其发展性更多地体现在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做到会做的过程。在这一阶段,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将会对他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从思想品德发展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到底具有哪些特点呢?

稚嫩性是指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在人生全过程中处于萌芽状态。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由于受身心发展年龄特征的影响,思想表现单纯幼稚,道德认识具有明显的表面性和具体性。人们常说,儿童像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语言,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这反映出儿童思想的纯洁无瑕和可塑性强的特点。这为儿童思想和道德行为的社会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会不断的遇到儿童的本能的行为与冲动被成人强化或改造,与此同时,儿童一方面体验着与成人和谐一致的愉快,另一方面体验着不一致的冲击和不快,儿童正是在这种愉快和不愉快的交织运作中,开始了思想道德社会化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适应该社会的思想,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规范和方式的过程。个体社会化不仅为个体成长所必须,也是社会发展所需要。正因为个体社会化重要,每个个体自降生之日起就被预示了发展的方向和范围。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因而人不能,也无法抗拒社会的力量。对于个体来讲,并不是被动地受社会规范的影响,主体本身的状态常常会反作用于社会规范的吸纳程度。由此看

来,对于思想比较单纯幼稚的个体--小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会很容易,老师的思想观念,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成学生个体道德需要就不难成为事实。调查表明“小学低年级是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沿海开发地区儿童少年品德与家庭德育状况的调查研究》得出“中小学生品德得分随年级增长反而逐渐下降”。说明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运用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使学生接受道德事实、道德价值思想,通过养成性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与儿童道德发展特点相匹配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由于小学生思想单纯,辨别是非、美丑、荣辱的能力还很低,比较容易轻信他人。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学生家长和老师要在思想道德方面对学生多进行积极正面的影响。

小学生思想简单,在道德认识上自然会表现出表面性、肤浅性和从众性,也就是说,小学生还不善于从道德观点、道德动机和原则上评价自己和别人的品德,往往以具体的行为表现为依据去认识别人的品行如何;在道德评价方面,往往以教师、家长和成人的评价为转移,很少有自己的主见。依据美国道德社会心理学家鲍德温个体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属于客观的或非二元主义阶段,不能确定和辨别一件坏事对谁来说是坏的。毫无根据的认为,对他人有价值的事物对自己同样有价值;或自己对某事物所作的评价也应该是他人对该事物的评价,一个行动的价值依赖于它产生的结果以及与评价行为不相干的感觉的相似性。(戚万学:《冲突与整合》,第364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研究发现我国小学生集体意识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1)儿童7岁已经开始出现集体意识,小学生只是初步具有把集体与个人的行为动机分化出来的能力。(2)集体观念的形成存在着明显的年龄差异,大约在9岁前后选择集体行动动机的人数比例逐年增加。(3)小学生在执行集体和维护集体利益的行为方面,选择关于为集体行动动机均占绝对优势;但在关心集体荣誉的行为方面,7岁儿童根据行为后果作出判断的人数比例非常多,这种判断在其他年龄的小学生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林崇德、申继亮主编:《小学生心理与教育》,第222页,华艺出版社,1999。)小学生之所以出现如此情况,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经验贫乏,对客观现实的社会关系和道德规范还属于不知或知之甚少。随着年龄的增长简单会变得复杂,表面性会变得愈加深刻。

小学生不仅思想认识肤浅,而且范围狭窄,并带有幻想;道德行为缺乏坚持性。有人以小学生能否自觉遵守道德规则,把抑制自己愿望作为是否形成道德信念的指标,研究道德信念形成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1)1~2年级小学生还没有形成道德信念,只有道德信念的某些因素。(2)3~4年级小学生出现初步的道德信念,表现在小学生有了明显的完成作业和保持良好的纪律的道德愿望,但是,这些道德愿望的自觉性还是很差。(3)5年级小学生开始表现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坚定性的道德信念。为了取得优良成绩和保持良好纪律,他们完成作业和遵守纪律,但他们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和有系统的。(林崇德、申继亮主编:《小学生心理与教育》,第222页,华艺出版社,1999。)人的信念与人的道德认识有关,更与人的意志

品质相联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儿童在道德知识上没有问题,可在行为上表现出幼稚,缺少坚持到底的精神。在小学管理中也会发现,学校的值周老师或学生的监督作用非常大,有些儿童常常是老师在与不在不一样,并不是本质上的两面性,是因为小学生行为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发展水平低,没有形成道德信念的缘故。 由于稚嫩性或不成熟性,使小学生易受外界伤害的可能性更大,易受伤害性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稚嫩的本身,而在于人们对稚嫩性的视而不见,对年龄特征的过于“忽略不计”。现实中,有的老师在思想深处,认为学生年龄小,不懂事,工作中不考虑学生的感受,更不顾学生的需要和年龄特征,总是“跟着感觉走”。长此以往,就会使不懂事的孩子变得“懂事”,会使孩子对老师有偏见,甚至出现敌意,那么,这样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

稚嫩性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现象,是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小学生思想道德的不成熟性和可塑性强,说明他们有巨大的、可开发的潜能。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很有爱心,乐于助人,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有集体荣誉感,有表现欲望。只要教育者采取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就可以使学生向着教育者所期望的目标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心理能够健康地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够做到:

1.刻苦学习,努力争取优异成绩。他们应具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能够集中注意力,并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自觉完成学习任务。

2.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乐于与同学交往。他们能够在学习、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人,热爱班集体,与同学建立友好关系,并受到同伴的欢迎和喜爱。

3.热爱劳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他们应在生活中愿意尽量多干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一定的自理自控能力,尽力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遇到困难努力去克服。在劳动中不怕累、能吃苦,愿意经受锻炼和考验。

4.快乐和充满好奇。他们感到生活新奇和美好,喜欢动脑筋,乐于提问题,他们的生活是快乐和无忧无虑的。

5.懂得小学生必须遵循的社会道德规范。注意从他人角度评价自己的行为,有不断自我完善的要求与计划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如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等。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

相关热词搜索:思想品德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表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小学生思想品德”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小学生思想品德"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sixianghuibao/17909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