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思想汇报 > 三国演义的中心思想

三国演义的中心思想

2016-02-24 09:59:3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三国演义的中心思想第一篇《谈_三国演义_的主题思想》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的中心思想》,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三国演义的中心思想第一篇
《谈_三国演义_的主题思想》

三国演义的中心思想第二篇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

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

东汉末至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纷扰的年代。汉末大乱,尖锐的社会矛盾激起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震撼了这个腐朽与濒临崩溃的专制皇朝。此后,继之以董卓之乱,群雄角逐,继之以天下三分,鼎足而立,继之以曹丕称帝,平定蜀汉,再继之以司马氏代魏,一统天下。

一.《三国演义》中的思想倾向之——拥刘反曹:正统的历史观

北方少数民族占据中原

民族矛盾尖锐

民族情绪强烈

要求恢复汉民族的正统地位

罗贯中:元末明初,号湖海散人,“有志图王者”

希望恢复汉民族地主阶级政权的抱负,要唤起汉民族的强烈民族意识,为推翻蒙元贵族的统治而进行斗争

前50回:赤壁之战之前,交代“三国鼎立”的斗争背景

50~115回:刘备集团的兴衰成败

116~120回:三国先后被灭,西晋统一

刘备:标榜恢复汉室王朝的皇室嫡系。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

“仁德及人”“秋毫不犯”

“远得人心,进得民望”

“但到处,闻刘豫州,皆跪进粗食”

“犹鱼之有水也”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心灵深处所信奉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残忍,阴险,奸诈

毫无惜民爱民之心

二、《三国演义》在人格构建上的价值取向,是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因

此,“忠义”思想是小说的另一个鲜明的倾向。

1、刘、关、张三人至死不渝的兄弟情义。

2、关羽——三国“三绝”之“义绝”,被视为“义”之化身。

(1)关羽对结义大哥刘备的“忠义”。

(2)关羽之义,不仅是对刘备,也有对曹操的“义”。

3、诸葛亮——“忠”之楷模。

三、赞美“智慧”是小说的第三个思想倾向。

1、诸葛亮——三国“三绝”之“智绝”,是“智慧”的化身。

2、善用人才的智慧人物——曹操

他把人才问题看作政治斗争中最根本的战略问题,他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

无所不可。”

曹操形象

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

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本为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曹操一生以汉朝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为统一中原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他在北方广泛

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曹操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曹操也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白脸曹操奸雄之谜

曹操与袁绍、袁术、刘备、孙权这些人相比,是最没有野心的一个人,也是对汉室贡献

最大的一个人。曹操曾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并非夸张之言。不但曹操至死没有称帝,在他活着的时候刘备、孙权也不敢称帝。如果不是曹操在汉献帝走投无路的时候收留之,汉献帝根本不会再做上二十五年的皇帝。这样说来,说曹操?名托汉相,实为汉贼?,实在是冤枉他了。

人物形象分析:

一 机敏睿智

曹操献刀

校尉曹操,足智多谋并早有杀董卓之心。一日,曹操借王司徒宝刀一 口,藏刀来到相

府。他走到小阁,见董卓坐在床上,义子吕布侍立于侧。董卓问曹操为何来迟,曹操说:"马走不快,所以迟了。"董卓听后,命吕布选一匹西凉好马送给曹操,吕布答应着出去了。曹操心想,老贼该死,欲刺他,又怕董卓力大,没敢妄动,只好站在一旁等待机会。董卓身体肥胖,不能久坐,不一会,即侧身而卧。曹操见他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在穿衣镜内看见了曹操的动作,转身急问:"你要干什么?"这时吕布也牵马回来。曹操急中生智说:"我得一口宝刀,欲献恩相。"董卓接刀一看,长有盈尺,锋利无比,果然是一口宝刀。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一试。"然后快马加鞭往东南疾去。吕布对董卓说:"曹操有行刺之举。 "董卓说:"我也怀疑。"于是派人去追。此时曹操已飞马奔出东门,逃得无影无踪了。

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

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

二 生性多疑

1、从政治的角度

攸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

操曰:?可支一年。?

攸笑曰:?恐未必。?

操曰:有半年耳。?

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

操挽留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

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

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

遂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

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

2、从军事的角度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

昼寝帐中,被落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在梦中耳!?

3、从为人处事的角度

曹操刺杀董卓不成,单骑逃出洛阳,飞奔谯郡,路经中牟县时被擒,县令陈宫慕曹操忠

义,乃弃官与之一起逃亡。两人行至成皋,投曹父故人吕伯奢家中求宿,受到热情款待,吕伯奢并亲往西村沽酒,然曹操闻堂后有磨刀之声,疑其图己,遂与陈宫将吕家八人全部杀死,其实吕家磨刀只是为了杀猪款客。操与陈宫无法,只好逃走,途中与沽酒而归的吕伯奢相遇,曹操害怕暴露真相,干脆连吕伯奢也杀了。陈宫惊问其故,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

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

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认

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 ?麻肺汤?(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

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著的《青囊书》也因此失传。

三 雄才大略

王夫之评价道:?故天下皆举兵向卓,而能以躯命与卓争生死者,坚而已矣!其次则操而已矣!岂袁绍等之力不逮操与坚哉?操与坚知有讨贼而不知有他,非绍、术挟奸心以养寇,而冀收刺虎持蚌之情者所可匹也。故他日者,三分天下,而操得其一,坚得其一。? 1 唯才是举

(1)对有贡献的人才:珍爱

曹操在与张绣的战争中,他自己的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大将典韦不幸遇难。曹操亲

自设祭祭奠典韦,哭着对诸将说:?吾折长子、爱侄,具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第二年他经过故地时,突然在马上放声大哭,众人不知怎么回事,曹操说:?吾思去年于此地折了吾大将典韦,不由不哭耳!?于是下令吊奠典韦亡魂,曹操又亲自拈香哭拜。祭奠典韦之后,才祭奠儿子和侄子。

当许攸深夜从袁绍处来投奔曹操时,曹操已经睡觉了。听说许攸到了,曹操高兴得不得

了,来不及穿鞋,打双赤脚出来接许攸。远远看到许攸,拍手大笑,并牵着许攸的手进入帐篷,一进帐篷,曹操纳头便拜。这一举动,把许攸惊住了,他说:?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曹操说:?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曹操对许攸的态度,比起刘备的三顾茅庐,一点也不逊色。

(2)对有缺点的人才:宽容

贾诩和张绣曾经在宛城之战中,设计杀死了曹操的大儿子曹昂、侄儿子曹安民、最喜爱

的大将典韦,连曹操也差点被杀死,可以说,曹操和他们接下了血海深仇。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这样的仇恨都是不可化解的,但曹操却做到了。当曹操和袁绍都来劝降张绣时,张绣担心自己和曹操有仇,不能相容。当张绣在众人的劝说下,来到许都面见曹操时,心里还忐忑不安。张绣一见曹操,便拜跪于地。曹操慌忙扶起他,拉着他的手说:?有小过失,勿记于心。?并封张绣为扬武将军,封贾诩为执金吾使。贾诩后来还成为曹操的重要谋士,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

(3)对不愿用的人才:尊重

当刘备还处于起步阶段时,被吕布击败,不得不投靠曹操。他手下的谋士劝他杀掉刘

备,程昱对曹操说:?刘备终不为人之下,不如早图之。?曹操当然知道刘备是一个落魄的英雄,最终会成为自己的敌人,他自己也亲口对刘备说过:?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但是,曹操不愿意采用这种阴险的手段来对付刘备,他说:?方今正用英雄之际,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并任命刘备为豫州牧,送他三千兵马,粮食万斛,让他到豫州赴任。

当关羽投降曹操后,曹操对关羽真是宠爱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又是封官(封

关羽为汉寿亭候),又送金银珠宝,又送赤兔马。可以说,为了留住关羽,曹操想尽了所有办法。当关羽打听到刘备在袁绍处,便挂印封金去找刘备。曹操的谋士程昱对曹操说:?丞相待关某甚厚,今彼不辞而去,乱言片椟,冒渎钧威,其罪大矣。若纵之使归袁绍,是与虎添翼也。不若追而杀之,以绝后患。?确实如此,放关羽走,就是给自己增添一个强敌,但是,曹操却被关羽的人格力量感染,他说:?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又告戒他的手下说:?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并亲自去送别关羽,又通知沿途关隘一律放行。

(4)对不正派的人才:铲除

当马腾率部进京时,与侍郎黄奎商量,准备在第二天曹操检阅部队时杀掉他。不料黄奎

的侍妾李春香和黄奎的妻弟苗泽私通。当天晚上,黄奎因酒后失言,对李春香泄露了秘密。李春香知道这个秘密后,马上告诉了苗泽,苗泽连夜告知曹操。第二天,曹操将计就计,捕杀了马腾父子和黄奎。苗泽自以为立了大功,对曹操说:?不愿加赏,只求李春香为妻。?曹操笑着说:?你为了一妇人,害了你姐夫一家,留此不义之人何用!?于是下令将苗泽和李春香一起诛杀。

四 文学素养高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五 好色

公元197年,43岁的曹操率领十五万大军讨伐张绣。张绣不战而降,而且连日宴请曹操。这让曹操感到很高兴。有一天,曹操多喝了二两,有些醉意,乘着酒性,想娱乐一下,放松一下。他的侄子曹安民心领神会,向他说起张绣的婶娘邹氏“生的十分美丽”,不知道有没有兴趣?曹操便让曹安民派人把邹氏带了过来,“当夜共宿于帐中”。之后,“每日与邹氏取乐,不想归期”。曹操的行径极大的侮辱了张绣,张绣非常生气,便与谋士贾诩精心策划了一场军变,使曹操狼狈而逃。曹操这次找“情人”的代价非常大:不仅失去了自己的贴身保镖典韦,断送了大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的性命,自己的“左臂中了一箭”,还险些丧了命。

(曹操)顾谓诸将曰:?吾今年五十四岁矣,如得江南,窃有所喜。昔日乔公与吾至契,吾知其二女皆有国色。后不料为孙策、周瑜所娶。吾今新构铜雀台于漳水之上,如得江南,当娶二乔,置之台上,以娱暮年,吾愿足矣!?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其人永远是个迷,他给予后人的是无

尽的猜想和记忆,英雄的名号在曹操身上实乃实至名归,他的一生注定波澜壮阔。

关羽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关羽即是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忠义的化身这个美名,关羽当之无愧。

《三国演义》,描述关羽的外貌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其丹凤眼和卧蚕眉乃世间罕见,凤眼生威,卧蚕似雾,英气逼人,霸气十足。这样一个威风凛凛的纯爷们关羽,手持着青龙偃月刀,骑着赤兔马从浩荡的历史长流中向我们奔驰而来。

一 严正傲岸

“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 “关公自到许昌,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关公尽送入内门,令服侍二嫂。”

“关羽将曹操过去送他的财物、美女全部留下,将自己的汉寿亭侯大印挂在营中,留给曹操一封书信,护着二位嫂嫂找刘备去了。”

曹操的话说:“云长傲上而不辱下,持强而不凌弱,且忠义无比,我得云长胜过十万雄兵。”

二 刚毅勇猛

熟悉三国的人,想必对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都不会陌生。当时,五关六将都奉命把守关隘,未得曹操命令,任何人不得放行。卞喜听到关羽将来到他的关隘,就早早的设下埋伏,想要加害于关羽。幸而关羽遇到同乡普净才得知这个奸计。“卞喜请关公于法堂筵席。关公曰:“卞君请关某,是好意,还是歹意?”卞喜未及回答,关公早望见壁衣中有刀斧手,乃大喝卞喜曰:“吾以汝为好人,安敢如此!”卞喜知事泄,大叫:“左右下手!”左右方欲动手,皆被关公拔剑砍之。卞喜下堂绕廊而走,关公弃剑执大刀来赶。卞喜暗取飞锤掷打关公。关公用刀隔开锤,赶将入去,一刀劈卞喜为两段。”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关羽的武功高强和英勇果敢了。

三 忠诚义烈

三国演义的中心思想第三篇
《元杂剧三国戏与小说《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浅析》

三国演义的中心思想第四篇
《浅论《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浅论《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文章来自

一 剖析《三国演义》思想倾向必需留意的几点

第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阅历了一个由面见传播过程当中大众整理到后代作价定稿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时期不同,阶级不同,作品中融入的思想就不同。

第二,作为一个历史演义小说,它固然有一定的虚拟和想象,但又必需遭到历史的约束,即故事的根本历史轮廓,严重的历史事情、主要任务、严重活动都必需契合历史事实,这就形成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有时难免同历史事实产生矛盾。

二 《三国演义》的思想之一“拥刘反曹”

认真阅读《三国演义》我们能够看出,《三国演义》是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反对刘蜀鄙弃曹魏。

第一,从作品篇幅来看,全书共120回,1~50回主要写赤壁之前,各路诸侯镇压黄巾起义和征伐董卓的过程,实践上是交代了“三国鼎立”的来龙去脉和斗争背景。51~11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兴衰成败的迂回过程。第16~120回写三国先后被消灭,统一于晋,能够看出,刘备集团兴起的最晚而又衰落的最早,且在三国之洪力气最弱,这是历史事实,是小说作家所无法改动的。固然如此,作者在构思时却表现了他的偏爱,将全书的主要篇幅留给了刘备集团。

第二,从三国关系的处置上看:刘备集团是三国当中最弱小的,但是作者却把它作为中心,将最强大的曹魏作为蜀汉的对立面,将孙吴置于附属位置,刘备集团在对付主要敌人曹魏的过程中,对东吴是又结合,又斗争。全书的这种整体构思和规划就是由小说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决议的。

第三,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看:《三国演义》中塑造了的两个最具血肉感,给人影响最深的人物形象,即:刘备和曹操。这两个人物形象是作者用心发明出来的,古今中外的任

何小说中都很少有像刘备和曹操这样比照如此鲜明的形象,书中鲜明的将刘备写成了受人民大众欢送的仁君形象,写成了忠厚仁义的化身;而将曹操写成了人民大众憎恨的暴君形象,写成了奸诈残忍的化身。

第四,从封建正统思想来看:谈到《三国演义》中的封建正统思想,如今一切的学者都有统一的思想,即“正统”就是与忠君思想有亲密联络的“以复帝为中心的历史观。”在曹操与刘备当中,刘备是汉室嫡系,要继承大统就非刘备莫属,其他任何人一统天下,都被视为篡权夺位。曹操他抚各汉相,实则是汉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想经过这种方式来吞并诸侯,一统天下,因而,《三国演义》不只将曹操作为一个“乱世奸雄”来描写,更作为一个“乱臣贼子”来训话。

与此相反,刘备仁德爱民的形象,也是附属于他忠于汉室,是“汉室之胄”这一中心的,书中处处都突出了他“以仁义躬行天下,仁义布于四海”这一特性。

细读《三国演义》我们便会发现,无论是刘备的称王称帝,还是曹操的篡汉自立,实质上都没什么区别,目的只要一个,便是雄霸天下。独一不同的便是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帜,而曹操则采用了“秦天子以从众望”的手腕。但这都不过是一种图霸称王地战略手腕。但是作者肯定和讴歌刘备,由于他是“汉室之胄”,攫取天下便是“继承汉统”,是名正言顺的。同时又时辰不忘否认和驳斥曹操,就由于他姓曹,所以便是“篡位逆臣,乱臣贼子”。

三 《三国演义》的“忠义”思想

小说一开头就提到“桃园三结义”。刘玄德、关云长、张翼德三人,采用民间结义方式,撮土为炉,捻草为香,异姓结为兄弟,并誓曰:“同床异梦,救困扶危;上报国度,下安拂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表现的是民间的“信义”,例如:在26开回“袁本初败兵拆将,关云长挂印封金”中写到曹操谋士“程昱”说“关云长有万夫不敌之勇,希主用智谋收之”。曹操便设计擒住了关云长,关云长暂住曹营后,曹操因爱才,欲留住关云长,便让张辽前去试探他。张辽问:“兄与玄德交,比弟与兄交如何?”关羽答复说:“我与兄朋友之交也;我与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也,岂可共论乎?”从这一点看来,关羽曾经以君臣关系来对待刘备了。又如曹操为留住关羽,先是为关羽修宅一座,紧

接着又送去金银器皿,自从关羽到许昌后,曹也待之甚厚,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并送美女十人侍奉,但是关羽最终仍然弃曹操而去,后人有诗赞曰:威倾三国著英豪,一宅分居义气高,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圣不降曹。

关羽的这种言行,就连曹操也大为赞赏曰:“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并教育他的属下说:“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在这里“事主不忘其本,不忘故主”强调的便是“忠”。关羽曾写信向刘备表达他的忠心耿耿,其中有几个字可视为关羽人生的写照:“义不负心,忠不顾死 ”。“义”和“忠”是关羽最为突出的特征,所以能够说关羽便是“忠义”的化身。

再看诸葛亮。诸葛亮形象的主要特性是“多智”,但是在他的身上也表现出了十分突出的“恩义”和“忠义”思想。例如在37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中写到刘玄德不顾寒冬雪天,躬请卧龙,卧龙感其知遇之恩,便出山辅佑,用他本人的话说就是“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可不出”。因而,在85回以前,诸葛亮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在三个国度中,蜀国最小,它崛起于蛮荒之野,崛起于夹缝之间,即便到了最困难的时辰,诸葛亮仍然没有弃刘备而去,这其中包含的不只是“恩义”,更是一种“臣子对君主”的“忠义”。

三国演义的中心思想第五篇
《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摘 要】《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经历了一个由面见流传过程当中群众整理到后代作价定稿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作品当中融入的思想就不同。 应从作者的经历以及书中的人物情节结合加以分析。

【关键词】 三国、罗贯中、刘备、关羽、诸葛亮、忠君、义气、智慧

正文:

说起《三国演义》,我们一般都会想到另一本著作《三国志》,三国演义中很多情节大都源自于《三国志》,但有些情节,明显带有作者主观意向的修改。比如《三国志》中记录的历史中刘备作为一方诸侯,是极具军事才能的,性格相对坚毅,而在《三国演义》刘备却成了一个毫无主见,情感丰富,动不动就眼泪满面的仁主。甚至有句话叫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那么我们从这个角度出发,是不是作者罗贯中在心目中需要这么一个仁慈软弱的君王呢?那么首先,我们就需要看看罗贯中的人生经历。

罗贯中,山西省祁县人。元代中期,由于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人,都先后搬迁到了杭州一带。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大约在公元1345~1355年间,他来到了杭州。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

约在公元1360~1364年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来到了起事称霸的张士诚那里作客。但是,张士诚并不重视知识分子,也不听取他们的意见。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九月,刘亮、鲁渊等人纷纷离去,不久,罗贯中也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写作,当在该年以后。这时,他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作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条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罗贯中已写了十二卷,之后卷数的写作,是洪武四年以后的事了。

从罗贯中的人生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罗贯中当过张士诚的幕僚(相当于参谋),有过军旅生涯(大约三年),经历过战火硝烟。所以写起文章来往往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如果换做一般的历史学教授或普通学究来写就未必有这样的水准了。

精彩的作品往往和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没有亲身参与元末农民战争的战火硝烟,没有战场上的戎马倥偬,决策判断时的疑虑重重、战机的稍纵即逝和危机时刻的千钧一发,作者即便有神来之笔也不会如此贴切的刻画人物和情节,可见《三国演义》是对元末农民战争的一种总结,既有战术战法上的总结,也有精神信仰上的总结,只是由于统一天下的是朱元璋而不是张士诚,所以这种战争总结也只能以小说的方式进行总结并流传于世了。

从这个角度出发,作者总结了一个时代,借用另一个时代去表现他心中的理想国,一个猛将辈出,谋臣如林的时代。可是,历史不容他随意修改,大势走向早有定论,他只能在边边杈杈上做点文章。所以刘备仁了,曹操奸了,关羽忠了,诸葛亮妖了„„

所以,作为一个历史演义小说,它虽然有一定的虚构和想象,但又必须受到历史的束缚,即故事的基本历史轮廓,重大的历史事件、主要任务、重大活动都必须符合历史事实,这就造成了作者的思想倾向迎合大众的同时,又有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

1.先看“拥刘反曹”这一观点。

仔细阅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演义》是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拥护刘蜀唾弃曹魏。

第一,从作品篇幅来看,全书共120回,1~50回主要写赤壁之前,各路诸侯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过程,实际上是交代了“三国鼎立”的来龙去脉和斗争背景。51~11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兴衰成败的曲折过程。第16~120回写三国先后被消灭,统一于晋,可以看出,刘备集团兴起的最晚而又衰败的最早,且在三国之洪力量最弱,这是历史事实,是小说作家所无法改变的。虽然如此,作者在构思时却表现了他的偏爱,将全书的主要篇幅留给了刘备集团。

第二,从三国关系的处置上看:刘备集团是三国当中最弱小的,然而作者却把它作为中心,将最强大的曹魏作为蜀汉的对立面,将孙吴置于从属地位,刘备集团在对付主要敌人曹魏的过程中,对东吴是又联合,又斗争。全书的这种整体构思和布局就是由小说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决定的。

第三,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看:《三国演义》中塑造了的两个最具血肉感,给人影响最深的人物形象,即:刘备和曹操。这两个人物形象是作者用心创造出来的,古今中外的任何小说中都很少有像刘备和曹操这样对比如此鲜明的形象,书中鲜明的将刘备写成了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仁君形象,写成了忠厚仁义的化身;而将曹操写成了人民群众憎恶的暴君形象,写成了奸诈残忍的化身。

第四,从封建正统思想来看:谈到《三国演义》中的封建正统思想,现在所有的学者都有统一的思想,即“正统”就是与忠君思想有密切联系的“以复帝为中心的历史观。”在曹操与刘备当中,刘备是汉室嫡系,要继承大统就非刘备莫属,其他任何人一统天下,都被视为篡权夺位。曹操他抚各汉相,实则是汉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吞并诸侯,一统天下,因此,《三国演义》不仅将曹操作为一个“乱世奸雄”来刻画,更作为一个“乱臣贼子”来训话。

与此相反,刘备仁德爱民的形象,也是从属于他忠于汉室,是“汉室之胄”这一中心的,书中处处都突出了他“以仁义躬行天下,仁义布于四海”这一特点。

细读《三国演义》我们便会发现,无论是刘备的称王称帝,还是曹操的篡汉自立,本质上都没什么区别,目的只有一个,便是雄霸天下。唯一不同的便是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而曹操则采用了“秦天子以从众望”的手段。但这都不过是一种图霸称王地策略手段。然而作者肯定和歌颂刘备,因为他是“汉室之胄”,夺取天下便是“继承汉统”,是名正言顺的。同时又时刻不忘否定和批驳曹操,就因为他姓曹,所以便是“篡位逆臣,乱臣贼子”。 可是,对于曹操的一些历史功绩和优秀人格,作者还是给予肯定的,比如征乌桓,反董寇,平中原,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知错能改,重视民生等等。这就产生矛盾了,作者在对其抹黑的同时又不免被其闪光点所吸引,以至于反对之时又带有几分肯定。他反的并非是曹操这个历史人物,而是以曹操为代表的逆臣贼寇。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三国演义的中心思想》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三国演义的中心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心思想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三国演义的中心思想”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三国演义的中心思想"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sixianghuibao/26127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