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思想汇报 > 关于学前教育的毕业论文

关于学前教育的毕业论文

2015-12-01 13:40:19 编辑:ruan18650468816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毕业论文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文档频道与你分享!

  关于学前教育的毕业论文

  【篇一】

  学前教育不公平的社会表现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摘要]不公平是一种历史现象、区域现象和复杂现象,我国当下学前教育不公平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从量的方面来看,表现为地方政府投入经费的不平等、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的巨大不平衡、教师身份工资的不平等;从质的方面来看,表现为教育内容、师幼互动和课程选择中的巨大不公平。导致学前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设计的城市偏向与东部偏向,一是政府对学前教育由来已久的忽视和学前教育研究界的封闭孤立。解决学前教育不公平问题主要一是依靠政府建构横纵联通的幼儿教育管理体系与财政投资体系,在区分教育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前提下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责任边界,二是依靠学前教育研究界加大对学前教育不公平的研究力度,并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地运用自身的研究成果影响政府的决策,促使政府改变对学前教育的传统观念,提高政府有关学前教育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关键词]教育公平;学前教育公平;学前教育不公平;教育政策;教育制度。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异质性的发展超过了同质性的存在,社会越来越分化为不同的阶层,且阶层与阶层之间的距离与鸿沟越来越大。社会不公平的现象越来越突出,[1]其中教育不公平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拟从社会学的视野出发,关注学前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并试图厘清以下问题,即学前教育不公平现象的社会属性、社会表现与社会机制,以及走向学前教育公平的可能途径。

  一、学前教育不公平的社会属性。

  与“平等”不同,“公平”是一种质的规定性,属于规范性概念,是对用正义原则对教育资源进行分配的过程与结果的价值判断。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出发,不公平从来不是一种当下问题,而是一个历史问题;从社会差异的角度出发,不公平不仅是一个区域性问题,也是一个总体性问题;从社会政策的角度出发,不公平往往与社会宏观结构、政治民主程度紧密相关。

  (一)不公平是一种历史性现象。

  在当下社会中,学前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已经非常突出,既有东西部、城乡幼儿在接受学前教育时所表现出来的起点上的不公平,也有同一地区内部表现在不同阶层、家庭背景上的过程不公平与结果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从其形成来看必然是特定历史阶段与文化脉络的伴随物,与特定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时代精神以及大众的文化觉醒程度密切相联。正是因为其产生的历史阶段性与历史特殊性,在直面学前教育中的诸多不公平问题时,我们不能用一种当下的思维来对待有历史积淀的问题,而必须将其放置到历史语境以及一个长时段的历史脉络中去,追问其诞生的源头、演化与裂变,才能深刻地认识其产生的根源。

  (二)不公平具有地域差异性。

  教育公平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诉求,但在不同的国家、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公平诉求的层面与内容是不同的,具有地域差异性。我国当下学前教育中的不公平就具有较大的中国特色,既与教育资源总量不足有关,又关乎地方投入的不均衡,表现出一种复杂的地区差异性与分化性。譬如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及农村,幼儿基本的受教育权还没有得到满足,还有大量的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上不起幼儿园。而在东部发达地区,学前教育的不公平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教育过程的不公平,即课程内容、师幼互动、幼儿园教育质量等方面的不公平。

  (三)不公平是一种复杂性现象。

  公平问题关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单从任何一个方面出发来探讨都不可能揭示其真相。在学前教育领域,不公平由来已久,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前教育现实中所存在的不公平都是某种经济关系的表现,教育的不公平程度与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经济阶层之间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对应现象,处境不利阶层的幼儿成为教育不公平的最大受害者。此外,学前教育不公平不仅包括作为受教育者的幼儿的不公平,也包括作为教育者的教师的不公平,后者目前在整个教师系统中处于一种十分劣势和边缘的地位,她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处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受教育权的公平获得。

  二、学前教育不公平的社会表现。

  学前教育的不公平深深地扎根于学前教育系统内和学前教育系统外。从学前教育与教育、社会的关系来看,学前教育处于一种双重边缘化、极其不公平的状态中,既无法与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相比,更无法与社会经济、公共卫生等部门相提并论。

  (一)表层:“量”的不平等。

  1.地方政府投入经费的不平等。

  政府对幼儿教育的态度反映在其财政安排上。2004年,北京市幼教专项经费为300万元,河南省为30万元,吉林省为20万元。[2]可见,不同地区的地方政府在财力上有较大的差异,其投入学前教育的经费总量有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又如2003-2007年,张家港市政府为学前教育共投入了2亿4100多万元,[3]而同为县级市的山东利津县每年投入的经费仅为50万元。从总量来看,两地不可同日而语。不同于义务教育的强制性要求,许多地方政府在承担幼儿教育责任时往往不够积极,这种不积极在转型期尤其明显。以生均成本为例,比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高等学校为3.9倍,中学为7.3倍,小学为8.8倍。[4]可见,越往基础教育阶段,差距越大,学前教育阶段的差距甚至达到几十倍。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对市场经济盲目乐观,认为学前教育的最好归宿就是市场化,他们或以财政困难为由,或以推进公平为由,将有限的政府投入缩减到最小限度。

  2.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的巨大不平衡。

  在发展学前教育上,我国采取的是地方负责的原则,中央并没有专门的幼儿教育经费,各地地方政府较多地将有限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到城市幼儿园的发展中,而且是数量极少的由政府或教育部门举办的幼儿园。这些幼儿园原本条件就很好,再加上每年有政府的投入,幼儿园的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的状态。而与此相反,农村幼儿园多为集体投资,教育经费主要靠收费解决,缺少稳定的经费来源,加之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有些地方每学期所收经费极其有限,致使幼儿园的发展每况愈下,进入了恶性循环。更为不公平的是,有些附属于中心小学的幼儿园甚至成为了小学的校办厂,幼儿园的收费大部分被用来补贴小学教师的福利,从而使农村幼儿园的发展举步维艰,教师流失现象严重,保教质量越来越差。

  3.教师身份工资的不平等。

  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幼儿教师一直是一个“另类”,她们拥有教师的称号,却享受不到教师法的保护,享受不到作为教师的很多权利。在幼儿教师群体内部,由于身份编制的不同,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也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在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大量的集体园、民办园和村办园教师几乎都是清一色的非公办教师,在编教师的数量极其有限。据统计,2000年全国共有幼儿教师14.4万人,其中公办教师占29.6%,集体园教师占31.1%,民办园教师占16.7%,其他园教师占22.6%。[5]大量的非公办教师的存在使得幼儿教师很难享受到作为教师的权利,体验到人民教师的光荣与神圣。据山东省调查,2001年全省有6.8万农村户口的幼儿教师,工资300元以上的占29.29%,200-300元的占20.22%,100~200元的占35.47%,100元以下的占15.02%,尚有1万余名农村户口教师月工资不足百元,[6]足见农村幼儿教师待遇之极低。

  (二)深层:“质”的不公平。

  量的差异只是教育不公平的外在层面,最深层的不公平是无法用数量关系来加以衡量的,它潜隐在人类意识的深处,会深深影响教师的职业选择、工作责任心以及幼儿的受教育过程。从科尔曼的公平理论来看,资源配置的公平只是一种起点的公平,真正的公平还应包括过程的公平,即课程内容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学前教育的不公平由此不仅仅是一个数量意义上的资源占有和分配问题,也是一个关乎教育内容、师幼互动和课程选择的问题,甚至是一个关乎儿童的日常生活组织方式、语言表述风格和学校适应的问题。[7]

  有研究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上海市12个区13所公办幼儿园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前教育公有资源的分配存在不公平现象,优质教育资源基本被社会强势群体占有,他们的家庭收入和受教育程度高,而且户口大多在本地,享受着高质量的公有学前教育资源;[8]而一些弱势群体的家庭收入低,受教育水平低,享有的社会资源有限,没有能力为孩子选择优质幼儿园,而且主观上也没有去为孩子争取优质教育服务。[9]可见,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就读园所的水平,社会分层与教育分层之间的对应性早在学前教育阶段便已开始。这种对应意味着优势阶层家庭的幼儿不仅可享受到数量意义上的优质社会资源,而且可以享受到质量意义上的高素质师资、发展适宜性的课程、深度参与活动等稀缺的文化资源。就读于不同质量水平的幼儿园,使幼儿获得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综合而言,幼儿教育中的不公平最终是以幼儿的发展为代价的,这种现象进一步验证了教育的筛选功能,这种筛选早在幼儿园阶段就已开始,它会长远地影响孩子的一生。

  【篇二】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的发展方法

  一、创新品质属动力系统,包括好奇心、求知欲

  好奇心能驱使学生主动、精心地去观察事物和思索分析,能促进学生对新事物产生敏感,容易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1.注意问题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求知欲。着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离不开数学。例:(1)古代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而不做成别的形状,如方形、椭圆形;(2)河的同岸上有2个村庄,分别是张庄和李庄,张、李两村想在河边修一小发电站,应建在何处,使用线路最短。2.活跃思维。让学生主动地投身于学习活动中,产生创新的欲望。教师切忌一言堂,在黑板前自我陶醉,不顾学生的反应,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自由,让学生去说,去总结,去探索,并给予恰当的鼓励和表扬。事实证明,学生不仅能讲,而且讲得很好,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例如:在讲解平行线的性质时,我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l,与直线外一点A,让学生过A点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让学生讨论。一会儿,同学们就激烈地讨论起来。有的同学开始站起来说:“老师,过这一点只能做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我适时地推出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二、创新思维属智能系统,强调独立思考

  创新思维,指在解决问题时,具有主动性和独特性的一种思维活动。

  1.诱导质疑,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老师对学生的质疑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提出与教师不同的想法,对书本、课外读物提出质疑,让学生的天赋和才能得到充分地施展。在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2.多说、多做,让学生多“说”,能使学生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促进学生的创新性。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新的问题,如让学生用正确、简明的数学语言来叙述一道数学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学生为了表达得有理有据,必定会积极地开动脑筋思考,这个思考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些过程,能有效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多做、亲手实践。如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三条角分线都交于一点,这是十分美妙的结论。在教学时,让学生亲手作图,自己发现一下子看不出来的“真理”,使学生获得发现数学真理时的成功感受,体会到数学的美妙,并对数学产生由衷的兴趣。

  三、创新方式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更为强烈。在教学中,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看、多动、多思、多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者,在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去思考,然后提出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体现在自我获得知识、拓展知识、加深知识等方面,结合数学课的特点,每学完一节或一章后,应引导学生进行书面小结。进行书面小结,实质上是一次重新整理和复习学习内容的过程。这期间,学生很可能会发现还没有弄清楚的知识或遗忘的内容,以便及时弥补,并把整节、整章零散的知识点条理化、系统化,变被动接收知识为主动吸取知识。

  掌握知识的目的是应用知识,学生在应用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应让学生互相交流,开展讨论,活跃学生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创新能力。

  1.培养直觉思维能力。(1)注意数形结合,建立图象。数量借助于图形的性质可以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因此,要有目的地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和几何图形联系起来考虑,充分提出概念关系的几何背景,为发展直觉思维创造条件;(2)培养观察、猜想、验证能力。有些数学问题的结论需要根据已知条件,通过观察分析题目最简单、最特殊的情况,从中猜想出问题的一般性结论,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是一项有意义的直觉思维训练,运用联想、类比、想像等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

  2.进行建模训练,培养应用意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对于数学应用,不能仅看作是一种知识的简单应用,而是要站在数学建模的高度来认识,并按数学建模的过程来实施和操作,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括,实践于生活。如在复习二次函数时,选择典型题目,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进行建模训练,提高学生的建模水平。例如,某商人将进货单价8元的商品,按每件10元销售时,每天可出售100件,现在他采用提高售价,减少进货量的办法增加利润,已知这种商品每件提高1元,其销售量减少10件,问他将价格定为每件多少时,才能使每天赚的利润最大,求出最大利润。学生对这类问题很感兴趣,教师放开双手,只做“导航灯”,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去研究。

  在数学教学中,摒弃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创新。使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

  掌握知识的目的是应用知识,学生在应用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应让学生互相交流,开展讨论,活跃学生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创新能力。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合理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转变教学的传统观念。结合教材、学生实际,设计有代表性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解决。从而使学生自由、健康地发展。


关于学前教育的毕业论文相关热词搜索:毕业论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于学前教育的毕业论文”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学前教育的毕业论文"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sixianghuibao/6031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