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读道德经心得

读道德经心得

2016-01-15 10:05:1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读道德经心得篇一《读《道德经》心得》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读道德经心得》,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道德经心得篇一
《读《道德经》心得》

读《道德经》心得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传统教育讲座,并阅读了《道德经》这本书,对与老子阐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并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 对道的理解和认识

书中的第一章,老子就提出了“道”这个特有的名词,阐述了他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应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二、无为的思想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无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只事,行不言之教”。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够依照客观规律,处理事情要不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第三章进一步阐述无为,他既不讲人性恶,也不讲人性善,而说人本来是一张白纸,是纯洁质朴的。不要去贵难得之货,不去尚贤,不见可欲,保持人们的本性。

三、 以无私来成就“自私”

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我把这种无私精神理解为“不争而善胜”。遇到事情退让无争,将自己置与度外,

反而能保全身。这与第八章讲水的特性又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在第八章,老子用水来比喻人,来教导人。完善的人格要具备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力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夺名利,这就是老子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联系到现实生活,我们在集体工作时不要计较个人的得失,都一心为工作。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团队精神,正是团队成员的无私精神,才能成就我们的事业,我们个人的财富也会增加,这不正是“以其无私成其私”吗?

四、 修身——正确的处世态度

第九章,老子就讲了正确的处世态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贵而骄,恃才傲物,锋芒毕露,要淡泊名利,这样才能功成身退。事物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祸相随,因此在这里奉劝大家见好就收,不要贪图名利,要收敛。第十章,也是讲的修身,这一段用了六句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们不管是形体还是精神,不管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样就必须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

第十六章,老子主要讲认识世界,当然也包括认识人生。其基本态度是“致虚”“守静”“归根”“复命”。“致虚极”是要人们排除一切物质的诱惑,回归到静的本性,这样才能认识道,而不是为了争权夺利而忘了道。既然事物的发展是变化循环的,所以要不变以应万变,为了遵循这一静的原则,就不要轻举妄动,变革不如保守安全。把这一原则应用到生活方面,他认为无为就能不遇到危险。

这与我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我要怎么做?从一开始,我的生活就面临很多选择,在没有考虑清楚的时候,就去胡乱选择,导致事情的发展一步步到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在一开始,就能静下心来仔细考虑,也许事情就不会到进退两难的地步。

学习了《道德经》,能体会到的道理很多,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到生活和工作当中去。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老子的思想,而是希望通过他的思想去体会人生的道理,去正确的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多一分静气,真正能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

读道德经心得篇二
《道德经读书报告 心得》

读书报告之《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经》,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它奇在哪里呢?

奇就奇在:没有人真正读懂了它,但每一个读它的人,都会受到某种影响,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庄子读它,将它变成一双承载大梦的翅膀,游戏于江海,看空前生后世,"不知蝴蝶梦我,还是我梦蝴蝶"?汉文帝读它,将它变成一件政治工具,推动大汉朝,开一代盛世。 董仲舒读它,将它变成一种构架学术大厦的建筑材料--他的"新儒学",以儒学为砖,以道学为浆,才得以稳立于世,取"罢黜百家"的独尊地位。 东方朔读它,将它变成一个混迹官场的护身符,"大隐隐于市"。 现代人也读它,到底读懂了什么?派上了什么用途?从中得到了多少好处?这些问题恐怕要等若干年后才能回答。外国人也读它,居然满嘴胡话:假如中国所有的书都要烧掉,只留下一本最有价值的书,这本书将是《道德经》。据西方学者统计,从1816年至今,各种西文版的《道德经》已有250多种,其中德文有64种,英文有83种,法文有33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它在世界上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为什么这么多人读这本书,理解的方向、运用的方式、得到的结果却千差万别,甚至截然不同?

答案只有一个:这本书太超前了!

它不仅远远超越了古人的理解程度,即使到了今天,它至少还超前一百年。每个人都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从中取其所需,却没有人能完全得其精华。

这种现象,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个老印第安人的故事:

这位走运的老先生,因为发现了大量石油矿藏,一夜暴富。钱多得花不完的他,买了一辆当时最昂贵、最豪华的福特牌轿车。不论天气如何,他每天都要坐着这辆车去镇上闲逛一圈。一路上,他或者热情地跟熟人打招呼,或者靠在后座上闭目养神。奇怪的是,他并没有雇用司机,当他打盹时车也没有停下来,但他的车从没有出过车祸。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是用两匹识途老马来拉他的车。

这位老印第安人从未想过学习驾驶技术!

《道德经》也是这样一辆老印第安人的豪华小车。它能用来干什么呢?能用来做一辆马车;能用来做临时卧室;能用来做遮阳伞或雨伞;还能用来向人炫耀……千古以来,人们把它所有额外的用途都尝试过了,就是没有人把它当成一辆豪华小车来使用。因为它太超前了,谁也不知道它是一辆豪华小车,谁也不懂驾驶技术。

时代到了今天,这辆"豪华小车"已经不算太超前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懂一点"驾驶技术",那么,何不尝试着来驾驶这辆"豪华小车"呢?这就是笔者想写这部书的原因。

虽然笔者水平有限,不能将《道德经》的精华完全发掘出来,"驾驶技术"也很生疏,但至少可以提醒各位:原来老子的《道德经》还有这样的用途!读者可用自己的智慧,摸索驾驶技术,并熟练掌握它,以实现人生提速!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有说它是言哲思的,有说它是言智术的,有说它是言兵事的。但它总的是说如何“得道”的大道理,故《道德经》或可称《得道经》。《道德经》文约义丰,全书5千余言,8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表达了宇宙和自然的总规律,《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进退之术,表达了人类的人生观和道德观。“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道德经》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世情的洞察和精微的思索,内容涉及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等等,老子思想根本上是经世致用之学。

《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精髓,是一部历代学者已经研究了两千多年的皇皇巨著,深奥不好懂,故常使人望“道”兴叹,不得其门而入。作者斗胆略作介绍,然终难窥堂奥。 “道”乃万物总规律。“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在《道德经》中提到了70多次。老子首先提出了“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所谓“道生天地万物”。这非关本文宗旨,谨从略。此外,老子说“道”,还具有万物的共性,万物的总法则的涵义,韩非子云:“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 稽是考量之意,他正是把“道”解释为万物的总法则的。

“道”本来是指人行走的道路,经过引伸具有“规律”、“法则”的意思。如“天道”系指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的过程和规律;“人道”则指人类社会秩序,包括道德规范、道理和原则等。老子吸取了“道”的这些涵义,认为“道”是自然和社会变化的总规律。“天”、“地”、“人”都要以“道”为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德之人的行动也要“唯道是从”。日月星辰按道(自然规律)而运行;树木花草依道而生息。人有道而前进,人无道即碰壁,明君有道而国盛,暴君无道而政亡。因此说,不学“道”不足于修身;不识“道”不足以治国。

柔弱胜刚强。

这句话概括自78章,后人也常以“守柔”来表示老子的这一思想。“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冲击坚硬的东西,却没有胜过水的……弱能胜强,柔能克刚,这道理天下人尽知,却无人能实行。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死后躯体却是僵硬的。草木生存之际也是柔软脆嫩的,死亡之后就变得干枯了。坚固强硬属于死亡,柔弱则归于生存。因此,用兵逞强不会胜利,树木强硬就会折断。坚固强大走向衰落,柔弱则向上发展。

老子号召人们向柔弱的水的品质学习,柔弱胜刚强。对人而言,不可逞强。人之处世,必经谦虚谨慎,以“柔弱”为原则。“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就须谦和恭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因此圣贤之人要想处在人上,必须对人表示谦下;要想处在人的前面,必须把人放在自身的前面。圣人从来不自以为是,也不自高自大,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赢他。

无为而治。

“自然无为”是“道”的特征。老了云“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大道永远是无所作为的,但却无所不做。“道”对天地万物并不妄加干涉,让他们按其本性自由发展,结果却是美好的。这里“自然”、“无为”其实说的一回事,“自然”是自然而然,顺其本性发展;“无为”则从另一面讲,意思是不妄为,不随意干涉之意。

“为无为,则无不治。”以“无为”的方式去做,那天下就不可能得不到治理了。“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里的“我”指的是有道的人(圣贤领导),我无所作为,人民就自我化育(自然生长和培育万物);我好清静,人民就自然纯正;我不扰民生事,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没有贪欲,人民就自然朴实。

这里要强调一句,“无为”并不是袖手旁观,无所事事,而是不姿意妄为,不孜孜营私,而是一心依天地自然之理而行的意思。

读道德经心得篇三
《《道德经》读后心得》

从三个故事看《道德经》

《道德经》被誉为“哲理诗”。通读下来,像是又回到了以前学思想品德、学政治的时候。很惭愧的说,最早接触她还是看仙三的时候,看着蜀山道长们挥着拂尘,盘坐施法,口中念念有词:“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而这些对于我这个一心求真知,天生缺乏文学细胞的人来说,简直可以说是晦涩难懂了。

对于这本书,我通读一遍也就记住了几句而已。所以在这里,借由她,我想讲几个故事,关于道德。

第一个故事:抗战之前,柏杨先生曾在报上看到过一位记者老爷的西北访问记。由于该记者在上海长大,对于农村的情况不太了解。一次经过甘肃河西走廊,看到女人的小脚,大为惊奇。于是,他访问了一位小脚老太婆,该老太婆谈起当初缠脚的英勇战斗时,正色道:“俺那村上,有女孩子缠脚缠死的,也有女孩子缠了一半不肯缠的。”那位老太婆说道这些时,故意把她的小脚伸出炕头,似乎是在炫耀那些死亡的成绩,自己比她们更厉害、更英勇,更值得被人崇拜。柏杨曾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大批这种至死不悟、愚昧的酱缸文化。

以此为价值观的人生是可悲的。试想一个曾经的卖国叛徒,大肆宣扬自己如何在枪林弹雨中幸存,这样的人是不会获得同情,更不会得到尊敬的。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章就强调了选取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性,“道可道,非常道”,摆正态度,追求真理,才能迈对每一步。

第二个故事:有兄弟二人,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是密闭着,他们认为屋内太阴暗,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十分羡慕。兄弟俩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兄弟两人拿着扫帚和畚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等到他们把畚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就没有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扫了许多次,屋内还是一点阳光都没有。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妈妈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

小小的窗能带给一个房间满满的阳光,俗称心灵之窗的眼睛能沟通彼此,那么心灵,又是谁的窗户呢?是世界之窗,是联系个体与万物的纽带。老子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用心灵去感受,丰富精神世界,才不会“盲”“聋”“爽(违背的意思)”,才能领悟得“满”。

第三个故事:一次,去拜会一位事业上颇有成就的朋友,闲聊中谈起了命运。我问:“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命运?”他说:“当然有啊。”我再问:“命运究竟是怎么回事?既然命中注定,那奋斗又有什么用?”他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但笑着抓起我的左手,说不妨先看看我的手相,帮我算算命。给我讲了生命线、爱情线、事业线等诸如此类的话之后,突然,他对我说:“把手伸好,照我的样子做一个动作。”他的动作就是:举起左手,慢慢地且越来越紧地握起拳头。末了,他问:“握紧了没有?”我有些迷惑,答道:“握紧啦。”他又问:“那些命运线在哪里?”我机械地回答:“在我的手里呀。”他再追问:“请问,命运在哪里? ”

答案是“命运在我手里”。读到这里,想必个人心中已颇有心得。老子所言的“自知自胜自强”都在强调一个自我本身。每天少几次夸夸其谈,少几次“苦思冥想”,踏实地对待学习,认真地对待生活,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是三篇关于道德的故事,也是关于人生的故事。《道德经》不仅仅在讲解“道”的理念,她娓娓道来的是老子对人生的体悟。

读道德经心得篇四
《读《道德经》心得》

读《道德经》之老子是怎么说道生万物的一点收获

年度第一学期)

兴义市向阳小学 彭泽文 ( 2015—2016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著的哲学著作。《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为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

读了几遍《道德经》什么也没读懂,于是我试着在网上查阅资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对《道德经》人们理解各有各的看法,在道德经面前我就像一个不知事的孩子。下面我整理一下网上流传的一篇文章《道德经的惊天秘密》中老子是怎样说的道生万物与大家分享,文章与一个老者和青年对话的方式告诉大家道德经应该重新断句阅读,不知是否有据。需要说明的是古代书面文字材料中(春秋时期)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由于没有标点符号,对同一段文字便有不同的理解,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结果。由于语言表达的需要,标点符号才逐步的产生了,标点符号产生是一个过程。究竟老子是怎么说道生万物的?下面是我从《道德经的惊天秘密》中整理出来的。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物附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传统说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附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觉得这种观点是从《易经》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引申而来的。)

老者说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附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觉得这种观点是来源于老子对万物得观察得出的。)

你自己看了有什么看法呢?

‘道生一’还是‘道,生一一’的困惑。想必大家也会从中醒悟。老者说 “道生一”的思维是一种束缚人类思想的一种思维,很容易使人陷入“唯我独尊的王者思想”,是一种独裁式的思维,好像天下就生这单个“一”,很容易使人钻入牛角尖,陷进死胡同;是一种片

面的,偏执的思想。而“道,生一一”的思维是一种宽容性的开拓试思维,给人的直观感觉是道生了一个又一个无数的“一”,而这每一个一又是不同的,万物中的每一物对应一个一。

其实两种说法都有道理,究竟是什么,可能只有李耳自己和他那朝代的人们知道罢了。不知道你的观点是什么?

道德经应该重新断句阅读,还有一个例子我觉得比较有探讨的价值。

3.老子的有无相生是什么?

原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传统说法:“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者说法:“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有无是不可相生的,有就是有,无就是无,有生于无。人要是把有说成无,或者把无说成有,那就是明明在撒谎,正是因为这样,人类道德才沦丧,违背道德。做人应该有就是有无就是无。

读道德经心得篇五
《《道德经》心得6》

《道德经》读后感

暑假里我阅读了国学经典《道德经》,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

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正如我们常常听到的“道可道,非常道……”,这哲学辩证的

朴素语句正很好的体现了道家哲学的辩证和变化的思想。在道家的思想中,“道”是世界的本源,是一切事物,宇宙运行的根据。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 而对于这样的规律,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这是一种顺应世

界发展规律的做法。“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

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

除此之外,另一在《道德经》中体现的思想则是一种坚韧和

仁德。奉献自己做有益于世界的事情,则是最接近于道的。“上善

若水”就体现了这样思想。在《道德经》中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水之所以善是有利万物生长并不争功,它处于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这种“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质,这种品质在《道德经》里也叫“柔弱”,即永远把自己个人的私欲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强大的地方,《道德经》写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总之,《道德经》是体现道家老子思想的经典,阅读《道德经》可以让我们有一个看待世界的新的角度,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去看待这个世界,也努力去维持我们自身以及这个世界潜在的一种平衡——“道”。

读道德经心得篇六
《道德经学习心得》

最初想学习《道德经》的原因动机很简单,学中医的老师说要学好中医,首先要看《道德经》、然后是《伤寒论》、历代的医案、实践、最后才是《黄帝内经》。那会儿迷迷糊糊的,学中医学得很困难,听中医老师说了就赶紧买了本《道德经》,偶把《道德经》当成了学习中医的钥匙/捷径/救命稻草,偶很天真,以为《道德经》读完了,就可以开开心心顺顺利利地学好中医了。结果《道德经》看了有半年却一直停在双二章,很费劲很挣扎很痛苦,看不下去。如果说学习中医是个很大很深的坑,偶掉了进去至今还没出来呢,《道德经》更是个坑,边都没看到呢。

就在偶读《道德经》读得了无信心的时候,感谢老天帮忙,偶很幸运在第二期的第一讲开课前几天知道了书院开课,然后就开始了历时半年的学习。 从2010.01.24开始听顾老师讲述《道德经》至今近半年,虽然对于一本需要终生花精力学习和实践的经典来说,目前的诵读时间也花的不够,理解和参悟也是十分地有限,但还是有一些些小小的进步的:从很文盲的字都认不全到20分钟就能熟练地诵读一遍,在很多的场景都能自发地联想到某章某句;从即使是字都认识也不知道老子他老人家在讲些什么,到至少能大致明白字面上的意思,特别是课讲到过半的时候,后面的章节,估摸着能明白字面上的意思了。偶想这些进步虽然非常的微小,但是各位同学也一定有深有体会的。

顾老师说要每日诵读会有种种益处,偶就想起小时候写作文常拿曾国藩读书的故事(曾国藩小时候在家读书,连躲在他家里的小贼都听得背熟了,他还在那里一遍又一遍的读呢)说明勤能补拙的道理,原来曾国藩小朋友一点也不傻的,是偶们都接受了现代教育所以不明白。顾老师说读偶就读吧,虽然也不能体会诵读的道理,当时就简单地把天天诵读当做是练气功或者静坐,总之读一读至少会身体健康吧,所以一开始诵读的时候,把注意力和觉察放在了身体上,彻彻底底地忘记了诵读的时候,心是不是还在道德经上。特别是到后面把经读熟了之后,

第一章完了后,心就跟着孙悟空跑了,到最后一章快读完了孙悟空走了心才回到经上。直到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偶然间在网上听了和上的讲经,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读是读过了,但是体会都不深。道德经的“德”字里面还有个“心”字

呢,偶竟然视而不见!另外,还忘了一个事儿,就是读完了要回向众生。以上2点在诵读上做的不好,需要改进。

诵读其实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实践,真正的实践应该是身口意都以老子反复说的圣人的标准(顾老师课上帮偶们总结过的,偶这里就不罗嗦了)来要求自己,使自己努力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偶小凡人一个,目前还做不到这些,也不晓得这辈子是否有希望到达那样高的境界。读了经之后,反倒是常常看到自己自以为是、对人没有耐心、自由散漫、没有恒心、心不够宽广、挤地铁时不高兴给非孕妇/非抱小孩/非老弱病残的让座位、„„、总之离道甚甚甚远,偶还得慢慢来。 说到实践,就想起修行。老师课上常提到修行,或者课间同学们常提到修行。在这一点上,偶一直很困惑,到底要做些什么才算修行?每天读一遍《道德经》就算是修行吗?这样的修行能达道吗?达道有这么简单吗?前人有这么达道的吗?那些读经成道的前人只是读经吗?假如每天读经可以成道,那偶每天读一遍,要关注什么或者不关注什么才算有进步?才算走在通往大道的道路上?把读《道德经》当做精神寄托/逃避/开心丸之类的,恐怕有问题的吧?当然正作用肯定大于副作用。那读《道德经》到底是什么呢?„„偶越读越疑惑„„

另外,每次课都有同学纠结于“无为”和“有为”的概念,其实顾老师讲得很清楚的,在没入道前,“无为”和“有为”都是“有为”,入了道之后,“无为”和“有为”都是“无为”。所以,偶们还是该干什么干什么,不要去分别区判断这2个概念了,区分了等于没区分,就像没有证得菩提,谈空性一样的。

读道德经心得篇七
《道德经心得体会)》

学习使人聪慧,学习是掌握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业务知识,是干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只有拥有了渊博的知识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认识、分析、理解、处理事情的能力。由此可见,市委在春节过后安排三个月的学习和机关作风整顿的重要性,以及解决干部队伍中的思想、作风、纪律等诸多问题方面的紧迫性意义重大,也为我们今后更加努力工作奠定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行为规范。

一是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学习不是一时的事,它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因为老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可能又出现,只有不断的由浅入深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学习不走过程,不应付上边的检查,不只是看书看皮、看报看题、而是实实在在的学习,从中领悟道理,掌握基本原理、方法、观点,并做好学习笔记。近期单位给我们发放了《道德经》、《论语》、《弟子规》等书本。这些书在以前也只是听说而已很少接触,最近领导让我们系统的学习,这的确机会难得,是我们拓宽视野,了解更多知识的机会。虽然书本上有些观点、言语说对我而言是初次接触,但对我受益匪浅,长期坚持学习下去,力争弄通弄懂弄明白,掌握书的核心价值。

二是学以致用,不断警示自己廉洁自律意识。

圣人孔子,一生在政治、经济、哲学、思想、文化、教育等诸方面,都有着极其光辉的业绩,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两千多年来,对我们中华民族一直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他认为,执政者要有与国家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高尚品质。他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

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意思是说,一个国家政治清明,国泰民安,而自己因不会理财而贫贱,是没有能力的表现,这是一种耻辱;如果一个国家政治黑暗,国困民乏,自己却乘国家之难、人民之急,捞取不义之财,而富起来,这也是一种耻辱。孔子之所以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来教导我们,要求别人做到的事,首先自己做到。他为什么强调当权者要以身作则呢?原因是,“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就是说,正己的目的在于正人,关系到政令能否实行,确实是为政之大端。因为,我们做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在监督别人的时候,只有自己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知过必改”。才能真正做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样才符合孔子的教导。

三是学以致用,不断转变自己的工作生活作风。

老子的《道德经》中分别给我们从做人、做事、修身、管理、学习、养生等方面选择性地阐述了许多准则与方式,它帮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更好地生活和工作。不论我们做什么样的工作,首先要拥有谦虚谨慎的态度,才是干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谦虚是成长的土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觉学习就是一种谦虚,我们为了更好的,更科学的的工作,所以要学习。我们为了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升华理论知识,更要不断学习。由此可见,学习的目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服务于社会的发展。通过这次整顿学习,我深刻感觉到自身有很多不足,今后我将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认真把握学习方法,向领导,老同志学习吸取他们的长处和学习方法、技

巧,使自己言行符合纪委的工作要求。

以上是我近段时间学习方面的肤浅认识,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读道德经心得篇八
《学习道德经心得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蔡国花

学校组织大家学习了道德经,学完后心灵的触动是挺多的。 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以上是我对“道经”总的认识,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的感悟认识。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

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心情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可以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仅如此,平和的心态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读道德经心得篇九
《道德经学习心得》

这个暑假仔细学习了《道德经》 ,我明白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就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地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所以才能成就了他自己。但是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虽然仅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所蕴含的道理哪里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比如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可和确定的现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用物理的观念来分析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确定。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类不同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老子对于宇宙自然的相对性、物极必反、中庸之道、道无常、柔弱刚济、处事处世、大小上下、重轻强弱等等相对、绝对的分析都能给出最大参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对不确定性、悖论的数学物理关系都能给出抽象的合理分析,这种分析虽然不能给出方程的确定性,然而却能指出方程的不确定性问题。也就是他当时的思维可以直达物理学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确定性原理”。

总而言之,《道德经》不管是在哪个时期,甚至在当代仍然不失为一部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直至“天人合一”的简明而客观的经典著作。给了我们无尽遐想的空间……

相关热词搜索:道德经读书心得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读道德经心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读道德经心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xdth/13827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