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庄子心得

庄子心得

2016-01-27 08:20:10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庄子心得篇一《庄子心得》 庄子心得 ...

庄子心得篇一
《庄子心得》

庄子心得 古代的一些圣人的故事和言论,有一些共同的感觉。看了于丹的《论语 心得》 看清楚一个问题, , 那就是中国人特别是统治者看重权术和权利。 拥有权术就拥有权利,就会拥有最荣耀的东西。而《于丹庄子心得》反 映了中国文人精英中的另一种思想独善其身,追求人格的更高境界--大自在。儒家兼济天下和道家的独善其身思想铸造了中国几千年来中华民 族的精神和气质。但对于财富和科学则不被重视或不敢堂皇追求,上不 了大雅之堂。于丹由庄子谈人生:由庄子《心得》而感慨——人生总有路可走于丹教授认为,善于讲寓言的庄子,借用了一个个外表丑陋近乎狰 狞的怪人, 来表达了自己的一个观点, 那就是, 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情况, 世界上总有路可走。如果觉得无路可走,那是因为你像井底之蛙一样目 光短浅,没有看到更广阔的天空存在。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如果我们遇 到了高山或者大河, 怎样才能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怎样才能获得人生 的成功呢? 人生路是有很多种走法的。有些人急匆匆向前奔,有些人慢条斯理 稳步前行,有些人茫顾四周风景,有些人却是走走停停,随心随性。人 生的路该怎么走呢?这取决于人的心态。在遇到大坎坷时,冷静,淡泊,看清自己要的是什么,稍微停留一 下,选择一下,坚持目标,比盲目冲动地向前走会更直接。冷静,是一 种品德。每个人在冷静中,都会悟出正确的道路,我一直坚信。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 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地价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 地真正价值。大智慧者, 永远不教给我们小技巧, 庄子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 庄子“逍遥游”里的境界,我们心向往之。但是,这种完整地看待一个 事物地眼光,我们真正了然于心了吗?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眼光,你也会 抓住从你眼前走过的每一个机遇。顺应外界,与外界相处要通达,而内心又要有所坚持,这样才能在 复杂社会中不迷失自己。道家提倡,活在当下。也就是说,尽可能的做 好现在的事情,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才可能获得一个更好的人生 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和朋友们共勉!

庄子心得篇二
《庄子心得》

1、庄子何其人

真正能挡住人心的是他所看重的标准。

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一个人可以困窘于贫困,但是他的内心是不是在乎这种贫困,他对于一个利字看得有多重会决定了他面对贫困的态度。

孔子“圣人”,庄子“神人”。

破名比破利难,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被名利在前面吸引,会陷入无事忙的人生循环。

打开自己的心门。

很多时候,我们随手可得的幸福,太容易被我们观念上误区遮蔽了。

辛劳的人一般都觉得自己是勤勉的, 在道德上一定有资格去训诫懒汉,但也许他忘了最终的追求。

儒家看重的是大地上的道德,看重的是人在此生中去建功立业这样一种成全。道家看重的是更广阔大地上的精神自由,看中的是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超越。

儒家是在社会的尺度上要求人担当,道家是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飞跃。担当是我们的社会责任,超越是我们的生命境界。

2、境界有大小

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不要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失误的价值。

大多数时候,我们安然地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秩序,从来没有跳出鲜有的经验系统。

真正的逍遥,是无羁无绊的。

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别人。

以世俗的小境界去观察事物,常会得到有用和无用的判断,一个人,只有具有大境界,才能够理解什么叫“天生我才必有用”

真正的英雄是能够为自己的心做主的人。

觉悟:看见我的心。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

无为而无不为。真正的武林高手总是无招胜有招。

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我们的生命像电光石火一样转瞬即逝,所以子啊这么有限的生命里,随富随贫,不管走什么样的人生,最不应该扔掉的应该是欢乐。

谁心门不开,此生不能做到开口笑是痴人,指因为还有太多太多的痴迷而没有看得通透。

把恩恩怨怨看小了去,把自主的灵魂放到无限大。

当我们急功近利的时候,我们失去的春花秋月,不惋惜吗?我们失去了很多逍遥游的机会,让自己的年华迅速老去,而积累了一堆无用的事功,转化为自己的名片,系那个起来内心不愧疚吗?

3、感悟与超越

司马迁《史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名者,实之宾。——逍遥游。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人能够看清目的和方向,看清眼前的权衡,是不容易的。

纪伯伦<黎巴嫩>: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只要用心,我们就能从生命中获得知识和感悟。

留一份寂寞给生命,让生命终于可以开阔。

太多的时候,我们急于用繁忙驱散寂寞,让寂寞不留心间,其实有时候寂寞意味着一段静止的时光,会看到意想不到的境界。

一个人的生活可以由态度来改变。

依于仁,游于艺。君子内心有仁爱的准则,后者指自由的境界。

感到心里失衡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你不动。

每到一处风景,每到一个地方,心中都有一种欢欣之意可以流露出来。

每个人看见的世界大体相同,但每个人悟出的道理却大相径庭。这关系到两点:一、智慧,二、慈悲。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无门关》 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禅宗

三界:前生、此生、来世。

道法自然:到无处不在。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自己的里程。

山坡上开满了鲜花,在牛羊眼中它只是饲料。——谚语

僧鞋,前露五指,后露后跟。佛曰:人只有低头,才能看得穿。

释迦牟尼拈花,只有弟子迦叶在笑:同样的道理,感悟却有深浅高下之分。

4、认识你自己

离我们最近的往往是最难认识的。

有时候,我们的好意可能会遭到恶报,因为是以自己的方式强加于人。

只有把自己的信看清楚了,才能够去善待别人。

不要因为世俗的标准而远离了自己的赤子之心。

心斋:不是外在祭祀上的斋戒,而是心的斋戒。

没看清自己,出去做什么事都会一事无成的。

外在的世界有多大,内心的深度就又多深。

有一些爱情,如果不遇到他真正所爱的人,那么这个爱情的力量可能一生都是被遮蔽的。

某种意义上讲,人生没有弯路可言,如果没有走过那一段,怎么讷讷个达到现在如果不站在现在你怎么回过头去说那是弯路呢?

其实每一条路,都是要你自己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能发现自己,并且得到确认。

良庖岁更其刀,割也;族庖月更其刀,折也。

庖丁解牛中的庖丁起刀用了19年,还是像新的一样。

扁鹊称其在一家三兄弟之中医术最差,但却仅他名声远扬,故告诉我们:世俗的评判标准未必真能评价一个人的质量。

对自己的评估,只有自己的内心能做出准确的回答。

所谓的时尚、流行,是一种潮流的趋势,让我们迷失自己的内心,而趋于统一的标准。

不流于俗:认清自己内心的愿望,以自己生命的方式善待自己

流行有时只是标志着一种数量,而不代表着一种品质上的高级。

5、本性与物性

其实我们今天的繁华的物质世界,不是不够美好,而是这种美好有了太多人为的痕迹和社会化标准。

让各种生命自然蓬勃,才可以构成天地和谐。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小人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以身殉家,神人以身殉天下。庄子认为,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都是不应该的。

寓言:小狗抓住自己的尾巴。

狗妈妈:其实幸福和快乐就跟自己的尾巴一样,你若无心获得它的时候,你自己往前走,它永远都会跟着你,人永远不要跟自己已经获得的部分较劲,尾巴就带在你身上,它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你为什么非要抓住它不放呢?

我们的内心应该想一面镜子,看见了世界也就看见了自己。

真正的聪与明,是静下来,听见生命最本初的愿望。

就像生活里的一件事,有多少时间,在寻找的时候,由于喧嚣而找不见。

游心于淡,合气于漠

当我们的心可以淡然处之,很多事情就可以持久。

很多东西不要以一种热烈的心去逢迎,而以一种沉默的姿态让那个自己合心于淡,合气于漠。这样心会平静,而气息会通畅。

6、总有路可走

一个人的成功在于知道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位置。

君子不是无过,而是过而改之,君子之过勿惮改——论语

敢于亮出自己的弱项,而且孜孜以求的人,仍然能获得人的尊敬。

大与小的境界是拯救我们内心的一种方法。

当知道我们的内心有某种阴影,我们有某种残缺而无法弥补,我们可以用一种辽阔的境界,让自己去跟天地之间有更多的默契,获得更广的力量。

某种意义上讲,心理上的医生更多需要靠自己,要靠自己看见自己真正的缺失。

在天地之间,如果一个人真的顺应生命的形态,那么首先把这些遗憾和残缺都接受下来吧,不要委屈不要较劲,而要想着怎么改良它,能让自己更好。

一个人真正的力量,并不表现在某种卓著的才华,某种炫耀的技巧,真正的内心的力量,就是一种和缓的,对人的凝聚。——哀骀它

所谓的有用与无用,只不过是你看自己生命的质地和你所处的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匹配。

每个人都应该放低平常心。

以大的思想,去抵达庄子那种天地共往共来的逍遥境界。

7、坚持与顺应

外化而内不化——孔子

一个人表面上可以非常随和,一切都可以放下来与人融通,但内心要有一个人的秉持,一个人的风格。

生命要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

只有内心安静、勇敢,在外在才能处变不惊。

在年轻的时候,我们的内心都是有所坚持的,都在想:我坚持一种生活方式,我决不妥协。

之所以会轻易改变一种习惯,是因为我们内不化的力量太弱了。

仅凭内心的秉持而无生存上的迁就,就无法安身立命。

人是主观动物,在传话的时候难免会带有当时正波动的情绪。故说话时:传其常情,无传其言。

仅仅言辞谨慎还不够,一个人必须要靠心智的聪明。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不欲入,和不欲出。

道不远人,真正的道理都是贴近于当下。

庄子心得篇三
《庄子心得》

课程名称:《百家讲坛》之《<庄子>心得》

班级:

学号:

姓名:

1、列举本学期所学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每个10分)

①:感悟与超越

②:总有路可走

③:认识你自己

④:坚持与顺应

⑤:心态与状态

2、叙述某个专题的具体内容,并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不少于1500字) (专题内容占20分,心得体会占30分)

答:(一)专题具体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讲《于丹"〈庄子心得〉总有路可走》。

庄子写过一个叫支离疏的人,这个人的名字已经够奇异了,他描写这个人什么样子呢?他说这个人,双肩高过他的头,这个头有多低呢,低到他的肚脐以下,这个本应该是垂在后面的发髻呢,他是冲着天的,他的五脏六腑都挤在后背上,还是个驼背,然后他的两条腿就直接长在肋骨旁边。你看这样一番形容,这不仅是丑陋了,而且近乎狰狞啊,这样的一个人走出来,不是像怪物一样吗?那这个人又怎么生活呢?那这个人怎么生活呀,庄子说他就替别人缝衣服,洗衣服,也足够养活自己,另外他还有余力替别人去筛糠、簸米,这个挣得的钱足够养活十口人。那么庄子得出一个结论,说你看像支离疏这样的人,尽管看起来他是那么狰狞丑陋,但实际上,他在自食其力的时候,比别人获得的更多。

台湾著名的教授傅佩荣先生研究完庄子之后,得出一个心得,他说真正看懂庄子会明白世界上总有路可走。这句话看似很朴素,而且它不是一个学术结论,是一个人生结论。但是大家想一想,如果从古圣先贤的典籍中,我们都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任何时候世界上总有路可走,这对我们来讲,可能是人生大用了。

在《秋水篇》里面,庄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叫做《坎井之蛙》,也有点象我们今天所说的井底之蛙。他说有这么一个小小的在坎井里的一个小青蛙,它有一天遇到了一个从东海来的大鳖,小青蛙很漂亮很灵活,大鳖行动很迟缓,它就盛情地邀请它.

其实在今天,应该说大与小的境界,是拯救我们内心的一种方法,如果知道我们的内心有某种阴影,我们有某种残缺,像断去一脚一臂一样,我们已经无法再把它无法重新接上,那起码我们可以用一种辽阔的境界让自己去跟天地之间,有更多的默契,获得更广的力量(于丹心语)。

其实我们翻开《庄子》,从第一篇《逍遥游》开始,到他所列举的凡此种种这些人,这里面一直贯穿着一个核心的思想,那就是大与小的区别。大与小绝不是好看与难看之分,真正的外在形态与内心境界,有时候相去甚远,庄子告诉我们,这些表面看起来稀奇古怪的甚至是形貌恐怖的人,并不排除他们的内心,有一种大境界,是我们这些健全人不能比拟的,有些人可能由于自己的健全、机敏、矫捷,反而使自己受制于心。在这里面能够看到庄子给我们指出的每一个人放低平常心,无论这些人是受刑的,还是先天的,无论他们肢体上残疾了,还是他们智力上有缺憾,而这种残缺靠心智可以补足,靠精神与天地之间遨游,可以去完善,这大概就是庄子对于我们今天人,一种最好的启发,在这种启发中,我们可以抵达他那种天地共往共来的逍遥境界。

(二)心得体会

《庄子》的思考

正如于丹教授所说“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发点,才能够去善待别人” ,我们总在怪别人不理解自己,可是我们何尝想过,其实自己也不认识自己,我们虽然无法向庄子那样,梦到自己是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从而得出“究竟是自己做梦化为蝴蝶了呢?还是蝴蝶做梦化为了自己了呢?”的想法 ,但是我们可以向庄子学习,站在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看待推断所有的事物,只有真正认清自己,才会懂得如何认清他人,而不必把自己的方式强加于人。在当今社会上,不认识自己的人比比皆是,而把自己的方式强加于人得更是数不胜数,小到家庭,大到社会,每当产生矛盾时,就必然有争吵,自然希望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正如混沌的开窍,渔网教子的方式,让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人的自知之明是如何重要,而我们又要如何能做到自知之明呢?于丹说:唯有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双灵魂的眼睛,始终审视自己。从认识你自己,到倾听你自己,到涵养、孕育你自己,这是一个美好的人生历程,通过庄子,通过于丹,我更加认识了自己!

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不外化。所谓的“外化而内不化”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外表随物变化,而内心有所坚持,凝静不变,而“内化而不外化” ,说的是面对外在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人的内心应该坚持住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我们生活的时代时时刻刻在变化着,渐渐地,很多人把持不住诱惑,过分追求名和利,看看那些贪官,贪一点又一点,最后落得坐牢的下场,如果他们能坚持住自己心中的尺度,时刻提醒自己不被外在影响,那么也不会在监狱中度过余生。我们再来看看小悦悦事件,越来越多的扶人遭官司的事件让人们渐渐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质疑,更对这个社会产生质疑,于是,更多的人变得冷漠,对身边发生的事件视而不见,小悦悦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面对那么多变数,究竟还有多少人能继续坚持自我?现代人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面对千变万化的外在

世界而内心不变,如果我们没有内心的定力,就会随波逐流,桀骜不驯,本着内心的宽容和洞察,随遇而安,不与世争,这样的话会少了很多纷争,少了很多矛盾。

庄子面对生死的态度,第一他不怕死,第二他绝不找死,第一点我无法参透,更加做不到,死对于庄子来说仿佛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他在《大宗师》篇里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子桑户死后,子情张和孟子反一个在编挽歌,一个在弹琴,对着子桑户的尸体唱歌。在现代,我从来没听说过有谁会这样做,当初我爷爷去世时,我只知道哭,只知道自己以后都没有爷爷叫了,我想,如果谁在办丧事时又唱又跳,说不定会被骂没良心吧。虽然我无法向庄子那样谈笑面对死亡,但是我绝对赞同他的不找死,人生只有一次,生命如此美好,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为何要轻生呢?即使对这个世界有多么地不满,但只要我们活着,活着就有希望,还记得那个故事:一只小蜘蛛在往墙上爬,爬着爬着,前面有一块湮湿了的雨迹,小蜘蛛一爬到潮湿的地方就掉了下来,然后,这个蜘蛛又从墙角开始爬,再爬到有个有雨湿的地方又掉下来了,如此一遍又一遍,周而复始。蜘蛛都懂得不屈不挠,我们为何要轻易轻生呢,再想想司马迁的忍辱负重,想想霍金受病魔的折磨,想想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人们,我们还有资格轻生吗?!这个世界还是充满精彩与希望的。

通读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这是一种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于己于人,无论在何种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顺应的外在世界,需要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我们充当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已经做到尽心尽力。而作为一名平凡普通的政协人,我最大的快乐,就是用自己乐观豁达的心态去感染周围,让大家感受这份真诚的快乐。

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人人会在这个世界上遭遇危险,面临困境,会在一些突然而来的变故中从遭遇内心的挑战,如何去做到处变不惊?顺应外界,与外界相处要通达,而内心又要有所坚持,这样才能在复杂社会中不迷失自己。 道家提倡,活在当下。也就是说,尽可能的做好现在的事情,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才可能获得一个更好的人生.。

庄子心得篇四
《庄子心得》

读《于丹庄子心得》有感

班级:电技一班 学号:201314060104 姓名:张亚莉

很久就有朋友向我推荐于丹庄子心得,在上课期间看了一边于丹讲解,果然受益非浅。于丹教授不愧为北师大知名学者,一本博大精深的庄子,被于教授以平实浅显的语言展示在我们普通人的面前。于教授在这本庄子心得中,对人的思想境界的描述以及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是很深刻。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们就会逐渐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指引,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社会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

我们都是凡人,思想上有对名利的渴望也是正常的。问题是怎么样正确的看待它,我不会刻意的追逐,只会让它顺其自然的发展。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不可能做的面面俱到,我只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做最好的自己就行了。正象庄子所说的,我虽然不能做装水的瓢,但

我却可以做成船,也就是说人总会有自己的位子

是呀,在人生有限的生命长河中,我们难免会走过弯路,有过失败,有过彷徨,有过失意,有过成功、有过快乐。可我们总感到成功与喜悦停留的太暂短,失败与痛苦的事情总是令我们挥之不去,让我们的心里隐隐作痛。这说明我们太苛求完美,太在意成功。所以,我们过得很累。既然人生苦短,既然身边的一切都是过往,那么我们又何必要患得患失,自寻烦恼呢?为什么不好好珍惜现在,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呢?

看了于丹的《庄子》心得,我的内心豁然开朗了许多。心中许多的困惑都在她那循循善诱的讲解中一一化解开来,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对生活有了一种积极的态度。

在我们看不见别人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找不到人生奋斗的目标,思想陷入困顿的境地,感到处处不如人,感到人生索然无味的时候。于丹的《庄子》心得之二告诉我们:境界有大小。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一个葫芦如果小,可以当瓢,它是有用的。一棵树长得小,他可以去做桌子、椅子,它是有用的。一个葫芦长到最大,不必把它破开,可以把它当游泳圈一样浮于江海,它还是有用的。一棵树长到最大,可以为人遮风避雨,它也是有用的。

从她的讲解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在遇到挫折时,一定要正确面对,要在内心问自己,是否在看问题的境界上站错了位置,错误地评估了自己的能力,使自己遭到人生游戏的戏弄,落得个

惨败的下场。面对挫折,我们不要与别人攀比,不要羡慕别人,要仔细地审视自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找到自己的长处,兴趣爱好,找到自信,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在正确的目标下,去为自己的长处、爱好兴趣浇水施肥,辛勤耕耘,我们最终才能欣赏到人生美好的风景,收获到人生丰硕的果实。

能想通这些确实受到于丹庄子心得的启发,我虽然达不到超越的境地,但内心已经或多或少的有所感悟了。

庄子心得篇五
《庄子心得》

庄周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是道家学说的继承人,也是道家学派的确立者,他的著作有《庄子》52篇。后人并称老子、庄子为“老庄”。一部《庄子》博大精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十个人看了也许有十种理解。孔子是圣人,庄子是神人,圣人跟神人终归是有区别的。如此才华横溢的庄子为什么能心甘情愿地忍受一世清贫?为什么不用自己的绝世才华去救世?庄子的无为应如何理解?评价他应该首先从哲学的角度入手。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可以选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生活,也可以选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生活,庄子同样有选择“苟全性命于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生活的权力,无可指责。他选择了避世,单纯的避世并不难,难的是身在尘世中避世进而修练内心,他一只眼睛将外部世界看得通透,另一只眼睛审视自己的内心将人性深入剖析,前世、来生、现世、七情六欲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幕戏,他深邃的目光穿越古今,横亘宇宙,他将自己的心得著书立说,无私地奉献给他人,他的思想穿透几千年的尘埃仍旧指导着我们今天的人怎样做事,怎样修练内心,这难道不是哲学上的有为吗?

庄子主张无为,并不是要不作为,而是一种做人做事的心态,他并不反对我们做事,只是在告诉我们世路难行,但并非不可行。初读庄子《逍遥游》,只见一条巨大无比的鱼,怒而飞,变成巨大无比的鸟,感觉庄子是一位极富想象力的浪漫主义大师,读过其他篇章后回头再看《逍遥游》,才感受到庄子的远大志向,那是尝遍世间冷暖,看透人间百态,历经磨难,参透生死、入世、出世后真正地逍遥于天地间。唯有自己丰富了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唯有自己内心充满爱才能感知世界的爱,唯有自己胸怀宽阔了才能真正逍遥于天地间!

有的人说庄子消极离世,不通人情事故,真是误读了庄子,在《人间世》中有一段描述如何与太子相处的精彩段落“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为人处事要外圆内方,外表随和,内心平和,有自己的原则,附和别人要恰到好处,不能深入,太深入你就不是你了,内心的原则不要表露出来,表露出来你就成了妖孽、异类。庄子告诉我们做事要懂得顺应事情本来的规律,条件成熟,当为则为,条件不成熟要懂得等待时机,保全自己。在《人间世》中“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懂得用无用来保全自己可谓人生之大智慧,可见庄子早已把人世看透,在《应帝王》中关于出世入世的精彩论述,“尽其所受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境,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上天给了我们一个生命,我们应该让这个生命自然、舒服地活下去,外物都是眼烟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要修练到心如明镜,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心中不藏,这样才能不被物所伤,就可以入世了。

庄子受老子的影响,既讲事物的辨证转化,也说万物齐同,他在《齐物论》里告诉人们“世间万物,道通万一”。在他心中“道”化生万物,万物都有“道”,万事万物之间表现的差异并不能掩盖同一的本质。“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他给人们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梦,人称“庄周梦蝶”:一天夜里,庄周躺在床上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他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漂亮的蝴蝶,翩翩起舞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忽然,他从梦中醒来,眼前的蝴蝶不见了,躺在床上的还是他自己。庄周迷糊了,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这个故事的本意在于告诉人们:人与蝴蝶虽然有区别,但都是本源于自然的人与物,最终会归于自然,人与物的界限也会消失。庄子的相对论更是反复阐述这样一个道理: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什么客观评价尺度,只有人自身的感觉。

“应而不藏”这四个字,说说容易,要做到真的很难,机会来的时候,要及时抓住,就象照镜子镜中立刻能出现一个逼真的影像,既不过于丑,也不过于美,当机会去的时候,要懂得放手,就象拿开物件镜中的影像立刻消失,能做到这样才是尊重生命,我们的人生才能不后悔。尘世中的你我做到了吗?往往机会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犹豫不绝,前怕狼后怕虎,当

机会错失的时候又懊悔不已,看着本应属于自己的机会被别人获得,心理不平衡、嫉妒、痛苦,又由此而做出傻事,庄子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不尊重生命,生命该精彩的时候就让它精彩,该回归的时候就让它回归,要顺应事情本来的规律,不执着,也不拒绝,不强求,也不留恋,不消极,也不积极,如此才能得心应手,才能让生命发挥最大的价值!

庄子心得篇六
《庄子心得》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题记

人生在世,自是有无数的见地,各人怀揣着自己的想法,因为各自都有自己的经历,这经历或多或少是与他人有所不同的,于是构成了不同的人生。这些凡间种种,无疑都是世界的注脚,然而人在其中,却不能明白这其中的现实意义——人一辈子也许就只能这么过活,所有的一切无非为宇宙的浩瀚做了一个花哨的陪衬,只有亿万年后某个昙花一现的文明中某位貌似伟大的考古学家会为着这来自远古的朋友的遗物而兴高采烈。可是我们不知道,还藏起身来不想去知道。

也许死亡就是我们所恐惧的一切。

“没有什么原因可以让存在停下来,除非一次意外事故。存在的中止并不包含在存在的概念中。存在不意味着他自身的中止。不存在的事也开始存在了,这是事实。以前,尼采不存在,今天他出生了,从今天开始他就存在了。这是很正常的事。

“说某人出生并不抹去消失和虚无的阴影;而出生也不完全是一件事,而死亡则是没有过程的虚无。存在的中止仍然不可预测,不可思考。”教授顿了顿,端起他的蓝绿色花纹装扮的保温水杯,杯里的水却早已经凉了,刺激着他干燥的喉咙。教授使劲舔了舔嘴唇,试图在这冬日的严寒中划开一道热气蒸腾的豁口,他坐在椅子上,脑袋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那么,为什么不说死亡是可以控制的呢?又或者只是自我欺骗的谎言。”男孩定定地看向爷爷,两只大眼睛有节奏地眨巴着。

“是的,我们永远在对自己撒谎。正因此,死亡才是可以忍受并被思考的。并且我们的思考往往聚集于我们身边的人,邻居或者上司,因为只有这样思考才得以维持并且延续至某个我们开始以为获得答案的时刻。雅克·马多尔说过,‘我知道我会死去,但我不信。’我知道,但我内心并不以为然;如果我确实相信,并深信不疑,千真万确,那我就活不成了。所以我就只好安在别人头上。从我周围的人开始。”

“所以,”男孩想了想,“所以死亡似乎就是我们生活的动力。”

“死亡就是存在的必要条件。我同意这种说法,死亡赋予生命意义。无意义赋予意义而否定这意义。这便是死亡在短暂、激烈的生存中所表演的角色。对于我们来说,抉择便是:或者拥有短暂而实在的生命,或者是一个不确定的存在。我活过,我尝过活的滋味,哪怕我马上就失去生命,也因为我必须失去。那么,我至少活过。”

男孩点了点头,似乎在想些什么。

他望向窗外,太阳落山了,但明天还会升起来的。

自古是有多少人说起这逍遥,我是不知道,至于今日,在看过少段这庄子讲记后依旧是没有多大概念的。逍遥似乎和我所想并无一样,大抵是感受大道后对于人生的超脱的一类并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我是在写逍遥,但我忍不住想套上一句齐物论里的话——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庄子他自己不也是这般用荣华的言辞隐没了大道和真理的本质与意义。逍遥不需要是什么大道的终,圣人之始,而在各人眼中自有自己的一份诠释。

——《庄子秋水》读后感

《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

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富兰克林曾说: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牛顿说过,“我不知道人家怎样看我,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我就像一个在海滩上的小孩子,偶尔拾到较为光滑的圆石,而真理的大海我并未发现。”这种谦虚的胸怀,不正是牛顿取得不朽成就的基础吗?

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年代,认识自身的有限,更加谦虚、勤奋地学习,尤为重要。进入了大学,并不代表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人才造就未来,社会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会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坚持,每日的进步,用知识丰富自己,提高个人修养。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一个自满的人,是不会知礼,知义的。懂的自谦,才会明白礼义廉耻。 满招损,谦受益。

我非圣人,自无所谓精辟之言来领导芸芸众生走向如童话中幸福的彼岸,更没有为着让人信服自己的话而苦思冥想竭力雕饰的辛苦和自以为超脱若俗该要传播真理将神的旨意教给世人的沉重责任。我是一个最平凡的公民,每日睡觉吃饭看电视,偶尔用用电脑,不对国际新闻发表评论,也不对周围的人指指点点。我只是安静地活着,也许将来会很有钱,但也有贪污的可能,或者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我也不会后悔什么。然而庄子他不是我,他觉得如果到死也不能被人们听说实在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所以他为了这个目标而四处游说,所以他就活得很有意义,名字被后人记住景仰。所以他就不那么逍遥了,我是这样觉得的,并且他的名字也不见得就是庄子对不?

庄子以为逍遥定是件难以甚至不可能达到的境界,并且是一种精神层面上不可言说的,绝对的状态。其实这就好办了,既然不必言说不说不更是我们的强项么,我说我达到了,但我也不用细说,这不正让人求之不得么,至少骗子会这样觉得的。我不能不说,大不了我就乱说,从天涯侃到海角,至少让人听不懂不是只有精神病人才能办到的。然后我想这听的人就真的开始有些逍遥了。

庄子说得好啊。但南怀瑾老师讲得更好啊是不。

“人生不要被物质的世界,不要被现实的环境所困扰。假如是被物质世界、现实环境所困扰了,那么人生的见解已经不够了。所以能够具备了高远的见解以后,那就不会被物质的世界所困扰,不会被人生痛苦的环境困惑了,自然会超越,会升华。”这是南老师的话,尽管逍遥是那样山遮水挡般的神秘,但这话我至少是能明白的,然而既然不可言说又为何让南老师一语道破了呢?

现实摆在面前我也不得不感到疑惑了。

究竟是谁在胡说呢?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止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大海是天下万水之源,之归宿,虽然万川归之,并不见海水溢出,虽然尾闾不断倾泻,也不见海水干涸,四季或旱涝的变化也对大海没有影响,为什么如此?很简单,因为海的容量太巨大了。各位看到这里也许要问:刚说了河伯自满,海神怎么又重蹈覆

辙,在这里自吹自擂?借用包老三之言曰:非也非也。因为这几句话只是一个引子,后面紧跟着的一句话表明海神有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自我认识“而吾未尝以此自多也”,我从来就没有觉得自己这样有多么了不起,因为我深深知道“我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罍空之在大泽乎?中国之在四海,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罍空”,小酒杯那么大一点空,一小汪汪水而已。我,大海在天地之间简直太渺小了。

《养生主》读后感养生,即保养生命。人既然生于世上,就要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庄子不是一个留恋人世间的人,他的养生也不是普通所谓的让生命延长的方法。对于人的生死,庄子都是平淡的看待,一切都只是顺其自然而已,人没有必要在其中掺杂任何的动作或情感。但是,当你还活在世上的时候,你应该用如何的心态还面对这个人世,庄子对于这点,有他的想法,这些想法即为他所谓的养生之主。庄子认为,一切的一切,都要顺应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领导与服从的关系。人没有必要去试图征服改造自然,那样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很多人却想在有限的生命之中,获得无限的知识。于是,就不断的去追求,索取,一生忙忙碌碌于自己不知足的求知欲,想要什么都了解,最后的结果也只是搞得自己身心疲惫。最后又得到了什么呢?只会发现自己更加的无知。庄子认为,只有古代的人的知识才是“有所至”,因为那个时候的人的心目中,并没有物我只分,他们并未意识到物的存在,因此也就未意识到我的存在。因为物与我是对立的。而只有这种不知有物不知有我的知才是最高的知。当你把物和我对立起来再去寻求知,只会找到表面的无尽的小知,并为知无尽,找不到真知而困扰。“庖丁解牛”,牛即是指人间的事纷繁复杂。如果你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来应对人间的事,你就会想初杀牛者用的刀子一样,弄得自己遍体鳞伤。什么才是正确的应对方法呢?就是要顺应自然。人间的万象虽复杂,但必有其内在的规律,都是按着一定的顺序一定的方式编织起来的。如果你不知其中的规律,你就会被其纷繁复杂的表象所混乱,不知如何下。而当你了解了其中的规律以后,你就可以“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游刃有余矣”。那如何才能学会认识事物的规律呢?庄子提出,首先要由技入道,庖丁也是练了三年以后才逐渐的认清了牛的结构,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单一的不断的杀牛,而是要在每一次的进行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将对牛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阶段。其次,要善刀而藏之,用刀解牛,刀无厚而牛节有间,只有以无后入有间,方可游刃有余,刀子也不会轻易坏掉。养刀要知戒知藏。这与人生相似,要知道避难就易,人生才会少些伤害。“右师之介”,庄子以为天地万物,皆由道而生,道是宇宙万物生成之总原理。道之运动,产生万物。其生循环不息,其力不可抗拒,故唯有顺应道之自然变化者,方能尽其天年。庄子以为人之生死,枯荣、贫富,其一切变化,皆由于自然之天命,而非人为也。人之形体,乃禀赋自然之“命”,人事亦无非依天命,故知右师介其足,亦由于“命”,唯能安之若命,顺其自然之变化者,其心方能穷达两忘,无往而不适,而各任其逍遥矣。“泽雉饮啄”,“泽雉”表精神主体之隐喻,“樊”是一个人的形躯。以樊笼喻“心之累”,以泽雉之入于樊中喻“人心为物外所累”若只一味的执着于形躯穷达得失,生命将无法开畅,终生将形伤神劳,追逐物欲以亡,如同泽雉入樊般失去自由,就如《齐物论》所云“终身役役而不见成功,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是在强调去除人心之累,使人可全然自得适性,达到和谐逸豫之精神境界,换句话说,生命的本质是最为重要的,其意义即在自然。故人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即在寻找自己性情,因为生命是不可受委曲,只有顺适自然,生命才能自由自在。“秦失吊老聃”,庄子认为生死乃为人间常事,“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却,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知北游》所以人生在世,要安时处顺,哀乐不入,要把死者的逝去,视为对人世中痛苦的解脱。在另一个世界中的他们活得将会更加快乐。“薪尽火传”,谓薪虽尽,火已傅延于空中,知其不随薪而尽也。形体是有穷尽的,但是生命主体“精神”即生之主是可传而不灭。因此生命该来的时候就会来,该走的时候就会走,不必执着于生命的长短和情感上的表像,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养生思想的

核心就在于顺应自然。《人间世》读后感《庄子》,又叫《南华经》,也是道教的经典之一。但我偏就是对它没什么兴趣。不曾想这日凌晨我还是翻看了这书。《庄子》虽不像《老子》那样字字珠玑,深奥玄妙。但我阅读过一番后,还是不得不承认它的确无愧为经典。 两千年的时光能改变多少事?人类已经从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的脚步已不再只限于地表,甚至也离开了地球。但,千年时光逝去,却仍有些东西没有改变。 卫王年轻气盛,做起事来仅凭个人喜恶,因此显得专横。而现在,更有人奉“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同样让人倍觉苦痛。面对这样的人,有人厌恶,有人无奈,有人倍受煎熬。对于这样的人,有人劝谏过,有人躲避着,有人顺着,也有人针锋相对多。但不管是哪一中的人,都是希望其是可以有所改变的。 我也曾有过这种幻想,或许当他再经历得多些后,就会改变了。但随着时间的一天天流逝,我渐渐发现有的事情或许并不是自己所想象的

那般简单。一件事情有了万千种可能的原因。再面着这事,不禁有些彷徨究竟要怎样做才好。 彷徨之间,无意翻看了《庄子》,无意间瞧见了《人间世》。似乎也就从庄子那里得到了回答。以不变应万变。什么事情也都会成为历史,即使它不会被记住。现在的事也会成为历史,但

明天总是有的,事情也就还要做下去。我也便还要等下去,哪怕它遥远得似乎只是一个梦幻。 或许历史就是如此相似了。两千年的尘世浮华,无数人的绵远迭替,有些东西的确没有改变。 庄生迷碟春梦短,人间世事已千年。

“凡人心险于山川。”

“窃(盗窃)钩(钩环)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万物之理。”

“彷徨乎尘垢(世俗)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人皆知有用之用(有用东西的用处),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东西的用处)也。”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白马跳过缝隙),忽然(一晃而过)而已。”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这争美。”

“彷徨乎尘垢(世俗)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独(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傲视鄙倪)于万物”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傍(依傍)日月,挟(怀藏)宇宙,游乎尘垢(世俗)之外”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鸟在深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拥有整个森林?鼹鼠在河边饮水,不过以喝饱肚子为限,何必要占有整个河流?)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遥远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他肌肤如冰雪洁白,风姿绰约如处女,不食人间五谷,餐风饮露。腾云驾雾,驱驰日月,而奔驰畅游于宇宙之外) “形(肉体)固可使如槁木(枯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世人终生奔波于名利而不见有所作用,疲惫不堪而不知自己的归宿,太悲哀了)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此即彼,彼即此,彼无是非的区别,此也无是非的区别)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对人间之外的事,圣人暂且悬置它而不探讨;对人间之内的事,圣人陈述它但不主观地评判)

“昔者庄周梦为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过去,我庄周梦见了蝴蝶,栩栩然飞行的蝴蝶。„„但醒来之后,我搞不清是我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庄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我们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以有限对付无限,必然陷入困境)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事之变,命之行也”

“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经常因循)自然”

“古之真人,其寝(睡觉)不梦,其觉(醒来)无忧,其食不甘(吃饭不耽于滋味),其息(呼吸)深深”

“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庆幸活着),不知恶死(不忧患要死)”

“不以心捐道(不以主观改变客观),不以人助天(不以人为妨碍自然),是之谓真人” “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鱼儿与其以唾沫相互湿润,艰难活命,不如相互忘却,遨游于江湖自然之中;与其赞誉尧舜明君、指摘桀纣暴君,不如忘却是非,回归自然之道)

“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地载着我的形体,使我生活劳苦,使我老年逸乐,最终以死使我得以休息)

“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生为累赘,死为解脱)

“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鱼而忘情于江湖,人忘情于自由之道)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不奔走操劳,去掉聪明才智,忘掉肉体,摒弃知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叫做坐忘)

“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乘骑渺茫之鸟,出于宇宙深处,遨游于虚无之境,倘佯于无限之野)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境界最高的人,其心如镜子,照物而无情,不将就,不奉迎,不掩藏感情,所以他能轻视外物,用心不伤)

“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当今的仁人志士,举目远望而生忧患之心) “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指放纵欲望)而饕(贪婪于)富贵”

“天下莫不以物(外物)易(改变)其性(本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为蝇头小利而献身),士(知识者)则以身殉(牺牲于)名,丈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

庄子心得篇七
《庄子心得(1)》

《庄子心得》读后感

俗话说,拿得起还要放得下,庄子是教我们“放得下”的学问,教我们放下心灵的包袱,教我们有一个平衡的心态,教我们快乐的学问,教我们享受“精神生活富足”的快乐。教我们方法论的学问,教我们尊重自然规律,办事游刃有余。教我们与自然和谐,走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正确轨迹。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记得在我的高中时代,博学多才的语文老师最喜欢讲的也是庄子的作品,在学校组织了我们集体看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后,我又在假期中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体会到了庄子那“放得下”的高尚心得,受益匪浅!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在功名利禄的路上走得太远,以至于都忘了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乐,心灵的快乐,心灵的闲适放松。这些离我们太远了!

如今媒介如此发达,资讯如此快速,科学给了我们无穷力量的时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的人格在今天更健康,更明朗。也许,我们在心智上的残缺更多了。

人有肢体上的残疾,也会产生心理上的残疾,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心理上的残缺,那是因为心理上的残缺,不像身体上的残疾那么容易被人看见。这种残缺有可能是在某一个偶然的情况下自己犯的一个错误,也有可能是在某种时刻自己受到的一个打击,从此不知不觉就积淀下一种毛病。

庄子告诉我们,在天地之间,如果一个人真的顺应生命形态,就首先要把这些遗憾和残缺都接受下来,不要委屈,不要较劲,而应该想的是怎么样去改良它,是自己更好。庄子在最后还讲到,人生只要掌握好六个字“不要怕,不要悔”,做人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只要你不怕任何磨难都能闯过去,而懊悔的事情往往都是过去式。

是啊!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其实人生无非是尽心尽力,仅此而已!!

曾经以为属于自己的那颗星不会陨落,但等到它真的掉下来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世上真的没有永恒,幸福也一样,它只是一种感觉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抓住这种感觉,让幸福变得永恒!寒假期间我对幸福的理解又加深了许些,参加了大学生远程教育让我明白:幸福其实就在身边!

寒假在家是一件多么让人兴奋的事情,想想暑假的时候只能去打暑假工就感到郁闷,每天只能面对着机器,那个叫无语!而现在,哈哈,那叫惬意,特别是和同学们一起去参加大学生远程教育的时候更是感到幸福,和自己曾经的校长面

对面的交谈,我们发现其实我们不再是那时候的孩子了,我们变得成熟,变得有魅力,至少和老师一起交谈的时候我们不会感到拘束,反而有那么一点点的兴奋,特别是我将来也是当老师的,哪是一个爽子了得!

不知道是哪一天了,我们团一起到了大业二中和学生交流一下学习心得,刚开始的时候感觉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和学生进行沟通,说真的,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有个好的开始,但是那时候却是我第一个走进去和同学们交流,想想那时候我就觉得搞笑:同学们,都吃饭了吧,没吃饱的不要紧,我待会讲完相信大家也就吃饱了,现在给大家认识我一下,可以叫我师兄,都是学生嘛,相信大家在学习上都会有一些不怎么明白的地方,我是学习数学的,哪位同学你有什么问题吗?……想不到,那时候我能说出这些话,还是那么的顺口,看来前段时间我们班试讲有些成功的,哈哈!而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有了开头一切都OK,结果这样一下去就是二个多小时,真厉害啊,现在的学生真好学,那像当时上初中的我,那个叫人比人不像人!不过幸好我都走过来了,恩恩,看来我也不是那么垃圾的,结束后免不了照相什么的,整个过程也是这里最郁闷,照的我是哪个难看啊,所以……免谈!

而相对来说大年初一时候我们大学生组队的大学生队打篮球就没有那么好过,说是输给人家其实是最轻的,毕竟当时的我们是雄纠纠气昂昂的走进去,可是却是爬着出来,那个被虐的心服口不服也只能和自己说说,最郁闷的是队长刚上场就扭到脚,欢喜上场,悲剧收场,只恨那个什么什么对手实在是太强了,竟然第一场就遇到前年的冠军队,汗!接下来的虽然比第一场好那么一点,可是也只能悲剧收场,看着那个赞助老板我们都不好意思,毕竟大年初一让人家赞助商难看我们也不怎么想,可是实力实在不怎么样的我们只能给赞助商无奈的表情,无奈啊。

远程教育的活动相对来说也不是很多,走访亲戚当然也不可避免,还记得和妈妈一起去三老舅那里喝上灯酒,开车那个无奈啊,实在是进去的路太多灰尘,奈何谁?晚上在那里睡觉那个冷啊,实在不敢恭维,山里或许都是这样的吧,感觉也就没有什么值得我去高兴的,实在是被冷的怕啊!

写着写着时间也过去蛮快的,好困,明年再见吧,观众朋友们,谢谢收看,小弟子在这里谢过了,正所谓一回生两回熟,熟中生巧哇,只要我不断地努力、经常地尝试、刻苦地练习、用不了多久,我能写出亚洲,走向世界,让大家都知道我其实就这么一点水平!哈哈,晚安

庄子心得篇八
《读庄子心得》

读庄子心得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于丹教授认为,只有真正清醒地认知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而认识自己,却是一件非常难做到的事。

因为人生的变化是在不经意之间有太多阶段,比如说早晨,一个孩子,当他匍匐着四肢爬行的时候,这是在生命成长之前,走到一定的阶段,人可以站立起来了,在这个世界上,开始有很多很多需要积累的,需要去建立的,也有了很多内心的惶惑和游移,到了晚年的时候,我们所积累的那些财富、声明,情感,一切一切负累于心,苍老了生命,让我们日渐疲惫,就要借助拐杖,又成为了三条腿,这样一个历程中,哪一个阶段是我们最快乐的呢?哪一个阶段是我们对自己认识最清晰的呢?哪一个阶段我们的心中是了无遗憾,而充满了温暖、富足之感的呢?我们在人整个成长的经验过程中,可以不断的认知天地万物,增长经验,但唯独难以认清我们自己。

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由于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于是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而我们又经常会被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所影响,而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结果被所谓的潮流而左右,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我们怎样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样,正确全面地看清世界上的事物?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自知之名,又怎样才能不受外部评价的影响,而正确地认知自己呢?

只有回答了自己是谁,第二个问题才能回答,自己最想要的什么?第三个问题才能回答,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去尊敬他人,去协调社会,我想在整个庄子一个一个环环相生的寓言中,如果我们纵观起来站在当下下来,会解读其中的奥秘,我们都会有一双灵魂的眼睛,都会有一把庖丁的利刃,我们可以堪破世间的是是非非,最终获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庄子心得篇九
《庄子心得读后感》

庄子心得读后感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宽容的好朋友,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论语》 读后感 1.《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 ”,“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一个人若能具备“心智”“感悟”“逍遥”“看得开”这些常人很难拥有的心态去活着,去做人,那将是一件多么逍遥的境界,然而,现时代的人,也包括我自己,却常常“功名利益”所牵绊,忘了自己要的是什么,活着为什么,甚至是为了一些生不带来,死不带的东西而强迫自己去做着一些不快乐、不愿意的事情,其实,人,如果失去了快乐,那么,他活着又有什么意义,既便他通过一些手段获取了他想要的东西,但是,又有什么能比快乐更为珍贵呢?这些心得令人不禁想到了自己,是呀!多少年来,我常常就是觉得累,觉得有些时候好烦,可是觉得自己不得不这样下去,心情就这样一轮一轮的转下去,越转越累,越转越烦,活过三十二个春秋,渡过三十二个年华,我却终没明白“感悟”这两个字的含意,而今天在庄心

得中,一语道破了我多年的疑虑,那就是我从未曾看清和认识过我自己,于丹教授借庄子心得问世人:“有多少人能真正认识到自己呢?”那一刻,我才反思,我认识我自己吗?其实人的眼睛只能看清楚别人,而却看不清楚自己,当你啮牙裂嘴的指责别人的时候,你是否知道自己又是不幅什么嘴脸呢?当你不屑一顾的嘲笑别人的时候,你是否自己的表情有多么的无耻呢?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 作者:关涛 转贴自:本站原创 ]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记得在我的大学时代,博学多才的古汉语文学老师最喜欢讲的就是庄子的作品,恰好在前不久读书活动中,我读了于丹《庄子心得》一书,有了诸多新的认识在此与大家分享。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们就会逐渐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指引,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社会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于丹用内心、自然流露的语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用那些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诠释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宽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规则,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于己于人,无论你在何种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你去顺应的外在世界,却需要你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你充当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已经尽心尽力。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但文革后我们根据学到的理论对这些看法有了变化,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判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说说了事,有时候要用生命来解读,有时候要用几十年的苦难解读。西汉时苏武出使匈奴,单于爱其才,要其归顺,苏武拒绝。单于为了瓦解苏武意志,将苏武发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苏武“渴饮雪,饥吞毡”,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始终将汉武帝赐的使节拿在手上。十九年后,单于儿子即位,突发善心将苏武放归汉朝。汉武帝开始听说的是苏武已经投降匈奴,大为震怒。后来得知真相后,非常感动,动员了全京城军民出城迎接苏武。苏武仍拿着当年汉武帝赐的使节,衣着褴褛,仪态从容,他的赤胆忠心感动了所有的人。

二是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思想。我们工资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实,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但有的人却很不适应,有的甚至口出狂言。所谓“靠山吃山,靠树吃树”,“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等等,言论既已如此,行为上必然出现偏差。所以看见一些“勾兑”现象,也就不奇怪了。但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质就发生了变化。“法律允许范围内”、“违纪”、“违法”悬殊往往在一线间,有的人偏就喜欢在这钢丝上走,思想根源上还是不能正确看待“安贫乐道”思想。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我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颜回家境贫寒,住漏雨破屋,三天两头缺粮,“瓦灶绳床”,都还朝不保夕,还得经常依靠子贡的周济。孔子称赞颜回能在贫困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清朝有个清官任满回家时候,因为没有收受贿赂,觉得不好意思,在行李里装了很多石头,以示“宦囊丰富”,居然还被人举报,上面居然还派员“调查”,结果查出了一个清官。笑话之余,这个清官清政不留名,体现了安贫乐道思想。我们不排斥富裕,我们不崇尚贫穷,但如果在富贵中,要学子贡一样,要同情、周济贫困的人,并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贫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贫乐道精神。

三是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现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么呢?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挺起个冬瓜一样的大肚,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在眼里;有的人“出口成脏”,开口就是粗话脏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有的人不讲社会公德,随地乱丢脏物,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喧哗、吸烟、吐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心中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本来有诸多不

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并对他人的付出。美国原总统里根说他在中国的一次经历是他一生中最受教育的事。里根访华到西安,当然是微服私访式。看见街边有个小女孩卖甘蔗,里根突然想买根甘蔗来吃,一根甘蔗一毛钱,里根没零钱,拿出一张10元“大团结”付钱,小姑娘找不起,涨红了脸。那时候中国还没有开始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对卖甘蔗的来说,10元相当于巨款了。里根也知道这个事实,于是以一种“周济”的心情,“美国式的宽容”,摇手说不要了,然后怀着一种对第三世界国家作了贡献的满足离开。没料到一会儿小姑娘叫喊着,迅速追上来,把该补给的钱补给里根。里根后来说,他感到了自己的感情贫乏和空虚,他以一种施舍的心去施舍,反而到是自尊自强的中国小女孩对他进行了施舍。使他先前的施舍成了一种不尊重他人,不礼貌的行为。里根之所以受人尊敬,除了总统因素外,他以尊重他人心做事,尊重的对象不光是经济巨头、国家首脑,对一个普通老百姓也注意到细节,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诚敬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诚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对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报恩,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庄子心得相关热词搜索:于丹庄子心得 于丹庄子心得全集 于丹庄子心得视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庄子心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庄子心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xdth/17959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