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红色文化的心得和感悟

红色文化的心得和感悟

2016-01-30 09:40:3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红色文化的心得和感悟篇一《感受红色文化 发扬优良传统》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红色文化的心得和感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红色文化的心得和感悟篇一
《感受红色文化 发扬优良传统》

感受红色文化 发扬优良传统

里庄小学 祖晓莹

生在沂蒙山,长在沂蒙山,从小,沂蒙精神便在父辈们的叙述中萦绕我的耳畔,让我铭记于心。沂蒙的精神在我的内心占据着极大的位置,激励着我开拓创新、奋勇直前。

沂蒙,是一片红色的沃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历史上,诞生了无数圣贤奇才,如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算圣刘洪。他们灿若星辰,光照千秋。同样,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也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如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的沂蒙精神。

一、沂蒙精神之涵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 这就是当时伟大的沂蒙人民为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所作出的巨大牺牲的真实写照!沂蒙精神可谓感天动地。面对这片红色故土,陈毅元帅曾深情地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一)、爱党爱军。

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展示了沂蒙人民所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着的崇高政治信仰。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中心任务就是推翻旧政权、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沂蒙人民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全区420万人中有20多万人参军参战,120多万人参加支前,当时的兵源人次与当地人口之比为8:1,即一个老百姓要养活8名士兵!沂蒙人民面对这些具有生命危险的困难都没有退缩、没有屈服,而是用昂扬奋进的精神一如既往地参军拥前,更何况是当前面对沂蒙经济社会的发展,沂蒙人民更不会后退,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勇于向恶劣的自

然条件和贫穷落后宣战,正是这构成了沂蒙精神的闪光点。

(二)、开拓奋进

开拓奋进,是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先进思想意识,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这是沂蒙人的重要特点和秉性。正是这种秉性,使沂蒙儿女在翻身求解放、求自由中不停地求索,勇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敢于冒极大的风险支持革命、参与革命。也正是这种秉性,使沂蒙人民在改革开放中敢于革故鼎新,敢为人先,勇于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响应党的号召,面对落后的面貌、脆弱的经济、恶劣的生态环境,沂蒙人民勇于向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贫穷落后宣战,顽强拼搏地整山治水、修筑梯田,涌现出了被毛泽东批示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莒南县厉家寨,“两个肩膀一双手,龙顶山上写春秋”的平邑县九间棚村等一大批自力更生、顽强拼搏改变贫穷面貌的先进典型,展现了沂蒙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沂蒙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方向明确,目标远大,沂蒙精神融进了尊重科学、改革创新的新内涵,从而使沂蒙精神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达到了一个新水平,焕发了新光彩一一即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的坚定信心和信念;从生产力欠发达的实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开拓创新精神。

(三)、艰苦创业

艰苦创业是沂蒙人民的特殊品格,它体现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都能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贫困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长期的文化积淀,磨砺了沂蒙人民,锻炼了沂蒙人民,培育了沂蒙精神,造就了沂蒙人民含辛茹苦、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沂蒙人民在困难面前不悲观失望,不坐等国家援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艰苦创业是沂蒙精神的基调,也是沂蒙精神与时俱进的基石。没有沂蒙人民的艰苦创业,就没有沂蒙精神的创新发展。沂蒙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在历史上曾是“四塞之崮,舟车

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特别是受封建剥削和外来势力的压迫,再加上革命战争年代为革命事业而献出了几乎全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经济基础因而极端薄弱,发展经济遇到了特殊的困难。正是这种艰难困苦磨砺了沂蒙人民,锻炼了沂蒙人民,培育了沂蒙精神。沂蒙人民在困难面前不悲观失望,不坐等国家援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山治水,改造自然。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涌现出了厉家寨、高家柳沟、王家坊前等一批先进集体,使临沂成为当时的农业先进地区;进入八十年代,又涌现出了宁家沟、九间棚等一批顽强创业的先进集体;九十年代刘家团林村、郭圪墩村等一大批小康村脱颖而出,成为共同富裕路上的领头雁。这一切都表明,艰苦创业是沂蒙精神的基调,也是沂蒙精神与时俱进的基石。没有沂蒙人民的艰苦创业,就没有沂蒙精神的创新发展。

(四)、无私奉献

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坚守道义,耿直忠贞,这一切,孕育了沂蒙精神,造就了沂蒙精神不息的生命力,推动着沂蒙精神与时俱进。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了建立新中国,不怕牺牲,留下了彪炳千秋的英雄事迹。和平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沂蒙人民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总是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挺身而出,满腔热情地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宁愿牺牲小家,也要顾全大家,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充分体现了老区人民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仅解放战争时期,临沂全区460万人口中就有120万人支前参战,有31000多名沂蒙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涌现出了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不顾生死抢救解放军战士的“沂蒙六姐妹”等;三年困难时期,沂蒙人民节衣缩食,吃糠咽菜向国家交粮3.6亿公斤,油820万公斤,并接收了由政府统一组织来的6万余名灾民;为顾全大局,根治淮河,沂蒙山区有527个村、27万间房屋被拆迁,28万亩良田、5万亩山林被淹没,40多万库区农民舍了家园,生活跌到了贫困线以下;

改革开放年代,王廷江放着“百万富翁”不当,甘愿将自己600多万的合法收入无偿献给集体……他们以自觉奉献为荣,以长期奉献为贵,以竭力奉献为乐。正是这一切,孕育了沂蒙精神,孕育了沂蒙精神不息的生命力,也推动着沂蒙精神与时俱进。

二、沂蒙精神之践

(一)、进一步增强理想信念。

巍巍沂蒙山耸立起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诉不尽沂蒙儿女对党的限无忠诚。蒙山沂水孕育了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 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中国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被毛泽东称作“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典型厉家寨;这里还有宛转悠扬、风靡大江南北的一曲民歌《沂蒙山小调》;这里还有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开国元勋陈毅、徐向前、罗荣桓、开国第一将粟裕、谷牧、罗炳辉、抗日英雄张灵甫、张自忠、刘震东等一大批革命英雄群体,留在这一片片充满神奇和静谧的土地上。在沂蒙这块土地上,发生的那一幕幕催人奋进、荡气回肠的革命故事,至今让人无比动容!

沂蒙精神虽然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但它却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提升,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老区有20万人参军,百万儿女拥军支前,10万将士埋下忠骨,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在党的培养下,沂蒙精神在血与火的熔炼中形成。这一时期,沂蒙精神内化为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军队无比热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无比坚定的思想品格和为祖国解放事业勇于牺牲的奉献情怀。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沂蒙人民坚持艰苦创业,奋力开拓,建起了江北最大的批发市场临沂批发城,率先在全国老区中实现了乡乡通公路、村村通电通电话,率先实现整体脱贫,创造了许多令人赞叹的奇迹,开创了沂蒙老区崭新的发展局面,充分体现了既继承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优良传统,又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毫无疑问,沂蒙精

神是临沂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它又不仅仅属于临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这个意义上,沂蒙精神也是山东的、中国的、世界的。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沂蒙精神的力量,归根结底是信念的力量。坚定的信念是团结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这种为人民所选择的信念,体现社会发展规律,反映人民诉求,引导人民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它是引领人民前进的火炬,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在革命战争年代,山东人民从对比中感受到,只有共产党才真正为人民谋利益,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翻身得解放,这种信念引领人民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形成璀璨的沂蒙精神之花,形成取得革命胜利的强大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山东人民信念如一,认准了只有跟着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幸福。党的方向成为人民的方向,党的道路成为人民选择的道路,党的事业成为人民为之奋斗的事业。山东人民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山东发展一举跨入全国前列。回顾走过的道路可以发现,没有坚定的信念,就没有事业发展的凝聚力;没有坚定的信念,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沂蒙精神的重大时代价值,在于昭示我们,只有信念坚定,才能激发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信念坚定,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是沂蒙精神历久弥新的根源所在。

(二)、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展示了沂蒙人民所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着的崇高政治信仰。“开拓奋进”概括了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先进思想意识,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艰苦创业”是沂蒙人民的特

红色文化的心得和感悟篇二
《感受红色文化魅力 创新干部培训模式》

感受红色文化魅力 创新干部培训模式

——安顺市直机关党务干部赴井冈山培训心得体会

吴宏才

(2012年10月29日)

2012年9月23——29日,随安顺市直机关党务干部一行赴革命圣地井冈山接受红色教育培训。当踏上江西这块充满神秘色彩的红色土地时就让人兴奋不已,距离井冈山越近,好奇和期待的心里就越为强烈。五个多小时后大巴车终于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核心——茨坪风景区停下了。于是带着新奇和渴望,努力地追寻着红色革命的历史印迹,可是,漆黑的夜晚加上蒙蒙细雨却让人感到失望。而当在报到处领到红军服时,又着实的让人兴奋了一把。不过,一切精彩还是从第二天才正式开始。为时一周的培训,无论是课堂讲授,还是现场教学都让人感受了红色文化的无限魅力,让心灵受到了一次彻底的洗礼,真正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教育。

三点主要收获

第一,在红色的土地上接受艰苦奋斗教育。都说井冈山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确如此,在井冈山的土地上处处都是革命故事,每一座山峦和每一片树林都可以述说着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历史。从井冈山下绿林好汉袁文才迎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到毛泽东派何长工与井冈山上绿林好汉王佐谈判;从抵抗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进行“四次进剿”、“三次会剿”的斗争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经济封锁井冈山,迫使红军自制“工字银元”、开办被服厂的故事;从

“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到朱毛挑粮上山的感人事迹;从小井红军医院简陋的医疗设备到受伤红军的缺医少药;从红军缺衣少布自制红军服到吃红米南瓜野菜度日的故事;从红军战士身盖“金丝被”到清水煮竹笋充饥的艰苦日子······每一个故事都叙述了当年红军艰苦斗争的感人事迹,也透射出红军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光辉精神。沧海桑田、岁月更替,红军艰苦奋斗的日子早已埋存在那片红色的土地上,但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却永远的留存在了人间大地,激励着一代代后人奋发上进,追赶跨越。如今的井冈山早已远离那战火硝烟,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经变得风景如画,安然、恬静的坐卧在赣西南大地上。无数的新中国建设者怀揣着对革命先烈的景仰前来这里追寻着革命的故事、革命的理想和革命的精神,并带走这份永远的记忆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化作工作的动力,努力的干事创业。

第二,在红色文化中学习党史知识。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先后在茶陵、遂川、宁冈、永新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朱德、陈毅率领“八一 ”南昌起义部队经过湘南起义后,于1928年4月踏上井冈山与毛泽东胜利会师,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在茅坪八角楼写下了两篇光辉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科学地论证了红军和红色政权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五

个条件: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反革命营垒内部不统一并充满矛盾,因而使许多农村小块革命根据地能够在反革命政权的包围下产生、坚持和波浪式地向前扩大。②经过第一次大革命影响和锻炼的工农兵士,为建立革命军队和红色政权准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③中国革命形势是跟着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的继续的分裂和战争,而继续地向前发展的。这就为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④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⑤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正确,是红色政权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条件。

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理论,指明了在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积聚力量,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政权的道路。这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一个标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里程碑。

1928年5月,在井冈山组成了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别委员会;接着成立了袁文才任主席的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红军在赤卫队和人民群众配合下,接连打破了江西国民党军的多次“进

剿”。至6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拥有宁冈、永新、莲花3个县,和遂川、酃县、吉安、安福等县的部分地区。之后,又打破了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两次“会剿”。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到达井冈山,同红四军会师。两军会师以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

挺进后,留下一部红军坚持井冈山的斗争。在留下的红军中,住在小井红军医院的130多位伤病员被“会剿”的国民党反动军全部机枪扫射身亡,最小的红军年仅14岁。在整个井冈山斗争中牺牲的4.8万红军战士中只有15744人留下了姓名,更多的红军战士成为了无名英雄。红军战士用鲜血染红了罗霄山脉,用生命捍卫了革命理想,为后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和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在红色氛围中增强党性修养。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灵魂。在艰苦的井冈山斗争中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无不激励着每个党员的意志。下面讲述两位伟大革命女性的故事,她们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令人敬佩、让人震撼。伍若兰,朱德同志的妻子,在红军里不光是一位优秀的宣传员,而且有“双枪女将”的美名。古代的女将射箭可百步穿杨,而革命的巾帼女杰伍若兰,左右手打枪能百步穿孔。她说过,我准备在战斗中右手被打伤,左手能照样杀敌,这就是我苦练左右手射击的原因。新七溪岭战斗中有她的成绩,黄洋界保卫战中有她洪亮的杀声。她身为军部的宣传干部,又是军长的妻子,对革命工作,凡事都带头干,为人处事十分谦虚,从不居功自傲,更不摆任何架子。她行军有马不骑,总是把马让给病号和体弱的同志,自己穿着草鞋同战士一道步行。深入群众谈心,了解情况,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在密林深处的寻乌县项山圳下村,是红四军主力在吉潭战斗后转移休整的临时驻地。2月2日,天还未亮,敌军乘我军人困马乏之机,突然包围了驻地,军部在其中。形势非常急,各部队立即投入了战斗。

陈毅同志在转移时被敌人抓住,他用拳头打倒两个敌兵,摆脱了危险。这时伍若兰十分着急,她急中生智,为了军部和首长的安全,自己带领警卫排首先突围,把敌军引向自己。天亮了,红四军冲出包围圈,而伍若兰寡不敌众,受伤被捕。敌人把她押解到赣州,刘士毅还电告蒋介石邀功请赏,并想从她的口中得到红军的机密。敌人问:“朱德、毛泽东在哪里?”伍答:“在红军里,在人民心里!”又问:“你为什么当土匪?”伍怒斥道:“真正的土匪是你们!我是共产党,是革命者,要消灭你们这伙反动派!”敌人用绳子吊她,用杠子压,灌辣椒水等种种酷刑,都未能动摇伍若兰的革命信念。她说:“革命一定会成功,你们一定要灭亡!”“要想从我嘴里得到你们所需要的东西,除非日头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年仅26岁的伍若兰同志,于2月12日被敌人杀害于赣州市的卫府里。凶恶的敌人还把伍若兰同志的首级,挂在赣州城门示众。

曾志同志,革命的老大姐。她于1926年8月考入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27年3月起,曾志同志先后参加了衡阳暴动、湘南起义。1928年4月上井冈山,参加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担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在艰苦的井冈山革命斗争中,曾志同志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努力保护和积极救治每一位红军伤员,立下了赫赫战功。曾志同志70多年的革命生涯,经历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她在苏区、游击区、白区、国统区、解放区等各种复杂环境下都工作过。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曾志同志

红色文化的心得和感悟篇三
《感受重庆红色文化》

感受重庆红色文化,

根据“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文件精神,学员除参加学习通识性课程外,还可以组织交流、观摩等实践性环节。在10月27日,西南大学国培第一期英语1班全 体学员赴重庆红岩村、白公馆、红岩魂陈列馆开展为期一天的红色文化体验活动。重庆开展了以“走进西部、感受重庆、勇担使命”为主题的两周的实践锻炼。期间,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

本次得到西南大学培训学院领导的重视,几位班主任亲自到学员寝室征求意见,帮助学员们设计参观路线,联系车辆,后勤工作扎实到位

一是深入了解历史,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实地的参观,给每位学员上了一堂堂生动的历史教育课,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成功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对革命传统精神的理解,实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升华。

二是组织学员中的全体党员,重温了入党誓词,

三是学唱了《红梅赞》等革命歌曲,聆听了“重庆抗战史及红岩精神专题讲座”。

学唱了《红梅赞》等革命歌曲,聆听了“重庆抗战史及红岩精神专题讲座”,参观了红岩村、白公馆、红岩魂陈列馆,在歌乐山烈士陵园祭奠红岩英烈、在渣滓洞观看并亲自参与了以《红岩》为蓝本的现场情景话剧表演,观看和参与了多次专场“唱读讲传”文艺晚会的演出,全面体验了重庆的红色文化。很多学员表示参加这次红色教育就是一次彻底的精神与心灵的洗礼,深刻理解了“国旗是用先烈的鲜血染红”的真正含义,深刻了解了党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政治信念。

二是参与三进三同,紧密联系群众。了解国情民情、体验基层生活、密切与基层和群众的联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骨干培养的重要目标。7月25日至8月1日,大骨班第三期学员分为7个分团深入到重庆市南川区8个乡镇的40余个村庄、128家农户,开展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进三同”活动。学员们从简单生火做饭、洗碗刷锅、扫地清洁做起,到冒着炎炎酷暑、热情高涨地参与割草喂牛、上山砍柴、田间除草、松土修路等生产生活劳动。对于多数在城市长大的学员而言,在农田里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很新奇;从未干过农活的他们也真切体会到了“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在“三进三同”中,学员们不仅学习到了许多生产劳动和生活技能,也与所住的农民家庭建立了朴素而深厚的感情。浙江大学学生会主席褚涵文说:“短短几天,我们看到了很多,思考了很多。结合农村实际,我们对以前在书本上、报纸上看到的名词有了更深的理解。的确,不了解农村就不了解国情,大学生要到农村去上好这不可或缺的一课。”

三是进行参观考察,感受发展成就。在实践中开展必要的参观考察活动,对于帮助大学生骨干充分了解和感受国家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坚定成才报国的信心和信念有重要作用。在重庆期间,大骨班第三期学员们参观了重庆市规划展览馆和三峡博物馆,在南川区听取了区情介绍、参观了区工业园区,在基层乡镇也参观了当地的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特别是7月27日下午,在重庆市委小礼堂,重庆市长黄奇帆为学员们作了长达3

小时的“西部大开发及重庆发展”专题形势报告,为学员们全面勾勒了重庆市在西部大开发中城市化、工业化、城乡统筹一体化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五个重庆建设”和“民生十条”的做法,通过公租房、户籍制度改革、资产重组等案例,深刻阐述了推进重庆发展的三大法宝——改革、开放、创新。通过报告会和参观考察,学员们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有了更直接的了解,对国家和个人的发展前景更加充满了信心。

四是开展社会调查,提供志愿服务。在“三进三同”过程中,除了参加劳动实践外,大骨班第三期学员们带着“联系一所学校、结对一个留守儿童、开展一次慰问活动、写一份调研报告、提交一个建议”的“五个一”任务在乡村广泛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状况、农村经济产业发展、农户万元增收等专题社会调查,开展了支教、慰问“空巢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学员们共走访农户826户,完成专题调查报告26份,提交镇、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议报告124份,撰写乡村日记和心得体会316份。比如,北京化工大学博士肖勇从专业出发,提出金禾村沼气集中开发新思路,得到老百姓认可;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吴撼地博士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建议受到了当地领导的重视。此外,学员们重点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给196名留守儿童当了知心哥哥、知心姐姐,为留守儿童捐款近4万元,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服务基地2个,承诺“每个月一封信、工作以后每人从工资收入中提出100到200元资助各自联系的留守儿童,并且一定要连续坚持10年。”

五是认真总结交流,提升实践收获。8月2日,大骨班第三期学员在重庆南川举行了分团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集体交流,7个分团分别汇报交流了各自实践锻炼的情况和收获,学员们一致认为只有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才能真正了解农村、农民,才能体会“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基层的国家大事”,大学生只有培养起与农民的真情实感,敢于承担责任与使命,才能有所作为。8月4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重庆市市委副书记张轩以及市委常委何事忠、马正其、陈存根等与大骨班第三期学员亲切座谈交流。会上,吉林大学学生会主席张天译、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会主席武帅等8位学员代表分别就感受红色文化、参加三进三同、开展社会调查等汇报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薄熙来同志高兴地与学员们互动交流,回答了学员们提出的问题,充分肯定了团中央、全国学联组织大学生骨干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村这个中国最大的国情的做法,勉励大学生骨干们要坚持密切联系群众,要加强学习,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争取能对民族复兴有所贡献。座谈会后,薄熙来给学员们题写亲笔信,亲切寄语大学生骨干“希望你们不要忘记山城的老农,他们会象想自己的娃儿一样想着你。我们在祖国大西南为你们祝福!”

此外,大骨班第三期学员在重庆期间,还参观了“打黑除恶”成果展览,参加了社会调查方法辅导、中国重庆?金佛山大学生国际登山邀请赛,在南川区种植了“大学生骨干纪念林”,既锻炼了身体、磨练了意志,也以实际行动响应建设“森林重庆、健康重庆”的号召。

红色文化的心得和感悟篇四
《参观龙州红色文化感想》

参观龙州红色文化感想

4月7号,我很荣幸代表我们邓小平理论研究学会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红色教育基地挂牌仪式,我们参观了革命遗址、纪念馆,缅怀先烈,感触很多、受益匪浅。

我们到达龙州,参观的是龙州纪念馆、红八军旧址、龙州起义纪念馆、胡志明展馆。

上午我们来到龙州起义纪念馆,纪念馆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近年建成的规模较大的一所革命历史纪念馆。馆内收藏着龙州起义时期和中国红军第八军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和历史资料。在纪念馆的宣誓墙前,大家在老师的指引下,迅速排成了整齐的队伍,馆长简单讲述了龙州纪念馆的建成以及它的龙州的历史,我院书记致词,随后导游叶子带领我们参观纪念馆,我们认真的听着导游讲解每一幅图片,我们的心情不断改变,看着3D的战斗情况效果回放,我们融入了当时的战况。革命战士的精神为我们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文化源泉。现场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引领大家回顾了邓小平发动龙州起义的全过程,让学生党员时刻铭记没有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实践,就没有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同学们听着胡志明的事迹,看着年代久已的棉衣、枪炮等物品,听了龙州的战斗队伍的成立过程,其中包括龙州经历过的大大小小的战役;再看看那些黑白底色上的一张张年轻的笑脸—我们看着可亲可爱的战士们,大家无不为之动容,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捍卫着龙州,我

们的祖国,用自己的热血教育着我们。接着我们瞻仰了各大领导的头像,邓小平,胡志明„„他们皆是神情严肃地迎接我们的到来。

胡志明展馆的建立为增强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起到了积极的教育与引导作用,更是成为中越两国青少年不可多得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观胡志明展馆了解中越人民在革命活动中结下深厚友谊的历史。

我感恩我的老师给了我这次机会参加了此次挂牌活动。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样才不会愧对先烈,愧对恩师以及我们的父母。

天色渐渐的晚了,我们也结束了我们这次红色旅游活动。坐在回程的车上,大家仍然激情不减。此次的红色之旅,不仅让我们学习了革命战争的历史,接受了灵魂的洗礼,更重要的是,我们来到革命圣地,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用先辈的鲜血换来的。我们将把此次“红色之旅”所汲取到的精神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当中。以实际行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愿红色精神永垂不朽。

班级:10电子商务 姓名:林瑞菊

红色文化的心得和感悟篇五
《感受红色文化 追寻革命足迹》

感受红色文化 追寻革命足迹

——“追寻发展印记”实践报告

8月28日下午三点,郝嘉轩、史鸣宇、贺知秋、宋冠廷和王立群五位同学,欢呼雀跃地来到胜北社区景苑南区党员服务社,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他们。孩子们聚在一起,很是热闹。而对于这次实践活动,他们都有些懵懂。

与红色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工作人员带领孩子们参观了党员服务社红色大讲堂和红色教育展厅。

在红色大讲堂里,陈列了许多红色电影光盘。孩子们争相要求看电影。因时间关系未能如愿,不过工作人员答应孩子们以后有时间的话,可以过来看。

在红色教育展厅,一只只瓷碗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

恨不得把脸贴到玻璃上看。一尊毛主席雕像让他们驻足停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有些孩子可能是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像。

参观期间,孩子们疑惑地问:“为什么叫红色呀?怎么不说绿色、蓝色?”工作人员告诉他们说:“红色文化是指由一些优秀的革命前辈们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同学们要多走进革命前辈的红色故事里,好好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听苟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

实践活动的第二站来到了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苟海山爷爷家。爷爷很和蔼,见到孩子们很高兴,赶忙招呼他们坐下。孩子们一字排开,端坐在沙发上。王立群代表孩子们为苟爷爷佩带了红领巾。苟爷爷刚一落座,未及开口,已是潸然泪下。也许是

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勾起了老人伤心的过往,也许是那段不平凡的经历让老人激动不已。老人的两行热泪让孩子们惊呆了,屋子里一下子安静了,只听见苟爷爷在那里叙述着一个真实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很认真。最后,苟爷爷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孩子们好像听懂了,不住地点头。

从苟爷爷家出来,孩子们好像从刚才的那个情绪中出来了,又开始欢蹦乱跳了。孩子终究还是孩子,一下子无法理解红色文化的深厚内涵,而这也正是开展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的必要性所在。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高度重视。

红色文化的心得和感悟篇六
《走进美丽江西___感受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的心得和感悟篇七
《感受红色文化实践立项答辩》

各位评委,大家晚上好。我是来XX的XX。这是我的搭档XX。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做立项答辩。

我们团队的主题是“感受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团队成员共有六名,我担任队长,其他五名成员也都来自我们班,我们互相了解,有十足的默契。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介绍我们的实践活动。

首先是实践目的。围绕“感受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开展自主实践活动,调查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参观革命遗址并为游客义务讲解,将我们人文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并在宣传红色文化,提高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程度的同时锻炼实践交流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第二是前期准备,我们细致讨论了实践的主题,最后选择了“追忆先烈,红色革命文化行”的内容,并确定了“感受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我们策划了主要的活动形式、初步确定了我们的活动地点。最后,制作了《关于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识程度的调查问卷》。并根据成员特性对成员分工,但在实践过程中将会视情况调整。

活动策划这一板块花费我们较多时间,我们预计步骤是群众调研、走访参观、志愿讲解、感想总结。

群众调研我们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和当面访问的形式。主要面向理工及大连其他高校。

走访参观的地点我们定位为大连周边最突出的红色景点之一——日俄监狱。从革命遗址感受历史,反思历史。

了解到日俄监狱讲解员不多,一批参观者不论人数多少都是一名讲解员带队的状况,我们将搜集关于日俄监狱的资料并在参观完日俄监狱后,进行义务讲解。让参观者更加了解那段历史。感受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

我们的实践策划并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们保证将在实践中投入十分热情,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到最佳。

谢谢!请评委提问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红色文化的心得和感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红色文化感悟 红色文化学习心得 工作感悟及心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红色文化的心得和感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红色文化的心得和感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xdth/19240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