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十九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范文20篇

十九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范文20篇

2019-12-20 16:05:42 编辑:huantt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简称: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 ...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简称: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闭幕之后召开的第四次全体会议。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分享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范文20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十九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范文20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作出决定,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头等大事。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四中全会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好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职能作用。

  要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认识和把握全会及其主题的意义。在我们党成立近百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程中,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过上了越来越美好的生活。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中国之治”的客观现实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制度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这可以从十九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几件大事进一步得到充分印证。国庆70周年系列活动,集中展示了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充分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是新时代党的又一次自我革命,广大党员干部在坚守和践行初心使命上产生强烈共鸣,人民群众也由此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事实胜于雄辩,我们在交换比较反复中更加坚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我们党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推动国家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积淀、实践基础、理论认知,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既阐明了必须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又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充分体现了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必将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准确把握、认真落实四中全会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四中全会对于纪检监察工作有着特殊意义和重要要求,为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全会《决定》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有理论上的新概括、又有实践上的新要求,通篇对我们都有重要指导意义。有些部分的内容具有直接指导意义,比如,“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中的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等,都是我们工作中的重大原则、重点任务、重要要求。“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更是与纪检监察工作直接相关。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十九大提出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这次全会将两方面贯通起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方面加以重点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将监督工作、反腐败工作纳入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战略考量,体现了对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高度重视、殷切期望。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这些部署要求,结合职能职责,认真贯彻落实,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

  坚定制度自信,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把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战略、重大工作安排落到实处,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底蕴、丰富实践成果和巨大生命力,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四个自信”,包括坚定对监督制度体系、反腐败体制机制的自信。要强化制度意识,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都要自觉对标对表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确保不出偏差。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在制度执行上不做选择、不搞变通、不打折扣。涉及制度层面的大是大非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能有丝毫含糊。

  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着力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监督保障执行,就是立足职责定位,聚焦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突出政治监督,强化日常监督,构建全覆盖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强化制度执行力,保障国家治理各项决策部署、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切实得以坚持巩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促进完善发展,就是发挥职能作用,聚焦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方面问题,通过监督推动整改、促进改革、完善制度,使各项制度日益健全、不断发展,推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把公权力置于严密监督之下,有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实在地体现在《决定》明确的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13个方面制度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我们国家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的全过程,体现在不断提高治理能力的全过程,也体现在纪检监察机关履职尽责的全过程。

  与时俱进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纪检监察各项制度创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指向和工作要求是一致的。要适应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要求,一体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纪检监察机构改革,健全纪检监察法规制度体系,自觉促进党内监督、国家监察与完善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相适应相协调。健全协助党委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完善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长效机制,推动协助职责和监督责任贯通协同、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一贯到底,推动党内监督和其他监督形成合力。推进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三转”,健全统一决策、一体运行的执纪执法工作机制,完善自身权力运行机制和管理监督制约体系,加强纪检监察干部运用制度能力建设,以制度建设保障纪检监察铁军建设。

  十九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范文20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作出决定,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次全会必定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里程碑意义而载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册。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新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历史性成就,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部署了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重大任务,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也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宣言书。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的重大政治责任。

  一、全面把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首先要深刻认识这次全会召开的重要背景。从国际背景看,就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深入推进,经济全球化深度调整,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国际局势加速演变,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更加广泛,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更加紧密。不仅我们是这样看的,一位西方政要最近也提出了一个看法:随着西方文化衰落和新兴市场国家崛起,西方霸权正在走向终结,世界秩序面临重大调整。这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下述预言的科学性,这就是“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我深深感到,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条件。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全球发展深层次矛盾突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并且有新的表现,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彼此交织、相互影响,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在发展的外部环境上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

  从国内背景看,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明年我们将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步向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新的奋斗目标进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同时,还要看到,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20个月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极大振奋和凝聚了党心军心民心,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增强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效明显,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各项工作胜利完成,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经济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工作有力有效,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深入推进,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在全会上,中央政治局20个月来的工作得到充分肯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卓越能力得到高度评价。全会结束后,党内外、国内外对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也是赞誉有加。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这次全会重点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全面考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不仅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而且要不断增强其发展性和创新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盛不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牢靠而持久的制度保证。”习近平总书记还专门讲了党中央确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点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的四点主要考虑:第一点,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第二点,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要任务;第三点,这是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第四点,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对这项工作作出部署,有利于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四个自信”。我们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4点考虑,深入领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们推进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不是为了好看好听,而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同时也是致力于促进人类进步事业。我认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同样,加强国际治理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世界人民共同创造人类美好前途的必由之路。我还认为,新中国70年来的实践经验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国家要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改革要搞好,发展要搞好,稳定要搞好,治理也要搞好。十八般武艺各有其用、各具所长,难以相互替代。改革只能解决改革能够解决的问题,发展只能解决发展能够解决的问题,稳定只能解决稳定能够解决的问题,国家也有需要通过治理才能解决的问题。过去,我们老讲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现在是不是可以提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治理四者关系。这是可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全会《决定》形成过程,是党中央充分发扬民主、凝聚全党智慧的过程,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越性的生动体现。为起草这次全会《决定》,党中央成立了文件起草组,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王沪宁、韩正同志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地方负责同志参加,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进行文件起草工作。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召集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文件起草工作正式启动。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直接领导下,经过近7个月时间的调研和起草,逐步形成了《决定》稿,提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整个起草过程是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凝聚党内外智慧的过程,也是党中央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中央确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点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是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党内外意见和建议、全面考量各方面因素作出的决策。二是,在文件起草和修改过程中以及全会讨论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党智慧。三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在确定全会主题和决定稿起草修改过程中都征求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四是,在决定稿起草和修改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决定稿的框架提纲和决定稿,所有思想观点和重大举措都经过充分审议,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显著优势。这在11月6日新华社播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诞生记》中有详实而生动的报道。

  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抓好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和执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3件事,坚定制度自信,增强制度自觉,推动全会作出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决策落实到位。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制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一个重要意图,也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项明确要求。

  《决定》在最后一部分明确提出,要“加强制度自信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要求?就是因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道理很简单,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党员和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没有自信,觉得它们不如别人的好,总是抱怨自己国家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怎么能够做到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建设我们的国家?怎么能够做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怎么能够做到满怀信心、披荆斩棘地开创事业新局面?一个民族也好,一种文明也好,如果没有自信,就不能自立,也难以传承。

  什么是“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讲过:“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关于自信,我们党的领导人有过深刻而生动的阐述。1917年,青年毛泽东就豪情万丈地写道:“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1992年,面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邓小平同志斩钉截铁地讲道:“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那个时候的世界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不久的世界,社会上普遍存在社会主义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资本主义制度不战而胜的论调甚嚣尘上,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福山提出了名噪一时的“历史终结论”。但是,事实证明,他们都看走眼了。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地讲道:“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习近平总书记还讲道:“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回顾我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现今中国人的自信是空前增强了。这是相当的来之不易!经过了极为深刻而复杂的心路历程的。大清王朝曾经是自信爆棚,把自己看成中央帝国,别国是蛮夷之地呀!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一次次入侵、中国一次次割地赔款,中国逐渐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的自信一步步丧失了,代之的是那不断加深的自卑。100年前五四运动期间,不是有人甚至提出“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废除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国民的不自信到这种程度!旧中国的中国人没有自信,腐朽落后的旧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深重,怎么能让人民对之产生自信?如果要想对1840年后旧中国的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有直观的感觉,看看电视上报道的现今中东地区一些国家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就行。我们中国人从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树立起自信,对自己国家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自信。中国人的自信是从哪里来的?

  第一个想法:我们的制度自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前赴后继用生命、鲜血、汗水换来的,是一点点积攒出来的!抗日战争胜利增强了国人的自信,新中国成立增强了国人的自信,抗美援朝胜利增强了国人的自信,“两弹一星”增强了国人的自信,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增强了国人的自信,华为、任正非增强了国人的自信。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没有这些成就,中国人的自信怎么会产生出来呢?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讲道:“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上升,国际上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等议论和研究也多了起来,其中不乏赞扬者。一些外国学者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导致一些西方理论正在被质疑,一种新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在颠覆西方的传统理论。我们始终认为,各国的发展道路应由各国人民选择。所谓的‘中国模式’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第二点想法:我们的制度自信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紧密相连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作为这一变化的综合反映的国家制度,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永远不会是十全十美的,永远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一个国家的国家制度的优越性,除了表现为特定时段的现实状况之良好,极为重要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自我完善能力之强大。因为再好的国家制度、再好的国家治理体系,如果不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适应性,就很难保持好的状态。很多人都说美国的制度有很强的自我纠错、自我恢复能力。历史上确实是这样的。但是,我们也不用去羡慕人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不比他们的制度差。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具有很强的自我革命精神,叫做坚持真理、纠正错误。“文化大革命”那样大的错误,还不是由我们党自我纠正了!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我们党和人民浴血奋斗多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尽管这个制度,还不够完善,又遭受了破坏,但是无论如何,社会主义制度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这是在1980年讲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充分证明,就是邓小平同志讲的那个样子,我们的国家制度在一天天完善和发展起来。

  这次全会对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作出系统总结,把它展现在世人面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也经历了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这方面的成就也是一个历史性成就。不说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基本上是在“文化大革命”后重启,就是从新中国成立算起,也只用了70年的时间,资本主义制度从建立到成型所用的时间应该不是这般短。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建成强有力的国家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完全可以说是新中国创造出来的另一个世界奇迹。

  第三点想法,制度自信的底蕴是成功的实践。“四个自信”最终源于实践自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而且,这是以人民为主体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是通过自己扎扎实实的努力不断增强自己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拥趸。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只有得到人民衷心拥护、在人民心中牢牢扎根,我们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全会《决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历程有精炼和深刻的阐述,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还特别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历史进程和伟大成就的精辟总结。

  更进一步的是,全会《决定》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所具有的多方面显著优势,主要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

  这13个显著优势,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有力保障,是“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也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实际上,制度的显著优势远远不止《决定》中列出的这13个。我们对具有如此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自信行吗?说得重一点,我们如果不自信,那就真是对不起志士仁人、革命先烈、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包括我们自己的付出和努力了。

  我们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最根本的就在于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把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有机统一起来,具有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本质属性,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一切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资本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无可比拟的先进性,而先进性则是优越性的本源,先进性决定着优越性。

  我认为,我们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这件事情上,最为重要的就是联系实际深化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所具有的显著优势的认识。抚今追昔,对我们这样一个历经磨难的民族来讲,自信确实来之不易,更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实现伟大复兴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觉

  制度自觉与制度自信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制度自信,就谈不上制度自觉;没有制度自觉,也谈不上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讲:“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这就是讲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

  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把握党和人民在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走过的道路、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不能照抄照搬他国制度模式,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觉的重大举措。

  (一)要深刻认识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源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没有制度不成其为国家,没有治理则会是国之不国。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商鞅早就讲过:“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

  关于如何治国理政,邓小平同志强调,还是制度靠得住些。这是在总结“文化大革命”10年内乱惨痛教训后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他老人家深刻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对制度的极端重要性,华为的当家人任正非也认识得很透彻。2019年5月20日,他在接受德国电视台采访时,就讲到了制度的极端重要性,他是这么说的,“我现在活得很潇洒,公司已经走上正轨,有没有我,公司都会照样发展。你们看,在这么紧张的情况下,我都没有什么事干,一切都在制度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这是对国家制度极端重要性的深刻揭示。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要从根本上去判别,要看它能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邓小平同志、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都有精辟的观点。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党和国家的各种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须用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条来检验。”习近平总书记说:“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政治制度在国家政治体系中具有决定性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中,政治制度处于关键环节。所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对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来说,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能力,永葆政治本色,极为重要的一点是坚定不移维护和遵行政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断不仅为我们判别一个国家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优劣提供了指导,也为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遵循。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了国家治理。不只是我们自己,就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这一点看得也很清楚,他们焦虑、恐慌的,表面上是中国制造业、商品出口的竞争力,骨子里是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竞争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所展现出来的有力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显著成效充分证明,这个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二)要深刻认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古今中外,一切有生命力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都是从本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适应时代潮流、顺应人民要求、不断与时俱进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就是这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靠几个人设计设计、纸上写写就形成的,而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并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探索形成的,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我们的这个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怎么来的?考察下来,我以为最重要的有3个来源:一个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所进行的制度建设和治理的实践探索,一个是新中国成立前历朝历代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有益经验,再一个是世界其他国家的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的有益经验。

  第一个来源,可以上溯至苏维埃制度建设和苏区治理的实践经验。比如,1931年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1934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等等。还有抗日政权的“三三制”、精兵简政、马锡五审判,等等。解放区政权制度建设和治理实践就更为丰富了。应该说,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已经积累了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新中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的根基,70年来新中国的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就是在这个根基上不断厚植起来的。

  第二个来源,更为悠久,就是包括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经验在内的几千年中华文明,也就是毛主席讲过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比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理法合治、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公平观念,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革新精神,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立场,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之道,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国际主义,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风范,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调解制度、屯垦制度、边防制度,等等。很有实际效果的人民调解制度就是历史智慧的传承,这样的具有历史传承的制度应该说是不少的。总而言之,历史是割不断的,思想史是这样,制度史也是这样。

  第三个来源,世界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开头最重要的是苏联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的经验。我们的1954年宪法就参考了苏联宪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是从苏联学来的。当年,毛主席要求高级干部读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改革开放后,我们是更为广泛地学习借鉴外国有益经验和体制机制,最突出的就是引入市场经济体制,并把它与社会主义制度有机联系在一起,创造性地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而到本次中央全会确立三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强调的是,学习借鉴不是照抄照搬。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总结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深切地认识到,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根本途径是改革,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成功路径。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具体制度不得力,所以要通过改革体制机制,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我们的改革不是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而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就与西方所期待的“改革”具有本质区别,他们讲的是戈尔巴乔夫式的“改革”,那样的“改革”只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摧毁。这样的“改革”永远搞不得,搞了就是犯了颠覆性错误!苏联殷鉴不远!对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过,我们必须保持警醒。

  总之,一个国家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要随着时代进步、实践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我更愿意把一个国家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看成一棵活生生的树。制度之树要想茁壮生长,需要经受风雨考验,需要人们的精心呵护,从小树苗到长成大树,培土、浇水、施肥、修枝、杀虫等功夫是万万省不得的。

  (三)要深刻认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

  第一,准确把握指导思想。就是全会《决定》里面的这段话:“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全会在总结新中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进行了汇总并作出一些新的概括。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定了党的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统领地位。党的领导制度不是一个新词,邓小平1980年有篇著名讲话,题目就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新的发展是,这些年来我们对党的领导地位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列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第一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所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如果中国出现了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不仅我们确定的目标不能实现,而且必定会产生灾难性后果。”党的十八大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新实践、新认识,为这次全会就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建设作出新部署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使这次全会水到渠成地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这项重大任务,并且被列为13项重大任务的第一项,强调“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没有党的领导制度这个根本领导制度,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领导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和核心。

  毛主席对党的领导制度的贯彻执行是极端重视的。举一个例子:1955年1月11日,中共财政部党组就税务干部中贪污盗窃国家税款情况上了一份国务院并报中央的报告,毛主席把这份报告批送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陈毅、习仲勋、杨尚昆同志阅,并指出“这是财政部党组写给国务院,请它‘批转各省市党委’的一个报告。这种请政府命令党委的观点是错误的,并且不止一个部如此,请作纠正”。邓小平同志1989年9月4日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就特意交代:“关于工作方法,我提一点:属于政策、方针的重大问题,国务院也好,全国人大也好,其他方面也好,都要由党员负责干部提到党中央常委会讨论,讨论决定之后再去多方商量,贯彻执行。”我还有一个理解,这就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是坚持和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我国国体的应有之义,我国工人阶级就是通过自己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来领导社会主义中国的。值得警惕的是,最近一段时间有美国政要不止一次表示,他们反对的不是中国,而是中共。崔天凯大使作出了有力回应,他直截了当地回答道,企图割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对全体中国人民的挑衅。一方面声称希望看到中国成功,另一方面却企图抹黑和推翻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成功的核心力量,实属伪善和无理之至。我认为,不仅是伪善和无理之至,而且是用心极其险恶和毒辣。他们的用心绝不会得逞。

  全会《决定》还对一些制度作出了新的概括,比如: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定为以下3项,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体系、“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外事制度、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也分别作出了阐述,全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内涵。

  第二,准确把握总体目标。就是全会《决定》中的这段话:“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这个总体目标,是根据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来设定的,是一个短期、中期、长期相衔接的目标设置,反映了我们党在国家制度建设上一以贯之的思想认识和工作部署,也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长期性的认识和把握。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就提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迄今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另一方面,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永远在路上,要锲而不舍地加以推进。

  实现这个奋斗目标的现实途径就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也就是本次全会决定提出的,既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抓紧制定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生机活力。

  第三,准确把握提高制度执行力这个关键。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全会《决定》提出,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怎么才能实现“更好转化”?关键就在于提高制度执行力。

  一段时间以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有制不守、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过去人们不是老说上百个制度管不住一张嘴吗?不少制度成了“稻草人”“橡皮筋”。针对这种积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制度执行力,让制度、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使查处违纪违法问题制度化、经常化,使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纠治这方面问题上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同时,也要看到,制度执行依然是一个短板,必须把提高制度执行力作为工作重点突出地提出来、抓起来。为此,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还明确提出“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坚决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应该说,这两段话都属于总体性要求,第一段话是对组织和人员的要求,第二段话是工作重点和问题导向的要求。

  (四)要全面把握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的若干重大任务。全会《决定》一共提出13项重大任务,明确了各项制度必须坚持的根本点、完善和发展的方向,并作出了工作部署。思想认识的提高,总体目标的实现,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任务的完成上

  第一项重大任务: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重点要在以下6个方面下功夫: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重点是采取以下重大举措:确保全党遵守党章,恪守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党、团结人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形成长效机制;推动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落到实处;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强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完善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具体制度;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完善发展党内民主和实行正确集中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的体制机制,等等。

  第二项重大任务: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深刻认识到,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重点要在以下5个方面下功夫: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重点是采取以下重大举措: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健全代表联络机制,健全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适当增加基层人大代表数量,加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健全相互监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自觉接受监督、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实施专项监督等机制,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完善照顾同盟者利益政策,健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制度;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着力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等。

  第三项重大任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要深刻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重点要在以下4个方面下功夫: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重点是采取以下重大举措: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实行惩罚性赔偿制度,严格刑事责任追究;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等等。

  第四项重大任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要深刻认识到,国家行政管理承担着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重点要在以下4个方面下功夫:完善国家行政体制;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重点是采取以下重大举措:以推进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优化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组织、行政监督体制;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完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适当加强中央在知识产权保护、养老保险、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事权,减少并规范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支持地方创造性开展工作;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等等。

  第五项重大任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深刻认识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点要在以下5个方面下功夫: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点是采取以下重大举措: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健全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扩大开放;健全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国家技术安全清单管理、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等等。

  第六项重大任务: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深刻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重点要在以下5个方面下功夫: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重点是采取以下重大举措: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完善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制度,等等。

  第七项重大任务: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深刻认识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重点要在以下4个方面下功夫: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重点是采取以下重大举措: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等等。

  第八项重大任务: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要深刻认识到,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重点要在以下5个方面下功夫: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重点是采取以下重大举措: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健全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提高防范抵御国家安全风险能力,等等。

  第九项重大任务: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重点要在以下4个方面下功夫: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重点是采取以下重大举措: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国家公园保护制度;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等。

  第十项重大任务: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要深刻认识到,人民军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柱石,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必须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和拓展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政策制度体系,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确保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重点要在以下3个方面下功夫:坚持人民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健全人民军队党的建设制度体系;把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贯彻和体现到军队建设各领域全过程。重点是采取以下重大举措:坚持全国武装力量由军委主席统一领导和指挥,完善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的体制机制,严格落实军委主席负责制各项制度规定;完善党领导军队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基于联合、平战一体的军事力量运用政策制度体系;建立健全聚焦打仗、激励创新、军民融合的军事力量建设政策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精准高效、全面规范、刚性约束的军事管理政策制度体系,等等。

  第十一项重大任务: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要深刻认识到,“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必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管治,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绝不容忍任何挑战“一国两制”底线的行为,绝不容忍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

  完善香港、澳门治理,重点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健全中央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特别行政区行使全面管治权的制度。重点是采取以下重大举措: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宪制秩序,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特别行政区自身竞争力结合起来;完善特别行政区同宪法和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持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提高特别行政区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完善中央对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的任免制度和机制、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基本法的解释制度,依法行使宪法和基本法赋予中央的各项权力;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支持特别行政区强化执法力量。健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对中央政府负责的制度,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完善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内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机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强对香港、澳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和青少年的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国情教育、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教育,增强香港、澳门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和进行分裂、颠覆、渗透、破坏活动,确保香港、澳门长治久安。香港“修例”风波已经持续了5个月,“一国两制”事业在香港遇到新情况新挑战。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关于香港近期局势的汇报,明确提出止暴制乱、恢复秩序仍然是香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依法制止和惩治暴力活动就是维护香港广大民众的福祉,要坚定不移。同时,要做好与社会各界对话和改善民生工作。希望香港社会各界人士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齐心协力,共同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全会精神,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在对台工作方面,要坚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同反对“台独”、促进统一。全会《决定》还明确宣告,在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统一后,台湾同胞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将得到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私人财产、宗教信仰、合法权益将得到充分保障。

  第十二项重大任务: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深刻认识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外部条件。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重点要在以下3个方面下功夫: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重点是采取以下重大举措: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全面贯彻党中央外交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深入推进涉外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完善多边贸易体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维护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支持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平台机制化建设,等等。

  最近,我们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习近平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开放合作命运与共》的主旨演讲,强调各国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举措,共建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重申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他指出:“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自解决。各国应该坚持人类优先的理念,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举措,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机制做实、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共同把经济全球化动力搞得越大越好、阻力搞得越小越好。”他提出了三点倡议:第一,共建开放合作的世界经济;第二,共建开放创新的世界经济;第三,共建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他强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将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市场开放,继续完善开放格局,继续优化营商环境,继续深化多双边合作,继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将张开双臂,为各国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实现共同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新承诺,进一步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和中国人民的宽广胸怀。

  第十三项重大任务: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要深刻认识到,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必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重点要在以下3个方面下功夫: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重点是采取以下重大举措:完善党内监督体系,落实各级党组织监督责任,保障党员监督权利;重点加强对高级干部、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进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健全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制度;建立权力运行可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推动审批监管、执法司法、工程建设、资源开发、金融信贷、公共资源交易、公共财政支出等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等等。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内容严密完整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体现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前3项重大任务之所以安排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就是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个重大要求。我们知道,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这个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中占有统领地位和作用。所以,谋划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各项重大任务必须突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件事情,对作为执政兴国的中国共产党的每一个党员和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每一个公民来讲,都是自己分内之事。我们要积极响应全会号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十九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范文20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回答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用一次中央全会来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并作出决定,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有必要在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聚焦党和国家制度这一根本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

  回望过去,是为了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保持战略定力,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和巩固下去。全会《决定》用“13个坚持”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通过“13个坚持和完善”全面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根本保障所在,是“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所在,也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近代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不懈探索,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站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和制度,坚持以制度来治党治国。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中华民族实现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我们党对制度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1979年3月,邓小平说:“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对制度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制度,定国安邦之根本。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发挥了重大作用。

  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作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其中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是: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深刻阐述了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工作要求。

  全会第一次系统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由“13个坚持和完善”组成,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到“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覆盖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各个方面。

  “坚持”体现制度自信,“完善”体现改革创新。这“13个坚持和完善”,每一个方面都是一个重要的制度体系,支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党的领导制度是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统领和贯穿其他12个方面制度。全会着眼于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这6个方面制度是构成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基本要素,必须全面建设好、始终坚持好、不断完善和发展好。

  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全会提出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

  历史、现实、未来一脉相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随着四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断得以坚持和巩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释放出更加强大的能量。


十九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范文20篇相关热词搜索: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简称: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 十九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2019-11-29)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十九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范文20篇”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十九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范文20篇"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xdth/95089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