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演讲稿 > 《信心铭》讲稿

《信心铭》讲稿

2018-01-02 11:10:54 编辑:zhangyanqing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信心铭》讲稿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  二见不住就是不住二见,若在二见上安住下来了,也就落到二见、边见上去了,如不是死就是 ...

  《信心铭》讲稿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

  二见不住就是不住二见,若在二见上安住下来了,也就落到二见、边见上去了,如不是死就是生,不是好就是坏,不是黑就是白,等等。也就是上文中“唯须息见”的见。从根本上说,我们凡夫有见则必落两边,见从何而来,从我而来,没有我那来的见?既是我见,必执一边,有我见,就有人见,与我相对的别人的见。当然,圣人也有见,但那不是我见,而是从自性中流溢出来的见,当然,这个见也只有圣人才能完全了解,在我们看见,圣人的见也是边见,为什么?因为我们带着自我这个肉壳子看问题,怎么能看得透呢,所以,对圣人的话千万不要轻易批评,因为我们没有那个资格,没有那个智慧。

  弄不好,就会造业受报。既然不落边见要那么高的标准,要圣人才行,那我们凡夫还怎么修这个“二见不住”?只有从相似上面去修,我们不可能做到真正的不住二见,就从相似于不住二见上去着手,比如,我们对做恶事的,说他是恶人,对做善事的,说他是善人。但我们要知道,这是错的,是边见,善是一边,恶又是一边,是二边。你说这人善,但善的结果是什么,最多升天,天福享尽,还是要堕落,这个善有什么意义?你说恶吧,从某角度看也不一定叫恶,一人有病了,你会说他恶吗?会讨厌他吗?不应该嘛。那么,一个人喜欢做坏事,说明什么?说明他心灵上有病,不健康,不是吗?恶人是有病啊,不是恶啊,或者说恶就是疾病啊,所以菩萨慈悲,不厌弃恶人,而是怜悯他们,救度他们。所以,善与恶都是戏论,都是不彻底的,都是权宜这样说的,本质上无善无恶。但我们做不到这样,虽然这样,我们却不能自暴自弃,一定要真认自己错,认真向菩萨学习,做相似的行为。就是要看透善恶的本质,不要为之所扰。善也好,恶也好,不要分别,不要憎爱分明、起心动念。当然不是善恶不分,不是糊涂蛋,而知善知恶而心不动,菩萨不分善恶吗?分噢,分得比我们清楚多了,我往往被眼睛所骗,黑白颠倒、善恶不分,菩萨不会。菩萨神通具足,哪里会被凡夫所骗呢?只是菩萨不会厌弃恶人,因为恶人是重病号,更值得同情,更值得救助。下一句是慎勿追寻,“慎勿追寻”也就是上面的“不用求真”,大师再次强调,你只要把见解放下就行了,千万不要去追寻什么。

  放下就得,一追便失。慎是谨慎、慎重;勿是不要;追是追求;寻是寻找。直译是:要慎重啊,不要追求寻找啊。不要追寻什么?一切,一切东西,我们修道总是找找找,找这样那样,心外求法,最根本的就是上面讲的“求真”,找真理,找真理对不对?但那是修行的总方向,在修法时不能存这个心,禅宗上讲“将心待悟”,你的心时刻想着要开悟,想着,修修,快了快了,就要开悟了,如果你这样想,永不得开悟,待悟之心就是大障碍,你开什么悟。以上四句大师是反来覆去、苦口婆心地叮嘱我们:不要有求真的心啊,只有把见解放下就行了。把见解放下吧,不要去求这求那就行了。你看翻来覆去叮嘱,我们一定要依都奉行,不要辜负了大师的一翻苦心。下面的几句大都是讲一与二问题。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是非是两边,我们心中一有是非观念,真心马上就失去了。才有,就是刚刚有,是讲是非的产生与失心的同时性。是就是我们认为对的,非就是我们认为错的。是非是妄见啊,我们受这个是非的观念毒害最深,而且是非观念是糖衣毒药,吃了味道很好,实际上他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之深,实在是无以复加。我们大家都生活在是非之中,六根与六尘一接触,马上六识开始作是非判断,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个对,那个错。大家可以好好观一观自己的心,看是不是这样,是不是在每件事上都产生我见:我认为应这样,我认为应那样,有我见,就是是非,与我意见一样的是是,不一样的叫非。我们的心成天这样动来荡去,一时高兴,一时生气,一时意气奋发,一时又垂头丧气,这样还怎么能看到真理?就象一潭水,你一搅动,它就混浊不堪,通过它,你再也看不见任何东西。

  所以,要保持心静,清静,不要让心动,这是修心的根本啊,修行就是要时时观心,看自己的心动不动,动了,就要能看到,看到这个动,不需要强迫它静下来,你只要能看到,看到后还是看,不要多长时间,这个动就没有了。生气了,你要知道自己在生气,并认真地看自己生气,只要你看得真切,你的所谓“气”就继续不下去。大家可以试试。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这两句直译的意思是:二是由一产生的,但也不要死守这个一。二是什么?一又是什么?二是一切有为法,一是无为法。有为法是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世界上一切事物、思想都是因缘所生,都是由别的东西组合而成的,离开别的东西,这个东西也不能存在。比如这桌子,是由木头、钉子等材料与人的劳动和合而生,没有这些,桌子不存在;我们的观念也是,要有我们头脑做载体,要有其它形成这种观念的各境遇,没有这些,观念也无法产生。各人的观念不一样,为什么?就因为产生它的因缘条件不一样。无为法是指离因缘造作而独立自存的法。无为法有不同的层次,所谓三无为、六无为,其中的真如无为是最高层次,是佛的境界。

  这个大家了解一下就行。二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一切思想、一切可思可议之的东西,包括上面讲到的“二见”。这些东西从何而来?从真如佛性而来,从我们的自性而来。六祖慧能大师开悟时说了四句话,最后一句叫“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怎么也没有想到啊,自性竟能产生出万事万物。这就是说二由一有,二是由一产生的。这里的自性就是一,万法就是二。下一句又强调“一亦莫守”,说二由一有,二因为一才有,也就是说万法因为自性才有,但是,也不能执著一,执着自性,执着一就不是一了,一是我们的佛性,本来如是,你一执着,就成了二,一个是主体我,二个是我所对的自性,这就是二,落到二里,一就失去了。所以说一亦莫守,不能想到还有一个一,如果开悟的人有开悟的想法,啊,好,我开悟了,我这个想法,就不对,就说明没有开悟,因为有我与我所悟的境界,成了二。守就是执着。佛学上有句话叫万法归一,也是讲这个道理。但我们常常问,一归何处,既然说万物归一,一归何处?大家看看,一归何处?从佛理上讲,我想应该回答“一归万法”:佛性是什么?是能量,是作用,不可见,不可道,不可思。但这个能量我们怎么知道的?从作用上见到的,我们能走路,这不是佛性的作用吗?没有走路,佛性在哪里显现?山河大地、草木丛林、飞禽走兽也是,都是佛性的作用。因为有万法,我们才知道有佛性,把万法都灭了,哪里还有佛性在?所以万法与自性是一不是二,心经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说明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比较深,大家先了解一下,以后慢慢研究。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上面讲一亦莫守,一也不要执着,这一句接着说,如果能不执一,当然更不执着二,那么万事万物都没有毛病。一心不生:就是内心清净,没有对立的概念,没有我和我所,没有一切见,就是我灭、我空,达到这一步,就会发现万法各归其位,没有什么对与错,是与非。

  你想,我没有了,哪还有我所拥有的东西?没有了,这样,一切都还了本来的面目。所以叫万法无咎。我们平时发现这个世界矛盾重重、问题成堆,似乎不可收拾了,但实际上这是因为我们生心,如果我们心空,里面没有一物,还有什么问题?法华经上说:是法住法位。是即这,前一个法指万法,后一个法指自性,一切万法都座落在自性上,都是自性的相,还有什么问题?没有了嘛。修行人就是要修一心不生,只有心不动,在任何情况下都平而又平,不动,那么天下太平,什么都好,什么都没有问题。什么都没有问题了,那我们就得大自在了。我们天天辛苦修行,为什么?就为了这个大自在呀。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这两句完全是针对上两句讲的,是要我们离一切执着,执着有两种,一是我执,一是法执,认为有一个我存在(我实有)是我执,认为有万法存在(法实有)是法执,这两句就是破法执的。前面讲“一心不生,万法无咎”,这里有多少法?“一心”是法,“不生”是法,“万法”是法,“无咎”是法,有四种法。真如是什么?是一法不立,一切都没有,你立一个一心就与真心不相应,哪有一心啊,是你妄想出来的,实际上没有一心二心的,其它也一样,没有,都是假名字,实际是空,都要破除。所以这句讲没有什么咎与无咎,没有什么法及非法,没有什么生与不生,也没有什么心与不心,都没有,都没有才与真如相应。无字与不字意思一样,都表示否定。

  真如超言绝虑,我们一对他表述,就落下尾巴,比如这两句是为了舍上两句,但这两种中还有个无咎乃至不心,还是法,没有办法舍净,大道无言,一有言就落两边,没有办法,所以佛只好拈花微笑,但还是有小辫子,小辫子是什么?就是这个“拈花”与“微笑”,“拈花”与“微笑”还是相啊,所以有的禅师干脆闭口不言。大家要用心体会这个意思,并在修行中学会运用。当然相有粗、细、微细、极微细等等不同,大家先离粗相,比如骂人啊,暴怒啊,争名夺利啊,粗相除掉了,细相才能看得见,看见了才能想办法对治,这样由粗及细一步步除下去,等极微细的相除掉了,就豁然见悟了。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能是能起作用的主体,因为主体是自动之法,能自动起作用,所以佛法上习惯将之称为能,境呢?主体起作用总有对境,相对的叫境,比如我在听音乐,这个听是能,被听的音乐叫境,它被动之法,也叫做所。因为它是主体所作用的对象,所以叫所。这个能境是两边,是妄见,且是相互依存。我们凡夫之所以是凡夫,就因为我们能境俱足,忘不了一个我,忘不了与我相对的各种境界,因而产生无量无边的造作,使我们业力缠身,永无脱苦之期。你修行,如果把境除光了,见一切都是空,最后这个见也没有,也是空,那么,还有主体吗?没有了,见者都不在了。这个见者就是能啊,你看,境灭了,能也就灭了,所以叫能随境灭,能随着境灭而灭。

  下一句也一样,逐是追逐,就是跟着,也就是随,逐与随是一个意思。如果主体没有了,还哪有客体,主体与客体是相对存在的,主体没有了,客体就复归本位了,本位是什么?是空,是真如自性。我们现在为什么烦恼,就是因为不守本位,从本来的位置上溜掉了,如是你复归本位,那么与你相对的一切也就随之复归本位了。那么,万事大吉,天下太平。你回本位叫能灭,境顺本位叫境灭,能灭时境也跟着灭,所以叫境逐能沉。沉是沉没,沉没了,不就是灭吗。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这两句与前两句正相反,前两句讲灭的因果关系,这两句讲生的因果关系。直译的意思是:境是由于能才有境,能是由于境才有能。主体与客体是相对而生的,有能才有境,有境才有能,没有能,则境归空,没有境,则能入灭。两者是同起同灭。同起则能境相因,变现出世界万象。同灭则物我一如,自在无碍。为说明这个道理,再介绍佛法上两个名句:一是“心本无生因境有”:这句是讲,心本没有,因为有境才有心。二是“心生则种种法生”。

  这句是讲,境本没有,因为有心才有境。这两句实际是一个东西的两面,不是两个东西,不是说先有心后有境或法,也不是说先有境或法后有心,心法同生同灭,无先无后。我们的心本是圆同太虚,圆同太虚了,与太虚相合了,还怎么分心与境,心即境,境即心,但现在我们的心因无明所障而变小了,缩到了一个身体里,这样,便把三千大千世界排斥在心之外,境就产生了。然而心又怎么会缩小呢?哪里有心啊,心是因为真如被遮蔽才产生的,真如被遮蔽,妄境出现,所谓的心才产生,没有妄境,哪来的心呢?所以说心本无生因境有。这个问题是佛法中最深奥的部分,没有开悟,都是盲人摸象,说不清楚,所以就不多说了。只是我们大家在修行中需要注意,要认识到心是假的,我是假的,你一切境遇都是假的,世界都是假的,是假有,不是真有,一切得失盛衰、悲欢离合都是过眼云烟,一定要精进修行,证得我空法空,归家稳坐,亲见爹娘。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这两句与二由一有的意旨是一样的。欲是要;知是知道。两段:两截,两个东西。就象一根棍,本是一段,现在被截断了,变成了两段。一个是上文所说的能,一个是上文所说的境。元:原,原来,本来,实质上。一:就是上面一再提到的一,也就是诸法实相,就是真如佛性。空:指真空,也就是一,也就是真如、佛性,一就是空,空就是一,一空连用,意思是一个。这两句的意思是:你要知道,这能与境的的本原,还是一个东西,还是一个空,不是二个。万事万物都是从空而有,从一而有,我们看到沧海桑田、世事流转,这世界时时在变、月月在变,年年在变,这样灭了,那样生了,我们人也是这个死去了,那个出生了,没完没了,但虽然相上变化无穷,但这个一不变,理不变,佛性不变,它不动不摇,不生不灭。你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在起作用,世界的生灭都是因为它啊,世界都是它的外化啊,所以说两段元是一空。这一句同下一句一样,还是讲性与相的关系的。万事万物都有三个方面:一面是它的性,又叫体,即事实的本质,一个叫相,即事物可见可感可测的状态,一个是它的用,即事物的功用,作用。

  比如杯子,它的体是什么?是一种容器,能盛茶水。它的相呢?你看,有的是玻璃做的,有的陶瓷做的;有的方的有的圆;有的大有的小,种种不同,这就是相。它是用呢?都是用来喝茶的。任何事物都有这三个方面。但一般我们只说性与相,谈到性相,用即在其中了,不用单独说用。从佛法上讲,自性是万法之体,万法是自性的相用。这两者原本一体,无法区别。比如,性是海水,相是波浪,没有海水,哪来的波浪?相反,把波浪拿走了,还有海水吗?也没有。这就是性与相的关系。文中的所说的一、能就是性,所说的二、境就是相。大家对性相要有基本的了解,不然,知见难明,修行往往会走弯路甚至于邪路。这一句是导境入能、导相入性。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

  这一句与上一句相反,是导能入境、导性入相。这个一,这个空同两无二无别,就是两,所以说“一空同两”。万事万物都包含在其中,这就是“齐含万象”。同,相同,指一与两相同。齐,指同时性,整体性。因为万象全体一齐包含在一空之中,所以用这个齐。我们平常说“大家一齐来”,这个齐字的意思与本处的齐是一致的。含:包含。象:事事物物。万象就是一切事物,也就是与能相对的境,一切境。上句说万法是一空,这句讲一空是万法。

  一空也不能离开两、离开万象而独立自存。没有相,体从何来?又有人比喻,性是金子,相为戒指、金条等金器,这个金子是什么?是戒指、金条等金器,把金器都拿走了,金子在哪里?金子不能独立自存,不能离开金器去找金子,那样你找不到。金子就是金条,就是金戒指、金耳环。所以说一空同两,所以说齐含万象。所以,一是大宝贝,得到一,就得到了一切。为什么?齐含万象啊。这不是假的,不是说着玩的。你看极乐世界的人,他们只要想要什么,心念一念,东西就来了,他们还没有证得一,有的还是凡夫,但他们已能这样了,为什么?佛力加持,是大慈大悲阿弥陀佛愿力加持的,没有佛力加持,这些菩萨没有这么大的神通。所以他们还要修行,只有真正觉悟了,才能真正神通自在,不然,离不了佛,离开了佛力,失去了佛力的加持,一切神通马上失去。我们信佛人一定要立大志,不要只是烧烧香、拜拜佛、捐几个小钱了事,要真修行,誓在今生得到解脱。这样才不枉了做人一场、信佛一场。轮回路险,一失一身,再想得人生,再想走上修行路,真如盲龟值木,山顶穿针,难哪。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证得一空,则是“不见精粗,宁有偏党”。精即是细,与粗相反。宁:岂,难道,怎么会等意思。偏:片面,侧重于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如偏向,偏见等词都是这个意思。党:党字的古体字是黨,上尚下黑,本义是晦暗不明。在古代指集团时,带贬义,如结党营私。

  党代表某个集团的利益,所以是偏,用作动词是偏私,偏袒。因而文中偏党连用,表示心存偏面,不公正。我们看世界,千姿百态,万法纷呈。至人看世界,万法一如,都是一个样子,看不到谁精谁粗,哪里还会有自己偏见、偏爱?这就是这两句话的意思。精与粗,正与偏都是两边,圣人不着两边,故不见,故没有。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到达后,一切法平等,没有谁高谁低之见。这是证道者的境界,凡夫没有办法不分别,不执着。见到精粗是分别,有偏有党是执着。凡夫做不到,但是,我们修行人要知道这个道理,努力实践这个道理,做个相似佛,相似佛做长了,就能成真佛。你不想向佛学,怎么成佛?而且向佛学不是一天二天就能成就的,一开始你学得不像,慢慢的有点像了,就成了相似佛,但像还不是啊,只是像啊,还要继续修,只到与佛把臂而行为止。上文讲一空同两,齐含万象,这两句是接着讲一空的境界的。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大道就是最高的理,就是真如,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无上菩提,如是等等,名号各别,其旨是一。用世间哲学讲,就是指最高的真理,绝对真理。这个大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禅师有说:道在粪尿。什么意思?就是说这个大道体宽。

  尽虚空遍法界,一切都是大道所成。华严经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归还此法界。没有什么不是从这个一真法界里流出来,也没有什么不要归还这一真法界。你看,这大道之体是不是宽。正因为大道无处不在,所以要证入大道不存在易,也不存在难,说难,道在眼前,无遮无隔,触目就是,难什么?说易,我们无始以来轮转六道,至今还在生死道上挣扎,易在何处?我们对证大道有难易之见,这本身就是障道之因,不要有难易之见,只要一种平怀就行,就是心里不要有想法,不要琢磨,一琢磨,心就被混浊了,就不能见大道了。这让我想起关于聪明人与老实人的问题。我们现代人比过去聪明,思想上与时俱进、做事上八面玲珑,还有的被称作精英,更是所谓的“人尖”。然而,从修道上讲,从心灵上讲,这种人的根最钝,最不能成道。为什么?因为太聪明,故见解太多,执着太深,对世法执着太深了,还怎么成道?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一点也不错。而老实的人呢,只要他走上学佛之道,成就就会很快。佛陀时代的周梨盘陀迦,愚笨而现证阿罗汉,唐代的慧能,不识字而闻法大悟,都是典型的例子。所以,我们千万不能自夸聪明,聪明误人,不要对每一件事都指手划脚,说三道四,自以为高明,那样你就永远无法进步。一个愚人,他因为愚,所认不认为自己了不起,如果他有佛缘,有善知识指点,那么,他就不会把心用在怀疑上,不去想这样修行会不会成功?是不是会走弯路?有没有更好的法门?他不想这些,师傅让他念佛,他就万事皆休,死心踏地地去念佛,直至净念相继,亲见如来。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上句讲体悟大道实际是无易无难,但我们有分别心,不会心甘情愿地放弃自我,万事随缘,离易离难,修行总想着快一点成就啊,快一点开悟啊,或者相反,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时间早了,别急,慢慢修吧。想快的,能不能快起来?

  不能喔,古人说,欲速则不达,想快的本身成了障碍,达不到目标啊真理是普遍的。所以这里讲小见狐疑,转急转迟。小见:偏面的见解,偏面的看法。也就是凡夫的见解,因为我们没有悟道,都是在梦中,所见的只是梦想,所说的都是梦话,不是真的,所以是错误的,因而叫小见。比如,有个成语叫管中窥豹,从一个小孔中看豹子,豹子就成了一个金钱图案,豹子真是金钱图案?不是喔,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小见,看不到全体。所以,我们修行人就是要不断扩大自己的心量,使自己学会包容,你心的包容量越大,你站的越高,你所见越远,所见越真,当你把束缚你的心的一切都消除时,你的心就与法界无差无别,那样,你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了。这时,你就是罗汉、菩萨、佛,不存在急与迟的问题了。因为小见,思量迟急问题。狐狸多疑,所以用狐与疑连用。转:转变。一时急着想成道,一时就道心消退,弃道不顾,转来转去,所以用这个转字。急与迟也是两边,两边则与道不合,道是什么?不落两边。也就是佛学上所讲的中道。什么是中道?不执两边,随缘起用。所以,我们处事时不要用心,不要筹算、计划,随缘好了。一用心,就是五毒、五恶见现前,我们就不自在,就难以进步。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执著于迟急这两边就会失去中道,结果必然陷入邪路。执:执着,指片面而孤立地理解并顽固地坚持某种事物的妄情和妄想。众生虚妄的“执着”是很多的,前面我们讲过,执着主要有“我执”和“法执”两种。“我执”就是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从而产生种种“我见”。“法执”就是固执外境实有,从而产生虚妄分别的“法见”。因为执着于我有、法有,从而产生种种贪爱取舍,也由之而造业受报,六道轮回。之指上文所讲的急与迟这两边。

  度:原意是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后泛指一切规则。这里的度指上文所讲的“急”与“迟”这两边相对的中道,意思是执着急与迟这两边,就失去了中道。执之失度不是指执着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而是说只要执着就会失去轨则、失去中道。从而得到下一句的结果:必入邪路。邪路是什么?广义上讲,所有不合中道的见解与修行方法。直路通玄,通真如大海,邪路呢?邪路通不到真如大海,通哪去了,通六道、仙道、神道里去了,就是通不到佛道上去。我们大家要注意,一有执着,必入邪路,一定要时时刻刻修无著心,不要放不下:父母妻儿、官位奉禄、美色美食,包括劳累、娱乐,以及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等世间一切都要放下,有一点执着,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就不能开悟,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你想,当你一息不来之时,心里不是想着极乐世界,而是以上这些东西,你怎么往生?去不了啊。就是想着一朵花、一棵草都无法往生,不要说大的贪着了。刚才讲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叫八风,这八种风一吹,我们的心都动了起来,所以叫做八风。八风怎么吹?就是我们爱它憎它,取它舍它。我们可以体会一下,我们坐这儿,心本来很平静,突然有人赞扬你几句,你心马上动起来,怎么动,高兴啊,舒服啊,但突然又有人嘲笑你两声,你的心接着又动,动得更厉害,怎么动?高兴的心刹那没有了,难过的心、愤怒的心、想报复的心即刻升起,你看,外境是不是象风,而你的心就象湖水,风一吹,你心马上动,小吹小动,大吹大动。所以我们的心不安哪,苦恼啊。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不要用心,我们的心本来清静,你不要把赃东西泼到它上面去,不要让八风在它上面盘来旋去,只要任其自然,就会天下太平。放之,之代表我们这颗心,放之就是放下我们这颗心,不能去束缚它,不要让它思来想去,动荡不定,放它回复自然,就好了。

  什么是自然?佛经讲‘法尔如此’,它原本是如此的,没有加工,没有破坏,没有用主观去改变它。怎么样叫不自然?心有一动就不自然。因为心的原态是常住而不变不改,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你心一动,就离开了本位,就不再是真心,不是真心,一切问题就产生了。自然就是本然的状态,也就是如如之境,我们常说,佛性天真事,怎么天真?没有人力所加,如来如此,所以叫天真。大家对不用心、不动心可能很难理解,不能把不动心想象成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不知道,就像一块石头,如果是这样,我们还修什么行?成什么佛?实际上不是这样,佛无所不知、神通俱足,但只有知却没有知者,只有见,却没有见者,我们看东西,是我看,东西是我所看,但在佛那里,没有看与被看,或者说看与被看是一个,不是两个。懒融禅师“无心颂”云:“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这首偈就讲这个道理。恰恰:古语意思是指用心的样子。另一个意思指同时性,即正在、刚刚、正当等意思。本句兼有这两种意思。正在用心的时候,却刚好无心可用;没有心却恰恰在用,恒常用心却不见有心。意思总是:有作,但无作者。这是圣人境界,我们没有体悟,只是有心思维,怎么也达到真实境界。下一句叫体无去住。体指什么?任何东西都有体,有物体,有心体,物体好理解,心体却不好定义。心有两种,一种是本来心,一种是染污心,本来心是一,染污心则有万万千千,你的心动一次就是一个心,一天动八万四千次,则有八万四千心,心心不同啊。那么,本来心是一个样子,染污心又是另一种样子,样子不同,说明本体不同。本来心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这就是三论宗所谓的八不中道。其中不来亦不出就是本句的“体无去住”。本心不动,本来如此,所以说不来不出,或不去不住。这两句是说,你一旦把心放归自然了,就证得真如之体而无去无住了。那么,无去无住又怎么样呢?下一句讲了——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证得真如之体后,你就能放任心性了,虽然放任却不违大道,此时,才是真正的逍遥自在,无忧无虑啊。任:就是没有人为因素,就是不用再时时看着我们这颗心,怕它越轨。性就是本心、自性、般若、真如,也就是上句所说的体。放之自然,证得不去不住的理体之后,我们的心就自由了,不用你看着了,所以叫任性。虽然任性,却不违本性,所以叫合道。我们看看历代高僧大德,他们证道后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放浪形骸,惊世骇俗,有的则和风同尘,世德高洁。宋朝淅江道济和尚,人称济颠,俗称济公,他在临终时书偈: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于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另外现代镇江金山寺的金山活佛也是如此。

  这些人不管表面上行止如何,他们仍然是任性合道,为什么?他已证无我,无我相,他的外在表现是做给人看的,是为了度人的,而不是因为贪嗔痴慢。由于无作者,所以是逍遥绝恼,快乐自在。逍遥:不受拘束,随心所欲的样子。绝:断绝。绝恼就是断除了烦恼。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上一句讲要任性,这一句从反面告诫我们,如果你不任性,而是执着于妄想,就与真理相悖。这是讲动心,但不动心呢,又要防止昏沉,这个昏沉与系念一样,也不是好东西。昏沉就神识昏钝,懵然无知。

  我们精神常在两种状态下,一种就是这个昏沉,与之相反的叫掉举,掉举就心念动摇,不能控制。比如我打坐,不是妄念纷飞,就是昏昏欲睡,很难做到不动心而了了分明。这个妄想就是系念,被妄念系住了,捆住了,所以系念。这个就是掉举,掉是摇动,摆动的意思,举是上升,上升也是动。这两者都不好,都乖真。乖:背离,违背,不和谐,乖真就是与道相背离。就是不合于道。系念为什么乖真?因为真者离念,真如之境是无牵无挂,没有相对的东西,你一系念,相对就出来了,心就固定了、物化了。有系这动作,就有系者,被系者,这就是相对。所以要放之自然,不要系念,执着这个妄念。不妄想了,也不能昏沉,昏沉如木石一般,还成什么道?系念还可这样理解:系是执着,念呢?与系一样也是动词,就是心里老想着什么,这也是执着。所以系念就是执着,系念乖真就是执着与真相背,这样理解也很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系念与昏沉都不好,其结果是劳神,使精神疲劳,使精神痛苦,所以说不好劳神。

  要注意这个句法,由于文章用铭这种文体,四字一句,所以用词经济、简洁。不好劳神是与上句联系起来的,系念与昏沉不好啊,它让人疲惫不堪哪。大意如此。这里还要补充讲一下,掉举与昏沉虽然是相反的两种精神状态,但却不是毫无联系的,因为掉举是精神散乱,精神散乱的结果是能量损失,能量损失了,精神当然昏沉,从医学上讲,昏沉也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昏沉是对精神的修复,是养神。这两种状态都是障道之因,但根本是掉举,因为掉举,能量失掉了才要修养,才出现昏沉。所以,掉举消除了,也就是精神专一不散乱了,能量就充足,能量充足就没有疲劳,没有疲劳也就用不着修养,因而也就不会昏沉了。所以本句的不好虽说是指掉举与昏沉两者,本质上还是指掉举,也就是系念,也就是胡思乱想。既然系念不好,使人劳神,所以还是要“任性合道”,但大师这里没有用“任性合道”,而是用“何用疏亲”,不要动用疏与亲这个念头。疏与亲是两边,你对喜欢的疏远,对厌恶的亲近,就说明心有系念,有执着,所以说何用,就是为什么还要这样呢?用:使用、采用、施行。为什么要让疏与亲这两种心态施行呢?这种翻译机械了一点,但有助于对文句的理解。这里再对疏亲多说一点。我们凡夫最大的问题是我执,不知道我是假有,是幻觉。我们修行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就是证我空,证得我空就是开悟。我从何而来,我们知道,一心分为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其中末那识就我执的根源,它老是以为阿赖耶识是我,死死执之而不放,第六识就是依之而起,没有第七识,天下太平,万事大吉。有一个偈就讲这八识:八个兄弟一个痴,其中一个最伶俐,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在家出主意。

  八个兄弟指八识,一个痴是谁?是第八识,它什么糊里糊涂,前六识作什么业,不问孬好,他都收藏在其中;最伶俐的是谁?是第六识,意识,它最活跃,我们通常所说的心就是指它,你看我们的心是不是很活跃,活跃的不得了,不要说有八风吹,就是没有风吹他也一秒也不停的动来动去;五个门前做买卖的是谁?是前五识,他整天与色、声、香、味、触打交道,所以说是做买卖。一个在家出主意的是谁?是第七识啊,第七识执第八识为我,前六识都为其所使,我们的心、口、意为什么造业啊,还不是为了我吗?所以说他是出主意者。你看,谁最厉害,第七识喔,有第七识,就有我,一切就以我为中心,顺我者则亲之,爱之,逆我者则疏之,如果没有我,还会有疏与亲吗?不会啊,一切问题的产生的根源都是我啊,没有我,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所以,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就要修平等观,一切平等,无有高下,不要一切以我为中心,不要以为什么都是自己对,别人错,不要对什么都指手划脚,说东道西,别人做某事,你认为不对,即使你是正确的,你也要注意自己起什么心,注意自己以什么方式表达。最好的方法就是所谓的自他交换,如果你是做这个错事的人,那么,你希望别人怎么指出你的错误?你用你能够接受的方法来对待别人,那就对了,这就是平等,人我平等。人我是最大的两边,最严重的两边,我们修行要知道根本,不要以为念念佛、烧烧香、拜拜佛、放放生、做点什么好事就是修行了,修行的目的是除我相,我相不除,永在六途。一定要知道这个道理,实践这个道理。


《信心铭》讲稿相关热词搜索:讲稿 信心

1、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 chinazhaokao com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提高安全意识演讲稿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提高安全意识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 提高安全意识演讲稿(2015-07-07)

2、演讲稿 安全生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人平安、全家幸福”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为这个美好的愿望孜孜不倦地追求、努力。“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三非”不反2015年安全生产获奖演讲稿之一(2015-07-08)

3、演讲稿 时光 青春 大家好:   我是演员,演了四十年的戏,当我一上场看到各位,我马上有种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因为各位都是头角峥嵘的年轻人。 珍惜青春美好时光演讲稿(2015-07-08)

4、汕头大学 李嘉诚 演讲稿 Professor Sheehtman、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 每年到了炎炎夏日的时候,我的内心总是充满热情,期待与大家见面。2015年李嘉诚汕头大学演讲稿(2015-07-08)

5、刘德华 演讲稿 明星 先我希望今天的整个气氛不要太严肃,因为我看了很多这个节目,然后讲到都会是一些比较沉重的,好像这样的,然后问的问题好像是你一辈子都命题的这样明星刘德华精彩演讲稿(2015-07-08)

6、演讲稿 祖国 小学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祖国,虔诚的信仰”。   上下五千年,中华历史悠久绵长。而细细数来,中华儿女热爱祖国,报效2015年小学祖国在我心中经典演讲稿(2015-07-08)

7、演讲稿 名人 1 Steve Jobs   史蒂芬·乔布斯   CEO of Apple Computers 苹果电脑CEO   Stanford University 斯坦福大学   June 12, 2005   Remembering that you 两位国外名人的演讲稿(2015-07-09)

8、马云 英文 演讲稿   2014-09-16 带你游遍美国 扬州对外人才开发服务有限公司   美国当地时间9月8日,阿里巴巴IPO路演正式开始,马云对多名潜在投资人表示:相隔15年我又回来了。当年几马云IPO上市英文演讲稿全文(2015-07-09)

9、演讲稿 全文 乔布斯 You 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 Jobs says   Jobs说,你必须要找到你所爱的东西。   This is the text of the乔布斯演讲稿全文(2015-07-09)

10、演讲稿 俞敏洪  其实人的一辈子都有某些东西束缚着我们,不管是贫困生活还是社会地位,不管是传统习俗还是法律条文。生命的抗争就是在束缚中跳出美丽舞蹈的过程。没有束缚的生命反而 俞敏洪励志演讲稿(2015-07-09)

11、斑马 演讲稿 know that for many of you, today is the first day of school And for those of you in kindergarten, or starting middle or high school, it’s your first day in a new school, so it’s understandable if you 奥斑马演讲稿(2015-07-09)

12、演讲稿 李阳 李阳(疯狂英语创始人):庞老师,也是我崇拜的偶像,我送一本书给您,您的工作现在更加有意义,因为现在计算机时代之后,人写的字非常难看,而且我在美国也教中文,我们学李阳演讲稿(2015-07-09)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信心铭》讲稿”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信心铭》讲稿"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yanjianggao/89498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