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英语学习 > 英语资源 > 在大城市发展还是小城镇 英语

在大城市发展还是小城镇 英语

2016-01-10 18:05:09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在大城市发展还是小城镇 英语篇一:2010年英语六级作文范文20篇:大城市就业还是小城镇 ...

在大城市发展还是小城镇 英语篇一:2010年英语六级作文范文20篇:大城市就业还是小城镇

1. 很多的大学生毕业后留在大城市工作;

2. 也有人选择到小城镇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3.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想法。

Want to be a small fish in a big pond or the other way round? Every graduate faces this question when starting his career. A larg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prefer to stay in big cities,which mean more experiences, more opportunities to see the big world and more space for career development. At the sam e time, higher salary is another temptation。

But some other graduates intend to start in small towns. Even though there may not be many big companies, they can have a quieter and less competitive life. Another reason is that they can be a big fish in a small pond. They can easily get the management’s attention and may win promotion earlier。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 prefer to start in a metropolis like Shanghai. A good begin is half the battle, and in Shanghai I can find a job in a big company where I can meet people from different places and cultures. I will learn from them what I can not get from textbooks.

在大城市发展还是小城镇 英语篇二:选择大小城市就业英语版

Where to work, big cities or small-medium cities

有关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工作地点的问题,极其复杂。落脚大城市,还是去中小城市?是进入竞争激烈高消费生活的大都市?还是中等消费闲暇舒适的小城市?是去广州 深圳做蚁族?还是留在中山稳扎稳打?不同的大学生面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不同的选择,事情复杂得拿出权威统计数字恐怕也回答不了。就我自己而言,我会选择竞争压力较小,简单舒适的小城市就业,当然不能不提中大城市也有它很多的优点。

无论大小城市,根本问题都是就业。广州 深圳两大门户城市就业机会多,还是像中山这样的中小城市就业机会多,三言两语是说不清的。招聘调查显示,在北、上、广、深四个城市工作的职场人中,近八成职场人偶尔会有离开一线城市的念头,如果确实有就业机会,81%的职场人表示自己确实会去二三线城市就业。一线城市工作的职场人逃离大城市的首要原因是:房价太高,生活成本难以承受。其次是工作压力太大,生活节奏过快。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职场人认为一线城市生活环境恶劣、空气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令人难以忍受。 说到生活,就更容易了,例如购物:只要是十万左右人口的城镇,Valu-Mart 、Future Shop、 Food Basic、 Cost Cow、 Home Depot、 Office Depot、Canadian Tire这些大型联锁店就一应俱全。肯德鸡、麦当劳、Tim Hotton……,大型MALL里商品一应俱全,价格及服务方式也是全国一致。宝马本田丰田这些品牌汽车的经销维修商也不缺。小城镇的购物缺点就是货物供不应求,品种少选择也就变得少了。一些比较专业的商品和服务,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和办事机构,只能到大型城市才会找到,这和世界各国是一致的。美国再有钱,也不会在每个中国城市都设领事馆。当然市场是需求的产物,城市慢慢发展起来,这些服务设施自然会出现。

大城市里各种良好的社会资源,丰富多彩的生活,更多的机会,吸引着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 但是不少大学生提出在大城市工作幸福指数不高,大城市职场幸福指数不高,“北京有高档的消费场所,最新的潮流服饰,有丰富的文化生活。但是这都与我无关。”有些在大城市打拼的朋友谈起“北漂”经历感触很深,“阴暗的地下室,每天骑自行车奔波,渺小到只有自己还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在成功之前,我们基本无法享受到大城市的各种特有资源。”在北漂一年半后,很多人放弃了最初的选择,回到了家乡平稳的生活。“羡慕的职业,父母的疼爱,足够的工资,在这里我的幸福感更多一些。”他们讲说。

总的来说,大城市的经济相对发达,竞争就必然激烈,对于喜欢挑战自己并且适应能力强的人,去大城市发展比较合适;反之,选择一些竞争压力较小的中小城市就业比较合适。 在择业时,大城市不一定就好,小城市也不一定就不好,最“好”城市,应该是适合自己的城市。

Many university graduates choose to work on the question of the venue is

extremely complex. Settled in big cities, or to small-medium cities? Entering into the highly competitive and high consumption life in the metropolis, or enter the

small-medium cities, which have the moderate consumption, leisure and comfort? Becoming one of the ant families in Guangzhou, and Shenzhen, or step steadily and stay in Zhongshan? Different students hold different options about their own career plans. I am afraid that the authoritative statistics may can not answer this question. As for myself, I would choose the less competitive, simple and comfortable

small-medium city, of course, we can not lose sight of many big cities‟ advantages.

No matter the size of the city, the fundamental issue is employment. The two

major gateway cities, Guangzhou and Shenzhen have mor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or small cities such as Zhongshan has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 few words are difficult to explain. Recruitment survey shows that among the Beijing, shanghai, Guangzhou, Shenzhen four cities, many employee work in these workplaces

occasionally have the idea to leave the city, 81% people said they were going to the small-medium cities in employment. The reasons for people to flee the city to work are the price is too high, the cost of living unbearable, the great pressure of work and the fast pace of life. There are more than third people works in the workplace think that poor living conditions, air pollution and traffic congestion are unbearable. Speaking of the life, such as shopping: Wal-Mart, Future Shop, Food Basic, KFC, McDonald, Pizza hut and so on, all these large chain stores will appear in the city as long as thousands of people around. The BMW, HONDA and TOYOTO all these brand vehicles‟ service providers do not lack. Someone will against say that some of the more specialized goods and services, national industry associations and offices, only to large cities will find it. Even if the United States of money, he can not have consulate in every Chinese city. Of course, the product of the market is demand, the city gradually developed, all these services will naturally arise. Big cities have good social resources, colorful life, more opportunities, all these attract millions of college graduates every year. But many college students work in big cities said that the happiness index is not high, "Beijing has a high-end consumer sites, the latest trend of clothing, and the rich cultural of life, but this has nothing to do with me." Some friends have strong feelings about their "North drift" life experiences in big cities, "a dark basement, run around by bike every day, before the success, we can not enjoy the big city's various unique resources.” At last, someone abandoned the original choice, returned to his hometown. , “admirable work, parents „love, adequate wages, and high happiness index." They speak.

In a word, the city‟s economy is relatively developed, the competition will inevitably intense. People who like to challenge him and more adaptable sui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ig cities. On the contrary, the other people should work in the small cities with less competitive. When choosing a career, big cities are not so good and small cities are not necessarily bad, only suitable city is the best city for you.

在大城市发展还是小城镇 英语篇三:中山大学 城市规划A2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化200910

在大城市发展还是小城镇 英语篇四:当前中国应该优先发展大城市还是小城镇

在大城市发展还是小城镇 英语篇五:概念辨析: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概念辨析: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2014年06月06日 16:52:01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丁守海

字号:【 大 中 小 】

【核心提示】

从内涵上讲,城市化至少有两层内涵。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以库茨涅兹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城市化的。这个概念已广泛地为人们所熟知,但它仍是一种浅层次的定义,因为它没有涉及在人口结构分布变化背后所隐藏的经济结构变化的本质。二是克拉克将城市化定义为第一产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人口转换的过程。这种定义法可以弥补第一种定义所存在的缺陷。将这两层内涵结合起来,城市化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换的过程。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带来其他一些伴生现象,如城市生活方式及城市文明向乡村渗透。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前二者才是问题的根本。而城镇化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它发端于城市化,但又不同于城市化,即便是今天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概念,与城市化之间仍存在重大区别。 城镇化与城市化本质相同但形式有别

城市化的英文单词是Urbanization,而英语的Urban既包括城市(city)也包括城镇(town),所以城市化既可以是通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在城市发展第二、三产业来吸纳农业人口的过程,也可以表现为人口从农村向城镇集中,在城镇发展第二、三产业并吸纳农业人口的过程。它们都属于城市化范畴,本质都强调经济社会的活动中心从农村转出。只不过前者强调转向城市,后者强调转向城镇,在地理上的侧重点不同。

在西方国家,由于多重因素的作用,特别是城市化发轫之前,工业化所积累的雄厚经济基础以及国土资源的稀缺,它们一般都秉承了city型的城市化路径,强调人口向大城市转移、非农产业向大城市集聚,缔造了纽约、伦敦等大都市的快速繁荣。这就是今天人们所熟悉的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小城镇被置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只是在城市化的后期才被重新重视起来。

中国则正好相反,在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化刚发轫的时候,百业待兴,没有能力去搞大城市的发展,就只能尝试小城镇的发展。毕竟中国农村有广袤的土地,土地资源充足,在农村搞小城镇,可以摊薄建设资金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到当地的小城镇具有可行性。于是就出现了中国特色的偏重小城镇发展的城市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小城镇遍地开花,1984—1996年,中国建制镇的数量就从2664个猛增至18200个。

不管是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小城镇为中心,它们都肩负着同样的历史使命,那就是让人口从农村走出来,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这才是城市化的本质内涵。从这个角度讲,城镇化与城市化没有根本区别。

城镇化内涵演进与新型城镇化概念提出

城镇化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其内涵不断变化。在改革初期,城镇化带有明显的粗放型特征,重外延、轻内涵。其核心任务是调集一切资源发展农村的非农产业,促进人口的就地转移。

外延的无序扩张带来严重的内涵问题。首先,小城镇缺乏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效率低是小城镇的一个先天缺陷。其次,最初的小城镇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市场力量,导致资源配置的失灵,无节制地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以及对土地的掠夺式占用。这些缺陷注定早期的城镇化模式具有过渡性质,对它的调整就成为必然。这种调整至少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改变过去片面强调小城镇优先发展的战略,重新认识到大中型城市的作用,开始强调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必要性。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提出:“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2002年十六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第二,改变过去片面强调城镇外延扩张的做法,开始注重城市与城镇功能的完善。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当然,城市与城镇的功能定位不同,功能完善的内涵也不相同,这进一步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农村城镇化是城镇化的第一步,现已基本完成。第二步是农村城镇功能的完善与产业体系的构建,即城镇城市化。与此同时,

大中型城市要实现生产与服务功能的升级,即城市现代化。后两步是当下工作的重点,它与产业结构变迁一起,构成了城镇化内涵转变的核心。

第三,改变过去为城镇化而搞城镇化的教条思想,减少城镇化的盲目性,注重从经济社会效益全方位评价的角度,发挥城镇化效益对城镇化规划的引领作用,不再像过去那样顾此失彼。社会效益评价既包括对人的评价,也包括对物的评价。

第四,城镇化的推动力量从过去自下而上的自发力量,转向将市场机制的自发力量与政府规划的自觉力量有机结合起来。要保证城镇化内涵的上述转变,就不能像20世纪80年代那样仅靠乡镇企业的自发力量来主导城镇化建设,要引入政府调节来克服市场失灵。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而不是矫枉过正,已成为我国城镇化内涵转变过程中,面临的一个迫切课题。

上述内涵转变集中体现在新型城镇化上。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概念,虽然仍沿袭城镇化的提法,但此城镇化已非彼城镇化。它不是对20世纪80年代城镇化的简单复归,而是一种扬弃,是城镇化的升华版。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化仍存在重大区别

毫无疑问,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具有共通性,特别在人的城市(镇)化方面,二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正因如此,有人提出,为避免概念上的混乱,可以用城市化来代替城镇化。我们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化之间仍存在重大区别,特别是空间定位上的区别。

如前所述,城市化强调人口与经济社会活动在城市的集聚。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特别强调大城市的发展;后发的美德则强调中等城市的发展;再后来的日韩等国则强调大城市群的发展。可以看出,在这个过程中,它们的空间定位都带有明显的城市偏向性。

新型城镇化,则强调人口与经济社会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均衡分布,它虽然摆脱了过去对小城镇的片面依赖,但仍强调小城镇扮演的重要角色。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产业从农业向非农业的转换,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特殊条件下,可以有过渡的形式,城镇就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带。它符合中国的特点。在地理空间上,新型城镇化已不再局限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镇)的转移,还强调它在城市与城镇之间的均衡再分配。今天城市(镇)的分类调控思想就体现了这

种取向: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促进人口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这里农村城市化和城镇发展仍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前述的城市偏向型的空间定位,也未必就适合于发达国家。20世纪,城市学家霍华德提出了著名的田园城市理论,强调城市要为健康的生活和工作而设计,它不能太大,最好为农村所包围„„在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这种超前的理念只能算是一种梦想。但在今天的中国,田园城市的理念正在变为现实。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在大城市发展还是小城镇 英语篇六:新西兰大学:大城市VS小城镇

官网:

新西兰大学:大城市VS小城镇

大城市经济发达、打工机会较多、生活设施完善、交通便利,但房租及生活费都比较昂贵,而且留学生相对集中,不容易在学校附近找到价格适中的住所;小城镇民风朴实、房源充足、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但打工机会较少、交通不便,生活可能较为枯燥。

360教育联盟新西兰留学专家介绍,在国外,学校的质量与所在城市的规模关系不大,留学者应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选择。如果想安心学习而经济条件一般的留学者,可考虑选择小城镇。大学城由于具有学校云集、设施完备、学习氛围浓厚等优势,留学环境要明显优于其它地方。如果留学的目的是开阔眼界或打算长期发展,选择大城市比较合适。除了这些以外,还要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选择,比如说你选择的是金融或者设计等专业,最好选择在大城市,因为需要更多接触外界、实习的几乎,如果你选择的是研究性的专业,可以选择在小城镇,安静的进行研究。

在大城市发展还是小城镇 英语篇七:单选题

2014 公需培训《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考试答案

1、 填空题 (20 分)

1、 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 有一种较为普遍的提法是: _________ 为城市化。 (2 分) 考生答案: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得分: 2 分

2、生态学派突出_________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关 系的协调。 (2 分) 考生答案:以人为本 得分: 2

3、19—20 世纪,西方国家近代的_________是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 其产业动力主要依赖于工业。 (2 分) 考生答案:真正的城镇化 得分:2

4、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凸显了以物为本、见物不见人、_________ 的 观念,以至于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甚至是追求 GDP 和地方财政收 入的增长,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导向。 (2 分) 考生答案:以 GDP 为纲 得分: 2 分

5、理想的城市化模式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_________。 (2 分) 考生答案:二者协调发展 得分: 2 分

6、中国规划 2020 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根据《中国统计年 鉴》提供的数据, 2020 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_________左右。 (2 分) 考生答案:60% 得分: 2 分

7、城镇化是以农业现代化为_________的,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 可能有高质量的城镇化。 (2 分) 考生答案:基础和动力 得分: 2 分

8、工业的发展,特别工业化是城镇化的_________, 是城镇化的原 动力。 (2 分) 考生答案:发动机 得分 2

9、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效应,主要取决于工业化对_________的拉 动作用。 (2 分) 考生答案:非农产业 得分: 2 分

10、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是在自然与社会和谐基础上,合理有效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或者容积率,将城市打造成适合_________的立体 化人文空间。 (2 分) 考生答案:居住、工作、休闲 得分: 2 分

2、 判断题 (10 分)

1、19 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 市》 一书中强调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设想, 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概念, 用来描述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 (1 分) 考生答案:× 得分: 1

2、新型城镇化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农 村人口转移以及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 走城乡共同繁荣的路子。 (1 分) 考生答案:√ 得分: 1

3、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也是界定发展中国 家的根本标志。 (1 分) 考生答案:√ 得分: 1

4、城市不仅是第二产业的聚集地,也是第三产业的聚集地;城市化 不仅是农民转向工业就业,也是农民转向服务业就业。 (1 分)考生答案:√ 得分: 1 分

5、我国经济技术(高新技术)开发区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兴建以来, 已由起步探索阶段进人到较规范化快速发展阶段。 (1 分) 考生答案:× 得分: 1分

6、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具有 高度的负相关性。 (1 分) 考生答案:× 得分: 1 分

7、城乡二元制度,简单地说,就是城乡分割、城乡有别的制度体系。 (1 分) 考生答案:√ 得分: 1 分

8、为了片面加快工业化速度而试图阻止乡—城人口流动,制定和实 行城乡分割、城市偏向的城乡二元制度,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应 该完全消除。 (1 分) 考生答案:× 得分: 1 分

9、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史表明,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只 有当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产业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相适应的时 候,城镇化才能健康发展。 (1 分) 考生答案:√ 得分: 1

10、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 产业不断向 城镇集聚, 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 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1 分) 考生答案:√ 得分: 1 分

11、近年来,我国建设用地增速较快,但由于采用“摊大饼”的粗放用地方式,土地使用效率很低。

12、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是一种行政组织。

3、 单选题 (20 分)

1、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亚洲发展中国家选择的( )发展战略,迅 速推进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并形成了以大城市和周围地区的高速 增长为基本特征的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模式。 (2 分) 考生答案:出口导向 得分: 2 分

2、2005 年 1 月,国务院在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首次在中 央人民政府文件中提到( )这个新的城市科学概念。 (2 分) 考生答案:宜居城市 得分: 2 分

3、新型城镇化要求在全球化背景下,顺应区域和城镇竞争发展的新 趋势,破除( ) ,引领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以此不断强化城镇的区域 管理和服务中心职能。 (2 分) 考生答案:行政壁垒 得分: 2 分

4、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镇化几十年的实践来看,虽然各种规模等 级的城市都有所发展,但从总体上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 城镇化模式实际上是以( ) 。 (2 分) 考生答案:小城镇为主的分散化模式 得分: 2 分

5、中国正在经历的城镇化进程,无论规模还是速度,都是( ) 。 (2 分) 考生答案: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得分: 2 分

6、2012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 2013 年我国经济 工作的六项主要任务。其中一项任务,即是( ) ,着力提高城镇化质 量。 (2 分) 考生答案: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得分: 2 分

7、W.A.刘易斯将一个存在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分为( )两个部门。 (2 分) 考生答案: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 得分: 2 分

8、历史上,城市的出现从来都不是“社会人”所为,而是“自然人”的杰 作,或者说是经济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的( ) 。 (2 分) 考生答案:自然选择 得分: 2

9、城市经济理论的研究表明,城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 )的发展密 切相关。特别是随着一个国家“三二一”产业格局的形成,城镇化的发 展就进入了第三产业主导城镇化的发展阶段。 (2 分) 考生答案:第三产业 得分: 2 分

10、分析人士认为,中国人均 GDP 已达 5000 美元,且面临不小的 发展困境, 要想顺利越过“ ( ) , 需要新一轮“城镇化”来创造新需求。 (2 分) 考生答案:中等收入陷阱 得分: 2 分

11.转变城市管理职能是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 )。

正确答案:B.核心

1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 )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

正确答案:D.省

13.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到2020年在全国实行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 ),依法记录、查询和评估人口相关信息制度,为人口服务和管理提供支撑。 正确答案:B.标识

14.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属于( )所有。

正确答案:C.集体

15.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正确答案:D.出让、租赁、入股

16.健全城市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按照权责统一、依法有序、民主公开、客观公正的原则,加快建立以为( )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

正确答案:C.行政首长

17.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 )工作,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

正确答案:D.确权登记颁证

18.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必须“落实地方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加强基本农田管理,完善基本农田( )机制,强化耕地占补平

衡和土地整理复垦监管”。

正确答案:C.永久保护长效

19.《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全面推行流动人口( )制度。”

正确答案:D.居住证

20.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正确答案:D.出让、租赁、入股

21、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 )工作,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

D. 确权登记颁证

22、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必须“落实地方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加强基本农田管理,完善基本农田( )机制,强化耕地占补平衡和土地整理复垦监管”。

C. 永久保护长效

4、 简答题 (30 分)

1、新型城镇化内涵? (10 分)

考生答案:答: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 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 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 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 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 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 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 而不是建高楼、 建广场。 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 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得分: 10

2、中国当前城镇化面临的挑战? (10 分)

考生答案:答:1、国内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严重制约。2、农村 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人口城镇化成本高昂的困难。3、第三产业发 展滞后的制约。4、城乡二元制度的妨碍。 得分: 10

3、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注意内在的三个层次? (10 分)

考生答案: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注意内在的三个层次。一是农村发 展的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现代化;二是城乡发展相互融合,城镇、社 区之间空间布局合理,社会服务功能完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与生活 方式和城市居民相当;三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产业、

消 费、资源等各方面统筹协调。 得分: 10

5.多选题--------------------------------------

1、乡村向城市转变的城市化特征包含了( ) 。 (2 分) 考生答案: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 式的转型 得分: 2 分

2、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有以下几个特点: ( ) 。 (2 分) 考生答案:大中城镇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走集 约型城镇化道路,以城乡统筹为主线,推动城乡共同繁荣,因地制宜, 探索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得分: 2 分

3、 “城市病”是指城市系统的结构、 功能、 运行等出现了问题, ( ) 。 (2 分)考生答案:城市难以正常运转,城市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城市的社会经 济发展产生了阻碍因素 得分: 2 分

4、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机遇( )。 (2 分) 考生答案: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有利时机,经济发展特殊 阶段的有利条件,世界城市化趋势的带动作用 得分: 2 分

5、从总体上讲,中国城镇化水平是滞后的这种滞后不仅仅表现为( ), 也表现为滞后于国外同等发展水平国家或同样发展阶段的城市化水 平。 (2 分) 考生答案:滞后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或非农化进程 得分: 2 分

6、城乡二元制度的特征( ) 。 (2 分) 考生答案:城乡二元性,城市偏向性,城乡分割性 得分: 2 分

7、国外经济界对处理好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主要形成了三 种模式: ( ) 。 (2 分) 考生答案: “城市—工业”导向模式 ,小城镇发展模式 , 农业综合开发模式 得分: 2 分

8、城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 ) 。 (2 分)

考生答案: 城市带萌发时期(1870 年以前) ,城市极化发展阶段 (1870 —1920 年),城市带的雏彩阶段(1920—1950 年),城市带趋于成熟 阶段(1950 年至今) 得分: 2 分

9、根据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城镇化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 型( ) 。 (2 分) 考生答案:超前城镇化,滞后城镇化,适度城镇化 得分: 2 分

10、对于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和水平,有多种不同的评估或预测。从 预测结果看,大体上可以归结为( )三类。 (2 分) 考生答案:高速城镇化,低速城镇化,中速城镇化 得分: 2 分

11、城市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城市管理的( )。

正确答案:A、职能配置 B、机构设置 C、责权划分 D、制度健全

12.下列城市中,属于副省级市的有( )。

正确答案:A.南京市 B.广州市

13、健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需要建立健全规划统筹、( )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约

在大城市发展还是小城镇 英语篇八:城市与建筑专业英语

P157-161

绿道规划设计

绿道的发展往往是反映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公平,以及土地利用的发展。 绿道和步道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事业。它需要了解自然的机会和限制以及人造的环境,和考虑不同的用户群体利益和需求。 定义每一个规划设计和每一个绿道和小径系统以及部分是一种确保所有的发展影响因素已经适当处理和解决。

规划和设计通道的元素

下面部分描述的是进入发展的功能和成功的绿色道路系统的几个因素。

适应用户

大多数园林道路应该服务的利益范围广泛的用户,包括那些想要走路,骑自行车,或查看野生动物。一些园林道路的开发将为保护的需要,包括栖息地,河滩上,或水质保护。绿道的小径需要设计和建造的尺度宜人,不管他们的本身的职能。优秀的人行道和小径设计将引导人们进入第二部分,最佳实践设计指导

连接

最成功的绿道引导人们到一个很受欢迎的目的地。系统的每一个部分都应该有逻辑和功能的端点。绿道的小径引导人们贯穿连接喜欢的地方的。有时候绿道结束的很唐突,特别是在城市区域内。绿道是靠许多小径连接的。绿道可以适当的保持土地面积,公园,和连接路网边上的自行车道以及人行道。

连接对于动植物都特别重要。如此,绿道提供的服务就像基因通道,提供给动植物迁徙的机会。对于温度波动和降水、以及食物缺乏引起全球动植物的物种生存危机,基因通道变得重要。

多用户的矛盾冲突

多用户冲突是由绿道和小径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引起的。冲突发生在广大的行人和自行车骑手之间的,是他们之间经常出现鲁莽和不安全的行为,以及不相协调的使用价值观念,或者是相互拥挤。很多有效地补救就在开始设计和管理中。小径可以通过加宽道路踏面或者拆分出不同的踏面给不同的使用者。这个“踏面”是一个给道路使用者踩踏表面的区域。单踏面、多用户使用踏面的矛盾有时候也可以通过分离不同使用者分时段和划分区域使用的方法来实现。

在小径设计涉及用户群体时最好的方法是全面了解当地需求和解决潜在的多用户矛盾。通过用条例和提供教育怎么样使用小径教育材料来布置小径,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绿道环境的装饰

很多令人愉快的绿道庆幸有自然地风景和本地环境的相互穿插。这就是一个户外拥护者选择使用绿道很普遍的原因。绿道是有音乐节奏、节拍和动感围绕在周围,所以才能够吸引它的使用者。绿道沿着土地的轮廓走势和利用土地特色,比如水,各种植被,景致,以及有趣的建造特色。

绿道建筑环境的集成

同时绿道也应该庆幸有建筑区域的穿插。规划和设计者经常尝试去隐藏一些认为令人不愉快的景观。这也许不是一个好办法。绿道设计是为了使用者的使用的,因而它更需要一个开敞的视角。贯穿城市区域的小径提供了一个突破周围环境的机会。强大的关注必然也奠定了成功的装饰一条新的绿道,同时小径也进入城市结构。举个例子,在过去20年里,这些转变成废弃的铁道走廊已经增加为新的城市小径。但是,现在这个实践在小径设计上出现挑战,因为这些铁路走廊提供了与交通类型。对于城市小径产生新的交叉口在道路和转换铁路小径是最大的挑

战。设计一个清晰的交叉口确定谁有先行权是很重要的。交叉口同时也需要非常清晰的为小径使用者勾画出不同的穿越区域的标识。行人标志,引导标识,红绿灯和斑马线能够用于确保交叉口的安全。

绿道和小径的宽度

绿道宽度

绿道的宽度将根据这个区域能够提供的有效使用来确定的。基础小径绿道也许是十分窄的,因为他仅有的目的就是提供给登山者或者骑单车的小径。对于一个大城市或者城镇系统,城市小径绿道走廊宽度范围至少在50到100英尺(15.2--30.5米)。当城市绿道宽度低于50英尺(15.2米),问题就会出现,邻近的土地会被占用,被占据和维持满足愉悦的使用。对于郊区绿道和乡村绿道,它的功能包括像暴雨疏导,洪水排出,野外生存,以及历史回溯,最小宽度应该在100英寸(30.5米),同时扩大的路面超过300英尺(91.4米)。

特别绿道的宽度设计能够和应该根据变化的不同的情况来确定。在很多地区,额外的土地需要用于保护生态环境,而另外一些地方,最小宽度的适当的提供给使用者直达小径。

小径宽度 对于绿道的一段多用途小径,美国州公路及运输协会推荐最小宽度是10英尺(3.0米)。这个使用联邦运输资金设计,宽度要求必须有容纳两个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交通流线在筹备的踏面上。

为了在城市容纳大量的交通流量,可以增加宽度到12,14甚至20英尺(3.7,4.3,6.1米)。在很多案例中,小径都令人满意的分成了车道和非车道,同时行路权和风景区分了这个踏面。车行小径提供给那些骑自行车的或者其他交通工具,以及人力的工具(如:轮滑鞋)使用者使用。车行小径应该有10英尺(3米)宽。非车行小径是提供给行人和正常地人包括坐轮椅残疾人开轮椅使用的。非车行小径踏面宽度应该有6或8英尺(1.8或2.4米)。

由于绿道不是使用的运输部的资金,同时也不打算去用于多重的使用群体,这里最可能发展小径的宽度是6或8英尺(1.8或2.4米)。一般的,小径用于单一的使用群体,像行人或者骑手。即使有许多问题,维护和安全适当要求更宽的踏面宽度。

绿道和小径设计的公共关系

公共团体进入绿道小径或者部分的系统的设计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公共团体进入会使管理者从设计项目中得到一个长期的利益。找到一个很好的方式让公共利益设计到项目是很重要的。这里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去公开设计,包括会见个别土地拥有者,市民咨询委员会,在工厂公布方案,以及公开公众调查。不管技术是不是过时,公众进入将会被记录同时书写一部分永恒的绿道和小径设计。 绿道经常穿过那些有历史的在后门或后院有住宅商业办公以及零售的景区。在有公共路权的房子商业的前面或背面要保持和注意这些财产的主人的安全。关于绿道设计最好的战略对于住址的关注是收集和传播事实的信息。提供成功的向周围社团和邻居提供项目的开发消息是必须的。当面对反对时,强调绿道和小径已经被成功开发和让民众使用了20年,是相当重要的。

开发项目

绿道和小径项目真实的开发依赖于有效地土地和资金。充足的路权需要提供多用途的绿道。适当的土地也要求提供有意境的小径设计经验。在绿道和小径中最大的短处在于规划是无力在保持和保护充足的从当地社团取得的土地来完成绿道小径设计的。很多的地方的走廊是很窄的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 影响项目支出的因素有:有坡的地貌,排水,和地面建筑。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降低开支,使用志愿者,捐助的工具和由本地承包商和建造商提供低价的钟点服务。在美国的许多项目是通过利用技术来降低开支。同时也能够降低维护费用。

在绿道的选址和开发上有很多重要的议题,包括以下几点:

1充分的从路面排水

2公共交叉口和交叉空间不能超过一平方英尺(1.4k㎡)的面积

3道路指示系统

4时常检查维护绿道和小径的设施

5道路交叉口和公共交叉口的处理

6保持和维护公共安全

名词解释

绿道:环境中的通道,连接风景的走廊,野外走廊,河边的缓冲区 绿道类型:(1)城市河边的绿道(2)休闲绿道 (3)自然生态环境走廊(4)历史遗迹和景观轴线(5)综合的绿道网络系统

绿道功能:中心地生态多样性,保护水资源,保护土地,提供娱乐,提高社区和文化凝聚力,提供特别的迁徙路线。

绿道形式:轴线,林荫道,园路,指向性小径的绿道,娱乐性绿道,线性公园,多功能绿道

貴州大學 城市規劃專業 城市與建築專業英語

在大城市发展还是小城镇 英语篇九:概念辨析: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概念辨析: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从内涵上讲,城市化至少有两层内涵。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以库茨涅兹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城市化的。这个概念已广泛地为人们所熟知,但它仍是一种浅层次的定义,因为它没有涉及在人口结构分布变化背后所隐藏的经济结构变化的本质。二是克拉克将城市化定义为第一产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人口转换的过程。这种定义法可以弥补第一种定义所存在的缺陷。将这两层内涵结合起来,城市化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换的过程。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带来其他一些伴生现象,如城市生活方式及城市文明向乡村渗透。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前二者才是问题的根本。而城镇化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它发端于城市化,但又不同于城市化,即便是今天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概念,与城市化之间仍存在重大区别。

城镇化与城市化本质相同但形式有别

城市化的英文单词是Urbanization,而英语的Urban既包括城市(city)也包括城镇(town),所以城市化既可以是通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在城市发展第二、三产业来吸纳农业人口的过程,也可以表现为人口从农村向城镇集中,在城镇发展第二、三产业并吸纳农业人口的过程。它们都属于城市化范畴,本质都强调经济社会的活动中心从农村转出。只不过前者强调转向城市,后者强调转向城镇,在地理上的侧重点不同。

在西方国家,由于多重因素的作用,特别是城市化发轫之前,工业化所积累的雄厚经济基础以及国土资源的稀缺,它们一般都秉承了city型的城市化路径,强调人口向大城市转移、非农产业向大城市集聚,缔造了纽约、伦敦等大都市的快速繁荣。这就是今天人们所熟悉的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小城镇被置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只是在城市化的后期才被重新重视起来。

中国则正好相反,在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化刚发轫的时候,百业待兴,没有能力去搞大城市的发展,就只能尝试小城镇的发展。毕竟中国农村有广袤的土地,土地资源充足,在农村搞小城镇,可以摊薄建设资金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到当地的小城镇具有可行性。于是就出现了中国特色的偏重小城镇发展的城市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小城镇遍地开花,1984—1996年,中国建制镇的数量就从2664个猛增至18200个。

不管是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小城镇为中心,它们都肩负着同样的历史使命,那就是让人口从农村走出来,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这才是城市化的本质内涵。从这个角度讲,城镇化与城市化没有根本区别。

城镇化内涵演进与新型城镇化概念提出

城镇化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其内涵不断变化。在改革初期,城镇化带有明显的粗放型特征,重外延、轻内涵。其核心任务是调集一切资源发展农村的非农产业,促进人口的就地转移。

外延的无序扩张带来严重的内涵问题。首先,小城镇缺乏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效率低是小城镇的一个先天缺陷。其次,最初的小城镇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市场力量,导致资源配置的失灵,无节制地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以及对土地的掠夺式占用。这些缺陷注定早期的城镇化模式具有过渡性质,对它的调整就成为必然。这种调整至少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改变过去片面强调小城镇优先发展的战略,重新认识到大中型城市的作用,开始强调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必要性。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提出:“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2002年十六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第二,改变过去片面强调城镇外延扩张的做法,开始注重城市与城镇功能的完善。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当然,城市与城镇的功能定位不同,功能完善的内涵也不相同,这进一步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农村城镇化是城镇化的第一步,现已基本完成。第二步是农村城镇功能的完善与产业体系的构建,即城镇城市化。与此同时,大中型城市要实现生产与服务功能的升级,即城市现代化。后两步是当下工作的重点,它与产业结构变迁一起,构成了城镇化内涵转变的核心。

第三,改变过去为城镇化而搞城镇化的教条思想,减少城镇化的盲目性,注重从经济社会效益全方位评价的角度,发挥城镇化效益对城镇化规划的引领作用,不再像过去那样顾此失彼。社会效益评价既包括对人的评价,也包括对物的评价。

第四,城镇化的推动力量从过去自下而上的自发力量,转向将市场机制的自发力量与政府规划的自觉力量有机结合起来。要保证城镇化内涵的上述转变,就不能像20世纪80年代那样仅靠乡镇企业的自发力量来主导城镇化建设,要引入政府调节来克服市场失灵。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而不是矫枉过正,已成为我国城镇化内涵转变过程中,面临的一个迫切课题。

上述内涵转变集中体现在新型城镇化上。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概念,虽然仍沿袭城镇化的提法,但此城镇化已非彼城镇化。它不是对20世纪80年代

城镇化的简单复归,而是一种扬弃,是城镇化的升华版。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化仍存在重大区别

毫无疑问,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具有共通性,特别在人的城市(镇)化方面,二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正因如此,有人提出,为避免概念上的混乱,可以用城市化来代替城镇化。我们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化之间仍存在重大区别,特别是空间定位上的区别。

如前所述,城市化强调人口与经济社会活动在城市的集聚。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特别强调大城市的发展;后发的美德则强调中等城市的发展;再后来的日韩等国则强调大城市群的发展。可以看出,在这个过程中,它们的空间定位都带有明显的城市偏向性。

新型城镇化,则强调人口与经济社会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均衡分布,它虽然摆脱了过去对小城镇的片面依赖,但仍强调小城镇扮演的重要角色。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产业从农业向非农业的转换,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特殊条件下,可以有过渡的形式,城镇就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带。它符合中国的特点。在地理空间上,新型城镇化已不再局限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镇)的转移,还强调它在城市与城镇之间的均衡再分配。今天城市(镇)的分类调控思想就体现了这种取向: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促进人口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这里农村城市化和城镇发展仍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前述的城市偏向型的空间定位,也未必就适合于发达国家。20世纪,城市学家霍华德提出了著名的田园城市理论,强调城市要为健康的生活和工作而设计,它不能太大,最好为农村所包围„„在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这种超前的理念只能算是一种梦想。但在今天的中国,田园城市的理念正在变为现实。

注:(1)带*为2011年数据。

(2)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指标中,常住人口不含16周岁以下人员和在校学生。

(3)城镇保障性住房:包括公租房(含廉租房)、政策性商品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等。

(4)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为65.0—115.0平方米,新建城市为85.1—105.0平方米。

(5)城市空气质量国家标准:在1996年标准基础上,增设了PM2.5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调整了PM10、二氧化氮、铅等浓度限值。

在大城市发展还是小城镇 英语篇十:城市的形成与发展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主讲:黄冈中学教师 杜家平

知识强化

一、知识结构

二、重难点解析

(一)聚落

1、聚落的概念

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聚落”一词古代指村落,如中国的《汉书·淘洫志》的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聚落是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聚落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渐演化。在原始公社制度下,以氏族为单位的聚落是纯粹的农业村社。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出现了居民不直接依靠农业营生的城市型聚落。但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商品经济不占主要地位,乡村聚落始终是聚落的主要形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城市或城市型聚落广泛发展,乡村聚落逐渐失去优势而成为聚落体系中的低层级的组成部分。

聚落通常是指固定的居民点,只有极少数是游动性的。聚落由各种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规模越大,物质要素构成越复杂。

聚落的建筑外貌因居住方式不同而异。例如,婆罗洲伊班人的大型长屋,中国闽西地区的土圆楼,黄土高原的窑洞,中亚、北非等干燥区的地下或半地下住所,某些江河沿岸的水上住所,游牧地区的帐幕等,都是比较特殊的聚落外貌。

2、聚落的分类

聚落具有不同的平面形态,它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条件的制约。历史悠久的村落多呈团聚型,开发较晚的区域移民村落往往呈散漫型。城市型聚落也因各地条件不同而存在多种平面形态。聚落的主要经济活动方向决定着聚落的性质。乡村聚落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是农业,习惯上称为乡村。城市聚落经济活动内容繁多,各种经济活动变量间的关系,反映出城市的功能特征和性质。

(1)乡村聚落

乡村聚落是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主要形式的聚落。在农区或林区,村落通常是固定的;在牧区,定居聚落、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在渔业区,还有以舟为居室的船户村。

一般说来,乡村聚落具有农舍、牲畜棚圈、仓库场院、道路、水渠、宅旁绿地,以及特定环境和专业化生产条件下的附属设施。小村落一般无服务职能,中心村落则有小商店、小医疗诊所、邮局、学校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发展,在城市郊区还出现了城市化村这种类似城市的乡村聚落。

(2)城市聚落

城市聚落是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一般人口数量大、密度高、职业和需求异质性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般说来,城市聚落具有大片的住宅、密集的道路,有工厂等生产性设施,以及较多的商店、医院、学校、影剧院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

(二)城市的特征

1、密集(人口、建筑、产业活动、交通、信息、资金、文化)

2、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3、高效率、高效益

4、多功能、动态性

(三)城市的形成(农村——集市——城市)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须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1、城市的形成过程:

早期:以农业和狩猎为生,生产生活空间是农村

后来:随着人口的集聚和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城市

城:以行政职能为主

市:以商贸职能为主

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功能

2、城市起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生剩余产品

B.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3、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的影响,还要受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4、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主要是因为这里有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条件、平坦的地形,适宜的气候等有利条件。

(四)城市的发展

1、两方面内容

(1)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在国家和地区中的社会经济地位逐渐提高。

(2)城市内涵的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对于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2、基本动力:经济增长

3、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前期:城市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集聚趋势,人口和产业向城市大规模集中。 后期:城市社会经济则表现出显著的扩散趋势。

(1)世界

初期:数量少,规模小;四周有城墙,形态较规则;以行政、军事为主要职能。

封建社会:城市中心被教堂占据,道路为放射状;多分布在关益、渡口、交通要道和教堂中心等地方;“市”的色彩日益增强;该时期,欧洲城市的人口规模较小,亚洲城市发展水平更高。

工业革命时期:城市突破城墙,城市和乡村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城市不只是消费中心,还是生产中心;城市数目迅速增多,城市人口空前增长,城市用地规模迅速扩大。

(2)中国

古代:受政治环境影响大;地域发展不平衡;沿交通线分布;形态结构具有浓厚政治色彩。

近代:畸形发展,城市布局、功能结构有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小城镇迅速发展。

4、我国的城市发展状况

(1)城市发展历史久远,但城市化水平低(2002年为39.1%),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低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

(2)东部地区城市发展比中西部快。

(3)我国城市化的加速推进。


在大城市发展还是小城镇 英语相关热词搜索:大城市奋斗小城镇奋斗 大城市和小城镇生活 小城镇发展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在大城市发展还是小城镇 英语”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在大城市发展还是小城镇 英语"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yingyu/yingyuziyuan/12275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