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孔子礼仪

孔子礼仪

2016-01-01 14:20:4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孔子礼仪篇一《孔子礼仪文化学校课件》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孔子礼仪》,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孔子礼仪篇一
《孔子礼仪文化学校课件》

交往礼仪人际交往孔子礼仪文化学校 交往礼仪八大项目一.邀约 二.空间交际 三.接待 四.称谓 五.介绍 六.握手 七.其他见面礼节 八.餐饮礼仪 交往礼仪中的三大原则 交往礼仪中的邀约礼仪 交往中的空间交际礼仪交际中的空间座次 交往中的空间距离 人际交往中的常规距离有四: 人际交往中的常规距离有四: 私人距离:小于半米; 1、私人距离:小于半米; 常规距离(交际距离):半米到一米; ):半米到一米 2、常规距离(交际距离):半米到一米; 3、礼仪距离(尊重距离) 礼仪距离(尊重距离) 一米到三米之间; 与长辈或领导 :一米到三米之间; 公共距离(有距离的距离): ):三米或三 4、公共距离(有距离的距离):三米或三 米以上。 米以上。 接待活动中, 接待活动中,业务 交往频繁, 交往频繁,“来的 都是客” 都是客”,应以礼 相待。 相待。细节决定 成败! 细节1、接待准备从接到来客通知后,接待工作就开始进入 准备工作阶段,这是整个接待工作的重要 环节,应设想整个接待程序,注意细节, 做到有条不紊。 (1)了解客人的基本情况 (2)确定迎送规格总原则:按照身份对等的原则, 总原则:按照身份对等的原则,安排接待 人员。 人员。重要客人:派遣身份相当、 重要客人:派遣身份相当、专 业对口的人士 根据特殊需要或关系程度: 根据特殊需要或关系程度:派遣比 客人身份高的人士 一般客人:派遣有礼貌、 一般客人:派遣有礼貌、言谈流利 的人员 ( 3 (4)做好迎客安排 可安排迎客车辆 预先准备好客方及膳食 若对客人不熟悉。还可准备一块迎客牌,写上 :“欢迎XX先生(女士)”以及本单位的名称 可准备鲜花 细节2、礼宾秩序礼宾秩序所要解决的是多边接待活动中的 位次和顺序的排列问题。按照来宾身份与职务的高低顺序排列 按照来宾的姓氏笔画排列 按企业名称的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 细节3、身份对等身份对等是接 待礼仪中的常 识和惯例。身份对等,是接待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 身份对等,是接待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基本含义:己方作为主人,在接待客人时,要根 据对方的身份,同时兼顾对方来访的性质以及双 方之间的关系,安排接待的规格,以便使来宾得 到与其身份相称的礼遇,从而促进双方关系的稳 定、融洽与发展。 细节4、热情迎候表示热情、友好的最佳方法,派专人 出面,提前到达,恭候客人的到来。本地客人:接待人员提前在本单位驻 地大门口或办公楼下迎候客人。远道而来的客人:接待人员应专程提 前赶往机场、火

车站或码头进行迎接。 我们在此已经恭候 多时了, 多时了,欢迎您的 光临! 光临!欢迎,欢迎! 细节5、全程陪同在接待活动中,接待人员陪同客人,步行 一般应在可客人的左侧,以示尊重。如是 主陪陪同客人,就要并排与客同行。如是 随行人员,应走在客人和主陪的后边。主左客右 行进中的位次排列常规: 常规: 出入房门、 出入房门、 电梯 上下楼梯 进出门和上下楼梯礼仪 (1)乘坐电梯的基本 礼仪• 先下后上 • 接待客人时:有人看管时 接待客人时: 无人看管时 • 注意事项 (2)上下楼梯 的礼仪: 的礼仪:1、使用楼梯时: 使用楼梯时: 主前客后 2、注意事项 上 车礼仪陪同人员要先打开车门, 陪同人员要先打开车门, 请客人上车, 请客人上车,并以手背贴 近车门上框, 近车门上框,提醒客人以 免磕碰,待客人坐稳后, 免磕碰,待客人坐稳后, 在关门开车。 在关门开车。 乘坐轿车的位次排列公务: 公务:专职司机 后排右座 社交: 社交:主人车主 副驾驶座 重要客人: 重要客人:司机 后座 交往礼仪中的称谓礼仪称谓种类 称谓要求 称谓避讳 国内的习惯称谓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敬称他人及其家人 谦称自己及他人 职业称 职衔称 通称 姓氏称 亲属称 称谓的要求① ② ③根据双方交往深度、关系远近,选则 称谓。 注意民族、区域界限,根据对方的称 谓习惯选择称谓。 注意称谓的感情色彩,给不同交往对 象以亲切和被尊重之感。 称谓避讳贬称 蔑称 小名 绰号排行 昵称雅号 交往礼仪中的介绍礼仪介绍基 本规则介绍礼 仪要求介绍的 方式用名片 介绍 介绍的方式自我介绍的方式应酬式工作式礼仪式 自我介绍的分寸•力求简洁 •利用名片适时进行•讲究态度 •举止大方•语气自然 •真实可信注意时间力求真实 自我介绍 他人介绍他人介绍的顺序:尊者优先了解情况原则 他人介绍的内容:标准式 礼仪式 简介式推荐式 引见式强调式 他人介绍示范 集体介绍集体介绍的顺序:人多 各方少数 服多身份 地位人多 双方 人多 一方单向 介绍集体介绍的内容:不要易生歧义的简称 交往礼仪中握手礼仪神态时间握手 礼仪力度姿势 伸手的先后原则“尊者决定”原则涉及具体情况某些特殊情况 干净整 洁不用左 手不争先 恐后拉退抖 动女士戴 手套死鱼式 握手握手的 注意事项眼疾戴 墨镜只握指 尖手不插 口袋过分热 情面部表 情手不拿 杂物 交往中的其他见面礼节点头礼 举手礼 脱帽礼 注目礼 拱手礼 鞠躬礼 合十礼

拥抱礼 亲吻礼 吻手礼 致意礼 交往礼仪中的致意礼欠身 致意起立 致意举手 致意点头 致意脱帽 致意 用名片介绍1.递上自己的名片 接受他人的名片 索取他人的名片 婉拒他人索要名片2.3.4. 正确 的名片递法 不当的名片递法 交往礼仪中的餐饮礼仪中餐礼 仪 西餐礼 仪 饮茶和 喝咖啡 的礼仪 中餐的礼仪中餐的座次和排列方法 中餐的餐具及使用礼仪 餐具实用礼仪上菜顺序劝菜不夹 菜敬酒、干 杯礼仪 西餐的礼仪席次的安排 餐具的排列 餐具的实用礼仪 西餐上菜顺序,酒水的搭配 餐具的排列 饮茶和喝咖啡的礼仪饮茶礼仪喝咖啡礼仪 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内容邀约 称谓 空间交际 介绍 商务接待 握手其他见面礼节餐饮礼仪 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2009年11月

孔子礼仪篇二
《孔子践行礼仪》

践行孔子待人处事之礼

【摘要】“礼”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论语》中提到的孝、悌、让、恭、靖、宽、恕、忠都属于礼的范畴。本文主要依据《论语》中对“礼”的相关阐述,旨在探讨一下孔子的待人处事思想以及它对我们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孔子 礼 待人处事

“礼”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论语》中提到的孝、悌、让、恭、靖、宽、恕、忠都属于礼的范畴。本文主要依据《论语》中对“礼”的相关阐述,旨在探讨一下孔子的待人处事思想以及它对我们的现实指导意义。

孔子尚礼,说到孔子的“礼”,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克己复礼”,他推崇周礼,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束缚人们的思想行为。确实孔子主张践行周礼,有其局限性,但是孔子礼的思想包含很多方面,其中的某些思想还是很有现实参考价值的。譬如孔子说礼是用来达到和谐的,是协调人际关系用的。我们合宜的运用礼仪礼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是很重要的。这里就从孔子的待人处事之礼来阐述一下。

我觉得在孔子待人处事之礼中最能够感同身受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可以从多种角度理解:首先是最不好的一种情况,自己不喜欢强加给自己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譬如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就不要理所当然的要别人来做,只挑自己喜欢的不管他人感受。其次,对自己来说没有价值的东西在赠与别人的时候也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即使别人真的是需求者,也不能真的把自己看成是给予者,以

高高在上的姿态好像在施舍他人似的,而要询问他人是否需要。这句话对我们来说非常具有警惕作用。我们现在的“80后”“90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父母长辈的溺爱中长大的,周围所有的人都让这我们,都宠着我们,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所以我们习惯以自己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懂得换位思考,也不懂得体谅他人,只想自己所需要的,从不顾及周围人的感受。所以我们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了自私的代名词。虽然用“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来概括所有的80后、90后,有点一棒子打死所有人的感觉,我也觉得我虽然是90后,但我不是很自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确实不懂得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或许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告诫自己,我们会变得可爱的很多。能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是一种魅力,我们应该也能得到他人的投桃报李的待遇吧!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即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样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顺于你了。孔子用这句话说出了礼的力量:可以天下归心于你。礼在人际关系中就是有归心的力量。

孔子的待人处事之礼还包括在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面前的谈吐、举止礼仪。《论语》中就有说“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孔子在家乡的时候,为人温和而恭谨,表现出好像不太会讲话的样子。而在朝廷

上,却侃侃而谈,语言流畅,只是很谨慎。同时,孔子上朝的时,在下大夫说话的时候,温和欢愉;跟上大夫说话时,恭敬正直。有君王在的时候,举止恭敬,威仪适度。孔子在不同的场合说话有不同的表现,在跟不同身份的说话的时候,态度、行为举止俨然不一。虽然孔子的言行举止,并不值得我们今人依样画葫芦的一一模仿,毕竟时代不同了。有些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甚至有些迂腐刻板呆滞,但是孔子尚礼的精神,值得我们关注。他确实教了我们要在不同的场合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态度,这也是非常受用的。在无边无涯的历史的长河中,不管是物质匮乏的古代,还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整个社会虽然不能再用尊卑有序来形容,但是最起码的长幼有序的道理我们还是得遵从。面对不同的人我们就应该采用不同的说话方式,对长辈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亲人都要尊重,对后辈也要帮助爱护,对不认识的人更加不能采用随便的态度。可是,不知道是我们太叛逆还是真的我们的传统丢弃的太多,我们现在好像连起码的礼貌都没有了。当然也有人认为,世间的道德、礼节、伦理和流言这些都只是对俗人的无形的枷锁,被其所缚束的人,终身无法自由,不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终生成为无形枷锁的奴隶,成为阶级社会的良民,如行尸走肉存活于世间。他们不想成为庸俗之人,不想践行庸人之礼,追求自己潇洒自由的生活,看不起所谓的礼貌。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我们尊重之,我们倡导的是主流文化。同时,大家对韩国人的礼貌印象深刻,可是他们那一套最初都是从我们这边借鉴过去的,为什么现在别人想到的那些礼貌却是他们呢?这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吗?

物质文化再怎么进步,科技再怎么发达,我们不能丢到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更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理想人格。在世界多样化潮流中只有真正掌握好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们才能够不沦为水上浮萍,无根无基,随波逐流。

孔子礼仪篇三
《孔子礼仪文化学校学校简介》

学校概况

孔子礼仪文化学校是山东省唯一一所将儒家传统文化与现代礼 仪相融合的学校,坐落于礼仪之邦、孔孟之乡的山东济宁。 学校前身为“大禹礼仪学校”,成立于2002年,随着办校理念的提升,我校明确了事业方向,就是弘扬中国优秀的儒家文化,让人们时刻感受到“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新”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天人合一”的和谐文化,为此我校于2004年正式更名为“孔子礼仪文化学校”,尊奉先师孔子。 学校以各类礼仪培训、传统文化进企业、儿童经典诵读与家庭教育为主营业务方向,采用现代礼仪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联合、学校与家长相配合的办学特色,致力于传统经典文化的推广和研究,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传承中华经典的教诲,配合灵活多变的课程,以兴国学教育,育礼仪之花,继承和发扬中华美德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风尚形象 的现代人。

1、国学冬、夏令营

开展国学冬、夏令营,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读背经典,习打太极,用古典美乐陶冶孩子的性情,用感恩故事培养孩子的仁德,用团队式游戏强化孩子的集体意识。教育孩子读国学、习礼仪、懂感恩,让孩子们徜徉于国学经典的海洋,用心品味古圣先贤的治世之道,做日后学贯古今的栋梁之才。更能有效的帮助孩子修身立志,帮助家庭礼让和睦,让孩子从小孝亲恭师,明礼感恩!

2、师资培训、企业管理培训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用圣贤文化的力量的规范教师德行,开展师德班,开展古琴师、茶艺师、书法师、汉字师等师资的培养。

3、企业管理培训、家庭教育

目前已成功对教育系统、医疗系统、生产系统、金融系统、政法系统、服务业系统等进行大型授课,受益群体高达50万人次;父母课堂、家庭教育报告会已成功举办共计600余场次,受益人数达到10万人次。

孔子礼仪文化学校开启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礼仪教学的新纪元,将改写文化产业历史,创造学校的百年传奇!

让礼仪与经典齐飞,形象共气质一色。吾辈同气,往继绝学,延续血脉,复兴华夏!

校长简介

金辉

儒源文化集团创始人

孔子礼仪文化学校校长

金辉女士是齐鲁文化之星、运河文化名家、曲阜市人大代表、济宁市劳动模范和济宁市任城区政协委员,但她更是一位传统文化的弘扬者、躬行者,是一位长善救失、启迪灵魂的教育学者。金辉女士教学十九载,授课数千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效仿先贤,修身养性,内塑外化。传统文化凝魂聚气,蕴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文化复兴,我有责任”,金辉女

士终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以毕生精力引导更多的人们了解和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并因此受益和幸福。 毕生使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 毕生信念: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毕生事业: 为实现中

华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不已!

孔子礼仪篇四
《提纲------浅谈孔子的礼仪思想》

浅谈孔子的礼仪思想

——高志强802125119 内容摘要

一、何谓礼仪

二、孔子其人及与礼仪的关系

三、孔子的礼仪思想

(一)察事明礼,君子当学礼从周

1.政刑法令,有礼好定

2.礼传千古,不卑不亢

(二)礼仁即德,君子当克己复礼

1.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2.己立立人,推己及人

(三)礼乐一体:人而为仁,方有礼乐

四、孔子礼仪的现代意义

后记

孔子礼仪篇五
《孔子文化礼仪学校亲子冬令营》

2014年寒假大型亲子冬令营—孔子礼仪文化学校精品课程即日起申请报名!

由于场地限制,报满为止,敬请各位家长原谅!报名只限网络填写申请表,信息完整后方可提交。学费敬请家长转入学校公共账号,报名截止以转账时间为准。由于招生咨询量大,不接受现场报名,感恩您的理解!

现将课程设置,报名步骤,申请条件公布如下,如有疑问或领取申请表,可咨询QQ:991603900 课程设置

一、晨起锻炼

八段锦:动作柔和连绵,滑利流畅;气机流畅,骨正筋柔。能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二、艺术赏析

古琴:德音雅乐,帮助孩子陶冶情操,感悟中正平和。

围棋:黑白对弈,帮助孩子提升空间想象力,在布局中驰骋创新。

书法:运笔提字,帮助孩子正心正身,沉静气质,解除浮躁。

国画:丹青水墨,培养孩子神韵,发现真善美。

三、礼仪规范

礼仪之道:“一言一行塑形象,一举一动见文明”,礼仪是教养的直接体现,是内在修养外在表现的重要因素。

青少年交往礼仪: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提升孩子们的人际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经典诵读

诵读经典,帮助孩子学以致用,以诚意之心、格物之志、立修身之德。解读,记诵及践行《弟子规》,指导孩子无形中将圣贤言行应用于生活的点滴中。诵读《大学》《孝经》等经典。

五、亲子学习

亲子共读,共学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并且是终生的老师,

亲子共读既可以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 又可以在家

庭里树立起浓厚的学习氛围。

六、团队游戏

团队训练,积极进取,帮助孩子更好的帮助他人,融洽关系。

七、孝感父母

孝亲敬长,帮助孩子更加孝敬父母,体恤父母家长的养育之恩。

【课程模式】

亲子学习

开放式大课形式

【学习对象】:全国7—18岁青少年及学生家长。

【学习费用】:780元/人(含食宿学习费用)

【报到时间】:2014年2月5日(正月初六)

【上课时间】:2月6日—2月13日(正月初七至正月十三)

【营期地点】:山东曲阜岐黄街2号孔子礼仪文化学校 报名步骤:1,索要报名申请表(QQ:991603900孔子礼仪文化)

2,填写完整报名表,回传给老师。并打电话核对学员信息及陪同家长人数及信息(很重要)。 3,等待申请通过(约3个工作日) 4,学费转账到学校账户。

5,报名通过后,学校客服部会统一给家长发信息,通知须带物品及注意事项。(请保证手机畅通) 6,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联系王老师15269798757 申请条件:孩子有过传统文化的积淀,阅读过至少一本以上的中华传统文化书籍。

我们中国古人管青春期之前的小孩子叫童男童女,是童子。童子有一个特别大的优势,记忆力是一流的。谁管记呢?肾管记,心管忆,所以小孩子青春期来得越晚,孩子越有出息,记忆的时间年龄越长,我们古人多聪明啊。私塾先生让你把《四书五经》背下来,里面全都是做人做事的真理,它里面绝对没有造作,只是你不了解。它里面讲“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一个人要有志向,人活着要顶天立地,要有骨气。让我们的孩子先把《四书五经》背下来,就像小牛吃草一样,把这些嫩草先吞进肚子里,然后再用一生来嚼,所以我们中国古人特别注重孩子的童子功。不像现在的小孩,小学就谈恋爱,为什么?洋快餐就是一个儿童的激素基地,小孩天天吃,小小年纪情欲就开了,情欲一开,记忆力就不是优势,理解力就变优势了。我们古人赶在孩子青春期来之前,让孩子把古人所有的智慧全部输入他的硬盘,这叫死记硬背。因为在他的青春期来临之前,他的记忆力和模仿力是超一流的。这是人生的春天,在春天的时候你就要撒种子,也不用管它会不会开花,春天是开花结果的季节吗?春天就是播种的时期,所以不要去管他懂不懂,就让他背下来,大量地背诵,这个时期的记忆力最好。

青春期一过,理解力就开了,慢慢就懂了,碰到一件事了,他自然就懂了。这叫“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那你说收获能少吗?

期待更多的家长让孩子尽早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益一生。

2014年孔子礼仪文化学校冬令营开始报名了,期待大家的到来,让我们带着孩子感受爱,拥抱爱,打开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孔子礼仪篇六
《孔子与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2004年6月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 Jun.2004

       

第21卷第2期孔子与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高飞卫

(深圳市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教育处 副教授 深圳518023)

  摘 要:孔子的一生与礼仪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其贡献主要体现在对礼的维护、对礼的补充、对礼的重视、对礼的实践等方面,这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孔子;周礼;礼仪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826(2004)02-0043-02  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对于中华文化传统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他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一生为恢复周礼四处奔波,虽屡屡碰壁,但始终不渝,“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孔子对周礼并非只是顽固地维护,进行补充和完善,成为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响。因此,,位。

,为了避难奔鲁。其父,所以孔子应该算作“士”的后代,,但仍与普通劳动人民有所区别。孔子从小生活在鲁都曲阜,曲阜是周文化影响最深的地区,鲁国人重礼,行礼,隆于祭祀,儿时的孔子自然耳濡目染,深受熏陶。《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为儿嫱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即经常把祭祀时盛放祭品所用的方型、圆形器皿摆设出来,模仿成人磕头习礼。

正是由于孔子幼年好学,“十五有志于学”,年轻时已明书达礼,颇有名气。然而,他并不满足,不断学习。进入太庙时事事向人请教。他还曾向郯子请教古代官职制度,亲往周王城考察礼仪文物制度,并向老子请教礼乐。如此,孔子知礼的名声大振,四方各国前来求师学礼者络绎不绝。他的一生与礼仪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一、对礼的维护。

孔子生活在春秋中后期,这个时期是一个充满动荡、变化和血腥的时代。王室式微,战争频仍,而这些战争无不是因权力、财富而进行的血腥争夺。面对分裂动荡、道德沦丧的社会环境,孔子一方面为为“礼崩乐坏”而痛苦,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治理社会的“良方”,提出了“克己复礼”的学说。在他看来,周礼——周代的等级制度是十分完善和合理的,故当时社会稳定,上下和谐,是一个理想的社会;而他所处收稿日期 2003-10-16

的时代却是、臣子杀君主,,,最为突出的是他的

(论语・颜:,臣臣、父父、子子”《

,,大臣要尽大臣的,父亲要对子女充满慈爱,子女要对父母履行孝道,人与人之间要有严格的规范和界定,不得有所僭越。鲁国执政大夫季孙氏在家里观看“八佾”舞蹈,孔子听说后,非常不满,发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议论。因为按照礼制,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八八队列)舞蹈,诸侯使用(六六队列)舞蹈,“六佾”

(四四队列)舞蹈。像鲁国季孙氏大夫则使用“四佾”

这样的大夫只能观看“四佾”舞蹈,可他竟然享受只有天子才能享受的乐舞,这分明是一种僭越行为,是孔子绝对不能容忍的。季孙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希望当时在季孙氏家中做家臣的弟子冉有阻止这一非礼行动。按照礼制,诸侯疆域内的山岳,只能由诸侯来主持祭祀,季孙氏的做法实际上是僭礼行为。当冉有表示无能为力时,孔子无奈地说:“难道泰山居然不如林放吗?”言下之意是林放乃知礼之人,泰山之神也一定不会接受季孙氏的祭祀。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不幸先孔子而亡。颜回之死,孔子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悲痛与伤感,然而在安葬颜回的问题上仍然坚持一贯的立场,反对厚葬。颜回家里本不富裕,家人欲按照贵族的规模来安葬,孔子认为是不合适的,他主张丧葬应该“称家之有无”。所以,当颜回的父亲提出要孔子卖掉车子为颜回置办外木郭时,孔子婉言加以拒绝。其他弟子不顾孔子的反对,还是破例厚葬了颜回,孔子叹息道:“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

(论经・先进》)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季氏》),孔子提为了拯救乱世,使“天下有道《

(先进》)的治国方针,要求统治者用出“为国以礼”《

礼作为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以此来约束自身的行

43

为,形成一种上下有等、亲疏有差、夫妇有别、人人奉法守礼的社会秩序。为此孔子身体力行,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尽管不断受挫,仍然以一种

(宪问》)的精神,力图回狂澜于“知其不可而为之”《

既倒,表现出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对礼的补充孔子主张的“礼”反映了要区别尊卑贵贱的思想,这一点与周代统治者的思想是一致的,但是,孔子对礼的解释并不仅限于区分尊卑贵贱,他对周礼进行了重大损益,最主要的是引进“仁”来充实“礼”,换句话说,就是强调原始祭祀中“大家是一家人”的温情。他把行为合于礼作为仁德的表现,从而赋予礼

(八佾》)以“仁”的内质。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作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那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行礼作乐并不在于使用礼乐器具的外在形式,而在于“仁”的本质,离开了仁,就谈不上什么礼。所以,当颜回问仁,孔子坦率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颜渊》)。也就是说约束自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身,使言行合乎礼,就是仁。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就归依于仁。孔子的杰出之处就在于,他把礼分为仪式和本质两个层次,礼必须通过仪式来具体化,式本身不是目的,他用仁解释礼的本质,。崇的礼,礼”,。

三,也,所以,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当时的鲁国,有这种认识的并非孔子一人。鲁国大夫孟僖子曾辅助鲁昭公到楚国祝贺章华宫落成,因不能以礼完成使命而遗憾不已,直到临终之际,仍念念不忘,并嘱咐其子向孔子学礼,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

孔子强调“礼”在治国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

(为政》)用政令来教导,用刑律来以礼,有耻且格。”《

整治,民众苟且免于刑罚,但缺少廉耻;用德行来教导,用礼仪来规范,民众不但有了廉耻之心,而且敬服。单纯用政令、刑法治理民众,虽然可以使民众顺从而不犯法,但无法使他们内心向善;用道德和礼仪来教育民众,民众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就会加强,处处以德和礼规范自己,社会才能安定。

在孔子看来人的内在品质和一举一动都必须用礼来规范,来品评。他告诫儿子孔鲤要重视对礼的学习。有一天,孔子遇到“趋庭而过”的孔鲤,问他“学礼乎?”孔鲤说:“未也。”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于

(季氏》)不仅对儿子如此,是,孔鲤退而学习礼仪。《

孔子还要求学生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颜渊》),以礼作为行为的准则,不勿言,非礼勿动”《

能有半点含糊,他认为不掌握礼仪,很难做事合理,行为得体。“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

(泰伯》)。说的就是恭顺而无则乱,直而无乱则绞”《

礼就劳累不堪,谨慎而无礼就显得懦弱,勇敢而无礼就会导致莽撞,直率而无礼就表现出尖刻。如果没有礼仪的规范,行为就会偏离正道。正因为如此,孔子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始终贯穿了礼的内容。

四、对礼的实践

孔子是礼的倡导者,传播者,他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礼也是身体力行,堪称的行礼的典范。这在《论语・乡党》中表现得最为集中。

在不同的场合下孔子的言谈态度都有所不同。“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在乡里态度恭顺温和,好像是个不善说话的人,是因为乡里大都是前辈,故恭顺;在宗庙、朝廷明白流畅地议论,只是态度谨慎罢了,,所以“当仁不让”。虽然态度有所不同,。

在朝堂上,,仪态恭谨。“入,,。过位,,,,鞠躬,,逞颜色,恰恰如也;,;, 躇如也。”进入朝堂大,,如同不能容身一样。站立,行走不踩着门槛。经过国君座位时,神色立即庄重起来,毫不懈怠地按照礼仪规范走步,说话好像力气不足似的。走上朝堂时提着衣襟,像鞠躬似的弯下腰,屏住气息。退下时,走下一级台阶,放松神态,恢复平和的脸色;走完台阶,快步前进,如同小鸟展翅一般;回到自己的位置时,依然表现得恭敬小心。

在衣服和装饰品方面,孔子也是循规蹈矩,讲究搭配。“当暑 纟希纟谷,必表而出之”。夏天穿着粗、细葛布单衫时,必须套上外衣才外出。“缁衣羔裘,素衣麂裘,黄衣狐裘。”黑衣要配黑羊皮裘,白衣要配鹿皮裘,黄衣要配狐皮裘。“亵裘长,短右袂”。在家里穿的皮裘比较长,但要缩短右袖。“羔裘玄冠不以吊。”黑羊皮袄,红黑色的冠,不穿戴着去吊孝。

在饮食方面孔子也颇为讲究。“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在酒宴上肉即使很多,食用不超过吃饭的量。喝酒虽不限量,却不可喝得烂醉。“食不言,寝不语”。进食时不交谈,睡觉前不多说话。

外出乘车,也有规矩。“升车,必正立,执缨。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上了车,必定端正地站立,拉着固定身体的绳子。车上不回顾车内,不大声说话,不指指点点。

孔子“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他在礼仪方面,言行一致,一丝不苟,不仅赢得了学生以及世人的尊敬和爱戴,而且为后世士人树立了楷模,成为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尊奉的“师表”。

  〔责任编辑 刘生良〕

44

孔子礼仪篇七
《《看电影学礼仪》之《孔子》学馈赠礼仪(王旭著)》

《看电影 学礼仪》之跟《孔子》学馈赠礼仪

精彩介绍:

 “礼”赢天下的孔子

 玉玦赶人走——馈赠背后的文化

 谦辞敬语应了解

 玉为信物有出处

 送对鲜花表对意

 玉环请人回——馈赠礼仪六要素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伴手之礼,情意悠长

赠物赠言,新颖独特

选对时机,锦上添花

馈赠场合,因地制宜

馈赠方式,精心安排

 馈赠礼仪的国际化

以下文字节选自《看电影 学礼仪》一书

馈赠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赠送给交往对象礼物,来表达对对方尊重、敬意、友谊、纪念、祝贺、感谢、慰问、哀悼等情感和意愿的一种交际行为。作为一种非语言的交际方式,馈赠是以物的形式出现,以物表情,礼载于物,起到寄情言意的“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得体的馈赠,就好比无声的使者,能给交际活动锦上添花,给人们的感情和友谊注入新的活力。而且,它也是商务往来和市场

营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馈赠礼仪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

说到馈赠礼仪,如果让我们选取一部电影来作讲述的话,我觉得《孔子》是最好的一个范本。

孔子的“礼乐”思想在其经文中就屡见不鲜,《论语·乡党篇》把他的衣食住行礼仪形态都很集中的记录了下来,这里面包括了他对理性化社会的整套制度。正如“仁”字包括了他对个人行为的教训精髓一样。孔子自己对“政”与“礼”的定义是一而二,二而合一的。政是“正”,而礼则是“仁”的外用或“政事之治也”。从其狭义上理解,“礼”的意思是“典礼”,也是“礼节”;从其广义上理解,意思是“礼貌”;从其哲学精义理解,则是理性化社会秩序。孔子一生倾尽全力要做的,就是把西周礼仪制度在鲁国复兴并发扬光大。

而从礼仪的角度来看,《孔子》这部电影对孔子时代礼仪思想的有了很好的注解。诸如春秋时代的服饰、饮食文化;春秋各国之间交往的外事礼仪;乡射之礼

的展示等等。在这里,我们只选择了电影中孔子与季

大司徒之间的发生的故事来做礼仪分享,重点阐述馈

赠礼仪。

首先交代一下孔子与季大司徒之间故事发生的历

史背景:

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

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

征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气势磅礴的时代,一个辉

煌灿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有战争、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中国史称为“春秋”时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于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当时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孔子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孔子的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那个让他政治理念破灭的一个关键性人物就是电影中的另一位主角:季大司徒。

受到季大司徒排挤而离开鲁国的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他传播其思想,倾尽全力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

孔子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而促成他返回故里的一个关键性人物还是季大司徒。

关于馈赠礼仪的讲述,我们围绕着季大司徒排挤孔子,让孔子离开鲁国,以及若干年后,季大司徒终于醒悟以前的过错,重新请孔子回到鲁国的这两个片段来展开。

馈赠礼仪中常见的问题

在开始介绍孔子和季大司徒的故事前,先说一个关于馈赠礼仪的故事。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

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是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向国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亲自喂水喂食,一刻也不敢怠慢。这天,缅伯高来到沔阳河边,只见白天鹅伸长脖子,张着嘴巴,吃力地喘息着,缅伯高心中不忍,便打

开笼子,把白天鹅带到水边让它喝了个痛快。谁知白天鹅喝足了水,合颈一扇翅膀,“扑喇喇”一声飞上了天!缅伯高向前一扑,只拔下几根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一时间,缅伯高捧着几根雪白的鹅毛,直愣愣地发呆,脑子里来来回回地想着一个问题:怎么办?进贡吗?拿什么去见唐太宗呢?回去吗?又怎敢去见回纥国王呢!

思前想后,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小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披星戴月,不辞劳苦,不久就到了长安。唐太宗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忐忑地献上鹅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赏赐了他。

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广为流传开来。

这个故事里,缅伯高不仅做人很真诚,也很有才气,如果换了是其他人,这个故事的处理方法及结局也许会大相径庭。鹅毛和鹅相比,自然价值要小很多。但配上了缅伯高的诗还有缅伯高的诚意,鹅毛的价值则不见得比鹅小了。

由此可见,说到馈赠礼仪,其实,赠什么固然重要,但怎么赠,赠的方式,赠的人是谁也许更重要。《孔子》这部电影,在馈赠礼仪方面能给我们很多思考和启发。

在孔子游历各国的进程中,经常遇到各类需要馈赠的情形,而且有很多时候是那种看似很“尴尬”的馈赠,但是这一切并没有难倒孔子。面对这些常人看来是馈赠礼仪中的困惑问题,孔子均轻而晚举地一一化解。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在馈赠活动中需要直面的。

同样的,我们先抛出一些关于馈赠礼仪的问题,带着问题来赏析电影。  和人交往,不知道要送什么?

 送礼时不知道什么时候送?

 接受人家的礼物不知道要不要当面打开?

 哪些礼物是有特别的含义,有些东西能送,有些东西不能送?  日常交往有伴手礼一说,伴手礼是什么意思?

 为什么《孔子》这部电影中,季大司徒赶孔子走,用的是玉,请孔子回,用的也还是玉?

 那么多用玉制作的饰品,在中国古代是否都有其特殊的含义?  中西方对馈赠礼仪的侧重点不同,具体是什么?

。。。。。精彩待续。。。。。。 。

孔子礼仪篇八
《孔子与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试谈孔子与礼

原生型态的礼源于人类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是礼仪(形式)与礼义(内涵)的合一,也和整个社会生活结成为一体。人们的日常生活浸润于古礼之中,对其所表意义是深刻领悟而娴于运用的。因此,行其礼而其义不待说而明,“百姓日用而不知。”(《周易集解》)周公制礼作乐虽有其原创性的一面,但主要还是依据于民间采风,是对当时“下民”日常生活之样态(古礼)的体现和反映,也是对古礼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到孔子的时代,古礼发生了礼仪与礼义的分离,面临着被淡忘、扭曲、修改和僭越的命运,到了濒于灭绝的境地。与当时的其他学者和执政者反礼、批礼、毁礼的态度不同,孔子对古礼赞扬备至而进行抢救、继承。他担当起了拯救古礼的历史重任,尽自己一生,抢救散失濒绝的古礼,尽量完备地搜集资料,使濒临崩坏的礼文化得以传衍久远,承续有端。同时,与当时老百姓对古礼日用而不知的态度不同,孔子是保持着清醒的自觉的,这就使他不仅保存了古礼,而且将所学的古礼融入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人格彰显了古礼的本质精神,赋予古礼以生命内涵。建立在原生型态的礼和周礼基础之上、经孔子聚合而重铸的古礼已不是原初意义的古礼,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孔子礼学”。本文从文化的制度层面入手,把“礼”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对孔子礼学的历史形成 及其文化意义作一系统分析,从而看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史记•孔子世家》)又孟厘子说:“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饘于是,粥于是,以餬余口。‟其恭如是。”(《史记•孔子世家》)从史料记载可见孔子的家世是相当显赫的,但其祖先逃亡到鲁国之后就衰落下来,到他的父亲叔梁纥因为武功才做到陬邑宰的小官并在孔子幼年去世,因此孔子童年、少年时期是在贫苦艰难中渡过的。但是,显赫的家世显然曾激励过孔子: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史记•孔子世家》)这件事发生在孔子少年时期,他梦想借此机会恢复贵族身份、挤身士列却没有成功,这次挫折对一个少年的打击是相当严重的,孔子由此更加发奋努力。也许显赫的家世深刻影响到孔子的思想倾向,对家世的留恋使他对其他已往的事物也充满感情。《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做这些游戏虽并不表示孔子很小的时候就对礼有特别的理解、爱好和什么不可思议的倾向,但对成人行为日浸月润的模仿、练习会对幼年的孔子产生影响则是显见的。孔子在《论语•为政》篇曾自言“十有五而志于学”(《四书章句集注》)(后引此书,仅注篇名),这说明他很早就有了明确的志向。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当时还没有职业的教师,所以他所志的学只能是自学,而他所学习的内容应该就是古礼。

《左传》昭公二年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又《左传》定公四年:“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旂,……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史记•鲁周公世家》:“于是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平王东迁以后,周礼及礼器丧失了许多,周王室礼、器之详备反不如鲁国。从历史文献记载看来,鲁国对周礼的保存是比较完整的,而孔子生在鲁国,因此学习周礼有着十分便利的条件。

周礼虽然散失而濒绝,人们乱用误用,但对礼的尊敬态度仍然是普遍存在的,礼是道德评价的标准,有没有“德”一定程度上也与是否知礼、守礼联系起来。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对那些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利用礼仪的人极其憎恶。《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季武子因喜爱次子悼子而想立其为“适子”,但是按照礼制规定季武子应立长子公弥而非次子悼子。臧纥以“大夫之礼”待悼子从而助季武子达到了“废长立幼”的非礼目的,但这一“不相善”的行为本身也使时人“恶臧纥”、轻季武子。因此,孔子专门从事于周礼的学习,很早就为他博得了声名。《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大夫孟厘子将死时告诫其子懿子说:“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既没,若必师之。”

对古礼的保存和解释我们不妨将其比作人类学家的工作,孔子这两方面的工作是非常系统的,他尽其所能,抓住一切机会力求对古礼进行完整的保存。《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孔子还曾专门适周学礼,《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并详细搜集了当时乐官流失的情况:“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拨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微子》)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他逐一找到这些人向其学习显然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也说明孔子作为一个人类学家所要做的工作是何等浩繁,但他还是尽一切可能地学习。除了向此类礼学专家学习以外,孔子还很注意搜集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保存的古礼:“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这种学习贯穿他的一生,他力求尽善尽美。

孔子学礼的事迹以乐礼方面为最丰富,不妨以此为例。

“大师挚适齐”,孔子曾专门到齐国向他学乐,《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适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处处留心,搜集古礼资料。《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据匡亚明《孔子年谱》所说,孔子此时六十九岁(《孔子评传》)。可以想

见,此时之“乐正”,无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周游途中的民间采风。如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这些人,孔子之所以想与他们谈话,并不是想要向他们宣扬他的理论、说服他们,而是将有所闻也。在孔子看来,“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孔子真正是做到了随时、随地、随人而学习,也正因此,孔子才能对周礼中的乐礼不仅搜集广备,而且深通其艺,学的也非常精深。《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避席再拜,而对曰:„师盖云《文王操》也。‟”所可惜的是孔子所作《乐经》没有流传下来。《史记•孔子世家》:《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孔子为诗三百篇所谱的曲虽然不是原曲,但各个方面一定是与古乐非常符合的。孔子所说的 “《雅》、《颂》各得其所”就是《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的情况之一。可见,为《诗》谱曲是孔子晚年的重要工作之一,而他所说的“《雅》、《颂》各得其所”也不是空话,当代的人类学家应该比较熟悉这种情况,费尔德的工作可说是其典范之一:“通过一种独特的美学探究,费尔德的民族志提供了有关卡卢利人情感生活的精致表述。费尔德不仅阐明卡卢利人对他们自己音乐的评论,而且还试图以卡卢利人的惯用法来创作歌曲。他把自己的作品演奏给卡卢利人听,使他们声泪俱下,他自己也因此体验到本土人情感的威力。”(《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

《乐经》没有流传下来,大概是当时没有记录乐谱的方法,乐曲只能靠人人相传,这样很容易变形和流失。孔子为《诗经》所谱的曲也没有流传下来,但《诗经》却流传了下来,这是由于《诗经》是固定的文字。

这是孔子在乐礼方面的情况,其他方面亦是如此。孔子就好像一个超级人类学家,他尽自己一生,主要以周礼为对象,进行材料搜集,并努力给予正确的理解和阐释。孔子所作的工作成果主要以两种方式保存了下来,一就是他晚年编辑的六经,一就是他传授的弟子,这些弟子又辗转传授或用文字记录有关材料如《论语》、《孟子》、《荀子》等。

孔子在挽救周礼的时候,不仅是要挽救周礼的形式即周礼的仪文节目,也是投入了全幅的情感和生命的。适周问礼是孔子一生的重要转折点。孔子适周对周礼固然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和直接观感,但最主要的就是与老子(这里我们无意确定这个老子就是著《道德经》的那个老子。但是,我们相信,当时出现一个类似的哲学家也是可能的)的邂逅。老子当时已是一个成熟的哲学家,他经过对古礼的反思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哲学并用自己的哲学教导(“告”)了孔子:“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史记•孔子世家》)二十多岁的孔子对老子发出了由衷的赞叹:“鸟,

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孔子世家》)可见孔子当时受到的思想震动之深。很早就为他博得了声名,并且也是他认为能够用来光复身世的古礼学,在老子这里却得到了尖锐的批评。老子认为孔子的方向是根本错误的:“是皆无益于子之身。”这就促使孔子自我反省,而走上了为己之学的方向,仁学就是其结果。孔子说:“志于道。”(《述而》)“道”成了孔子为学的总方向。他不仅要学礼,而且使之有益于自己的生命。因此,我们说孔子的礼学以典籍和传授的方式保存下来,那其实只是其迹而非孔子礼学之本身。孔子以全幅生命将“礼崩乐坏”之周礼熔铸于一身,成为一部活的礼典,开发出一条顺承古礼的创进之道。孔子成型的人格,才是其礼学本身,因此沿其迹而求其本是我们理解孔子礼学的根本方法。

如上所述,周礼已经散失,孔子虽说“吾从周”(《八佾》),但他搜集的周礼无论如何总是散乱的,而经其聚合而重铸之礼也已非原初意义上的周礼而是孔子礼学了。孔子礼学的基调是“述而不作”(《述而》),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下,这种“述而不作”虽然不再是原初意义的对古礼一成不变的非理性的继承态度,而是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但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孔子之“述”是解释性的而不是构造性的。这种解释性的工作确保了充满隐喻的古礼不致于丧失其原初的多重甚至是无尽的含义,但它也不承诺对古礼的隐喻进行了恰当而充分的解读。正是如此,一方面确立了经典的至上性,经典一旦成为客观固定的文本便不可随意变更、修改;一方面也使不断重新开始的解释成为可能。

一般认为,孔子对周礼的重要发展就是“以仁释礼”,但“以仁释礼”只能在动态中去理解而不能视为一个机械的原则。在孔子礼学中的确存在一个仁与礼关系的问题,实际上仁和礼是互相解释的。孔子对礼的理解和体悟随着对仁的理解和体悟的加深而随之加深,反之亦然,他对礼理解得愈透彻,对仁就越体之深而居之安,这样一个进程是没有终点的。但是,这样一个具体的历史过程已不可能作出具体而确切的描述,现存的文献基本上是平面排列的材料,历史的动态过程只能是读《论语》时得到的印象式的感受。与周礼相比,孔子礼学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

1、礼自内作。原生状态的礼,礼义与礼仪是合而为一的,它源于非常具体的生活环境,里边储存着对生活环境精细理解的各种信息。这样的礼在传承中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它所储存的信息渐不可解,必然地发生了礼仪与礼义的分离。礼成为一种形式化的东西,这就使对它的反思成为可能。孔子在对周礼反思之后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礼是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的。

《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

于其父母乎?‟”用亲子之爱来给予三年之丧的古礼以解释,这是企图从心理上予“礼”以根源性的情感基础,以此恢复古礼的现实生命力。孔子用心理学来解释“礼”,因具体的环境和时代的不同基本上很难解释通。从孔子的时代来看,三年之丧无论如何都是过时的,用心理学解释来恢复它的现实生命是没有效果的。但是这也是一条正确的原则,运用恰当就会有一定的成果。例如,如果仅仅是理论的兴趣,运用心理学原则可能对三年之丧作出合理的历史性解释。实际上,当孔子把心理学原则运用于对古礼的改革时,是相当成功的。《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在这方面,孔子正确运用了人的理性而不是神的理性。

2、人的觉醒。由对礼的反思,引发了孔子对人的普遍反思,由此提出了礼的本质问题,礼的心理情感基础最终被归结为“仁”。“仁”是一个在现实中从内心被把握的原则,它既是作为一个人的必备素质,也是一个人成为最标准的人所追求的目标。孔子谈到“仁”的时候更多的是依据现实而不是依据古礼,这就产生了一些难以折衷的矛盾。古礼是难以理解的,而“仁”却是现实可以被把握的。因此就可能出现违反古礼却符合“仁”的现象,并且,在许多地方似乎只有违反了古礼才能符合“仁”的原则。对“仁”的选择正标志着人的觉醒。仁礼合一的上古时代是不可能重现了,重要的是发挥古礼所体现的精神实质,至于礼仪则是必须被损益的。

刘文英:《孔子作为第一个完全觉醒的人,教导人们正确地运用思想和情感,正确地行动。这些教导毫无特异之处,它们是自然而朴实的但并不是轻易就能做到充分而有恒,这些教导都可以用一个“仁”字来统摄:“孔子的贡献就在于,总结中华文明原生形态的成果,把„仁‟从众多道德子目之一而提升到最高的地位,……使众多道德子目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新的整合。”(儒家文明―传统与传统的超越)》符合仁的人是完全觉醒的人,他能够自觉其人生的使命并毫不退缩地去承担它。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这个使命是一种内在的引导,它既不是他人的教诲也不是天神的命令,而完全是从内心感受到的一个人在国家、社会、自然乃至宇宙中的责任。孔子自己便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孔子说这句话固然是处在特殊的情形下,但若将其视为一时的愤激之语则是完全不恰当的。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而“畏于匡”时已是五十五岁。他说“文不在兹乎”并不是狂妄之言,而是自觉其对周礼之责任,因此他才能如此说。

古礼经由三代而汇集至孔子,使孔子作为个人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线命脉,这实在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孔子自觉到其文化使命并担当和承接了这一使命,从历史上看他也的确完成了。孔子礼学是对古礼的顺承,这使它具有了足够宏大的规模,具备了作为文化主导的潜质足以担当起文化传承的重任。作为符号和意义系统,孔子礼学产生了深远的历史效应:

1、文化效应:古礼经过孔子的熔铸,形成了一个较为一贯的意义系统。在一代一代的学习中这些

孔子礼仪篇九
《孔子之礼》

孔子之“礼”

中国文化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文化,中国人之所以不同于外国人,中国的艺术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艺术,追根溯源,因为先秦时代的儒道哲学。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社会思想急剧变更的时期,各种意识思想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百家争鸣。理性主义也在此时发展了起来,而孔子的“礼”的思想则是理性主义的代表之一,在当时有着非同一般的思想教化的进步作用。

在原始社会,人们没有孔子“礼”的观念,纯粹是靠血性的征伐和血缘关系来维系国家或部族对百姓的统治。当然,那时也是有“礼”的,但最多也就表现在祭神祈福的宗教仪式上。古籍中说“礼事起于燧皇,礼名起于黄帝”,所谓“礼,覆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当时的“礼”主要是为了祭神求福,动机比较单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渐渐地意识到祭神活动也能起到亲和整个部落成员的作用,使得成员们的意见趋于一致,于是,到了阶级社会,统治者们开始对“礼”重视起来,逐渐对“礼”的各方面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将“礼”从一种宗教意识形态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到了西周,形成了“周公礼制”,也就是孔子一直极力推崇的“周礼”。

孔子推崇周礼,是来自对历代礼制的考察与认识。子曰:“夏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由此可见,孔子并非完全接受拥护旧的制度,而是在经过研究之后对周礼的肯定,并且,孔子也非全盘照搬周礼,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周礼的基础上对其又有所发展和改进,也正是孔子在周礼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变革,使之更能为民众和统治者所接受,而更易推行其主张。比如说:在周朝时,周礼规定,“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罚不适用于大夫,礼不适用于百姓,然而孔子提倡“道之以教,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也就是说要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很明显,孔子在要求用道德感化百姓的同时,要求百姓也当守礼,这在周朝是没有的。此外,孔子还倡导“有教无类”,把礼推向普通老百姓,打开向民间传播文化之门。

既然孔子那么推崇“礼”,那到底什么是“礼”呢,我理解的“礼”是一些对人、对事、对物的规定和准则,也是用以识别身份高低以及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界定谁应服从于谁并且应当如何做而制定的各种标准规则,或者说是一种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原则。孔子为什么要推崇“礼”呢?我认为,在孔子的时代,周王室已经衰微,政权风雨飘摇,分封制遭到破坏,孔子认为正是因为统治者没有按照“礼”的标准治理国家,没有推行礼制,才造成王室的衰败,所以他才极力推崇“礼”,在经过对历代礼制的考察和认识后,他希望能通过恢复周礼,重建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约束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原有的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从而稳定社会,减少社会上的冲突,造福于普通百姓。当然,与此同时,“礼”维护贵贱尊卑的差别的身份,使得“礼”也能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满足了统治阶级的虚荣心,也因此,后来董仲舒才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

那么孔子的“礼”学思想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除了在当时维护了社会的稳定,维护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之外,对于现代的人们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首先,孔子通过情理结合把礼的思想深深地烙刻了在中国人的心上,使

得中国成为一个礼仪之邦。

比如说三年之丧,《论语·阳货》上说“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比崩”,孔子把传统的礼制归结在亲子之爱这种普遍而又日常的心理基础之上,他把一种本来没有多少道理可讲的礼仪制度予以实践理性的心理学的解释,从而也就把原来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改变为主动性的内在欲求,把礼乐从服务于神,变为服务于人。中国人重视的是情理结合,理和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知性的认识愉快。于是,礼的思想便自然而然地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上。

在我看来,“礼”对于当代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处理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孔子的礼治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我们不应该因为看到它维护旧的腐朽的封建等级特权制度,禁锢人们的自由所引起的消极作用而将之全盘否定,孔子所推崇的重视礼仪道德,确实是可取的,具体而言,在处理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之关系时,重视“礼”能使双方以相互尊重为前提,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保持了自尊,为和平友好交往提供了帮助,在家庭生活中,以“礼”相处,长辈对子女慈善呵护以及子女对长辈的孝敬爱戴,夫妻间的平等敬重,都能对家庭的和睦相处产生非常积极作用。

在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礼”应当既是一种带有外在约束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修养。如今,人文精神日益淡漠,人际交往日趋功利,拜金主义滋生,“礼”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对于构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有着非凡的价值,如果人们都能以礼相待,在发生冲突时,不是破口大骂,而是礼貌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碰见邻居时,不是好像遇见陌生人一样,而是点头微笑,那么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所以说,在当今的这个时代,孔子的“礼”没有过时。

孔子礼仪篇十
《谈孔子的仁礼思想》

谈孔子“仁礼”思想

仁礼思想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核心观点,也是儒家世代传承的理论基础。

孔子的思想中,仁存在于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也应成为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核心观念。仁在政治中是实行仁政,以爱民的思想来对待百姓。但是在春秋诸侯互相争霸的年代,仁的思想是很难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的,尤其是不适合当时各诸侯王的需要。他们需要不断通过战争的方式来兼并其他诸侯国,以达到扩充国土,在各诸侯中称霸的目的。所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子的仁思想很难被各个统治者所接受并采纳

仁在社会关系中的体现是要求仁者爱人。他认为,优良的道德品质是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资格,每个人要把仁作为最高的信念。要求每个人要将仁具体贯彻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孔子认为仁应该起着各种规则或原则的存在。子之于父,弟之于兄都应该有仁的不同体现和要求。如果将对于人民的仁的思想扩大,从家庭关系外延到君臣,君民关系来说要以对待父兄的仁,来对待自己的君主,则扩称为忠。但是在孔子的思想中,他提倡要将仁的思想置于很高的地位甚至是高于自己生命的,我想恐怕在春秋那个视人命如草芥的年代,老百姓仍然会把保全自己的性命当作自己最高的信念,而不是孔子所宣扬的仁思想。所以想要将仁的思想被整个社会所接纳,应该考虑社会的实际情况,以及人民的接受水平和他们所能到达的道德思想标准。我个人认为仁的思想在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社会安定,

人民生活富足的年代才能被人民所广为接受。

再谈一谈孔子礼的思想。礼的提出早于孔子,但自孔子所发扬。中国人崇尚礼的思想,中国人也重视礼的教育。而孔子所提出的礼是广义的礼,在社会关系中他将礼与道德相等同起来。把礼当作约束人在社会上各种行为的准则以及道德标准。他要求人们的各种行为都要按照礼来进行,事事要符合礼的标准和要求。其实对于我们现在来说,道德的约束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道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所不断完善的,而人们的行为也越来越按照道德进行规范。在这一点上是与孔子的礼的思想是相吻合的。我个人始终认为,应该把道德中的精华提纳出来,其重要性要与法律所等同,对老百姓不断的进行道德教育,毕竟道德对人的约束在前,法律对人的惩罚在后。不过在孔子关于社会关系的礼思想中似乎有点刻板,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在条条框框中来做,基本上毫无变通的可能,这一点是很难被接受的,而且也是容易束缚人民的思想与创造性的,所以我认为对于孔子的礼应该用更加辩证的观点来对待。

孔子还提出在政治上实行礼治的观点。统治者对于人民的统治也要遵循礼的规范,以获得人民的尊重与服从。此观点的提出与民本思想在某些方面是具有相似之处的。对于人民而言,强暴的统治很难使他们从心理上服从,只有用更温和的态度和方式才能让他们从心理上服从国家的统治以及国家分配给他们的各项义务。

总之,我认为孔子仁礼思想的提出对于中国的政治、道德发展还是推动作用为多。其思想中的精华正在一代代传承着,不断的融入我们

整个民族灵魂中。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孔子礼仪》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孔子礼仪文化学校 孔子礼仪名言 孔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孔子礼仪”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孔子礼仪"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0033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