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河南省中招说明文阅读

河南省中招说明文阅读

2016-01-10 17:35:1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河南省中招说明文阅读篇一:河南省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新人教版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河南省中招说明文阅读》,供大家学习参考。

河南省中招说明文阅读篇一:河南省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新人教版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⑪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⑫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⑪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⑫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⑬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⑭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⑮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⑪论证方法 (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 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 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 比喻 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⑫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⑬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⑭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 议论文的结构

⑪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⑫类型: 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 ⑪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⑫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⑬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⑭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6、驳论文的阅读

⑪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⑫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⑬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7、常见考点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

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 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 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 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

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

(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 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⑦、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⑧、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初中议论文阅读训练与技巧

一、定义: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逻辑推理来表明作者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态度,阐发对某一

河南省中招说明文阅读篇二:2016河南省重点中学语文中考总复习课件 现代文阅读(二) 说明文阅读

河南省中招说明文阅读篇三:09中招说明文阅读理解题错例分析

认清文体特点,答好说明文阅读

—09河南中招说明文阅读题错例分析

今年我参加了中招评卷,主要评说明文阅读部分。统计结果表明,该题的得分情况不很理想,4道题12分的分值,得分率仅为52%。那么,错因是什么?应从中吸取些什么教训?我想对此作些分析,以期同学们对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有所帮助。

该阅读理解的第一个设题是“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标题”。此题的答案是“速冻食品也新鲜”,“速冻食品”是说明对象,“也新鲜”是其特征,只有二者兼顾且语言简明才给满分。记录的典型失误拟题有:

1. 速冻食品

2. 速冻与保鲜

3. 速冻食品鲜不鲜

4. 速冻的学问

5. 速冻的好处

6. 食品的安全防范

7. 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

8. 速冻食品更新鲜

9. 小议速冻食品

标题拟为第1种的在不当拟题中占81%,很明显,这部分考生只注意到了“说明对象”这个要求,完全没有注意到还有“及其特征”之要求,这应属于做题中疏忽大意所致。。

第2、第3种拟法考生应该是比较细心的,但对于“能显示其特征”的要求理解不到位,使得答案无法将说明对象的特征明确点出。

第4、5种拟题索性将说明对象给搞错了,第6、7种更是宽泛的让人不知所云,第6种根本经不起逻辑推敲。

第8种拟题乍一看是对的,可这个答案却经不起推敲,“更”字的使用使得这个说法与客观事实不符,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要求无法得以体现。

第9种拟法也是让人匪夷所思,明明是说明文,而且在题干中多次出现“说明”这个说法,该类考生非要拟一个议论文的标题,说明学生对文体知识比较模糊,暴露了知识上的缺陷。

第二个设题是“第8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答案是“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速冻食品的解冻方法(若答“作诠释”,分析合理也可)。”在改这个题时,改卷老师一致的意见是,在答对了说明方法的基础上,作用分析对了给满分,如果说明方法不对,作用分析就不用看了,因为不同的说明方法有不同的作用,说明方法的认定是前提,大前提都错了,结果肯定不正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即便作用分析的有道理,也是误打误撞上的。那么考生是如何认定该段的说明方法的呢?记录的错误答

案有:1.举例子; 2.对比(设问、比喻); 3.举例(道理、对比)论证; 4.承上启下;5.作权势。

此题的得分率更低,仅为34%。错卷中出现的第1种答案比例高达87%,其实本文段中的分类别特征是很明显的,应该能够很容易发现其语言特点:···应如何解决呢?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二是···还可以···而考生居然无法找出来,可能的原因应该是没有认真地将该段多读上几遍,没有弄懂相关说明方法的特点。如果说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全都了然于胸了,用对号入座的办法也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了。其他几种情形更表明考生对相关的文体知识的掌握是何等不到位!第2类是将修辞手法当作说明方法;第三类是弄混了文体;第四类答的是句子或文段在结构上的作用,糊涂得更可以;而第五种情形,分丢得实在可惜,若稍微注意一些就可能发现“权势”是错别字,答语文题,错别字会严重影响意思的表达,扣分是在情理之中的。

第三题是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是说明文阅读理解题中最为常见的题型,做这类题学生理应是轻车熟路,可结果并不如人所想。该题是这么设置的: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答案是:不能,“可能”一词表推测,准确地说明了这种“破坏”不是一定会发生的,若删去就太绝对了,表意就不准确不严密了。分析一下这个答案,就会发现它包含这样三部分:第一,回应题干中的“能否”,“能”与“不能”需要明确点出;第二,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不能脱离文本;第三,规律性的语言特点总结概括。做题时,只要把握住这三点基本上都可以得满分。但这里要提醒的是,并不是

你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就可以得一分,老师们评分的通常情形是:答出第一、第三两个方面给三分之一的分值,这两者只答其中的一项不给分,结合文意的分析最为重要,占分值的三分之二。改卷中发现,有近47%的考生只是从“去掉了就太绝对化,语言不准确”这一个角度作答,没有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由此可见,这部分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缺乏严谨性,训练欠扎实。

第四题的得分情况好于以上三题,但也仍有30%左右的考生被扣掉部分分值,原因在于答案不全面。仔细分析该题的设置,就可以发现出题者有意降低了答题难度:“根据第7段内容,写出下面说法的依据。--买来的速冻食品最好是吃多少解冻多少,一旦解冻就最好不要再冻回去了。”这里非常明确:考生只需读第7段,无需读其他内容。对于该段,只要多读两遍就可以很容易发现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反复解冻细菌会恢复生长,影响食品的安全;二,解冻后再冻,会影响口感。可是出错的考生大多只注意到了第一个内容,而忽略了第二个;少数情况刚好相反。分析原因可能有二:一,读文章不细心,不认真;二,平时缺乏概括能力的训练。

综合上述情况,笔者提醒考生,要想在说明文的阅读理解中获得理想的分数,就需要:1.要有鲜明的文体意识,扎实掌握相关的文体知识,以便循特点推导答案。2.做相关题型时一定要遵循规律、明晰板块,不漏项目,训练要扎实,切不可有“差不多就行”的苟且心态。 3.做题时一定要认真读题,“细”字当头。

河南省中招说明文阅读篇四:2013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

2013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

(2013·河南省)(二)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共12分)

“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

①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功能是由大脑完成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除了通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肌肉自身也会自觉启动记忆功能。

②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用筷子、骑自行车、跳舞、做体操、演奏乐器等等,无一不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就拿弹钢琴来说,有时候一首曲子弹到一半,突然想不起后面的谱子了,这时候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地回忆,都没有任何进展。但是,如果你能从头开始,再弹一遍曲子,很可能到卡壳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顺下去了,这就是你身体的肌肉记忆在起作用。

③再比如打羽毛球,所有人都可以用大脑记住一系列规则和技巧,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样好吗?

④林丹之所以成为“超级丹”,而是应。其实不难理解,当外界刺激出现时,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记忆支配身体就要快得多了。即使这位高手是你的亲人,你也千万不要以为他会对你手下留情,

⑤事实上,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起源于大脑。当我们的身体学习某种新的技能时,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当我们做出某种动作时,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中的反馈到我们的中央神经系统当中,以便肌肉得到下一步行动的信息。

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创建一条穿过中央神经系统的路径,而

想要构建肌肉记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动作重复的数量。我们还是需要通过大脑来控制身体协调的,只

即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重复那些动作,一旦需要使用就会被再次激活,其效率远比专业的运动员即使中断训练长达20年,当其再次重新训练时,40%。

记忆花费的时间长,遗忘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而肌肉记忆是在长期的

12.肌肉记忆为什么可以“不假思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所说明的事理的探究。新 课 标 第 一 网

【答题思路】“不假思索”是在第4自然段结尾提出,所说明的理由要在后文去找,细读第6——9自然段,可知肌肉记忆“不假思索”之因。

【标准答案】肌肉从大脑处获得移动信号,便开始反馈信息。(1分)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就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肉记忆。(1分)从此肌肉的动作可以自动进行,不再需要大脑的指示。(3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1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辨识。

【答题思路】本文是篇事理说明文,本文由生活现象引出所要说明的事理,然后重点说明了“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的原理,最后说明这种记忆的特点。这是逻辑顺序。

【标准答案】逻辑顺序(1分) 先举例说明肌肉记忆在生活中很常见,(1分)再说明肌肉已忆“不假思索”的原理,(1分)最后说明肌肉记忆“形成后很难遗忘”的特点。(1分)(意思对即可) (共4分)

14.下面这段文字介绍了一种利用肌肉记忆原理发明的新技术。如果你想用它为上文锦上添花,你会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还是结尾部分?为什么?(2分)

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名叫“移动音乐触觉”的技术,你只需要戴上一款特殊的无指手套,把手放在琴键上,这副手套通过蓝牙与-台笔记本或是手机连接,科学家设计的计算机程序会将音符转换成震动,并刺激手指移动到正确的位置上敲击琴键。而在这期间,你完全可以背英语单词或者看部新上映的电影。实验证明,这期间背诵单词的效率与正常情况下没有任何区别。

14.【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链接材料与原文内容联系的理解。

【答题思路】题目所引链接材料,与原文内容相关,若置于原文开头,则能引出说明对象,又由于材料生动有趣,所以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若置于结尾,会让读者感动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魅力无穷。

【标准答案】示例一:放在文章开头部分。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出说明对象,(1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示例二:放在文章结尾部分。说明科学家的不断探索会赋予肌肉记忆越来越多的不可思议的功能,(1分)让人感受到科学的无穷魅力。(1分)(共2分)

15章相关内容,鼓励他大胆游泳。(3分)

15.【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联系实际理解说明文所说明的事理。

【答题思路】只要结合选文所说明的“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原理鼓励小明大胆游泳即可。注意:要结合文章内容,并用鼓励的语气。

【标准答案】示例:小明,别怕!你学过游泳,肌肉是有记忆功能的,形成以后很难忘记。你下水游几分钟就能找回熟悉的感觉,快来试试吧。(结合文章内容,2分;用鼓励的语气,1分。共3分)

(2013·山东省聊城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21题。

(一)

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离子和钠离子在人体新陈代谢中发调节酸碱平衡和组成胃酸等生理作用。钠离子在人钠多则水也多,钠少水也应当减少。因此盐摄入过多时,可

但是过多的摄入盐却对身体产生危害。日本秋田县的居民喜欢吃咸食,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为20-30克,比其他县的居民多两倍。结果秋田县居民中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是日本有名的短命县。

③为什么盐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呢?研究表明,盐能使人体“水化”。也就是说,人体盐分多了,对水分的需求也要相应的增加,从而使过多的水分滞留在体内,导致血管内血浆容量增加,最终引发高血压。最近科学家发现,一种蛋白质“Racl”在摄取盐分过多导致高血压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如果开发出抑制Racl的药物,就能够治疗因摄取盐分过多而导致的高血压。

④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标准,每人每天盐摄入量以5克为宜,不宜超过6克。事实上人们的盐摄入量往往高于此推荐值。我国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天摄入盐9.7克,农村居民为11.1克,并且中老年群体盐摄入量明显高于青少年。

⑤减少盐的摄入不仅有助于降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还有利于降低脑卒中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由此可见,对于高血压、脑血栓等疾病患者,采取限制盐摄入量要比多吃蛋白质和不吃肥肉等措施更有效。

⑥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将盐摄入量从每天9—12克减少到5—6克,血压会有明显的降低。通过这种方式所达到的降压效果等同于口服降压药的效果。

⑦ 首先对每天盐摄入采取总量控制。一般而言,20毫升酱油中含有约3克盐,10克黄豆酱中约1.5克。如果炒菜时需要用酱油或酱类调味时,应按比例减少相应的盐用量。其次食物加工、烹调时尽量少放盐。不吃或少吃咸菜以及含盐量多的酱菜、腌肉制..

品等食物。最后应多选择含钾多、含钠少的绿色食品。谷类中的荞麦和小米钾含量较高,蔬菜中土豆、藕、油菜、大白菜、番茄等和水果中大枣、山楂、香蕉、苹果等都含有比较丰富的钾。

⑧如何降低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呢?请记住,少吃盐永远是你的健康之道。

11.简要概括盐与人类健康的关系。(4分)

1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答题思路】可从第一、二、三自然段中找出关键句子,然后概括。如“虽然我们的身体离不开盐,但是过多的摄入盐却对身体产生危害。”“为什么盐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呢?”就从正反两面说明了盐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标准答案】适量摄入盐有益于身体健康,反之则有危害,容易引起高血压等多种疾病。(说明:本题4分。)

12.分)1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能力。

【答题思路】可试着删去“尽量”,再读句子“其次食物加工、烹调时少放盐。”体会没有“尽量”的句子的句意,可知“少放盐”的“少”的程度没有用上“尽量”明显。

【标准答案】“尽量”一词的运用更加严密地说明了食物加工、烹调时少放盐的程度。(说明:本题4分。)

13.4分)

13.【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作用的理解。

【答题思路】第②段中“日本秋田县的居民喜欢吃咸食,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为20-30克,比其他县的居民多两倍。”一句就综合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其作用要结合本段的中心句“虽然我们的身体离不开盐,但是过多的摄入盐却对身体产生危害。”来回答。

【标准答案】示例:通过举例子,更加增强了“过多地摄入盐对身体产生危害”这一说法的可信度。通过列数字,更加准确地说明了秋田县居民每人每天盐摄入量高。通过作比较,更加清楚地说明了秋田县居民比其他县居民每天盐的摄入量多。(说明:本题4分。)

4分)

14.【命题立意】本题综合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对中心句的概括的能力。

【答题思路】题干中要求填写本段的中心句,那么所填句子必须能概括整段的内容,横线后面的句子“首先对每天盐摄入采取总量控制”是突破口。“最后应多选择含钾多、含钠少的绿色食品”也是提示主要内容的句子,可供参考。

【标准答案】示例:减少盐的摄入量是能够做到的。如何减少盐的摄入量呢?(说明:本题4分。)

(2013·浙江省绍兴市)(二)地震来了怎么办?(12分)

如果现在发生地震,你有自信可以应付吗?平时又该如何做好防震准备呢?赶快来看看下面所提供的各项要点,并要记住哟!

在室内——好可怕呀!:①背上紧急包;

②利用垫子或枕头保护头部,迅速寻找安全的地方躲避,像建筑物的梁柱旁边,或以比桌、床高低的姿态,躲在桌、床的旁边。

③小心不要被倒塌的家具和掉落的物品砸中。

④远离可背对窗户,以免被割伤。

糟了,被困住了,无法逃出:

①请保持冷静、清醒,不要哭闹,这样才不会很快地把氧气消耗光;

②注意其他坍塌,确认目前的位置是不是安全;

③寻找可能的出口;

④尽量朝向有光线或空气流通的地方,等待救援;

⑤吹哨子或敲打器物,发出规律的声响,等待救援;

⑥如果有食物和水,不要一次吃完,慢慢吃,等待救援;

⑦如果空间安全,体力不支时,可以试着睡觉,这样能降低忧虑,可以减少氧气和能量的消耗;

⑧要有坚强的求生意志,不要放弃希望。

空调机等物品掉落;

②远离工地、围墙、加油站、电线杆等;

③如果是在天桥工地下通道,要迅速地离开。

113

_

1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阅读对象的辨识能力。

【答题思路】根据文中所说明的注意事项及文章的语言特点,可知是写给小朋友们看的。可从内容和语言特点等方面谈判断写给谁看的理由。

【标准答案】小朋友(孩子)或小学生 理由:①内容比较简单,语言比较浅显,适合孩子阅读;②用了较多的语气词如“好可怕呀”“糟了”等,营造情境;③有些表达含有提醒孩子的语气,如“要记住哟”。

12.“在室内”和的防护措施,共同强调的一个要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答题思路】从“在室内”的第②条和“在室外”的第①条可知:在室内”和“在室外”的防护措施,共同强调的一个要点是:保护头部。

【标准答案】保护头部

138条,为便于记忆,现将有关信息进行整合,请你根据内容提示,10个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存在坍塌隐患,应尽快寻找可能出口;则要减少氧气和能量的消耗。其次要__________________,尽量朝向有光线或空气流通的地方,可吹哨子或敲打器物,发出规律声响,对食物和水尽量节约使用。当然, __________________也许更为重要。

14.目前科技还无法做到准确预报地震,平时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将地震可能造成的灾害减到最低。根据“在室内”部分的内容,你能对室内布置提出一些建议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个性探究的能力。

【答题思路】题目要求根据“在室内”部分的内容,对室内布置提出一些建议。答题的时候,先看下文中相关内容,然后根据地震时的救急措施提出对应的室内布置的建议。如,可根据“利用垫子或枕头保护头部”的措施,在室内各个房间适当放置垫子或枕头等。

【标准答案】①准备急救包,放到方便拿到的地方;②在各个房间适当放置垫子或枕头;③走廊、门口不要堆放杂物,保持通畅,在家具摆放上考虑规划家中逃生路线;④挂放的东西要加以固定,过重的东西不要放在高的地上;⑤对笨重的家具要进行固定。

(2013·黄冈市)(三)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21~22题(4分)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身周围还衬托流云火焰。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仪仗,大殿

2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B.第一段文字突出对色彩的描写,显示太和殿的辉煌壮丽;显示帝王的威严。

C.“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中的因为这样表达得更精确,更符合实际情况。

D.

21.【命题立意】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及语言表达的理解。 【答题思路】“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中的“的”字如果删去,句子就不通顺了。

【标准答案】C(2分)

22.2分)

2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分析。

【答题思路】第二段第1句说明大殿正中和背后,第2句说明两旁,第3——5句说明上方,这三句是按先中间后四周来说明上方的构造的。

【标准答案】先说正中位置,再依次介绍背后和两旁,最后介绍上方。在介绍上方时也是先中间后四周。(2分)

(2013·丽水市)(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9-12题。(11分)

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气污染

【环保资料】

①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的现象。

②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的途径有三条,即吸入污染空气、表面皮肤接触污染空气和食入含大气污染物的食物。大气污染除可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外,还可对心血管系统、肝等产生危害,严重的可夺去人的生命。

③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大气造成的污染极为严重。科学家们发现,至少有一百种大气污染物对环境造成危害,包括许多有毒、有害物质。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排放二氧化硫1.5亿多吨、二氧化碳2亿多吨、悬浮颗粒物23亿多吨和氮氧化物6900多万吨。

(摘自《环境与人类健康》)

河南省中招说明文阅读篇五:2013年各地中考语文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答案

说明文阅读

一、(2013〃河南省)(二)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共12分)

12.肌肉记忆为什么可以‚不假思索‛?(3分)

1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所说明的事理的探究。

【答题思路】‚不假思索‛是在第4自然段结尾提出,所说明的理由要在后文去找,细读第6——9自然段,可知肌肉记忆‚不假思索‛之因。

【标准答案】肌肉从大脑处获得移动信号,便开始反馈信息。(1分)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就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肉记忆。(1分)从此肌肉的动作可以自动进行,不再需要大脑的指示。(3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1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

13.【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辨识。

【答题思路】本文是篇事理说明文,本文由生活现象引出所要说明的事理,然后重点说明了‚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的原理,最后说明这种记忆的特点。这是逻辑顺序。

【标准答案】逻辑顺序(1分) 先举例说明肌肉记忆在生活中很常见,(1分)再说明肌肉已忆‚不假思索‛的原理,(1分)最后说明肌肉记忆‚形成后很难遗忘‛的特点。(1分)(意思对即可) (共4分)

14.下面这段文字介绍了一种利用肌肉记忆原理发明的新技术。如果你想用它为上文锦上添花,你会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还是结尾部分?为什么?(2分)

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名叫‚移动音乐触觉‛的技术,你只需要戴上一款特殊的无指手套,把手放在琴键上,这副手套通过蓝牙与-台笔记本或是手机连接,科学家设计的计算机程序会将音符转换成震动,并刺激手指移动到正确的位臵上敲击琴键。而在这期间,你完全可以背英语单词或者看部新上映的电影。实验证明,这期间背诵单词的效率与正常情况下没有任何区别。

14.【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链接材料与原文内容联系的理解。

【答题思路】题目所引链接材料,与原文内容相关,若臵于原文开头,则能引出说明对象,又由于材料生动有趣,所以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若臵于结尾,会让读者感动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魅力无穷。

【标准答案】示例一:放在文章开头部分。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出说明对象,(1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示例二:放在文章结尾部分。说明科学家的不断探索会赋予肌肉记忆越来越多的不可思议的功能,(1分)让人感受到科学的无穷魅力。(1分)(共2分)

15.你和小明一起去游泳,他虽然学过,但已经好几年没下过水了,有些犹豫。请你结合文章相关内容,鼓励他大胆游泳。(3分)

15.【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联系实际理解说明文所说明的事理。

【答题思路】只要结合选文所说明的‚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原理鼓励小明大胆游泳即可。注意:要结合文章内容,并用鼓励的语气。

【标准答案】示例:小明,别怕!你学过游泳,肌肉是有记忆功能的,形成以后很难忘记。你下水游几分钟就能找回熟悉的感觉,快来试试吧。(结合文章内容,2分;用鼓励的语气,1分。共3分)

二、(2013〃山东省聊城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21题。

(一)

11.简要概括盐与人类健康的关系。(4分)

1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答题思路】可从第一、二、三自然段中找出关键句子,然后概括。如‚虽然我们的身体离不开盐,但是过多的摄入盐却对身体产生危害。‛‚为什么盐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呢?‛就从正反两面说明了盐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标准答案】适量摄入盐有益于身体健康,反之则有危害,容易引起高血压等多种疾病。(说明:本题4分。)

12.简要说明第⑦段中加点词‚尽量‛的表达效果。(4分)

1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能力。

【答题思路】可试着删去‚尽量‛,再读句子‚其次食物加工、烹调时少放盐。‛体会没有‚尽量‛的句子的句意,可知‚少放盐‛的‚少‛的程度没有用上‚尽量‛明显。

【标准答案】‚尽量‛一词的运用更加严密地说明了食物加工、烹调时少放盐的程度。(说明:本题4分。)

13.第②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选择一种说明其作用。(4分)

13.【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作用的理解。

【答题思路】第②段中‚日本秋田县的居民喜欢吃咸食,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为20-30克,比其他县的居民多两倍。‛一句就综合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其作用要结合本段的中心句‚虽然我们的身体离不开盐,但是过多的摄入盐却对身体产生危害。‛来回答。

【标准答案】示例:通过举例子,更加增强了‚过多地摄入盐对身体产生危害‛这一说法的可信度。通过列数字,更加准确地说明了秋田县居民每人每天盐摄入量高。通过作比较,更加清楚地说明了秋田县居民比其他县居民每天盐的摄入量多。(说明:本题4分。)

14.在第⑦段空格处填写本段的中心句。(4分)

14.【命题立意】本题综合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对中心句的概括的能力。

【答题思路】题干中要求填写本段的中心句,那么所填句子必须能概括整段的内容,横线后面的句子‚首先对每天盐摄入采取总量控制‛是突破口。‚最后应多选择含钾多、含钠少的绿色食品‛也是提示主要内容的句子,可供参考。

【标准答案】示例:减少盐的摄入量是能够做到的。如何减少盐的摄入量呢?(说明:本题4分。)

三、(2013〃浙江省绍兴市)

11.你认为这篇文章是写给哪个读者群体看的,为什么?(3分)

1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阅读对象的辨识能力。

【答题思路】根据文中所说明的注意事项及文章的语言特点,可知是写给小朋友们看的。可从内容和语言特点等方面谈判断写给谁看的理由。

【标准答案】小朋友(孩子)或小学生 理由:①内容比较简单,语言比较浅显,适合孩子阅读;②用了较多的语气词如‚好可怕呀‛‚糟了‛等,营造情境;③有些表达含有提醒孩子的语气,如‚要记住哟‛。

12.‚在室内‛和‚在室外‛的防护措施,共同强调的一个要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答题思路】从‚在室内‛的第②条和‚在室外‛的第①条可知:在室内‛和‚在室外‛的防护措施,共同强调的一个要点是:保护头部。

【标准答案】保护头部

13.‚被困‛部分共8条,为便于记忆,现将有关信息进行整合,请你根据内容提示,完成下文。(每空不超过10个字)(3分)

被困时,首先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存在坍塌隐患,应尽快寻找可能出口;如果空间安全,则要减少氧气和能量的消耗。其次要__________________,尽量朝向有光线或空气流通的地方,可吹哨子或敲打器物,发出规律声响,对食物和水尽量节约使用。当然,

__________________也许更为重要。

14.目前科技还无法做到准确预报地震,平时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将地震可能造成的灾害减到最低。根据‚在室内‛部分的内容,你能对室内布臵提出一些建议吗?(4分)

14.【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个性探究的能力。

【答题思路】题目要求根据‚在室内‛部分的内容,对室内布臵提出一些建议。答题的时候,先看下文中相关内容,然后根据地震时的救急措施提出对应的室内布臵的建议。如,可根据‚利用垫子或枕头保护头部‛的措施,在室内各个房间适当放臵垫子或枕头等。

【标准答案】①准备急救包,放到方便拿到的地方;②在各个房间适当放臵垫子或枕头;③走廊、门口不要堆放杂物,保持通畅,在家具摆放上考虑规划家中逃生路线;④挂放的东西要加以固定,过重的东西不要放在高的地上;⑤对笨重的家具要进行固定。 四(2013〃黄冈市)(三)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21~22题(4分)

2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段主要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文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方式是描写。

B.第一段文字突出对色彩的描写,显示太和殿的辉煌壮丽;第二段文字突出对龙的描写,显示帝王的威严。

C.‚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中的‚的‛字可以删去,因为这样表达得更精确,更符合实际情况。

D.这三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太和殿,依次介绍了太和殿的外观、内貌、用处。

21.【命题立意】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及语言表达的理解。

【答题思路】‚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中的‚的‛字如果删去,句子就不通顺了。

【标准答案】C(2分)

22.说明文在介绍建筑物时一般采用空间顺序,选文第二段在介绍大殿时也采用了这种说明顺序,请用具体的语言进行阐述。(2分)

2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分析。

【答题思路】第二段第1句说明大殿正中和背后,第2句说明两旁,第3——5句说明上方,这三句是按先中间后四周来说明上方的构造的。【标准答案】先说正中位臵,再依次介绍背后和两旁,最后介绍上方。在介绍上方时也是先中间后四周。(2分)

五、(2013〃丽水市)(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9-12题。(11分)

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气污染

【环保资料】

二.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

危害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的现象。

②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的途径有三条,即吸入污染空气、表面皮肤接触污染空气和食入含大气污染物的食物。大气污染除可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外,还可对心血管系统、肝等产生危害,严重的可夺去人的生命。

③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大气造成的污染极为严重。科学家们发现,至少有一百种大气污染物对环境造成危害,包括许多有毒、有害物质。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排放二氧化硫1.5亿多吨、二氧化碳2亿多吨、悬浮颗粒物23亿多吨和氮氧化物6900多万吨。

(摘自《环境与人类健康》) 利用空气质量指数(简称AQI)可以直观地评价大气环境的质量状况,指导空气污染的控制和管理,指导人们工作、生活。空气质量指数为0-100时,普通人群的健康不受影响。

空气质量指教(AQI)分级表

【媒体信息】

二. 近日,京城再次遭遇昏黄的雾霾天气。空气中的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浓度迅速上升,东城东四、朝阳奥体中心、海

淀万柳等地区的空气质量已达到六级污染。整个城区笼罩在一片灰蒙之中,能见度仅1公里左右。市环保监测中心发

布提醒,建议人们在今、明两天减少户外活动,重体力劳动者、老人、儿童以及心肺疾病患者应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摘自中国新闻网)

②尽管中国有巨大商机,但北京等大城市空气污染问题今后如得不到有效治理,终将会让一些外国人望而却步,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在京居住超过10年的新西兰来华员工丹尼夫妇,越来越意识到空气污染对孩子健康的影响,最终决定离开北京。

(摘自百度快照)

③英国的汤普森有很多到北京出差的机会,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伦敦能除掉‚雾都‛的恶名,关键在于公众的自我环保意识,大家共同来维护一个更好的自然环境。如果伦敦的空气污染问题重现,那些排放不达标的企业一定会遭遇强大的舆论压力,会被严惩。而在中国,目前大家还是抱怨的多,尽管政府公布不少政策,但自觉自愿执行的人还是相对太少。

(摘自《环球时报》)

9.综合上述文本,简要概括主要内容。(3分)

9.【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答题思路】解答本题,要综合概括几则材料的内容。第一组材料‚【环保资料】‛里重点谈了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第二组材料‚【媒体信息】‛突出说明了大气污染的危害。综合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就是上述文本的主要内容。

【标准答案】(3分)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大气污染,大气污染严重危害自然环境、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0.阅读上述文本,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3分)

10.【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选文具体内容的了解。

【答题思路】材料中说:‚科学家们发现,至少有一百种大气污染物对环境造成危害‛,可见,A项的说法有误;材料中只是说‚整个城区笼罩在一片灰蒙之中‛,并未说是重度污染,因此B项说法不正确;材料中只是说‚北京等大城市空气污染问题今后如得不到有效治理,终将会让一些外国人望而却步‛,而并非已经如此,所以D项说法有误。

【标准答案】(3分)C

11.分析文本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1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表达效果的分析。

【答题思路】画线句是将伦敦人的环保意识与我国部分人的自我环保意识作对比,要分析这种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标准答案】(3分)运用对比(比较),鲜明地突出了我国公众的自我环保意识薄弱,希望大家共同维护一个更好的自然环境。 12.请就治理大气污染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2分)

1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个性理解。

【答题思路】这是道开放性试题,只要是就治理大气污染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言之有理即可。

【标准答案】(2分)示例:(1)提倡绿色出行,减少污染物排放量。(2)绿化造林,使更多植物吸收污染物,减轻大气污染程度。

六、(2013〃台州市)‚电脑视疲劳‛,不可小视

9.什么是电脑视疲劳综合征?阅读材料后简要回答。(3分)

9.【命题立意】本题综合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和给名词下定义的能力。

【答题思路】可结合《‚电脑视疲劳‛,不可小视》的第一段相关句子(第一、二句)的内容来给‚电视疲劳综合症‛下定义。

【标准答案】电脑视疲劳综合症是指长时间使用电脑,眼睛过度疲劳所引发的(视力及身心方面的)一系列症状,(包括眼干、头晕、疲倦、恶心等)。

10.阅读上述材料,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0.【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答题思路】根据‚过度的视疲劳会直接导致心、脑受损,这是‘过劳死’的诱因之一。‛中的‚之一‛可知:C项‚导致中国一年60万人‘过劳死’的原因就是过度的视觉疲劳。‛的说法有误。

【标准答案】C

11.请你根据【调查统计】及上述其他材料,写出‚青光眼出现年轻化趋势‛的两个原因。(4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把握。

【答题思路】根据【调查统计】表格中20——29岁的年轻人中网民最多及‚一个人如果每天面对电脑和网络的时间过长,就很容易引发过度视疲劳,患上青光眼。‛的说明,可知‚青光眼出现年轻化趋势‛的两个原因。

【标准答案】(1)在中国网民中年轻人所占比例很高,人数很多。(2)许多年轻人长期面对电脑,容易引发过度视疲劳。

12.暑假里,一些同学可能会迷上电脑、手机,应当如何预防电脑视疲劳呢?请根据上述材料,提出四点建议。(4分) ......1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联系实际对选文内容的个性理解。

【答题思路】所提的建议,一是可以根据‚【病例回放】‛中医生对病例的分析来提出该采取的对应的措施;二是可参看选文中专家对‚电脑视疲劳‛的解说来提出该采取的对应的措施。

【标准答案】(1)不要长时间面对电脑、手机。(2)不要躺着玩电脑、手机。(3)夜间不要关着灯玩电脑等。(4)玩电脑一段时间后要远眺一会儿。(5)有高度近视的同学最好查一下眼底,及时发现问题。(6)电脑屏幕要干净。(7)屏幕亮度和颜色对比度应调至最舒适的状态。

七、(2013〃浙江省湖州市)(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9-12题。(12分)

9.请联系全文内容,将第⑧段空白部分补充完整。(3分)

9.【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题思路】解答本题,必须梳理主题部分的主要内容,然后填写。如第③④两个自然段是从‚地震(自然灾害)监测和评估‛方面说明遥感技术的应用的;第⑤⑥自然段是从‚雾霾(大气污染)状况观测‛方面说明遥感技术的应用的;第⑦自然段是从‚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方面说明遥感技术的应用的。

【标准答案】地震(自然灾害)监测和评估,雾霾(大气污染)状况观测,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

10.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4分)

(1)人类目力有限,遥感技术的出现,让人类仿佛拥有了另一双可以无限感知地球的‚千里眼‛。(为什么说遥感技术是‚千...里眼‛?)

(2)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点词为什么不能删去?)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

【答题思路】解答本题,要先理解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第(1)句中的‚千里眼‛,其中‚千里‛指距离很远,符合遥感技术可以远距离感知的特点,其中的‚眼‛是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意思是像人眼那样能探测和识别目标。第(2)句中的‚至关重要的‛强调了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所起的作用之大,因此不能删除。

【标准答案】10.(1)因为‚千里‛符合遥感技术可以远距离感知的特点,而‚眼‛能突出遥感技术探测和识别目标的特点。

(2)‚至关重要的‛突出了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了利用遥感技术检测判断和评估灾情的重要性。

11.第⑦段中列举美国、希腊、中国等国专家应用遥感技术的事例有何作用?(2分)

1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材料作用的分析。

【答题思路】解答本题,要分析第⑦段所举事例与中心句的关系。第⑦段中列举美国、希腊、中国等国专家应用遥感技术的事例是为了说明本段的中心句(首句)的。

【标准答案】生动而具体地说明遥感技术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作用也不容小觑。

1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分)

材料: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历经东西魏至宋,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至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它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但其风化侵蚀严重,如何加以保护一直是个难题。

问题:请谈谈如何利用遥感技术解决这个难题。

1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运用选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题思路】解答本题,需细读第⑦段‚若能及早对文化遗产进行三维扫描,将来就可按照计算机模型对其进行复原。……如温度、风力、湿度等,从而指导文物部门进行更加精细的修复‛等内容,然后运用这段话中的相关知识解决材料中提出的难题。

【标准答案】(1)对龙门石窟进行三维扫描,将来就可按照计算机模型对其进行复原。(2)科学家还能依据这些数据分析破坏发生的原因,如温度、风力、湿度等,从而指导文物部门进行更加精细的修复。

八、(2013〃北京市)

18.京剧的虚拟性表演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3分)

答:【命题立意】本题是对说明对象特点概括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要认真通读全文,熟悉文章的主体内容,明确说明的对象,想想作者介绍了说明对象的哪些特点,筛选有效信息并概括归纳。注意概括时,要全面具体,不能遗漏相关信息,导致答案不全而扣分。

【标准答案】要点:①虚拟性表演来源于现实生活,必须符合现实生活。 ②京剧演员要深入地了解生活,亲身去体验、认真去观察生活。③经过艺术加工,演员动作舞蹈化、节奏化。

19.阅读下列材料,说说演员的表演是如何体现京剧的虚拟性的。(4分)

【材料】

京剧有一出戏叫《秋江》,说的是一位少女求老艄公驾船帮她追赶一个人的故事,饰演老艄公的演员手里拿着一支长篙上场,接着做出靠岸、解开缆绳、推出小船等动作,在行船过程中,两位演员的身体忽高忽低,很有节奏地起伏着,舞台上两位演员无论快走还是慢行,距离绐终保持不变,直到两位演员下场。

答:【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印证型材料链接题。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须通读全文,理解作者所述京剧艺术的虚拟性这一特点后,方能根据文章中2.3.4自然段有关虚拟性在京剧舞台上的表现形式、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等内容,对材料中对京剧舞台上的一系列表演进行阐释,说明其表演是如何体现京剧的虚拟性这一特点的。

【标准答案】示例:演员拿着长篙,做出靠岸、推出小船等动作,舞台虽然是平地,但是两位演员的身体很有节奏地起伏着,无论快走还是慢行,距离绐终保持不变,观众从演员的表演中感觉到这是一场两个人坐船的场景。这种借助真实的道具,角色行为进行虚拟,不仅在舞台上真实细致地再现现实生活,而且演员的动作更加舞蹈化、节奏化,既给观众带来了真实的感觉,也使观众获得了美的享受,体现京剧的虚拟性。

九、(2013〃东营市)说‚笑‛

17.根据文意,概括说明某些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发笑在生理方面的主要差别。(4分)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主要内容概括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要通读全文,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看看作者在文中介绍了说明对象的哪些特征。就本文而言,作者主要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发笑在声音和方式以及脑区运行、结构等方面的不同,使读者有个清溪印象。

【标准答案】①发声方式和声音特点不同:一是吸气,一是呼气;一是爆发式,一是共振式。②脑区结构及其运行机理不同:人发笑时大脑的古老区域和较晚出现的高级区域都很活跃,而动物的大脑皮质并不活跃。

18.关于动物是否具有‚幽默感‛,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看,答案是肯定的;从另

一个层面上看却是否定的‛,对此你怎样理解?(4分)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说明内容理解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作者在第①段说明动物是否具有‚幽默感‛时,说啮齿类动物‚在玩闹行为中是否产生愉悦的社交体验,其原始形式的笑是否为一种重要的、增进社交的情感交流成分‛在第④段又说‚哺乳动物发笑之所以会有差异,主要是因为不同物种的脑区结构及其运行机理的不同‛即没有一定的认知水平。

【标准答案】说‚肯定‛,是指发笑包含愉悦的生理体验和低级的社交体验。说‚否定‛,是指并非高级社交体验,没有一定水平认知能力的参与。

19.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要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在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有: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打比方,是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列数字,使说明具体化,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作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等等。

【标准答案】示例:①如‚大鼠发出的吱吱笑声就如同婴儿被母亲抚摸身体时的咿呀声或被挑逗时的咯咯笑声‛,运用作比较,浅显易懂地写出了二者发笑的相同之处。②如‚目前我们对动物各种情绪表现的研究就像井底之蛙之于天,盲人摸象后之于大象的认识,甚或就如猴子捞月‛,运用打比方,形象说明人类对动物情绪的研究是肤浅、幼稚、片面和荒谬的。③如介绍斯查梅塔特的实验,通过举例子,说明人类与大鼠发笑的生理机制的不同,令人信服。

20.‚许多科学家对此课题的研究乐此不疲‛,你认为这样做的价值何在?(3分)

【命题立意】本体是对个性感悟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解答这题,只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谈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语言通顺流畅,言之成理即可。

【标准答案】①人类对动物情绪表达的研究还非常肤浅、幼稚、片面甚至荒谬;②动物发笑可能隐藏着 ‚神经运行机制和动物间进化的相关联系‛, ③可以认识事物真相,创造新的地球文明。

十、(2013〃河北省)三、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15~18题。(11分)

15.根据第①段文字,就内容方面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2分)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根据内容提问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必须注意两点:一、所提问题必须以第①段文字内容为载体,不能甩开原文随意提问;二、所提问题必须有思考价值,即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兴趣,有一定的独特性,如‚为什么汉字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不能人云亦云。

【标准答案】示例一:世界上古文字相继成为历史陈迹,为什么唯独汉字独存?示例二:‚汉字已有3500年以上的历史‛与‚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文明‛是否矛盾?

16.选文第②段引用安子介先生的话意在说明什么?(3分)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说明方法作用理解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要了解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如举例说明可以通过有代表性的例子,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列数字能起到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作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鲜明地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等等。

【标准答案】说明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意思对即可)

17.根据选文第④段,你认为西方学者针对拼音文字提出的‚开发右脑‛的主张,是否适合使用汉字的中国人?请说明理由。(3分)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说明内容理解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要认真读原文,明确作者所说明的主要内容,从原文内容来看,作者重点说明了‚拼音文字‛和‚汉字‛对生理机能的不同反应,由此可得出答案。

【标准答案】不适合;西方学者的主张是针对‚单脑文字‛提出来的,而汉字是‚复脑文字‛,已经具有开发大脑左、右半球的作用,所以不适合使用汉字的中国人。

18.依照下面示例,从‚尘、吠、诽‛中任选一个,说出这个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想象和联想。(3分)

示例:‚悟‛左面是‚心‛,右面是‚吾‛,合在一起就是‚我经过思考而有所领会‛。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测字解说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解答这题,先要将汉字拆开,然后指出其形旁和声旁,最后联合起来进行解说。解说时,不能脱离汉字的字义,要言之成理。

【标准答案】示例:‚尘‛上面是‚小‛,下面是‚土‛,合在一起就是‚细小的土‛。‚吠‛左面是‚口‛,右面是 ‚犬‛,合在一起就是‚狗叫‛。‚诽‛左面是 ‚言‛,右面是‚非‛,合在一起就是‚言非其实‛。

十一、(2013〃南京市)(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10分)

13.从全文来看,作者所提出的‚新的理解‛指什么?(2分)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理解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要通读全文,弄清作者在文中主要说明的是什么,然后根据题干的提问,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本文着重说明了‚碑‛与‚帖‛由于材料和操作方法的不同,导致出现不同的风格,为此,文尾的‚新的理解‛即指这一点。

【标准答案】书写材料的不同造成了‚碑‛与‚帖‛书风的差别。

14.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5分)

⑴第二段加点词语‚大有径庭‛的含义是什么?(2分)

⑵第四段的作用有哪些?(3分)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关键语句的含义、关键段落作用理解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第⑴题,要理解‚大有径庭‛的含义,首先要找到该词所在的位臵,即文章第二段,然后通读该段,结合该段内容做分析。‚大有径庭‛意思是大有区别,在本段中,是指《张猛龙碑》、《兰亭集序》书法风格的差别很大。第⑵题试分析第四段的作用,纵观全篇,第四段处于文章中间,所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河南省中招说明文阅读篇六:中招考试说明文阅读

河南省中招说明文阅读篇七:2014各省市中考说明文阅读汇总

2014中考说明文

(一)阅读说明文《“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完成22-26题。(13分)

“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

①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中,描述了公元2700年时人们的生活:那时的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但由于过度依赖智能设备,人们都变成四体不勤的大胖子,每时每刻面对的只有一个支在他们眼前的电脑屏幕。除了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②事实上,世界各地智能手机普及之处,地铁里、公交车上、工作会议上、课堂上、餐桌上、排队时,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上,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

③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33.55%的人24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超过九成的人离不开手机。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作用,现在已经开始显现了。

④发表在《验光和视觉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网时,眼晴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更容易导致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 ⑤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而长期低头看手机还会引起颈椎问题,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低头就可引起颈部的疲劳,时间长久会引起椎间盘退型性病变、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此外,长期玩手机还会引起失眠、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⑥因专注于手机而引发的各类事故早已不是新闻。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的几率减少了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了43%。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2007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人,研究学者警告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话,类似的伤害事件将在未来5年增长一倍。

⑦埋头于网络世界,带来的不仅是对身体的伤害,还有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2012年10月,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一个个拿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⑧有媒体评论称:老人摔盘离席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典型切片,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危机,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不断重复上演。沉醉于手机的虚拟空间,消解了社会伦理,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网上广为流传的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对人际交往中手机这个角色的复杂心态。

22.选文开头由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写起,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3.文中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4.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

答:

2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除了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2-15题。(9分)

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

(1)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怎样呢?

(2)假如没有台风,全世界本已严重的水荒就会更加严重。台风能为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据测算,一个直径不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近30亿吨降水。每年,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以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水量,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在炎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焕发生机。

(3)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赤道地区日照最多,气候炎热。台风最大时速可达200千米,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带走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从地球上消失。

(4)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奋的“清洁工”。雷电交作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会激变成臭氧。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更加清新宜人。

(5)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据估计,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100次。每次放电,其电能高达52700千瓦时,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空气中含有占总体积78%的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氮气,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分子在瞬间被加热到3万摄氏度以上,致使大气中的氮和氧化合,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而转化生成二氧化氮;雨水又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含有微量硝酸的雨水降落地面后即是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据测算,全球每年由雷雨(闪电)“合成”的氮肥达5亿吨。这5亿吨从天而降的化肥,相当于5万个年产1万吨的化肥厂的产量总和。

12.假如没有台风,会出现哪些严重后果?(2分)

13.第(2)段“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这句话中的“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4.第(5)段中划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15.请根据提示填空,简明地介绍雷雨(闪电)“制造”氮肥的过程。(2分)

① →② 氧化碳=>二氧化碳→③ →④硝酸+雨水=>氮肥

(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0—20题。

睡眠为身体解毒

周 露

与吃饭、呼吸一样,睡眠是人类的一项基本需求。尽管几千年来人们遵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但很少有人问:“人为什么要睡觉?”此前,许多科学家曾针对睡眠原因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测与解释,包括消除疲劳、巩固记忆、调节机体代谢等,但人们一直无法就此达成一致看法。

近日,科学家对睡眠有了新的解释:为了把白天人体积聚的毒素一扫而光。美国一项新研究为此提供了有力证据:大脑在睡眠时才能高效清除代谢废物,从而恢复活力。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科学家评论说,它“从分子水平上提供了可能是睡眠基本目的的首个直接实验证据”。

科学家发现,大脑内有一个独特的“垃圾处理系统”,并将其命名为“类淋巴系统”。大脑在清醒与睡眠状态时功能完全不同,清醒时会有意识,而睡觉时则进行“大扫除”。由于能量有限,它似乎必须在两种不同功能之间选择一个,您可以把它想成家庭宴会,要么您招待客人,要么您打扫房间,但您不可能同时做两件事。脑脊液沿着动脉周隙流入脑内组织,与脑内组织间液不停交换,并将细胞间液体的代谢废物带至静脉周隙,随即排除至脑外。而在新研究中,他们发现,这个“垃圾处理系统”的工作几乎都是在睡眠中完成的。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在老鼠的小脑后方植入一根导管,分别在老鼠清醒和睡眠时注入小分子荧光染料,这样就能看见脑脊液在脑内流动的情况。他们发现,染料注射30分钟后,与清醒老鼠相比,睡眠老鼠脑内的荧光染料分布要广泛得多,并且到达更深的地方。这说明脑脊液在睡眠老鼠脑内流动得更加容易。进一步的实验证实,睡眠老鼠脑内细胞间隙增大,使脑脊液流入脑内及脑组织间液交换变得更加容易。研究人员还分别往清醒和睡眠

的老鼠脑内间隙注入β淀粉样蛋白,这种物资在脑内的聚集可引发阿尔茨海默氏症(老年痴呆症)。实验证实,β淀粉样蛋白在睡眠老鼠脑内的代谢速度比清醒老鼠快得多。

睡眠是现代人都很关心的问题。到底我们可不可以不睡觉然后腾出更多时间去工作去享受生活?答案可能是不行的。人脑需要每天花一定时间让脑脊液好好地为它洗个澡,不然那些脑细胞产生的代谢垃圾堆积起来,就会伤害到脑细胞,时间久了人就会生病,比如患上阿尔茨海默氏症等。

(选自《百科知识》2013年第23期)

10.文章开头从“人为什么要睡觉”谈起,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分)

11.文章第3段中“垃圾处理系统”具体指什么?请用本段中的一句话加以阐释。 (2分)

12.文章第4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12分)

能藏善跑的草兔

①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中的广大地区,生活着一种野生哺乳动物——草兔。

②草兔的体型较大,体长约40~68厘米。身体背面毛色由沙黄色至深褐色,通常带有黑色波纹;体侧面近腹处为棕黄色;耳长10~12厘米,耳端有窄的黑尖;尾长7~15厘米,尾背有显著的黑色斑。

③草兔的食性简单,以各种植物的茎、叶、根和种子为食。春夏之际,它们食植物的幼苗;秋季,以植物种子为食;冬季,大雪封山,草兔只得扒开厚厚的积雪,寻找埋在下面的植物茎根充饥,有时还啃食树皮。

④草兔的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捕食者。在过去,狼和狐狸都曾是草兔的重要天敌,但现在大部分地区的狼和狐狸都已经灭绝或非常稀少,人成为它们最常遇到的也是最令它们恐惧的天敌。

⑤在与捕食者的长期周旋中,草兔练就了一身避敌的好“兵法”。

⑥草兔善于隐蔽。春末至秋初,草兔以葱郁的植物为天然庇护,在农作物、草丛、灌木丛和幼林等隐蔽处自由穿梭。秋末至翌年初春,树木落叶,百草凋零,它们会用前爪迅速挖掉草丛或灌木丛里面的杂草,形成一个浅浅的、有少许松软浮土的临时巢穴。巢穴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刚好可以容草兔藏身。临时巢穴正前方的枯草已被草兔压断或折断,视野开阔;两侧和后方的植物保持完整。遇到强敌,草兔就在这种巢穴中躲藏不动。由此可知“兔子不吃窝边草”的深意。

⑦通常,草兔的活动路线较为固定,久而久之便可形成“兔道”。它们在草丛、灌木间踩出仅比一只成人鞋稍宽的小道。有趣的是,每只草兔都有自己固定的活动区域,行走路线很少与其他个体行走路线完全重合。这样出行不仅节省体能,还便于它们快速躲避天敌的追捕。

⑧遇到天敌时,草兔往往选择适宜的路线逃跑。它们的前肢短,后肢长,适于在平地或缓坡奔跑。受到惊扰时,草兔会尽量向地势较高处奔跑;若有人阻挡,它们往往会绕道迂回奔向地势较高处;无法绕过时,便向一侧奔跑,很少选择直接冲向下方的路线。跑起来,它们两耳紧贴颈背,躲树木,跃小坎,一路狂奔,如履平地。

⑨到了繁殖季节,草兔体内激素的急剧变化,使它们暂时“忘记”了环境中存在着的虎视眈眈的捕食者,进入一种近乎癫狂的状态。据资料记载,草兔每胎产仔5~8只,可谓“兔丁兴旺”。较强的繁殖能力,使草兔家族千百年来虽历经风雨却仍然繁盛不衰。 (文/姜雅风,有改动)

14.文章从草兔的分布、____、____、避敌能力和____ 等方面说明了草兔的特点。(3分)

15.草兔避敌的“兵法”有哪些?请分条概括。(3分)

16.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7.说说第⑨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3题。(18分)

皮影戏

①几年前,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风靡一时,剧中人物胖墩的父亲是一位靠耍“手艺”度日的民间艺人,他耍的就是皮影戏。皮影戏诞生在两千多年前的西 汉,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甚至有人认为皮影戏就是现代电影的“始祖”。据史料记载,中国的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的元代起,就随着军事远征和 海陆交往,传入亚欧大陆的许多国家。歌德、卓别林等世界知名的艺术家,都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可以说,皮影戏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 一种民间艺术。

②皮影人物及道具是以皮革为材料制成。以牛皮和驴皮作原料的皮影最好。具有坚固性和透明性。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 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皮影戏人物一般都由头、上身、下身、两 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11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③皮影戏的发源地在陕西,但由于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其音乐唱腔吸收了各自地方音乐的精华,从而形成了众多流 派。如在陕西、山西、河南一带的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等十多种,曲牌也非常多。演员在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 扬,非常动听。而河北、北京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分别吸取京剧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精华,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其中,河北唐山地区皮影戏的掐嗓唱法更是 十分独特。

④皮影戏对表演者的技艺有着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个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 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更加需要勤学苦练,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由此可见,培养皮影表演人才,最终组成皮影剧团,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⑤演皮影戏的设备非常轻便,所以戏班流动演出的优势很强。不论在剧场里还是在户外、庭院以至普通室内,架起影窗、幕布和灯箱就能开戏。一个戏班六七个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出戏。演出完毕全部行头装箱就走,搬运十分便捷。这也是皮影戏广泛流传、普及于民间的原因之一。 ⑥小的时候曾经多次在家乡看过这种令人叫绝的民间艺术,如今,再想看到皮影戏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

19.文章开头写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中的人物有什么作用?(4分)

20.文章第二至第五段介绍了“皮影戏”哪几个方面的知识?(3分)

21.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2.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这也是皮影戏广泛流传、普及于民间的原因之一。 ..

23.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概括出兰州皮影戏的特点。(4分)

【链接材料】

(1)当代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影戏及其现状》中提到:“甘肃是皮影戏兴起较早的省份之一,河北西路的影戏就是从甘肃传来并发展而成的。”有人说河北涿州是中国皮影戏兴起较早的地方,但有关专家指出:“涿州一带的影戏亦来自兰州。”

(2)早在十三世纪,兰州皮影戏就随着成吉思汗的远征大军,传入波斯、阿拉伯以及欧洲许多国家。这种东方小技艺,很受欧洲人的喜爱。

(3)兰州皮影戏班众多,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民国年间,水登、榆中、红古等县郊地区皮影戏班演出相当活跃。

特点:

(七)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17-21题。(11分)

植物不失眠 乔娟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④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正是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出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选自网络有删改)

17.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2分)

18.现代科学家与达尔文对植物睡眠的原因分别如何解说?(2分)

19.第⑤段中划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河南省中招说明文阅读篇八:2014河南中考议论文阅读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第一板块 河南中招命题规律与趋势

河南省2009~2013中招命题规律总结与预测

第二板块 河南2009~2013中招试题展示

一、(2011河南13~16题 12分)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坚持“一件事原则”

亲爱的埃迪:

①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不仅是不明智的选择,而且

是不切实际的考虑。在这封信里,我向你谈谈“一件事原则”,即专心地做好一件事,就能有所收益。

②在对一百多位获得杰出成就的人士的商业哲学观点进行分析之后,著名行为学者哈迈尔发现了这个事实:他们每个人都具有专心致志的优点。

③最成功的人都是能够迅速而果断地作出决定的人,他们总是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朝这个目标努力。譬如,伍尔沃斯的目标是要在全国各地设立一连串的"廉价连锁商店",于是他把全部精力花在这件工作上,最终成为著名的商界走亨;林肯致力于解放黑奴,他排除万难专心于此,因此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李斯特内心充满了成为一名伟大律师的欲望,他把一切心力专注于这项目标,结果成为美国著名的律师之一。

④孩子,这些人物都是你所熟悉的,从他们的成功可以看出,所有成大事的人,都把明确的目标当作他们努力的主要推动力。专心就是把意识集中在这个目标上的行为,井要一直集中到找出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而且将之付诸实际行动。自信心和欲望是构成他们专心行为的主要因素。没有这些因素,专心致志的神奇力量将无从谈起。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拥有这种神奇的力量,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缺乏自信心,而且没有什么强烈的欲望。

⑤孩子,对于任何东西,你都可以渴望得到,只要你的需求合乎理性,并且十分强烈,那么专心这种力量将会帮助你得到它。假设你准备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或是一位杰出的演说家,或是一位显赫的商界主管,或是一位能力高超的金融家……那么你最好在每天就寝前及起床后,花上l0分钟把你的思想集中在这项愿望上,以决定应该如何进行才有可能把它变成事实。

⑥当你要专心致志地集中你的思想时,应该把你的眼光投向一年、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后,假想你能创作出伟走的作品,假想你是这个时代最有力量的演说家,假想你是住极有影响力的人物,并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付出努力。

⑦一次只专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并积极地把它做成功,这样你就不会感到筋疲力尽。把你决定去做的那件事当成是一大排抽屉中的一个抽屉。你的工作只是一次拉开一个抽屉,令人满意地完成抽屉内的工作,然后将抽屉推回去。不要总想着所有的抽屉,而要将精力集中于你已经打开了的那个抽屉。了解你在每次任务中所需担负的责任。了解你的极限。如果你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和失去控制,那你就是在浪费你的效率、健康和快乐。选择最重要的事先做,把其他的事放在一边。做得少一点儿,做得好一点儿.才能在

工作中得到更多的快乐。

⑧孩子,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如果你能向一个目标集中注意力,成功的机会将大大增加。全心专注在你所期望的一件事上,必如所期。祝你进步!

深爱你的父亲

(作者:弗罗姆。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请给第③段再写一个事实论据。(3分)

3.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③一⑥段的论证思路。(4分)

4.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二、(2010河南13~16题 12分)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匠人与大师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甲】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

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而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乙】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作者:梁衡,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2.第③段、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3.笫④段中有一个事实论据不恰当,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2分)

4.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4分)

第三板块 知识梳理

考点清单

常考知识点

1.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三要素。论点是作者表明的主张或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论点必须正确、鲜明。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要确凿、典型。论证是指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议论文的三要素缺一不可,论点是论据的基础,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论证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解决“怎样证明”。

2.把握议论文的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表示一个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的句子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更明确,更有针对性,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

论点的位置:

(1)在题目中直接点明中心论点,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在议论文的正文中提出论点。

①开头提出论点。可以从某一材料入手提出观点,从一则故事中、一段格言中、古代文化典籍中间接引出论点;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观点。

②结尾提出论点。即归纳全文,篇末点题,解释论述中心的写法。多数有“总而言之、总之、所以、因此”等总结性的词语。

河南省中招说明文阅读篇九:河南中考英语阅读解析

河南中考英语阅读解析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英语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中考必考的一项重要内容。中考英语阅读理解题一向是中考中的“重中之重”,它主要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能力,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对材料的评估能力等。

一、把握中考英语阅读材料的体裁 中考阅读理解的文章体裁多样,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

用文等;题材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历史、地理与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近年来一些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图表、表格和广告类,如火车或飞机的时刻表、电视节目表、课表、活动日程表、各种情况的比例图、事物发展变化(增减)图、各类标志图、广告等实用类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中考阅读理解题和其他试题一样,都是严格遵循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的要求命制的。它所涉及的词汇与语法等都一般不会超出课本。从近几年河南中考的命题开看,一般分为四种题材:第一篇记叙文,第二篇说明文,第三篇表格或广告,第四篇段落排序、简答、填空、句子还原、判断正误、文章与标题配对等。

二、研究中考英语阅读理解考点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主要考查考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考查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的能力。 此类题主要询问的是段落(或短文)的主题、主题思想、标题或写作目的等。其主要提问方式有:

(1)Which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2)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is passage about?

(3)In this passage the writer tries to tell us

that__________.

(4)This passage mainly talks about _________. (二)考查把握文章的事实和细节的能力。 此类题是针对文章的细节设计的,其主要提问方式有:

(1)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right?

(2)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3)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in the

passage?

(4)Choose the right order of this passage.

(5)From this passage we know __________. (三)考查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含义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确定某一特定的词或短语的准确含义,或者确定it,they,them等代词的确切指代。其主要提问方式有:

(1)The word “...” in the passage probably means

__________.

(2)The underlined word “It” in the passage refers

to __________. (四)考查对阅读材料全篇的逻辑关系的理解,对文章各

段、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解能力。

此类题目的主要提问方式有:

(1)Many visitors come to the writer’s city to

__________.

(2)Western people usually use “cat” to refer to

(指代) “__________”.

(3)Tom’s mother bought him a clock,because

__________. (五)考查依据短文内容和考生应有的常识进行推理和判

断的能力。

此类题目在文章中没有明确的答案,需要考生在理解全文

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和判断。其主要提问方式有:

(1)We can guess the writer of the letter may be

a __________.

(2)We can infer from the text that __________.

(3)From the story we can guess _________.

(4)When a fire happens,__________if you open

the hot door. (六)考查推断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的能力。 这类题目的主要提问方式有:

(1)The purpose of the passage is to _______.

(2)The writer writes this text to _________.

(3)The writer believes that ______.

(4)The author mainly tells us _____ in the

passage.

三、学会利用主题句理解英语阅读理解题

最有效的办法是找出主题句。一篇文章(或一段文章)

通常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展开的。而这个中心意思往往由一个句子来概括。这个能概括文章或段落中心意思的句子叫做主题句。因此,理解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的中心意思首先要学会寻找主题句。主题句一般具有三个特点:(1)概括性强,表述的意思比较概括。(2)结构简单,句子结构较简单,多数都不采用长、难句的形式。(3)受它支撑,段落中其他的句子是用来解释、支撑或发展该句所表述的主题思想。在一篇短文或一个段落中,大部分主题句的位臵情况有三种:

(一)主题句在段首或篇首。 主题句在段首或篇首的情况相当普遍。一般新闻报道、说明文、议论文大都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叙事方法。例如(2008年中考题):

Tea bag drinking is most Westerns’ favorite way of drinking tea. Do you know how it came about?

The tea bag was invented in 1908 by Thomas Sullivan,an American tea seller.He was sending out free tea in silk(丝绸) bags for people to try.People put the bags together with the tea leaves into the cup and added hot water.The tea tasted good,and people thought it was easy to clean the cup.They were not happy when Sullivan started sending them loose(散的) tea again...

第一段即是主题句。这个句子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思:The history of tea bags。后面讲述了一个故事说明“Tea bags”的产生。

(二)主题句在段末或篇末。

用归纳法写文章时,往往表述细节的句子在前,概述性的句子在后,并以此结尾。这种位于段末或篇末的主题句往往是对前面细节的归纳总结或者所得出的结论。例如(2008年徐州市中考题):

Reading is a good habit,but the problem is,there’s too much to read these days,and too little time to read every word of it.There are hundreds of skills to help you read more in less time.Here are two skills that I think are especially good. 这段文章开头肯定了阅读是个好习惯。第二句提出阅读时间的问题。于是,作者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首段段末的这个句子“Here are two skills that I think are especially good.”就是主题句。 (三)无主题句。 有时,一篇文章里并没有明显的主题句。这时考生应该怎

样来确定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意思呢?其实这也不难。可以首先找出每一段的中心意思,各段的中心意思往往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的,或者说是来说明一个问题的。这个中心或这个问题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意思。

四、学会猜测阅读理解题中的生词词义 词汇是阅读理解的基础。考生必须掌握教材中所学所有的单词和词组,了解构词法知识,如熟记一些常见的前缀、后缀,以及词语的合成和转化等,并且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扩大自己的词汇量。要阅读需要一定的词汇量,同时在大量阅读的同时,不仅可以复习学过的词汇,还可以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尽管如此,在阅读中还是不可避免会遇到生词或者熟词生义,在英语阅读理解试题中猜测词义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考生必须学会如何猜测词义。任何一个词语,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只能表示一个确定的词义。据此,考生可以尽可能地利用上下文来猜测词义,即从已知推求未知,也就是用熟悉的词或短语来猜测不熟悉的词的词义。猜测词义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根据定义或解释猜测词义(如2008茂名市中考题)。

When I first studied English,I was told to say,“I am fine” when people say “How are you?” But in the US,I found that people say,“I am good” or “I’m tired”. One day,someone greeted me with “What’s up?”It made me confused.I thought for a moment and then smiled because I didn’t know what to say.

57.What does the word “confused” in the fourth paragraph mean in Chinese?

A.困惑 B.憧憬 C.悲痛 D.后悔

在这篇文章里,“confused”虽然是一个新单词,但紧接着

河南省中招说明文阅读篇十: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

说明文试题精编

①速冻食品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的出现解决了食物的保鲜问题,它以与新鲜食物相差无几的营养和口感走进了千家万户。

②通常人们把没有经过加工和未做过储存处理的食物都叫做新鲜食物,但是收割或者宰杀时闻比较长的“新鲜食物”,在营养和安全方面都会变差。因为在后续的保存过程中,植物体内的生化反应还会继续进行,缺少了水和养分的供给,这些生化反应的结果往往会使食物腐败;对于肉类来说,它们特有的香味物质不很稳定,容易挥发或者氧化。更严重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食物很容易成为致病细菌生长的“乐园”。

③怎样才能控制这些生化反应和细菌生长呢?人们想到了低温保存。

④把食物体存在低温下,上述的反应就会减慢,细菌的生长也会变缓。但是在一般的低温(比如冰箱的“保鲜”温度4℃)下,这些反应和细菌的生长并不能停止。在冷冻的温度(比如冰箱的“冷冻”温度-l8℃至-20℃)下,这些反应就基本停止了,细菌也不会生长。从理论上说,食物在这样的温度下可以长期保存,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冷冻食品。

⑤后来人们发现冷冻食品的口感不太好。实验表明,在一般的冷冻过程中,温度是慢慢降到0℃的,食物中会出现一部分水的“晶核”,随着温度继续降低,“晶核”逐新增大,因为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这样的”冰晶”可能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从而导致食物的口感变差。

⑥于是速冻食品应运而生。速冻的过程比较独特。在这一过程中,食物的温度快速降低,远远低于水的凝固点。由于降温速度很快,水在零度的时候并没有结冰,从而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过冷”的状态。等到温度远远低于零度的时候,大量的水同时结冰,这样形成的冰没有”冰晶”,对细胞的破坏比较小,从而可以保持食物速冻前的状态,真正达到保鲜的目的。

⑦不过,速冻保存只是基本停止了食物中的生化反应和细菌生长,并不能杀死其中的细菌。食物一解冻,细菌就会恢复生长,如果把食物反复解冻,就会积累越来越多的细菌。另外,解冻之后再将其冻回去,就不再是速冻食品了,口感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⑧速冻食品是“冻透”的,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从外到内完全解冻。应该如何解冻呢?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用凉水。如果用很热的水,会过度加热食物的外层;温水则会使食物成为细菌生长的温床。二是用冰箱,把食物放在冰箱的保鲜层中,在保鲜的温度下,既能慢慢解冻,又能大大减缓细菌的生长速度。还可以使用微波炉,因为微波炉的加热方式跟传统的加热方式不同,能快速有效的解冻。

⑨总的来说,新鲜食物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如果食物不得不经过一段时间的周转才能到我们手里,那么相对于存放了好多天的“未冰冻”和“一般冰冻”的食物,速冻食品是更好选择,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新鲜食物的营养和口感,而且更加安全。

1、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标题。(3分)

2、第⑧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3分)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这样的“冰晶”可能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 ..

4、根据第⑦段内容,写出下面说法的依据。(3分)

买来的速冻食品最好是吃多少解冻多少,一旦解冻就最好不要再冻回去了。

(二)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 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 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 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 厘米、直径约.1 / 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 、pH为7.2 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 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⑤ 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 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

1、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 3 分)

答:

2、研制人体生物电池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3 分)

答:

3、选文第③ 段加点字“约”有什么作用?( 3 分)

答:

4、选文第④ 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分)

答:

5、请从“节约能源”的角度,拟一则富有文采的宣传用语。(2 分)

(三)

《钧瓷》

⑴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而河南是瓷器的原生地。产于禹州的钧瓷以其品种繁多、造型独特、色彩瑰丽而名闻天下,自古以来,就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

⑵与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所产名瓷相比,钧瓷最大的特色就是“窑变”。别的瓷,描云是云,画竹是竹。而钧瓷不然,你想让它是什么,它 a ;你不想让它是什么,它 b 。钧瓷烧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釉料的配方不同,所用燃料不同,窑内温度不同,窑炉结构、烧制程度不同,都会造成千差万别的结果。有美艳绝伦的,也有根本不成器的。即便同用一种釉,同装一个窑,同烧一种燃料,同样三天出窑,烧出来的钧瓷也是境界各异。“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些色彩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世界。钧瓷周身还往往会布满珍珠点、兔丝纹、鱼子纹、蟹爪纹或蚯蚓走泥纹等各不相同的窑变流纹。甲有的像春花烂漫,有的像冬雪裹枝,有的像高山流瀑,有的像繁星满天„„这种流纹的变化是无法事先设计的,所以有“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之说。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多端之美。一个小小的钧瓷窑,简直能烧出缤纷天下。

⑶钧瓷还有一个神奇之处是“开片”。出窑时,钧瓷会响起一种“噼噼啪啪”的声音。之后,这种声音渐渐趋缓,一般来说,可以断断续续地响几十年。伴着响声,钧瓷釉层下会出现纵横交错的冰裂纹路,而表面却依旧光洁如镜。这就是钧瓷的“开片”。

⑷在宋代,钧瓷盛极一时,宋徽宗时,钧瓷艺术几乎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靖康之变”后,酷爱钧瓷的宋徽宗成为金人的阶下囚。其后改朝换代,时势迭变,钧瓷渐呈式微之势,几欲失传。

⑸国运兴,陶瓷盛。最近几年,钧瓷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以液化气为燃料的气烧窑投入使用后,不仅大大降低了烧制的劳动强度,就连“窑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十窑九不成”成了历史。

⑹但是,这种发展也带来了一个问题:“窑变”的不确定性,恰恰是钧瓷有别于其他类瓷器的地方,也是钧瓷之所以珍贵的地方。现在,乙由于“窑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所以钧瓷的产量迅猛增长。在神垕(hòu地名,在河南禹州),十块八块钱就能买到一件钧瓷。昔日的皇家宝物,如今满街都是。对于这种变化,有人认为,“窑变”的可控性毁了钧瓷,使得钧瓷身价大降,把高雅的艺术品变成了大路货;另一种看法却认为,让昔日的皇家珍品走进寻常百姓家,在普通大众中普及钧瓷,正表明时代的进步,也是钧瓷的幸事,况且,钧瓷的大众化与少量高档钧瓷艺术品的存在并不矛盾。

⑺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河南省人民政府向香港特区政府赠送的礼品就是一对钧瓷“豫象送宝”,这对钧瓷巨制总高1.997米,意寓“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一永载史册的重要时刻。禹州人说,宋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所以当时钧瓷鼎盛。现在国家空前兴旺,人民安居乐业,钧瓷再度辉煌已经为期不远。

1、第⑴段引用“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意在说明什么?从全文看,钧瓷与其他瓷器相比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什么?(2分)

2、根据上下文推断,在第⑵段a、b两处写上恰当的语句。(2分)

a: b:

3、钧窑“窑变”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4、请从第⑵段、第⑹段画横线的甲、乙两处句子中任选一处,对其语言特点作具体分析。(3分)

5、烧制技术的改进给钧瓷带来的变化有喜有忧,可见技术进步可能是把“双刃剑”。请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说说它带来的喜与忧。(3分)

(四)

《漫谈食用胶》

①近日,有关老酸奶、果冻等“可能添加工业明胶”的新闻甚嚣尘上,让人们对陌生的“明胶”产生恐慌。此前,关于有些拉面、米线等添加“食用胶”使面条筋道的报道,也曾拨动过公众对于“食品添加剂”敏感的神经。如果确实在食物中添加了“工业明胶”,那对身体恐怕是有害的,而真正的“食用胶”,对健康基本不会造成任何威胁。

②所谓的“食用胶”, 一般翻译成“水胶体”,是一大类食品原料。常用的水胶体,其实都是“天然产物”。比如琼脂和卡拉胶,是海藻的提取物。明胶,是从动物的皮或者骨头水解熬制而来。食用胶中比较“高级”的果胶,主要来源是橘子皮和苹果榨汁后的残渣。还有一些食用胶是来自于植物的种子,比如阿拉伯胶、瓜尔豆胶、槐豆胶,都是从相应植物的种子中提取而来的。还有一些水胶体由微生物发酵得到,比如黄原胶。多数的水胶体是直接的提取物,只有很少数经过一定的加工,比如羧甲基纤维素(CMC),它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又通过化学反应在分子中的某些位置加上了“羧甲基”,虽然它也可以称为“化学产品”,不过其安全性已经经过了广泛检验,并没有发现对健康有什么危害。

③常见的食用胶多数是碳水化合物,从分子结构上来看,它们跟淀粉很类似,都是由小分子的糖(称为“单糖”)互相连接而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叫做“多糖”或者“多聚糖”。淀粉是最常见的多糖,是由葡萄糖连接而成的,而组成其他多糖的除了葡萄糖,还有果糖、半乳糖等等。不同的单糖和不同的连接方式,造就了各种各样特性不同的多糖。也有一些食用胶是蛋白质,常见的就是明胶。

④一般而言,食用胶在食物中的使用量不大,起到的作用主要有增稠、成胶、改善食物成分特性等。有一些食用胶只需要很少一点,就可以大大增加水的黏度,比如黄原胶。还有的食用胶在常温下不溶于水,在高温下溶解之后,降低温度就变成了固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成胶”了,明胶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不同的酸碱条件下,它们还可能和食物中的其他成分比如蛋白质、淀粉等发生连接,从而改善其他食物成分的特性,产生更加丰富多样的食品。比如许多蛋白质在酸性条件下不溶解,而很多人又喜欢酸性饮料的口味,加入适当的果胶,让果胶和蛋白质连接,就可能使蛋白质在酸性条件下溶解,从而获得清澈透明的酸性饮料。在面条中加入适当的食用胶,也可能使得面条更加筋道,这也是一种改善。此外,还有一些食用胶,本身也被当做膳食纤维,比如果胶、瓜尔豆胶、琼脂等。膳食纤维能够提供饱足感但是不产生热量,对于减肥有帮助。不溶性的膳食纤维有助通便,而可溶性的膳食纤维(比如果胶)到达大肠之后能被那里的细菌分解,

产生一些有助健康的小分子物质。

⑤除了淀粉,其他的食用胶是作为食品添加剂管理的。这些水胶体除了可以用于食品,还可以用于其他工业产品。作为工业原料,其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要求就不像食品原料那么严。所以,工业级的水胶体会比食品级的要便宜。这就造成了不法商贩使用工业级原料代替食品原料的可能。而工业级原料,就可能存在有害杂质。就像任何的食品添加剂一样,合法生产规范使用的食用胶..

没有问题,但是食品安全的保障需要进行严格监管。公众和媒体,应该关注的是这些添加剂的使用是否合法,而不是仅仅因为陌生就产生恐慌。

1、根据第②段内容,填写下表。(3分)

2、本文第④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第⑤段中加点的“可能”如果删掉,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2分)

4、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第①段从老酸奶、果冻等“可能添加‘工业明胶’”的新闻说起,既引出说明对象,又能引发读者的关注。

B.常见的食用胶多数是碳水化合物,比如淀粉;也有一些食用胶是蛋白质,比如明胶。

C.食用胶在食物中的使用量都不大,起到的作用就是增稠、成胶、改善食物成分特性。

D.真正的食用胶,对健康基本不会造成任何威胁,如果在食物中添加了“工业明胶”,那对身体恐怕是有害的。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如何才能做到合法生产、规范使用食用胶。(3分)

(五)

《祸从天降,谁为真凶》

①2010年8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甘肃省舟曲县,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顿时满目疮痍,许多同胞不幸罹难。罪魁祸首,就是泥石流。那么,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②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相对于普通洪水,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最高体积含量可达80%,因而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 ..

③舟曲县城所在的白龙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谷地势高差达1000-2000米,而且舟曲正好

相关热词搜索:说明文中招考点 河南省中招成绩查询 河南省2016中招体育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河南省中招说明文阅读”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河南省中招说明文阅读"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2209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