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中国幼儿园教育理念

中国幼儿园教育理念

2016-01-11 08:35:3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中国幼儿园教育理念篇一:中国幼儿教育理论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幼儿园教育理念》,供大家学习参考。

中国幼儿园教育理念篇一:中国幼儿教育理论

中国幼儿教育理论

中国幼儿教育理论(theories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of China) 中国幼儿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漫长的路程。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中国幼儿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不断地丰富与完善。其发展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即古代的幼儿教育思想,近现代幼儿教育理论的形成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

古代幼儿教育思想 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中,蕴藏着丰富的幼儿教育思想。中国古代的幼儿教育思想,主要可概括为:重视胎教、提倡及早施教、重视环境影响、注重品德教育、讲究教育方法等。

近现代幼儿教育理论 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理论,是在反帝反封建的社会改革运动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来自西方文化与教育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根据中国的国情逐渐地本土化。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理论。清末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康有为最早提出幼儿公育主张,作为他的社会政治理想的组成部分。他批判和反对封建的家族制度对人的压迫和对人性的扭曲,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但是消灭家庭的主张是不切实际的。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中国幼稚园的发展和幼儿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一些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开始致力于研究和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育理论,其中,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等为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①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陈鹤琴(1892-1982)是中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1923年他在系统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对幼稚园的课程、设备、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主张办幼稚园要适应国情,幼稚园教育要注意幼儿的健康,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应当与家庭合作共同教育好幼儿,幼稚园课程应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实施单元教学,采用游戏方法,多让幼儿在户外活动。经过多年的教育实验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末他把自己的教育思想系统化,提出了“活教育”的理论体系。陈鹤琴的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②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陶行知(1891-1946)是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民教育家,20世纪20年代,他提出了面向工农大众普及幼稚教育的主张。他认为普及幼稚教育,首先要让人们认识到幼年时期生活与教育的重要性;其次,要让人们认识到幼稚园教育的优点和它在儿童教育中应当占有的地位;再次,要改变办幼稚园的方法,要适应中国的国情,使幼稚园“中国化”、“平民化”;最后,要改革师资培训制度,培养新型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幼儿教师。陶行知反对束缚幼儿身心与个性的传统教育的“六大解放”主张,直至今日仍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③张雪门的幼儿教育思想。张雪门(1891―1974)是中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曾在北平主办香山慈幼院的幼稚师范学校和幼稚园。他提出了“行为课程”的理论体系。“行为课程”主张“生活就是教育”,教师要注意“运用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以唤起其生活的需要,扩充其生活的经验,培养其生活的能力”。幼儿园的课程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反映教育

宗旨、教育政策与社会需要,但必须与幼儿生活相联系,合乎幼儿的能力、兴趣和自由发展的需要。行为课程在实施时应打破各科教学的界限,以单元教学的方式进行。张雪门的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尤其是中国北方以及台湾的幼儿教育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当代幼儿教育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①苏联幼儿教育理论与经验的引进与学习时期(1949―1966)。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在引进与学习苏联幼儿教育理论的同时,开展了对以杜威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的批判,陈鹤琴、陶行知等人的教育理论也受到批判。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论被“扫地出门”。

②幼儿教育理论发展的停顿时期(1966―1976)。

③幼儿教育理论的迅速发展时期(1976年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幼儿教育工作者总结中国幼儿教育理论与经验,吸取世界各国先进的幼儿教育理论与经验,认真开展幼儿教育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中国现行的幼儿教育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思想指导,以儿童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成果为基础,阐明自己对于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关系的看法,揭示指导幼儿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

中国幼儿教育基本理论

①发展的整体观。发展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生长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是指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及个性方面的发展。幼儿的身心发展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可能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发展。幼儿年龄越小,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表现得越明显。

②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幼儿的身心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影响因素的性质上来看,可以把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因素划分为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从影响因素的来源来看,也可以把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因素划分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教育是幼儿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与社会条件,它的基本任务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幼儿施加影响,引导和帮助幼儿掌握人类社会的文化历史经验,削弱或避免环境因素中消极的、不利的影响,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与发展的环境。

③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学习与掌握人类的社会文化历史经验是人的发展的基本条件。但儿童学习与掌握人类的社会文化历史经验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成人讲授或传授、幼儿听讲接受的过程。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一个以幼儿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幼儿对于来自环境的影响(包括教育影响)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已有的认知活动结构去选择、辨识、解释和理解,这是一个发生在学习者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与学习和发展的幼儿主体性观点紧密相关的另一个观点,是学习与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观点。这是主体性观点的自然延伸。作为学习与发展主体的幼儿有自己的想法、感情、兴趣与需要。由于各方面因素的不同影响,每个幼儿的认知活动结构、行为方式与个性特点等都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幼儿的学习活动必然带有自己的个体特点。

④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学习与发展是以幼儿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的过程,从教育影响到幼儿发展以幼儿的主动学习为转化的中介环节,教育必须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性。但是,教育可以影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在学习与掌握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幼儿需要成人的帮助。而且,幼儿赖以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作为学习活动的内部条件的已有的身心发展水平、结构与特点,本身就是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本身就包含着过去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与影响。以幼儿现有的身心发展水平、结构与特点为基础,教育可以不断有目的、有意识地为幼儿新的发展,创造新的学习环境与条件,提出新的学习与发展的任务与要求,并且把这种外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幼儿自身的学习与发展的需要,从而使教育影响转化为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因素,引导和参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⑤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基础的教育途径观。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就是“活动”。活动使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等各种因素相互联系起来,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发展。活动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础与源泉。幼儿的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其中,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积极主动地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与事物接触交往。在这种实际的接触交往过程中,产生对周围环境中人与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对自己的认识,发展基本的动作技能,不断改造自己的认知活动结构或方式方法,形成与人交往的需要、态度与技能,体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这种重要性,决定了利用儿童的活动作为教育途径的必要性。而且,成人在儿童活动中的地位,也决定了在教育上利用儿童的活动作为教育途径的可能性。成人不仅是幼儿在活动中的交往对象,同时也是幼儿与物质世界交往的中介。

中国幼儿园教育理念篇二: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影响

玛利亚.蒙台梭利1870年8月31日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地区。世界著名幼儿教育家。1896年被授予医学女博士,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医学女博士。1907年在罗马创建了“儿童之家”,用自己独创的方法对3~6岁的儿童进行教育,取得了惊人的成果。这一套教育轰动了意大利甚至欧洲。1952年逝世于荷兰,蒙台梭利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儿童教育事业,给世人留下了许多开创性的教育方法和原理。

美国教育家赞誉她为“当代讨论学前教育问题,如果没有论及蒙台梭利体系,便不能算完全。”在日益重视素质教育的中国,以她的思想为基础创立的蒙台梭利婴幼儿早期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佩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他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和自由的发展。

蒙台梭利博士从36岁创立了“儿童之家”到82岁去世为止,一直采用科学的观察和实验方法,一边研究儿童成长和接受她的新的教育方法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情况,一边根据新的发现继续分析其中的道理。不断的寻求可以更好的发展的有效方法。

20世纪初,教育家蒙台梭利创立了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法,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几十年,蒙台梭利幼儿教育传入了

中国,出现了许多研究机构和幼儿教育机构,对于丰富我国的幼儿教育实践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蒙台梭利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到底有哪些影响呢?

一、 儿童之家的发现对我们的启示

(一)教会孩子学会思考

目前中国还有大部分幼儿园教育还存在小学化的弊端。在幼儿园时就为幼儿灌输小学的知识。蒙台梭利博士曾说过:“现在很多的幼儿园和学校都是有罪的,他们不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屈服于那些没有想象力的课程。”老师规定了一切,孩子们正在遭受独立学习的妄想和欺骗,他们所学习的都是一些肤浅的东西,这对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好处。因此结合蒙台梭利的教育观点,在孩子早期性格形成时期,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是不容忽视的。学习是一个不会结束的过程,合理的学习框架应当是建立在未来的学习基础之上的。孩子其实不会满足于一些肤浅的知识,他们往往想知道的更多、更深。他们更愿意自己去探索学习内容的更深层次,当冲刺其中的仅仅局限于表面时,他们不会轻易关上大门的。

(二)设定工作区域

在幼儿园中经常看到幼儿们玩过一个游戏之后,玩具被扔的到处都是,杂乱没有秩序。而在蒙氏教育中有一个专门的地方摆置教具设备,在一个专门的房间进行教学指导,孩子们需要知道在哪可以找到某种设备。设备还应摆放的有秩序,使孩子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工作。当孩子们学习完这些教具之后,能够放回原处,这就是蒙氏教育对孩

子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蒙氏教育对孩子在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爱惜和维护工作材料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做”着教,不是说着“教”

幼儿园小学化体现在多个方面,特别是在上课时。许多老师喜欢用语言来讲,孩子很难理解和接受一段冗长的说明。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难懂的。因此在给孩子讲课时,要加入一些简单的语言动作,再结合教具,会使孩子更容易理解。在我们看来比较简单的操作,对三岁孩子来说不可能简单。所以我们对孩子的错误要有耐心。不要干预孩子,,要坚持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并相信孩子最终会发现的。

二、 生命自然发展观

“为了避免成为孩子正常发展的阻力,大人们一定要保持顺应的态度,决不能不合时宜的干预孩子。我们要控制自己的行为,以免造成破坏产生负面影响,切忌做出创举的是孩子而不是大人”。所以孩子需要大人的帮助,而不需要他们的灌输;需要大人的理解和尊重而不需要他们的干预和支配。就教育的立场来说,大人所能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环境,满足孩子的内在需要,任其孩子在其中自由选择,保障孩子不受干扰,使生命能自然健康的发展。

三、 独立成长论

在中国大人侍候孩子已经习以为常,这不仅在奴化孩子,还会抑制孩子有益的兴趣或自由的活动。因此教育孩子的有效方式是,必须帮助孩子独立的在道路上行走,学会捡起掉落的东西,学会清楚的讲

话。我们必须教育孩子,使孩子可能达到他自己的目标和欲望,这些都是独立教育的一部分。

帮助孩子的要诀之一,就是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做。在中国家庭看到孩子叠手帕的动作很慢,家长就过来帮忙,这种行为不仅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权利还剥夺了他的自尊。我们要遵从蒙台梭利的思想他们所做的虽然很慢,但那是一项神圣的工作,他们正在学习。

四、 有吸引力的心灵

蒙台梭利博士强调儿童内在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提供了最初的动力和能量,孩子们选择和感知到的各种印象被整理、排列起来为这种力量服务,使力量创造性的发展。这种自发的力量,尽管是刚刚开始但它确实相当强大,很值得成人尊重并给予帮助。这种力量蒙台梭利博士称为“有吸引力的心灵”或“吸收性心智”。孩子在吸收性心智下学习,不仅与大人不同,速度更是惊人。儿童就是因为有了这种能力才会从无到有的奠定智力基础。

五、 敏感期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对某种事物和活动会特别敏感或产生特殊的兴趣爱好,主动的观察与模仿,学习也特别容易和有效。这个劫夺是最佳教育时期,但是这种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就会消失,因此我国教育抓住了蒙台梭利博士“关键期”这一理论,让孩子得到充分的教育。

蒙台梭利根据对婴儿的敏感期的观察,归纳出儿童的九大敏感期。

(一)语言敏感期(0-6岁)

(二)秩序敏感期(2-4岁)

(三)感官敏感期(0-6岁)

(四)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五)动作敏感期(0-6岁)

(六)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七)书写敏感期(3.5-4.5岁)

(八)阅读敏感期(3.5-4.5岁)

(九)文化敏感期(6-9岁)

蒙台梭利创造的幼儿教诲理论和所做的教诲实践,为我们成长教诲事业留下了一笔丰富而名贵遗产。蒙台梭利教诲法的精髓仍需要我们继续开采,继续探索。在把蒙台梭利教诲思想引进神州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需连结清醒的头脑,批判的学习,做到兼收并蓄,使之越发科学合理。我们希望蒙台梭利教诲在神州真正的发挥它的作用,切合实际的增进幼儿健康、自由、快乐的成长,为我国的幼儿教诲鼎新灌注一股新的力量!

中国幼儿园教育理念篇三:美国和中国:幼儿园教育有何不同?

美国和中国:幼儿园教育有何不同?

来源:天极网

一百年来,中国的幼儿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模仿、借鉴到创新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幼儿教育教育是和中国社会一起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幼儿教育是真正的平民化的、大众化的事业。今天,幼儿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园幼儿达 2400 多万。中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30年来美国托幼事业也不断发展。现在学前一年的幼儿园教育已经普及,三四岁幼儿入保育学校的比率20世纪60年代为11%,20世纪90年代提高到48%,入各种日托中心与家庭托儿所的五岁以下的孩子现达1300万。

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的态度,中国的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美国的教育则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这一“静”一“动”之间,反映了两国教育不同的知识观。美国的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精神。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 惯于固守规范。基础好可以是创新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可以成为束缚和阻碍创造性思维的障碍。严谨的特点可以带来周全的思考,也可以成为跳跃性思维的大敌。

学前教育是奠基性教育,它的效果有着潜在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因此更需要人们的正确认识。中美两国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都很高,但美国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仅体现在观念上,也体现在具体的一些制度上。在美国,学前教育已纳入与小学、中学统一的一个轨道,称P-12教育,即学前(Preschool)至12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三)一条龙基础教育。在师范教育中,学前与小学低年级属同一层次,称P-4,即学前至小学四年级。获得这一层次证书的教师可任教于小学或幼儿园。幼儿园教师具有和中、小学教师同等的整体学历(大学本科或以上),共享有同等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在美国,一个硕士或一个博士去当幼儿园教师,在人们眼里是司空见惯的事。

和美国相比,以往我们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观念上和口头上,具体制度和做法尚不够。如学前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地位不高,师资培养主要依靠中师,教师的素质和学历不高等。这背后既有着两国文化上的差异,也有着两国教育工作者观念上的差异,双方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是以玩为主,还是以学为主,这一向是各国幼教工作者思考的问题。美国的学前教育者十分注重儿童的天性,玩的比重比较大。幼儿园中虽然也有语言、常识、美术等教学活动,但没有通用的教学大纲,而且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在教育家杜威的“学生中心论”和蒙台梭利的“儿童乐园”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美国幼儿园还注重游戏和手工活动的结合。此外,美国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多基于某种理论的指 导,有的完全遵循一种理论的设想,于是就出现了“杜威幼儿园”“蒙台梭利幼儿园”“斯金纳幼儿园”等;也有的兼容各种教育理论思想。但不管是什么理论指导下的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都比较注重儿童社会能力的培养和在园经历的乐趣。而家长下午接孩子时通常也是问“Did you have a good day?(你今天高兴吗?)”。与美国幼儿园相比,中国幼儿园明显地侧重于学,全国有统一的教育纲要,每个幼儿园有精细的教学计划。儿童在学前阶段是智力

发展的关键期,既需要玩也需要学,中美教育者在这一领域有很多值得相互学习的经验。中国可以向美国学习玩的方法,美国可以向中国借鉴学的方法,两方相得益彰。

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知识,培养幼儿对自然与社会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发幼儿的智力,形成对人与事物的正确态度。美国的科学教育,设特殊目标与一般目标。前者包括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心理原动力的发展,其中认知发展的具体任务是促进幼儿的感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级认知能力发展;情感发展的具体任务是引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积极的情绪反应,使他们获得对科学和教育的积极态度,科学教育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帮助他们认识美、欣赏美,这一任务也会使科学教育活动更富有生气;心理原动力的发展任务是使幼儿获得像支配自已身体一样支配环境的能力,这种支配需要思想和行动的协调配合。

美国科学教育的一般目标是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良好的个人品德表现以及拓宽的职业意识与性别角色。不难看出美国科学教育的特殊目标与一般目标都是紧扣科学课程的内容和从事科学活动所需要的品质提出的,科学的事实、概念、过程有助于幼儿认知的发展;真实、自由、质疑、独创性、顺序与交流等态度和价值观是幼儿情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活动过程能为幼儿提供大量机会发展和锻炼包括大小肌肉运动的心理动力。科学探索十分需要独创性、批判性思维、良好的个人品德表现等特性,这些自然就成了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美国强调幼儿的良好品德要通过科学教育来培养,使幼儿能依据科学的概念、方法、价值观等来作出各种决定,通过科学教育来丰富幼儿的世界观。

中美两国幼儿科学教育的侧重点有很大不同。在教育组织形式方面,我国重视用正规的教育活动来完成科学教育的任务;美国强调用正规的,非正规的和随机的三种形式。所谓正规的科学活动是指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活动;非正规的科学活动是指完全开放的、个人化的活动,随机科学活动是指根据临时出现的有利时机,当即进行的活动。他们的做法是,每个单元的第一阶段提供非正规的和随机的教学活动,让幼儿自由探索材料,自己去发现,老师不加任何指导和干预。第二阶段,活动始终处于老师的指导之下,但是指导是非常个人化的,老师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与水平提供不同的内容、材料,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和学习速度进行学习和活动。第三阶段是幼儿从具体的感觉发展到抽象的概念阶段,老师要给予启发和引导。

在观念方面,我们比较重视教幼儿现成的概念,认识具体的事实,形成简单的概括能力;美国则强调让幼儿认识科学家的活动过程,而不只是认识他们的活动成果,不只是让幼儿知道科学家发现了什么,而且要知道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的。因此,美国的科学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幼儿的探索技能和理解能力,强调让幼儿意识到应该怎样想,怎样做,怎样发现;鼓励幼儿进行直接的科学活动,以获得独特的、挑战性的直接经验。同样是教幼儿认识植物的生长,我们习惯于通过幼儿的日常观察和经验,告诉他们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肥料;而美国则习惯于让幼儿亲自参加较严格的实验过程,即给幼儿提供同种和同样大小的两盆植物,让他们每天给一盆浇水,一盆不浇,并贴好标签,注意观察和记录其过程与结果,以此类推,一次一个变量,一盆施肥,一盆不施,一盆放在阳光下,一盆放在暗室里,最后引导幼儿概括出植物生长的条件。此外,我国一般满足于幼儿能回答出“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肥料”的结论,而美国则重视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寻找“不同的植物是怎样生长的?植物怎样获取营养?所有的植物都是从种子里长出来的吗?”等问题的答案。中美两国国情不同,经济实力相差很大,美国发展学前教育的具体做法不能照搬,但一些重要经验给我们以启示,引发我们思考。

美国重视婴幼儿自我服务技能的培养。美国人十分重视人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因此,从婴儿1岁半起就开始培养其自我服务技能。他们认为,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强婴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婴幼儿和家长双方受益。婴幼儿的自我服务技能包括:系鞋

带、穿衣服、扣纽扣、拉开或拉上拉链、洗脸、刷牙、梳头、吃饭、上厕所等等。美国幼教工作者非常强调,任何一个保育都要为婴幼儿提供大量的机会,以锻炼他们自我服务的技能,并要求家长密切配合,使婴幼儿的自我服务技能在家里尽可能得到强化。哪些任务是不同年龄幼儿分别力所能及的呢?美国幼教工作者在长期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18至24月之间的婴儿能够学会自己用杯子喝水,能够拣起玩具;2至3岁的婴儿能够学会控制大小便,会用叉和勺吃饭,能够比较熟练地穿脱衣服、开合拉链,3至4岁的幼儿,共独立性有所增强,上述技能更加熟练,几乎不用成人的帮助,自己会扣纽扣、系鞋带、吃饭、洗脸、刷牙等;5至6岁的幼儿,能学会自己洗碗,能够整齐地保管自己的东西,独立性大大增强。美国幼儿园教师在训练婴幼儿自我服务技能的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提出任务,创造成功地完成任务的条件。例如,为了训练4岁幼儿自己穿鞋、脱鞋,他们给幼儿提供的鞋实际穿的稍大一些,使幼儿很容易穿、脱。又如,让幼儿向瓶子里倒牛奶,提供的瓶子是广口瓶而不狭口瓶。

总之,在训练中,教师最初提供的条件要保证婴幼儿能够比较容易地完成任务,以后可逐渐增加难度。这样会增加婴幼儿学习自我服务技能的兴趣,使他们建立自信心,难度逐渐增加也能使婴幼儿的意志得到锻炼。

在美国,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而是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特别是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的大多数情况下师长不能代替他们对客观进行选择,所以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比如,美国人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讲话不但要认真听,而且有时大人要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并能避免孩子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孩子吃饭时不能硬逼;孩子做错了事不得横加训斥;要孩子换衣服也不可用命令的口吻,否则,都会给孩子的心理上留下自卑的阴影。家长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给孩子,美国人则最忌讳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也不吃"、"也不要"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表示出想吃的时候对孩子呵斥。他们认为,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来指责,只能根据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以做引导。美国人反对父母在人前教子,更不允许当着人面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因为这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这样做是一种犯罪。

伟大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有人认为美国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是否太过份了,但事实证明,受到父母良好尊重的孩子同父母大多非常合作,他们待人友善,懂礼貌,同大人谈话没有一点局促感,自我独立意识强。儿重心理学家认为,这些都是孩子们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在学前教育中也反映出这一特点。幼儿园办园类型多元化,有民办的、私立的、政府资助的、也有各种类型合资办园的等等。幼儿园的课程也呈现多元化的情况,有奉行行为主义理论的课程模式,也有尊从人本主义观点的课程模式;有实施瑞吉欧教育方案,也有推行"Bank Street"教育方案、"High Scope"教育方案、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等等;有以语言教育为重的幼儿园,也有以艺术为特色的幼儿园„„。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最好的教育方案能适合各种文化背景中的所有儿童。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学前教育多元化的趋势,在学习中发展,在借鉴中完善,使多元化与本土化相得益彰。

美国教育不立模式,让孩子从现实生活到内心世界全方位开展自由想象,一开始就鼓励孩子创造。而中国教育则设立样板,一开始就让孩子追求“像不像”。可见,从根本上,中美教育倡导的价值方向就不一致。中式教育重视模仿,中式教育思路是:什么基础都不具备的一

张白纸似的孩子,凭什么想象?凭什么创造?又如何开展创造?。美国教育思想因强调创造性,自然不能以模式教育相配套。否则,先定框框预设规范,岂不是与创造性的教育宗旨相悖相反?因此,美国教育无论从逻辑上还是实际操作上,既然确定创新第一,势必舍弃规范。故而,创造精神在美国教育中固然得到强调,然其负面的代价也很大。从根本上,缺乏地基的创造终究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可能矗立起金字塔。因此,就本质而言,地基与创新的矛盾,乃是中美教育最深层的根本歧异。

总之,美国的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精神有人认为。美国的教育界正在向东方国家学习,开始强调抓基础,既然人家还要学习我们,那么我们就应固守原有的教育传统,没有必要改进。然而,我们应该看到,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因此,不同国家的教育比较必须基于社会文化背景的比较。正是由于社会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差异,构成了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教育差异。美国的教育传统是与美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同样,中国的教育传统也必然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如何探索出既能适应中国社会又能汲取世界教育精华的教育模式,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的难点。总之,我们需要的是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现代化教育。

中国幼儿园教育理念篇四:中国幼儿教育史简述

中国幼儿教育史(一)

一 先秦时期幼儿教育初创

先秦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丰富多彩,粗糙轮廓如下:

核心:蒙以养正 长幼之道

先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及生活常识,清洁卫生方面的教育,法律知识的教育。

二 秦至五代幼儿教育的发展

秦朝仅历时13年,加之史料极度缺乏,没有见过关于幼儿教育地位的专门论述。西汉开始,幼儿教育地位的论述逐渐增多。

核心:教子婴孩,同气无子,慎其所感。

胎教思想人物有:贾谊、刘向、王充、张华、徐之才、巢元方。

文体教育:打秋千、放风筝、登高、踢毽子、掩雀、捕蝉、戏钱

教育内容拓展:书秦礼律

德育内容

1. 是非廉耻观念的教育

2. 纲常教育

3. 勉励学问和修身的教育

4. 代表蒙养教材《千字文》《颜氏家训》

5. 言行培养

6. 隋唐五代时期开始封建儒家礼教思想

儒家经典:《礼》《论语》《孝经》

道家经典:《庄子》《老子》《列子》

佛家经典:《法华经》

德育方法

陶冶教育法

榜样教育法

实践教育法

品德评价法

智育内容

1. 识字、习字《千字文》《开蒙要训》三言、五言、七言

2. 经典

3. 法律

4. 艺术

5. 常识教育

三宋辽金元教育的深化

教育家:司马光、程颐、袁采、吕祖谦、朱熹

教育新精神:性理字训

智育内容:

幼儿基本能力培养:记忆力、理解力、意志力等

识字习字教育:《三百千》《论语》《蒙求》《童蒙须知》

经学史学文学启蒙:《孝经》《尔雅》《五经》

体育内容

燕几图、打秋千、放风筝、打马球、踢毽子、掩雀、捕蝉、百戏、倒立、

德育内容

1. 孝悌及敬长的教育

2. 忠君爱国爱民教育

3. 勤俭廉洁教育

4. 诚信教育

5. 礼仪常规教育

理学启蒙教育

《性理字训》

教育新见解:化与心成

1. 注重环境的影响感化

2. 慎选教师乳母

3. 及时施教

4. 启发诱导

5. 以义方训子

6. 循序渐进

7. 爱子贵均

朱熹的幼儿教育思想:圣贤坯模

“小学”者,“自其孩幼而教之以孝悌诚敬之实,及其稍长,而传之以诗书礼乐之文。 朱熹幼儿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1. 严格要求

2. 慎择师友:习与正则正,习于邪则邪。

3.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4. 寓教于乐:铭、箴之类的条幅张贴。

5. 正面教育:童雅之学,不止记诵.养其良知良能,当以先 入之言为主

6. 适时启发:“此正所谓时雨之化。譬如种植之物,人力随分已加,但正当那时节,欲发生未发生之际,却欠了些小雨,忽然得了这些小雨,生意岂可御也。”

朱熹幼儿学习修养方法

1. 立志

2. 勤下功夫

3. 严守规矩

4. 细心认真

中国幼儿园教育理念篇五: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

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走着一条不断寻求和探索将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优秀遗产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幼儿教育先进的科学的成果逐步融合的道路。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基本内容是伦理道德规范和生活常规的基础训练,主要原则和方法有“蒙以养正”“早喻教”“严慈相济,教爱相辅”“顺其性情,激发兴趣”“量资循序,随其分限所及”“保教并重”。

中国现代幼儿教育是在19世纪中叶后逐步从西方引进的。西方幼儿教育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英国工业革命、德国宗教改革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条件下,伴随着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而发展的。

中国引进西方幼儿教育,实质上是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条件下形成的幼儿教育。中国之所以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幼儿教育,一方面是由于外国列强的侵入,包括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引进对中国而言是被动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幼儿教育比中国传统幼儿教育更先进、更科学,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幼儿教育可以纠正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弊病,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引进对中国而言是主动的,反映了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觉醒和“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胸怀和愿望。

历史反复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必须不断引进和吸收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明成果,闭关自守必然落后。但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引进和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成果,必然要立足于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努力实现本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的有机融合,创造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而又极富民族特色的新文明成果,否则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客观规律。

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走着一条不断寻求和探索将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优秀遗产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幼儿教育先进的科学的成果逐步融合的道路。为了更好地推进和实现这种融合,除了更全面、更充分地了解和吸收世界各国及各民族幼儿教育的先进成果之外,必须更深入、更准确地研究和认识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历史遗产。

中国传统幼儿教育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传统社会有三大支柱。经济上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社会的农业是土地私有,以家庭为单位个体经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交换不发达,科学技术含量较低。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是中央集权,皇权至上,等级分明,血缘纽带紧密,以家族、家庭为社会基本细胞。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强调伦理本位,以德治国,忠孝为本。中国传统社会的三大支柱,特别是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构成了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社会基础和文化背景,决定着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组织形式和实施原则。

(一)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基本形式:家庭教育

家庭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由中国传统社会的二大支柱决定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和“国”是合二为一的,“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放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固定逻辑。家庭的兴衰与国家的命运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家庭的兴衰主要靠子子孙孙代代相继,家庭教育好坏极大地影响甚至决定着这个家庭的兴衰。因此,家庭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幼儿教育是个人成长的基础,家庭教育也就必然成为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基本形式。

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母亲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母亲教子成才的故事,相夫教子也成为中国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如:孟母教子,“子不学,断机杼”和“孟母三迁”;欧阳修少时家贫,不能上学读书,其母便亲自教他识字,无钱买纸笔,便用木棍在沙

地上写、画。

中国古代不少教育家论述了家庭对幼儿所具有的特殊优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认为:“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付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幼儿自出生就在父母身边成长,与父母长时间相处,有很深厚的感情,父母对幼年子女的教育容易奏效,孩子天然地愿意听从亲人的教诲,因此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可以发挥比教师和任何圣贤更有效的作用。当然,对此也有不同的认识,认为父子之间,亲情深厚,子女有过,父母呵责,易伤害亲情,易造成关系疏远,教育效果反而不佳。同时,父母与子女感情深厚,沉于溺爱,不易发现子女的过失,贻误教育最佳时机。所以,有人主张“易子而教”,“父子至亲,相责离恩,易子而教,相成以仁,教之义也”(《古经解钩沉》),提倡“君子之教,不私其子”,追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世界”。

(二)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基本内容:伦理道德规范和生活常规的基础训练

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安身立命、子传父业、光宗耀祖。传统幼儿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以伦理道德规范的初步训练、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洒扫应对等日常生活的常规训练为主,辅以简单的文化知识学习,为人学作准备,为长大****打基础。

《礼记·内则》记载了———种比较完整的幼儿教育内容安排。“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这是一种宫廷内幼儿教育内容的安排,对民间有广泛的影响。

明代医师万全在《育婴家秘·鞠养以慎其疾》中,按幼儿发育阶段提供一个保教结合的育婴计划。“小儿能言,必教之以正言,如鄙俚之言,勿语也。能食,则教以恭敬,如亵慢之习,勿作也。能坐、能行,则扶持之,勿使倾跌也。宗族乡党之人,则教以亲疏、尊卑、长幼之分,勿使谍熳也。言语问答,教以诚实,勿使欺妄也。宾客,教以拜揖、迎送,勿使推避而也。衣服器用、五谷六畜之类,遇物则教之,使其知之也。或教以数目,或教以方隅,或教以岁月、时月之类。如此,则不但无疾,而知识亦早也。”

中国古籍中保存着多种“幼仪”“童子礼”之类的文献。总的精神是教幼儿守礼,坐、立、行、跪、拜、起居、饮食等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规范。例如:坐应齐脚,敛手,定身端坐,不得靠椅背、伸腿、翘腿、支颐(手托腮),欠伸及广占坐席;站立时应垂手正身,双足相并;不得挑食、撒饭剩饭,不得说话,左颐右盼,手足乱动,发声嚼啜,等等。

尊老敬长是幼儿道德教育的重点。朱熹在《童蒙须知》中提到:“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必当疾走面前,不可舒缓。”至长辈面前,“立必正方,不倾听”(不能侧着身、歪着头)。长辈有所教诲,必须低头听受,不可妄发议论。回答长辈问话时,要站立,语言要详缓,不可打断长辈的话,声音不过大或嬉笑不肃,更不得顶嘴抗辩。

培养幼儿分辨善恶是非、端正志向、向善背恶、行善积德,倍受重视。东汉学者王充曾说:“子初生意于善,终以善;初生意于恶,终以恶。”南宋吕祖谦在《少仪外传》中说:“幼学之士,先要分别人品之上下,何者是圣贤所为之事,何者是下愚所为之事。向善背恶,去

彼取此,此幼学所当先也。”所以,必须自幼“教告率勉,使之为善”(王充:《论衡·率性》)。 在幼儿品德教育中特别强调培养诚实、礼让的美德。万全在{育婴家秘》中提出对儿童“言语问答,教以诚实,勿使欺妄”。东汉孔融四岁让梨;南北朝时傅亮四岁时能解衣与人;徐湛幼时与弟弟共坐牛车,车坏倾倒,徐湛让先救弟弟脱离危险。这些故事都成为历代幼儿教育的生动教材。

重视培养勤劳节俭、整洁有序的生活习惯也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批评“贵游子弟,多无学术”,却“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朱熹在《童蒙须知》

中提出:“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清净整齐”,“饮食照管,勿令污坏,行路看顾,勿令泥渍”,并进一步要求“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常令洁净”。清代的《朱柏庐先生冶家格言》(俗称《朱子冶家格言》)流传甚广,不少嘉言名句从生活起居,为人处世入手,通过正反对比,教育子女勤劳节俭、正直、谨慎,成为许多人(特别是士大夫)治家教子的典范。

不可否定,中国传统幼儿教育内容中也充斥着许多消极、颓废、没落的东西,如:宣言“听天由命,安分守己”,强调“男女有别,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教人“愚忠愚孝”等封建意识。

(三)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在长期的幼儿教育实践中,总结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摸索出许多幼儿成长和教育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

1.蒙以养正

《易经》称:“蒙以养正,乃圣功也。”意思是要以正当、正确、正面的内容和方法教育蒙童,尽量减少以至杜绝后天或外界的不良影响,保证幼儿健康成长。这是儒家学者一贯坚持的原则,也成为古代幼儿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明朝丘溶在《大学衍义补》中指出:“古人为教,方其子在胞胎之中,已谨其所感。及其子在孩提之日,尤谨其所示。禀之于初者,纯全而无伪;养之于幼者,端正而无邪。所见必正事,所闻必正声,所视必正色,所言必正理。非但男有教,而女亦有教。非但养其心,而又养其身。古之人家,其豫于教育如此。是以他日出而就教于学校,服役于官府,执事于朝廷,无所往而不可。”吕祖谦曾就此作了进—步解释。他认为,“教小儿当以正”,因为幼儿分析、辨别能力低,又喜欢模仿,所以接触到的入以身作则,躬行正道,可以有效地发挥教育作用,否则就容易受坏的影响。清代陆世仪在《思辩录》中也称:“教子须好似一身率先。每见人家子弟,父母未尝着意督率,而规模动定,性情好尚,辄酷肖其父,皆身教为之也。”坚持正面教育,为幼儿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教育者包括父母在内都应以身作则,成为为人处事的楷模,实现“蒙以养正”。

2.早喻教

提倡幼儿早期教育的思想渊源出自儒家“正本”“臣始”的哲学观。《大戴礼记·保傅》中引《易经》称:“正其本,万物理。失主亳厘,差之千里。”朱熹也认为,“子之初生,不可不慎:”《大学衍义补·家乡之礼上》指出:“人之初生,童孺之时,元气未漓,天真未散,善性未斫,情窦未开。当此时而开导之,则顺而易;过此日、十而防闲之,则逆而难。”流传极早的俗谚“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讲述的同样是这个道理。朱熹强调,“幼稚之时,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必能“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颜之推也曾指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中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幼慧”“少成”的典型,被人们称之为“神童”,为人所羡慕,也导致长期存在着盲目追求幼儿教育愈早愈好,学的东西愈多愈难愈好的偏向。这样做不仅未必使幼儿成才,反而摧残幼儿的身心健康,这是值得后人警惕的。其实,中国很早就有人怀疑或不赞成过早施教。《世说新语·夙惠》载一古谚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宋代王安石写《伤仲永》一文,讲到他家乡有一个五岁能作诗的“神童”方仲永,名噪一时,其父带他四处炫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小,至****,与常入无异,“泯然众人矣”。由此可见,提倡早期教育还应持科学的态度。

3.严慈相济,教爱相辅

慈爱幼儿是人之天性。宋代袁采在《袁氏世范》中作了分析:“父母于其子婴孺之时,爱念尤厚,抚育无所不至。盖由气血初分,相去未远,而婴孺之声音笑貌,自能取爱于人。亦造物者设为自然之理,使之生生不穷,虽飞有微物亦然。”出于“养儿防老”的期望,更有“望子成龙”的企盼,自然对子女慈爱有加,导致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反而对幼儿成长极

为不利。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指出:“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反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他主张:“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古有谚语“严家无悍虏,慈母有败子”。袁采也说“慈父固多败子”,在《韩非子·儿说》中有段话颇有哲理:“慈母之于弱子也,爱不可为前。然而弱子有僻行,使之随师。有恶病,使之事医。不随师则陷于刑,不事医则归于死。”这些主张对于我们理解严慈相济,教爱相辅,会有很大帮助。

4.顺其性情,激发兴趣

在中国传统幼儿教育中,有不少教育家深刻认识到,必须适应幼儿的身心特点,顺其性情,反对束缚、压制幼儿个性。王阳明指出:“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待若拘囚。”采用违天性、逆性情的做法,“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结果是与教育者主观愿望相反,“偷薄庸劣,日趋下流”。他认为,幼儿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诱之以诗歌”。“凡诱之诗歌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以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文读书者,非但开其智觉而已”。他强调幼儿教育必须使幼儿“趋向鼓舞”,“心中喜悦”。诗歌、故事、舞蹈、游戏、旅行是幼儿教育的最好形式。明朝吕德胜编《小儿语》“使童子乐闻而易晓”,清朝陆世仪强调“因其歌舞而之以礼乐”,是“因其势而利导之”。林之望在《养蒙全鉴序》中说:“以童子之典教童子”,不仅“易记”,而且“易生其感发之心”,以产生共鸣,兴趣盎然。王筠还提出,为了维护幼儿学习兴趣,应有劳有逸,注意调节。“小儿无常精神,必须使有空闲。”崔学古在《幼训》中也主张要使幼儿“优而游之,使自得也”。

5.量资循序,随其分限所及

幼儿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特点,同时必须遵循学习内容自身的客观规律。量资循序,随其分限所及,正是这一客观规律的体现。孔子讲“欲速则不达”,孟子早就批评过“揠苗助长”的愚蠢做法。朱熹指出:“教小儿,只说个义理大概,只眼前事。或以洒扫、应对之类作段子,亦可。”唐彪在《教女遗规》中指出:“子弟幼时,当教之以礼。礼不在精微,止在粗浅。”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指出:“学字亦不可早。小儿手小骨弱,难教以拔蹬法,八九岁不晚。”崔学古在《幼训》中专写“量资循序”一节,指出:“为师父者,不量子弟之资禀,不顾学向之生熟,而惟欲速以求成。不知功夫有序,何可一旦助长?故昔谓教子弟不必躐等,当知循序;不必性急于一时,而在操功于悠久。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毫不放空,亦不逼迫。优而游之,使自得之。自然慧性日开,生机日活。”王阳明对此更有精辟的论述。他说:“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侵坏他了。”“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这是值得重视的。

6.保教并重

在幼儿教育中,开发心智固然重要,而身体健康尤为重要。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积累了许多婴幼儿保健的经验。

①戒饱暖。父母往往担心子女饿着、冻着,这本是人之常情,但做得过分了,反而有碍孩子健康。元代张从政在《儒门事亲》中批评一些人养育幼子,盛夏之时,还用棉袄兜肚,天稍转冷,即将幼子封闭于密室,生起炉子烧热炕,惟恐寒气袭人;饮食则不管孩子肠胃,一听啼哭即喂乳,使之肠满肚圆。他认为“此二者乃百病之源也。”古人历来强调“抚育子女,切戒饱暖”,“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唐彪在《教女遗规》中说:“乳饮须有节,

日不过三次,夜惟鸡将鸣,饮一次。衣用稀布,宁薄勿厚。”另外,过饱过暖还容易使儿童从小滋长奢侈之心,不利成长。

②节嗜食。幼儿常有偏食、嗜食的习惯,这对孩子健康发育极为不利。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婴幼论》中指出:“大抵爱子之偏,无出于母所嗜之食任其饱,足以致所伤。”元代朱震享在《格致余论·慈幼论》中主张幼儿饮食以清淡为宜。他认为,儿童“血气俱盛,食物易消,故食无时。然肠胃尚脆而窄,若稠粘干硬,酸咸甜辣,一切鱼肉、木果、湿面、烧炙、煨炒,但是发热难化之物,皆宜禁绝,只与干柿、熟菜、白粥,非惟无病,且不纵口,可以养德。此外,生栗味咸,干柿性凉,可以为养阴之助。然栗大补、柿大涩,俱为难化,亦宜少与”。这些有关控制饮食的主张,不只是出于幼儿健康的考虑,而是试图借此来培养孩子清心寡欲的生活习惯,从而达到涵养道德的目的。不过,应当提出,这里所说限制儿童食用和鼓励儿童食用的食品,未必科学,必须用现代幼儿营养学加以验证。

③任啼哭。啼哭是婴幼儿表达感情和需要的主要方式之一。张从政在《儒门事亲》中指出:“夫小儿初生,别无伎俩,惟善号泣为强。”父母疼爱子女,一见孩子啼哭不止,便大为不忍,百般抚慰,以致无不满足其要求,久而久之,啼哭就成为孩子要挟、制服父母的有效手段。古人强调不要因幼儿啼哭而满足其无理要求,这成为一条重要教育原则。古人认为啼哭不仅对儿童无害,而且还有利于健康。啼哭可以清火泄热,是中医的传统观点。张从政说:“号哭者,乃小儿所以泄气之热也。”唐彪在《教女遗训》中指出:“小儿初生,勿勤抱持,裹而置之,任其啼哭可也。”当然也应注意,婴幼儿啼哭不止,可能是身体不适,父母宜细细观察。

④绝惊扰。避免用外界异物、怪声惊吓儿童。万全《育婴家秘》中说:“小儿神气衰弱,忽见非常之物,忽见未识之人;或闻鸡鸣犬吠,或间牛马禽兽,嬉戏惊吓;或闻人之叫呼,雷霆、锐爆之声,未有不惊动者,皆成客忤惊痫之病。”万全认为,“凡小儿嬉戏,不可妄指他物作虫、作蛇。小儿啼哭,不可令装扮欺诈,以止其啼,使神志昏乱。”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婴幼论》中强调,不要猛然将小儿高举或放倒,这时小儿表面虽在强笑,内心则受到惊骇,会造成今后不良性格,乃至酿成疾患。这些多为经验之谈,有无科学根据,也当认真验证。

⑤避险物。幼儿生性好动,富有好奇心,不知识别和躲避险物、险情。因此,在幼儿生活环境中要尽可能消除危险因素,避免伤害事故发生,至关重要。《小儿语》中强调幼儿忌讳接近“水火剪刀,高下跌磕”。万全在《育婴家秘》中也指出,“小儿玩弄嬉戏,常在目前之物,不可去之。但勿使之弄刀剑、衔铜钱、近水火、见鬼神耳。”这些经验和善意提醒确有价值。

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经验和遗产中也充满消极的、陈腐的、不科学的内容。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衰落,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也日益显露,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弊端也更加突出。我们极有必要认真加以清理,精心地进行研究分析,以现代幼儿教育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为出发点,继承和弘扬传统幼儿教育的优秀遗产,清除和防止腐朽的历史糟粕泛滥,使中国现代幼儿教育更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更健康、更有生气地向前发展。

中国幼儿园教育理念篇六:中国幼儿教育的现状

中国幼儿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挑战

中国的幼儿教育服务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学龄前人口,中国拥有超过1亿的0~6岁学龄前人口,占世界同龄人口的五分之一。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公布的数字,2004年全球幼儿教育毛入园率为37%,其中有四分之三的国家达

到了75%以上,而中国仅为40.75%,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l.幼儿教育的数量不能满足庞大的适龄儿童的教育需求。

中国的幼儿教育服务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学龄前人口,中国拥有超过1亿的0~6岁学龄前人口,占世界同龄人口的五分之一。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公布的数字,2004年全球幼儿教育毛入园率为37%,其中有四分之三的国家达到了75%以上,而中国仅为40.75%,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虽然2003年教育部《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到2007年全国3-6岁儿童受教育率达到55%,5~6岁达到80%;大中城市普及3~6岁幼儿教育;但是,基于中国庞大的学龄前人口基数,即使能够实现这一计划,徘徊在幼儿园大门之外不能接受幼儿教育的适龄儿童人数仍然十分巨大,先圣孔子“有教无类”的理想还远远未能实现。

2.幼儿教育的质量不能满足受教育者日益提高的教育需求。

首先,教师队伍严重不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认为,每个教师所教的学生人数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据2005年的统计,中国幼儿园的师生比平均为1:30.2,农村幼儿园甚至达到了1:36.1,远远超出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其次,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质量不高。据《2004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全国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幼儿园园长和老师仅占不到50%,边远农村地区更是不到30%,甚至还有

4.86%的幼儿园园长和老师不具备高中学历,这一部分教师数在全国范围内达到了36909人。

另一方面,管理混乱、规章不健全,导致幼儿教育质量难以监管。

此外,还有资金缺口较大、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所造成的质量问题。

再加上有限的资源配置不均衡,在现阶段幼儿教育质量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造成城乡之间以及城市的优质园千口薄弱园之间巨大的质量差异。因为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以及中国社会新兴的中产阶级对幼儿教育产生了更高的教育需求,因此,日益扩大的社会贫富差距也反映在幼儿教育领域。一些大城市的顶尖幼儿园(包括公立幼儿园)具有堪称世界一流的师资、设施、管理和课程方案,设施过度豪华,而相当数量的幼儿园,尤其是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幼教机构,其教育设施、师资力量则远不能达到国家标准。

3.作为幼儿教育核心的课程改革任务艰巨。

作为改革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标志性成果,教育部2001年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这份政府文件表明,中国的幼儿教育已经初步具备了与当代西方教育思潮同步的课程理念。但是,从理论到实践、从理念到行动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全球各国概莫能外。即使在美国这样的教育发达国家,当幼儿教育经费不足时,也会通常变全天教学为半天教学,给教师发放最低工资或取消奖金,提高师生比,减少购买玩具,减少儿童活动草坪和艺术课程等,使良好的课程计划难以实施。而在中国,长期以来全国幼儿教育经费仅占全部教育经费的1.2~1.3%,投入严重不足,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尤其是农村幼儿园条件简陋、设施匮乏。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满足实施新的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各项条件,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更是任重道远。

不仅如此,新的课程理念对教师、教学设施、教学环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要素不能满足时,良好的课程目标不仅难以实现,有时候甚至会产生更加消极、严重的后果。例如,我们鼓励幼儿的主动探索,不再提倡简单的老师教、幼儿学的灌输式的方法,应当说这是一个进步。但是,它需要一定的条件,需要有合理的师生比,需要为

幼儿提供足够数量的可供探索的材料。就拿语言学习来说,需要为幼儿提供足够数量、各种类型的图书,让幼儿去反复阅读、理解和消化,需要教师对幼儿的个别关注,从而帮助幼儿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因此,当教学的物质条件不够丰富,师生比过高,不足以满足幼儿探索的需求,不能给予适时的帮助时,就会影响幼儿学习语言的效率,也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因此,如何将现代西方幼儿教育的课程理念与中国幼儿教育的现实条件相结合,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弥合而不是加剧由于幼儿的社会经济地位所带来的学习成绩差距,是一个十分重要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中国幼儿教育的未来

如果说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它让我们用100年的时间来重新认识儿童,了解儿童的特质和需要,发现儿童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而在新的世纪,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了幼儿教育对于个人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基础性的、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幼儿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创造更多更平等的教育机会、途径和形式为更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适宜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如何保障幼儿教育的质量,使之更加适宜并促进儿童和社会的发展?我认为,这是当代幼儿教育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也是中国和世界各国幼儿教育需要解决的共同的问题。

显然,基于中国庞大的学龄前人口基数,大力提高幼儿教育的入园率,为更多的适龄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是目前最为迫切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幼儿教育效率,挖掘潜力,提高城乡现有幼儿园的入园率,降低入园成本,使家庭能够负担入园费用。同时,拓宽办园渠道,扩大办园规模,积极鼓励社会各种力量以各种形式办园,除了正规的幼教机构以外,开展各种形式的非正规幼儿教育,为适龄儿童提供尽可能多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幼儿教育机会,加大对处境不利儿童幼儿教育的政策扶持,维护幼儿教育的公平性。

另一方面,教育改革的真正使命是确保所有儿童能够有公平的机会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因此,普及与质量是当前幼儿教育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切实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效率,缩小城乡差别,追求教育公平必须在作为核心成分的课程上进行改革。研究表明,贫困会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例如在美国,专业人士的孩子3岁时的词汇量大于那些父母要靠福利救济的同龄儿童。这就是说,幼儿教育的课程方案有责任和义务尽其所能来减少这样的差距,课程改革必须以政策为导向,充分考虑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需求,通过高效的课程弥合而不是加剧由于幼儿的社会经济地位所带来的学习成绩差距.

 中国学前教育现状及概况 - [关于学前教育]

中国学前教育现状及概况 1949年11月,中央教育部成立,在初教司里设立幼教处,

这是我国**教育部门中首次设立幼儿教育的专管机构。 脑会议上签署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世界宣言》和《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之后,我国**又签署了联合国制订的《儿童权利公约》。在***颁发的《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90年代我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主要目标,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树立爱护儿童,教育儿童,为儿童做表率,为儿童办实事的公民意识。具体提出了"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坚持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幼儿教育"的方针,提出城市人园(班)率达到70%,农村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班)率达60%,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和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山区、牧区,要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学前教育的目标。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中关于幼儿教育发展的目标,1997年原国家教委制订了《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提出了2000年全国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45%以上的新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推进幼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1997年,全国幼儿园达18.3万所,在园幼儿数2519万,教职工117.3万;全国3~6岁幼儿入园率从1986年的24%提高到41%,超过了《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农村3~6岁幼儿入园率从1986年的17.4%增长到28.4%,边远、贫困地区的幼教事业蓬勃发展。我国**十分关心女童接受早期教育,尤其是在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为保证女童和妇女受教育的基本权利采取了多种措施。1996

年,全国女童在园人数1173.3万,已占入园幼儿总数的46.6%。 学前教育的办学模式 建国初期,在***、教育部、卫生部的倡导下,各工矿、企业根据需要和可能的原则,独立或联合创办了职工子女托儿所和幼儿园;在农村,农业生产合作社或互助组举办了季节性、临时性的托儿所和幼儿园;教育部门举办了示范性幼儿园。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优生优育优教的人口发展策略。为配合独生子女政策在全国的实施,办学模式有所调整。 在城镇,教育部门办园与机关办园、企业办园、街道和个体办园、县示范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等作为城镇幼儿园的主要形式逐步满足着当地人民的需求。 在农村,适应农村经济水平的学前班这一新的办学形式表现了极大的生命力。农村学前班大多附设在小学里,主要由乡、村主办,学制为一年。1992年,农村学前班幼儿数已占其在园儿童数量的61%。在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还发展了非正规的幼儿教育形式。河北、内蒙古、甘肃、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办起了如混合班、游戏活动小组、儿童活动站、巡回教学点、母子活动中心、家庭辅导站、牧区的流动幼儿园等,既组织幼儿活动,又为家长提供学习卫生保健、教育知识和相互交流经验的机会。 学前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后,***进一步明确,"幼儿教育事业要依靠国家、集体、公民个人一起来办"的发展方针,"幼儿园不仅要有全民性质的,大量应属集体性质的,以及公民个人依据国家法律及有关规定举办的"。城乡幼儿园的教育经费由举办单位自筹解决,适当向家长收费。这些指导方针和政策扭转了过去幼儿教育单纯依靠国家和集体全部包办的观念和做法。经过努力,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一起投资,共同举办幼儿教育的格局,教育经费也逐年增长。全国幼教经费总支出从1991年的5.22亿元增长到1996年的29.12亿元,幼教经费的支出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总支出的比例从0.7%上升到1.3%。所占比例虽仍然很小,但近几年的增长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基本形成了**和教育部门、社会、个人共同关心、支持的新的投资局面。 学前教育师资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把创办高、中等幼儿师范教育放在重要位置。1953年,在南京师大、北京师大、西南师大、西北师大和吉林师大相继设立了学前教育系或专业,承担了为全国幼儿师范学校培养教师和培训高级幼教管理人员的任务。到1987年,全国已有22所高等师范学校设置了学前专业。北京师大和南京师大设立了硕士、博士点。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成为培养幼儿园教师的基地。在旧中国,几乎没有幼儿师范学校。解放后,幼儿师范学校得以稳步发展。1956年,全国幼儿师范学校已达到20所,在校生15287人。改革开放以后,教育部加强了幼儿师范学校的发展工作,

中国幼儿园教育理念篇七:浅论中国当代幼儿教育

浅论中国当代幼儿园教育的发展

一个当代大学生的看法

1.为什么讨论关于中国幼儿园教育发展的问题

1.1中国幼儿园教育任务的艰巨性与紧迫性

1.2中国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

2.供需平衡问题

2.1幼儿教师数量与幼儿数量的平衡问题

2.2幼儿教师队伍和素质与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的平衡问题

3.教育公平

3.1公办与民办幼儿园之间的公平问题

3.2区域之间的公平问题

3.2.1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公平问题

3.2.2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公平问题

3.3幼儿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的公平问题

4.制度与管理

4.1幼儿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不健全

4.2专门针对性法律缺失

5.解决办法与对策

6.后记

7.参阅文献资料

浅论中国当代幼儿园教育的发展

一个当代大学生的看法

文摘:本文主要从中国目前幼儿园教育任务的艰巨性与紧迫性,供需平衡,教育公平及管理制

度等方面综合分析了中国当代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而从相应方面提出自己一些关

于其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促进中国当代幼儿园教育健康快速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提供智力支持和后备力量。

关键词:幼儿园 发展现状 意见和建议

0.引言.幼儿时期是人发展的启蒙阶段,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学校教

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教育。 只有切实抓好幼儿教育, 才能为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更

为重要的是,只有搞好幼儿园建设和加快幼儿教育发展,才能抓好基础教育,才能促进国家教

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提高中国人口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

蓄人才力量。基于目前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只有正确面对,并切实加以解

决,才是中国幼儿教育的出路。所以,我希望通过这篇论文,使更多的人来关注支持中国幼儿

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什么讨论关于中国幼儿园教育发展的问题

(一)中国幼儿教育任务的艰巨性与紧迫性

中国幼儿教育服务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学龄前儿童,中国拥有超过1亿的0—6岁学龄前儿童,

占世界同龄人口的五分之一。由此可见,中国幼儿教育本身担负着巨大的压力。据统计,2007

年,中国幼儿毛入园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也仅为44.6%,在9个人口大国中位于墨西哥、巴

西之后。这远远没有达到2003年教育部《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到2007年全国0—6

岁儿童受教育率达到55%,5—6岁达到80%的目标。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早在1995年

幼儿入园率就已经达到98%。中国要想实现教育现代化,单从幼儿教育方面看,可谓任重道远。

另一方面,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亟需

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同时,我国正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

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但是,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的幼儿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

与中国快速健康发展的国民经济不相适应。中国要想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全民素质,搞好幼

儿教育、尽快提高幼儿入园率显得极为紧迫。

(二)中国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期是个体各方面发展最重要和关键的时期,是个体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启蒙阶段。

这时期的教育即幼儿幼儿教育不仅影响个体早期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性等的发展,而且为

其日后各方面的发展提供奠基基础。同时,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学校教

育制度的基础阶段,直接关系着中小学教育质量及其提高,将会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举

足轻重的影响。搞好幼儿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只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幼儿教育,加快

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就会对提高我国人口文化素质,培养人才起到不可估量的持续性推动作

用。

二、供需平衡问题

(一)目前,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庞大的幼儿人口数量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2007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认为,每个教师所教的学生人数是衡量质量的一个重要指

标。据统计,2005—2007年,我国在校幼儿人数分别为2179.03万、2263.85万和22348.83万,

与此相对应的教师人数则分别为83.61万、89.82万和95.19万。虽然近几年教师数量在不断增加,

但也应该看到幼儿入园数量也在相应地增加。扩大教师队伍,增加教师数量,仍然需要下大力

气。

(二)幼儿教师素质普遍较低,无法适应时代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据统计,2007年,我

国幼儿教师数量总计为95.193万,本科以上学历仅有84966人,大部分教师是大专及其以下学历。

究其原因,一方面,国家对幼儿教育重视力度不够,导致幼儿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未

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例如,幼儿教师培训没有列入国家和省市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中;另一方面,

社会上人们对幼儿教育缺乏科学正确的认识,对于幼儿教师的重要性也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关注,

甚至存在误解,将其仅看作一项“后勤”、“福利”事业。

三、教育公平问题

(一).公办和民办幼儿教育间的公平问题

公办幼儿园自身由于有政府财政和政策的支持,无论是幼儿园基础建设,还是教师队伍素

质建设,都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相比较而言,民办幼儿园作为幼儿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则完全需要自己筹措资金、管理运作,软硬件条件都难以与公办幼儿园相提并论。虽然,近些

年来,国家对民办幼儿园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民办幼儿园数量也一直在增长,到2007年,民

办幼儿园数量达到77616所,占据中国幼儿园数量的半壁江山。但是《民办教育促进法》关于民

办教育的规定并未真正落实,对民办幼儿园的许多政策性或现实性歧视依然存在;政府70%的资

金都用于公办幼儿园的建设,特别是豪华幼儿园的建设。所有这些明显不利于民办幼儿园的的

健康发展,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和落实。

(二)区域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

1.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幼儿教育设施和幼儿教育体系相对完备,幼儿教育相对发达;

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慢,幼儿教育设施和幼儿教育体系相对落后,加之其他因素,幼

儿教育发展缓慢,相对落后。到目前为止,中西部地区22个省,27284个乡镇中,约一半没有一

所乡镇中心幼儿园,更不要说广大的西部村庄了。

2.城镇与农村幼儿园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

目前,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再加上有限的资源配置不均,在现阶段幼儿

教育质量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城乡之间幼儿教育水平在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在现行的

预算制度下,农村幼儿园得不到财政的支持,大部分幼儿园完全靠自收自支维持,这就造成农

村和城市相比在幼儿园质量与数量、教师素质与数量等方面的较大差距。例如,2007年,城镇幼

儿园数量为6.7743万所,教师有72.1805万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数为7.7162万人;农村幼儿园

数量有6.1343万所,教师仅有23.0125万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数仅为7804人。从这些数据可以

看出,虽然农村与城镇在幼儿园数量上差距不大,但是农村幼儿数量基数大,农村幼儿教师数

量匮乏,教师自身学历层次低。以上问题,严重限制了农村幼儿事业的发展。

3.幼儿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明确规定,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学制的第一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然而在现实中却无法享受到与其地位相适应的经

费投入与政策支持。2000年,国家在各类教育中经费投入比例分别为高等教育25.4%,中专6.6%,

中学29.42%,小学32%,幼儿园仅为1.38%。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的不平衡直接导致幼儿教育不能持

续健康稳定地发展。目前,接受幼儿教育的人数占同期全国普教人数的9.5%,经费投入却只占

1.2%—1.3%(自从1993年以来幼儿经费投入比例基本维持在这个水平上),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如

巴西、泰国则分别占到5.1%,16.4%。

目前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与重视,在近几年的工作计划

中基本不提幼儿教育,或仅谈些无关紧要的话。例如,在国家教育部2000年工作要点中并没有

涉及幼儿教育。幼儿教育虽然是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的一分子,

但是并有像其他基础教育一样受到应有的重视与支持。

四、制度与管理

(一)幼儿教育行政领导机构或人员缺乏。目前我国各级幼教管理机构普遍附属于基础教育管理

机构,幼儿处是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最小的部门,小到只有一个人。各省市幼教行政机构,

除北京、天津等极个别城市外纷纷撤销,由基教处一名同志兼管,有不少省市甚至没有幼教专

职干部,或专职干部不“专干”, 因而大大削弱了该地区幼教指导力量,许多地区幼儿教育成

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盲区,而其他基础教育则有相应的比较健全的教育行政与管理体系。

(二) 建国以来,我国有关幼儿教育的重要文献以政策性文件和法规为主,而专门的法律则尚

未出台。政策性文件和法规以及其他各类文献应作为法律的补充,而不是代替法律。我国现有

的幼儿教育立法尚无全国性的法律,其最高层次仅处于教育法律体系中的第四个层次,和《义

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均存在一定差距。所以,我国当前幼儿教育较低的

法制地位不能很好地保障其发展。这样的幼儿教育立法格局对提高全社会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真

正重视,有效地协调幼儿教育发展与社会各方面的法律关系以及规范各主体的行为都是十分不

利的。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先后通过专门立法保障和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例如,美国联邦政

府早在1979年就颁发了《儿童保育法案》,1990 年通过了《儿童早期教育法案》,1990年又颁布

了《儿童保育和发展基金法案》,并在1995年对其进行了修改 。此外,英国于1989年颁布了《儿

童法案》,澳大利亚1972在年颁发了《儿童保育法案》,葡萄牙于1997年制定了《幼儿教育法》

等等。我国台湾地区也在其前十年幼儿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经验基础上,于1999年进一步颁

发了《幼稚教育法》及《幼稚教育法实施细则》,依法促进台湾幼儿教育正常有序发展。幼儿教

育立法已经成为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潮流与趋势,我国幼儿教育立法刻不容缓缓。

五、解决办法与对策

(一)基于中国庞大的学龄前人口基数,大力提高幼儿教育的入园率,为更多的适龄儿童提供

接受教育的机会是目前最为迫切的任务。因此,国家应该在保证公办幼儿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

拓宽办园渠道,鼓励支持和引导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使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幼儿园体系之中,

共同服务于中国幼儿教育事业。

(二)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国家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幼儿教师的

社会地位,使更多的人意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幼儿教育事业中。同

时,同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建立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制度,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资格

准入制度,实行持证上岗,建立奖励鼓励机制,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三)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公办与民办之间幼儿园的协调发展。一方面,

我们要加强城镇与公办幼儿园建设不放松,保证其经费投入和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其教育

质量;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和民办幼儿教育的支持,使之在审批 注册、分类定级、职称评定、表彰先进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并且加强指导与监

督,规范办园行为。

(四)建立专门的幼儿教育行政机构,使之与其地位相适应,加大幼儿教育立法,制定全国性

幼儿教育法律,使之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行。推进幼儿教育改革,摆脱“保姆式”教育

模式,防止“应试教育”的消极因素向幼儿园教育渗透,保证幼儿素质教育的有序实施推进。

六、后记 在21世纪的今天,幼儿教育对于个人乃至社会的发展都将起到前所未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幼儿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创造更多更平等的教育机会、途径和形式为更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适宜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如何保障幼儿教育的质量等问题将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必须下决心加以解决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我们的幼儿教育,关心我们“祖国的未来”的健康成长,那么,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一定会更上一层楼,也必将会获得健康快速发展。

七、参考文献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28卷(第29—30页) 《幼儿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中国教育部网站 中国幼儿教师网 中国知网文献

中国幼儿园教育理念篇八:浅谈中国幼儿教育的现状

浅谈中国幼儿教育的现状

“谈中国当前的幼儿教育现状“实为不敢,因为作为学生我没

有经验去搞调查,但从自已的朋友、同学以及当前确实存在的社会问题出发,浅谈一下还是可以的,而实际状况已决不能只是限于浅谈的程度了。第十一届人大上提出了很多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民生的议案,而幼儿教育早就应该被列为国家重点教育计划。因为教育是立国之本,而教育应从娃娃抓起,中国当前的幼儿教育现状实在不容乐观。

我侄子今年1周岁零10个月,我哥的岳父岳母和我爸妈都在他家看孩子,虽然有他们在不会让孩子伤着、饿着,但我哥还是让我嫂子在家看孩子。因为他们教育孩子的观念与方法实在不让人放心,他们在家不让孩在地上爬因为怕弄脏了衣服、不会让孩子去玩水因为怕弄湿了衣服会感冒,他们认为孩子长大了什么就都会了。其实孩子只有玩好了才会聪明,只有去感知周围的事物才能的丰富自已的知识。他们认为听话的孩子、老实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这种教育观,把孩子交给他们来看护怎能放心?当前社会的现实是70%以上的孩子是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来看的,那些由保姆来看的孩子,总体上不会比他爷爷奶奶看得好。他们的教育观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幼儿教育理念。

我觉得中国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有些本末倒置:“没有或不懂教育的人进行启蒙教育,中学生教小学生,大学生教中学生,博士

或研究生教大学生”。教育家卡尔威特的一本书中有这么一段类似的话“教育不应该从长大后开始,而是应该从怀孕前就开始了。我们都知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道理,所以说三岁以前的教育犹为重要。而很多人认为教育就是教孩子认字、学英语、学画画。其实这不是教育的本质,只能是片面的、表面的上的理解,学龄前孩子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孩子探索自然的兴趣和能力,沟通和融入社会的能力。正因为此,幼儿教育的学问更深,需要有更深学问的人来从事这个职业。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就像到大学,主要靠学生自学为主,这时的老师应更加轻松。据说日本的教育是博士教小学、硕士教中学,大学生或硕士生教大学生,事实不一定完全这样,但也说明日本对启蒙教育的重视程度比我们要高很多。

要做好儿童的启蒙教育首先要整个国民都有合格的启蒙教育的意识。当代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当前中国的儿童启蒙教育意识需要普遍提高,徊多年轻妈妈们见面,经常会问的是“谁给你们家看孩子呀?”孩子为什乊就不能自已看?我嫂子有几次说过“这个小区妈妈看孩子的就三个人,有一个还是实在没有人给看。她在家看孩子感觉很另类,因为别人都不觉得不可理解:有他姥姥姥爷不就看的很好了吗?别人都会觉得我懒、不务正业”。从这一点就说明了社会启蒙教育意识的淡薄。在日本绝大多数女性有了孩子后就要在家看护孩子,就启蒙阶段的教育而言,日本孩子就比中国孩子占有更多的优势。日本的父母们不知会如何看待中国的教育。

总之,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社会要做好教育保障工作,中国的很多年轻妈妈们像日本妈妈们在家看护孩子行吗?他们不是不想,而是肯定不行,她们要出去挣钱养家糊口。中国有几千万的留守儿童,很多孩子好几年都见不到的爸妈自已,他们的父母其实只是为挣钱养家,就教育而言这值得吗?就中国当前的国力而言,应该有这个能力为幼儿启蒙教育做得更多些。很多国家经济远不如中国却能实行义务教育。国之大计教育为本,政府在教育方面要做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幼儿园教育理念篇九:中国学前教育现状及概况

中国学前教育现状及概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教育也迎来了划时代的变话和发展。中国现代学前教育事业在改造旧中国的教育和学习苏联的学前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有了量的发展和质的飞跃。特别是1978年后,中国政治历史舞台上出现了拨乱反正的新局面,学前教育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各种学前社会教育机构迅猛增加,学前教育理论建设和教育实践研究空前活跃,并走出了国门,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90年代,在李鹏同志代表中国在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上签署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世界宣言》和《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之后,我国教育部又签署了联合国制订的《儿童权利公约》。在教育部颁发的《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90年代我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主要目标,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树立爱护儿童,教育儿童,为儿童做表率,为儿童办实事的公民意识。具体提出了"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坚持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幼儿教育"的方针,提出城市人园(班)率达到70%,农村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班)率达60%,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和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山区、牧区,要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学前教育的目标。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中关于幼儿教育发展的目标,1997年原国家教委制订了《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提出了2000年全国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45%以上的新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推进幼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1997年,全国幼儿园达18.3万所,在园幼儿数2519万,教职工117.3万;全国3~6岁幼儿入园率从1986年的24%提高到41%,超过了《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农村3~6岁幼儿入园率从1986年的17.4%增长到28.4%,边远、贫困地区的幼教事业蓬勃发展。我国十分关心女童接受早期教育,尤其是在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为保证女童和妇女受教育的基本权利采取了多种措施。1996年,全国女童在园人数1173.3万,已占入园幼儿总数的46.6%。

一、办学模式上,建国初期,在教育部、卫生部的倡导下,各工矿、企业根据需要和可能的原则,独立或联合创办了职工子女托儿所和幼儿园;在农村,农业生产合作社或互助组举办了季节性、临时性的托儿所和幼儿园;教育部门举办了示范性幼儿园。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优生优育优教的人口发展策略。为配合独生子女政策在全国的实施,办学模式有所调整。

在城镇,教育部门办园与机关办园、企业办园、街道和个体办园、县示范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等作为城镇幼儿园的主要形式逐步满足着当地人民的需求。

在农村,适应农村经济水平的学前班这一新的办学形式表现了极大的生命力。农村学前班大多附设在小学里,主要由乡、村主办,学制为一年。1992年,农村学前班幼儿数已占其在园儿童数量的61%。在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还发展了非正规的幼儿教育形式。河北、内蒙古、甘肃、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办起了如混合班、游戏活动小组、儿童活动站、巡回教学点、母子活动中心、家庭辅导站、牧区的流动幼儿园等,既组织幼儿活动,又为家长提供学习卫生保健、教育知识和相互交流经验的机会。

二、办学体制的改革上,改革开放以后,各阶层进一步明确,"幼儿教育事业要依靠国家、集体、公民个人一起来办"的发展方针,"幼儿园不仅要有全民性质的,大量应属集体性质的,以及公民个人依据国家法律及有关规定举办的"。城乡幼儿园的教育经费由举办单位自筹解决,适当向家长收费。这些指导方针和政策扭转了过去幼儿教育单纯依靠国家和集体全部包办的观念和做法。经过努力,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一起投资,共同举办幼儿教育的格局,教育经费也逐年增长。全国幼教经费总支出从1991年的5.22亿元增长到1996年的29.12亿元,幼教经费的支出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总支出的比例从0.7%上升到1.3%。所占比例虽仍然很小,但近几年的增长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基本形成了幼儿园和教育部门、社会、个人共同关心、支持的新的投资局面。

三、学前教育师资建设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把创办高、中等幼儿师范教育放在重要位置。1953年,在南京师大、北京师大、西南师大、西北师大和吉林师大相继设立了学前教育系或专业,承担了为全国幼儿师范学校培养教师和培训

高级幼教管理人员的任务。到1987年,全国已有22所高等师范学校设置了学前专业。北京师大和南京师大设立了硕士、博士点。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成为培养幼儿园教师的基地。在旧中国,几乎没有幼儿师范学校。解放后,幼儿师范学校得以稳步发展。1956年,全国幼儿师范学校已达到20所,在校生15287人。改革开放以后,教育部加强了幼儿师范学校的发展工作,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在1982年前,至少要办好一所幼儿师范学校,并列为省级重点学校,有条件的地、市可以举办幼儿师范学校或幼师班"。1989年,全国已有独立的幼师63所,在校生3.56万人。1996年,在校生人数达到8.43万人,较1989年增长了1.4倍。1996年全国96.2万幼儿教师中,中师、职业高中、幼师专业毕业以上的已占58.8%,其余的教师取得专业合格证书的已占12.55%,而高等师范毕业以上的已有5070人,占幼儿教师的5.3%。

新的时代要求教育培养的人不仅应该具备21世纪社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主动学习与发展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自主、自信等社会性人格素质。因此,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兴起了素质教育改革高潮,各级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以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但由于社会条件、经济发展和教育科研状况、人们观念与认识的局限等原因,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制约学前教育事业积极、健康的发展。

第一,对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目标、内容的认识存在偏差。

近年来,一方面,人们日益认识到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意识到学前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开端,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基础与保障,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上仍有许多人士(包括家长、教师等)对于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还存在着不少不适应时代要求的观念与想法。

在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上,由于传统、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社会上还较普遍地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认知教育轻社会性、人格培养的问题,如忽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情感、态度、自主性、社交能力等的培养。

第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缺乏领导机构与计划的保障。

在当前政府精简机构的背景下,特别是由于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对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因而对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在个体成长与国家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还有一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在近几年的工作计划中基本不提或根本不提及学前教育,使得这些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缺乏计划保障。

第三,学前教育发展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必要的政策规范。

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制定实施了《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等法规性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立法层次偏低,其最高层次仅处于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第四层次,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则有全国性的法律,可见,学前教育与它们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第四,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培训等问题仍未很好解决。

近2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幼儿教师的地位与待遇等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在《教育法》(1995年)中,即明确规定幼儿园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样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但遗憾的是,在实际中,由于经济条件与人为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幼儿教师的待遇仍普遍偏低,幼儿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未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第五,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与支持。

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上,我们认为目前还存在着不少不利因素。首先,近几年虽然国家级或省市级的幼教科研项目均有所增加,但与中小学相比,无论在项目数量还是在经费支持上都仍存在很大差距,这在客观上影响学前教育科研更普遍、深入的开展。其次,幼儿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尚显薄弱,缺乏对儿童行为、心理发展需要及其问题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也尚缺乏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缺乏分析、总结、提升自身教育经验的能力。

中国幼儿园教育理念篇十:幼儿教育观念的转变

幼儿教育的误区及教育观念应有的转变

王 颖

05教育管理本科班 39号

天河区天星幼儿园

内容提要:培养幼儿适应新时代的各种素质,这是时代的需要,在改革幼儿教育、强调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素质里,转变更新教育观念是一个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但更新幼儿教育观念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幼儿教育界一直在宣传、倡导更新教育观念。然而许多年来,我们更多地把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分开,在行动上仍存在着一些陈旧观念: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幼儿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等仍存在。本文从幼儿教育目的、幼儿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师幼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了解新时代幼儿教育观念的转变方向。

关键词:幼儿教育、观念、转变

在数千年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类对幼儿教育做了不懈的探索和实验,从原始和自然状态下的“母育”、“膝前教育”到近代的幼儿园和托儿所,幼儿教育从朦胧接近科学,并逐渐确立自己的地位。①在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之时,许多世界级的著名学者曾提醒人们,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纪”,是“教育的世纪”。在从儿童开始进行的教育中,不仅可以注入人类对新世纪的梦想和渴望,还可以更充分、更深入地开发人类的潜能。儿童代表着未来和希望,但儿童的教育却只能由成人社会来运作。因此,以怎样的目的、标准、方法、模式和途径来发展儿童教育是关乎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最重大的选择之一。尽管在今日的世界上,由于国家、民族、宗教、文化、语言文字、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等等的不同,各国对教育目的的规定也千差万别,但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人类正趋于一致。在21世纪中幼儿教育仍将成为全球最关心的话题。

我国的幼儿教育起步相对与世界幼教来说是比较晚的。在中国没有幼儿园的漫长年代里,中国的幼儿教育主要由家庭承担,所以有贤妻良母要“相夫教子”,“子不教,父之过”等的说法。②作为幼儿教育最初的承担者,这些父母们显然没有专门的幼教知识,有的只是一辈一辈流传下来的经验,所以其中有好的也有坏的。当然,这一方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年代,但是另一方面也浪费了幼儿学习和自我发展的大好机会。到近代,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被誉为“中国福禄贝尔”的陈鹤琴先生在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幼儿园,开始了幼教的新探索。③一直到现在,中国幼教界都没有停止这种探索的脚步。

进入新世纪,我国幼儿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2001年教育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和和幼儿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广大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幼儿

①程方平:《谈新世纪幼儿教育的创新》,《早期教育》2001年2月期。 ②③佘宝琨:《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中国教育网。

教育越来越朝着促进幼儿自主、和谐、全面发展的方向开展。幼儿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均异彩纷呈,出现了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然而我们作深层次的、冷静的思考,就会发现:但在多年的幼教改革浪潮中,仍存在着局限幼儿和幼教工作者发展的教育观念。这些教育观念的误区长此发展下去,不仅会制约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而且会使幼儿园教育工作趋于闭塞、保守,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途径,需要广大幼教工作者进一步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大幼儿教育观,以创新的意识、精神、目标、方法、途径和相关的体制保证去探求新世纪幼儿教育的新起点,从而推进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一、幼儿教育的误区

(一)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

所谓“小学化”倾向是指一些幼儿园为了适应部分家长的错误需要,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的不良倾向。在这种错误倾向的作用下,有些幼儿园办起了学前班,甚至有的幼儿园在学前班使用小学的教材,以满足家长“让孩子早识字早学习”的错误要求。在这种错误做法下,幼儿欢乐的天性被剥夺了,以至于有教育专家发出呼吁“把童年还给孩子!”。①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行为规范方面,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遵规守纪,少动少玩。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驯顺听话,不许顶嘴,不许辩解,不得没礼貌;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不许玩小动作,不许说话,坐姿要端正,精神要集中,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不许追逐打闹,不许跳跃奔跑,不许高声喊叫,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做好上下一课的准备。这些要求用于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尚且有失偏颇,用于规范幼儿的行为就更显荒唐。在学习知识方面,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不少幼儿园违背素质教育原则,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听课,像小学生那样学知识,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办园方向和办园目标严重脱离幼儿实际。幼儿园以学知识为主,本已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则更是危害不浅。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完全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宗旨,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剥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扭曲甚至扼杀了幼儿的天性。说得严重点,这种教育模式是对幼儿人性的粗暴践踏,对幼儿生理和心理的一种摧残,将会严重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严重影响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严重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其次,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向日益突出,竞争激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要求21世纪的建设人才必须富有开拓性和创造精神。而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这种教育模式下“培育”出来的幼儿,或是幼年老成式的“小老头”,或是俯首贴耳的“小绵羊”,或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没有朝气,没有活力,没有开拓性和创造精神,是难以承担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再次,与小学教育相脱节,对小学教育形成负面影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知识,学习本应由小学生掌握的知识,

①陈维国:《浅谈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及克服》,学前教育网。

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结果将会适得其反。败坏了幼儿学习的胃口,使部分 幼儿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惧,厌学情绪由此而生。

(二)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

家长很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看到孩子会背几首唐诗,会说几句英语,就误认为孩子的智力超常,这些都是误区。可见“学习好”是家长普遍对未成年人最具意义、最具价值的惟一期望和要求。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都无所谓。许多家长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认为“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把“德育”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忽视对孩子的正确思想品德的培养和良好的文明习惯的养成,对子女期望过高,一心想让孩子有出息,而对孩子身上表现出种种不良习惯不加以纠正和警惕。智力超常与否,不能以知识掌握的多少来确定,而主要看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看孩子其它智力要素,例如,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操作能力的发展水平来判定。其实家长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是无可指责的,作为父母谁不希望孩子掌握的知识多,谁不希望孩子聪明。但是,很多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忽视对孩子的个性教育。

我们现在家庭对孩子的礼貌教育很差,孩子对长者说话没大没小,甚至顶撞父母,待人接物缺乏应有的礼貌。我们绝对不能培养出智力水平高,但道德水平低的孩子;我们也不能培养出学习成绩好,但个性发展畸形的孩子。我们的家长也常为孩子的不礼貌,不体谅大人,任性,脾气暴躁而深感不安,也感到非常生气。一位爸爸给他的儿子买了不少世界名著,孩子感觉不顺心,就大闹,气得爸爸差点把电视机摔了。①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呼唤造就千千万万的具有高度创新意识,高度发展创造力,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同时需要有对社会负责和对社会发展有高度适应性的劳动者。那些个性上唯唯诺诺,遇到困难退缩,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波动较大的人是难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的。

知识经济对人的道德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绝对不是降低对人的道德品质的要求。知识经济要求劳动者的行动要符合人类社会进步,要符合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生活准则。高新技术具有两面性,可以利用高新技术造福人类,也可利用高新技术危害社会,电脑病毒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危害社会的一个典型实例。②走出家庭教育中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的家教误区,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三)幼儿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

在传统观念中,“以教师(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为中心,以言语和板书(教学媒体)为手段,向学生(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灌输式地传授知识(教材规定的内容);学生则只能统一地、单向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幼儿教师总是权威的化身,代表着社会的要求,掌握着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等的确定权,教育过程就是老师向受幼儿传授知识的过程,老师是一个知识技能的灌输者,是幼儿生活中的爱护者,老师总是对的,老师是处于一种至高无尚的地位。不光幼儿这么认为,甚至连老师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而幼儿则被看作什么都不会、不懂,完全依赖于成人保护的教育 客体,他们只能机械地模仿成人,被动地接受成人的教导,单方面服从成人

①②刘静:《走出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误区》,中华育儿网。

的意志。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师是知识的唯一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掌握课堂的主宰权,严格控制和监督学生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宗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不太受教师的关注。因此在教师心目中,幼儿没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只有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

近几年通过对《规程》、《纲要》的理解和学习,教师们都能认识到教育幼儿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但在真正的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还会以强制、管教的方式对待幼儿。理由是:从严管教是为了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虽然在思想上教师都能树立“教师主导、幼儿主体”的观念,但真正物化到教育行为当中还存在些问题。如教育活动中,教师会以自己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和约束幼儿,从而忽略了幼儿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独立个体; 游戏活动中,教师会以减少纠纷和照顾幼儿安全为出发点,为幼儿制定细致的游戏规则,却忽略了幼儿能够在矛盾中自行生成规则的需要。

二、当今幼儿教育观念的转变

(一)幼儿教育目的的转变

幼儿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很长的时间里,幼儿教育只是作为初等教育的附属品,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上小学做好准备,而忽视了幼儿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到了后来,由于大力提倡幼儿教育及家长自身观念的转变,幼儿教育的目的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家长们认为借助各种幼教手段大力开发幼儿的潜能,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位神童来。所以就从胎教开始一直到孩子出生之后提前认字提前走路,然后又是上英语班又是上艺术班,给孩子安排了无穷无尽的学习内容,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其实,孩子早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神童,幼儿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头脑灵活、身体健康、品质优秀、人格健全的孩子。

或许也是出于这样一种认识,2001年教育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有关幼儿园教育性质和任务的表述上,首次运用了“终身教育”一词。①在旧《纲要》中,幼儿园的教育任务被定义为:“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为入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规程》指出,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旧《纲要》和《规程》都确立了幼儿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性质和地位,但两者强调的都是幼儿园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新《纲要》则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②以上表述既强调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又强调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既重视为入小学做准备,更重视为一生的健康发展打基础,这就突出了幼儿园教育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明显地体现出终身教育这一现代教育思想。为一生的健康发展打基础的幼儿教育与仅仅为入小学做准备的教育是有很大区别的。在目标的表述方面,旧《纲要》较多地使用了“教给”“发展”“培养”等词语,这 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更多的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强调教师在幼儿学习中的主

----------------------------------------------------------------- ①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广东省幼儿教育指南(试行)》,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幼教科翻印,2001年版。

导地位。与此相比,新《纲要》则较多地使用了“体验”“感受”“喜欢”“乐 意”等词语。这既突出了对幼儿情感、态度、兴趣等方面发展的重视,也体现了发挥幼儿立体作用的理念。旧《纲要》强调具体知识、技能的教学。与此不同的是,新《纲要》十分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指出教师不应过分强调具体知识或技能的教学,而应创造一个适宜儿童发展的环境,使幼儿在自主探索、活动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个性。新《纲要》在对教育者的要求中多处提出“让幼儿„„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创设一个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等,①以求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中,从根本上落实这一核心目标。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这种新的教育目的观已经得到普遍的承认,幼儿园的教育开始以幼儿自身发展为最终目的,这种教育目的的转变直接引起了幼儿教育其他方面的转变。

(二)幼儿教育教育内容的转变

教育内容直接关系到教育的目标、教育的质量。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基本性、基础性一直是内容选择的原则。但对于什么是基本性、基础性的学习内容,现在的理解与以往相比有了不小的变化。以往,人们往往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理解为基本性、基础性的学习内容。今天,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日益加快,终身学习已成为必然。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已经不可能也不应该再把传授知识、技能作为自己的基本目标和基本任务。基础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正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被重新解释,判断基本性、基础性的学习内容的标准也随之发生改变。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明确地提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来重新组织。②这四种基本学习,反映了一种选择教育内容时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反映了教育内容从重视知识到重视态度能力的形成、从重静态的知识到重动态的活动、从重表征性知识到重行动性知识、从重“掌握”知识到重“建构”知识的变化。

幼儿园曾经长期存在着一种惟智现象,只重视幼儿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全面教育开始进入幼儿园。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择教育内容时,更应该立足于儿童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更应该体现教育内容内涵的变革。尽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是按健康、语言、社会等相对区分的五个领域来表述教育内容的,但内容的含义已不局限在某些具体的知识点或技能要求上,而指向幼儿参与的教育性活动,指向希望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或形成的 “基本素质”。例如,健康领域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

-------------------------------------------------------------------------------------------------- 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广东省幼儿教育指南(试行)》,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幼教科翻印,2001年版。

②杜晓利:《幼儿教育应立足于儿童一生的可持续发展》,中华育儿网。

相关热词搜索:幼儿园教育理念 幼儿园教师教育理念 幼儿园教育理念标语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中国幼儿园教育理念”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中国幼儿园教育理念"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2328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