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有人主张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因此也就不存在超越文化之上的普世价值和道德。

有人主张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因此也就不存在超越文化之上的普世价值和道德。

2016-01-11 10:37:3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有人主张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因此也就不存在超越文化之上的普世价值和道德。篇一:试卷一 文化道德(答案)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有人主张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因此也就不存在超越文化之上的普世价值和道德。》,供大家学习参考。

有人主张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因此也就不存在超越文化之上的普世价值和道德。篇一:试卷一 文化道德(答案)

试卷一 文化道德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 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4.答题时请认准题号,避免答错位置影响考试成绩。

5.作答时必须使用黑色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有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二、给定资料

1、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创新思维、智慧才华和技能,借助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一般包括影视、动漫、网游、音乐创作、表演艺术、广告设计、时装设计、视觉艺术、出版等行业。

在当今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它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因而被视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全世界创意经济日均产值已达到220 亿美元,到2010 年,全球的核心创意产业年产值将达4.1万亿美元,2020 年将达到8 万亿美元。瑞典家居用品、韩国影视、日本动漫等创意产品、营销和服务,形成一股蔚然壮观的创意经济浪潮。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创意产业在中国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在一些发展较快、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都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苏州等许多城市纷纷把创意产业的发展列入“十一五”规划,将其作为支柱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国务院2009 年7 月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起到纲领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2010 年1 月14 日到17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赴上海考察,来到“8号桥”创意园区时,对当地负责同志说:“创意产业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要进一步做好园区规划,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努力营造新氛围,真正把创意产业培育成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2、截至2010 年1 月26 日,电影《阿凡达》全球票房收已经突破12 亿美元,超越《泰坦尼克号》,顺利登上“北美以外海外电影城市历史票房卖座第一名的”的宝座,同时淘宝网、易趣网上的衍生产品也受到追捧,一个限量版“阿凡达”竟然标价到9999元人民币,一个普普通通的男主人公玩偶也卖到了近500 元人民币。美国大片的商业效应又一次让国人震撼。

就在影迷们津津乐道于影片的视觉冲击、3D效果和超高票房时,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产品不能获得如此显著的收益?“技术落后是其中一个原因,但这不是最主要的”。A 省一位政协委员如是说。他认为除了文化产品本身,完善文化产业链条非常重要。“光凭票房和收视率,文化产品很难快速收回成本。而每一部美国大片上市,几乎都会同步推出相关游戏、玩具、服装等产品。国内制作1 分钟动画片,平均成本在1 万元以上。如果不靠衍生产品尽快回笼资金,就会导致资金链断裂。”

他还指出,“完善的文化产业链,不是一朝一夕能做成的,需要政府、企业乃至全社会合力推动,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场化运作。目前文化产业还没有真正市场,电影要收获高票房,文化产品要产生高效益,必须让大家觉得这个产品有太多看点,不能不掏钱,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业发展的活力。”

“文化产业虽然是产业,但无„文化‟,不成产业。”该委员说。A 省有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包括现代文化资源,如果A 省文化产业能从战略高度,立是A 省,面向世界,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延长产业链条,多出精品,A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就会充满希望。

3、美国没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但在动画产业却成果不断,创造了巨大的收益;中国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动画产业效益却不尽如人意。那么,对于动画产业来说,传统文化是“包袱”还是“资源”?中国原创动画片制片人、央视动画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英6日前在动漫产业发展国论坛上表示,传统文化是中国动画的肥沃土壤,中国动画离开本土文化将一事无成。譬如,真正形成影响力的《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动画片,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浸润;仅一部《西游记》就拍出了很多片子,这表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供动画挖掘的题材。

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如此丰富,为什么动画产业效益却这么差呢?王英认为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现有的原创动画对传统文化的应用没有真正实现古为今用,很多动画都只是简单的改编;其次是优秀的动画片应该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而我们在具体运用中却不太关注国际因素,没有注意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4、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布的《2008 年工作报告》中指出,去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近8600 亿,占54家国家高新区的1/7,而科技与文化结合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也占到北京相应增加值的四成,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成为中关村创意产业的特色。

“文化是土壤,创意是种子,产业是果实。”有人这样形容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中关村企业敏锐地捕捉到了科技创新与大众文化消费的无缝链接,并催生出文化创意产业。2004 年,海淀着手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随后,又提出努力为打造北京创意产业高增的产业发展目标。

仅仅海淀园,截至2008 年2 月,已有28 家企业获得2007年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支持,总额为2000 万元。资助项目涉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类、数字影音业、数字媒体出版业等八大类。更为可喜的是,中关村软件园和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双双被评为首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创意产业,已成为中关村发展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中关村将发展创意产业的重点瞄准了信息传输服务、动漫游戏、软件设计等高端产业。以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意设计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经济规划已占中关村园区总量的一半;而以研发、服务和创意为标志的总部型经济特征尢为突出,海淀园、电子城科技园、丰台园等已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高科技企业总部。涉足动漫游戏的腾讯(北京)、金山、联众,涉足数字多媒体的华旗资讯、歌华,特别是网络与无线增值业务集中了北京乃至全国的龙头企业,如新浪、搜狐、百度等知名大公司,使得创意企业原创能力进一步增强。如创毅视讯,研制成功第一颗符合国家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的手机电视芯片;再如文思创新,成为我国最大的也是首家在纽约交易所上市的离岸软件外包企业。随之而来的,是专利申请量的提升。2007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共申请专利6700 件,同比增长18%;授权专利3138 件,同比增长55%。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均占北京地区企业的一半以上。

5、广电总局近日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同时对部分类型节目播出实施调控,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

意见重申,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是以新闻宣传为主的综合频道,要扩大新闻、经济、文化、科教、少儿、纪录片等多种类型节目播出比例。意见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日6:00至24:00新闻类节目不得少于2小时;18:00至23:30必须有两档以上自办新闻类节目,每档新闻节目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各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还要开办一个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建设栏目。据悉,从9月1日起,各频道已开始陆续推出思想道德建设栏目。

意见提出,对节目形态雷同、过多过滥的婚恋交友类、才艺竞秀类、情感故事类、游戏竞技类、综艺娱乐类、访谈脱口秀、真人秀等类型节目实行播出总量控制。每天19:30至22:00,全国电视上

星综合频道播出上述类型节目总数控制在9档以内,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周播出上述类型节目总数不超过2档。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天19:30至22:00播出的上述类型节目时长不超过90分钟。广电总局还将对类型相近的节目进行结构调控,防止节目类型过度同质化。

6、东莞市目前作出决定,从2009 年1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禁止养猪。理由是养猪污染重,养猪不经济。总之,禁止养猪是出于环保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可耐人寻味的是,东莞市经贸局从去年开始就已经和农业局联合进行“生猪供莞定点基地”的认定工作,到2008年1 月1 日,东莞市场上的所有猪肉都要从生猪供莞定点基地买进,本地人如果要养猪也必须申报“生猪供莞定点基地”。

国内的猪肉价格一路飙升,这固然与整个国民经济偏热、物价整体上涨有关,但生猪生产供应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为此,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明确规定:“各城市要在郊区县建立大型生猪养殖场,保持必要的养猪规模和猪肉自给率。任何地方不得以农村新建设或整治环境为由禁止和限制生猪饲养。”明目张胆地与国家缓解民生难题的政策背道而驰,不晓得东莞意欲何为?

“产业结构调整”是个响当当的理由,可问题是:根据什么去鼓励或抑制某种产业的发展?就这个事例看,东莞市经贸局的做法,反映的往往不是政府有多么高明的产业眼光,而是政府行政行为的伦理缺失。因此,所谓“定点”,即使有招标等辅助措施,也很难避免权力寻租、暗箱操作等腐败行为的发生。

7、前些时候,《中国青年报》有评论讲到:在某县法院的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演讲会上,竞争者无不以当选后完成若干创收金额为首要保证,该院领导表示,此乃发展“执法产业”需要云云。这种“执法产业”绝非个别现象,在一些地区甚至已成主体产业,除公、检、法之外,工商、环保、审计、土地等部门也是“执法产业”的大户。其特征是以案件或行政指标为资源,以执法或行政审批为手段,如公安部门通过内线聚众赌博以收缴赌资、通过妓女拉客下水以罚款、工商部门通过拖办工商登记同时以无证经营为由进行经济处罚,……各显神通,借此为机关乃至为地方广开财路。

现时舆论的焦点都在以权谋私的腐败上,但这种以权谋“公”的腐败,其实是更坏的腐败。以权谋私是个人犯罪,有犯罪主体,仍可能惩罚罪人,罚没赃款;而以权谋“公”却是集体犯罪,也就是机构犯罪,没有明确的犯罪主体,一般较难受到法律惩治。对于造成政府损失的以权谋私者,政府还可大开杀戒;但对于只造成人民损失而未造成政府有形损失(在这里,政府的损失是无形的信誉损失)的以权谋“公”者呢?

8、河南周口市郸城县城关镇起诉县市两级政府,被称为政府“下告上”第一案。事情被媒体报道后,城关镇政府承受了没有想到的压力,经过考虑之后,决定撤诉。

现在,镇政府唯一能做的是“只有等待上级的指示,或者法院的判决”。“我怕什么,不是官司的输赢,而是官场的无形压力”,镇党委书记兼镇长王向阳表达了这样的情绪。

有论者认为,这一案件以诉讼的方式突破了传统的“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的行政伦理,对行政权力体系的“垂直权威”发出了挑战。但事实上,王向阳不仅未能突破传统行政伦理,反而深陷其中,陷入了行政伦理选择的困境:如果赢了官司,他没有办法向县市上级领导交代,没有办法向私交不错的对手交代;如果输了官司,他则既无颜面对镇里的领导干部们,也无法面对成千上万的普通民众。总之,“赢了官司要下地狱,输了官司也要下地狱”。

9、在一次题为“行政伦理与反腐倡廉”的专题访谈中,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行政伦理研究会会长王伟教授谈到(人民网,2008年7月2日):

其一,党和国家一直强调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道德培育、廉政教育,但中央也承认这样的教育还不是很有效。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没有明确提出“依法治国”,“人治”的色彩相当严重;改革开放后,提出了依法治国,这是我们政治生活中非常巨大的进步。由此,相当一部分人又觉得德治是“虚”的,

法治才是“实”的,甚至相信法治万能。在这个时候,引入行政伦理是一个途径,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就能使行政人员所应遵循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公仆意识不止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真正融化在公共行政的全过程之中。

其二,中国现在出现的很多腐败问题,从它的广泛的深层次的根源看,有一个文化根源问题。也就是说,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延续下来的“官本位”意识,不仅在干部中间很深,就是在民众中间也有相当的市场。好像觉得官就应该这样,或者说你这个官虽然贪一点,但是你还能够为百姓做事,我觉得这个官还行。现在我们讲公共行政伦理,它的基本点是“民本位”。以民为本,本身就有非常深刻的行政伦理内涵。真正有效地遏制腐败。最重要的一个是靠民众的觉醒、民众的力量。

10、人们一般都会把腐败案件屡禁不绝的原因,归咎于法制不健全、执法不力。但最近发表的一篇题为《“三化”与行政伦理的博弈》的文章却指出:

法制建设是从体制上解决问题的。加强监督、限制和规范政府权力的法制建设,无疑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的行政法律法规可谓不少了,但一些法制专家仍然不无忧虑地感叹:“从历史情况来看,从《行政诉讼法》到《行政处罚法》,再到《行政监察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任何一部约束政府权力的法律出台,都会刺激新一轮的权力扩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法律法规无处不在,而对于那些具有社会伦理自我约束力的人来说,只会感到天网恢疏。我们从中可以品悟到,任何法律法规都是社会伦理的社会化,是社会伦理自约束向他约束的强化。因此,要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无法绕过破解对国家公务员队伍进行行政伦理重塑这一难题。

三、问题设置

一、阅读材料回答如下两个问题。

1、结合给定资料4,谈谈你对“文化是土壤,创意是种子,产业是果实”的理解。(10分)

要求:思路清晰,简明扼要。不超过200字。

2、根据给定资料6 到10,分析“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10 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篇幅不超过200字。

二、根据材料5、6,对比广电总局下发的意见与东莞市政府的决定的异同,并谈谈你的看法。(20分) 要求:语言简洁,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400 字。

三、假如你是某省政府机关的一名公务员,根据材料2 的内容,联系实际,草拟一份“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分)

要求:1、提纲挈领,语言简洁;

2、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3、字数不超过400 字。

四、参考给定资料,以“从行政伦理转变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40 分)

要求:观点正确,论证有力,思想深刻,语言流畅,字数1000字左右。

模拟试题答案

一、文化道德

1、结合给定资料4,谈谈你对“文化是土壤,创意是种子,产业是果实”的理解。(10分) 要求:思路清晰,简明扼要。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一

——张小龙

一、这句话基本含义是:

1、文化是土壤是指文化底蕴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2分)

2、创意是种子是指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是产业壮大发展的动力。(2分)

3、产业是果实是指产业是文化创意的落脚点和目标。(2分)

二、三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互为依靠,相互促进的。(2分)

三、我的看法是:要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交流,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规划和引导,完善文化产业链条,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2分)

参考答案二

——张小龙

一、这句话说明了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相辅相成的、互为依靠、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1分)

二、具体表现为:

1、文化是土壤是指文化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2分)

2、创意是种子是指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是产业壮大发展的动力。(2分)

3、产业是果实是指产业是文化创意的落脚点和目标。(2分)

三、要壮大文化产业我们需要:

1、挖掘文化资源;(1分)

2、完善创新机制;(1分)

3、拉长、拓宽产业链条。(1分)

2、根据给定资料6 到10,分析“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10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篇幅不超过100 字。

参考答案

——张小龙

1、观念偏差,轻视道德力量;

2、历史文化的影响,官本位思想重;

3、个别地方政府利益的独立性,忽视了国家民众的利益;

4、监督机制不完善,社会、群众监督力量薄弱;

5、党风廉政工作做得不到位。

赋分说明:每点2分,共10分,类似表达,只要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3、根据材料5、6,对比广电总局下发的意见与东莞市政府的决定的异同,并谈谈你的看法。(20 分)

有人主张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因此也就不存在超越文化之上的普世价值和道德。篇二:2015秋中华民族精神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下面哪项不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1.0 分

A、

共同的思想品格

B、

共同的价值取向

C、

共同的道德规范

D、

共同的语言特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民族认同有多种层面,其中不包括()。

1.0 分

A、

历史

B、

语言

C、

宗教

D、

文字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

对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说法,以下哪一项是正确的()。

1.0 分

A、

民族主义侧重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

B、

爱国主义借助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等来实现政治上的权利

C、

爱国主义的话语落实到政治权利为目的的组织行为就是民族主义

D、

爱国主义是一种行为上的情感,民族主义是一种情爱上的热爱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民族精神的提炼与践行需要依靠()。

1.0 分

A、

文化精英

B、

仁人志士

C、

文化精英、仁人志士

D、

中央统治者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卡斯特罗思想是()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0 分

A、

越南

B、

东德

C、

朝鲜

D、

古巴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喜马拉雅山的隆起是()向()挤压的结果。

1.0 分

A、

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

C、

印度板块、亚洲板块

D、

亚洲板块、印度板块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7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这句话表达了陆游什么样的情感?()1.0 分

A、

个人主义

B、

民族主义

C、

爱国主义

D、

英雄主义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8

以农耕为主的中国古代,()和()的矛盾是主要的内部矛盾。

1.0 分

A、

生活资料、生产资料

B、

中央、地方

C、

土地、人口

D、

农民、皇权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9

根据《论法的精神》,爱斯基摩人性格与东南亚人性格不同,主要是受到()的支配。 0.0 分

A、

气候

B、

宗教

C、

先例

D、

法律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A

10

下面哪一项是《赵氏孤儿》的主题:()

1.0 分

A、

爱情

B、

复仇

C、

报恩

D、

励志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1

政府诚信的要义问题上,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1.0 分

A、

与法制、服务、责任政府紧密相连

B、

从内在看,诚信意味着政府对公众的善良之动机

C、

从外在看,诚信意味着政府对公众的行动可以选择性忠诚

D、

政府的行政行为不可以随意改变和撤销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2

对于民族主义发挥的作用,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1.0 分

A、

作用具有两面性

有人主张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因此也就不存在超越文化之上的普世价值和道德。篇三:2015年公需答案 较全面

一、判断题(每题2分)

1.心理物理学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物理学之间的独立学科

正确

错误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沙利文(H.S.Sullivan)、霍妮(K.Horney)、弗洛姆(E.Fromm)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论,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对精神病产生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在美国形成了精神分析学。

正确

错误

3.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

正确

错误

4.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

正确

错误

5.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狭义认知心理学中

正确

错误

6.人性主义心理学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心理学,它认为只有从人的本质属性,即从人性出发才能正确地阐明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结构、心理动力、个性及其发展、心理病理化、临床心理诊断与矫治等问题。

正确

错误

7.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保证和动力

正确

错误

8.生理健康是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全的标志,是确立正确人生观、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基础,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保证。

正确

错误

9.尊重需求(Esteemneeds),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

正确

错误

10.个人需求的层次内容是由个人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决定的。

正确

错误

11.需要层次理论对企业管理者如何有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没有启发作

用。

正确

错误

1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两个层面

正确

错误

13.积极心理治疗的具体模式和做法有很多,但总的来说其主要作用机制是运用了人的直觉

正确

错误

14.人的直觉是人天生就有的一种本能,是人的自然倾向,也是人最基本的或最原始的心理运算,人正是凭着这种运算而开始自己作为人的生活。

正确

错误

15.无意识心理对人的外在的行为或言语的影响是最有效和最深刻的。

正确

错误

16.积极心理治疗理论发现了东方神话和寓言的心理治疗意义,于是把讲故事作为治疗的辅助手段。

正确

错误

17.主观幸福感是反映整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一种综合评价,它包括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感三个维度。指的是主观幸福中的主要特点中的整体性

正确

错误

18.特质理论又叫从上到下的理论

正确

错误

19.人格特质的概念反映人们对行为与后来事件之间关系的期望,并反映人们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的倾向性

正确

错误

20.人格特质理论把人格认定为是由诸多人格构成的。

正确

错误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

21.1912年,M.魏特曼发表了论文《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 )的兴起。

A. 内容心理学派

B.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C. 格式塔心理学派

22.日内瓦学派又称( ),是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杰出的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创建和领导的。

A. 格式塔心理学派

B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C. 皮亚杰心理学派

23.认知心理学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这种说法是认知心理学中的( )

A.广义

B.狭义

C.狭隘

24.( )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心理学,它认为只有从人的本质属性,即从人性出发才能正确地阐明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结构、心理动力、个性及其发展、心理病理化、临床心理诊断与矫治等问题。

A.认知心理学

B.机能主义心理学

C. 人性主义心理学

25.( )是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富有现代气息,也是目前中国本土唯一原创的心理学流派

A. 机能主义心理学

B.反省心理学

C.人性主义心理学

26.布伦塔诺和胡塞尔提出( )

A. 现象学哲学

B. 反省心理学

C.人性主义心理学

27.( )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和基础

A.生理健康

B. 心理健康

C.心理沟通

28.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会形成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经验与心理特

征,因此每个人与其他人的交往都存在一个( )的问题。

A.跨文化性

B.冲突

C.想象

29.健康的标准:为了加深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还提出了( )条健康标准。 A.8 B.9

C.10

30.需求层次理论有( )个基本出发点

A.二

B.三

C.四

31.( )对企业管理者如何有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启发作用。

A.个人需求

B.需求层次理论

C.人性主义心理学

32.主观幸福感是反映整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一种综合评价,它包括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感三个维度。指的是主观幸福中的主要特点中的( )

A.整体性

B.主观性

C.相对稳定性

33.主观幸福感产生于活动本身而非活动目标的实现是( )

A. 判断理论

B. 目标理论

C. 活动理论

34.Katja等对芬兰中学生的调查发现,在( )获得的满足和愉快是影响中学生SWB的重要因素之一。

A.社会

有人主张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因此也就不存在超越文化之上的普世价值和道德。篇四:历史必修三主观题

必修三 思想文化史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孔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承载了太多的意义,同时也受到了许多的关注。因此,许多

人都“拿孔子说事儿”:有些人想把孔子拉下神坛,有些人想把孔子再度推上神坛,以至于

孔子在中外历史上有多种历史形象„„在历史舞台上不断的变脸,扮演神圣或可笑的角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

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 ‚从根本上讲,儒家思想认为,社会治乱的根本在于人心,因此,要从根本上达到

社会的治理,就应当从人心的治理入手。……光靠法制和制度的健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社会的治乱问题。重视人心治理的儒家学说在这方面则显然略胜一筹。这也是为什么在春秋

战国的百家争鸣之后,统治者在百家中把以重视人心治理的儒家思想定为一尊的原因之一。‛ ——《‚爱智慧‛的哲学与‚实用主义‛的儒家——兼谈西方儒学研究的误区》

材料三 易白沙(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者)认为:为什么专制君王要独尊孔子而不抬举别人呢?

从根本上讲,不得不归咎于孔子之自身。其一,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

弊;其二,孔子讲学不尊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其三,孔子少绝对之主张,易为人所

借口;其四,孔子但重作官,不重谋食,易入民贼牢笼。

材料四 18世纪法国一批学者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子是个完人。大思想家伏尔泰从

18世纪后期起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

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

‚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做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

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同时代人“矮化”孔子的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三,中国的专制统治者为什么独尊孔子和儒学?(4分)

(3)材料三作者对孔子持什么态度?其目的何在。(2分)

(4)根据材料四,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2分)

(5)导致上述材料对孔子持不同观点的原因是什么?(2分)

(1)当时百家争鸣,各学派之间相互攻诘;孔子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4分)

(2)儒学重视人心治理,有利于解决社会治乱问题;孔子尊君权,易于形成君主专制;孔

子不许问难,易于形成思想专制;孔子思想易于为民贼(专制君主)所利用。(4分) (3)

否定态度。反封建专制。(2分)

(4)儒家的某些观点是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儒家思想注重道德的说教。(2分)

(5)原因:时代背景和阶级属性不同。(2分)

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

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又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其学说的?(5

分)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1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1分)

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阳明认

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阳明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2分)据所学知识说

明二者思想的共同本质目的是什么?(1分)

材料三:‚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成以孔子之是非

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4)据材料三,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1分)

(5)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3分)

(1)孔子是核心思想:“仁”(1分)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

民本思想。(2分)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2分)

(2)观点:大一统 (1分)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分)

(3)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探究、学习明事理;(1分)王阳明主张“致良知”,

“知行合一”,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1分)二者本质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1分)

(4)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标准作为判断是非的依据。(1分)

(5)从西汉到南宋,儒家思想不断丰富完善,逐步确立起统治地位,(1分)对巩固封建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1分)自明朝以后,逐渐僵化保守,维护封建专制,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1分)

阅读下列材料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

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

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

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

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至宋代,思

想史上出现了理学思潮,在人性问题上,理学家认为,人性与天理本来是一致的,

但是,仁、义、礼、智等美德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了。

请回答:

(1)材料中哪些属于史料?(2分)哪些属于对历史史料的解释?(3分)

(2)材料中哪些属于材料作者的历史评价? (2分)

(3)理学家认为人性中的仁、义、礼、智等美德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了,请推断理学家“去

蔽”的结论是什么?(2分)你怎样看待这一“去蔽”的结论?(2分)

(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分)史料解释:民贵君轻。(1分)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1

分)人的仁、义、礼、智等美德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了。(1分)

(2)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

遗产。(2分)

(3)存天理,灭人欲。(2分)这是违背人性的极端的做法,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

去谈仁义道德。(1分)但是人确实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弘扬仁、义、礼、智等美德。(1

分)

君与民的关系曾在中外思想史发展中不断被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

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材料二 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

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人民推选代表团组成拥有最高权力的

立法机关,并选定国家的形式;其他两种权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

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材料三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

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或是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

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二为一,法官就是立法者,将

会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握有压迫者

的力量。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

则一切便都完了。

——《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 (5分)

(2)概括材料二中洛克的思想。(不得照抄原文)(4分)

(3)材料三怎样具体地发展了洛克的思想?体现了什么目的?(4分)

(4)材料二、三与材料一关于君民关系认识不同的原

(1)董仲舒神化君权;黄宗羲强调民本;孟子思想介于两者之间。(3分)

他们都没有超越“君主”这一思想范畴。(2分)

(2)自由平等;分权思想;议会政治;法治思想。(4分)

(3)洛克提出了分权学说,孟德斯鸠明确提出立法、司法合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2分)

目的:维护公民自由与安全等基本权利,防止出现专制。(2分)

(4)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阶级立场:代表资产阶级利益。(2分)

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作为认具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

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苟况《苟子〃性恶》

材料三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

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

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

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

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孟子、荀子、王阳明、苏格拉底在人性观问题上的主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扩展人的善性,他们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解决途径?(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东西方先哲强调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其侧重点及目的有何不同?(5分)

(1)主张:孟子:人性善。荀子:人性恶。王阳明:致良知。苏格拉底:善是人的内在灵魂,知德合一。(4分)

(2)途径:孟子: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苟子:强调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王阳明:知行合二。苏格拉底:美德由教育而来。(4分)

(3)共同问题:道德问题。(1分)侧重点:东方思想家侧重于社会公德。苏格拉底侧重于个人道德。(2分)目的:东方思想家主要是为了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建立和谐社会。苏格拉底主要是为了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挽救衰退的城邦制。(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4分)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4分)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1分)

(1)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大一统。(2分)适应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

(2)主张:“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或写宣扬封建纲常、封建道德规范)。(2分)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2分)

(3)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4分)

(4)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趋时更新。(1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2分)

材料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

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被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2)依据材料二,分析战国时期的儒家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 明儒学在当时的地位。(2分)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3)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2分)与材料二相比,此后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材料四 陈独秀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 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中国近代史教程》

(4)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儒家思想的?(2分)基于此他们提出了什么主张?(2分) 材料五 读图。

(5)从材料五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3分)

(1)“以德治民”。(2分)

(2)主张:提出“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争取民心。(2分) 地位:不受统治者重视o(2分)

(3)观点:大一统(2分) 地位: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2分)

(4)认识:儒家思想维护了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2分) 主张: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或:打倒孔家店)(2分)

(5)可从儒学在当今中国与世界的影响,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

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历经沧桑。阅读以下材料:(15分)

材料一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

有人主张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因此也就不存在超越文化之上的普世价值和道德。篇五:哲学引论平时作业参考答案(2011年秋季学年)

哲学引论平时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次平时作业

一、选择题

1、 ABCD 2、BCD 3、ABCD 4、ACD 5、BCD

6、D 7、A 8、B 9、A 10、AC 11、BD 12、D 13、D

二、辨析题

1、哲学与科学P5-6

(1)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科学从哲学分割权利;哲学与科学分享权利.

这是指,一方面,哲学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不得不把对自然界和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的研究权利让渡给科学;另一方面,哲学虽然必须与科学分享权利,但它对这种权利的让渡远

不是自觉自愿的.

(2)哲学的两难处境:既有人坚持哲学高于科学,也有人坚持哲学从属于科学.

2、 宇宙论与本体论

宇宙论(Cosmology)原指这样一类相互关联的研究,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涉及整个世界.就其用

途来说,宇宙论又可分为两类:属于哲学的和属于科学的.属于哲学的宇宙论又称"前本体论",

在古希腊即自然哲学,在中国古代则指"本根论".

本体论(Ontology)作为研究"一般存在者"(Being)的学问,经常被当作形而上学的同义语.根据

对于什么是存在问题的不同回答,本体具有"是论","在论","道论"三种不同形态.在理论形态上,本体论是宇宙论的一种深化.

3、 是者之是与在者之在

“是”与“在”是英文“being”的两种涵义,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本体论立场。在西方哲

学看来,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是者”的世界,它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探求存在

的真谛;一个是“在者”的世界,它以循环论证的或者艺术的形式探求存在的真谛。

从“是”的角度来看“being”,就形成了“是论”。 “是论”是本体论的原初形式和传统形

式,也是本体论之为本体论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在西方人看来,所谓“求真”在某种

意义上就是“求是”。

从“在”的角度来看“being”,则形成了“在论”。由“在论”来看,“在者之在”乃是

经验性知识的范导和内在推动力量,以“在者之在”超越“是者之是”,就是回归真理和心

灵的精神家园。

4、 有与无P114

这是中国哲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是从老子开始的。

在老子那里,有是指天地万物等具体存在,而无则包含三种不同内容:一是指个体事物中的

空虚部分,如房屋只有中间空了才有用。二是指个体事物未有之前。三是指超越一切个体事

物的最高本原,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佛教也讨论有无问题:认为万物既“非有”,也“非无”,万物都是不真实的,故非有,万象

已经显现出来了,又“非无”。有和无可以相互转化,“有无相生”。

中国哲学的“存在”不象西方哲学那样有三级(绝对存在、现实世界和绝对非存在),它只

有中间的现实世界这一级,所以,有也不是真有,无也不是真无,而人只有既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才能达到人生的圆满境界。佛教讲的空也是这个意思。

这是存在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哲学作为一门人类思想探索性活动的特点?

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基于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思想探索性活动。从哲学实践的角度看,维系

着哲学的发展,并使哲学显现出它经久不衰生命力和活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始终是那些在哲

学范围以外的,对人类生活的某个方面起着支配作用的人类活动,或是那些在社会文化体系

中的,在深层上影响或支配着人类思想和人类活动的特定领域和特定概念。哲学家门孜孜以

求的,就是对与人类生存境遇有关的种种问题,给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解释和说明。

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征,首先表现为它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基础的原则

或假定;另外哲学的思想性探索还表现为哲学本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康德说,人类

理性有一种嗜好,即喜欢建造,以否定性特征但卣仪肯定性为目的的思想陈述,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征,还表现为哲学本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但哲学研究的问题,却是相对不变和基本固定的。

2、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

3、为什么“‘是’是语言的逻辑界限”?

人们通过语言,通过逻辑进行思想,第一步就是要对面前的事物进行命名和分类。接着就是

通过不同的名称对其所指称的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这恰恰就是逻辑的功能,也是

逻辑的力量所在。这种功能对思想本身的主要作用,就是使思想在思想交流者那里变得清楚

明白,相互之间容易理解和沟通。

但无论是命名还是推理,直到语言中出现了系词“是”,事情才变得可能。这是因为,只有

系词“是”才可能充当具有形式意义上的逻辑联结词,在日常语言中纯形式地使思想通过语

言保持其同一性。这也就是说,“‘是’是思想和语言的逻辑界限。”

四、分析题

可参考P43小结(所答内容言之有理均可)

第二次平时作业

一、不定项选择题

1、 B 2、B 3、ABC 4、ABD 5、C 6、CD 7、AD 8、B 9、BC 10、ABC 11、

CD 12、ABD 13、ABCD

二、辨析题

1、必然真理与因果关系

(1)必然真理:在哲学上,把通过逻辑的和数学的推理方式获得的确定结论,称为必然真

理。莱布尼茨最早区分了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也可以说是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推理

的真理是必然的,它的反面是不可能的;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它的反面是可能的。

(2)因果关系

A、有的哲学家相信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生都有其原因,认为因果原则显而易见是真

实的。

B、有的哲学家就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因果法则。休谟认为,因果关系不过是两个事件相继出

现,这种现象多次重复而在人的心灵中形成的联想“习惯”,因此,因果关系本身既无客观

实在性,也没有必然性。

C、现代哲学家认为,关于因果关系的陈述是一种条件叙述,是一种经验上的习惯。

D、对因果关系解释的几种观点:一种是把因果关系的形成归结为人的主观化情感活动,对

自然界的拟人化的想象,相信自然界存在某种“力”和“”;另一种是从社会秩序出发解释

因果关系。自然界秩序或和谐,与社会秩序或和谐相类似,原因和结果必须相当。

2、决定论与宿命论

答题思路:所谓决定论,意味着承认普遍的因果联系,承认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免于

被决定的。把决定论的观点推到极端,就成了宿命论。宿命论否定任何自由的存在,它把宇

宙间发生的一切解释成某种神秘、迷信的力量预先决定的结果。

3、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 P126

强决定论主张自由与决定论的不相容性;弱决定论则承认自由与决定论的相容性。

4、 物理事件与心理事件

答题思路:就“身心关系”而言,总是涉及到这么两个不同的方面:一个是物理的方面。或者

叫“物理事件”,它表现为是一个空间上的和时间上的过程;另一个是心理的方面,或者叫“心

理事件”,它表现为意识性的经验或体验。有公开的可观察性和没有公开的可观察性,是物

理事件与心理事件之间的第一个主要区别;心理事件之区别于物理事件的另外一个特点,是

心理的东西不像物理的东西那样,能明确地测定它的空间位置。

三、简答题

1、“在论”的意义是什么?

从"在"的角度来研究"being",就形成了本体论中的"在论"."在论"是2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赋予

本体论的新的形式.从"在"的角度来理解"存在"(Being),也就是主张"返回到事物本身";由"在

论"来看,"在者之在"乃是经验性知识的范导和内在推动力量;以"在者之在"超越"是者之是",

就是回归真理和心灵的精神家园.

2、什么是经验?什么是理性?

所谓经验,在直观的意义上,就是借助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作为认识对象的事物的感觉和知觉。按照经验论的观点,人的一切认识(知识)最初都来自经验,更确切地说是来源于人的

感觉。人所知道的东西,至少就其作为常识的部分来说,绝大部分是来自人的感觉经验的。

所谓理性,在直观的意义上,主要是指人的理智通过抽象或推理把握事物类的特性和一般性的能力。按照唯理论的观点,认识中感觉经验因素的存在是不能否认的,但它同样认为,就

根源和基础来看,认识应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依存于理性的,而不是后天的、依存于感

觉经验的。

3、经验和理性在认识中各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理性:在人认识中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通过抽象或推理的认识活动,人们才

可能达到对真理的认识,而逻辑是保证推理正确性所必须遵守的规则或原则。

经验:人所知道的东西,至少就其作为常识的部分来说,绝大部分来自感觉经验的,它通过

感知、内省和知觉等几种形式来获得外部或内部对象的经验。

四、分析题

(所答内容言之有理均可)

1、P92-99

2、(是论:P107在论:P112;道论:P117 )

第三次平时作业

一、不定项选择题

1 、BD 2、BCD 3、C 4、D 5、ABC 6、AB 7、ABD 8、C 9、AB 10、AB 11、CD 12、D 13、D

二、辨析题

1、观念论与实在论

答题思路:“观念论”和“实在论”都属于现代认识论的重要形态。所谓观念是指把观念作为认识对象加以研究的认识论理论。它实际上是一种研究关于认识者与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理论,概括地说,观念论的基本观点就是:没有主体就设有客体,没有关于存在或对象的意识就谈不上有所谓的存在或对象。而实在论则指关于“实在”的一般理论,在现代认识论中,它是作为观念论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实在论所谓的实在,是指事物本身的真实存在性。在哲学上,实在既是相对于现象的概念,又是相对于观念的概念。在实在论看来,实在是独立于主体或主体知觉,观念而存在的东西;实在不能由现宴,决定;实在永远超出我们从现象出发所做的一切探究努力的范围。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实在论大致分为经验实在论和理性实在论两种。

2、自诚明与自明诚P187

所谓诚是指由尽性之学所得到的道德,所谓明是指由穷理之学所得到的知识,自诚明是说,首先从道德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致死后;自明诚是说,首先从知识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道德。就最后的结果来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此二者殊途同归。

3、为道与为学

答题思路:老子将人的认知活动区分为两种:“为道”与“为学”。“为学”是指平常的认知方式,它的认识对象是现象界的一切事物。“为道”和“为学”不同。它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减少知识,即减少一切主观的认知成分和情感因素,使主体主动地融于宇宙之中,与大道化为了一体。在两者的关系上,总的说来;老子是主张用“为遭”的方式来指导“为学”,而“为学”的最终目的则是服务于“为道”。

4、是与应当

答题思路:“是”与“应当”是伦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所谓“是”,是指人们实际上做了什么;所谓“应当”,是指人们应当做什么。显然,在人们实际做什么和他们应当做什么之间,也就是在“是”和“应当”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或必然的联系,从这个描述性的“是’’中,无论如何也推不出规范性的“应当”来。就此而言,在有关人的行为的是否道德的问题的判定上,重要的就不是看人们实际做了些什么,而是看人们究竟应当做些什么。

三、简答题

1、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因为从一般意义上说,人与世界的关系即生活有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即常识、科学与哲学。相对于这三个不同的领域,存在着三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即常识性问题、科学性问题和哲学性问题。常识性问题以意见的形式出现,意见表达是情绪、习惯或信念之类的东西,对于意见人们一般不需要加以证明或求证,对之表达的至多只是接受或拒绝的态度而已;科学性问题以知识难题的形式出现。知识难题要求的是逻辑、数学或其他技术性方面的求解,知识性难题的求解就是科学性问题的解决;哲学性问题以思想性问题出现。思想性问题表达的是人类面对自身存在问题时的思想性境界,思想性问题无所谓答案或技术上的求解,它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的思想的一种矛盾性运动方式,由于思想的探讨是永无止境的,因而哲学性问题也不可能有所谓一劳永逸的证明或结局。

2、理想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有何异同?

1),相同点:二者都主张采用逻辑分析和概念分析的方法,对传统哲学认识论进行语言批判,建立分析哲学.

2),不同点:理想语言学派对传统哲学采取"拒斥"的立场,试图通过改造语言来实现其"语言批判"的任务.日常语言学派对传统哲学采取"治疗性哲学"的立场,希望通过"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我们的日常语言"来达到"语言批判"的根本目的.

3、试述儒家认识论的内容

(1)"自然之天"与"道德之天":认识的对象与可能性.即儒家的认识对象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自然之天",一是"道德之天".

(2)"自诚明"与"自明诚":认识的方法与途径.即前者主张从道德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知识,而后者主张首先从知识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道德.就最后的结果来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此二者可以殊途而同归.

(3)"德性之知"与"实践理性":知识的性质与限度.即在认识活动中,儒家特别强调"德性之知"的作用.

四、分析题

(所答内容言之有理均可)

1、p138-142

2、P135-136

第四次平时作业

五、不定项选择题

1 、BCD 2、A 3、ACD 4、ABC 5、BC 6、CD 7、ABD 8、 B 9、ABD 10、

A 11、A 12、B 13、C

六、辨析题

1、表现与表达

答题思路:“表现”与“表达”是艺术哲学的重要概念。所谓“表现”,是指用一个东西来代表另一个东西,而这种代表也得到了观者的认可。例如。—枚徽章代表着某个宫殿,但它却与它所代表的宫殿毫无相象之处。最广义的“表达”,与“表现”一词的意思重合。但艺术哲学所说的表达,是一种狭义上的表达。与它联系在一起的,是某种属人的特性,而“寓情”和“移情”

有人主张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因此也就不存在超越文化之上的普世价值和道德。篇六:审美文化史选修课答案

[第01讲] 绪论:文明与文化

作业:请阐述你如何理解“文明”与“文化”在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一元与多元之间的辩证关系。

文明是

思考复习题:分析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多元化文化的优缺点。中国如何应对在强势文化的冲击?

优缺点

(1)中西合璧

(2) 西方就是彻底的西方,传统就是彻底的传统

[第02讲] 艺术、审美、文化三题(上)

作业:为什么“艺术”也是生产力?

思考题:请谈谈学习“审美文化史”的意义。

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为主旨

[第03讲] 艺术、审美、文化三题(下)

作业:谈谈艺术审美对 “人类终极关怀”的意义

思考题:为什么说文化也是一种资源

不同地区的文化 、不同文化的地区, 对我们的生产效率产生影响是不一样的

[第04讲] 儒、释、道在中国艺术史上的作用(上)

作业:从符号学角度出发,谈谈儒家与道家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审美文化史上的特殊意义。

思考题:儒学对中国艺术史的影响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文化的意义,道德,礼教,仁义

[第05讲] 儒、释、道在中国艺术史上的作用(下)

作业:阐述佛教在传入中土之后的“重构”努力,及其这种努力对中国古代艺术境界论的独

特影响。

佛家的重构: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佛教在产生之初也是以一种批判和解构的姿态出现的

,只是其批判和解构的对象不是代表宗法制度的儒家,而是代表种姓制度的婆罗门教。 这种“重构”的努力是多方面的,为了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佛家在追求“涅槃"的同时

却又发扬了婆罗门教的轮回思想;为了给轮回的思想提供理论根据,佛家在否认自性的同时

却又承认佛性的存在。

影响:如果只承认空而不承认色,就不可能有辉煌的寺庙、优美的佛像、动人的壁画、曼

妙的音乐;反之,如果只承认色而不承认空,这些艺术作品也就会流于感官的享受和刺激,

从而失去佛教的内涵和意义。

思考题:阐释儒、释、道对中国审美艺术产生了哪些影响,呈现了哪些审美特征?

影响:儒家从维护文明秩序的角度出发,以建构的方式来装点逻辑化、秩序化、符号化的

美学世界;

道家从反抗异化现实的目的入手,以解构的方式寻求着一个非逻辑、非秩序、非符号的审

美天地;

佛家则从人生觉悟的高度出发,以重构的方式创造一种具有深度模式的审美意象。

特征:儒家的努力是一种从无到有、由简而繁的过程,其追求的是充实之谓美、不纯不粹

之不足以为美的境界。

道家的努力是一种删繁就简、去蔽澄明的过程,其追求的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素朴而

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境界。

佛家的努力是一种外繁内简、似有实无的过程,其追求的是明心见性、因色悟空的境界。

[第06讲] 彩陶绘饰中的生殖意味

作业:史前时代彩陶绘画中常见鱼蛙鸟纹饰,试论其中可能蕴含的生殖崇拜意味。

1.史前彩陶 彩陶绘饰中的鱼蛙鸟占据了整个彩陶文化的中心画面。

2.人面鱼纹彩陶

盆 鱼之灵 蛙纹彩陶盆 蛙鱼纹彩陶盆 鱼鸟纹彩陶葫芦瓶 鱼鸟纹蒜头瓶 鱼蛙鸟变

形图 鱼-直线纹-扁菱纹-三角纹 蛙-漩涡纹 鸟-螺旋纹。

3.远古造人文化都与

卵生有关 神话传说中的蛋卵意象 蛋卵与生殖的关系 鱼蛙鸟都是生殖力很强的卵生动

物 鸡子、鸟蛋、鱼籽、蛙卵、种子... 日鸟神话 鱼蛙鸟图纹中都有蛋卵 物我不

分、以己推物、万物有灵的时代 睡梦、疾病、幻觉--灵肉分离--灵魂

思考题:联系“万物有灵”“图腾崇拜”等原始信仰, 分析其中的可能蕴含的生殖崇拜意

味。

图腾,原是美洲印第安人的方言,意思是他的亲族。原始人基于万物有灵观念,往往认为

自己的氏族和某种动物、植物乃至自然物之间有亲缘关系,认它们为自己的祖先和来源,这

种动物、植物。、自然物就是这个氏族的图腾。这个氏族便已这个图腾命名,作为氏族的标

志。生殖崇拜与图腾崇拜 母系氏族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认为祖先是物 认为是自己的女

祖先感应了某种物之灵而孕 殷商以殷鸟为图腾 鹳衔鱼纹彩陶缸 鸟大鱼小 是表示

鸟氏族吞并了鱼氏族 鱼鸟纹彩陶葫芦瓶 鱼鸟纹蒜头瓶 有可能是两个氏族通婚的象征

[第07讲] 商周青铜艺术审美风尚的变迁

作业:在审美文化背景下分析商代青铜饕餮的狞厉之美特征

是殷人崇神尚力的物化形态,给人以威慑、压迫、敬畏之感的效果,是殷商艺术所独具的

更集中的形象。就装饰纹样而言,它是兽面形象的总称,具体又有多种形式,有的分别以牛

羊为原型,主要截取其首足部分,经过夸大尖角、巨目、獠牙、利爪而成。更多的是一棱鼻

为中心,两个侧身的夔形对接,拼成一个正面的饕餮,同样形成尖角翻卷、双目圆瞪、呲牙

咧嘴、利爪大张的状态。口中含着头人的凶兽则是真正具象化的饕餮,青铜饕餮以其繁密、

混合、极尽雕饰之工的效果,把人们殆尽一个怪异神奇、眼花缭乱的世界

思考题:1、在审美文化背景下分析周代青铜艺术呈现的文质彬彬特征。

在器皿里面,内刻有整齐的铭文。雕刻的纹饰朴拙写实、平和温顺。

2、从审美文化背景分析商周审美趣尚变迁的原因。

商器饕餮的“狞厉之美”。商代铜器全身布满图案,并且没有那么写实。周代的青铜器文质彬彬,商代青铜器朴拙写实,平和温顺殷人尊神的具体表现:隆重的祭祀,重占卜,人牲,人殉、人头祭。帝俊是至上神,帝喾是祖先神,夔是二者合一的图徽。殷商至周文化最大的变迁反映在青铜器上。

[第08讲] 秦汉之际的大美景观

作业:秦汉之际的审美风气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

大 :规模、体积、力度

多 :数量

全 :种类、门类、方面

思考题:从秦代西汉的造像、乐舞、汉大赋的审美特征出发,分析这种审美风气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秦的造像又高又大,壮观;西汉造像环境宏阔、体积巨大、种类繁多,雄厚。 乐舞特点:声音大、力度强、规模大、种类多

汉大赋:大、多、全 1、“大一统”与秦汉之际的外向眼光和阔达胸怀,人们视野是开阔的,思维是统一的继暴秦后,第二个中央专制集权大一统的大汉国家建立,吸取了前朝统治者灭亡的经验教训,通过一段时期的休养治理,工商业经济日益繁荣,国势逐渐强盛,政权更加巩固。同时对外交流的频繁开展,开阔了人们的地理视野。中国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于是空前兴旺发达起来,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统治者迫切需要颂扬他们的文治武功,需要文学家和文学作品来润色鸿业"为他们歌功颂德,以满足他们精神要求。

[第09讲] 自我超越与“魏晋风度”

作业:分析“魏晋风度”形成的原因。

“文得自觉”然后“人的自觉”,自我超越是主体人格的自我化,本体化,个体的人向自我、人性、真情、自然的回归,即个人自我的觉醒。

个体对伦常、名、理发、俗规、节操、功业等外在价值目标的疏淡、超越。 原因:

社会政治:魏晋之际,险象环生,社会混乱黑暗,一方面给人以恐惧感,另一方

有人主张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因此也就不存在超越文化之上的普世价值和道德。篇七:政治学概论基础(复习)

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孙中山

政治学概论基础

政治学是一门研究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1.权力(相对稳定、规范的)(不对等的)社会关系(第一个特征). 一般以暴力或者说武力作为后盾.(强制性)

2.权威:权威就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心理和道德上的服从和认可),也可以说是极具公众影响力的威望。比如君主的政治权威、宗教权威.(自由性)

“权力的运用需要权威的支撑”

3.暴力:暴力是一种激烈而强制性的力量。暴力是一种人与物的关系,施行暴力者总是要将他人压制在物的状态或者彻底消灭。暴力往往要依赖于身体、技术、设备、武器等,工具的先进与否决定了暴力的效果。(暴力是权力的后盾)

“权力是为了形成和维护秩序,而暴力是为了打破秩序。”

4.权力的个性论(动机)与资源论(能力)(怎样的人能得到权力?)

资源论为主,资源论提及的主要几种资源:人格、财富、组织、武力、象征、知识。 拥有以上资源的人才最可能拥有权力。

5.政治权力:与政治现象有关的权力。它与一般权力相比,它有三个特性:公共性,广泛性以及政治权力是唯一的垄断了暴力的合法使用的权力。(唯一可以合法的使用暴力)

6.政治权力的构成:意识形态(意义、规范和礼仪习俗)权力、军事权力、法律(立法和司法)权利、行政(组织管理国家事务)权力。

TIPS 三权分立:立法,司法,行政三权

7.政权的三大主义:精英主义(寡头统治铁律)、大众主义(主权在民)、多元主义(权力应该掌握在哪些人手里?)

大众主义:大众主义认为在民主国家中,尽管实行代议民主制,但权力本质上属于人民,不属于少数统治者,多数人一定要对少数人加以控制,一旦政治权力被少数人垄断,“绝对的权力将导致绝对的腐败”。但是大众主义也存在弊端:第一是社会中的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在消减,多数人都有搭便车的心理而不会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再其次是大众主义倡导的多数

原则,容易导致多数暴政,引起政局不稳。(例如中亚和东欧某些民粹国家中,每一次换届都是一场政治危机)

精英主义:在政治理论上,精英主义反对大众民主,主张精英治国。精英主义者几乎普遍对民主政治抱有悲观主义情绪。在他们眼里,民主制是骗人的把戏,根本不会成功。(“寡头统治铁律”)反而由于刻意去迎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民主政治常常发展成为所谓的“暴民政治”,只有政治精英才是民主政治的堡垒,佑护民主免于暴民政治。然而,精英主义蔑视普通大众,反对民主,宣扬个人主义的英雄史观,其理论上的缺陷亦毋庸置疑。

Tips “寡头统治铁律”:凡是有组织之处,都必然存在寡头统治,因为很少有人、有时间一直在组织中积极的工作,于是控制权最终都会旁落在少数积极分子手中,大多数不积极的人宁可接受他们的领导而“搭便车”。所以可推论出在政治生活中,统治者和决策者总是少数精英。

多元主义:多元主义的前提是民主,但实现民主的途径则是通过众多专门的、竞争性的集团来控制政治过程。美国政治学者罗伯特*达尔发现政府的政策其实是这些集团之间讨价还价和相互妥协的结果,而政府的作用就在于为这些集团制定游戏规则、提供制度规范以及做出仲裁。所以在多元主义中,利益集团就是实现政治民主的关键。(多元主义民主的核心是决策权力的分散化以及决策过程的多元竞争和妥协性。)

8.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是指政治权力符合政治共同体普遍约定的一种“正当性”,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合法。也可以说是政治权力是否能够获得被统治者无条件的普遍认可和支持的问题。合法性的政治意义就在于建立了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支持体系,以制衡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支配体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均衡)

9.合法性的三种类型:

传统型合法性:建立在一般的相信历来适用的传统的神圣性和由传统授命实施权威的统治者的合法性基础之上。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法理型合法性:建立在相信统治者的章程所规定的制度和指令权利的合法性记住之上。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我相信法律是对的”。

克里斯玛型(超凡魅力)合法性:建立在献身于一个人以及由他所默示和创立的制度的神圣性基础之上。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我相信他是对的”。

第一种和第二种合法性都有利于建立一个持久的政治秩序,可以遗传和继承。而第三种则太依赖于魅力领袖人物,容易产生政治危机。并且不可传承。

10.合法性与有效性:有效性“主要指持续不断的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主要的指标。当一个国家合法性不是很强的时候,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新政权都建立了威权国家,这些国家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已经逐渐丧失了自身的文化传统,又未能借助有效的资源构建民族认同符号,在照搬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的时候却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法制体系,因此合法性十分脆弱。那么这些国家就只能靠政治权力的有效性了,政治权力的有效性是指政权能否有效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提高整体社会的福利水平。与合法性不同的是,有效性十

分脆弱,一旦持续不断的经济增长有所停滞、中断或者出现危机,就会出现相应的政治危机。所以最好好的政治权力体系应该是两者兼有。比如美国、瑞典和英国。

11.合法性和合法化: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是指被统治者对政治统治无条件的普遍认可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合法化则是指这种认可和支持的取得。任何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都是通过对合法性资源的掌握和运用来获得的,这一过程就是政治权力的合法化.

12.国家: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

国家的基本特征:控制大片连续的领土、中央集权、垄断强制手段(暴力)、独一无二的政府机构、统一的行政安排

马克思经典定义: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恩格斯的阐释:当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和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所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国家不等于政府,国家不等于民族)

13.国家形成的基本条件:1.资源的大量获取 2.安全的地缘政治(周边国家势力要均衡,不能出现无可匹敌的大国) 3.持续的政治人才供给 4.战争中获胜(例如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未被消灭的政治单位才能成为国家) 5.被统辖人口文化上的同质(宗教、语言和习俗一致) 6.中央权力与地方精英的强大同盟

14.国家理论的三大流派:

自由主义国家:自由主义者主张“有限国家”模式,反对国家权力和政府职能的扩张,竭力反对国家对社会经济事务的过度干预。民主政府并非是保护自由的充分条件,重要的并不在于政府是否由人民选择,而在于政府的权力是否受到限制。

多元主义国家:多元主义者主张“国家主权的多元性”,反对国家独占主权。认为国家从性质上讲不过是人类社会中形式众多的团体之一,国家与其内部其他的团体并无实质性的差别,国家也不能垄断社会的全部权力。现代社会中,政治权力已经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利益团体占据了国家团体的核心地位,当代国家的多数决策都是国家与各种利益团体协商的结果,名义上是由国家制定的政策。实际上是在利益团体的压力下不得不作出的,这一过程无疑是国家政权和社会力量的互动过程。由于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因而国家政权在组织形式上也应当实现多元化,也就是通过议会政治和多党政治实现对国家政权的多头控制,而这种多头控制就是民主制度的实质所在。

精英主义国家:精英主义从社会组织的角度出发,其理论前提是任何社会都存在这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统治者是少数人,他们垄断了政治权力,履行着所有重大的政治职能,享受这权力带来的利益.这些人一般是“政治权势人物”“公司总裁”“职业军阀”。被统治的绝大多数是群众,他们是统治者的工具,为统治者提供物质的生活资料和政治机体的存在所必需的基本手段。据此,精英主义者激烈的反对民主理论,觉得民主是骗人的把戏,根本不会成功,绝大多数群众总是受到少数统治者的统治。工会组织、职业性协会、群众的政治运动等都倾向于寡头制(“寡头统治铁律”)。他们认为代议民主制不过是专制制度的现代翻版。精英主义者还认为现代国家在结构上具有科层制和集权化的特征,而在性质上则具有工具性和自主性的特征。总而言之现代国家实质上操纵在少数职业官僚手里,社会上的普通民众难以控制国家政权。

前国家的古典政治形态 ~ 过渡性的绝对主义国家 ~ 民族国家

15.前国家的古典政治形态(政治共同体)国家的初始形态

1.古希腊城邦(古希腊人的价值实现是在城邦公共生活中完成的,只有通过参与政治生活,人才能体现出超越于动物性的人性。是故城邦的根本特征在于城邦与个人的紧密结合,公民个人不能脱离城邦存在,因为只有认同城邦共同体,尊奉城邦共同的神,他才能成为一个人)

2.古罗马共和制(古罗马政治的中心观念是权威。罗马的共和制是糅合了君主制、贵族制和平民制的共和制)

3.中世纪封建领主制(封建领主制的主要特征是从过往到大小贵族,从小贵族到骑士,以服军役为主要条件,将土地连同其行政司法权,依据效忠仪式和双边契约的方式层层分封。封君有保护、帮助和尊重封臣的人身、家庭和财产的义务,同时具有对封臣的继承、监护、婚姻的干预权。封臣对封君要效忠和服从,按规定服兵役和缴纳“帮助金”。这就形成了欧洲中世纪以领主附庸关系为主导的封建制度。)

4.东方帝国 (中华帝国)

16.过渡性的绝对主义国家(君权至上,君权绝对化,一元化专制统治)

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过渡时期,就是绝对主义国家。在欧洲,绝对主义国家在16世纪至17世纪出现,是大型帝国逐渐蜕变为分立的国家的结果。

17.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指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乃20世纪主导的现代性民族自决和自治概念及实践。与18及19世纪传统帝国或王国不同,民族国家成员效忠的对象乃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认同感的来源可以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体。因此,从一个民族构成政体,或者由数个民族经同一共享的政体构成的国族,都是民族国家的可能结合型式。

“理想民族国家”中所有的公民仅属于同一民族,所有该民族的成员均是这个民族国家的永久居民,这个民族没有任何成员住在这个国家外。在这个国家中没有原住的族群的或文化的少数民族。在这样一个民族国家中没有移民入境和出境,因此这个国家里也没有移民少数民族,而在其它国家里也没有这个民族的少数民族。这个民族国家里每代均是该民族100%的后代,因此这个民族国家代代相传。这个国家不但是这个民族的家乡,而且是这个民族的保护地和它的民族认同。为了保存这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它必须施行与其它非民族国家不同的特别的政策。(冰岛特别接近理想的民族国家,还有日本也比较接近 两个国家都是岛国) 通过现实存在的民族国家以及民族主义运动的理论可以引导出一个“理想民族国家”。在现实世界中这样的一个理想模型是无法被实现的,但是这个模型影响 现实存在的民族国家,它为现实的民族国家提供了一个理论模型。这个模型也显示出民族国家与其它国家类型之间的区别。虽然在现实存在的国家中有些国家的民族 认同是从上面强加的、虽然有些国家的民族团结是不存在的,但是这个模型还是能够用来描写许多民族国家的特征。因此在政治学中大多数现存的国家被看作是“民族国家”。

18.现代的民族国家:

“守夜人”国家: 亚当·斯密曾经讲,政府是一个“守夜人”。守夜人国家就是服务型的国家。是指实行自由主义,国家不干预经济。

福利国家: (国家全面干预市场社会,“允诺幸福”的政府)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的一种方法。在施瓦茨的《美国法律史》一书中,福利国家是指从罗斯福新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间的历史阶段

威权国家: 威权主义又称权威政体,也有学者因其与“权威”无关,又称其为专制政体或独裁政体。是指处于民主政体和极权政体之间的一种非民主、非集权的政体形式。特点是严格遵从政府的权威,而政府常运用压制性手段,用来维持和执行社会控制。人民没有选举权,也就是说内部选举。/ 威权主义就是在民主的外壳下,以威权的手段取得政权、治理国家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既不同于民主政体,也有别于独裁政体,既有某些民主的成分,又有对集权的强制。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无产阶级专政采取的形式,依据各国的情况、历史特点和革命发展过程而有所不同。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巴黎建立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尝试。列宁领导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以及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也纷纷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中国采取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形式。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也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政治制度上以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均实现议行合一的共和政体,以民主代议机关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例如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国家与社会

有人主张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因此也就不存在超越文化之上的普世价值和道德。篇八: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

一、 奥运会开幕式中国元素(填空、选择) 常识

1. 四大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活字印刷(北宋毕昇)、火药(唐代炼丹家发明)、指南针(司南)。

2.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宋朝以后特指 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3.日晷、古缶、古琴、卷轴画、青铜器、瓷器(第五大发明)。

4. 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

二、 绪论部分

1. 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易经》 :指导如何提高生命能量,教导人们为人处世及适应生活的书。它涉及三项内容:修行学、哲学、占卜学。因此,它成为道教、儒教、阴阳术数的经典,三教在各自领域内对其有不同理解和应用。

3.八卦:乾(qián)——天卦像 坤(kūn)——地卦像 震(zhèn)——雷卦像

巽(xùn)——风卦像 坎(kǎn)——水卦像 离(lí)——火卦像

艮(gèn)——山卦像 兑(duì)——泽卦像

4.文化结构层:

①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务,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②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它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③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

④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它还可分为以下两部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

5.“中华”得名:“中”,意谓居四方之中。“华”本意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

6.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 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 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三、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1. 地理环境决定论

(1)含义:主张地理环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理论,简称“决定论”。

地理环境 政治体制 经济制度

(2)局限:容易步入文化中心主义的假说;容易步入种族歧视

2.地理对文化的巨大影响(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例)

(1)地理位置来看,它们都处于北半球的北回归线以北,在北纬30度与35度。

(2)它们又都分别位于尼罗河、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河、印度河和黄河河畔的平原上。由于与大河的明显联系,有人称其为“大河文明”。

例如 ①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人类文化的最先开始,他们的居地,均赖有河水灌溉,好使农业易于产生。„„人类文化始易萌芽。埃及尼罗河流域,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印度河流域,莫不如此。”

②白克尔《英国文明史》:

“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方,生产的粮食必然丰富,粮食丰富了,就可以使一部分人从体力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智力活动。所以,在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方,它的文明也就越发达。”

(以英国与古希腊为例)

英国:1.地理特点:

与欧洲大陆的天然屏障——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

2.影响文化:

(1) 影响其具有可能适用与欧洲大陆完全不同的独立的政治统治形式、法律规范形式以及文化传统。

(2)民族性格:保守,有耐心,他们对传统的东西有着深厚的感情,严谨刻实。

古希腊 地理范围: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东面的爱琴海和西面爱奥尼亚海的群岛和岛屿,以及今土耳其西南沿海,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东部沿岸地区。

1.地理特征:希腊半岛,其中部和南部以港湾众多、海峡连绵著称为希腊文明提供了面向海洋的自然条件。

2.地理环境对希腊文化的影响

(1)精神层面:大海给了希腊人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2)经济层面: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

(3)希腊学术的诞生:与外界的海上贸易,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增长了希腊人的见识,接触了城邦以外的文化,并由此培育了精神的自由;而且还给予人们较多的闲暇时间,以便于自由地追求各种学术。

(4)气候宜人,希腊人喜爱在露天活动。(公民大会、奥林匹克)

(5)希腊境内盛产色美质坚的大理石与精良的陶土,为发展建筑、雕刻和制作陶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3.中国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概述: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P13

疆域、政区——960万平方公里;民族、人口——56个民族,多民族国家;

地形、地貌——多山地、高原和丘陵,西高东低,“三大阶梯”;

气候——季风性、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样

1)

2)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中国文化有别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如保

守、土地感情、文化保存等、独立发展起来文化等等皆与地理环境相关。

1.中华文明的形成:

(1)发端:中国早期文明发端于黄河流域与地理环境的直接关系——黄土的肥沃性与易开发性

(2)地理环境影响着中原王朝的有效统治范围 河南、山西、陕西、山东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延续性的影响 延续性:指文化无突变、中断的稳定性。

3)地理环境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1.中国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繁杂多样。

2.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导致的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如:中原文化——博大精深 燕赵文化——多慷慨悲歌

4)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的影响P24

地理上:东临大海,西北是戈壁和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以及云贵高原。

中国——与外部世界半开放半隔绝的状态 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上独立成长 。因此,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5)地理环境对中国民族伦理道德的影响

“中国地处温带大陆,温带气候适中,就使中国民族形成温和的性格,在天人之际和人伦的关系上采取持中的中庸态度。”

4. 总结:中西方地理VS文化

中国: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气候温和,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人们相信丰收离不开自然恩赐,讲究天人合一,多关注人伦。

西方:希腊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养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造成了工商业的发达。

四、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1.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有三大特点:P43

(1)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其完善程度是其它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2)专制主义严密。自国家之始,有奴隶主、地主阶级统治,其专制却一脉相承。而后者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存在日益强化的趋势。

(3)专制主义和带有某种血缘温情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家国同构”的生活政治结构。

2.家国同构: 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

3.三从四德与三纲五常

“三从四德”

“三从”:“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随子”(《仪礼、丧服、自夏传》);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九嫔》)。

“三纲五常”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4.宗法制度

1) !!!宗法制度: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谤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

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权力和义务的法则。亦叫宗法制度。

2) 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确定继统秩序和在宗族内部依血缘关系区分尊卑亲疏、规定各自权利和义务。

3) 成因:聚族而居、流动性不强的定居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

安土重迁的传统,传统的农耕社会理想

氏族社会的解体在中国极不充分,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和血缘观念大量积淀下来 ↓ 宗法制

4) 产生及确立

产生:商代后期 确立时间:西周

西周宗法制度最主要的内容:

1.嫡长子继承制(名解):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广义的“长子”是指排行最长的子女,换言之长女也可能包括在内,狭义的则只包括儿子,女儿的继承顺序较儿子后,甚至没有继承权。一些母系社会中则是由长女拥有优先继承权

2.封邦建国制 3.宗庙祭祀制度

5)对社会的影响:

1.统治者:用宗法血缘的纽带将家和国联结起来

2.社会组织:在父子、君臣、夫妇之间的宗法原则指导下建立起来

3.在社会结构中:家→家族→宗族→村社→国家

6)宗法社会结构的特点:

①家天下的延续 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政治化。

②封国制度不断

③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7)宗法制度的特点 !!!

一方面社会用自然的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

五、 中国文化根治的经济基础

1.!!!农耕自然经济体制的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文学史上“复古运动”“古文运动”)

2)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周边民族交流,开放的心态)

3) 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民本思想)

!!!补充:中国封建庄园与与西欧封建庄园的区别

①经济形式:中国封建庄园是地主式经济 西欧庄园制是领主式经济

②权利范围:中国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与政治统治权相分离;西欧领主在庄园内的行政、司法等特权。(农奴 ) ③人身依附关系:中国庄园多搞代役租;佃户而西欧领主庄园人身依附关系很强。

2.中国商品经济的特点:

1) 中国的农耕经济并非纯粹的自耕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其中也保留有商品经济一定的余地与比重。

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具有发达较早的特点。

2) 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是为了补充农耕经济的不足和满足大一统中央

集权国家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中国历朝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加强了商品经济的依附,

从而使它的发展随着封建社会的变迁而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特点。

六、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1. 文化交汇的途径:迁徙、聚合、贸易、战争。

2.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东汉时以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3. 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4. 西南丝绸之路 起点——成都 终点——印度

5. 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战争)

1) 文化特征:中原农耕民族的文化特征:有城廊可守,墟市可利,田土可耕,赋税可得,婚姻仕进可荣;

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无城廊、耕地,迁徙无定,以游牧为主,全民族善骑战,勇猛彪悍

2)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的交互关系:

1、冲突、战争:进攻与防御

2、文化互补,民族融合: ①文化互补 汉族学骑射、异域文化 ;游牧人学中原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 ②民族融合 文明VS野蛮 先进VS落后

6.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汇:

1)游耕文化:它是人类学上的一个术语。其核心要素是“刀耕火种的农业技术”和“不定居的生活”。游耕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游耕是其经济基础。

2)其特征为:

1〉 在耕作方式上“刀耕火种”,“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虫蛇死,以为肥”。(李调元)

2〉 与汉族“安土重迁”的生活方式不同,游耕民族过着迁徙无定的游动生活。

3〉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尚处于不成熟水平:商品交换与手工业生产不发达,种植作物单一,渔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住宅简陋,保留原始婚俗风习等

3)南方游耕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由其经济方式所决定,南方游耕民族与中原民族不存在争夺生存空间的问题,双方关系总体而言较平和。

4)中原政策:怀柔政策与强硬镇压相结合。

7.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广绣

8. 汉服有如下基本特征:

1 )右衽,无论男女都是左襟压右襟,衣服的连接处在右腋下方,所以称为右衽。这也是汉服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2 )上衣下裳 3 )系有腰带

9.唐朝女装: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10.中外文化两次大交汇:

第一次:

时间:从汉代到唐代。

外来文化主体:先是西域(即中亚和西亚)文化,后是南亚次大陆文化。

内容: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中国文化系统不仅吸收,消化了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哲学,而且还在再创造的基础上,又反输给其它文化系统。

第二次:

时间:从明万历年间

外来文化主体:欧洲、美国、日本文化。

内容: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及自然科学。

七、 中国古典园林相关知识

1.园林的分类 按所属关系分:

皇家园林(皇帝、皇家私有) 寺观园林(名贵花木)

私家(贵族)园林(官僚、贵族、文人、地主、富商所私有。 谢灵运)

陵寝(寝庙)园林 公园(北京中山公园)

2.中西园林特点对比:

 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 以“完整、和谐、鲜明”为特征,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

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

 中国:自然本身就是美的化身,构成自然美的各个因子都是美的天使,如花木、虫鱼等是不能加

以改变的,否则就破坏了天然、纯朴和野趣。中国园林最大特征: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反映一种对自然美的高度凝炼和概括,把人的情愫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以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

3.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成要素 6

筑山 ——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理池 : 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

植物

动物

建筑:散布于园林之中,使它具有双重的作用。

匾额、楹联与刻石

4.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创作自然,借景寓情 (形 神 情 结合)

5. 中国园林创作的章法 五要——五避

1)在地域有限的空间里,要能再现自然山水之美,寓意曲折含蓄,引人探求和回味;避免全盘托出,一览无余。曲径通幽、一步一换形讲究景中有景,一步一景。

中国园林的含蓄美 。

2)人工斧凿的山石水池,要做到“宛自天开”“巧夺天工”;避免牵强附会,矫揉造作。

中国园林的自然美。

3)各类建筑物的设置,要同周围景色环境有机地结合;避免夸奇斗胜,或画蛇添足。

有人主张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因此也就不存在超越文化之上的普世价值和道德。篇九:中外政治思想史模拟试题(1)参考答案

中外政治思想史模拟试题(1)参考答案一、1.C 2.A 3.A 4.A 5.A 6.A 7.C 8.A 9.C 10.D 11.C 12.B二、名词解释1. 政治思想就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思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为其设计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出谋献策。  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治理)国家是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它集中表现为各种政治观点,政治主张和政治学说。2. 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  西塞罗信奉斯多葛派的学说,并将希腊政治哲学特别是斯多葛派的政治哲学介绍到罗马。在维护共和传统反对专制独裁的斗争中,他又对罗马共和国的实践和精神进行了思考和理论上的总结。西塞罗政治思想的代表主要是《论共和国》(或《论国家》和《论法律》。  西塞罗依据罗马共和国的传统探讨罗马国家的实质,重新定义国家。他给国家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国家是人民的事业。"  西塞罗的国家概念突破了古希腊"城邦"概念的狭隘界限。他不再把国家理解为狭小的公民自治团体,而是理解为"问民的联合体"。在西塞罗的国家概念中,还特别强调法律的作用。他认为法律的纽带是国家的实质。没有共同遵守的法律,就没有国家。  西塞罗的平等思想在西方政治思想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它超越了城邦时代政治时代政治学在人与奴隶、公民与没有公民权的人、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设立的界限,开始以一种平等的、没有根本差别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人。3. 阿奎那根据他对法的基本认识,把法分为永恒法、自然法、人法和神法四类。在阿奎那法的分类的思想中,他的着眼点是要将上帝的永恒法置于一切法律之上,而且要论证教会法应高于国家的法律。  按照阿奎那的划分,永恒法是上帝的理性,使用于整个宇宙,是一切法律的本原。永恒法是最高的法,是一切法的来源,自然发和人法都要服从永恒法。4. 在汉以孝治天下政策的长期作用下,东汉兴起了名教思潮,严格君臣纲纪、礼制规范,重建秩序的思潮盛行。  为了扩大名教影响,规范社会。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其一。对孝悌行为和名节行为和名节之士进行表彰和奖励,以名利刺激人们竞相仿效。其二。以伦理纲常教化民众,以巩固其统治。其三,以纲常名教为标准选官,使人们竞相学习、遵从纲常名教,从而敦厚社会风俗,造就大量忠臣和顺民,维护统治。  但在实践中,重名教却导致了虚伪浮夸、名

实不符的现象,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对名教的怀疑与批评。5. 韩愈通过将自己的道与佛老之道的比较,阐发了儒学的、道的内涵。他认为,仁是人的内在道德,义是行为表现,遵行仁义即为道,德则是一种对仁义的内在自觉。道德与仁义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道实际是对仁义等儒家伦理原则的抽象,道具体化就是仁义。这样的道不同于佛老的道。  为了进一步强调道的万世不易,提高倒的地位,韩愈还专门提出了道的传承系统的问题,并虚构了一个道的代代相传的系统,既道统。道统的思维方式来自佛教。佛教禅宗重视法的传承关系,提出了一个由释迦牟尼直到弘忍、惠能的传法系统,称为祖统。韩愈借鉴了这种方法。同时,这也是与儒家的传统相吻合。儒家从孔子起就讲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先王之道为号召,以道的传统者自居。韩愈认为,道也是一脉相承,从尧舜直到孟子,只是在孟子之后,道才失传。道统说表明,儒学之道的产生远早于佛老,是华夏文化之正统。而孟子之后,儒家经学不能继承道,将道发扬光大,只重儒学的皮毛说法,而忽视其根本,结果导致儒学的衰微。解决的方法就是破除经学旧说,以道为核心,重建儒学。6. 原名重八,后改为兴宗,字国瑞,安徽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幼年时因家庭贫困曾出家为僧。后投入濠州郭子兴率领的起义军中。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接管了其部队。至正十六年(1356)攻克集庆,改名应天府,初步建立了政权。至正二十七年(1367),出师北伐,次年八月攻克大都,元亡。当年正月,朱元璋已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是为明太祖。  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章立制,制定了众多政策,以巩固皇权和新王朝。在这一过程中,朱元璋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干,其制定的制度和政策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治国思想主要有:强权有集权主张、安民思想与人才观、严整吏治思想等。三、简答题1. 布丹明确地将作为最高权力的主权赋予国家,从而衍生出了对内组稿、对外独立的国家主权概念。布丹指出,主权是绝对的、永恒的权力,在一个共和国中,它是确定的。布丹的主权具备了永恒性和绝对性、独立性等重要特征。(1) 永恒性。主权的永恒性意味者主权不受时间和任期的限制。(2) 绝对性。就空间来看,在一国范围内,主权是至高无上的,它超越了任何限制;就时间来看,主权不受此前时代的限制。主权是在一个国家中进行指挥的一种接队的、永恒的权力,它是超乎公民和臣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主权者则因此

而超然与法律之外,法律的权威只及于除主权者之外的所有人。主权只属于国家,君主不过是代国家行使主权。(3) 独立性。就主权的空间范围上来看,主权只是在一国范围内具有最高性,当这一主权超出民族国家的范围的时候,它就不具有支配权。而只具有独立性。作为国际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均有权同其它国家之间进行交往,包括战争、和平等等。  尽管主权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主权的具体运用却不是无限的。为了防止君主侵犯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布丹又指出,绝对不受限制的主权是不存在的。他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证主权的有限性。(1) 主权要受到上帝法、神法和自然法的限制。(2) 主权者的权力不能侵犯财产权。(3) 作为主权者的国王遵守契约或协议。2. 无为政治是道家学派的基本政治主张,老子和庄子都持这种观点。他们说的无为不是统治者放弃统治,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某种"无为"的方式以达到治理,这就叫做"为无为而无不为"。主要内容有二。  其一,君主无为,即统治者要小心翼翼治理国家,减少政治干预和政治活动,"治大国若烹小鲜"。具体说就是要薄税敛、轻刑罚、慎征伐、尚节俭。老子将之概括为"去甚、去奢、去泰"。统治者没有过多的干预和举措,就能使上下相安无事,保证了社会秩序的正常,反而达到了治的效果。  其二,使民无为,就是要使民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政治上和文化等方面采取适当的办法,消除能使民有为的种种条件。如"不尚贤,使民不争",统治者不尚贤,则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等政治上的纷争就都不会发生。四、论述题为维护中央集权,振兴唐朝,柳宗元作《封建论》一文,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的高度,论证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和郡县制的优越性,结束了汉魏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的长期争论。柳宗元创造性地提出"势"这一范畴。并以之分析、论证政治体制的产生、演变。其政治体制思想的要点有:(1) 政治体制的产生。柳宗元认为政治制度不是从来就有的,最初时,人与万物共生,处于天然状态,没有政治、国家。但人与人之间会发生纷争。为解决争斗,就要有"智而明"者"断曲直"。为了保证他们的裁断能够切实执行,就需要有强制手段。于是,有判断权、惩罚权的"君长"和维护权威与判决的强制力量"刑政",也就是政治制度就产生了。这是最初的国家。在柳宗元看来,政治君主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内部矛盾的产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体现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政治体制进

一步演化,就产生了分封制。他说:"封建非圣人意,势也",分封制不是圣人意志的产物,而是势发展的结果,它体现了圣人对势的把握和顺应。分封制的产生和存在是必然的,但也是暂时的,而不是永恒的和最完善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郡县制出现并取代了分封制。当分封制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时,须用一种新的体制来代替。秦完成统一后,彻底废除了分封制,而代之以郡县制。这同样体现了势。(2) 郡县制优于分封制。秦以后,分封制、郡县制在实践中都有应用。柳宗元总结这段历史,比较分析了两种制度的优劣,认为两者相比,郡县制更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君主权威。  他驳斥了几种支持分封制的观点。如。有人认为夏商周汉实行分封制而延续时间长,秦实行郡县制而存在是短,所以分封制优于郡县制。柳宗元则根据历史事实进行了反驳。魏晋二代也实行了封建,但存在的时间都不长。唐代实行郡县制,已经存在了二百多年。因而国运长短与实行分封还是郡县无关。他认为秦之速亡是秦实行暴政,激化了与民的矛盾的结果,不在于实行郡县制。而且揭竿而起的是民众而非官吏。周之灭亡"失在于政,不在于制",不是政治体制的原因,而是治理上的问题。汉代,"天子之政行与郡,不得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国家政令只能行于郡县,不能行于封国,能够控制地方官,但不能控制诸侯王。天子只能在诸侯王反驳时,再予以剪除,对其其它违法害民行为则无可奈何。对于地方官则可根据情况,灵活对待,自如控制。可见郡县制比分封制更能适应王权政治的需要。  柳宗元主张中央集权、君主专权,因而明确维护唐长期实行的郡县制。他的封建论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的高度,论证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和郡县制的优越性,结束了汉魏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的长期争论。他的观点"代表郡县制的最高成就",受到了人民的重视。

有人主张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因此也就不存在超越文化之上的普世价值和道德。篇十:仁爱与博爱

仁爱与博爱

仁爱思想具有深刻的人性意识和丰富的社会观念。仁爱思想首先建立在突出和尊重人的地位的基础上。孟子认为人与禽兽(即人的自然状态)的区别之关键在于人的“人伦”关系,也就是人的社会性,就是人化本质。仁爱思想的不竭生命力在于将人视为目的而不是手段。它强调的是人性的正面,是道德创造的精神本源。这种可以称作维系文明社会人际关系的原则,发端于“孝悌”这种基本的人伦感情,所谓“亲亲为仁”。父母兄弟是人类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孝悌”既具有很强的自然血缘特征,又使父母兄弟的关系具有了人文特征。仁爱思想要求人们首先要将爱施予有血缘关系的人,一个人只有实现了“孝悌”这种基本的人伦感情之后,才能将爱推及到其他人身上。仁爱的向外展开,就是“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尊敬、敬重、忠恕与诚信为仁爱之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美人之美,暗含了对别人的尊敬、诚信和宽容心,暗含了对人的独立价值的肯定。仁爱思想在长达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活的最高指导原则,它使孔子荣获世界上公认的十大思想家之首的美誉。在国与国、宗教与宗教、社群与社群之间矛盾冲突、局部战争频仍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正在将仁爱思想当作全球的普遍伦理,作为解决人类纷争的准绳,作为建立人类行为规范的共同基础。仁爱思想的超时代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它能建立一套人伦道德规范(当然要注入时代精神),成为协调社会伦理关系的准则,使社会在保持稳定中求得发展,而且能为日趋多元化的人类社会带来真正的和平与幸福,实现人类社会“和而不同”、“不同而和”的真正的和谐理想。然而,仁爱思想也具有难以消解的两大弊端:其一,这种崇高的道德理想原则并不能在操作层面上不受经济条件和其他条件的制约,而具有超越国界和时代的特性。在封建专制主义的利用下,统治阶级尽可以利用它向民众广泛地倡扬,而真正能身体力行者几许?有人认为这种道德理想主义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孕育了一个虚假的官宦群体,尤其是倡扬者本身,多是些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封建伪君子,造就了为数众多的双重人格,他们用双重价值和道德标准行事,导致社会伦理关系的恶化。其二,“亲亲为仁”的仁爱思想是以人伦为基础,以情感、情理为法则,对事物的判断往往不是依据原则或公道,而是囿于人伦、人情,生怕对不起与自己关系近的人。这样的逻辑运作往往造成人们法律观念的淡薄、民主意识的匮乏,情感浸蚀法律,导致我国社会长期以来权大于法,有法制而无法治的局面难以彻底改观。

“博爱”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口号,指对人类普遍的爱。其实,在中西方传统伦理文化中早就有这个词,泛指爱一切人。韩愈《原道》中有“博爱之谓仁”,与仁爱很相近。“爱”在西方文化中的大多数场合下,指“性爱”或“情爱”。西方人认为,“爱”由自然本能欲望而产生,不仅人会产生爱这种情感,野兽同样彼此相爱,无论空中的鸟、水中的鱼、沙漠里的兽,都有爱这种感情。“爱是万物之主宰,对万物很公平,不差分毫。”(维吉尔:《田园诗篇》)这也可看作是对博爱的一种解说。西方人相信爱的力量,认为爱能征服一切,也能毁灭一切,这是因为爱有正邪之分。但丁在《神曲·炼狱》中说,“自然的爱是从没有过错的,但理性的爱却由于对象邪恶,或由于活力不足,或过胜而犯过错”。因此,“爱必定是你身上的美德的种子,也必定是你每一种值得惩戒的行为的种子”。由此可知,西方人的博爱的情感是建立在对人性的负面的认识基础上。在中国人看来,人的自然本能欲望属于人性恶的范畴。动物性的爱与人伦之爱大相径庭。西方的博爱的人性基石乃是一半为善、一半为恶,“善”与“恶”的原型即上帝和魔鬼,要想去除魔鬼那一半,使天使那一半不断得以完善,就必须对上帝的恩典充满信心,希望得到上帝的拯救。在奥古斯丁看来,博爱就是建立在这种对上帝的信心和希望上,要得到上帝的拯救,就要爱上帝、爱真理,并由此出发爱世人,不仅爱自己的朋友、爱自己的邻人,还要爱自己的仇敌。基督教神学认为上帝创造并“爱”一切人,人的最高的爱也应当是对上帝的爱,而这种“爱”又需表现为对世人普遍的“怜悯”、“仁慈”,为此甚至应当蔑视、否定自爱和世俗的肉体生活。中世纪之后,这种神圣化的博爱虽受到冲击,但对欧洲人爱的观念仍有很大影响。至于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出的博爱体现了人性从“神性”中的解放。博爱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之上,西方人不认为恶是一种必须加以清除的异质内容,而是当成自身文化中血肉相连的存在部分以构成一种以毒攻毒的机能。博爱不像仁爱靠“善”自身的一种茫然的努力,而是借助于恶,依赖“恶”的成分的消长使自己产生力量。由于中国的仁爱完全建立在善的基础之上,对人性的阴暗面发掘不够,尽管仁爱的思想体系完备巨大,社会现实的“恶”的现状却难以(甚至从未)改进。“这实质上是一个失去了‘半壁江山’的文化漏洞,失却了‘恶’,使中国文化对于‘善’的追索过程也难以完成。这形成了完全的‘善’与完全的‘恶’的对立,致使中国的传统在完全虚伪的‘恶’的形象和极端的‘善’的革命中很难把真正的民族性的瑰宝观念继承下来,往往在鱼龙混杂中被一概否定了。”(苟小泉:《试论中西善恶观的差异》)这样,使中华民族真正的“善”,真正的精华也不能得以深入。西方的博爱由于建立在恶的基础之上,善与恶的张力、恶与恶的运作,不断指向新的“善”的目标,由于善和恶都不可能被自身所评价,而要求一种普遍性,于是,博爱的孪生兄弟——平等、自由和人权便产生了。当然,博爱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对所有人都施以爱,完全无差等的爱实际上是不可能也不存在的。至于资产阶级的博爱、自由的虚伪性早已昭然若揭,此不赘言。

仁爱是《论语》的核心思想。儒家的仁爱包含了三个大的层次:以家庭为体系的爱、以社会为体系的爱和以宇宙为体系的爱。《论语》中的“仁”内涵丰富,究其根本乃是“爱”的演绎和诠释。《论语》提出“仁者爱人”,仁即是爱。“仁”是一种发自家庭又超越家庭,延及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自然、宇宙的普遍的爱,“仁”体现的这种由里及外、由小及大的爱是适合用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群、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诸多关系的道德准绳。

《论语》中的仁爱的思想是符合人的天性的爱,是人之常情的爱,是人性的最初的表现。这种爱最初是产生在家庭内部,表现着人之初的情感,即带有血缘关系的情、爱。人生而有家,成长在家,对父母、兄弟自然有爱、有情。仁爱在家庭中体现在父辈与子辈的关系上为“孝”,体现在平辈之间的关系上为“悌”。这正是孔子所要求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儒家的仁爱起始于家庭内部,但并未圈定、停滞在家庭私人领域,而是超越家庭了家庭的界限。仁爱还包括对他人、社会、国家的爱。具体表现在对他人的“信”和对国家的“忠”。《论语》中的仁爱引发出的“信”和“忠”的原则是人在国家、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必须遵从的要点,是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关键,是人融入他人、社会、国家关节点。仁爱通过“信”、“忠”在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同时,也体现了儒家向来看重的对他人、社会、国家的强烈责任感和迫切使命感。《论语》中的仁爱提升到了对人类、自然、宇宙普遍的爱的高度。这种仁爱起发于家庭内部、延伸到社会体系,又进一步推而广之,纳入了自然宇宙这个永恒的体系。这正体现了儒家仁爱的超越性和生命力。

“仁”字从“人”从“二”,即两人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靠“爱”来维系的,人与家庭如此、人与社会如是、人与自然宇宙亦然。在西方传统文化中,耶稣基督也要求人要有爱心,要博爱。只是《论语》中“仁”体现出的爱并非佛道之爱、亦非神爱,而是仁爱、人爱,是符合人性的发展式的爱。即由家庭至社会、国家、人类、自然、宇宙的普遍之爱。

儒学自身缺少明晰的概念逻辑系统,几乎就是刻意让人们误读误解,以维护其封建话语权威。儒家理论误读下来,那可真是尽善尽美。譬如“泛爱众”。一个“众”字,难免使人望文生义为“大众”,以致包括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在内,众多有关《论语》的释文,都将其解释为“爱天下人” 。其实,人三为“众”,在“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语境中,所“泛”之“爱”,就是体现在“孝”、“第”之中,而非宽泛的博爱;所“爱”之“众”,也只能如李泽厚先生解释的是“本氏族的成员”,是“小众”,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大众”。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既不存在陌生人构成的“大众”,又有礼法在“定亲疏”,所以,即便谁想真正实施“泛爱”也不可能。更容易被作为论据的,还属儒家自己的“博爱”说,如韩愈的“博爱之谓仁”。但此“博爱”非彼博爱,韩愈早已说的明明白白:儒家“博爱”,并非平等之爱,乃是“亲亲而尊之”。朱熹曰:“人之有爱,本由亲立;推而及物,自有等级”,也坚决主张爱有差等的观点。这些大儒倒是很懂得捍卫儒学之封建文化精髓的,子曰:“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设若承认爱无差等,又如何维护尊卑有序的封建专制秩序呢?因此,韩愈坚持“仁爱有差等”的观点并不奇怪,而假如象新儒家所言,孔子仁爱及儒家伦理都是为拯救现代人类文明而设计的,那倒是很奇怪的。

我们认为儒家仁爱非爱、无爱,只是站在现代价值立场上得出的结论,而绝非要否定儒学的历史价值。恰恰相反,放眼人类文明史,儒家伦理及其仁爱理论能维系中华文明生生息息二千余年,其历史地位或文明价值是绝不能低估的。儒家文化及其的仁爱理论本身就是孔子为支持和维护封建宗法专制而量体订做的思想体系,且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专制制度为必然选择的历史背景下,儒家却用一套“崇高”的忠恕理想规范将它包装起来,其礼制设计既合乎“(人)情”又顺乎“(天)理”,内外平衡,上下和谐,这殊为难得。既往有关儒学的治国功能常常被人低估,认为儒表法里,孔子不过是块羊头招牌,中国皇帝主要是靠权术统治的。其实,我倒认为,更科学的表述应是儒体法用、儒道法术,儒家之道统正统治统地位绝非虚设。

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既言之有物。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大致要看三本书,《易经》给我们带来了非序列性辩证思维方式,《道德经》,道德经带给中国人辩证的多唯思维方式。《论语》给中国带来了自我实现的以及做人的标准。与基督教的不同,基督教更倾向于次序,也就是说什么是唯一,而后是其他。比如先要爱上帝,而后爱家人。而中国人讲求的是“克己复礼为仁”,这是指的自己对他人,自己对多人,自己对自然的关系。相对来说,对他人,对道的向往是没有次序性的,更强调的是对自己的要求,既“己不欲勿施于人”。

从文化的结构上来说,儒学的仁是建立在人与天(自然属性),人与人之间的现实标准。而西方文化所说的博爱是神(人格化的)与人的标准。一个是我爱人或道,而后人或(道)爱我。另一个是神爱人,而后人爱神,其次人爱人的关系。

基督教的教义可归纳为"博爱"。博爱,即广泛地爱一切人与生命,它是人文精神的基本规定与内涵。我们可以将基督教的“博爱”归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作为恩赐的神爱,即上帝对人的超越性的怜悯。上帝之爱不仅表现为上帝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赐予人类生命之身,而且表现为上帝不忍看到人类罪孽深重,从而遭受永罚和苦难的命运。诚然,他对人类原罪的惩罚亦是出于爱,且更有爱心而拯救人类。第二方面是人对上帝的回应即对上帝的宗教虔诚。人对上帝之爱的根源和原因就在于上帝对人的爱。因为上帝先爱人,上帝给人的“爱”,要求人以爱作为回应。“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 (《约翰一书》)。。第三方面是人对于自己同类的伦理关怀。因为人不能见到上帝,于是产生了回报上帝的间接途径,上帝之爱与爱上帝必然要表现为人们之间的互爱。也就是说,邻人之爱是上帝之爱的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上帝之爱实现自己的必然途径,是人爱上帝的有效方式。

要达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面对社会的诸多矛盾和利益冲突,要达成谅解、形成共识、理顺情绪、凝结意志和力量、协调行动,步调一致地去化解矛盾、消除冲突,需要博爱精神。即“以上帝之爱作为宇宙秩序的根基,以人世之爱作为社会道德的原理,”这并非是个我之爱,而是面向全人类的普世博爱。

基督教倡导的“博爱”包含着对社会、对邻居的义务,并贯穿于西方社会人际关系中。《圣经》认为,做善事是与神接近,进而获得灵魂拯救的重要方式。博爱应用于新自由主义的社会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国家干预和福利制度增加市场的有效需求,缓解了资本主义生产力扩张与市场短缺的矛盾,由此化解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战争危机。福利制度的推广,缓解了尖锐的劳资矛盾和社会矛盾,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心理。劳资友爱与合作,加上新科技革命,构成了西方社会长期繁荣发展的一对翅膀。可以说,是博爱缓解了西方社会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尖锐的矛盾,挽救了西方垂死的资本主义。由于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确立了自己的特殊地位,基督教必然影响到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被消灭,宗教赖以依存的阶级根源基本消除,宗教不再成为剥削阶级用来麻醉人民精神的工具。宗教道德尽管与社会主义社会道德有本质的区别,但其优良的方面却与社会主义道德有很多相似和相通之处。所以,宗教道德的某些积极的社会作用应予肯定。中国社会尽管独具特色,但从生产方式层面比较,与西方社会一样,都是属于现代工业市场经济社会。同样遇到西方社会遇到过的生产力扩张与市场短缺矛盾、贫富两极分化、劳资矛盾以及社会不和谐等问题。要有效地解决这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必须强调阶级阶层的合作友爱,必然要强调效率和公平、自由与责任的统一,即必须运用博爱原则。由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与博爱原则一致性,社会主义的博爱原则更具有真实性。

从人类的发展来看,提出和明确博爱的思想,是人类成熟的表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博爱,是对全人类的广泛的爱;博爱是奉献;博爱,既是无私的,又是广大的;博爱是要人有博大的心怀,要能容得下大千世界;博爱是人与人交流,共存的保障;博爱是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心议题;博爱是一种崇高的爱。对于人类社会乃至更广阔生命世界的发展,都具有永恒的价值。

相关热词搜索:儒家道德主张 在道德经中老子主张 孟子主张道德至上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有人主张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因此也就不存在超越文化之上的普世价值和道德。”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有人主张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因此也就不存在超越文化之上的普世价值和道德。"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2635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