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概括麦迪逊成为美国“宪法之父”的原因

概括麦迪逊成为美国“宪法之父”的原因

2016-01-12 10:41:3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概括麦迪逊成为美国“宪法之父”的原因篇一:2014届文综十四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概括麦迪逊成为美国“宪法之父”的原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概括麦迪逊成为美国“宪法之父”的原因篇一:2014届文综十四

24.《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19世纪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

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

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他在此强调《诗经》具有:

A.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B.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

C.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 D.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25.“李斯受荀卿之学,佐成秦治。秦之法治实儒家一派学说之所附系。《中庸》之‘车同

轨,书同文,行同伦’,为儒家理想之制度。汉承秦业,其官制法律亦袭用前朝。„„儒

家《周官》之学说悉入法典。夫政治社会一切公私行动莫不与法典相关,而法典为儒家

学说具体之实现,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

生活之方面。”材料主要表明儒学:

A.强调大一统和以法治国 B.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C.是传统社会的精神支柱 D.通过法典化、制度化得到普及

26.采邑制是欧洲封建时代,尤其是中世纪早期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是将土

地及其上面的农民一起作为采邑层层分封给有功劳的人,以服骑兵役为条件,供其终身

享 用,但是不能世袭,从而造成层层附庸的关系。以下采邑制与西周分封制相比较,

正确的 说法是

A.两者受封的对象极为相似 B.两者都体现了政权族权二者的结合

C.两者涉及的经济性质不同 D.两者都有利于统一民族文化的形成

27.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知识,有知识就有德性。王阳明提 出

“致良知”,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良知”,良知是是非善恶的标准。以下评述准确的是

A.都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 B.都坚持德性在政治活动中的关键性

C.都遵循逻辑在理论体系中的建构性 D.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28.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发动新生活运动,糅合了“亲爱精诚”、“礼义廉耻”、日本“武

士道”精神和基督教价值观等内容,试图改造中国国民的习性,以实现现代国家发展的需

要。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A.其内容是对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的呼应

B.其内容与现代生活的要求基本一致

C.该运动提倡改良生活从而具有积极意义

D.该运动使国民政府实现了思想上的高度统一

29. 1933 年7月上海《申报月刊》举办“中国现代化问题”专题征文活动,共收到征文26

篇。结合当时世界历史背景推断,绝大多数征文主张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应该

A.走资本主义道路 B.走新民主主义道路

C.走社会主义道路 D.走美苏闯出的新路

30.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中

提出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并相应地改变了党的若干政策。从中

共中央的政策变动中可以看出

A.中共形成全面抗战的思想路线 B.中共“左倾”关门主义更加严重

C.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D.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发展

31.1916年,有学者指出:“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

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

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该现象最

终决定在20世纪最初的30年中

①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②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③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 ④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成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2.在世俗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近现代中外经济文化思想交融的痕迹。据此,下列情景描

述正确的是:

A.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之际,合身适体的改良旗袍迅速流行

C.新文化运动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终于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D.1992年中国企业家常通过互联网认真学习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33.在英国,自耕农即独立小农直到1750年才消亡。在法国,直到19世纪后半期,小农经

济仍然占绝对优势。在美国,独立的自由小农创造了“美国式”的农业发展道路。这些史

实说明

A.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 B.小农经济助推现代化发展

C.工业革命打击了小农经济 D.各国小农经济本质上不同

34. 在总结整个20世纪时,可以发现“最具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

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下列对这一

说法分析正确的有:

A.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苏维埃俄国,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普及

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点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吸收,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

C.加快了一战的结束进程,获胜的协约国集团保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延续

D.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联启发资本主义国家找到了缓解制度弊端的方法

35.据下图《美国1961——1998年菲利浦斯曲线(失业与通胀率曲线)》所提供的信息,下

列分析正确的有

①a段时期的指导思想是凯恩斯主义,它特别重视解决失业率

②b段时期通胀率和失业率均提高,说明凯恩斯主义逐步失灵

③C段时期指导理论为供给学派与货币学派,很好地解决了失业与通胀率问题

④C段的走势反映了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某些深刻变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0.(25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遭遇瓶颈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官督”是官督商办企业的成功之处,但同时也埋下了失败的伏笔。……从19世纪

9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争后,“官督商办”企业的官权越来越重,其内在矛盾越来越深、越

来越尖锐。曾经大力主张并亲自实践“官督商办”模式的郑观应无奈地写下了《商务叹》:“轮

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

督商办势如虎”。官督商办模式的历史使命,到此的确已经完成。

——摘编自雷颐《历史的裂缝》

材料二 在19世纪末,当进程走到一定的距离时,还是遇到了瓶颈。可是,总体而言,英国

的企业家是在等待别人来解决瓶颈问题的。……至少在1870年以后,衰退的迹象和活力的

表现均已明显可见。 ——摘编自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美】《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

材料三 政府为发展冶金、采矿和电力工业而建立了大量的工厂,使俄国成了独立于西方控

制的世界银行和贸易模式之外的工业国家。……和以前一样工业化的核心是依靠俄国强大的

自然资源和为与希特勒的反共产主义德国进行战争做准备的重工业。斯大林不相信价格竞争,

而是依靠正规的集中的资源配置来分配设备和物资。这导致了瓶颈现象和浪费,因为给各个

工厂的配额是在莫斯科制定的。不过毫无疑问,迅速的工业增长正在发生。在前两个五年

计划期间,也就是到1937年之前,同一时期的西方正陷于经济萧条,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

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已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

——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中国官督商办模式失败的原因和英国

遇到瓶颈的表现。(15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采取的措施和遇到瓶颈的原

因及其启示。(10分)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提取两项近代以来有关经济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当时楚国贵族势力强盛,吴起的变法即从剥夺贵族特权利益入手。他宣布废除对疏远

公族的优待,封君子孙传三世者即收其爵禄,另外裁撤无用、不急之官,用节约下来的费用

供养为国出力报效的“战斗之士”。吴起还将一部分贵族迁徙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整顿吏治,

用人唯贤,禁止私门请托。吴起变法在打击贵族势力、富国强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

也遇到了来自贵族的强大阻力。变法实行一年,楚悼王去世,贵族攻杀吴起于悼王灵堂。肃

王即位,以伤害王尸的罪名惩罚作乱者,夷灭宗族者70余家,贵族势力受到了一定的削弱。

但楚国的变法运动也因此受挫,未能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吴起变法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吴起变法的历史影响。(9分)

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和平”作为“战争”的对立物,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最

基本理想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 回顾人类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运动,二战使得制约与控制战争的因素上升到主导地

位,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但另

一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局部战争仍然不断,军备竞赛仍然没有停止,核“达摩克利斯剑”仍然

悬挂在人类的头上,变异性的战争暴力(国际恐怖主义等)仍在扩散,作为当代战争重要根源的

霸权主义仍在肆虐,稳定与持久的和平仍然遥远。 我们应该看到,导致战争与维护和平的因

素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和平与发展,和平与民主,和平与世界的公正平等,都是不可分割的,而恰恰在这些方面,世界仍然存在很多问题。2l 世纪的世界仍然处在矛盾、斗争和震荡之中。 —摘编自李巨廉《战争与和平历史运动的转折—一个中国学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思考》

(1)虽然制约战争的因素上升到主导地位,但人类距离普遍、稳定与持久的和平仍然遥远。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分析,当今世界的战争与和平运动发生了怎样的重大转折?(3分)联系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应当追求怎样的和平理念?(6分)

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787年于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历时三个月,麦迪逊是带着一套宏大的制宪方案前来与会的……他草拟的“弗吉尼亚方案”成为会议上制定的新宪法的理论依据。他不同意汉密尔顿等极端联邦派的主张,而是主张建立一个能在中央与各州之间层层分权的联邦体系,确立司法部门的独立地位,并提出应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众议员。会议期间,麦迪逊对会议过程做了详细而准确的记录,为后人了解这次秘密会议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联邦宪法》于9月17日正式签署公布。

材料二 为了使新宪法在弗吉尼亚得到批准,应华盛顿的强烈要求,麦迪逊又参与了争取新宪法得到批准的运动,因为华盛顿看到,在弗吉尼亚,反对宪法的势力相当强大。通过竞选,麦迪逊进入了弗吉尼亚州的批准会议,他不仅成了赞成批准一派的领袖,而且指导了会议辩论。经过极其激烈的斗争,宪法在弗吉尼亚得以批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文涛《隐蔽的总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麦迪逊成为美国“宪法之父”的原因。(10分)

概括麦迪逊成为美国“宪法之父”的原因篇二:湖北省八市2014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

湖北省八市2014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

24.采邑制是欧洲封建时代,尤其是中世纪早期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是将土地

及其上面的农民一起作为采邑层层分封给有功劳的人,以服骑兵役为条件,供其终身享用,

但是不能世袭,从而造成层层附庸的关系。以下采邑制与西周分封制相比较,正确的说法是

A.两者受封的对象极为相似 B.两者都体现了政权族权二者的结合

C.两者涉及的经济性质不同 D.两者都有利于统一民族文化的形成

25.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知识,有知识就有德性。王阳明提出

“致良知”,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良知”,良知是是非善恶的标准。以下评述准确的是

A.都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 B.都坚持德性在政治活动中的关键性

C.都遵循逻辑在理论体系中的建构性 D.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26.钱基博先生说:“就耳目所睹记,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 ”“章

炳麟与人论文,以为严复气体比于制举;而胡适论梁启超之文,亦称蜕自八股。斯不愧

知言之士已!”这两句话

A.直接肯定了八股文的积极作用 B.间接批判了四书五经的消极作用

C.直接肯定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 D.间接批判了维新变法的不彻底性

27.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到雅典的现状时说:“所有这一切总起来使得这里的公民灵魂变

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

不要任何人管了。”从该谈话中可看出他

A.推崇民主制度 B.认为雅典民主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C.欣赏僭主政治 D.认为雅典政治受到人性的负面影响

28.1861年海关外籍税务司制度的确立,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使近代中国的海关半殖民地化。

但据统计,海关税收在1861年为500余万两,到1910年达到3450余万两,50年增加6倍多。

究其主要原因是

A.数据统计的科学化 B.海关税率的逐年提高

C.海关管理的近代化 D.洋务运动的客观作用

29.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发动新生活运动,糅合了“亲爱精诚”、“礼义廉耻”、日本“武士

道”精神和基督教价值观等内容,试图改造中国国民的习性,以实现现代国家发展的需要。

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A.其内容是对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的呼应

B.其内容与现代生活的要求基本一致

C.该运动提倡改良生活从而具有积极意义

D.该运动使国民政府实现了思想上的高度统一

30. 1933 年7月上海《申报月刊》举办“中国现代化问题”专题征文活动,共收到征文26

篇。结合当时世界历史背景推断,绝大多数征文主张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应该

A.走资本主义道路 B.走新民主主义道路

C.走社会主义道路 D.走美苏闯出的新路

31.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中提

出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并相应地改变了党的若干政策。从中共中央

的政策变动中可以看出

A.中共形成全面抗战的思想路线 B.中共“左倾”关门主义更加严重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发展

32.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说:“当我考虑到这场革命摧毁了那样多与自由背道而

驰的制度、思想、习惯,另一方面它也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它东西,这时,我

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

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他在这里

反思了

A.革命的彻底性所带来的弊端 B.不同时期自由所依赖的条件

C.美国革命对法国革命的影响 D.优良制度所具有的永恒价值

33.在英国,自耕农即独立小农直到1750年才消亡。在法国,直到19世纪后半期,小农经济

仍然占绝对优势。在美国,独立的自由小农创造了“美国式”的农业发展道路。这些史实说

A.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 B.小农经济助推现代化发展

C.工业革命打击了小农经济 D.各国小农经济本质上不同

34.《人类与大地母亲》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最后一部著作。看看部分目录:

第10章:世界的地平线(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第11章:旧大陆文明中心(约公元前2140—前1730年)

第12章:马的驯化与欧亚草原游牧生活的创造

第13章: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约公元前1730—前1250年) 第14章: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约公元前1250—前950年)”

可以推断此书的基本特点是

A.断代史 整体史观 B.编年史 文明史观 C.编年史 社会史观 D.国别史 生态史观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逐渐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B.美国相对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力逐渐增强

C.大量经济法的出现说明美国经济纠纷较少

D.一战前夕美国国民经济逐渐转入战争轨道

40.(25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遭遇瓶颈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官督”是官督商办企业的成功之处,但同时也埋下了失败的伏笔。„„从19世纪

9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争后,“官督商办”企业的官权越来越重,其内在矛盾越来越深、越

来越尖锐。曾经大力主张并亲自实践“官督商办”模式的郑观应无奈地写下了《商务叹》:“轮

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

官督商办势如虎”。官督商办模式的历史使命,到此的确已经完成。

——摘编自雷颐《历史的裂缝》

材料二 在19世纪末,当进程走到一定的距离时,还是遇到了瓶颈。可是,总体而言,英国的

企业家是在等待别人来解决瓶颈问题的。„„至少在1870年以后,衰退的迹象和活力的表现

均已明显可见。

——摘编自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美】《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

材料三 政府为发展冶金、采矿和电力工业而建立了大量的工厂,使俄国成了独立于西方控制

的世界银行和贸易模式之外的工业国家。„„和以前一样工业化的核心是依靠俄国强大的自

然资源和为与希特勒的反共产主义德国进行战争做准备的重工业。斯大林不相信价格竞争,

而是依靠正规的集中的资源配置来分配设备和物资。这导致了瓶颈现象和浪费,因为给各个

工厂的配额是在莫斯科制定的。不过毫无疑问,迅速的工业增长正在发生。在前两个五年计

划期间,也就是到1937年之前,同一时期的西方正陷于经济萧条,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

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已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

——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中国官督商办模式失败的原因和英国

遇到瓶颈的表现。(15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采取的措施和遇到瓶颈的原因

及其启示。(10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代都城是

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形成的都城文明堪

称中华文明的缩影。

图8 唐朝长安平面图 图9 北宋东京平面图

比较唐朝长安平面图与北宋东京平面图,提取两项有关唐宋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

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当时楚国贵族势力强盛,吴起的变法即从剥夺贵族特权利益入手。他宣布废除对疏远

公族的优待,封君子孙传三世者即收其爵禄,另外裁撤无用、不急之官,用节约下来的费用

供养为国出力报效的“战斗之士”。吴起还将一部分贵族迁徙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整顿吏治,

用人唯贤,禁止私门请托。吴起变法在打击贵族势力、富国强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

也遇到了来自贵族的强大阻力。变法实行一年,楚悼王去世,贵族攻杀吴起于悼王灵堂。肃

王即位,以伤害王尸的罪名惩罚作乱者,夷灭宗族者70余家,贵族势力受到了一定的削弱。

但楚国的变法运动也因此受挫,未能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吴起变法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吴起变法的历史影响。(9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大宪章》,1215年6月15日(一说1213)英王约翰被迫签署的宪法性的文件。《大

宪章》全文共63条。有许多内容是保障封建贵族的权益。„„第12、14条规定这些人在何

种情况下应纳协助金和盾牌钱,并说明如无他们同意,不得再额外征收。„„第34条还规定

今后不再发出强制转移土地争执案件至国王法庭审视的令状,以免使封建主的此项司法权利

遭受损害。第61条规定,组织25个大封建主监督大宪章的执行,他们在发现国王有违反情

况时,可使用各种手段包括武力在内胁迫他改正,这就使封建内战取得合法地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资产阶级赋予《大宪章》以新的意义,用以反对封建专制王权。

——摘编自《自由大宪章之研究》 ⑴依据材料谈谈英国《大宪章》体现的原则和宗旨。(8分)

⑵为什么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资产阶级赋予《大宪章》以新的意义”?(7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2013年12月1日纪念《开罗宣言》发表70周年时说,需要指出的是,《开罗宣言》为二战后中国收复被日本军国主义掠夺和窃取的领土提供了重要的国际法依据(该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包括热河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近来日本国内在历史问题上接连出现消极动向,一些人公开质疑《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法律效力。其实质是企图为侵略历史翻案,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挑战战后国际秩序,这不能不引起亚洲受害国和国际社会对日本发展走向的严重担忧和警惕。

——摘编自外交部发言人就《开罗宣言》发表70周年答记者问

⑴依据材料,简述《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和意义。(6分)

⑵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年来日本挑战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原因。(9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787年于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历时三个月,麦迪逊是带着一套宏大的制宪方案前来与会的„„他草拟的“弗吉尼亚方案”成为会议上制定的新宪法的理论依据。他不同意汉密尔顿等极端联邦派的主张,而是主张建立一个能在中央与各州之间层层分权的联邦体系,确立司法部门的独立地位,并提出应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众议员。会议期间,麦迪逊对会议过程做了详细而准确的记录,为后人了解这次秘密会议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联邦宪法》于9月17日正式签署公布。

材料二 为了使新宪法在弗吉尼亚得到批准,应华盛顿的强烈要求,麦迪逊又参与了争取新宪法得到批准的运动,因为华盛顿看到,在弗吉尼亚,反对宪法的势力相当强大。通过竞选,麦迪逊进入了弗吉尼亚州的批准会议,他不仅成了赞成批准一派的领袖,而且指导了会议辩论。经过极其激烈的斗争,宪法在弗吉尼亚得以批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文涛《隐蔽的总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麦迪逊成为美国“宪法之父”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会议辩论中麦迪逊为让“宪法在弗吉尼亚得以

批准”可能阐明的观点。(5分)

湖北省八市2014年高三三月联考文科综合参考答案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40.(25分)

(1)原因:企业所有制问题产权不明,官商矛盾尖锐;企业管理不善多有腐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抵制。(9分)表现:企业创新乏力;经济衰退明显;科技中心地位丧失。(6分)

(2)措施:制定完备的五年计划;建立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之外的经济体系;依靠强大的自然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6分)原因:排除市场体制,倚重计划体制;国际形势的变动,如西方经济危机的恢复等。(2分)启示: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与模式;积极利用国际机遇,与世界经济密切联系。(2分)(评分说明:原因和启示每一点1分)

41.(12分)

示例一:信息:唐朝长安城市格局规范整齐(或城市布局整齐划一;讲究垂直对称等),而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则不十分规范整齐(或不讲究方正规划)。(3分)说明:北宋都城布局是依据河流流向而规划的(或城市格局根据河流流向而形成)。(3分)

示例二:信息:唐朝坊与市分开,商业区固定在特定区域,而北宋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或北宋的坊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3分)说明:北宋商品经济得到较大发展。(3分)

示例三:信息:唐朝长安城市布局以政治、军事因素为主(或突出政治、军事的功能),商业功能并不突出,而北宋东京的商业、文化功能更突出。(3分)说明: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流行,出现了娱乐的瓦肆、夜市、商业区。(3分)

示例四:信息:唐朝长安城市呈现棋盘状封闭式格局,而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呈现开放式格局(或呈现“纵街长巷”的格局)。(3分)说明:北宋城市商业活动的加强。(3分) (学生只要答出四种参考答案中两种即可,按各自的“信息”和“说明”赋分)

45.(15分)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兼并战争激烈,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6分)

概括麦迪逊成为美国“宪法之父”的原因篇三: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麦迪逊于1751年出生在弗吉尼亚州一个种植园主家庭里 。麦迪逊孩提时非常瘦小,所以作为种植园主的父亲很少让他参加体力劳动,生性顽强的他,并不甘示弱,他除帮助父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庄稼活外,就拼命的读书,无论什么事都要在脑子里转两个弯,养成了善于思索的习惯。他生活在种植园一片翠绿的环境中,清新的大自然含有负离子,使人轻松,愉快,对于他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好处。到成人时,麦迪逊的身高不足1.6米,比一般人矮半个头,体重还不到100市斤,为此受到不少人的耻笑。父亲因为他个小,非常心疼他。想把他留下来继承自己的事业,当农场主,面对着长势良好的作物,种植园的生活并没有抓住他的心,18岁时他考入了普林斯顿的新泽西学院,他对历史和政治特别感兴趣。1771年大学毕业以后,他就回到了养育他的家乡弗吉尼亚,并积极参加到政治斗争中去,他不是一具空谈政治理论的帮闲文人,而是一个敢于实践的年轻人,在为美国摆脱英国人殖民统治的斗争中慢慢地步入政坛。

在麦迪逊和他们的同伴们长期不懈地努力下,经过5年的奋斗,1776年弗吉尼亚宣布独立,脱离了英帝国的殖民统治,25岁的麦迪逊成为爱国主义者大会的一名代表。别看麦迪逊其貌不扬,个子矮小,但他从不随波逐流,当时在竞选时人们习尚是用美酒来款待热情的选民,也许是他没有遵循这一时尚的原因吧,第二届州议会他竟然落选了。虽然这样,州长却派他到参议会去任职。1780年-1783年,他作为弗吉尼亚代表团的成员出席国会,根据新通过的《联邦法案》协助组织全国政府。他的关于建立联邦政府的观点,引起了乔治•华盛顿的重视,对他极为赞赏。麦迪逊出席了安纳波利斯会议,这次会议讨论的州际贸易问题,没有什么大成效,但麦迪逊和他的朋友却使这次会议成为美国历史的转折点。他们说服大会代表召开一个有各州代表参加的会议,讨论修改《联邦条款》。

1779年,36岁的麦迪逊作为制宪会议代表出席在费城召开的制宪大会。麦迪逊在会议期间靠近了华盛顿,并记录了所有秘密会议的讨论情况,给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资料。他还是宪法起草委员会的成员,参与了《宪法》的起草和定稿工作。 麦迪逊创立了一种伟大的思想,建立了美国一直到现在的政坛模式。这个思想的核心就是建议政府应有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部分组成,它为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最终通过奠定了基础。麦迪逊和杰斐逊一起创立了那个时期的共和党--民主党的前身。从某种意义来说《联邦宪法》的确保证了总统制的实施和延续,使美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施行总统制的国家,这使那些封建帝国和喜欢国王统治的人很难理解,人们按照常规固执地认为拥有无限权力的个人是不会主动交出权力的,除非被他的人民赶下台,正是基于这种思想麦迪逊为未来政府设计了三权分立的蓝图,而当时的世界很多国家还在寻找他们心中的明君和一个好国王,所以说他被称为"宪法之父"是当之无愧的。后来当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宪法之父"时,他郑重地声你:"宪法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概括麦迪逊成为美国“宪法之父”的原因篇四:美国宪法之父

詹姆斯·麦迪逊被称为美国宪法之父。他是弗吉尼亚人,生于1751年,比同州人乔治·华盛顿小19岁,比帕特里克·亨利小15岁,比托马斯·杰斐逊小8岁。他在学校中是一名爱国主义分子,接受了当时流行的革命思想。特别是他在1776年左右认识了杰斐逊,逐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了历史上罕见的一对政治合作者,达半个世纪之久。因此,麦迪逊的思想离不开当时的革命思想和杰斐逊思想。他本人很难说有什么思想方面的建树,他的了不起在于他是一名伟大的务实主义者,他集各派美国思想,调和各种利益,对美国宪法的制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美国宪法是美国革命胜利的产物。革命靠的是人,所以要了解美国宪法首先要了解英国的美洲殖民地(为了方便,以下简称十三州或美国)居民的素质,也就是觉悟程度。

现在我们引用一位1759年定居美国的法国绅士克里维可夫的话:“欧洲人来后,开始有一种形同复活的感觉:以前好像并没有活过,度的是麻木无生气的日子;现在他感到自己是个人,因为大家把他当人;他本国的法律把他看成虫蚁;这儿的法律把他当作主人……他不由自主地心花怒放,意气高扬,从而孕育出美洲人才有的那些新思想。”也就是说,十三州的人本来已享有自由,因此,美国革命的口号是反对英国的奴役,保卫自由。革命是一场权力对自由(Power v. Liberty)的斗争。革命的胜利当然摆脱了英国的权力,但在建立新国家时,人们发现权力对自由的矛盾仍未解决,因为政府本身就是权力,仍然存在着权力对自由的摆法问题。建国也必须解决权力对自由的问题。

被称为“美国独立之父”的托马斯·佩因说,“社会,不论是啥样的,都是一种善;但政府,即使是最好样的,也仅仅是一种必要的恶。”被称为“美国政治科学之父”的约翰·亚当斯则说,“我们在决定什么形式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之前,必须先考虑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关于这一点,所有的理论政治家都会同意,政府的目的是社会的幸福,正如同所有的神学学者和伦理哲学家都会同意个人的目的就是个人的幸福。由这一原则可以得出以下推理:凡能给最大多数的人以最大程度的幸福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除了共和就没有好的政府。英国宪法的唯一有价值部分就在于此,因为共和的定义就是„法治,不是人治‟。由于共和是最好的政府,所以,若能对社会中的各种权力作出特定的安排,或换一句话来说,如果某种形式的政府能最好地保证公正和严格地执行法律,那它就是最好的共和国。”上述理论也就是麦迪逊所拟的宪法的基本精神。

杰斐逊没有参加制宪,他那时在法国,他的基本态度是支持宪法的,但也提出了两条意见一)必须有一个权利法案或人权法案,(二)总统不能连选连任。后来他自动放弃第二个要求,但对第一项要求他决不放松,特别是言论和新闻自由(即出版自由)。梅里尔·彼得森教授写道,“杰斐逊心目中的原则很少具有绝对意义,但新闻自由是一个例外。”他当总统以后,仍然认为无论报纸如何滥用它们的自由,为保持民主政治,那项自由是不可以限制的。

在言论自由问题上,麦迪逊同杰斐逊观点完全一致。麦迪逊曾说,“在美国被视为神圣的诸原则中、在被视为构成合众国人民的自由堡垒的诸神圣权利中,其重要性在人民心目中占压倒一切地位的,就是新闻自由。不错,这一自由时常过了头,它时常沦为放肆,这是令人遗憾的,但人类还未能找到什么补救办法。或许,这是一种附在善身上的无法拆开的恶。”他在致拉法叶特侯爵的信中还提到,“没有什么人比杰斐逊先生更看重新闻自由了,他视之为自由政府必不可少的守卫。”

既然麦迪逊被誉为宪法之父,先让我们看一看他前前后后为宪法做了些什么工作。

(1)革命战争结束后,华盛顿解甲归田,隐居于芒特弗农。由于战争之结束,州与州之间的矛盾开始走上舞台,而邦联条款根本无法解决此类矛盾。1785年3月,在华盛顿支持下,弗吉尼亚和马里兰各派代表在芒特弗农开会商讨两州间有关商务和航运纠纷问题。那时,麦迪逊是华盛顿的得力朋友。华盛顿本人考虑到自己的地位,故意不任代表,而由麦迪逊等人参加谈判。麦迪逊后来说,制宪会议的苗子“自然地产自芒特弗农会议”。

(2)芒特弗农会议后,华盛顿等人觉得有必要开更大的会议以解决州与州间之矛盾。乃由麦迪逊出面,在弗吉尼亚州议会内活动,促使州议会通过一项决议,邀请各州在安纳波利斯开会。虽然13个州中只有5个州派出了代表,会议实际上宣告流产。但当时与会者有弗吉尼亚的麦迪逊和埃德蒙·伦道夫以及纽约州的汉密尔顿等人,他们想了一个补救办法,决定由与会者向大陆会议提交一份建议书,并由汉密尔顿拟稿。伦道夫对所拟之稿表示不满,是麦迪逊向刚愎的汉密尔顿提出了劝告,“你最好向这位先生让步,否则弗吉尼亚将表反对”。这样,汉密尔顿才缓和了稿子的语气,建议各州派代表于1787年“5月的第2个星期一在费城开会,考虑合众国的情况,以便制订一些在他们看来会使联邦政府的宪法能更进一步适应联邦的迫切要求的规章条例”。大陆会议接受了这个建议,但它规定会议的职权是对“邦联条款”作出修正。

(3)在制宪会议前夕,华盛顿与麦迪逊曾互相通信,商定制宪的大政方针。华盛顿在1787年3月31日致麦迪逊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我承认,我现在对公众美德的看法有所改变。我怀疑是否有任何一种制度,不使用政权的强制力量就可以使中央政府的法令得到应有的贯彻。而做不到这一点,其他都无从说起。”

麦迪逊于4月16日复信说,“敬悉3月31日华翰,不胜荣幸。阁下对大会所应追求之改革的见解等于批准了我心中的见解。……谨不揣冒昧,把在下心中设想的新制度的大纲提供给阁下过目。鉴于各州的个别独立地位是与它们的合总主权是极端不相容的,而若要把各州并合成一个单一的共和国则又操之过急且无法达到,所以我择取了某种中间的立场。”从这一点说来,宪法似乎可以说是华盛顿和麦迪逊的密谋的产物。

(4)制宪会议的弗吉尼亚代表共有七人,华盛顿也是其中之一。但华盛顿由于某些顾虑,最初不打算亲自出席会议,是麦迪逊用三寸不烂之舌,晓以大义,终于使华盛顿改变了主意。华盛顿在会上被选为会议主席,他除了主持会议外,基本上一言不发。是麦迪逊,在会上作了180多次的发言和插话。

(5)按照大陆会议的开会通知,会议目的是修正“邦联条款”。但弗吉尼亚代表团在5月29日(会议正式议事是从5月25日开始的)突然提出了“弗吉尼亚方案”,一下就推翻了“修正邦联条款”之框框。反对派一直认为这是一次阴谋。在会上宣读方案的是埃德蒙·伦道夫,但方案的主要设计师却是麦迪逊。最后通过的宪法实际上是以弗吉尼亚方案为蓝本的。

麦迪逊曾托身在法国的杰斐逊购买宪法历史书籍,有些历史学家就认为麦迪逊的宪法观点是参考这些书籍而来的。这种说法是不妥的。麦迪逊对建国问题早有一套想法,他主要是想从本本中寻找根据来为已定之设计辩护,而并不是求教于本本。这样说的根据有二:第一,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大量引证本本为已通过之宪法辩护,但他在制宪会议的180多次发言中却没有,或至少很少引经据典;第二,他曾要求其同代人考虑宪法时不要“盲目崇古”,不要相信“习俗”,而应根据“自己的明智、自己的具体情况以及从自己经验中得来的教益”,因为自己

的经验才是“智慧的最后绝佳检验”。

宪法中的主要原则在弗吉尼亚方案中都已具备,如中央与地方分权、政府内部之制衡、民选的代议制等等。当时的革命人士也大多早就具备这类思想,从被目为激进的佩因到被目为保守的亚当斯都曾写文章论述,麦迪逊仅仅起了综合和集大成的作用。表现在制宪会议上的,主要是权力分配的争执:即,中央对地方、大州对小州、北部对南部、沿海对内地。而麦迪逊就成了协调的大师。

(6)麦迪逊在制宪会议最后阶段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建议:各州在批准宪法时不能由州议会讨论,而应由各州民选出代表组成一个专门的宪法会议来作出决定。这样,宪法就与人民直接挂上了钩。在弗吉尼亚的批准会上,反对派头头亨利一开始就痛斥宪法用“我们人民”四字来代替邦联条款的“我们各州”四字是篡权行为。麦迪逊的建议在法理上确立了宪法与人民的联系,也就是先期回答了亨利之指责。从整个历史而言,这也创立了宪法应交人民批准的先例。

(7)当时的纽约州是反对宪法的堡垒。汉密尔顿为了击败他的对手们,联合麦迪逊和杰伊组成一个“三家村”,使用一个笔名,在纽约的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共85篇,其中麦迪逊有29篇(这是后人考证出来的数字,不一定完全可靠),也就是人们所称的《联邦党人文集》。纽约州几经波折,最后终于以30对27的微弱多数批准了宪法,《联邦党人文集》当然也有一份功劳。更重要的是,这个文集后来成了美国宪法方面的经典著作。

(8)在麦迪逊的本州弗吉尼亚,宪法也经历了一场艰苦的斗争。反对派头头亨利在弗吉尼亚有很大的威望,更兼他是一个卓越的演说家和煽动家,他曾扬言,“即使有十二个半州同意宪法,我以男子汉的决心,也将反对到底!”他还利用杰斐逊在私人通讯中说过的一句话,要求再召开一次制宪会议讨论各种修正案。这使作为杰斐逊密友的麦迪逊陷入了很尴尬的地位。只有凭他的冷静和毅力,以及华盛顿在会外施展他的个人影响,会议才同意先批准宪法,然后对已成的宪法进行修正。表决的结果是89对79票,也是一次险胜。

(9)亨利既败于麦迪逊,怀恨不已,乃利用自己的势力,阻挠麦迪逊选入合众国第一届参议院。所以麦迪逊只能在他家乡以众议员身份选入国会。不过塞翁失马,安知非福。麦迪逊后来认为,他当众议员正是得其所哉。

麦迪逊在竞选众议员时就曾向选民许诺,他将力求在宪法内列入修正案。第一届国会于1791年3月开会,麦迪逊在一开始就要求众院讨论修正宪法问题,而当时人们认为:华盛顿政府开张伊始,千头万绪,不宜在宪法修正问题上兴风作浪。但麦迪逊顽强不屈,他在6月再次要求讨论修正案,他作了一次长篇发言,论述修正之必要并提出修正之具体建议。众院最后同意成立一个委员会讨论麦迪逊所提之建议。麦迪逊之建议主要是采纳了弗吉尼亚州宪法中的权利法案。众院初次通过之建议共有17条,这17条送交参院进行讨论,参院把它删减或合并,成为14条。然后两院派代表举行联席会议,14条减至12条。这12条还应送交各州批准,需3/4多数通过。结果,获批准者只有10条,这就是今天人们所称的“权利法案”或“人权法案”。其第一条,亦即首要的一条就是:“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建立宗教或禁止宗教自由;剥夺人民的言论或出版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伸冤之权利。”

(10)麦迪逊之受人尊敬,同他的个人品德也不无关系。由于他埋头工作,外加机缘不巧,他到43岁才结婚。一名少爷公子能有此修养,在该时该地实属罕见。他在制宪会议长达三个多月的

暑天里,每会必到,晚上又要整理笔记,用他自己在给朋友的信中所写的话说,他“几乎累死”。

但最可贵的是他那种不居功的风度。举一个例子,杰斐逊曾把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案列为他自己平生三大功绩之一。当然,宗教法案的稿子是杰斐逊亲拟的,然而它之所以能成为正式的法案,却完全是麦迪逊之功。当时杰斐逊早已赴法,是麦迪逊在弗吉尼亚议会中单枪匹马进行奋战,才使杰斐逊的建议成为法案。但世人很少把该法案与麦迪逊联系起来,而麦本人也从来不介意。

一位当代美国历史学家评曰:“作为一名公务员,他突出地无私,他的功绩是否博得了声誉,对他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在他身上体现了各种不寻常的品德的综合——这些品德今天看来更显难能可贵,因为在今天的公务员身上已很少能见到这些品德。”

(11)还值得一提的是,麦迪逊对制宪会议的每一次讨论都作了详细的笔记,成了后世人研究美国制宪历史的宝贵材料,因为他的笔记不但详细,而且尊重客观报道。麦迪逊本人在1823年3月致友人书中曾有这样一段论述:“最可靠的历史 应是这样一种果实:由当时当地的主角和目击者为后人留下事实真相而后者将能毫无偏见地加以使用。如果公家保存的以及私人珍藏的资料既丰富而又正确,而这样的材料能留给以公正之心处理资料的人之手,那么,我们将能指望美国历史具有更多的真实,而其教益肯定不会逊于其他任何国家,也不会逊于历史上的任何时代。”

说到美国宪法的思想,则已充分体现在宪法条文中,简单地说,不外以下几种:一,中央与地方分权;二,政府内部的制衡;三,民选的代议制;四,个人权利,或曰人权;五,宪法不是圣经,可以修正。

我们可以说,以上各点都是麦迪逊的思想,但同时也可以说,以上各点都不是麦迪逊的个人思想。他自己在给友人书中曾这样说 ,“你给了我一种我不该享有的名誉,你把我叫作合众国宪法制订人。宪法不是像传说所说的智慧女神的单个头脑中的产物,而应视作许许多多头脑和许许多多双手的产物。”

因此,我们要探讨的仅仅是麦迪逊在宪法方面所特别珍视的一些价值。

(1)统一(union)高于一切。华盛顿、麦迪逊等人所以要用宪法来取代邦联条款的中心思想就是要用统一代替非统一。杰斐逊对邦联条款的态度就很暧昧,而麦迪逊和华盛顿都是坚定的国家统一主义者(nationalist)。

早在1783年10月8日,麦迪逊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自由——您离开了东半球……在这西半球奠定了您的神圣帝国;……这儿的您的信徒们所组成的爱国者群,将把下列的神圣真理灌注他们的子孙的心灵,并将教导他们永矢勿违:美国的安全永远在于统一(union)。”

他在1787年4月8日致伦道夫信中又说,“全国政府应该对所有有涉需要统一措施的案件中享有理所当然的充分权威,如贸易问题等等。”“它应当在一切案件中对各州的法律享有否决权,正如同英国国王在此之前所做的那样。我认为这是十分基本的一点,这是剥夺州主权的最小可能要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一切在纸面上规定的权力都将无从成立。而且它还将产生各州的内部不稳定。”

麦迪逊在1834年曾留下了供死后发表的“告国人书”,其中的结尾是这样写的:“在我内心深处最亲切的、在我信念中最深刻的一项忠告就是:各州的统一必须珍视,并永世维持下去。对统一的公开敌人,应当把他视作打开其魔匣的潘朵拉;对统一的隐蔽敌人,应当把他视为偷偷潜入天堂的毒蛇。

麦迪逊是“统一第一”,杰斐逊是“自由第一”,这种微妙的差异可以在反对“叛乱法”的斗争中窥见一二。

为了保卫言论自由,杰斐逊在1790年代后期想通过州的发难,进行一场反“叛乱法”的斗争。他秘密地草拟了一个决议案,想通过密友,分别在肯塔基州和弗吉尼亚州提出。在弗吉尼亚的密友当然就是麦迪逊。

决议草案的原始草稿中大胆地断言,联邦政府自诞生之日起所走的整个道路是不合宪法的,因此是非法的。它要求各州指派代表进行商谈。它还公开建议任何一州对该州认为不合宪法的联邦法可以实施“废止”(nullification)。

麦迪逊显然不赞成州可以有权废止联邦的法律。他向杰斐逊反问,“你是否彻底考虑过在有关联邦盟约问题上州的权力与立法机构权力之间的区别。可以立论说,前者很清楚地是决定是否有违犯事件的最后法官,但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后者不是合法的机构,特别是产生盟约的机构是一个制宪代表大会。”

杰斐逊在过目麦迪逊的草稿时并不很高兴。他希望至少要加上这样一句话以加强实质:“上述法律是无效的、可作废的以及没有力量的,或没有效用的”(null, void and of no force, or effect)。但麦迪逊坚决拒绝修改自己的原稿。

由于麦迪逊的坚持,所谓弗吉尼亚决议案就要比杰斐逊的原意冲淡得多。尽管如此,由于这个决议案,一场有关自由问题的危机却从此转变成了一场有关统一问题的危机。在1820年代和1830年代中,麦迪逊多次为弗吉尼亚决议案辩护说,它没有否决联邦之意,但正如中国一句老话说,“黄泥巴落 在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南北战争时南方的脱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就借助于弗吉尼亚决议案。

(2)保护少数及“分而治”。麦迪逊在杰斐逊的尊重多数理论上又加上了一笔,即:必须保护少数。这也可以说是麦迪逊思想的特点。

他在《合众国政治制度的弊端》一文中说:“所有的文明社会都分成不同的利益集团和派别”,“在共和政府中,是多数(不管它是如何组成的)制定法律。所以,当出于某种明显利害关系或某种共同的偏爱而促成某一多数时,用什么东西可以限制他们有失公允地侵犯少数的或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呢?”他在致杰斐逊的一次信中说,“凡政府中的实际权力所在之处,就存在压迫人的可能。就我们的政府而言,实际的权力在于社会中的多数,对私人权利之侵犯主要不来自有违选民意志的政府行动,而来自这样一些行动:在这些行动中,政府仅仅是选民的多数的工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真理,惜未为人们所足够注意。这一真理对我的思想所产生的印象很可能要比对你所产生者深得多。何处存在做坏事的利益和权力,一般就会做出坏事来,在这方面,一个强有力的利益集团决不会比一位强有力的自私君主心肠稍软些。”

概括麦迪逊成为美国“宪法之父”的原因篇五:江苏省扬州市、南通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江苏省扬州市、南通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写在答题纸的对应位置。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纸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方框内,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材料所述文化传统,其根源可以远溯到

A.夏商周时期开创的宗法制度 B.周朝开启的“家天下”时代

C.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 D.汉朝儒家倡导的“纲常名教”

2.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原始农业 B.个体农耕 C.千耦其耘 D.自然经济

3.随着佛教在我国的盛行,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而且形成了一种新

的书体——“写经体”。这说明

A.魏晋时期我国文学艺术达到最高峰

B.魏晋时期的书法最高成就是“写经体”

C.书法艺术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需要

D.书法艺术的产生源于宗教艺术的发展

4.《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科举制让人埋首功名利禄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5.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为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德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6.1894年9月,发生于黄海海战时期的邓世昌与其“义犬”的故事一直令国人感动并深信不疑。但亲历黄海之战的美籍军官马吉芬在回忆录中指出,“义犬救人”的故事并不存在,邓世昌和狗是一起沉下去,双双落水而死的。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A.当事人提供的资料最为可信 B.单一的当事人记载不符合历史真实

C.可以相互印证的资料信度更高 D.传说故事不具有历史研究的价值

7.据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这种现象说明了

A.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洋务企业的近代化因素增多

C.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D.国人受到新型商业模式利润的刺激

8.“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这段话应该是

A.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 B.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C.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D.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

9.右图是一份信函,对此信函解读不正确的是

A.此信函写于国共对峙时期

B.“紧急会议”指的是“八七会议”

C.“暴动计划”基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贺、叶军队”是指南昌起义部队

10.延安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

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

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分别是

A.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B.毛泽东思想萌芽、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

C.毛泽东思想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毛泽东思想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11.右下图为浙江东阳新闻网报道的永乐自然村村民蒋有军收藏的《一辈子第一回》选举宣传画

和广西梧州日报报道某市民收藏的《选民证》。下列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建国初期的基层民主选举

B.基层民主选举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

C.选民证见证了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D.选民证是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统一印制

12.21世纪以来,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农村土地经营的新办法,通过租赁转

让、大户承包、以地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既打破了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瓶颈,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的变革 B.中国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

C.面对国际市场冲击下的政策性调整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

13

.据《查士丁尼法典》记载:如果一匹租来的马被人偷走,租马的人该负什么样的责任?答案

是他必须赔偿这匹马的价钱给马的主人,因为他应该好好照顾这匹马。由此可见,《查士丁尼法典》

A.形成博大缜密的法律体系 B.注重保护奴隶主的权益

C.留下了重证据的法治传统 D.初步具有“契约”思想

14.“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说:“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

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据此判断,美国设立参议院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众议院的职权 B.实现制衡的最大化

C.精英政治取代平民政治 D.避免多数人的暴政

15.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

和国”。他论述的是

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B.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C.无产阶级第一个政权的建立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16.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

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商业革命”的影响 B.“价格革命”的影响

C.“商业战争”的失利 D.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7.二战后,欧美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

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有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新经济的出现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 ④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8.据某史学著作:“当事件发生时,(中苏间的)这种分歧完全公开化了,毛泽东主义者嘲笑苏

联害怕美国这只‘纸老虎’,而莫斯科则谴责北京存心想把世界拖入核战争。”文中的“事件”是

A.华约组织建立 B.朝鲜战争 C.柏林墙修筑 D.古巴导弹危机

19.2013年,美国学者彼得·马什在《新工业革命》一书中指出:“从1780年到20世纪末,人

类共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工业革命,即蒸汽机革命、运输革命、科技革命和计算机革命。前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仅局限于发达经济体,而此次新工业革命的最大亮点是其影响将均匀地遍及全球。„„将迎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民主化时代。”此材料反映的信息是

A.工业生产呈现分散化特点 B.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C.工业生产呈现均衡性特点 D.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20.“在欧洲(最早在法国)唯美主义与自然主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主要

表现在绘画上,反对学院派的保守,主张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直接获取光与色的无穷变化以作艺术表现„„也是人类将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的一种全新的成果。”此评论适用于

A.表达情感的浪漫主义绘画 B.反传统的“现代主义”艺术

C.穿透历史的“印象派”艺术 D.描写自然风光的现实主义美术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合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问题。

21.(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唐代海上丝路的繁荣与广州的极盛,是与中国安定团结的统一局面的出现,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的„„隋代开辟的沟通南北的的大运河成为唐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代又不断完善驿道设施,广州与长安相距数千里,快马3日可达,尤其是开元四年凿辟大庚岭道,把控粤赣咽喉的险峻山路,整治成浩浩落荡的坦途,使运河的南北大通道经赣江、北江而南伸至广州,大大缩短了丝绸之路的启发港广州与内地联系的路程。

——叶显恩《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

材料二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

概括麦迪逊成为美国“宪法之父”的原因篇六:江苏省泰州市2009—2010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三历史试卷

江苏省泰州市2009—2010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高三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 总分:120分)

命题人:李桂勤(省姜堰中学) 蒋兆勤(省姜堰中学)夏加圣(省姜堰中学) 审题人:高伟巍(兴化市教研室)张建平(泰兴市一中)王 瑶(省泰州中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分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选择题部分使用答题卡的学校请将选择题的答案直接填涂到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D.王室日益腐败

2.“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董仲舒思想中,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C.“春秋大一统” D.“三纲五常”

3.四位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题,各命一个小题。你觉得哪些最适宜 ①造纸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②印刷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者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武器 ④指南针——西欧海外殖民的助跑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下列不属于清王朝实行抑商与海禁政策的理由的是: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妨乱”

C.“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D. 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的反清斗争

5.观察下图,对图中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两类资本都在不断扩大 B.两类资本所占比重差距在缩小

C.外国资本一直占有优势 D.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6.清末以来,美国形象在中国教科书中所发生的变化和教科书对美国历史的解释,反映了近百年中国的美国研究及中国人认识美国的历程,以下哪一项反映的是民国初年中国人心中的美国形象

A.火车时代,堪比道家所言“乘风而行” B.战略盟友,民主国家

C.纸老虎,一天天坏下去 D.政治典范,民权楷模

7.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守旧、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 B.抵抗派、洋务派和维新派

C.洋务派、抵抗派和革命派 D.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8.刘大白在诗《红色的新年》中写道:“拿锤儿的说:‘世间底表面的,是谁造成的?你瞧!世间人住的、著的、使的,哪一件不是锤儿下面的工程?’拿锄儿的说:‘世间的生命,是谁养活的?你瞧,世间人吃的、喝的、抽的,哪一件不是锄儿下面的结果?’”(注:刘大白,最早反映工农生活的诗人,该诗创作于民国七年)其创作的背景是

A.胡适等人提倡新文学革命 B.南京国民政府统治黑暗

C.俄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D.李大钊创立中国共产党,宣传社会主义

9.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时,讲到:“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该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抗日战争

10.建国六十周年庆典上,天安门广场以复兴之路为主题,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打头的游行方阵分别命名为:开天辟地、艰苦创业、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下列史实与“艰苦创业”相关的是

A.新中国成立 B.一五计划制定与实施

C.开辟经济特区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1.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混合型国家”。该学者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

A.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 B.经济特区的设立

C.多种经济所有制的发展 D.外国资本的大量进入

12.右图反映了1979年以后我国进出口

贸易发展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包括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

建立 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④对

外开放格局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图中的两人在治国方略上存在很大差异的根源是

伯利克里 秦始皇

A.民主法制与君主专制 B.奴隶制商品经济和封建自然经济

C.“公民大会” 与“三公九卿” D.“政事共商”与“皇权至上”

1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A.求和是人类的本性 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

C.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

15.下列言论一语道破美国两党制实质的是

A.杰斐逊说:“如果非同一个政党一起就不能进天堂,我宁愿永不进天堂”

B.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认为党派精神是“政府的最危险的敌人”

C.一个政客说:“在一个共和党选区,我是民主党人;在一个民主党选区,我是共和党人;„„”

D.菲迪南德·伦德伯格指出:“两党只是同一个钱币的正反两面。”

16.“小孩走路自然需要父母的帮扶,当他成年的时候,父母的帮扶已经成为他赛场夺冠的羁绊,因为他体格健壮,需要的是无拘无束的赛场驰骋。”这个比喻可用来形容 ①英国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影响 ②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兴起

③重商主义经济思想没落 ④国家干预主义的兴起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7.有学者称: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几个满足的因素。当时有评论家评论说“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的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判断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哪个方面的支持?

A.技术支持 B.劳动力支持 C.市场支持 D.资本支持

18.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19.“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

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

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B.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C.改变策略,建立单极世界 D.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

20.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曾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要理解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我们应了解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文艺复兴 B.法国大革命 C.工业革命 D.宗教改革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1题12分,22题12分,23题14分,24题12分,25题10分。共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依泰晤士河而建的议会大厦是英国

的政治中心。它不仅外表雄伟壮观、内部装饰华丽,

而且其建筑结构和内部设计也能充分地体现世界

上最古老的君主立宪政体。据说英国国会开会时,

国王应坐在上议院的国王宝座上,但首相和议员需

从下议院进入自己的席位,普通公民也可在旁听席

观看议会进程。丘吉尔概括说,‚英国议会机构的

全部特质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 ,即议会下院是长

方形而不是半圆形的结构。因为长方形的会议厅更

适合政党体制。对个人来说,所谓‘左’、‘右’

立场很容易改变,但穿过发言席的行为需要慎重考虑。‛

材料二 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

——麦迪逊“美国宪法之父”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现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 “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和“强制政府控制自己”的?(4分)有人说,美国的政治体制一定比英国政治体制进步,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该建筑反映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地位如何?(2分)

(4)综合上述史实,你得到哪些认识? (2分)

22.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提出:“社会各阶层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 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场景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

(1)《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汴京清明时节的都市生活。有人说:“《清明上河

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2分)

场景二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 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2)结合场景二中有关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

(3分)

概括麦迪逊成为美国“宪法之父”的原因篇七:北京市东城区示范校2014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北京市东城区普通高中示范校2014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调研

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长10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

1. 中华传统文化中存在着浓烈的“孝亲”情感,下列各项与之有关联的是 ( ) A. 分封制度的影响 C. 礼乐制度的影响

B. 宗法制度的影响 D. 佛教信仰的影响

2.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 )

①私田开始出现

②农业产量的提高

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指当权者),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意:如同水往低处流),沛然谁能御之?”由此推断,该思想家主张 ( )

A. 清净无为 B. 以法治国 C. 仁政治国 D. 以德治民

4. 秦始皇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列对这一制度基本特征的概括准确的是 ( ) A.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 B. 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C.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D.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5.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背离了传统的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时期。下列记载中最能体现这一演变趋势的是 ( )

A. 有买及买(卖)也,各婴(悬挂之意)其贾(价) B.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C.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D.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

6.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 )

A.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C.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

D. 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7. 据史料记载,17世纪晚期,池州某地出现了“地多烟草、棉花,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现象。这说明了该地 ( )

①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农业经济衰退 ④商品经济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④

8.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这实质上是主张 ( )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 民主共和

B. 限制君权 D. 民为邦本

9. 中国古代某机构的职责是“见面”(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过朱”(将御笔增改的诏书过录至他本),该机构是 ( )

A. 汉朝的中朝 C. 明朝的内阁

B. 唐朝的中书省 D. 清朝的军机处

10. 下图是某中国古代文学史著作的目录,三个“□”处缺失的文字按顺序应该是 ( )

①丰满厚重 ③以形写神 A. ①③②

②豪放与婉约并重 ④极摹人情世态

C. ②①④

D. ④①③

B. ①②④

11.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B. 自然经济的解体 D. 国人崇洋媚外的思想

13. 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探索。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 ( )

A.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 “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 “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 “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14.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

A. 中国意识到变革制度的迫切性 C. 天朝上国的观念开始动摇

B. 传统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D. 促进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

15. 在下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诸条内容中,最能体现约法本质的是 ( ) A.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 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结社等自由 C. 实行责任内阁制 D. 确立三权分立的体制

16. 下图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

①列强开始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②民族企业发展迅速 ③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A. ①②

B. ②③

④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③④

D. ①③

17. “自有民国,八年以来,未见真民意、真民权,有之,自学生此举始耳。”康有为此语称赞的是 ( )

A. 公车上书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国民革命

18. 美国战地记者斯诺访问延安后,断言“中国人已发展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他所说的“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的局面开创于 ( )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19. 百团大战期间,国民党的38军以及许多民间抗日武装加入了作战行动。这体现了( ) A. 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 B. 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C. 国民党政策发生了变化 D. 中国战场由防御转为进攻

20. 下列对中共会议的论述中对应正确的是 ( ) ①中共三大——国共合作的实现 ②八七会议——革命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③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④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A. 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②③

21. 下图所示票证曾经是百姓购买粮食的重要凭证——粮票。这种粮票的发行与使用反映了当时 ( )

A. 百姓生活受制于计划经济

B. 浙江省粮食销售秩序井然

C. “文革”对经济发展的破坏 D. 国家因为天灾而粮食短缺

22. 下图为某学者所描绘的1700年以来中国、美国、西欧、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比重曲线图。其中与中国相符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3. 下表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二五”》的部分主题词摘编:

A. “一五”计划初步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B. “二五”期间工业生产大倒退 C. “六五”期间深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八五”期间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24. 美国“宪法之父”詹姆斯·麦迪逊说:“即使每一位雅典公民都是苏格拉底,每一次雅典人大会也仍然会是一堆群氓。”这段话从本质上说明了 ( )

A. 雅典民主缺少人文精神 C. 直接民主存在制度缺陷

B. 雅典民主没有法律保障 D. 雅典民主导致文明淹没

25. “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 )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A. ②③

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完成 C. ①③

D. ②④

B. ①②

26. 普罗泰戈拉提出:“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其理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 )

A. 客观评价古希腊城邦制存在的根本原因 B. 肯定“人”在城邦体制中的重要地位 C. 科学阐释制定城邦法律的基本原则

D. 强调美德即知识,突出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7. 马丁·路德曾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此语实际上( ) A. 证实了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 B. 说明了路德认同基督教的上帝造物说 C. 肯定了印刷术有助于新教思想的传播 D. 夸大了印刷术在传播中华文明中的影响

28. “所谓正义,主要地不是关于实际规则的对或错。人类的正义,是要求同样的事情,按同样的规则来处理,而且,这种规则应能适用于一切人,适合于一切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这是古罗马的法律谚语。这一谚语被欧洲人再次广泛宣扬是在 ( )

A. 文艺复兴中 B. 宗教改革中

C. 光荣革命中 D. 启蒙运动中

29. 1714年以后,英国国王乔治一世因不谙英国事务,再也没有否决过内阁会议的决定。这表明 ( )

A. 国王权力逐渐削弱

B. 国王不再对内阁负责

概括麦迪逊成为美国“宪法之父”的原因篇八: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及答案

2013年春高一历史月考试题(3月)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它的许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如此重要影响的内容主要是

①“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其斗争的主要原因是

A.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B.两党的治国方略不同 C.两党处于相互制约状态 D.两党的立场是根本对立的

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各邦保有一些民政自治权,而军事、外交、海关、货币、民法、刑法等权力均归中央政府。”上述内容反映出当时德国

A.有法西斯主义传统 C.实行君主立宪制 A.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C.公民的文化素养

B.仍然实行君主专制

D.实行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的联邦制 B.全体公民广泛参与 D.彻底摧毁封建统治

④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 C.②③

D.③④

2.右面这幅漫画反映了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的斗争。

4.“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谚语,它充分说明英国代议制的核心和关键是

5.19世纪70年代,梯也尔说:“共和制存在着,他是国家的合法政体。要求别的东西,将引起一场新的革命,并且是最可怕的革命。”这表明

A.梯也尔是巴黎公社政权的保护者 B.实行共和政体是当时法国的必然选择 C.共和派已经取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D.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

A.日本成为世界政治超级大国 C.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B.西欧和日本各国的政治实力远远超过美国 D.政治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

7.随着欧共体的建立,欧洲步入一体化快车道,他们“在这辽阔的领域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真正感到‘我在这里很自由自在,我也是这个国家的一个公民’的梦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对欧洲一体化的理解,其中不准确的是

A.欧洲各国组成一个国家 C.体现超国家权力

B.具有主权让渡性 D.成员国权力共享

8.被后人称为“美国宪法之父”的麦迪逊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这番话的意图是

A.美国不需要建立统一的政府 B.美国应该建立开明君主制国家 C.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独裁政权的出现 D.政府权力不能受任何力量的限制

9.《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时期,如果每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A.总统控制议会 B.总统权大、议会权小 C.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 D.行政权高于立法权

10.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天皇总揽统治大权,内阁辅佐天皇。包含相似规定的宪法是A.《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11.在德意 志帝国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德皇威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C.德意志帝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B.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 D.将军享有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利

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上述材料反映了德意志的政治特点是

12.近代英、法、美、德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代议制民主政治。代议制的主要特征是 ①选举 ②议会立法 ③分权制衡 ④保留君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3.某同学在自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下图是其中一张,请指出其错误数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4.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的共同之处是 ①体现了代议制民主的特征 ②规定了资产阶级国家政体 ③资产阶级斗争成果的法律总结 ④赋予全体公民以充分的选举权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经过七十多年长期艰难的斗争,最终确立的政体形式是 A.君主制 B.君主立宪制 C.联邦制 D.共和制

16.“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美国宪法》堪称是历史发展的里程碑。它们都

A.反映出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 B.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俄国二月革命是一场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争取以武装起义方式夺取政权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体现了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的演进 D.使本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17.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的观点普遍被西方思想家政治家所认同,为避免“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西方政治家们采取的措施是 A.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 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C.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建立分权制衡民主制度

18.美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不诉诸武力是为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19.2010年11月23日朝鲜炮击延坪岛。此后,由于担心朝鲜再度发起挑衅行为,韩美派出“乔治•华盛顿”号航母参加联合军事演习,此举遭到不少韩国民众的抗议。朝鲜半岛局势再度紧张,这表明

A.两极格局瓦解 B.世界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 C.国际恐怖主义呈现泛滥趋势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20.日本外务省次官栗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意图是 A.谋求世界霸权 B.确立多极化格局 C.与美欧军事抗衡 D.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21.对于“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这一主题,有四位同学分别用带“风”字的成语概括其特征,你认为概括得最恰当的是

A.风声鹤唳 B.风云变幻 C.风雨交加 D.风调雨顺

22.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英国是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先驱。这是因为英国“光荣革命”后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

A.责任内阁制 B.民主共和政体 C.总统制 D.君主立宪政体 2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B.空想社会主义者勾画了理想社会

C.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的工人运动 D.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日益暴露

24.十月革命前,列宁发表了重要演说,指出俄国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演说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性文件,它是

A.《共产党宣言》 B.《告俄国公民书》C.《和平法令》 D.《四月提纲》 25.“从波罗的海边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上述言论的出现 A.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C.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④欧洲煤钢共同体

A.②④①③ B.④①②③ C.②④③① D.④②①③

B.形成了军事集团的对峙 D.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复苏

26.下列国际组织,按照其成立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华约 ②北约 ③欧共体

27.美国史学家沃尔特说:“美国人正在丧失他们习惯于向世界发号施令的力量。„„到70年代,美国的无所阻拦的威力已经受到一些限制。” 当时限制美国“威力”的国际力量包括 ①欧盟 ②日本 ③不结盟运动 ④中国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28.日本东京大学田中明彦在1991年指出,冷战后的世界,军事上存在着美国一个中心,经济上存在着美、日、德三个中心,在政治上存在着美、俄、英、法、中五个中心。据此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美国已彻底失去世界霸权 C.中国已能左右世界格局 B.欧洲国家的综合实力最强 D.当今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

29.从下表中可以看出二战后在走向两极对抗的过程中,美苏是通过哪些方式控制和支配别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0.穿越时空,透过历史,我们依稀还能看到在欧洲东部矗立着一个巨人的身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夜之间,这个曾经伟岸的巨人倒下了。材料中的“一夜”发生在下面的哪一个时间之中?

A.1989年 B.1991年 C.1922年 D.1936年

年春高一历史月考试题(3月)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二、非选择题(共40分,41小题14分,42小题12分,43小题14分) 31.(14分)代议制是近代西方民主的主要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荣革命”使英国摆脱了专制王权,从而在欧洲第一个开始政治现代化的历程。“光荣革命”还开辟了一条英国式的发展道路,它用和平手段解决了国家的根本政体问题从此以后,英国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暴力冲突。英国现代化是一个和平的过程,传统的社会在和平和渐进上得到改造,而这个过程,正是从“光荣革命”开始的。

材料二:在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上,富兰克林一直在琢磨刻在华盛顿座椅上的太阳是日出还是日落。当他含着激动的眼泪在宪法文本上签字后,他说:“现在,我很高兴地知道,那是日出,而不是日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分析英国的政治现代化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二,阐述美国1787年宪法在权力结构中的原则并从这个角度谈谈你对“日出”一词的理解。(5分)

概括麦迪逊成为美国“宪法之父”的原因篇九:扬州2015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

扬州2015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

历 史2015.2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材料所述文化传统,其根源可以远溯到( )

A. 夏商周时期开创的宗法制度 B. 周朝开启的“家天下”时代

C.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 D. 汉朝儒家倡导的“纲常名教”

2. 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 原始农业 B. 个体农耕 C. 千耦其耘 D. 自然经济

3. 随着佛教在我国的盛行,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而且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写经体”。这说明( )

A. 魏晋时期我国文学艺术达到最高峰

B. 魏晋时期的书法最高成就是“写经体”

C. 书法艺术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需要

D. 书法艺术的产生源于宗教艺术的发展

4. 《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 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 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 科举制让人埋首功名利禄 D. 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5.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为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

A. “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 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 “三纲五常”是道德的价值内涵 D. “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6. 1 894年9月,发生于黄海海战时期的邓世昌与其“义犬”的故事一直令国人感动并深信不疑。但亲历黄海之战的美籍军官马吉芬在回忆录中指出, “义犬救人”的故事并不存在,邓世昌和狗是一起沉下去,双双落水而死的。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当事人提供的资料最为可信 B. 单一的当事人记载不符合历史真实

C. 可以相互印证的资料信度更高 D. 传说故事不具有历史研究的价值

7. 据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

为幸。”这种现象说明了 ( )

A. 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 洋务企业的近代化因素增多

C. 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D. 国人受到新型商业模式利润的刺激

8. “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这段话应该是( )

A. 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 B. 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C. 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D. 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

9. 下图是一份信函,对此信函解读不正确的是( )

常蔚:

我与平兄已于十九日到港,二十日开会报告一次。此间完全接受紧急会议之决策,并决定暴动计划„„蒋系人物均已离粤„„贺(贺龙)、叶(叶挺)军队之有□□□十九日已抵兴宁,但未证实。

八月二十二日

A. 此信函写于国共对峙时期 B. “紧急会议”指的是“八七会议”

C. “暴动计划”基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 “贺、叶军队”是指南昌起义部队

10. 延安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分别是( )

A.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B. 毛泽东思想萌芽、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

C. 毛泽东思想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 毛泽东思想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11. 右图为浙江东阳新闻网报道的永乐自然村村民蒋有军收藏的《一辈子第一回》选举宣传画和广西梧州日报报道某市民收藏的《选民证》。下列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 反映建国初期的基层民主选举

B. 基层民主选举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

C. 选民证见证了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D. 选民证是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统一印制

12. 21世纪以来,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农村土地经营的新办法,通过租赁转让、大户承包、以地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既打破了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瓶颈,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 反映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的变革 B. 中国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

C. 面对国际市场冲击下的政策性调整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

13. 据《查士丁尼法典》记载:如果一匹租来的马被人偷走,租马的人该负什么样的责任?答案是他必须赔偿这匹马的价钱给马的主人,因为他应该好好照顾这匹马。由此可见,《查士丁尼法典》( )

A. 形成博大缜密的法律体系 B. 注重保护奴隶主的权益

C. 留下了重证据的法治传统 D. 初步具有“契约”思想

14.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说:“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据此判断,美国设立参议院的主要目的是( )

A. 削弱众议院的职权 B. 实现制衡的最大化

C. 精英政治取代平民政治 D. 避免多数人的暴政

15. 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共和国”。他论述的是( )

A.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B. 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C. 无产阶级第一个政权的建立 D.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16. 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

A. “商业革命”的影响 B. “价格革命”的影响

C. “商业战争”的失利 D. 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7. 二战后,欧美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有( )

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 新经济的出现 ③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 ④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8. 据某史学著作:“当事件发生时,(中苏间的)这种分歧完全公开化了,毛泽东主义者嘲笑苏联害怕美国这只‘纸老虎’,而莫斯科则谴责北京存心想把世界拖入核战争。”文中的“事件”是( )

A. 华约组织建立 B. 朝鲜战争

C. 柏林墙修筑 D. 古巴导弹危机

19. 2013年,美国学者彼得·马什在《新工业革命》一书中指出:“从1780年到20世纪末,人类共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工业革命,即蒸汽机革命、运输革命、科技革命和计算机革命。前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仅局限于发达经济体,而此次新工业革命的最大亮点是其影响将均匀地遍及全球。„„将迎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民主化时代’。”此材料反映的信息是

( )

A. 工业生产呈现分散化特点 B.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C. 工业生产呈现均衡性特点 D. 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20. “在欧洲(最早在法国)唯美主义与自然主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主要表现在绘画上,反对学院派的保守,主张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直接获取光与色的无穷变化以作艺术表现„„也是人类将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的一种全新的成果。”此评论适用于

( )

A. 表达情感的浪漫主义绘画 B. 反传统的“现代主义”艺术

C. 穿透历史的“印象派”艺术 D. 描写自然风光的现实主义美术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1题13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共60分。要求分析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唐代海上丝路的繁荣与广州的极盛,是与中国安定团结的统一局面的出现,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的„„隋代开辟的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成为唐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代又不断完善驿道设施,广州与长安相距数千里,快马3日可达,尤其是开元四年凿辟大庚岭道,把控粤赣咽喉的险峻山路,整治成浩浩荡荡的坦途,使运河的南北大通道经赣江、北江而南伸至广州,大大缩短了丝绸之路的启发港广州与内地联系的路程。

——叶显恩《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

材料二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材料三 在2014年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上,国务委员杨洁篪指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臵。„„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将超过5 000亿美元,增加游客数量约5亿人次,使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率先受益。”

——杨洁篪《亚洲国家应增进互信,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中叶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4分)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3分)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与唐代丝绸之路相比有何不同。(4分)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认识。(2分)

22. 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是近代中西方历史上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探讨两者异同,能给我们带来些许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与新文化运动不同,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策略是温故以立新,彰往以察来。„„总之,文艺复兴是基于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新文化运动借助的不是本土文明的资源,而是外来文明的资源。

——《欧洲文艺复兴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 (文艺复兴中)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大旗下,人们急于索回被社会剥夺了的“天赋权利”,于是便表现出某种试图割断与群体联系的脐带„„李大钊„„强调政治机关是为全体人民的,每个人都是为社会国家做有益工作的人。他就把个人与社会相联系,把个人解放与民族救亡相联系。

——李海涛《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比较》

材料三 新文化时期的中国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都面临着一个追求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时代,这两个时代的社会精英们都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在传统之中开辟出一片新的思想与文化。

——《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在对待传统文化态度上有何不同。(4分)

概括麦迪逊成为美国“宪法之父”的原因篇十:2014-2015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4-2015学年度(上)

高一年级历史科期中考试试题

命题:彭延

辉;审核:张凤玲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

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周王朝历时近八百年,“盛时的势力,南方跨过长江,东北至今辽宁省,西至今甘肃省,东到今山东省。”为了有效统治广大领土,西周实行

A.宗法

制 B.分封制

C.郡县

制 D.行省制

2.《说文解字》中说:“宗,尊祖庙也。”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

A.宗教信仰

B.财产制度

C.血缘关系

D.地域联系

3.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4.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而在春秋时期诸侯墓葬里出现了用九鼎的现象,这说明

A. 社会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B.

当时人们更加迷信

C. 统治者比以前更加腐化 D.

当时的铸造业更加发达

5.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的主要意义在于

A.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C.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D.

实践了法家学说

6.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

象郡,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赵佗任南海郡郡尉,任嚣任龙川县县令。赵佗、任嚣要

A.接受秦始皇任命

B.负责将地方财政运送中央

C.定期朝觐秦始皇

D.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

7.徐天麟在《两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A.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制

D.郡国并行制

8.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吏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刑部

9.汉武帝时代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与征辟制

D.军功爵制

10. 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 A.西汉 B.

隋朝

C.宋朝 D.

清朝

11.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不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A.通判 B.

都察院

C.刺史 D.

军机大臣

12.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做官吏幕僚

13.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 唐代和宋代政治都比较民主 B.谏官存在是唐宋两代经济繁荣的根本

C. 唐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宋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14. “七国之乱”、“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发生的相同原因是

A.中央政府统治腐朽 B.地方势力膨胀的结果

C.皇帝与相权的矛盾 D.朝廷兵力空虚

15.下列有关元朝设立的行省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它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概括麦迪逊成为美国“宪法之父”的原因》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宪法的地位原因是 宪法频繁修改的原因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概括麦迪逊成为美国“宪法之父”的原因”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概括麦迪逊成为美国“宪法之父”的原因"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2977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