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同步练习梦溪笔谈

同步练习梦溪笔谈

2016-01-12 11:02:4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同步练习梦溪笔谈篇一:《梦溪笔谈》二则同步练习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同步练习梦溪笔谈》,供大家学习参考。

同步练习梦溪笔谈篇一:《梦溪笔谈》二则同步练习

《梦溪笔谈》二则·综合能力测试

(一)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

肯”。

1.《以虫治虫》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钱塘人,________代作

家。

2.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狗蝎( ) ②其喙有钳( )

3.解释字词。

①蔽( )②悉( )③旬日( )④穰( )

4.翻译加粗句。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区别下列各句中“之”的不同用法

①其虫旧曾有之。( )

②土人谓之“傍不肯”。( )

6.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岁以大穰”的原因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

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

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概括这一段文字三层大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钱氏据两浙时( ) ②方两三级( )

③但逐层布板讫( ) ④人履其板( )

3.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患其塔动( ) ②故如此( )

③未布瓦( ) ④贻以金钗( )

⑤匠师如其言( ) ⑥盖钉板上下弥束( )

4.解释句中的文言虚词

①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 ②乃以瓦布之( )

③贻以金钗( ) ④但逐层布板讫( )

⑤问塔动之因( )

5.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钱帅登之( ) ②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

③匠师如其言( ) ④此易耳( )

6.翻译句子

①六幕相联如胠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梦溪笔谈》沈括 存中 北宋 2.①xiē ②huì 3.①遮盖②全部或都 ③十天

④庄稼丰收 4.①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②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

两段。 ③年成因此而大丰收。 5.①语气助词,可不译。②代词,指子方虫的天敌。 6.围

绕子方虫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回答,言之有理即可。7.①子方皆尽 ②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

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1.①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②写喻皓

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③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

此事的反映。 2.①jù ②fāng ③qì ④lǚ 3.①担忧。②所以。③铺排。④赠给。⑤遵照。

⑥因为。 4.①在 ②用 ③拿 ④只 ⑤的 5.①塔 ②匠师 ③喻皓 ④指固塔这件事 6.①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②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7.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

重若轻。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已有多种外语译本。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带,后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 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 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 、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 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就性质而言,《梦溪笔谈》属于笔记类。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因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所记述的科技知识,也就具有极高价值,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因而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还称誉沈括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主要成就

[1]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 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宋史·沈括传》作者称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 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梦溪笔谈》为“中国科学史上 的坐标”。被世人称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1979年7月1日为了纪念他,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 台将该台在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2027命名为沈括。简而言之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技术 史上的重要文献,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天文学

《梦溪笔谈》阐释了沈括自己对浑仪、漏刻、圭表等天文仪器研制方面的许多创见,记述了他的“日 有盈缩”这一重要发现以及他关于实行阳历“十二气历”的建议。书中还准确描述了五星运行轨迹, 计算出月道与黄道交角每月后退度数更为精确的数值,正确说明月亮的盈亏生光现象,发明准确测定 极星位置的方法,详细记录并描述陨石特征及陨落过程,指出了铁陨石的存在,等等。这些均系天文 学史上值得一提的重要成就。沈括曾经制造过我国古代观测天文的主要仪器——

浑天仪;表示太阳影子的景表等。为了测得北极星准确位置,他连续三个月,每天用浑天仪观测北极星位置,把初夜、中夜、后夜所见到的北极星方位,分别画于图上,经过精心研究,最后得出北极星 与北极距三度。地球物理学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以磁石磨针锋”的指南针人工磁化方法及指南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现象(卷二十四),从而肯定了地磁偏角的存在。

声学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精心设计了一个声学共振实验。他剪了一个纸人,把它固定在一根弦上,弹动和该弦频率成简单整数比的弦时,它就振动使纸人跳跃,而弹其它弦时,纸人则不动。沈括把这种现象叫做“应声”。用这种方法显示共振是沈括的首创。在西方,直到十五世纪,意大利人才开始做共振实验。至今,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的中学物理课堂上,教师还使用这个方法给学生做关于共振现象的演示实验。 光学

《梦溪笔谈》中记载有关于光的直线传播,沈括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为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性质。他在纸窗上开了一个小孔,使窗外的飞鸟和楼塔的影子成像于室内的纸屏上面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他生动的指出了物、孔、像三者之间的直线关系。此外,沈括还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象的说明了月相的变化规律和日月蚀的成因。在《梦溪笔谈》中,沈括还对凹面镜成像、凹凸镜的放大和缩小作用作了通俗生动的论述。他对我国古代传下来的所谓“透光镜”的透光原因也作了一些科学解释,推动了后来对“透光镜”的研究。《梦溪笔谈》记述了算家所谓的“格术”,沈括以之解释小孔和凹面镜成像,开辟了“格术光学”这一光学新领域。沈括对透光镜的研究,思考缜密,多有可采之处。

数学

《梦溪笔谈》讨论了垛积问题,发展了《九章算术》以来的等差级数,建立了隙积术,其实质是解决了高阶等差级数的求和问题。书中还探讨了会圆术,沈括从计算田亩出发,考察了圆弓形中弧、弦和矢之

间的关系,得出了新的弓形面积的近似公式。隙积术和会圆术的建立,为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为此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曾给予沈括以极高的评价。

地质地理

《梦溪笔谈》记述了沈括对浙江雁荡山、陕北黄土高原地貌地质的考察,明确提出了流水侵蚀作用说。该书还通过对化石的讨论来论证古今气候变化,对矿石资源亦有涉及,指出江西铅山山涧水中有胆矾,可以炼铜;发现陕北的石油可以用于照明和制墨(卷二十四)。在地图制作方面,记述了沈括以熔蜡和木屑制作立体地图的发明,这一发明早于欧洲约七百余年。书中对地图制做中州县相对方位的描述,由传统8个方位增至24个方位,同时特别重视对两地间直线距离——“鸟飞之数”的测量,使州县相对位置更为可靠。

生物医学

《梦溪笔谈》对生物医学知识也多有记述,且大都观察准确,记录详实,能够从实际出发,辨别真伪,补正古书之不足。

选文一

原文: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或曰:「蛟 梦溪笔谈蜃之气所为」,疑不然也。欧阳文忠曾出使河朔,过高唐县,驿舍中夜有鬼神自空中过,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其说甚详,此不具纪。问本处父老,云:「二十年前尝昼过县,亦历历见人物。」土人亦谓之海市,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也。

译文:登州的海中,有时会出现(别样的)云层雾气,就像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这些都清晰可见,被称之为海市。有人说“蛟蜃的呼吸造成的”,我怀疑不是这样。欧阳文忠曾经被派往河朔任职,在经过高唐县时,在驿舍中的晚上,听到有鬼神从空中经过和车马人畜的声音,(所有这些声音)都一一可以辨别。他的描述特别详细,在这里不具体写。访问本地的乡人父老,(他们)说:“二十年前曾经大白天地(海市现象)经过本县,也是清晰得可以看见(那些)人和物。”当地人也把它叫海市,这跟登州所见到的大约类似。

选文二

原文: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歳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歳,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歳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歳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译文:宋朝皇佑二年,吴州一带闹大饥荒,饿死的人铺满道路。当时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治理浙西,下令散发米粮赈灾。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吴州民俗喜好赛舟,并且笃信佛教。范仲淹于是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从春至夏,当地的百姓几乎天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船。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对他们说:“饥岁荒年工钱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兴土木的大好时机。”于是各寺庙住持无不招募工人大肆兴建。范仲淹又召募工人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人。掌监察的官员,认为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所以上奏弹劾范仲淹。范仲淹上奏说:“臣所以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官府大兴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余钱可花的百姓,嘉惠贫苦无依的穷民,使得靠出卖劳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赖官府与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背井离乡,饿死荒野。”这年全国的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 这是文正给他们带来的恩惠体恤老百姓的苦处,所以保护他们的利益。这是先王的恩惠。

选文三

原文: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月本无光,尤银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旁,故光侧而所见如钩;日渐远,则斜照,而光稍满。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圜。此有以知其如丸也。

译文:日月的形状像球体。怎么知道的呢?用月亮的盈亏可以证明。月亮本来没有光,就像银质的小球,太阳照射它才发光啊。光开始出现在月亮上时,太阳在它的侧面,所以光亮显示在月球的侧面而且看见的像钩形;太阳渐渐走远,就斜着照在了月亮上,所以月光稍稍变得圆满。就像一个圆球,用粉涂上一半,侧面看它,那么涂上粉的地方就像弯钩一样;正面看它,就是正圆。凭借这个就知道月亮的形状是球体的。

选文四

原文:世人以竹、木、牙、骨之类为叫子,置人喉中吹之,能作人言,谓之“颡叫子”。 尝有病瘖者,为人所若,烦冤无以自言。听讼者试取叫子令颡之,作声如傀儡子。粗能 辨其一二,其冤获申。此亦可记也。

译文:世上的人管诸如竹子、木头、牙齿、骨头这类东西叫做子,把它放在人的喉咙里用气吹它,能发出象人说话一样的声音,因此称它为“颡叫子”。 曾经有一个不能说话的人(哑巴),被人冤枉(或是陷害)了,含有冤屈但是说不出来。当官的(或者是判案的)试着拿叫子放到他喉咙里,(于是他)发出了像傀儡人一样的声音。大约可以听清其中的一部分,(于是)他得以申冤。这也是可以记录的。 选文五

原文: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学士院玉堂,因为

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玉堂东边,承旨阁子的窗格上有火烧过的痕迹。原来宋太宗曾在夜间驾临玉堂,那时苏易简是学士,已经睡下了又匆忙起来,没有烛火照着穿衣戴帽,侍从的宫女便从窗格间伸进烛火照明。到现在也不打算更换烧过的窗格,以便把它留作玉堂的一段佳话。

初一语文《梦溪笔谈》阅读练习答案

一、字词解释

据:占据,统治。

患:意动用法,以塔动为患。

布:铺设

密:形容词做状语,秘密地

贻:名词动用,送给

讫:完毕

实:形容词做状语,牢固地

束:动词用为形容词:捆得紧

胠箧:箱子

履:名词做动词:踩

持:支撑,扶持

精练:精明干练

方两三级,方

患 其塔动, 患

匠师如其言,如

塔遂定,遂

二、理解课文

1.“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

同步练习梦溪笔谈篇二:七年级语文梦溪笔谈二则同步练习 苏教版

《梦溪笔谈》二则 同步练习(1)

一、填空 12分

1、《梦溪笔谈》共__________卷,内容涉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_________时期的科学成就。作者_________字

_________,浙江钱塘人,是________ 家________ 家。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下列加点字注音8分

狗蝎( ) 大穰( ) 喙( )有钳 梵( )天寺 ....

金钗( ) 贻( ) 蔽地( ) 履其板( ) ....

三、解释下面各句加点词的意思10分

1、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旬日子方皆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岁以大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两三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便实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盖钉板上下弥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人履其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匠师如其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贻以金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虚词 9分

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 其虫旧曾有之 ____________ 以丛草为林____________ ...

之 其虫旧曾有之___________ 其 其喙有钳 ____________ 以 以钳搏之____________ ...

便实钉之 ____________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__________ 岁以大穰____________ ...

五、下面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B、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C、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D、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六、简答题8分

1、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说说“傍不肯”应运而生的原因吗?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语段,回答问题32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及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 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解释加点的字。8分

①钱氏据两浙时 ②但逐层布板讫 ...

③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④匠师如其言 ..

⑤患其塔动 ⑥及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

⑦六幕相持 ⑧便实钉之 ...

2、这篇文言短文可分为三个层次,请用“|”在文中标出来,并写出各个层次的大意。12分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8分

①盖钉板上下弥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用了怎样的写法来突出喻皓的建筑技术的高超的?请举例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

问之,浩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宋朝)以

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行于世。世传浩惟一女,年十余岁,每卧,

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越年,撰成《木经》三卷,今行于世是也。

注:都料匠:工匠的总管。

1、文中的预浩与课文中的喻皓是否同一个人?请在文中找出能说服人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

世传浩惟一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古人都有名、字、号。请写出下列著名诗人、词人的号。8分

陶渊明号 ; 李白号 ;

杜甫号 ; 白居易号 ;

苏轼号 ; 陆游 ;

辛弃疾 ; 李清照 ;

一、1、三十 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等(写满六个即可)。北宋 沈括 存中 科学家 政治家

二、xiē ráng huī fàn chāi yí bì lǚ

三、1、成为 2、十日 3、丰收 4、才 5、使„„坚实 6、更加 7、走,踩踏 8、遵照 9、赠给 10、通“服” 佩服

四、之: 结构助词,的 助词,无义可不译 指木板 其:这样,这种 它的,傍不肯的 他的,工匠的 以:把 用 因为 五、D

六、1、现在我们用农药治害虫,带来了污染,而采用以虫治虫的办法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由此看过,这种办法在今天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

2、无一定答案。只要能说出自然界食物链的规律,举出青蛙食害虫保护庄稼,啄木鸟食树洞里的虫子,保护树木等即可。 七、1、①统治 ②只,只要 完 ③派 ④他的(喻皓的) ⑤担心 ⑥像 ⑦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 支撑 ⑧用钉子钉牢

2、第一层:“到而动如初”: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第二层:“到塔遂定”: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第三层:“到伏其精练”: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众人对此事的反应。

3、①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 ②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4、运用反衬和侧面描写来烘托喻皓的建筑技术的高超的。 以匠师的“无可奈何”来反衬,又用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再用议论:人皆伏其精练。

八、1、是同一个人。根据:两个人都是宋朝人,都精木工。原句: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

2、世人相传说预浩只有一个女儿。

九、靖节先生 青莲居士 少陵野老 香山居士 东坡居士 放翁 稼轩 易安居士

同步练习梦溪笔谈篇三: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同步导练 苏教版

《〈梦溪笔谈〉二则》同步导练  我国的科技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有一部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作品,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科技史上的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较为详细地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取得的高度成就。课文所选的两则,文字简洁生动。《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梵天寺木塔》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的过程。相信你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对我国古代的科学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疏通文句】1.查字典,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蝎( ) 喙( ) 穰( ) 贻( ) 遂( ) 箧( ) 2.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1)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如:①而动如初 ②匠师如其言(2)以:①岁以大穰 ②以钳搏之(3)之:①方为秋田之害 ②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4) 方:①方为秋田之害 ②方两三级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1)贻以金钗( )(2)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3)但逐层布板讫( )(4)方为秋田之害( )5.请把句子中省略的成分补全。(1)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2)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点石成金省略句通常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四种,其中尤以主语省略和宾语省略更为常见。掌握了这些特点,通过"句不离章"或联系上下文分析,把握省略句就容易了。6.区分下列黑体字古今意思的不同。(1)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2)方为秋田之害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7.翻译下列句子。(1)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未布瓦,上轻,故如此。(4)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点石成金  正确翻译文言句子,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对句子应能准确地断句、停顿;2.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3.辩清该句的句式及其特点,并能将该文言句式转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 4.加强积累,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句、精彩句和文眼句多作记忆,以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感知内容】8.《以虫治虫》一文中"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是怎样的?9。《梵天寺木塔》中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

决了塔动了的问题?为什么要写众人对此事的反应?【探究问题】10.读了《以虫治虫》一文,它给你怎样的启示?11.《梵天寺木塔》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能力拓展】12.同学李军想进一步了解《梦溪笔谈》相关知识,请你为他提供几个获取该项知识的途径。参考答案:1.xiē huì rang yí suì qiè2.(1)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3.(1) ①像②遵照(2) ① 因此②用(3) ①的②之:第一个"之",语气助词,无义。第二个"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4)①正②才 4.(1)赠送(2)于是(3)只要 完毕 (4)成为5.(1)(傍不肯)遇子方虫,(傍不肯)则以钳搏之,(子方虫)悉为两段。(2)(匠师)无可奈何,(匠师)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其妻)贻(之)以金钗,问塔动之因6.(1)密:暗中,秘密地。使:派。秘密派遣的使者(2)正 与圆相对7.(1)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2)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3)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4)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8.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9.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10.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11.文章记叙喻皓的语言较想详,因为中最能体现他记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中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12.从网络寻找,从图书馆查资料,从相关书籍查找。等等。链接阅读:               《梦溪笔谈》一则               江苏 邱孔龙设题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辩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

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始筀竹笋,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牙;一丘之禾,是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卷二十六 药议》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此殊未当: 但二月草已芽:若有宿根:缘土气有早晚: 凌冬不凋: 则粪溉者先牙: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本文批判了固定在二、八月采药的旧法,以通俗的事实和道理说明了采药不可拘于固定的月份。作者指出,因为药用( )的不同,( )也应随之不同,这样才能保证药物的质量;作者还进一步阐明了植物生长、成熟的早晚,是因( )、(   )、(    )、(    )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因此采药的时间决不可以限于固定的月份。(2)针对使用部位不同方面,作者依次直接说明" ""五种情况。(3)作为一篇说明文,这一层作者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3、翻译下列句子(1)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2)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4、问答题①作者是否认为"古法"说的采药时间完全错误?②说到"皆不可限以时月"已将"古法"基本否定,为什么下还要说"土气"和"天时"?③说"土气""天时"这一层,所举例证大多跟草药无关,是否离题? 参考答案:1、殊:很,特别。但:只,只是。芽:发芽。名词作动词用。若:假如。缘:因为。凌:越过。粪:施粪肥,作动词用。2、(1)植物部位   采药的时间  地理条件、植物特性、气候变化和人力栽培(2)用根者,用叶者,用芽者,用花者,用实者。(3)直接说明,举事例,作比较3、(1)大致上使用根块的,假如有宿根的,必须等到没有茎叶时候采,那么津液都集中在它的根部。(2)南方一带桃李在冬天结果实,北方地区桃李则在夏天茂盛4、①作者并未完全否定"古法",认为在二月、八月采芽还是对的,但采根、叶、花、果则不应限制在这个时间,所以说它"殊未当"。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者立论是正确的。②用对比的方式来说明采根时间不同则效果不

同,以此证明不按该部位的最佳采集时间去采,则效果不佳,这是作者的主要论据之一。这个道理既已说清,下文再说到叶、芽、花、果时,就不再做对比说明了--仅此一端即可看出本文的实质是议论,说明是手段;如果是说明文,在叶、芽、花、果中至少可以选出两项作比较详细的说明。③第二层虽已指出各部位的最佳采集时间,却未指明月份。为什么呢?第三层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植物的生长过程特别是各部位的生长状态,要受地势、物性、地气、人力等因素的制约。有了这一番理论性的说明,采草药不可"拘以定月"的论点就完全确立了。文中所举例证都不是草药,但草药也是植物,同样要受上述诸因素的制约,不能叫做"离题"。1

同步练习梦溪笔谈篇四: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同步导练 苏教版

《〈梦溪笔谈〉二则》同步导练

我国的科技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有一部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作品,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科技史上的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较为详细地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取得的高度成就。课文所选的两则,文字简洁生动。《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梵天寺木塔》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的过程。相信你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对我国古代的科学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

【疏通文句】

1.查字典,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

蝎( ) 喙( ) 穰( ) 贻( ) 遂( ) 箧( )

2.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1)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如:①而动如初 ②匠师如其言

(2)以:①岁以大穰 ②以钳搏之

(3)之:①方为秋田之害 ②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4) 方:①方为秋田之害 ②方两三级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

(1)贻以金钗( )

(2)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

(3)但逐层布板讫( )

(4)方为秋田之害( )

5.请把句子中省略的成分补全。

(1)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2)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1)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2)方为秋田之害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

(1)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4)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8.《以虫治虫》一文中“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是怎样的?

9。《梵天寺木塔》中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了的问题?为什么要写众人对此事的反应?

【探究问题】

10.读了《以虫治虫》一文,它给你怎样的启示?

11.《梵天寺木塔》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能力拓展】

12.同学李军想进一步了解《梦溪笔谈》相关知识,请你为他提供几个获取该项知识的途径。

参考答案:

1.xiē huì rang yí suì qiè

2.(1)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1) ①像②遵照(2) ① 因此②用(3) ①的②之:第一个“之”,语气助词,无义。第二个“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4)①正②才

4.(1)赠送(2)于是(3)只要 完毕 (4)成为

5.(1)(傍不肯)遇子方虫,(傍不肯)则以钳搏之,(子方虫)悉为两段。

(2)(匠师)无可奈何,(匠师)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其妻)贻(之)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6.(1)密:暗中,秘密地。使:派。秘密派遣的使者

(2)正 与圆相对

7.(1)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2)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3)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4)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8.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

9.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10.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11.文章记叙喻皓的语言较想详,因为中最能体现他记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中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

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2.从网络寻找,从图书馆查资料,从相关书籍查找。等等。

链接阅读:

《梦溪笔谈》一则

江苏 邱孔龙设题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辩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始筀竹笋,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牙;一丘之禾,是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卷二十六 药议》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此殊未当: .

但二月草已芽: ..

若有宿根: .

缘土气有早晚: .

凌冬不凋: .

则粪溉者先牙: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批判了固定在二、八月采药的旧法,以通俗的事实和道理说明了采药不可拘于固定的月份。作者指出,因为药用( )的不同,( )也应随之不同,这样才能保证药物的质量;作者还进一步阐明了植物生长、成熟的早晚,是因( )、( )、( )、( )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因此采药的时间决不可以限于固定的月份。

(2)针对使用部位不同方面,作者依次直接说明“ “”五种情况。

(3)作为一篇说明文,这一层作者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3、翻译下列句子

(1)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

(2)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

4、问答题

①作者是否认为“古法”说的采药时间完全错误?

②说到“皆不可限以时月”已将“古法”基本否定,为什么下还要说“土气”和“天时”?

③说“土气”“天时”这一层,所举例证大多跟草药无关,是否离题?

参考答案:

1、殊:很,特别。但:只,只是。芽:发芽。名词作动词用。若:假如。缘:因为。凌:越过。粪:施粪肥,作动词用。

2、(1)植物部位 采药的时间 地理条件、植物特性、气候变化和人力栽培(2)用根者,用叶者,用芽者,用花者,用实者。(3)直接说明,举事例,作比较

3、(1)大致上使用根块的,假如有宿根的,必须等到没有茎叶时候采,那么津液都集中在它的根部。

(2)南方一带桃李在冬天结果实,北方地区桃李则在夏天茂盛

4、①作者并未完全否定“古法”,认为在二月、八月采芽还是对的,但采根、叶、花、果则不应限制在这个时间,所以说它“殊未当”。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者立论是正确的。

②用对比的方式来说明采根时间不同则效果不同,以此证明不按该部位的最佳采集时间去采,则效果不佳,这是作者的主要论据之一。这个道理既已说清,下文再说到叶、芽、花、果时,就不再做对比说明了——仅此一端即可看出本文的实质是议论,说明是手段;如果是说明文,在叶、芽、花、果中至少可以选出两项作比较详细的说明。③第二层虽已指出各部位的最佳采集时间,却未指明月份。为什么呢?第三层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植物的生长过程特别是各部位的生长状态,要受地势、物性、地气、人力等因素的制约。有了这一番理论性的说明,采草药不可“拘以定月”的论点就完全确立了。文中所举例证都不是草药,但草药也是植物,同样要受上述诸因素的制约,不能叫做“离题”。

同步练习梦溪笔谈篇五:《梦溪笔谈》二则练习题及答案

《梦溪笔谈》二则·综合能力测试

(一)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以虫治虫》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钱塘人,________代作家。

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狗蝎( ) ②其喙有钳( ) ..

3.解释字词。

①蔽( )②悉( )③旬日( )④穰( )

4.翻译加粗句。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区别下列各句中“之”的不同用法

①其虫旧曾有之。( )

②土人谓之“傍不肯”。( )

6.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岁以大穰”的原因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概括这一段文字三层大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钱氏据两浙时( ) ②方两三级( ) ..

③但逐层布板讫( ) ④人履其板( ) ..

3.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患其塔动( ) ②故如此( ) ..

③未布瓦( ) ④贻以金钗( ) ..

⑤匠师如其言( ) ⑥盖钉板上下弥束( ) ..

4.解释句中的文言虚词

①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 ②乃以瓦布之( ) ..

③贻以金钗( ) ④但逐层布板讫( ) ..

⑤问塔动之因( ) .

5.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钱帅登之( ) ②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 ..

③匠师如其言( ) ④此易耳( ) ..

6.翻译句子

①六幕相联如胠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梦溪笔谈》沈括 存中 北宋 2.①xiē ②huì 3.①遮盖②全部或都 ③十天 ④庄稼丰收 4.①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②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③年成因此而大丰收。 5.①语气助词,可不译。②代词,指子方虫的天敌。 6.围绕子方虫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回答,言之有理即可。7.①子方皆尽 ②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1.①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②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③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映。 2.①jù ②fāng ③qì ④lǚ 3.①担忧。②所以。③铺排。④赠给。⑤遵照。⑥因为。 4.①在 ②用 ③拿 ④只 ⑤的 5.①塔 ②匠师 ③喻皓 ④指固塔这件事 6.①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②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7.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同步练习梦溪笔谈篇六:《山市》同步练习1

《山市》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给加粗字注音:

青冥( ) 禅院( ) 飞甍( ) 高垣( )

睥睨( )( ) 连亘( ) 窗扉( ) 倏忽( )

2.本文选自 ,作者蒲松龄, 文学家,号 。

3.用课文原句回答:“山市”从开始到最后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

4.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

5.山市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从 到 为初生阶段; 为发展阶段; 是高潮阶段。

6.课文如删掉“始悟为山市”一句,并不影响文中对“山市”描写的连贯性,为什么不能删去?

7.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然数年恒不一见 (恒: )

⑵无何,见宫殿数十所 (无何: )

⑶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 (连亘: )

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依稀: )

⑸数至八层,裁如星点(裁: )

⑹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逾时: )

8.翻译下列句子:

⑴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⑵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⑶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⑷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长虹饮涧

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熙宁(熙宁:宋神宗年号。)中,予使契丹,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卓帐:建起帐篷。卓:直立。)。是时新雨霁(霁:雨后初晴。),风虹下帐前涧中。予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縠(绡縠:丝绸和纱的代称。)。自西望东则见;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

(宋沈括《梦溪笔谈》)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信然(然: )

是时新雨霁(是: )

虹两头皆垂涧中(垂: )

稍稍正东,逾山而去(逾: )

10.指出文中通假字所通的字和含义。

“铄”通 ,意思是 。 “见”通 ,意思是 。 “扣”通 ,意思是 。

11.从文中所写的内容看,《梦溪笔谈》是一部介绍 的书。

12.长虹饮涧的过程为 。

13.“自西望东则见;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写出了彩虹从 到 的过程。

14.作者采用了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15.“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符合本文介绍的知识吗?

16.指出下边句子“之”的含义和用法。

予同职扣涧观之:

立涧之东:

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

17.文中画线句子是什么意思?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二)

哀溺文

永(永:即永州)之氓(氓:民,百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湘水:即湖南境内的湘江)。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货:这里指钱)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

柳河东集》)

18.柳宗元,字 , 代散文家,他与同时代的另一位散文家 并称。

1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永之氓咸善游(咸: )

中济,船破,皆游(济: )

曰:“何不去之?”(去: )

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汝愚之甚

21.找出与文中“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中“其”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其一犬坐于前。

D.公问其故。

22.本文刻画了一个守财奴的形象,文中主要运用了 、 的描写方法。

23.请你谈谈文中永之氓溺死的原因。从中你受到何种启示。

《山市》答案

1.略 2.《聊斋志异》;清代;柳泉居士 3.要把握山市发生变化的三个阶段,同时注意时间词语“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的顺序。

4.回答抓住山市变幻莫测这一特征即可。 5.孤塔高耸、宫殿出现、城郭的出

现、危楼的出现 6.不能。这是一句描写中的议论,除有点题的作用之外,其中一个“悟”字,更表明了所见所闻景象与真实无异。 7.⑴经常⑵不久,不一会儿⑶连绵不断⑷隐隐约约⑸通“才”⑹过了一会儿 8.⑴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⑵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⑶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⑷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 9.然:这样;是:这;垂:落;逾:越过 10.烁:闪烁;现:出现;叩:靠近 11.科学技术 12.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縠 13.出现;消失

14.时间 15.符合。因为虹是雨后反射日光,日光在雨后一照就出现,符合自然规律。 16.它,指彩虹,代词。的,助词。助词,表停顿,无意义。 17.世界间传说彩虹能进入溪涧喝水,相信是这样的。不同意。虹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是具体事物,不能进入溪涧饮水。“长虹饮涧”只是一种形象说法,重在突出其形状优美。 18.子厚;唐;韩愈 19.咸:全,都。济:渡。去:除去,抛弃

20.有五六个人乘一小船横渡湘水。你太愚蠢了。 21.C 22.语言、动作 23.原因:过分看重钱财。启示略

同步练习梦溪笔谈篇七:梦溪笔谈练习题

苏教版初中七上《〈梦溪笔谈〉二则》基础训练题1

1. 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狗蝎( ) .

喻皓( ) .

胠( ) . 喙( ) .贻( ) .箧( ) .大穰( ) .讫( ) .履( ) .

(2)悉为两段____________ . 梵( ) .弥( ) .2.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土人谓之“傍不肯”____________ .

(3)患其塔动____________ .(4)故如此____________ .

(5)塔遂定____________ (6)盖钉板上下弥束____________ ..

(7)六幕相联如胠箧____________ (8)人履其板____________ ...

3.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 用“/”划分下面句子的节奏。

(1)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

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中匠师“密使其妻”后,喻皓为什么会“笑”呢?请充分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并请你写出带该字的成语,写得越多越好。

(1)患其塔动( ) 带“患”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 .

(2)如土中狗蝎( ) 带“如”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 .

(3)故如此( ) 带“故”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 .

8. 文学常识填空。

《梦溪笔谈》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

家。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

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

9. 下面对课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忽有一虫生”“忽”字表明事出意外。说明害虫无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

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

B. “岁以大穰”“以”是“因为”之意。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底消

灭了子方虫,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C.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无可奈何”表明大

家无计可施,“密使”“赔以金钗”写匠师为解决“塔动”问题费尽心机,反衬喻皓技术之高。

D.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中“笑”表现出喻皓

为自己能解决“塔动”问题而由衷的高兴、得意地笑。

(二)阅读 (甲)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

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浩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宋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有《木

经》三卷行于世。世传浩惟一女,年十余岁,每卧,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越年,撰成

《木经》三卷,今行于世是也。 (欧阳修《归田录》)

(乙)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

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贴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

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

伏其精练。 (沈括《梦溪笔谈》)

5. 给下列画线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 )

A. 规章制度

C. 规格 B. 制造方法(技艺) D. 艺术

(2)(乙)文:人皆伏其精练( )

A. 简练 B. 精明 C. 高明 D. 精当

6. (甲)文中有四个加线的“之”,它们的正确解释分别是( )

A. ①代宝寺塔 ②塔不正的原因 ③代宝寺塔 ④结构助词“的”

B. ①代宝寺塔 ②代预浩 ③代宝寺塔 ④结构助词“的”

C. ①代宝寺塔 ②塔不正的原因 ③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结构助词“的”

D. ①代宝寺塔 ②代预浩 ③代宝寺塔 ④取消句子独立性

7. (甲)文中的“都料匠预浩”与“预都料”是不是指一个人?“都料匠”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从这两篇文章的内容来看,你能否断定(甲)文中的预浩与(乙)文中的喻皓是一个

人?从文中找出根据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翻译“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下面有关(甲)、(乙)两文的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

A. 预浩 木塔

B. 预浩父女 杭州木塔

C. 预浩父女 杭州梵天寺木塔

D. 预浩 梵天寺木塔

11. 《梵天寺木塔》详细记述怎样解决塔动的问题,而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则用“如其言”

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

综合题

1.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2.《梵天寺木塔》用了怎样的写法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的?

《以虫治虫》阅读专项练习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

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

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以虫治虫》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浙江钱塘人,________代作家。

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狗蝎( ) ②其喙有钳(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其喙有钳 ( ) (2)岁以大穰 ( ) (3)悉为两( ) ...(4)旬日子方皆尽( ) (5)方为秋田之害( ) (6)千万蔽地( ) ....(7)悉为两段 ( ) (8)其虫旧曾有之( ) ..4.区别下列各句中“之”的不同用法。

(1)其虫旧曾有之( )(2)土人谓之“傍不肯” ( )

5.下列各组中的加点字相同的两项是( )( )

A.方为秋田之害/方两三级 B.而动如初/匠师如其言 C.以钳搏/以瓦布之

D.问塔动之因/其虫旧曾有之 E.旬日子方皆尽/人皆伏其精练

6.《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 ”消灭

“ ”,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情况

7.填空(用原语句填写)。

文章一开始就用一个“ ”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

之急。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用“ ”说明为数众多,用

“ ”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大。最后用“ ”的结果

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8.用原文回答“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你还能想到

生物防治害虫方面的其他例子吗?

答:

9.“岁以大穰”的原因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答:

10.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

答:

11.请用一句话概述《以虫治虫》的内容。

答:

12.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

13.文段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14.翻译下列句子。

(1)方为秋田之害。

译: 。

(2)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

译: 。

(3)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译: 。

(4)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译: 。

(5)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

补充课外文言文阅读《人有负盐负薪者》,回答问题。

人有负盐负薪者 李延寿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

背之物。惠遣争者出,顾州纪纲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

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①藉(jiè):垫、衬。②惠:即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顾州纪纲: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

(1)解释加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步练习梦溪笔谈篇八:科学七年级下同步练习经典(含答案)

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一节 感觉世界

1、 皮肤内分布着多种__________,能感受外部环境中的许多信息。

2、_________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所以盲人一般用这个部位来“阅读”盲文。

而_________部位对热敏感的神经末梢比较丰富,所以我们一般用这个部位来测试病人额上的

温度。

3、香味通过鼻腔,刺激________末梢,由_________神经将香味传到_________,从而形成嗅觉。

4、“时间长了,腥臭味就闻不出来了。”这是由于大脑的____________疲劳的缘故。

5、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____________,其内有许多____________细胞,能感受各种

不同物质的刺激,特别是对______态物质的刺激尤其敏感。

6、皮肤的功能有 ( )

A、触觉 B、痛觉 C、冷觉和热觉 D、以上都是

7、以下有关嗅觉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B、同一动物对各种物质的敏感程度都很强

C、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灵敏

D、“时间长了,腥嗅味闻不出来”是因为这时已不能形成嗅觉

8、 形成味觉的部位是 ( )

A、味觉细胞 B、舌头 C、味蕾 D、大脑

9、 对酸味最敏感的部位是 ( )

A、舌尖 B、舌根 C、舌两侧中部 D、舌两侧前部

10、若让你只用手去判断物体的形状,你会用哪个部位 ( )

A、手心 B、指尖 C、手背 D、任意一个

11、人在感冒的时候,____________的灵敏度会下降,此时味觉测试显示________(填“正常”或“不

正常”),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测试舌的不同部位对不同味道的敏感性的实验时,测试完一种味道后要____________,这是

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一块糖放在口中,一开始觉得不甜,后来慢慢地越来越甜,这说明____________。

14、用什么方法可将气味暂时收集和保存起来?

15、装饮料用的“一拉罐”,你如何判断它是铝制的还是铁制的?你能想出哪几种方法?并请试一

试。

16、你有哪些方法可判断颜色相近的黄酒和油?

第二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将一根橡皮筋扣在椅子背上,用手将它拉紧,拨动它。你听见声音了吗?并且你是否观察到

橡皮筋在作振动?这说明了什么?

2、声音能在气体,液体或固体中传播吗?请各举一例。

3、你能猜猜声音是否能在真空中传播吗?并能说出你猜测的依据吗?

4、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琴弦,琴弦就不发声,其原因是 ( )

A、将声音吸收了 B、手不能传播声音

C、手使琴弦停止了振动 D、以上原因都有

5、人在岸边走动时,会惊动水下游着的鱼,这个过程中鱼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靠什么传播的 ( )

A、大地和空气 B、水和空气 C、大地和水 D、大地、水和空气

6、老师在教室内上课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 )

A、教室窗户开着,没有回声 B、教室长度不足,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

C、教室长度不足,不产生回声 D、教室各堵墙的回声相互抵消了

7、某学校操场外的一幢高楼离跑道起点170米,同学们在跑步训练时,由于回声导致先后听到

两次发令枪声,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米/秒,那么听到两次发令枪声的时间间隔 ( )

A、0.5秒 B、1秒 C、0.5分钟 D、1分钟

8、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重敲一下,在长钢管的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二次声音,其道理是 ( )

A、这是回声的原因 B、这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铁中快的原因

C、这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铁中慢的原因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9、实验表明,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别开来,已知常温下声

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那么要听到自己的回声,障碍物离人至少为 ( )

A、340米 B、170米 C、34米 D、17米

10、邮政局的长途电话间大多是用玻璃制成的,这主要是因为玻璃 ( )

A、能较好地吸收声音 B、能较好地反射声音 C、不能传播声音 D、以上都不对

11、一般来说,影院、剧院的四周墙壁都做成凹凸不平,像蜂窝状似的,这是为了 ( )

A、减弱声波的反射 B、增强声波的反射

C、仅仅为了装饰 D、以上都不对

12、如图所示,把一敲响的音叉与一悬挂的泡沫小球接触时。发现小球被____________这个现象

说明音叉在______________,大量实验表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_。

13、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是由于

____________不能传声。

14、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

袭的敌人的马啼声,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声音是以_________的形式将声源的___________向四周传播。

16、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着一座高崖,他大喊一声,历时五秒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此时在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求:

(1)汽艇静泊在水面时,它离高崖多远?

(2)若汽艇以10米/秒的速度正对着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多远?

17、同学们平常肯定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听录音机放出自己的录音,会觉得不像自己的声音?

但是听别人录下的声音,却很像?(提示:可从声音传播到耳内的介质去考虑)

18、你了解贝多芬吗?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在耳聋之后还继续着音乐创作和指挥工作,这全靠“骨

传声”。贝多芬用牙齿咬着木制的指挥棒,让指挥棒的另一端顶在钢琴上,用这种方法听到钢琴发出的声音。同学们可以仿照贝多芬的方法,用牙咬住一根筷子,让筷子的一端顶在闹钟上,用手指堵住耳朵,这样,你会听到闹钟的声音。而如果筷子离开闹钟,你就不能听见声音。请你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

第三节 耳和听觉

(第一部分)

1、耳是人的____________器官,它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

2、耳廓的作用是___________,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振动,将声音传入___________。

3、耳蜗的外形像一个蜗牛壳,里面充满了液体和____________细胞。当声音传至耳蜗,会引起

耳蜗内的液体亦会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便把这种信息沿听神经传到____________,形成了听觉。

4、耳不仅有听觉的功能,还有____________的功能,耳中的前庭和半规管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

动的感受器。

5、形成听觉的部位是 ( )

A、外耳 B、中耳 C、内耳 D、大脑

6、对声音有放大作用的部位是 ( )

A、耳廓 B、外耳道 C、鼓膜 D、听小骨

7、内有听觉感受器的是 ( )

A、前庭 B、半规管 C、耳蜗 D、以上部位中都有

8、内有头部位置感受器的有 ( )

A、耳蜗 B、前庭 C、半规管 D、B和C

9、我们通常所说的晕车、晕船和航空病,就是内耳中感受头部位置的__________过于

____________造成的。

10、当飞机降落时,乘务员要求旅客咀嚼食物,其目的是使____________张开,使鼓膜内外的

__________________。

11、我们每个人都用两只耳听,我们便可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____________,来辨别____________

的方向和位置。

12、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完全“失聪”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第二部分)

1、我们的眼睛是否可以看见所有的光?同样,我们的耳朵是否能听见所有的声音?

2、声音的音调有高有低,音调的高低由什么决定?

3、你认为可以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4、发声体在振动,但我们没有听到声音,其原因是 ( )

A、没有传播声音的媒介 B、声音为超声波

C、声音为次声波 D、以上都有可能

5、通常讲的“高声呼叫”和“低声细语”中的“高”和“低”指的是 ( )

A、音调高低 B、响度大小 C、音色不同 D、声速大小

6、音乐会上,男中音在放声高唱,女高音在小声伴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男中音的音调高、响度大 B、男中音的音调高、响度小

C、男中音的音调低、响度大 D、男中音的音调低、响度小

7、用钢琴和小提琴协奏一个曲子,但仍能很明显地区别出钢琴声和小提琴声,这是由于它们的

什么不同 (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都不同

8、因衣物没有放平而引起洗衣机的振动产生噪声,正确的方法是 ( )

A、关上房门 B、戴上耳塞 C、放平衣物 D、增加水量

9、有经验的工人鉴别瓷瓶的好坏,只需轻轻用手指一弹,听声音即可判断。他是根据声音的什

么不同 (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都不同

10、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频率为440赫兹;采过花蜜后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频

率为300赫兹,因此有经验的养蜂工人一听飞行的声音就可判断蜜蜂是否采过蜜,他是根据声音的 ( )

A、音调不同,采过蜜的音调高 B、响度不同,采过蜜的响度大

C、音调不同,采过蜜的音调低 D、音色不同

11、下列各个发音体振动情况中,人耳不能听到的是 ( )

A、1秒钟振动440次 B、1秒钟振动19600次

C、1秒钟振动35次 D、1秒钟振动25000次

12、通常所说的声音的三个特征是和叫 ,它由发声体的 决定;反映声音大小的叫___________,它与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及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反映不同声音特征的是 ,它与发声体本身性质有关。

13、物体在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人声带振动的频率范围是至赫兹。

14、我们把高于赫兹的声音叫赫兹的声音叫

15、你学校或家附近存在噪声污染吗?若有,请说说控制措施。

16、我们常用“钻牛角尖”来形容一个人的固执和呆板,可你见过声音也会“钻牛角尖”吗?如图所示,

形象地描述了声波能钻进楔形物体的缝中,由此可知,由很多小楔形物体组成的墙面有何功效呢?

同步练习梦溪笔谈篇九:梦溪笔谈(练习题)

《梦 溪 笔 谈•》二则

班级 姓名

一、解释括号前加点的词或划线的词:

元丰中,庆州界( )生( )子方虫,方( )为( )秋田之( )害( )。

忽有一虫生( ),如土中狗蝎,其( )喙( )有钳,千万蔽( )地;遇子方虫,则( )以( )钳搏( )之( ),悉( )为( )两段。旬日( )子方皆( )尽,岁( )以( )(省略: )大穰( )。其( )虫旧( )曾有之( ),

土人( )谓之( )“傍( )不肯”。 ——《以虫治虫》

钱氏据( )两浙时,于( )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 )两三级,钱帅登之( ),患( )其( )塔动。匠师云:“未布( )瓦,上轻,故( )如此( )。”乃( )以( )瓦布( )之( ),而( )动如初。无可奈何( ),密( )使( )其( )妻见喻皓之( )妻,贻( )以( )金钗,问塔动之( )因。皓笑曰:“此易( )耳( ),但( )逐层布( )板讫( ),便实( )钉( )之( ),则( )不动矣( )。”匠师如( )其( )言,塔遂( )定。盖( )钉板上下弥束( ),六幕( )相联如胠箧( ),人履( )其( )板,六幕相持( ),

自( )不能动。人皆伏( )其( )精练( )。 ——《梵天寺木塔》

二、翻译下列句子:

1、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3、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4、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5、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三、补全下面句子中文言文中省略的部分。(初步了解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1、(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 )悉为两段。

2、( )乃以瓦布之,而( )动如初。

3、(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贻( )以金钗,

( )问( )塔动之因。

四、通假字:

土人谓之“傍不肯” ( ) 人皆伏其精练( )

五、词类活用

1、便实钉之:( )( )

2、人履其板:( )

六、古今异义(只写出加点词的古义)

①但逐层布板讫: ②岁以大穰: ③人皆伏其精练: ....

④患其塔动: ⑤匠师如其言: ⑥悉为两段: ...

七、古人为文讲究“以实写虚”,《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的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1

八、一词多义: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 )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 方为秋田之害( )乃以瓦布之( ) 方 以 何不试之以足( ) 方两三级( )

以丛草为林( ) 余年幼,方出神(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如土中狗蝎( )如 六幕相联如胠箧( )便实钉之( )

匠师如其言( ) 钉

钉板上下弥束 ( )

方为秋田之害(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 塔动之因(

)患其塔动( ) 则以钳搏之( ) 其匠师如其言( )

土人谓之“傍不肯” ( )其喙有钳( )

钱帅登之(

) 其虫旧曾有之(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盖一癞蛤蟆也

其虫旧曾有之( )盖盖钉板上下弥束

故时有物外之趣( )

故 故渔者歌曰( ) 乃 乃以瓦布之( )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上轻,故如此( ) ( ( ) ( ) 遂 塔遂定

遂不得履( ) 履 遂不得履

人履其板( )

九、课外文言文练习:

陵州盐井,深五百余尺,皆石也。上下甚宽广,独中间稍狭,谓之“杖鼓腰”,旧自井底用柏木为干(井架),上出井口,自木干垂绠而下,方能至水。井侧设大车绞之。岁久,井干摧败,屡欲新之,而井中阴气袭人,入者辄死,人皆患之。惟候有雨入井,则阴气随雨而下,稍可施工,雨睛复止。后有人以一木盘,满中贮水,盘底为小窍,酾水一如雨点, 设于井上,谓之“雨盘”,令水下终日不绝。如此数月,井干为之一新,而陵井之利复旧。 (选自《梦溪笔谈》,有改动)

注:【杖鼓】古代的一种敲击乐器。【阴气】指盐井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如硫化氢(H2S)、二氧化碳(CO2)、甲烷(CH4)等。【酾】滤酒。这里指洒水。酾,音sh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设于.井上 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B、而.井中阴气袭人 温故而.知新

C、以.瓦布之 何不试之以.足

D、春冬之.时 问塔动之.因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岁.久,井干摧败( ) (2)人皆患.之(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岁久,井干摧败,屡欲新之,而井中阴气袭人,入者辄死,人皆患之。

如此数月,井干为之一新,而陵井之利复旧。

2 )

同步练习梦溪笔谈篇十:梦溪笔谈二则练习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6分)

(1)其喙( )有钳 (2)岁以大穰( )

(3)梵( )天寺木塔 (4)贻( )以金钗

(5)六幕相联如胠箧( )( ) (6)人履( )其板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6分)

(1)千万蔽地 蔽: (2)岁以大穰 岁:

(3)患其塔动 患: (4)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故:

(5)贻以金钗 贻: (6)人履其板 履:

3.解释下列加粗的虚词的意思或用法。(6分)

(1)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其: (2)岁以大穰 以:

(3)以钳搏之 以: (4)乃以瓦布之 乃:

(5)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而: (6)盖钉板上下弥束 盖:

4.请对下列句中的“之”的意思或用法加以归类。(10分)

A.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B.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

C.其虫旧曾有之 D.问塔动之因

E.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F.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1)代词,代物:

(2)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3)语气词,无实在意思:

5.译述下列句子。(8分)

(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4)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6.请用一句话概述《以虫治虫》的内容。(10分)

7.《梵天寺木塔》详细记述怎样解决塔动的问题,而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则用“如其言”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10分)

8.填空。(4分)

《梦溪笔谈》的作者________是我国北宋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该书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的________成就。 综合题

1.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2.《梵天寺木塔》用了怎样的写法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的?

基础题

1.(1)huì(2)ráng(3)fàn (4)yí(5)qū qiē(6)lǚ

2.(1)遮盖(2)年成(3)担忧(4)所以(5)赠给(6)走,踩踏

3.(1)他的,指匠师的(2)因(3)用(4)连词,相当于“于是,便”(5)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6)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

4.(1)B、E、F(2)A、D(3)C

5.(1)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2)(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3)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4)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6.在子方虫危害秋田作物时,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迅速消灭了它,保证农业取得丰收。

7.如何解决塔动问题是说明的重点,所以应详写,这样就突出了说明的中心;而实施过程不是重点,所以就略写。

8.沈括科学 政治 科学

综合题

1.现在我们用农药治害虫,带来了污染,而采用以虫治虫的办法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由此看来,这种办法在今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以匠师的“无可奈何”来反衬喻皓技术之高。又用侧面描写来烘托,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人皆伏其精练。

3、“以虫治虫”中两个“虫”分别指什么?

子方虫和傍不肯

4、《以虫治虫》给我们那些启示?

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 业增产、保护生态

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5、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方法,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他例子吗? “傍不肯”的形状像蝼蛄(俗名土狗子),它的嘴上长有钳状的东西。它碰到子方虫,就用大钳子跟它搏斗,并用大钳子把它夹成两段。 生物防治方面的其他例子:如青蛙吞食害虫保护庄稼,啄木鸟食树洞

里的毒虫,保护树木等。

6、《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

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①、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布瓦,上轻”,可布瓦后,塔“动如初”,说明匠师的认识未能解决实践中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匠师当然

很难堪。但为了向钱俶交代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去见的妻子,请求喻皓“塔动的问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 ②、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

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

轻。

六、中考链接(答案)

1、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现在我们用农药治害虫,带来了污染,而采用以虫治虫的办法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由此看来,这种办法在今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梵天寺木塔》用了怎样的写法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的? 以匠师的“无可奈何”来反衬喻皓技术之高。又用侧面描写来烘托,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人皆伏其

精练。

3、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

示?

①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上瓦,上面轻。喻皓认为塔动的原

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与楼板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②启示: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决

定着他对事物的判断是否正确

8、《梵天寺木塔》详细记述怎样解决塔动的问题,而匠师按俞皓

指点实施,则用“如其言”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

如何解决塔动问题是说明的重点,所以应详写,这样就突出了说

明的中心,而实施过程不是重点,所以就略写。

相关热词搜索:梦溪笔谈二则练习 梦溪笔谈二则练习答案 梦溪笔谈专题练习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同步练习梦溪笔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同步练习梦溪笔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3032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