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读完陋室铭的感想

读完陋室铭的感想

2016-01-15 09:45:5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读完陋室铭的感想篇一《《陋室铭》读后感》 ...

读完陋室铭的感想篇一
《《陋室铭》读后感》

《陋室铭》读后感

窗外,凄凉的风拂过大地。一缕残红落水,剩下的是秋风间的矜持。这让我想起了案前未成合上的旧书,想起了给我以启迪的《陋室铭》。

感于刘禹锡当年的风骨,奋笔写下了洁身自好的《陋室铭》。但真正令我感动的不是他所表现的精神,而是在于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深蕴。”不知怎的流连的残红绿叶似与《陋室铭》有着无法言喻的契合。

沉稳的内在永远大于张扬的外表,渲染出的浮华远不及纯真的朴实。

在春夏之季盛开的花朵,却无法摆脱在秋风中的零落,因为他有过张扬。“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而绿叶却保持着它那鲜艳的颜色。

山不在高,望给人以雄伟,而非那终年覆雪的高山,更用一种绿萌掩映下的仙山。

水不在深,往往给人以灵气之感,而非那纵横千里的大海,更有一湾碧绿的清泉。

做人亦不可过度的浮华与张扬。

人们常常惊羡于明星的的风流雅韵,崇拜于政坛人物的一言九鼎,叱诧风云。但他们往往比别人更容易感受那份灵魂的空虚。所以,它们应进入刘禹锡的陋室,去朴实的自然检点自己的虚浮。

而我们如同刘禹锡那样,却无需承受那份检点。因为我们不爱浮

华,不爱张扬。

读过《陋室铭》我到愿意做那片绿叶,过那永不调零的人生。

读完陋室铭的感想篇二
《陋室铭读后感400字》

陋室铭读后感400字(一)

《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陋室铭》全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多么优雅漂亮的文章,每次读起来都仿佛置身优雅的环境、恬静的生活,心情格外的轻松。

人的物质欲望是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的,在人生路上,难道你就愿意把这短暂的一生耗费在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上,最终沾得满身的铜臭味,以致身心疲惫吗?只有不贪慕虚荣,不奢求,安贫乐道,才会有恬适的心情。尽管只有“陋室”,但是“谈笑有鸿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劳形”。这种闲然和怡雅,正是金钱所难买的,因为那些在物质上万分富贵的达官贵人,很难成为精神上的富有者,也很难有安心理得的快乐。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作者的乐观心情是宝贵的财富。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陋室铭》最后点题说:“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呀,“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让我悟到,人的生活当然需要物质基础,但人的生活更需要精神支撑,当一个人精神生活充实时,物质生活的欠缺也就不会显得那么不堪忍受了。

让我们带着淡泊的心境,在今后人生中享受那份淳朴、心安理得的生活吧!

陋室铭读后感400字(二)

今读《陋室铭》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千古绝唱,更重要的是对诗人崇高思想、品德的深层思考。

《陋室铭》全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多么优雅漂亮的文章,每次读起来都仿佛置身优雅的环境、恬静的生活,心情格外的轻松。

一般读《陋室铭》的时候都从文章的本意上去理解,比如:“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不忘记,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一种文体。作者给他的陋室作铭,就是要就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今天读此文就不单单是对诗的本意的理解,我更看重和敬佩的是诗人的品德。

诗人刘禹锡当时所处的环境之艰难,他能够如此乐观的对待,写出精辟的文章,成为传世佳作。是由他的博学才识、品德崇高所铸就的,正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写照。

刘禹锡官职曾经是监察御史,由于“永贞革新”被贬为郎州司马,后迁安徽和州通判。和州县长是个势利小人,看刘禹锡是被贬之人,就不按规定安排他的住房,先安排他到城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刘禹锡住下,在门上贴上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诗人的情怀是如此的高尚。这个势利小人看后,又将刘禹锡移至德胜河边,面积也减少了,刘禹锡不但不生气,看到面对流淌的小河,两岸杨柳青青,又写一对联贴上,“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这个势利小人又将刘禹锡迁至城内的一间简陋的小屋里。于是千古绝唱问世了--《陋室铭》,传诵至今仍是人们学习的、喜欢的名篇。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作者的乐观心情是宝贵的财富。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也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但我觉得诗人是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思想深度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他是用乐观的态度看待社会,用冷静的思维对待人生,用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能够弹奏朴素的古琴。这样的一种值得敬仰的心境,乐观对待现实的态度,留给后人的是深深的思考、是无穷的财富„„

陋室铭读后感400字(三)

最近,我读完了刘禹锡的《陋室铭》。文章虽短,但内容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恨不得一吐为快。

陋室铭》是一篇铭文。它极力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形容陋室不陋,从而抒发自己的志趣。其中,“斯是陋室,唯一吾德馨”句与我产生的共鸣最为强烈,令我浮想联翩。

这句话的大意是:这虽然只是一间破房子,但只要我品德好,有思想,它依然会蓬荜生辉。我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得知:杜甫也住在茅屋里,且屋顶随时可能被秋风吹走;可他不还时创造出了许多流芳百世、脍炙人口的作品吗?

由此,我不禁想到了那些被“双规”的高官们。他们个个都有几百甚至上千平方米的别墅、几百万个人财产、几部豪车。想必大家都知道近几个月被“双规”的“微笑局长”“表哥”杨达才吧,他在体察民情时经常以笑脸示人,仿佛十分爱民;可他却被查出至少有八十三块名表,九百万人民币的现金!他该受了多少贿、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啊!他在虚荣心的驱使之下,变成了“拜金主义者”。正是因为他成了“拜金者”,突破了思想底线,心中只有钱,所以才“翻身落马”,自食其果。

再看看我自己,虽然没有锦衣华食,住的也不是琼楼玉宇,但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群能同舟共济的朋友;可我还总在抱怨生活如何苦、条件如何差。写到这里,我忍不住为

我自己感到羞愧,因为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就会沦为过分依赖物质条件、没有思想的人。

因此,我想向全中国的孩子们呼吁:“我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的思想决定了未来祖国的命运。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吧,这样,祖国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读完陋室铭的感想篇三
《陋室铭读后感谢》

读《陋室铭》有感

陋室不陋,只因其主人德馨也。此观点大抵多数人都已认同。然余以为刘公之高尚非自吹可定。二十三年的无人问津,大概让刘公长了不少愤世嫉俗的心眼。被贬之后还要遭人踢打,换谁谁都受不了,又无法改变现状,怀才不遇,虎落平阳啊!可叹可悲。

余以为,刘公之被贬,何其幸哉!陋室一铭名天下,从此文名万古传。刘公乃中国古典哲学大师之一也,何故如此斤斤计较呢,人家整你就整你吧,还要写什么铭文以明心志。无丝竹之乱耳姑且可以说明清廉、不贪图享乐;无案牍之劳形则有点不作为了。这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吧!给他个宰相干兴许就不会有此一说了。想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终因思想太前卫而不被列国统治者所采纳,心灰灰焉,于是退而讲学授徒,后人才有了“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的说法。孔子也因此名声大震,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人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看来真个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列位看官,刘公要写陋室铭我也没办法,咱没有穿越时空的能耐呀,阻止不了。就是觉得那句“往来无白丁”让人看了有些生气。没文化的普通百姓就不屑来往啦,像刘公这等地主出身的贵族哪个不是吸百姓血榨百姓汗的主啊,吃水还不忘挖井人呢!连他们的衣食父母都要鄙视,其人格品德果真非同小可呀!没老百姓,喝西北风去吧!饿着肚子去调素琴、阅金经吧!等到肚子唱空城计了您就知道什么叫德馨了。

唉!跟死人我叫什么劲儿啊,幸亏我不敢自称品德高尚,要不对刘公这番质疑就砸自己的脚咯!俗话不是说了吗?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以上言辞纯属个人对文中的一些不敢苟同之处发点牢骚而已,上课时可不敢这样放肆。被某些领导听了岂不上纲上线,师德师风就有大问题了。

第二篇:

读《陋室铭》有感

今读《陋室铭》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千古绝唱,更重要的是对诗人崇高思想、品德的深层思考。

《陋室铭》全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多么优雅漂亮的文章,每次读起来都仿佛置身优雅的环境、恬静的生活,心情格外的轻松。

一般读《陋室铭》的时候都从文章的本意上去理解,比如:“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不忘记,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一种文体。作者给他的陋室作铭,就是要就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今天读此文就不单单是对诗的本意的理解,我更看重和敬佩的是诗人的品德。

诗人刘禹锡当时所处的环境之艰难,他能够如此乐观的对待,写出精辟的文章,成为传世佳作。是由他的博学才识、品德崇高所铸就的,正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写照。

刘禹锡官职曾经是监察御史,由于“永贞革新”被贬为郎州司马,后迁安徽和州通判。和州县长是个势利小人,看刘禹锡是被贬之人,就不按规定安排他的住房,先安排他到城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刘禹锡住下,在门上贴上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诗人的情怀是如此的高尚。这个势利小人看后,又将刘禹锡移至德胜河边,面积也减少了,刘禹锡不但不生气,看到面对流淌的小河,两岸杨柳青青,又写一对联贴上,“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个势利小人又将刘禹锡迁至城内的一间简陋的小屋里。于是千

古绝唱问世了——《陋室铭》,传诵至今仍是人们学习的、喜欢的名篇。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作者的乐观心情是宝贵的财富。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也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但我觉得诗人是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思想深度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他是用乐观的态度看待社会,用冷静的思维对待人生,用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能够弹奏朴素的古琴。这样的一种值得敬仰的心境,乐观对待现实的态度,留给后人的是深深的思考、是无穷的财富„„。

第三篇:

金钱,一个很诱人的字眼,然而,大千世界,拥有它的人并不多。那么,当它不属于你的时候,你应当用一种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呢?《陋室铭》很清楚地告诉了你的这一点。

人的物质欲望是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的,在人生路上,难道你就愿意把这短暂的一生耗费在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上,最终沾得满身的铜臭味,以致身心疲惫吗?只有不贪慕虚荣,不奢求,安贫乐道,才会有恬适的心情。尽管只有“陋室”,但是“谈笑有鸿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劳形”。这种闲然和怡雅,正是金钱所难买的,因为

那些在物质上万分富贵的达官贵人,很难成为精神上的富有者,也很难有安心理得的快乐。

记得曾经读到一段话: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娱乐,但买不到愉快;钱可以买到谄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只相信金钱的“拜金者”最终会成为“败金者”。相反,金钱所买不到的人,人永远无法征服他。

透过这些,我看到了另一种境界,看到了一种我所推崇的精神――在现代这个商品经济的世界里所需要的精神――淡泊。淡泊,并非没有欲望,属于你的当仁不让,否则,你会失去良好的机遇,千里马若不珍惜与伯乐相遇的良机,那么它永远只会是一匹凡马;不属于你的,不要刻意追求,否则你会付出太多的代价。《项链》的女主人公若不爱慕虚荣,就不会为了一条假项链白白辛苦了十年。

淡泊,能让置身于纷忧中的你在心中开辟一方净土,让你的心如一面明镜,折射出人间万象,令你保持清醒。花花世界里有太多的诱惑,有太多的欲望,也就有了因满足不了欲望而产生的太多不满。一个若想从容处世,就必须以淡泊为伴。

淡泊,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无所追求,而是以脱俗的心灵对待人生。有人说过:“唯有那些不注意物质缺憾的人,才可以集中力量去追求精神上更可贵的东西。”正所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淡泊的心境,在大千世界中努力成就自己的一份事业吧!

读完陋室铭的感想篇四
《《陋室铭》读后感》

《陋室铭》读后感

我喜欢古诗文,在诵读中,我独享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赏心悦目;品味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欣赏了“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湖光山色,但我更对《陋室铭》情有独钟,它给我淡淡的香,悠悠的甜,是真,是纯,是美。

《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他在文中托物言志,通过赞美陋室,表达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志趣。我觉得我家生活环境和他笔下的陋室有几分相似,“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我家在一个普通的小院里,没有花园洋房的精致,但小院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绿树的影子也时常映在我家窗户之上。我家很简陋,雨天还常漏雨,但爸爸妈妈待人诚恳热情,经常有好朋友来家做客。虽说不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但他们都是善良的叔叔阿姨,在他们的交谈中,我也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我感到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每天我做完功课,我用古筝弹奏《渔舟唱晚》《云水禅心》时,爸爸在旁研读老子的《道德经》,妈妈在厨房快乐的做着家务,正所谓“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刘禹锡志存高远,身居“陋室”而声名远播,源于他“德馨”。我立志要做他那样的人,不爱虚荣,不慕名利,从小

加强品德修养。特别是想到我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虽说条件不怎么好,我也不觉感慨到“何陋之有”!

松滋市新江口镇第一小学 五(一)班 佘笑语

评语:

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却于朴实中见真情。小作者穿越时空,走进刘禹锡的世界里。对诗文理解透彻,感受深刻,能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对照自己的家,水到渠成地发出“何陋之有”感慨,可谓点睛之笔。

辅导老师:孙承莲

读完陋室铭的感想篇五
《《陋室铭》磨课心得》

《陋室铭》磨课心得

作者:饶家强

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4年第06期

乍暖还寒春三月,我有幸参加了苏州园区中学语文教研员徐飞老师提出的“和融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活动,顺利完成了《陋室铭》的公开教学展示活动。回顾近一个月的磨课经历,从备课、试上、修改、开课、评课到反思、分析,一路走来,伴着辛劳地付出、热烈地讨论、快乐地分享,充分洗涤了我近10年来的教学陈规陋习,可以说,获益匪浅,终生难忘。

一、 积极应对,认真学习“和融语文”教学理念

承蒙徐飞老师关照,我欣然接受开课任务。但我对“和融语文”了解甚少,为了能顺利地完成这项任务,我与同行教师一起深入学习了“和融语文”理论知识,努力在我的公开教学中充分体现“言意共生、生命共振、道术融和、读写贯通”的主张。在磨课之前,我广泛涉猎名师大家的教案、课件,认真备课,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还好,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有了自己乐不思疲的执著钻研,又吸取了同行的智慧,经历了三番五次的磨课,我真正认识到上好一节课就像是打磨一块美玉,只有经历无数次磨炼,才能使它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二、 精益求精,“磨”你千遍也不厌

磨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艰苦、耐心、细致的过程。在反复磨课的过程中,语文组教师一次次帮助我,给我提出最宝贵最中肯的建议,他们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使我感觉到每一次磨课都是一次成长和蜕变。我一次次试讲,一次次修改,从激情导入到自主导学,再到拓展导结,甚至到每个问题、每句话,为了能呈现较完美的效果,我不断修改教案、课件,直至深夜,这其中的滋味有困苦与欣喜,有彷徨与希望。然而,这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虽忙碌但充实、快乐。

记得第一次备课,我力求面面俱到,搜集了大量的备课资料,感觉到捡到筐里的都是菜,什么都重要。结果第一次试讲,老师们指出了我这堂课思路不清、重点不突出;几处教学内容交叉出现,教学意图不明;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到位,没达到层层推进的效果;拓展延伸的题目设计不合理;课件过于随意、■唆等诸多问题,并且给我提出修改意见: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学环节设计得越简单越好。

于是,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大幅调整。可第二次观摩课后,从老师们的反馈中,我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整堂课都是预设好了的,老师干涉得太多,学生没有自主发挥的空间;而且教学思路依然模糊,课件篇幅太多等。修改重点是要琢磨怎样让自己“闭嘴”,把舞台留给学生。

第三次试讲,思路终于清晰了,学生也有机会读书、讲话了,而且讲得出乎意料的好。于是,大家又给我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比如应该用简练、恰当、亲切的语言引导学生融入课堂;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注意点评的艺术;写作背景最好以讲故事的形式放到课文归纳时介绍等。经过老师们的帮助,我从这些课堂细节方面进行了润色。 第四次试讲,我请初中语文特级教师胡春燕及吴淑敬等区内知名老师来听我上课。这一次课后,两位老师说我上课流畅,教态优雅,但该释放激情时也应洒脱一些;上好《陋室铭》就是要让学生多读、多说,学生要比我们想象的优秀;如果老师、学生都能融入课堂,都能感受教与学的满足和快乐,这课就成功了。

因此,我执教《陋室铭》,试讲了四次,每次教案、课件、试讲都努力做到精益求精、精细化,不粗枝大叶、随意化,每次都对“和融语文”有新认识,有新收获。这要感谢同组老师帮我把“和融语文”合理、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是他们帮我开拓思路,诱发智慧,促进反思,改进教学,我再从各个环节进行自我诊断,吸取大家的意见,把别人的教育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不断的磨课中求得进步。

三、 坦然开课,努力践行“和融语文”教学理念

3月20日下午到别校借班开设公开课,自我感觉良好。

第一,始终把分层次诵读放在首要地位,并贯穿整节课。通过自由读、个人读、个读互评、老师点评、听读、跟读、齐读、背诵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知《陋室铭》的内容,感受铭文的音乐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立足于文本,关注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答疑解惑、不断地指导学生朗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交流,真正达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

第二,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营造出了一种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和谐融洽气氛。课上,我大胆放手,启迪学生智慧,彰显学生个性,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让他们眼耳手脑并用,读议思演结合。同时,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相互解答,对于重、难点我适当点拨、强调。

第三,能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比如在正式上课前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意在营造古雅的课堂气氛;在幻灯片中展现刘禹锡故居图片,意在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具有形象性;在听读、跟读时,配上动画图文朗读,意在给学生直观印象等等。 不足之处: 教学语言不是很简练,口头禅比较多;对学生的点评不是很精练,有时未能及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的评价;多方式诵读和翻译耽误时间太多,以致延时5分钟;课文分析还不深入,拓展练习还未完成,整个课堂把控还不严密等等。

四、 总结反思,力求“和融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

公开课虽已结束 ,但不管结果如何,重要的是整个磨课的过程让我明白了“和融语文”的教学主张。

第一, 要对文本有深层次的理解,着眼于文本的细节,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而我在平常教学中浮躁偷懒,不肯深挖教材,大多凭直觉经验进行想当然地理解,有时直接搬本参考书来备课,势必直接影响到我对文本的理解,甚至有时还借用别人的课件来上课。 第二, 课堂永远是学生的舞台。老师要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潜能才能不断得到发挥。因此,语文课教学应以生为本,更多关注学生的收获与发展,关注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真实情感体验,给学生留足自主学练的空间,教师只作适时点拨引导,而不能着重于自己教学技能的展示。“和融语文”教学捍卫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要重视课堂教学中激励评价的作用,努力创造活泼有效的和融课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较少,所以导致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孩子越来越少,有些学生明明知道答案就是懒得说。通过这次磨课,我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其实,教师一句激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手势,都会给学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使他们上进心倍增,并以更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形成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并提高45分钟课堂效率。 语文课堂应是“言意共生、生命共振、道术融和、读写贯通”、真实欢快、教学相长的课堂。要创设这样的和融智慧课堂,教师需要花尽心思,反复揣摩。我深刻体会到磨课就是要“磨”出教师把握文本的深度,“磨”出学生主体求知的需求,“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就在这一次次辛勤的“磨课”历练中,我们全体语文老师怀着“和融语文”的美好理想,渐渐有了化茧成蝶般的成长!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副校长。

读完陋室铭的感想篇六
《读刘禹锡《陋室铭》有感》

读刘禹锡《陋室铭》有感

窗外,凄凉地风拂过大地,一缕残红落水,剩下的是秋风间的矜持,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案前未成合上的旧书,想起了那篇给我以启迪的《陋室铭》。 感于刘禹锡当年的风骨,奋笔写下了这洁身自好的《陋室铭》,但真正令我感动的和深思的不是他所表现的精神,更多的,在于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深蕴。不知怎地流连的残红绿叶似与《陋室铭》有着无法言喻的契合。

沉稳的内在永大于张扬的外表,渲染出的浮华远不及纯真的朴实。

鲜花艳极了整个春夏,却无法摆脱秋风中的凋零,因为他曾经有的张扬,给人以叹惋和遗憾“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而绿叶却永远矜持着自己的色彩,因为内敛,纵然飘落也只会引起人的怜思。

山不在高,望望给人以仙境之感而非那终年覆雪的高山,更用一种绿荫掩映下的山DD仙山。

水不在深,往往给人以灵气之感的,而非那纵深千里的大海,更有一湾碧绿的青潭DD灵潭。

做人亦不可太过的浮华与张扬。

人们常常惊羡于歌星的风流雅韵,流光溢彩;崇拜于政坛人物的一言九鼎,叱咤风云。却不知他们张扬的背后往往更易感受到那份灵魂的空虚。于是,他们也需要离开喧嚣的凡尘,去进入刘禹锡的陋室,在朴质的自然检点自己的虚浮。

而作为刘禹锡,作为活在今天如同刘禹锡一般的人们,却无需承受这份检点。因为我们不需要张扬,不需要浮华,不需要再镜头之下故弄玄虚,在众人面前详装大度,我们活在陋室之中,从而需要拥有更真实的的自己:无需如政坛人物品味离休后“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失落和苦涩。因为在陋室前谈笑的鸿儒并不巴结权利无需品尝有朝一日被社会零落的酸楚和悲哀,因为我们没有“福分”更不愿去享受那耀眼的光辉和荣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拥有充实,可以纵横驰骋,可以言所欲言,可以开怀大笑,一切都因为生活生活在“陋室”充满自由。

融入银河,就安谧的和明月为伴照亮长天:没入草莽,就微笑着同清风合力染绿大地,于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切变得与刘禹锡的陋室极为相似,一切仿佛都照应了刘禹锡的思想刘禹锡的灵魂。 再现那缕残红与绿叶,我蓦然间感受到鲜花要比绿叶更早地凋零,活在刘禹锡的陋室中也许要比活在繁杂的尘世更充实,更有意义。

读罢《陋室铭》我倒愿意做那片绿叶,过那“永不凋零”的人生。

读完陋室铭的感想篇七
《读刘禹锡《陋室铭》有感》

读刘禹锡《陋室铭》有感窗外,凄凉地风拂过大地,一缕残红落水,剩下的是秋风间的矜持,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案前未成合上的旧书,想起了那篇给我以启迪的《陋室铭》。感于刘禹锡当年的风骨,奋笔写下了这洁身自好的《陋室铭》,但真正令我感动的和深思的不是他所表现的精神,更多的,在于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深蕴。不知怎地流连的残红绿叶似与《陋室铭》有着无法言喻的契合。沉稳的内在永大于张扬的外表,渲染出的浮华远不及纯真的朴实。鲜花艳极了整个春夏,却无法摆脱秋风中的凋零,因为他曾经有的张扬,给人以叹惋和遗憾“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而绿叶却永远矜持着自己的色彩,因为内敛,纵然飘落也只会引起人的怜思。山不在高,望望给人以仙境之感而非那终年覆雪的高山,更用一种绿荫掩映下的仙山。水不在深,往往给人以灵气之感的,而非那纵深千里的大海,更有一湾碧绿的灵潭。做人亦不可太过的浮华与张扬。人们常常惊羡于歌星的风流雅韵,流光溢彩;崇拜于政坛人物的一言九鼎,叱咤风云。却不知他们张扬的背后往往更易感受到那份灵魂的空虚。于是,他们也需要离开喧嚣的凡尘,去进入刘禹锡的陋室,在朴质的自然检点自己的虚浮。而作为刘禹锡,作为活在今天如同刘禹锡一般的人们,却无需承受这份检点。因为我们不需要张扬,不需要浮华,不需要再镜头之下故弄玄虚,在众人面前详装大度,我们活在陋室之中,从而需要拥有更真实的的自己:无需如政坛人物品味离休后“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失落和苦涩。因为在陋室前谈笑的鸿儒并不巴结权利无需品尝有朝一日被社会零落的酸楚和悲哀,因为我们没有“福分”更不愿去享受那耀眼的光辉和荣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拥有充实,可以纵横驰骋,可以言所欲言,可以开怀大笑,一切都因为生活生活在“陋室”充满自由。融入银河,就安谧的和明月为伴照亮长天:没入草莽,就微笑着同清风合力染绿大地,于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切变得与刘禹锡的陋室极为相似,一切仿佛都照应了刘禹锡的思想刘禹锡的灵魂。再现那缕残红与绿叶,我蓦然间感受到鲜花要比绿叶更早地凋零,活在刘禹锡的陋室中也许要比活在繁杂的尘世更充实,更有意义。读罢《陋室铭》我倒愿意做那片绿叶,过那“永不凋零”的人生。

读完陋室铭的感想篇八
《《陋室铭》设计及评课》

《陋室铭》教学设计(赵新迎)

一、感受音韵之美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出示幻灯片“铭”的解释)本文虽然篇制短小,但运用对偶等修辞,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同时通篇协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韵之美,是一篇韵文。

学生听老师范读课文《陋室铭》。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一要把节奏韵律读好。

指名朗读文中停顿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句子(投影: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要求正确停顿。 师生正读: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生齐声诵读全文,体味明快的节奏韵律之美。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二要把韵脚读好。

复习韵脚的概念(放在句尾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生标出韵脚。生齐声诵读全文,体味押韵的回环往复之美。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三要韵译(针对这篇铭文作为韵文的特点,根据韵文韵译的原则),而不是一般的翻译。这样翻译后,与原文保持一致的美。翻译时,尽量让上下句的字数相等,结构基本一致,同时注意押韵。 学生利用书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老师点拨,韵译。

参考韵译: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在于深,有龙(潜藏)则可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庸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生诵读《〈陋室铭〉韵译》,体味韵味如歌的音乐之美。

二、理解情操之美

师:刚才我们从课题中的“铭”字入手,感受了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下面,再从这个“铭”字入手,理解作者的情操之美。

进一步明确铭文(“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进而依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明确这篇铭文属于后者。

师:陋室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这美好的德行表现在陋室的哪些方面呢? 师生共同活动,明确:室外之景——境佳。“苔痕”能“上”阶,“草色”能“入”帘,用比拟法把自然物写活了。仿佛这些清新、美丽,生机盎然的植物也成了往来于“陋室”的“客人”,仿佛它们皆因主人的德馨远播而来。室中之客——儒鸿。古人很重视“无友不如己者”“非贤友则无取之”这些儒家的交友之道。既然往来的、谈笑的都是些知识渊博的贤友,“陋室”主人的德才那就可想而知了。室内之事——趣雅。你看,陋室主人悠闲地弹着“素琴”,没有繁弦急管那种嘈杂的声音,没有官府事务缠身,潜心静默地读经。这里简直像“世外桃源”一样清静幽雅,在

这样美好的环境中弹琴、读经不正是古时的君子之风吗!

板书:境佳儒鸿趣雅

师:作者的议论句集中地表达了陋室主人有着怎样美好的德行呢?

(师讲述刘禹锡当时写这篇铭的背景,以便学生理解)

师生共同活动,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等议论性的句子集中地表达了陋室主人甘居陋室,不以为陋,追求安贫乐道,保持高尚节操的美好德行。(板书: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概括后,生齐声诵读,读出作者的情感,体味作者的节操之美。

三、鉴赏表现之美

1.作者借吟咏陋室来称扬陋室主人美好的德行,这叫什么表现手法?运用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师生共同活动,明确:托物言志。本文构思新颖,托物言志,借助赞美简陋的居室来歌颂自己高尚的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表达了对世俗尘嚣的鄙弃,反映了作者遭遇政治挫折后的心境。在这里,托物言志的好处是把作者抽象的道德品质表现得具体化、形象化,含义深刻而不枯燥,语言生动而不呆板,颇能激起阅读的兴趣并发人深思。

2.题目叫陋室铭,文章开篇却从山?水,仙?龙写起,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好处?

师生共同活动,明确:比兴。(幻灯片出示比兴手法的意思)一是借比兴站高处立意,暗示自己是仁者是智者,且不闻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吗?二是借仙龙点睛山水之名行歌颂自己道德品质之实。平凡的山水何以名?灵?靠仙龙。简陋的屋子怎么不陋?靠主人散发出花木般芳香的美好的德行。三是结构上突兀而来,避免了平铺直叙,一览无余,这不正是智者所为吗?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好处? 师生共同活动,明确:类比。(幻灯片出示类比的意思)“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个类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把“陋室”比成“诸葛庐”和“子云亭”,一是作者以诸葛亮和扬雄自况——他胸怀雄才大略,尽管当权的保守势力把他贬谪到边郡,但他的政治抱负和文学志趣不变,或者像隐居南阳的诸葛亮那样遇贤主而出仕,或像杨雄在成都草堂里著述《太玄》那样安贫乐道,赋诗著书,不管怎样,都要做出有益于天下的大事。仁者,爱人也,这才正是仁者所为。文末引用孔子典故就是用圣人肯定的操守为自己的道德品质作最好的定论。

四、比赛背诵全文

师提示:根据板书背诵

生齐背。背出韵味,耳醉其音;背出情感,心醉其情。

五、作业:创造自我之美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表达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或新颖深刻的哲理。

指导:本文托物言志的构思思路是“三层式结构”,即“引出事物一描叙事物一托物寄意”。当然也可用其它思路。

附:

《陋室铭》公开课评课 郭生龙老师:

今天听了赵老师上的《陋室铭》一课,被赵老师创造的优美情景带入了刘禹锡的陋室,走进刘禹锡的内心,自己也当了一回“鸿儒”。

赵老师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他的教学设计,处处体现了一个字“新”,不仅新颖而且非常紧密地扣住以上这些主题,教学的几个板块环环相扣,衔接的非常自然。他的几个环节是:感受音韵之美,展示韵译,鉴赏表现之美,并且以“读”贯穿始终。

赵老师的教态很自然,课堂的语言组织应对能力都十分的强,对学生回答能很巧妙地引导补充,有时不乏幽默,可见其平时更是如此。他把学生的积极性提到了最高点,在课堂的最后环节让学生对面前的这位伟人说几句话时,有些学生的表达很精彩,这不仅能在课堂上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更加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体现了执教者的教学理念。

孙伟老师:

今天上午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骨干教师汇报课活动,听了赵新迎老师执教的《陋室铭》一课。就今上午在听课过程中的几点感想拿出来同大家做一下交流。

一、 文言文重朗读

赵老师的这节课通过感受音韵之美这一环节,把朗读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结合老师的范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二、 文言文重积累

美文的品读不仅要重视品,还要注意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赵老师对文本中出现的重点字词,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实现了学生的积累和背诵。

三、 文言文重品析

知人论世,文章是了解文人品质的载体。赵老师通过理解情操之美这一环节实现了对文人品质和节操的解读。通过鉴赏表现之美,实现了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品析。

孙雪梅老师:

听了赵老师的课有深深的感触:

首先,课堂内容很充实,教学目标明确,从解题开讲,再到文本的的逐字明确,到示范朗读及朗读指导,重点品析音韵美、情操美等,整节课内容安排紧凑又合理。

其次,重难点突出,对文本重难点把握合理到位,讲解突出,该详的详,该略的略。

再次,整堂课,师生互动比较到位,学生发言积极,回答要点基本到位,教师对学生回答内容能及时结合课本内容评比,或补充或纠正。

不足之处,黑板板书很规范美观,但是内容相对较少,没有随着课堂进度而逐步列出板书内容。

赵老师的课作为一堂公开课仍然很成功,值得好好的学习和借鉴。

赵翠翠老师:

听了赵老师的课,收获颇多。

最大的收获是将朗读贯穿始终。从范读,到学生感受音韵之美的朗读,到理解作者情操之美的朗读,到最后的诵读,她始终将学生的诵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其次课堂教学设计新颖独特,同时紧扣教材的重难点,详略得当。

再次板书漂亮,普通话标准,教态自然。

孙凤月老师:

赵老师这节课,最大的特色是将朗读贯穿始终。从一开始的范读,到学生感受音韵之美的朗读,到理解作者情操之美的朗读,到最后的诵读,我们都感受到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听课的第二个感受是,赵老师的板书很漂亮,朗读抑扬顿挫,语文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我要向赵老师学习。

赵老师的课第三个特色是思路清晰,以“铭”字的解读入手,接着感受韵律之美,理解作者的情操之美,最后鉴赏表现之美,整堂课就是一趟寻美之旅。

马红霞老师:

赵老师的这堂课主要分为四个环节,授课思路非常清晰、新颖。我觉得这堂课的主要亮点在于让朗读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音韵之美,理解情操之美,鉴赏表现之美,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打破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这堂课确实是一堂文言文示范课,值得学习。

读完陋室铭的感想篇九
作文辅导.读后感》

学习目标

一、选准并突出感点。能够通过深入的思考,产生新颖深刻的认识。发表独到的见解。

二、处理好引、议、联、结四个环节。 三、感受文学的熏陶,激发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一、什么是读后感

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 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 二、读后感的题目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读《 》有感 用爱浇灌心灵的花

读《 》有感

师生情 ----世间最美的感情 读《 》有感

月光下的爱 --------读《 》有感

三、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引”

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名、

“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中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注意: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联”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举例子)讲道这部分就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观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注意: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

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2、“结”--总结全文,升华观点(感想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扣(扣题)“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点(题)“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四、读后感易犯毛病:

1)、用复述原文内容代替感想,常常开头说几句文章如何感人,然后就大段复述内容,结尾表决心或提希望。

2)、脱离原文,说上一通自己的想法。

3)、内容杂乱,东拉西扯,漫无中心

五、具体范文

淡泊以明志

——《陋室铭》读后感 刘禹锡的名篇《陋室铭》,写了诗人刘禹锡当时所处的环境之艰难,仕途失意被贬,住在陋室里,周围环境都很破败,但他依然能苦中作乐,用乐观的精神来对待人生中的种种不幸,写出精辟的文章,成为传世佳作。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表现了作者安浮的独立人格,作者的乐观心情是宝贵的财富。(引)

透过这些,我看到了另一种境界,看到了一种我所推崇的精神(联)――在现代这个商品经济的世界里所

读完陋室铭的感想篇十
《陋室铭刘禹锡》

陋室铭 刘禹锡(八上)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主要内容】简要而生动地描述了这间“陋室”清幽环境和室内生活图景。

【主题思想】通过对陋室环境及室内生活情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典型例题】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素】则素湍绿潭 天下缟素 可以调素琴

B、【金】浮光跃金 阅金经

C、【乱】猿鸟乱鸣 人影散乱 苟全性命于乱世 行拂乱其所为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无丝竹之乱耳 吾视其辙乱

D、【劳】无案牍之劳形 劳其筋骨

E、【形】而形貌昳丽 无案牍之劳形 山岳潜形

F、【上】苔痕上阶绿 负势竞上 上下天光 受上赏

G、【名】有仙则名 故虽有名马 名之者谁

1、理解默写:

①文中描写室主人情趣高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②点明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他是一个坦荡乐观、安贫乐道、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3.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文中的“山、水”、“龙”“仙”分别指的是什么?

自然条件;品德高尚的人

5、试做分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

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

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看待作者的道德情操?

答:作者的道德情操是“惟吾德馨”。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要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多阅读一些健康的书籍,开阔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不做低级无聊之事等。(围绕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方面来谈即可)(如果持否定态度,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7.作者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的目的何在?

答:表明陋室不陋,进而体现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8.本文意在说明每个人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

答: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不应因外界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信仰和高尚情操,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


读完陋室铭的感想相关热词搜索:读完了狼来了的感想 读完乌塔后的感想 读完弟子规的感想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读完陋室铭的感想”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读完陋室铭的感想"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3782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