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读完《三国演义》的道理

读完《三国演义》的道理

2016-01-16 10:55:3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读完《三国演义》的道理篇一《《三国演义》读后感》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读完《三国演义》的道理》,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完《三国演义》的道理篇一
《《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

这是一部令我荡气回肠的书籍,这本《三国演义》是我的最爱。在书里描绘得令人心潮起伏的战争,无数的豪杰英雄,血洒疆场的将军美人无不让人怦然心动。可是细细的品位三国,就能感受到这是人性的五味杂陈。生动的描绘了在那个时代政客枭雄们对于国家,地位的人性披露。

我喜欢武圣关羽,在我的感受中他是一个正义的化身。勇猛且充满了智慧,刚毅中带着一位将军的英雄气概。我喜欢他的义气,可以为了兄弟付出一切的精神。自从和刘备结拜后,便死心塌地的为他征战,数十年来立下了赫赫战功。 对于他的朋友他能够坦诚相待,推心置腹,从不耍奸计。对于敌人他能够常怀仁德之心,以德报怨,铭恩于心,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故事彰显了他的大义。最终以勇猛善战,义薄云天,忠心护国而成为一代名将。

我十分敬佩关羽,他是我学习的榜样。他让我学会了正义,为一切不平事挺身而出的品格。对于朋友,要真诚相待,以心相交。对于国家我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忠于祖国,要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做一个像他一样爱国的人。 看了很久《三国演义》,在这碗充满五味杂陈的汤里有苦,有甜,也有辛酸,也有让我十分感动的地方。那以礼贤下士的着称的刘备便是一位。读了刘备的一生感悟非凡。刘备自小不得意,可他却有着中兴汉室的志向。并且为此韬光养晦,学习了数十年。有了机会他就牢牢的抓住。但是在他起兵的头二十年是屡战屡败。可是却又屡败屡战,足见他的毅力和为了国家的不辞辛苦。我想我们就要学习这种不怕输,在哪里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的精神。

我记得我为刘备流了一次泪,太让我感动了。在面对曹军大兵压境的处境下,为了随他的百姓不遭屠戮,甘愿投江,以死明志。结果在脱险之后,取得了民心,吸纳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迅速成就一番事业。这个典故足见刘备的仁义与德性的高尚。他的成功告诉了我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刘备本身才能不大,但是他常怀仁义之心,宽容于人,感化了人心,弥补了一切的不足,让别人的才能帮助自己成就了帝业。反而一些才能非凡的人却没有刘备的仁德,即使再努力也会一事无成。对于我们当今这个时代,这也是箴言。我们只有对他人仁厚,自己才不会孤立无援,反而他们就会主动来帮助我们办好一件事,甚至许多事。

在《三顾茅庐》中彰显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帝王风范。三次拜访,次次诚心,最后请出了诸葛亮帮助自己。这让我明白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不耻下问,诚心的去邀请人才,即使他的地位没有自己高,但是学识才干才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

《三国演义》不仅精彩在战场的厮杀,也表现在各自军营里智者的斗争。有卧龙称号的诸葛亮一直是我认为最聪明的人。在面对敌人的强势,他总是以微弱之力取胜,而且每次都是智慧的取胜。这让我惊讶之时,也让我学会在面对强敌时,不能硬碰硬,可以通过智慧取得胜利。对于中学生来讲,这种精神对于我们的学习是应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动一点脑筋。

诸葛亮是一个懂得报恩的智者,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一生戎马沙场,费尽心血帮助刘备建立蜀汉。在刘备死后,他仍然辅佐后主刘禅,忠国忠君之心可昭日月。他明知后主无能,蜀汉必亡,但是他仍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直到逝世的时候还是在战场上,还瞻念着国家前程。

我看到诸葛亮不仅聪明,而且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忠臣。为了信念付出了一生。 从他的一生我看到我们应该以他的忠君为国为自己的座右铭。牢记国家重于

一切,学会诸葛亮舍小我为大我的品格。

《三国演义》的一些故事催人泪下,能够让我学会许多。其中涌现的无数故事也给了我启迪。比如《张飞绣花》让我知道了粗鲁的人也有细心的一面;《火烧赤壁》中孙刘五万联军战胜曹操八十万大军的奇迹,让我知道了团结的力量是最大的,可以战胜一切。《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让我知道了武力不能解决一切,感化人心才是化敌为友的金点子……

原来我读《三国演义》完全是喜爱其中的人物和生动有趣的故事。现在我明白了三国演义为什么这么受人喜欢。因为我们手中捧的是一本活书,能够告诉我们许多道理的活书。读完了《三国演义》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值得深思,值得探索的东西。现在我十分喜欢《三国演义》,因为我读懂的道理越来越多,我也感到它越来越有趣味,我相信这对我是有益处的。

读完《三国演义》的道理篇二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一阵阵晚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我在凉爽的晚风中读完了《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为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所写。故事叙述了东汉末年的中国,先经历黄巾起义,再经董卓之乱,后陷入割据政权无休止的争权之中。经赤壁之战后,呈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三国之间攻城略地,魏灭蜀,晋又代魏而起,十余年后,晋灭吴。至此,三国统一,归晋(史称西晋)。

《三国演义》中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许多人物的故事都引人深思,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刘备、关羽和刘禅。

三顾茅庐中,刘备第一次去拜访诸葛亮没见到,二去也未见,第三次,刘备仍然去,终于求得了诸葛亮的下山辅佐。若没有刘备这种求贤若渴的精神,就不会求得诸葛亮,也就不会有日后的三足鼎立。我们应该学习刘备这种精神。

再看关羽。说起他,人们脑海中就浮现一个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重义气的将军形象。他骑一匹赤兔马,使一把青龙偃月刀,可谓是威风凛凛。可为什么最后却落了个败走麦城的下场?就是因为他轻敌、骄傲。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我们不管怎样都不能骄傲,不把别人放眼里,不然只会事事失败。

蜀国武有五虎将,文有卧龙凤雏。还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成都平原。按理来说蜀国是最有希望统一三国的。可是,后主刘禅整日不理朝政,魏兵兵临城下,他居然一点也不反抗,反而主动开城

投降。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中,首领的好坏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存亡。在班里,班干部做得好,就会把整个班的学习积极性带动起来,同学们的成绩自然会不断往上升。

《三国演义》读完了,我却意犹未尽。很多人可能并不喜欢看这本书,可我要说的是:读《三国演义》,不仅能提高写作水平,而且还能让你明白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读完《三国演义》的道理篇三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演义》是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的一部经典名着,虽然大家读后的感受不同,但它主要贯彻着一个思想:对国家要忠,对朋友要义,对父母要孝。更让人懂得了什么叫知恩图报,什么叫忠孝两全。

我在日夜啃读着本书时,感受也很深刻。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贤相化身诸葛亮,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曹操,刘备则被塑造成了一个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的仁君典型。什么三英战吕布,桃园三结义;什么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什么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死于五丈原。这些情节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的在我脑海里回放。

读完这本书,我思绪万千,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感谢母亲给我生命,感谢老师无怨无悔的教我知识,更感谢我的祖国这么强大,有这么好的条件,让我们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这里,我暗自发誓,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

读完这本书,我体会到了一定要关心亲人,帮助同学,孝顺父母,感谢老师,感恩祖国。

这就是《三国演义》带来的道理。

六年级:尚磊

读完《三国演义》的道理篇四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从我读完《三国演义》后,不禁感叹中国文学艺术的渊源及丰富、生动的魅力色彩!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五个时段:黄巾起义、董卓掌权、群雄争割、三分天下、三国归晋。

黄巾起义始于巨鹿人张角,因为看不惯朝政腐败,因此发动黄巾起义。而刘、关、张就此桃园结义,为朝廷效力。不久就灭了黄巾军。刘备的力量也一天天强起来。

皇后的哥哥何进因为误信他人召了早有造反意思的董卓进京。结果何进被十常侍杀后,董卓就掌权了。曹操曾想杀害董卓,但不成功。董卓为拉拢人心,封袁绍为勃海太守,出让了赤兔马给吕布。逼得诸侯联军抗董,虽然败军了,但最后也给吕布所杀。

刘皇叔三顾茅庐后,请出“卧龙”诸葛亮。诸葛亮提出了联吴抗曹等计划,使刘备的大业扎下了结实的基础。经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灭了袁绍、吕布,吴、蜀也打退了曹操。

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占据强大的北方,刘备占据西蜀、荆州等,孙权占据江东。从而崛起吴、魏、蜀,三分天下。

最后,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逐渐去世。蜀、吴都归降魏主司马炎,三国一统归西晋。

这本书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威风凛凛的关羽,冲动鲁莽的张飞,昏庸无能的刘禅,谨慎多疑的曹操„„

其中我最喜欢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为刘备出谋划策,建功立业,使他独据一方,不愧为“卧龙”。可惜与诸葛亮平等的的“凤雏”庞统不幸遇难落凤坡。

《三国演义》一书还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使我受益匪浅:在刘备起兵七十万水陆并进攻吴为关羽报仇时,张飞冲动鞭打两个部将,在晚上两个怀恨在心的部将

因一怒之下杀死了酒醉未醒的张飞,一代虎将死于非命。也告诫了我不要鲁莽行事,意气用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部书的人物形象性格显露无遗、活灵活现,也说明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性格好坏都不能隐埋,所以我们要改掉缺点,每件事做的更好!

读完《三国演义》的道理篇五
《《三国演义》读后感》

今天,我成功地读完了《三国演义》这一篇名著,因为自从买上了《三国演义》这一本书后,一直还没有来得及读,幸好有了这个很长的寒假,才让我读到了这么好的书。

本篇小说主要从黄巾起义,终于到了西晋统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

书中主要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每次战役各有特色。

《三国演义》里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诸葛亮。

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识人心,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是《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道号 “卧龙先生”。他治国治军的才能与谦虚谨慎、济世爱民的品格为后人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他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死后又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没有的智慧。

我要学习他的“忠”字,他认定了刘备,就再也没有投靠别人,这让我很敬佩,想起当日本人向我们的国家进攻时,我们中

国人可是出了不少汉奸,诸葛亮就像是当时跟着共产党的将军,不是小人,不会为了那个人的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放弃了自己的朋友或战友,在那么险恶的时期里,他能那样的忠义,真是不简单!

所以我一定要做一个不背信弃义、不为了那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战友和朋友的人。

除了诸葛亮,在这本书中,我还认识到了三顾茅庐的刘备、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煮酒论英雄的曹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孙权……这些人物都在作者罗贯中成功的塑造下成了一个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最后,我要说,《三国演义》不仅让我开了眼界,还告诉了我许多小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真是一举三得呀!

读完《三国演义》的道理篇六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临清市大辛庄中心小学六四 李海涛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就像一颗绽放光芒的珍珠,不能不提。而《三国演义》就叙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是是非非。读完《三国演义》我掩卷深思,是啊!“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的事情让我大为感动。当时的刘备求贤若渴,从而三次放下尊严,到诸葛亮所在的茅庐请他出山帮助自己。在那时诸葛亮被誉为“卧龙先生”,早已名扬在外,当刘备第三次见到诸葛亮时,诸葛亮被刘备的精神感动,答应他出山帮助刘备打天下,自此,诸葛亮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终于为刘备争得了江山,并且最后感激涕零,感谢刘备的知遇之恩,之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啊!试问天下人有谁能做的这些呢?

其实,《三国演义》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此,更主要的是让我从人物经历的事情上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吕布集智慧与武力于一身,但是人品低下,任何对他有价值的物品都能收买他,结果让自己命丧白门楼;曹操是一代枭雄,拥有雄才大略,但是疑心太重,曾多次杀害亲人,最终等待他的只有痛苦和悲哀;关羽勇猛无比,可是却因大意而丢失了荆州,最终被孙权斩其首级结束了一生;张飞粗中有细,面对对手能用冷静的头脑思考问题,这一点难能可贵。……

想想我平时的所作所为,我感到特别难为情。我学习虽然不错,

可是自己很有点自私的,有时老师让我做点事,我爱耍点小心,总觉得那是在浪费我的时间,有时,看到别的同学玩我还暗自高兴,他们玩去呗。我的成绩不就提上去了吗?想想三国中的人物,我才知道自己多么的渺小,我以后一定改掉这些毛病,争取做一个高尚的人。

《三国演义》是一部宏伟巨著,从中我明白了做人要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要信任身边的人,做事不能粗心大意等等一系列良好的习惯。我想我已经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我会一直走下去的。感谢《三国演义》陪我走过的日子。

指导教师 郝 伟

联系电话 13561250037

读完《三国演义》的道理篇七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今天,我成功地读完了《三国演义》这一篇名著,因为自从买上了《三国演义》这一本书后,一直还没有来得及读,幸好有了这个很长的暑假,才让我读到了这麽好的书。

本篇小说主要从黄巾起义,终于到了西晋统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

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每次 战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国演义》里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其中,我最喜欢里面的诸葛亮。

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人称“卧龙先生”。他治国治军的才能与兼虚谨慎、济汇爱民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他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思,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呕心沥血,积劳成疾”,最后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义原。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要学习他的“忠”字,他是认定了刘备,就再也没有投靠别人,这让我很敬佩,想起当日本人向我们的国家进攻时,我们中国人可是出了不少汉奸,诸葛亮就像是当时跟着共产党的将军,不是小人,不会为了那个人的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放弃了自己的朋友或战友,在那么险恶的时期里,他能那样的忠义,真是不简单!

说点儿难听的,如果说咱们世界又爆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真的,那时还会有几个站在自己国家的,不跑向科技发达的国家的(尤其是那些小的国家),恐怕那时就屈指可数了吧! 所以我要做一个不背信弃义、不为了那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战友和朋友的人。 从这本名著的时候我还收集了许多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 阿斗的江山--白送”。

最后,我要说,《三国演义》不仅让我开了眼界,还告诉了我许多小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真是一举三得呀!

读完《三国演义》的道理篇八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

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第二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我用了近一个星期读了《三国演义》一书,真是收益非浅啊!《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

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我很是喜欢。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故事也同样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赤壁之战最为出色。使读者都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国演义》一书不愧为名著!值得一读啊

第三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前段时间,在看水浒,还没看完,所以就先写写我读《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天骄语文网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

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却不知书中所说的刘备“双耳垂肩,手长过膝”是真是假。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天骄语文网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让我知道了,人必有所长,有所短,不应以善小而不为,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第四十回 刘表病死,蔡瑁立幼子刘琮为荆州之主。蒯越等人劝刘琮投降曹操,曹操因此得到了荆州。刘备用诸葛亮之谋,弃城而走,火烧新野,击退曹仁部队。 第四十一回 刘备带领新野、樊城两地百姓来到襄阳城下,但蔡瑁不准刘备入城。刘备带领百姓前往江陵,在长坂坡遭到曹操夜袭,刘备与部将、家眷失散。赵云在长坂坡舍命救出刘备家眷,斩杀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第四十二回 张飞在长坂桥一声大喝,惊退曹操百万大军。事后,曹操率兵追袭刘备败军,路遇关羽率领的江夏士兵,击退曹军。刘备率残兵来到江夏,诸葛亮自告奋勇前去东吴联合孙权抗曹。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跟随鲁肃来到江东,面见江东众谋士,诸葛亮和众人展开舌辩,驳得众人无话可答。诸葛亮用激将法使孙权坚定抗曹的决心,但孙权最终还是犹豫不决,只得将周瑜从柴桑取回商议对策。

第四十四回 诸葛亮巧妙地改动了《铜雀台赋》中“二乔”二字的含义,使得周瑜决定迎战曹操。周瑜向孙权陈说利害,使得孙权决定破曹。周瑜认为诸葛亮的才能对东吴构成了威胁,派诸葛瑾前去劝降诸葛亮,却无功而返。

67

| 评论(11)

2009-8-28 11:40 SOS159357

| 四级

1.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

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2.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烽火连天的世界里,却引发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那正是在罗贯中笔下的著作――《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内容丰富,成语众多,虽然看起来比较麻烦,但是能让我们真正领会作者的艺术才华.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讲张角,张梁,张宝黄巾起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之后,三兄弟开始打天下,以及当中发生的事.我读了这本书真是受益非浅,看,诸葛亮的出现使三国变得更有意义,真是进入白热化阶段.火烧新野,草船借箭,智取汉中,七擒孟获,智取三城等都是诸葛亮的"杰作",就连他死了的时候也机关算尽.

读完《三国演义》的道理篇九
《《三国演义》读后感》

壮志人生

—读《三国演义》有感

这个暑假,我买了一本中外名著,名叫《三国演义》,它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它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怀着极大的好奇心,我翻开了这本厚厚的书卷……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刚翻开书,这样的汉字便映入了我的眼帘,“哇!不愧为名著,连开篇语都这么有哲理!”我惊讶地想。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到刘玄德三顾茅庐;从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到落凤坡庞统遇难;从诸葛亮六出祁山,到三国归于晋,无不散发着强烈的历史气息。

很快,这本书便读完了,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人活在世上,就应立志,就应发愤图强,正如诸葛亮所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两句话就说明了这一点。我们活在世上就应该经历一场不平凡的人生,绝不能就这么平淡过去,就像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所说的:“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所以,我们不能平淡的过一生,有句话这样说:“生命的结局都是相同的,不一样的是过程!”是啊,如果平凡的过完一生的话,

那么我们与其他的生命又有何区别呢?正所谓“坎坷人生多壮志”,我们就应该和总理周恩来一样,从小就立下壮志,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现在依然存在着,那么,我们的壮志为什么不能存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多呢?因此,有一个远大的志向是很重要的。

《三国演义》这本书带给我了很多启示和道理,它们都值得我细细品味、鉴赏……

读完《三国演义》的道理篇十
《《三国演义》的启示》

《三国演义》的启示一一谈谈历史题材创作的

“边界”问题

关键字:历史题材创作文学叙事历史叙事

[内容摘要]文学的想象与虚构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历史叙事的制约是 目前学界关于历史题材文学创作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三国演义》是中国文 学史上最成功的历史小说,考察一下这部小说的文学叙事和它所主要依据的史 书《三国志》的历史叙事做一些比较,看看前者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了后者的限 制,对丁•我们今天的历史题材创作是有重要借鉴价值的。

近年来随着历史小说、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大量涌现,关于历史题材创作中 存在的问题以及创作的一般原则问题也渐渐受到文学理论与批评界的关注。应 该说,对这样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学现象进行理论的阐释是一件具有重要学术价 值与现实意义事情。本文拟以《三国演义》为例来探讨一下历史题材创作的 “边界”——文学想象与虚构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来自历史事实的限制 ——的问题,以期借助古人的智慧与经验来为我们当下的创作实际提供有益的 启示。

一、当下历史题材创作的成绩与问题

首先我们有必要做一下概念的区分。所谓“历史题材的创作”是指通常意 义上的历史小说与历史剧(包括戏剧、电影和电视剧),即基本上按照史籍记 载的线索来创作出的文学艺术作品,事件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件,人物是 历史上确曾有过的人物。此类作品也可以被称为“历史正剧”。至于那些“戏 说”类作品,即借用一些历史人物的名字完全凭借虚构来创作出的小说或影视 剧不能算作是“历史题材作品”。例如上个世纪80年代热播的电视剧《戏说乾 隆》以及后来受到普遍欢迎的《还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访》、《铁嘴铜齿 纪晓岚》、《宰相刘罗锅》之类,均不应看作是“历史正剧”,故而不在本文 讨论的范围之内。顺便说一句,本人对时下许多学者从历史事实角度对这类 “戏说”作品进行的批评深不以为然:人家并不是在写历史剧,你何苦非要用 历史剧的标准来考量人家呢!既然“关公战秦琼”、“宋版《康熙字典》”之 类可以在曲艺节目中引人一笑,我们又何必用历史上纪晓岚与和珅的年龄差距 来批评电视剧的失实呢!如果我们非要用历史的标准来批评这类“戏说”的编 导们,也就难怪人家明言要“气死历史学家” 了。

20多年来我国的历史题材创作毫无疑问是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的,对此我 们绝对不应该视而不见,更不应该因为此类作品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而否定 其价值。“不以一眚而掩大德”应该是我们对待此类作品的基本态度。那么历 史题材作品究竟有哪些值得称道的成绩呢?我以为至少有下列几项:

其一、满足了广大接受者的审美需求与乌托邦想象。我们知道,商品关系

是最缺乏诗意与乌托邦精神的。随着商品大潮的涌动,我们现实中的人际关系 也呈现日益“物化”的趋势。人欲横流、拜金主义、利益原则越来越影响到人 们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念。但是人毕竟不是动物,人需要精神生活,需耍想象与 幻想,需要心灵的安顿与超越,乌托邦冲动永远是挥之不去的精神潜能。因此 回到古代,借助于再现古人的精神风貌与生存智慧,庶几可以弥补当下精神世 界的贫乏,可以寄托现实中日益远去的人文关怀与意义诉求。于是古代的“圣 主明君”、“贤臣良将”们就应运而“复生” 了。古人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 与现代社会当然有诸多圆凿方枘,扞格不入之处,但在当前精神萎靡、价值失 范、人们无所适从的情况下,却恰好能够“乘虚而入”,为人们提供想象的空 间,使心灵获得“暂住”之所。其正面意义与负面作用委实难以一言以蔽之。

古人的亡灵何以竟会得到今人的青睐,就更深刻的原因来看,乃是因为其 深层精神的相通性。用高科技的现代媒介来演绎古人的生活、传达古人的精神 风貌,这本身就是颇可玩味的现象。中国古代文化的生命力之顽强是超出人们 的想象的。近百年来中国知识阶层对传统文化发动的数番强大攻击实际上也仅 仅毁掉了它的皮毛而已,情况似乎是,越是具有惰性,越是落后的东西,就越 是难以摧毁。与古人相比,我们的生活方式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毋庸 置疑的是,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东西依然很多——这正是古代文化得以延续的 现实基础,也是人们可以借助历史题材作品寄托精神的现实基础。例如“清 官”,这原本是古代百姓千百年中在想象中自我安慰、维持心理平衡的文化符 号,也是统治者积极参与建构的意识形态话语。但是在今天的历史剧中这个文 化符号依然占据很大份额,依然满足着人们的当下精神需求,这难道不发人深 省吗?又如所谓“知遇之恩”本是古代选士、任官制度的产物,其基本精神与 现代的民主制度是格格不入的,但是在今日的历史剧中却依然作为正面价值被 阐扬,而且还能够得到普遍的认同,这也是很有象征意味的现象,再如“英明 君主”也是早应该遭到摒弃的文学想象,但在时下的历史剧中,依然充斥着他 们的身影。从“历史理性”的角度看,这些现象也许是应该遭到否定的,但是 从现实的审美角度来看,它们的确具有存在的合法性,也还有其积极价值。

其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尽管存在着价值观念上的错位现 象,但就其主流而言,历史题材的作品还是起到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作 用,并且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意识。改革开放以来的20余年间无疑是西方文化大 举进入中国文化领域的时期,从哲学、社会科学等理论层面到日常生活的文化 消费层面,西方文化几乎无所不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意识与 文化认同意识都受到严重挑战,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就更是如此。历史题材 作品,从总体上来说是以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和对中国历史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事 件为描写对象的,这可以使那些对自己的历史所知甚少的人了解中国古代曾经 有过的辉煌,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也可以增强人们振兴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能够唤起人们自觉的民族认同意识正是这类作品得以兴旺的重要原因之一,也 是其存在之合法性的主要依据之一。

其三、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近年来那些优秀的历史题材作品实 际上都包含着深切的现实关怀,也包含清醒地历史反思意识,有的还相当深刻 历史具有延续性,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常常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再现。透

过历史题材的作品,人们会对现实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不是所谓“借古喻今”, 而是提供前车之鉴。

当然,当前历史题材作品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严重的,最为批评者

所诟病主要有下列几项:

一是知识性错误,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硬伤”。由于作者或编导者历史知 识有限,再加上敬业精神不足,在历史题材创作中的“硬伤”就在所难免了。 如果严格按照历史记载来看,此类作品中的“硬伤”可以说俯拾皆是。

二是价值观问题。在许多历史题材的作品中都存在着价值取向方面问题, 有的作者站在古人的立场上演绎历史故事,例如过于夸大个人的历史作用、对 某些早应该抛弃的陈腐观念持认同态度等等、有的则片面追求“翻案”效果, 无视历史自身对人和事所作出的评价。

三是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单化。历史是极为复杂的,一个历史人物的所作

所为往往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某些历史题材作品为了追求所谓艺术性,将复 杂的历史问题简单化,从而构成文学叙事的戏剧效果。例如许多作品都把历史 人物的行为动机归结为个人的情感或心理原因,这就遮蔽了实际上的复杂性, 很容易培养起一种简单化的历史观。

其他问题还很多,诸如爱情情节的泛滥、过于追求传奇性,甚至有的带有

宿命论倾向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当下历史题材创作具有不容置疑的积极意义,为广大接受者所喜闻乐

见,但是也的确存在着许多严重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二、从《三国演义》看历史题材创作的“边界”问题

所谓“边界”是指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之间差距的限度。这个问题一直是 学界讨论的焦点,也是历史题材创作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 《三国演义》无疑是最为成功的历史小说,因此让我们看看《三国演义》文学 叙事与其主耍依据的《三国志》的历史叙事之间的差距究竟有多大,至少可以 为我们把握这个“边界”问题提供有益的参照。

首先让我们看看《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在价值观上的区别

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成书于元末明初,这是学界定论, 是毋庸置疑的。这是怎样一个时代呢?就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演变来看,这正 是宋明理学由士人阶层的意识形态渐渐转变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时期。儒家之道 已然成为社会文化之主导价值取向。贯穿《三国演义》的价值观念正是这一元

明之际特定文化历史语境的产物。在这里刘备集团是作为儒家之“道”的象征 而被美化的。刘备之仁、关羽之义、孔明之智与忠、张飞之忠与勇、赵云之勇 与信,无不显现着“道”之诸义。曹操集团则是失去了 “道”之依托的纯粹强 权。在这个集团中,“权术”与“利害”乃是维系其稳定的主要纽带。至于孙 权集团则介于二者之间,在价值立场上并无独立的归属。这样《三国演义》的 文学叙事就将历史上的军阀混战成功地改造为道义与强权之间的二元对立,一 部《三国演义》就是在这种“道”与“非道”之间的矛盾对立中展开其故事情 节的。

我们再来看《三国志》。这部历来被尊为“良史”的名著成书于晋武帝太 康年间。这是怎样一个时代呢?

从士人心态和与之相关的文化学术的演变来看,魏晋时期可以说是一个思

想解放的时代。所谓“解放”当然是针对两汉经学精神对人们思想的控制而言 的。汉代经学是先秦儒学之变体——作为子学之一,先秦儒学乃是在野的士人 阶层(布衣之士,或作为“四民之首”的士)乌托邦精神之显现,是活泼泼的 社会批判理论。而作为经学的儒学却是典型的官方意识形态话语。统治者通过 将诸经立于学官,并设置经学博士、置弟子员,亦即使经学与仕途直接相联系 的策略,诱使士人阶层就范。于是士人阶层果然竞相驰骋于“通经致用”、 “经明行修”而后为官的道路,以至于为争立某经于学官而势同水火。与此同 时,经学也就渐渐失去先秦儒学那种社会批判精神,而成为纯粹的教化工具。 “三纲五常”即是其核心所在。到东汉之末,人们的思想已经被禁锢到无以复 加的程度。于是“解放”也就在孕育之中了。连道学家程伊川都说:“若谨礼 者不透,则是佗须看《庄子》,为佗极有胶固缠绕,则须求一放旷之说以自 适。……如东汉之末尚节行,尚节行太甚,须有东晋放旷,其势必然。” [1] (P298)这是很有见地的说法,只是,所谓“放旷”却不必等到“东晋”才有, 三国及西晋时已然开始“放旷” 了。钱穆先生说:东汉“过分重视名教,其弊 为空洞,为虚伪。于是有两派的反动产生:一、因尚交游、重品藻,反动而为 循名责实,归于申、韩。二、因尚名节、务虚伪,反动而为自然率真,归于庄 老。” [2] (p223)这是指汉末魏初而言的。这种对儒家名教伦理的否弃,对庄 老申韩的推崇,导致了士人阶层对个人才性气质的高度重视,也导致了他们国 家观念的淡漠。钱穆先生说:三国之时,士大夫“除非任职中央,否则地方官 吏心目中,乃至道义上,只有一个地方政权,而没有中央的观念。……国家观 念之淡薄,逐次代之以家庭。君臣观念之淡薄,逐次代之以朋友。此自东汉下 半节已有此端倪,至三国而大盛。” [3] (P217-218)这就是说,这是一个“争 于气力”的时代,人们普遍崇尚实力而对名教伦理不大看重了。司马氏集团执 政后虽然复提倡名教,标榜“以孝治天下”,但是却无法再骗过己然觉醒士人 阶层了。在阮籍、嵇康之类的名士看来,司马氏集团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场闹剧 而已。

陈寿就是在这样一种文化历史语境中来写《三国志》的。在他的心目中, 绝没有将魏、蜀、吴任何一方当作“善”或“道”的承担者,而将其对立一方 视为“恶”的承担者的意思。他只是看重人的才能、气质与个性魅力,看重成

功与否,而不注重抽象的道德观念。其评曹操云:“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 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韩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 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 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3] (p44)这里主要是称赞曹操 的才能、机谋与功业。其评刘备云:“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 之风,英雄之气焉。及其举国托孤丁•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

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 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4] (p715)这里除了能力 智谋的赞誉之外,还有对刘备之为人及其君臣关系方面的赞扬。这是不同于对 曹操的评价之处。又评孙权云:“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 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既臻末年, 弥以资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贻厥孙谋以燕翼子者哉? ” [5] (P911)对孙权的批评多一些,然而也主要是针对其个性方面。

由此可见,陈寿撰《三国志》所依据的价值标准与《三国演义》的作者是

迥然不同的。或许是因为刘备个性较为宽和,其与臣下之关系亦较为亲密,故 而为史家所称道一一因为这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品质,并不受时代 语境的左右。小说家在以文学的方式重新叙述这段历史时,因受到道学话语之 影响,须寻一 “道”之承担者,并确立善恶对立的叙述模式,于是依据史书原 有之痕迹以敷衍之,故“善”尽归于刘氏,而“恶”尽归丁•曹瞒。

其次再来看《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在知识层面的差异。尽管《三国演

义》历来被认为是最忠实于历史叙事的文学叙事,但在基本知识层面上二者之 间还是有着极大的不同。例如对了•诸葛亮的描写就很有代表性。据《三国志》 载,“然亮才,丁•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子将略。” [6] (p743) 明言诸葛亮善于治军理民而不善丁•将兵作战,但在《三国演义》中却把他描写

成用兵如神的军事天才。其他如“草船借箭”、“连环计”、“借东风”、

“华容道”等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故事或者属丁•张冠李戴,或者纯属文学虚 构,均为于史无征的故事。

从以上简单的对比中不难看出,无论是在基本价值观念层面上还是在史实

层面上,《三国演义》的文学叙事与《三国志》的历史叙事之间的差异都是很 大的。这对我们今天的历史题材创作具有哪些启示意义呢?

首先,历史题材创作在价值观念上应该立足于当下文化历史语境而不应该

恪守历史叙事的原有立场。《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产生时代不同,文化 历史语境不同,故而所包含的价值观念也迥然不同。这里固然有现实条件的制 约作用,但同时也是作者自觉选择的结果。我们今天的历史题材创作与批评也

相关热词搜索:读完三国演义的感受 三国演义的道理 三国演义道理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读完《三国演义》的道理”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读完《三国演义》的道理"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4172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