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观潮这一课赞美了大潮的.

观潮这一课赞美了大潮的.

2016-01-21 09:31:0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观潮这一课赞美了大潮的 篇一《《1 观潮》第一课时》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观潮这一课赞美了大潮的.》,希望能帮助到你。

观潮这一课赞美了大潮的.篇一
《《1.观潮》第一课时》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由四篇课文组成。《观潮》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潮》,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作者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证明它的大,还用了好多优美的语言文字写出了它的神奇美丽;《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火烧云》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描写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火烧云图景。这些课文虽然都是描写自然景观,但描写的方法却不一样,各有特色。每课文都是经典之作。选编的4篇课文以具体、形象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南国风光“鸟的天堂”,以及绚丽的火烧云。除4篇课文以外,还安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整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题: 1 观潮

中心备课人:罗桂丽 备课时间: 2013.9.1

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 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 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情分析:

进入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独立识字的能力,教学本文时可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认读生字,并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在文中的大概意思。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语的意思,并指导学生运用部分词语。还要提醒学生意那些结构复杂、容易出错的生字。如,“蒙”字中间的短横不能丢,“薄”字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昂”字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这些生字可以在学生抄写词语时进行适当指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1

3.使学生初步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及有关知识。

4.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3.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教学策略:

按照初读—研读—赏读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很多学生对课文描绘的景象比较陌生,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

教学准备:

电脑、电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 1 课时 总第1课时 上课时间:2013.9.2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2、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2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3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4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三)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

观潮这一课赞美了大潮的.篇二
《第一课观潮》

《观潮》说课设计

来源:语文网 作者:匿名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

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分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

四、说学情

我班学生虽没去钱塘江,也没观赏到千军万马奔腾的潮水,但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想像丰富,而且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了多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和电教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二)逐段分析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紧接着提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从哪里知道?(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在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满激情的语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遗憾的是老师没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以快速的动作放好投影片,用语言渲染气氛。)学生兴趣勃勃地,迫不及待地观看录像。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潮来了没有?我们看到了什么?随着录像的播放,我用生动语言向学生介绍,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依照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现在让我们随着录象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小组讨论。

(2)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

句。(依照检查学习情况,相应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是怎样描写的?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并按要求用“____”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学生自由组合检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并相应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学生通过学习读、划、议,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板书:恢复平静)

5、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观看了钱塘江涨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6、布置作业(略)

六、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本篇板书我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的。 附板书设计:

22、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江面很平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恢复平静

《观潮》教学设计之一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

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观潮这一课赞美了大潮的.篇三
《说课——观潮》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向大家汇报的课题是《观潮》。

一、 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通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为了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根据农村中年级学生的特点:知识内容广泛了,很多事情都处于好奇,似懂非懂,开始有独立性,自尊心逐渐增强,思想从单纯走向复杂,开始有自己意向。根据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认为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地3、4自然段。

4、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要突出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这个重点,突破体会课文中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这个难点。

二、 说教法。

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我还将采用朗读法进行教学。

三、 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是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我将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进行学习。

四、 说教学过程。

根据我对农村学生的了解,我认为本课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什么,引导学习生字,并且学习第3、4自然段。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着重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 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潮吗?因为我们这里远离大海,可能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所以我就以课件的方式播放钱塘江大潮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教师解说: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观潮 (齐读课题)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疑问、矛盾的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是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 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

中年级的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让学生在课前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预习的基本内容是这样的:1、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画出本课的生字,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2、遇到不认识或不懂的词语, 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还不能解决的做个记号请教老师或同学。3、思考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过渡语:昨天老师已经布置预习了,预习得怎么样?老师来检查检查。

1、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出现本课的生字词,以检查的形式,指名学生读一读,当读到“罩”时教师强调翘舌音读到位,读到“鼎、崩”时强调后鼻音读到位。接着,让学生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说说那个生字记起来有困难,如“鼎”字,笔画复杂,字不常见,我用字理来讲,“鼎”是古代煮东西的锅,上部装东西的部分演变成“目”,下部的三根支架演变成下部分,如果不用字理来讲的话学生很难理解。

3、让学生通过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进行巩固生字词。这样,多种形式的读,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的生字掌握得太棒了,老师真高兴!接着让老师看看你们更棒的表现,好吗?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因为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2、学生模仿老师朗读的方法进行朗读,要求读出正确的节奏、停顿和速度。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然后评一评同学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在这评价的过程中,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他们为了评价别人而主动学习,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教师及时肯定:“同学们读得真不错,接下来让我们找找文中描写得具体形象的句子,再来读读好不好?”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要吝啬自己赞美,赏识的语言,多给学生表扬,激励。因为教师正确使用激励语言,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如“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想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这些句子让学生展示读,教师再指导读。

5、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 (教师随机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头过后)

这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理清课文的脉络,知道了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中、潮来后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我们知道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汇报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课文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指名读、自由读、展示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品读重点段,深入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

2、引导学生结合第一幅插图理解“人山人海”的意思,并说说“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

3、再读:体会江面的特点和人们此时的心情。

(五)感情升华,拓展训练。

想想假如你在场会是什么心情?

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六)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教学目标主要是:1、独立识写课文生字,能掌握大部分生字;2、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所以,在这一课我就重点指导“蒙、薄、昂”这三个字,“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昂”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五、 板书设计。

1、观 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头过后

老师们上午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内容是《观潮》的第二课时。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下面,我仅就自己阅读、理解《观潮》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和初步的设想,与大家做以交流。说课的内容大致分为这样几个方面: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说思路。

一、说教材——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观潮》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先总的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然后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描写看到、听到和感到的壮观景象。在重点部分“潮来之时”又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抓住潮声、潮形写出了潮来时的惊心动魄。作者这样清晰的行文顺序,既向学生们揭示了怎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也提供给学生读文,理清文章脉络的一个扶手。这一点将成为我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

观潮这一课赞美了大潮的.篇四
《教案《观潮》》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观潮这一课赞美了大潮的.篇五
《观潮》

《观潮》说课稿

一、 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通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为了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根据农村中年级学生的特点:知识内容广泛了,很多事情都处于好奇,似懂非懂,开始有独立性,自尊心逐渐增强,思想从单纯走向复杂,开始有自己意向。根据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认为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地3、4自然段。

4、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要突出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这个重点,突破体会课文中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这个难点。

二、 说教法。

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我还将采用朗读法进行教学。

三、 说建议。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是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

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我建议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进行学习。

根据我对农村学生的了解,我认为本课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什么,引导学习生字,并且学习第3、4自然段。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着重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 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潮吗?因为我们这里远离大海,可能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所以我就以课件的方式播放钱塘江大潮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教师解说: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观潮 (齐读课题)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疑问、矛盾的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是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 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

中年级的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让学生在课前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预习的基本内容是这样的:1、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画出本课的生字,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2、遇到不认识或不懂的词语, 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还不能解决的做个记号请教老师或同学。3、思考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过渡语:昨天老师已经布置预习了,预习得怎么样?老师来检查检查。

1、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出现本课的生字词,以检查的形式,指名学生读一读,当读到“罩”时教师强调翘舌音读到位,读到“鼎、崩”时强调后鼻音读到位。接着,让学生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说说那个生字记起来有困难,如“鼎”字,笔画复杂,字不常见,我用字理来讲,“鼎”是古代煮东西的锅,上部装东西的部分演变成“目”,下部的三根支架演变成下部分,如果不用字理来讲的话学生很难理解。

3、让学生通过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进行巩固生字词。这样,多种形式的读,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的生字掌握得太棒了,老师真高兴!接着让老师看看你们更棒的表现,好吗?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因为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2、学生模仿老师朗读的方法进行朗读,要求读出正确的节奏、停顿和速度。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然后评一评同学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在这评价的过程中,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他们为了评价别人而主动学习,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教师及时肯定:“同学们读得真不错,接下来让我们找找文中描写得具体形象的句子,再来读读好不好?”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要吝啬自己赞美,赏识的语言,多给学生表扬,激励。因为教师正确使用激励语言,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如“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想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这些句子让学生展示读,教师再指导读。

5、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 (教师随机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头过后)

这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理清课文的脉络,知道了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中、潮来后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我们知道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汇报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课文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指名读、自由读、展示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品读重点段,深入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

2、引导学生结合第一幅插图理解“人山人海”的意思,并说说“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

3、再读:体会江面的特点和人们此时的心情。

(五)感情升华,拓展训练。

想想假如你在场会是什么心情? 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六)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教学目标主要是:1、独立识写课文生字,能掌握大部分生字;2、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所以,在这一课我就重点指导“蒙、薄、昂”这三个字,“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昂”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五、 板书设计。

观 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平静

声音 形状 气势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 千万匹战马 浩浩荡荡

潮过后 平静

观潮这一课赞美了大潮的.篇六
《观潮》

《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掌握重点词句,会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品位文章写作特色,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观潮》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感受这种奇观。

二.题解

(运用多媒体)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呢?大家从课文第一段找出来(天下奇观),区别观潮的观和奇观的观。

三.背景简介

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

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四.作者介绍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与吴文英(号梦窗)齐名,时人称为“二窗”。南宋末年词人,其著作颇多,以辑录旧闻为主,《武林旧事》《齐东野语》《过眼云烟》等,这篇观潮也是节选自他的《武林旧事》

五.释词译句

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1.重点词解:①既望:农历十六日 ②方:当„„时。其,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 ③仅,几乎, ④将近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际天,连接着天。⑤沃,用水淋洗

2.翻译: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最盛(的时候)。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看上去)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接着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1. 重点词解:①京尹:京都临安府(现在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 ②艨艟:战船 尽:穷尽 ④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 ⑤舸,船。⑥敌船:指假设的敌方的战船。⑦逝:去,往。

2. 翻译: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乘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等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却连一条船的踪迹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1.重点词解:①泅:游泳 ②文,动词,刻花纹③ 鼓:鼓动,振作 ④ 溯:逆流而上 ⑤万仞: 形容浪头极高 ⑥腾:翻腾,腾跃

2.翻译:几百个善于游泳的吴中健儿,都披头散发,浑身画着花纹,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沉浮,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重点词解:①江干:江岸 ②珠翠罗琦: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 ③溢母:满眼 ④倍穹:(价钱)加倍的高⑤ 僦赁:租用

2.翻译:江岸上下十多里地,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首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堵塞了道路。饮食和百货的价格都比平时加倍的高。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间也不容有。

六.理解课文

1.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齐读课文,再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① 怎样壮观?从文中哪几个方面来写海潮之盛的?同时又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呢?(形、色、声、势 )“仅如银线”“玉城雪岭”从形和色两方面写“大声如雷霆”从声这一方面写,“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从势这一方面写。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表现手法

② 写作顺序:由远及近(远出海门到既而渐进)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你是从哪儿看出是演习活动的?(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这一段还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动:水军演习活动,静:烟消波静)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做了铺垫

教师点拨:这个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动静相衬,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

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提问:你们对这段弄潮儿怎么看,主要写到了弄潮儿的哪些特点(从形象看,生龙活虎的形象,从“披,持,争,鼓,迎,出没,腾”动词中可看出;外形特点:披发文身;勇猛的特点:溯迎而上,矫健的特点: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第四段写观潮人数之多。(观潮之盛)(从虽席地不容间也可看出

2.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描绘江中壮美之景

江中壮美之景主要描绘了哪三幅图景

海潮图——雄伟壮观

演习图——场面宏伟

弄潮图——身怀绝技

第二部分(4):记述江边盛况

观潮图——盛况空前

3.问题探讨

(1).最后一段写观潮人多,对描写潮水有什么作用?

从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2)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图”?

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有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使得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

七.板书设计

风景画——涨潮奇观

风俗画

水军演习 正面描写

吴儿弄潮

观潮盛况——侧面描写

观潮这一课赞美了大潮的.篇七
《观潮》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暑假里,你们都去哪里游玩了?你们的暑假生活真丰富,有的去了繁华的大都市,有的去了美丽的水乡,有的看山有的看水。老师比起山,最喜欢看大海。这次也利用暑假的时候去旅游了一番,到了台湾,看到了太平洋。你们看。

同学们,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作用,水面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做“潮”。(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目睹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板书“观”) 你们知道他观赏的是哪里的潮水吗?

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

二、初读感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大家去看过吗?

(没有)很遗憾老师也没能亲眼所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壮观的景象。

自由读课文:

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请你用文中的一个四字词语形容大潮来时的景象。

 文中有许多四字成语,在读的过程中,请你把它画下来

㈠、①读准多音字:

闷(mâ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薄(bó)雾而不是读薄(báo)雾,在词中指的是密度小的意思。闷(mân)雷而不是闷(mēn)雷,指声音低沉的雷。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㈡(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天下奇观”的“观”和“观潮”中“观”一样吗?请同学们查阅字典,看看字典老师是怎么说的。

[教师小结] “观潮”中“观”是看,察看的意思,观作为动词使用,可以组词~赏、~察、参~。而 “天下奇观”的“观”是看到的景象或样子,观作为名词使用,可以组词大~、奇~。

㈢、理清叙述顺序

1、四字成语会读了也找到了,看看这些词语发现了什么:(出现在不同段落、描写的是不同时候的景象)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时间顺序

3、知道了写作顺序,试着给文章分段。

作者观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之景发出了天下奇观的感慨

三、感受奇观

究竟奇在哪里?我们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一起先来看看潮来前之景。快速阅读第一、二自然段,找出文中具体告诉我们“观潮”时间、地点、事件的句子。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句子中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什么? “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盐官镇” 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试着说一说吗?

“农历八月十八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盐官镇,据说海宁市的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教师小结] 作者通过这两句话,向我们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是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些地方?

1. 作者观察了潮来前的江面。 2. 作者还观察了观潮的人群。

3. 作者观察了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 4. 作者还观察了江边的山。

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笼罩着一层薄雾,朦朦胧胧的,远处的小山一会看得清,一会又看不清,这种奇异的景色,文中是用哪个词来形容的?

若隐若现

听老师来读一读这几句话,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在你脑海中潮来前的江面是怎样一番景象。(师读)你们从老师的朗读中感觉到了什么?

江水很平静。(板书水平如镜)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要能够读出江水风平浪静的美丽。还有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神秘感。(生齐读)

这一自然段还写了观潮的人群。谁来读一读?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未读出一种焦急、期盼的感觉。)

假如你也在海塘大堤上,望着平静的江面,观潮的人们已经等了好久,江潮还没有来,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1.是焦急的。 2.盼着它来。

你来试一试,把人群急切想看见大潮的心情读出来。(生再读课文) 人山人海是什么意思?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他们的心情是?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教师小结] 是啊,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四面八方的人们都赶来一睹大潮的风采。大堤上的人们都迫不及待的想看到潮来时的盛况。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等不及要见到潮来时那种震天撼地的景象的了呢?我们下节课就来一起见证这动人心魄的一幕吧!

布置课后作业:继续收集有关钱塘江的名诗句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以及作者的写作顺序,这节课继续来欣赏潮来时,潮头退后是怎样的景象。

二、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声音 形状 (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

(1)知潮声。让学生读出三处写潮声的句子后,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在学生回答后,将学生回答得最确切的“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板书在黑板上。

(2)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将学生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板书在黑板上。

(3)知其序。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潮之声和形的词语,并让学生回答出:从潮声与形的变化中可知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再让学生从第3、4自然段中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4)训其说。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三、细致讨论,体会形声

(5)解其声。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近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感觉“大地好像颤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震耳欲聋,声势之大动人心魄。

(6)解其形。让学生逐句分析:

先认清比喻句:“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再理解其义:“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移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

(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

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

心瀑布横。

另外一位作家这

样写到(课件出示文字资料):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 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5)播放录像。(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

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 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 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

(7)解其情。

“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

镜头之一:闻其声不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潮来了”的声音。

镜头之二:闻其声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情绪高涨。

镜头之三: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8)、表其情。教师先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部分。

四、自析“潮过后”,知其余威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分析中理解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大潮这奇。

学生从平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猜词!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生肯定跃跃欲试)

A、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人声鼎沸。

B、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

C、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D、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E、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山崩地裂 F、形容气势很大—— 浩浩荡荡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观潮这一课赞美了大潮的.篇八
《《观潮》说课稿新》

《观潮》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

作为一篇精读课文,《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耳闻目睹,按顺序抓特点地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从远到近,写得有序而生动。

二、说目标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

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课文的特点和学情特点,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5.能初步运用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段。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钱塘潮水录像。

2、学生准备:查阅有关钱塘江及钱塘潮的文字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三、说教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于读,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同时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课件、课本插图、影视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结合文中的文字描写深入感受,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参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紧扣文题,质疑问题;读、找、议,培养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课件、视频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通过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习得文言文学习方法。

下面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五、说教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观潮》,请同学们回想上节课我们总结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课文的?

学生答后老师板书:

1—2 潮来前 3—4潮来时 5 潮去后

2. 默读全文,再借助板书,说说这一课写了什么?

【在回顾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的基础上,从部分到整体,把握文章整体内容,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也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二) 精读3、4自然段

1.课件出示观潮时“人山人海”的图片,我说:同学们,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都要到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观赏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提问:为什么它能吸引那么多游客?学生可能会回答潮水很壮观,也可能用课文的句子回答。我再引导:潮水在众人急切的期盼中终于来了,今天就让我们在作者的文字中欣赏这一天下奇观。接下来请快速地浏览第3、4自然段,思考潮水的哪两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学生一般能回答出“潮水的声音大、浪头很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潮水的两个特点:声大、浪高。并板书。

【在快速读课文前先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这就是导读法。再围绕问题得出“声大、浪高”的结论,自然引出下一环节对3、4段中潮声、潮形描写的欣赏。】

2.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3、4段,用横线画出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写潮来时的样子的句子,各三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阅读批注后,请学生读读画出的句子,同时我会在课件上出示相应的句子,让学生自由读后再谈感受。我是这样引导的:

A: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说说你听到的是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这时的潮声还不响亮(闷)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我相机板书:闷雷滚动

B: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

你感受到了什么?(人们感到很惊喜)从哪些词能读出来?(人声鼎沸、潮来了!)能把这种惊喜读出来吗?学生读好句子后,我再提问:人们从哪里知道潮水马上就要来了?

C: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学生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没有直观感受,理解不深,我先出示图片让学生有这么方面的感受再抛出问题:看到远处的白线后,人群怎么样?(沸腾了)人群怎么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学生一般会举高手挥舞。这样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我再引导,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让我们大家一起读吧。学生齐读。

相机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D: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中潮水终于来了,潮水给你的感觉怎么样?(很壮观)从哪些词感受到壮观?(白浪翻滚、两丈多高的水墙)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来越怎么样?(激动)读出你内心的激动吧!

相机板书:白色城墙

E: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句话你觉得哪里写得最好,最喜欢?学生一般都能说出“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山崩地裂”等词语。我再抛出问题:“为什么作者把潮水比作白色战马?”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后,接着出示潮水如战马的图片给予直观感受。

相机板书: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课件出示:(1)浪潮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4)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

(5)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读读这五句话,说说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①意思已完整,②写出了颜色,③突出了数量,④刻画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它

开阔,横贯江面,它势猛,有进无退,所以先呈线状,后呈墙状,至此则呈"万马并进"状。⑤写声势大,前面"千万匹"也写声势,但写的是客观的实景,这里则写主观感受。)

多壮观的潮水啊!请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种越来越大的气势吧!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在读中学,学中读。教师只起引导作用。适时地对学生的朗读做出适当的评议、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培养了读的能力,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3.出示第4段: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将其中的“再近些”,“越来越近”加红并反复出现三次。)

在朗读前我这样引导:这么美的句子,就让我们来用特殊的方法读一读,就像唱歌一样,加红的字唱三遍,一起把这段读一读吧。学生齐读第4段,加红的字在三次重复读的过程中一次比一次高昂。

【全新特殊的朗读方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在加红句子一次比一次高、一次比一次快的朗读中,学生也能更好地体会人们激动的心情和钱江潮的气势汹涌,并将这种体会融入到读之中。】

4.现在请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板书,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吗?

先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发现,如果学生无法发现作者的写作顺序,我再提示从作者的写作顺序上思考。这时学生一般都能说出整篇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3、4自然段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来时潮声和潮形的变化。

教师板书:由远及近。

【在充分的理解和赏读之后,学生对“由远及近”写作顺序的掌握自然就是水到渠成了。】

观潮这一课赞美了大潮的.篇九
《1.观潮》

1.观潮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七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最后一组课文的学习,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11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和成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3. 能综合运用以前学到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如:分清文章的主次;边读边想画面,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 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5.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六、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32课《观潮》,齐“读”课题,这篇文章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谁了解它,能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向大家说说吗?

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

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宏伟景观的吗?那就读读课文吧?

[说明:导入的设计,利用录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谈观后感,接着问: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来描写这种景象的吗?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 说说读懂了什么?理解“天下奇观”。

2. 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是详细,哪些部分是略写。

[说明: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所以,初读课文后,要对课文形成整体的印象。]

(三)学习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1. 默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

2. 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观潮这一课赞美了大潮的.》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钱江潮观潮点 钱塘江大潮观潮地点 浙江潮观潮视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观潮这一课赞美了大潮的.”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观潮这一课赞美了大潮的."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5838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