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翻译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翻译

2016-01-31 10:07:5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翻译篇一《除》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翻译》,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翻译篇一
《除》

《辞海》

PDF577 407

除(1)去掉。

(2)修治。

(3)一种算术运算,即用一个数把另一个数分成若干等分。

(4)拜官授职。

(5)宫殿的台阶。

《汉语大词典》

除:

1、 宫殿的台阶。《史记 魏公子列传》:“赵王埽除自迎,执主人之礼。”《汉书 王莽传下》:

“群臣扶掖莽,自前殿南下椒除。”颜师古注:“除,殿陛之道也。”清 周昇《感兴》诗:宸谟期慎重,一死报丹除。”

2、 泛指台阶。宋 叶适《王氏读书堂》诗:“矧今治华室,山翠湧前除。”清 纳兰性德《减

字木兰花》词之四:“没个音书,尽日东风上绿除。”

3、 阶梯,楼梯。《文选 班固〈西都赋〉》:“周卢千列,徼道绮错,辇路经营,修除飞阁。”

李善 注引 司马彪《上林赋》注:“除,楼陛也。”

4、 门与屏之间的通道。《汉书 苏轼传》:“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

折辕。”颜师古注:“除谓门屏之间。”

5、 清除,去除。《书 微子之命》:“抚民以宽,除其邪虐。”唐 杜甫 《忆昔》诗二:“洛阳

宫殿烧焚尽,宗朝新除狐兔穴。”

6、 扫除,打扫。《左传 昭公三年》:“自子之归也,小人粪除先人之敝卢。”唐 陈鸿《东城

老父传》:“昌变姓名,依于佛舍,除地击钟,施力于佛。”

7、 驱除;肃清。《左传 昭公十三年》:“先除王宫,使观从从师于乾谿,而遂告之。”杨伯

峻注:“驱除灵王之亲信。”《史记 吕太后本纪》“迺奉天子法驾,迎代王于邸。报曰:‘宫谨除。’代王即夕入未央宫。”

8、 出去杂草并堆土以便筑坛的平地。《左传 昭公十三年》:“令诸侯日中造于除。”杜预注:

“除地为壇,盟会处。”

9、 修治;整治。《易 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孔颖达疏:“除者,治之。”《谷梁传

襄公二十四年》:“弛侯,廷道不除。”范甯注:“廷内道路不修治。”《汉书 郊祀志上》:“(秦始皇)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

10、指从事修治道路的役夫。《左传 襄公二十三年》:“冬十月,孟氏将辟,藉除于臧氏。”杨伯峻注:“除即昭十二年及十八年《傳》之除徒,开辟葬道之役夫。”

11、整洁。《老子》:“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王弼注:“除,洁好也。”宋 叶適《〈丁少

詹文集〉序》:“既而自温嶺、雁荡来者,累累言其庭宇甚除,疆畎甚修。”

12、免去,免除。《墨子 号令》:“归敌者父母、妻子、同产皆车裂。先觉之,除。”孙诒让

间诂引苏时学曰:“言先觉察者,除其罪也。”《汉书 元帝纪》:“《明史 韩政传》:“(韩政)二十六年坐蓝党诛,爵除。”

13、。引申为避免。唐 柳宗元《凌助教蓬屋题诗序》:“栋宇简易,僅除风雨。”旧注:“《诗》

‘风雨攸除’。除,去也。”

14、兽换毛。《淮南子 天文训》:“日者,阳之主也。是故春夏则群兽除。”高诱注:“除,冬

毛微堕也。”

15、脱下;取下。《水浒传》第二四回:“

16、除去,不计算在内。

17、旧时守孝期满,去丧服,谓之“除”。

18、治病。《战国策 秦策二》:“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高诱注:“除,治也。”

19、。指病愈。《方言》第三:“南楚病愈者谓之差,或谓之除。”《广雅 释诂》:“除,癒也。”

20、拜官,授职。

21、数学计算方法之一。均分某数为若干分。与“乘”相反。《汉书 律历志下》“”推日月

元统,置太极上元以来,外所求年,盈元法除之,馀不盈统者,则天统甲子以来年数也。《旧唐书 历志一》:“乃以十二乘之,以时法六千五百三除之,所得为半辰之数。”

22、古时建除家以为天文上的十二辰分别象征人事上的一种表示吉利的代号。《淮南子 天文

训》:“寅为建,卯为除,辰为满,巳为平,主生。”刘文典补注:“此建除法也。《史记 日者傳》有建除家„„建除有二法,《越绝书》从岁数,《淮南子》及《汉书》从月数,后人惟用月也。”《辽史 历象志下》:“日有晷景,月有明魄,斗有建除,星有昏旦。”参见“建除”。

《广韵》 切,去御,澄。

1、给予;赐予。《诗 小雅 天保》:“”。毛传:除,开也。郑玄笺: 马瑞辰通释:“何福不除,犹云何福不予。予,與也。”

2、今读 ,谓光阴过去。《诗 唐风 蟋蟀》:“”毛传:除去也。孔颖达疏: 宋陆游《夜分复起读书》诗: 宋王安石《元日》诗

《集韵》商居切,平鱼,书。

夏历四月的别称。《诗 小雅 小明》 郑玄笺:“四月为除。”孔疏:《尔雅》除作余。李巡曰: ;余,舒也。 孙炎曰: 南朝宋颜延之《秋胡诗》:“良时为此别,日月方向除。”一说通“涂”。为十二月的别称。见马瑞氏通释。参见“除月”。

《康熙词典》1962年12月 中华书局 书号:17018、59—41、100

《唐韵》直鱼切。《集韵》《韵會》陈如切。《正韵》長魚切,音儲。《说文》殿陛也。《班固·西都赋》玉除彤庭。 又《前汉·苏武传》扶辇下除。《注》除谓门屏之閒。 又《玉篇》去也。《书·泰誓》除恶务本。《左传·隐元年》蔓草犹不可除。又《昭十七年》振除火灾。《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釁浴。 又《扬子·方言》病愈者或谓之除。 又算法有乘除。《前汉·律历志》法除之。 又治也。《易·萃卦》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注》除者,治也。《礼·曲礼》驰道不除。又《周礼·地官·山虞》若祭山林,则为主而修除。《注》治道路場壇。《左傳·昭十三年》令諸侯日中造於除。《註》除地爲壇,盟會處。 又《玉篇》開也。《史記·呂后紀》請得除宮。《前漢·高五王傳》作淸宮。 又拜官曰除。《史記·平準書》諸買武功爵,官首者試補吏,先除。《註》先除,用也。《前漢·田蚡傳》君除吏盡未,吾亦欲除吏。《註》凡言除者,除去故官,就新官。 又《正字通》隋內官服半除,唐減爲半臂。言肩有袖,至臂臑而止,今呼齊肩。 又易也。新舊歲之交謂之歲除。俗云除夕。《孟浩然詩》靑陽逼歲除。 又除道,漢縣名。《前漢·地理志》北地郡除道縣。 又《集韻》羊諸切,音餘。《詩·小雅》日月方除。《箋》四月爲除。《疏》爾雅,除作余。李巡曰:四月萬物皆生枝葉,故曰余。余,舒也。除余字雖異,音實同也。 又《集韻》《類篇》商居切,音書。《集韻》或省作余。義同。 又《廣韻》《集韻》遲倨切《韻會》遲據切《正韻》治據切,音箸。《詩·唐風》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傳》除,去也。又《小雅》風雨攸除,鳥䑕攸去,君子攸芋。又《小雅》俾爾單厚,何福不除。俾爾

多益,以莫不庶。《傳》除,開也。 又叶魚羈切,音宜。《越采葛婦歌》號絺素兮將獻之,越王悅兮,忘罪除。

《唐韵》直鱼切。《集韵》《韵会》陈如切。《正韵》长鱼切,音储。《说文》殿陛也。《班固•西都赋》玉除彤庭。 又《前汉•苏武传》扶辇下除。《注》除谓门屏之閒。 又《玉篇》去也。《书•泰誓》除恶务本。《左传•隐元年》蔓草犹不可除。又《昭十七年》振除火灾。《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 又《扬子•方言》病愈者或谓之除。 又算法有乘除。《前汉•律历志》法除之。 又治也。《易•萃卦》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注》除者,治也。《礼•曲礼》驰道不除。又《周礼•地官•山虞》若祭山林,则为主而修除。《注》治道路场坛。《左传•昭十三年》令诸侯日中造于除。《注》除地爲坛,盟会处。 又《玉篇》开也。《史记•吕后纪》请得除宫。《前汉•高五王传》作淸宫。 又拜官曰除。《史记•平准书》诸买武功爵,官首者试补吏,先除。《注》先除,用也。《前汉•田蚡传》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注》凡言除者,除去故官,就新官。 又《正字通》隋内官服半除,唐减爲半臂。言肩有袖,至臂臑而止,今呼齐肩。 又易也。新旧岁之交谓之岁除。俗云除夕。《孟浩然诗》靑阳逼岁除。 又除道,汉县名。《前汉•地理志》北地郡除道县。 又《集韵》羊诸切,音馀。《诗•小雅》日月方除。《笺》四月爲除。《疏》尔雅,除作余。李巡曰:四月万物皆生枝叶,故曰余。余,舒也。除余字虽异,音实同也。 又《集韵》《类篇》商居切,音书。《集韵》或省作余。义同。 又《广韵》《集韵》迟倨切《韵会》迟据切《正韵》治据切,音箸。《诗•唐风》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传》除,去也。又《小雅》风雨攸除,鸟䑕攸去,君子攸芋。又《小雅》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传》除,开也。 又叶鱼羁切,音宜。《越采葛妇歌》号絺素兮将献之,越王悦兮,忘罪除。 《辞源》

除:1、台阶。

2、指门与屏风之间。

3、坛。

4、去掉。

5、修治。

6、拜官授职。

7、算法的一种。

8、给予。

9、光阴过去。

《中华大字典》

除:1、殿陛也。陛,升高阶也。《说文》

2、楼阶也。

3、门屏之间也。

4、道也。

5、坛也。

6、去也。

7、驱逐也。

8、诛也。

9、芟也。芟:割(草)。除去:芟除。《现代汉语词典》

10、愈也。

11、修治也。

12、冬毛微堕也。堕:落,掉。毁坏。

13、廓清也。

14、开通也。

15、洁好也。

16、服缺也。

17、祓禳也。祓:古时一种除灾求福的一种祭祀。扫除。禳:禳解:禳灾。

18、洒埽也。洒:是分散地落下。分散地落下。埽:用树枝、芦苇、石头等困紧做成的圆柱形的东西用在保护堤岸防水冲刷的材料。用许多埽做成的临时性堤坝或护岸。

19、免租税也。

20、岁尽也。

21、算法也。

22、斗建十二值日之一也。

23、拜官也。

24、半除。衣名。

《周易·第四十五卦萃泽地萃兑上坤下》

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象曰。泽上於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尚书·泰誓下》

古人有言曰。抚我则后。虐我则讎。独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讎。树德务滋。除恶务本。肆予小子。诞以尔众士。殄歼乃讎。

《尚书·微子之命》

皇天眷佑。诞受厥命。抚民以宽。除其邪虐。功加于时。德垂後裔。尔惟践修厥猷。

《毛诗国风》

硕鼠三章章八句

魏国七篇十八章百二十八句

蟋蟀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毛诗小雅》

伐木六章章六句

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天保定尔。俾尔戬谷。罄无不宜。受天百禄。

我行其野三章章六句

约之阁阁。椓之橐橐。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

无将大车三章章四句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念我独兮。我事孔庶。心之忧矣。惮我不暇。念彼共人。眷眷怀顾。岂不怀归。畏此谴怒。

《周礼·天官冢宰》

辨邦治。一曰治职。以平邦国。以均万民。以节财用。二曰教职。以安邦国。以宁万民。以怀宾客。三曰礼职。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事鬼神。四曰政职。以服邦国。以正万民。以聚百物。五曰刑职。以诘邦国。以纠万民。以除盗贼。六曰事职。以富邦国。以养万民。以生百物。以官府之六联。合邦治。

宫人掌王之六寝之脩。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共王之沐浴。凡寝中之事。埽除。执烛。共炉炭。凡劳事。四方之舍事。亦如之。

女祝掌王后之内祭祀。凡内祷祠之事。掌以时招梗禬禳之事。以除疾殃。

《周礼·地官司徒》

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七曰眚礼。八曰杀哀。九曰蕃乐。十曰多昏。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以保息六。养万民。

以次叙分地而经市。以陈肆辨物而平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布。以量度成贾而徵儥。以质剂结信而止讼。以贾民禁伪而除诈。以刑罚禁虣而去盗。以泉府同货而敛赊。

不禁。春秋之斩木不入禁。凡窃木者有刑罚。若祭山林。则为主而脩除。且跸。若大田猎。则莱山田之野。及弊田。植虞旗于中。致禽而珥焉。

《周礼·春官宗伯》

以祀山川。以造赠宾客。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珍圭以徵守。以恤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翻译篇二
《21小雅·甫田之什10》

小雅·甫田之什一、裳裳者华裳裳者华,其叶湑兮。我觏之子,我心写兮。我心写兮,是以有誉处兮。裳裳者华,芸其黄矣。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维其有章矣,是以有庆矣。裳裳者华,或黄或白。我觏之子,乘其四骆。乘其四骆,六辔沃若。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维其有之,是以似之。·注释:天子美誉诸侯,以答“瞻彼洛矣”。一说情诗。裳裳:犹堂堂。一说车上的帷裳;一说常棣。湑(音许):盛貌。写:通泻。芸:黄盛也。章:文章。左之、右之:君子者,二、瞻彼洛矣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此,福禄如茨。韎韐有奭,以作六师。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此,鞞琫有珌。君子万年,保其家室。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此,福禄既同。君子万年,保其家邦。·注释:周王集诸侯于洛水,诸侯歌颂周王。洛:水名。泱泱:水深广貌。茨:屋盖。喻多。韎韐(音妹格):祭服的蔽膝。熟皮制成,用茜草染成深黄色。奭(音势):赤色。鞞琫(音比崩):刀鞘上的装饰物,也指刀鞘。珌(音必):刀鞘下饰。同:一说相同;一说聚。三、大田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既方既皁,既坚既好。不稂不莠,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穉。田祖有神,秉畀炎火。有渰萋萋,兴云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获穉,此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来方禋祀,以其骍黑,与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注释:西周贵族丰收祭神的诗。种:选种。戒:准备。覃(音眼):锋利。俶(音出)载:开始从事。庭:直。若:顺。方:房也。谷始生未实之称。皁(音造):谷实才结成的状态。稂(音郎):童粱。稗子。莠:田间害草。俗称狗尾草。螟(音冥):螟蛾的幼虫。蛀食稻心。螣(音特):食苗叶的害虫。蟊(音毛):食稻根的害虫。贼:食稻茎的害虫。穉(音至):晚植的谷类。引申为幼苗。秉畀炎火:持之付与炎火。渰(音眼):云兴起貌。萋萋:云行貌。祁祁:众多貌。公田:井田制的公田。我私:公田外开垦的私田。穧(音即):已割而未收的农作物。秉:谷把。滞穗:丢弃的谷穗。骍黑:指牛豕。四、甫田倬彼甫田,岁取千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以我齐

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天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黍稷,以榖我士女。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攮其左右,尝其旨否?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曾孙不怒,农夫克敏。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注释:祈年、祭神的乐歌。倬(音卓):大。甫田:大田。有年:丰年。耘:锄草。耔(音子):壅土。薿薿(音你):茂盛貌。介:舍。一说大。止:息。一说至。烝:进。一说乃。髦(音毛):官。一说英俊之士。齐(音咨)明:祭器中所盛的谷物。牺:牛。社:指土地神。方:祭名。迎四方气于郊也。御(音迓):迎。田祖:田神。榖:养。妇:天子之妻亦称妇。馌(音业):给在田耕作的人送饭。喜:酒食。这里作动词用。攮:指礼让。易:禾盛貌。敏:疾也。稼:禾。茨:积。一说屋盖。梁:车梁。坻(音池):水中高地。京:高丘。坻、京,形容丰年堆积如山的谷物。五、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既霑既足,生我百谷。疆埸翼翼,黍稷彧彧。曾孙之穑,以为酒食。畀我尸宾,寿考万年。中天有庐,疆埸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祭以清酒,从以騂牡。享于祖考,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是烝是享,苾苾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皇。报以介福,万寿无疆。·注释:祭祀祈福。信:通伸。长。甸(音电):治理。畇畇(音云):平坦整齐貌。曾孙:一说成王;一说主祭者的通称。疆:划分界限。理:区分田地好坏。南东:或南或东。指田地方向。霡霂(音麦木):小雨。优:指雨水多。渥(音握):沾润。霑(音沾):浸湿。足:湿润貌。埸(音义):田畔。翼翼:整修貌。彧彧(音域):茂盛貌。庐:菔,萝卜。菹(音租):酢菜,酸菜。騂(音辛):赤色。鸾刀:有铃的刀。膋(音辽):肠部的脂肪。六、楚茨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或肆或将,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君妇莫莫。

为豆孔庶,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神保是格。报以介福,万寿攸酢。我孔戁矣,式礼莫愆。工祝致告,徂赉孝孙。苾芬孝祀,神嗜饮食。卜尔百福,如幾如式。既齐既稷,既匡既敕。永锡尔极,时万时亿。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孝孙徂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钟鼓送尸,神保聿归。诸宰君妇,废彻不迟。诸父兄弟,备言燕私。乐具入奏,以绥后禄。尔殽既将,莫怨具庆。既醉既饱,小大稽首。神嗜饮食,使君寿考。孔惠孔时,维其尽之。子子孙孙,勿替引之。·注释:粮食丰收,祭祀祈福。楚楚:植物丛生貌。茨:蒺藜。抽:除。棘:刺。与与:茂盛貌。翼翼:繁盛貌。庾(音雨):露天堆积谷物处。妥:安。侑:劝饮食。景:大。济济:形容众多。跄跄:步趋有节貌。絜(音协):洁净。烝:冬祭。尝:秋祭。肆:陈设。将:捧持。祊(音崩):宗庙门内设祭的地方。孔:甚。明:指祭礼齐备。一说祭礼洁净。神保:祭祀对尸的美称。孝孙:主祭人对已故父母的自称。报:一说指报祭。爨(音窜):烧火煮饭。踖踖(音及):敏捷而又恭敬。俎(音阻):古代祭祀盛牛羊的礼器。青铜制或漆器。莫莫:安静。获:得时也。指笑语尽兴。格:至。酢(音作):以酒回敬。戁(音蝻):敬惧。莫愆:无过。工祝:主持祭祀司仪的人。致告:告利成也。徂:往。赉(音来):赏赐。苾(音必)芬:芬芳。形容祭品的香味。孝祀:祭献。卜:予。幾:期。式:法。稷:急。匡:端正。敕:严正。戒:齐备。七、鼓钟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籥不僭。·注释:诗人闻乐心悲,思古刺今之作。将将(音枪):钟声。怀:和,中和之德。允:语词。不忘:不已。喈喈(音结):钟声。湝湝(音结):水流貌。回:邪。鼛(音高):大鼓。妯(音抽):哀悼。犹:病。钦钦:钟声。以:为。雅:雅乐。南:南夷之乐。籥(音跃):古乐器名。僭(音件):差失。一说乱。八、小明明明上天,照临下土。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心之忧矣,其毒大苦。念彼共人,涕零如雨。岂不怀归,畏此罪罟。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念我独兮,我事恐庶

。心之忧矣,惮我不暇。念彼共人,睠睠怀顾。岂不怀归,畏此谴怒。昔我往矣,日月方奥。曷云其还,政事愈蹙。岁聿云莫,采萧获菽。心之忧矣,自诒伊戚。念彼共人,兴言出宿。岂不怀归,畏此反覆。嗟尔君子,无恒安处。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榖以女。嗟二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注释:大夫自伤久役,抒怀念友。艽(音求)野:远荒之地。初吉:一说阴历上旬;一说初二或初三。共人:指同僚。除:除旧生新。庶:众。惮:劳。奥(音域):通燠。暖。戚:忧。兴言出宿:夜卧起宿于外。反覆:乱加罪名。一说反复无常。靖:谋。共:一作恭。介:给予。景:大。九、无将大车无将大车,祇自尘兮。无思百忧,祇自疧兮。无将大车,维尘冥冥。无思百忧,不出於熲。无将大车,维尘雝兮。无思百忧,祇自重兮。·注释:行役劳顿者的途中忧思。将:手扶车向前。大车:用牛拉的货车。祇(音支):恰巧。疧(音其):忧病。冥冥:昏暗。熲(音炯):同炯。火光明亮。雝:亦作壅,蔽。重:累也。即加厚之意。十、北山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注释:刺统治者用人劳逸不均,等级森严。言:我。偕偕:强壮貌。溥(音普):大。率:循;自。滨:涯,水边。率土之滨:即四海之内。贤:艰苦。彭彭:不得息。傍傍:无穷尽。嘉:夸奖。鲜:珍。指珍视,重视。将:强壮。旅力:同膂力。体力,筋力。燕燕:安息貌。偃:仰卧。叫号:指征发的呼召。惨惨:忧愁貌。栖迟:游息。鞅:荷。掌:捧。一说失容,事多不暇整理仪容。湛(音单):喜乐;逸乐无度。风议:放言。即吹牛,说大话。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翻译篇三
《《诗经》中的时间意识》

《诗经》中的时间意识303

《诗经》中的时问意识

张蕾

与西方人对时间的覃思相比,中国哲人更早开始了对于时间的妙悟。孔夫子从黄河滚滚东去不舍昼夜领悟到时间的永恒,庄子以“白驹过隙”喻指人生的短暂。这种对时间的诗性感受方式,从一个侧面映照出中国哲学的诗意与情趣。

追溯哲人的诗性思考,我们会发现《诗经》的导源作用。《诗经》以诗歌的形式传达了先民对于时间的感受与思考,从中可以谛听到个体意识由蒙昧朦胧向觉醒迈进过程中坚实的足音。

《诗经》中出现了大量的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例如“岁”、“年”、“月”、“日”、“春”、“夏”、“秋”、“冬”、“夙”、“宵”、“夜”、“晨”、“昏”、“朝”、“夕”、“蚤”、“早”、“晏”、“昼”、“旦”、“莫(暮)”、“肇”、“自”、“今”、“昔”等等。这无疑能够说明先民时间概念的明晰。但是这些词汇本身并不等于诗,或者说不具备诗的特性,它们只有与意象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缤纷的艺术形象,才会具有艺术魅力。《诗经》成功地寻求到了将时间词转化为诗语的途径,这样说未免有将《诗经》的自然意趣理解得过于造作之嫌,因为时间词频繁地出现在《诗经》中在诗人而言并非

304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刻意为之,实在是基于先民对于与时间的深切感受。这种感受大致包括三个层面:时序感受、心理感受、生命感受。以下分别论析。

《诗经》是农业文明时期的产物,先民对与时间的感受与农时、物候息息相关。大而言之,春秋代序为年,而“春”、“秋”、“年”的本义都与农业有关。《说文》云,“春,推也。从草从日,草春时生也”;“秋,禾谷孰也”;“年,谷孰也”。在古人看来,季节首先意味着劳作与收获,是他们的生命方式。小而言之,日出日落,月令交替,决定着先民的生活节奏。《豳风・七月》最为集中地表现了先民在时间流程中对于大自然的律动的把握。人与自然的亲和融洽使得“月”不再是表示时间概念的冰冷的名词,而是充满了生机与动感的诗语。“四月秀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捧”,“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六月食郁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一之日于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这一通排比,全用赋笔,平铺直叙,非常适宜于表现时间长河的平缓匀速流淌。先民随着自然的律动呼吸,平静地接受着自然的恩赐,“当耕而耕,当蚕而蚕,当作而作,当息而息”(黄熏《毛诗集成》)。《七月》正是通过逐季逐月地展示与之相应的特定意象,完成了这幅年年岁岁循环不已的风俗画卷。

与《七月》将喜愠消融于时序的写法不同,行役诗的抒情主人公感受时序则满腹牢骚。《小雅・采薇》前三章以植物的生

《诗经》中的时间意识305

长暗示时间的变化,“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表明士卒滞留边地时间之长;“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是久役难归所产生的激烈情绪。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诗句敏感于“往”与“来”中时序的变迁,生发出沧桑之感,以至“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将哀痛之情推向极致。《小雅・四月》前三章亦将时序更替与伤感情绪交融,从“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到“秋日凄凄,百卉俱腓”,又到“冬日烈烈,飘风发发”,季节、景致的变迁触动起诗人思归之心、忧世之情。《小雅・小明》前三章也贯串了对于时序的感受。“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昔我往矣,日月方奥。曷云其还,政事愈蹙。岁聿云莫,采萧获菽”。时序由寒而暖,由春而秋,不变的是诗人忧郁的心境。陈奂《诗毛氏传疏》云:“三章上六句皆错综以变其体,其实一线穿成。”贯穿全诗的“一线”即是时序变迁线索串起的反复咏唱:“心之忧矣,其毒大苦”,“心之忧矣,惮我不暇”,“心之忧矣,日诒伊戚”,从中愈见牢骚之盛。

如前所述,时间或日时间词本身并无情感因素,只有它与特定意象联系在一起才会触动人心,产生诗美。对于时间,不同心态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相爱的青年男女对离别时间的心理感受自会与他人不同,盼归的少妇对于黄昏的心理感受也异于常人。西方人例如胡塞尔《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将时间分为“内在的时间”与“客观的时间”、“世界的时间”,所谓“内在的时间”即根据主体自身的体验去把握时间,亦可称之为主观时

306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问。《王风・采葛》、《郑风・子衿》“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诗句绝妙解说了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的区别。至于《王风・君子于役》首次将“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黄昏景致与伤别念远联系起来,正是盼归少妇对于黄昏时节的独特心理感受所致,这种心理感受经过后世诗人不断的体味与复现,无疑具有了原型的意义。正如清人许瑶光所言,“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黄昏意象”作为文人对于时间的独特心理感受长久地留在古典诗词中。又如黍离之痛亦具有原型意义,它的产生恰恰也基于时世变迁对诗人心理造成的影响。对于这首诗的主题,《诗序》云:“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其诗。”抒情主人公的情绪正随着黍由“苗”而“穗”而“实”的生长过程而波动,由“中心摇摇”而“中心如醉”、“中心如噎”。正如有的论者所云,“主人公情感变化所需的心理时间,正是通过黍之生长的现实时间而体现出来的”。(冯欣《打开先民心灵之门的绿钥匙》,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从某种意义上讲,时间是生命的存在方式。先民从对时间的感受中体悟了生命的存在。日月出没,四季轮回,花开花落,不仅是先民对时序的感受,也颇能触发先民对生命的思考。《诗经》中描写时间的词汇有:“怊怊”、“逝”、“迈”、“除”、“永”、“就”、“将”等,这些词汇主要包含有迅速、消逝、长久之意,说明先民已经认识到时间是漫长的、无穷无尽的、永恒的,同时也是易逝的。时间的漫长越发反衬出个体生命的短暂,时间

《诗经》中的时间意识307

的易逝又促使他们思考如何增加生命的密度,提高生存的质量。这种思考使《诗经》不惟停留在具体感性的抒情叙事层面,某些诗篇还蕴含着哲思的萌动。首先《诗经》表现了时间焦虑。《召南・摞有梅》是一首待嫁女子的歌。抒情主人公从梅子落地感悟到了青春的易逝,于是率真地呼唤“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迨其今兮”,“迨其谓之”。诗中对于梅子“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壁之”的描写所表现的正是时间的焦虑、青春的焦虑、生命的焦虑。又如蜉蝣是一种朝生暮死生命极为短暂的昆虫,诗人由此联想到了人生,蜉蝣因之具有了象征意义。《曹风・蜉蝣》接连三章,反复咏唱“心之忧矣,于我归处”,“心之忧矣,于我归息”,“心之忧矣,于我归说”,可见焦虑之深。因为诗人已经认识到人生的归宿与蜉蝣的归宿在本质上是同一的,生命不可逃避死亡的规律。

随着先民对于生之无奈的意识由朦胧逐渐明确,他们的心灵便不断地被焦虑所困惑,如何寻求缓释与解脱焦虑便成为先民时常考虑的问题。他们思考的结果是,立足当下,及时享乐,以乐消忧,即《秦风・车邻》所谓“今者不乐,逝者其耋”,“今者不乐,逝者其亡”。及时行乐的思想正是在岁月易逝的残酷现实催逼下产生的。《诗经》中所涉及到的行乐的内容包括宴饮、车马、服饰、音乐等。《唐风・山有枢》云:“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人室。”朱熹《诗集传》注日:“永,长也。人多忧,则觉日短,饮食作乐,可以永长此日也。”行乐确乎是增加生命密度的有效办法,钱志熙先生称之为“世俗理性生命观”(见《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东方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翻译篇四
《谷风之什》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翻译篇五
《秦汉税收制度》

秦汉的税收制度 偿性、强制性、固定性。不然就无所谓税收,无法界定税收,更不能谈什么税制了。税收与国家的存在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一联系是天然的,即有税收就有国家,有国家就有税收。

三代的贡、助、彻。

夏代的“贡”:一是指诸侯敬献的土贡,一是指百姓缴纳的田赋。

每户从国家授田50亩(相当于今天的10亩多),然后将收获的亦不过贡纳给国家。“贡”是一种定额税,据说是比较百姓所受土地若干年的产量,得出一年的平均产量,再把这个平均产量的十分之一定为贡额。确定之后,不论以后的年景、收成如何,百姓都必须如数缴纳。所以丰年纳贡比较容易。但遇到荒年,百姓就不堪忍受了。 夏代的力役资料不详,但有几种形态:“籍田以力”(公田的劳动)、“任力以夫”(以公共事务发起的征役)。

夏代的贡赋制度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地制度,又是赋税制度。夏代首创授田与贡赋制度,是商、周二代的基础。

2.夏代贡赋制度是因田制赋,授田有一定的面积,一定面积的土地负担一定的赋税。我国的财税制度以夏为源。

随乡所出,就地取物,以供王用;赋,即因田制赋,分等定级的赋税制度。

4.

夏代的田赋、盐贡、人头税,首创我国古代三大直接税。夏代

商朝逐渐用“助法”取代“贡法”。

“助”字从力,表示力役地租。

商朝为了灌溉和耕种的方便,土地都划分为井字的方块,每块之

块土地是70亩(相当与今天的14亩),中间的一块由大家共同帮助国家耕种。田赋只取中间的公田产品。丰年大家和国家的收入都增加,荒年两者都减少。这样,百姓的生活就有了保障,就避免了“贡法”时代的,荒年百姓流连失所、不能完税的情况。

“籍法”。“助者,籍也。”籍就是借,指借助民力以耕公田。显然,“助法”是一种劳役税制,“助法”的税率,据说是十分之一,实际是九分之一。

在“助法”条件下,百姓为国家的劳动和为自己的劳动不论在空

间上和时间上都是分开的,而且,私田由自家单独耕种,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督,百姓在公田上的劳动必然不会想在私田的劳动那样努力,这必然会影响公田的产量,影响国家的收入。同时,商代的“助法”,劳动力只提供一定的劳役,对于土地的肥瘠,年成的丰歉、亩产的多寡不负任何责任。这种税制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周代的“彻法”,可能就是克服“助法”这种弊端的产物。

周代的井田,每块土地为100亩(相当与今天的20多亩),一井共900亩,授予八家共同耕种。最后以800亩的收获物分给八家,100亩的收获物作为田赋缴给国家。这就是“周人百亩而彻”的“彻法”。“彻”字的本意是“通”的意思,即“通公私”,打破公田与私田的界限,解决“民不肯尽力于公田”的一种安排。由于公田现在已经不再在井田中单独划出,而是作为私田授予百姓耕种,就可以调动百姓劳动的积极性,公田就会和私田一样得到精耕细作,从而增加国家的田赋收入。 与“助法”一样“彻法”的税率名义上是十分之一,实际上是九分之一。

三代的工商税:

载。

专门掌管收税事宜。进入市场进行交易,要收各种市税,如摊点

作。

关税:

1.夏代:据《国语〃周语》说:“《夏书》有之曰,关石和钧,王府则有。”意思为征收关税和田赋均衡公平,夏王朝的国库里有用不完的财物。引申作为夏代已有关税的依据。

2.商代:陈秀夔的《中国财政制度史》指出,已经征有关税。

有关税了。

市税主要有几种:

b.敛布(对于开设店铺从事经营的商人,所征收的店铺税或摊位税。) c.总布(对于货物成交时,经国家确认的货物价格和交易所征收的税款,类似后来的牙税。)

的契税。) e.罚布(对违反市场交易规定者所课征的罚款。)

山泽税:

《周礼〃泽虞》就记载,要向“山泽之民”收取各种物产。“虞”成了收税的吏了。

《周礼〃地官〃山虞》载:“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凡服耜(字音:si),斩季材,以入时之。”表明王室在对山泽管理的同时,也收山泽之利。 三代的力役情况

夏朝、商朝的劳役情况不详,据说是非常沉重的。

西周的兵役又称为军赋,包括当兵和贡纳军用物资两个方面。军赋以“甸”为单位征收。每“甸”是64井(据《周礼》记载,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甸,每甸为576户),每年要为国家供备军马4匹,兵车1乘,牛12头,甲士3人,步卒72人。武器装备也要服兵役者自己准备。 据《周礼》规定,西周的力役一般是一户出一人。服役年龄,城市居民自20岁到60岁,农村居民从15岁到65岁。服役天数根据年景加以区别。丰年“旬用三日”。中下等年景“旬用二日”。颗粒无收的年景,也要“旬用一日”。只有大饥荒、大瘟疫,才免去力役之征。《诗经》里的许多诗篇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繁重徭役的怨恨。

董仲舒说古代君主使民不过3日,是胡说。

是美化古代君主。

其实据古书记载周代的君主驱使人民服劳役的日子是每旬三日。 这样计算下来,与秦代区别没太大呀。

书出《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张守军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第95页。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翻译篇六
《古天文学》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翻译篇七
《王莹:主题对话、合鸣与仪式搬演——《采薇》非抒情诗初证》

总289期第1期

201

贵州社会科学

GuizhouSocialSciences

V01.289,No.1

4年1月

January.2

014

主题对话\合鸣与仪式搬演

——《采薇》非抒情诗初证

(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要:将诗篇还原到周初的原始语境,借助主题学的方法解析《采薇》各章所蕴涵的主题,可以发现这

些主题被君子和小人这两位非实指的、作为角色代称的叙事者掌控,规律性地交替出现,形成了对话关系,并

于末章演变为合鸣。作为角色代称的叙事者掌控主题展开对话与合鸣,乃是仪式搬演之特征,情感表达由此

具有了显著的公共性。《采薇》正是一首关于战争的“仪式诗”,而非个人即景抒情的抒情诗。

关键词:主题对话;合鸣;仪式搬演中图分类号:1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24(2014)1—136—142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归日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猿狁之故。不遑启居,猿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日归日归,心亦忧止。忧

此诗乃“遣戍役”。《毛传》云:“《采薇》,遣戍役也。文

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猿狁之难。以天子之命,

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1]687这赋予《采薇》在场的、公共性的历史搬演情景,即文王奉商王之命征伐昆夷、猿狁,回歌唱《采薇》是出征的程序之一。由此《采薇》之创作与搬演被赋予公共性的功利目的,其所抒发的情感亦非个人之情。②孔颖达《正义》承接《毛传》而有所发展:

此遣戍役,豫叙得还之日,总述往返之辞。……

莫有知我哀者,述其劳苦,言己知其情,所以悦之,使民忘其劳也。[11696

心烈烈,栽饥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日归日归,岁亦阳止。王

事靡监,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

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骥暌。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獗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六章,每章八旬,是《诗经・小雅》的第八

篇。此诗的主题和情感抒发模式历有两解。一解日,

他敏锐地注意到“日归日归”、“我心伤悲”等诗句

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表征。为调和此种个人情感与

公共性的“遣戍役”之间的隔膜,孔氏提出“豫叙”说,

基金项目: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周易》古经之比兴研究(13LZUJBWZY013)”.作者简介:王莹,博士,兰州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美学与诗学。

①《毛传》将《采薇》之作归功于文王,朱熹《诗序辨说》已疑之,曰:“此未必文王之诗,‘以天子之命’者,衍说也。”见朱熹:《朱子全书》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第382页。魏源则定此诗为宣王时作:“若夫《采薇》、《出车》、《轶杜》,则皆宣王诗也。”见魏源《魏源全集》第一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54页。

②作为外交手段,《采薇》曾被用于仪式表演,春秋时入并不以抒情诗目之。《左传・文公十三年》载:“郏伯与公宴于桨。……文子赋《采薇》之四章。郑伯拜,公答拜。”

万方数据

第1期

主题对话、合呜与仪式搬演

137

即看似是个人抒情之诗句其实质是上位者“已知其情”,“豫先代叙”思家之切与征伐之苦。《采薇》的情感表达模式被转化为上位者预先、代为抒发共同

情感。

1.时间与归家主题

前三章,时间主题与归家主题互相缠绕,拥有同一个叙事者。“薇”《毛传》释日:“菜也。.C13689《笺》云:“薇音微,草也,亦可食。.E]3s4“采薇”即采摘薇菜,薇菜的不同状态喻示时间之变迁,与“岁亦莫止”、“岁亦阳止”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今昔对比共同形成了时间主题。

《采薇》并未线性地描述薇菜的生长过程,而是截取薇菜的三种状态铺排开来,其叙事集中于三个跃进的时间点。“薇亦作止”,《毛传》注曰“生也”,即薇菜刚

刚露出嫩芽。《毛诗正义》日:“采薇之时,兵当出也。

另一解日,《采薇》乃个人抒情之作。此说滥觞于朱熹,他说:此遣戍役之诗。以其出戍之时采薇以食,

而念归期之远也,故为其自言……盖叙其勤苦悲伤之情,而又风以义也。E2]los

此说虽有“豫叙”之意,但将《采薇》与“文王征伐猿狁”相剥离,“遣戍役”的历史情境被虚化为任意一

次出征。“自言”一词透露出,朱熹已经将《采薇》之怀

归与伤悲视为个人情感,上位者体谅的是单个戍役的悲苦之情,情感表达模式转化为上位者一对一地代为抒发个体情感。在《采薇》末章下他又说:“此章又设

为役人预自道其归时之事,以见其勤劳之甚也”。E23106

王至期时,乃遣戍役,而告之日:我本期以采薇之时,今薇亦生止,是本期已至,汝先辈可以行矣。.03689薇菜初生乃军队先锋出发之时。“薇亦柔止”,《毛传》解“柔”为“始生也。”郑《笺》云:“柔,谓脆腕之时o.E1"1690即薇菜柔嫩略脆之时。孔氏《正义》日:“我本期以采薇之时遣汝,今薇亦始生柔脆矣,汝中辈可以行矣o”[11691意即军队主力出发之时。“薇亦刚止”,《毛传》解日“少而刚也。”郑《笺》云:“刚谓少坚忍时。.D]691即薇菜嫩芽已败,

老叶方生之时,当可推断此时文王将遣后军。作为时间指代物,“薇”的不同状态一一对应战事之进展。此

“设为”即作者假设自己为役人,然而这种“代入”使得叙述主体由上位者转变为单个戍役,叙述视角调整为个体预先叙述自身的劳苦之情,情感表达模式随之转化为个体抒情。其后,方玉润确立了此诗个体寓

目抒情之品格:“愚谓日归、岁暮可以预计,而柳往雪来,断非逆睹。使当前好景亦可代言,则景不必真;景

不真,诗亦何能动人乎?……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神伤,绝世文情,千古常新”。[3]

方氏重新厘定诗歌叙事策略:全诗乃作为抒情者的个体戍役于回程途中之所思所想,前五章回忆战争过程,末章则是寓目即景抒情。自此,《采薇》作为个

体抒情的诗学特征得以筹划完备。后世学者随之多目此诗为抒情诗。①

以上两解共认《采薇》与战争相关。《毛传》、《毛诗

处“采”字提醒我们,其叙事者当为诗中的“小人”。“小人”并非道德评判,《尚书・无逸》日:“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旧在殷王,不义惟王;旧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

依。,,[4]“小人”乃从事稼穑之平民,“采”,“取也”,E1162正

是农事之一,《豳风・七月》亦载:“采荼薪樗,食我农

夫。”那么《采薇》中“采”,亦当由“小人”完成,而非“君子”,其叙事者非小人莫属。《尚书・无逸》乃周公以史

正义》以先定的史事替代诗歌原初的创作语境,轻忽了《采薇》诗句本身所蕴含之情感;朱、方等抛弃历史情境,遵从个人阅读经验,以阅读者的个人情感揣度诗

歌。毛、孔与朱、方各持一端,《采薇》的原貌随之模糊。

谏成王之作,其叙事者为一全知的历史追叙者,《采薇》

则重言“采薇”以形成复沓之节奏,从而将“采薇”虚化

为诗学主题。与此相应,其叙事者亦非真实的战争亲历者,而仅是一个虚拟的角色。

再看“岁亦莫止”、“岁亦阳止”。“莫”,郑《笺》云:

“莫,晚也。"[1]6”“岁亦莫止”意即岁暮。“阳止”,《毛

在此借助于主题学和叙事学的方法,解析出《采薇》内部各主题与其叙事者的关系,试证此诗原初即为适应

仪式搬演而作。

传》日:“历阳月也。”郑《笺》云:“十月为阳。时坤用

一、主题对话

(一)时间、归家对话于归家不得、猿狁

事,嫌于无阳,故以名此月为阳。,,O]691则“阳止”为周正十月之后,与“岁亦莫止”同为岁暮。此同义反复的二句分别出现于首章与第三章,与薇菜指引征伐之阶段

①抒情诗是西方诗体概念,指抒发个体情感的诗歌。黑格尔说:“抒情诗的内容不能是一种扩展到和整个世界各方面都有联系的客观动作情节的发展,而是个别主体及其涉及的特殊的情境和对象,以及主体在面临这种内容时如何把所引起的他这一主体方面的情感和判断,喜悦,惊羡和苦痛之类内心活动认识清楚和表现出来的方式。”(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90页。)艾布拉姆斯定义说:“抒情诗一词大多数时候是用来代表由单个抒情人的话语构成的任何短小的诗歌,这一单个抒情人表达了一种思想状态或领悟、思考和感知的过程。”(艾布拉姆斯著,吴松江等编译:《文学术语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3页。)可见,抒情诗的核心要素是单个抒情主体抒发自身情感。

万方数据

138

贵州社会科学总第289期

相仿,喻示战争尚未结束,承载着征伐叙事。《采薇》采纳非线性的叙事时间,将始自初春,岁末尚未结束的漫长征伐压缩成初春与岁暮两个时间点,征伐叙事被隐入强烈的时间对比之中,彰显征伐之苦。

紧随时间主题,“日归日归”四字反复咏唱,形成了归家主题。值得注意的是在首章与三章中,“日归”前为“采薇”后为“岁暮”,其主题转换模式为:时间一归家一时间一征伐,归家主题镶嵌于时间主题中,此结撰手法并非《采薇》所独有,请看《小雅・小明》: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念我独兮。我事孔庶。

表演中的一个特定角色,其情感抒发乃是仪式扮演的

一部分。

2.归家不得与猿狁主题

紧接时间主题与归家主题,并与之进行对话的是归家不得与猿狁主题。归家不得主题集中于前三章,

包括“靡室靡家”、“不遑启居”、“靡使归聘”、“不遑启处”和“我行不来”五句:

靡室靡家,猿狁之故。不遑启居,猿狁之故。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王事靡益,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首章中“靡室靡家”与“不遑启居”分别置于“猿狁之故”之前,形成复沓,这使得先行发生的獗狁之难被置于其后果——归家不得——之后来叙述。叙事的因果倒装意味着叙述中的时间关系被倒置。然而在二、三两章中,“靡使归聘”作为“我戍未定”的后果出现于其后,“不遑启处”作为后果亦出现于“王事靡篮”之后,归家不得与征伐的因果关系被正常叙述,其时间关系随之正常。但“忧心孔疚”作为归家不得的影响,和“我行不来”亦处于倒装关系中,其时间关系随之倒置。

前三章中归家不得与战争的因果关系可归纳为:倒装一正常一正常一倒装,其时间关系为:倒置一顺序一顺序一倒置。天然的、线性的时间顺序被打乱,被忽正忽反地重新编排,这意味着诗中所叙征伐并非史实记叙,归家不得的感叹更非自然而然的个人情感的即时抒发,而是虚化了的诗学主题。归家不得主题在《诗经》中颇为常见,请看《小雅・四牡》:

王事靡监,不遑启处。王事靡益,不遑将父。王事靡监,不遑将母。

昔我往矣,日月方奥。曷云其还,政事愈蹙,岁聿

云莫。

“除”,郑《笺》日:“四月为除”,“岁聿云莫”即岁末。“其还”前后皆为时间主题,其主题转换模式为:时间一归家一政事一时间,与《采薇》所不同者只是将

政事主题与时间主题调整前后位置而已。

尤需注意的是,《采薇》之时间主题承载着征伐主题,因此其主题转换模式可简化为:征伐一归家一征

伐,这也为《诗经》所常用,以《小雅・四牡》前二章为例:

四牡腓辱雅,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益,我心伤悲。

四牡腓胃},咩咩骆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益,不遑

启处。

《四牡》的主题可归纳为:出使一怀归一王事一归家不得,与《采薇》的叙事策略全然一致。《四牡》作为仪式诗古已明之,《左传・襄公四年》:“穆叔如晋,报知武子之聘也。晋侯享之,……歌《鹿鸣》之三,三拜。……(穆叔曰)‘《四牡》,君所以劳使臣也。”,[5]932《仪礼・乡饮酒礼》:“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

华》。,,[6]l”《燕礼》:“小臣坐授瑟乃降,工歌《鹿鸣》、《四

《四牡》首章、二章、五章重言“岂不怀归”,表达归

家之思,首章至四章则回应以无法归家,并点出其原因“王事靡盛”。二章总言归家不得之后果“不遑启处”,三章、四章则将其具体化为“不遑将父”和“不遑将母”。相类似的诗句还有:

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小雅・出车》)

牡》、《皇皇者华》。”[6]3“《毛传》序《四牡》日:“劳使臣之来也,有功而见知则说矣o))[11654于诗意颇合。朱熹亦谓:“此劳使臣之诗也。……故燕飨之际,叙其情而闵其劳。,,[幻”o可见,此处“岂不怀归”并非个人咏叹,乃是在仪式搬演中表达的公共情感。①“日归日归”与“岂不怀归”叙事模式全无二致,其在仪式搬演中表达公共情感的情感表达模式亦相同。

前三章中时间与归家主题的纠缠,要求它们由同

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王风

・扬之水》)

上述诗句中,归家不得的原因都是“王事”或

一位叙事者搬演完成,即“小人”。程式化的叙事模式喻示着此叙事者并非真实战争的在场者,而仅是仪式

“戍”,其叙事结构皆为原因一结果的顺序。除了并未

①姚际恒《诗经通论》将诗中的“我”指认为个体使臣,曾云:“王者后采,或因以为劳使臣之诗焉。……试将此诗平心读去,做使臣自咏极顺,做代使臣咏极不顺。”(姚际恒:《诗经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174页。)他认为使臣自咏是“源”,而仪式性的搬演乃是“流”。姚氏此说假定必然有一位确切作者,这恰恰无法证实,而诗歌的仪式搬演特征与情感表达的公共性则显而易见。

万方数据

第1期

主题对话、合鸣与仪式搬演

139

运用因果倒装的叙述手段,这些诗句哀叹归家不得的

戒,亦因獬狁之患甚烈。值得注意的是,“岂不El戒”情感抒发与《采薇》如出一辙。可以确定,《采薇》中的

并非陈述句,而是配合“獬狁孑L荆”构成了设问句,自

归家不得并非一时一地一人之情感抒发,而是贯穿问自答,正是仪式搬演之普适形式。

《诗经》的公共感情。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公共性的归

作为西周的主要敌人,猿狁在《诗经》与金文中频家不得的哀叹由谁叙述?

繁出现,乃是有周一代文学与历史叙述的公共主题之郑《笺》释首章“靡室靡家”时秉“豫叙”说:“使女无一。《诗经》中以征伐猿狁为主要内容的尚有《出车》、室家夫妇之道,不暇跪居者,有猿狁之难,故晓之《六月》。①《六月》四言猿狁,较为重要:

也o-'D2689则叙述者为遣戍役之上位者;释“靡使归聘”则猿狁孔炽,我是用急。

日:“我方守于北,狄未得止息,无所使归问o”[11691叙述

薄伐獗狁,以奏肤公。

者变为集体性的“我方”;释“我行不来”则云“我,戍役猿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自我也o”[11691叙述者一变而为个体戍役。同一个主题

薄伐猿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的叙述者被郑《笺》解释为身份地位截然不同的三位,

“孔炽”意同于《采薇》之“孔棘”,“北狄来侵甚果真如此么?

炽”,[1]7”可见猿狁敌情之紧急。郑《笺》释“匪茹”:“言

“启居”、“启处”和“归聘”的本义透露出了叙述者其大恣也o.[1y,qa可知猿狁为祸之剧烈。“薄伐獬狁”则的消息。郑玄曰:“遑,暇。启,跪。处,居也。臣受命,

重复出现在三章、五章。《六月》中猿狁主题亦节奏性舍币于祢乃行。”孔颖达疏谓:“证‘不遑启处’,言臣受

地出现:猿狁~征伐~猿狁一征伐。

命即行,是不遑启处也。,,[1]6““不遑启处”与“不遑启居”《六月》可与金文互证,西周宣王时器《兮甲盘》

本指大臣接受王命立即出发,无暇居家跪坐,其动作发

日:“王初格伐獗狁。”[71其铭文末尾日“兮伯吉父做出者乃是大臣,即上位者。“归聘”《毛传》释日:“聘,问盘”,“这个‘吉父’与《六月》中歌颂的那位在伐獬狁之也。”孔氏《正义》日:“聘、问俱是谓问安否之义,散则

战中伴随周王左右做出许多贡献的大臣‘吉甫’乃是

通,对则别,故《绵》《笺》云:‘小聘日问。’以卿大夫殊其文,故为大小耳。”[1]6”察孔氏之意,卿问安谓之聘,大夫同一个人。……或者说这两场战役(《兮甲盘》所载与问安谓之问。征之《左传》,《隐公七年》经日:“齐侯使《六月》所载之两场战役)实际上是一次持续了三个多其弟年来聘。”杨伯峻注:“凡天子于诸侯,诸侯于诸侯,月的战争的两个阶段o.E81178

使其卿大夫相访问,皆日聘。”并引汪克宽《春秋胡传附对比《兮甲盘》与《采薇》、《六月》中的猿狁主题,录纂疏》云:“书诸侯来聘三十一,齐五,晋十一,宋、卫前者记述历史,并未铺排猿狁为患之烈,猿狁作为征

各四,陈、郑、秦、吴各一,楚三。”[5]53可见,“聘”是国与伐的宾语只出现一次,无法形成叙事节奏;当猿狁之国之间的外交活动,由卿大夫奉国君之命奔走于诸侯史实虚化为诗歌主题后,在叙述者的掌控下方得以节

之间。《采薇》中“靡使归聘”的行为主体亦当是卿大夫奏性地重复出现。

无疑。“启居”、“启处”和“归聘”的行为主体并非戍役,

综上,与时间主题裹挟归家主题相同,归家不得亦非整体性的“我方”,而是上位者。显然,归家不得主

与猿狁主题节奏性地相纠缠,使得它们只能有一个叙题的叙述者应是上位者,即“君子”。

述者,即仪式扮演中的君子角色。作为与小人相对的此“君子”亦是猥狁主题的叙事者。猿狁,《毛传》

一方,此君子亦非真实的战争参与者,仅是仪式扮演谓:“北狄也。”郑《笺》云:“北狄,今匈奴也。”口]689是西中的角色。小人和君子掌控主题轮番出现,时刻进行周的主要威胁之一。獗狁于《采薇》首章、五章出现凡对话:小人之归家对话于君子之归家不得,小人之时

三次:

间主题对话于君子之猿狁主题。

靡室靡家,猿狁之故。不遑启居,猿狁之故。(二)车马器物之远观与近观的对话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猿狁孔棘。

始自“薇亦作止”时的先锋出发,至“我戍未定”和首章重言“猸狁之故”,揭明归家不得之原因,正

“我行不来”的战事深入,前三章的叙述总是伴随文本见猿狁为祸之急,更使“君子”角色所掌控的主题获得

时间的推进。而在四章和五章,文本时间突然暂停,了复沓之节奏:归家不得一猿狁一归家不得一猿狁。开始描摹我方的军容和装备,这些诗句构成了车马器五章中铺陈车马武器之健壮华丽后,继之以日相警

物主题。在此主题中,远观与近观的视角差异极为明

①王靖献认为《出车》、《六月》与《采薇》“都有一个相同的韵律模式:每首诗各有六章,每章八句,每句四言(或称音节)。”(王靖献:《钟与鼓——<诗经)的套语及其创作方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3页。)他看到了三首诗表面节奏的相似,却忽略了它们内部主题转换的节奏的共同之处。

万方数据

140

贵州社会科学

总第289期

显,君子、小人两大叙述者之间的对话结构清晰地展

现出来。

1.车马器物之远观

四章与五章的前四句共同组成了车马器物主题

的远观视角: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驾彼四牡,四牡暌暌。君子所依,小人所腓。《毛传》日:“尔,华盛貌。”郑玄释曰:“此言彼尔者乃常棣之华,以兴将率车马服饰之盛。,,[1]”2其大意为

那华盛的怎么样,只有常棣之华可以形容。“路”为卿大夫的车架,孔颖达释日:

卿车得称路者,《左传》郑子蟠卒,赴于晋,晋请王追赐之以大路以行,礼也。又“叔孙豹聘于王,王赐之大路”。是卿车得称路也,故郑《箴膏肓》云:“卿以上所乘车皆日大路。《诗》云:‘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此大夫之车称路也。.[x]693

则“路”当为诗中君子所乘之车。四章的前四句互文现义,“常棣之华色美,以喻君子车饰盛也。尔是华貌,路是车名,貌不可言,故以车名为华貌也。”n邛”即以常棣开花之繁盛为喻体,比喻君子服饰车马的华美。常棣又名唐棣,常见于《诗经》,且看:

何彼禳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雏,王姬之车。

(《召南・何彼禳矣》)

山有苞棣,隰有树槌。未见君子,忧心如醉。

(《秦风・晨风》)

常棣之华,鄂不祥撵。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小雅・常棣》)

与《采薇》四章相同,《何彼禳矣》亦以常棣之华美比喻车架。“山有苞棣”朱熹《诗集传》注日:“兴也。”[z”8《常棣》在春秋时期经常被用作仪式表演。可见,以棠棣之华比喻车马之盛乃是套语,不必参加战

争之人亲眼所见。

五章前四句将叙述焦点转向了“四牡”。逸《礼记・王度记》日:“天子驾六,诸侯与卿同驾四,大夫驾三,士驾二,庶人驾一。巾m8则“四牡”乃君子所乘之车架,“四牡”在《诗经》亦频繁出现,且看:

四牡腓腓,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监。四牡黯腓,咩咩骆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监。

(《小雅・四牡》)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暌骏,栽是常服。四牡修广,其大有颞。薄伐猿狁,以奏肤公。

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信且闲。(《小雅・六月》)

驾彼四牡,四牡奕奕。赤芾金舄,会同有绎。

(《小雅・车攻》)

万方数据

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小雅・节南山》)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鲱腓,六辔如琴。(《小雅・车牵》)

频繁的出现使“四牡”虚化为套语,《采薇》中的“四牡”当非实指。车马在现实中皆为君子所有,但棠之华”作为喻体,是对车马整体特征的泛化形容,而

非详描;“路”是卿大夫车架的总称;“骥骥”亦泛指马

的强壮。尤需注意“彼尔维何”、“彼路斯何”、“驾彼四

以远释“彼”,注《出车》“我出我车,于彼郊矣”日:“牧地在远郊o.Ct2699且“彼”意谓分言两事,孔氏《正义》言:

“凡两事者,一言彼,一言此。”[1"”由此,《采薇》中的“彼”喻示了以下两个事实:一是“彼”所标示的观察

者,采取远观的视角来观察车马,因此在扮演中只言其大略,并未细致描摹;二是此观察者与华盛之车马

的拥有者——君子,分属两事,只可能是与其相异的

小人。可以确定,《采薇》四章和五章的前四句所蕴含

的车马主题,乃是由小人做叙事者以远观视角叙述,这正与四章和五章的后四句相对立。

2.车马器物之近观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猿狁孔棘。

四章和五章的后四句开始详描车马和器物。相比做总称的“路”,“戎车”乃是特指。郑《笺》日:“戎车,革辂之等也,其等有五。,,[妇“o意即戎车以革装饰车辂,对车辂之装饰非近观而不能。《周礼・春官・巾车》:“革路,龙勒,条缨五就,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卫。”[93则戎车乃诸侯之车,对车架等级的判断非君子

而不能。“业业”,郑《笺》日:“言高大也。”孔颖达《正义》日:“业业,动之貌,言高大者,见其高大而动,故业业然。”It]””‘翼翼”,郑《笺》注日:“闲也o.[X2694相比“骥

骏”,“业业”和“翼翼”皆是对军马情态的细致描绘,亦

是近观之产物。

“象饵鱼服”则进一步拉近了观察视角。《毛传》:“象弭,弓反末也,所以解j阶也。鱼服,鱼皮也。”孔颖达详加申说道:“然则弭者,弓稍之名,以象骨为之。是弓之末弭,弛之则反曲,故云象弭为弓反末也。绳

索有结,用以解之,故目所以解纷也。纷与结义同。

鱼服,以鱼皮为矢服,故云‘鱼服,鱼皮’。”口””以象骨

装饰弓的末梢,以鱼皮装饰箭囊。从车辂至军马又至

弓箭,视角逐步拉近,摹写渐趋精细,这非驾车挎弓之人无法得见,其视角的掌控者必定是车马和弓箭的主人——君子。

《采薇》四章和五章前四旬的叙述者就是君子么?“维牡”中重复出现的“彼”。“彼”字蕴含“远”意,郑《笺》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翻译》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昔我往矣日月方除 昔我往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翻译”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翻译"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9636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