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百家争鸣,做有益于和谐社会的

百家争鸣,做有益于和谐社会的

2016-02-06 10:26:49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百家争鸣,做有益于和谐社会的篇一《传统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

百家争鸣,做有益于和谐社会的篇一
《传统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2007年09月

第09期总第147

思想教育研究

StudiesinIdeologicalEducation

观察与思考

传统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商孟华

(孔子研究院,

山东

曲阜

273100)

[摘要]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即中和,是儒家和谐思想的最高境界。儒家的人与人之间的“和”“和谐”

和谐思想,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特别重要的价值意义。当前研究传统和谐思想的内涵对于形成既思想统一、人心凝聚,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社会氛围,无疑是必要的。

[关键词]传统;和谐;社会;价值G41〔中图分类号〕

A〔文献标志码〕

1002-5707〔文章编号〕(2007)09-0030-02

历代先哲对和谐问题非常重视,提出过一些具有社会价值的观点,特别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思想,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文化典籍,用礼仪约束自己的行为,即不背离正道;二是自我修行,达到伐怨“克(好胜)、(自夸)、(怨恨)、欲(贪欲)不行焉,可以为仁也”(《论语・宪问》)的目标。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可以为社会关系的和谐奠定个体的思想基础。

有两种表达:一种为否定3.忠恕:“忠恕之道”性表达,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另一种是肯定性表达,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论语・)。这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在人际关系交往的过程中讲究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能做;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与责任,并以自身的言行去影响他人。从要求上说,道德有层次之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是基本的道德要求,人人都应做到。儒家认为,道德行为的最高境界是,是一种自觉“中庸”和习惯,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十分推崇精神,他说:“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论语・)。

一、传统和谐思想的特征

与与是传统和谐思想1.“和”“合”。“和”“合”的重要内容。即中和。“和”“和谐”,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孔子生存智慧的核心和精髓,它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为的基础是“和而不同”。“和”义,而的潜在支配力是利。君子之所以赞成他“同”的言行或者同他人合作,并非因其有利于己,而是强调的是因其合于义;小人则反其道而行之。“和”不同思想观念和利益需要之间的协调。而强调“合”的是主客体一致意义的或“天人合一”“天人合德”,两者统一于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双重和谐中。儒家的所谓意思“和”,不是无原则的“统一”。是世间万事万物的生存发展之道在于不同事物之间的互相平衡、相互协调,而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相加。孔子将这一思想引申到人伦关系之中,强调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是传统和谐思想的核心,含义颇2.“仁”:“仁”为丰富。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说,强调个“仁”体的责任与义务,即和“为仁由己”。这包括“爱人”两方面的内涵。即约束自己的言行,遵守社“孝悌”

会礼仪,以友善、恭敬的态度对待家人和社会成员。的途径有二:一是“为仁”“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即广泛学习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可以从以下四点分析: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坚持科学

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重大飞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会提出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同

2007年09月

第09期总第147期

发展相联系的各种重大关系问题。我们党提出并正在着手解决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国内发展对外开放之间存在的不协调问题,既触及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也触及了社会建设层面存在的不和谐之处。我国将要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的现代化总体格局,这大大丰富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涵,为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和处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新的更完整、更科学的坐标系。

2.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坚持改革开

放,经济全面发展的社会。我国正处在历史性的经济社会转型中,社会结构正在发生一系列的新变化,表现在:一方面,经济多样化。各种新的产权主体和利益不断发展,产权关系和利益关系越来越清晰;另一方面,社会阶层多样化。再一方面,思想多样化。诸种文化信仰和价值趋向“百花齐放”伴随着这种多样化的深化,必然产生一些新的社会矛盾,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在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迁面前,如何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协调多元力量之间的关系,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成为社会治理的新课题。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公平正义作为

核心价值趋向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在执政55年后,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即更加关注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治国和治理社会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是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从这方面来看,“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全面小康”两者的现实起点、目标及实践过程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和谐社会是一种状态,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通过解决当前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促使全面小康的目标在和谐的状态中实现。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澄清以下三点认识问题: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和谐的社会,这并不是说社会和谐能够自然而然地实现。要真正做到社会和谐,还需要我们作出艰苦的努力。特别是在当前这一阶段,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

观察与思考

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有些矛盾和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甚至是原来不曾有过的。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是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挑战。

二是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和逐步实现的持续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看到,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处于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下,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社会矛盾总会存在,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还会产生,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会一劳永逸地消除矛盾,而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不断发展的持续过程。

三是构建和谐社会不是平均发展,更不是搞平均主义。在于保证全局的、整体的和长远的发展,并不是搞齐头并进式的平均发展。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缩小收入差别,防止两极分化,但不是重新回到平均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差距和差异,而是承认差距、鼓励竞争,并通过竞争做大蛋糕,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等手段合理分享大蛋糕,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

1.吸取传统和谐思想的精华,指导现代和谐

社会建设。传统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现代意义。我们应深入研究传统和谐思想的内涵,弘扬其合理内核,形成思想统一、人心凝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社会氛围。还应教育社会成员在处理他人关系的问题上,充分考虑对方的合法与正当权益,准确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而不应“逾矩”或推脱责任;即使无法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必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处理和解决好一系列

社会矛盾。独立存在的个体是不存在和谐问题的,和谐只在矛盾的关系体中发生;而和谐的构建就是要化解矛盾,实现矛盾体的协调。今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新矛盾。我们要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努力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百家争鸣,做有益于和谐社会的篇二
《和谐社会,从我做起》

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学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本质,也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或者说,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充分体现这六个方面的特征。

由于单纯强调经济增长,造成了社会公平的严重缺失,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也造成了能源短缺、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政治改革滞后,导致政府效率低下、官员腐败成风、公民道德滑坡等诸多政治和社会问题。所有这些问题产生的终端后果是,人民的幸福感没有因社会财富的增加而成比例增长,相反,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却日趋增多、激化。构建和谐社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在2006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正式向外界全面阐述了“构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理论。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

我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是在一个个体与周围世界的互动中,肯定他人、他物的存在价值,我与社会应和平共处,彼此尊重、彼此融洽。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而不同”不是“苟同”,要懂得圆融变通。圆融的本质是高度的和谐与融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支持和谐社会,我认为诚信友爱对社会和谐发展最有价值。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而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诚信友爱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最有价值。因为诚信友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使社会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人们只有彼此信任,相互帮助,才能够平等相处,合作共事,从而保全个体的利益,使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开放、多元的社会,要求社会成员要以诚相待、相互包容、尊重个性。 当然,要构建和谐社会不是只有诚信友爱就可以,还需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深刻体会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才能构建好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从人人做起,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众音齐谐,才能奏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壮美乐章。然而,从我做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是需要一番“修炼”的。结合自身实际,我个人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三点:首先,从我做起,应当树立诚信法治意识。其次,从我做起,应当讲究修养。把自身修养的提高放到第一位。不做伤天害理的坏事,多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善事、好事,带头实践,坚决与恶势力作斗争,以此影响、感染、带动大家共创和谐。和谐社会还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是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也就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要学会包容,对己严对人宽,对他人要宽宏大量,要理解人、尊重人、赞美人,只有这样才能共创和谐。再次,从我做起,坚决与学术、教育腐败作斗争。作为一名学生主要的职责就是学习,专心学术。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责无旁贷。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从我做起!

百家争鸣,做有益于和谐社会的篇三
《百家争鸣》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第1课时)

制作人 陈志娟 审定人 时间:12、20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

主张)、百家争鸣的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的思想主张。 难点: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课堂探究:

1(2010·浙江卷·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

不以人助天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

墨家“非攻”思想

3 (2010·海南) “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

A.儒家 B.

法家 C.墨家 D.道家

4 在人类

4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

①孔子 ②韩非 ③朱熹 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当堂检测:

5.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流派纷呈的时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思想,至今对构建和谐社会仍产生积极影响的是( ) 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兼相爱、交相利” ④贵贱有“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6.(四川高考)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7.杨绛在其著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中说,“孔子出门必坐车”。孔子的这一行为最能体现儒家思想中的(

A.礼 B.仁 C.中庸 D.德治

8.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第2课时)

制作人 陈志娟 审定人 时间:12、23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

主张)、百家争鸣的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的思想主张。 难点: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课堂提问:诸子百家的主张

1.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及其历史影响有哪些? (1)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

第二,在政治上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

(2)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2、.如何正确认识儒家思想? 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1)“仁”“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可以说

是古代社会和谐思想的典型。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思想对我们建设和谐 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2)“民无信不立”的诚信观念、“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等思想精华,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企业管理和教育中仍有很大的价值。 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

在现代社会中,对待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思想的正确态度是:第一,总的原则是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批判和否定其消极因素。第二,要弘扬儒学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力量,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意识,尊老、敬贤、敬师和舍生取义的为人准则等。

3.

比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当堂检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若使天下„„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墨子》

材料二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主张?(4分)

(2)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是哪一学派的主张?(2分)

(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统治方式上的不同点。(12分)

第1课 百家争鸣

1—4 A B C C 5---8 CCAB

(1)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候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用自己的思想主张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士人,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第二,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第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1)“兼爱”“非攻”思想。(2)儒家。(3)相同点: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或为维护统治服务)。不同点:孟子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实行王道之治;韩非重视“刑”的作用,强调用重刑镇压人民反抗,实行法治。

百家争鸣,做有益于和谐社会的篇四
《作业3,4答案》

作业3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阶级斗争

2.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第一步是(C),建立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A.政企分开 B.打破铁饭碗 C.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3.在对外开放中坚持(A)是我们的一条基本原则。

A.独立自产、自力更生 B.依停靠外援 C.开放我国市场

4.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C)上。

A.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B.数量上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5.我国目前实行的分配制度是由(C)所决定的。

A.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生产条件 B.不断扩大的企业规模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6.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A)。

A.注重公平 B.注重效率 C.注重发展

7.人民通过(A)的政权组织形式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A.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C)。

A.思想领导 B.组织领导 C.政治领导

9.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两大主题是(A)。

A.团结,民主 B.团结,发展 C.民主,发展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B)。

A.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B.培育“四有”新人 C.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11.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C)。

A.爱国主义 B.为人民服务 C.集体主义

12.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C)。

A.实现国家统一 B.增强人民凝聚力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对外开放中,我们坚持(A、B)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A.“引进来” B.“走出去”

C.生产加工 D.转口贸易

2.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A、B、C、D)。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外资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3.建设政治文明涉及下列哪些方面(A、B、C、D)。

A.政治思想 B.政治制度

C.行政管理 D.法制建设

4.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目标是(A、B、C、D)。

A.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B.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C.形成学习型社会 D.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简答题

1.怎样正确理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

答: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1)发展是目的。发展首先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2)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改革是改革的目的。(3)稳定是前提。稳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

(4)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2.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

答: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是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是判断我们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

3.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2)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都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4)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国的作用。

4.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关系如何。

答:(1)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2)从法治和德治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3)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5.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和方法是什么?

答:(1)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3)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4)必须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

6.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4)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论述题

1.如何正确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答:(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体现。

(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解结果;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这是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不同造成的必然结果。

(3)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

(4)为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为解决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针对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重注公平。

(5)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内。为此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共同富裕。

作业4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人为本的“本”,是指(A)。

A.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

C.社会主义者的根本利益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中突出强调的是(C)。

A.经济基础 B.政治基础 C.社会基础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B)。

A.坚持民主法制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科学发展

4.“一国两制”构想首先用于解决的问题是(B)。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5.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是(B)。

A.实现两岸三通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

6.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B)。

A.高度自治 B.一国两制 C.共同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7.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来处理(A)。

A.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C.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8.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高准则是(A)。

A.国家利益 B.主张一切国家一律平等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9.建设和谐世界要通过(B)。

A.反对霸权主义 B.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C.反对强权统治

10.我国的各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赋予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它们是()。

A.在野党 B.反对党 C.参政党

11.在党的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C)。

A.组织建设 B.作风建设 C.思想建设

12.(A)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A.民主集中制 B.议会选举制 C.多党合作制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A、B、C)。

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生态良好 D.生命健康

2.特别行政区除在外交、国防、宣战和媾和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还享有(A、B、C、D)。

A.行政管理权 B.立法权

C.独立的司法权 D.终审权

3.当今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A、C)。

A.霸权主义 B.领土纠纷

C.强权政治 D.经济摩擦

4.(A、B、C、D)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

A.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艰苦奋斗 B.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C.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D.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三、简答题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

(1)适时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科学部署,有利于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科学发展的各方面需要。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2.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

(1)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2)社会就业更加充分;(3)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4)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5)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6)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3.“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1)民族的愿望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国两制”的出发点。(2)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的时代了前提条件。(3)“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贯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结果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国两制”的力量所在。

4.为什么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答:(1)一个中国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2)一个中国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事实和原则。(3)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及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础。

5.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独立自主 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3)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6.简述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答: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四、论述题

1.试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答: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1)维护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维护公平和正义是我们党执政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3)维护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与不公平、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对照,社会主义就是公平与正义的社会。

2.试述祖国大陆在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中的战略优势。

答:祖国大陆在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中处于战略主导地位,掌握着打击、遏制“台独”的战略优势。

(1)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已经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两岸民间经济文化交流持续发展,密切了两岸同胞的联系,培育和发展了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要求改善两岸关系,反对“台独”。

(3)中华文化是联结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这是任何力量也难以斩断的。

(4)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始终稳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奉行一个中国政策。

3.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答:(1)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问题,是由要长期保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断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

(2)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就成了在全国执政的党。党在执政的50多年时间里,总的来说工作是努力的,成绩是显著的,得到了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有过失误,党在执政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挫折。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承担着十分艰巨的领导任务。如何能够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并且领导人民按照预定的目标取得成功,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4)党在执政之后的所有实践活跃,都是围绕着执政来展开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一项基本建设,它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百家争鸣,做有益于和谐社会的篇五
《百家争鸣一轮复习文库》

百家争鸣,做有益于和谐社会的篇六
大学生与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与大学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国人民展示了光明幸福的现实前景,也为实现最高理想指明了现实的途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的和谐和人身心的和谐,一直是人类的憧憬。因此,大学生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认识表明:和谐是一个相对的、发展中的概念。和谐是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性中的统一。党中央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为我们大学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奉献力量指明了方向,切实要求我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顽强拼搏,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努力使自己成为民主法治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诚信友爱的践行者、充满活力的创造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倡导者。

一、树立远大理想

理想是一簇火种,能点燃拼搏进取的火陷;理想是一盏明灯,能照亮人生奋斗的历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坚持正确前进方向的重要保证,也是人们知难而进、走向成功的精神支柱。古往今来,凡有作为者,无不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而且大多立志于年轻之时,追求于一生之中。今天的大学生将是明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我们应把个人的奋斗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今天的成长进步与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把树立的远大理想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牢固树立起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立志为民族争光、为祖国争光。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正确的人生航向,真正成就一番事业。

二、养成优良品德

先辈们艰苦奋斗、不为名 、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谦虚谨慎等等优良革命精神,铸就成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钢铁长城。在当今经济和社会日益发展的和平年代,我们大学生应继承革命传统,学习、发扬英雄楷模的先进思想和崇高品质,树立远大理想,好好学习、立志成才,用自己的热情、智慧和汗水,努力建设美好家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功立业!优良品德的养成,是一个人一生做人做事的根基。只要人人心中有国家,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道德,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逐步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好品行,努力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三、培养过硬本领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要以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发愤读书,打好知识基础,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健康有益的课内外活动,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四、锻炼强健体魄

身体素质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大学生应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坚持体育锻炼,不断增强体质。要磨炼勇敢顽强的意志,不向困难低头,不被挫折压倒,以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在铭记使命和责任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具体做到:

注重进行情感教育。道德情感是一个人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去处理各种关系和评价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时所体验到一种情感,它是道德行为产生的重要助动或激发力量,也是维持人们自觉行为的重要力量,同时还是使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心道德需要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学生的情感调控直接影响他们的包括责任感在内的各种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培养。责任感反映个体的内在倾向,正是个体的情感与责任感的倾向性大致相同,才使得情感同样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般而言,良好的、丰富的、健康向上的情感会有与之相适应的积极的责任感。反之,社会责任感水平会大打折扣。通过情感教育,帮助自我塑造优良的人格。

注重参加社会实践。正确把握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才能改变。社会现象是极其复杂的,有本质的、非本质的,有积极的、有消极的。由于生活范围和视野的局限性,一些学生容易把非本质、非主流的社会现象当做社会的本质和主流,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同时,又以这些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大学生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把社会主导的现象、观念加以归纳整理,引导自我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主流,理解社会主导的价值观;认识到社会上暂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产生的条件、原因,党和国家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限制、解决这些问题;引导自我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前景。

重视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真正主动地承担起历史使命,这样我们的国家就一定大有希望,我们的民族一定大有希望。

2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建设者。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实施者,也是创造者。我国未来先进思想、精神、文化的

创造群体将是今天的青年大学生。面对现实存在的一些棘手问题,大学生应如何认识又如何去承担构建和谐社会所赋予我们的责任呢?

一.和谐社会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同一,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对我们处理当代国际、国内事务具有重要的价值。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会中`对和谐社会的内涵作了高度的概括,即我们的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我们党治国理政追求的完美结合,其内涵十分丰富和深刻。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民主法治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民主法治首先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就意味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独立人格和民主权利,尊重并维护公众的社会知情权、社会参与权、意志表达权及民主监督权,在民主得到充分发扬的基础上,使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同时,这种民主要与法治相结合,使整个社会的运转服从于法制的权威,真正做到法律高于人情、法律高于权力,从而使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鉴于当前我国在民主法制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必须强化和谐社会的这一基本特征。

2. 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社会公平和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在我国社会剧烈的变化过程中,原有的社会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革和分化,加上“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高度重合,使我国的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呈现出多元交织、错综复杂的局面。今天我们讲公平正义,就是要妥善处理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应该强调,对“社会公正”不能作狭隘的理解,它不仅仅表现为收入分配的公平,而且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的公平、机会的公平以及整个社会规则和机制的公平,是一个公平发展的体系。同时也应看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是相对的公平,不能离开生产力水平对公平提出过分的要求。关键是政府要摆脱、超越既得利益者的束缚,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高度来处理各类社会问题。

3.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诚信是中国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现代信用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厦的重要支柱。但在当前,社会信用制度缺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个人信用制度,而且企业信用制度和政府信用制度都亟待建立。强调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做到这一点,就须以道德作支撑,以法律作保障,以和谐的产权关系作制度基础。

4.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如何使一个社会充满活力?作为基本面的东西,一是发展先进生产力,这是社会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二是推进市场化改革,为社会充满活力提供制度支撑。当前我国社会活力的释放还不够充分,应特别强调“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从而使社会活力竞相迸发。

5.和谐社会是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安定有序主要涉及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组织机制问题。例如,在农村已开始建立村民自治制度和城市社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城乡各类“自治组织”的作用?在人们逐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和“社区人”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各类新型社会组织的作用?这些都有待于组织机制创新。二是社会管理问题。如何适应新的变化,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就是需要探索的问题。三是社会秩序问题。如何建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机制?如何健全社会预警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这些都有大量工作要做。总之,要通过建设安定有序的社会,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自然包括资源和环境两个方面。一个和谐的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要寻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点。这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国家来说十分重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呼唤人们特别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并着手建立和完善绿色GDP核算体系。

二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怎样的人

一个社会由人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每个人的努力。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不可能一日千里。它需要我们逐渐得摸索前进。在这条路上需要国家与政府的宏观调控,需要高素质的建设者(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较高的道德素养,人生信仰,身心健康等)。高素质的建设者云集四方。大学生作为其中一分子,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未来先进思想、精神、文化的创造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他们这样的冲力军,这是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三 大学生的和谐精神与合作素质的现状

大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人的关系之间和自身的个性发展上还存在不和谐的情况。在大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集体主义精神受到忽视。人们甚至很少提及集

体主义精神,往往用协同精神、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取而代之,实际上这几个概念是有差别的。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而其他几个概念则是中性词。个人主义思想在部分大学生身上表现比较突出,比如强调个人奋斗、个人实现、个人价值,使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社会的发展目标脱节;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而忽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在人与人的关系或人际关系上,部分大学生中也出现了不和谐因素,过分强调了竞争、排斥,甚至你争我夺,忽视了合作,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一些大学生甚至为了评上各种先进、奖学金或入党展开不正当的竞争。在个性全面发展方面也存在不和谐因素。重视科学技术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现象在一些高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从而导致学生身心未能全面发展,甚至出现畸形发展。各种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还比较突出。

五 作为大学生面对以上现状我们应如何承担起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

1.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培养合作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互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因此大学生要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互动即团结互助、平等友好、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要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尤其是要培养合作精神,树立“竞合”意识。因为处理好各种各样人际关系,是为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同时,大学生身心要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而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形成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前提。

2.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这就要求大学生用合作、共赢、双赢代替“零和”游戏,代替你死我活的斗争和恶性竞争。这实际上也是要求大学生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反对个人主义,做到集体利益优先,并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和谐共存——这正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内在要求;顾全大局,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不急功近利,考虑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既然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可实现共赢,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之间也可以实现共赢。大学生要把个人的发展与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3.为了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增加社会责任感。

把远大理想、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倍加珍惜青春年华,倍加珍惜大好时光,倍加珍惜良好学习环境和条件,集中精力,掌握本领,提高素质,用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维护和促进和谐稳定,用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和人民,用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百家争鸣,做有益于和谐社会的篇七
《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对思想解放_社会和谐的借鉴意义_虞长生》

文化视点

·民主20096

□□□□□□□□□□

□□□□□□□□□

□□□□□□□□□□□□□□□□□□□□□□□□□□□□□□□□□□□□□□□□□

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对思想解放、

社会和谐的借鉴意义

□虞长生

一、追本溯源,百家争鸣

24

□□□□□□□□□□□□□□□□□□□□□□□□□□□□□□□□□□□□□□□□□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在中国思想史上,春秋战国无疑是一个虎气腾腾的时代。其后两千多年,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那时的辉煌。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出现百家争鸣现象是有着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其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这使得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其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

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其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和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正如《汉书·艺文志》中所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

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百家”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吕不韦等。

百家争鸣,反映出群星璀璨般的各种不同学说流派互相争辩的异常活跃局面,而灿烂多彩,在我国学术史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即便是“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

·民主20096

应该借鉴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

发愤图强;借鉴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借鉴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借鉴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借鉴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思想。

文化视点

二、思想解放、社会和谐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百家争鸣、解放思想”,说到底,是人的因素的进一步解放。

1978年以来,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发展令世界瞩目。但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角度看,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只有高度重视并努力消除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要重视和消除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不和谐因素。有的地方存在注重抓物质文明建设而轻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由此导致贪污、腐败、道德失范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提升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形象。

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他一生不懈地教化民众,要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孔子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当这些情绪未发泄时,人的情绪就处于心平气静,中庸平稳;但有时因发生了事故,我们会有上述情绪的发泄,只要是适当、有节制,不过度与激烈的发泄,就是温和、平和。

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学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学是修身的前提和基础。好学的人是不讲究吃和穿的。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也是孔子树立的修身典范,孔子曾多次大加赞赏。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还向鲁哀公推举颜回,说他“不迁怒,不贰过”,称颜回是最好学之人。当然也是修养最好之人。

孔子说的修身是以仁为本,以“于己所不欲,勿施之于人”为最高原则。孔子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论是皇帝还是普通老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

作为根本的要求。孔子说,“其本乱,而末治否矣”。其意是说,人都不修身,没有教养、涵养。没有做好社会德行教育,社会就不能很好地安治。只有全社会都重视道德教育,有教无类,以修身为教育之本来达到国家的治安和强盛。

构建和谐的社会,也必须使每一个公民都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才能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融洽和和谐,社会更加和睦和稳定。

二是要重视和消除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发展不协调、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等不和谐因素。尽管我国初步建立了各种扶贫、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保护等制度,但由于投入不足,相当数量的绝对贫困者仍然难以获得有效援助。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先哲们提出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兼相爱”、“爱无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热爱和平、祈盼和顺、崇尚和谐的意愿憧憬。

中共十六大以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信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随着

25

文化视点

疗、住房、养老、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人民生活必将得到极大改善。

三是要重视和消除我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不和谐因素。如果长时间、大范围地以牺牲生态环境、消耗非再生性资源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将加剧我国人与自然的矛盾,届时十几亿人口的生存将会失去环境和资源支撑。在中国古典哲学里,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中国的传统哲学主张“天人合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讨论“天人关系”问题。孔子提倡“天命论”,认为自然———天命是不可抗拒的;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回归自然;庄子主张“不以心损道,无以人灭天”,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孟子认为“知其性则知天矣”;荀子虽然强调“明于天人之分”,但也承认天人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总的来说,“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就是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传统,必将极大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民主20096

的建政主张的最高境界是,自己达到好的生

存环境条件的同时,要让周围的人实现同样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马克思主义认为,“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才能够使人得到自由的发展。这就需要推动以人为本的政治,继承儒学文化传统,科学地使马克思主义的西方思想与中国儒学文化传统融合,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而实现尊重生命,保护人的生存权

·尧曰》),力,“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

让每个人得到自由的发展,过和谐相处生活的目的。

2、增强国家主权力,保障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孔子推崇齐桓公的改革,认为“齐桓公正而不谲”(《论语·宪问》),所以儒学继承管子壮大国家武备威慑力的举措,认为同时要有充足的粮食,有人民的信任拥护,国家才能存在,“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颜渊》)。孔子明确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语

·孔子世家》)的主张;《孙子兵备”(《史记

法》首篇《计篇》开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国家军力强大才能保护地域的安全和领土的完整统一,才能阻遏侵略,才能保护中华族群在中国的土地上得到和谐自由的发展。增强国家军力,才能推动爱民、养民,保护人民生存权力的国家政治,建立起人民信任的政权。

3、重视农业生产,保障和改善民生条件,走共同富裕道路。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者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注意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孔子认

三、解放思想、社会进步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孔子不忍礼崩乐坏,总结夏商西周的兴亡经验,主张克己复礼,以德治国。孟子沿着孔子的思路扩展,形成了仁政说和养气说,使德治思想得以全面发挥。儒家是从统治者的历史经验升华起来的学说,有待新的时代的检验,其实践遇到挫折,便遭到怀疑。受到忙于耕种织缍、难于温饱的劳动阶层的怀疑,儒学便成了“繁饰礼乐”、“倍本弃事”的伪君子,产生了墨家的兼爱思想;受到了因战乱沦落而心灰意冷的知识阶层的怀疑,孔子便成了奚落嘲笑的丑角,产生了老、庄道家关于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深邃思考;受到急功近利欲王欲霸诸侯们的怀疑,孔孟王道政治皆不见用,产生了商、韩激进的法治实践。儒、墨、道、法的学说,其优劣互见,长短互补,形成了适合社会需要的社会和谐思想,极大地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进步。以史为鉴,我们不难发现诸子百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文化传统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还是拓展人类世界进步发展的宝贵财富。诸子百家的思想资源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推动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儒学倡导“仁义”,倡导孝悌、忠诚、正直的品德,推动“仁政”,旨在尊重人的生命,亲民、养民,保护人的生存权力,以人为本治理国家,由此建立有秩序、能安居,能够和谐相处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儒学“仁”

26

·民主20096

文化视点

的生活,倡导“克己复礼”。但是儒学不维护

守旧的秩序,主张根据时代的变化以新的制度适应变革的需要。我们从孔子削夺“三桓”的势力,孟子提出“仁政”的改革主张,明确地指出“民贵”、“君轻”变革社会的倡导,可以看出儒学主张变革社会,推动法治的民主管理。这里的法治主张不是体罚约制民众,而是“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论语·学而》),用法的规定约制官员的行为,建立和谐的社会:“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礼”的含义是制度,是讲究和谐的法规制度,和谐是大局的根本利益。“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用法规制度节制官员的行为才能和谐,这是法治的原则,由此才能保护民众的利益得到自由的发展。实现和谐,领导者就应该:“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勤于做事,谨慎说话,听取批评意见,纠正错误,“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这就是讲究民主的为官道德。由于用法规节制才能够和谐,所以约制官员的法治民主,才能让民众有产业,有生存地位条件,成为当家的主人。

6、推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设和谐世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学而》);这是儒学开放豁达,交往融通的基本原则。墨子《兼爱》、《非攻》、《尚同》三文,其中《兼爱》篇中论述的“兼爱”思想实是墨学之核心,“兼爱”强调的是一种无差别的爱,其潜在原动力乃是突破“人我之别”以实现永久和平的冲动。墨家“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思想都是由“兼爱”引申而来。具体到国家间关系,墨子认为,战争源于个人只爱自己不爱别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伤害别人的利益。诸侯们只爱自己的国家而不爱别人的国家,于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对他国发动战争。他认为,如果君主们爱别国就像爱自己的国家一样,就不会有战争了。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能够推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设和谐世界。但是处理国家关系,不能“以礼让为国”(《论语·里仁》),应以保护主权利益为绝对原则。外交思想建立在国家的治理程度上,国家治理得人民拥护,国外的民众愿意来,“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才能有条件建设和谐的世界,这才是成功的自主和平外交。

我们有理由相信新时期的解放思想、兼容并蓄必将极大地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真正使中国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实现社会发展、和平崛起与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本文责编:金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论语·宪问》),重视农业才能建政国家。有发达的农业保证粮食需求,可以使人民安居,各行各业繁荣发达。所以人民有粮安居,就会信任拥护国家,国家就会有足够的力量保卫主权和领土安全,国家才能存在。认真办理国家事务,节约费用,爱护民众,不耽误农业生产:“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这是治理国家最要紧的地方。这样才能保障人民的生活条件,才能保障共同富裕的基础,才能保障社会稳定,才能保障工商业诸方面得到好的发展。人民用度充足,国家才能富有,所以重视农业生产是安邦治国的基本要点。

4、培育现代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让国家政权成为人民信任的凝聚核心。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

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儒学倡导忠孝信义,由此具有“仁德”的好品德。孝悌是忠的基础,忠是孝悌的结果,在这个前提下,才有信任和信用,才有“义”;“信近于义”(《论语·学而》),“义”是守规矩的尽心尽力,是对社会的人生事业忠诚守信用的责任心。墨子思想的根本精神则是自苦利人。他倡导“兼相爱,交相利”,所言之利不是利己主义之利,而是利民之利,即兴天下之公利。另一方面,利民之利不是单向的,而是互爱互利的双向关系。他认为“爱人者必先爱之”,“利人者必先利之”。他的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都体现出了这一精神。儒学鼓励不断地学习,倡导“学而不倦”,主张守规矩有秩序的生活,由此实现“仁爱”的国家管理。因此提出,每个人都应该“克己复礼”。儒学的这些主张,符合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能够培养现代公民,能够提高中华民族的文明素质。合理地推动文化传统的教育培养,就能做到爱护人民、尊重人民,实现保护人民自由发展的条件,让国家政权成为人民信任的凝聚核心。

5、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实行依法治国,保障和发展人民民主权利。

“为政以德”(《论语·为政》),儒学治

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儒学讲究维护有秩序

27


百家争鸣,做有益于和谐社会的相关热词搜索: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百家争鸣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百家争鸣,做有益于和谐社会的”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百家争鸣,做有益于和谐社会的"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1179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