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古代的银钱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古代的银钱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2016-02-23 12:02:16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古代的银钱相当于现在多少钱篇一《古代的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

古代的银钱相当于现在多少钱篇一
《古代的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古代的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

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就是: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

(1)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1元

(2)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

金庸这样的大师似乎也对银两的货币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大家都该记得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其实相当的高。

根据《宋史 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 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假定南宋银价与北宋相差不多,那么郭靖请黄蓉一餐吃掉了少则一万三多则超三万的钱,难怪小姑娘一下子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了。

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基本以1两金=10两银= 10贯这个假设,而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的。那么根据先生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宋代的一贯合今天多少元

人民币.

1两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关于“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时期2000—4000元。

验证,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古代的银钱相当于现在多少钱篇二
《古代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

古代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

来源:羊城晚报

关于 “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在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在北宋朝中期价值600元-1300元 (或1000-1800元);在盛唐时期价值2000-4000元。

古装剧中大爷们手中的银子卖相几乎都光滑闪亮,古人真正流通使用的银子其实并不是这样。作为货币,白银其实很实在,都是只在乎重量,不注重外观的,也许只有官家的纹银才会比较注重“卖相”。

老百姓也不都用得起一整锭银子,多是铜元、铜板交易,但银子仍是历朝历代流通量颇广的货币之一。

只是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有人以大米为衡量单位,尝试推算过银子的价值,虽然换算数字不一定准确,换算方法却值得参考。比如: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如果当时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等于人民币 660.8元;又如唐太宗贞观年间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 (又称一贯),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等于2065元人民币;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宋代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

综上所述,关于“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在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在北宋朝中期价值600元-1300元 (或1000-1800元);在盛唐时期价值2000-4000元。

古代的银钱相当于现在多少钱篇三
《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2012-02-05 11:09:50)

转载▼

分类: 旧闻新读·非历史

常有哥们儿问我: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古代”这个概念实在太大,春秋战国是古代,秦汉魏晋是古代,唐宋元明是古代,鸦片战争以前都算是古代,从有文字记载算起,古代跨越了几千年,这几千年当中银子的购买力怎么可能一成不变?还有,银子跟银子也不一样,有成色很好的“九八足银”(含纯银98%以上),有成色很差的“八五杂银”(含纯银85%左右),也有虚拟的仅作为计价标准的“纹银”(含纯银93.5%),它们的购买力肯定有区别吧?另外我们还得考虑地域差别,同一个时代,同样的银子,在京城可能不值钱,去乡下却可能很值钱。最后,一两银子在不同朝代的重量也不一样,东汉的“两”很轻,一两不到15克,唐朝的“两”很重,一两超过40克。所以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加上很多限制条件:请问您指的是哪一年的、哪个地方的、什么成色的一两银子?

加上这么多限制条件以后,本来很笼统的一个问题就变得清晰起来,可是对方也会变得头大,人家本来对一两银子值多少钱挺感兴趣来着,一听居然这么麻烦,只好摆摆手说:算了,我不问了。

大多数朋友就是这样子,他们喜欢简单,对太复杂的问题不感兴趣,更不愿意花力气去琢磨。换句话说,大家的脑子喜欢偷懒。偷懒的结果是,我们会在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细节上犯下致命的错误。

譬如说古装电视剧里,皇帝赐银5000两,紧接着就有一个小太监托一张木盘子出来,盘子上码着一锭一锭的银子,耀人眼花。5000两足足有300多斤(16两为一斤),古代的斤又比现在的斤要重(明清时一斤在590克以上,现在的市斤只有500克),一个太监是根本托不起来的,除非他身怀绝世武功。博学如金庸先生,武侠小说写得雅俗共赏意蕴无穷,一样在常识上犯错误:《鹿鼎记》里男一号韦小宝动不动就从怀里掏出一千两一张的银票,事实上他那个时代(康熙年间),根本就没有银票,无论官办钱庄还是私营银号,都要到咸丰年间才开始发行银票。

影视和小说都是文艺作品,只要情节引人入胜就行,不需要“符合史实”。问题是我们的学者也往往会犯类似错误。记得王立群先生在百家讲坛开讲《大风歌》,讲到汉高祖刘邦赏赐陈平“金四万斤”,想当然地解释说那是铜,不是黄金。他这种理解在学术界流行已久,也错误已久,误导了很多人。其实《史记》里提到的“金”,多数指黄金,而不是黄铜,如果明确提到“黄金”、“赤金”、“兼金”或者“若干镒”,则一定指黄金。西汉前期,“金一斤”等价于10000枚五铢钱,“银一斤”等价于3000枚五铢钱,五铢钱主要用铜铸造,10000枚五铢钱重达130斤,如果“金”指的是铜,一斤铜怎么可能等价于130斤铜呢?传统说法还认为古代黄金成色很低,这个观点也被考古实物证明了是错的——战国金饼的纯度都已经高达95%以上。王立群先生可能觉得刘邦一次赏给陈平黄金“四万斤”太多,其实古代中国的黄金储备是超乎今人想象的(王莽执政时期仅内廷藏金就多达140吨,后来他大婚,光彩礼就耗费了7吨黄金),那时候黄金

的购买力也远远低于今天,后来由于黄金大量流失(一是被铸造成器物,二是流失到海外),同时白银迅速增加,黄金才变得异常贵重起来。

长期来看,黄金相对其他金属的贵重程度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上升趋势。西汉时,一两黄金的价值或者购买力只是一两白银的3倍,到了唐朝就变成15倍,而在今天,这个比率是60倍以上。我们只有了解到经济史上这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之后,才会对古代帝王赏赐臣下的几千斤乃至几万斤黄金有一些正确认识:首先它们是黄金,不是黄铜;其次,那些金子并不像现在这么值钱。

黄金价值走高的历史趋势应该不止出现在我们中国,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邵义先生的专著《过去的钱值多少钱:细读19世纪北京人、巴黎人、伦敦人的经济生活》。在这本书的第一章第四节,邵先生列了一张表,表上显示1860年国际上金银比价是15:1,到1880年金银比价是18:1,1900年金银比价是33:1。短短40年当中,黄金相对白银的价值上涨了一倍还要多。

《过去的钱值多少钱》这本书,重心并不是金银比价,而是货币的购买力。作者邵义首先划定了一个时间范围:19世纪。更具体地说,是从1830年到1914年。然后他又选了三个区域:中国的北京、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在这一时期内,北京流通的主要货币是白银和铜钱,巴黎流通的主要货币是法郎和生丁,伦敦流通的主要货币是英镑和先令,作者用了大量笔墨来考证白银、铜钱、法郎、生丁、英镑、先令的购买力,以及这些货币之间的兑换关系,在此基础上他又详细描述了北京、巴黎和伦敦的物价水平以及当时人们的收入。

19世纪北京市面上的白银分碎银、银锭和银元三种。碎银和银锭都是“国产”的,成色不一,作者以纹银为例,计算出一两银子的标准重量:37.31克,以及一两纹银所含纯银的重量:34.9克。像这样的一两银子,在公元1884年的北京能买到70多斤(市斤)普通大米,鉴于现在普通大米每斤卖到3元左右,可以估算出当时一两纹银大约相当于现在200多元(仅就买米而言)。如果用这样一两银子去买鸡蛋,能买三四百颗,仍然相当于人民币200多元。如果用来租房,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却远远超过了200多元人民币,当时在北京闹市区租一所建房6间、占地半亩的四合院,一个月只需要一两多银子,这说明当时北京的住房并不短缺,相对于食物而言,房租便宜到了惊人的地步。

银元也是19世纪北京的常见货币,满清政府铸造银元较晚,当时中国的银元主要靠“进口”,有来自墨西哥的鹰洋、来自英国的站洋、来自日本的龙洋(后来光绪年间铸造的银元也叫“龙洋”)。邵义先生在《过去的钱值多少钱》第一章第一节计算了以上几种银元的重量、成色以及与纹银的兑换率:墨西哥鹰洋可兑换0.7023两纹银,英国站洋可兑换0.6956两纹银,日本龙洋可兑换0.6922两纹银。邵先生没说哪种银元在清代流通最广,我估计流通最广的应该是墨西哥鹰洋,因为清末笔记里常见时人对鹰洋的描述,曾经执掌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几十年的英国人赫德在日记里提到的薪水也是以鹰洋为主。

无论银锭还是银元,一般都是在大宗交易里使用,普通市民过日子,最常用的是铜钱。铜钱又分很多种,有面值一文的“制钱”,也有面值10文的“当十钱”,还有面值100文和1000文的“当百钱”和“当千钱”。清代北京市面上有一惯例,无论是哪一种铜钱,都要按照面值的两倍来计价,譬如说1000枚制钱本来是1000文,在北京却偏要说成是2000文,1000枚“当十钱”本来是10000文,在北京偏要说成是20000文。一些学者认为,清代初年北京曾经铸造过一种重量很轻的铜钱,叫做“京制钱”,简称“京钱”,京钱的面值是一文,重量却

是后来铸造的制钱的一半,后来京钱不再流通,但是作为最基本的计价单位保留了下来。换句话说,制钱和当十钱替代了京钱以后,人们习惯上仍然按照京钱来计价,又因为京钱两文才相当于制钱一文,所以人们见到制钱和当十钱,就自动把它们的面值翻了一倍。我查证《清史稿·食货志》和《顺义县志·金融志》,确实有“京制钱”的概念,但却没有记载这种钱币的面值和重量,甚至连“京钱”这个简称都找不到。邵义先生在《过去的钱值多少钱》一书最后附有《清朝京师“京钱”考》,运用他扎实的金融学功底(他在投资银行从事金融研究多年)论证了京钱只是一种虚拟的计价单位,它的产生源于北京人对清代某个皇帝将铜钱贬值的消极抵抗。这个说法很有独创性,可惜邵先生没能在史料里找到究竟是哪个皇帝把铜钱贬了值,所以正如他所说,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确定京钱产生的时间和原因”。

但是邵义敏锐地发现了19世纪中后期大额铜钱流通以后京钱计价方式发生变化的一个关键细节:“当十钱”流通前,制钱包打天下,京钱一吊(1000文)等于制钱500文;“当十钱”流通后,制钱退出市场,京钱一吊(1000文)等于当十钱50枚,而折合制钱只有100文左右。这个细节的发现,有助于我们读懂晚清至民国北京的真实物价和收入水平。我手头有加藤鎌三郎写的《北京风俗问答》一书,该书记录了清末民初人力车夫的收入:“孤身一人,每天拉个五六吊钱,除去车份儿,就将够我吃的。”“五六吊钱”是指京钱五六千文,如果按照传统解释,两文京钱等于一文制钱,那么“五六吊钱”就是两三千文制钱,每天两三千文,一个月就是60000文到90000文,当时1500文制钱可兑换一块大洋,则人力车夫一个月能挣到40块到60块大洋,比北洋时期教育次长的薪水都要高,怎么能说“除去车份儿,就将够我吃的”呢?读了邵义先生的考证才知道,清末民初京钱的计价方式已经发生变化,这时候“五六吊钱”只相当于制钱五六百文,每月也就是15000文到18000文,折合大洋10块到12块,再刨去3块大洋的份儿钱,当然“将够我吃的”了。

邵义目光敏锐,功底扎实,他这本《过去的钱值多少钱》注重细节考证,也以细节取胜,这种写作态度在当前的历史类著作当中非常少见。最近这些年,历史题材一直很火,却都是政治斗争、官场秘笈、大型战役和宫廷隐史,即使稍具思想深度的著作,也很少能在细节上站得住脚,大家张口就是“东亚文化”、“全球文明”,基本事实还没搞清楚呢,就急着下宏大的结论。宏大主题未必不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先把细节问题整明白了,不然主题越宏大,错误越离谱。

好莱坞电影有个基本法则:越是虚构的东西,细节上越要准确,这样观众才能在虚幻的场景中体验到强烈的真实感。搞学术不是做电影,但也有类似的法则存在:越是宏大的选题,越要在细节上认真。譬如要想写一部物价史,自然先得弄明白度量衡和货币成色,如果对一石粮食有多少斤都迷糊,对“一贯钱”具体指的是铁钱还是铜钱、是大钱还是小钱、是实物还是折色都闹不清楚,只凭着想当然和人云亦云,肯定要犯错误。邵义先生不是专业搞学术的,不过他在《过去的钱之值多少钱》这部专著上所下的“细工夫”,值得多数搞学术的朋友学习。

邵义《过去的钱值多少钱:细读19世纪北京人、巴黎人、伦敦人的经济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定价26元。

古代的银钱相当于现在多少钱篇四
《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常有哥们儿问我: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古代”这个概念实在太大,春秋战国是古代,秦汉魏晋是古代,唐宋元明是古代,鸦片战争以前都算是古代,从有文字记载算起,古代跨越了几千年,这几千年当中银子的购买力怎么可能一成不变?

还有,银子跟银子也不一样,有成色很好的“九八足银”(含纯银98%以上),有成色很差的“八五杂银”(含纯银85%左右),也有虚拟的仅作为计价标准的“纹银”(含纯银93.5%),它们的购买力肯定有区别吧?

另外我们还得考虑地域差别,同一个时代,同样的银子,在京城可能不值钱,去乡下却可能很值钱。

最后,一两银子在不同朝代的重量也不一样,东汉的“两”很轻,一两不到15克,唐朝的“两”很重,一两超过40克。

所以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加上很多限制条件:请问您指的是哪一年的、哪个地方的、什么成色的一两银子?

加上这么多限制条件以后,本来很笼统的一个问

题就变得清晰起来,可是对方也会变得头大,人家本来对一两银子值多少钱挺感兴趣来着,一听居然这么麻烦,只好摆摆手说:算了,我不问了。

大多数朋友就是这样子,他们喜欢简单,对太复杂的问题不感兴趣,更不愿意花力气去琢磨。换句话说,大家的脑子喜欢偷懒。偷懒的结果是,我们会在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细节上犯下致命的错误。

譬如说古装电视剧里,皇帝赐银5000两,紧接着就有一个小太监托一张木盘子出来,盘子上码着一锭一锭的银子,耀人眼花。5000两足足有300多斤(16两为一斤),古代的斤又比现在的斤要重(明清时一斤在590克以上,现在的市斤只有500克),一个太监是根本托不起来的,除非他身怀绝世武功。

博学如金庸先生,武侠小说写得雅俗共赏意蕴无穷,一样在常识上犯错误:《鹿鼎记》里男一号韦小宝动不动就从怀里掏出一千两一张的银票,事实上他那个时代(康熙年间),根本就没有银票,无论官办钱庄还是私营银号,都要到咸丰年间才开始发行银票。

影视和小说都是文艺作品,只要情节引人入胜就行,不需要“符合史实”。问题是我们的学者也往往会犯类似错误。

记得王立群先生在百家讲坛开讲《大风歌》,讲到

汉高祖刘邦赏赐陈平“金四万斤”,想当然地解释说那是铜,不是黄金。他这种理解在学术界流行已久,也错误已久,误导了很多人。

其实《史记》里提到的“金”,多数指黄金,而不是黄铜,如果明确提到“黄金”、“赤金”、“兼金”或者“若干镒”,则一定指黄金。西汉前期,“金一斤”等价于10000枚五铢钱,“银一斤”等价于3000枚五铢钱,五铢钱主要用铜铸造,10000枚五铢钱重达130斤,如果“金”指的是铜,一斤铜怎么可能等价于130斤铜呢?

传统说法还认为古代黄金成色很低,这个观点也被考古实物证明了是错的--战国金饼的纯度都已经高达95%以上。

王立群先生可能觉得刘邦一次赏给陈平黄金“四万斤”太多,其实古代中国的黄金储备是超乎今人想象的(王莽执政时期仅内廷藏金就多达140吨,后来他大婚,光彩礼就耗费了7吨黄金),那时候黄金的购买力也远远低于今天,后来由于黄金大量流失(一是被铸造成器物,二是流失到海外),同时白银迅速增加,黄金才变得异常贵重起来。

长期来看,黄金相对其他金属的贵重程度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上升趋势。西汉时,一两黄金的价值或者

购买力只是一两白银的3倍,到了唐朝就变成15倍,而在今天,这个比率是60倍以上。我们只有了解到经济史上这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之后,才会对古代帝王赏赐臣下的几千斤乃至几万斤黄金有一些正确认识:首先它们是黄金,不是黄铜;其次,那些金子并不像现在这么值钱。

19世纪北京市面上的白银分碎银、银锭和银元三种。碎银和银锭都是“国产”的,成色不一,作者以纹银为例,计算出一两银子的标准重量:37.31克,以及一两纹银所含纯银的重量:34.9克。像这样的一两银子,在公元1884年的北京能买到70多斤(市斤)普通大米,鉴于现在普通大米每斤卖到3元左右,可以估算出当时一两纹银大约相当于现在200多元(仅就买米而言)。如果用这样一两银子去买鸡蛋,能买三四百颗,仍然相当于人民币200多元。如果用来租房,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却远远超过了200多元人民币,当时在北京闹市区租一所建房6间、占地半亩的四合院,一个月只需要一两多银子,这说明当时北京的住房并不短缺,相对于食物而言,房租便宜到了惊人的地步。

古代的银钱相当于现在多少钱篇五
《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古代”这个概念实在太大,春秋战国是古代,秦汉魏晋是古代,唐宋元明是古代,鸦片战争以前都算是古代,从有文字记载算起,古代跨越了几千年,这几千年当中银子的购买力怎么可能一成不变?

还有,古代一两银子跟现在银子也不一样,有成色很好的“九八足银”(含纯银98%以上),有成色很差的“八五杂银”(含纯银85%左右),也有虚拟的仅作为计价标准的“纹银”(含纯银93.5%),它们的购买力肯定有区别吧?另外我们还得考虑地域差别,同一个时代,同样的银子,在京城可能不值钱,去乡下却可能很值钱。

最后,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在不同朝代的重量也不一样,东汉的“两”很轻,一两不到十五克,唐朝的“两”很重,一两超过四十克。所以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加上很多限制条件:请问您指的是哪一年的、哪个地方的、什么成色的一两银子?

19世纪北京市面上的白银分碎银、银锭和银元三种。碎银和银锭都是“国产”的,成色不一,作者以纹银为例,计算出一两银子的标准重量:37.31克,以及一两纹银所含纯银的重量:34.9克。像这样的一两银子,在公元1884年的北京能买到七十多斤(市斤)普通大米,鉴于现在普通大米每斤卖到三元左右,可以估算出当时一两纹银大约相当于现在两百多元(仅就买米而言)。如果用这样一两银子去买鸡蛋,能买三四百个,仍然相当于人民币两百多元。如果用来租房,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却远远超过了两百多元人民币,当时在北京闹市区租一所建房六间、占地半亩的四合院,一个月只需要一两多银子,这说明当时北京的住房并不短缺,相对于食物而言,房租便宜到了惊人的地步。

银元也是19世纪北京的常见货币,清朝政府铸造银元较晚,当时中国的银元主要靠“进口”,有来自墨西哥的鹰洋、来自英国的站洋、来自日本的龙洋(后来光绪年间铸造的银元也叫“龙洋”)。

无论银锭还是银元,一般都是在大宗交易里使用,普通市民过日子,最常用的是铜钱。铜钱又分很多种,有面值一文的“制钱”,也有面值十文的“当十钱”,还有面值一百文和一千文的“当百钱”和“当千钱”。融亨金融分析师了解到,清代北京市面上有一惯例,无论是哪一种铜钱,都要按照面值的两倍来计价,譬如说一千枚制钱本来是一千文,在北京却偏要说成是两千文,一千枚“当十钱”本来是一万文,在北京偏要说成是两万文。一些学者认为,清代初年北京曾经铸造过一种重量很轻的铜钱,叫做“京制钱”,简称“京钱”,京钱的面值是一文,重量却是后来铸造的制钱的一半,后来京钱不再流通,但是作为最基本的计价单位保留了下来。换句话说,制钱和当十钱替代了京钱以后,人们习惯上仍然按照京钱来计价,又因为京钱两文才相当于制钱一文,所以人们见到制钱和当十钱,就自动把它们的面值翻了一倍。

古代的银钱相当于现在多少钱篇六
《中国古代钱币》

中国古代钱币

吴荣曾,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为:先秦史与秦汉史,古代铭刻及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的综合研究。主要论著有:《先秦两汉史研究》(中华书局,1995);《中国史纲要》(先秦部分)(人民出版社,1979)。

中国最早铸造和使用金属铸币,大概从公元前600年开始,到现在,正是2600年。特别是有些王朝,像西汉、北宋,铸造过大量的铜钱。像北宋最多的时候每年要铸50亿枚铜钱,有人统计了一下,就等于国家一年为全国每个人铸造了207枚。

从宋开始,白银也作为流通手段而投入到市场。到明、清时,白银的使用更为普遍。经过中外学者研究,他们认为从明到清前期,中国是世界上拥有白银最多的国家之一。

为什么提起这个问题呢?我们研究历史嘛,以古为鉴,古代的历史要和当前现实联系起来。因为我们知道,最近十几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扭转了近一百多年贫穷落后的历史,出现这种情况也并非偶然。现在从货币史的角度来看,漫长的中国古代,一直铸造和拥有大量的货币,显示出中国的富庶和繁荣。历史不能割断,中国既有辉煌的过去,也必定会有辉煌的今天和将来,因此我们今天重温古代中国钱币的历史,会有助于我们对过去有更正确的认识,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我今天主要是介绍中国古代的钱币。中国漫长历史上的货币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商周时期,包括春秋早期。当时使用的货币就是海贝、铜块等等,严格地从货币学角度来讲,这些不算真正的货币,

只是一种货币早期形态、原始形态,本身还是实物。海贝,考古的都知道,有很多使用价值,可以做装饰品,因为比较值钱,所以大家都喜欢。同时,它又具有另一种性能,可以作为交换媒介。为什么提这一点?我们现在很多人对货币的认识,往往会进入一个误区。翻开很多书,常说商周时有好多海贝,似乎就是货币经济发达的标志。这一说法不对,贝的存在,并不能说明当时货币经济的发达,相反,标志当时的不发达。因为海贝不是一种真正的货币,搞历史和考古的尤其必须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

第二阶段是刀布阶段。从春秋晚期到战国,中国出现了青铜刀布,这应该是真正的货币。所有人类历史上的货币,必须具备下面几个要素。首先,必须是金属铸造的,从这一点上讲海贝就不能算;另外还必须要有一定成色,烂铜烂铁是不行的;还要一定的形状,像用铜块那样,把三角形的、长的、方的都作为交换媒介,那是称量货币,而真正的货币要有固定的形态,圆的就是圆的,长的就是长的;还要有面额,钱有大有小,大的代表多少,小的代表多少,都要固定的。中国在春秋末到战国出现的大量刀布,都符合上述的几要素,而且很重要的是有政府铸造的标志,货币总不能老百姓自己来铸。当然,这种情况历史上也有。战国时期的货币,像常见的各种铜布,上面都有铸造城市的名称,有的布上还有面额,有半釿、一釿等这些面额。

第三个阶段是方孔圆钱。中国从公元前3世纪以来一直是用圆形方孔钱,这是一个进步。以前的刀布在使用上有不方便的地方,特别是像这种孔首布,它两头很尖很尖,很容易断,你要搁到兜里,不小心就把衣服给刮破了,把手也扎了,因为它很锋利;刀币还好一点,不过在使用时,你放几个刀在口袋里也不方便。所以比较理想的货币形制是圆钱。

在圆钱使用阶段,根据早晚可以分两期;早期是标值的,古代钱币标的是重量,这个重量就是意味着值多少钱。比方秦用的是半两钱,钱上铸有“半两”二字,就表示着这个钱重半两,古代一两等于二十四铢,那这个钱就重十二铢,秦钱比较大,汉朝也铸半两,但变小了,这就出现“名不符实”,当时的“半两钱”实际上最多重

谈谈中国古代钱币 / 3

四五铢,半两的一半都不到。后来汉武帝做五铢钱,使得钱的重量和钱上标明一致,五铢就是五铢,它比半两的一半还少一点。汉武帝在五铢钱之前还铸过一种小钱,叫三铢钱,实际就是半两的四分之一,很小,但也是名实相符的。五铢钱的使用一直从汉武帝到隋炀帝为止,差不多有六七百年时间,当然这期间也用过别的钱。

后期的圆钱,面文上不再标值,取而代之的是通宝或元宝。从唐开始出现开元通宝,以后如宋初做宋元通宝。唐也有标出年号者,如乾封泉宝、乾元重宝、大暦元宝等。北宋从太宗开始到北宋亡,凡通宝或元宝,前面必冠以年号。后来的南宋以及元、明、清都如此。就是说中国后来都是年号钱,这对我们研究历史、从事考古很有帮助,因为它有年号,我们就知道它的时代。以前像五铢钱用了好几百年,就只有“五铢”二字,你不知道是哪年的五铢。以后有年号就好办了。

我们中国一向用铜铸钱,里面还要掺点铅锡,这应该是一种比较好的币材,铜比较软,但加点锡或铅就可增强度,这种钱就比较耐磨,而且不易折断,手掰不会断,如果是其他金属,像铅或锡就不行,因为它们太软,手一掰就弯了;另外,铜还不容易长锈,铁碰点水就生锈,铜在水里泡个一两天也无妨。所以,用铜铸钱比其他金属要好,而且铜比较值钱,刚才提到的铅、锡、铁都不太值钱——相对而言吧。所以用比较小的铜钱可代表较大的值。不过中国的历史上除铜之外还有其他金属为币材者。

第一是铁。我们发现,在文景之治就有铁的半两了,看来好像是地方用的,可能在湖南这一带,其余的地区则仍用铜钱。以后,特别是到南北朝的萧梁,因为缺铜,大量铸造铁的五铢钱,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梁朝铸过大量铁钱,就在今天南京附近一带使用,范围也不是太广。到了五代十国,因为分裂割据,相互打仗,经济一般都不太好,因为很多地方政府穷,不可能花很多钱买铜,就放低标准,拿铁铸钱,所以现在我们发现,湖南、北京(燕,刘守光父子)的房山都铸造过很多铁钱。房山的铁钱,个头挺大,上面标着“永安五百”或“永安一千”。北宋统一全国后,不像五代那样乱七八糟的,于是又用铜钱,而且很规范。但它也有些例外的情况,

当时的四川因为缺铜,铜钱就进不去,宋朝就开始在四川建铸钱厂专制铁钱,所以北宋时铁钱主要在四川流通。后来也影响到附近的陕西。陕西是当时受西夏威胁最大的地方,所以陕西要对付西夏,军费开支就要上升,政府又没这么多钱,怎么办呢?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取巧的办法,就是大量发行钱铁。铁不值钱,价钱比铜便宜得多,所以铸钱的时候,个头铸很大,而且当时大概十个铁钱才顶一个铜钱,所以买一件东西,明明一兜铜钱就够了,用铁钱就得装一筐,这当然很不方便,但是没有办法,当时铜不够用,所以像四川、陕西还有山西都要用铁钱。我们现在经常发现两宋的铁钱,多得很,一挖就挖出一堆。南宋时的江淮地区,就是现在的苏北、皖南这一带也开始发行铁钱,因为当时打货币战。我们知道南宋的北面是金,宋金交界就是在这一地区。金人想从宋朝开回很多铜钱,宋又不想把自己有限的铜钱给敌人送去,所以拼命在那里铸铁钱。金人跟南宋交易,就只能换回很多铁钱,很难得到铜钱。由于这些原因,两宋在很多地方用铁钱,所以铁钱出土很多。但铁作为货币材料终究不合适,既不值钱又容易长锈。所以中国大概在宋朝之后就不用铁钱了,元明清主要用铜钱。到一百多年以前,太平军占领了长江流域,把清朝大部分财源给断了。当时北京城里很紧张,很多东西买不到,物价上涨。清政府为对付这种局面,采用一个坑老百姓的办法,就是滥铸货币,大量铸铁钱。于是清朝晚期中国历史上又出现铁的咸丰重宝钱,而且数量不小。据当时记载,北京的老百姓非常讨厌铁钱,买不到多少东西就要用一大筐。这应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铁钱吧。

第二是铅。铅比铜便宜,但不适合做钱,而且现在我们知道是有毒的——当然古人不了解这一情况。当时在条件差的地方,有时也没办法,就拿铅钱来对付。像中国历史上用铅钱最多的时候就是五代十国。这些政权比较穷弱,铜钱造不起,没办法,只好用大量的铅来代替铜。当时的广东,属于南汉政权,南汉曾大量发行过铅钱,现在看到的乾亨重宝什么的,广东多得很,广州有个阳春县,最近听说在那里发现了铸钱的遗址,里面还有钱串、铅块之前,他们大概准备要去清理了。跟广东相邻的福建——当时是闽——也是

谈谈中国古代钱币 / 5

这个情况,铸不少铁钱,还有铅钱。我们现在看到很多铅的开元通宝,背后带有“闽”字,就是当时福建所造。甚至在浙江,我们也发现有一部分铅钱,估计是吴越王所造。在经济不太好的地区,常常以铅代铜来铸钱,这当然是在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以后基本上没有了。

第三是金银。金是贵金属,同时也是比较好的天然的货币材料,因为它体积小又值钱,一点点就可以买很多东西,做货币最合适。中国用黄金做货币主要从战国开始,战国时的楚国曾用黄金作金版和金饼。战国时期的金版也好,金饼也好,说它起货币作用没问题,但它不是金币,而是称量货币,使用时要拿天平来称一下。它是可以切割的称量货币。我们看河南出土的圆的金饼,有的已经切开,有的还没有,上面画了一个一个道,准备要切开。所以现在可以下一个定论:在中国历史上,我们从来没有用金子造成的钱币,外国有金币,中国从来没有。也许大家要问:我们不是有时在博物馆能看到金钱吗?最常见的有开元通宝,现在五铢也发现有金的,做得跟铜做的一样,但它不是通货,而是类似于纪念币,有特殊的纪念性。有时皇帝一高兴起来,就赏赐给他的大臣一把一把金的开元通宝钱。它具有这种用途,但不能在市场上流通,这一点我们应该明确。1988年,在五台山修一个破庙,一下子发现金质的淳化元宝几千枚,后来这几千枚让修庙的民工瓜分了,公安局就去追,追回了一些。后来很多都流失到海外,当然国内的历史博物馆也都收到一些。这是我们知道的历史上佛教用的金钱发现数量最多的一次。淳化元宝制作很好,背后是半浮雕的佛像。

还有和金有关的银。从战国时候开始有银的布,但数量非常少,解放以后就出现过一两次。它具体情况如何,尚不清楚。银也是贵金属,和金差不多——当然价值比金便宜。它和金一样价值高,所以做钱合适。但中国的银和金都是作为称量货币,切成一块一块的。当然,后来的元宝就不能切割,但也是称量的。元宝用来很费事,比方你拿个元宝,要去买块地、买座房子什么的,对方必须拿去化验,当时清朝就有个叫“公估局”的专门机构,你拿个银元宝来,先看看你这东西是不是假的。如果不是,有多少分量,给刻上,就


古代的银钱相当于现在多少钱相关热词搜索:古代官职相当于现在 市长相当于古代什么官 中纪委相当于古代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古代的银钱相当于现在多少钱”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古代的银钱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5835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