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

2016-03-17 12:14:1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学校文化建设(共5篇)学校文化建设理念系统学校文化建设理念系统前 言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即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学校作为一个发展的系统,其学校文化由外至内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学校的校舍、设施、环境体现出的文化色彩;...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学校文化建设》,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学校文化建设理念系统》

学校文化建设理念系统

前 言

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即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学校作为一个发展的系统,其学校文化由外至内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学校的校舍、设施、环境体现出的文化色彩;浅层的行为文化——学校成员的行为体现出的文化氛围;内层的制度文化——学校各项制度体现出的文化特点;深层的精神文化——由价值观念决定的办学思想和群体意识。各个层面的文化通过协调一致的动态作用,实现着对人的真正“改造”,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的目的才真正得以实现。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与灵魂,是贯穿学校发展的命脉,是学校历史与现实的集中呈现,是学校社会形象的阐释,它对学校发展具有价值引导、观念整合、情感激励、制度规范、行为矫正等作用。对于学校的领导者而言,只有站在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才能驾驭学校的未来发展。

学校核心竞争力由教育生产力、学校文化力和教育经营力构成,其中学校文化及其所产生的力量正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一方面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品牌个性和特色的教育模式,而这正是学校文化力的核心内容和重心所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文化育人”,即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成果,通过显性与隐性的教育途径,再通过师生的积淀、内化,作用于受教育者的身体、生理、心理和精神的各个层面,使其获得未来成长和发展以及推动社会进步所需要的素养。而文化育人的关键则在于学校自身的文化建设和形成。优秀的学校文化总能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内在驱动,让人沉静、大气、向上、奋发,砥砺着一代代学子的人格品行、激励着一代代学子的求学奋进。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龚家巷小学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寻求适合学校实际的发展路子,做出了构建学校文化,提升学校品位,打造学校品牌的重大战略决策。

第一部分 理念构架

【办学理念】

文明精神〃强健体魄

【校 训】

崇学尚行〃养习成品

【校 风】

大成于细 • 持之以恒

【教 风】

精研善导〃德润桃李

【学 风】

乐中益智〃行中润品

【办学愿景】

礼仪教育典范,阳光体育卓著的品牌示范校

(礼仪教育的典范,阳光体育的品牌)

【主题文化】

阳光少年〃与礼同行

第二部分 理念阐释

一、办学理念

文明精神〃强健体魄

【 定 义 】

办学理念又叫办学思想,是校长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是一定的教育思想、管理思想与学校实际的有机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办学理念就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

【 阐 释 】

毛泽东1917年 《体育之研究》云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

文明精神:学校文化建设

文明,都是由小及大;个人文明则社会文明。文明是一个很广的范畴,从大的层面说,它是一种道德伦理规范;从小的角度讲,它可以是个体道德行为的体现。许嘉璐大师曾说:“礼仪是文明的表现。今日讲究礼仪的学生,明日文明国家之栋梁。”

小学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从本质上讲并不在于学习多少科学知识,关键在于道德修养、文明意识的培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龚家巷从孩子的长远角度出发,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以养成教育为抓手,以“文明精神”为其办学理念,通过课堂教学以及一系列礼仪活动的开展,从点点滴滴入手,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造就其健

康的身心、优雅的言行,从而给予孩子一生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这是学校的办学的出发点,更是最终目的。

强健体魄:

把毛泽东原话“野蛮”二字改为强健,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易于接受传播,同时也遵循了小学教育的特点,培养孩子的基本身体素质,让他们有个身心健康的体魄,为其美好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体”是体育,“魄”是精神。众所周知,文化教育,一直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组成部分,古希腊教育的原则就是文体并重,它除了弘扬智慧,它还崇尚身心和谐的体育。我校从阳光体育出发,以“强健体魄”为其办学理念,不仅仅是锻炼孩子的身体,健康其体魄,从更深远层面来说,我校倡导的是人文的体育,希冀通过阳光体育来启发孩子的智慧,培养其坚忍不拔的毅力、学会团结他人并与其和谐相处,在竞争中合作,在团结中进步。学校文化建设

“文明精神〃强健体魄”的办学理念,在我校除了养成教育和阳光体育的彰显外,其实质是指我校对多元教育思想的融合汇通,以及我校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怀。

二、校 训

崇学尚行〃养习成品

【 定 义 】

校训是学校提出的对全体人员具有规范、警策与导向作用的行动口号,它往往是学校核心理念的具体写照,能概括出学校的整体价值

追求、独特气质及文化底蕴,蕴含师生的道德理想、学术人格和历史责任。

作为学校的灵魂,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办学原则与目标,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 阐 释 】

崇学尚行:

学是基础,是教育的根本,是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纽带,也是个人走向成功巅峰的基石。“崇”字更是体现了我校对知识的尊重和敬畏之情。而我校所倡导的“学”,是多维度、多层次、多视野的学。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多元化社会,竞争是一个群体的竞争,是价值供应链的竞争,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如果说“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基础,那么“行”就是知识转为智慧的关键,是积累后的爆发。对于“行”的认同和尊重,中华民族一直有着深厚的传统,从刘向的“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对以“行”为本的传承,体现了我校尊重人才的发展规律,学校的目的是让孩子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一定要自己亲身去思考和验证,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知行合一”的教育方式是龚家巷一直以来的追求与探索。因为无论养成教育的践行还是阳光体育的实施,都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全校师生共同的行动。

篇二:《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国教育学会郭振有副会长说“没有文化建设的学校,等于一个少了筋骨没有灵魂的空壳,永远不能以鲜活、伟岸、丰满的形象站立起来。”具有隐蔽性和延续性的校园文化,对学校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4月22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博士余清臣副教授作题为《卓越学校的文化基础——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与行动》专题讲座,余副教授深入浅出地从现代学校呼唤特色文化办学、学校文化的内涵与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方式三大方面生动地阐述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具体策略,通过相关的生动案例,高屋建瓴地指出学校文化建设,应从校本课程的建设、教学品质的提升、德育活动的创新三个侧重点切入。深受教益,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学校文化建设有了如下的思考和认识。

一、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学校管理的动力和核心是人,学校管理的成功与否更取决于人,所以,学校管理其核心是要尊重人,激发人的热情,满足人的需要,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人本特色的学校管理强调了人的主体性,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在教育过程中统一起来,以人为本管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激发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动性,调动人的创造性。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支柱,因此学校教育管理应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为目标,把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以人为本在学校管理中,首先体现在以教师及教师的发展为本,其次是以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为学校持续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作为一名校长,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是有生命的,应该让学校成为富有人文关怀、幸福快乐的家园,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潜能,使教师成为主动参与学校建设的主体。教育管理和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教师都在其中获得成长、获得幸福感,这才是学校成功的最终标志。

二、塑造校园环境文化

校园建设及环境布置应集绿化、美化、育人为一体,融情感陶冶、人文关怀、生命价值于其中。学校校园环境的布置与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力求突出学校的文化特色,讲求环境建设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人文性与科学性、历史性与现代性的和谐统一,注重校园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既有艺术景观的感觉,又有育人功能的体现;既能反映学校历史,又能体现时代特征。精心创设学生学习、生活的各种场所,使校园每个角落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使师生无时无刻都感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

活的环境。烘托浓厚的育人氛围。发挥育人的功能。其次,学校要创造适合文化生成的环境氛围。如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橱窗、校园网、校刊等传播媒介,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讨论学校的共同价值理念,并形成学校的主流文化。努力构建一个适合全体师生学习与工作的文化环境,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最大的服务。

三、 规范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即规范,规范体现的是意志和习惯,进而逐渐形成文化。作为一种可以传承的文化,制度的本质是内在的、精神的。表现为学校组织行为过程长期形成的处事观念与态度。2012年11月22日教育部下发《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对学校章程的有关要求、原则、程序、学校章程内容、作用等作出了全面规定。明确指出:到2015年全面形成一校一章程的格局。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这“细”指的就是精细。我们有必要从学校根本规章制度入手,在办学理念上要体现"育人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育中充分体现民主平等和面向全体的基本原则,使全体学生得以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健全。从管理角度看,体现为“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主要表现为确立教师是主人的地位,业务上提供教师一切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提供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生活上提供物质与精神和谐统一的必要保障。依据民主、平等、公平、公正的原则,完善教职工大会、少先队、家长委员会等组织,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大力推行校务公开,不断扩大社会、家长、教师、学生参与学校的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努力使学校管理制度适应于教师与学生发展的需求,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突出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进行教师管理、教学常规管理、质量评估、班主任工作、职称评聘、评优推先等方面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与重建。凸显学校办学与管理特色。

四、开展多彩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结合学校校本课程和节假日,大力开展班级、学校特色系列比赛活动,通过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的才能得到锻炼和发展。如开展“与书为伴”读书节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与经典的对话中丰厚文化底蕴,汲取做人智慧。举行“书香伴我成长”诵读会,“与书为伴”跳蚤书市,开展雅言吟唱、书法、古诗词知识、成语典故知识、现场书画等竞赛活动,通过书法展示、校刊展览等形式持之以恒地推动校本活动的深入,学生全员参与,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耳濡目染,受到感化和教育。丰富了校园文化底蕴,提高学校办学品位。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丰富了校园的精神环境,又使学生接受了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一种充满生命气息的文化,提升了学校文化的内涵。

学校文化是经过一定的时间,由教师、学生一起工作和学习而积淀下来的,体现学校规范、价值、信仰、传统和礼仪等的复杂系统。就像是一条流动着情感、社会习俗和行为的河流鲜活地流动着。每一所学校都应该到达文化的自觉状态,只有将本校的文化明确地提炼出来,并使之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才能真正形成学校的文化,作用于学校并促进学校的发展。

篇三:《对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学校文化建设

对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

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选择,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大力弘扬“是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坚定、担当、务实的云南精神”,发挥优势,创造特色,持之以恒,建设平安、健康、文明、生态、和谐的校园,推动学校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明风尚,构建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融入学校教育,文化兴校、文化育人的理念普遍树立。学校文化活动普遍开展,应呈现“重要节庆有主题、常规活动有品牌、校园文化有特色”的新局面。

学校文化建设内容:第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思想;第二,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第三,学校的物化环境和设施;第四,学校的文化活动和氛围。

学校文化建设主要表现的方面:

校长文化。 在现实学校中,校长更多地被视为权力和利益的化身,校长运用法定权可以去惩罚某些人和事,可以学校文化建设

去奖赏某些人和事,教师的行为和行事观念一般与校长的指挥相顺应,教师的价值观被同化在校长的管理思想之中。从校长的角度可以这么说,学校文化是一个校长在长期对学校的经营中积淀、倡导、扬弃下形成的作风、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

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师生员工认可的、价值的、制度的、人文的和精神的文化氛围和管理环境,是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优良的制度,可以成就优秀的学校文化品位。目前我们学校的管理,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包括社会的、体制的),人治的现象较重,有些制度也不尽科学合理,在形成和重建良性学校文化上还不够理想。我们需要在传承旧有良性学校文化的同时,通过学校改革和制度创新,达到重建学校文化的目的。

学校管理文化。管理的三大职能是激励、服务、控制。因此,学校管理者常常应摸清大部分教师的需求,经常研究教师、解读教师的教学行为,并运用有效的服务和艺术性的工作帮助和激励教师(其中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从而使教师焕发出最大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学校的制度要靠管理者去实施,管理者对制度的认同度,对制度的理解和解释,对制度表现出来的执行态度,对制度检查、督促方式和艺术,都对师生的思想和教学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都对学校文化起

着捍卫和重建作用。

特色文化。特色区别于特长。学校的办学特色,不仅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重建和发展学校文化的基本源点。办学特色,是体现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育学、管理以及课堂内外各个环节中的教育内容,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做法,被全体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所认可。

校园环境文化。学校环境文化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是指学校的物质场所和物质供给。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幽雅的办公环境对学生和教师有很大的教育作用,还可规范某些习惯,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精神环境包括文化气息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人际关系环境能反映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校长的亲切,教师的热情,让人感受到师生的文明和朝气,都能代表着学校浓郁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发展的灵魂(或学校的魅力)。

在学校文化的建设当中,不论是校园建筑的布局、还是规章制度的制定乃至办学目标的确立,都应该明确地反映出这所学校所倡导的学校精神。它对于师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学校的魅力就来自于学校的校园精神。

何谓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指一所学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

学校文化建设

条件下,为谋求生存和发展,在传承学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根据现在的办学条件,提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目标和发展目标。她的核心是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经过学校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形成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

校长是学校文化和精神的播种者、培育者和收获者,也是校园文化和精神的带头体现者。

学校文化建设应注重凸显的功能

1、教育功能。学校是教育机构、育人之地,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是区别于其他组织文化的一大特色。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文化的育功能充满校园时空。学校文化的教育功能首先在于它制造了一个陶冶人们心灵的场所,以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来的一个高度的观念形态,对学校各个方面起指导作用。其次,与其观念体系相适应的优美、整洁、有秩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又对生活于其中的校园人起着陶冶情操与规范行为的作用。

2、凝聚功能。学校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共同的价值观念、校园精神能够激发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和群体意识,从而将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总目

标。

3、激励功能。激励和强化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和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校成员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4、控制功能。校园文化能释放出强大的心理制约力量,使学校成员接受必要的约束,使个体行为符合共同准则。

篇四:《校园文化建设总结》

[篇一:2013年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了德育建设,提高了学校的发展层次,形成了具有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出了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是育人的重要途径。为此,我校充分挖掘潜力,广泛运用教育资源,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整体素质。

2、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围绕校中心工作,体现时代精神,其功能应走一个统一的整体。

3、特色性原则: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丰富校园文化内容的形成,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4、发展性原则:校园文化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成多样特色显明,做到硬化、净化、美化、文化各项所布置个性鲜明,体现浓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

三、提出了整体思路(三大块)

1、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2、校园育人文化建设。

3、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4、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四、做了以下工作

1、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1)教学楼前后活动区,活动区位置及路两旁植树、种植花草,进行了美化。

(2)在教学楼前场地,设乒乓球案(6个),并在适当位置设立文化宣传栏。

(3)在教学楼内添办学生作品和名言警句。

2、校园育人文化建设。

(1)室外环境布置:校门外侧设立宣传栏,教学楼门顶设电子宣传屏幕,校园前墙各柱书写教风、学风等内容。教学楼走廊悬挂学生作品、名人头像、格言。

(2)班级环境布置:各班有“三表一”(作息时间表、课程表、班级活动表)。教室后墙设卫生角,主墙面为“学习园地”由班主任负责个性化设计。

(3)各室文化建设:根据各室工作职能,确立相应标语及规章制度。办公室主墙面张贴特色师风。

(4)厕所文化建设:除了净化、美化,也应注重文化,在相应的地方写上“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贴近方便、贴近文明”“不能随处小便、不能小处随便”等标语。外墙有标志。

3、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国旗下的讲话制度,坚持每周班会制度,认真做好节庆活动。

(2)利用班队会,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校情教育。

(3)组织广播站,优化校园音响系统,上下课电铃设音乐铃声,课前进行温馨提示,课余放广播操、眼保健操、音乐等。

(4)实施特色大课间活动。安全演练、消防演练、逃生演练、文明礼仪、体质锻炼等活动,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5)积极开展经典诵读读活动,营造“书香校园”氛围。发挥图书室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

(6)积极开展各项评选活动,激励师生积极进取、勇于奉献的精神。

(7)打造教育团队精神,围绕“科研兴教、质量立校”的宗旨,要求教师做到“六个一”即:一个教育故事、一份教学设计、一节汇报课例、一篇课后反思、一本听课记录、一套学习材料。通过教研合作交流、专家引领等形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抬起头来走路”。

4、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持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系统,规范师生的行为,建立良好的校风,保证学校工作顺利开展。制度建设采取“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原则,借鉴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做到“大家的制度大家定、大家的制度为大家”,形成“人人定制度、制度管人人”的和谐制度建设新局面。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系统工程,需要反思和思考的地方较多,只有大胆探索,不断实践,时刻心系校园文化建设。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爱岗敬业的教职员工的通力合作,我校未来的教育将更加辉煌。

篇五:《加强制度建设》

[篇一: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党的制度建设,关系到党的正确路线的制定、巩固和发展,关系到党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关系到全党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关系到依法治国战略的实现,一句话,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党的制度建设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深刻总结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深刻教训的基础上,作出了依靠改革和制度建设党的重大决策,逐步建立起一套与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相配套、与国家制度相衔接的党的制度体系,推进了党的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制度化。但是,从整体上看,党的制度建设在有些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制度建设。我们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真对待,等、自愿、协商的原则,充分挖掘并合理配置农村社区资源,广泛开展结对党组织共建活动。

二是加强社区运行管理机制建设,规范社区工作行为。进一步理顺社区运行管理工作关系,改进工作作风和方法,变街道各办公室分别部署工作、下发通知,为统一集中开会部署工作,减少了社区频繁应对各类会议的现象;建立健全了机关内部各办公室联动机制,完善了社区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召开社区建设工作研讨会,统筹社区各项工作,集中解决社区存在的问题。

三是加强社区人才管理机制建设,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以建立社区服务站为契机,不断完善社区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模式;积极吸纳关心群众、热心公益事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充实社区干部队伍;完善外来人口协管员、劳动协管员、司法助理员、城管协管员、残疾人专干、计生专干等各类协管员的综合管理机制,切实做到“建好站,配好人,分好工”,实现社区工作社会化管理。

[篇三: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一、通过加强学校物质文明建设,形成学校的物质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其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能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校园物质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要重视提高学校物质建设的文化品位,根据教育特点、区域特点、时代特点,吸纳中外文化的精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

二、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

校园行为文化是师生文明素质的表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表现在学生的文明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的管理行为以及学校人际关系等方面。

校园行为文化既是学校文明程度的体现,也是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体现。学校要认真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积极开展“文明修身”工程,在学生中开展修道德之身、修心灵之身、修健康之身、修溢美之身、修创新之身,引导学生开展基础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美育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要重视师德建设,增强广大教师争做光荣的人民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广大教师严格自律,恪尽职守,树立人民教师良好师表形象。学校要依法治校,通过民主管理,调动每一位教职工的积极性,及时地排除和避免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统一的集体。

三、通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才能规范师生行为,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学校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体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要按章办事、不徇私情,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提炼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独特的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孤立的建设活动,而应把它定位为各类创建活动的集合,与各级规范化学校、各类示范学校、各级文明学校、花园式学校、绿色学校等的创建工作结合起来,把它作为提高学校管理层次,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推动学校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有效载体;应重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广大师生全员、全程、全方位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让师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锻炼,提升知识品位、文化修养及价值观念,实现师生和学校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为了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论述和部署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主要包括: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建立资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化机制;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等。

社会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安排的结果,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制度建设的意义在于:人无完人,不仅要依靠觉悟、自律,而且要依靠完善的体制机制来激励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加强制度建设,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出一系列部署,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较高。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生态文明制度还很不完善。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一是环境产权制度不明晰,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不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刚刚起步,相关法律制度尚未确立,合法的排污量难以界定。由于环境产权界定不清,利益主体不明,再加上支持资金严重不足、补偿标准低且缺乏可持续性,生态补偿机制还很不完善。二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不健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尚未建立。三是环境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监管机制不健全。四是在很多地方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生态环保指标所占比重低,经济发展指标所占比重过高,以gdp为主导的发展观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导致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五是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对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的重大意义。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首先,进一步调整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淡化gdp考核,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考核制度最引人瞩目,最应予以重视。考核制度是转变观念、改变行为的指挥棒,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牵引和保障作用。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要的是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促使领导干部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其次,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和划分管理职责,优化行政资源及相应的财政资源配置,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和威胁资源、环境、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第三,加强重点领域立法,进一步充实完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应更多地通过司法途径追究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者的责任,索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维护公民环境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永续发展;需要对一些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经济政策和法规进行修订,制定有利于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经济政策法规。第四,着眼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尽快建立操作性强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以体现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生态产品公平分配原则。通过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五,完善生态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制度,促进民间环保组织健康发展。只有大幅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篇五:加强校园制度建设]

在制定学校规章制度中,我们特别做到科学、民主和稳定。

一、科学在制订学校规章制度时,要注意科学性。一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必须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令为依据;二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学校发展规律;三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如我校的办学章程、管理章程、五年发展规划等都是在上述基础上,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的。科学地制订规章制度,实际上体现了教育教学规律,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法制性和可操作性。

二、民主学校的规章制度中,很大一块涉及到“人”的管理、涉及到学校利益的再分配。因此制订时必须以符合广大教职工的意愿、体现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为前提,充分发扬民主、尊重教职工的意愿。我校的规章制度的制定都是经过全体教职工的讨论、广泛听取师生意见的基础上,分别以党总支、行政会议、校务会议讨论通过;凡涉及到教职工的分配、奖励方面的规章制度则交由教职工代表大会上通过。民主地制订规章制度,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稳定另外,教育的长期性决定了学校制订的规章制度还必须具有稳定性,俗话说:“政策稳,人心定”。有稳定的规章制度才有稳定的学校管理。因此,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不能朝令夕改,否则广大师生将无所适从。当然,学校规章制度的稳定又是相对的,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要不断进行更新完善,规章制度建设也要与时俱进。

相关热词搜索: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学校文化建设方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学校文化建设”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学校文化建设"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30557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